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学第一课,老师必讲7个问题中考历史

历史开学第一课,老师必讲7个问题一中考

历史

树有根,水有源,世间万物都有其来龙去脉,都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无法在身边的生活中找到任何的没有历史的事物,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

1、历史是什么

《说文解字》里记做:指空间上的移动,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

记做: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即保持中正的态度记事。

历史就是一是过去的事实;二是对过去事实的记录。狭义的历史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2、历史六要素

三个主体:人、物、事

六要素:

why:为什么(背景)who:什么人(人物)when:什么时间(时间)where:什么地方(地点)

how:怎么样(过程)what::是什么(结果)3、为什么学习历史

1、一个现实的回答是中考、高考都要考。历史学科是一门必修学科。美国教育家卢布姆说:历史在中考、高考都是必考科目,无论如何学生都要把它学好。

2、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你也需要学习历史。如果古往今来的人都不学历史,不懂历史,人也就不成为人了,同动物没什么区别。为什么一万年前的蜜蜂同今天的蜜蜂没多大区别?一千年前的猴子同现在的猴子没什么不同?而一百年前的人同现在的人相比,却有很大的变化呢?因为动物没有历史,人有!人类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和吸收先辈的经验和智慧,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然后再把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给后人,如此代代相传,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大,人类社会也就不断向前发展了。正因为如此,一位名人说:一个人如果不懂出生前的历史,他永远是个孩子。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同历史知识有着不解之缘,他既是历史知识的继承者,又是历史知识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传播者。

3、作为一个中国人你需要学习历史。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很长时间内,由于完善的制度,灿烂的文化,领跑于世界。可是到了近代,我们却落伍了,备受宰割,任人欺凌。一提到古代,我们无比自豪,一提到近

代,我们却无地自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就我们需要去探索的历史问题。列宁说: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会消亡的,而一个歪曲历史的民族是不可能有前途的。因此,要研究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熟悉历史才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责任,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的国家。

4、弗兰西斯.培根说:,说明读史可以鉴今。唐朝重臣魏征去世时对唐太宗说:中国人是一直很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的。毛泽东对历史的重视是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总结了项羽对穷敌存妇人之仁的教训。

5、学习历史人物的精神,传承民族辉煌。尧舜禹实行民族禅让,开了人类民主的先河;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岳飞背上刺的是什么一T W忠报国;杜甫;顾炎武认为;17岁的毛泽东在长沙的一声撼天动地;这些史实告诉我们什么?坚韧不拨的毅力!宏大的人生志向!必将留下历史的辉煌!打开历史长卷,不难发现:历史的天空闪烁着无数颗星星,他们是永恒的星辰,照耀着我们的前程,激励我们一代一代奋勇前进!所以,我们要学历史。

6、读史还可以使人知识渊博。常言道:就是说的这个

道理。所以,我们学历史,并不是在故纸堆中翻垃圾,也不是去挖古墓。对中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的学科:学习历史可以提高作文的水平,因为众多史实可以作为作文的材料、论据。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思想家,还是文学家、诗人,不管是,还是,都可以看出毛泽东兼有文学、史学功底。孰不知,他将线装的《资治通鉴》读了17 遍,通读了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妙言珠语信手拈来,也就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手中还捧着他终身之爱《容斋随笔》。所以,我们要学历史,爱历史。从历史课中吸取政治、经济、文学素养,丰羽我们的人生。

4、如何认识历史

口述史料:人们口耳相传的产物。如电视采访、民间探访等

文献史料:被人们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资料。第一手史料是被当时人记录下来的公文、书信、日记、照片、视频等,第二手史料是研究这个时代的书籍。

实物资料:人类历史发展中保存下来的文物遗存(遗

迹、遗物)。

5、怎样学好历史

1、做好历史的衔接:初中历史并不能靠死记硬背就能够解决问题,历史需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多了些理解,历史课标的要求是新情境、新材料,历史问题的解答建立在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上。

2、转变思路:

(1)以年级学生的水平来要求:

(2)明白是中考考课,不是会考课,不是主课还是副课的区别。

(3)树立材料意识,不要随便背背就行。

(4)不要觉得很容易,不用做题。

3、学会使用课本:

(1)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本教材分几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几课知识,大体是什么内容。

(2)把握重难点,那些一定要记住,那些需要了解就行。

(3)小字的使用,小字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但有利于帮助理解,结合大字部分来看。

4、学会阅读:要学会迅速地阅读教材,取得课堂主动权,阅读时要对历史教材进行圈点。

5、利用好导学案:

(1)重视历史课标。

(2)注重团队意识,加强合作,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历史探究案上的问题要积极思考,积极回答,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善于提出问题,对于历史问题,习题要做到有怀疑态度,要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

6、本学期学什么

7、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与要求

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是: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线索---历史规律

1、学习方法:

(1)阅读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和图片的),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历史方法;

(2)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习的内容

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

(4)采用历史唯物论、历史辩证法(一分为二);

(5)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习要求:

(1)会预习-寻找和提出问题;

(2)会听讲--掌握史实、概念、联系。课堂学习:上课一要;二要;三要,历史课主要是记笔记、记提纲、要点、问题、提示;四要;五要;

(3)会复习--温故知新,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尽量写出教材的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适当加工形成提纲。找准教材的内在联系,搞清历史发展史如何一环紧扣一环,弄清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4)检验学习效果--作业

(5)见多识广-课外活动(阅读、讲座、参观访问

等)

注意:记忆历史知识是学好历史新课程的基础和前

提。可以边学习边记忆,把学习和记忆结合起来;加

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先理解后记忆,在理解的基

础上去记忆;有效的重复复习,

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

因此学习的知识需要及时复习;此外,还可以把学到新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比较熟悉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或者纳入到已有的历史知识网络中去记忆。让我们共同努力,体会历史学习的快乐!谢谢!

2014级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开学第一课导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开学第一课导言 新学期开学第一课非常欢乐的说…… 同学们的精神面貌那叫一个倍爽儿,导言课的效果非常好。初中生就是比高中生活跃,上课就是一种享受。今天在最活跃的8班,上课的氛围真是太好了。 精心的教学安排是上好课的前提。寒假作业:预习历史七年级下册,写一篇读后感。题目不限,体裁不限,内容可以是感兴趣的点,可以是印象深刻的点,可以是史实,可以是结论。 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对历史的基本思维方式,基本的学习习惯有了了解。 需要记的笔记不用老师强调,上图: 【课堂实录】 新年快乐!欢迎回到历史课堂,这个学期让我们一起努力,继续快乐的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对历史学科的特点更熟悉,一些历史的学习方

法、学习习惯在本学期依然需要继续保持并完善。这节课我们再来明确一下,本学期还将有哪些变化,也会给大家说一说。 1、课前预习。依然贯彻上学期的要求:先看目录、单元、课、目。每课预习的时候:(1)标段落序号。(2)根据自主的探究过程,标划关键词。用铅笔。(3)写段落大意(有能力的同学完成,感觉有困难的至少完成前两项)。 展示寒假预习的效果,根据自己的读后感发言,要求:(1)感兴趣的或者记忆深刻的词语。(2)说明理由。为什么选这个词。 学生的展示,的确让人振奋,思维智慧的火花烟花般绚烂。回答较为积极踊跃。答案,不光有史实,还有结论。不光有感想,还有思考。通过展示,可以看到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基本已经可以掌握历史的术语,不仅如此,还可以主动进行知识的迁移,前后相继发展的史实联系,相似事物对比的联系。 回答问题后,名字写黑板加分,沿用老政策。 下册线索梳理:朝代歌。——生朗读后,师指导生回忆上册内容,梳理本册内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大变革(经济、政治、社会性质大变革)——封建社会。重要制度: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课堂学习 记忆是基础,以记忆为主。记忆的方法一:(1)理解后记忆。(2)先记忆再理解,加深记忆。记忆方法二:读熟后背诵,重复重复再重复。方法三:成段成段背还是一句背熟背下一句,提倡以句子或词组为单位记忆。 记忆练习:单元一目录背诵;完成的同学起立,继续背第二单元;完成的同学站到过道,继续背第三单元。 师指导:时间到,全体坐下,拿出笔记本,默写,可以从前往后写,可以从后往前写,可以横着写,可以竖着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关键是写你已经记住的,没记住的需要浪费时间吗?不需要。开始…… 生写两分钟到五分钟。

初中历史19个中考常考设问及答题模板

初中历史19个中考常考设问及答题模板 一、大国崛起 1. 常考设问:对大国发展/崛起的认识 2. 答案模板 (1)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2)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制度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关键; (3)善于学习外国的长处和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大力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等。 二、中日关系 1. 常考设问:中日双方妥善处理两国关系、为中日关系良性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 答案模板 (1)总体做法(建议、启示、看法) ① 正视历史,以史为鉴,面对未来; ② 加强交流,增进互信; ③ 睦邻友好,合作共赢。 (2)日本方面:应正视历史问题,积极、主动、妥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不要做伤害中国人民情感的事,努力发展中日两国互惠互利、友好合作的睦邻关系。 (3)中国方面: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加强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努力促进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 三、中美关系 1. 常考设问:发展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看法、建议 2. 答案模板 (1)求同存异、增强政治互信; (2)促进经济合作与共赢、加强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事务合作; (3)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珍惜和平发展机遇期。 四、三次科技革命 1. 常考设问: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和认识 2. 答案模板 (1)积极影响: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2)消极影响:环境污染,交通拥挤,高科技犯罪,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利用科技,减少消极影响。 五、对外交往 1. 常考设问:对外交往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2. 答案模板 (1)开放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 (2)独立自主、平等互利是外交的保障; (3)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 (4)维护国家安定和统一是外交发展的保障; (5)外交政策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

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 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篇一:白中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 xx、 2、24开学第一课教案陈宗胜 一、对学生回归学校回归课堂开始新的学期表示欢迎。 二、对学生进行收心教育的同时,辅以感恩教育,展望未来。 三、对上学期期末试卷进行讲评。 1、期末试卷,呈现出以下特点:(1)、试题难易适中,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及有较大难度题比例合理。 (2)、试题覆盖面大,涉及范围广,几乎覆盖了中国历史第三册的所有主题,活动探究、课本插图、课后习题、心得与疑问、交流与讨论等都有所涉及。 (3)、体现了重点知识点的考查。 (4)、体现出了了解历史知识与体会做人道理,树立正确人生观的理念,对建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所加强。 (5)、注重能力考查与知识并重,对死记硬背的要求减少,对灵活运用知识解题的要求增强,注重学生分析、比较、理解、归纳运用历史知识的考查。

(6)、题型突破:初中历史期末测试以前一直沿用闭卷,今年采用开卷,政史分卷合堂方式,符合历史毕业升学考试和教学大纲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此为一大亮点。 2、思考:(1)新学期仍需扣紧课本内容,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重要事件、课本插图、课后习题等。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 (2)、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老师和学生一道探究当今世界一些热门)说说自己暑假中的见闻。 师:大家在暑假里肯定过得非常愉快,非常充实吧。你能将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可以说说自己游玩的事情,可以说自己在假期里的小插曲,也可以说说自己取得的收获。 同学们畅所欲言。借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创设良好的师生氛围。 (二)讲故事,让学生知道态度决定自己的未来。 讲故事《木匠的房子》。“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 他虽然还留恋那份优厚的报酬,但他该退休了。雇主看到他的好工人要退休了,感到非常惋惜,就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木匠答应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他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木匠完工了。

历史开学第一课,老师必讲7个问题_中考历史

历史开学第一课,老师必讲7个问题_中考 历史 树有根,水有源,世间万物都有其来龙去脉,都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无法在身边的生活中找到任何的没有历史的事物,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 1、历史是什么 《说文解字》里记做:指空间上的移动,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 记做: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即保持中正的态度记事。 历史就是一是过去的事实;二是对过去事实的记录。狭义的历史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2、历史六要素 三个主体:人、物、事 六要素: why:为什么(背景)who:什么人(人物)when:什么时间(时间)where:什么地方(地点) how:怎么样(过程)what::是什么(结果) 3、为什么学习历史

1、一个现实的回答是中考、高考都要考。历史学科是一门必修学科。美国教育家卢布姆说:历史在中考、高考都是必考科目,无论如何学生都要把它学好。 2、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你也需要学习历史。如果古往今来的人都不学历史,不懂历史,人也就不成为人了,同动物没什么区别。为什么一万年前的蜜蜂同今天的蜜蜂没多大区别?一千年前的猴子同现在的猴子没什么不同?而一百年前的人同现在的人相比,却有很大的变化呢?因为动物没有历史,人有!人类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和吸收先辈的经验和智慧,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然后再把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给后人,如此代代相传,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大,人类社会也就不断向前发展了。正因为如此,一位名人说:一个人如果不懂出生前的历史,他永远是个孩子。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同历史知识有着不解之缘,他既是历史知识的继承者,又是历史知识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传播者。 3、作为一个中国人你需要学习历史。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很长时间内,由于完善的制度,灿烂的文化,领跑于世界。可是到了近代,我们却落伍了,

九年级历史开学第一课

九年级历史开学第一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史和中国史的区别;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与线索;知道时代史的划分。 ②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史、世界史都是人民创造出来的,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②客观看待世界史与中国史的不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世界史的整体认识;世界近代史的线索及主要内容 难点:如何客观看待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区别;掌握世界史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过去的两年我们学习的是中国史,那它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呢?请在纸上将中国史的发展历程用一个时间轴表示出来。回顾中国史后,引出世界史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1、问题探究一:世界史和中国史有什么区别呢? (1)中国史讲述的是中国由古代的辉煌走向近代的屈辱,最后在中共领导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逐步走向富强的过程。它是中国的发展历程。世界史讲述的则是世界各国由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而且九年级上下册的世界史侧重于世界近现代史,讲述的是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改革、壮大并影响到全球的历史。 (2)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历史分期不同。 中国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史前 1840年 1949年 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史前 1640年 1917年 教师讲解:从分段来看,中国史与世界史一样都分为三个阶段,但分段时间和事件却存在很大差别。中国史1840年是第一个分界点,它作为近代史的开端是因为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屈辱史的开端。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世界史的划分阶段,1640年是第一个分界点,它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因为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最先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开启了世界近代史的大门;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开了现代史的大门。 2、问题探究二:世界史和中国史有什么联系? (1)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对中国的侵略加剧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主导地位发生变化 (3)中国随着国际地位的变化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 3、总结:世界史让我们看到了与中国不一样的文明景象,每段景象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我们探索的历史,而世界就是这么奇妙,看似天差地远的国度,但因为某种机遇而产生交集,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世界史的美妙之处。 4、那么,初三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历史呢?我们学好历史要做好哪些准备? 5、教师总结学生发言,指出现在中考题目的综合性、专题性很强,前后联系很密切,需要对历史有整体把握才能得心应手,否则即便是开卷也不见得答案正确。所以,学好历史,总的来说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端正态度,相信自己 二、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三、注意前后联系,学会归纳整理 结束语:希望在这初三的一年里,我们能够愉快学习,并肩作战,为中考一起努力! 事件 主要国家 主要影响 鸦片战争 英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美、俄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法、美、日等八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

初中历史开学第一课讲话稿

初中历史开学第一课讲话稿 初中历史开学第一课讲话稿篇1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又回到了学校,看到了熟悉的面孔,我很高兴。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迎接新学期的到来……在新的学期里每个同学都带着新的希望,踏上新的旅程。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成功的结果来源于点滴的过程,也许昨天的你曾经辉煌,曾经得到过多次的奖励,享受过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也许你曾经受到了挫折,在失败的路上流下了一次又一次的眼泪。不管以前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要忘记,只需把经验和教训铭记在心。 在新的一学期,首先,我希望大家要做好“五个心”: 一是收心 开学了,我们该把玩的心收起来了,投入到以学习为主的生活方式。玩得时候,我们就玩个彻底,学习的时候就不能惦记着玩了。 二是决心 不管你以前的成绩怎么样,新学期里每个同学都要下定决心,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每天都在进步。 三是信心 自信心对我们的学习很重要。前进的路上布满了荆棘的,我们要有信心战胜一个个困难。相信自己,我能成功!鼓励自己,天天成功!超越自己,一定成功!

四是爱心 我们在学校不但要把学习学好,品德非常重要,对同学要谦让,不要太计较,主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要做一个热爱集体诚实文明的学生。 五是用心 读书做重要的是要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学到学问,才能有所成。 其次,我希望同学们记住以下两点: 第一、“态度决定一切”: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不能选择生活,但是可以选择生活的态度。好的态度能弥补不足,不良的态度将使优势变成劣势。成功和失败往往取决于两种态度:一种是积极向上,一种是消极悲观。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将来,态度是通往成功之门的钥匙,它始终会影响一个人学习和生活的质量。所以,我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发扬积极进取、意志坚定、刻苦学习的精神,要有责任心、要经得起挫折,要乐观坚强,要胸有大志,要用积极的态度创就我们人生的辉煌。 第二,“人格影响一生”:我们不但要有优异的成绩,而且要有高贵的品质,要从生活的点滴中体现我们的品格。要继续完善自身形象,使每一位同学真正成为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祖国建设栋梁。 最后送大家三句话:“相信自己,我能成功!鼓励自己,天天成功!超越自己,一定成功!” 初中历史开学第一课讲话稿篇2 同学们:

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二

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二 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构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能够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问答八年级下册中考历史必过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中考历史必过知识点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考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1. 1949年9月,哪一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该会议通过的什么文件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大会还通过了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主人的事件是什么? 3. 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标志和历史意义。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各是什么?取得胜利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5.西藏于哪一年和平解放?当时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的西藏首席代表是谁?中国大陆获得实现统一的标志是什么? 6. 西藏从哪一朝代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正式行政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列举唐朝时期汉蔵友好的两件史实。 8.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两项基本政策是什么? 9.从西藏民族历史发展上的基本进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第2课最可爱的人 考点: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目的、性质、胜利的标志、意义;最可爱的人 10.“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巍巍<最可爱的人> “最可爱的人”指的是哪一支军队?这支军队的司令员是谁?

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这场战争的性质和胜利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请列举两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保家卫国壮烈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代表及他们的优秀品质。 11.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一位将军曾哀叹:“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将军”这位将军是谁? 12.彭德怀说:“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有力证明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其影响是什么?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什么,其意义又是什么? 第3课土地改革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内容;土地改革的时间、意义 13.哪一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新中国土地改革开始时间?此次土地改革废除了形成于何时的哪一种土地制度,实行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14.土地改革于哪一年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完成后,哪一阶级随之被消灭? 第4课第一个五年计划 考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的时间、任务、取得的成就和意义;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间、内容。我国第一部宪法名称、性质。 15. 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实行何一发展计划?这一计划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哪一方面?请各列举两项该时期我国在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方面取得的成就? 16. 从1953年起,……我们完全有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 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什么?在哪一年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 第5 课三大改造

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

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学习型社会的了解,终身学习的意愿,并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断进行更新。 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了解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含义、对学习主体的要求,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能够理解终身教育的现实意义,养成积累知识、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学习型社会,理解学习型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知道终身学习的`含义。结合前一课的学习,深化对学习型社会中学校和教育的认识。 重点 对终身教育的理解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 对终身教育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活动 关于对终身教育的理解 1、终身教育是人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持续不断地接受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它既是人一生所受各种教育的综合,同时也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这里,前者是从纵向上来谈的,说明终身教育含概人的一生。 2、教育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变化,重要的是叫和学习模式也内在地发生了改变。这从终身教育的特点可以看出。

3、可将终身教育的特点与传统教育的特点进行对比说明。传统教育仅把教育对象局限于中小学,忽视了中小学学习与幼年期学习、成年期发展的联系;把教育等同与学校教学,没有充分关注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从社会生产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展出发,进行具有实质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革新。因此,传统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强调掌握各个领域的黄钻们知识,忽视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形成;在教育内容上,集中于抽象的知识,忽略了知识与生活、与人的情感等其他因素的联系;在教育功能上,强调筛选功能,忽视人的素质的充分、全面发展;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从外部施加,忽视了对学习主题个性、独立性的尊重和激发。终身教育则与此相反。 4、做终身教育的实践者,这就是中社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做到对教育和学习活动持积极态度,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同多自己的提高对社会生活持积极态度。具体就是从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做起。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制能力,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还要养成用不同方式斤毫年升毫年个学习的习惯,学会观察、倾听,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要能够热闹市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并对自己的学习和手到的教育进行评价。要组到使自己置身于广泛的学习领域之中,并注重方法和原则的掌握,而不是仅仅局限与某些显证结论的学习和掌握。还要会利用不同的学习条件,作到使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不同的学习条件结合起来。学会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不断发展自己。 教学资源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具有以下特点:①民主性。终身教育是为了一切人的教育,它一在使所有民众都能平等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②形式多阳性。生活是多样的、丰富的,作为与此相适应的终身教育来说,也必须是多氧化的,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形态的总和。③连贯性。终身教育所要求的饿是各种教育的连贯性、一直性,是从整体上来看待和组织相互以来的教育过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在任何能够一种概念中,教育将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自己的地位,将贯穿于个性发展的始终;基于这样概念,现在把各类各级教育活动中密封式的相互隔绝的学多障碍加以消除,让位给充满生气的、有目的的相互交流”④自主性。终身教育尊重没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性,重视学习者自主、自发地持续性发展,它不仅使学习内容多氧化的范围更加扩大,而且教育、学习的技术、方法也进一步扩大化,学习者可以自主得从多种内容和方法中进行选择。 潜能 一是指存在于人的身体内部的体力和脑力的综合,是已经具备的能力,知识没有通过一定的形式时微度第亿外部表现;还指这些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没有获得开发的机会,尚未变成一种可以损失有效运用的能力。

中考历史复习教案七篇

中考历史复习教案七篇 中考历史复习教案(精选篇1)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习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随堂演练 1、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 A、萍浏醴起义 B、浙皖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起义是( ) A、萍浏澧起义 B、浙皖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镇南关起义 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挫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性 C、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 D、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 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革命党人未发动和依靠群众 B、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 C、革命党人未提出明确的纲领 D、武装起义的计划不周密 5、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爆发前武汉的史实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②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③反帝斗争不断高涨;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的起义准备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武昌起义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 A、资产阶级 B、无产阶级 C、湖北新军 D、农民阶级 7、武昌起义的客观有利时机是( )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教学设计一、目录: 单元课标解读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情境任务设计 单元课时安排(五课时) 课时教案 单元跨学科学习 单元评价 二、具体内容 【单元课标解读】 1、2022年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2022年课标解读: (1)了解旧石器时代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知道考古遗存、化石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能结合语文、地理、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尝试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工程,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知道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人

类起源和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本单元由一节活动课与三节正课组成。 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 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距今约五六千年时,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本单元教材体例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学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尽管其在小学阶段接触过一些历史典故,但是缺乏系统性,再加上七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历史学科,所以处理教材的原则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起点,以转变学习方式为核心,根据2022年课程标准,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达成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北京人的特征及发现的意义。

中考历史启示类问题大全!!超有用!![1]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 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 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 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 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9、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 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 10、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11、如何巩固和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地位:(1)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独立完整。(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3)适应世界潮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迅速发展。(4)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加强同世界各国联系,提高国际影响等。 12、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3、面对战争的悲惨和血腥的启示及人类该如何制止战争,维护和平: 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14、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 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

河南省开封市十七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开学第一课《与同学们谈历史》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开学第一课《与同学们谈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历史的含义、历史的功用、历史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知道历史朝代顺序歌和中国古代史的大致线索。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讨论学习历史的用途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同学们知道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历史课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河之南》纪录片的第三集《大河之都》下以及第十集《大河之南》下片段,让学生简单了解家乡河南开封的历史。刚才我们看的纪录片讲述了我们的家乡开封的历史。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谈谈历史。既然要谈历史,那么我们就要明白什么是历史。 一、什么是历史(what is history) “历”,繁体作“歴”,其下部是“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一片森林,《说文解字》说“历,过也,传也”。“过”表示空间上的移动,“传”表示时间上的移动。 商朝甲骨文中就有「史」字,其字形仿佛人手握笔记事。这个「史」,就是商朝专门掌管祭祀和记事的官员,即所谓史官。 汉语的“历史”是“历”和“史”两个单音节词的合成词,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历,过也,传也。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两个词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客观的记录”。 历史:History——“His story”英语中的历史(history)一词与故事(story)一词共同源出希腊文histria,其本意为“征问”、“问而知之”。 广义上的历史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政治、经济、文化) 狭义上的历史指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 历史有两重含义: 一是指人类过去的往事;(客观)二是指对那些往事的记述和研究(即历史学,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的各种历史现象并探寻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九年级上下册历史问答式知识点(中考必背)

九年级上下册历史问答式知识点(中考必背) 1.古埃及的文明成就有哪些?象形文字、太阳历 2.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什么?金字塔 3.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哪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4.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什么文字?楔形文字 5.古代印度文明的代表是什么?种姓制度 6.种姓制度中掌管祭祀是哪一阶层?婆罗门;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是哪一阶层?刹帝利 7.佛教创始人是谁?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8.佛教什么时期传入我国?西汉末年 9.阿拉伯数字的创造者是谁?古印度人 10.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小国寡民” 11.希腊最大的城邦是哪个?斯巴达 12.谁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达到高峰?伯里克利 13.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公民大会 14.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什么制度?津贴制度。 15.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具有侵略性质。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16.罗马建立了共和国的决策权掌握在哪一机构手中?元老院 17.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的法律文献是什么?《十二铜表法》

18.沉重打击了奴隶制,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衰落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斯巴达克起义。 19.公元前27年,谁建立的罗马帝国?屋大维 20.希腊神话的特点是什么?代表是哪部作品?“神人同形同性”,《荷马史诗》 21.希腊雕塑代表作品有什么?宙斯像、《掷铁饼者》 22.希腊建筑的代表作是什么?雅典帕特农神庙 23.古希腊的哲学家谁提出了“原子论”?德谟克里特 24.思考转向人类社会,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的古希腊哲学家是谁?苏格拉底 25.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还创立了逻辑学的古希腊哲学家是谁?亚里士多德 26.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它是什么?“儒略历” 27.在罗马帝国统治的什么地区兴起了基督教?巴勒斯坦地区 28.联系封君与封臣的纽带是什么?土地 29.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什么机构?庄园法庭。 30.城市居民争取自由与自治斗争的手段有哪些?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31.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是什么?大学的兴起。 32大学拥有哪些自治权?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33.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的法律文献是什么?《罗马民法大全》 34.为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是什么文化?拜占庭文化 35.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什么政权统一了日本?大和政权 36.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改革是什么?大化改新

中考历史启示类问题答案

启示类问题答案 一、中国古代史 1、和下西洋: 中国要坚决不移的对外开放,融入世界,中国走的是和平开放之路,国力强盛,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地位。 2、闭关锁国: ①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②对外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开展的有力保障; ③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开展的今天,要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展开多边合作,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封闭只能被时代所淘汰。 3、科举制的意义和影响: ①改善了用人制度,对社会开展有进步意义;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开展,尤其是唐代诗歌的艺术和繁荣; ③对周边国家缠上深远影响,在世界文明史上有重要地位; ④科举制延续了1300多年,有进步作用但也存在弊端。 二、中国近代史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近代化:以近代工业和科技为推动力,由农业社会转变为近代工业社会。 主要表现:经济工业化,政治化,思想文化理性化。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是一个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经历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过程。 代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启示:①中华民族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②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领到中国人民完成革命的任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3、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PS :①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惊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要勿忘国 耻,振兴中华; ②中国近代史是人民的一部抗争史,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 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③中国近代史还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社 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考历史主观性问题集锦

中考历史主观性问题集锦 中国古代史 1、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商鞅变法 你学习了商鞅变法后,有何感想? ①要顺应时代潮流,适时改革。②改革,能发展社会经济,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③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 商鞅变法失败还是成功?商鞅精神是什么?从中得到的启示。 (1)成功了。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一场社会变革是否成功,主要是看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是否生还是死。 (2)商鞅精神:他为使国家及时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不畏艰辛和强权,敢于向落后的旧势力挑战,甚至是不畏流血牺牲,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信心,实在值得我们敬佩。 (3)启示:在今天的改革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阻力,但是我们也应该向先人们一样,坚定改革的信念并推进改革的进程。 2、汉武帝大一统和评价汉武帝 有人说:“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不能不研究秦始皇;研究中国古代边疆史,不能不研究汉武帝。”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答:有道理。秦始皇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我国两千多年王朝统治的基本体制,所以研究中国政治史要研究他;汉武帝北击匈奴,又两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又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理,拓宽了西汉的疆域,所以研究中国古代边疆史要研究他。 3、西汉在汉武帝,唐朝在唐玄宗时达到全盛时期,试析汉唐盛世出现的原因 1)、两朝统治者都吸取前代速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的政策。 2)、两朝都经历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达到了盛事的景象。 4、三国两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 回答中国古代改革的相关问题。 (1)在战国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曾经出现过两次对历史起到推动作用的改革,你知道是哪两次改革吗? 答: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2)在战国时期的那一次改革中,奴隶主和旧贵族对其中的一项改革措施最为不满,你能判断出这一项改革措施是什么吗? 答:奖励军功。 (3)有人说,这两次的的改革,前一次改革因为推行改革的人最后因改革牺牲而失败了,而后一次的改革是成功的,你认为呢?请你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两次改革都是成功的。商鞅虽然最终为这次变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是成功的;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因此也是成功的。 (判断一场改革或者变法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和评价唐太宗 评价:唐太宗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在位时期,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政治上,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革新制度;经济上,他轻徭薄赋,戒奢从简;法律上,他修订律令,完善法制。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唐朝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得到的启示。 (1)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正确使用民力,发挥效力; (2)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当今必须依法治国;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人唯贤,社会才能发展和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