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1812序曲在老柴的所有作品中应归入最粗浅、最通俗易懂的,唱片史上就有不少指挥大师留有它的录音,对于这些大师来说,演绎1812简直算是小菜一碟,因此通常都把录音作为最大买点,尤其那炮声。

自从1958年多拉第在水星公司的那张1812获得了MERCURY的第一个金唱片奖后,泰拉克公司一共炮制了3版的1812,最早的是70年代末240克超重装LP版,不知多少极品LP机在炮声中应声倒下,第2版的CD版(编号:80141)发行于80年代,由于早期的数码制式所限,虽然音色厚道,但解析力不佳、层次感稍欠缺,曾令不少烧友失望,以前对泰拉克的批评多指这一版。

第3版于2001年在根叔的带领下辛辛那提乐团又重新灌录了这张唱片,并采用了最新的DSD直灌录音,连最后的炮声和钟声也是重新采样录制,绝对已达HI-FI级水准(同时还推出了SACD),除了1812外,还加了意大利随想曲、斯拉夫进行曲、华尔兹舞曲等多首曲目。时长比老版多了20多分钟。

柴可夫斯基 《1812》序曲

一、前言:

在八十年代初,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是香港发烧友试机指定曲目之一。如果你自称发烧友,而又未听过这首序曲,有两个可能,一是你很年轻,可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小朋友、二是你并不怎么发烧,极其量只是感冒罢了。

「序曲」原指歌剧、芭蕾舞剧或清唱剧等的开场音乐,19世纪以来,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管弦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加有标题。《1812》序曲即属于独立、有内容的管弦乐曲。

在乐评家心目中,《1812》序曲不算柴可夫斯基最好的作品,即使柴氏本人,在写给梅克夫人(柴可夫斯基的主要赞助者)的信中也说:「这首序曲将会非常嘈杂而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太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讽刺的是,《1812》序曲在首演时已大受欢迎,为柴可夫斯基赢得极高的声誉。後来陆续在俄罗斯许多城市和德国、捷克、比利时各地演出,自此一直成为柴可夫斯基交响乐作品中最形象鲜明、通俗易懂和备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点恐怕出於柴可夫斯基意料之外。

二、《1812》序曲的创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写的《1812》序曲,全名为《用於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够长吧!如果你去唱片店买碟时可以一字不漏的背下去,那我真的佩服你了。

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这座教堂曾在1812年法俄战争中被战火焚毁(另一说是此曲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而写)。

三、《1812》序曲的内容。

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迫使俄国投降。战争开始时,拿破仑军队在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俄军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国迫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略,并撤退居民,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後,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反而令自己孤军陷入重围,于是下令撤离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六十万的的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最後只剩下不足万人逃出俄国国境。

《1812年》序曲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一部管弦乐作品。柴可夫斯基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後发生的不安和骚乱,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後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

四、《1812》序曲为何被音响发烧友用作测试器材。

我在上面已提过,这首序曲并不是柴可夫斯基最佳作品之一,但为甚么会广泛被发烧友用作测试器材之用呢?(这里有不少《音响论坛》刘汉盛的信徒吧,告诉你,刘汉盛测试管弦乐也推荐利用《1812》序曲)理由很简单,这首序曲除了运用正常管弦乐编制的乐器外(包括三个定音鼓、三角铁、铃鼓、大鼓、钹等),还动用了军鼓、大炮、钟等超常乐器在内,在序曲的结尾处还另加了一支军乐队,以期收到热闹和生动的效果。

这首序曲在第一次上演时,钟鼓炮齐声轰鸣,配合乐团的演奏,已令参加典礼的公众大为激动。到了近代双声道时代之後,录音技术大为跃进,有几家公司在唱片内加入真实炮声,更使音响发烧友著迷,他们往往利用实炮录音的版本来考验器材的力度、瞬态、低频等方面的能力。

假使你并非「大炮党」,请细听全曲,留意到吧!这首序曲音量起伏变化极大,动用的乐器非常多,听清楚其中的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它可以检验你的器材音质音色、结像定位、强弱和动态对比……

如果你不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可以先买一只「彼得与狼」的音乐碟。我推荐你买NAXOS的版本(Peter and the Wolf Naxos 8.554170DX)一本画册加CD,正价是50元左右,特价时30多元(错了别骂我)。任何古典乐的初入门者和有小朋友的家长,我都推荐你们买一张「彼得与狼」,在这首曲的故事里,每一个角色都由管弦乐团其中一种乐器扮演,对你辨音帮助很大,而小朋友一定听得很开心(你要陪著他听啊!)。

五、分析《1812》序曲。

我选

取用作分析的版本是Mercury Antal Dorati指挥 Minne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的版本,这是我比较喜欢的版本。当然,我也喜欢RCA Eugene Ormandy指挥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的版本,为甚么我没选近期很多网友买了的Telarc版本?很简单,我认为这版本不理想。(刘汉盛的信徒别骂我,也许你们看了刘老总的推介已买了张Telarc的版本),由於每个版本的演绎都稍有不同,请自行?#123;节(例如,我说甚么时候听到某些乐器,你在家聆听时发觉时间可能早了或晚了出现,并不是你的音响有问题,也许只是我们听的唱片版本不同而矣。),还有,听之前找一张管弦乐团排位的图看看,用来了解乐器的定位。

分析部分我根据杨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赏》(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来写,这是权威版本,国内和台湾好多评论都是根据这书写(偷)的(香港例外,我们的唱片评论员有极丰富的想像力,他们会胡乱创作和胡说八道,他们有足够的无知和失实,因此,让香港人有足够的材料被人取笑)。如果你习惯看字典一般厚的书,你可以买下来(两本字典),如果你怕大书,杨民望有一本《交响乐欣赏入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是前书的节本。

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古典音乐的入门朋友,故此我尽可能不使用音响用语,实在不能不用时,请网友见谅,这些术语并不难理解。希望完全不懂古典音乐的朋友查查书籍,再不然运用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吧,写得不够专业和准确的地方,也请方家雅正和见谅。(唉!免费午餐,写得唔好都不要骂我!)

乐曲从一段辽阔的慢引子开始: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个声部的方式(每个声部两人)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台湾译为《天主佑民》)的旋律,它那安详的步伐象征著俄罗斯人民和平与安宁的生活。到了(1:18)左右,这个主题加入木管乐器,音响庄严、宏伟而有力。

紧张的气氛在增长著,随著(1:53)左右的一声定音鼓,你会听到低声部出现一种惊惶不安的节奏,它带来骚乱而激动的情绪,象征法军的入侵已打破俄罗斯人民安宁的生活。这时你可以听到一个音?#123;柔和动人、如泣如诉的主题在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和大管(2:46)声部轮流传递。(2:53)和(3:01)左右,你会听到鼓钹对击的声音,音乐的速度开始不断地加快,音响也不断地增强,音乐进入一个小高潮。

在(3:12)左右,原先的不安情绪被一个描绘徵集俄罗斯军队的插段所代替,你会听到急促的军鼓声(3:26),在小军鼓背景的衬托下,木管乐器和法国号奏出一个号召性的合奏主题,这个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随後

是一个短暂的休止(4:25)左右,音乐转入快板部分(4:28)左右。

这时的音乐和前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音乐的速度极快,开始描写两军决战的场面,从这主题特意加强的重音和切分音中,彷佛可以听到剑击声和马蹄声似的。当这个主题逐渐遍传整个乐队并发展到最高潮时,在(5:02)左右你会听到击鼓声,到了(5:08)左右,法国号和短号相继奏出《马赛曲》,它的反复呈现用以作为法国军队侵入俄国的象征。

两支旋律在互相碰撞交错後逐渐舒缓下来(6:04),接著出现的是同《马赛曲》主题相异的两个俄罗斯风格主题。(6:20)出现一支流畅、辽阔的俄罗斯民歌,诉说著俄罗斯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他们不畏强暴、准备给予来犯的敌人迎头痛击的决心。留意这时乐团打三角铁的声音,你应该听到足够的泛音,如果你只能听到喑哑的音色,不是你的唱片录音欠佳,就是你的器材差劲。

另一个在(7:35)出现的主题是俄罗斯婚礼歌曲《在大门旁》,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具有一种热情的特性,在(7:53)左右你会听到铃鼓的声音,它应该是澄清的。这投歌曲充分表现出俄罗斯人民即使在危难时刻仍然不失去蓬勃的朝气和肯定自己力量的信心。和上面的俄罗斯旋律一样,舒缓了紧张的战斗情绪。

随後一段(8:36)又是会战场面的描绘,音乐显示新一轮的搏斗,铜管乐器和弦乐器错综交织,打击乐器象征刀光剑影的搏斗,(9:08)开始,你会听到多次击鼓和击钹的声音,而《马赛曲》在後期会渐次减弱并逐渐消失,它的片断只是加快了速度,时断时续,後来在低音弦乐器的阴沉音?#123;衬托下转入低音区(大管、低音长号和大号)。

(10:06)又出现我们熟知的两个俄罗斯风格的主题,留意三角铁的声音。这段再一次强调俄罗斯人民对入侵的敌人的胜利。(10:52)左右你会再听到熟悉的俄罗斯民歌。紧接在《马赛曲》(11:13)主题之後,乐声的速度加快和加强,到了(11:47)出现第一声炮响,接连出现五下炮声,音乐转入暴风骤雨般的下行乐句,至(12:36)停止,描绘最後的搏斗和敌军的溃逃,形象鲜明、逼真。

(12:37)左右,进入乐曲的尾声,从引子的赞美歌?#123;主题开始,这时候,整个乐牶团R时添加进来的管乐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庄严而宏伟地奏出,你会听到加入来的钟声,由於结合著管钟的特别新颖的色彩,显得更加威武堂堂,成为一首辉煌的胜利颂歌,象征著斗争的光荣结局。但是这首赞美诗的有力陈述屡次被会战主题的一些急速的乐句所打断(13:40),这些音阶式乐句的重现,使人们

又回想起过去同敌人的搏斗。

最後,一个庄重而有力的主题响起来了,这就是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的终场合唱《光荣颂》的主题,(13:52)左右,配合十一响炮声和教堂响起的钟声,它是俄罗斯人民最後胜利的宣告,整个乐曲就以这凯旋的欢乐颂歌作为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