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飞行员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浅析飞行员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浅析飞行员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时代经贸 2010 年 7 月 中旬刊 总第175期

正是这一优秀的代表,他们有志于创造一番事业,农村广阔的天地正是他们施展才能的最佳舞台。当代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他们要有长期扎根农村、切实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朱云生.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

[2]李娅媚.大学生热当村官[J].温洲寮望,2007(11).[3]史和平.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任“村官”的做法和成效[J].党建研究,2007(3).

课题项目:湖南财政经济学院2009年校级课题——大学生村官计划对高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影响(编号K200905)。

作者简介:王依(1981—),男,湖南安化人,工学硕士,助理政工师,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财金系团总支书记兼学生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

浅析飞行员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李欣雨 常 冬 张 玮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飞行员行业是一个极具特殊性的行业,该行业劳动者的进入和退出相对其他行业而言较困难,具有较高的壁垒,而各种壁垒的存在使得飞行员与航空公司产生了诸如劳资纠纷等多种矛盾,对我国航空业的发展非常不利。文章将对飞行员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进行分析,并简要提出解决飞行员和航空公司矛盾的建议。

【关键词】飞行员;行业;壁垒

由于飞行员行业的特殊性,该行业劳动力的流动受到了很多条件的限制,最近几年屡次发生的飞行员辞职,航空公司索要巨额赔偿的事件,体现出了飞行员行业的高壁垒特性。

一、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使新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的因素。综合飞行员的行业特点、法律约束等方面的因素,可总结出飞行员行业的以下几方面的进入壁垒。

1.行业技术要求

飞行员行业本身与其他行业差异较大,这个行业要求劳动力进入市场时必须具备很高的飞行技术,飞行员的技术不是一般劳动者能够轻易获得的,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理论学习和专业训练才能够具备,这使得一般劳动者很难进入该行业。

2.资金投入量约束

航空公司培养一名飞行员要投入的资金量巨大,并且要花费很长时间。飞行员在正式上岗之前需要进行英语强化培训、航空理论学习、飞行训练等诸多培训项目,取得合格证书后才可执行飞行任务。一名飞行员的培训费用达到六七十万元。高昂的培训费用使得劳动力进入该行业具有很大难度。

3.法律制度约束

由于飞行员的行为关系到所有乘客的利益和航空公司的运行,为了保证飞行员的质量以及飞行员队伍的稳定性,我国的法律法规对飞行员的进入行业有严格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四十条规定,航空人员应当接受专门训练,经考核合格,取得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颁发的执照,方可担任其执照载明的工作。另外,《一般运行和飞行规则》、《中国民用航空人员医学标准和体检合格证管理规则》、《飞行训练中心合格审定规则》等法律法规都对飞行员进入该行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般劳动者很难获得飞行资格,这是飞行员行业的政策法律制度壁垒。

4.劳资合同限制

按该行业惯例,飞行员一毕业就与企业签订99年终身合同,或者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这使得进入该行业的劳动者工作稳定,劳动力间的竞争很弱,在位的飞行员对准备进入该行业的人员具有挤出作用,如果航空公司人员数量能够满足需要的话,航空公司就不会再招聘新的飞行员,这使得想进入该行业的劳动者更难进入。

5.航空公司偏好

目前,国家允许民营航空企业进入市场,这使得飞行员成了稀缺资源,然而,航空公司自己培养新的飞行员的成本太高,周期太长,使得航空公司更偏好于从其他航空公司挖人,而不愿意自己培养人才,这能给航空公司节约很多成本,并且能够使其很快营业。航空公司的这种偏好,使得想进入飞行行业的劳动者难以获得被培养的机会,则新的行业进入者的数量非常有限,进入难度较大。

二、退出壁垒

飞行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高,而退出壁垒同样也很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违约成本

飞行员与航空公司签订了终身劳动合同或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若飞行员单方面想辞职,则属违约行为,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4条规定:“劳动者违反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赔偿用人单位下列损失:(1)用人单位招收录用其所支付的费用;(2)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3)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4)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飞行员行业特殊,航空公司在前期需要支付巨额的培训费用,若飞行员辞职,需要对航空公司进行赔偿,而赔偿金额往往是飞行员自身无力支付的,这给飞行员的退出设置了壁垒。

2.政策法律制度壁垒

由于飞行员的行为直接关系到乘客的利益,维持飞行员队伍的稳定对航空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法律法规对飞行员的流动提出了要求。在民航总局、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资委、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规范飞行人员流动管理,保证民航飞行队伍稳定的意见》中规定,飞行员人才流动必须在用人企业与“与飞行人员和其所在单位进行协商,达成一致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并根据现行航空运输企业招收录用培训飞行人员的实际费用情况,参照70万-210万元的标准向原单位支付费用。对未与原用人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飞行人员,不得建立新的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法律政策的限制,使得飞行员很难像其他劳动力一样自由流动。

3.航空公司阻挠

飞行员是航空公司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本,航空公司为了培养自己的飞行员,要付出巨大的成本,飞行员离职会给航空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当飞行员提出辞职申请时,航空公司往往采用拖延战术,如果拖延不成,就将飞行员告上法庭,要求巨额赔偿,来阻止飞行员离职。近几年这种现象频频发生,航空公司和飞行员之间的纠纷不断。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使得飞行员面对航空公司的阻挠,没有有力的法律可依,从而使得他们的退出非常艰难。

三、建议

由于飞行员行业的退出非常艰难,航空公司经常会做出克扣飞行员津贴、延长飞行员工作时间等行为,使得航空公司和飞行员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而近几年出现的飞行员集体罢飞事件就充分暴露出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从此类事件中我们能够发现,飞行员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劳动力的进入和退出十分困难,这些因素造成了航空公司和飞行员之间的冲突不断。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问题,应该尽快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努力培养更多飞行员,规范劳动合同,完善飞行员的退出机制,这样能使飞行员和航空公司的利益都能够得到适当的保障,使我国航空业能够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忠.飞行员劳资纷争话”三国”日韩乌航空业劳资调查[N].法制网—法制日报,2008-4-20.

[2]白天亮.东航事件深层原因:航企和飞行员陷劳资矛盾[N].人民日报,2008-4-9.

? ?

浅析飞行员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作者:李欣雨, 常冬, 张玮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875

刊名:

时代经贸

英文刊名:ECONOMIC & TRADE UPDATE

年,卷(期):2010(20)

参考文献(4条)

1.白天亮东航事件深层原目:航企和飞行员陷劳资矛盾 2008

2.林忠飞行员劳资纷争话"三国"日韩乌航空业劳资调查 2008

3.林忠飞行员劳资纷争话"三国"日韩乌航空业劳资调查 2008

4.白天亮东航事件深层原目:航企和飞行员陷劳资矛盾 2008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26122413.html,/Periodical_shidjm201020165.aspx

企业如何构建进入壁垒

企业如何构建“进入壁垒”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得到迅猛发展,民营企业从小到大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创业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如何保持、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巩固市场占有率,争取更大的发展,是每个民营企业家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战略管理的一代大师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先生说过:竞争万变不离其宗,尽管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企业竞争的方式,传统的竞争理念仍然是有效的分析手段。因此,企业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必须认真地分析竞争压力的来源,认清本企业在行业中的强项和弱项,在充分认清自己企业的基础上,对本行业加以研究,使本行业发展趋势中具有的机遇和危险清晰地显露出来。 战略管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行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即波特教授提出的分析行业结构的“五因素模型”。这一模型是80年代以来,竞争分析的主要工具之一,被各国学者、企业界广泛关注和引用。 按照波特的五因素模型,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现有竞争对手之间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力量,即潜在的进入者(新进入者)、供方侃价实力,买方侃价实力、替代产品以及现有公司间的争夺。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同时也决定了行业最终的获利能力。在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如化工业、食品业和机构加工业的多数企业获利能力较低;而在竞争相对缓和的行业,如邮电电信业、保险业的许多企业获利丰厚。这说明了一个行业的获利能力和水平并非取决于其产品的外观或其技术含量的高低,而是取决于其结构特征。尽管产品技术含量很高,但如果你面临的来自于五种竞争的压力很强,那么,你所处的这一行业的多数企业经营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在某一行业里,当一个企业的某一产品获利丰厚时,也会吸引其他企业的注意。无论何时,只要有新的对手进入你企业所在的行业,都会以它的优势和实力带来大量的资源投入,与现有企业争夺市场份额,其结果引起价格下降,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的利润减少,甚至对现有企业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而这些“新进入者”的威胁程度大小,取决于这个行业的进入壁垒保护程度和行业现有企业的反击能力大小。如果现有企业做好充分准备,给予新进入者以坚决反击,则会大大减少这种威胁。 那么如何构建进入壁垒呢? 一是构筑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最大的特点是,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随着总产量的增加而产品的单位成本降低。当一个企业的产量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其规模经济效益就体现出来,采用规模经济会迫使新的进入者开始进入时就必须是大规模的生产,因而增加了投资风险。现有企业能以打价格战的优势,迫使新进入者在不具有价格优势的情况下,不敢贸然进入。规模经济还表现在一个企业的每一职能环节之中,它包括:生产、采购、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及分销等方面。如采购环节,规模经济的生产量较大,一次性购买原材料量较大,其采购价格较低,共享了规模经济的效益。 二是利用“整合成本”。整合成本指一个企业生产产品时,天然地具备了生产产品的能力。如航空公司具有了客运能力的时候,天然的具备了货运能力。在竞争中客货兼顾的公司相对于单方面的市场竞争的公司有着较大的优势。再如生产味精的企业,就有一定的生产生物制药的能力。每个企业都应努力挖掘自己企业的潜力,使成本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副产品的企业,同样可利用整合成本的效益。整合成本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共享一种无菜资产。如企业品牌,建立一种无形资产的成本只出现一次,只要花些调整完善的成本,这种无形资产便可随意用于其它业务,而且能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如香格里拉酒店、超市、连锁店等。宣传一个品牌,所有的店均能受益。 虽然规模经济有着产品成本低的巨大优势,但它也有缺点。①产品缺乏特色,无个性化。②导致销售量提高,行业生产能力过剩。③退出困难,一但退出会使固定资产造成巨大损失。 三是利用差异化。由于我们过去的广告宣传,对顾客的周到服务,以及产品的特色或由于第一个进入而使我们获得了该行业的商标信誉和顾客极高的忠诚度,顾客已习惯于消费这一产品,如海尔电器。这就无形成了一道进入壁垒,它迫使新进入者动用大量的资金、精力和时间去努力消除原有的顾客忠诚。这些努力常常伴随一个较长的过渡阶段的亏损,增加了进入者的难度和风险,进入者一但失败,将付出惨重代价。所以产品差异化往往令进入者望而生畏。 化妆品、香烟、高档商品、家用电器、服装、鞋类、保健品等行业极易形成产品差异化。它与生产、市场销售和分销的规模经济结合起来能形成很高的行业壁垒。 四是资本需求。竞争往往需要大量投资,那么这种资金需求就构成了一种进入壁垒。企业不仅在生产设施,而

软饮料行业进入壁垒

软饮料行业进入壁垒 软饮料行业的进入壁垒同其它的行业类似,也分为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下面我们以碳酸饮料为例来分析一下其行业的进入壁垒。碳酸饮料市场的进入壁垒主要存在于以下五个方面:(l)规模经济 饮料企业属于典型的“设备生产型”企业,一流的生产设备意味着一流的生产效率、较低的生产成本;饮料属于快速终端消费品,消费地域面广,市场费用、运输成本较高,因此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性。二乐采取“集中生产主剂,分散灌装饮料”的运作模式,在国内设立了近四十个生产基地,并由此结成了巨大的营销网络,极大的降低了生产营销成本,在碳酸饮料市场形成了很高的规模经济壁垒。 (2)品牌效应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进人中国以来,一直致力于品牌文化的传播和建设,精彩的广告宣传、大手笔的活动策划、各类公益活动和体育赞助接连不断,无不向消费者展示出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深厚的品牌文化内涵,为此,二乐投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产品同时也赢得了消费者广泛的信赖和品牌知名度。据国家统计局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和中央电视台市场研究公司进行的调查显示,2001年可口可乐的品牌市场占有率为41.2%,品牌知名度为78.8%,最佳品牌认同度为39.2%,百事可乐紧随其后。由于消费者对饮料品牌的认知度和偏爱度逐渐提高,因此,在碳酸饮料市场形成了很高的进人壁垒,新进人的企业在没有得到行业收益之前,就因需要寻求品牌建设、产

品定位和定位传播的市场宣传而耗费大量的资金。 (3)营销渠道 目前,碳酸饮料市场的现有者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营销渠道,一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各自建立的直营体系,这种方式强调对销售终端的控制,能在销售终端对竞争者的产品进行打压和排挤;二是娃哈哈建立的联销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对经销商的掌控。因此新的进人者要想利用这些渠道资源必须付出极高的代价。由此构成碳酸饮料市场进人的壁垒。 (4)现有企业的反击 在瓶装水、茶饮料和果汁饮料的冲击下,碳酸饮料行业的整个市场份额基本稳定在30%,市场空间已逐渐缩减。在此情况下,新的企业的进人,意味着行业内现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进一步减小,因此新企业的进人必将引起可乐百事利用现有资源优势的强力反击,如对上游原材料进行垄断控制,增加新进人者的制造成本;或对新进人者的销售通路进行封堵,增加对手的销售成本等,由此构成碳酸饮料市场的进人壁垒。 (5)管理经验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碳酸饮料行业经营了上百年,摸索出了一整套碳酸饮料行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对于新的进人者来言,管理水平的落后必将导致竞争力的不足,由此构成碳酸饮料市场的进人壁垒。

进入与退出壁垒(产业经济学2个案例)

案例1 案例名称:“氖灯”小巨人的成功之道 案例适用:进入壁垒 案例来源:薛家骥:“氖灯”小巨人和市场进入壁垒——“扬州现象”透视之五, 现代经济探讨,1994年第8期,部分修改后引用。 一颗颗闪烁着红绿光的氖灯,产品虽小,却占领着一个大市场。扬州灯泡集团(原为扬州灯泡厂)的氖灯生产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最初只用于机器设备的配套,随着家电产业的发展,从电饭锅、电烤箱、微波炉等等小家电到大家电,氖灯的需要量越来越大。1988年以后,扬州灯泡集团兴办了一系列合资企业,为氖灯的大发展铺平了道路。从1991年到1993年,产量连续三年翻番,到1993年底,氖灯的产量已达1.5亿只,产值1.2亿元,利润 1111万元。截至2003年,资本收益率已经连续10年达到100%。1993年扬州灯泡集团生产的氖灯,国内市场的覆盖面已达70%,出口也占全国的50%,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氖灯销售的“单打冠军”。目前,扬州灯泡集团拥有引进的氖气自动化生产线39条,年产各型氖灯、荧光辉光灯4.5亿只,占全国总产量的70%。集团的产品畅销国内外,有50%以上直接出口,销往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器设备、电子线路和仪器仪表中作指示用或电路元件用。 扬州灯泡集团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短短几年时间内,氖灯生产规模从小到大,直至取得全国销售量的“单打冠军”实属不易。扬州灯泡集团的做大做强,虽说部分得益于市场容量的迅速膨胀,但更主要的是其在经营过程中所成功构筑的一道行业进入壁垒。灯泡生产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兴产业,技术成熟,工艺稳定,初始投资规模小,少量投入即可新建生产线。氖灯生产与灯泡生产类似。因此,扬州灯泡集团不仅面临着上海、盐城、镇江、日照、黄石、潮州等地原有灯泡生产厂家的强有力竞争,更重要的是它还需顶住新进入企业的步步紧逼。扬州灯泡集团很懂得一哄而起,重复生产、重复引进的厉害。在全国以往的经济发展中,棉纺、毛纺、乳胶手套、灯泡、节能灯、电风扇等等,都曾遇到这种风浪。从其它行业的发展经历和惨痛教训使得扬州灯泡集团深深体会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浪潮会把许多优势产品、优势企业冲得七零八落。它们更加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必要的,但在我国由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滞后、地方保护主义、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等诸多主客观因素作用下,许多产业发展过程中又往往会走向过度竞争,最后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停滞,甚至于毁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扬州灯泡集团学到了许多保护自己的办法,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构筑市场进入壁垒这个武器。它所构筑的这一壁垒,不仅使得扬州灯泡集团在近十年内保住“单打冠军”的头衔,而且也引领着整个氖灯生产行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产业进入壁垒是指阻止外部企业进入并与原有企业进行竞争的各种障碍因素。但这一关于进入壁垒的论述过于笼统。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进入壁垒。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几个:1.贝恩认为,进入壁垒是“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行业”。2.斯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在某些或每个产出水平上),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这一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在该产业内厂商无须负担的”。对此,克拉克等经济学家也持相同的观点。显然,在他们看来,进入壁垒就是新厂商比原有厂商多成承担的生产成本。3.我国学者杨治认为,当新企业与原有企业竞争时与原有企业竞争时所遇到的若干不利因素阻碍了新企业进入,则这种障碍新企业进入的因素就叫做进入壁垒,即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所遇到的若干不利因素。 从以上的讨论可见,无论是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生产成本,还是更广泛地,新企业比老企业必须多承受的不利因素,都会阻碍新企业进入产业,构成进入壁垒。因此,简单地说,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所面临的一系列壁垒。根据上述定义,进入壁垒可以具体化为多种形式。一般来说,进入壁垒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经济性壁垒和非经济性壁垒。 经济性壁垒通常分为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对特有的经济资源的占有等。 根据贝恩的观点,绝对成本优势是指在特定的产量水平上,行业内原有企业比潜在的或新的企业通常具有的低成本

国内主题公园行业进入的主要壁垒

相对于传统的旅游行业,主题公园进入壁垒较高,主要如下: ①创意设计壁垒 主题公园处处包含创意设计,如园区的规划、建筑物设计和布局、游客路线设计及主题项目设计等。优秀的创意和设计是主题公园吸引游客的关键。但是,由于我国的主题公园企业多数尚不具备自主创意设计的能力,因此这些创意设计的部分很多均依赖于国外的设计公司完成,且费用高昂。这一方面造成了这些企业运营成本较高,投资回收期较长,另一方面在日后运营的过程中不能及时而有效的加入新的创意设计元素,导致游客重游率降低。因此创意设计能力对于主题公园从业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②研发能力壁垒 主题公园的研发是创意设计得到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目前由于缺乏独立研发能力,多数国内主题公园项目研发、施工等各个环节多采用外包、采购的模式,项目的更新换代、项目的维护等受到上下游产业的制约,尤其是主题项目创意设计、项目设备的购买受制于供应商。例如,国内主题公园内的特种电影相关设备,均是由少数厂商生产,形成了一定的垄断。因此,缺乏研发能力的主题公园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无法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和市场份额。 ③资金壁垒 主题公园属于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行业,其资金门槛首先体现在主题公园建设。主题公园占地面积较大,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前期的创意设计、基础建设、项目购置;其次,公园建设完成后,还需耗费资金对周边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最后,公园运营后,还需要大量资金对主题公园进行日常维护、后续改造和项目翻新。因此,资金对于进入者而言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 ④经营壁垒 对于主要依赖门票收入,盈利模式单一的主题公园而言经营成功相对困难。目前较为成功的企业都是将公园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形成合力,从而实现盈利,而新进入者往往在盈利模式上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探索。此外,已有的成熟企业在市场策划和营销体系方面有着一

中国家电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分析

中国家电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来源:全球分析网家电课题组浏览量:132日期:2012-05-18 摘要:我国的中国家电行业总的来说属于进入低门槛行业。首先家电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 较高的行业,政府对其限制不多,加之在上世纪末行业高速发展期,盈利能力强,吸引大 批投资进入;其次,中低档家电产品生产技术比较普及,国家最初对其技术标准的缺失, 导致行业进入技术门槛较低;第三,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中国家电行业属劳动力密集型 产业,因此吸引大批资金进入,尤其是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由近五年中国家电行业企 业数量变化可以看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近一步说明行业进入壁垒较低。 我国的中国家电行业总的来说属于进入低门槛行业。首先家电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政府对其限制不多,加之在上世纪末行业高速发展期,盈利能力强,吸引大批投资进入;其次,中低档家电产品生产技术比较普及,国家最初对其技术标准的缺失,导致行业进入技术门槛较低;第三,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中国家电行业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此吸引大批资金进入,尤其是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由近五年中国家电行业企业数量变化可以看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近一步说明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图表 1 2005年-2009年中国家电行业企业数量 但是,我国家电业准入门槛呈现上升趋势,首先,家电业竞争日益激烈,规模较小的企业难以与大企业竞争;其次,随着我国家电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各项技术标准日益规范,间接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第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电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原先的中低档家电产品逐渐饱和,企业想要生存,必须要有自主开发的能力,这又客观上提高了行业进入壁垒。就目前来看,小中国家电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而彩电行业进入门槛较

化妆品行业进入壁垒

中国化妆品行业进入壁垒 一、化妆品定义与分类 二、国内市场化妆品的种类 三、化妆品行业的吸引力 四、中国化妆品行业的进入壁垒 一、化妆品定义与分类 化妆品是以化妆为目的物品的总称,在中国《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中将化妆品定义为:“是以涂搽、喷洒或其它类似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化妆品包括:基础化妆品、美容化妆品、特殊用途化妆品三部分。基础化妆品是为了保护皮肤、毛发以及增进皮肤和毛发健康的制品;而美容化妆品是为了修饰脸面、指甲等部位,使之增加美丽而使用的制品;特殊用途化妆品是指用于面部、毛发等部位具有防御功能的特殊的理化处理的制品。所以不论是化妆品或是特殊用途的化妆品都不同于药品,其目的主要就是清洁、护肤、美化等作用。 二、国内市场化妆品的种类 (1).目前我国化妆品市场上,国际化妆品企业的品牌有: 欧莱雅集团:巴黎欧莱雅、美宝莲、卡尼尔、兰蔻、碧欧泉、赫莲娜薇姿、理肤泉、欧莱雅专业美发、卡诗等。 宝洁公司:玉兰油、SK-Ⅱ、飘柔、海飞丝、潘婷、沙宣、润妍、伊卡露等。 联合利华:夏士莲、力士、旁氏等。 法国L VMH集团:迪奥、CD、纪梵希等

法国产香水:爱琪美、莲娜丽姿、欧洲之萃、香奈尔等 巴黎贝丽丝香水有限公司:贝丽丝 意大利的“范思哲” 丝宝公司的:丽花丝宝、舒蕾、洁婷、美涛、柏兰、风影等。 资生堂的“欧珀莱、资生堂”。 雅芳化妆品公司:“雅芳”。 深圳靳羽西化妆品有限公司的“羽西、阿迪达斯”。 安利公司:“雅姿“自然美(NB)集团的“自然美”。 (2).中国本土化妆品企业的品牌有: 香港丽丝达:“小护士”。 上海家化:六神、清妃、美加净、佰草集、COCOOL、高夫、梦巴黎。北京三露厂:“大宝” 奥尼化妆品有限公司:“奥尼、西亚斯、百年润发”。 珠海姗拉娜化妆品公司:“姗拉娜品牌、喜肤品牌”。 四川可采实业有限公司:“可采眼贴膜” 广东雅倩化妆品有限公司“雅倩、清逸、佳雪、玉丽”等 三、化妆品行业的吸引力 1.市场潜力巨大,固定资产投入小,利润较高 2.市场细分明显、产品多样化,规模效益在生产成本上表现得不显著 3.进入化妆品市场的设备投资、技术含量、员工培训等要求并不高, 风险较小,从而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壁垒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较低,行业内竞争激烈 5.化妆品属于日常快速消费品又是易耗产品,其具有一定刚性消费的特点需求相对稳定 6.资本规模直接影响化妆品企业在销售和研发上的投入,而这两方面因素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四、中国化妆品行业的进入壁垒

乳品产业的进入壁垒分析

乳品产业的进入壁垒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收入不断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牛奶的价值也逐渐被人认识,牛奶需求量不断上涨。因此,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乳品产业发展非常迅速。 本文以乳品产业为对象,主要对其进入壁垒进行分析。 一、乳品产业集中度分析 市场集中度是指在特定市场上买方或卖方具有的相对规模结构。主要用厂商集中度系数来衡量: 依据上述式子,我选择了乳品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四位企业来计算其厂商集中度系数,即 表1 由此可见:乳品产业的集中度不断上升。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乳品产业从最初的竞争型转变问寡占Ⅳ型,是一种垄断竞争市场。在这种市场结构中:产业集中度较低;不同企业的产品是不同质的,存在品牌差异,因此具有很高的替代性;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 二、进入壁垒分析 总的来说,在乳品这个垄断竞争的产业中,进入壁垒较低,主要表现在: 1. 必要资本量壁垒低 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测算,中国奶业未来发展每生产万吨牛奶的投入资金为3180万元,其中乳品加工企业的实际投入(设备、厂房、牛舍三项投入)占全部投入的42.8%,即乳品加工企业每生产万吨牛奶必须投入1335.6万元。根据1998年国家学生奶调查组的统计,在中国日加工能力大于100吨的乳品企业就属乳品产业中的大企业。因此新企投入4874.84万元就可以组建一个日加工能力为100吨的大型乳品加工企业,这笔投资对于年销售收入处于5——50亿元之间的中型企业来说都不会构成任何进入壁垒。 2. 政府管制壁垒较低 政府对乳品产业主要采取引导政策。由于乳制品产业涉及到三个环节:畜牧养殖、生产加工、商品销售,既能发展工业又能拉动农业的发展。因此,政策一直鼓励乳品产业的发展,给予其宽松的投资环境,加上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产品质量标准、市场竞争秩序的管制并不严格,缺乏鲜奶标志等,因此,政府管制壁垒不高。 但是,随着乳品产业的发展,其进入壁垒在提高,主要表现在: 1. 规模经济壁垒较高。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05年,乳品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四个企业的总的份额超过了40%,这就说明新进入企业的市场份额要达到10%以上,才能打破规模经济壁垒。 为了构筑规模经济壁垒,各大型乳品企业不仅通过建设奶源基地和生产基地来进行产量扩张,而且还借助强大的资本实力通过并购重组和巨额广告投资以争夺市场份额。2002年至今,乳品行业的并购事件不断发生,与此同时,一些大型乳品企业斥巨资在各大电视媒体中进行广告宣传,试图借助强势传媒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构筑规模经济壁垒以阻挠其他企业的进入。 ∑∑===N i i n i i n X X CR 11/

第四章 进入退出壁垒

第四章进入退出壁垒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介绍了进入和退出壁垒这两个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的含义,掌握进入障碍的类型和退出障碍的因素,以及进退无障碍理论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进入壁垒和退出障碍的构成因素、退出壁垒的度量指标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节进入壁垒 一、进入壁垒的含义 进入壁垒是指阻止外部企业进入并与原有的企业进行竞争的各种障碍因素。产业经济学理论中对进入壁垒含义的理解存在分歧,许多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贝恩认为,进入壁垒是“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 施蒂格勒(G.stigler)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在某些或每个产出水平上),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这一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在该产业内的厂商无须负担的。?±换句话说,是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 简单地说,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或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 进入壁垒的高低,既反映了市场内已有企业优势的大小,也反映了新进入企业所遇障碍的大小。进入壁垒的高低是影响该行业市场垄断和竞争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对市场结构的直观反映。 二、进入壁垒的种类 (一)结构性进入壁垒 结构性进入壁垒又称经济性进入壁垒,通常分为: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对必要的资本量等。 1.绝对成本优势 根据贝恩的观点,绝对成本优势是指在特定的产量水平上,行业内原有企业(established firm)比潜在的或新进入的企业(Prospective entrant)通常具有的低成本生产能力。 斯蒂格勒认为,绝对成本优势壁垒按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现有企业通过专利申请,而垄断工艺技术或产业标准。第二,原有企业拥有高级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具有的人力资本优势。第三,原有企业通过与供应商订立长期原材料等要素供应而具有的优势。 专利技术是产生绝对成本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专利限制了新企业取得最新技术的机会,专利保护的有效性,决定了新企业进入产业或市场的难易程度。 2.规模经济 根据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要求,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必须具有与原有企业一样的规模经济产量或市场销售份额,才能与原有企业竞争,才能在进入后在行业中立足。而对新进入的企业而言,一般受市场容量和筹资规模的限制,在生产开始时很难使自己的规模达到原有企业的规模,从而使新企业与老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3.产品差别化 产品差别化的存在使原有企业在市场中树立良好形象和声誉,他们只要维持和发展即可,该厂商具有”先动优势”.但新企业要从头开始,付出较大代价使顾客相信自己产品优于老企业.这势必增加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成本,这样现有厂商的存在提高了新厂商进入的成本。但当新企业拥有独有的先进技术时,产品差别化有利于进入,并可能使新企业得以发展。 4.必要的资本量 必要的资本量是指进入某一市场所必需的资本投资。不同行业必要资本量不同,必要资本量越大,筹资越困难,进入也越困难,这就是必要资本量进入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与规模经济壁垒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筹资难易,后者强调厂商可能获得的市场份额与降低成本之间的矛盾。

行业进入壁垒

中国电信行业的进入壁垒 工商0902 李奇0906040210 一、民营资本进入电信行业的壁垒 电信行业引入民营资本可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盘活电信企业,有利于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形成有效竞争。但是电信行业作为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引入民营资本还存在着诸多壁垒,这些阻碍因素主要来自民营资本自身、电信行业和国家政策体制3个方面。 (一)民营资本自身 1.民营资本的分散性.分散性是民营资本的三大特性之一,对于国内国外的民间资本都是如此,不过不同的是,国外的民间资本起步较早,经过漫漫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积累,通过兼并、并购等形式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财团组织,集中度较高,而我国的民营资本起点较低,大都是具有浓厚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的小业主、个体户发展而来,资金来源有限,另外我国的民营资本发展时间短,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提倡个体经济发展、允许私人办工厂以来,民营资本才开始有所发展,至今不过20余年的时间,再加上国家的扶持政策不到位,民营资本的发展受到诸多阻碍,规模较小,资金分散。而电信行业具有明显的资本规模效应,需要巨大投资,民营资本的分散性造成了民营资本进入电信行业的进入壁垒。 2.进入水平低.我国民营资本的持有实体大都集中在零售、服装、餐饮及简单的加工制造等行业和领域,科技含量低,并且是大都为外资品牌做OEM或ODM,长期与市场脱钩,对市场的发展趋势把握不够,而电信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特别是最近几年,电信业务的推陈出新速度更是令人难以置信,对于意欲进入电信行业的民营资本而言,它一方面要对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很好的把握,另一方面要不断投入巨大资金和引入高科技人才用于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而我国民营资本的持有实体由于历史原因大都科技含量低,高科技人才引入困难,在资金投入和技术更新方面与电信业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3.缺乏运营管理经验。缺乏实际的运营管理经验也是阻碍民营资本进入电信行业的壁垒之一。由于历史原因,民营资本大都集中在零售、餐饮、服装等行业领域,而我国电信行业由于其地位的重要性一直处于国家的垄断和保护之下,民营资本的持有实体缺乏电信运营经验。由于长期以来对于民营企业的歧视,在引入具有丰富运营管理经验的人才方面也将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我国电信业的逐步放开,将会有更多具有竞争实力的外国运营商参与电信竞争,基于实践、在竞争中积累起来的运营管理经验更显重要。因此,缺乏运营管理经验将成为民营资本进入电信行业的壁垒之一。 (二)电信业方面 1.电信行业的规模效应。电信行业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这种规模效应表现在两方面:资本规模效应和网络规模效应。首先,电信业具有很强的资本规模效应,投资巨大。据信息产业部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2005年通信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累计2246.4亿元、2173.4亿元和2071.3亿元,这动辄几千亿元的投资对于我国规模尚小的民营资本而言是无法承担的。即使民营资本采用参股的形式进入,也仍然面临着电信行业资本规模效应的障碍。由于资本规模较小,民营资本在股权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可能微乎其微,面对资本雄厚的国有股而言,也不会拥有太多话语权,在电信行业充当毫无发言权的、“默默无闻”的小股东,

分析身边熟悉的行业进入壁垒

分析身边熟悉的行业进入壁垒 -----乳制品行业进入壁垒情况分析众所周知,乳制品是人们不可或缺的营养品,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利益也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对于希望进入乳制品行业分一杯羹的企业来说,都需要莫大的勇气与足够的实力。毕竟,在这个领域蒙牛、伊利等企业在多年的奋斗后成为了行业巨头,市场占据的份额很大。但就目前看来,从乳制品企业的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优势和资金需求等角度来看,中国乳制品市场的进入壁垒很高。 (一)乳制品市场进入壁垒因素:规模经济 新企业在某一产业未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前, 由于不能充分 享受规模的经济性, 相对于产业内已有的企业, 其生产成本必然较高, 这就构成了市场进入的规模经济壁垒。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像蒙牛伊利这样的乳制品行业巨头已经具备了规模经济。他们起初都是靠牛奶这一单一产品起家,但经过多年的打拼,已经发展成了有完整产业链的大企业,并且有较大的规模经济。据调查蒙牛2011年销售收入373.878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的销售收入302.654亿元增长23.5%。伊利的情况也大致相同,稳步中上升。,在市场份额上也占据很大一块。这样的情况对于想要进入乳制品行业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很大的障碍。新的企业想加入,若以较大的生产规模进入,会承担现有公司的强烈反击的风险;若以较小规模进入,则要长期承担高成本劣势。这两种情况都增加了计入的难度。 (二)乳制品市场进入壁垒因素:产品差异化

消费者对市场中原有品牌的认同会迫使新进入者不得不花费 巨资来克服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然而,对于乳制品而言,人们首先会想到的大多是蒙牛或者伊利等大品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企业过去做的广告,产品差异等因素。新加入者若想打开市场,必定要花很大的代价树立自己的形象,并让原有的对其他品牌忠诚的消费者转变态度,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目的。而其中的风险更是会让新企业不得不仔细考虑。 (三)乳制品市场进入壁垒因素:资本需求 当进入的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时,会对新进入者构成相当的障碍。新企业进入某一产业所必须投入的资本量越大, 筹资越不容易, 则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越大, 这就是必要的资本量壁垒。在现在的市场条件下,要想进入乳制品行业并打出自己的品牌,所需要的资金必定是大量的,且极具风险性。尤其在广告和盐分等方面有去无回的投资,构成了阻碍新企业进入的巨大障碍。 (四)乳制品市场进入壁垒因素:分销渠道 新进入者除了需要将产品生产出来以外还必须构建通往消费者的渠道。在这方面新进入者往往存在一定劣势,比方说他们往往很难获得经销商的信任,而必须支付更昂贵的代价;进入超级市场的货架必须以打折、促销等方式才可能获得允许等情况。这种方式也在无形中增加着成本投资。 (五)乳制品市场进入壁垒因素:与规模经济无关的成本优势 原有企业通过经验的积累,劳动力学习曲线等方式所形成的

第四章__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

第四章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进入壁垒与进入壁垒的基本涵义、形成原因和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 进入壁垒,退出壁垒。 教学难点 进入壁垒的产生原因。 本章主要从新企业进入市场(产业)和原有企业退出市场(产业)角度,对进壁垒和退出壁垒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考察市场经济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复杂的市场竞争行为,揭示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对市场结构与经济绩效的影响。为政府通过提高进入壁垒与降低退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和行业集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组织效率提供政策思路。 第一节对进入壁垒的理论分析 一、进入障碍的基本涵义 进入障碍是指阻止外部企业进入并与原有的企业进行竞争的各种障碍因素。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定义进入壁垒,如贝恩认为,进入壁垒是“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 施蒂格勒(G.stigler)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在某些或每个产出水平上),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这一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在该产业内的厂商无须负担的。”克拉克森等经济学家也持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进入壁垒可定义为“寻求进入某个行业的厂商而不是由已在该行业内的厂商负担的生产成本。”显然,在他们看来,进入壁垒就是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生产成本。 但事实上,除了生产成本外,还必须存在其它影响新企业进入的因素,因此,进入壁垒是新企业比老企业必须多承受的不利因素。 简单地说,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或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 课堂提问:请同学们举一个进入壁垒的实例? 二、进入壁垒的种类及其原因 进入壁垒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经济性壁垒和非经济性壁垒。 经济性壁垒具有自发性,它是新企业在对进入产业后的预期收益和竞争对手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进入新市场(产业)的一系列障碍因素。与此同时,经济性壁垒具有平等性,它对所有企业都会产生阻碍,甚至对于行业中已有的企业。 而非经济性壁垒则具有外在强制性,企业只能主动地适应这种壁垒,大部分行政性、法律性和技术性因素导致的进入壁垒往往属于非经济性壁垒。非经济性壁垒一般具有特定范围,而且在这个范围内存在着对不同经济主体的歧视性。 (一)经济性进入壁垒的分类与产生原因 经济性进入壁垒经常分为: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对特有的经济资源的占有等。

退出壁垒案例分析

退出壁垒案例分析 案例内容: 我国有着悠久的纺织工业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纺织品的生产和贸易大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1978-1996年,纺织业累计创汇2800亿美元,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4左右,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产业;18年累计实现利税3700亿元,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国有纺织工业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1)困难持续时间长,亏损额不断扩大。纺织工业从1993年开始,已连续5年亏损,全行业国有企业净亏损最初为19亿元,而1996年已达106亿元;(2)困难涉及面广。1996年国有纺织工业亏损面达42%,比全国国有工业的平均水平高出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职工约占国有纺织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一半,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国有纺织工业都出现了全行业亏损;(3)国有纺织工业已经成为全国国有工业中困难最为严重的行业。1996年,国有大中型纺织亏损企业数占全国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总数的18%,亏损额占19%,涉及职工人数180万人,占全国大中型企业亏损人数的20%,均居全行业第一位。在纺织业全行业长时间效益低下的情况下,其生产能力并未见缩减,现仍有1000万锭,即约1/4的生产能力过剩,纺织工业靠自身力量进行结构性调整举步维艰。 为了使纺织工业在改革和解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确定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其中援助退出政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1)为搞好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工作,每压1万锭给予300万元补贴,提供贴息贷款200万元,补贴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各承担一半,贴息由地方财政承担。(2)1998年国家核销银行呆账坏账准备金将重点向纺织业倾斜,各地在安排1998年计划时,纺织核销规模应不低于1997年水平,新增的100亿元规模,主要用于解决棉纺织企业的压锭重组项目。(3)妥善安排下岗职工。下岗职工要进入在就业服务中心,保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养老、医疗保险的支付。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政府对纺织行业的退出援助,是基于大量亏损的国有纺织工业企业无法克服高退出壁垒这一背景作出的政策安排。、 1、我国国有纺织企业的制度性退出壁垒有哪些? 2.造成我国国有纺织企业制度性退出壁垒的因素是什么? 案例分析 产业组织理论中关于退出的定义是指某个企业停止作为卖方的行为从那个市场撤退,退出主要有停产、转产、倒闭这三种形式。退出是决定资源在产业间分配的重要因素之一,适时的退出和进入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在现实的企业运行中往往存在一些障碍,使得一些企业无法从原行业中退出,这些障碍构成退出壁垒。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产业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准备退出该产业,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阻碍,资源难以转移出去,这些阻碍现有企业退出

手机行业进入壁垒

手机行业进入壁垒 一、规模经济 在手机行业中,手机生产厂商需要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进入市场,否则将不得不面对成本劣势的现状。并且企业在起的一定的市场利润前是不能以最低成本生产的而在面对单位产品成本最低时的最小最佳规模的企业时新企业的进入不仅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较高的起始规模,更重要的是难于站稳脚跟。同时手机的规模经济还体现在材料成本和销售成本上,产品上的差别也使得进入壁垒的不同,本来摩托罗拉的手机性能是较好的但被诺基亚所取代,但当手机智能化来临时,大家就对苹果手机趋之若鹜,诺基亚也步了摩托罗拉的后尘,在市场的占有率立时崩塌。而当iphone引领手机智能化革命的同时,我们看见HTC、小米等性价比高的品牌正在分食市场的份额,这充分的说明苹果手机并未旗帜鲜明的划出壁垒屏蔽潜在的进入者,只不过是一时的优势。由于手机的更新换代速度十分之快,所以在这个行业的企业需要不断的向里面注入资金,但就算是这样也无法将各个企业进的差距拉开所以就导致进入手机行业的进入壁垒不断增高几乎成为了不可翻越的大山。进入壁垒是有多个伊苏结合而成,即使进入疲累很高,如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该行业的利润率和需求量达到很高的程度,那么也会诱使新企业进入并竞争. 二、产品差异化 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所有优秀产品和市场高占有率的背后都有支持它们优秀的原因。例如技术特征、资源的垄断性,但这并不是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壁垒!无形资产造就了经济壁垒的最重要特征,而在这里指的就是品牌和专利权,一个企业就用一个商标所代表,而手机的代表方式就是操作系统 Android、Linux OS、Linux OS、Palm OS、MIUI 、百度易、阿里云OS、iOS、windows phone等。在中国,茅台、五粮液是酒的代表;同仁堂、云南白药是医药的代表;而手机的代表是iphone、三星、小米等企业的品牌在新进入行业的企业被迫使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平衡消费者因品牌忠诚度而带来的影响。想要进入手机行业的企业更加的艰难,因为企业不仅需要和国内的公司去竞争,更大的压力来源于国外的企业所创造的高科技远超于国内的水平。大多数人群还是相信品牌的水平是更高的,所以更愿意去花更多的钱去购买知名度高的品牌产品,致使新进入的企业无人问津。 三、资本需求 新进入者需要相当一部分资金去投入到广告和研发设计上,对于原有企业而言,他们只需要在广告宣传上保持原有的力度或稍加改变即可,无需投入打量资金;但对于新进入企业,这片空间是空白的,一切都得从头做起,在实现了设计 和制造上的创新后,还要想办法使公众发现并了解新企业产品的与众不同,这无疑标志着需求资金的庞大。手机行业的广告宣传更是需要创造者的冥思苦想才能找寻到一个新奇而又流行的的点子,去引领大家的目光跟随新企业的产品,进而购买企业的产品。除了广告设计之外,生产所需要的材料成本也是手机行业的稀缺资源,目前手机的生产原材料仅仅在某些地方才有,知名企业早已在资源上站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新进入企业就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去购买原材料这无疑又使得规模经济的扩大。 四、分销渠道 除了关心材料成本的来源外新进入者还需要考虑销往消费者的渠道,知名品牌已经占有了相

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 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是指产业内既存企业对于潜在进入企业和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新企业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的程度。换言之,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进入壁垒具有保护产业内已有企业的作用,也是潜在进入者成为现实进入者时必须首先克服的困难。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施蒂格勒指出,进入壁垒可以理解为打算进入某一产业的企业而非已有企业所必须承担的一种额外的生产成本。进入壁垒的高低,既反映了市场内已有企业优势的大小,也反映了新进入企业所遇障碍的大小。可以说,进入壁垒的高低是影响该行业市场垄断和竞争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对市场结构的直接反映。 形成壁垒的原因 形成壁垒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规模经济 必要资本量及埋没费用 产品差别 绝对费用 政策法律 既存企业的战略性阻止行为等等。 (1)由规模经济形成的进入壁垒。 企业在取得一定市场份额前,不能以最低成本生产。单位产品成本最低时的最小最佳规模(单位生产成本最低时的最小产量)占市场规模(产业需求量)比重很大的产业,往往集中度很高,也是垄断程度较高的产业。新企业的进入不仅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较高的起始规模,而且难于站稳脚跟。 (2)必要的资本量壁垒。必要的资本量是指企业进入某一产业时最低限度的资本数量。必要资本量越大,筹措越困难,壁垒就越高。 (3)埋没费用壁垒。如果在企业能够筹集资金进入,并且在进入早期遭到失败后,能够将设备、厂房按接近于原值的价格卖给其他企业,那么必要资本量的巨额化不能成为强大的壁垒。但如果按比较低的价格出售,或只能转卖一部分设备,剩下的不可能回收的资金称为“埋没费用”,因此,埋没费用的大小成为进入壁垒的重要因素。 (4)产品差别形成的进入壁垒。产品差别对企业产品的销路和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的影响,当由产品差别(设计、广告等)形成的成本对新厂商更高时,产品差别才成为进入壁垒。消费者对差别化产品的心理上的认同感颇深。对于原有企业来说,他们在广告宣传上只保持原有的力度或稍加改变即可,无需花费巨额的支出。但对于新企业,万事需从头做起,在解决了设计和制造方面的难点之后,还要想方法使公众相信新企业的产品与众不同,这无疑要比原有企业花费更多的广告和设计费用。例如在汽车和家用电器行业里,原有企业建立了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推销网和服务网,新企业要建立与之相匹敌的系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因此原有企业的产品差别程度便成为一道进入壁垒。 (5)绝对费用形成的进入壁垒。既存企业一般都已占有一些稀缺的要素和资源,购买这些要素和资源所付费用是很大的,这就是绝对费用。相对于新企业,既存企业在绝对费用和资源占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包括对资源的占有、技术、销售渠道和市场的垄断,以及对本行业的专家和技术工人的拥有等各个

中国汽车行业的进入壁垒浅析

中国汽车行业的进入壁垒浅析 面对国内汽车市场井喷背后的惊人利润所带来的巨大诱惑,也许越来越多的高级主管都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对于希望进入国内汽车行业分一杯羹的企业来说,都需要莫大的勇气与足够的实力。汽车行业由于其固有的特点,投资风险以及投资壁垒可能远远超出以有的不确定条件下决策模型所能描述到的状况。单就汽车行业的进入壁垒而言,由于来自各方面力量的作用,使得该行业很多环节变得高不可攀。 之前的课中老师讲到过,一个行业的新进入者的壁垒往往来自五个方面: 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绝对成本、技术专利以及政策支持。 1. 1.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这些领域要求新进入者必须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进入市场,否则将不得不面对成本劣势的现实。对于汽车行业而言,这一点体现的更为明确,由于汽车的巨额研发成本,所以当产品的产量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将难以摊消。同时汽车的规模经济还体现在管理与采购成本以及销售成本上。据04年的数据显示,从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生产能力在100万辆以下的汽车企业已不能单独生存,200万辆规模的企业也面临重组的压力,规模经济的门槛对非专业汽车生产厂商的考验尤为严峻,新进入者必须达到一定的市场份额以大规模生产,否则将陷入成本劣势。04年尚且如此,在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难想象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的门槛将更高。 2. 产品差异化(product differentiation):消费者对市场中原有品牌的认同会迫使新进入者不得不花费巨资来克服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汽车消费这样的高度叁与的采购专案来说,品牌的重要性将体现的更加充分:根据慧聪国际多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与品牌美誉度有关的同行介绍或者从众心理等因素都在购买者决策因素中名列前茅。 上图为2010年汽车全球销量TOP10,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OICA)日前称,预测2010年全球汽车销量将超过7200辆。以上世家世界知名汽车公司的累计销量约为5137万辆,占全球销量的71.3%,由此可见,品牌的影响力之大,品牌将是一到难以逾越的鸿沟。 3.绝对成本 3.1资金需求: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本质上汽车业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无论是研发、建厂还是购置生产线方面都存在着一般生产性行业所无法比拟的资金壁垒。从渠道信心方面看,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广告投入或者资金实力做后盾,渠道将很难搭建,更何况在国际汽车行业的品牌专卖制度下,要求经销商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在投资风险的压力下,投资汽车销售的经营者也必然会优先考虑那些实力更强的企业或品牌。 资金的壁垒体现在对新进入者的各个方面,如果企业对投资汽车行业没有破釜沉舟的信心,那么这笔投资很可能半途而废,但以目前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的企业资金总量可能连汽车的门槛还没有摸到时,资金就已经蒸发掉了。拿我国04年的的汽车产业政策为例,其对企业的投资规模作出规定:新建的汽车投资项目,其项目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亿元人民币,其中自有资金不得低于8亿元人民币,并要求建立产品研发机构,研发机构投资不得低于5亿元人民币。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资金,对新进者来说同样是个高门槛。 3.2技术人才匮乏:对于这个行业的先进入者来说,他们在这个行业多年所积累下来的经验更有利于节约成本,而新进入者由于缺乏相应的熟练人才,虽然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这种后发优势往往与那些老手比起来就幼稚的多了。 3.3 获得经销渠道:新进入者除了需要将产品生产出来以外还必须构建通往消费者的渠道。在这方面新进入者往往存在一定劣势,比方说他们往往很难获得经销商的信任,而必须支付更昂贵的代价;进入超级市场的货架必须以打折、促销等方式才可能获得允许等情况。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销售渠道往往身兼数责,因此显得更为重要,毕竟目前的条件来看,所有的轿车企业都要自建渠道,这需要企业投入巨大的精力,况且在全球汽车新品牌与日俱增的今天,渠道资源将成为更为紧俏的资源之一。老品牌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渠道资源,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