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图解

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

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 脉象由脉位、脉力、脉率、脉形等的混合演变构成28脉。脉象示意图即以图象表达脉象的位置、力量、形状和频率等。以便初学脉学者易于识别掌握。脉象示意图,将正常人的脉搏力 量假设作6个脉力单位,在示意图上以五个黑格表示。 脉象由脉位、脉力、脉率、脉形等的混合演变构成28脉。脉象示意图即以图象表达脉象的位置、力量、形状和频率等。以便初学脉学者易于识别掌握。脉象示意图,将正常人的脉搏力 量假设作6个脉力单位,在示意图上以五个黑格表示浮、中、沉,每部脉象分别用三图表示之。代表诊脉时浮中沉三候。正常人脉的宽度,假设作两个单位计算,在示意图中于脉搏升 波的基底部用两个黑格表示,如脉细则填画一个或一个半横格,大脉、洪脉较正常为宽则填 画两个半或三个格,以示比正常脉象宽的倍数。正常脉的波峰,假设为7个波,为正常人脉 搏跳动的次数。 1.浮脉 (一)脉象:轻按即得,浮泛于皮肤之表。举之则泛泛流利,按之则稍减而不空。 (二)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三)图解:以浮取上边之黑线为皮层,其波峰透出黑线,表示脉搏浮泛于皮肤之上,其脉 力浮取脉力较猛,正常脉力一般为五个脉力单位,在最上大黑线中为五个小黑格。浮脉的脉力,浮取超过正常,故浮取黑线中为6格;中取较弱,故在中取部位为5格;重取有的为4 个脉力单位,在沉取部位画4格。脉形一般不宽,故在起波基底横线上,绘两个格。说明浮 脉脉力,浮取较猛,中取稍软,而重取显弱。而浮脉在持脉时毫不加压,即明显的泛泛于皮 肤之上。若轻按不显,中取方见,重取明显,即非浮脉。 (四)主病:浮脉主表,为六淫之邪侵入肌表,当外邪侵袭肌表,人体之气血为捍卫机体, 而趋向于表,故脉应之而浮。浮脉虽属外邪袭表之征,但有虚实之分,浮而有力为表实,浮 而无力为表虚。不论表实表虚,只要脉现浮象,必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之表证。表实者可发 汗以宣邪,麻黄汤主之。表虚者,可解肌散风,桂枝汤主之。如脉浮兼迟,为胸阳不足,风 寒外袭,宜温散寒邪,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浮而兼濡,多为伤暑。浮而兼数,多为风热。 久病见浮,为阴气过伤,无以维阳,致虚阳上泛,而脉现浮象。另有久病体虚,脉多沉细, 如突变浮脉,多因正气虚损,外邪内犯所致,故久病见浮,病多反复。 (五)浮脉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亦流通。 (六)浮脉辨证分析表 浮脉主表 (1)外邪侵袭一实证 ①浮而有力——表实 ②浮而无力——表虚 ③浮而兼迟——表寒 ④浮而兼洪——表热 ⑤浮而兼缓——中风风湿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 脉诊歌 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5、滑脉: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6、涩脉: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7、虚脉: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主病】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证蜂起。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 解,收藏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在初学者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但相信中医脉法的人却不以为然,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是没有作用,也不会流传至今。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在这里要说的是,脉诊不好掌握,是比较难学的。当然,学会了,你也成了半个中医。作为中医特色诊法之一的脉诊,其实并没有大众所认为的那般“神乎其技”。 有人说摸脉那么专业,自己很难学会,其实不然,给自己摸脉 并不难学。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端正坐好,将一侧手臂手心向上平放在桌面上,可以在手腕下面垫一个小小的枕头,这样脉搏会更加清晰容易摸脉。 然后,用另外一侧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尖轻轻放到该手腕上,如果没有感受到脉搏,可以多换几个位置稍加寻找自己的脉搏,如果反复多次都摸不到脉搏,最好去医院请医生就诊。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 什么是脉诊?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浮脉 大凡浮脉主表、主风。寸脉浮,上焦之风,多表证;关脉浮,风在肝脾;尺脉浮,风在肾与大小肠腑。风为百病之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处不到,虽内伤杂病亦多见风邪盘踞,若邪气不去,日久根深蒂固,五脏不调,气血失和,则酿生重症痼疾。但浮脉又分有力无力,并兼紧、缓、迟、数、虚、芤、洪、濡、涩、短、弦、滑,因此

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

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 把脉捷径 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 教您从十五个方面学习诊脉脉诊学几招 把脉捷径 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诊脉四步曲 1、让被诊者呈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大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先以中指定关部,然后将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寸部和尺部。若是给小儿诊脉,由于寸口部脉位比较短,常以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若给自己诊脉时,常常把诊脉的那只手从要被诊手的下方绕上来,再用三指按照上述顺序确定寸、关、尺三部的位置。 3、切按时,三指略呈弓形,让“指目”(指尖和指腹交接处)的部位紧贴于脉搏搏动处,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比较灵敏。注意要根据被诊者的高矮、手臂的长短及诊者手指的粗细适当调整三个手指间的距离。 4、布指之后,运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结合上下左右的推寻,以辨识脉象。一般来说,多是用三个手指同时摸脉。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浮取”或“举”;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称“沉取”或“按”;用手指不轻不重地移动或改变力道仔细求取脉象,称“中取”或“寻”。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脉诊 ❈

脉诊步骤歌诀: 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 1、什么是“首分浮沉”?现解释如下: 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2、什么是“二辨虚实”?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 3、什么是“三去长短”?现解释如下:

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短脉类——短脉。 4、什么是“四算疾迟”?现解释如下: 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 5、什么是“五察脉形”?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②、除洪脉独特外,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而洪脉出现的时机多在夏季或是发热性疾病(阳明热盛或温病的气分阶段),或是危重病的最后阶段,可以从其他信息获得提示。 6、什么是“样样皆知”?现解释如下: ①、这是最后审查的时机。做到这一步时,对脉象的脉位(左右上下)、脉势(虚实)、脉率(疾迟)和脉律(结代)、脉形(洪紧滑涩)等已经心中明了,不再是“指下难明,心中难了”。 ②、将所有的信息予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得出结论的方法是: A:将所有的脉象信息如过筛一样在脑中用28种脉象的定义过筛一遍,能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则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否则用相兼脉象法定义脉象。 B:审查所得脉象与望、闻、问诊所得信息的相符程度,然后决定

最早运用图解来说明脉象的《察病指南》之脉象图

最早运用图解来说明脉象的《察病指南》之脉象图 长期以来,历代文献主要以语言、文字,通过比喻和描绘来叙述各种脉象的特征,例如,浮脉"如水漂木",芤脉"如按葱管",滑脉"如盘走珠"等等。 虽然这些描述形象生动,亦为人们所熟悉,但在概念上尚不够明确和完整。

如弦脉的脉象特征,有的形容为"如按琴弦",也有比喻为"如循长竿末梢"者,在反映弦脉端直以长的特性方面有相似之处,但琴弦和长竿的粗细、质地等方面均有不可比拟的方面,以致后学者往往容易产生误解,有人认为弦脉是粗大的,有人认为是细小的。为了弥补语言文字表述的不足,很早就有人用图象示意方法来表述各种脉象。 如宋朝施发的《察病指南》(1241年),就是现存最早运用图解来说明脉象特征的,书中绘制脉象示意图33幅。 之后明代张世贤著《图注脉诀》,载七表八里九道脉;明代沈际飞编著《人之脉影归指图说》,载有七表八里九道十六怪脉脉图。 这些脉象示意图,比较形象地表述各种脉象的主要特点,对当时脉诊的传授和推广起了一定作用。 脉学金口诀摘录于光明中医杂志1987年第三期(见42页),原著是吉林省已故老中医李治民,(由李维贤,李维学整理)李老享年86岁,行医61载,此为其课徒之作,体例仿《捣练子》词牌格调,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 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超全的中医脉诊知识!(附详细图解)

超全的中医脉诊知识!(附详细图解) 脉诊 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中医望闻问切,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 脉象是什么?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

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 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 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 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 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 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 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狂图解脉系列:膝盖痛一例

狂图解脉系列:膝盖痛一例 脉诊对于中医的重要性,大凡是传统中医都会心知肚明。然而,脉诊也是中医的一个门槛。 规律是如此的巧妙而公平 就像脉诊之于中医 细小之处 变化又是如此细微 如不是心静心灵 怎能听得见 那三寸脉搏里 气血的吟唱 今我以幼稚之力 欲以图像 去展示那深隐的奥义 未免太过狂妄 故以“狂图”名之 隐“狂徒”之意。 下面是病案。

患者双膝盖痛,左膝盖发紧,难下蹲。走路及蹲下痛明显。少许肿。 本案双关脉独大而濡紧。余脉沉细而实。 必然有人会问:脉象为什么会濡紧同时出现呢? 当然会的。就像痰和湿气经常会同时出现一样。下面以以狂图解之: 脉象的纵向面观,关脉独大。

脉象关部的横截面。 可以看到,外面一层比较松软,就是濡弱之意,提示湿气的存在。继续按下去,就变得充实紧了。这紧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感觉就像是按在了一团揉实的面团上一样,提示痰浊结聚的存在。 而细实之脉,就是脉象细而充满,按下去缺乏弹性和空间。虽然细,但是却没有干燥枯涩的感觉。 这种细实,就是寒实的表现了。 那么处方用大剂量白术附子,去中焦之寒湿。加半夏去中焦之痰。寒湿及痰浊中阻,比较常见。用药需要斟酌。如果濡多紧少,那么用白术附子为主,半夏为辅助。如果紧多滑多,濡少,那么用二陈汤加平胃散,去中焦痰浊甚效。

脉沉细实,为寒为瘀。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另加灵效活络丹。因为患者肌肉松软且汗多,膝关节略肿。故加防己黄芪汤。为什么不同白芍,因为脉无弦亢之意,故不用,以免制约桂枝附子的力量。 复诊症状减轻,因左脉相对右脉偏细,尺脉又细。加当归、生地。 再诊,关脉的濡紧减轻。缓弱是中寒,加干姜。

【中医脉象图解】脉象图解中医脉象最简单的图解

【中医脉象图解】脉象图解中医脉象最简单的图解 【中医脉象图解脉象图解中医脉象最简单的图解】脉象,中医诊断学名词。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不同的脉象可反映出脏腑气血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中医脉象学解说】【脉象歌诀】浮沉迟数洪微细,散虚实滑涩长短;弦芤疾缓革牢弱,濡伏动促结代疾。1、浮脉:轻触也感到动弹觉的脉搏。2、沉脉:脉位低沉,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的脉象。3、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的脉象。迟脉主寒证。4、数脉:脉来急速,一息超过5至的脉象。 【中医脉象最简单的图解】在学习脉诊的过程中,我看了很多关于脉诊的经典书籍,书目大致如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濒湖脉学》,另外还看了黄元御脉法和任之堂脉法,父亲还手把手教过一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感觉到任之堂主人余浩写的书通俗易懂,下面就谈谈其中的七种脉象。

一、上越之势——上热下寒型图解。这种属于上大下小,气血并走于上,气往上逆。表现:容易头晕、心烦气躁。治疗原则:桂附地黄丸+降肝、肺、胃气机药(枳实、竹茹、枇杷叶等)。 【脉像图解】二、下沉脉势图解:这种属于上小下大,升发不足(大气下陷,脉往下走,气机升不上来,上面脑部阳气不够)。表现:感觉双腿沉重。女:白带多男:阴囊容易潮湿。治疗原则:补中益气汤+桂枝汤。中医脉象图解,中医脉象最简单的图解。 【中医诊脉脉象图解】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哪怕是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是正常的脉象;超过生理范围,就是病态的脉象。

深度图解∣提高脉诊手感的秘诀

深度图解∣提高脉诊手感的秘诀 小编导读 实际上,绝大多数人的脉象,寸、关、尺三部及浮、中、沉三部都是有区别的,要么是形态上有区别,要么是力量上有区别。完全没有区别的情况非常少。 察觉不到这个区别,当然就不可能利用脉诊来诊病。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如下几个。 01 一是手指的灵敏程度不够,感觉不到一些细微的变化。 02 二是不能静心凝气,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手指上。当进入把脉状态的时候,我们要求大脑注意力集中于手指所到之处,就仿佛是用大脑看到了你手指接触的脉象一样。这说起来简单,做到却不容易。 03 最后一个就属于基础性问题,是把脉的方法不正确导致的。 我们前面说的把脉,就是用指目拿到了脉管,如图10、图11。 图10 指目 图11 得脉 如图12 所示,正确把到脉是用指目拿住脉管的上弧度(即脉脊)。 图12 正确把脉用指目拿住脉管上弧度 如果不认真执行这个操作要点,可能就会出现用指腹把脉的情况。图13所示就是指腹的位置。 图13 指腹 用指腹把脉有什么弊端呢? 1.指腹不如指目敏感,且过于宽大,精确度降低,不利于捕捉脉管中的力量情况。如图14,一些细微的力量对比无法感受到,就特别容易产生三部脉一致的错觉。 图14 把脉对比

2.指腹范围过大,使用指腹把脉的时候,手指过于平伸,往往连脉旁边的肌肉、肌腱一起拿住。如图15,主感觉没有落到脉管上,而是落到了脉管旁边的肌肉或者肌腱上,这样,把的就不是脉,而是脉搏动的传导。 图15 搏动传导 大家也许会觉得不大可能,但实际上这是很容易发生的。主导传递力量的,往往就是寸、关、尺中脉气最盛的那个部位,这样,你就会产生三部脉力量和性质一样的错觉。 实际上,用指腹把脉,即使拿到脉管上,当三部同按的时候也是一样会受影响的。因为指腹把脉范围过大,对脉的挤压过强,就会导致脉气最盛的部位力量向旁边传导,从而引起三部脉一样的错觉。 如图16,关脉沉而有力但寸脉和尺脉却细弱的患者,如果三指用指腹重力同时按,由于关脉力量的传递,就很可能会产生三部脉均沉而有力的错误判断。 图16 挤压传导 关部最强,挤压过度则上下传导 3.指腹无法准确找到位置深的、比较细的、比较弱的脉。如图17指腹相对宽大,无法探及深而狭小的地方,当脉细弱,又藏在筋骨之下的时候,用指腹把脉就不可能找到脉管了。这时候往往感受到的只是相对较强部位传导过来的搏动而已。 图17 脉深藏脉管深藏于狭隙中 尤其是那些肥胖的患者,肉多而厚,往往关脉软滑有力,而尺脉沉细而弱。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寸关尺三部用指腹同时按诊,关部脉的搏动就会传递到尺脉上,这样我们就很容易会把关脉的搏动传导误以为是尺脉的搏动。 ❖如何锻炼脉诊的手感呢? 一个是需要锻炼自己的注意力,能把注意力完全地放在手指上。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我们在把脉时,总是不能完全地集中注意力,总是会分神想其他东西。 另外一个是要锻炼手指的灵敏度。手指麻木没有气感的人,很难

最容易掌握的脉法:一元盈缩脉法!

最容易掌握的脉法:一元盈缩脉法!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人体是阴阳的统一,只有阴阳平衡,人体才能健康,否则人体就会生病…… 本文将人体阴阳失衡的归纳为下列情况,明白其中的含义,可能对于学习、理解中医很有好处。 第一条:人体正常的阴阳平衡图解。 阴阳气血失衡的能量图及治疗方法 说明:正常人,左右阴阳能量相等,阴阳相互制约;上下能量也相当,也能相互制约。 第二条:单纯肾阳虚能量图

脉象:六脉正常,唯右侧沉细而弱。 病机:肾阳虚衰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阴茎及睾丸发凉,或阴汗时出,性欲减退,阳痿早泄,小便清长。 治疗:温补肾阳。 第三条:单纯肾阴虚能量图 脉象:六脉正常,唯左侧沉细而弱。 病机:肾阴虚 临床表现: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阳具易举,遗精,妇女经少经闭,或崩漏不止;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 治疗:滋养肾阴。 第四条:肾阴阳两虚

脉象:左右尺部沉细而弱 病机:肾阴阳两虚 临床表现:五心烦热、盗汗或自汗、四肢发凉、遗精失眠、多梦治疗:阴阳平补。 第五条:气虚 脉象:右寸细弱 病机:肺气虚 临床表现:临床以咳嗽乏力、畏风自汗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多见于咳嗽、哮喘、自汗,以及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 治疗:阴阳平补。 第六条:血虚

脉象:左寸细弱 病机:心血虚 临床表现: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眩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 治疗:补养心血。 第七条:气血两虚 脉象:左右寸脉细弱 病机:气血两虚 临床表现:面色不华,头晕心悸,气短,形寒 治疗:补气养血。 第八条:心肾阳虚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收藏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收藏 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1、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

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5、滑脉 【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6、涩脉 【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7、虚脉 【体象歌】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察病指南:脉象图脉学金口诀

察病指南:脉象图脉学金口诀 长期以来,历代文献主要以语言、文字,通过比喻和描绘来叙述各种脉象的特征,例如,浮脉'如水漂木',芤脉'如按葱管',滑脉'如盘走珠'等等。虽然这些描述形象生动,亦为人们所熟悉,但在概念上尚不够明确和完整。如弦脉的脉象特征,有的形容为'如按琴弦',也有比喻为'如循长竿末梢'者,在反映弦脉端直以长的特性方面有相似之处,但琴弦和长竿的粗细、质地等方面均有不可比拟的方面,以致后学者往往容易产生误解,有人认为弦脉是粗大的,有人认为是细小的。为了弥补语言文字表述的不足,很早就有人用图象示意方法来表述各种脉象。如宋朝施发的《察病指南》(1241年),就是现存最早运用图解来说明脉象特征的,书中绘制脉象示意图33幅。之后明代张世贤著《图注脉诀》,载七表八里九道脉;明代沈际飞编著《人之脉影归指图说》,载有七表八里九道十六怪脉脉图。这些脉象示意图,比较形象地表述各种脉象的主要特点,对当时脉诊的传授和推广起了一定作用。

脉学金口诀 摘录于光明中医杂志1987年第三期(见42页),原著是吉林省已故老中医李治民,(由李维贤,李维学整理)李老享年86岁,行医61载,此为其课徒之作,体例仿《捣练子》词牌格调,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 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