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综述及展望

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综述及展望
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综述及展望

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综述及展望

摘要:在推进商业银行渐进改革过程中,效率的提高是商业银行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的关键,也是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商业银行效率是商业银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和商业银行效率测度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商业银行,效率研究,展望

一、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

综合国内外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通常可分为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所谓银行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产权结构、治理结构、规模经营和金融创新能力等。而外部影响因素是指不受银行管理层控制的影响因素,如金融监管和宏观经济政治环境等。

(一)内部影响因素

1.产权结构

关于银行产权结构与经营效率之间的关系,理论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传统产权论认为,由于资本市场的监督作用,私营商业银行相对国有银行和合作银行的经营效率会更高。Nicols (1967)和0’ Hara (1981)所做的研究证明了上述观点。根据他们对当时的互助合作产权和私有产权金融机构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互助合作产权形式的银行确实比私有产权形式的银行效率更低、成本更高。Sumon KLImar Bhaumik和Paramita Mukherjee对印度的银行业调査研究也证明,印度国有银行在资产净利润率、人均业务量和人均利润大大低于其私营银行的同时,还拥有远高于私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Porta Lopez-De- Silanes和Shleifer的研究报告也进一步表明,银行国有产权形式在那些单位资本收益较低、金融体系欠发达、政府干预较强而效率较低、产权保护性差的国家往往占有较大比重。他们认为,银行国有产权的普遍存在使资源配置过程更具有政治意义(服从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而不是效率性,并最终与较慢的金融和经济发展相关。张健华(2003)采用虚拟变量证实了国有产权与股份制产权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得出国有产权引起效率损失的结论。[1]相比之下,国有银行效率最低,未上市股份制银行效率较高,己上市股份制银行效率最高。

在影响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效率差别的因素中,企业产权制度是诸多问题的根源。[2]

但也有学者认为银行产权对银行效率没有影响。按照Jensen和Fama (1983)的理论,当合作制金融机构经营低效时,合伙人可以通过抽回资金来

威胁管理人员,这种对管理人员的制裁比股份制的股东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股票

更加有效。Mester和Cebenoyan等人运用随机前沿方法测度了合作制和股份制

两种类型金融机构的成本效率,Mester发现合作制储蓄和贷款机构要比股份制

机构更有效率,而Cebenoyan则发现两者并没有区别。[3]Altunb aS等人运用

随机前沿方法检验了 1991-1993年间土耳其股份制和公有银行的效率情况,发

现两者并没有明显的差异。Yener Altunbas等人对1989-1996年间德国银行的

效率进行了研究,也未发现股份制银行比公有和合作制银行更有效率,相反却

发现公有制银行还略微具有成本和利润优势。

2.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下的股权结构对银行效率的影响也存在不同的观点。Shleifer和Vishny (1986)认为集中的股权结构集中度与公司价值正相关。按照“活跃股东监督假设”,公司大股东有监督和影响管理人员以保护他们投资的激励,考虑到所持有的大额股份,他们有足够强的实力去严密监督管理者,以防止他们做出对股东财富不利的行为。按照这种观点,外部大股东减少了管理者机会主义的范围,从而使股东与管理者的代理摩擦减少,因而股权结构集中度与银行效率正相关。但有人认为集中股权结构条件下大股东的控制降低了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其它专用资产的投资,从而也就降低了公司价值,所以集中的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负相关。也有研究发现,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非单一,即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既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至于什么情况下有利,什么情况下不利,要视股权结构集中度的变化区间等因素而定。

亚洲开发银行(2001)通过研究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良好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则会给银行良好的回报,与银行效率正相关。郑录军和曹延求(2004)采用计量方法对影响银行效率的若干因素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集中型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重要因素。[4]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商业银行确立经营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途径,加速决策的执行,实施有效的监督,能贏得投资人的信任和社会公众的信任,使商业银行获取更好的发展社会空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中,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护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最为重要的机制,以市场化的方式行使对商业银行股权投资的管理是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的共同趋势。[5]

3.规模经济

大量的研究表明,银行规模也是影响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Bel& Murphy (1968)运用边际分析技术对美国238家银行的成本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支

持成本递减或收益递增的银行规模效率。Benston (1972)最早研究了银行业的

规模经济效应,结论是,不管自身规模大小,给定其他条件不变,银行规模扩

大1倍,平均成本将下降5%-8%。Young等(1998)研究了美国银行业1984- 1993年的技术进步、效率及生产率变化,认为银行规模对美国银行的效率有着

显著的影响。刘宗华和邹新月(2004)的调查结果显示,4家国有商业银行具

有较为显著的总体规模经济,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

行和福建兴业银行具有较为显著的总体规模经济,其他银行或者不具有规模经济,或者具有轻微的规模经济。[6]

尽管银行业的咨询者和管理人员坚持并购能使银行增加规模经济,但大量的学术研究表明,银行规模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多数早期的文献认为,银行业的平均成本曲线呈平坦的U型,也就是说中等规模的银行比特大型或小型银行的规模效率略高,其中主要的不确定因素是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即U

型曲线的底部位置所在。[7]Maudos、Pastor、Perez和Quesada (1998)研究支持了上述观点,认为中等规模银行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都是最高的。平均收益随银行规模的上升略有增加(1%_4%),但这种规模效益同样局限在小银行。

[8]S-Paola (2002)的研究发现近20年来银行的大规模并购没有带来所预期

的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有相类似的观点。王振山(2000)

对银行规模与我国商业银行运行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指出,我国现有商业银行虽然就总体规模而言较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规模小得多,规模过小或规模过大导致的规模不经济仍同时存在。规模不经济是造成目前商业银行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粗放式经营方式直接导致了我国整个银行体系的低效运行。[9]根据我国有关资料显示,1989-1998年间,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余额增长了 11 倍,但利润总额仅增长了 26%,而管理费用增长了 8. 9倍,管理费用与利润的增长完全不成比例且在统计意义上呈反方向变动。[10]

4.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通过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占领新的市场、改变经营管理方式等获取新的利润来源,伴随着创新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和范围经济优势增强,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银行效率的提高。大多数国外银行都将金融创新作为提高银行绩效和效率的重要渠道,Silber (1975)认为创新的金融工具或实践可以减少强加于企业的金融限制,从提升抗击风险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和绕过过时的管制三方面改善金融系统。Kane (1978,1981)用一种“斗争模型”来描绘管制人和被管制人之间持续的斗争,金融创新正是作为对立的经济(被管制人) 和政治(管制人)之间力量持续斗争的结果。一项金融创新的产生,必须使市场运作更有效率和更完整,一项金融创新可能通过减少金融服务顾客的金融中介成本而使市场更有效率。Ross (1989)发展了一种代理理论模型,考虑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角色,认为金融创新是提供了一种方式,使机构移动回他们可能接受的投资组合。Duffle和Rahi (1995)讨论了市场不完全性与创新。Grinblatt和Longstaff (2000)通过对多种证券的分析,也得出了金融产品可以完善市场的结论。

(二)外部影响因素

1.金融监管

金融管制对银行效率的影响,目前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仍不确定。以金融脆弱说和公共利益说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加强金融监管,标准的公共利益理论也认为监管解决了市场失灵和外部性问题。李涛博士通过对世界上118个国家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研究表明:高效的监管不仅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国外学者运用前沿分析方法来测算金融管制放松前后银行效率的变动,探讨金融管制对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挪威银行在金融管制放松后效率得到了提高,土耳其银行在金融更为自由化的环境下效率也有所提高。相反,20世纪80年代美国放松金融管制并未提高美国银行的效率。[11]20世纪80-90年代初,韩国放松金融管制对银行效率也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从降低信息不对称、节约监督成本和维护银行经营安全稳健的角度来看,如果监管部门具备克服信息不对称的能力和意愿,银行管制有利于提高其公司治理的效率。因此,放松金融管制有可能提高银行效率,也有可能降低银

行效率,这主要取决于放松金融管制之前的行业状况。[12]

但金融管制过程也可能被小产业集团俘获,政府监管部门及其监管者并不

具有克服信息不对称、降低监督成本的能力和愿望。大的商业银行也有可能

“俘虏”监管者,使监管者成为其利益的代言人,而非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Barthetal (2001)也证明较多的管制会更大可能性地带来系统的银行危机和较

低的银行效率。Caprio、Laeven和Levine (2003)的实证研究表明,银行管制

和监管对银行价值的影响并不明显,通过强化监管来提升公共部门的权力对银

行价值不产生任何影响。事实证明,众多的限制经济人活动的法律,往往是造

成“坏市场经济”的主要原因。据调查,有65. 3%的监管和被监管主体认为,

银行监管的弹性较大、很大或流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监管与被监管者重复博弈的结果,必然是道德水准的下降。[13]这也是S由银行学派坚决反对银行监管,认为管制失灵的重要原因。

2.市场竞争

英国经济学家Martin和Parker对其国内私有化后的各类企业的经营绩效比较发现,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有明显改善;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改善不明显。一些证据表明,市场竞争导致的银行集中高会使银行索取较高的贷款利率,给予较低的存款利率。

Gilbert (1984)得出市场份额与银行效率呈正相关。

[14] Robert. Deyoungt&Zftekhar. Hasan 研究美国银行业 1984 年至 1993 年的

效率状况,发现银行集中度与效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样的产权结构在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对银行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市场经济中存在有效率的国有商业银行制度的前提是竞争市场的存在。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2005)用城市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占当地信贷总额的份额来衡量银行的竞争,得出该比率越高,说明竞争越充分,同时也认为地区银行部门的竞争越充分,越是有利于提高该地区金融部门运行的整体效率。[15]

相反,另外也有实证发现市场竞争导致的银行集中却不一定是高效率。比

如一些研究表明兼并导致的集中也并没有系统地降低存款利率,提高银行效率。

还有证据表明,存贷利率差距在集中的银行体系更小。[16]我国国内的一些学

者也研究了市场竞争导致的银行集中与银行效率的关系,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由于银行获利能力及规模不经济造成我国商业银行集中度与回报率是背离的,

银行集中度越高,效率越低。集中度高导致规模不经济,缺乏动力改善绩效,

只会产生一些扭曲的市场行为,导致低效率。黄旭平和唐振龙(2005)基于亚

洲七个国家的而板数据的研究,发现银行集中度的提高带来两种相反作用的效

应: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17]随着银行集中度的提高,规模经济会上升,

从而促进银行效率;相反,专业化经济会下降,从而损害银行效率。银行集中

与银行效率的关系最终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大小。

此外,一些学者发现权益回报率、权益资产比率和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高效率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较低。银行兼并重组对效率的影响难以确定,有些兼并重组提高了银行的效率,而另一些兼并重组则降低了银行的效率。Berger和Mester (1997)对银行资产规模、组织形式、市场集中度、资本化程

度等因素对银行效率的影响作了研究。Young等(1998)研究了美国银行业1984-1993年的技术进步、效率及生产率变化,认为银行规模、集中度、资产、不良贷款率、人均营业费用、股权结构等都对美国银行的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Worlhington (1998)运用随机成本前沿法测算了资产质量、人力素质和教育程度等因素对澳大利亚金融机构效率的影响。Harker和Zenios (2000)将驱动金融机构业绩改变的因素分为战略、战略执行、环境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又具体分成数个方面的内容。Frei (2000)等认为,金融机构效率的驱动器是其对人力资源、技术、过程管理等模式的选择及其对金融服务质量、成本和便利程度的影响。丁俊(2001)从经营绩效、稳定性、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三个方面对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衡量稳定性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始终被作为影响银行效率的主要因素,以所有者权益占总资产的比重作为考查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指标比较合适。朱南等人(2004)考察了净资产收益率、权益比率、国有与股份制银行以及银行总部位置等四项因素对银行效率的影响。

二、商业银行效率测度方法分析

(一)前沿分析方法

1.参数方法

根据Berger & Humphrey (1997)基于前沿分析的银行效率研究方法按是否

需要估计前沿生产函数中的参数,将前沿分析方法分为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

两大类。参数方法又包括随机前沿方法(SFA)、自由分布方法(DFA)和厚前

沿方法(TFA)三种。早期的研究多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忽略各类产

出间的相关性以及产出的弹性,对生产函数中的指数项进行估计。以后的研究

逐渐采用二次项形式和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形式。因为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有易

估计性和包容性等优点,金融机构效率研究中采用此方法的越来越多。在实际

应用当中,上述三种参数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克服上述三种测度方法的缺陷,RienWagenvoort和Paul Schure (1999)提出了递归厚前沿法,但在实际

研究中这种方法的运用尚不多见。参数方法的主要缺陷是对最佳效率边界首先

假定了函数形式,因而可能导致效率计算出现偏差;由于它允许随机误差的存在,因此,如何更好地将随机误差与低效率区分开来就是一个问题。

2.非参数方法

非参数方法主要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无界分析法(FDH)。数据

包络分析法(DEA)最初由Charnes等(1978)在Farell (1957)的生产效率

的基础上提出,是在数学规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他将微

观层面上的效率分解为技术效率、价格效率和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反映在给定投入的情况下企业获取最大产出的能力;配置效率反映给定投入价格时企业以适当比例使用各项投入的能力;上述两项测度结果组合成综合效率。Sherman 和Gold (1985)最早应用该方法来考察银行分支机构的绩效水平,许多学者随后运用非参数方法来测度金融机构的效率。非参数方法虽然允许效率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动,不要求对所有样本的无效率分布做出事先的假定,但也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假定没有随机误差的影响;二是忽略了价格对配置效率的影

响。对于第二个缺陷,可以采用基于成本的DEA模型(测度银行的X—效率)来考虑价格的影响。

(二)财务指标方法

所谓财务指标方法,是指利用各种财务指标(平均资产回报率、银行贷款周转率和银行资本充足率等)来评价银行的经营效率。尽管财务指标方法在使用时操作简便,但却不能反映银行的整体绩效。因而,在对银行效率的测度方法上,财务指标方法应用要相对更少。

三、商业银行效率研究展望

1.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和测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统一

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测度方法都存在着许多争论。从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上看,无论是内部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规模经济和金融创新因素,还是外部的金融监管和市场竞争等因素,是否真正对商业银行效率有影响及影响的大小,都没有统一的结论。各机构效率之间的结论可比性也不强,银行效率的测度方法也不统一。上述文献虽然在评价商业银行效率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银行效率研究有待更系统地总结。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和测度方法的统一,是未来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一个方向。金融生态系统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在考虑影响银行效率的因素时应从整体的系统进行研究。因而,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方向有待于从本地的差异情况出发,寻找出一个比较合适和统一的银行效率的测度方法。

2.我国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从以上的文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对银行效率的研究比较早,而我国对于银行效率的研究则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经验。但由于我国在产权结构、治理结构、规模经济和金融创新,及金融监管和市场竞争等因素上,都与国外的银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和内外部环境作系统的研究,在影响因素和测度方法上作一定的创新。

3.我国上市前后的商业银行效率比较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005年10月和2006年6月,建行和中行相继在香港上市。由于存在时滞性和数据资料收集困难,对建行和中行的研究也仅停留在上市前的效率,对上

市后商业银行效率是否增加还没有作系统的理论分析。对上市前后的效率进行

比较,可以发现上市对效率的影响程度。

参考文献:

[1]张健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DEA方法1997-2001年效率的实证分析

[J].金融研究,2003’ (3).

[2]谭政勋.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产权制度还是市场结构[J].金融研

究,2005,(11).

[3]M

ester. A study of hank efficiency taking into account risk-

preference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6, 20: 1025-1045.

[4]郑录军,曹廷求.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

2005, (1).

[5][

15]李扬,刘煜辉(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理

论与方法[J].比较,2005,(21).

[6]刘宗华,邹新月.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基于广义超越对数

成本函数的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2).

[7][

8][11] Berger A. N. & R. progressand the geographic expansion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w, WpOl-

6r, Working Paper of Federal Reserve.

[9]谭中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3).

[10]易纲,赵先信.中国的银行竞争:机构扩张、工具创新与产权改革[J].经

济研究,2001,(8) ?

[12]黄海林,谢元态.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及监管的经验借鉴[J].海

南金融,2007,(3).

[13]谢平,陆磊.中国金融腐败指数:方法论与设计[J].金融研究,2003,

(8).

[14]Gilbert, A. (1984) ,“Studies of bank market stlMctu广and

com. petition: A review and evaluation”, Journal of

Money. Credit&Banking 16: 617-644.

[16] Clark, J. (1996) ,“Economic cost, scale efficiency and

compefi-tive viability in banking”,Journal of Money, Credit&

Banking28(Aug. ): 342-64.

[17]黄旭平.银行监管、银行发展与金融稳定: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J].

武汉金融,2006, (8).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金融学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 一、商业银行竞争力 世界上较早从事竞争力研究的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y Forum , 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IMD)。WEF和IIMD是从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研究竞争力的, 并于 20世纪 80年代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国家国际竞争力评估体系。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国内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对企业竞争力也展开了系统研究。其中以金碚(2003)的成果较有代表性。金碚指出: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而理论界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还未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对其研究的学者们各存己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 焦瑾璞(2001)指出,银行竞争力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 朱新国和唐正科(2002)提出商业银行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及银行家合理的运用银行内外资源,进行个性化、差异化市场营销,提供市场和客户所需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赢得市场和客户,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能力。 张新宇(2004)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是其充分利用包括外部环境在内的各种资源,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的综合竞争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彭晓寒(2005)认为:(1)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业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重要性。其对企业发展、国家财政收入、我国对外贸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2)我国金融业的自身改革与发展方向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必要性。(3)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形势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紧迫性。 二、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 1.国内外对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上对商业竞争力的评测主要有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设计的评价指标及其评测、标准普尔评价方法、《银行家》等杂志的银行排名。

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客户营销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客户营销策略 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将与我国商业银行展开激烈的竞争。可以肯定,竞争的结果将是对客户市场的重新分割。因为,对21世纪的银行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资产概念,而是客户概念,谁掌握了客户谁就掌握了市场和未来,谁就掌握了财富的源泉。鉴于外资银行在加入WTO两年后即可为公司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在有限的过渡期内,如何加强公司客户的营销,巩固并拓展公司客户市场份额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实行差异化服务,牢牢抓住现有优质客户 当前,银行业普遍认同一个“二八定律”,即银行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客户。而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差距之一就表现在如何寻找这20%的客户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上。国外银行普遍投入了较大的人力。财力,模拟和预测客户需求,分析客户贡献度。客户忠诚度,并且大都建立了数据仓库,因此,他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很容易地找出这20%的优质客户。与外资银行相比,我们对客户

的评判还只停留在静止的、片面的、主观的水平上,还不能对客户作出动态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和准确、高效的选择,这样就导致我们对客户的服务只能是大众化的,而非个性化的。例如,当一个客户向银行提出贷款利率下浮的要求时,银行可能在这单笔贷款上亏本,但却可能在其他业务上赚钱,但是由于银行对该客户使用金融产品的信息掌握得不够全面,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优质客户,因而不敢轻易作出决定,这样就影响了服务效率。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客户关系管理上存在明显的差距,将导致“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可能会投向服务更好的外资银行,加上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客户基础薄弱,资金实力有限,基于对市场和竞争的分析,他们肯定会考虑走“精品”路线,通过电子化手段。产品创新和技术含量高的金融品种千方百计地来挖掘我们的优良客户,能够创造80%利润的客户流失了,剩下来的是一些劣质客户,我们的盈利能力就会被削弱,因此,新形势下的公司客户发展策略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细分客户,对优质客户实

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A)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银行业自身的快速发展以及业务量的增加,信用风险问题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逐渐暴漏出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银行业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以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多,使得银行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本文主要从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和银行信用风险量化几个方面对当前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最后对国内外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文献做出了总结。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一、关于银行信用风险定义的研究 1.风险的定义 风险(Risk)最早起源于拉丁美洲人的日常生活用语“Resum”,原意是“因航海或海上活动,其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无法预测的危险或风险”。而《辞海》中将风险定义为“人们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受损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在我国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中,提出“风险通常是指由于当事者主观上不能控制的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实际结果与当事者的事先估计有较大的背离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2.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 亨利〃范〃格罗(2005)将信用风险定义为债务人或金融工具的发行者不能根据信贷协定的约定条款支付利息或本金的可能性,是银行业固有的风险。闰晓莉、徐建中(2007)认为信用风险狭义上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本付息协议,致使银行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即它实际上是一种违约风险。广义上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的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一种可能性。 二、关于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1.银行进行内部评级必要性的研究

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 一、我行储蓄业务发展的总体概括 1、截止18年10月31日,平湖市分公司时点余额34.41亿,年增-1.67亿,同 比净增-3.67亿,其中活期时点余额7.24亿,净增-1.18亿.,同比净增 0.49亿,定期时点余额27.0亿,净增-0.3亿,同比净增-4.1亿。本年 有6个网点余额保持正增长,其中4个城区网点,2个农村网点。 2、近年来市占率发展状况: 15年市占率6.96%、16年市占率8.36%、17年市占率8.92%、2018年10月储蓄余额市场占有率8.31%,本年-0.61%,同比-0.4%,环比0.2%; 3、近年来全市银行个金总存款发展情况: 15年全市个金存款360亿,年增14.5亿,其中邮政3.4亿,本年新增市占率23.34%,工行-2亿,农行6亿,中行2亿,农商行3.7亿; 16年全市个金存款388亿,年增26.08亿,其中邮政7.5亿,本年新增市占率28.87%,工行1.94亿,农行5.3亿,中行1.3亿,农商行7.3亿; 17年全市个金存款403亿,年增14.8亿,其中邮政3.4亿,本年新增市占率22.73%,工行1亿,农行2亿,中行-0.3亿,农商行4.5亿; 18年10月全市个金存款4.14亿,年增10.9亿,其中邮政-1.56亿、工行4.93亿、农行0.38亿、中行-0.3亿、建行-0.7亿、农商行-0.95,其他小商业银行8.83亿元占了今年新增存款的80%,其中中信银行2.72亿、浦发银行0.68亿、兴业银行0.6亿、平安银行0.76亿、绍兴银行0.65亿、泰隆银行0.49亿。 二、其他商业银行的优势分析

商业银行服务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商业银行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提升服务水平成为银行求生存、求发展的基础。尽管各家银行对服务已经给予高度重视并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服务本身的系统性决定了其服务水平的提升仅仅依靠硬件的完善远远不够的。各银行在服务管理上仍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本文就银行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商业银行服务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服务水平;改善 一、背景 服务是商业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高质量的服务能给银行带来高附加值。客观地说,目前银行的服务与十几二十年前的状态相比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银行也越来越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已经通过规范服务行为、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设施等各种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客户对银行服务的满意度,提升银行业的整体形象。特别是在银行产品、功能同质化状况下,服务成为各家银行获得比较优势的关键。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体制、发展战略管理等方面原因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数量不多,而且基本处于垄断地位,没什么竞争可言,所以服务方面存在一些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银行业的声誉。 最让我心寒的是近期在我家乡高州所发生的一件事:老人叫邓某芳,高州市新垌 镇新德村人,今年69岁,事发前中风,“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邓家为了给老人治病,打算将老人存折里的3万元钱取出来。开始,邓某芳的儿子邓汉林带着邓某芳的户口本、两张身份证(一代证姓名为“邓某方”,二代证姓名为“邓某芳”)。由于办理存折所用的是一代证,与二代证有一字之差,于是,信用社工作人员让邓汉林去村里开证明,证明

二者为同一人。 然而,当邓汉林将村里开具的证明拿来时,信用社又以当地派出所没有盖章为由拒绝了邓的取款要求。无奈,邓汉林又到当地派出所盖章。从派出所回来后,信用社工作人员问邓要取多少钱,邓告知3万,信用社工作人员告诉邓汉林,“邓某芳要亲自来信用社。”最终,家属就将病重的老人拉到信用社,可是工作人员还是不给。僵持之下,老人当场死亡。 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折射出来的却是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已经到了不能不改进的时间点了。 、商业银行服务存在的问题 1在服务文化方面。(1)服务意识不够强,对服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员工对客户服务的自觉性不高,服务工作的质量偏低。(2)缺乏内部营销的意识。在拓展业务和日常运作中各职能部门之间本位主义比较严重,不能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不能形成合力。 2、在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方面。商业银行普遍开展了“三声服务”、“站立服务”、“微笑服务”等形式,但总体看层次比较低,而且很多时候对优质客户、存款大户的服 务特别优先,但对普通客户态度冷淡。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服务手段创新方面虽然有所进步,但没体现自己的特色,力度还不够。 3、在服务质量方面。(1)往往将服务质量改进作为一种规划,一项运动,一项权宜之计,过后又打回原形。(2)过分强调技术质量而忽视功能质量。服务质量是由顾客感知的质量。它包括技术/结果质量和功能/过程质量。前者是顾客在服务过程结束后的 “所得”。后者是顾客接受服务的方式及其在服务生产和服务消费过程中的体验。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取决于顾客所预期的质量和所体验到的质量之间的差距,而不仅仅是服务结果。(3)服务流程烦琐、服务效率不高。员工业务不熟练,执行制度不严,侵害了客户的正当权益;业务办理烦琐;以规章制度为保护牌。而不以客户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4)对服务投诉的认识与处理不到位。部分商业银行对由于机器故障、程序升级、规章制度等原因引起的客户投诉,处理不及时,损害了银行形象。文章开头所提及的例子,正是这

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13589753.html, 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文献综述 作者:余峰 来源:《大经贸》2016年第05期 【摘要】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信用风险问题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日益突出。本文主要从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和现代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研究几个方面对当前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最后对国内外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文献做出了总结。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文献综述 一、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 信用风险(Credit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很多学者分别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定义信用风险。他们认为,狭义的信用风险一般是指信贷风险,而广义的则是指因债务人的违约而引发的一系列风险,其中包括在资产业务中因债务人没有及时偿还所借贷款而导致资产质量变换,负债业务中客户大规模提前支取导致挤兑从而加剧支付的难度等。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金融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三大类。麦肯锡通过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的风险60%来自信用风险,其余40%来自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前银 监会主席刘明康也认为,信用风险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也是最大的风险之一。 二、传统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有信贷决策的“6C”模型和信用评分模型等。“6C”模型是指由有关专家根据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经营环境(condition)、事业的连续性(continuity)等六个因素评定其信用程度和综合还款能力,决定是否最终发放贷款。运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专家用在“6C”上的权重有可能以借款人的不同而变化,专家难以确定共同要遵循的标准,造成评估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一致性。 而信用评分模型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指标进行加权计算,对借款企业实施信用评分,并将总分与临界值进行比较,低于该值的企业被归入不发放贷款的企业行列。信用评分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爱德华·阿尔特曼(Altman)1968年对美国破产和非破产生产企业进行观察,采用了22个财务比率经过数理统计筛选建立的著名的5变量Z-score模型和在此基础上改进的“Zeta”判别分析模型。将Z值的大小同衡量标准相比,可以区分破产公司和非破产公司。

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理论

2012年第2期下旬刊(总第472期) 时 代 金 融 Times Finance NO.2,2012 (CumulativetyNO.472)浅析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理论 杜 峰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本文从现实角度分析了影响商业银行经营规模效率的主要构成因素因素,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商业银行有关规模效率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的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 【关键词】商业银行 规模效率 管理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都迅速扩张。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是否经济,其经营规模是否具有经济效率,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商业银行规模效率概述 所谓规模效率,是指银行是否在最节省成本的状态下提供产出,即当银行在扩张存款、贷款或资产时,其单位成本的状况。如果产出的增长高于成本的增长,则一该银行处在规模效率状态中,通过扩大规模和提高产出水平,银行可以更有效率地经营;如果产出的增长低于成本的增长,或者说,成本的降低将一导致产出更快地降低,则该银行处在规模无效率状态中;如果产出的扩张所引起成本的增加没有变化,则该银行处于常数规模效率状态。 产业经济学家一般以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关系来区别规模效率和规模无效率。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则存在规模效率;反之,如果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则不存在规模效率。 二、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的成因分析 规模效率的成因可以归结为提高收入、降低成本和分散风险3个方面。 首先,从提高收入方面而言,规模较大的银行享有更高的声誉,从而也就更容易开展业务,获取更多的收益。同时,实现管理分工和提高管理专业化水平也需要规模。规模较小的银行,因管理人员绝对数量少,每个人承担多项管理工作,专业化分工不强,因此效率不高。规模较大的银行则可以按照最优组织结构,设立专业化的职能管理部门,管理人员通过合理分工,承担专一的管理任务,从而有利于经验累积,也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其次,规模较大的银行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办公室白动化、数字化改造和巨额的广告费用支出时,可以在更大的业务规模上进行分摊,从而降低成本。同时,管理信息系统和智能办公系统的使用,也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从而降低平均管理成本。20世纪9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工程学的发展和完善,银行产品推陈出新。由于技术日益复杂,新产品开发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产品开发后,只有在大规模产品上进行分摊,才可能有利可图。而且,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上,大银行可以以更低的利率吸收存款、发行债券,也更容易在股票市场筹集资金,从而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特别是在“脱媒”的外在环境下,大银行依靠其完善的信息网、多样化的融资手段以及良好的信誉,在获取资金时比小银行具有更大的优势。2004年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允许银行根据内部评级结果来计提资本,而采用内部高级法所需计提的资本比低级法和外部法都少,从而可以节省资本。从资产组合而言,规模较大的银行的贷款更容易进行组合以降低风险,从而也可以少计提资本。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规模较大的银行可以节约资本成本,从而使大银行获得了更优越的竞争条件。 最后,银行规模越大,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规模越大,覆盖面越广,所面对的债权就越多,所有债权同时提取存款的可能性也越低,银行面临挤兑的可能性也越低;另一方面,规模越大的银行面对的债务人越多,贷款的风险也就越分散,从而增强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三、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研究 银行是否存在规模效率是银行业效率研究中最早提出的问题。1954年,Alhadeff对加州210家银行1938一1950年的经营绩效采用财务比例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他最早提出银行业存在递增的产出规模效率和递减的成本规模效率。1969年,Bell和Muephy 运用边际分析技术,对不同规模银行的成本弹性进行了研究,证明了银行成本规模效率的存在。1981年,Benston,Hanweck和Hum-phrey等人从单一银行制和分支机构银行制的比较角度进行了研究,其结论都证明银行存在明显的规模效率,即银行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在某一点后停止下降并逐步上升。有关银行规模效率研究的大部分文献都认为,银行的平均成本曲线呈平坦的U型,这说明中等规模的银行比大银行和小银行更具有规模效率。银行可以通过在更大规模上分摊固定资产投资和巨额的营销费用而降低单位成本;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专业分工来配置更多的资本以降低单位资金成本;也可以通过资产的投资组合降低风险,相应减少银行风险资本准备,从而实现财务上的规模经济。20世纪90年代,小型零售银行的出现以及大量银行购并事件使规模效率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Tseng(1999)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银行业规模经济的研究表明,加利福尼亚州银行业在1989一1991年间存在规模无效率,而在1991一1994年间则具有规模效率,并且工资成本与贷款成本对总成本有着显著的影响。1990年,Tichy对小型零售银行进行研究,他提出,购并对银行成本和收益效率的影响不同。1997年,Akhavein提出,购并提高了银行的成本效率。 总之,理论与实践都证明,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超过了一定规模则表现为规模无效率。所以,规模效率研究的另一个任务,就是确定何种规模对银行业最具有规模效率,即u型曲线中的规模效率点在何处。遗憾的是,正如Humphrey(1990)所指出的, (下转第128页) 114 Times Finance

商业银行客户标签体系构建知识讲解

银行客户标签体系构建 在大数据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将从根本上改变金融运营模式。数据在呈现出海量化、多样化、传输快速化和价值化的变化趋势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金融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营销策略和服务模式。商业银行“通过产品与服务争夺客户”的背后是一场暗流涌动的数据战。商业智能、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价值、信息地图等词汇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商业银行各级机构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视野,银行在客户营销、客户关怀、风险监管、业务运营等方面,有关数据分析的应用也更加深入和精细。 这也反映了商业银行因时而变、顺势而为的转型思路,即利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实现战略转型,依托客户服务渠道和大量交易数据的优势,打造以大数据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重视客户体验、适应新时代市场竞争的“数字银行”。 在此过程中,如何在银行内部以及所有可能记录客户信息的互联网、各类商户系统中的结构化、非结构化,以ZB计的海量数据中获取并筛选有价值的关联信息,是对所有商业银行的一大挑战。而通过构建客户标签,实现快速精准营销,则是商业银行应对上述挑战的有效解决方案。 一、何为客户标签 给客户贴标签是大数据营销中常用的做法,诸如“商务人士”、“育婴妈妈”、“在校学生”、“奢侈品粉丝”等客户标签早已在互联网企业中建立,借助客户标签,互联网企业可实现基于网页设计的广告、营销活动的精确推送。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也开始尝试通过深入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洞察客户行为、喜好,给客户“打”上各种类型的标签。 合理准确的客户标签的背后是银行对客户全方位信息的深入理解与认知。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可以发现哪些潜在客户对营销活动响应度高;哪些客户接受新产品困难,只钟情于传统业务;哪些客户信用度低、风险高或存在欺诈可能。准确勾勒客户轮廓需要结合银行内部数据、社交媒体数据、外部公共数据等多维度数据,深入分析、挖掘后获得潜在客户知识,并依据业务目标对客户进行分类细化,采用类自然语言方式对客户进行描述。如客户标签“手机消费达人”=统计周期[当年(自然年)01月01日至今]+渠道偏好特征[通过手机银行渠 道办理业务]+服务偏好特征=[缴费交易笔数≥4]+交易对手特征[支付宝商户]。一个客户标签通常是一个或多个客户特征的集合,构成集合的特征也称为业务特征规则,是表达客户标签规则的原子组成。 二、客户标签体系的构建 对商业银行而言,基于客户特征集合形成的客户标签有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个,这些标签在构建时的业务目的和适用场景各有不同。随着应用标签的场景越来越丰富,商业银行也会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客户标签体系。

商业银行运营效率分析

商业银行运营效率分析 摘要:作为金融服务企业,商业银行需要开设营业网点并雇佣员工为客户办理金融业务,同时还要设置管辖机构对众多网点或辖属机构实施管理。为了维持众多分支机构的运营活动,商业银行需要发生大量的资源耗费。相应地,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成为影响其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业务运营效率 一、运营效率的衡量指标分析 近年来,我国开始采用成本收入比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财政部于2004年发布《财政部关于调整国有商业银行费用成本考核指标的通知》,首次引入成本收入比指标,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自2004年起将该指标作为费用成本考核指标。随后又在2009年发布《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暂行办法》,重新规范了成本收入比的计算口径。银监会在2006年发布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中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从财务重组次年起成本收入比应控制在35%-45%。 无论是从上述政府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的规定看,还是从上市商业银行披露的年报信息看,成本收入比的计算口径均存在一定差异(见表1)。关于成本,银监会与财政部(2009年)的发文均可视为业务及管理费。从上市银行披露的2009年年报信息看,多数行均为业务及管理费,只有交通银行除了业务及管理费外,还包括营业税金及附加和非信贷资产减值损失两项,兴业银行则包括了其他业务成本。关于收入,银监会规定为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净额,财政规定为营业收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的相关规定,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包括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汇兑收益、其他业务收入等项目。从上市银行披露的年报信息看,中国银行扣除了其他业务成本,而其他银行均为营业收入概念。 根据上述分析,各行成本收入比的口径差异突出体现在三个科目上:营业税金及附加、非信贷资产减值损失和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是针对商业银行贷款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经营收入征收的税金,不同于正常的投入,属于产出的分配,应当作为收入的扣减项,不应纳入成本收入比的成本口径。至于非信贷资产减值损失,相当于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本性支出的折旧或摊销的补充,可以纳入成本的计算范围。其他业务成本是商业银行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所发生支出,包括出租固定资产的折旧额等。从2009年上市银行

商业银行客户服务 分测试题答案

单选题 1. 衡量一家银行生存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是:√ A规模 B价格 C服务质量 D存在时间 正确答案:C 2. 搞好银行服务的关键是:√ A把客户的不满和怨言化解在萌芽之中。 B注重细节 C工作效率高 D虚心接受客户的批评 正确答案:B 3. 在处理客户投诉时,银行从业人员最不应该做的是:√ A耐心聆听客户的抱怨 B保持平和心态 C尽快查明原因 D和客户争吵 正确答案:D 4. 客户在购买银行服务前,他不可能看到和感受到银行的服务,体现了银行服务的:√ A无形性 B不可分离性 C变异性 D风险性 正确答案:A 5. 银行的经营风险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于:√ A竞争对手 B客户 C银行自身

正确答案:B 6. 鉴于服务标准化和质量控制难以实现,银行应该:√ A使用人员信息源 B提供公众易理解的有形暗示 C重视对一线员工的选择和培训 D提供定制化服务 正确答案:D 7. 鉴于消费者对银行的评价经常受朋友、家庭和其他各种意见左右,银行应该:√ A使用人员信息源和创造强有力的组织者形象 B重视对一线员工的培训 C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 D使用多个服务点 正确答案:A 8. 体验式服务大受消费者欢迎的原因主要是:√ A它与传统的买卖形式不一样 B为企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C人们在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获得精神享受 D让消费者体验消费过程 正确答案:C 9. 下列有关“SERVQUAL”量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最为常用的服务质量度量工具 B从五个维度来评价服务质量的高低 C专门用来分析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 D可以帮助人们判断银行服务质量 正确答案:C 10. 下列哪个因素不是造成服务失误的原因:√ A不可控的外力 B客户有时无法准确表述自己对服务的期望 C服务质量差距的变化 D服务质量没有统一的标准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投入产出分析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投入产出分析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08年6月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摘要 在当今这个时代,特别是中国入世五周年之后中国金融业逐步全面开放,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了股份制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等一系列举措,这些措施对提高商业银行效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金融业的壁垒和限制逐步取消,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效率是银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有效控制是商业银行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对银行效率的评价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尝试在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为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提供一个基于实证的分析框架和方法,使相关政策建议更具有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本文通过运用DEA方法,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2家银行,对之进行了分析,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银行经营效率分析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理论,确定效率研究的模型DEA和投入产出指标,选取12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2005年、2006年、2007年的效率进行了评价。通过对各家银行效率的排序,来考察中国商业银行在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效率的变化情况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近三年年来我国银行效率的总体情况为股份制上市银行大于股份制非上市银行大于国有银行,银行业的整体效率呈现不断提高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DEA模型分析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ABSTRACT In now this time, especially after China Joined WTO Fifth anniversary, the Chinese financial industry gradually comprehensively opens, raises the Commercial bank business efficiency, the enhancemen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s our country financial reform important task.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implemented the joint stock system reform, to consummate the management structure,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al control and so on a series of actions, these measures to raised the Commercial bank efficiency to play the positive role. But because the financial industry barrier and the limit cancel gradually, the market competition is very intense. The efficiency is the bank competitive power centralism manifests, whether the efficiency enhancement and is the cost active control the Commercial bank the key which wins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is. Therefore, through appears very important to the bank efficiency's appraisal analysis. The attempt in the empirical study conclusion's foundation provides for China Commercial bank efficiency research based on the real diagnosis analysis frame and the method, causes the related policy to suggest that has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and the theory basis. This article through utilizes DEA the method, selected had the representative 12 banks,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to it, will be this article research key.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the bank business efficiency analytical study background and the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orrelation theories, definite efficiency research's model DEA and puts into production the target, selects 12 Commercial banks to take the object of study, Efficiency has carried on the appraisal in 2005, 2006, 2007. Through to various bank efficiency sorting, inspects China Commercial bank in the marketability development process, efficiency change situation as well as difference. The research discovered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doc 9页)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doc 9页)

2004年度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中心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客观评价和分析当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态势,分析具体竞争力的强弱,引导中国银行业抓住机遇,保证平稳过渡,并争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对于我们制定竞争策略、维护金融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 ■从综合竞争力看,招商、民生、浦发为第一档次;建行、中行、 兴业、华夏、交通、中信为第二档次;工行、光大、深发展、农行为第三档次。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依据 目前,竞争力研究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成为世界性的学术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其中关于竞争力最权威诠释是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y forum,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的竞争力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从事国别间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提出了竞争力方程,涉及8个领域(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环境、基础设施、管理程度、科学技术、人口素质)的近300个指标;其公布的年度国家竞争力报告,越来越得到经济学界和各国政府的认可,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 WEF将企业竞争力的定义为"比其竞争对手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不难 看出,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最终要通过盈利来体现。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创造价值能力也应成为其竞争力表现的核心。 故此,我们将商业银行竞争力定义为:商业银行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受供求关系、公共政策影响,进行设计、营销各项金融产品,并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的能力;是某一银行成功地将现有资产转换为提供更优质服务的能力。 根据WEF和IMD的竞争力方程: 竞争力=竞争力资产(存在)×竞争力过程 这里所谓资产说的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概念,即竞争力现实的表现。由此可见,竞争力研究主要考察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竞争力的现实存在是什么样的,二是这一存在的进程是怎样实现的。其中存在着因果的分析的过程。我们据此来设计研究框架。 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要特别要强调与现有的银行信用评级以及银行绩 效评价相区别。 竞争力评价与银行信用评级区别:一是研究目的不一样,银行信用评级是减少投资人与债券发行人信息不对称,对象是投资人,目的是揭示风险、风险管理。竞争力评价是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对象是银行,目的是帮银行找问题。二是研究方法也不一样。 竞争力评价与现有的银行绩效评价区别:银行业绩评估只是银行竞争力的外部表现,即银行基于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竞争资源,在过去和现在的市场竞争中的结果和地位。主要集中于银行财务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两大类。然而,仅仅这两类指标不可能全面反映银行竞争力的真实内涵。因为财务指标反映的是银行过去和现在的竞争状况和业绩,可以用来分析和评估以前的行为和决策,

商业银行服务创新案例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研究 ——以招商银行为例专业代码:国际经济与贸易(00243) 作者姓名: xxx 学号: xxxx 单位:聊城大学 指导教师: XXX 2010年 6月2日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目录 摘要 ...................................................... Abstract............................................ I 前言 .. 0 一、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原则及其现状问题 (1) (一)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定义 (1) (二)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原则 (1) (三)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二、商业银行服务创新面对形势及迫切性分析 (5) (一)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日益激烈 (5) (二)入世使商业银行直接面临外资银行威胁 (5) (三)客户需求要求商业银行全面提高服务水准 (6) (四)合作伙伴的潜在要求 (7) 三、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实施性建议 (6) (一)建立有效的服务创新机制 (6) (二)完善服务创新手段 (6) (三)创新服务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7) (四)以技术创新推动服务创新 (7) 四、招商银行的服务创新分析及其推广意义 (7) (一)科技立行不断催生技术创新 (7) (二)产品创新“一招先,招招先” (8) (三)安全增长才是有效增长 (9) (四)“因您而变”:服务创造价值 (9) (五)招商银行服务创新的推广意义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0年第7号_《商业银行董事履职评价办法(试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10年第7号 《商业银行董事履职评价办法(试行)》已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01次主席会议通过,现予公布,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主席:刘明康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日 商业银行董事履职评价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规范董事履职行为,保护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董事履职评价是指商业银行依照法律 法规和有关规定,对董事的履职情况进行评价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董事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核准任职资格 的商业银行董事。 第三条董事履职评价应当遵循依法合规、客观公正、科学有效的原则。 第四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董事履职评价制度,按照规定开展评价工作。 第五条商业银行监事会对董事履职评价工作负最终责任,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商业银行董事履职评价工作进行监督。 第二章评价内容

第六条董事对商业银行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董事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商业银行章程的要求,专业、高效地履行职责,维护商业银行利益,推动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 第七条董事应当具备履职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八条董事应当保守商业银行秘密,不得在履职过程中接受不正当利益,不得利用董事地位谋取私利,不得为股东利益损害商业银行利益。 第九条董事应当如实告知商业银行本职、兼职情况,并保证所任职务与其在商业银行的任职不存在利益冲突。 董事不得在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金融机构兼任董事。 第十条董事应当按照相关监管规定,如实向董事会、监事会报告关联关系情况,并按照相关要求及时报告上述事项的变动情况。 董事个人直接或者间接与商业银行业务有关联关系时,应当及时告知关联关系的性质和程度,并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回避义务。 第十一条董事任职前应当书面签署尽职承诺,任职期间应当恪守承诺,勤勉履职。

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服务品质

以客户为中心, 改善银行服务品质 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服务上的竞争。面对激烈竞争的各家商业银行,工商银行能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的是以客户为中心,提升员工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品质,全面提高服务的效率和专业化水准,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实现新的跨越。 一、在服务上强调内涵 服务的根本简单说就是两个字:用心。只有真正把客户当成亲人,一切从客户的需求出发,真诚地为客户着想,理解和接纳客户的抱怨,才能使客户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把银行当作另一个家,愿意把自己的需要告诉银行,愿意把他所受到的礼遇告诉更多的朋友。所以,工商银行的服务改善措施应该从服务的内涵出发,以真诚为支撑,树立“客户是衣食父母,为客户服务就是为家人服务”的观念。 二、注重顾客需求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为增强竞争力,各银行纷纷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开发各自的核心产品、特色产品。除了产品成本因素和风险因素银行可依据自身的情况和金融规律进行权衡外,其它所有的要素都应从客户的角度进行考虑。这样才能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由于产品源于客户,在实施营销和服务时,客户的接受度会大大提高,服务的距离感会大大缩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创新,适应客户的需求的不断变化。 三、向对待客户一样关心员工

我们在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的时候,总是强调来自银行以外的金融产品消费者,却往往忽略了我们本行的员工,特别是在为我们创造大量经济效益的一线员工,我们的管理者应充分体察他们的各种苦衷,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认真倾听他们的抱怨,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投入资金加强他们的业务技能与服务技巧的培训,以提高服务的知识含量,以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赢得客户,并在工资福利和职务晋升方面向他们倾斜,使他们真正产生归属感,爱行爱岗,真诚为客户服务,实现员工满意、客户满意和银行效益的良性循环。 四、挽留住老客户 各家商业银行之间的客户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这些竞争往往是不加分析、不计成本的。有的银行不是把精力放在丰富金融产品,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上,而是为了提高新增客户率,盲目加入客户争夺战中。一边花费很高的成本从其他银行争夺顾客,一边漫不经心地丢失自己的老顾客,导致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其实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维护一个老客户的四至六倍。多留住老客户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金融市场竞争制胜的关键是拥有稳定、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客户群体。因此工商银行应该从客户价值的层面出发,调动所有的服务手段,维护和强化老客户的满意度,积极培育老客户的忠诚度,不断挖掘现有的客户资源,由老客户带进新客户,以实现客户资源和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五、培养忠诚顾客 银行都以顾客满意为核心,客户越忠诚,银行从客户身上获得的

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文献综述

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文献综述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文献综述 自2001年11月,经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试点组建的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分别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全国各地的农村信用社纷纷改制,成立了农村商业银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原来的农村信用社通过股份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从而改制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立农村商业银行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农村金融资源,培育健康、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有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推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对策进行分析,学术界并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2]: 林毅夫(2000)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在一些农村地区观察到的信贷短缺可能是由于区域的不平衡,缺乏资金的横向流动、对机构农业信贷的总体限制以及非正式信贷市场发育不足造成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性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韩俊(2003)通过对农村金融体制分析,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应在于,一是彻底解决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所有权不清晰,法人治理机构不完善,管理水平低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二是通过加强对金融中介的监管、放松利率管制等措施,创造一个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有利环境;三是重新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三农”、社区和中小企业。这些地区经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辅助中小企业,客户的素质普遍偏低,经营产品的波动也比较大,不确定性比较大,具有它的特殊性。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银行界新生事物,学术界的研究并不充分,主要集中在发展道路和经营模式上。对其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陆建生(2004)提出了农村商业银行应该跨区域发展的观点。由于农商行自身经营地域范围较小,当地产业的单一化,使得农商行面临着较大的行业风险,只有通过跨区域经营,才能有效的分散风险。谈俊请(2006)对苏南多家农村商业银行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采用SWOT模型分析了其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指出农信社改革并未彻底解决法人治理结构等问题。张丽云(2007)探索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分析其面临的各种困境,认为提高农商行核心竞争力是深化和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李晓建(2009)年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多数农村商业银行出现了市场定位不明晰的问题,逐渐减弱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在业务幵展方面也缺乏创新,不能有效的满足三农的金融需求,同时仍存在着产权改革不彻底等制度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推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3]。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处于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地位,它一方面与宏观经济总量相关,另一方面联系着广大的微观经济主体。商业银行的性质使得其成为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承担者。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抗风险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有了大幅加强,但是在风险管理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强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监管能力的研究。 二、关于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文献综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