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第三:黄州寒食诗帖及释文

行书第三:黄州寒食诗帖及释文
行书第三:黄州寒食诗帖及释文

《黄州寒食诗》释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

涂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坟墓……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从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可以想见他窘迫的生活。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是其上乘之作。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

简论苏轼《寒食帖》的书法艺术特色 学院:艺术学院学院 年级:2012级 专业:手风琴 姓名:王若晨 学号:2124131820 2013年8月6日

摘要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帖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间.全篇松紧欹侧有致,浑然一体.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用笔重者如蹲熊,轻者似掠燕.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挂蛇》,如年、中苇纸等字,尖笔长竖,锐不可挡.布局疏密有度,不时透出疏朗之气息。通观全帖,由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大及小的字体,复有由细变粗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写洒脱奔放,笔墨与心境相起伏流转,如滔滔江河之泻渲绁于纸卷之上.确是苏轼兴到而书的神来之笔,是诗文与书法结合的千古佳作之一! 关键词苏轼寒食帖艺术特色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苏轼,排在宋朝四大书法家的首位,其书法以楷、行为主。其楷书主要是以唐颜真卿为取法对象,得浑厚雄强之势,但用笔有晋人法意,楷中带行,结字平扁,如石压蟾蜍,变化丰富,个鲜明。其行书以颜书为底,上朔二王,写得雄秀兼备,古朴多姿。苏轼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书风,他的书法,是构建在其广博而精深的文学基础之上的,苏轼在其论书绝句中写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其极具个性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宋以后,学颜的都学苏字,而

陆机《平复帖》赏析

陆机《平复帖》赏析 陆机《平复帖》赏析 来源/鸿墨轩3dec的收藏复制·编辑/塞上齐翁 《平复帖》,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cm,横20.6cm 。草隶书9行86字。(图一) 释文:“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慶。承使唯男,幸爲複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複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恒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释文据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平复帖》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

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根据尾纸董其昌、(图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代递藏情况。此帖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訢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图三)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清吴其贞《吴氏书画记》、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等书著录。 《平复帖》何以为“墨皇”--新民晚报毛笔实在是可称得上中国的国粹了。刚结束的东亚峰会上,十六国首脑在签署《吉隆坡宣言》时,温家宝总理拿出了自备的毛笔,不料邻座的日本首相小泉竟然演出了一场“借笔秀”,故作姿态,哗众取宠,图借笔生辉,孰料中国的典籍上只留下妙笔生辉的成语。旧历冬至,沪上各报都刊载了东晋陆机《平复帖》等故宫一批镇馆之宝的书画作品同市民谋面的消息,时值北寒南下,正应了“雪夜闭门赏家宝”的宋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213981161.html,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作者:杨阳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作为文人书法的代表人物,苏轼自小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在思想上融会贯通,博学而不死学,在文章上大有建树,影响了北宋文坛。作为一名丈人,书法是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却不是其在意的地方,他认为书法是丈人的一部分,无意于书。虽是如此,他却很好地将书法融于综合修养,其修养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书风。 关键词:《黄州寒食帖》;文人书法;书风;情感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05-01 一、逆境的洒脱——《黄州寒食帖》其文 《黄州寒食帖》,苏轼撰并书,墨迹素笺本,行书17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 院。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45岁的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贬,由大学士被贬黄州,这一落为大落之势。 这样的贬谪,无论是官职的变迁,地方的适应,还是从精神上,对于苏轼都存在太多的反差。纵观其一生来看,初次被贬是难以接受的。政治抱负上郁郁不得志,在生活上也是过得非常潦倒。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也是其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四月寒食节那天,苏轼写 下了两首寒食诗,诗中发人生之叹,属于遣兴的诗作。诗的内容也是被贬的这三年经历,因为种种遭遇,苍凉、惆怅成为了这文中的主调。在这种心境和环境下,有感而发,让这两首诗意味耐人寻味,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苏轼这件作品的书名所累,两首诗的内容却少有人问津。这当中的内容意义深远,是研究苏轼生平重要线索和论证。 诗中天寒连雨,满景荒凉,或许苏轼并没有所说的这么凄惨,或许他别有用意。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诗文作为一门艺术亦不离其中。而看其在黄州三年的日子倒也自在,职位虽小但空闲,自清荒地,开垦种植,荷月带锄归,又有爱妾朝云相伴,日日诗书畅言,研究吃食,“东坡肉”即从此出。可他又为什么如此形容他的处境呢?因为是人生中的第一次被贬,心境上是想不开的。只是还有一个原因,新党排斥,不想让他太舒坦,所以在诗文方面则一改之前《赤壁赋》的洒脱,多几分伤感忧郁。这或许是故意写给那些不喜的人听的。 二、理性的率意——《黄州寒食帖》其书 《黄州寒食帖》横34.2厘米,纵18.9厘米,129字大小不一,最大者与最小者对比相差甚远,却依然气息流畅,富于变化跌宕。全帖展现了苏轼特有的造字处理方法,无意于笔法,点画信手本烦推求,却又使得技法丰富,使后人多为推求。这种我行我素的书风特点,总让人有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文修订版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文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文《颜勤礼碑》标点、注解及今译君讳勤礼,字敬,琅琊(lángyá)1临沂人。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2,事见《梁》、《齐》、《周书》3。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4。 祖讳之推,北齐5给事黄门侍郎6,隋东宫学士7,《齐书》有传。始自南入北8,今爲京兆长安人。[注解] 1、琅琊:国内有琅琊山数处,此处则指秦置琅琊郡。秦时,在古琅琊邑置琅琊郡。东汉,琅琊郡改为琅琊国,治开阳(今临沂老城)。琅琊临沂(即琅琊国临沂县之简称)自此始。历史上很多望族以琅琊为郡望,如东晋“王谢”的王家。诸葛亮也是山东琅琊人,为避战乱随叔父迁到荆州。据记载颜氏始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颜子后裔世居于鲁之曲阜,至二十四代嫡孙颜盛,迁琅琊临沂孝悌里。颜氏后人皆自称“琅琊临沂人”。 2、东晋灭亡后,南朝宋(420-58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如穿梭般交替更迭。在齐朝,御史中丞是负责纠察弹劾官僚的最高官员。齐朝倡节俭,政治清明,后因内乱被梁武帝萧衍所代,颜见远绝食而殉国,可见颜氏的忠烈源远流长。梁武帝就是编《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的老爹,倒行逆施士族门阀制,对百姓则实施残暴苛政,竞也在位48年。《梁书》列传第四十四《颜协传》载:“高祖受禅,见远乃不食,发愤数日而卒。高祖闻之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士大夫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也。’”

3、《梁书》、《齐书》和《周书》名列“二十四史”,为贞观十年(636)魏徵主持编写,历时七年修成。《梁书》、《陈书》、《齐书》、《周书》、《隋书》称五代史,时称良史。 4、梁湘东王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名萧绎。记事参军是掌管军中文书的官员。颜见远为梁朝篡国而死节,儿子颜协也得接着当梁朝的官,他没去采薇。《梁书》列传第四十四《文学》有《颜协传》,《南史》列传第六十二《文学》亦有《颜协传》。但唐姚思廉撰《梁书》、唐李延寿撰《南史》均无《文苑传》,倒是李延寿撰《北史》之《文苑》有《颜之推传》。所以,此处“文苑”可能应为“文学”,系鲁公笔误,清董诰编《全唐文》上作“文学”,是对的。 5、北朝先后有北魏(386-534)、东魏(534-550)、北齐(550-577)、西魏(535-556)和北周(557-581)等朝代。南朝禁碑,书法以尺牍行草为时尚。北朝刻石书法棱角锋利,质朴劲健,后世统称为魏碑。 6、给事黄门侍郎:黄门即皇宫门。给事黄门侍郎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的官员,史称颜之推为“颜黄门”,在下文中鲁公直接以“黄门”代颜之推的名讳。《颜氏家训》就是颜之推的传世之作,后世序跋中又称作《黄门家训》。 7、太子所居之宫称为东宫。东宫学士为太子东宫里掌管典礼、编撰的文官。8、颜之推自南朝入北朝做官,隋统一后再出仕,故曰“始自南入北”。 [今译]君名讳勤礼,字为敬,琅琊临沂人。勤礼君的高祖名讳为见远,是齐朝的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登基,他绝食数天,一声痛哭,与世长

《寒食帖》

苏轼《寒食帖》艺术特色 《寒食帖》,全称《黄州寒食诗帖》,纸本、行草书墨迹,十五行共一百廿九字。作于元丰五年,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付使时所写,全诗为二首。 在情感上,诗中自叙在黄洲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但觉萧瑟难受抑郁的心绪.始则慢声细诉娓娓道来,继则放任声腔,或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苍,字字含泪,给人以深刻的感受。通观全帖,由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大及小的字体,复有由细变粗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写洒脱奔放,笔墨与心境相起伏流转,如滔滔江河泻之于纸卷上,是苏轼兴到而书的神来之笔,是诗文与书法结合的千古佳作之一! 在笔法上,丰厚粗壮的点画渊自颜体新法。笔法善用侧锋较多,从东坡墨迹看,他下笔确实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寒食帖》的结字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此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在章法上,行笔恣意自然,不拘一格,全凭其情,亦如天成。“情牵笔走,恣意而行”,充分体现了效法、知法、驭法、变法的苏东坡书法作品的书法要领,点、横、撇、捺不仅保留了“苏体楷书”的基本形态,而且富于变化,频生意趣整幅《黄州寒食帖》字距紧密,行间有疏有密,间有倚斜。字的线条运动节奏和行距间变化的节奏,相互融合,相互映衬,或抑或扬、或顿或奔、或张或弛,或流畅、或艰涩、或凝重、或箫疏。正因为《黄州寒食帖》是“情牵笔走,恣意而行”之作,彰现了苏东坡行书所具有的内柔外刚、内敛外张、情牵笔走、恣意而行的艺术风韵。故尔,整幅字帖不仅没有给人丝毫的松散感觉,反而有一种浑厚、灵动的气势。 苏轼的行书曾统领一世、风行百代。论宋代书法基本上是在苏轼笼罩之下形成的。苏东坡的行书无论结字、笔法、章法、气韵都是和宋代尚意书风相吻合的一个整体。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 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与《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之一。 班级:103

史事帖

史事帖 ,欧阳询曾书古人逸传,汇为《史事帖》其中包括现在流传的《张翰帖》、《卜商读书帖》,此帖著录不详,或为“史事帖之一种”。 小楷千字文 署题“贞观十五年(641)”。锡山秦氏曾藏宋拓,后不得见。河北丰润有近代翻刻本。 《传授诀》 帖目又称《秉笔帖》。文见《全唐文》卷一四六。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书,立在凤翔.著录首见郑樵《金石录》卷下。 心经 又称《小字心经》。,贞观九年十月,立在越州.著录首见《博古堂帖存》,刻在越州。 兰惹帖 《淳化阁帖》历代名臣法帖第四/]条下录有"贞观六年仲夏中旬初偶诣兰惹"云云; 车驾帖 文见《唐文拾遗》卷一四。著录首见王寀《汝帖》“唐欧虞褚薛 书汝刻十”。 比年帖 文件《唐文拾遗》卷十四,著录首见《淳化阁帖》“历代名臣法帖第四”。《比年帖》,黄伯思《法帖刊误》卷上以为集公碑中字为之。容

庚《丛帖目》列为伪 脚气帖 文见《唐文拾遗》卷一四。著录首见《淳化阁帖》“历代名臣法帖第四”。 阴符经帖 宋-岳珂-宝晋斋法书赞卷五曰“欧阳询- /楷书/二十七行…贞观十一年丁酉岁九月□□/书与善奴”云云。 房先生;所缺文字补齐奉上,请斟酌选用。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 1,史事帖查无实据,且笔墨与率更不尽相似,也许删掉更好。 2,P36窦娘子墓志三行中“盏顶题”当为“盖顶题”。 3,P48小楷千字文注释漏字。 4,P62脚气帖和比年帖释文连排,需分开。 5,现在帖序排列杂乱,建议稍加归类,如三幅千字文可连排,诸帖可连排。 6,书名建议改为《欧阳询的书论和书法》,在下不必署名,前言中提一下即可。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宋拓《忠义堂帖》颜真卿书迹大全

宋拓《忠义堂帖》颜真卿书迹大全 颜真卿(709-784),汉族,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草书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 颜真卿《忠义堂帖》 《忠义堂帖》是南宋嘉定八年(1215)留元刚编集颜真卿墨迹付工摹勒上石的一部汇帖。后二年(1217),鞏嵘又续刻几种共收帖四十五种。

第一部23开:移蔡帖,争坐位帖,奉命帖,与蔡明远帖,邹游帖,寒食帖,乍奉辞帖,朝过帖,乞米帖,鹿脯帖,峡州帖,捧袂帖,有杨炳春,戴熙题识签条。 第二部24开:修书帖,守政帖,广平帖,中夏帖,与夫人帖,华严帖。文殊帖,鹿脯后帖,一行帖,讯后帖,书马伏波语,送率子序。送刘太冲序。册末页有孙承泽题。 第三部25开:裴将军诗,清远道士诗,麻姑仙坛记 第四部27开: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 第五部23开:郭家庙碑上 第六部22开:郭家庙碑下 第七部48开:乞御书题天下放生池碑 第八部52开:明皇奖语,颂元孙制,御史帖,南来帖,草篆帖,江外帖,送书帖。

书法赏析 《黄州寒食帖》

书法赏析- ------《黄州寒食帖》(苏轼) 13录音XXX 提到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不得不提及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是由位居宋“四大家之首”的苏轼所作。他才华横溢,他的书法作品大都是建立在他渊博的文学基础之上的,类似于《黄州寒食帖》,不仅有“天下第三行书”的美名,而且其艺术水平也是相当高的。 苏轼在写这个作品时,正是被贬职流放,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所以从作品中能够看出他的感情起伏波动,或冷如死灰,或悲愤激昂。在开篇之时,行文工整,书写平缓,字体端正;到了中间部分,字体变大,笔画变粗,笔势急促,行文紧凑;到了结尾,又逐渐回归开篇的平缓,端正。短短的几行字,显示了苏轼情感变化的特点。特别是在中间高潮部分,感情犹如洪水扑来,一发不可收拾,到后面又逐渐重归平整,也可以看出苏轼的文学造诣之高。 在整体布局方面,前后文行距比较开阔,中间部分与《兰亭序》相比行间距还是比较开阔的。如此布局,使得全文暗含浑厚、洪大的气势。这对于仕途失意的苏轼来说,就是当时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也反映了他沉怨、郁愤的复杂心情。 在字体方面,苏轼的笔法,有楷书的规整,横平竖直,又有行书的流畅自然,潇洒飘逸。在字形上,他的字宽博质朴,字体的包围

结构方正伸展。在构字上,笔画粗细不一,参差不齐。同一个字,便能看出他的轻描淡写和浓妆艳抹,粗细相间。在笔画的安排上,也可以看到他的字,有的是上密下疏,有的是上疏下密。在笔法上,明显能看到苏轼的字侧锋较多,他在下笔时并非下笔立直,而笔锋是略像左侧斜出来的。正是他的笔锋的这种侧重性,才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气势纵横。从字体、字形、笔法方面就能看出苏轼把每一个字每一笔划都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他写的不是字,是情感。 《黄州寒食帖》不只在字体、布局方面出神入化,它的书法艺术也别具一格。前七行,苏轼的性情平和,书写也是中规中矩。随着情感的逐渐升华,用笔也就随之沉着痛快,字形出现了正斜交替变化,用笔随意奔放、挥洒。它的豪放与平和,凝重与流动,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在书法中充分表达了苏轼的心境。 《黄州寒食帖》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孙过庭 原文: 夫自古之善書者①,漢、魏有鐘②、張③之絕,晉末稱二王④之妙。王羲之云:“頃尋⑤諸名書,鐘、張信⑥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可謂鐘、張云沒⑦,而羲、獻繼之。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⑧,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⑨,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⑩耽之若此,未必謝之”。此乃推張邁鐘⑾之意也。考其專擅⑿,雖未果於前規,摭以兼通,故無慚於即事⒀。 注释: ①善书者:“书者”,指书法家。“善”,在这里当擅长、良好讲。“善书者”,书法家中书艺水平优异的书法家。 ②钟: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三国时魏杰出的书法家,颖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汉末举孝廉,官尚书,入魏封定陵侯,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幼从刘德升学书,精研楷隶,笔画清劲遒媚,结体古茂,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今存《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贺捷表》等贴,均为晋唐人临摹本。 ③张:张芝(?—192年),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好草书,师法崔瑗、杜度,有“出蓝”之誉。他省减章草点画波砾,创“今草”,三国时韦诞称他为“草圣”。著有《笔心论》五篇,今佚。《淳化阁贴》有其刻帖五种。 ④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王羲之(311年—379年,一作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杰出书法家,琅邪(今属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初从卫铄(卫夫人)学书,广泛研习前代名家墨迹,博采众长,书精诸体。代有书名,倍受唐太宗李世民推崇。有“书圣”之称。其书迹为历代所重,影响极大。法书摹刻本甚多,真书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行书以《兰亭序》、草书以《远宦帖》、《初月贴》、《寒切帖》、《上虞帖》等最为著名。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杰出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少有盛名,高迈不羁,幼时学书,羲之授之。所作真书以《洛神赋十三行》最为著名。与其父并称“二王”。累官至中书令,因其族弟王珉曾代中书令,亦能书,故称献之为“大令”,王珉为“小令”。传世墨迹有《鸭头丸贴》,刻帖在《淳化阁帖》中搜集甚富。 ⑤顷寻:广泛寻找。“顷”,同“倾”,尽的意思。“寻”,发现,探求研究。 ⑥信:相信,确定。 ⑦云没:“云”,语气助词,无义。“没”,通“殁”,死亡。 ⑧抗行:并行,不相上下。 ⑨雁行:依次相行,先后而行。 ⑩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王的谦称。晋人习惯用以自称。 ⑾推张迈钟:推举张芝,认为张芝超过钟繇。

张丑与明末书画收藏、赏鉴、著录之风汇总

张丑与明末书画收藏、赏鉴、著录之风 [晋] 陆机平复帖纸本故宫博物院藏 草庵如笠拟藏身,向往襄阳宝晋人。箧秘墨皇《平复》古,壁悬《华盖》乙僧神。浣花旧句勤雠定,典午遗文恣讨论。五十潜修心自佘,千秋业就岂长贫!① 这是明代著名书画评论家赵裦光(1559~1625年)的诗,题赠对象是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张丑。 张丑(1577~1643年),原名谦德,字叔益。10岁时改名丑,字广德。别署青父、青甫、亭亭山人、清河牛郎,斋名有真晋斋②、宝米轩等,晚号米庵③。江苏昆山玉峰人,徙居苏州。 张丑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慧,十几岁就中了秀才。他年轻时作《名山藏》二百卷,王登作序,把他的才华比作扬子云、司马相如。但张丑考举人却屡试不中,于是不再抱功名之想,自在读书并致力于书画、古器的收藏和研究,成为一代书画收藏、赏鉴、著录大家。 一、收藏名迹如“波斯聚宝船” 张丑出生于收藏世家,自幼受到古书画的熏陶。从张丑的高祖、曾祖以来,世有画癖,曾祖子和与沈周(1427~1509年)、祖父约之与文徵明(1470~1559年)分别都有交往。家有春草堂、兰香堂、孝友馀庆堂、秋山阁,是文人雅集吟诗作画之所。沈周曾为其曾祖作《春草堂图》,文徵明为其祖父作《少峰图》。家中的书籍、书画,从高祖、曾祖开始积聚,到他父亲茂实,与文彭(1498~1573年)、文嘉(1501~1583年)“称通家姻娅,朝夕过从。无间寒暑,寻源溯流,订今考古,一时家藏珍图法墨甲于中吴。”④张丑说“先子茂实与寿承(文彭)、休承(文嘉)称莫逆交,故评定国朝名公书画,万不失 一”⑤,张茂实通过不断地向文彭、文嘉学习,已经具有很高的鉴赏水平,这对张丑的影响是巨大的。张丑的书画收藏经五代人的积聚,名品累累,自诩如“波斯聚宝船”。在《清河秘箧书画表》中记载其家累世收藏历代名迹有书法49件、绘画115件,如陆机《平复帖》、王羲之《二谢帖》、王献之《中秋帖》、展子虔《游春图》、张旭《春草帖》、颜真卿《刘中使帖》、黄庭坚《伏波神祠诗》、李成《层峦萧寺图》、米芾《小楷宝章待访录》、赵子昂《胆巴碑》等,这为他的书画鉴定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参照。 二、赏鉴独取神奇 书画鉴定与书画创作不同,需要专门的系统的知识,才能对历代传世书画的真伪优劣作出判定。北宋米芾、米友仁父子,元代赵孟緁、虞集、柯九思,都是世所公认的著名鉴赏家。明代伴随着书画收藏热,作伪之风也大盛,

扒一扒至今无解蝌蚪文

扒一扒至今无解蝌蚪文 来更新了,今天我们八卦蝌蚪文和《夏禹书》,纯属讨论,无关解密。好几天没来了,本来想着这几天有空去九江,结果吃了海鲜面,胃不舒服,等休息好点了再过去逛逛。因为这两天都在兴头上,网上到处翻阅老爷庙的相关记载,无意中在同一档揭秘栏目中发现了仙居蝌蚪文的相关一档子 栏目。楼主老家本来就挨在仙居县隔壁,所以俺就就留神多看了几眼,这一看就被里面的内容给吸引住了。那么蝌蚪文到底是个啥玩意呢?可能大家平时对蝌蚪文关注的不是很多,也并不知道楼主说的蝌蚪文到底是什么。我们先从有限的资料开始熟悉这种特殊文字的存在和发现。据记载仙居蝌蚪文被发现在浙江省仙居县淡竹乡一个高达128 米的陡壁上,有人工锲凿的日纹、虫纹和蝌蚪文。传说是大禹治水留下的记录,专家认为蝌蚪文是一种象形文字,也因它的字体头粗尾细形似小蝌蝌蚪而得名,同时它也是鸟虫书的一种,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蝌蚪文算不算文字还是一个问题。应该更接近某一类符号。蝌蚪文的发现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更早,并不是由于近代才被人所知。早在东晋时期,就曾有人造飞梯用蜡临摹了崖壁上的字体,然而最终无法识其意而作罢。由此可见蝌蚪文晦涩难解,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现世存在的数量也不多,好像只有八处地

方才有。在当代蝌蚪文消息被披露之后立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引起很大的兴趣。但很可惜的是结论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白了就是没有一个人真的把它完整的解释出来。有的人认为它是少数民族古畲族留下的文字;有的把它与六七千年前生活在仙居的下汤人联系起来,认为是先民的遗迹;当地老百姓一直相传为夏禹治水时所刻;有的则持否定态度.认为蝌蚪文根本不存在.是子虚乌有的事。有的则展开丰富的想像,说那是外星人留下的杰作。还有的更是天马行空觉得它们是天书,是神仙才会用的一种文字。反正说啥的都有。说实话当楼主看了这么多仙居蝌蚪文的相关报道也强烈激发了俺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我不会告诉你们楼主其实是贪心了,当姐第一眼看到蝌蚪文的时候就开始幻想这会不会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某某庞大的藏宝图,又或者是某某失传的牛轰轰修炼功法)。当时就抱着寻宝的发财梦楼主手里捧着电脑,探着脑袋对身边正在奋力植物大战僵尸的大叔说:嗨,哥们,你知道蝌蚪文吗?我发誓当时问的时候我是真心没抱任何希望的,我知道大叔懂的东西比我们平凡人多很多,但是我也了解他的脾气,只要关系到改变现实的,他绝对打死也不会说。但是这次大叔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他握着手机慢吞吞的说了一句:认识啊。。。当时楼主的心里就觉得有千万只骏马奔腾而过。我轻拍他笑眯眯的试探着说:哎呀,你吹牛,你要是认识还躺在这干嘛,早就被那些专家

《黄州寒食诗帖》教学设计

《黄州寒食诗帖》教学设计 选题设想: 本节课是小专题《基于人文底蕴提升的书法和语文学科整合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一堂研究课。书法与文学结合的集大成者,我们首先想到了苏轼。他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单从文学或者书法任意一个角度来看,他的佳作俯拾即是。二者结合,后世评价最高的就是《黄州寒食诗帖》,于是选定此文作为教学内容。当然,夹带了私货,个人被他崇高的人格和旷世才华深深吸引,也很想引领学生多走近他。 教学设想: 由我和书法老师莫虎两位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莫老师承担书法角度的鉴赏。我承担作者介绍,诗歌背景介绍,语文角度读懂诗歌大意,感知诗人情感的教学任务。考虑一节课要学习两首五言古体诗,并结合书法鉴赏。所以写作技巧不在本节课教学任务中,并且需要安排前置学习,让同学们对两首作品有大致的了解。 教学目标: 1.从书法的角度欣赏《黄州寒食诗帖鉴赏》的美,认识其书法价值。 2.从文学的角度感知诗人苦难的经历,体会诗人悲凉、沉痛的心境,认识其文学价值。 3.涵咏经典,感受书法与文学巧妙结合的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人文底蕴。 课时安排:1课时 前置学习: 1.大声朗读至准确流畅,尝试有感情诵读,写下你的诵读处理建议。 2.从学过的作品中了解苏轼,写下认识。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串讲诗歌大意,写在学案上。 教学过程: 一、莫虎老师从书法角度执教。 (一)导入 2019年1月16日(今年初的时候),日本东京博物馆举办“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颜真卿传世名品《祭侄文稿》展出,引发热议。两岸书友担心,《祭侄文稿》作为极其珍贵的文物,展出可能会导致难以弥补的损坏。

平复帖释文及作者考辩

平复帖释文及作者考辩 文/张忠田 《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传为晋陆机(公元262——303)作书,凡9行,上有宋徽宗赵佶泥金题签和“宣和”、“政和”二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惜距今1700多年,纸面损伤,有些字已分辩不出来了。古代法书典籍《墨缘汇观录》、《大观录》等虽有记录,少见释文。据有关资料,明代张丑曾释出“羸、难、平、复、病、虑、观、自、躯、体、闵、荣、寇、乱”等14字。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有启功、张伯驹、郑春松、缪关富等对其释文进行研究,散见于《文物天地》、《书法》、《书法导报》等。公认比较完整准确的是启功先生释文: “彥先羸瘵 ,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慶。承使唯男,幸爲複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複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恒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出自《启功丛稿》中《<平复贴>说并释文》) 但对启功先生释文,郑春松曾提出疑义。见《再议《平复帖》释文——与启功先生商榷》(郑春松 2004-12-25)。郑氏文:“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微居得病,虑不衍计,计已为苍。年既至男事复失,甚忧之,屈子杨往得来主,吾云能惠。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祭观,自躯体之盖如思。识黟之迈,甚执所念,意宜稍之旻,伐棠。棠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对于一件历史上的书法杰作,弄明白它的来龙去脉,读懂它的释文,对于书法学习意义重大。本人通过反复临习《平复帖》并查阅有关资料,认为启功先生的释文虽已较为完整,但仍有瑕疵,郑春松对启功先生释文的个别地方提出异议,有一定道理,但仍难以释通。我的释文如下: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节年使至。男幸有复失,甚忧耳。舍(或庶)子杨往,初来至,吾不能起。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恙也,思识梦之迈甚,执所恒与君。稍之闵凶,棠寇乱之际,闻问不悉(或多)。 启功先生的“此已为庆”是解释不通的。郑春松之“虑不衍计,计已为苍”更是不知所云。而 “此已为节年使至”,節字的竹头和阝部清晰可辩,“年”字清楚,“使”字的草写也接近,节年,也为积年的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译文及赏析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注释】 (1)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 《临江仙》。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2)钱穆:名勰,又称钱四。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3)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4)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5)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6)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7)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8)筠:竹。 (9)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10)颦:皱眉头。 (11)逆旅:旅店。 【赏析】 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孙过庭 原文: 夫自古之善書者①,漢、魏有鐘②、張③之絕,晉末稱二王④之妙。王羲之云:“頃尋⑤諸名書,鐘、張信⑥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可謂鐘、張云沒⑦,而羲、獻繼之。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⑧,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⑨,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⑩耽之若此,未必謝之”。此乃推張邁鐘⑾之意也。考其專擅⑿,雖未果於前規,摭以兼通,故無慚於即事⒀。 注释: ①善书者:“书者”,指书法家。“善”,在这里当擅长、良好讲。“善书者”,书法家中书艺水平优异的书法家。 ②钟: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三国时魏杰出的书法家,颖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汉末举孝廉,官尚书,入魏封定陵侯,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幼从刘德升学书,精研楷隶,笔画清劲遒媚,结体古茂,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今存《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贺捷表》等贴,均为晋唐人临摹本。 ③张:张芝(?—192年),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好草书,师法崔瑗、杜度,有“出蓝”之誉。他省减章草点画波砾,创“今草”,三国时韦诞称他为“草圣”。著有《笔心论》五篇,今佚。《淳化阁贴》有其刻帖五种。 ④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王羲之(311年—379年,一作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杰出书法家,琅邪(今属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初从卫铄(卫夫人)学书,广泛研习前代名家墨迹,博采众长,书精诸体。代有书名,倍受唐太宗李世民推崇。有“书圣”之称。其书迹为历代所重,影响极大。法书摹刻本甚多,真书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行书以《兰亭序》、草书以《远宦帖》、《初月贴》、《寒切帖》、《上虞帖》等最为著名。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杰出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少有盛名,高迈不羁,幼时学书,羲之授之。所作真书以《洛神赋十三行》最为著名。与其父并称“二王”。累官至中书令,因其族弟王珉曾代中书令,亦能书,故称献之为“大令”,王珉为“小令”。传世墨迹有《鸭头丸贴》,刻帖在《淳化阁帖》中搜集甚富。 ⑤顷寻:广泛寻找。“顷”,同“倾”,尽的意思。“寻”,发现,探求研究。 ⑥信:相信,确定。 ⑦云没:“云”,语气助词,无义。“没”,通“殁”,死亡。 ⑧抗行:并行,不相上下。 ⑨雁行:依次相行,先后而行。 ⑩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王的谦称。晋人习惯用以自称。 ⑾推张迈钟:推举张芝,认为张芝超过钟繇。

书法鉴赏-寒食帖

《黄州寒食诗帖》 --论书法的美 在笔法上,其笔画以浓墨大笔为主,点画丰满肥厚,一反北宋多以瘦劲为主的风格。其笔法善用侧锋,下笔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充分运用了中锋与偏锋,才使得《黄州寒食诗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其笔法,《黄州寒食诗帖》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方圆兼备。可以概括为落笔出峰而运笔圆润,这个特点贯彻在整个帖的字里行间。细细观察每一个字,大多数情况下起笔都是以出峰开始,而在运笔过程中力求圆润,显得起伏不大,而动感十足。 二是回峰用得较少。特别是横画非常突出。很多横画是不假思索利用笔峰的右侧直接落笔在纸上挥运,显得更加自然天成。如第一首诗的“春”、“去”、“苦”字和第二首诗的“知”、“破”字的横画,皆是如此。 三是铺毫用得很多。纵观苏轼的这幅作品,几乎把毛笔的上中下三个部位都用得很好,尤其是铺毫用的最为精彩。如第二首诗的“重”、“屋”、“寒”等字。正因为铺毫使用的好,使苏轼的这幅字犹显示出沉闷、苍凉、凝重的意境。 其结字,《黄州寒食诗帖》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扁平。就苏字的整个特点来看倾向于扁的趋势。但是这幅字把扁的结构用到了极致。如“云”、“空”、“雨”等字。 二是长处精彩。纵观苏字以短画为主而少长画。而这幅作品把字的长画使用的非常有特点。如“年”、“中”、“苇”、“纸”字的竖画、“破”字的撇、“过”字的走之等,给人行云流水之感。 三是错落。苏轼在这幅作品中,使用错落的结字方式非常值得玩味。如“惜”、“春”、“秋”、“有”、“头”等字。 《黄州寒食诗帖》以行书起笔,开始笔画字形规整,但随著情思起伏变化,用笔逐渐奔放,字形大小长扁出神入化,全然不可捉摸,反差对比强烈,配合字里行间的疏密错落,与墨色浓淡呼应,沉痛心情跃然纸上。东坡放任情感走笔,用笔轻重交错,轻者如如飞燕掠空而过,重者沉著顿挫重如蹲熊,表现出声音节奏之美。书写到后面,越发恣肆挥洒,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产生了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伴着“死灰吹不起”的心境,苏轼在手稿的结尾,仅写下了“右黄州寒食二首”便结束了——这在苏轼的传世作品中绝无仅有,恰如一首悲怆的乐章.意尽曲止,余韵悠悠。正如苏轼所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长平帖

长平帖4行,38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得告承长平,未佳善得适,适君如常也。知有患苦,耿耿。念劳心,食少,劳甚,顿还。白不具。王羲之再拜。 小大佳帖4行,42字。草书。《右军书记》著录,又名《都下帖》。入刻《淳 化阁帖》等。 释文足下小大佳也。诸疾苦忧劳非一,如何?复得都下近问不?吾得敬和二十三日书,无他。重熙住定为善。谢二侯。 省飞白帖3行,25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省飞白乃致佳。造次寻之,乃欲穷本,无论小进也。称此,将青于蓝。 丹杨帖5行,42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知比得丹杨书,甚慰。乖离之叹,尚复可言,寻答其书。足下反事复行,便为索然,良不可言。此亦分耳。迟面,一一。 太常帖5行,42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太常故患胛,灸愈,体中可可耳。仆射事已行。以《表》让,未知恕不? 未复司州旨告,悬悚。鄱阳岁使,应有书,而未得。 得万书帖4行,34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向亦得万书,委曲备悉,使人慨然。见足下,乃悉知。叔虎克昨发,月半略必至。未见,劳参军。 热日帖3行,29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热日更甚。得书,知足下不堪之,同此无赖。早且乘凉,行欲往,迟散也。王羲之。 多日帖3行,29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七月六日羲之白:多日不知问,邑邑。得二日书,知足下比问,耿耿。今已佳也。 期已至帖1行,10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期已至,迟还,具足下问耳。 力东帖3行,20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当力东,治道家,无缘省苦,但有悲慨!不得东,此月问。 舍子帖2行,19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信云:舍子别送,乃是北方物也。何以欲此?欲几许? 月末帖2行,11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月末必往,迟见君,无以为喻。 择药帖4行,45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乡里人择药,有发梦而得此药者。足下岂识之不? 乃云服之令人仙,不知谁能试者?形色故小异,莫可尝见者。谢二侯。 昨见帖5行,48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昨见君,欢复无喻。然未善悉,想宿昔可耳。肋中云何,一善消息,值周转胜也。耿耿。疾患小差。与弘远俱诣,迟共写怀。王羲之白。 雪候帖3行,27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雪候既不已,寒甚。盛冬平可,苦患。足下亦当不堪之。转复知问。王羲之。 知远帖3行,23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知远比当造,顷迟见此子。真以日为岁。足下得审问,旨令吾。 荀侯帖5行,30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荀侯佳不? 未果,就卿许,企怀耳。安西音信明公,愚得归洛也。计介解有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