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必修一高中历史知识点基础知识填空全册

新课标必修一高中历史知识点基础知识填空全册
新课标必修一高中历史知识点基础知识填空全册

新课标必修一高中历史知识点基础知识填空全册第一单元

第1课

考点1 宗法制

1.西周时期,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制度是,它的目的是

2.宗法制的定义是用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在宗法制下,有和之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3.宗法制的作用:。

第2课

考点2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名称的由来:

2. 首创的皇帝制度,具有、、特点,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3.秦始皇还建立一套以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最高权力为所有,在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其职责分别为为百官之首,;是副丞相,执掌,负责;太尉,负责。在之下,设有诸卿。

4.丞相的设置,开始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一个重要的主线:之争。

考点3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秦统一中国后,推行,把全国分为,郡内又分为若干县。

2.与郡县制相适应,建立一套地方官僚机构,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职责是。县的长官称,主要任务是治理,管理。郡和县的长官都由任命。

3.作用:实现了中央对直接有效的控制,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另一个主线之争的开始。

考点4 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1.秦朝和的实行,形成了从到的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对进行的统治。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和。

第3课

考点5 行省制度

1.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元朝在地方实行。

2.中央设中书省,直接管辖河北、、等地。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之下设,在边远民族地区设。行省的长官由任命。

元朝在中央设,管理西藏和。

3.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它便利了,加强,巩固了。

考点6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1.魏晋南北朝时,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2.三省为、 __ 、 ___ ,分别负责、、 _______ ,在之下,设、、、 __ 、 __、_____六部。

3.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三省互相,削弱了,保证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

4. 时,出现并形成科举制,并一直沿用到。科举制是封建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和紧密相连,有利于,扩大 ,提高,把选拔人才和的权力,从的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

5.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演变。

考点7 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1.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不断加强。

2.通过,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3. 时期,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时期。

4.明太祖废,设。至时,形成内阁。阁臣拟处理意见,呈给皇帝,成为。皇帝审定,太监朱笔抄出,交付实施,是为。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决策权仍在 _______手中。

5.清朝,君权进一步加强。康熙时设,扩大皇权。

6.雍正帝时,为办理,设。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按意旨拟写成文,军国大事均由裁决。提高了,且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_________手中,加强,进一步得到巩固。

7. 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二单元

第5课

考点8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1.公元前5世纪,在担任首席将军时期,雅典民主发展到顶峰,进入“黄金时代”。

2.伯利克里为,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

3.雅典民主的实质是。

第6课

考点9 《十二铜表法》和《民法大全》

1.公元前5世纪,在斗争中,罗马制定《》,标志

诞生。

2.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将罗马法系统化、法典化,编汇成《》,标志最终完成。

考点10 罗马法的作用

3.对罗马帝国: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提供,稳定了,保护了。它保护,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缓解。但其实质仍是维护。

4.对世界: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对近代产生重要影响。罗马法还成为资产阶级反对的有力武器。

第三单元

第7课

考点11 《权利法案》

1.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颁布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利的法案。_______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2.《权利法案》限制了,保证了,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权力,国王逐渐处于地位,标志英国确立起来。

第8课

考点12 美国1787年宪法及评价

背景:1776年,美国独立后是一个松散的邦联,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

1.内容:

①规定美国是一个国家,联邦权力高过各州权力。各州在前提下,有一定自治权,中央权力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

②实行三权分立,把分为立法、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立法权由掌握,总统掌握,是;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三者独立平等,相互,防止出现。

2.评价:

①积极性:1787年宪法是,强调,突出原则,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一定民主精神。

②局限性:承认的合法性,未给予权利。

第四单元

第10课

考点13 《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背景: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1.内容:割地:割给英国

赔款:赔付英国

开放口岸:开放为通商口岸

关税协定:

2.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条约。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不断遭到破坏,由一个对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国家。

考点14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鸦片战争,中国签订。

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是,中国战败,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3.年,《天津条约》

内容: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增开沿海沿江通商口岸,赔偿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通航。

4. 年,《北京条约》。

内容:承认有效,增开为商埠,割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白银。

5.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半封程度。

第11课

考点15 《天朝田亩制度》

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末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

1.为了,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

2.内容:

①土地分配:原则:

方式:以为单位,按平分土地

②产品分配:原则:

方式:规定,其余归

③目的:建立的理想社会。

3.意义:

①积极:是太平天国的,反映了,是的思想结晶。

②局限性:体现,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第12课

考点16 《马关条约》及影响

背景:1894-1895的甲午中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割地:割给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

开放口岸:开放为商埠

资本输出: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2.影响:割地: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赔款:

开放口岸:

资本输出:拓展

列强在中国划分,掀起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半封程度。

考点17 《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背景:1900-1901年,借镇压义和团之名,八国列强联手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签订《》。

1.内容:赔偿各国白银共,以作为抵押;

在北京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拆毁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的战略要地;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

改为外务部,居六部之首。

2.危害:巨额赔款加重了,使中国受到列强控制。

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在中国的。

清朝腹地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下。

惩治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由《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的工具,标志中国半殖半封社会。

第13课

考点18 中国同盟会

1.中国同盟会成立于年,地点在,是近代中国。其政治纲领是,又称。会上推举孙中山为,黄兴为,机关刊物是。

考点19 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于,定都,以为国旗。

2.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出版、集会、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明确内阁总理和总统的权力关系。

②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的进步意义。

考点20 辛亥革命的评价

(注:辛亥革命(1912年)最初取得了成功,推翻了清政府统治。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关于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史学界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成功了,有人认为失败了,有人认为成功失败各一半。但就其本身而言,它对后来中国革命的指导和影响来看,是值得我们赞扬和肯定的。而辛亥革命的失败也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

2.意义(成功):它推翻了,结束了;建立了

,使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最终失败:革命果实被窃取,中国社会还是。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第14课

考点21 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发生在年。

2.背景:国际:1917年,俄国爆发,马克思主开始在中国传播。

导火线:

国内:政治:北洋军阀腐朽统治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3.意义:性质:

特点:

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登上历史舞台;

五四运动是中国的开端。

考点2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背景: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阶级:工人运动的发展

国际: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

1.成立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地点:

2.内容:通过,确定党名,制定党的奋斗目标是,决定党的中心工作是,成立党的中央机构,选为书记。

考点23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原因:必要性:敌人力量强大,工人力量薄弱,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可能性:国民党具有反帝反封性,与工人阶级有共同的目标。

2.过程:1923年,中国共产党大会,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3.形成标志:年,在广州召开的会议,标志两党合作形成。

4.合作方式:

第四单元

第15课

考点24 南昌起义

1.时间:__________________,领导人:__________________,结果:

2.意义:南昌起义是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创建和夺取政权的开始。

考点25 土地革命

(的建立:1927.10毛泽东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

1.准备:

2.内容:

3.意义:广大贫苦农民翻了身,经济上,空前高涨。

考点26 遵义会议

1.背景:年,红军损失惨重

2.内容:①纠正错误②肯定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为政治局常委④取消军事指挥权

3.意义:①结束了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是中国共产党标志③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第16课

考点27 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

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2.年月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标志。

考点28 南京大屠杀

年12月,日军在南京城,杀害人数超过万,犯下滔天罪行。

考点29 百团大战

1.时间:年下半年,领导人:

2.内容:八路军100多个团,在地区对日作战。

3.意义:中国军队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的战役;中共领导军民,抗击了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

考点30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①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的完全胜利,

成为中华民族的。②大大增强了。

③推进中国进程。

2.国际:①是世界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②中国的得到提高。③推动。

第17课

考点31 三大战役

1.时间:年秋开始- 年春结束,属于阶段

2.战役:

(1)辽沈战役,解放

(2)淮海战役,以为中心

(3)平津战役,和平解放

3.意义:,为奠定了基础。

考点3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意义:

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的、统一的即将诞生。

国际:它改变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力量,鼓舞了世界

的士气。

思想:同时也是胜利,是与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第18课

考点33《共产党宣言》

1.内容: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作者:。

阶级斗争的学说;暴力革命学说;无产阶级专政和政党学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2.意义:标志着诞生;是的科学理论指导;

更蓬勃地发展。

第19课

考点34 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的背景(有利条件)

(1)客观条件:

①经济状况:已具有特征,但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②社会矛盾:各种矛盾,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的环节

③国际环境:激化了俄国各种社会矛盾,为革命创造了有利环境

(2)主观条件:

①受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

②(列宁领导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③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2.十月革命过程

(1)二月革命

任务(目的):性质:

结果:两个政权并存——、

(2)四月提纲

任务: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革命转变。

口号:“全部政权归”方式:争取以的方式

(3)七月事件

过程:临时政府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

结果:的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落在手中

夺权方式:由和平方式转向

(4)十月革命

年月,武装起义,通过夺取全国政权

3.革命的胜利、政权的巩固

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⑴政治:《》——全国政权归苏维埃

⑵经济:《》——废封建土地制度,实现土地国有化,得到农民支持。

⑶外交:《》——退出世界大战

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即,表明政权正式建立,第一个国家的诞生。

考点35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对俄国——推翻,人民实现“”,维护国家独立。

2.对世界——推动运动和运动的发展。

3.对人类历史——打破一统天下的局面。

第六单元

第20课

考点36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形成: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年9月北平)

内容:(1)通过《》(的性质):国家性质:(2)选举产生;

(3)确定了。

新中国诞生:年月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制度。2.职能转变:1949——1954代行职权

1954后,统一战线组织,三大职能:、、

1956后,八字方针“”

意义:最广泛的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考点3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内容:①制定了《》(性质:体现了、原则。第一部类型的宪法),规定了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 ____________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选举国家领导人。

2.意义: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制度。

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考点3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建立:年内蒙古自治区已建立。1949年《》规定,1954年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原则:、、。

第22课

考点39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提出:1979年《》:为解决问题提出统一祖国的方针。2.形成: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含义:

具体说,就是。

“一国”:指。

“两制”:大陆实行,港、澳、台实行制度。

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

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两制是指在中国国内可以两种制度

一国两制的主体是

实行一国两制,台湾与港澳有所不同:是差别所在。港澳地区的“驻军”问题属于问题,所以外国军队必须撤离。而台湾地区的的“驻军”问题属于问题,所以在保证对大陆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台湾可以驻军。

第七单元

第23课

考点40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提出: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

、原则”。

2.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问题的基本准则。

考点41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1.日内瓦会议(年):新中国首次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会议讨论问题,中国起到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

2.万隆会议(年):周恩来提出“”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

第24课

考点42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①20世纪70年代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②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年联合国届大会通过了、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两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意义: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政策的破产。

②提高了中国的,有利于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③改变了的对比,有利于世界的。

考点43 中美关系正常化

(1)年7月,秘密访华,随后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将访华,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

(2)年2月、访华在上海签订《》承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原则,并确认的最终目标。

(3)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促进了中国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的热潮;打破了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2)对国际:有利于的利益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缓和了的局势,为建立新的起到积极的作用。

考点44 “上海合作组织”

1.目的:积极发展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2.过程:年在成立。

六个成员国:

第八单元

第25课

考点45 “冷战”的形成

1.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

2.过程:

美国的冷战行动和苏联的反击

政治(遏制共产主义)

经济(扶持和控制欧洲)

军事 1949 1955

3.形成标志:的成立,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第26课

考点46 走向联合的欧洲

(1)“舒曼计划”1950年:提出建立欧洲联合与美苏抗衡

(2)《巴黎条约》1951年成立(6国)化解矛盾

(3)《罗马条约》,成立“”和“”

(4)1967年三合一为

(5)影响:西欧国家不断加强,大大增强。

第27课

考点47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两极格局瓦解;

冷战结束,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极力构建,但遭到世界反对

崛起、的出现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①美国:

②欧洲联盟:

③日本:

④俄罗斯:

⑤中国:

3.影响:

(1)多极化是发展趋势,未形成一种的国际关系结构,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的过程

(2)多极化发展趋势有利于

(3)多极化发展趋势有利于,、成为大国解决问题和争端的重要手段。

高一历史必修一练习(附练习题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题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 这反映了(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 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3.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 ) A.所任官职名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4.《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5.“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左传》的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周王室强大 B.郑伯不畏周王 C.分封制瓦解 D.诸侯之间不和 6.根据《孟子》、《管子》的说法,天子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便是附庸。这说明分封制度( ) A.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 B.是“礼制”的表现形式 C.扩大了商朝的统治疆域 D.便于实行按亩纳税 7.《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分封制度被破坏 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 C.等级制度被破坏 D.贵族特权被废除 8.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 A.世官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9.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必修一》基础知识填空

《必修一》 第一章 走进细胞 1、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有机物是 ,但其没有生物活性。中国科学家合成的 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具有 的蛋白质。 2、以人体为例说明生命系统的8个结构层次: 细胞→ → → →个体→ → →生物圈。最基本的生命 系统是 。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 、 和 。 3???? ?????? ?????????? ??????????????????????????????? 噬菌体非细胞生物——病毒( )( )支原体蓝藻——举例( )、生物的分类放线菌原核细胞细胞生物球菌细菌( )( )真核细胞 4、细胞学说 (1)建立者—— 国科学家 (2)意义——细胞学说揭示了 (3)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 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②细胞是一个 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 中产生,这是德国的 提出的观点。 5、除 等以外,生物体都以细胞作为 和 的基本单位 6、大多数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 、 和 ,这反映了细胞的 ,但每一种细胞又有自己独特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这反映了细胞的 。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 的 ,把细胞分为 和 两大类。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1、细胞中的化学元素 ????????????????????常见种类:主要的有( )多种大量元素:( )等按含量分微量元素:( )等种类最基本元素——按作用分基本元素———主要元素———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 作用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统一性:体现在两者组成元素种类的共性上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体现在两者组成元素含量的差异上 ?? ? ? ? ?????? ??????? ???? ??? (另外,两者在组成元素的种类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历史必修一知识填空汇总

历史必修一知识填空汇总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约公元前2070年,___________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____________,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即制。 2、商朝建立后,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化,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_________、_________、卜、祝、史、________等;地方封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公元前1046年,________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目的:为了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朝实行________________。 3、主要内容:(1)武王把一定的和,分别授予____、______和______,让他们建立_______,拱卫王室。(2)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 5、瓦解:春秋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即是对分封制的挑战。 时期,诸侯彼此征战,周王室土地被吞并,分封制崩溃。 (二)西周的宗法制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就 是。 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_____________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 ________________系统的办法,达到巩固和保证的目的。 3、宗法制最大特点和核心是。 4、作用:宗法制保证了,也有利 于。 5、以后,宗法制日益削弱,分封制逐渐被所取代,中国政治制度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第二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的建立 战国时期,经过_____ ___,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___ ___。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__________”,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__________”;皇帝的命令称“_______”或“________”;皇帝手所用的玉印称“______________”。皇帝总揽全国的、、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____为凭据,由皇帝控制、发给。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的本质特征。 2、中央官制:在中央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这是中央三个最高官职。_______________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______________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_______________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秦朝中央这三个主要的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互相牵制。 ___________________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________________地位次于丞相;_________________掌兵,但不常设。军国大权完全操控在_______________一人之手。“三公”之下为“______________”。 3、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 (1)郡、县的设置最早出现在______________时期。商鞅变法时秦国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秦统一以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实行_____________。(2)__ __是秦朝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________郡,后增至____________余郡,其最高行政长官称____________,他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书于各县。 (3)________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称________或________。 (4)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 _____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___,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控制在 ____________一人手中,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的确立。 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1、积极作用:(1)秦始皇北击___________________,南平___________________,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2)颁布秦律,统一、和,修,开,筑,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起了重大作用。(3)秦朝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消极作用:秦始皇的专制,使人民处境恶劣,造成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_____________起义。在起义军打击下秦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第三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填空

一基础知识:第一单元复习 1、(1)天体系统的级别:、、、 (2)太阳系九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 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和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条件、大小行星;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距离适中,适中,原始大洋形成, 即具备、、等条件。 2、(1)太阳主要成分是____和,表面温度为___ _,太阳能量的来源 是:;其能量以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的来源是太阳内部核聚变。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和。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和,其活动周期为年,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3、(1)比较自转公转

(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________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白天走向黑夜叫。 (3)时间计算:东西。(加减) 地方时:因而不同的时刻。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 600E为10时,则800E为时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相邻时区相差。 1 a 2 3 b 本初子午线为8时,则北京时间为,纽约 为。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偏,北半球偏。 (5)地球自转的平面叫如(选填1、2、3)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如 黄赤交角为度。如(选填a、b)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度,如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对应点选填右图) 原因:存在,地球的(自转或公转)运动。 A C B D (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填空题汇总[推荐]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间:年—年) (一)背景 1、清朝在后期开始衰落,鸦片战争前社会问题严重。 2、英国完成,成为头号强国,为了,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的根本原因) 3、清朝实行政策,只许一口通商。 4、为了,英国对华走私鸦片。面对鸦片危害,皇帝派到广东禁烟。 5、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借口): (二)经过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占了岛,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定海战役中, 1、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规定:割给英国;赔款银元;开放 5处为通商口岸;中国须同英国商 定。《》和《》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取得“”、“”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2、美国和法国分别强迫清政府签定《》和《》 1、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与的矛盾,开始转为 与的矛盾,与的矛盾,而 与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3、中国进入革命时期,肩负起反反双重任务。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年—年) 原因 1、根本原因:英国和法国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英国和法国“”讹诈未能如愿 (二)结果 1、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四国分别签订了《》,规定:允许 进驻北京;增开处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 地、、;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两白银。侵略势力扩展到大江南北和内地。 2、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定《》,规定:承认《》有效;增开为商埠;割给英国;对英法的赔偿各增至 两白银。 3、俄国趁火打劫,至19世纪80年代,俄国共侵占我国平方千米。 (三)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 力。 三、甲午中日战争(时间:年—年)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填空题汇总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填 空题汇总答案 篇一: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填空题汇总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约公元前2070年,___________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____________,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即制。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公元前1046年,________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目的:为了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朝实行________________。 3、主要内容:(1)武王把一定的和,分别授予____、______和______,让他们建立_______,拱卫王室。(2)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 (二)西周的宗法制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就是。 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_____________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________________系统的办法,达到巩固和保证的目的。 3、宗法制最大特点和核心是。 4、作用:宗法制保证了,也有利于。 5、以后,宗法制日益削弱,分封制逐渐被所取代,中国政治制度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第二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的建立 战国时期,经过_____ ___,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___ ___。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__________”,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填空(附答案)

高一生物上册知识归纳要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才能生存。专营细胞 内生活。结构简单,一般由和所构成。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 4、植物没有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层次,又可化做层次。 5、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 6、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7、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8、生态系统:和它生存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 2 转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和,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高倍镜:物象,视野(亮或暗),看到细胞数目。低倍镜:物象,视野,看到的细胞数目。 2 物镜:(有或无)螺纹,镜筒越,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螺纹,镜筒越,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倍数= 的放大倍数х的放大倍数。指的是放大物体的或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 2揭示了细胞性和生物体结构的性。

第一章答案:1、病毒,活细胞,寄生,DNA或RNA,蛋白质2、基本单位3、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4、系统、个体、细胞5、细胞6、同种生物7、 所有生物8、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1 低倍镜、视野中央, 2 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光圈、反光镜、 4 细准焦螺旋 1大,暗,少。小,亮,多。2有,长。无,短。3物镜、目镜。长度或宽度 根据细胞内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1、染色体、核糖体、细胞壁 2、细胞核 3、细菌 4、真菌 5、有无细胞结构、RNA病毒、RNA 病毒、DNA病毒 1施莱登,施旺2统一、统一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常见20多种)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 最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多的是水) 3常用材料:苹果和梨,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 乙液:0.05g/ml的CuSO4)注意事项: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 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脂肪的鉴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注意事项: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 (3)蛋白质的鉴定 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 B液:0.01g/ml的CuSO4) 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试剂:碘液颜色变化:变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第一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E.郡国并行制 F.行省制 G.军机处 主题全面分析和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整合]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主要矛盾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2)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

断削弱。 3.发展历程 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演变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特点 (1)皇权至上。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宣扬“君权神授”。 (5)文化专制。 (6)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6.影响 (1)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2)但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其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即时演练]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从题干中可以看出给事中可以驳回诏书,反映了门下省的职能,故选A 项。宋朝枢密院主管军政,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没有驳回皇帝诏令的权力,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一】高考历史关于西周的知识点整理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 【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

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1、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四】“冷战”阴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填空1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填空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坐标系 基础知识 1、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简单的运动是()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这种运动叫做(),简称运动。 2、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这时,我们突出()这一要素,把他简化为一个()的点,称为()。 3、杂研究地球的公转时()把地球看作质点,在研究地球自转时,()再把地球看作质点。 4、在描述一个物体的()时,选来作为()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参考系的选择是()的,通常选取()作为参考系。 & 5、为了定量的描述物体的位置及(),需要在()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6、相对于地面竖直下落的雨点,如果以奔驰的火车车厢为参考系,雨点则是向()下落的。 7、质点是一种()的模型,并不真实存在,能否将物体看作质点,是由研究问题的()决定的。 第二节:时间和位移 基础知识 1、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是用()表示,时间间隔是用()表示。 2、我们上午8时上课,8时45分下课,这里的“8时”和“8时45分”指的是(),这一节课的时间间隔是()分钟。我们平时说的时间有时制(),有时指()。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有字母()表示。 3、一般说来,当物体从一点A运动到另一点B时,尽管可能沿着不同的轨迹、走过不同的(),但是位置的变化是相同的。在物理学中用位移来表示物体(质点)的()。我们从物体的()到()作一条有向的线段,有这条有向线段来表示物体的位移。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是(),位移的国际制单位是(),用字母()表示。 ( 4、路程是()的长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 5、当物体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且运动方向不便时,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其他情况下物体的路程都要()位移。 6、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的物理量,而标量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矢量相加与标量相加遵从不同的(),两个标量相加遵从()的法则,两个矢量相加遵从()定则。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基础知识 1、当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时,我们可以以这条直线为()坐标系,规定正方向,这样就可以用()表示质点(),用坐标的()表示质点的()。用坐标变化量的()表示位移的方向。 2、要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时间内,比较物体运动的(),位移大,运动的快;另一种是位移相同,比较所用的(),时间短,运动的快。物理学中用()与()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通常用字母()代表。如果在时间△t内物体的位移是△x,它的速度就可以表示为(),国际制单位中,速度的单位是(),符号是(),速度是()量,是()单位。 % 3、速度不但有(),而且有(),是矢量。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的大小,速度的方向()相同。 4、运动物体经过()(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表示()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的平均快慢程度,通常说某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多大,一般都指的是() 5、()叫做速率。瞬时速率是指(),平均速率是指()。我们平时说的速度,有时是指()。各种记速器的读数都是指()。 6、速度的物理意义是()。 7、光年是(),光年是()单位,1光年等于()米。 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记时器测速度 基础知识 ^ 1、该实验的目的是()速度。 2、实验所需的器材有:电磁打点记时器或()。 3、电磁打点记时器是一种使用()电源的()仪器,工作电压为(),当电源的频率是50赫兹时,它每隔()s打一次点。通电以前,把纸带穿过(),再把套在轴上的()压在()的上面。 4、电火花记时器是利用()在纸带上打出()而显示出点迹的()仪器,工作电压是()。使用时,()套在纸盘轴上,并夹在()之间,当电源的频率是50赫兹时,它也是每隔()s打一次点。 5、测量打过点的纸带,如下图:思考如何根据平均速度测量瞬时速度 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基础知识 1、不同的变速运动,速度改变的()是不同的,如火车进站时速度(),炮弹在炮筒里的速度(),为了描述()的快慢,我们引入了()的概念。 。 2、加速度是速度的()与发生()所用()的比值。加速度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它的方向与()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有字母()表示;加速度是()量,其单位是()单位。加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速度的改变量。 3、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不变的运动。 4、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5、用图象法描述物体的运动,x—t图象的意义(),x—t它的应用有①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m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教学对象:时间: 课题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1、知识与能力: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 2.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3.2、过程与方法: 4.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先填后背——写出从夏至清的朝代顺序名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西夏、、清 【教学过程】 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10分钟)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点 ①第一个国家政权 ②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王位继承传子制度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点 ①商王具有支配内服外服的实际权力 ②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对象: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功臣、姻亲、附属国、

殷商降族 (2)内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 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军事义务 (3)影响: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②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度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大宗(嫡长子传宗继统)小宗(嫡长子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①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起其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

历史必修一1 练习题

长沙市实验中学高二文科历史练习题(一)1.“夏朝设秩序,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土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 C.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D.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3.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对其“天”的理解正确的是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4.由下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 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 5.钱穆曾评论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说“在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请在“”中填入恰当的内容。 A.“中朝”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6.中国历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最可能发生于何时?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7.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都教授降落在朝鲜的日期为光海一年(公元1609年),此时中国正值明朝万历年间,若他当时降落在中国,以下情况有可能的是( ) A.成为明帝国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B.任职六科给事中,监察地方官吏言行 C.以平民身份参加科举考试,成为朝廷官吏 D.成为殿阁大学士,对军国大事进行“批红” 8.嘉靖年间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这套体现在鞠躬拱手上的礼节变化直接反映了明代() A.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B.宰相权力持续遭到削弱 C.宦官与内阁首辅矛盾尖锐 D.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的现实 9.《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