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脉象,只要会数数的人都懂,掌握了,就能知五脏的热证

这个脉象,只要会数数的人都懂,掌握了,就能知五脏的热证

数脉——多主阳证、热证

脉象图像示意:

数脉的意思就是脉搏跳动比较迅速的意思,对于数脉的判定也非常简单,只要数清楚脉搏跳动的次数就行了,每分钟跳动90~130次,都属于数脉。

当然这个数脉是在正常休息时产生的,而非在运动、剧烈运动后的那时的脉相。

数脉和迟脉是相对的两种脉象,这两种一起学习比较方便掌握,数脉脉速较快,迟脉脉速较慢;数脉多主热证,迟脉多主寒证。

寸口三部脉象:分别数脉代表的意义。

数脉,大多与热证(身体发热,激动,面红耳次等表现)相关,有力(脉搏跳动)为实热,无力(脉搏跳动)为虚热。

外感热证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脉象多为细(脉管细小)数相兼脉。

对应的健康问题

1 口舌生疮

脉象:左手寸(见图)脉数而有力。

可能的健康问题:嘴角周围、口腔内部都可能出现一些斑点或者溃疡,遇到冷、热、酸、甜、辣等刺激疼痛难忍。

还有其他表现:

① 面色为不健康的潮红,声音响亮有力。

② 全身发热不怕凉。

③ 舌尖发红。

④ 饮食多肥甘厚味,或烟酒过度。

⑤ 外感风热,或者湿热。

⑥ 情志郁结。

如果寸脉(心)数而无力则是心虚热引起的,虚热多是因为体弱造成的。心实热以清热解毒治疗为主,虚热以滋阴祛火为主。

特效方

苦丁莲心茶

原料苦丁2克,莲子心2克。

做法热水冲泡。

用法:代茶饮,每日2杯,如果苦味太重,可以用来漱口。

按摩方

按揉大陵穴

用一只手的拇指按揉另一只手腕掌侧横纹中点的大陵穴,每侧各按揉5分钟,每天2~4次。

2 实热咳嗽

脉象:右手寸(肺,见图)脉浮数而有力。

可能的健康问题:热咳多是由风热犯肺引起的,肺部最容易感受外邪,一旦受风热所侵,入里化热,肺失清肃,则导致咳嗽。

其他表现:

① 多发生在夏季或者夏末秋初。

② 不容易咳出痰,但是咳嗽的声音较大。

③ 咳嗽带痰,痰呈浓黄色。

④ 常伴有咽喉发干、喉咙痛、头晕、头痛、舌头发红等症状。

咳嗽分热咳和寒咳,寒咳多因外感风寒所致,脉浮(轻轻一搭就感觉脉搏)迟(脉搏速度慢),应与热咳分清楚,热咳的治疗一般以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为主。

另外,久病患者也可能是热咳,此为虚热,脉浮数而无力,属于内伤咳嗽。

特效方

青叶银花茶

原料大青叶2克,金银花2克。

做法将大青叶、金银花洗净,热水冲泡。

用法代茶饮,每日不拘时随意取用,热服。

按摩方

按揉风池穴

两手抱头,按揉颈后大筋两侧的风池穴,每次3~5分钟。

我的脉象总结

脉诊 正常脉:从容和缓、平和有力、无间歇、沉取仍有脉(即有根,病危之人才会无根),一息四至,一分钟跳70到80次。注意:有些常人是六阴脉:左右的寸关尺脉显 得沉、细、力弱一点。六阳脉:脉大一点、浮一点、数一点、有力一点。 一、浮脉类: 浮脉:指目轻触有但不明显,轻中取之则明显,沉取不明显。一般和肺有关,肺脉是浮,因为浮脉表征,肺主表。另外,人瘦也有点浮、秋季也有点浮。按以75克力时脉 象明显、100克时很明显、150克时不明显。 散脉::浮散无根,轻取则有,中取很不明显,沉取消失,脉象间歇、时有时无,散漫无规律、时大时小,时快时慢。表明人已经极度虚弱!!病已久,心气衰竭!心脏快要 停时会出现。 芤脉:浮虚而软,按之如按葱,轻取则有,中取则无,沉取则有。此脉在大失血与失液的时候才会出现、因为这么短的时间内血管来不及收缩。如动脉正在出血时去把脉, 血管里的血明显不足。 革脉:浮弦而硬、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类似芤脉,但是脉管很硬!!主症:亡血失精失液,半产、漏下。因为没血的濡养,所以血管都硬了,这是病了十几天以上的危症!! 是芤脉的延伸!! 二、沉脉类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中取也不明显、如石投水、如棉裹砂。就是深脉。按之以100克时很微弱、直到200克力时才很明显。冬季脉稍微沉、特别是女性有肾病时更 沉。沉脉主肾,肾主寒冷,肾在下焦,肾脉有点沉。肾脉主里症。 沉而有力为里实症,有实邪!里热之证,痰、瘀、湿等等。沉而无力,多是虚证, 气血虚、阳虚;鼓动无力、阳气亏虚、脏腑虚弱。 伏脉:推筋着骨始得,注意:按之有力!!要深按到桡骨才行,比沉脉深。主暴病,如邪闭(气机闭塞)、厥病(痰厥、气厥,生气的昏倒)、痛极、痛闭、寒闭、实邪。 出现此脉的时间不会太长,可能痰一清、气一通就会消失。 牢脉:(像牢房,很坚固)、深居于内、坚固牢实。实际上是五个脉的复合脉:沉、实、大、弦、长。就是:(位置)沉+(力量、有力)实+大(形体)+弦(脉管硬,类似 革脉)+长(脉型,有时尺脉、鱼际都有脉跳动)。主症:阴寒内盛、疝气内积, 实证,里面有实邪(也可能阴寒内盛)、积块、肿瘤等等。牢脉的实邪比伏脉要 严重!!病人出现这种病脉的时间比较长,邪气搏积、肿瘤等东西不会很快消失!! 不像伏脉的几天,几十天。 迟脉:一吸不足四至(正常人一分钟呼吸18次,共18*4=72次脉搏),故一般一分钟跳60次以下(运动员除外)。其主寒证!!因为寒则凝滞、收引,血管凝滞、心脏被 抑制、心气不畅,心跳减慢。但是,邪热结聚也可见迟脉(这种情况少见而已), 因为脉管或其他器官邪气阻塞(如阳明腑实、燥屎阻塞肠道则迟而有力)、西医中 的发烧而至脑压升高出现血肿、瘀血、中风压迫;第二是阻塞性的黄疸以致刺激 迷走神经或心的传导组织发生障碍。所以,迟而有力为实寒证,迟而无力为虚寒 证(阳气不足)。 缓脉:迟脉类似脉,一分钟跳60到70次(当然不是正常人的缓脉了,有点区别而已)。 出现此脉一般病人有湿或脾胃虚弱,阳气稍微亏虚一点、脾胃功能差点、气血稍 微亏少一点。此脉分两种情况:1、脉象从容和缓,但迟于正常而又不是典型的迟 脉,不是60次以下(而是62~68次左右),稍微慢于常人。2怠缓:力量差一点, 但又不是弱脉,速度慢一点,但又不是典型迟脉。缓脉慢一点可能是阳气不足、 力量差一点可能是脾胃虚弱有湿;所以缓脉可以是脾病的一个主脉(脾病见缓脉、 肺病见浮脉、肾病见沉脉)。 数脉:脉跳得快,每分钟90到120次(小孩子90次也属正常)、一息5到7次(110次为典型)。脉搏流畅、波形漂亮。临床意义:主热证、也可见于里虚证(数脉属于 虚寒之人,病人很多)一、数而有力显然是实热内盛、邪实,热邪迫血妄行、热 盛属阳是主动的;二、数而无力有两种可能:1、阴虚内热(阴虚也是热:虚热, 力量没实热那么大、脉体较小。而实热的脉搏应当是脉体洪、大)。2、气血亏虚 (气血亏虚,营养不足,唯有加快心脏跳动满足需要)或虚阳浮越(所谓虚阳, 为满足需要,心气勉其力而行之)。所以数脉在阴虚热盛、阳亢时可以出现,而阳 盛、阴盛、虚阳浮越时属于阴不敛阳,阳气亏损到极点。古人云:暴数者多外邪、 久数者多虚损。(翻译:新起的病脉搏跳得快,多半是外邪(如外感风热、里热炽 盛);长期久病而脉搏跳得快,多半是虚损)。所以不能认为数脉就是热!有些心 脏病、心肺病人脉搏就是跳得快,那是已经阳气不足。还有,感寒时脉搏偏数, 因为风寒表证,脉浮紧,紧脉却不迟(达到80~90次左右),特别是发烧怕冷的 病人,脉搏很快。(注:一般性的感受寒邪应是迟脉)。这时千万别以为病人是热 而开清热泻火药!!应该开驱寒的药,如麻黄汤、荆防败毒散。 疾脉:比数脉还要快,是数脉的类似脉。一息5到7至,一分钟120到130次或以上。 临床意义:阳极阴竭、热盛阳极、热到极点、阴液亏损严重!!主热证。也主虚寒

这个脉象,只要会数数的人都懂,掌握了,就能知五脏的热证

这个脉象,只要会数数的人都懂,掌握了,就能知五脏的热证 数脉——多主阳证、热证 脉象图像示意: 数脉的意思就是脉搏跳动比较迅速的意思,对于数脉的判定也非常简单,只要数清楚脉搏跳动的次数就行了,每分钟跳动90~130次,都属于数脉。 当然这个数脉是在正常休息时产生的,而非在运动、剧烈运动后的那时的脉相。 数脉和迟脉是相对的两种脉象,这两种一起学习比较方便掌握,数脉脉速较快,迟脉脉速较慢;数脉多主热证,迟脉多主寒证。 寸口三部脉象:分别数脉代表的意义。 数脉,大多与热证(身体发热,激动,面红耳次等表现)相关,有力(脉搏跳动)为实热,无力(脉搏跳动)为虚热。 外感热证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脉象多为细(脉管细小)数相兼脉。 对应的健康问题 1 口舌生疮 脉象:左手寸(见图)脉数而有力。 可能的健康问题:嘴角周围、口腔内部都可能出现一些斑点或者溃疡,遇到冷、热、酸、甜、辣等刺激疼痛难忍。 还有其他表现: ① 面色为不健康的潮红,声音响亮有力。 ② 全身发热不怕凉。 ③ 舌尖发红。 ④ 饮食多肥甘厚味,或烟酒过度。 ⑤ 外感风热,或者湿热。 ⑥ 情志郁结。

如果寸脉(心)数而无力则是心虚热引起的,虚热多是因为体弱造成的。心实热以清热解毒治疗为主,虚热以滋阴祛火为主。 特效方 苦丁莲心茶 原料苦丁2克,莲子心2克。 做法热水冲泡。 用法:代茶饮,每日2杯,如果苦味太重,可以用来漱口。 按摩方 按揉大陵穴 用一只手的拇指按揉另一只手腕掌侧横纹中点的大陵穴,每侧各按揉5分钟,每天2~4次。 2 实热咳嗽 脉象:右手寸(肺,见图)脉浮数而有力。 可能的健康问题:热咳多是由风热犯肺引起的,肺部最容易感受外邪,一旦受风热所侵,入里化热,肺失清肃,则导致咳嗽。 其他表现: ① 多发生在夏季或者夏末秋初。 ② 不容易咳出痰,但是咳嗽的声音较大。 ③ 咳嗽带痰,痰呈浓黄色。 ④ 常伴有咽喉发干、喉咙痛、头晕、头痛、舌头发红等症状。 咳嗽分热咳和寒咳,寒咳多因外感风寒所致,脉浮(轻轻一搭就感觉脉搏)迟(脉搏速度慢),应与热咳分清楚,热咳的治疗一般以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为主。 另外,久病患者也可能是热咳,此为虚热,脉浮数而无力,属于内伤咳嗽。 特效方 青叶银花茶 原料大青叶2克,金银花2克。 做法将大青叶、金银花洗净,热水冲泡。 用法代茶饮,每日不拘时随意取用,热服。

脉诊学习(初学)

三根手指辨健康 ——中医脉诊的奥秘 ●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原穴所在之处,为脉之大会,而“肺朝百脉”,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的运行都始于肺而止于肺,因此,寸口脉能够反映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的病变。 ●另一方面,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同属太阴,与脾气相通,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脏腑气血的盛衰都可以反映于寸口。 “小姑娘,你的脉轻轻摸的话,感觉不明显,需要用点力才能摸到,这叫做沉脉,《脉经》里解释是‘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主里证。搏动力度偏弱,是阳气虚的脉象。”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授王天芳一边将手指搭在我的手腕上切脉,一边解说。听到她的解释,我不禁暗暗吃惊,心想,最近的节食活动恐怕是有点过头了。 脉诊初感受 千百年来中医诊病就像一场考试,求诊的人在医生面前把手一伸,医生摸摸左手脉,摸摸右手脉,看看舌苔,反复询问病人症状、感觉,然后大夫就会将患者的病证清清楚楚地讲出来,如果患者信服,这场考试就算通过了。医生是如何通过摸脉来判断病证的呢? 王天芳指导我将自己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放在右手手腕后寸口的位置,感觉脉搏的活动。 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 第二点是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

第三点是脉搏的频率,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第四点是脉搏的紧张度,如果按下去,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强而硬,为弦脉。如果感觉松弛和缓则为缓脉。 第五点是脉搏的均匀度,节律是否均匀,力度、大小是否一致,节律不均匀的就有促脉、结脉、代脉,力度、大小不均匀的有微脉、散脉等。 第六点是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脉来圆滑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 第七点是脉搏的长度,也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分为长脉和短脉。 第八点是脉搏的宽度,即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径向范围大小,分为大脉和细脉。 即使在王天芳手把手的指导下,我这个门外汉也只能感受到这八点中的一部分,更不要说分辨临床中各种复杂的脉象,可见中医脉诊的学习难度之大。 在感受过脉搏的各种应指形象后,王天芳告诉我,几千年来,中医大夫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不断验证,不断修正,最终建立了脉诊的理论体系,将可以感受的外在脉象与内在病证建立联系,结合望、闻、问等其他方法,共同诊断病情。 切脉为何选手腕 人体头部、四肢、躯干都有动脉分布,可供切脉的地方很多,为什么中医大夫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手腕部位呢? “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的指目,也就是指尖与指腹交界处椭圆形的一小块区域,切按患者的脉搏,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王天芳介绍道,“诊脉的部位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在寸口,它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最初医生选用遍诊法,将头、手、足三部分的有关动脉全部诊察,张仲景提出三部诊法,诊人迎、寸口、趺阳三脉,经过《难经》、《脉经》的总结,最终寸口诊法被后世医家普遍采用。 究其原因,王天芳说,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原穴所在之处,为脉之大会,而“肺朝百脉”,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的运行都始于肺而止于肺,因此,寸口脉能够反映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的病变。 另一方面,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同属太阴,与脾气相通,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脏腑气血的盛衰都可以反映于寸口。

每个中医都要掌握的脉象:28种入门必学脉象分类,太实用了!

每个中医都要掌握的脉象:28种入门必学脉象分类,太实用 了! 中医脉象形成的原理 脉的形成原理,一言以敝之,乃气与血耳。脉乃血脉,赖血以充盈,靠气以鼓荡。正如《医学入门》所云:“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所有脉象的诸多变化,也都是气血变化的反映。气为阳。血为阴。气血的变化。也就是阴阳的变化。 诚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起。从阴阳始。”气血,是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倘能悟彻此理,则千变万化的各种脉象,可一理相贯,触类旁通,而不必囿于众多脉象之分,划地为牢,死于句下。 中医的脉象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

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几种相反脉象的对比.... 浮脉与沉脉:是脉位浅深相反的两种脉象,浮脉脉位表浅、轻取即得,主表属阳;沉脉脉位深在,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属阴。 迟脉与数脉:是脉搏慢快相反的两种脉象,迟脉搏动比正常脉慢,即一息不足四至;数脉搏动则比正常脉快,即一息五至以上,迟主寒而数主热,亦主虚。 虚脉与实脉:是脉的搏动力量强弱(气势)相反的两种脉象,虚脉三部举按均无力;实脉举按均有力,分主虚实。 滑脉与涩脉:是脉的通畅度相反的两种脉象,滑脉往来流利通畅,指下圆滑;涩脉往来艰难滞涩,极不流利,前人形容涩脉,如轻刀刮竹。所谓轻刀刮竹即脉过指下不平滑之意。 洪脉与细脉:是脉体大小和气势均相反的两种脉象,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势盛而去势衰;细脉脉体细小如线状,多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

中医诊脉有玄机,李时珍诊脉秘诀的不传之秘,学到了就赚到了

中医诊脉有玄机,李时珍诊脉秘诀的不传之秘,学到 了就赚到了 展开全文 在诊脉的过程中,指下二十七脉如何去一一揣摩?难不成在给患者把脉时,每一种脉象都要类比一番吗?显然不是的。对于把脉也是需要提纲掣领、纲举目张的。而在二十七脉中,究竟有哪些脉象可以作为纲领呢?对此,李时珍在《濒湖脉学》里有独特的认识,“浮沉迟数,辩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意思是说,浮沉迟数四种脉象就是整个脉学的纲领,当然,与此同时,还需要弄清楚疾病的发病原因。李时珍认为,从外而感的疾病,大多是大自然界中的邪气所为,而从内而生的疾

病,大多与人的情绪有关系。 那么,“外因于天”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般来说,中医基础理论会认为,这是“风寒暑湿燥火”的外感六淫邪气;但是李时珍说的却与这个相出入,李时珍指出,“天有阴阳,风雨晦冥”,这与《左传》中的“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一致,《左传》中对六气致病的解释是这样的:“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内因于人”又是什么意思呢?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的内因多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有关。对此,李时珍的看法与此一致,即“人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何人体的这些心理情志会引发疾病呢?其实,从现代心理学也发现,人的情绪的确会触发人体的疾病。而早在几千年前,《黄帝内经》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虽然《黄帝内经》没有讲到“忧”的气机变化,但忧多与“思”和“悲”联系紧密,可结合参考。 那么,引发疾病的内因与外因,究竟与脉象有什么关系呢?李时珍分别从“浮沉迟数”四种脉象来进行了阐述。即“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这是从外因的角度来分析,浮沉迟数四种脉象在外因作用下的病理变化。“内因之

中医把脉详细操作及各种脉象,每个中医都要掌握的脉象,点击收藏

中医把脉详细操作及各种脉象,每个中医都要掌握的脉象,点 击收藏 什么是号脉 说起号脉,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么一副场景:一个老中医一边捋着胡须,一边按着病人的手腕。最后,他能把那个人身体有什么病痛说得一清二楚,甚至妇女怀孕了,他都能号出她是生男还是生女。 事实是不是这样?号脉能不能达到这个水平?为此,我跟很多非常有名的老中医交流过,其中有很多是年过古稀的老中医。我就问他们说:“望闻问切中的号脉,到底能达到什么水平?能不能号出一个孕妇的孩子是男是女呢?” 老中医告诉我说,一般的中医大夫按道理来讲都应该能号出来,但是得先让他们在妇产科待上一年半载,对妇科的东西有所了解才行。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号脉这东西,你得有所凭借,不能无中生有。大家都知道中医里有“望闻问切”,可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评价它们的吗?“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前两句比较简单,可“工”是什么意思? 就是指水平还算不错的大夫。他

只要多问问你怎么得的病,病多长时间了等问题,问完了后也就大致能知道你得了什么病,病已到什么程度了。 最后呢?“切而知之谓之巧”。在中国的文化里,“巧”算一个贬义词。古人把切放在中医四法的最后面,就是认为“切”不过是中医里面一个很小的技巧。所以说,号脉并不神秘。在古人眼里,它就是一种雕虫小技。 其实,号脉号的是体质,用来判断你的体质虚寒,或实热,以及脏腑功能的强弱,如此而已。至于你有没有胃溃疡,是否得了什么结石,号脉是号不出来的,更何况,中医里也没有这些概念。 比如说,一个人胃溃疡了,中医生号完脉之后就会告诉他说:“你这是肝脾不合。”有的人觉得挺奇怪的,说:“不对啊!我是胃溃疡,怎么就成肝脾不合了呢?”其实,这就是不懂中医号脉的缘故。号脉号的是什么?是病源。他的胃溃疡怎么引起的?可能就是肝脾不合。至于胃溃疡,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病的本源。 把脉具体操作 【把脉方法】病人手掌向上平放医生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顺序放在病人腕部动脉上,按审脉搏跳动情况,正常人的脉搏一呼一吸四次《每分钟约跳60至80次》。 常见脉象鉴别 1.浮脉类:共同特点为轻取即得。 浮脉脉象特点: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主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洪脉脉象特点: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主热盛。 濡脉脉象特点:浮细无力而软,主虚证,湿困。 散脉脉象特点:浮取散漫而无根,伴至数或脉力不匀。主元气离散,脏气将绝。 芤脉脉象特点: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主失血、伤阴之际。 革脉脉象特点:浮而搏指,中空边坚,主亡血、失精、半产、崩漏。

中医把脉有方法,自测脉象,诊出五脏的病脉

中医把脉有方法,自测脉象,诊出五脏的病脉 1.浮脉: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2.沉脉: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明显跳动。 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 3.迟脉: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 4.数脉:脉率较正常为快,比疾脉慢。 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5.虚脉:脉搏搏动力量软弱。 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6.实脉:脉搏搏动力量强。 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7.拱脉: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 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8.细脉: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9.滑脉: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 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10.涩脉:脉形较细,脉力大小亦不均。 意义:多见于气滞、血癖和精伤、血少。 11弦脉:脉形端直而似长,脉势较强,脉道较硬,切脉时有挺然指下、直起直落的感觉. 意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 12.紧脉: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但脉体较弦脉柔软。 意义:多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 13.濡脉:在浅层,形细而软,如絮浮水,轻取即得,重按不显。

意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14.微脉:脉形极细小,脉势极软弱,轻取不见,重扶起落不明显,似有似无。 意义:多见于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15.结脉:脉来迟缓,脉律不齐,有不规则的歇止。 意义: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癖,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16.促脉:无规则的歇止。歇止的时间较长,脉势较软弱。 意义: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器衰败。 17.代脉:有规则的歇止。歇止的时间较长,脉势较软弱。 意义:多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扑损伤等病证。 18.散脉:浮取散漫,中取似无,沉取不应,并常伴有脉动不规则。 意义:多见于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尤其是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证。 19.革脉:有搏指感,但重按则乏力,有豁然而空之感,因而恰似附旨按压鼓皮上的外急内空之状。 意义: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病证。 20.伏脉:脉管搏动的部位比沉脉更深,饮伏于筋下,附着于骨上。 意义:常见于那闭、厥病和痛极的病人。 21.牢脉:脉位沉长,脉势实大而弦。 意义:多见于阴寒内盛,疵气丫积之实证。 22.疾脉:脉率比数脉更快。 意义:多见于阳极阴竭,元气欲脱之证。 23长脉:脉搏的搏动范围较长,超过寸、关、尺三部。 意义:常见于阳证、热证、实证,亦可见于平人。 24.短脉:脉搏搏动的范围短小,脉体不如平脉之长,脉动不满本位,多在关部应指较明显,而尺部常不能触及。 意义:多见于气虚或气郁。 25.动脉:脉搏搏动部位在关部明显,应指如豆粒动摇。意义:常见于惊恐、疼痛等。

表里、寒热、虚实,中医的辩证都在这里了

表里、寒热、虚实,中医的辩证都在这里了 每一个病,都有错综复杂的症状,要找到它的关键,掌握它的主要方面,必须懂得运用八纲。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辩证的纲领,其中阴阳尤为纲领的纲领。 表里、寒热、虚实,实际上是阴阳的演绎,亦称六变,它指示了病变所在的部位,病情的征象和邪正消长的变化。所以根据八纲来观察证候的全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不难得出诊断结论。关于阴阳方面已在第一章叙述,兹再就六变的意义,说明如下: 1.表里:表是外,里是内。从人体的内外来说,表是体表,包括皮肤、肌肉等组织;里是指内脏,包括脏、腑和脑等器官。因此病邪侵犯人体所出现的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身疼,四肢酸软,以及有汗、无汗等,症属于体表者均为表证;神昏烦躁,口渴胸闷,呕吐泄泻,腹痛腹胀等,症属于体内者均为里证。 风、寒等六淫之邪侵犯人体,首先伤于皮毛、经络,概称表证。因喜怒七情或饮食劳倦所引起的病,多自内生,故概称里证。这是辨别表里的概况。但表邪可以内传进入脏腑,则其所现的症状又为里证了。也有表邪虽已内传面尚未到里,称为半表半里证了。表邪内传而表证仍在,称为表里同病。病邪由表入里,便是从外到内,在病为重为逆,例如伤寒病初起,寒热,头项强痛,都是邪在于表的症状;如果发热不退,症见口苦呕恶,或心胸满闷,或小溲短赤等,便知邪有入里的趋势;如见状热口渴、烦躁谵语,或腹痛便闭,或大便泄泻,则明显地表示邪已入里。相对的,里证也有从里出表,在病为轻为顺,例如麻疹、斑疹,初起身热烦躁,咳嗽胸闷,等到皮肤出现红疹,病情便逐渐松弛了。因此,临症上分辨表里证,更重要的是注意其转变倾向。 2.寒热: 寒的症状为口不作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恶风恶寒,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苔白滑,脉迟。 热的症状为口渴饮凉,潮热,烦躁,小便短黄,大便闭结,面红

脉多左关弦右关弱。此乃脾胃虚弱不运,

脉多左关弦右关弱。此乃脾胃虚弱不运, 698-脉诀阐微脉学阐微半佛半神仙 2.再生障碍性贫血脉象演变规律:初期右手脉象多现浮大弦滑,常发热恶寒,或高热头眩鼻衄、齿龈出血。脉象由阴虚到阴阳平衡,阴虚脉初期为虚大,即浮取为4-5个脉力单位而重按1-2单位,为阴气虚损,不能维系阳气,故脉象偏浮而重按无力,如阴虚较重则脉现虚数,如阴虚甚而阳亦伤,则脉多现细数,及阴气渐复则数象渐减,即由每分钟100而95、90、85至,浮象亦见沉敛,沉取逐渐有力,迨浮沉适中,脉象缓和,重按有力,为阴阳暂时平衡。 证脉不可偏废传播中医馆 证脉不可偏废证脉不可偏废。徐春甫谓:“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玉函经》言:“脉为医门之先,其理微妙……切而知之以察其内,证之于脉不可偏废。”笔者从医40余年,深感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笔者在1972年7月曾诊治一汤姓8岁男童,被西医诊断为流脑,曾注射过多种抗生素无效,时患童四肢厥冷,牙关紧闭,重度昏迷,表面看是寒极之证。此证的关键是据脉断证,用附子、人参益气扶阳。 中医之号脉红景天 (3)根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肾气足,反映于脉象必有根,沉以候肾,尺以候肾,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形态,若病中肾气犹存,先天之本未绝,尺脉沉取尚可见,便还有生机,正如《脉诀》所说的:"寸口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6)情志一时性的精神刺激,脉象也发生变化,如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惊则气乱而脉动等,当情志恢复平静之后,脉象也就恢复正常。 文魁脉学【读】事不宜急缓则... 再如新病与久病,气病与血病,外感。如伤寒病初起病在太阳为表,温病则为病在卫分亦为表,按部取脉一般反映在里之病,如伤寒病的太阴证,温病的营分证等,杂病反映肝、肌。如伤寒病的少阴证、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 什么是脉诊?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浮脉 大凡浮脉主表、主风。寸脉浮,上焦之风,多表证;关脉浮,风在肝脾;尺脉浮,风在肾与大小肠腑。风为百病之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处不到,虽内伤杂病亦多见风邪盘踞,若邪气不去,日久根深蒂固,五脏不调,气血失和,则酿生重症痼疾。但浮脉又分有力无力,并兼紧、缓、迟、数、虚、芤、洪、濡、涩、短、弦、滑,因此

被神话了的中医脉诊

被神话了的中医脉诊 就心阁 我们知道中医看病,是通过望闻问切来收集证据诊断病情。 望,就是通过眼睛看的方式来收集病理信息,比如看这个人的体型是胖还是瘦;看这个人的脸色是苍白还是微黄;看这个人走路是颤颤巍巍还是健步如飞;看这个人咳嗽的痰是白色还是黄色,是粘稠还是清稀;看这个人的舌苔是薄白还是厚腻等等,凡是眼睛能看到的,都属于望诊的范围。 闻诊,闻诊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用鼻子闻病人身上的气味,病人排泄物的气味等;一个是听,用耳朵听病人说话的声音是有力气还是没有力气,听病人咳嗽的声音是有力还是无力,有没有痰声等等。 问诊,大家都知道,就是医生会问病人一些问题,比如医生会问这个病发生了多长时间了,有没有治疗过,平时的睡眠怎样,饮食怎样,心情怎样等等。 切诊,切诊指的是用手去触摸或者按压病人身体的某些部位,比如按压病痛的部位,看疼痛的程度,通过触摸皮肤感知皮肤的寒凉。切诊不等于脉诊,摸脉是属于切诊里面的一项内容,通过摸脉搏的跳动来判断人体气血的盛衰,从而诊断病情。脉诊属于诊断病情的一项方法,不等于中医看病的全部内容。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我们甚至需要舍弃脉诊,而依据其他几种方法来诊断病情。 因为脉诊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神乎其神,让人感觉看中医,最神奇也最必须的就是脉诊了,似乎老中医摸摸脉,对你身体的状况就可以一清二楚,甚至不用说一句话,还有不好意说的话都可以省略了。其实这是对脉诊的一种深深的误解,这种误解首先是来自于一些中医师,为了炫耀自己的医术厉害,故弄玄虚,故作神秘,让病人产生了错觉,认为中医脉诊非常神秘。当然中医文化本身就博大精深,很多人终其一生也难参透一二,对中医产生了误解也属于正常,但是,中医脉诊绝对不不等于玄学。 我们今天就来简单的了解下中医的脉诊。什么是脉诊?

脉象的诊断意义

脉象的诊断意义,初看起来简单明了,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数脉主热,虚脉主正虚实脉主邪实。。。。。。。,历代脉学著作及教科书中所说,大致相同,似乎没有分析的必要。其实不然,我们如能细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便能体会到脉诊的诊断意义与病情的发展|、证候的变化、病人的体质、病邪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一个脉象的的诊断意义往往是多义的,应与各种相关因素综合分析之后才能明确其对具体病人的诊断意义。兹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各个脉象的意义作一番穷尽性的简要的分析。试图改变一脉一证的脉诊观念,以提高脉诊的临床诊断价值。 一、浮脉 《伤寒论》中共记载浮脉64次。提示表证者43次,占百分之67(其中6次不是典型的表证,但有外邪)。提示热证者15次,占百分之23,大多在阳明病经证中,可见阳明经证之热有外达之势。提示虚证者4次,占百分之6。虚实相对,治法大异,不可忽视。还有2次是指吐法,提示病邪上越的病机。 《金匮要略》共记载浮脉44次。(五脏风寒篇中浮之虚、浮之弱、浮之实、浮之坚四个浮字是指诊脉时轻按浮取,不是浮脉,未列入)提示风邪外袭者15次,占百分之34,远较《伤寒论》为低。提示热证者14次,占百分之32。提示虚证者13次,占百分之30,明显高于《伤寒论》,可见杂病浮脉应高度重视虚证的可能。也有2次是指可吐之证。 二、沉脉 《伤寒论》中记载沉脉24次,所有沉脉全部是指里证。其中里实证12次,里虚证9次,里寒实证2次,虚实夹杂者1次。可见在《伤寒论》中,浮脉主表的可靠性不足百分之70,沉脉主里的可靠性却极高,但出现沉脉不能否定表证之存在,如少阴病篇第301条麻黄细辛附子汤证,表里同病而见沉脉。 《金匮要略》中记载沉脉33次(包括伏脉2次),其中30次指里证(因水气病浮肿而出现的沉脉13次),提示里寒实证者13次,里虚寒者8次,里实热者8次,分布于下利、黄疸、黄汗、痰饮、水气、卒厥等疾病,对此应特别重视。此外,咳嗽病篇泽漆汤证的沉脉是阐明病机,属于里证,但寒热虚实夹杂证情十分复杂。 三、数脉(附疾脉) 〈〈伤寒论〉〉中记载数脉21次。14次指热证,其中虚热2次,实热9次,另有3次病邪属实热而正气略有不足。有5次数脉为表寒证,宜辛温解表,用麻黄汤或桂枝汤,虽属寒邪,体温升高则出现数脉,不能因脉数而否定其寒,忌用温药。又2次数脉是指虚寒证。虚寒与实热性质相反,但均可出现数脉,必要重视。疾脉1次,阳明病篇第214条,脉滑而疾,用小承气汤。滑指里实,可以用大承气汤,但疾提示正气已略有不足,故改用小承气汤。 〈〈金匮要略〉〉中记载数脉28次。属实热的15次,虚热或微热5次,属虚寒4次,属寒实的3次,另有1次是正邪盛的危重证(为痰饮咳嗽病)。由此可见,在杂病中,出现数脉证情很复杂,大多提示热证(百分之71),寒证见数脉的也不少(百分之25),既有病证将愈的,也有病情危重的。故对数脉要慎重辨析。

老中医教你学号脉,好好学每个人都能学会哦!

老中医教你学号脉,好好学每个人都能学会哦! 中医号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 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 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 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 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 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 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 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 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 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 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号脉方法: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txt32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渴望爱心,如同星光渴望彼此辉映;渴望爱心,如同世纪之歌渴望永远被唱下去。祖国医学的脉学,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这个问题,应该从临床的事实中去求得解答。我个人的意见,脉学不仅是一种经验的诊断技术,而且它是有理论根据和指导的。先引内经的话吧:内经所“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外见五色修明,故声音能彰。心肺有病,呼吸为之不利。”照中医原有理论来推衍:肺主气,心主血。气的吸入由心肺,呼出肝肾。气入于肺,在外成为卫;气入于心,在内成为营。营卫循行流利,那就呼吸能彰了。 在四诊中,脉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仲景在讲述诊病的方法时,首先讲脉学。如太阳篇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很显然,先说脉象然后才叙症候。同时以脉浮紧为伤寒,脉泛浮缓为中风。 脉诊为什么这样重要?因为脉是营卫的表征。内经说:呼吸一息,脉行六寸,一昼夜呼吸13500息,合共810丈。阳(卫)行25度,阴(营)行25度,合为50度。平旦大会于寸口。 内经说:理色脉以通神明,合之四时五行,六曲八风,不离其常,然后百发百中。内经指出理色脉的重要性,但在诊断上为什么脉学又被强调着它的作用呢?这主要是由于脉征常反映经络的变化,因此对机体的病理变化,反映亦最敏捷。仍以太阳病为例:仲景论太阳病头项强痛不解的治法,曾经指示过先刺风池风府。太阳之脉,行身之背,太阳传经的第一表现,是由项至风府受邪。巢氏病源的伤寒候说:“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前面已说过,气的吸入,是经由心肺的,风府为肺经的穴道,风池为心经的穴道。营卫的循行,这里是必经的道路。 再说桂枝汤证的汗出几几:几几是小鸟学飞振翼之貌,照这样讲,那么,汗出几几的解释,应该是恶风的症形之一;状如小鸟振翼,也就是耸动肩膊。我们知道:肩膊前下是云门,后下是肺俞,都是肺穴。肺主皮毛,风寒由皮毛而入,故得浮脉。这是脉和经穴症候的关系。 仲景说中风的脉象是浮缓。许多人以为缓是缓慢,这是就字面的看法。经验上:结合浮缓来理解它,那么,以尺寸定阴阳脉位:假如阳分脉浮大濡,阴分脉也同样是浮大濡。彼此都在浮中沉三部表现相同的脉象,这便是浮缓的脉形了。而数者互相比较,却又以浮脉为特出。因此说是中风的阳脉,代表风为阳邪。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桂枝汤在脉证是的方义是:用桂枝生姜行阳,芍药甘草和阴,行阳者为卫,和阴者为营。因此能治太阳病头项强痛汗出恶风的见证。 脉象不仅可以知病辨证,而且可以判断生死。然而它的鉴别和辨析是十分精细的。在脉象的互相联系上,同一种脉象,而结论有所不同,生和死的区分也相去天壤。例如啄指的死脉(是一种疾脉),但若在孕妇见之,即非死脉。孕脉见于两尺,尺脉滑利,其动搏指。所谓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因精气流溢,转相灌溉,加速脉的转动所致;同时,冲脉复还于心,有此现象。左疾为男,右疾为女。结合色诊:女腹如箕,色见三阴,丹田石门气海有青纹,随月份深浅,由大至细,由下而上。此外,胎女,母食欲强,动先右足而后重。男腹如釜,色见三阳,丹田石门气海有紫纹。母不思食,动先左足而前重。滑疾不数,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以脉息论:三个月的妊娠,脉的至数开始变化;三月多一至,四月多二至,五月以上多三至。有孕的脉的特征,是三部的脉至(波)有一线相连住。身虽有病,但无邪脉,亦为孕子,佃脉下必有一线,方为有喜。左脉滑疾特甚,是重阳,是二个男胎;右脉滑疾特甚,是重阴,是一个女胎。重阳重阴的意思,指脉波旺上加旺。还有宫外孕的脉,虽然有啄脉,流利滑大,但这样脉不调节,还一面出现不足的现象,而见涩脉。结合色诊:在瞳人处及眼下胞下黄黯色。同时人中向外侧左右翻。 还有:将产的脉,甚至离经,水下乃产。所谓离经,是离开了寸关尺的部位,而直上

切诊目的要点和不同脉象不同临床意义,收藏了慢慢研究,太珍贵了

切诊目的要点和不同脉象不同临床意义,收藏了慢慢研究,太 珍贵了 切诊 目的要点 1、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和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 3、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4、掌握常见脉的形态及其主病。 5、掌握相兼脉的临床意义及脉证的顺逆和从舍。 6、熟悉其他按诊的一般内容。 主要内容 1、脉象形成原理和临床意义。 2、脉诊的部位。 3、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平脉、病脉的意义,以及病脉和相兼脉的主病。 5、按诊。 一、脉诊 (一) 脉象形成原理 脉搏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结果。 血液的流动则取决于五脏的功能协调来完成,其中各脏的作用是,心,主血脉,经宗气作用,为血行主导动力。 肺气,敷布。 脾气,统摄。 肝气,调节。 肾气,原动力。 所以,脉象形成与脏腑(主要是五脏)气血密切相关。 (二) 脉诊的临床意义 诊脉可了解脏腑功能,气血盛哀情况,从而提供以下二点诊断疾病的依据。

1、判定病位,确定性质和邪正盛衰。 2、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三) 脉诊的部位 脉诊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 1、遍诊法(素问?三部九候法):切诊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而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法,其具体部位如下: 上部 (头部) 上部上——两额之动脉(加太阳穴),以候头角之气。 上部中——耳前之动脉(加耳门穴),以候耳目之气。 上部下——两颌之动脉(如巨髎穴),以候口齿之气。 中部 (手部) 中部上——手太阴(如寸口脉),以候肺。 中部中——手少阴(如神门穴),以候心。 中部下——手阳明(加合谷穴),以候胸中之气。 下部 (足部) 下部上——足阙阴(如五里穴或太冲穴),以侯肝。 下部中——足太阴(加箕门穴或坤阳穴),以候酪(目 下部下——足少阴(如涌泉穴),以候肾(见图6)。 2、三部诊脉(伤寒论诊法):三部, 即人迎,寸口、趺阳三脉。 三部意义,寸口候十二经,人迎和肤阳候喂气(或有加足少阴太溪穴侯肾)。 以上二种诊法现在一般已不再采用,只是当病危或寸口无脉时才使遍诊法或三部诊法,以诊胃、肾之气存亡。 3、寸口诊法 (1)寸口诊法形成:始见子《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晋代

中医常见脉象口诀大全

中医常见脉象口诀大全 展开全文 中医常见脉象口诀大全,是不是中医都可以看看! >脉诊在中医临床意义重大,通过切脉能了解病性寒热,机体正气盛衰,以及推断病因、病位和预后。正如《灵枢·经脉》所言:“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如果能熟练掌握脉象理论,通过结合脉象辩证论治,对复习中医临床科目将是巨大的帮 助。浮脉 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中浮木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伴(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 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壮去自然。 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 实脉行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 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 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 心肾身强气本壮,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 短脉触之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 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 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 芤脉边实中间空,形似软而按如葱,

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 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命必丧。 沉脉 沉脉状似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紧滑弦细数迟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 微脉细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 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 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得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 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 牢脉沉而伏力强,牢形实大与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