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六下一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六下一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第一单元--单元主题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4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传统节日中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还向我们介绍了各地独特的艺术样式,让孩子们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这些课文题材和体裁各不相同,但是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1.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2.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这两个要素是双线并进,穿插并行的。在教学中要在读通读顺文章、了解文章内容、感受民俗味儿的同时,关注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

《北京的春节》让我们了解了老北京人民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课文以热情质朴的笔调写了老北京人从腊月开始到正月快结束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怎么为过年忙活的,但是课文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的风俗和热闹气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

《腊八粥》这篇小说通过八儿一家对腊八粥的喜爱,让人们了解腊八粥这一习俗,文章语言生动,内容活泼有趣,将甜蜜温馨、其乐

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

《古诗三首》分别涉及三个习俗:寒食节,七夕节和中秋节。这三个节日自古以来都是诗人笔下常见的话题,承载着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最美好的情思。

《藏戏》为略读课文,主要让学生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1. 会写34个字,正确读写38个词语。

2. 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3.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4.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5.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受古诗表达的情感;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6.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建议

教学《北京的春节》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按顺序理清文中不同时间点所对应的民俗活动,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段,分清“哪几天写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揣摩作者详细写了哪些部分,重点突出

了哪些民俗活动的特点,并体会作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最后回顾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进一步体会作者主次分明的好处。

《腊八粥》虽名为腊八粥,但是对腊八粥的正面描写并不是很多,并不像传统写法中的平铺直叙介绍腊八粥的食材和做法、吃法等,而是欲扬先抑,将笔墨集中在八儿对粥的期盼和猜想上,在吊足了八儿胃口的同时,也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这样的写法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艺术手法的高明之处也恰是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还要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古诗三首》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借助课下注释和以往的学习经验已能将诗意大体掌握,只需要在重点之处点拨一二即可,如《寒食》在表面繁荣背后的那份不公,《十五夜望月》凄美之中的那份思乡之情。三首古诗也不应该割裂学习,而是要作为一个整体教学,仍然以“习俗”为抓手,串在一起教学,读懂诗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引领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中去,悟诗情、明诗理。

《藏戏》可以借助学习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考虑到学生对戏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知有限,教师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对藏戏有一些直观的了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反复诵读,揣摩感悟,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

领悟表达方法。

单元习作

教学内容:

本次习作的话题是“家乡的风俗”,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本次习作话题不仅与单元的主题紧密结合,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教学目标:

1. 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 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3. 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教学建议

本次习作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可能会因为对家乡风俗缺乏深入了解,写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本次习作要提前布置,引导学生先初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再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风俗,搜集相关资料。接下来引导学生在充分交流资料的基础上,列出习作提纲,然后再根据需要确定文章详略,进一步明确习作思路。习作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习作的交流、评改,完善习作内容。最后可以将班内习作编成一本风俗作品集,交流传阅。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习俗及其寓意。

3.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能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4.通过书写提示,提高书写速度。

5.背诵《长歌行》。

教学内容与建议: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版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分清文章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教学时与《北京的春节》一课结合,也可和单元习作结合。在课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安排内容的主次、详略,并在习作教学中相机指导实践运用。

“词句段的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引导学生通过例句,了解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第二题,引导学生积累一些传统习俗的寓意,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书写提示”呈现了一段硬笔行书,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认识行书、观察行书书写的特点,并通过临摹提升自己的书写速度。这一内容的安排是鼓励学生从正楷适度向行楷过渡,提高书写速度。课内模仿写是远远不够的,要与课外结合起来,可由老师选择一位大家的行楷字帖,让学生天天进行15分钟左右的临帖。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汉乐府诗《长歌行》。在熟读的基础上,可让学生简单说说对诗的理解。引导学生感知时间一去不返,时间是可贵的,要及早努力的道理。还可让学生拓展同主题诗词,感受中华文化的璀璨。

单元建议

1.要把握好本单元人文主题的适切度,不要拔高要求。本单元的学习,重在了解民俗现象,对各地民俗有初步的感受。能从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事物中发现民俗之美,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既要注意避免对民俗的意义与价值进行过度挖掘,也要注意甄别、筛选体现正确价值取向的民俗文化。

2.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注意适当拓展教学资源。本单元的课文,涉及春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还有牛郎织女的传说,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感受作者笔下的内容与自己所熟悉的内容有哪些异同,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有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如寒食节、藏戏,学生可能会比较陌生,教师可拓展相关的图文资料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可以适当拓展与本单元课文主题、题材相同的阅读资源。如关于春节,除了课文后的“阅读链接”,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冯骥才的《花脸》、肖复兴的《花边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些篇目让学生自主阅读,增强他们对民间习俗、民间艺术的认识,丰富他们的阅读积累和文化积累,提升阅读能力。

2022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建议

2022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1.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教师应充分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从培养核心素养出发,把握四个方面整体交融的特点,设定教学目标时既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注意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避免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简单罗列。 2.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

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 关注不同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同一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把握学习难度,组织学习活动。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注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避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3.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螺旋发展的一般规律。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2022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通用12篇)

2022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通用12篇) 2022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通用12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1 促进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至今已经一年多了,各地掀起了学《标准》用《标准》的热潮。《标准》的颁布,对于今年秋季,新教材将在我区全面启动,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感觉到这又将是一个语文教学的春天。解读《标准》不难发现其中的鲜活力量,它以全新的视觉揭示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发展方向。课程以全新的理念把握时代命脉,处处体现着时代精神。《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分四个学段,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研读《标准》写作目标。我以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大家在教学过程特别注意: 一、重视兴趣的培养 不难发现,重视兴趣的培养是《标准》有别于试用修订版“大纲”的显著特点之一。第一学段是“写话”。“对写话有兴趣”、“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其中的“兴趣”、“乐于”就强调了兴趣的培养。第二学段中同样要求“乐于书面表达”、“不拘形式得写下见闻、感受和想法”、“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教学评价中也强调“是否有写作的兴趣、有良好的习惯”。无论从课程标准的确立还是教学评价的建议,《标准》都把培养习作兴趣放在首位,这是任何老师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引起重视的。 二、多方面开发课程资源 以前的教学重视课堂教学资源,有的教师死守教材大纲,不敢越雷池半步。长期以来课程资源的拓展落后于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使我们的教改落实不到实处而流于形式,这实在是教育的不足之处。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学习任务群解读及教学设计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学习任务群解读及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群的学理解读 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合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统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努力沟通生活与语文学习的联系,创设真实的语文运用情境,结合教材资源统整出语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学习任务群的特点:真实的情境,统整的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方法:1.结合学生生活,创设语文运用情境; 2.结合教材资源统整学习任务;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郑国民) 学习任务群不是单篇文章的简单相加。实施学习任务群的两个标准: 第一,学习任务群的本质是学生自主学习,有没有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是衡量学习任务群实施是否到位的首要标准。 第二,在任务驱动下把“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三个语文活动综合起来,实现语文的实践性、综合性(王宁)学习任务群就是结合学生生活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方式开展进阶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领会学科知识,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吴忠豪) 二、课标设置的学习任务群

三、依托教材设计学习任务群 1.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和任务 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制定进阶型实践活动、提供基本的学习资源、编制持续性评价工具 举例: 2.设计进阶型的实践活动 举例: 3.研制持续性评价方案 制定持续性评价方案、确定持续性评价的内容与方式、论证持续性评价方案、公开持续性评价标准 举例: 四、学习任务群设计注意要点 (一)在运用语言实践中领会语文知识 学习任务群设计与传统语文教学在教学基本理念上的根本区别是“将静态的知识教学转变为动态化的语言实践,强调在实践中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经验。” (二)语文基础务必落实 1.语言文字的积累,生字词语句子 2.反复、大声朗读,成为熟练朗读者 3.语言经验内化,语言规范,语感培养 (三)设计学习任务群,须整合教材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六下第一单元大单元及任务群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六下第一单元大单元及任务群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体解读 本单元围绕“民风民俗”主题,选编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俗现象,对各地民俗有初步的感受,能从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现象和普通事物中,发现民俗之美,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选入教材时作了一些删节和改动。他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片段,介绍了闽南地区的春节习俗,其作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笔下的春节习俗的不同之处,感受各地民俗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深刻意蕴。 《腊八粥》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作者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粥的风俗画面中,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眷念,留给人无限的回味。课文通过童趣十足、妙

趣横生的语言,将读者代入到这甜糯黏腻的腊八风俗中,旨在引导学生能从习以为常的普通事物中发现民俗之美。 《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寒食》和《十五夜望月》都是唐代七言绝句,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课后的“选做”是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与传统节日、习俗有关的古诗词,在此之前,三年级学过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了节日习俗,此处应联结已有经验,拓展相关的古诗词,增进学生对节日习俗的了解,初步感受传统文化。 《藏戏》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围绕藏戏的主要特点,从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等方面进行介绍,通过讲述藏戏的“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突显雪域高原、雪山、旷野孕育藏戏这一民俗文化的独特性;通过介绍藏戏演出形态方面的特点,如情节任意拖延,唱腔、舞台动作随意发挥、再三重复,弹性演出时间等,折射出地域文化的特色。藏戏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诠释着蕴藏在雪域高原的那份古老、沧桑、神秘、雄浑和悠久,既反映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内涵。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本单元的课文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学习范例;课后练习引导学生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六下一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六下一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第一单元--单元主题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4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传统节日中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还向我们介绍了各地独特的艺术样式,让孩子们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这些课文题材和体裁各不相同,但是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1.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2.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这两个要素是双线并进,穿插并行的。在教学中要在读通读顺文章、了解文章内容、感受民俗味儿的同时,关注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 《北京的春节》让我们了解了老北京人民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课文以热情质朴的笔调写了老北京人从腊月开始到正月快结束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怎么为过年忙活的,但是课文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的风俗和热闹气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 《腊八粥》这篇小说通过八儿一家对腊八粥的喜爱,让人们了解腊八粥这一习俗,文章语言生动,内容活泼有趣,将甜蜜温馨、其乐

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 《古诗三首》分别涉及三个习俗:寒食节,七夕节和中秋节。这三个节日自古以来都是诗人笔下常见的话题,承载着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最美好的情思。 《藏戏》为略读课文,主要让学生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1.会写34个字,正确读写38个词语。 2. 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3.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4.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5.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受古诗表达的情感;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6.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建议 教学《北京的春节》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按顺序理清文中不同时间点所对应的民俗活动,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段,分清“哪几天写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揣摩作者详细写了哪些部分,重点突出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摘要:突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跨学科学习实施过程中,从课程标准、现行教材、现实需求等方面,确立主题,是开展跨学科学习的基础;创设情境任务、组织实践探究、开展表现评价,是跨学科学习实施的关键;坚守语文王道、找准连接点,是跨学科学习的基本要义。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主题确立;实践路径 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部分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主题如何确立?如何实施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要注意些什么?…… 一、确立主题:跨学科学习的基础 2022年版课标提出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要“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其中,“有意义的话题”就是学习的主题。选择、提炼和确立适合的主题,是开展跨学科学习的基础,主题是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一)2022年版课标关于跨学科学习主题的表述 2022年版课标对于不同学段跨学科学习的学习内容,做了明确的要求。这些学习内容,就是学习主题提炼的依据。学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学习主题可以分为观察记录类、创意设计类、参观体验类、调查研究类四种类型。

不同学段跨学科学习主题的目标应有所不同,相应的学习要求应呈进阶式、螺旋式上升。比如各学段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都有参观体验类主题。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学生能够知晓哪些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在过节时感受节日的氛围、习俗等即可。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关注传统节日、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学习语文。而第三学段则要求在参与学校和社区举办的戏曲、书法、篆刻等相关文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尊重课标与教学实际,用好教材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尊重课标与教学实际,用好教材近日,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在人教社“人教云教研”视频课上,以《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为主题,聚焦了诸多教师要面对、思考和探究的共同话题,值得老师们学习、参考。 唤起教师改革的积极性,体贴其苦衷,是新课标落实的关键。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要把握好一个“遵循”,一个“尊重”,一个“用好”,三者彼此连带。 1教师要有改革愿望与主动权,不是“被课改” 首先,是教师的心态调整。一线老师接触新课标,会感到难懂,也不免有些担心。担心什么? 一是多年来课程改革的各种试验、概念层出不穷,花架子很多,是“多动症”,教师对于形式主义的概念游戏已经反感、腻味。二是担心又来一波运动式的课改?这种焦躁的情绪会阻碍教师学习贯彻新课标。 课标是政策性文件,贯彻落地是一个学习、讨论、领会的过程,要接纳不同的声音,更应当经过试验,结合一线教学实际去不断完善,逐步推开。新课标在探索改革的出路,预示着下一步语文课改的趋向,能够给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学带来理论刺激,带来改进的动力。我相信,新课标的贯彻,应当是结合实际的、稳步的。 此外,和此前的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相比,新版课标的理论性增强,概念和新提法很多,学习新课标会碰到一些概念理解上的困难。诸如

“核心素养”“素养型课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主题引领”“真实的语用情境”等。 我们阅读时需要穿越概念的“丛林”,弄清楚——哪些是核心的概念?其内涵是什么?提出的理由是什么?多种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这些概念所蕴含的教学观念或者方法,对于语文教学现状的改善有哪些针对性?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是否有落实的可能?等等。课标本来就是全国语文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标准、基本要求,至于怎么去实施,达到标准,教无定法,一线老师可以发挥各自的创造性。 我们要如何入手学习新课标? 建议教师先把课标通读一遍,梳理其6个部分组成的思路,分辨各部分的逻辑,找出贯彻全文的主要概念,然后化繁为简,将厚的读成薄的,使其转化为我们能理解、好把握的几条基本的课改措施。了解课标的基本思路与主要观念之后,就要“对标”找差距,确定改进教学的路向。 但首先要自信,要有改革的愿望和主动性,不要“被改革”。能否调动广大老师改革的愿望与主动性,是课标能否落实的关键。很多老师可能认为课标太理想化,与自己的教学差距太大了,实施课标的要求,等于完全否定现有的教学,推倒重来。 我能理解一线老师的担忧。对于过去和现有的语文教学状况,改革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去改,要有实事求是地分析,不要一笔抹杀,这一点很重要,教育的改革应当更加重视延续性,更加稳妥,要守正创新。“正”,就是传统语文教学和多年来课改的好经验,所谓“创新”,

2022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四篇及课标解读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篇一: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因此, 要想把教育做得好,就要不断地学习。时代在飞速发展,作为一名 教师,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今天,在教研室的组织下,我们通 过郑国民教授的直播课,深入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主要内容和变化,感觉收获很大,触动很深。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学习的收获。 一、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郑国民教授先谈了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 然后分别阐述了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六个方面主要内容和 变化。结合今天的讲座,我将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11版目录对比,做了如下思维导图: 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清楚看到,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主要包含六个方面: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与2011版作比较,新增添的内容我在思维导 图中用框架标出来了,分别是课程目标中的核心素养、课程内容、 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 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很明显的变化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强调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 在平时教学时一定要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做好奠基作用。 (二)坚持课程理念 新版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较2011版均发生了变化。通过学习, 我确立了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平时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要立足学 生核心素养发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 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实际生 活和实践活动等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并根据学段特点整体规划, 满足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时代性和 典范性,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突出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施中要从语文生活实 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少做题、多读书;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心得思考:从教材单元到任务群学习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心得思考:从教材单元到任务群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学习任务群”如何在教学中得以体现、落实,成为广大教师亟待破解之难题。 研读“课标”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组织要求——“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对照已经全面投入使用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可见学习任务群这一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在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内容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基本达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编排有主题,有单元任务(语文要素训练),且任务分解为“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单元选文课后习题或阅读提示)。 鉴于此,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落实是关键,即如何在单元主题之下结合实际学情转化“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为学习活动,开展单元整体学习,即任务群学习。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探索如何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展开单元整体教学。 一、用任务群解读单元 从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来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每一个单元至少包含一个学习任务群。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单元主题为“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语文要素

为“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情,把事情写清楚”。研读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可以确定这是一个“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当然本单元还隐含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需要教师根据实际学情进行整合发掘,本文不予讨论。 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运用,首先应确定该任务群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再读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可见本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集中指向“把事情写清楚”。围绕这个关键词,可以在教材体系内向前追溯该任务群学习已有的基础: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已经通过“图片回忆-同伴交流-电影回放”等方式学习了写一件简单的事,三年级下册一单元、二单元、三单元、七单元分别学习了写清楚“观察到的事物”“图画内容”“过节的过程”“实验过程”,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了写清楚“推荐一个好地方的理由”。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一件简单的事,以及一系列其他的“写清楚”的学习基础,在本单元中学习有顺序、有重点地写清楚一件事(表1)。 表1: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写清楚一件事”任务群学习基础梳理

2022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22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都进行了很大的变革,积极接受新课程,感悟新课标,并将新课标的精神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下面我就2022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大家交流如下: 一、语文新课标的特点 (一)核心素养 新课标的“新”,首先体现在课程目标中首次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涵。. 1.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 - 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具有良好的语言,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能感受语言文字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感情。 3.思维能力。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能力。 4.审美创造。具有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

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课程内容 在新的课程目标下,课程内容也有了新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 1.主题与载体形式: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载体: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等) (2)革命文化。(主要载体:老-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 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等)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载体: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作品,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作品;反映和谐互动、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作品) 2、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新课标新增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主要分三个阶段和六项内容。

2022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小学语文2022版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在学习了北师大吴欣歆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后,我对新课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中有几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一是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使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标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核素养的确立处处彰显着国家意志。 二是新课标构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第一层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课程结构的阶段性和

发展性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实现,而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会让我们每个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得更紧密。 三是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前语文教学时老师们通常采用阅读单元的形式组织语文的课程内容,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核心,把其他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附加的地位。单纯地以阅读为中心,其实是难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的任务。这一次课标修订,设定了语文学习任务群,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其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使语文教学变得高效实用。 用线性推进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大家都不陌生。教学时我们常常是让学生先识字写字,然后是解词、分析段落大意,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用这种方式来推进语文学习,老师一厢情愿的要素较多,学生不一定爱学乐学,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在学习任务群这样的一个课程内容组织形态下,我们更关注的是一个学习单元的构建。语文教学中的识字写字、阅读鉴赏、梳理探究、表达交流这样的一个线性推进的语文学习活动就变成了四种学习活动互动推进的过程。 以学生演讲为例。以前的教学往往是先学了一组演讲课文,在这组演讲课文当中抽取出演讲稿撰写的标准和规则,然后就按照这个规则和标准去撰写演讲稿。现在的学习任务群和以前的线性教学有所不同,很可能是学生先有了要演讲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

六下第一单元整体解读+教学规划+课文教学设计 ★整体解读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我们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本单元围绕这样的主题编排组织学习内容,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以及查阅资料,对全民族共有的传统民俗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家乡的独特民俗活动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能够通过对民俗活动的系统认识,体会到蕴含其中的淳朴民风与浓浓亲情,进而产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喜爱之情与传承之志。 基于“民风民俗”的人文主题,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三篇讲读课文,一篇自读课文。分别是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沈从文的《腊八粥》,古诗三首(韩翃《寒食》、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王建《十五夜望月》),马晨明的《藏戏》。选编的这四篇课在在内容上紧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给了学生一个本单元进行读写活动的特定情景。选文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节日民俗,如过春节和吃腊八粥,虽是中国人所普遍拥有的传统习俗,但作者在进行内容表达时,立足自己所在地域的风俗特点,在内容安排上,侧重各有不同。因此,深入学习这四篇课文,更有利于落实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即“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纵观统编版语文教材,与“表达内容的组织安排”“体会(或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相关的语文要素,我们可以依照册序列举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就“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语要素点,教材相关单元都给出了相关阐述。一二年级,主要给出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具体方法,而且比较直观简洁,如借助图片,提取主要信息,启发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到了三四年级,阅读要素中关于内容的关注从整体转移到部分,即关注文本内各部分内容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人物事件关系等,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编排,从而更具体充分地表达主要内容或观点。到了五六年级,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方法的基础之上,语文要素方面则进一步明确了举一反三的综合性运用。如“梳理信息”“抓住关键句”,这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依托教材精准实施学习任务群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依托教材精准实施学习任务群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精神,语文课程应该结合学生生活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以挑战性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组织学习过程,凸显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以学习任务群形态呈现语文课程内容,既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突破,也是全新的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必将有力推进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 然而如何设计学习任务群,对广大语文教师而言是全新的研究命题,也是极大的挑战。特别是现行统编教材并非按照学习任务群的思路编写的,在与2022年版课标配套的语文教材出台之前,语文课实施学习任务群大致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按照新课程学习任务群的精神,对照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六个学习任务群,根据年段目标和实施要求,自行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自行搜集提供教材资源。另一条是依托现行统编教材,根据学习任务群各年段目标要求,提炼整合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利用现行教材资源设计学习任务群。对广大语文教师而言,第二条路径可行性更大,也容易操作。因为离开现行统编教材另起炉灶设计学习任务群,意味着教师必须自行编写教材,不仅难度极大,其惊人的工作量也难以承受。目前虽然有个别优秀教师大胆进行这样的尝试,但从长远看很难持之以恒。在当下缺乏与2022年版课标配套教材的背景下,建议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尝试走第二条路径,即创造性地利用统编教材资源,根据2022年版课标的精神,设计学习任务群,以积极的姿态探索实施学习任务群教学。

其实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是对近年来语文课程改革成果的提炼与总结。近年来不少优秀语文教师进行过“单元主题教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深度学习”“综合性语文学习”等专题研究,其改革思路和教学理念与2022年版课标学习任务群教学有很大的相似点,如果对2022年版课标精神加以提炼并整合,许多改革经验和方法可以迁移运用到任务群学习的教学活动中。下面笔者结合学习2022年版课标的体会,综合近年来优秀语文教师的研究成果,对如何利用现有教材设计学习任务群,谈谈个人认识,提几点建议。 一、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真实的学习情境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是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点,也是设计好学习任务群的前提。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将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发展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融为一体,为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教材基础。教师如果深入钻研教材,依据教材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就能比较容易地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出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比如二上第六单元《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三篇课文集中讲述伟人故事,对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2022年版课标低学段学习要求提出学生“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因此可以结合学生生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六下第一单元大单元任务群新教法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六下第一单元大单元任务群新教法 一、单元学习任务群界定 根据新课标,看这一单元内容,如果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看,这一单元可以划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文);因为这一单元有古诗四首、有散文,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一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到底以什么样的学习任务群来实施教学?我倾向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二、单元学习主题:多姿多彩的八方习俗 三、单元主题真实学习情境: 在新年节日的喜庆氛围中,共聊过大年的习俗,品玩老舍笔下老北京的春节,发现从古到今、从南到北,正月里闹新春时共同的祝福;跟着作家,回到作家的童年跟其一起等待着腊八粥的馋样儿,跟着古代诗人,品鉴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文化,在藏戏中感受故事的力量……这些流传至今的习俗,是民族文化的延续。通过办一场节日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到八方习俗的多姿多彩。 四、单元教学要求 1.会写“醋、饺、摊”等37个生字和“热情”“风筝”等3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长歌行》。 3.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民俗文化,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

4.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5.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五、教学方法:通过大单元“先写后教”变序教学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群教学 把这个单元的所有材料当成一个整体,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后学什么的教学顺序就可以排出来了。传统的学法是学完《北京的春节》,再学《腊八粥》,接着学《古诗三首》、《藏戏》,所以课文一一学完接着开始习作,最后学习语文园地,所有内容学完可能会简单复习一下,来个单元小测试。这一单元完结,再以这样的顺序学后面所有的单元。 这样的学习,课文学不透,习作也一般,总之是看不到任何的通透。同样的内容,其实只要打破这个传统的单元学习顺序,奇迹一定会发生。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先习作,写“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读懂这一单元习作教材,不要指导,让他们自己阅读,让他们自己根据要求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写完之后,以自己已经有的修改思维,进行第一次修改,自己满意后第一次誊写。 接下来,就通过学习四篇课文,看看能否让自己的习作变成作品。 【老师一定要知道没有你的教,学生出现了哪些问题。】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依照文体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依照文体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课文体裁不同,年段要求不同,教法自应有别。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如何依照文体的不同特征,根据学段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围绕课标中提及的几种文体,这里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我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叙事性作品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寓言、神话、故事、小说……这类有情节、有人物的课文都归入叙事性作品。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对叙事性作品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学段: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由此可知,叙事性作品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读懂故事内容,获得情感体验,学习语言表达。实际教学中,还要体现阶段性:第一学段,

了解故事内容,获得情感体验;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写字、学词、学句。第二学段,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大意,获得情感体验,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三学段,读懂故事内容,了解事件梗概,获得情感体验,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了解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下面以小说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依照文本特征,依据年段要求,选择合适教学方法。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完整的故事情节、细致的人物刻画、具体的环境描写。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梳理故事情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搞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小说主题揭示上的作用。 感受人物形象。小说中最常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描写,而描写又可分为正面和侧面两种。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即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以人物言行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变化(即侧面烘托)。教学中须抓住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体会小说的主题。 体会环境描写。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人的性格、思想的形成总是受特定环境的影响、制约。教学时须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从中了解环境与人物、主题的密切关系。

2022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

2022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精选10 篇)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1 从前我几乎没有读过,现在却觉得像尚方宝剑一样的,就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没有读《课标》,怎么能知道给学生教什么呢?带着这样的认识,我认真读了《课标》。这段时间对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才对学生终身有益呢?除了听说读写、探究思索等心理能力外,文化素养应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文化可以深入到学生的灵魂,建构世界观,重塑心灵。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层结构,是个体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有这样的理念,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都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区别的地方。但是如果把一篇__的解读把“工具性”无限制的放大,那势必上成了自然科学,抹煞了语文文字的深刻内涵,摒弃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再也谈不上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同样的道理,如果单单着眼于“人文性”,只注意分析作品里的思想情感,而不顾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只注重文本内容对学生的影响,那又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和道德讲堂,丢弃了“语文课程也是实践性课程”这一基本理念。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来。它要培养人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提高人文素养这方面的价值,当然它也要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最近在准备赛教,特别害怕文言文的教学,当时唐老师告诉我,无论哪一种文体,都必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让学生思想情感受到熏

2022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00字(精选15篇)

2022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00字 2022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00字 当老师们经过了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学习之后,对教学是否有了新的感悟呢?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00字(精选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00字1 今年暑假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次的学习与以不同,以前学习时,我总是走马灯似的看一遍,便写下学习心得,对《新课标》的学习不够深刻。今年,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先抄一遍,然后再写下心得体会,一万多字的《新课标》在抄的时候的确费了一些劲,但逐字逐句的抄写,让我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了《新课标》。通过学习,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是儿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为主的教育。 一、根据各学段要求,完成教育任务。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在教学第一阶段时对学生在书写汉字的笔顺的要求上还不过关,我的学生马上要进入中年级了,我要根据中年级的学段要求,完成语文在听,说,读,写上的要求,还要把之前落下的汉字书写要求也补上。《新课标》让我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也给我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不会无的放矢了。 二、提高语文教学的多样性。 要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