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成型工艺

玻璃成型工艺

一、常用玻璃成型方法、特点及所用设备

熔融玻璃经澄清、均化、冷却后即可成型。根据成型方式的不同可将成型方法分为吹制法、压制法、压延法、浇注法、拉制法、离心法、烧结法、喷吹法、焊接法和浮法等,还存在由两种成型工艺组合的生产方法,如压-吹法、吹-拉法、离心-压制法等。

1.吹制成型

吹制成型是古老而传统的玻璃成型方法。有不少稀世珍品是依靠这种方法制得的。目前这种成型方法仍不失为玻璃制造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成型手段。

手工吹制主要使用一根空心铁管(或不锈钢管),一端用来沾取玻璃液,另一端用于人工吹气。管长约1.5~1.7m,中心孔径φ0.5~1.5cm,可根据制品大小选用不同规格的吹管。

机械吹制包括吹-吹法、压-吹法、转吹法、带式吹制法。图2.8所示为带式吹制法示意图,用液流供料,玻璃液由漏料孔不断外流,经滚筒滚压成带状,然后依靠自重和扑气使之在传动链上形成一个空气料泡,再由旋转的成型模合拢吹制成型。该法主要用于生产灯泡壳和茶杯等,生产能力较大。它是由美国康宁玻璃公司首先发明和应用到工业生产上的,康宁公司以后发展的炊具生产也几乎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压-吹成型中,滴料在初型模中进行压制,使口部成型,然后转入成型模中进行吹制成型。该法得到的制品壁厚分布均匀,因而除了主要用来生产广口瓶等空心玻璃制品外,目前有些工厂也用此法生产小口瓶。

图2.8 带式吹制成型示意图

2.压制成型

压制成型有机械与人工两种方法,区别在于前者采用滴料供料和自动压机成型,后者为手工挑料或供料机供料,并使用手工压机或半机械化压制成型。压制成型自动化程度复杂,技术要求高,它是当前玻璃工厂广泛采用的成型方法。

压制成型的优点是生产批量大、工艺稳定、制品尺寸准确,且表面可以有线条简洁的花纹;缺点是制品粗糙度较高。压制成型对玻璃液的温度、黏度、成型时间及冷却介质等要求较高。

3.拉制成型

玻璃管(棒)制品的成型除用传统的手工拉制外,还有机械拉制。机械拉制成型分水平拉制法和垂直拉制法两种。水平拉制法有丹纳法(Danner process)和维洛法(Vello process),垂直拉制法分垂直引上法和垂直引下法。以下以丹纳水平控制法为例进行介绍。

丹纳水平拉制成型的工作原理:流入料道内的玻璃液,经闸板受控地流到成型室内的成型管体上,然后玻璃液随旋转的成型管体流向成型嘴,并在成型管体中间鼓入适量的空气,使玻璃液形成中空状,在机尾拉管机的牵引下,玻璃液连续地成型为玻璃管;若在成型管中不鼓入空气,则拉制成玻璃棒。

图2.9为丹纳法拉管机械装置图。

图2.9 丹纳法拉管机法示意图

4.注射成型

注射成型是近年来国内外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玻璃成型方法,目前已广泛用于生产艺术制品。将熔融质量优良的玻璃滴入模具内,割去余料,经过退火与加工处理后,即可获得各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艺术制品。该工艺中,模具设计与制造是关键,成型玻璃的黏度与温度要选择恰当。该成型方法简单,灵活性大,设备投资少、见效快。

5.离心成型法

离心成型法由玻璃料流直接流入离心成型机中,也有通过供料机滴料离心成型。由熔窑底部流料口流出的玻璃液进入离心盘,在离心盘的侧壁上开有4 000~6 000个孔眼,在离心盘高速旋转下,玻璃液因离心力作用由孔中甩出而呈细丝,经高温高速的燃气吹制成纤维棉,其成型过程如图2.10所示。图中A是离心机的喷丝头。

利用离心法成型原理还可生产器皿玻璃的果盘、工业玻璃透镜和显像管玻壳锥体。此时玻璃液经供料通道由供料机自动滴料,采用离心机高速旋转,使用分配器代替冲模进行离心成型。

图2.10 离心法成型

二、平板玻璃成型方法的原理、特点及所用设备

平板玻璃生产的方法有4种,浮法(Float process)、垂直引上法[包括有槽(Fourcault process)、无槽(Pittsburgh process)、对辊法(Asahi process)]、平拉法(Colburn process)、压延法(Calendering process)等。

1.浮法

浮法玻璃生产工艺是指玻璃液在熔融金属液面上漂浮成型的平板玻璃生产工艺方法。该方法可以生产厚度为0.5~30mm的平板玻璃,是世界上目前最先进的平板玻璃生产工艺方法。

浮法玻璃的生产工艺流程:根据设计的玻璃成分,选择玻璃生产所需的原料,根据设计的料方,称量各种原料经混合后制备成配合料;然后将合格的配合料送入玻璃熔窑,在 1 500℃~1 600℃温度范围内经过熔化、澄清、均化和冷却等过程,获得均匀的玻璃液;玻璃液经流道、流槽进入充满氮氢保护气体的锡槽,漂浮在熔融的锡液表面上,完成玻璃液的自然摊平、展薄、抛光、冷却后,玻璃带由过渡辊台托起离开锡槽进入退火窑中退火;退火后的玻璃带经切裁、检验、包装后即可作为产品出厂。

在浮法玻璃生产过程中,熔窑、锡槽和退火窑为浮法玻璃生产的三大热工设备。锡槽主要有两类:直通型和大小头型。我国目前采用的主要是大小头型锡槽(图2.11)。这种锡槽由进口端、主体和出口端三部分组成。进口端主要由流道、流槽、安全闸板和节流闸板等组成,玻璃液的温度在 1 050℃~1 150℃。锡槽的主体结构包括锡槽的槽底、胸墙、顶盖、钢结构、电加热、进气管、冷却系统等部件。主体部分内要完成玻璃液的摊平、展薄、抛光、冷却等成型操作,要求满足密封性和温度、压力等工艺参数可调性的要求,还要满足锡液对流和气体对流的要求。出口端也称为过渡辊台,其作用是靠转动作用牵引玻璃带前进,并且每根辊子可以上下调节,保证既不使玻璃带出锡槽时带出锡液,又不至于玻璃带在出锡槽时被划伤表面。出口端玻璃带温度在620℃左右。

图2.11 大小头型锡槽示意图

1—窑尾;2—安全闸板;3—节流闸板;4—流槽;5—流槽电加热;6—锡液;7—锡槽槽底;8—锡槽上部加热空间;9—保护气体管道;10—锡槽空气分隔墙;11—锡槽出口;12—过渡辊台传动辊子;13—过渡辊台电加热;14—退火窑;15

—锡槽顶盖;16—玻璃带

2.垂直法

垂直法主要包括有槽垂直引上、无槽垂直引上和对辊法三种,图2.12分别为三种方法的示意图。在垂直法生产平板玻璃过程中,原板的板根是玻璃成型的基础,两个边子是玻璃成板的前提,拉伸力是改板的根据,而玻璃液的黏度与表面张力是成型的基本性质。因此,玻璃的性质、板根的形成、边子的形成、原板的拉伸力是垂直法玻璃成型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浮法玻璃生产原理比较,垂直法玻璃生产必须克服玻璃原板自身重力的影响,因此引上的高度受到限制,拉引速度也不能过大。并且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板面质量较差,存在波筋、岗子、淋子等缺陷。垂直法的成型温度和析晶温度相近,玻璃液在成型室容易产生析晶,造成玻璃原板上出现析晶结石。另外,成型室析晶需要停炉搅拌玻璃水,影响产量。由于垂直法生产的玻璃表面质量差,后加工玻璃往往需要研磨和抛光,目前很少使用这种工艺加工玻璃原片。

3.平拉法

平拉法也称水平拉引法,是在有槽引上的基础上去除槽子砖,使原板直接从玻璃自由液面垂直引上,又称无槽引上,其示意图如图2.13所示。玻璃原板从自由玻璃液面引上至700~800mm高度后,绕经一个转向辊,再沿水平方向拉引进入退火窑。这种成型方法首先是由美国人发明,后经柯尔本及利比·欧文斯公司改造,故称为柯尔本-利比欧文斯法,简称柯尔本法(Colburn process)。相对于垂直法,这种生产方法与无槽法相近,不用槽子砖而只用引砖,所以玻璃的析晶及表面缺陷较少;又因为在引上一定高度后转向为水平拉引,故比无槽法拉引速度快得多。退火窑水平布置可以比引上法的引上机膛长,退火质量比垂直引上法好。特别是采用气垫转向辊后,玻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接近浮法玻璃的质量。平拉法生产的平板玻璃可以作为玻璃深加工的原片,是目前唯一能与浮法并存的平板玻璃生产方法。

图2.12 垂直法生产平板玻璃示意图

1—通路;2—小眼;3—大梁;4—辅助冷却器;5—主冷却器;6—槽子砖;7—池墙;8—板根;9—石棉辊;10—鱼鳞板;11—引上机;12—原板;13—角铁;14—桥砖;15—端墙;16—L形砖;17—引砖;18—冷却器;19—八字水包;20—槽钢;21—石棉辊;22—吊平碹;23—玻璃液;24—转动式成形辊;25—辐射热挡板;26—冷却器;27—原板;28—石棉辊;29—裂缝

图2.13 平拉法成型室

1—成型砖;2—外唇砖;3—内唇砖;4,5—水包;6—冷却器;7—冷却水包;8—板根;9—拉边器;10—冷却转向辊;11—燃烧器;12—喷嘴;13,14—输送

平拉法的特点:产品品种规格多,平拉法一窑可以设1~3条生产线,生产不同品种的玻璃,如厚度可为0.6~30mm,宽度可为2.5~4m。由于平拉法依然是从自由玻璃液面的垂直引上,况且需要在转向辊上转向,因此,很难达到浮法玻璃的质量指标。

4.压延法

压延玻璃生产过程为玻璃液从熔窑尾端溢流口溢出,经溢流槽和托砖流到压延机的上下压辊间,压延辊中间通冷却水,使流经上下压辊间的玻璃液迅速冷却,并由液态变为塑性状态,当玻璃从正在转动的上下压辊的间隙出来时,形成所要求厚度的玻璃板。压延辊与玻璃带之间的摩擦力使玻璃带运动,出压辊的玻璃带经过托板水箱的冷却和托辊的拖动,然后经过活动辊道进入连续退火窑中退火。上述过程连续进行,使熔融玻璃液形成连续玻璃带。

压延玻璃是单面或两面具有花纹图案的平板玻璃。生产双面压花玻璃的压延机上下压辊都刻有花纹;生产单面压花玻璃的压延机,上辊是光辊,下辊是刻花辊。压延玻璃的特点:成型温度(1 200℃)高,生产过程中不易产生析晶;压花玻璃对入射光有散射作用,形成均匀而柔和的采光效果;压延玻璃的退火与浮

法玻璃退火基本相同,可以生产高质量的玻璃;压延法还可方便地生产夹丝玻璃。压延玻璃经压辊生产平板玻璃,其质量决定于压辊表面质量。

三、玻璃成型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缺陷及其预防

光学变形也称“锡斑”,是玻璃表面上的微小凹坑,其形状呈平滑的圆形,直径0.06~0.1mm,深0.05mm。这种斑点缺陷损害了玻璃的光学质量,使观察到的物象发生畸变,故也称其为“光畸变点”。

光学变形缺陷主要是由于氧化亚锡(SnO)和硫化亚锡(SnS)蒸气的聚集冷凝造成的。SnO可以溶于锡液,同时又有很大的挥发性,而SnS的挥发性更强,它们的蒸气在温度较低的部位冷凝并逐渐聚集,当聚集到一定程度,受到气流的冲击或震动等作用,冷凝的SnO或SnS就会落到未完全硬化的玻璃表面形成斑点缺陷。此外,这些锡化合物的聚集物也有可能受到保护气体中还原组分的作用,还原成金属锡,这种金属锡滴同样也会使玻璃形成斑点缺陷。当锡化合物在锡槽的高温段玻璃表面形成斑点时,由于这些化合物的挥发,会在玻璃表面形成一个小凹坑。

减少光学变形缺陷的办法主要有减少氧污染和硫污染。氧污染主要来源于保护气体中的微量氧和水蒸气以及锡槽缝隙漏入和扩散进入的氧。它使金属锡氧化生成SnO和SnO

浮渣,SnO既可溶解于锡液又能挥发进入保护气体,保护气体中

2

的SnO在锡槽顶盖表面冷凝、积聚而落到玻璃表面上。玻璃本身也是一个氧污染的来源,即玻璃液中溶解的O

会在锡槽中逸出,同样会使金属锡氧化;玻璃表

2

面的水蒸气进入锡槽空间,也增加了气体中氧的比例。硫污染是在使用氮氢保护气体的情况下,唯一由玻璃液带入锡槽的,在玻璃带的上表面是以H

S的形式释

2

放进入气体,再与锡反应生成SnS;在玻璃的下表面,硫进入锡液形成SnS,这些SnS溶于锡液并部分挥发进入保护气体中,同样可在锡槽顶盖的下表面冷凝、积聚而落到玻璃表面形成斑点。因此,为了防止斑点缺陷的产生,要经常采用高压保护气体吹扫锡槽,清理在锡槽顶盖表面上的SnO和SnS的冷凝物,以减少光学变形缺陷。

玻璃的生产工艺流程

玻璃的生产工艺流程 玻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制造等领域的重要材料。它具有透明、坚固、耐高温、化学稳定等特点,在现代工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玻璃的生产工艺流程。 玻璃的生产工艺可以分为原料准备、熔化形成、成型和后处理四个步骤。 首先是原料准备。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石英砂、碱金属、碱土金属和铝酸盐等。其中石英砂是玻璃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占到玻璃总质量的70%以上。为了提高玻璃的质量,还需要控制原 料的纯度和粒度。这些原料首先经过破碎、筛分和烘干等处理,然后按照一定的配方比例进行混合。 接下来是熔化形成。原料混合后将其投入到玻璃窑中进行熔化。玻璃窑一般采用连续式或批式操作。连续式玻璃窑由进料区、燃烧区、熔化区和混化区组成。在进料区,原料在高温下熔化并逐渐流向燃烧区。在燃烧区,燃烧炉产生的高温气流使原料熔化。在熔化区,原料熔化后形成玻璃液体。在混化区,玻璃液体进一步混合,以保证成分均匀。批式玻璃窑则是将原料放入炉中,加热熔化,然后取出冷却。 接下来是成型。玻璃熔化后,需要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形状进行成型。常用的成型方法有浮法、搪法、拉伸法和吹塑法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浮法。浮法成型是将玻璃液体平稳地流入锡槽上,形成一个连续的、均匀的玻璃带。玻璃带通过一系列冷却和固

化工艺逐渐成型成平整的玻璃板。这些玻璃板经过切割、抛光、退火等处理后可用于建筑、装饰等方面。 最后是后处理。成型后的玻璃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后处理工艺来提高其机械性能和质量。常用的后处理方法有钢化、热弯、喷涂、镀膜等。钢化是通过在玻璃表面形成压应力,增强其抗冲击和折弯能力。热弯是将玻璃在高温下弯曲成所需要的形状。喷涂是在玻璃表面喷涂各种装饰颜料。镀膜则是在玻璃表面镀上一层金属或陶瓷膜,提高其光学性能。 以上就是玻璃的生产工艺流程。通过上述步骤,原料经过熔化、成型和后处理等工艺,最终形成各种不同用途的玻璃制品。玻璃的生产工艺虽然复杂,但也正是这些步骤的精确控制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使得玻璃能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与美感。

玻璃的制作工艺

玻璃的制作工艺 玻璃是一种常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透明、坚硬、耐热、耐腐蚀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器皿、光学仪器等领域。那么,玻璃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下面将从原料准备、熔融成型、冷却固化、表面处理等几个方面介绍玻璃的制作工艺。 玻璃的制作需要准备一系列原料,包括石英砂、碳酸钠、石灰石、氟化镁等。这些原料经过混合、研磨、筛选等处理后,形成玻璃的主要成分。其中,石英砂是最主要的原料,它含有高纯度的二氧化硅,可以提供玻璃的透明度和硬度。 接下来,原料经过称量后,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入到玻璃熔窑中。熔窑通常由耐火砖构成,能够承受高温的熔化过程。在熔窑中,原料会经历一系列的熔融反应,其中碳酸钠的加入可以降低熔融温度,石灰石的加入有助于稳定玻璃的化学性质。 当原料完全熔化后,就可以进行成型工艺了。常见的玻璃成型方法有浮法、吹制、压延等。其中,浮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生产大面积平板玻璃的主要工艺。浮法工艺中,将熔化的玻璃从熔窑中倒入一个铁皮浴槽中,浴槽中充满了液态锡,玻璃在锡液上漂浮并逐渐展开,形成平整的玻璃带,然后通过冷却辊和拉伸辊的作用,使其逐渐冷却固化。 冷却固化后的玻璃具有一定的强度,但表面仍然不够平整。因此,

需要进行表面处理,常见的方法有火焰平整、砂磨、抛光等。火焰平整是利用火焰将玻璃表面加热,使其软化并平整。砂磨则是利用砂轮将玻璃表面磨平,使其光滑。抛光则是通过机械设备将玻璃表面进行抛光,进一步提高其光洁度。 经过表面处理的玻璃可以进行切割、深加工等工艺,制成各种需要的形状和尺寸。切割可以通过切割机或切割线进行,深加工则可以通过钻孔、打孔、磨边等工艺实现。 玻璃的制作工艺包括原料准备、熔融成型、冷却固化、表面处理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工艺都非常关键,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时间、比例等参数,以确保玻璃的质量和性能。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玻璃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完善,为人们提供更多样化、高品质的玻璃产品。

玻璃生产工艺流程介绍

玻璃生产工艺流程介绍 玻璃的生产工艺包括:配料、熔制、成形、退火等工序。分别介绍如下: 1.配料,按照设计好的料方单,将各种原料称量后在一混料机内混合均匀。玻璃的主要原料有:石英砂、石灰石、长石、纯碱、硼酸等。 2.熔制,将配好的原料经过高温加热,形成均匀的无气泡的玻璃液。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玻璃的熔制在熔窑内进行。熔窑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坩埚窑,玻璃料盛在坩埚内,在坩埚外面加热。小的坩埚窑只放一个坩埚,大的可多到20个坩埚。坩埚窑是间隙式生产的,现在仅有光学玻璃和颜色玻璃采用坩埚窑生产。另一种是池窑,玻璃料在窑池内熔制,明火在玻璃液面上部加热。玻璃的熔制温度大多在1300~1600゜C。大多数用火焰加热,也有少量用电流加热的,称为电熔窑。现在,池窑都是连续生产的,小的池窑可以是几个米,大的可以大到400多米。 3.成形,是将熔制好的玻璃液转变成具有固定形状的固体制品。成形必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这是一个冷却过程,玻璃首先由粘性液态转变为可塑态,再转变成脆性固态。成形方法可分为人工成形和机械成形两大类。 A.人工成形。又有(1)吹制,用一根镍铬合金吹管,挑一团玻璃在模具中边转边吹。主要用来成形玻璃泡、瓶、球(划眼镜片用)等。(2)拉制,在吹成小泡后,另一工人用顶盘粘住,二人边吹边拉主要用来制造玻璃管或棒。(3)压制,挑一团玻璃,用剪刀剪下使它掉入凹模中,再用凸模一压。主要用来成形杯、盘等。(4)自由成形,挑料后用钳子、剪刀、镊子等工具直接制成工艺品。 B.机械成形。因为人工成形劳动强度大,温度高,条件差,所以,除自由成形外,大部分已被机械成形所取代。机械成形除了压制、吹制、拉制外,还有(1)压延法,用来生产厚的平板玻璃、刻花玻璃、夹金属丝玻璃等。(2)浇铸法,生产光学玻璃。 (3)离心浇铸法,用于制造大直径的玻璃管、器皿和大容量的反应锅。这是将玻璃熔

玻璃制造工艺流程

玻璃制造工艺流程 玻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装饰、包装等领域的重要材料。其制造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原料准备、熔制、成型和后处理四个步骤。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步骤。 首先是原料准备。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砂、碱性物质和其他助剂。石英砂是制造玻璃的主要成分,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碱性物质主要包括碳酸钠和碳酸钾,其作用是提高玻璃的熔点和增加玻璃的抗冲击性。助剂通常是一些氧化物,如红铁矿和氧化钴,用来调节玻璃的颜色。 接下来是熔制。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放入炉子中进行熔化。炉子通常使用军方燃烧器,通过燃烧火焰的高温将原料熔化。玻璃的熔点通常在1000℃左右,所以需要相当高的温度。在熔化过程中,原料会逐渐融化并相互混合,形成均匀的玻璃液。 然后是成型。熔化的玻璃液经过一个称为浮法法的成型工艺。首先,将熔融玻璃倒在具有特殊涂层的液体金属锡上,锡的熔点较低,使得玻璃液可以漂浮在上面。然后,玻璃液逐渐冷却凝固,在锡上形成一个平整的玻璃带。带状的玻璃在冷却后被拉伸和切割成所需的尺寸。这种工艺具有高效、成本低和玻璃表面平整的优点。 最后是后处理。成型后的玻璃需要进行一些后处理过程。首先是退火,即将玻璃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逐渐冷却。这个过程可以消除内部应力,使玻璃更加稳定。然后是修饰,即对玻璃

进行切割、打磨和抛光等处理。最后是检验,通过对玻璃进行光学、物理和化学性能测试,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玻璃制造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原料准备、熔制、成型和后处理四个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可以生产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玻璃,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创新,玻璃制造工艺也在不断改进,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玻璃的制造工艺和流程

玻璃的制造工艺和流程 玻璃是一种非晶态固体,其制造工艺和流程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改进。下面将介绍玻璃的制造工艺和流程。 玻璃的制造主要包括原料准备、熔化成型、退火和加工等步骤。 首先是原料准备。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砂、碱金属碳酸盐、石灰石和氧化物等。这些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并经过粉碎、筛分和洗涤等处理,以保证原料的纯净度和均匀性。 接下来是熔化成型。原料经过预热后,被送入玻璃窑炉中。玻璃窑炉是高温环境下的熔融炉,其温度通常在1200摄氏度左右。在窑炉中,原料逐渐熔化并混合形成玻璃液。玻璃液的温度和成分控制是关键,以确保玻璃的质量和性能。 随后是退火。玻璃制成后,需要经过退火处理。退火是将玻璃加热到较高温度后缓慢冷却的过程。这样可以消除玻璃内部的应力,提高其强度和耐热性。退火还可以改善玻璃的光学性能和平整度。 最后是加工。玻璃制成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切割、打磨、钻孔、冷加工等加工工艺。切割可以将玻璃板或管材切割成所需尺寸;打磨可以使玻璃表面平整光滑;钻孔可以在玻璃上开孔;冷加工可以通过压制、弯曲等方式改变玻璃的形状。 除了传统的制造工艺,现代玻璃制造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流

程。例如,浮法法制造是一种常用的玻璃生产技术。它将玻璃液浇注在熔融的锡池上,形成连续的玻璃带。玻璃带在锡池上漂浮,经过冷却后形成平整的玻璃板。这种方法可以高效地生产大面积的平板玻璃。 还有玻璃纤维制造技术。通过将熔融的玻璃液喷射到高速旋转的喷丝盘上,形成细小的玻璃纤维。然后,经过拉伸和冷却处理,形成玻璃纤维棉。玻璃纤维具有优良的绝缘性能和耐高温性能,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力、通信等领域。 玻璃的制造工艺和流程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改进。从原料准备到熔化成型,再到退火和加工,每个步骤都十分重要。现代玻璃制造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流程,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玻璃的制造工艺和流程的改进不仅提高了玻璃的质量和性能,也推动了玻璃在各个行业的应用。

玻璃的制作工艺

玻璃的制作工艺 玻璃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居、仪器仪表等领域。它的制作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经过多次改进和创新,才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制作工艺。 玻璃的制作工艺通常分为原料准备、熔化成型和加工三个主要步骤。原料准备阶段是指选择适当的原料,并将其进行粉碎、筛选和混合,以确保原料的质量和均匀性。常用的玻璃原料有石英砂、碱、石灰石等。 接下来是熔化成型阶段。在这个阶段,原料被加入到熔炉中进行熔化。熔炉通常由耐火材料构成,能够承受高温和化学侵蚀。熔炉中的原料经过高温加热,逐渐熔化成液态玻璃。液态玻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成型,常见的有浮法成型、拉伸成型和压延成型等。 浮法成型是制造平板玻璃的常用工艺。在这个过程中,液态玻璃被倒入一个大槽中,槽中充满了熔融的锡。液态玻璃在锡的表面浮起,逐渐凝固形成平整的玻璃板。拉伸成型是制造纤细玻璃纤维的方法,原料的一端被加热并拉伸,逐渐形成细长的玻璃纤维。压延成型是将液态玻璃通过两个辊子挤压成薄片的方法,常用于制造玻璃管、玻璃棒等。 最后是加工阶段。制成的玻璃制品通常需要进行切割、打磨、钻孔等加工工序,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切割是将玻璃制品按照需要的尺

寸进行切割,可以使用切割机或手工工具进行操作。打磨是为了去除切割后的毛刺和不平整,使玻璃表面光滑。钻孔是为了在玻璃制品上开孔,可以使用电钻或钻石工具进行操作。 除了以上的主要工艺,玻璃制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控制温度、时间和环境等因素。温度的控制是关键,因为玻璃的熔点较高,需要高温才能使其熔化成液态。时间的控制也很重要,因为不同的玻璃制品需要不同的时间来完成成型和固化。环境的控制可以避免杂质和气泡的产生,保证制成的玻璃制品的质量。 总的来说,玻璃的制作工艺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通过原料准备、熔化成型和加工等步骤,可以制造出各种不同形状和规格的玻璃制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玻璃制作工艺将会不断创新,为人们带来更多更好的玻璃产品。

史上最全玻璃制造工艺介绍!

史上最全玻璃制造工艺介绍! 史上最全玻璃制造工艺介绍 玻璃的制作历史 玻璃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古 埃及人通过将沙子、碱和石灰混合加热,制造出了最早的玻璃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制造工艺不断改进,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 的玻璃制品。 玻璃的原材料 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材料是二氧化硅(SiO2)、氧化钠(Na2O)和氧化钙(CaO)。其中,沙子是二氧化硅的主要来源。在制造过 程中,还可以添加一些辅助原料,如氧化钾、硼砂等,以改变玻璃 的性质和特点。 玻璃的制造工艺 玻璃制造工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原料准备

首先,将所需的玻璃原材料按比例混合,并进行研磨,使其颗粒大小均匀。 2. 熔化 将混合好的原料放入特制的玻璃窑中,加热至高温,使原料熔化。熔化后的玻璃液称为玻璃熔体。 3. 成型 在玻璃熔体的表面上,放置一个玻璃棒或玻璃管,然后缓慢地提起玻璃棒,使熔体围绕玻璃棒或玻璃管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这个过程称为吹制。还可以使用模具等工具,将玻璃熔体按照需要的形状进行成型。 4. 遣气 在成型完成后,需要遣除玻璃中的气泡和杂质。这可以通过将玻璃制品再次加热,使其中的气泡和杂质上浮到表面,然后用工具将其去除。 5. 冷却

经过遣气处理后的玻璃制品需要缓慢冷却,以防止出现应力和 裂纹。这可以通过将玻璃制品放置在特制的冷却装置中,让其自然 冷却至室温。 6. 淬火 某些类型的玻璃制品需要经过淬火处理,以提高其强度和韧性。这个过程将制品加热至高温,然后迅速冷却,使其表面形成压缩应力,从而增加其强度。 玻璃制造工艺的应用 玻璃制造工艺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建筑行业中使用大 面积玻璃制品,如窗户、幕墙等;家居装饰中使用各种玻璃制品, 如镜子、花瓶等;汽车行业中使用汽车玻璃等。 总结:玻璃制造工艺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一工艺不断改进和创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玻璃制品,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玻璃成型工艺

玻璃成型工艺 一、常用玻璃成型方法、特点及所用设备 熔融玻璃经澄清、均化、冷却后即可成型。根据成型方式的不同可将成型方法分为吹制法、压制法、压延法、浇注法、拉制法、离心法、烧结法、喷吹法、焊接法和浮法等,还存在由两种成型工艺组合的生产方法,如压-吹法、吹-拉法、离心-压制法等。 1.吹制成型 吹制成型是古老而传统的玻璃成型方法。有不少稀世珍品是依靠这种方法制得的。目前这种成型方法仍不失为玻璃制造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成型手段。 手工吹制主要使用一根空心铁管(或不锈钢管),一端用来沾取玻璃液,另一端用于人工吹气。管长约1.5~1.7m,中心孔径φ0.5~1.5cm,可根据制品大小选用不同规格的吹管。 机械吹制包括吹-吹法、压-吹法、转吹法、带式吹制法。图2.8所示为带式吹制法示意图,用液流供料,玻璃液由漏料孔不断外流,经滚筒滚压成带状,然后依靠自重和扑气使之在传动链上形成一个空气料泡,再由旋转的成型模合拢吹制成型。该法主要用于生产灯泡壳和茶杯等,生产能力较大。它是由美国康宁玻璃公司首先发明和应用到工业生产上的,康宁公司以后发展的炊具生产也几乎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压-吹成型中,滴料在初型模中进行压制,使口部成型,然后转入成型模中进行吹制成型。该法得到的制品壁厚分布均匀,因而除了主要用来生产广口瓶等空心玻璃制品外,目前有些工厂也用此法生产小口瓶。 图2.8 带式吹制成型示意图 2.压制成型

压制成型有机械与人工两种方法,区别在于前者采用滴料供料和自动压机成型,后者为手工挑料或供料机供料,并使用手工压机或半机械化压制成型。压制成型自动化程度复杂,技术要求高,它是当前玻璃工厂广泛采用的成型方法。 压制成型的优点是生产批量大、工艺稳定、制品尺寸准确,且表面可以有线条简洁的花纹;缺点是制品粗糙度较高。压制成型对玻璃液的温度、黏度、成型时间及冷却介质等要求较高。 3.拉制成型 玻璃管(棒)制品的成型除用传统的手工拉制外,还有机械拉制。机械拉制成型分水平拉制法和垂直拉制法两种。水平拉制法有丹纳法(Danner process)和维洛法(Vello process),垂直拉制法分垂直引上法和垂直引下法。以下以丹纳水平控制法为例进行介绍。 丹纳水平拉制成型的工作原理:流入料道内的玻璃液,经闸板受控地流到成型室内的成型管体上,然后玻璃液随旋转的成型管体流向成型嘴,并在成型管体中间鼓入适量的空气,使玻璃液形成中空状,在机尾拉管机的牵引下,玻璃液连续地成型为玻璃管;若在成型管中不鼓入空气,则拉制成玻璃棒。 图2.9为丹纳法拉管机械装置图。 图2.9 丹纳法拉管机法示意图 4.注射成型 注射成型是近年来国内外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玻璃成型方法,目前已广泛用于生产艺术制品。将熔融质量优良的玻璃滴入模具内,割去余料,经过退火与加工处理后,即可获得各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艺术制品。该工艺中,模具设计与制造是关键,成型玻璃的黏度与温度要选择恰当。该成型方法简单,灵活性大,设备投资少、见效快。

玻璃的成型工艺

玻璃的成型工艺 玻璃是一种常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透明、坚硬、耐高温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居、汽车等领域。而玻璃制品的成型工艺则是将玻璃原料通过一系列加工工艺加工成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一、玻璃的原料 玻璃的主要原料是二氧化硅(SiO2),也可以添加其他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钠(Na2O)、氧化钾(K2O)等。这些原料经过熔融后形成玻璃液,再经过冷却固化成玻璃。 二、玻璃的成型方法 1. 流延成型 流延成型是将玻璃熔体通过特殊的装置,如浮法法、拉伸法等,使其在一定的温度和速度下均匀流动,然后在冷却过程中形成平整的玻璃板。这种方法常用于平板玻璃的制造。 2. 吹制成型 吹制成型是将玻璃熔体取出一定量,放在吹制管(吹管)的一端,通过吹气使熔体膨胀,然后用工具塑造成所需的形状,最后冷却固化成玻璃制品。这种方法常用于制作玻璃容器,如玻璃杯、玻璃瓶等。 3. 模压成型

模压成型是将玻璃熔体倒入预先制作好的模具中,然后用压力使熔体填充整个模具,并使其与模具表面接触紧密,冷却后将模具取出,即可得到成型玻璃制品。这种方法常用于制作复杂形状的玻璃制品,如灯具、玻璃器皿等。 4. 注射成型 注射成型是将玻璃熔体注入金属模具中,然后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冷却固化成型。这种方法常用于制作光学玻璃、光纤等高精度的玻璃制品。 三、玻璃制品的加工工艺 1. 切割 切割是将玻璃制品按照所需的尺寸和形状进行切割。常见的切割方法有切割机切割、水射流切割等。 2. 打磨 打磨是将切割好的玻璃制品进行表面处理,使其光滑而不伤手。常见的打磨方法有机械打磨、手工打磨等。 3. 钻孔 钻孔是在玻璃制品上钻出所需的孔洞,常见的钻孔方法有机械钻孔、激光钻孔等。 4. 热弯

玻璃的制作工艺

玻璃的制作工艺 玻璃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原料准备:玻璃的主要原料是二氧化硅,加入适量的石灰、碱、氟化物等辅助原料。将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2. 熔融:将混合好的原料放入窑炉中进行熔融。通常使用的窑炉为玻璃熔窑,温度可高达约1500℃。 3. 成型:将熔融的玻璃从窑炉中取出,放入玻璃成型机或玻璃钢模具中进行成型。常见的成型方法包括浮法成型、拉伸法成型、挤出法成型等。 4. 冷却:成型后的玻璃放置在冷却窑中进行冷却。冷却过程需要控制温度,以避免玻璃出现应力和变形。 5. 切割和打磨:冷却后的玻璃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切割和打磨,以得到所需形状和尺寸的玻璃制品。 6. 然后可以进行清洗、检验和包装等环节,最后出厂销售。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玻璃制作工艺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如钢化玻璃、夹层玻璃、镀膜玻璃等。此外,现代玻璃制造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如注塑成型、3D打印等新技术也在逐渐应用于玻璃制造中。 玻璃制作工艺还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步骤:

7. 玻璃加工:经过成型和冷却后,玻璃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常见的加工方式包括磨边、打孔、钻孔、拉丝、压花等。这些加工可以使玻璃在形状、大小、质感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改善。 8. 玻璃热处理:有些玻璃制品需要进行热处理,以增强其强度和耐热性能。常见的热处理方式有淬火、退火、钢化等。这些处理方式可以改变玻璃的结构和性能,使其更加坚硬、耐热,并提高其抗冲击能力。 9. 玻璃涂覆和装饰:生产出的玻璃制品可以进行涂覆和装饰,以增加其功能性和美观性。常见的涂覆方式包括镀膜、印刷、喷涂等。常见的装饰方式包括雕刻、烫金、丝网印刷等。 10. 品质检测和质量控制:在制造过程中,对玻璃制品进行品 质检测和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测量、强度和硬度测试等。只有通过严格的检测和控制,才能保证生产出符合标准的优质玻璃制品。 11. 玻璃回收再利用:玻璃具有良好的可再生性,废弃的玻璃 制品可以回收再利用。回收玻璃需要进行分类、破碎、筛分等处理,然后再进行熔化和成型,制成新的玻璃制品。 综上所述,玻璃的制作工艺涵盖了原料准备、熔融、成型、冷却、切割和打磨、加工、热处理、涂覆和装饰、品质检测和控制以及回收再利用等多个步骤。不同的玻璃制品和工艺需要根据具体要求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

玻璃的生产工艺流程

玻璃的生产工艺流程 一、原料准备 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沙、石灰石、纯碱和氧化铝。这些原料经过精细筛分和搅拌后,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玻璃的原料混合物。 二、原料熔化 原料混合物被送入熔窑中进行熔化。熔窑通常采用燃气或电加热的方式,将原料加热至高温。在高温下,原料逐渐熔化并形成玻璃熔体。 三、玻璃成型 熔融的玻璃熔体通过成型工艺被塑造成所需的形状。常见的玻璃成型方式包括浮法成型、吹制成型和拉伸成型等。 1. 浮法成型 浮法成型是最常用的玻璃成型方法之一。在浮法成型过程中,玻璃熔体被均匀地倒入一条长长的金属槽中,槽中充满了液态金属(通常是锡)。玻璃熔体浮在金属槽上并逐渐冷却凝固,形成连续的玻璃带。随后,玻璃带通过各种机械设备进行切割、磨边等加工,最终形成平板玻璃。 2. 吹制成型 吹制成型主要用于制作中空物体,如玻璃瓶、玻璃管等。在吹制成

型过程中,玻璃工人将一定量的玻璃熔体吹入一个金属模具中,并通过呼吸的方式用气压使玻璃熔体膨胀,与模具接触并形成所需的形状。随后,吹制好的玻璃制品经过冷却处理后,即可得到成品。3. 拉伸成型 拉伸成型主要用于制作光纤等细长的玻璃制品。在拉伸成型过程中,玻璃熔体被拉拔成细丝,然后经过快速冷却固化,形成所需的细长玻璃制品。 四、玻璃加工 经过成型的玻璃制品还需要进行加工处理,以满足各种需求。常见的玻璃加工方式包括磨边、钻孔、热弯曲、热处理等。 1. 磨边 磨边是将玻璃制品的边缘进行抛光,使其变得平滑而光亮。通过磨边处理,可以提高玻璃制品的美观性和安全性。 2. 钻孔 钻孔是将玻璃制品打孔,以便安装和使用。钻孔通常使用钻头进行,需要在钻孔过程中冷却以避免玻璃破裂。 3. 热弯曲 热弯曲是通过加热玻璃制品使其变软,然后通过模具塑形,获得所需的曲线形状。这种加工方式常用于制作玻璃门、玻璃窗等。

玻璃的成型工艺

玻璃的成型工艺 1. 简介 玻璃是一种常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透明、坚硬、耐高温等特点。它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电子产品等领域。玻璃制造过程中的成型工艺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外观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玻璃的成型工艺。 2. 玻璃成型工艺分类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玻璃成型可分为以下几种工艺: 2.1 流动成型工艺 流动成型是指将玻璃在高温状态下使其流动,并通过重力或气压等力量使其成型。常见的流动成型工艺包括: •浮法成型:将玻璃原料在高温状态下倾倒在液锡表面,由于密度差异形成平整且均匀厚度的玻璃板。 •模压法:将高温软化的玻璃放置在模具中,通过压力使其充满模具,并冷却固化后取出。 •吹塑法:用吹管将高温软化的玻璃吹气,通过气压使其充满模具并冷却固化后取出。 2.2 热成型工艺 热成型是指在高温状态下对玻璃进行加热和变形,常见的热成型工艺包括: •热弯曲:将玻璃片加热至软化点,然后通过外力使其弯曲,并冷却固化后保持所需形状。 •熔融法:将玻璃加热至完全融化状态,然后倾倒或注入到模具中,并冷却固化后取出。 2.3 冷成型工艺 冷成型是指在室温或低温状态下对玻璃进行变形,常见的冷成型工艺包括: •剪切法:将玻璃片剪切为所需形状。 •磨削法:利用机械装置对玻璃进行表面修整和雕刻。 •雾化法:在玻璃表面喷涂不同颜色和纹理的雾化剂,使其呈现特殊效果。

3. 流动成型工艺详解 3.1 浮法成型 浮法成型是目前最常用的玻璃生产工艺之一。其主要步骤包括: 1.准备原料:将石英砂、碱金属、石灰石等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热至高 温状态,使其成为玻璃熔融物。 2.熔融玻璃:将混合好的原料倾倒入玻璃窑中,通过高温加热使其完全融化。 3.浇注到液锡表面:将融化的玻璃从窑中倾倒到预先准备好的液锡表面上,形 成一层均匀厚度的玻璃浮于液锡上。 4.平整和冷却:在液锡上,由于密度差异,玻璃会自动形成平整且均匀厚度的 板材。然后通过冷却使其逐渐固化。 5.切割和加工:将固化后的玻璃板切割成所需尺寸,并进行边角修整等加工处 理。 3.2 模压法 模压法是通过模具对高温软化的玻璃进行塑形的一种成型工艺。其主要步骤包括: 1.准备原料:将玻璃原料加热至软化点,使其变得柔软易塑。 2.填充模具:将软化的玻璃倒入预先准备好的模具中。 3.压制成型:通过机械装置对模具施加一定的压力,使玻璃充满整个模具,并 取得所需形状。 4.冷却固化:在模具中冷却,使玻璃逐渐固化并保持所需形状。 5.取出和加工:将固化后的玻璃从模具中取出,并进行边角修整等加工处理。 3.3 吹塑法 吹塑法是通过吹管对高温软化的玻璃进行吹气,使其充满模具并冷却固化的一种成型工艺。其主要步骤包括: 1.准备原料:将玻璃原料加热至软化点,使其变得柔软易塑。 2.吹制管道:用金属吹管从融化的玻璃中吸取适量的玻璃液,并迅速放入预先 准备好的模具中。 3.吹气成型:通过吹管对玻璃液进行吹气,使其充满整个模具,并取得所需形 状。 4.冷却固化:在模具中冷却,使玻璃逐渐固化并保持所需形状。

玻璃成型工艺

玻璃成型工艺 玻璃成型工艺 一、概述 玻璃成型工艺是用熔化的玻璃来制造几种不同形状的产品。这种工艺在工业上被广泛应用,它不仅可以用于制作玻璃制品,而且还能制作出特殊的部件,如光学组件、滤芯和电子元器件等等。它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制造高精度的产品,并且具有很高的耐热性和高热电压性能,从而使其大量应用于现有工业中。 二、玻璃成型工艺的基本步骤 1.熔融:当把熔融的玻璃倒入模具或压力加热室中时,就会发生熔融。温度的选择取决于模具材质和特殊要求。 2.冷却:将熔融的玻璃迅速冷却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步骤。通常,在冷却过程中会使用强力风扇、喷雾系统和液体冷却剂等技术。 3.成型:采用蒸汽成型、抽出脱膜等多种方法成型,其中蒸汽成型无疑是最普遍采用的方式。它能够快速制造出复杂的玻璃零件,具有高精度和高热电压性能。 三、玻璃成型工艺的类型

1.真空成型:真空成型是一种将熔化的玻璃投射到真空熔炉内进行脱模的工艺,并且可以控制玻璃的形状和结构。 2.抽空成型:这是一种采用熔融的玻璃投入模具,随后以抽真空的方式将玻璃完全抽出模具外的一种成型工艺,可以获得较高精度的玻璃产品。 3.注塑成型:这是一种将流体玻璃以高速度压入模具内形成玻璃零件的工艺,因为它的快速性所以常用于大批量生产。 四、特殊玻璃成型工艺 1.微电子成型:微电子成型能够制造出纳米尺寸的精细玻璃零件,它能够满足高精度的要求,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易加工性和高耐用性。 2.微机械成型:这种成型工艺是在微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制造出极小的复杂结构的玻璃零件,特别是那些小型光学元件。 五、玻璃成型工艺的优缺点 优点: -制造周期短,设备及材料成本低。 -可以制造出复杂形状的部件,可以达到高精度的性能。

玻璃制作工艺及流程

玻璃 一:原料及配制 主要原料有,石英砂(sio2),纯碱(Na2CO3),方解石(CaO),石灰石(CaCO3), 硼化合物(B2O3),碳酸钡(BaCO3)。 辅助原料:橙色剂,着色剂,乳浊。助熔。 在配方上,各厂商要依据具体的产品而定,作出适当的调整。在原料中加入适理的氧化锌可增加产品的韧性,在原料中加入适量的有色物质可能使产品着色,如加入氧化铜,产品呈绿色或海蓝色:加入氧华钴着色;加入硒粉呈红色,加入的量影响色的深浅。 在配料中一般允许20%的干净回收料,回收料不宜过多,否则产品易出现粒状,突起。汽泡等。 在配料入炉前,必须将所有料混合在一起,充分搅拌均匀。 二:熔料 混合料加入熔炉中,进行高温熔化,炉内温度依不同的产品而定,一般都在1200-1600度左右,燃料有重油。电力等。 熔炉一般有坩锅和池窑两种,一般的坩锅只有一个口,进料与出料都在此口,池窑则可能进料与出料口分开(视工厂规模),这种只有一个口的炉常要在晚上进行加料,然后密闭,一般新加入的料要熔化8个小时方可使用,所以加料是不可以随时进行的,往往等到料已用完后再加,故一般一个缸的料可用一天,约600-900升。 三.玻璃成型 一般的成型方法有吹制(机吹,人工吹),压制,离心旋转,烧制(辅助作用)。 玻璃模具一般采用生铁铸件。模具质量的好坏也会影响产品品质,因为有的铁质有砂子,则出来的产品就粗糙,有凸粒,在高温下,易脱铁屑而沾在产品上。 一般的模具都有几个排气孔,排气孔很少,一般不影响产品的成型效果,排气效果好的模具,产品的图案,字母则较清晰,模合缝的大小也会影响产品利角的轻重,模具必须预热后方可使用,否则刚产出的产品易破裂。 熔化的料入模具有自动进料与人工操作两种自动进料,每种产品生产前都调好进料量,而人工操作则完全靠工人的经验了,所以人工操作时,量的多少是很重要的,量太多易使边太厚。太少,则可能产品不完整,因人工剪料控制的问题,易出现产品边避和底的厚薄以及产品轻重不一致等问题。 吹制产品靠气压而成,所以与气压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气压太大,可能出现底部薄,口部厚,气压太小,则口部可能太薄或根本吹不到,口部却缺少了。一般的吹制产品有瓶类,罐类。 压制是通过内模压入外模,把玻璃料挤压成型。两模间的空隙影响产品的厚薄,而内模是通过气压来控制的,所以气压太大可能减少两模上下的空隙,使产品底变薄:若气压太小,则相反。一般直筒的杯壮都采用压制,但如产品比较高且边要求较薄,则一般用吹,而这种产品最薄处在中部,所以中部易破。 离心旋转,用模具安装在电动机上,通过模具一定的转速把料甩开成型。电动转速太小,可能甩不开,而使产品不完整,转速太大,可能把料甩出去了或料全甩到上部,使上端厚,底部薄,一般盘壮物采用此方法。 产品出模后需要用钳夹出来,若钳生锈,则可能使产品上沾有锈班,无法清除,所以必须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