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四上一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四上一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新课标今秋实行,“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双减”“大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成了时下热得不能再热的话题,课标制定者、专家学者、一线名师等写了(或者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相关的文章,指导我们一线老师应该怎么读新课标、怎么依据新课标上语文课。总之很热闹。语文教材呢?并未如一些专家名师所言大动干戈,而只是作了小的调整。现实还是:以统编教材为本,以“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六大学习任务群为教学组织呈现方式,落实“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语文学科学生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一句大得不能再大的套话。

接下来说几句人话:

1.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大情境”“大任务”“大活动”怎么搞?是教学主管部门给出统一要求,还是教学主管部分给出一个大的指导意见,各地区、各学校依据各自实际情况自行研究设定,又或者是老师们就着新课标和教材自己琢磨?这个问题不解决,语文课怎么上真的是个问题。当然,如果老师们完全抛开新课标,还是按老一套模式来,那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首先那几个“大”就能把人整崩溃。高子阳老师说“‘真实的学习情境、任务’该由教材编写者定好”,个人基本表示认同,个人的观点是:教材编写者至少应该提供各学段、各单元的“大情境”“大任务”“大活动”。

2.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怎么搞?作业设计与大单元教学本来

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不能分开的,不过由于分数这条硬杠杠,它被人为切割开了,由此产生了争议极大的“题海战术”(我严重怀疑:中国有几所高中高三不搞题海战术?)真的奔着学生核心素养去,题海战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弹性作业”“分层作业”等等说法我都认同,也觉得没必要,个人好几年前就不布置任何家庭作业了(这事儿绝对有不少老师干过),除了要求学生在学校读课外书、写课堂学思,读书笔记偶尔周末写,学生学科成绩总能有个年级中游水平,从没哪个家长投诉,学生习惯了也很少喊累。今天秋季,上级教学主管部分还会给语数外配套省市教研员花大力气编的课堂作业本么?不发吧,作业设计是大问题;发吧,还需要搞作业设计么?那不就是设计好的作业吗?

在上面两段人话的刺激下,个人试着对五上第一单元作了以下整理:

最后还是要回到“大单元教学”怎么上的问题上。个人的设想是:单元情境:探微生活——平凡的美好,质朴的深刻

(新课标中提供了“英雄赞歌”“壮丽山河”“爱与责任”“成长的脚印”四个阅读情境,我觉得哪个情境不适合五下第一单元,只能以单元文本为依据另起炉灶,拟了个“探微生活”——五下第一单元四篇课文都是作者从身边细微的具体事物中观察、寻访、体悟、感触,进而借物抒发自我独特的情感。故平凡中见美好,质朴里现深刻。)单元任务: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如果说“单元情境”可以创新,那“单元任务”是不可以轻易玩个人主义的,要不然单元语文要素不成了摆设。)

单元活动一:生活中的具体事物vs文学中的具体事物

项目一:从白鹭、花生、桂花飘落等三种具体事物中选择一种,用几句话或一段话描述它们的样子及给你的感受。

项目二:默读第一单元课文,找到作者描写“白鹭身段”“落花生的特点”“摇桂花”语段,感受作者如何描绘生活中的具体事物。

项目三:对比自己和作家的描绘,交流“为什么写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写生活中哪些具体事物?”

小结:“为情而造文”——描写具体事物不是为了画像,而是有感而发、因情而动。

单元活动二:具象的具体事物VS变异的心理感受

项目一:细读第一单元课文,独立完成以下表格,完成后同桌或小组交流。

项目二:选取一处“变异的心理感受”,结合全文,体悟作者内心“变异的心理感受”,小组交流。

(“变异的心理感受”源出孙绍振教授的“感觉变异”,孙教授认为,文本之为经典,文中“我”对于各种景观人事的感受一定不是普遍而平滑的,而应发生了“变异”,“变异”使得文思意境独具一格、别出心裁——用自己的话解说了孙教授的观点,不一定准确。以《白鹭》中“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一句为例,把“白鹭”比作“诗”已经超出常规了,“白鹭”与“诗”既不形似,也无神似,即使说转喻也略显牵强,可郭沫若偏偏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读者读了一点不觉得突兀,反而觉得很有诗意。奥妙在哪?太“常见”了,太“乡居生活”了,太“美中不足”了,白鹭是实实在在的普通鸟,与人类的生活近距离接触,人们不把白鹭当成珍禽异兽——它们与诗的距离太远。然而,“诗”又是普通生活的高度提炼与深度探寻,比如李白写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抽象的友情居然可以测量。郭沫若说白鹭是诗,是因为他在极“常见”、极“乡居生命”的白鹭身上发现了与他自我共同的东西——骨子里的“寻常”而又“精巧”、“乡居”而又“清澄”的习性——这也可以说是作者赋予白鹭的。于是,“常见”的白鹭让他心里有了变异的感觉。“白鹭实在是一首诗”是普通的“感觉变异”,高级的是“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韵”字太高级了,“韵”是没有明显界限的,是一点一点融入的,就像杜甫笔下的“随风潜入

夜,润物细无声”。色素配合体现“韵”——不是大红大紫,或层次分明;身段大小体现“韵”——“流线型结构”,不是棱角分明;三幅画更体现“韵”——符合构图原理、“悠然”“清澄”。没有作者的那种心境与格调,是看不出白鹭身上“散文诗”的味道的;没有作者的文学休养与语言功底,更说不出“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项目三:自主学习《珍贵鸟》。

单元活动三:体会表达与语言积累

项目一:学习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不就着句子讲句子,而是把句子放在文中品读、比较、体会)。

项目二:随文识字词,积累优美语段。

单元活动四:运用表达与语言输出

描绘生活中某个具体事物,抒发情感。从一个方面详细描绘它的生活形态,尝试写出自己变异的感受。(还是那句话:写粗糙一点不要紧,写不出来也不要紧,保证绝大部分学生大致掌握“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就行,关键是要学生找到那个能激发他“变异的心理感

受”的具体事物,只要找到了,他们一定能写,而且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会出乎我们老师的意料。)

2022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建议

2022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1.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教师应充分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从培养核心素养出发,把握四个方面整体交融的特点,设定教学目标时既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注意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避免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简单罗列。 2.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

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 关注不同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同一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把握学习难度,组织学习活动。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注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避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3.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螺旋发展的一般规律。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四上一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四上一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新课标今秋实行,“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双减”“大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成了时下热得不能再热的话题,课标制定者、专家学者、一线名师等写了(或者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相关的文章,指导我们一线老师应该怎么读新课标、怎么依据新课标上语文课。总之很热闹。语文教材呢?并未如一些专家名师所言大动干戈,而只是作了小的调整。现实还是:以统编教材为本,以“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六大学习任务群为教学组织呈现方式,落实“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语文学科学生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一句大得不能再大的套话。 接下来说几句人话: 1.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大情境”“大任务”“大活动”怎么搞?是教学主管部门给出统一要求,还是教学主管部分给出一个大的指导意见,各地区、各学校依据各自实际情况自行研究设定,又或者是老师们就着新课标和教材自己琢磨?这个问题不解决,语文课怎么上真的是个问题。当然,如果老师们完全抛开新课标,还是按老一套模式来,那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首先那几个“大”就能把人整崩溃。高子阳老师说“‘真实的学习情境、任务’该由教材编写者定好”,个人基本表示认同,个人的观点是:教材编写者至少应该提供各学段、各单元的“大情境”“大任务”“大活动”。

2.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怎么搞?作业设计与大单元教学本来 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不能分开的,不过由于分数这条硬杠杠,它被人为切割开了,由此产生了争议极大的“题海战术”(我严重怀疑:中国有几所高中高三不搞题海战术?)真的奔着学生核心素养去,题海战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弹性作业”“分层作业”等等说法我都认同,也觉得没必要,个人好几年前就不布置任何家庭作业了(这事儿绝对有不少老师干过),除了要求学生在学校读课外书、写课堂学思,读书笔记偶尔周末写,学生学科成绩总能有个年级中游水平,从没哪个家长投诉,学生习惯了也很少喊累。今天秋季,上级教学主管部分还会给语数外配套省市教研员花大力气编的课堂作业本么?不发吧,作业设计是大问题;发吧,还需要搞作业设计么?那不就是设计好的作业吗?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摘要:突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跨学科学习实施过程中,从课程标准、现行教材、现实需求等方面,确立主题,是开展跨学科学习的基础;创设情境任务、组织实践探究、开展表现评价,是跨学科学习实施的关键;坚守语文王道、找准连接点,是跨学科学习的基本要义。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主题确立;实践路径 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部分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主题如何确立?如何实施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要注意些什么?…… 一、确立主题:跨学科学习的基础 2022年版课标提出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要“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其中,“有意义的话题”就是学习的主题。选择、提炼和确立适合的主题,是开展跨学科学习的基础,主题是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一)2022年版课标关于跨学科学习主题的表述 2022年版课标对于不同学段跨学科学习的学习内容,做了明确的要求。这些学习内容,就是学习主题提炼的依据。学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学习主题可以分为观察记录类、创意设计类、参观体验类、调查研究类四种类型。

不同学段跨学科学习主题的目标应有所不同,相应的学习要求应呈进阶式、螺旋式上升。比如各学段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都有参观体验类主题。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学生能够知晓哪些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在过节时感受节日的氛围、习俗等即可。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关注传统节日、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学习语文。而第三学段则要求在参与学校和社区举办的戏曲、书法、篆刻等相关文

2022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22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都进行了很大的变革,积极接受新课程,感悟新课标,并将新课标的精神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下面我就2022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大家交流如下: 一、语文新课标的特点 (一)核心素养 新课标的“新”,首先体现在课程目标中首次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涵。. 1.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 - 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具有良好的语言,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能感受语言文字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感情。 3.思维能力。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能力。 4.审美创造。具有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

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课程内容 在新的课程目标下,课程内容也有了新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 1.主题与载体形式: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载体: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等) (2)革命文化。(主要载体:老-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 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等)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载体: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作品,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作品;反映和谐互动、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作品) 2、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新课标新增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主要分三个阶段和六项内容。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尊重课标与教学实际,用好教材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尊重课标与教学实际,用好教材近日,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在人教社“人教云教研”视频课上,以《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为主题,聚焦了诸多教师要面对、思考和探究的共同话题,值得老师们学习、参考。 唤起教师改革的积极性,体贴其苦衷,是新课标落实的关键。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要把握好一个“遵循”,一个“尊重”,一个“用好”,三者彼此连带。 1教师要有改革愿望与主动权,不是“被课改” 首先,是教师的心态调整。一线老师接触新课标,会感到难懂,也不免有些担心。担心什么? 一是多年来课程改革的各种试验、概念层出不穷,花架子很多,是“多动症”,教师对于形式主义的概念游戏已经反感、腻味。二是担心又来一波运动式的课改?这种焦躁的情绪会阻碍教师学习贯彻新课标。 课标是政策性文件,贯彻落地是一个学习、讨论、领会的过程,要接纳不同的声音,更应当经过试验,结合一线教学实际去不断完善,逐步推开。新课标在探索改革的出路,预示着下一步语文课改的趋向,能够给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学带来理论刺激,带来改进的动力。我相信,新课标的贯彻,应当是结合实际的、稳步的。 此外,和此前的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相比,新版课标的理论性增强,概念和新提法很多,学习新课标会碰到一些概念理解上的困难。诸如

“核心素养”“素养型课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主题引领”“真实的语用情境”等。 我们阅读时需要穿越概念的“丛林”,弄清楚——哪些是核心的概念?其内涵是什么?提出的理由是什么?多种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这些概念所蕴含的教学观念或者方法,对于语文教学现状的改善有哪些针对性?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是否有落实的可能?等等。课标本来就是全国语文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标准、基本要求,至于怎么去实施,达到标准,教无定法,一线老师可以发挥各自的创造性。 我们要如何入手学习新课标? 建议教师先把课标通读一遍,梳理其6个部分组成的思路,分辨各部分的逻辑,找出贯彻全文的主要概念,然后化繁为简,将厚的读成薄的,使其转化为我们能理解、好把握的几条基本的课改措施。了解课标的基本思路与主要观念之后,就要“对标”找差距,确定改进教学的路向。 但首先要自信,要有改革的愿望和主动性,不要“被改革”。能否调动广大老师改革的愿望与主动性,是课标能否落实的关键。很多老师可能认为课标太理想化,与自己的教学差距太大了,实施课标的要求,等于完全否定现有的教学,推倒重来。 我能理解一线老师的担忧。对于过去和现有的语文教学状况,改革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去改,要有实事求是地分析,不要一笔抹杀,这一点很重要,教育的改革应当更加重视延续性,更加稳妥,要守正创新。“正”,就是传统语文教学和多年来课改的好经验,所谓“创新”,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心得思考:从教材单元到任务群学习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心得思考:从教材单元到任务群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学习任务群”如何在教学中得以体现、落实,成为广大教师亟待破解之难题。 研读“课标”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组织要求——“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对照已经全面投入使用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可见学习任务群这一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在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内容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基本达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编排有主题,有单元任务(语文要素训练),且任务分解为“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单元选文课后习题或阅读提示)。 鉴于此,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落实是关键,即如何在单元主题之下结合实际学情转化“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为学习活动,开展单元整体学习,即任务群学习。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探索如何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展开单元整体教学。 一、用任务群解读单元 从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来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每一个单元至少包含一个学习任务群。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单元主题为“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语文要素

为“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情,把事情写清楚”。研读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可以确定这是一个“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当然本单元还隐含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需要教师根据实际学情进行整合发掘,本文不予讨论。 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运用,首先应确定该任务群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再读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可见本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集中指向“把事情写清楚”。围绕这个关键词,可以在教材体系内向前追溯该任务群学习已有的基础: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已经通过“图片回忆-同伴交流-电影回放”等方式学习了写一件简单的事,三年级下册一单元、二单元、三单元、七单元分别学习了写清楚“观察到的事物”“图画内容”“过节的过程”“实验过程”,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了写清楚“推荐一个好地方的理由”。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一件简单的事,以及一系列其他的“写清楚”的学习基础,在本单元中学习有顺序、有重点地写清楚一件事(表1)。 表1: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写清楚一件事”任务群学习基础梳理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依照文体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依照文体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课文体裁不同,年段要求不同,教法自应有别。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如何依照文体的不同特征,根据学段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围绕课标中提及的几种文体,这里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我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叙事性作品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寓言、神话、故事、小说……这类有情节、有人物的课文都归入叙事性作品。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对叙事性作品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学段: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由此可知,叙事性作品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读懂故事内容,获得情感体验,学习语言表达。实际教学中,还要体现阶段性:第一学段,

了解故事内容,获得情感体验;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写字、学词、学句。第二学段,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大意,获得情感体验,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三学段,读懂故事内容,了解事件梗概,获得情感体验,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了解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下面以小说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依照文本特征,依据年段要求,选择合适教学方法。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完整的故事情节、细致的人物刻画、具体的环境描写。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梳理故事情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搞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小说主题揭示上的作用。 感受人物形象。小说中最常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描写,而描写又可分为正面和侧面两种。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即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以人物言行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变化(即侧面烘托)。教学中须抓住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体会小说的主题。 体会环境描写。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人的性格、思想的形成总是受特定环境的影响、制约。教学时须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从中了解环境与人物、主题的密切关系。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依托教材精准实施学习任务群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依托教材精准实施学习任务群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精神,语文课程应该结合学生生活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以挑战性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组织学习过程,凸显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以学习任务群形态呈现语文课程内容,既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突破,也是全新的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必将有力推进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 然而如何设计学习任务群,对广大语文教师而言是全新的研究命题,也是极大的挑战。特别是现行统编教材并非按照学习任务群的思路编写的,在与2022年版课标配套的语文教材出台之前,语文课实施学习任务群大致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按照新课程学习任务群的精神,对照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六个学习任务群,根据年段目标和实施要求,自行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自行搜集提供教材资源。另一条是依托现行统编教材,根据学习任务群各年段目标要求,提炼整合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利用现行教材资源设计学习任务群。对广大语文教师而言,第二条路径可行性更大,也容易操作。因为离开现行统编教材另起炉灶设计学习任务群,意味着教师必须自行编写教材,不仅难度极大,其惊人的工作量也难以承受。目前虽然有个别优秀教师大胆进行这样的尝试,但从长远看很难持之以恒。在当下缺乏与2022年版课标配套教材的背景下,建议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尝试走第二条路径,即创造性地利用统编教材资源,根据2022年版课标的精神,设计学习任务群,以积极的姿态探索实施学习任务群教学。

其实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是对近年来语文课程改革成果的提炼与总结。近年来不少优秀语文教师进行过“单元主题教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深度学习”“综合性语文学习”等专题研究,其改革思路和教学理念与2022年版课标学习任务群教学有很大的相似点,如果对2022年版课标精神加以提炼并整合,许多改革经验和方法可以迁移运用到任务群学习的教学活动中。下面笔者结合学习2022年版课标的体会,综合近年来优秀语文教师的研究成果,对如何利用现有教材设计学习任务群,谈谈个人认识,提几点建议。 一、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真实的学习情境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是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点,也是设计好学习任务群的前提。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将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发展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融为一体,为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教材基础。教师如果深入钻研教材,依据教材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就能比较容易地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出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比如二上第六单元《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三篇课文集中讲述伟人故事,对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2022年版课标低学段学习要求提出学生“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因此可以结合学生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解读和教学建议(参赛)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解读和教学建议 一、要点解读 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用王维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无中有”作单元导语,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是略读课文。《观潮》是一篇记叙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和壮观;《走月亮》是一篇散文,写了“我”和阿妈在秋夜“走月亮”时的所见所想,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美好的乡村夜景图;《现代诗二首》是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秋晚的江上》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秋江夕照图,《花牛歌》刻画了草地上悠闲自得的花牛;《繁星》也是散文,描绘了作者眼中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满天繁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聚焦的是“想象”这一语文能力。“想象”这一能力在1-6年级十二册教材中多次提及,体现出语文能力螺旋上升的过程。具体梳理如下: 一二年级多在课后练习中提出相关要求,主要是借助插图帮助学生阅读课文;三年级开始,以单元语文要素的形式集中展开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提出“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是对阅读想象能力的初步培养。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提出“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一语文要素是在前面学习基础上的提升,要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进而感受事物之美:《观潮》是借助文字感受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的动态壮观画面;《走月亮》要调动多种感官,结合文字想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体会月光下的美景和与妈妈相依相伴的温馨甜蜜;略读课文《现代诗二首》中,《秋晚的江上》是想象秋晚鸟儿归巢的

动态画面,《花牛歌》是想象一只花牛玩耍嬉戏时定格的画面(《秋晚的江上》是定格;《花牛歌》主要是动作与画面);《繁星》写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到的繁星繁星漫天的画面,体悟不同的感受。 本单元四篇选文,体裁不同。《观潮》是一篇记叙文,描写的是可见、可感,实实在在的钱塘江大潮,在落实“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语文要素时重在准确想象画面,需能将钱塘江大潮从来到退的过程完整复现,能将声和形准确再现;《走月亮》是一篇散文,文字构筑的画面是简单的,但需要丰富想象画面,体悟作者的情感;《现在诗二首》是诗歌,《秋晚的江上》重在定格成画,《花牛歌》重在成画时观察的角度;《繁星》是一篇具有时代气息的散文,需补充背景资料,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怎样推荐才能让吸引大家?首先是介绍清楚,即有条理、有层次地将景物的特点、特征写清楚,让人知道这个地方是什么样的;再者是表现景物的奇特或优美,让人产生向往之情。如何写清楚,教材中提供了范例,即先罗列推荐理由,然后围绕理由写具体,这承接了三年级围绕中心写话的要求;如何写优美,这与本单元的阅读要素紧密相连,即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描绘出来,可以借鉴《观潮》,从声、形不同的方面去描写,也可以借鉴《走月亮》中复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要求围绕话题发表看法,围绕话题评价他人。交流环境问题时,要表述清楚现象和问题的关联,可以先说问题,再举例现象;也可以先说现象,再归纳问题。提出保护环境发的办法,要对应现象和方法,即什么现象,用什么方法解决。《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归纳了如何展开想象的方法,词句段运用中读词语想象画面和有序描述事物建议在课文的教学中就渗透,不单独教。《日积月累》中需要积累的是王维《鹿柴》,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歌表现的画面,熟读成诵即可。 二、教学建议 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展开教学,可以运用如下策略: 1. 多种策略,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即在理解抽象文字的基础上,提取、整合文中的有效信息,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构筑形象的画面,实现文字与形象之间的转换,重在转换。具体可以有这些方法的介入:(1)图像法,即用相似的图片、影像,直接给学生想象的支架。本单元的文字勾勒了生活中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些画卷有的是学生未曾见过的,有的是学生未曾像作者一样去观察过。图片、视频的介入,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也能填补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秋晚的江上》理解“还驮着斜阳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心得体会4篇

篇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本次学习了郑国民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让我对新课标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其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一是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使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标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裁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核心素养的确立处处彰显着国家意志。 二是构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 第一层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课程结构的阶段性和发展性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实现,而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会让我们每个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得更紧密。 之前我在教学上基本仅以教科书为教与学的资源,顶多加上教参,这就导致我的教与学生的学非常单一且低效。现在有了学习任务群的

引导,我在以后会尝试着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我的教学活动,让我的语文教学从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作业设计上我也会立足于学习任务群,做到“少而精”“实而活”。 今后我将继续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做到常看常新,并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长丰县水湖镇中心学校志和小学崔红) 篇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今天我有幸在线聆听了郑国民教授专家的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主要内容和变化,通过专家的解读,让对新旧课标的异同有了初步的了解。 郑教授用一个半小时解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主要变化、课程性质及理念、核心素养和价值目标、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业质量。课程标准的变化主要从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立足生活实践主线,强调情境主题统整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清晰的认识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改变。 通过本次线上学习,我认识到国家对文化自信的要求,能够感受到时代发展中祖国的强大。同时新课标还强调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对语文教师跨学科整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课标对整本书的阅读也提出要求,如何让学生阅读量增加是我们教学时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2022语文新课标下的大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四上第一单元

2022语文新课标下的大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四上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导读页引用王维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围绕“自然之美”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观潮》《走月亮》是精读课文,《现代诗二首》《繁星》是略读课文。《观潮》写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幅壮观的画卷;《走月亮》是当代作家吴然的散文,以清新的语言、欢快的笔调表现“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的所见所感,展现出一幅幅乡村静谧清幽的夜景图;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倦鸟归巢和红霞满天的美景,《花牛歌》描绘了草地里悠然自得的花牛;《繁星》描绘了作者眼中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满天繁星。整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带着我们领略自然之美。 单元口语交际安排了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我们与环境”,延伸了四篇课文的主题。习作也与单元主题有着联系:推荐一个好地方。所谓的好地方,可能就有着自然之美,教学时老师们也不要拘泥于有着自然之美的地方,其实让孩子们兴奋不已的游乐场、流连忘返的书店,都可以成为推荐的地方。综观整个单元,各部分内容都和人文主题自然之美密切相关、互为补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提出“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习作要素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交流平台”总结了“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不仅要能“看”到样子,还要能“听”到声音,“闻”到味道……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想象文章中描写

的样子、声音和味道。单元课后题也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展开:《观潮》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潮的特点,不仅可以想象文章中描写的样子,还可以想象描写的声音;《走月亮》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还可以想象文中描写的气味,让画面更加丰富;略读课文《现代诗二首》启发学生借助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略读课文《繁星》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继续强化单元的语文要素。 不仅如此,词句段运用中富有画面感、时间感的词语,共同在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时空感,为习作提供素材。日积月累的《鹿柴》是一首非常有画面感的古诗,对于整个单元的学习,也是一种文体上的补充。 “边读边想象画面”,指的是图像化策略的运用。运用图像化策略,可以将文字在脑海中转化为形象的画面,从而理解文字,丰富文字信息,进而感受文字的表现力和审美情趣。 四上第一单元在课程内容上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在第二学段的“学习内容”有: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阅读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发展想象力。

语文新课标2022版解读

语文新课标2022版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2022》旨在巩固和拓 展学生能力,因此本规定从语文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语言能力提升和学习任务等多方面出发,依据中小学学生实际, 全面阐明教学要求。 一、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的学习目标以“汉语语言能力、文字与文化意识、思维与语言 能力、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四个方面为定位,让学生逐渐独立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能力,在“知”的基础上发展“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学习内容 (一)汉语: 汉语以语音和语法为基础,注重培养良好的语音习惯和汉语书写能力,突出语言交际、聆听、说和写的能力,强调阅读、写作、口语等实践 性活动; (二)阅读:拓展学生的语文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阅 读文字、文本、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感知力、美学观念和文 学创作能力; (三)写作:针对不同文学表达形式,包括诗、词、古文、散文、小 说等,通过专题写作和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文笔表述能力;

(四)传统文化:以《诗经》、《楚辞》、《墨子》、《弟子规》、《论语》等为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 学习中华文化的内涵。 三、学习方法 语文课程以“实、讲、问”为主要学习方法,突出学生参与,英汉互译、练习、讨论和提问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强调阅读环境、汉语环境和文字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以各种创新互动形式展开学习,形成规范而有效的学习模式;开展实施独立活动练习,使学生掌 握新句型、新知识点,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 四、语言能力提升 语文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汉语交流能力,完善综合能力,广泛阅 读实习多种文献,学习国内外文学作品及文字文化,发展自身的文学 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学习任务 根据中小学学生实际,完成任务式教学,让学生按照规定量质完成学 习任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诊断和反思自己 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四上一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四上一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 学了新课标,我对语文学习任务群有了一点初步的理解:“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教师设计有逻辑关系的系列任务,要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依据四上一单元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对本单元学习任务群进行了设计。 一、单元主题与要素分析 1.本单元人文主题:本单元希望学生阅读描绘大自然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提高审美品位,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本单元语文要素: (1)阅读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关于想象画面,在之前的学习中多次接触,梳理如下: 一年级时学生的形象思维刚刚起步到三下读文段想象画面,是能力的进步和升级;到四上第一单元的边读边想画面,速度和熟练程度上有进步,而且还在想象画面时增加了“感受”,把想象和情感体验结合,培养独特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2)习作要素: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理由。 这次习作的情境是:举办“最受欢迎的好地方”推荐会。要求有两个:把推荐地介绍清楚,要把理由写充分。写景要求仍定位在写清楚,不要求写具体。三年级两次习作训练重点分别是观察清楚和围绕一个意思把观察到的写清楚,很好地为本次习作做了铺垫。本次习作在此之上增加了写出自己的推荐理由,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为四下习作要求的上升搭了台阶。 老师可以联系之前相关的习作训练,落实本次习作的两个要求。 二、任务群教学设计目标

三、任务群设计教学建议 根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和教材内容及学情,可以为本单元创设一个大的教学情境:举行“我是小导游,美景我推荐”金牌小导游评选活动。再分成四个子任务逐步完成。在任务的引领下,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并链接相关课外的内容。 具体安排如下: 任务一:白日游山水,景观我拍摄 活动1:读《观潮》,钱塘大潮真壮观,动态画面我“拍摄”。 (1)读课文,理顺序 先用两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按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引导学生通过第一句话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明确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写的。 (2)抓声音,拍画面 主要抓声音描写,结合形状变化,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022—2023学年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指导意见

2022—2023学年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指导意见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导语、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六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每单元安排阅读课文2至4 篇,共27篇。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8篇。每单元安排“语文园地”1个,共7个(习作单元未安排语文园地)。 在八个单元中,六个单元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组成的单元,其人文主题分别是“自然之美”“连续观察”“神话故事”“成长故事”“家国情怀”“历史传说故事”。另外两个单元比较特殊:第二单元“提问”是一个围绕阅读策略的学习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第五单元“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是一个围绕习作能力的培养编排的习作单元。 第一单元:自然之美。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 第二单元:策略单元。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不断提出问题中获取新知识。 第三单元:连续观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第四单元:神话故事。体会神话故事的情趣盎然、奇妙,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的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五单元:习作单元。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第六单元:成长故事。通过回忆童年生活往事,体会童年的快乐生活,更有经历挫折带来的成长;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第七单元:家国情怀。学习名人爱国立志的故事,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八单元:历史传说故事。了解历史故事,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教益;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二、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认识常用汉字250个,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实践:语文教学中的辩证思维训练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实践:语文教学中的辩证思维训练【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一种宏观看待世界的方法论,也是一种微观思考问题的方式,具有整体性与辩证性的特点。当前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更关注从“材料到观点”的逻辑思维发展,对辩证思维的训练不足。本文引进“正—反—合”的辩证思维方法,把它运用到文本分析、教学活动设计以及言语表达构思中,力图为语文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提供具体路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辩证思维;正—反—合 图片 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理性思维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中的理性思维主要包括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目前,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够重视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而一些关注理性思维培养的老师,又多拘泥于“从材料到观点”的逻辑思维发展,忽略了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本文拟在语文教学中引进“正—反—合”的辩证思维方法,通过“正—反—合”的辩证思维训练,增强学生辩证思维意识,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 一、新课程标准中的辩证思维 1. 辩证思维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新课程标准在对“思维能力”的诠释中提出要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在课程总目标第7条也提出要“辩证地思考问题”[1],“思

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宗旨中提出要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2],在学段的具体要求中提出阅读“经典的思辨性文本”[3],“注意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冷静地思考问题”[4],“要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5]。 在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方面,新课程标准主张阅读“经典的思辨性文本”,提升学生全面、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掌握一定的辩证思维方法,最终能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2. 辩证思维的概念界定 “辩证思维是最高层次的哲学思维方式,也是根本的、科学的思维方式。”[6]恩格斯将辩证思维概括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7]。 从宏观角度看,辩证思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即能够从矛盾的、运动的、系统的角度认识客观事物与人的认知活动,以把握物质与意识的本质规律。从微观角度看,辩证思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高级思维方式,相对于逻辑思维“非此即彼”或者“非真即假”的特点,辩证思维强调认识事物“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要求整体、辩证地思考问题,把人的认识看作一个运动着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辩证思维具有整体性与辩证性的特点。整体性强调要用发展与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辩证性则强调思考问题要一分为二,关注问题的对立面。 当前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主要聚焦三个方面:区分观点与材料,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学习如何从材料推导出观点。这些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学习任务设计的基本追求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学习任务设计的基本追求一、为什么要强调“学习任务”的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首次增加了“课程内容”标准,对语文学科到底教什么和学什么内容进行定位。不过,这一定位的角度和维度并不是直接承接“课程目标”的表述,既不是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 “梳理与探究”四大语文实践活动来划分对应内容领域,又不是按照教师曾经熟悉的“识字与写字”“阅读” “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等板块来梳理的,而是运用“学习任务群”进行组织和呈现一一2022年版课标中“课程理念” 的第二点指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具体表述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的“群”指的是外在的组织和呈现形式,“学习任务”则是“群”的核心内容。义务教育阶段三个层次、六个学习任务群,有着不同的定位和功能,如何落实这些定位和功能, 关键在于学习任务的设计。因此,2022年版课标在“教学建议” 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解决的真实任务,用任务来驱动

学生积极主动地用好学习资源, 进行协同思考,实现深度理解,进而抵达概念性理解。从核心任务的设计和子任务的分解,到具体学习过程的设计,都要凸显学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具有问题解决意识和目标意识的行动者。这就说明,一个好的学习任务,是可以在学生的心中中下持久理解的强大种子的。 我曾围绕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设计了一个核心任务“创作‘春日之书’”,让学生在春天里阅读与春天有关的课文、图画书,自主进行读写绘的创作,提炼“形声字” 关键词,“藏”在“春日之书”每一页的图画中。这个核心任务是聚合了教材文本情境和现实生活中春天的观察、体验境遇,布置学生在自己的“春日之书”中“讲述”自己发现和创造的春天故事。核心任务分解为三个子任务,分别是“叫醒春天” “发现春天”和“创造春天:“叫醒春天”从阅读图画书《接着,春天来了》入手,发布核心任务和成功标准,进行“春日之书”的书页制作等;“发现春天”从阅读《是谁唤醒了春天》开始,学习教材内容,用认识更多的字来驱动对春天的发现,开始为春日之书积累“故事”,结合《小青蛙》《猜字谜》,学习在春日之书中“藏”形声字;“创造春天”包括种下春天的劳动、美化教室的行动、图画书阅读,还可以结合《姓氏歌》开展班级春天生日会等,并将这些创作进春日之书;最后就是举行“春日之书”发布会。在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学生经由多样化的语文实践, 不仅持续理解了“四季交替形塑了人们对大自然生命节奏的体验”,还进一步理解了“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反映了先民对世界的形象化认识,

教材解读|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01 教材编排 新人教版部编本于 2019 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 27 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第1~4 课为“自然景观”篇,课文内容大都感受大自然的美。第 5~ 8 课为“思考置疑”篇,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 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不断提出问题中获取新知识。第 9~11 课 为“观察与发现”,意在激发观察与发现的兴趣,体会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观察别 人观察不到的,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第 12 ~15 课为“神话故事”篇,意在体会神 话故事的情趣盎然、奇妙,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通过 读文章让学生感悟到快乐要和大家分享;要懂得为人类造福,要引导学生对幸福进行理 解等。第 16 ~17 课为“多彩生活”篇,意在通过童年生活小事,学习将多 彩的生活小事的经过讲清楚,并能按照一定的条理写下来。 18~20 课为“童年往事”篇,意在通过回忆童年生活往事,体会童年的快乐生活,更能珍惜现在的童年生活 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第21~24 课为“爱国立志”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人爱国 立志的故事,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第25~27 课为“历史故事篇”意在让学生了 解历史故事,感悟祖先创造文明的道理。 新部编本人教版教材同原人教课标本相比较,单元进行了深度整合,课文做了 较大的调整。新选入 19 篇课文,其中新选原课标本 2 篇选学课文:《麻雀》和 《延安,我把你追寻》。所选课文多是其它版本的教材上的课文,有的是将下册课 文直接选入上册课文。所选入课文有:《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一个 豆荚里的五粒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风 筝》《麻雀》《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梅兰芳蓄须》《延安, 我把你追寻》《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等。口语交际增加 了《我们与环境》《爱护眼睛,保护视图》《安慰》《讲历史故事》等内容。 02 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 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 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 8 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思考提问、观察发现、神话 故事、多彩生活、童年往事、爱国立志、历史故事。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写作学习要求。课例由 2— 4 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 27 篇,其中精 读课文 20 篇,略读课文 7 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 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