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侦查中的证据意识培养与提高

论侦查中的证据意识培养与提高
论侦查中的证据意识培养与提高

论侦查中的证据意识培养与提高

摘要:证据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一个需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而证据意识的有无对执法人员的工作成效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应树立“证据第一”的观念,并采取业务培训、规范勘查程序第一等一系列措施,以增强侦查人员的证据意识,提高办案质量。无论是侦查刑事案件还是受理行政案件等工作,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依靠客观充分的证据才能依法有效地追究违法人员和犯罪嫌疑人的法律责任,使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

关键词:证据意识;意识薄弱;客观全面;及时搜集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6-0234-01

1 证据意识的内涵

证据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对证据作用和价值的一种觉醒和知晓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在面对纠纷或处理争议时重视证据并自觉运用证据的心理觉悟。证据意识是法律意识的一部分,属于“意识”范畴。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意识的形成应遵循“认识”的一般过程,经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具体表现为认识、情感、评价和运用等。证据,对于法律职业者或者

司法干警而言,其证据意识则应处于理性认识阶段,表现为对证据的一定评价和运用。

2 目前我侦查人员证据意识薄弱的表现

2.1 主观片面,证据收集不全

现场的复杂性和勘查工作的艰巨性要求勘查人员在勘查时,要从犯罪现场的实际出发,尊重现场的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但是,有的勘查人员则相反,不是从犯罪现场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从自己的主观愿望、主观猜测出发,先入为主,先自己臆造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去收集证据,符合的就收集,不符合的则随意舍弃。

2.2 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

一方面,刑事案件频发,发案率居高不下,勘查人员面临的任务重,压力大;另一方面部分公安机关对刑事技术的工作重视不够,现场勘查人员装备差,待遇低。对这些勘查人员的工作热情产生消极影响,部分勘查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怕艰苦,怕有麻烦,有的勘查现场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敷衍了事走过场,最后凭一鳞半爪就草率的地下结论。

2.3 取证工作盲目,针对性不强,检验,鉴定率低

现场勘查人员就是要从纷繁复杂的现场表面去发现和犯罪有关

的事实证据。这就要求勘查人员要靠自身扎实的功底去分析、判断,透过现象抓本质。

2.4 证据保管不善,证明力下降

在办案实践中,有的勘查人员忽视了证据的保管工作,使某些重要证据被丢失、毁损、污染、混淆。有的物证被提取后,没有用专用器具进行包装;有的虽然包装了,但没有注明其出处、提取人,没有放入专门的物证保管室,没有编号管理,常常和其他物证混杂在一起。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证据的证明力。

3 证据意识的培养

3.1 证明案件事实的意识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重要原则,而此处“事实”非指纯粹意义上的客观事实,而指证据证实的事实,因为客观事实往往无法再现,只能通过证据去无限接近,所以定案所依据的事实只能是证据所证明的事实,即只有证据证明的事实才能形成刑事诉讼中的案情。这一点对侦查人员来说并不难理解,但在侦查工作中全面贯彻这一点并不容易,可谓“知易行难”。“行难”的最大障碍是某些侦查人员往往存在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断,也就是说,在收集证据之前,往往根据自身经验和推理在头脑里形成了所谓的“客观案情”,然后按照所认定的“案情”安排取证。

3.2 相对证明的意识

刑事诉讼中,认定案情应当有证据支持,但是证据证明的案情和客观上实际发生的案件事实并不完全一致。笔者认为,证据再现客观事实的哲学基础是证据本身的存在和证据的证明对象之间存在

因果关系。而哲学研究表明,因果关系是相对的。因果关系的相对性表现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因果之间由于视角不同,存在无穷的环节,使得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变得难以确定。因此,要深刻认识证据证明的案情与客观的案件事实存在一定的距离,亦即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司法证明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而证据证明的案情和客观案件事实之间的关系与相对真理和客观真理的关系

实质上相同。

3.3 证据发展变化的意识

证据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存在,具有稳定性的一面,也具有发展变化的动态一面: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原有的证据)可能发生一定变化甚至被破坏、灭失,也可能发展产生新的证据,即再生证据;而证据的数量也可能因犯罪现场遭受自然力、人力作用、证人流动而逐渐减少。因此,确立证据发展变化的意识,可以引导实践中一方面及时地提取、固定证据,另一方面适时提取再生证据。

4 提高证据意识的方法措施

4.1 增强分析证据意识

要认真分析证据内容与案件之间的联系。证据之所以对案件能够直到证明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证据内容与案件事实间存在一定的客观联系,这种联系既有直接联系又有间接联系。既有与案件起因的联系,也有与案件过程的联系,还有与案件结果的联系。我们要在办案过程中尽力找到证据内容所联系的对象,并使这种联系明

确。通过对这一联系的内容分析进而去联系我们所掌握的其他信息资料,通过证据的运用来推导,查找作案人,作案时间、地点、行为、内容、受害人及与案件相关的物体等等,也就是说通过分析证据内容与案件之间的联系来寻找犯罪嫌疑人,查明犯罪过程。

4.2 客观收集证据意识

我们收集证据的目的在于查明和证实案件事实,在于将已发生于过去某一特定时间段中的事实予以认识上的真实再现。因此,我们收集证据务必要求其客观、真实,要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在客观存在的事实中发现和收集证据,而不能以主观的臆猜取代客观事实,将客观事实予以随意夸大或缩小,使客观事实在头脑中产生扭曲或变形。同时,我们收集证据还应建立在对存在事实的客观分析上,根据客观事实所反映出的证明需求去收集证据,而不能以主观需求代替客观的证明需求,人为地设定证据收集方向,更不能弄虚作假、伪造证据。全面收集证据在我们采证工作中也同等重要。我们对案件的侦办往往建立在广泛的、庞杂的证据体系之上,更多的情况下,我们依赖的是证据的综合证明力,而非一个或两个重要的证据。在公安侦查案件阶段,对证据的收集就要自觉地考虑到提起公诉、法院开庭以及开庭审理时的有效综合运用。因此,收集证据应着眼于案件的全部事实而力求全面、周密,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收集能够证明所有案件事实要素的全部证据,既不能只收集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而不收集证明案件次要事实的证据,也不能只收集

支持某事实主张的证据而不收集否定该事实主张成立的证据。

及时收集证据意识时间在证据收集工作中具有特别的意义,与其它客观存在一样,证据自身也存在不断运动变化的现象,也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身的形态,经历的时间越长,证据的变动越大,并且其对案件的证明力是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下降的。离案件发生的时间越近,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证人对案件事实的记忆就可能越清晰,证据内容的变化可能就越小,其形态保持可能越完整,因此也越容易收集和固定化,其可信度也就越高;反之,离案件发生的时间越长,因当事人和证人对案件事实的记忆信息逐步消失而趋于模糊,造成记忆内容失真,相关证言的可靠性较差;物证的内容变化越大,越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也更难于收集和保存。

参考文献

[1]杨辉解.论现场勘查主体的证据意识[k].湖南高等专科学

校,2002.

[2]何家弘.证据意识漫谈[j].法学杂志,1998,(3):45.[3]何家弘.证据调查[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55-162.

[4]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390-392.

[5]张松.民诉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

(5).

[6]刘晶.证据学[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3).

[7]陈卜生.刑事证据的研究[m].延边:延边出版社,2002,

(4).

[8]张如海.对证据问题之研究[j].洛阳师范院学报,2000,(5).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现代社会,各个生活领域、各个层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之间也不例外。当前绝绝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十分溺爱,有求必应,很多孩子更是惟我独尊,目中无人,养成了自私、孤僻的性格。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竞争与合作是水火不容的关系,从而忽视了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这种理解要引起教师的注意,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最佳途径便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载体,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教育改革之一”。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伙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提供锻炼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引导学生实行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分组,分组是个难题。一般来讲,教师往往都是把附近的几个学生分为一组,其结果就是优等生与优等生一组,后进生与后进生一组,组与组之间没有可比性,课堂还是那些优等生的舞台,所谓的合作学习也就有其名而无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教师应把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对学生实行分组,使组与组之间有可比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根据各自的特长学习新知,这样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升,又便于展开组间竞争,发挥小组群体智慧,从而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第二,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时期的学习策略,适用于任何学习任务和内容。但要想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还要依据课堂标准选择适合合作的学习内容。内容不能过于简单,这样合作学习就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也不能太难,学生通过合作,得不出答案,会降低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第三,培养合作技巧。在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后,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合作。 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合作水平是一种重要的水平,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素质,所以教师应努力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水平,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合作、交流和沟通。

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45284418.html, 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意识 作者:李强 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18年第07期 科学论证是重要的科学活动,对科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意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堂中有众多的科学结论,这些结论都是建立在无数个科学探究活动基础之上,不断地实验、总结,经过科学论证,最终得出的。在教学这些知识时,教师应适时适度地鼓励学生通过简易的科学探究活动,对这些结论进行科学推理和论证。这不仅会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科学论证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渗透科学论证意识 科学推理和论证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当前,众多学者也倡导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精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教科版《科学》教材主编郁波就指出,“科学实践”包含了“科学探究”,同时又超越了我们原有的对科学探究的认识,而“科学实践”中的推理 和论证凸显了科学活动的特质,强调要将其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传统课堂上,教师为了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常常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讲”。而这个精力的集中,也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杜绝这种做法,同时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不同想法表达出来,大胆质疑,积极去追求、推理自己的科学结论,让学生养成基于推理和论证实事求是地去对待每一个问题或现象的习惯。比如说,有位科学教师在讲解《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学生对书本上描述的“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一结论提出了质疑。为了证明这一结论,该教师发动全班同学,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共搜集了一千多片叶子,两两进行对比,最终也没有找到两片一样的叶子,获得同书上一致的结论。对此,有不少异议:如果教材上所有的结论都要这样论证的话,学生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吗?或者说值得吗?对此,科学教师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学生自己参与了的科学论证过程,得到的结论才会使他们深刻记忆;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这一科学结论,还有正确学习科学、进行科学活动的方法。所以,科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科学推理、论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论证教材中的结论;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内外科学推理活动,帮助学生准备必要的科学材料和器具,适时给学生指导和帮助。 培养学生论证思维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探究过程其实就是科学思维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亲身参与了观察、分析、归纳等探究过程,从中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而要让学生养成科学论证的意识,教师就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论证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新华小学宋国霞 二十一世纪是日益竞争激烈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化。特别是对现在的孩子,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上有姥姥、老爷、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使他们养成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的性格,缺乏竞争意识和责任感,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富裕生活。墙壁对他们是空白的。如何使在校学生学会生活、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培养他们五爱、健全的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的主流意识。责任心的培养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董建华先生曾强调过:要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具备高度责任感的人才会主动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才会更加刻苦地、认真地、一丝不苟地、脚踏实地地去学习,小心谨慎地、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和确立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必备的素质——责任感。除了正确的家庭教育外,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将是我们学校广大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如何发挥学校的集体教育力量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得到健康的锻炼,在校集体中得到愉快地成长,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有责任心的、有创新意识的、能吃苦耐劳地现代好少年呢?是我们新世纪的新型的广大教师应具备的教书育人的素养。 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集体的目标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新一代的期望和要求,代表了集体的方向,要让每个队员清楚地知道集体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即一个优秀集体应达到的要求,这些要求不是学生一天两天能做到,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这些要求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是通过努力之后能做到的要让学生知道在这样优秀的集体中生活、学习会感到更愉快,使学生内心对优秀集体产生渴望。“近期目标”是根据学校各部门布置的近期工作,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目的地完成各项任务,使学生的个人奋斗目标与集体奋斗目标相一致,如学校将举行学生田径运动会,集体的目标是在本次运动会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落实到个人的任务是每个队员在近期需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根据自己的强项有目的地自觉训练,参赛队员则在集体中选拔,这样队员们不仅为自己的健康而锻炼,更是为集体的荣誉锻炼,强烈的集体意识,能产生强大的动力,促使学生前进,促使队员和集体步调一致,促进队员的动力与集体的意志融为一体。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是平等、团结、友爱、互助、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型的人际关系,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把队员组成了有机整体,使学生意识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个人的力量很薄弱,个人的智图像大海中的一滴水那样微小,许多工作都要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我们在集体活动的安排中有机地安排好学生群体,让学生通过集体成员的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遇到困难寻求合作的能力和主动参与意识。教育学生大到国家的建设,小到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是在与别人的交流合作中完成,作为学生应懂得尊重他人,团结同学,以谦逊的态度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民主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从小养成集体协作精神。 三、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培养学生履行义务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种养成性教育,健全的组织机构是集体最基本的建设,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就只有个体活动而无集体管理,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集体也不复存在;有了健全组织机构,有了机构的各种职能,有了评价的标准,有了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重视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为此,我提出了从课堂教学入手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实验思路,确立了以《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内容 1、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①让学生在自主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②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探究数学规律。③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2、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 ①创设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离不开生活”。②学生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教学材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和主动参与。③探索一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创设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提供教学材料——提出问题——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新知——拓展新知。

3、数学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和阅读有关资料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上 和实践上的依据。 2、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 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四、课题实施过程 分三大阶段,历时一年。 (一)准备阶段: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并对课题进行论 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二)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学习有关理论和进行师资培训,做好学生素质需求的摸底调查工作。 2、第二阶段:坚持做好第一阶段的延续工作,做好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

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教师:何群慧 纵观现今的小学生,他们娇生惯养、自我为中心,往往不会与人交流与合作,这有悖于时代对人的素质所提出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因此,从小学起在教学中就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加强合作技能与方法的指导,并提供一些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主动的探究。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不乏“合作学习”的身影,它是孩子们交流与表达的一种情境、一个平台,是语感形成的肥沃土壤。怎样优化合作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1、利用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做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他们的合作意识的萌动,往往就是从一个游戏开始的,因此,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精心编写教案,联系实际设计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并营造一定的课堂氛围,一定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2、在活动中保持合作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争论、意见综合等,建构起新的、深层的理解,同时,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因此,积极有趣的合作活动是让学生保持合作兴趣的最佳措施。 3、在成功中增强合作观念。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在合作学习中,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共同负责,从而往往能达成学生个人难以达成的目标,使学生的认识从“要我合作”进步到“我要合作”。 二、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极强,而合作意识相对较弱,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性的进行合作方法上的指导,不断的进行技能上的训练,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1、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机的组合。 学生个体的差异表现在性格、能力、爱好等方面。他们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有的能说会道;有的动手能力强……合作学习往往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分组时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 2、分工要明确。 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当小组长,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大家交流、讨论、争辩、朗读。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代言人”不断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代言人”,也就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在活动中有利于生生之间的配合,起到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作用。 3、指点要巧妙。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情况,予以辅导,引导学生确定采用的讨论方法。为提高讨论的效益,使讨论由浅入深,教师在巡回中应就如何清楚明白地

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学与教的设计

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学与教的设计 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核心是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评价交流等环节,而在这每一步中都包含了一个重要的因素:证据意识.也就是说,对于合作中的学生,我们除了要知道他在每一个环节中的具体主张外,还应当要求他说出提出支持这些主张的证据.证据是材料、数据和理由的总称,“基于证据的科学探究”才是一种有“根”的探究,这样的课堂才能称为理性的课堂. 为达到这个目的,探究教学应基于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设计教学,保障学生对证据的关注;应基于学生的实际行为改善教学,促进学生证据意识的发展;应采用评价优先的策略,来促进学生证据意识培养目标的达成.下面,以“物质的密度”教学为例阐述具体的做法. 一、教材分析——分析探究任务,确定学习目标 鉴于探究教学中的证据意识是指“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目的的关注证据的探查活动和体验行为”,而活动的载体是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达成对“证据支持主张”的心理认同.因此,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分析应着眼于主要探究活动进行分析.要明晰活动中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评价交流等环节证据意识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具体叙写为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学习目标. “物质的密度”(苏科版)的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种物质的比值一般不同”,从而“诞生”密度的概念.值得称道的是,教材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作为密度的定义,这是重视学习经历并主张探究发现的一种体现.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用“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作为问题提出的背景;以“探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作为目标达成的途径.学习后应达成如下要求. 1.通过“如何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的讨论,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并体会“有依据”的提出问题的价值. 2.能根据已有经验,有依据地对“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进行猜想. 3.能够设计出实验操作的草图(测量一组质量和体积),并能逐步完善并表达出改善的理由,直到“能选两种不同的物质,每种物质各选三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来完成实验. 4.会同时使用天平和刻度尺测量质量和体积,能如实记录数据.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精品)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关于责任感 那么究竟什么是责任感呢?我查了教科书,比较严谨的阐述是,真正的责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责任感有什么意义呢?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作为学生,就能够主动学习,天天向上,对家庭社会敢于负责。所以说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二.初中生现状 在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存在令人担心和焦虑的现象,就是学生身上普遍缺乏责任感.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重自我,轻社会,不热衷集体活动集体。 过分崇尚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脱离社会需要片面宣扬:“自我

选择”、“自我实现”。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却很少意识到自己对这一集体应承担的责任。如班级的值日工作、公益劳动等活动,有的同学就借故不参加,或者去了也是站在—边看别人干;更多的是对班里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把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作为人生惟一追求。 2.重利益,轻抱负,爱慕虚荣。 一心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除了希望吃好穿好玩好出人头地外,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不重品位与人格。 3.重索取,轻回报,不能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只要求父母、老师、他人为自己服务,满足自我各种需要,而不考虑他人,自己间的回报关系。由于现在的学生对任何人都缺乏一种责任感,所以他们有时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如有的学生,父母很辛苦地供他读书,但他却并不珍惜父母的劳动,学习不努力,花钱很浪费,只顾自己享受,根本不考虑父母劳动生活的艰辛以及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孩子常常理直气壮的对父母说:“我想要的东西你们都能给我,就连我想不到的,你们都替我想到了,做到了。你们辛苦不就是为了我们现在不辛苦吗?我还那么辛苦学习干什么?” 三、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 中学生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很多。 1.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周围是全方位呵护,自己不需要对他人负责 2.父母忙于挣钱养家,疏于管教,孩子缺少责任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密切“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入手。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而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的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一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小学数学中绝大部分学习内容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 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 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儿童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看似零散、无序、混沌、停留于表象的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重 要资源。 二、生活问丿“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 界,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相关的因素, 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

的信心。 2. 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三、积淀生活回归数学一一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 1. 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画图的策略:因为小学生理解水平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能够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协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认为,画图应该是孩子们掌握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说画图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朵的问题简单化。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 ②推理的策略:推理是理解和使用数学的基础,而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的水平。学生在猜测、检验和修正时要使用逻辑推理来调整自己的猜测;使用图表时,要用逻辑推理来分析图表。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很难把逻辑推理和其他策略分开,过去我们所说的 “分析法”和“综合法”都能够看作是简单的逻辑推理。不过,有一些问题却是以逻辑推理为主要的解决策略。不管是主要的策略还是与其他问题解决策略结合起来使用,逻辑推理对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证据意识,用事实说话

培养证据意识,用事实说话 缙云县溶溪小学江小娅 摘要:科学是一种实证系统,要用事实、用证据来说明。可证据意识在很多人的脑海里还是很模糊。本文从当前课堂中存在的一些忽被视问题,以及本人对“培养证据意识,用证据说话,用事实说话!”方面的一些感悟加以阐述。 关键词: 科学证据意识存在问题策略 “科学课要体现科学的本质”这一主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对于科学本质的界定,众说风云,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也各领风骚!但一致认同的是:“科学是一种实证系统。” 对于科学教师而言,不懂得科学的本质是“严谨和证据”,不懂得科学课的核心目标是“引领学生懂得什么是证据、怎样获得可靠的证据去解释世界”,就不可能在课堂上引领孩子们真的学科学、学真的科学,也绝对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可证据意识在很多老师和学生的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甚至被忽视了。 一、当前存在的现象: 1、被忽视的数据 数据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最真实的记录,是学生探究情况的真实反馈,是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调查、访问、记录等等方式获得的,是学生探究科学的依据,是学生用以认识和解释已有知识经验和客观世界的依据。因此,它对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真实性都有极高的要求。可是教学的过程中却往往被忽略了,诸如课后扔在桌子上的一张张没有交流、没有仔细洞察过的记录单处处可见,实验记录单中存在的漏洞更多,而这些却往往被忽视了! 在听一位老师执教《磁铁的磁性》一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是一节研究 各点上首尾相连挂回形针,并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来判断磁铁各点磁性的强弱,教

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记录如下: 学生实验反馈记录单 教师与学生从这些数据中马上就得出了“条形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的结论!是否真的如此?我们仔细看看这些数据: “ 5 6 0 5 5 ” “ 3 3 0 3 3 ” 这些数据能得出“磁铁两端磁性最强”这样的结论吗?这样的结论是否太轻率!再看学生在《给小车安个螺旋桨》一课中,探究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运动时记录如下: 仔细看看这些数据,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吗?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要是出现了对的结论,马上给予肯定,急着下了结论,心里想:这节课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而不考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科学难道就是这么随意吗?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些细节,对于探究而言,真实是最重要的!科学追求“求真”!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社会。既要有竞争,又要有合作,任何创造发明都离不开群体合作。培养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互相协作的精神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教学中实施竞争与合作相结合,应该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任务。为此,我学科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合作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水平。一.营造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唤醒合作学习的学习意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不会产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探究学生的心理,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悬念导入、故事引入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方式。而其中,活动设计也是新形成的方式,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特别是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是否有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协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集体学习的优势,展开合作学习。并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来营造学习的氛围,促动学生知识的建构。 在实行教学时,让小组内成员发挥群体优势,团结协作。小组成员会充分理解每个人的重要性,知道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因为学习成效的大小同个人是否尽责直接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承担一定的特定任务,谁也不是旁观者,谁也不能偷懒。在一个利益一致、互相依赖的学习小组中,每个人不但把协助、鼓励小组同伴当成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也看作是自己的义务。因为他们理解到每个同学都能为小组学习活动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只有每个成员都认真思考、充分合作。才能使自己小组在班级中成为优秀的学习团体。他们不但是在学习知识,而且也是实行一种社会交往活动。相互之间协作、配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 二、大胆放手、明确规则、有序合作,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自主学习。 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交流形式单一,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合作学习的机制,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过程中,他们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探索,合作探索。 在实行教学让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学习时,常常发现一组学生你说你的思路,我说我的见解,谁也不听谁的。结果是合作学习成了形式,没有实际的效果。在实行合作学习时我教育学生要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则,有序合作。每个同学要学会倾听、学会有礼。一个成员发言时,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他人讲话,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我们提倡适度争论,但争论要有礼貌,有礼貌的打断别人的讲话,

班级管理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班级管理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一、问题背景 做班主任常发现有这样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想睡觉,自习讲话,作业不及时交或根本就不做;公益劳动任务观点,随地乱扔爪皮果屑;无集体主义观念,不会关心集体,集体活动不愿参加,班级工作被动应付;不关心他人,乱用他人的物品;整日想到的就玩,不思进取,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就轻易放弃,缺乏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等等.这些现象虽然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但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身上确实存在,这样的学生存在一个根本的问题---缺乏责任心.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某些学生对国家、集体和自己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1.社会环境:受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和教育上重"分"轻"德"、盲目追"分"的功利主义的影响,社会的评价、家长的期望主要倾向于学习成绩,过分关注学校的中考和高考的升学率.这种重分数、轻人品的做法,使得一些学生只关心读书,不关心国家大事,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好,对学习的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 2.学校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客观存在.应试教育占据了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被封闭在教室内,疲于应付作业,很少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很少去关心周围的其他事情,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3.家庭氛围:现在的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分溺爱使相当一部分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要说让孩子为家庭做一些洗碗、打扫卫生等家务,就是自己最基本的小事也是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包办代替的.在学校,按老师的要求不得不干(比如做值日劳动等),而在家里你让我干我也不干(因为不需要我干,我不会干).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打扫卫生当成一种惩罚而不认为是光荣 4.学生自身:由于独生子女一直处于养尊处优的位置上,许多事情都有家长包揽,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对生活的艰辛,对社会发展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不知道该如何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造成了他们对家庭、对社会、自己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就从小事抓起,与家长及社会各方面配合,从学生的自我责任心抓起,逐渐让学生形成意识,加强责任感 1.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责任心

浅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浅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现代社会,单靠个人能力做出事业上的重大突破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更多的创新成果要依靠集体智慧。因此,个体在具备必要的自身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协作能力。对此,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1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紧迫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之间的接触和联系日益增多,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这就要求人们具备善于与别人合作的良好品质和能力。合作既是社会交往中的必备技巧,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更是高中政治课的重要目的之一。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其中“学会共同生活”便是指要培养孩子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共处与合作,这是当前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而且,今天的学生,将是未来的主人,为了他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会合作。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未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使他们学会合作,分享成果。 2 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因素 现在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了,不少学生渐渐成为家庭的“中心”。尤其是独生子女,缺乏合作的机会与对象,更容易形成“人人为我,我为自我”的个人中心主义者,不明与人为善的重要性。严重的是除了自己,谁也不爱,谁也不管。个体意识增强,而群体意识减弱。再加上家长在这方面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忽视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容易使学生养成心胸狭窄、性格孤僻、自私自利,产生猜疑、妒忌和仇视他人的心理,养成极端个人主义,缺乏合作精神,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2.2 学校因素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考分功能绝对化的影响以及家长的施压,学校一般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只是把要考试的科目作为重点。现在仍然出现主科、副科的词语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尤其是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有巨大培养作用的艺体类课程,在很多学校更是成了摆设。没有正规的场地,没有正规的教师,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不开设该类课程。所以,单纯依靠文化课程的学习是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目的的。同时,现在很多的学校在政府的压力下,过分的强调安全的因素,学生的课外活动基本不开展,学生又更是失去了一块锻炼的领地。

例说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例说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新版的历史课程标准在三维目标的知识与能力部分强调指出:“要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可见,培养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曾经记得作业当中有这样一道试题,学生全军覆灭。“在新疆的墓葬里发现了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墓葬里发现汉代的陶片和钱币”,这些考古发现,对于我们认识丝绸之路有什么作用?胡适曾说: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这道试题的败北,是因为学生缺乏历史的证据意识。可见,培养学生重视证据的历史意识是多么重要。下面我们就以七上“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为什么称他们为半坡、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6000-7000年前,我们又是怎么样来推断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呢?教材花了一定的篇幅来介绍半坡和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 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通过对这两处的遗址的介绍、分析、判断,学生掌握和了解了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而这一切的推断都来自

证据意识简谈

证据意识简谈 在二十公会议上,公安部提出了作为一个合格的公安民警,必须要切实增强证据意识。 何谓证据意识? “意识”一词,是属于人的主观领域的一个专有名词,特指与客观物质相适应的人的主观(包括主动与被动)认识反映。证据意识,毫无疑问,简单理解,就是人们对于证据事物的认识和反映。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其实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之所以如此讲,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者,从理论层面来看,对于证据的性质问题,迄今为止没有真正定论,仅从证据法学的角度来讲,理论上就存在有十余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谁是谁非,并无定论,这种局面已严重地阻碍了我国《证据法》的专门立法工作。 二者,证据问题的学科定论问题没有解决。理论研究工作中,存在着将证据学与证据法学严重混淆,甚至根本漠视普通证据学与司法领域之外的证据运用现象,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存在有将证据事物法律专有化的错误倾向,这无助于正确解决证据的本质问题。 三者,作为我国三大诉讼法律证据蓝本的刑事诉讼法第42条对“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都是证据”的规定,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存在有误解,很多情况下,学术理论上,错误地将法律规定代替对“证据”事物的真理性认识,而根本无视其在逻辑与事实层面上存在的问题与谬误。 四者,公安民警应树立怎样的证据观与如何树立正确的证据观,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深入研究和解决。 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我们觉得,公安部提出“证据意识”一词,无论对理论研究抑或是公安执法实践活动来讲,都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是一个极为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证据对于公安执法实践的作用和意义 (一)诉讼意义 从公安机关的性质和任务来看,其性质表现为: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管理力量和刑事侦查机关,其主要任务是两项:一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负责对社会治安的行政管理,二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刑事案件依法行使侦查权。 这两项活动,都具有诉讼的意义,俗称“打官司”,而众所周知,而众所周知,打官司就是打证据,没有证据,就赢不了官司,就会败诉,其利益也就得不到法律的帮助与支持。具体来讲,话分两头: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取。因此,在各级各类的测试中,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试题也越来越多,批卷之时经常听到老师们埋怨:说有些学生简直没有一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我认为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我们老师不妨也反思一下,平时教学中是怎样关注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获取的。反思之前,先得搞清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究竟是指什么,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的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等同于“习题”,这种问题,常常隐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那么,

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粗浅的体会。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还是日常家庭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去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可以结合春游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春游前要做那些准备,然后出示一些商品的单价:方便面面包鸡腿酸牛奶鲜奶蛋糕可乐台布每包1元每个2元每

强化证据意识 求真同时求善

强化证据意识求真同时求善 ——谈公诉人法律思维的养成与坚守 公正是司法追求的目标,也是其价值体现。作为一个公诉人,一个法律的实践者,也必须以追求公平、正义为己任。而在实践中,公诉人的法律思维无不影响着公诉人实践、运用法律的步伐和进程。因此,公诉人应当养成并坚守良好的法律思维,从而保证司法的公正、客观性。 一、法律思维的重要内涵 法律思维,就是我们在司法实践中运用证据,遵循法律程序,去思考、解决实际案件和法律问题的一种能力和思维模式。它要求: (一)以追求法律真实为目标 客观真实抑或法律真实,是一对天生的双胞胎。在司法认知中,无论学者或司法实践者,都在为之而努力,同时也受其困扰。客观真实要求司法者运用证据尽最大可能地去发现、证明、还原事实真相。但正如古语所云:“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易时移,随着人们对司法规律的认识,对人类思维的认知,发现一个人是不可能回到案件发生时的情景,重新目睹案件。而案件留下的证据,虽说具有客观性,但其展现给司法者的也只是经过重新组合的事

实。因此,司法者的目标并非追求客观真实,而是运用法律思维去认真仔细地审查、判断证据,从而构建一个法律的真实。 (二)坚持证据裁判原则 证据裁判原则要求所有认定的案件事实都应有相关证 据加以证实,且据以认定案件的证据均应合法调取并经查证属实。坚持证据裁判原则是法律思维的要求,也是追求法律真实的需要。追求法律真实并不意味放弃客观公正义务,而是将客观公正义务纳入了证据裁判中,用客观、真实、合法的证据去还原法律的真实。所以必须强化证据意识,坚持证据裁判制度,在追求法律真实的同时必须追求程序正义。 (三)以排除合理怀疑为要求 求真同时求善。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重,不仅要求证据裁判、证据法定,同时也要求在综合全案证据的基础上,据以认定的事实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历史上的审判或者证明,并不像今天这样注重公平和正义,它也经历了实践的考验,才发展出了“排除合理怀疑”这一标准和要求。无论古老的同态复仇或神明裁判,还是西方的高度概然性或自由心证理论,都反映了当时人们或者说法律人的司法思维与习惯,有其存在的时代合理性。但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法律价值的提升,“排除合理怀疑”应运而生,进入立法领域,成为我们公诉人应当遵循的又一司法原理和法律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摘要:现代社会是团结合作的社会,没有合作共赢的意识,就不会有发展。作为高中生,面临的不仅仅是高考,更重要的是在高中阶段学会合作、学会共赢,这样才能在今后的人生中有较大的发展。而目前的高中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父母为他们准备好了一切。脾气比较任性,性格孤僻,和其他同学之间缺乏交流,缺乏合作意识,针对这种现状,根据多年的一些教学经验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合作共赢;体验;乐趣 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的共识,大到国家。小到个人,人与人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有些关联紧密,有些关联松散,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每天都在和其他人的合作中度过的。没有合作我们就不会有发展,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 一、合作是必然的 我们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必然的。古人都知道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无论你自己有多么的强大都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会做,而且你也不会有那么多时间去做,这就要求我们借助于外部的力量来帮助自己。人无完人,不可能什么事都懂,

什么事都会做。完成一件事需要众多人的帮忙。因此,我们说合作是必须的,而且是唯一的选择。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自然属性,那就是要与他人合作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进步。我们的祖先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古人选择集体狩猎就是典型的合作模式,选择群居也是合作的具体表现。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别人的合作中生活着。离开了群体个体将无法生存。所以我们说合作是必然的选择。 二、要学会合作 合作的前提条件是大家有共赢的需要,有每个人共同关心的东西存在。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思维习惯也不同,那么,我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不可能所有人的意见都采纳,这时候就要求我们要合作共赢,找到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一起来交流解决。求同存异,解决最重要和关键的问题成为合作者之间的纽带。只有把所有人的关切统一起来才能达成意见的一致,这也要求我们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合作成员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不能因为大家的意见不统一就影响整个团队的发展,这样对所有人都没有好处,因此我们讲要合作共赢才是合作的最终目标,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期盼。不能只满足个别人利益而忽略其他人的利益,这样的合作是短暂的也是不成功的。合作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共赢。这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