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志

北京方志
北京方志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模板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 梅森 一、体例要求 志书体例包括结构、体裁与章法。它涉及到志书的类型和名称、时间断限、体裁、篇目结构、记事、立传、文体、叙事等方面的要求。 体例是志书编纂的准则,是体现志书特征的关键。 (一)坚持志体 横排门类,纵述史实。除总述卷、分志(分卷)概述外,其他正文一般坚持述而不论。 体例科学、规范、严谨,适合本分志、分卷内容记述的要求。 地方志体例有五个基本特征:1时空界限明确;2事以类从,类为一志;3横排竖写,以横为主,宜横则横,宜纵则纵;4综合性资料文献为特征,门类齐全,内容全面;5述而不论。 坚持这五个基本特征就是坚持了志书体例。 (二)体裁运用得当 述、记、志、传、图、表、录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 1、总述、综述、概述、无题序(述体) (1)总述、概述、综述

概全貌、概轨迹、概特点。 用概括性语言对事物作全面深入、简洁精当的记述。注意选择概括性事实、概括性(含结构性)数据、概括性的语言。 以述为主,以论为辅,议论力避空泛。如夹叙夹议,须论从事出,不空喊口号不唱高调。各个方面(板块)的记述,分别遵循顺时记事的原则。举要综述,把握重点要点节点和标志性事物及精华事物,不面面俱到。 注意反映事件活动的阶段,阐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彰明因果。恰当评说利弊得失。源于高于各分志、卷内容或本分志、卷篇章内容。行文言简意赅、文约事丰,语言流畅,凝练意深。 总述卷对全志内容进行概述,分志综述与分志、分卷概述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概述。 (2)无题序 一般放在篇一级,特殊的,个别的也可以放在章节之下。 对本篇(或章节)进行全面概括,包括发展沿革、彰明因果、沟通联系、基本特点、经验教训。 2.大事记、专记、编纂始末(记体) (1)大事记 大事记卷选录大事要得当,要事不漏,既要突出重点,纵不断主线,又要覆盖全面,横不缺要项(从事条组合后整体看)。 事条时间、地点、人物(单位)、结果等要素齐备。

地方志信息化观念与实践

地方志信息化:观念与实践 宁波市方志办主任杨明祥 全省方志界的同行,我今天向各位汇报一下我们地方志信息化工作的一些具体做法,跟大家一起交流,借此机会向全省同仁学习地方志工作信息化的经验,特别是刚才省政府办公厅陈处长给我们全方位地、高屋建瓴地介绍了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已经给我们上了非常好的、非常精彩的一堂课。结合我们地方志工作实际,我向大家汇报三部分内容。 一、信息化时代地方志编纂面临和思考的几个问题 这主要是我们在考虑的几点想法。第一,首先就是目前我们编纂的一本地方志书,应该是怎么样的一本地方志书。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清楚地指出地方志是一个全面反映当地历史和现状的一个资料性的文献,这就是我们修志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修一个全面反映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的文献。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在我们地方志领域里面,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也必将改变我们地方志的编纂、研究以及它的开发利用、传播交流方式。所以我的思考就是,编纂地方志书工作当中,怎么运用信息技术这么一个问题。讲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的地方志修志过程当中,就是要记述各地的方言,我们用纸质的地方志来介绍的话,肯定要用拼音来注释,但如果

是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去记述,能不能够利用它的录音呢?把方言录音录下来,是不是使地方志更加形象生动而且很现实,这个方言你用录音记下来,再把它放到地方志电子的志书里面去,那是不是可以?我们在思考。如地方志在研究征集史料时,我们过去的方式是靠行政命令来解决的,发一个文或者是各部门自己来收集资料,然后汇总到我们地方志办公室统一来做。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我们所在地人们的经济活动的国际化,我们人的活动不仅仅是局限在这个修志段限里面,不仅仅局限在所在地活动,基本上在国外工作的人很多。举个例子,温州人几十万人都在国外,像欧洲的意大利、法国,这些地方都有我们的温州人。我们宁波人也一样,也在世界各地发展。那么怎么把这些人的活动资料,能够征集起来,记述起来,我们宁波人在外面有很多著名的商人商帮,那么他们的史料怎么征集起来,是不是还依靠原来纸质的方式他给你提供资料寄过来,能不能够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或者是用网上在线征集的方式,能够把史料征集起来,这是我们修编地方志当中要考虑的。所以编一部怎么样的志书,仍然是纸质的地方志书还是电子志书,就是数字化的志书,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所以你说要反映一部地方志的数字化的方志,那就必须要引入信息技术,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这是我的第一个思考。

地方志与地方文化

弘扬方志文化:关于建设陕西文化大省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新一届省委、省政府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这是我省文化建设史上的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实际部署和重大举措。文化和经济历来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切经济领域无不包含着文化,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都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其深层原因,就在于陕西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就在于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编修地方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在文化大省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方志文化的特征 地方志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其历史之悠久、涵盖之广阔、品类之繁多、卷帙之浩繁、内容之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一绝。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书,仅宋元以来就有9000余种,10万多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这种连续、广泛的方志资料,是其他任何一种著作都无可比拟的。方志文化的这一本质属性,使得地方志长期以来被人们誉为“博物之书”、“一方之总览”、“一方之百科全书”。 第一,方志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历史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特色是文化的魅力所在。地方志记载的是某一地方发生的人和事,是本土文化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之一。陕西方志与秦腔、秦人一样有着天然的本地化特色,凸显陕西文化形成的历史底蕴。陕西建设文化大省核心就是发展三秦文化,与陕西地方志工作有着相同的目标指向。 第二,方志文化具有广泛性特征,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载体之一。内容上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取材上有文字材料、实物资料、口碑资料、声像资料。而且地方志本身就记述了不同的文化类别,如陕西的陕南文化、关中文化、陕北文化、周秦汉唐文化等等,这进一步推动了陕西文化的多样性。 第三,方志文化具有连续性特征。中国地方志工作指导小组通过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二条指出:“编纂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具有连续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对全面了解和反映我国地情国情,对推动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对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有重要意义。” “我国编修地方志的历史有两千多年,广东修志的历史,从东汉杨孚的《交州异物志》算起,也有1900多年,至今保留的旧志有400多种。这些连绵不断的志书,对当代人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而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有很大的帮助。从历史学的角度,也为寻找广东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方志在文化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经历了数千年一代又一代人的承袭、改良和完善,构成了这个地区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质。它由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三大内容有机构成,地方志则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代代相济,永不断章,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的主旋律。汤因比的一段话上古时期的世界六大文明,除了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发展下来以外,其他五大文明都先后中断或衰亡,很多国家的历史由于没有文献记载而失传,与世界各国相比,方志文化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为保存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地方志的丰富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 党的三代领导人非常重视地方志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

地方志-近代峰峰煤矿史述略

近代峰峰煤矿史述略 春社 前言:一提峰峰,人们就会和煤矿联系起来。的确,峰峰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煤炭工业史。峰峰有响堂山文化、磁州窑文化,峰峰还有一种文化,未被人们所注视,那就是煤矿文化。峰峰50万人口中,有一半的人口是煤矿职工和其家属。煤矿做为一种职业、文化、生活方式,已经为峰峰历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本文从煤矿史、煤矿工人的生活方式等多种角度,叙述峰峰煤矿文化,以便让峰峰人更全面地了解峰峰煤矿、了解我们峰峰人自身。 一、怡立、中和煤矿公司的创办 峰峰的近代民族煤炭工业,始于清末的“洋务运动”。 光绪元年(1875年),广隆洋行英国商人海德逊,来磁州城镇采办瓷货,见到这里不仅烧造瓷,而且盛产煤炭,当时小煤窑的井架随处可见,于是,回到后,向北洋直隶总督鸿章提出在直隶采煤的报告。鸿章得到这个报告后,马上向清廷提出开办磁州官矿的建议,并得到批准,拟在磁州城镇设厂,仿用洋法开办煤矿,并委托江南制造局俊先和机械局吴毓兰筹建直隶磁州官矿。同年十月,磁州官矿委托海德逊到英国定购机器,延聘矿师,但在复查资源时,得出了资源不旺的结论,同时,又与英国商人海德逊在购置机器上因吃“回扣”意见不合,导致开采计划放弃。光绪八年(1882年),鸿章重开矿务局,中途因金融风潮,集资未及一半,再次停办。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直隶总督王韶文又建议开办磁州煤矿,并招商集股,次年由候补知府

忠俨、候补知县叶竣光正式成立直隶磁州煤矿,并在峰峰村设立地方公所,相继在峰峰村、西佐村东和街儿庄到东纸坊、临水一带,长20华里、宽3.5华里、面积66平方里的地域上进行名义上的采煤。之所以说是名义上的开采,就是直隶磁州官矿并没有在所划矿界挖掘一个井筒,出过一筐煤,但却利用自己申办了矿照的权力,霸占矿权,以此渔肉地方小煤窑和商股煤矿。后来北洋政府在此成立“北洋磁州官矿”,换汤不换药,依旧鱼肉地方,清政府倒台后,磁州官矿改为官商合办“磁县煤矿股份”,实质上仍是官僚资本经营,直隶省长充任经理,对地方剥削更甚。在这样的背景下,峰峰村从一个平静的农耕小村,被卷入到近代中国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并存的历史旋窝中。 改变这种状况的,是商人以俭开办的怡立煤矿公司。以俭原来在前门开设“临记洋行”,经营洋货,因受国人抵制洋货运动的影响,改为在玉泉山开办汽水公司,由于当时中国开放程度不够,对汽水这种新的饮料没有认同感,他开办的汽水公司敌不过当地的大碗茶,不久就倒闭了,那时,他的哥哥以德在北洋政府任巡警道等职,通过他哥哥的关系,他了解到直隶磁州有一个官矿局,于是,他带着商人的胸心壮志,来到峰峰,任官矿局总办。本以为可以在官矿局好好地大干一场,实现做一个企业家的夙愿,及至到了峰峰,才发现磁州官矿根本没有煤矿,所谓的煤矿就是在他的“煤矿区”强行收购小土煤窑,这本来已经让他非常泄气,更让他泄气的是,官矿局将强行收购的小土煤窑再租给地方,从中抽分得利,而经办的小煤窑又经常有矿界纠

打造文化亮点,建设方志馆

打造特色文化亮点建立即墨市方志馆 方志馆是史志工作为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文化惠民的重要方面,建设好方志馆,对于开发、利用、收藏、保护地方文化资源,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打造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办拟配合古城恢复建设,在古城规划公共设施内,建立即墨市方志馆。 一、方志馆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即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即墨独有的历史文化宝库。一是提升城市品位文化强市的需要。近年来即墨经济快速发展,位居全省前列。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彰显历史文化优势,建设方志馆,正当其是。2009 年,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方志馆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省市县三级方志馆,原则上都要建有固定的独立馆舍。建设方志馆也列入国家和省市的“十三五规划”,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志工作法规赋予地方志工作机构的重要职责,是地方志工作走上法制化的客观要求。 二是助推蓝色硅谷和古城文化旅游的要求。方志馆具有重要的城市展示功能,不仅可以展示千年古都风貌,还可以灵活开展与时代同步的专题、专业展览,让游客更形象直观的发现即墨、认识即墨、热爱即墨、投资即墨。方志馆建设落成,将极大提升蓝色硅谷和古城的文化氛围,必将成为城市旅游的一个重要

看点和亮点,有利于吸引游客,聚集人气。 三是地方志转变职能服务社会公众的要求。方志馆是集方志编修、收藏、研究、开发利用于一体的基础文化设施,将地方历史研究的成果进行开发利用,从写书向制作图文并茂的系统展览展示服务转变,是地方志工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面,像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一样,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资政教化,传承文明,将增强即墨古城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有力推动特色精品城市的建设。 目前,各地政府把方志馆的建设都作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省政府投资1400 万建设了省方志馆,全省已建成市级方志馆14 家,县级方志馆80 家,收藏各级各类地方文献50 多万册。 方志馆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相比较,其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文化形象好、社会效果大,具有切实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借鉴全国各地方志馆、博物馆一些成功的做法(如北京孔庙国子监的科举考试展览等),一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展览展示馆兼具收藏历代方志、年鉴及地方性文献资料、影像资料、口述资料、图片资料的方志馆,将市情展示与地情研究结合,将更好地发挥资治教化功能,凸显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方志馆的功能定位和建设内容 指导思想是以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为指导,以方志馆建设为载体,创新地方志服务

方志立三书议

方志立三书议 凡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学,而始可以通古人之遗意也。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三书相辅而行,阙一不可,合而为一,尤不可也。惧人以谓有意创奇,因假推或问以尽其义。 或曰:方志之由来久矣,未有析而为三书者。今忽析而为三,何也?曰:明史学也。贾子尝言古人治天下,至纤至析。余考之于《周官》,而知古人之于史事,未尝不至纤析也。外史掌四方之志,注谓:“若晋《乘》、鲁《春秋》、楚《梼杌》之类”,是一国之全史也。而行人又献五书,太师又陈风诗。详见《志科议》,此但取与三书针对者。是王朝之取于侯国,其文献之征,固不一而足也。苟可阙其一,则古人不当设是官;苟可合而为一,则古人当先有台一之书矣。 或曰:封建罢为郡县,今之方志,不得拟于古国史也。曰:今之天下,民彝物则,未尝稍异于古也。方志不得拟于国史,以言乎守令之官,皆自吏部迁除,既已不世其家,即不得如侯封之自纪其元于书耳。其文献之上备朝廷征取者,岂有异乎?人见春秋列国之自擅,以谓诸侯各为制度,略如后世割据之国史,不可推行于方志耳。不知《周官》之法,乃是同文共轨之盛治,侯封之禀王章,不异后世之郡县也。 古无私门之著述,六经皆史也。后世袭用而莫之或废者,惟《春秋》、《诗》、《礼》三家之流别耳。纪传正史,《春秋》之流别也;掌故典要,官《礼》之流别也;文征诸选,风《诗》之流别也。获麟绝笔以还,后学鲜能全识古人之大体,必积久而后渐推以著也。马《史》、班《书》以来,已演《春秋》之绪矣;刘氏《政典》、杜氏《通典》,始演官《礼》之绪焉;吕氏《文鉴》、苏氏《文类》,始演风《诗》之绪焉。并取括代为书,互相资证,无空言也。 或曰:文中子曰:“圣人述史有三,《书》、《诗》与《春秋》也。”今论三史,则去《书》而加《礼》,文中之说,岂异指欤?曰:《书》与《春秋》本一家之学也,《竹书》虽不可尽信,编年盖古有之矣。《书》篇乃史文之别具,古人简质,未尝合撰纪传耳。左氏以传翼经,则合为一矣。其中辞命,即训、诰之遗也,所征典实,即贡、范之类也。故《周书》讫平王, 《秦誓》乃附候国之书。而《春秋》托始于平王,明乎其相继也。左氏合,而马、班因之,遂为史家一定之科律,殆如江、汉分源而合流,不知其然而然也。后人不解,而以《尚书》、《春秋》分别记言记事者,不知六艺之流别者也。若夫官《礼》之不可阙,则前言已备矣。 或曰:《乐》亡而《书》合于《春秋》,六艺仅存其四矣。既曰六经皆史矣,后史何无演《易》之流别欤?曰:古治详天道而简于人事,后世详人事而简于天道,时势使然,圣人有所不能强也。上古云鸟纪官,命以天时,唐、虞始命以人事;《尧典》详命羲、和,《周官》保章,仅隶春官之中秩,此可推其详略之概矣。《易》之为书也,开物成务,圣人神道设教,作为神物,以前民用。羲、农、黄帝不相袭,夏、商、周代不相沿,盖与治历明时,同为一朝之创制,作新兆人之耳目者也。后世惟以颁历授时为政典,而占时卜日为司天之官守焉;所谓天道远而人事迩,时势之不得不然。是以后代史家,惟司马犹掌天官,而班氏以下,不言天事也。

六盘水市方志馆布展大纲讨论稿

六盘水市方志馆布展设想 (征求意见) 一、功能定位 六盘水市方志馆总体定位为地情馆。力争将六盘水市地方志馆建设成为集地情展示、方志文化展示和方志收藏为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具有资治教化、地情展示、方志收藏、研究交流等功能,使之成为再现建制沿革的载体、浓缩地域文化的平台、展现历史变迁的窗口、彰显时代风采的长廊、开展文化交流的场所、收藏地方文献的宝库,成为六盘水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认识六盘水、了解六盘水的必到之地,成为各界人士理解和研究六盘水的重要平台。 二、展示要求 在展示理念上,坚持理性与感性相结合,重点突出地域特色。通过直观、生动的、感性的图片、场景、实物以及动漫、沙盘、雕塑、道具等组合展示手段,体现方志文化的渊源,对方志反映的六盘水历史发展与现状进行诠释,以充分展现展馆的主题、观点、思想和内容,力求展示的科学性。 在展示内容上,以方志文化为主线,建成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展示内容涵盖六盘水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但考虑场馆的面积及结构,主要突出四个方面,即重点反映方志文化(含方志文化发展、传承、成果。)、六盘水的自然地理状况、社会历史变迁和发展现状、六盘水地域文化特色。沿循发展脉络,突出节点事件,用脉体现全面性,用点体现生动性。 在展示手段上,建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传统布展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图文说明、实物展示、模型复制、场景再现,计算机演示、影视互动等形式进行全面的立体展示,强化信息传播和交流。

三、结构布局 根据展区的面积和内部的结构特点,基本布局为:1、展区;2、藏区;3、控制区;4、办公区;5、休闲区;6、临展区。每个区要根据实际分为不同的板块。每个板块分别填充必要的要素和内容。 展区 展区主要分为以下九个板块(展区): 序厅(第一展区)——序厅(第二展区)——方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三展区)——图书展区(第四展区)——阅读区(第五展区)——方志六盘水(第六展区)——-信息发布区(第七展区)——走廊式图片展区(第八展区)——研究中心(第九展区)——临展区(第十展区)——六盘水荣誉与方志馆筹建始末(第十一展区) (一)门厅。主要元素有接待前台,《入馆指南》,门禁报警系统,意见箱,大屏幕,司马迁雕像。 大屏幕主要播放六盘水市方志馆的简介宣传片,用flash 动画展示的方式,模拟出场馆的全景效果,用户可以在线对馆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支持热点等功能,通过热点功能可方便地使用户体验更加真实和有效。)。 (二)序厅。主要元素有前言、电子沙盘、大屏幕播放六盘水市的概况) 为圆弧形主背景,背景画面为古典画卷图案,在序厅北侧墙正中墙壁上标出:“六盘水市方志馆”馆名,(隶书。楷隶)。 序厅中央设一圆形多媒体立体沙盘,展示六盘水地形全

以创新思维拓展方志文化应用领域

以创新思维拓展方志文化应用领域 ——以常德市为例 周波翦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文化逐渐成为国家间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作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发挥着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激励、凝聚、整合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可以说,在我们身边的未来,谁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事实上,文化产业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力量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彰显民族文化张力,地方志有自己的担当和作为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文化传播的形式、速度和力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科技优势、营销手段,特别是背后的政治推动,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严重影响这些国家的文化安全。中国是一些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目标,西方的“和平演变”从来没有停止过,我国文化的发展正受到各种威胁和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中华文化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绵延不息,长盛不衰。这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方志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长期以来就像蕴藏在地下的宝贵矿藏,需要经过人工开采、冶炼,在承继与发扬中不断与时俱进。从单纯的志书编纂到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把具有历史厚度的文化接续下来之后赋予新时代的新内容,向世界人民展示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注入“中国元素”,提供“中国理念”。 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自信是首要前提。要发自内心地认为我们的文化好,把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变成世界普遍认知和欣赏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从“内生”到“外溢”,促进文化相互借鉴。 我国保存至今的志书有8000余部,10万余卷,占古籍总量的十分之一,还不包括在战乱中流失海外的。如美日两国藏有我国明代方志孤本40多种,900多卷。仅美国国会图书馆存有我国地方志3000余种,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保存了我国5400余种地方志和数千种家谱。 方志是如实全面记载一方史实,因而方志文化自存在之日便具有客观平和性,不对其他领域产生威胁、侵占。这项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现象显然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兴趣,并对其进行研究,希图通过志书所记载的内容来了解中华传统的精髓。这对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有着积极的效应。 二、方志文化的开发与应用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趋势 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历史大势。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军的号角,这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方志文化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

地方志近代峰峰煤矿史述略

近代峰峰煤矿史述略 李春社 前言:一提峰峰,人们就会和煤矿联系起来。的确,峰峰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煤炭工业史。峰峰有响堂山文化、磁州窑文化,峰峰还有一种文化,未被人们所注视,那就是煤矿文化。峰峰50万人口中,有一半的人口是煤矿职工和其家属。煤矿做为一种职业、文化、生活方式,已经为峰峰历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本文从煤矿史、煤矿工人的生活方式等多种角度,叙述峰峰煤矿文化,以便让峰峰人更全面地了解峰峰煤矿、了解我们峰峰人自身。 一、怡立、中和煤矿公司的创办 峰峰的近代民族煤炭工业,始于清末的“洋务运动”。 光绪元年(1875年),天津广隆洋行英国商人海德逊,来磁州彭城镇采办瓷货,见到这里不仅烧造陶瓷,而且盛产煤炭,当时小煤窑的井架随处可见,于是,回到天津后,向北洋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在直隶采煤的报告。李鸿章得到这个报告后,马上向清廷提出开办磁州官矿的建议,并得到批准,拟在磁州彭城镇设厂,仿用洋法开办煤矿,并委托江南制造局冯俊先和天津机械局吴毓兰筹建直隶磁州官矿。同年十月,磁州官矿委托海德逊到英国定购机器,延聘矿师,但在复查资源时,得出了资源不旺的结论,同时,又与英国商人海德逊在购置机器上因吃“回扣”意见不合,导致开采计划放弃。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重开矿务局,中途因金融风潮,集资未及一半,再次停办。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直隶总督王

韶文又建议开办磁州煤矿,并招商集股,次年由候补知府陈忠俨、候补知县叶竣光正式成立直隶磁州煤矿,并在峰峰村设立地方公所,相继在峰峰村、西佐村东和街儿庄到东纸坊、临水一带,长20华里、宽3.5华里、面积66平方里的地域上进行名义上的采煤。之所以说是名义上的开采,就是直隶磁州官矿并没有在所划矿界内挖掘一个井筒,出过一筐煤,但却利用自己申办了矿照的权力,霸占矿权,以此渔肉地方小煤窑和商股煤矿。后来北洋政府在此成立“北洋磁州官矿有限公司”,换汤不换药,依旧鱼肉地方,清政府倒台后,磁州官矿改为官商合办“磁县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实质上仍是官僚资本经营,直隶省长充任经理,对地方剥削更甚。在这样的背景下,峰峰村从一个平静的农耕小村,被卷入到近代中国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并存的历史旋窝中。 改变这种状况的,是商人杨以俭开办的怡立煤矿公司。杨以俭原来在北京前门开设“临记洋行”,经营洋货,因受国人抵制洋货运动的影响,改为在北京玉泉山开办汽水公司,由于当时中国开放程度不够,对汽水这种新的饮料没有认同感,他开办的汽水公司敌不过当地的大碗茶,不久就倒闭了,那时,他的哥哥杨以德在北洋政府任巡警道等职,通过他哥哥的关系,他了解到直隶磁州有一个官矿局,于是,他带着商人的胸心壮志,来到峰峰,任官矿局总办。本以为可以在官矿局好好地大干一场,实现做一个企业家的夙愿,及至到了峰峰,才发现磁州官矿根本没有煤矿,所谓的煤矿就是在他的“煤矿区”强行收购小土煤窑,这本来已经让他非常泄气,更让

地方志编撰工作汇报

地方志编撰工作汇报 篇一:最新地方志编纂室社会实践报告 地方志编纂室工作岗位 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 学号: 姓名:××× 个人原创地方志编纂室实习实践活动总结有效防止雷同值得下载! 本范文适合所有地方志编纂室相关工作岗位实践或实习报告,只需要把正文内容时间、地点和单位名称改成自己的即可,在目录上右键->更新域,就会自动更新目录。 目录 一、社会实践目的 ................................................ (2) 二、社会实践时间 ................................................ (2) 三、社会实践地点 ................................................

(3) 四、社会实践单位介绍 ................................................ . (3) 五、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 . (3) 六、社会实践总结 ................................................ (5) (1)社会实践体会 ................................................ .. (5) (2)社会实践心得 ................................................ .. (7) (3)社会实践反思 ................................................ .. (8) 七、致谢 ................................................

地方志与姓氏文化开发

地方志与姓氏文化开发 罗生福 (广西百色市地方志办公室533000)摘要:姓氏是公民生来就被赋予的一种标志。如果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遇到同姓的人,不管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多么远,可能都会显得特别亲切。像这种小小的感情牵系,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之间互相团结的力量表现之一。在今天的社会,姓氏成为一种被大众忽视的可利用资源,事实上,姓氏当中蕴含着祖先丰富的宗族文化,是一份绝无仅有的历史资料。其实,只要充分的利用姓氏资源,将姓氏提升到一种文化产业的高度,那么,将可能实现创造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的长远目标。 关键词:姓氏起源文化产业 地方志与姓氏在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推本溯源,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极其密切联系。方志界同仁都认为方志为“一方之全史”或“地方志百科全书”。我认为姓氏谱牒可以说是一族或一家之全史。所以无论是第一轮还是第二轮出版的志书,多多少少都记有姓氏谱牒的内容,内容比较多的有云南省《楚雄县志》和贵州省《毕节县志》,前者在“社会卷”设“姓氏”章,分“姓氏源流”、“姓氏分布”、“称谓、家规、会馆”三节,介绍了在楚雄县境内1982年人口普査345个姓情况;后者在“民俗”篇设“姓氏、宗祠、寺庙、同乡会”章,其中“姓氏”6802字,介绍了毕节姓氏的发展演变。河南省《信阳地区志》更加详细,虽然仅设一节,节下分“源于本区的姓氏”和“姓氏分布”两目,但能把已知起源于信阳境内的21个姓氏的来源一一介绍。为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人才学、伦理学、人类学、经济学、方志学、民族学等积累一些资料;对研究中国家族制度的形成、发展、基本特点、家庭管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成为现实的资料库。由于姓氏谱牒具有其他地方文献的不可代替性。中国是家谱和地方志文化的发源地和始作佣者,林林总总的志书、家谱不胜其数,然至当下为止,不但方志、族谱学没有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而且大学中关于家谱和地方志方面的专门教育和人才培养更是阙如。就是出版的志书有关姓氏谱学,也是无人问津,更不说“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了,这不能不说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家谱和方志文献资源大国的悲哀和不幸。因此本文侧重从

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行文通则

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行文通则 为了保证我省第二届三级志书编纂质量,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特制定此通则。黑龙江省三级志书均以此遵照执行。 一、书名体裁结构层次标题小序 (一)书名:第二届省志名称为《黑龙江省志》(1986~2000年)。内设综合(总述、大事记、人物志)、各分志、附录,均按卷排列。各卷一般由一个或几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书名为《黑龙江省志·××志》。出版印刷时,凡一卷志书由多部分志组成的,封面和书脊上同时标出该卷的名称和书中部分志名称。 续修市(地)、县(市)、区志也不在书名上出现"续修"字样,而依省志式样,分别在《××市志》、《××地区志》、《××县志》之后标明(1986~2000年)。部门志、行业志冠以行政区域名,城郊区志冠以市名,如《黑龙江省铁路志》、《哈尔滨市道里区志》。 书眉:志稿印刷成书时,省志及市(地)、县(市)、区志单而码书眉排篇名,双页码书眉排书名。 (二)体裁:志书体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对前志的纠误补遗可设专章,也可在附录中记载。 (三)结构层次:省志由若干分志组成,各分志按篇、章:节、目排列;市(地)、县(市)、区志,一般也按篇、章、节目排列,目亦可用条目体排列。 (四)标题:篇章节目均以事名题。名称采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不加修饰语,不宜过长。标题前冠以次第序号。序号用汉字表示,如第四章、第七节;可以用一、二、三、四标示,如目下还列子目,则视等级不同,用(一)(二)(三)(四),1.2.3.标示. (五)小序:省志分志和市(地)、县(市)、区志的篇、章下可设无题小序;节下一般不设。设与不设,应看内容与行文需要,灵活掌握。 二、图表照片 志书的图、表、照片,选择要精,使用要准。书前的图、照片为插页,其余的图、表、照片要随正文走,与文字内容互相照应,不要集中于篇、章、节后面或其它地方。示意图和照片不编号,但须配有简洁、准确的说明。清绘的图样和照片,应单独存放,而在文稿上贴复制件或注明位置。 (一)图,包括地图和专题图,如行政区划图、专题图与示意图等,凡绘有国界的地图,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地图测绘部门最新出版的地图绘制。物产、资源图等应使用国家测绘部门的底图绘制。凡地图均须经省测绘局审定。 (二)表,志书中表的表题、表号、单位要齐全,画法要规范。表号的编法以篇为单位,依次排列。如第一篇第三个表,写为"表1-3",依此类推。表中的栏目要清,标示要全(如"效率"中的“%”,"时间"中的"年"等),数字要准。 (三)照片,分为文前彩照(也可不是彩照)和文中插照。文前彩照选择的标准是:1.和本地、本专业发展密切相关;2.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本地、本专业的情况;3.能反映本地、本专业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文中照片数量不限,以增强直感,充实正文,达到图文并茂为准。 三、时间表述 (一)从中华民国起一律采用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书以全称。如"1997年",不写成"97年"。日伪政权年号一般不标出,如需标出时,要加"伪"字3如1944年(伪康德11年)。 (二)中华民国以前年份用历史正称,即书写朝代年号,在括号内夹注公元纪年,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四、名称称谓 志书中名称、称谓的使用,要注意书写规范、准确、前后一致。 (一)、名称的书写 1.全称和简称。各种名称在第一次出现时一律用全称。如全称过长,可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已经流行,同时又不产生歧义的简称,以便后文使用。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注明后可简称"省政府"。但"黑龙江"不能写

关于加强史志网站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史志地情网站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无锡市史志办公室秘书处曾峰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的加工、存储、传播及其利用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跨跃性的巨变,也大大提高了现代工作效率和质量。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虽对传统的史志文化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给史志文化和史志工作者带来一次极好的机遇。如何运用网络这一现代传媒工具,开发利用党史方志资源,大力推进史志工作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建设,构建地方党史、方志、地情信息数据平台,充分发挥史志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强大功能,推进史志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让史志信息的交流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拓宽交流渠道,互通有无,共享资源;让广大干部群众方便、快捷地了解史志工作,了解地方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经济、人文等知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将就加强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史志地情网站建设的功能作用发挥,史志地情网站的栏目设置和内容选取等几个方面,浅谈几点思考。 一、加强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党史、方志、地情资料是保存、积累、传递人类智慧及文化成果的重要公共文化基础,也是公益性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大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首先,资料性是党史、方志和年鉴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征,而地情资料信息化是现代史志部门编史修志工作的重要基础。加强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史志质量标准的重要标准,是史志鉴生命的集中体现。增强史志资料和地情信息网站建设成为提高志鉴的著述性、学术价值的重要方法。史志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其他专业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史志资料工作和地情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

地 方 志 与 民 俗 文 化

地方志与民俗文化 柳成栋 地方志是记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文化是地方志记述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民俗入志由来已久,而且日趋系统完整。民俗文化的记述在地方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续修地方志更应加强民俗文化的记述。 一、民俗文化记入地方志由来已久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地方志中记载民间风俗由来已久,在地方志中记载民俗文化,更是我国编修地方志工作的优良传统。 (一)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地方志对民俗的记载 地方志记载民俗始于《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同样也是我国最早的地方志之一。 该书以山为纲,以方向道里为纬,除对有关河流、民族、植物、动物和矿产等地理知识进行了记述,还参考以古代神话,其中不乏民俗内容。对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神话研究极为有用,同时对民俗文化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嗣后,晋朝的地理志《畿服经》,在记载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土田、民物、旧好靡不具悉的同时,也详细记述了民间风俗。 除此以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记录风俗为主的地方志,如东汉时期的《南阳风俗传》、《地理风俗志》和专门记述风俗的《荆楚岁时记》等。《荆楚岁时记》作为一部专记一地风俗的方志,其保存之完整,时代之早,对后世影响颇深。 (二)隋唐之际地方志中关于民俗的记载 到了隋唐之际,因政治、经济和中外文化广泛交流的需要,方志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方面影响较大的著作有《隋州郡图经》、《元和郡县图志》及《诸郡物产土俗记》、《诸州图经集》等。这类地志著作较为真实,系统地描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成为研究这一时期民俗史的基本依据。 《隋州郡图经》,又名《隋诸州图经集》、《隋图经集记》,100卷,郎茂撰。郎茂,字尉之,恒山新市人。北周时为卫国令,入隋,官太常少卿、尚书左丞。原书约亡于北宋末年。清代王谟有辑本。据所辑的百余条佚文来看,记及北海、博陵、永安、信都、上谷、灵武、新宁、玉林、江都、雁门、上党、常山、河东、太原、龙泉、绎、魏、涿等17郡属县的有关情况。按其内容可归为10类,大都为风俗或与风俗有关。如记水体者曰:“(太原郡)毕发水,今俗亦名妨女泉。大车如轮,水色青碧,百姓祀之,妇人不得艳装衣新彩,临这必雨雹,故云妨女,介子推妹也。”又如记物产者曰:“高邑县房子城出白土,细滑膏润,可以涂饰,兼用

方志的起源

方志的起源(中国文化网) 方志的渊源,历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 1.方志起源于史。如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方志起源于《周官》。所谓周官指周朝王室的官制,后成书《周礼》亦称《周官》,宋代司马光在《河南志序》中认为,周官中的职方、土训、诵训的职掌,于后世方志都不无相似之处。清代方志学家章家诚从“志为史体”角度出发,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记载地方史事的书籍,如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等,应是最早的方志。后代许多学者也认为这些史书,类似后来地方志,具有地方志的雏形,应称为方志之源。 2.方志脱胎于地理著作。即所谓方志来源于《禹贡》、《山海经》之说,认为方志是从舆地学科(地理书)演变而成的。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作者不详,著作时代无定论,近代多数学者认为约在战国时。这部书用自然分区方法,记述当时我国的地理情况,把全国分为九州,假托为夏禹治水以后的政区制度,详细记载了当时黄河流域的山岭、河流、薮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长江、淮河等流域也有记载,但较为粗略,是我国最早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共有18篇,是由《山经》、《海经》、《大荒经》等3部分组成,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不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经》内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话。事实上,从体裁到内容,这两部地理书对方志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致使历代地方志,多与地理书混杂相兼。 3.《越绝书》、《吴越春秋》、《华阳国志》为方志的鼻祖。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是从这几本书的体例和内容更近似方志而言的。认为方志应兼史、地之长。因此,清代方志学家洪亮吉在《澄城县志》序中说:“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越绝书》15卷,为东汉袁康所撰,记述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地方(今浙江和江苏一部分地区)的历史沿革、城市建设、山川、人物、生产情况和风俗习惯等内容,与后世方志的体例、内容很相近。《吴越春秋》全书15卷,为东汉赵烨撰,记吴越二国兴亡始末,今存10卷,前五卷叙吴,起自太伯,迄于夫差,后5卷记越,始于无余,终于勾践。是书只记人物,不载地理及都邑,就方志而论,虽比不上《越绝书》充实和周备,但对后世影响也很大。为此,范文澜认为东汉会稽郡人赵烨著《吴越春秋》,又有无名氏著《越绝书》,两书专记本地掌故,开方志的先例。《华阳国志》,晋常璩撰,全书12卷,附录一卷,记述以巴蜀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的地理沿革和历史变迁。对于政治、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记载尤为详尽。也有些学者认为它是方志的前身。对此,谭其骧教授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史”与“志”不同,东汉的《越绝书》、《吴越春秋》以及《华阳国志》,与隋唐以后的地方志不同,是地方史。近来,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方志应当出现于秦汉统一的国家之后,它发端于《地记》。 4.方志多源说。以上几种说法,都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故长期并存,但却互相排斥。现在不少的地方志专家、学者认为,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往往不会突然出现的,而是在相当长时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方志就是由史、书、志、记、录、传、图、经等各种不同体裁的书籍,互相渗透和逐渐融合而来的一种特定体裁的著作。因此,方志并非起自一源,而是起自多源。我国地方志,是在历史的长江河中,从各方面汲取源泉而逐步演化而来的。

地方志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地方志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海量的文化信息。海南可以利用本省丰富的地方志资源,结合正在开展的三级志书编修,做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篇大文章。 海南历代修志,主要着眼于存史。改革开放以来,修志的功能取向不断扩展,更多地考虑资政和育人,同时兼顾为当地经贸、旅游和文化建设服务。近日,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目标。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海量的文化信息。海南正可利用本省丰富的地方志资源,结合正在开展的三级志书编修,做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篇大文章。 传承海南独特的文化基因 海南的地域文化,具有中华文化共同的特征,崇尚礼、义、仁、智、信,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这些理念,留存在民歌、民谚里,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海南地域文化的个性也十分鲜明。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岭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构成了海南文化的基因。长期以来,各种文化要素

相互融合渗透,互相交流促进,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独具本土特色的海南文化形态。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形态,在海南历代地方志书中都有详细记载。明正德《琼台志》记述海南风俗:“习礼仪之教,有华夏之风……俗有古风,其俗朴野”;清道光《琼州府志》记述文昌县“民俗素朴,情长礼厚,雅治诗书”;民国《海南岛志》记载海南侨情:“海南人民习于航海,故侨居国外者多。民国以来,远游之风益盛,其久客致巨富者殊不乏人。……所至能自成风气,笃于乡土观念,团体之力颇强。对于内地慈善、教育之举,亦能热心赞助。” 新时期修志,应该如实记载海南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把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岭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基因用志书的形式凝固下来。要认真编写海洋渔业志、华侨志、民俗志、文化志、琼剧志等,使海南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用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激励团结统一、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 地方志书在教化人心、巩固信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华文化特有的标志性形式,地方志向来贯穿一条“经脉”,那就是统一、奋进的精神。从古到今的地方志书,无不弘扬一种团结统一、奋发向上的精气神。明正德《琼台志》记载“冯冼氏遣子仆帅首领迎武帝于丹阳”,“遣孙魂迎高祖总管韦洸入广州,朱崖与岭南同归。”从字里行间,后人可以窥见当年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的凛然大义。清道光《琼州府志》记载崖州协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