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1

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1
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1

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1 必修一

——《劝学(节选)》、《师说》、

《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2.重点掌握“可以”、“所以”、“以为”三个词的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了解一下通假规律。3.背诵《劝学》、《师说》、《赤壁赋》全文。

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金就.砺则利颓然就.醉

B.?????

逝者如斯.斯.天下之民至焉 C.????? 虽.有槁暴虽.一毫而莫取 D.?????

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2.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知日.

之入 C.?????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D.?????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3.说出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①而?????

登高而.招 侣鱼虾而.友麋鹿 扣舷而.歌之 至无所见而.

犹不欲归

②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寄蜉蝣于.天地

3.写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看看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①君子生非异也: _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④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_

4.“而”的用法(请把下列的句子按照表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进行分类)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吾从而.师之 ③则群聚而.

笑之 ④顺流而.东也 ⑤耳得之而.为声 ⑥到则披草而.坐 ⑦穷山之高而.止 ⑧箕踞而.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犹且从师而问焉.风雨兴焉. C.????? 生乎.吾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

假舟楫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看看下面一组句子,找出它们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

①何为其然也 ②而今安在哉 ③而又何羡乎

④何以知之 ⑤大王来何操 ⑥沛公安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句名篇默写,在横线上填上所缺的字。

①虽____槁____,不复挺者,____使之然也。

②吾尝____而望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____。

③蟹六____而二____,非蛇____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____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____业解惑也。

彼童子之师,____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⑤位____则足羞,官____则近____。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____。

⑦浩浩乎如____虚____风。

⑧舳____千里,旌旗____空,____酒临江,横____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⑨寄________于天地,渺____海之一____。

⑩取之无____,用之不竭。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知识精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反省、省察)乎己/是故无.

(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 B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于其身.(身体)也,则耻师焉

C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屑一提) 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刀雕刻)/士大夫之族.

(类),曰师曰弟子云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纵一苇之所如.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B.?????

苏子愀然.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C.????? 莫.得遁隐而莫.得其涯 D.?????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游于是.乎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 C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D .游于是..

乎始 4.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歌????? 歌.

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 歌.曰 ②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游于是乎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骤????? 知不可乎骤.得 赵盾骤.谏,灵公不听

5.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望武昌

B.?????

侣.鱼虾而友麋鹿舞.幽壑之潜蛟 C.????? 萦青缭白.不知东方之既白. D.?????

穷.回溪穷.山之高而止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位卑则.

足羞 B .其.可怪也欤 吾未见其.

明也 C .月出于.东山之上 于.

其身也 D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之.

不复可知矣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远而.至 至无所见而.

犹不欲归 B .悠悠乎.与颢气俱 游于是乎.

始 C .故为之文以.志 则天地曾不能以.

一瞬 D .而不知其所.穷 道之所.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而又何羡乎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是岁,元和四年也 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⑧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⑨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⑩而今安在哉 ?寄蜉蝣于天地 ?渺渺兮予怀

(1)判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宾语前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状语后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定语后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被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主谓倒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名句名篇默写。

①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09山东卷)

②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09山东卷、09江苏卷)

③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09天津卷)

④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09福建卷)

⑤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_。(09福建卷)

⑥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09安徽卷)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09全国卷Ⅱ)

课内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

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1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缘.染溪,斫榛莽缘:沿着B.箕踞而遨.遨:同“傲”,傲慢

C.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凝:集中D.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先前

13.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A.始指异.之B.外与天际.

C.萦青.缭白D.四望如一.

14.下列对文段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势高峻,地势多变,山水萦绕,浑然一体,突出了西山的“特立”特点。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写出了作者登上西山后的感受。

C.文中主要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寄情于山水以消磨时光的消极厌世情绪。

D.作者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是因为西山之游能给作者带来心灵的启迪,能让作者感到超脱旷达,忘却了自我,忘却了烦忧,获得了精神慰藉。

1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南康直节堂记①

(宋)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

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

..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

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

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

..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1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说:同“悦”

C.然后委曲

..随物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

..不倚特立:与众不同

17.下列表述全部属于描写杉树“直节”特性的一项是()

①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②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

之色③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④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1 必修一

知识整合

1.B[B项这/那么;A项接近,到;C项即使;D项凭借。]

2.C[C项意动用法,以……为师;A项向东,名词活用作状语/东进,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每天,名词活用作状语/太阳,名词;D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不同,低于/攻下。]

3.①表顺承,不译,连词/表并列,不译,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转折,却,连词②从;比,介词/对于,介词/被;向,介词/在,介词

4.承接:②⑤⑥⑦。修饰:①③④⑧。

5.D[D项均为“……的人”;A项就/却;B项之/于之;C项在/词尾,……的样子。] 6.均为宾语前置,条件是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前置。

7.①有暴②跂矣也③跪螯蟮躁④受授⑤卑盛谀⑥

齿⑦冯御⑧舻

蔽酾槊⑨蜉蝣沧粟⑩禁

重点突破

1.①②⑤与现代汉语同;③④是两个词,“可以凭借”的意思,“以”为介词。

2.①②③均是“以(之)为……”,可译为“用……做……”或“把……看做……”。

④⑤均是一个词,认为。⑥是“认为……是……”。

3.①④⑥⑦中的“所以”是“……的办法”或“用来……的”。②③⑤皆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而⑧中“所以”则是两个词,“所”,……的地方;“以”,用(火把)。

4.①“生”通“性”②“受”通“授”③“冯”通“凭”④“趣”通“趋”

5.①“取”通“娶”②“炎”通“焰”③“陵”通“凌”④“或”通“惑”,“傥”通“倘”

随堂训练

1.①驾着一叶小舟,(在这里)举起酒杯相互劝酒。(要点:“尊”通“樽”,酒杯;属,劝。)

②自从我成为受刑戮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常常忧惧不安。(要点:“僇”通“戮”,刑辱;恒,常常。)

2.①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为什么不可以?(要点:判断句;“振”通“赈”,赈济。)

②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要点:“罢”通“疲”,疲劳;于,表被动;所以,用来……的。)

巩固提升

1.B[身:自己。]

2.D[D项均为此,这;A项到/像;B项“……的样子”/这样;C项没有什么/不。] 3.B

4.①朗诵,与前“诵”是互文/歌唱/歌词②曾经/开始/才③突然/多次

5.传递、传送/传授、教授/流传/驿站、客舍/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

6.D[D项均为形容词作动词。A项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B项意动用法/使动用法。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7.D

8.D

9.(1)①⑤⑥⑦⑧⑨(2)②⑩(3)③○11

(4)④⑥(5)⑦(6)○12

10.(1)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石也能刻成功。

(2)那些童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

解析“非……者”,否定判断句。

(3)原来,如果从它变化的角度来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

解析关键在后半句的翻译,除把“曾”译出外,一定要译出“以一瞬”的意思。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4)这样以后才知道我先前根本不曾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时开始。

解析“向”、两个“始”字的翻译。

11.①无以至千里②凌万倾之茫然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金就砺则利⑤徘徊于斗牛之间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功在不舍12.B[遨:游览、观赏。]

13.D[A项异:意动用法,以……为异。B项际:名词作动词,交会。C项青:形容词作名词,青山。D项一:一个整体。]

14.C[“以消磨时光的消极厌世情绪”错,和主题不符。]

15.(1)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山外与天空交会,从四面望去好像浑然一体。

(2)精神专一,形体解脱,似乎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16.D[特立:独立,挺立,高高耸立。]

17.C[③写徐君的性格。]

18.A[杉树并非徐望圣所种。]

19.(1)徐君(徐先生)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并命名它为“直节”。

(2)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

(3)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吧?

参考译文

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举起的太常旗,像巍巍矗立的承露盘的柱;那种凛然正气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府史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里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并命名它为“直节”。

树木刚生出来时,没有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徐君性格温和善良,广施仁爱,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称赞。他不施行严明苛刻的政令,但行为却保持正直。看看他所喜欢的,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了。《诗经》说:“君子有才能,所以能继承前人的事业。”直节堂建成之后,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一位客人醉醺醺地唱着歌说:“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正像这丛杉树,高高耸立而不偏倚,枝桠伸展,叶片散布,能安然而不危险吗?然而清风吹动衣襟,飞雪洒满庭院,杉树依然颜色不变,您来到树下休息游玩吧!壅土培植灌溉杉树,而不如剪削砍伐,杉树自己并不知道,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吧?”一曲歌终,宴会也就散了。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201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讲解(全) 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 一、考点解说 (一)考点及解说 2003年《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的文言文”,是指基本词汇是常见词汇、基本文言句式是常见句式的纪传文。这就从原则上确定了文言文备考的基本方向一一其阅读语段并不是艰深难懂的,而是紧密切合中学阅读实际,科学地选择、全面地设计的。那种认为阅读文段及试题越难越好的认识是错误的。 1.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2003年《考试说明》把常见的文言虚词,限定为18个,即: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关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要正确理解文句,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文言知识,对文句进行分析。首先要理解文段中的词义,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于较长的文言语句,要通过主干梳理法弄清楚句意;对于在课本上没有见到的文言实词,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的意义。 2.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信息。

苏教版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必修一

学案1 必修一 ——《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2.重点掌握“可以”、“所以”、“以为”三个词的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了解一下通假规律。3.背诵《劝学》、《师说》、《赤壁赋》全文。 1.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金就.砺则利颓然就.醉 B.????? 逝者如斯.斯.天下之民至焉 C.????? 虽.有槁暴虽.一毫而莫取 D.????? 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答案 B 解析 B 项这/那么。A 项接近,到。C 项即使。D 项凭借。 2.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知日. 之入 C.?????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D.?????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答案 C 解析 C 项意动用法,以……为师。A 项向东,名词活用作状语/东进,名词活用为动词。B 项每天,名词活用作状语/太阳,名词。D 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不同,低于/攻下。 3. 写出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①而????? 登高而.招表顺承,不译,连词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不译,连词扣舷而.歌之表修饰,不译,连词至无所见而. 犹不欲归表转折,却,连词 ②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介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介词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介词寄蜉蝣于.天地在,介词 4. “而”字作为连词,最难辨别的是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因为它们连接的均是动词或动 词短语。如何区别呢?首先,从意义上辨析。表承接关系的,前一动词(或动词短语)与后一动词(或动词短语)有先后、相连关系。如“卧而梦”,“梦”是“卧”的结果。而表修饰关系的,前一动词对后一动词起着修饰作用,或说明其方式或描述其情态。如“客喜而笑”,“而”表修饰,“喜”是“笑”的方式或情态。其次,可以用试就词语的办法来辨析。表承接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间可加“然后”、“就”等词,意思不变;表修饰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间可加“地”、“着”等词,意思不变。请说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并体会一下辨析方法。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吾从而.师之 ③则群聚而.笑之 ④顺流而.东也 ⑤耳得之而.为声 ⑥到则披草而.坐 ⑦穷山之高而.止 ⑧箕踞而. 遨 答案 承接:②⑤⑥⑦。修饰:①③④⑧。 5.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犹且从师而问焉.风雨兴焉. C.????? 生乎.吾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 假舟楫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的人”。A 项就/却。B 项之/于之。C 项在/词尾,……的样子。 6. 看看下面一组句子,找出它们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 ①何为其然也 ②而今安在哉 ③而又何羡乎 ④何以知之 ⑤大王来何操 ⑥沛公安在 答案 均为宾语前置,条件是疑问代词作宾语。 7. 在横线上填上所缺的字。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文复习学案

文言文复习 一、考点追踪 (2011年中考文言文部分涉及到的试题)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交换)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唐 雎不辱使命》) B.肉食者鄙(卑鄙,品质低下),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陶渊明《桃花源记》) D.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8.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代表作《桃花源记》的文体是记”。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130篇,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 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阅读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贝U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2.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3.对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 24.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 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 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教学案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教学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用培根的名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 1、明确中考文言文部分考点; 2、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三、明确文言文阅读中考部分考点 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实践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 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 处。(4分) (二)〔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 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 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 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 旅野宿焉。(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 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2

学案2 必修二 ——《六国论》、《阿房宫赋》 学案目标 1.系统归纳两篇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并“瞻前”而“顾后”,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2.背诵其中的主要段落,对关键句进行精准翻译。3.把握重要的古今异义词——古今同形异义词。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患????? 诸侯之所大患.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亭长妻患. 之,乃晨炊蓐食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②使????? 使. 负栋之柱 使.六国各爱其人 宜可使. ③暴????? 暴. 秦之欲无厌 暴.霜露 忠义暴.于朝廷 ④举????? 举. 以予人 函谷举. 杀人如恐不举.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座,所) B .后秦击赵者再.(第二次),李牧连却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 C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趋向)咸阳 D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六王毕.,四海一(结束)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 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②????? 秦爱.纷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 始速.祸焉不速. 之客

④?????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未易量 ⑥????? 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 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⑥ D .③④⑤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其义。 ①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云何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义.不赂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朝歌夜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盘盘焉.始速祸焉. B.????? 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 不鉴之 C.????? 其势弱于.秦齐人勿附于.秦 D.????? 苟以.天下之大不赂者以. 赂者丧 6.说出下面的句式特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洎牧以谗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秦人不暇自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赵尝五战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句名篇默写,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汉字。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1)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1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一带。 3.: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导学案 复习:黔之驴 一、考纲要求: 考查要点可细化为5个考点: (1)朗读节奏的划分 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义,再按意义划分。一般主语谓语要分开,较长的修饰限制语要划开。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主语+谓语+宾语),又如“今齐地/方千里”等。 (2)解释实词的含义,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课下注释中的单个词为主,多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指……的内容。 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3)文言句子的翻译 从内容上看,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译;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 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4)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这些题一般不是自发挥题,尽量按照新教参,加以整理。

牢牢记住每段的段意,每课的中心,注意每课的课后题。 (5)文章内容、语言、人物、写法等方面的欣赏与评价 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某一点谈看法,写出自己的观点。 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能力角度上说,是考鉴赏评价和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点击中考 1、湖北省随州市。阅读《黔之驴》,完成8~11题。(10分)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异: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 9.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之 10.翻译下列句子。(2分) 技止此耳!译文: 1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2、(福建省宁德市)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17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

限时训练 题组一专项练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 B.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 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 “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解析:“拜”“除”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 答案:D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解析:“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 答案:C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解析:“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 答案:C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1

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1必修一 ——《劝学(节选)》、《师说》、 《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重点掌握“可以”、“所以”、“以为”三个词的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了解一下通假规律。 3.背诵《劝学》、《师说》、《赤壁赋》全文。

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2.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说出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①而????? 登高而.招 侣鱼虾而. 友麋鹿 扣舷而.歌之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②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 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寄蜉蝣于.天地 3.写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看看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①君子生非异也: _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意有所极,梦亦同趣:_ 4.“而”的用法(请把下列的句子按照表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进行分类) ①吾尝跂而.望矣②吾从而.师之③则群聚而.笑之 ④顺流而.东也⑤耳得之而.为声⑥到则披草而.坐⑦穷山之高而.止⑧箕踞而.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6.看看下面一组句子,找出它们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 ①何为其然也②而今安在哉③而又何羡乎 ④何以知之⑤大王来何操⑥沛公安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句名篇默写,在横线上填上所缺的字。 ①虽____槁____,不复挺者,____使之然也。 ②吾尝____而望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____。 ③蟹六____而二____,非蛇____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____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____业解惑也。 彼童子之师,____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⑤位____则足羞,官____则近____。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____。 ⑦浩浩乎如____虚____风。 ⑧舳____千里,旌旗____空,____酒临江,横____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⑨寄________于天地,渺____海之一____。 ⑩取之无____,用之不竭。 .翻译下面的句子。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必修1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1-)

————————————————————————————————作者:————————————————————————————————日期: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1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word完整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学案教师版

《孟子》二章 一、富贵不能淫 一、解释划线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中。 为、 怎么,哪里)得为大丈夫乎?子未 训诲)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女同汝,你)家,必 )准则、标准)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动摇), 使…屈服),此之谓大丈夫。” 二、翻译重点句子: 1、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安静),天下就太平无事。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去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和儿子, 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理解性填空: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问答题: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是什么? 孟子用“妾妇之道”作比,认为公孙衍、张仪像出嫁的女儿完全顺从丈夫一样顺从君主的意志,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算不得大丈夫。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要一、讲仁德,守法礼,做事合乎道义;二、无论得知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三不能为了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6.请谈谈“富贫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7. 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 这句话出自“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为“实现志向,就与老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因此,这里的“道”应该是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 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列举几个人物说说, 富贵不能淫……关羽、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九年级语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九年级语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 读练习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九年级语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 学设计(参考文本)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无道人之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①。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②。隐心而后动③,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④。在涅贵不缁⑤,暧暧内含光⑥。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⑦。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详⑧。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选自东汉?崔瑗⑨《文选》) 【注释】 ①施:给予,加惠。②纪纲:法度。③隐心:审度内心。④臧:善,好。⑤涅:黑泥,黑色颜料;涅而不缁,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

⑥暧暧(ài):昏暗;日月无光。⑦老氏:指老子。《老子》第四十二章:“坚强死之徒,柔弱生之徒也。”这是诫逞强的话。⑧详:通“祥”,吉利。⑨崔瑗(77-142),字子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练习】 1.“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流传至今可归纳成一个成语:( )。 2.给下面的字注音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组词: ①臧( )藏( ) ②谤( )傍( ) ③缁( )锱( ) ④暧( )暖( ) ⑤涅( )捏( ) 3.下列加点词和“无使名过实”中“名”的意思一样的是( )。 a.名不符实 b.不名一文 c.莫名其妙 d.不能名其一处也 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五章 教材文言文复习 6 必修五(一)讲义

学案6 必修五(一) ——《陈情表》《项脊轩志》《渔父》《报任安书(节选)》 [学案目标] 1.这几篇文言文是重点篇目,既要全面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又要背诵重点段落。 2.重点掌握“相”“见”的特殊用法及判断句式。 1.用“类聚法”写出表示“等,等到”之义的文言词:及、洎、逮、比、迨等。表示“不久”之义的文言词:寻、未几、已而、既而、已等。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①( ) A .而刘夙婴. 疾病 婴:缠绕 B .后刺史臣荣举. 臣秀才 举:举荐 C .当. 侍东宫 当:应当 D .殆. 有神护者 殆:大概 答案 C 解析 当:担任。 ②( ) A .妪每. 谓予曰 每:每次 B .听. 臣微志 听:听任,允许 C .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奏效,指获取功名 D .若望. 仆不相师 望:怨恨,抱怨 答案 A 解析 每:经常,常常。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 ) A.????? 犹蒙矜.育不矜.名节 B.????? 辞不就.职草创未就. C.????? 门衰祚薄.日薄.西山

D.????? 幸勿为过.无乃尔是过.与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责备。A 项怜悯/顾惜。B 项到/成功。C 项浅薄/迫近。 ②( ) A.????? 谨拜表以闻.闻.姊家有阁子 B.?????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 余问古事 C.?????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重. 为乡党所笑 D.?????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看。A 项使……知道/听说。B 项使……跟从/向。C 项慎重/更加。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太史公牛马.. 走司马迁再拜言 B.????? 太上不辱.先客逾庖而宴. C.????? 倡优..所畜垣墙..周庭 D.?????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亦遂增胜. 答案 A 解析 A 项均为名词作状语。B 项使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C 项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D 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2016年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知识梳理(一)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2. 失其所与,不知( ) 3. 无能为也已( ) 4. 秦伯说(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____ 2. 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义:____ 3. 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____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 2. 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2. 越国以鄙远( ) 3. 既东封郑( )

4. 与郑人盟( ) 5. 既东封郑( ) 6. 越国以鄙远(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夫晋,何厌之有?( ) 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3.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4. 是寡人之过也。( ) 《荆轲刺秦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秦王必说见臣( ) 2. 今日往而不反者( )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4. 秦王还柱而走( ) 5. 卒起不意(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义:贫穷古义:__ 2.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今义:鼻涕古义:__ 3.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古义:__ 4. 持千金之资币物今义:货币古义:__ 5. 愿大王少假借之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古义:__ 6. 秦王还柱而走今义:步行古义:__ 7. 诸郎中执兵今义:中医医生古义:__ 8.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今义:垂手拿着古义:__ 9. 断其左股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古义:__ 10. 左右既前,斩荆轲今义:左和右两方面古义:__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文言文阅读 【考点分析】 【考情分析】 从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内容来看,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考查有如下特点: 1.选材、文体的稳定性。命题者近几年一直坚持从“正史”著作中选文,并且一直选取古代人物传记。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的《宋史·朱昭传》,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明史·花云传》,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何灌传》,2011年辽宁卷的《旧唐书·宋庆礼传》,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萧燧传》。这些阅读文本选材范围的界定和文体的稳定性,体现了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升阅读境界、积淀阅读素养的精义,也为考生的备考复习指明了方向。 2.传主类型的忠义性。文言传记中的传主均为各朝的忠臣、良将,他们都忠君报国、舍生取义,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考点、题型、分值的固定化。文言文阅读考查一直是4道题目,即实词含义判断、信息筛选、分析概括文意要点、文言翻译(2个语句)。题型一直是3个客观选择题+1个主观翻译题。分值为19分,其中文言翻译10分。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考试大纲》可知,新课标全国卷2013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仍将延续近年来的命题特色,但也可能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作出一些调整,如选材的范围(这方面应重点关注“正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也应适当涉猎一下非“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或将进一步扩大,文体选择(平时可适当关注

一下政论文、游记文、序文等)也许趋向灵活等。 【学习方法指导】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金钥匙 文言文阅读必须脚踏实地地积累,否则可能到考试时感到不足以应对。学习阅读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掌握规律、循序渐进,是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的,即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要达到这个目标,需做好以下三点: 一、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是学习阅读文言文的重要基础 中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大都从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文言文开始,而后逐渐延伸到课外文言文(包括高考文言文阅读文)。这些文言文,都是从大量古籍中精选出来的,无论从语言到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学习这些文章,从初读第一篇开始,就要逐一弄清每一个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千万不能只满足于对所学文段内容的大体了解,不能如讲故事一般将其内容概述下来即视为翻译。 另外,在实词与虚词两者间,大量的、难于掌握的是实词。文言实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的把握,考生要重点考虑一词多古今异义、通假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以及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文言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考试大纲》又明确指出“理常见文言虚词(18个)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应该说虚词比实词好掌握。但文言虚词同现代汉语的虚词相比,要比文言实词同现代汉语的实词相比的差距大。文言虚词中,几乎没有一个词是古今完全相同的,而且用法复杂,使用频率还颇高。所以在下工夫学习实词的同时,也不可忽视虚词的学习。需要提醒的是: 1.文言虚词也存在容易与现代汉语中的同形词混淆的问题。如文言文中的“所以”连用,常常是“所”和“以”两个单词,不能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同解。还有“于是”、“至于”,也常常是介词“于”和代词“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其意义绝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于是”和介词“至于”。 2.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更多,情况更复杂,甚至在同一语段中使用同一虚词,词性也相同,含义却各异。如《察今》中有这样一段话:“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这段话中,用了四个“其”,第三人称代词,如果笼统地译为“他”就会指代不明,因为它们指 代对象不同,第一个指代“抱婴儿的人”(前文有交代),第二个指代“婴儿”,第三个指代“婴儿”,第四个指代“婴儿的父亲”。 3.注意文言中的兼词。所谓兼词,是指古汉语的合音兼义词。从语音上讲,是由两个(或三个)字音合成的一个音节;从词义上讲,是指一个词包含有两个词的意义。如“盍”、“焉”、“诸”、“叵”等有时“兼义”,要分别讲时为“何不”、“于其间(于之)”、“之于(或‘之乎’)”、“不可”。 4.同一个意义,可以用多个语词表达。如第二人称代“你”,在文言文中就用“女”、“汝”、“若”、“而”、“尔”等多个词来表示。

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学生用

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编者:王珍审稿:袁训刚2013年10月4号 (一)高考文言文复习之纲要 一、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 二、识记高中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及古今异义的字词 见《高考经典》75------78页 三、词类活用类型盘点 四、文言文虚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 五、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六、常见文言句式类型盘点 见《高考经典》87------90页 七、文言文断句技法示范 见《高考经典》98------99页 八、文言文翻译满分精读方案 九、文言文阅读注意事项

(二)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 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 一、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诗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指在考查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与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文及学生还没有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命题规律 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从设题内容方面来看,主要有一下规律:1、考查以单音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2、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及偏义复词等。 3、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 三、考点解读联系教材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和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 数量多,变化大,是考查的重点。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了 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情况。 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高考命题十分灵活,有时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有时给出一个 词的多种意义,选择合适的一项,有时列出若干句子,比较各句中共有的某一词,区分不同的意义;有时还考查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掌握情况,等等。 文言实词的考查以常见词语为主,一般是作为一小题单独出现,分值大都为3分,如2013年广东卷考了“第、推、绳、知”的理解;有时是跟虚词一起混考,也是3分,如2013全国卷一考了“遂、遏、累、旷”的理解;有时是跟虚词一起混考,分值为6分,如2012年北京卷考了“假、竟、赆、多”的理解(3分),还考了“舍、然、为、以”的词义及用法的辨析(3分)。纵观近几年各省市高考试卷,文言实词必考,故文言实词的复习应成为文言文这一板块除翻译之外的又一重点。 联系教材牛刀小试 (一)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含义 1、食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柳宗元《捕蛇者说》) 衣食.所巡,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百姓孰敢不箪食.(shí)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诸葛亮《隆中对》)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韩愈《马说》) 月盈则食. (《易·丰》) 2、见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至三十三年》)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 暴见.于王《孟子·庄暴见孟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