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固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凝固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即为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这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

血液凝固的关键过程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的纤维蛋白。多聚体纤维蛋白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其中形成血凝块。在血液凝固过程后1~2小时,血凝块在血小板的作用下发生收缩并析出的淡黄色液体,这种液体被称为血清。与血浆相比,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血浆蛋白质,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借助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 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的跨膜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驱动力,并不 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 度。 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 呈极化状态。 4.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的状态。 5.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负值向减小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6.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7.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8.局部电位:细胞受阈下刺激在局部产生的微小电位变化,具有电紧张电位的特点。 第三章血液 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

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3.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其实质 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构成的等渗溶液。 4.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大分子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等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 压。 5.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等无机盐所形成的渗透压。 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发生下沉的特性 7.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着。 8.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 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9.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 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10.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 源性凝血途径。 11.内源型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代负电荷的异物表 面接触而启动。 12.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13.凝集原: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其抗 原决定簇,这些抗原在凝集反应中被称为凝集原。 14.凝集素: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则称为凝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1.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结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 2.内环境:是指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4.单纯扩散:在生物体系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是水溶液,溶于其中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就可能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5.易化扩散:有很多物质虽然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甚上,但它们也能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较容易地移动。这种有悖于单纯扩散基本原则的物质转运,是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协助”下完成的,因而被称为易化扩散。 6.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7.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贮备,还可用来完成一些其他物质的逆浓度差的跨膜转运,为此把这种类型的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8.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阈值:使所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某一数值;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10.兴奋性:为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1.动作电位:各种可兴奋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个特殊形式的电变化,这就是动作电位。 12.兴奋-收缩耦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3.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14.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15.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16.心输出量: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左右两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 17.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8.降压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觉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19.血-脑屏障:血液和脑组织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称为血-脑屏障。 20.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1.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2.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3.胸式呼吸:由肋间肌舒缩使肋骨和胸骨运动所产生的呼吸运动。 24.腹式呼吸:膈肌收缩而膈下移时,腹腔内的器官因受压迫而使腹壁突出,膈肌舒张是时,腹腔内脏恢复原们画面为膈肌舒缩引起的呼吸运动伴以腹壁的起伏,所以这种型式的呼吸称为腹式呼吸。 25.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容易扩张者顺应性大,弹性阻力小;不易扩张者,顺应性小,弹性阻力大。 26.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并释放,有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的一种物质。 27.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为潮气量。 28.残气量: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中不能再呼出的气量为余气量。 29.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 30.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作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31.时间肺活量:为单位时间内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32.每分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等于呼吸频率乘潮气量。

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生理学 第一章 1、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 应答。(P5)《 2、homeostasis:是指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P4)《 3、internal environment :是内环境,生理学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 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生物节律: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各种变化能按一定时间规律 周而复始的出现叫做节律,性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叫做生物节律。《 5、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 控部分的活动周期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P7)《 6、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 性。(百度百科) 第二章 1、易化扩散:又协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物质,如氨基酸、糖、金属离子等借 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着浓度梯度或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 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2、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P34)《 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前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P41)《 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生物体内在载体介导下消耗能量,将某些物质逆浓度 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运输方式称为主动转运。(13)《 5、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使膜发生去 极化的刺激,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强度是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P33)《 6、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 位。(P22)《 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 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P25)《 8、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物质或少数小分子如水,尿素等顺着浓度梯度而不消耗能量进行 跨膜运输。是一种简单的穿越质膜的物理扩散,没有生物学转运机制参与。(P10)《 9、极化:通常不精细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P23)《 10、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P23)《 11、兴奋-收缩偶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偶

医学检验技术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2.摘值:能够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最小剌激,与兴奋性成反比。 3.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组织细胞兴奋性较髙统称为可兴侖性组织. 4.反应:机体所处的环境是经常变化的,这些变化被机体组织或细胞所感受即反应. 5.内环黄:细胞外液则是细胞直接接触的液体环境,牛理学中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6:负反慎:反馈仃息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维持机体功能活动的稳态. 7.静息电位:是指细胞膜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一次仃效剌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迅速、一过性的股电位波动。 9.血细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林的容枳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10.晶体溢透压由血浆中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大部分是NaCI. 胶体透压:由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的漆透压,主要是白蛋白. 12.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3.期前兴奋:心肌受到一次人为的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则可发生一次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称为期前兴奋 14.代供间歌:期前兴侖也何口己的有效不应期,在一次期前收缩Z后,常伴何一段较长的心宅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15.房室延拥:房室交界内兴奋传导缓慢的这一特点称为房室延搁 房空爼搁的生理意义在于心室收缩始终发生于心室收缩结束之后.避免心房心牢同步收缩, 有利于心室的进一步充盈,也有利于心室射血容易传导阻滞. 16.心动周期:心脏毎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出量:每一侧心宅每次波动所射出的血液呈称为每搏输出址,简称搏出址 18.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枳血管壁的侧压力. 19.动脉血压:是指血液中动脉血管壁的侧压力. 20.收缩压:心空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快速射血期动脉血压达到垠高值称为收縮压. 21.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22.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压 23.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 24JHT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和血管外组织对管壁的压力Z差. 25.静水压:血管内血液本身的重力作用与血管壁产生一定的静水压. 26.有效滤过压:滤过力址与回流力呈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 27.降压反射:为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拦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使迷走神经的活动加强.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址减少,外周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结果是动脉血压下降,故该反射又称为降压反射 28.单收<给卩骨骼肌一次短促的右效剌激,引起肌肉产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收缩.称为艰收缩.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 29.强直收缩:当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刺激时.出现收缩总和的过程称为强直收缩。 30.不充全强亶收缩:十后一个刺激落在前一个刺激引起的收缩过程中的舒张期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31.完全强直收缩:当后一个刺激落在前一个收缩过程中的收缩期,就会出现完全强玄收缩. 32.呼吸膜:是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间气体分子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组织结构。由毛细血管内皮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是指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状态。 单纯扩散:脂溶性的流质分子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脂质双层的跨膜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是指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低的物质在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是指物质依靠细胞膜上的泵蛋白,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通过胞膜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释放的能量。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破裂后会引起出血,但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 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胶冻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 射血分数:是指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心输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为博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功能残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称为功能残气量。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用力肺活量:是指尽力最大的吸气后,尽力尽快出气后能呼出的最大气量,即时间肺活量。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肺表面活性物质:是指由肺泡2型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其主要成分为二软脂酰软磷脂,它分布于肺泡液体分子层表面,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通气/血流的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约为0.84 分节运动:是小肠的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运动。 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脑-肠肽:是指既存在于脑内又存在于胃肠道中,呈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其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肾糖量:是指不出血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 渗透性利尿: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增加而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水利尿: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多的现象。 近点:是指眼做充分调节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眼的调节:当人看清近物时,使晶状体的曲率增加的过程,称为眼的调节。 暗适应:人从亮处进入暗处时,最初任何东西都看不清,经过一定的时间视能度才逐渐增高而恢复了暗处的视力,这个过程称为暗适应。 突触:是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神经递质:是由神经细胞产生的参与突触间信息传递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 脊休克:是指脊髓完全离断后,在离断以下的部位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呈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牵张反射: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的引起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腱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商、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出现以伸肌为主的肌紧张亢进现象,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其主要表现:动物头尾昂起,脊柱后挺,四肢坚硬如柱。

大学《生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大全

(一)诸论 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3.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4.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5.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6.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7.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8.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9.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0.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1.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2.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 1.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3.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4.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而形成的。 5.终板电位: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而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生理学 第三、四章 血液 血液循环 名词解释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1.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2.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将新采集的含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观察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正常值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3.红细胞渗透脆性( rythrocyte osmotic fragility):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脆性越大,抵抗力越小;脆性越小,抵抗力越大。 4.生理性止血( 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的现象。 5.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6.血浆pasm抗凝血超速离心后上层的淡黄色液体,即全血去除血细胞后的液体部分。 7.血清( serum):血液发生凝固以后12小时,因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激活,使血凝块回缩,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8.红细胞凝集( erythrocyte agglutination):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凝集成簇的现象。 9.凝集原(agglutinogen):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性抗原,因其可以引起红细胞凝集,故称之为凝集原。

10.凝集素 (agglutinin)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110型( (blood group):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第四章血液循环 1.正常起搏点( normal pacemaker):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节律性兴奋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故称为正常起搏点。 2.期前收缩( premature systole):正常心脏按窦房结的节律而兴奋,如果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内)受到人为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刺激时,则可在下一次窦房结正常冲动传来之前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3.代偿间歇( compensatory pause):期前兴奋也有它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当紧接在期前兴奋之后的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如果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则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形成一次兴奋和收缩的“脱失”必须等到再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来时才能引起兴奋和收缩。这样,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比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隙。 4.心动周期( cardiac cycle):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5.每搏输出量( (stroke volume,SV):一侧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6.每分输出量( minute volume,MV):一侧心室每分钟输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2.内环境稳态:机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或依赖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 胞外液。细胞外液中的理化因素包括渗透压.温度.酸碱度.气体分压.电解质及营养 成分等都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称为内环境稳态。 3.反馈(feedback):来自受控部分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 4.正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 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反馈作用和原来的效应一致,起到加强或促进作用。 5.负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 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 6.生物节律:是指生物机体内的某些功能活动按一定时间顺序,规律性的出现节 律变化。 7.远距分泌:体内一些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可循血液途径作用于全身各处的靶 细胞,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这种方式称为远距分泌。 8.旁分泌:体内一些细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中 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这种方式称为旁分泌。 9.自分泌:体内有些细胞分泌的激素或化学物质分泌后再局部扩散,又反馈作用于产生该激素或化学物质的细胞本身,这种方式称为自分泌。 10.内环境:机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或依赖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 2.易化扩散:脂溶性的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在膜蛋白介导下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3.主动转运:细胞代谢供能并在膜蛋白帮助下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4.兴奋性: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5.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6.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遇到的负荷。 7.阈电位:当刺激引起细胞膜上的钠通道大量开放触发动作电位产生的临界膜电位。 8.静息电位: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9.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一个迅速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10.兴奋-收缩耦联:横纹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的机械收缩耦联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活过程。 11.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2.终板电位: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中,接头前膜释放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引起后膜钠离子内流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的电位变化。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1.在生理学中,兴奋性指的是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 动作电位的能力。 2.兴奋是指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 3.抑制是指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 4.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5.阈刺激是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 6.内环境是指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 外液。 7.反应是指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8.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 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9.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 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1.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 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3.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4.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研究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5.反馈是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6.正反馈是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17.负反馈是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二十八道简答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28道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即细胞外液。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抑制: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入安静状态,或活动由强减弱。 兴奋性(excitability):最早被定义为: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定义为:细胞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指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 如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 超射: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电位线以上的部分。(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其中膜电位高于零的部分称为超射) 绝对不应期: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发生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降低到零,对另一个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发生反应,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和淋巴等,是细胞生存所必需的。 2.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它的作用方向与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相反。 5.正反馈是加强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它的作用方向与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一致,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和排便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通过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沿着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方式。 3.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4.静息电位是指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处于静息状态下的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极化是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去极化是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超极化是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阈电位是指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是兴奋的标志。 10.复极化是指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绝对不应期是指组织接受一次刺激后,在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兴奋性为零。 12.局部兴奋是指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处于局部兴奋阈下的细胞可能会产生动作电位。 13.量子式释放是指神经末梢囊泡内所含递质的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因此称为量子式释放。 14.终板电位是指当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的Na+、K+通道开放,导致Na+内流、K+外流,尤其是Na+内流为主时,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它属于局部电位的一种。 15.兴奋-收缩耦联是将肌膜动作电位和肌丝滑行相结合的中介过程,其中耦联因子是Ca2+。

生理学名词解释(部分)

名词解释 I. 单纯扩散: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 3.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5.阈电位:阈电位:引起Na+通道突然开放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7.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刺激:刺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 II. 兴奋性:兴奋性是细胞受刺激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13.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等长收缩是指张力增加,长度不缩短的肌肉收缩过程;等张收缩指长度缩短,张力不增加的肌肉收缩过程。 15.后负荷:后负荷是指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它是肌肉缩短的阻力。 17.强直收缩:连续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的复合 I. 红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值,称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正常值,男性约为40〜50%;女性约为37〜48%。由于血细胞中绝大多数是红细胞,故血细胞比容又称红细胞比容。 3.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这一特征称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力越大,红细胞渗透脆性越小。渗透脆性试验可反映红细 胞渗透脆性的大小,正常红细胞在0.45〜0.40%NaCI溶液中开始出现部分溶血,0.35〜0.30%NaCI溶液中出现完全溶血。 5.白细胞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称趋化性。体内具有趋化作用的物质包括人体细胞的降解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细菌及细菌毒素等。白细胞可按照这 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游走到这些物质的周围,将异物包围并通过入胞作用吞噬异物。 7.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过程 9.血清:血液凝固1〜2小时后血凝块回缩,析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称血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某些在凝血过程中被消耗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增添了在血液凝固 过程中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所释放的化学物质。 II. 血型:血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称为血型。人类有许多血型系统,包括红细胞血 型、白细胞血型和血小板血型,其中ABO血型系统是人类最基本的血型系统。 13.红细胞沉降率: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 沉降率,简称血沉。用魏氏法检测的正常值,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血 沉愈大,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愈小。 I.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3.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后,室内压急剧下降而低于主动脉压时,主动脉内血液的返流, 冲击主动脉瓣使其关闭。但此时心室内压仍明显高于心房内压,房室瓣依然关闭着,心室又 成为密闭的腔。这时心室肌舒张,室内压快速下降而容积不发生变化,称为等容舒张期。 5.每搏输出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7.心指数: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 9.每搏功: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称为每搏功,可以用搏出的血液所增加的动能和压强能来表示。II. 心肌收缩的“全或无”现象:心肌收缩要么不产生,一旦产生则全部心肌细胞都参加收 缩,称为心肌收缩的全或无”现象。 13•等长自身调节:通过心肌收缩能力改变来调节搏出量的多少,与初长度无关,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 1.【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 其原理的科学 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 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 3.【神经调节】:有神经元直接参与的调节,是 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4.【体液调节】:当机体环境发生改变时,引起 某些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释放激素并通过组织液或血液循环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及某些器官的功能活动 5.【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或器官不依赖神 经、体液调节,而自身对环境的改变也可作出一些适应性的反应 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 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或 减弱了控制部分的活动 8.【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 的过程

9.【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 应的能力 10.【刺激】:能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感受的 生存环境条件的改变 11.【反应】:由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及 外部活动的改变 12.【内环境】:细胞外液 13.【稳态】: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稳定状态第一章 1、【流体镶嵌模型】:细胞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单纯扩散】:在生物体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脂质性溶质分子顺浓度差跨膜转运。 3、【易化扩散】:体内有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运输,但在细胞膜中的某些特殊蛋白的协助下,也能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4、【被动转运】:顺浓度差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 5、【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1.兴奋性:是指机体对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阈值:在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时,把刚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3.稳态:把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4.内环境:生理学中将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5.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称为反馈。(1)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2)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制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6.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7.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难溶于脂质的物质,需借助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帮助,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称为易化扩散。 8.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可在膜蛋白的参与下,细胞通过本身的生物耗能过程,将其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这种过程称为主动转运。 9.静息电位:是指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10.阈电位:只有当某些刺激引起膜内正电荷增加,即负电位减小(去极化)并减小到一个临界值时,细胞膜中大量钠通道才能开放而触发动作电位的产生,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11.极化:人们通常把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2.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13.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4.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 15.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弱进一步变为正值,使膜两侧的极性与原来的极化状态相反,称为反极化。 16.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17.血液凝固:血液流动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18.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19.等渗溶液: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20.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21.心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22.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排出量,简称搏出量。 23.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排出量,简称心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分为组织外液,血浆(最活跃),脑脊液淋巴液。 稳态: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稳定状态。内环境的各项指标都必须经常维持在一个正常的生理范围内波动不能过高或过低。是在多种功能系统相互配合下实现的一种动态平衡。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生殖: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是,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阈值:也叫阈强度,是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和兴奋性成反比。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也叫燃点。 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自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兴奋收缩耦联:是指肌纤维的兴奋和收缩的中介过程。其包括三个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深处;肌质网对钙离子的释放和再摄取;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易化扩散:是药物与生物膜上的特殊载体形成可逆性的复合物,进行不耗能的顺浓度差转运。 钠钾泵: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可以主动逆浓度梯度,将NA+ 从胞内运往胞外,K+ 从胞外运往胞内。其本身是ATP 酶,可以分解ATP 释放能量。逆电化学梯度泵出三个钠离子和泵入两个钾离子。 静息电位:生物细胞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电位差。钾通道开放,膜内:膜外=30:1~K+ 外流(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可兴奋性细胞(肌,神经,腺)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瞬间,可逆的跨膜电位波动。钠通道开放,膜内:膜外=1:12~NA+ 内流。(内正外负)特点:1.传道2.‘全'或‘无'特性3.脉冲4.动作电位波动不随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单纯扩散:细胞膜两侧的物质靠浓度差进行分子扩散,不需要能量。 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 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化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凝血因子:血液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12种,除Iv 是钙离子别的都是蛋白质。肝素:是一种有效的抗凝物。与抗凝血酶结合可以有效地增加抗凝血酶灭活抗凝血的活性。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损伤,血液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血型:指血c 膜上的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通常是指红细胞的分型。 心动周期:心脏舒张时内压降低,腔静脉血液回流入心,心脏收缩时内压升高,将血液泵到动脉。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心输出量: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 心指数:安静,空腹时是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3.0-3.5L/M ↑ 2)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安静时55-56% 中心静脉压:通常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心音:指由心肌收缩、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大动脉壁等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声收缩压:心脏收缩时,动脉内的压力最高,此时内壁的压力舒张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管弹性回缩时,产生的压力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的顺应性。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为0.84。 氧解离曲线:将氧解离的多少,快慢用曲线的形式表达出来。

生理学必考重点名词解释解答

名词解释: 兴奋性: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负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消耗能量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过程称为主动转运。220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阈值:指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231 内环境:将细胞所处的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211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成年男性40%-50%,女性37%-48%,新生儿55%)241 血型: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255 血液凝固:简称血凝,指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250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259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262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的百分比。262 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262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279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做为体循环的终点,血压最低,接近于零。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282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94 潮气量: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299 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300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即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 ★神经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它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进行的调节,它是通过反射的方式来完成的。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规律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新陈代谢:机体不断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兴奋:活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兴奋性/异化作用:活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体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的大量液体及溶解于其中的溶质的总称,约占人体体重的60%。 ★内环境: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机体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反射、反射弧:反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发生的规律性、适应性活动,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组成。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或在体液中扩散, 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反馈信息作用与控制信息相同,从而加强控制系统活动。 ★负反馈:反馈信息作用与控制信息相反,从而减弱或抑制控制系统的活动。 前馈: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第2章: ★液态镶嵌模型: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层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以α-螺旋或球形形式存在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指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直接利用ATP分解提供的能量,通过膜上的离子泵,逆电—化学梯度将某些物质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钠泵分解ATP释放能量建立的Na+浓度势能贮备,逆电—化学浓度梯度将某些物质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静息电位/膜电位RP: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的电位差,表现为外正内负。 ★动作电位AP: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 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极化:静息状态下,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的状态。 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小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大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反极化:细胞膜由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的极性反转过程。 锋电位:细胞接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一次快速上升又快速下降的电位变化。 后电位: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RP水平以前,一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阈强度:能够使膜的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强度。 阈刺激:能够使膜的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等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阈电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即激活电压门控性Na+通道的临界值。膜电导:是用来衡量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的指标,其变化的实质是膜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状态的变化。绝对不应期:在组织细胞接受前一个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引起再次兴奋的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