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崎病的常识知多少?

小儿川崎病的常识知多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观,随着二胎政策

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准备二胎计划,对于刚出生的宝宝而言,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受

到疾病的入侵,其中,川崎病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儿疾病,且川崎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

升的趋势,其发病症状与麻疹、感冒等症状有些相似,因此,在不了解情况的状况下,许多

家长很容易会混淆,这样也会导致宝宝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会对宝宝的心脏造成严重的影响,也是后天心脏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此外,也会很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对宝宝的生命健

康产生极大的威胁,但是通常情况下,宝宝在患上川崎病的时候,只要家长及时送医治疗,

宝宝便能够及早痊愈。

1、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是一种以日本医生名字命名的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急性发热、出疹,且主要

的患病群体为婴幼儿。患者会因为该病逐渐引发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也逐渐受到了家长

们的高度重视,其实该疾病并不罕见,对于儿科急诊而言,该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小

儿患上此病的原因较为复杂,当前并没有较为明确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感染有关。此外,相关数据显示,该病与遗传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川崎病急性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出现异常,很

有可能与感染淋巴组织的病毒有着一定的关系。

2、川崎病有什么具体表现?

当孩子患上川崎病的时候,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感,如,孩子会突然性的发烧,且不知

道具体原因,且发烧的时间也较为长久,孩子的双眼出现发红的情况,嘴里以及咽喉部出现

发肿、发红,且患儿的嘴唇也会干裂,舌头会肿的像杨梅一样,通常情况下,当宝宝开始出

现发烧以及眼睛红的情况时,应当引起家长的重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出现这些症状就一定

是得了川崎病,因此,需要去医院做检查,查出病因,对症治疗。此外,还有一些表现是不

太明显的,不太容易引起家长的注意,如,小儿在刚刚得病的时候,手脚会变得又肿又硬,

且手心脚心会开始发红,当继续发展,较为严重的时候,患儿的指尖以及趾尖会开始逐渐蜕皮。前胸以及后背会开始出现红色的斑点,且形状不规则,这个时候,家长应当注意患儿是

否出现水疱以及结痂的情况,川崎病的病变主要是引起血管炎病变,而血管又与全身的各个

器官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川崎病患病的时候,会有多器官系统出现异常的表现,作为家长,应当细心留意这些异常症状,且孩子的发热时间较长,一般会持续5天以上或是

更久的时间。

3、为什么要做心脏彩超?

许多家长在去了医院之后,当听到医生说要去做心脏彩超的时候,由于缺乏了解,因此

无法理解,通常情况下,患病的孩子当中,许多的患儿的症状表现并不明显,其次,造成孩

子发烧以及红眼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医生无法通过这些症状去判断孩子是否得了川崎病,

因此,建议孩子家长带患儿去做心脏彩超,心脏彩超能够让医生直观的看到患儿是否有着较

为明显的病变,之后再根据这些依据做出诊断。此外,还会有其他相关的常规检查,如,血

常规、心电图等检查,做好全面的检查有助于医生尽量避免漏诊、误诊,且能够及早发现,

并及时治疗。

4、川崎病能够治好吗?

通常情况下,患上川崎病是能够治好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该病的治疗方

式也越来越成熟,只要家长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就好,就目前来看,对于该病如果进行规

范化治疗的话,在确诊病情之后,通常情况下需要住院5到7天,当患儿的体温逐渐恢复正

常的时候,化验血结果开始有所好转,这个时候,就可以出院了,但是出院了之后,并不意

味着患儿的病就好了,因此,在出院之后,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继续口服药物进行

治疗,且需要定期进行复查血以及心脏彩超检查,一般来说,每个孩子的实际病情状况都会

有所不同,因此,病程的治疗时间以及康复时间也会有所不同。通常患者进行复查主要分为

两种状况,当患儿没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时候,可以在出院1个月、3个月以及半年后,分别

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主要包括体检、心电图等,当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的时候,除了这些检

查外,且每6个月都应当进行复查,一直到患儿的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逐渐消失。很

多家长还会担心,当家里有两个孩子,老大患上了川崎病,老二会得吗?其实大可放心,川

崎病并不是一种遗传病,当家里的老大患上川崎病的时候,老二的患病疾病并不比其他孩子高。

5、川崎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哪些?

川崎病的孩子除了一些较为典型的症状之外,还会有一些其他的表现,首先是神经系统,患儿会出现烦躁、易怒等情况,少部分患儿会出现抽搐、昏迷的情况,其次消化系统会出现

腹泻、恶心、腹胀、大便减少的情况,心血管系统:主要发病在1到6周的时候,会逐渐出

现心肌炎、心律失常、冠状动脉扩张以及心肌梗死等相关心脏疾病,其次还会出现咳嗽、关

节痛等。

6、小儿川崎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般情况下,川崎病主要出现在4岁以下的小儿群体当中,在进行确诊之后,当使用抗

生素后,高热并未退却的情况下,便能够确诊为川崎病,川崎病发热主要是在38到39摄氏

度上下之间浮动的,通常会持续10天左右,当检测尿液的时候,尿液中有蛋白,应当注意

不要当做肾炎进行治疗,高热的时候,应当注意给孩纸补足水分,孩子会喜欢喝果汁,在进

行治疗的时候,通常会采用阿司匹林,近年来,日本发现静脉大量注射丙种球蛋白效果更加。冠状动脉瘤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在10天之内如果能够治好的情况下,一般是不会引起动

脉瘤的,如果不是大的动脉瘤,就可以治愈,且没有后遗症,冠状动脉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三个月之后便能够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可以进行预防接种,也要定期做超声波检查,

小动脉瘤超过三个月的时候,应当持续服用阿司匹林,且要做定期检查,且病人应当限制活动,持续检查,结合实际状况,可以进行手术。

7、总结

通常情况下,川崎病患者在饮食方面应当以清淡为主,不要大量进食高蛋白食物,防止

食物过敏,其次也不要进食油腻的食物,避免高脂血症加重,对血管造成损伤,服用大量的

阿司匹林很有可能会导致引起消化道出血,因此,要尽量进食软一些的食物。对于该病最好

是早发现、早治疗,尤其是川崎病很容易会导致家长误判,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便会引

起冠状动脉瘤,及早送医,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

川崎病

川崎病 川崎病,是在1967年时第一次被一位日本的儿童医生所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至今人们还不清楚这种病的原因是什幺,极有可能是对某种病菌的反应。川崎病多见于8个月到4岁之间的小朋友,偶尔会有8~9岁的大孩子患病,一般在夏季和冬季发病。 发病时,幼儿突然发高烧,体温在38~39度之间,发烧可持续5天,但精神较好,食欲也只是略微下降。发烧两天左右时全身出现各种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嘴唇发干而有裂纹,口中粘膜发红,舌头上长出红色的小疙瘩;两眼充血、发红,但没有脓。手脚又红又肿,油光晶亮的,也有整个膝部和手脚发红的,一两个星期后体温下降时,脚尖开始出现脱皮,脖子上多个淋巴结肿大。 川崎病可能会引起各种心肌炎和血管炎等疾病,差不多25~35%的患者心脏会受到影响,引起冠状动脉扩张成动脉瘤。川崎病几乎全都能痊愈,只是偶尔有少数病人可突然死亡。 川崎病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特点,发烧常常会被认为是喉咙发炎或感冒。如果宝宝连续5天发高烧就必须引起注意。出现红色的疹子常常会被误认为是麻疹,但川崎病不会像麻疹一样咳嗽、打喷嚏,如果已作过预防接种,就不可能是麻疹。心脏超声波检查可以帮助了解心脏有没有受到牵连,以及冠状动脉是否扩张或狭窄等。此外检查中可能会发现血小板增多、血沉积加快、白血球增多、贫血等。 川崎病在目前还没有特效疗法,医生确定是川崎病后,如发病后的9天内能及时使用阿斯匹林的话,宝宝很快就会退烧,大约一个星期时就会痊愈,而且患上动脉扩张的几率不到5%,如果治疗的太迟,动脉扩张的几率为25%。同时配合使用丙种球蛋白也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但有时宝宝会出现过敏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发烧、出红疹等,必须在医生的监护下才能使用。 实际上,即使诊断不正确也不会影响治疗,因为任何医生都习惯用抗生素、退热药对付持续的高烧。但如果单独使用抗生素是没有效果的。同其它疾病引起的发烧一样,要多给宝宝喝一些水,最好是果汁。 至于宝宝好到什么程度才能去保育所或幼儿园,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只要宝宝没有特别的不适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一般来说,川崎病日后不会复发,但由于心脏受到影响的后遗症要在多年以后才会出现,所以有必要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血管炎为中心的全身性脏器炎症如心脏、肾脏、消化道等,多发于4岁以下婴幼儿,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取代了风湿热而成为儿童期重要的获得性心脏病。川崎病的病因至今未明,它所引起的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均不足虑,因为这都是一过性的。其严重危害是对心脏、血管的损害,是永久性的,发病率为13~20%,主要累及冠状动脉,表现为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栓塞等。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肌的血管,出现血栓易引起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的发生;一旦冠状动脉瘤不慎破裂,还会引发猝死。当然,除心脏症状外,还累及肾脏、消化道出现腹痛、腹泻,尿检还可发现白细胞及蛋白。 川崎病以急性发热起病,并有咳嗽、流涕、腹泻、口腔粘膜明显充血,早期往往易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随着病程进展还会出现: ● 发热持续5天以上,用抗生素无效; ● 在急性发热早期,手足皮肤广泛硬性水肿,手足掌心有红斑,指(趾)端膜片样脱皮。 ● 与发热同时或发热不久,全身可见多形性皮疹,无水疱或结痂; ● 双眼结膜充血,但无脓性分泌物及流泪,持续于整个发热期或更长; ● 口腔粘膜呈弥漫性充血,唇红干燥、皲裂出血、结痂,舌乳头突起呈“杨梅舌”;

川崎病资料

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Kawasaki syndrome),为一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以婴幼儿发病为主。1967年日本的川崎博士总结了1961~1967年50例有持续性发热、皮疹、淋巴结炎等特征性表现的病例后,将本病命名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而首先报道。此后,随即发现川崎病并非是一种良性的疾病,许多患儿由于并发心血管疾病而导致死亡。事实上,川崎病已成为引起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疾病的两个主要因素之一,在许多地方其危险性甚至大于风湿热。 症状体征 1.诊断标准由于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所以没有经过验证的诊断标准,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标准。这些标准是由日本川崎病研究中心制定的,在表1中有详细的描述。川崎病有6种主要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时需要有其中的5~6项同时存在。在最近修订的标准中,由于许多患儿会较快地发生冠状动脉瘤,故只需4项表现即可诊断。美国心脏病学会的诊断标准与此大致相同,但必须有发热5天以上这一表现。越来越多的病人虽未符合诊断标准但因为有以上临床表现而被诊断为川崎病,并接受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由于在川崎病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急性发热后随即可诊断出有冠状动脉瘤的存在,故提示过去应用完全的诊断标准来确诊疾病是不恰当的。 2.分期川崎病是一种三相性的疾病。急性期通常持续1~2周,主要特征是发热,结膜充血,口咽部的改变、四肢末梢红肿、皮疹、淋巴结炎、无菌性脑膜炎、腹泻和肝功能受损。心肌炎常见于急性期,

尽管冠状动脉炎也发生于此时,但心脏超声检查却无法检测出有否动脉瘤的存在。当发热,皮疹及淋巴结炎好转后进入亚急性期,此时约距离发热起始1~2周,出现手足脱皮及血小板增多。此外,此期冠状动脉瘤开始形成。猝死的危险最大。亚急性期持续至发热后4周。在起病后6~8周,当所有临床症状消失,血沉恢复正常后进入恢复期。 3.主要症状持续高热是急性期的特点。典型的发热通常起病急,热度高达39℃以上,呈弛张热。如没有及时治疗,高热可持续1~2周,有时可达3~4周。另一方面,如果及时静脉使用免疫球蛋白和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发热常在1~2天内缓解。 在发热24~48h后常出现双侧结膜充血。球结膜充血较睑结膜多见,尤其多见于结膜周围。一般没有分泌物。裂隙灯检查可发现前葡萄膜炎。 口咽部的改变也见于热起后24~48h。最初是口唇泛红,几天后出现肿胀,皲裂及出血。最典型的是舌乳头增生,即草莓舌。口腔及咽部明显充血,但不伴有溃疡和分泌物。 通常在起病后3~5天出现手掌及足底发红,双手足硬肿。热起后10~20天手足硬肿与泛红趋于消退,进入亚急性期,指趾末端开始脱皮,进而累及整个手掌与足底。川崎病起病后1~2个月,在指甲上可出现横沟(Beau线)。 皮疹即使在同一病人也可有许多类型,可同时在四肢出现。皮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近侧端,一般无显著特点。最常见的是斑丘疹,猩

川崎病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KD),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1967年***川崎氏首先报告,其病因、发病机理不明,是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多侵犯冠状动脉,部分患儿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发生狭窄或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本病病因未明,但发病呈一定的流行性、区域性及明显季节性,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等,推测与感染有关,曾进行过多种病原包括溶血链球菌、葡萄球菌、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HHV-6)等研究,但多数研究未获得一致结果。 近年研究表明微生物毒素类超抗原致病学说,在K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指某些抗原物质(如细菌毒素)只需极低浓度即可过度活化某些亚型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川崎病的主要病理改变 川崎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病程早期为全身微血管炎,约5日表现为冠状动脉内膜炎,10日左右波及全层动脉和周围炎,约12日部分病例在急性期形成动脉瘤(内膜弹性板断裂所致)。急性期后动脉瘤可以消退或持续存在,后者可有冠状动脉瘤的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内膜异常增厚、钙化、血浆成分浸润、肉芽增生,继而机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闭塞或血管再疏通。在急性期心脏受累可表现为心肌炎、心内膜炎及心包炎。除心血管系统外,全身器官,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肾、关节及皮肤等部位的血管亦可受损。 诊断 采用***川崎病研究班推荐川崎病诊断标准(2002年2月修订,第5版)进行诊断[4]。 1、发热持续5天以上(包括经治疗后发热<5天者)。 2、双侧眼球结膜充血。 3、口腔表现:口唇潮红、杨梅舌,口腔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 4、不定形皮疹.。 5、四肢末端变化:[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跖及指趾端红斑;[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膜样脱皮。 6、在急性期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 诊断 符合上述主要症状5项以上者即可诊断,4项附合,但在病程中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照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瘤(包括动脉扩张)者亦可诊断。但疾病不能被其他已知疾病所解释。 根据***15届川崎病全国调查结果(1999年),典型病例即诊断标准中6项中符合5项以上者占84.3%;而仅有4项者,但在病程中超声心动图或血管照影证明有冠状动脉瘤者占3.7%。 非典型KD(指不具备KD诊断标准条件者)的诊断 1、诊断标准6项只有3项,但在病程中超声心动图或血管照影证明有冠状动脉瘤者(多见于<6月婴儿或>8岁年长儿),属重症。 2、诊断标准6项中只有4项,但可见冠状动脉壁辉度增强(提示有冠状动脉炎)。应除外其他感染性疾病(病毒性感染、葡萄球菌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耶尔森菌感染等)。 非典型KD诊断的参考项目 ⑴BCG接种处再现红斑; ⑵血小板数显著增多; ⑶CRP、ESR明显增加; ⑷超声心动图示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壁辉度增强; ⑸心脏杂音(二尖瓣关闭不全或心包摩擦音); ⑹低白蛋白血症、低钠血症。 KD的鉴别诊断 KD的诊断是建立在论证特征性临床体征,应强调除外其他疾病,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特异性炎症疾病(感染性):耶尔森菌(yersinia)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猩红热、暴发型),葡萄球菌感染(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肺炎衣原体感染,病毒感染(麻疹、流感、EBV*、HIV)、白色念珠菌感染、钩端螺旋体病。 非特异性炎症疾病:Stills病,Stevons-Johnson综合征,药物过敏,疫苗接种后,烧伤后。*可并发CAD/CAA。 耶尔森菌感染:本病约有10%病例的临床表现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亦可并发冠状动脉瘤/扩张;但本病多有发热、腹痛、腹泻(水样或粘液样便,镜下可见白细胞)等小肠结肠炎症状。最有特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约50%为非少尿型,血BUN>30mg/dl、血肌酐>1.5mg/dl)。粪便细胞培养和血清抗体(凝集价)上升160倍以上有助本病诊断。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近年发现本病的散发病例,临床表现可类似川崎病亦可并发冠状动脉瘤。本病的特征:⑴病程持续3个月以上或反复出现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⑵EB病毒特异抗体:抗VCA-IgG抗体增加(≥1280),抗EA抗体阳性; ⑶外周血易检测出EBV基因;⑷重型有持续高热,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显著和全血减少。

川崎病知识点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 概述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近年发病增多,已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川崎病的病因至今未明,它所引起的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均不足虑,因为这都是一过性的;其严重危害是对心脏、血管的损害,是永久性的,发病率为13~20%,主要累及冠状动脉,表现为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栓塞等;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肌的血管,出现血栓易引起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的发生;一旦冠状动脉瘤不慎破裂,还会引发猝死;当然,除心脏症状外,还累及肾脏、消化道出现腹痛、腹泻,尿检还可发现白细胞及蛋白;川崎病多见于8个月到4岁之间的小朋友,偶尔会有8~9岁的大孩子患病,一般在夏季和冬季发病; 诊断 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提出此病诊断标准应在下述六条主要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五条才能确定:①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②双侧结膜充血;③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④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以及恢复斯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⑤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水疱及结痂;⑥颈淋巴结的非化脓性肿胀,其直径达1.5cm或更大;但如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查出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则四条主要症状阳性即可确诊; 近年报道不完全性或不典型病例增多,约为10%~20%;仅具有2~3条主要症状,但有典型的冠状动脉病变;多发生于婴儿;典型病例与不典型病例的冠状动脉瘤发生率相近;一旦疑为川崎病时,应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治疗措施 急性期治疗 1.丙种球蛋白近年研究已证实早期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加口服治疗可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必须强调在发病后10天之内用药;用法为每日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2~4小时输入,连续4天;同时加口服阿司匹林50~100mg/kg·d,分3~4次,连续4天,以后闰至5mg/kg·d,顿服;

川崎病的护理常规

川崎病的护理常规 【定义】 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而得名,是一种以急性发热、皮肤损害和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点的全身血管炎症,以5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为主,男孩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2~3:1。本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在日本和美国,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首要病因。 【护理常规】 (一)、心理护理 1.大部分家长对本病缺乏了解,当得知本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梗和猝死时,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及焦虑,此时应耐心倾听家长的诉说,主动解答家长的问题,及时澄清家长的疑惑,并且积极告知本病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疗程及预后。 2.部分家长因患儿使用丙球等贵重药品致使医疗费用过高而引起焦虑。此时应向家长说明使用丙球的重要性及对患儿病情的影响,取得家属的心理支持。并且尽力帮助其取得其他经济支持。 3.由于患儿年龄尚小,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其思想及情绪易受外界影响,应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以和蔼的态度、友善的语言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帮助患儿渡过恐惧阶段,增长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可采用“移情法”,转移患儿对疾病及家长态度的注意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发热护理 患儿多为持续性高热,应定期监测体温,每4小时测量一次,测量时擦干腋下汗液。体温超过38.0℃时进行物理降温,嘱患儿多饮水,额头及大椎穴同时予敷贴降温,同时进行温水擦浴,并在腋下、股沟、腘窝等血管聚集处多做停留以促进散热。若效果不佳,口服退热药,或肌肉注射安痛定降温,也可予生理盐水灌肠降温。密切观察患儿有无高热惊厥现

小儿川崎病怎样护理?

小儿川崎病怎样护理? 川崎病又名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在儿科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症,其发病率 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提高。由于该疾病是以年龄未超过5岁的小儿为发病群体,其症状能严重影响小儿机体健康。由于发病后小儿常因不适而出现哭闹情绪,为能缓解小儿病情,及早开展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现就对小儿川崎病 如何护理做介绍如下。 小儿川崎病病因 对于川崎病,虽然目前临床尚不明确疾病发生原因,但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其病症的发生和支原体感染和葡萄球菌、丙酸杆菌和链球菌等因素相关,但均未 得到证实。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曾有家庭发病情况,临床上许多表现均与急性感染相似,说明存在病原体。发病人群以男性小儿居多,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当属日本;由于 至今未将直接将引发病症发生的病原体找出,所以无法完全确立感染这一说法。 链球菌在所有病原菌中最受关注,然而直至现在也未从患儿体内将链球菌分离出来。 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 一般情况下,川崎病发作最初表现是高热,体温不低于38℃,热程时间不低 于5天,通常是1至2周,有的患儿退热一两天后又出现体温增高情况,热程最 长时间能够达到3至4周,虽然退热药的应用能短期能使患儿体温下降,但针对 热程时间较长的患儿,用药疗效不佳。发热数日后掌跖面痛且有红肿情况,躯干 部有斑丘疹,且大小不一,无特殊形态。针对此情况,如果不加以控制,斑丘疹 则会向患者四肢和面部发展,不痒,无结痂与疱疹。两侧眼结膜在发热数日后有 充血情况出现,球结膜尤重,只有部分患儿会出现化脓性结膜炎情况;用裂隙灯 能将前红膜睫状体炎查出。唇面会出现皸裂、干燥及红肿等情况,甚至会发生出 血情况;舌常呈杨梅舌,虽然口腔黏膜有充血情况,但未有溃疡情况出现。

川崎病诊治专家共识(新)

川崎病专题讨论会纪要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s,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属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综合征,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在发达国家或地区,KD所致的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并且可能成为成年后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KD病因及免疫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提示KD可能是感染因素所致的急性免疫调节紊乱,遗传因素亦与KD发病相关。已报道多种细菌、病毒、支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如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超抗原)等与KD发病有关,但目前仍未检测到致KD的单一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免疫活性细胞(如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异常活化,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血管内皮损伤及干扰自身免疫耐受。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症反应易导致冠状动脉病变,KD治疗的重点是尽快阻止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清除,降低炎症反应,预防和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分别于2006年12月5日和2007年3月28日组织了川崎病专题讨论会,川崎病超声心动图诊断专题讨论会,儿科心血管和免疫的专家就KD的临床热点问题如不完全型(不典型)KD

的诊断、IVIG无反应型(不敏感)KD处理等问题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现归纳如下。 一、KD诊断标准 因缺乏特异诊断方法,KD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某些实验室检查可以协助临床诊断。KD可分为典型和不典型两类。 1.典型KD:2002年日本川崎病研究组提出典型KD诊断标准,经第七届国际川崎病大会讨论通过后发表于Pediatrics International(2005)。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亦提出典型KD诊断标准并发表于Pediatrics(2004)和Circulation(2004)上。与会代表认为日本与美国的典型 KD诊断标准大致相同,但有一些微小差异: 日本标准将发热与其他5项主要临床表现整合在一起,而美国标准则将发热单列为必备诊断条件;日本标准认为具备6项主要临床表现中4项,超声心动图发现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者亦可诊断典型KD,而美国标准则认为如果具备除发热以外的4项主要临床表现,发热4d时亦可明确典型KD诊断。 与会专家认为不具发热表现的KD患儿比例极低,北京K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仅有0.3%患儿无发热,因此提出我国典型KD诊断建议:

川崎病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 (川崎病KD)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症。以幼儿多发,临床特点为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由于近几年来本病有增加发病的趋势,临床误诊较多,本症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川崎病不会危及生命但会死于其并发症,通常严重的并发症为心肌梗死,并发症的演变过程:早期心衰—→心律失常—→冠脉扩张—→后期心梗。 一.病因(具体为以下几种,依据可能不足) 1.感染:β-溶血琏球菌,EB病毒。 2.免疫反应:急性期都有免疫失调的情况,可能与一定宿主感染多种病原引发的免疫介导有关。 3.其他:与药物,化学元素物质过于敏感有关。 二.病理变化(分四期) 1.初期(1-2周):全身小动脉炎症,可见到冠状动脉外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侵润,此为早期表现,程度最轻。 2.极期(2-4周):此期最危险,易致死亡,表现为全程血管炎,细胞内膜侵润,此期过后基本形成冠状动脉瘤,血管内膜增生、肥厚,此期过后基本无动脉瘤出现。 3.肉芽肿期(4-7周):血管炎症消退,内膜肉芽组织增生,血管内膜肥厚更加进一步。 4.陈旧期(7周-4年):瘢痕形成,血管多为冠状动脉狭窄,易

致血栓形成-→致使心肌梗死为川崎病致死的主要原因,另可引起动脉瘤破裂(狭窄-→心脏代偿收缩-→动脉壁压力增大-→动脉瘤破裂) 三.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1个月~13. 8岁,平均2.6岁,中位年龄2. 0岁。发病高峰年龄为1岁, 87·4%患儿<5岁,79·8%患儿<4岁, 67·2%患儿<3岁, 49·3%患儿<2岁,21·5%患儿<1岁。男716例,女391例,男:女=1. 83:1,病程 1-67天,平均6-7天。有流行年份和季节分布特点,春夏多见,除主要表现外,部分患儿出现卡介苗接种部位红肿、肛门周围脱皮脱屑等其他表现,但这些表现较6个主要症状少见,且 主要出现在3岁以下小儿,对婴幼儿不典型KD诊断有帮助北京小儿川崎病协作组发热仍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而多形性皮疹取代淋巴结大成为最少见的临床特征。(北京小儿川崎病协作组) (一)主要症状和体征 1.发热:38-40°呈稽留热,持续1-2周。就像SARS必有发热一样,且发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皮肤粘膜: (1)皮疹:向心性,多形性,同一期内可有几种皮疹,如荨麻疹样,麻疹样,深红色,猩红热样皮疹,但无疱疹。 (2)肢端的变化:指(趾)呈梭形肿胀,关节酸痛,僵直(类似于类风湿小关节病变的表现),手足硬性水肿(按压较硬),以上为发热期。当体温退后,肢端肛周成块脱皮。

小儿川崎病的常识知多少?

小儿川崎病的常识知多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观,随着二胎政策 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准备二胎计划,对于刚出生的宝宝而言,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受 到疾病的入侵,其中,川崎病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儿疾病,且川崎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 升的趋势,其发病症状与麻疹、感冒等症状有些相似,因此,在不了解情况的状况下,许多 家长很容易会混淆,这样也会导致宝宝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会对宝宝的心脏造成严重的影响,也是后天心脏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此外,也会很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对宝宝的生命健 康产生极大的威胁,但是通常情况下,宝宝在患上川崎病的时候,只要家长及时送医治疗, 宝宝便能够及早痊愈。 1、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是一种以日本医生名字命名的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急性发热、出疹,且主要 的患病群体为婴幼儿。患者会因为该病逐渐引发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也逐渐受到了家长 们的高度重视,其实该疾病并不罕见,对于儿科急诊而言,该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小 儿患上此病的原因较为复杂,当前并没有较为明确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感染有关。此外,相关数据显示,该病与遗传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川崎病急性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出现异常,很 有可能与感染淋巴组织的病毒有着一定的关系。 2、川崎病有什么具体表现? 当孩子患上川崎病的时候,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感,如,孩子会突然性的发烧,且不知 道具体原因,且发烧的时间也较为长久,孩子的双眼出现发红的情况,嘴里以及咽喉部出现 发肿、发红,且患儿的嘴唇也会干裂,舌头会肿的像杨梅一样,通常情况下,当宝宝开始出 现发烧以及眼睛红的情况时,应当引起家长的重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出现这些症状就一定 是得了川崎病,因此,需要去医院做检查,查出病因,对症治疗。此外,还有一些表现是不 太明显的,不太容易引起家长的注意,如,小儿在刚刚得病的时候,手脚会变得又肿又硬, 且手心脚心会开始发红,当继续发展,较为严重的时候,患儿的指尖以及趾尖会开始逐渐蜕皮。前胸以及后背会开始出现红色的斑点,且形状不规则,这个时候,家长应当注意患儿是 否出现水疱以及结痂的情况,川崎病的病变主要是引起血管炎病变,而血管又与全身的各个 器官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川崎病患病的时候,会有多器官系统出现异常的表现,作为家长,应当细心留意这些异常症状,且孩子的发热时间较长,一般会持续5天以上或是 更久的时间。 3、为什么要做心脏彩超? 许多家长在去了医院之后,当听到医生说要去做心脏彩超的时候,由于缺乏了解,因此 无法理解,通常情况下,患病的孩子当中,许多的患儿的症状表现并不明显,其次,造成孩 子发烧以及红眼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医生无法通过这些症状去判断孩子是否得了川崎病, 因此,建议孩子家长带患儿去做心脏彩超,心脏彩超能够让医生直观的看到患儿是否有着较 为明显的病变,之后再根据这些依据做出诊断。此外,还会有其他相关的常规检查,如,血 常规、心电图等检查,做好全面的检查有助于医生尽量避免漏诊、误诊,且能够及早发现, 并及时治疗。 4、川崎病能够治好吗? 通常情况下,患上川崎病是能够治好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该病的治疗方 式也越来越成熟,只要家长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就好,就目前来看,对于该病如果进行规 范化治疗的话,在确诊病情之后,通常情况下需要住院5到7天,当患儿的体温逐渐恢复正 常的时候,化验血结果开始有所好转,这个时候,就可以出院了,但是出院了之后,并不意 味着患儿的病就好了,因此,在出院之后,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继续口服药物进行

6大症状辨识川崎病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9222218.html, 6大症状辨识川崎病 作者:杜忠东 来源:《大众健康》2011年第12期 珍珍又发烧了。这次与往常不同,烧了四天后,珍珍身上开始发小红疹子,密密麻麻一大片,眼睛发红。因为疹子的特征不明显,县医院的大夫一时难以辨识,在麻疹和其他病毒疹之间犹豫不决。着急的妈妈带珍珍来到北京儿童医院,大夫仔细观察和验血后诊断为川崎病。川崎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医学专家明确指出,川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了,已经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第一位病因,其并发症会导致儿童死亡。 川崎病又称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表现为持续性发热、皮疹、口唇红、手指及足底红肿脱皮和淋巴结肿大等,病因不清。1967年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次报道,后被人称为川崎病。 川崎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首发症状是发烧,口唇和眼睛发红,身上伴发有红点,所以常常会被误诊为感冒、麻疹或猩红热。目前正是感冒的高发期,如果孩子发烧,特别是持续高烧不退或有上述症状,家长要尽快带孩子到医院诊治。 判断是否患有川崎病,主要看有没有以下六个方面的表现: 1、5天以上持续发烧,占全部患者的94%—100%。发烧大多38度以上甚至40度。与上呼吸道感染相比,川崎病患者发病初期一般状态不佳、哭闹、食欲不、精神不好,多数在发病时就比较严重。 2、双眼球结膜充血,占全部患者的86%—90%。双眼球结膜充血、发红,但没有眼部分泌物。 3、口唇和口腔的表现:口唇红肿潮湿、口腔粘膜弥漫性发红、口唇皲裂、草莓舌。 4、颈部淋巴结肿大:该症状是所有主要症状当中出现频率最低的一个,两岁以下患儿出现的比例可以低到50%,很多两岁以下患儿不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 5、多形性皮疹:皮疹呈多形性,没有水疱或痂皮。红斑或者是渐渐消退,或者是形成更大的斑,像地图一样。另一个早期诊断的关键是在发热的同时,其它部位出现皮疹之前,在卡介苗接种部位出现显眼的红斑。

小儿川崎病的超声诊断标准

小儿川崎病的超声诊断标准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表现主要有发热、皮肤黏膜损害、淋巴结肿大等。主要病理变化是以冠状动脉损害为主的全身血管炎。 发病年龄:婴儿与儿童,好发于6-18月的婴幼儿,80%-85%的患者在5岁以内。男女比例为1.35:1-1.5:1。文献报道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依次LCA、RCA。 诊断标准: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川崎病。(1)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2)唇充血皴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3)四肢变化:急性期(1-11天),手足指趾肿胀,掌跖潮红;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4)躯干、四肢多形性红斑。(5)颈部淋巴结肿大。 注:如5项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川崎病。如发热只伴有其他三项,但见冠状动脉瘤者亦可诊断。 川崎病对心脏的损害主要是以冠状动脉损害为主的全身血管炎。可以导致冠状动脉的扩张、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血栓。发生部位多为左右冠状动脉的近端。 超声表现:1.冠状动脉改变。 2.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内径增大,二尖瓣、三尖瓣反流。 3.可出现心功能变化及节段性心肌运动障碍。 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速度可正常,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收缩期速度和位移及舒张期速度低于正常儿童。 4.CDFI显示冠状动脉内血流信号缓慢,可呈现涡流。

(胸骨左缘主动脉短轴切面扫查,10~11点钟位置可见扩张的右冠脉主干,内径约0.60 cm。)

(3~4点钟位置可见扩张的左冠脉主干和前降支及回旋支近段,左冠脉主干内径约0.45 cm,整个冠脉扩张较均匀,其内未见血栓形成。) (冠脉多普勒血流检查可检测到左冠脉主干血流信号及频谱,未见明显异常。左心二腔切面、心尖四腔切面等非标准多切面探查未见

小儿川崎病冠脉扩张标准

小儿川崎病冠脉扩张标准 小儿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 是高热、皮疹、结膜炎、口腔黏膜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尽管川崎 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冠脉扩张,这可能导 致心脏病变和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因此,对于小儿川崎病患者,及时 准确地评估冠脉扩张的程度至关重要。 冠脉扩张是指冠状动脉在川崎病发作期间出现异常扩张。冠状动脉 是供应心脏肌肉血液的主要血管,如果冠脉扩张过度,可能导致血管 壁的破裂和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因此,对于小 儿川崎病患者,及时评估冠脉扩张的程度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 重要。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评估冠脉扩张的标准是根据冠状动脉内径 的Z值来确定。Z值是根据患儿的年龄、身高和体重等因素计算得出的,它可以反映出冠状动脉内径的正常范围。一般来说,Z值在2.5以 下被认为是正常的,而超过2.5则被认为是冠脉扩张。 然而,仅仅依靠Z值来评估冠脉扩张的程度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川 崎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径在发病后会发生动态变化,可能会出现短暂 的扩张或收缩。因此,除了Z值之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冠状 动脉内径的绝对值、冠状动脉壁的异常改变等。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冠脉扩张的程度,医生通常会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和内径,并检测是否存在

冠状动脉壁的异常改变。此外,还可以通过心电图、血液检查等辅助 检查来评估心脏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变化。 对于小儿川崎病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发现冠 脉扩张的迹象,医生应该立即采取措施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目前, 治疗川崎病的主要方法是使用高剂量的静脉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 免疫球蛋白可以抑制炎症反应,阿司匹林可以减轻炎症和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冠脉扩张的风险。 此外,对于冠脉扩张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和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造影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情况,并确定是 否需要进行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等治疗。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恢 复冠状动脉的正常功能,减少心脏病变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总之,对于小儿川崎病患者,及时准确地评估冠脉扩张的程度对于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评估标准是根 据冠状动脉内径的Z值来确定。然而,仅仅依靠Z值是不够准确的, 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因此,医生通常会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和其他辅 助检查来评估冠脉扩张的程度。对于冠脉扩张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 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通过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护患儿的心脏健康。

2017护士资格考试备考知识:川崎病对小儿的危害

2017护士资格考试备考知识:川崎病对小儿的危害 天气正在逐渐变暖,爱玩好动的小伙伴们心里又有了浮动,但是报考了2017护士资格考试的考生们可不要忘了,自己还要参加护士资格考试。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护士资格考试辅导资料,供您在放松之后查看学习。 川崎病对小儿的危害: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也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结综合征,好发于2-4岁孩子,以男孩多见。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 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在我国以7-9月发病较多,因此,夏秋之交,家长应特别警惕婴幼儿发生川崎病。 患儿一般在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持续高热不退1-2周、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出血、口腔黏膜充血、舌头表面似杨梅状、全身出现形态多样化的皮疹、手足硬性水肿潮红以及颈淋巴结肿大。 上述症状消退后,可在手指和脚趾末端沿指甲与皮肤交界出现特征性的膜样脱皮,也可见肛门周围处脱皮。 部分川崎病患儿可并发心、脑、肝、肺、肾等多脏器损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其中,心血管损害最为突出,大多发生于发病后2-3周,可持续数月到数年。川崎病并发心血管损害的类型包括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等。

动脉瘤可单发或多发,大多可于1-2年内消退,但局部管壁的纤维化可促使内膜增生,导致冠状动脉不能有效扩张, 严重者可形成血栓、管腔狭窄闭塞乃至心肌梗死,还可导致严重的心脏缺血症状或发展成缺血性心脏病,是川崎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川崎病的危害如此之大,因此当孩子出现发热伴皮疹、黏膜损害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由于引起川崎病的原因不是很清楚,故目前还没有预防其发病的良好措施,但由于大多数患儿在发病前有过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夏秋之交,应尽可能避免上呼吸道感染。 川崎病患儿不管有无冠状动脉病变,都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性,尽量避免发生高脂血症和高血压,以减少长大后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 另外,患过川崎病的孩子,其再次发病率为1%-3%,故不可掉以轻心。平时要注意少患感冒以免复发。

小儿川崎病的护理_查房

小儿川崎病的护理_查房 小儿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多见于2-5岁 儿童,尤以亚洲儿童为多。该病特点是发热、结膜炎、唇舌溃疡、皮疹及 肢体浮肿。病程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恢复期。护理工作在查房中具 有重要作用,下面将从相关知识、观察和评估、护理措施三个方面详细介 绍小儿川崎病的护理查房工作。 一、相关知识 1.1川崎病的病理生理:川崎病主要累及中、小型血管,可能与病毒 感染或免疫异常有关,其典型病变是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不同程度 破坏血管壁,导致炎症反应和栓塞现象。 1.2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典型表现为发热、皮疹、结膜炎、口腔黏膜炎、手足红肿等,严重时可导致冠状动脉炎和心肌炎,进一步引起冠心病。 1.3川崎病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炎、心肌炎、心力衰竭、瓣 膜病变、冠状动脉瘤破裂等。 二、观察和评估 2.1体温: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记录每日的体温曲线,及时发现并 记录发热的程度和变化情况。 2.2皮疹和充血:观察患儿的皮疹和充血情况,包括皮肤出现的斑丘疹、结疱疹、肢体浮肿等,及时记录并描述相关特点。 2.3异常情况: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食欲、排尿、排便等,及时发 现并记录任何异常情况,如呕吐、腹泻、腹痛等。 三、护理措施

3.1营养支持:患儿发热时会出现厌食、口干等情况,护理人员应给 予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取,防止脱水。 3.2环境整洁:保持整洁、安静的环境,避免感染风险,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 3.3体温监测:每日测量患儿体温,发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湿敷或物 理降温剂),控制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3.4精神护理:给予患儿良好的心理支持,减轻其焦虑和紧张情绪, 提供适合年龄的游戏和教育活动,保持患儿心情愉快。 3.5皮肤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定期换洗衣物和床上用品,避免 孩子搔抓皮肤,防止继发感染。 3.6安全保护:患儿发热时肢体浮肿明显,护理人员需确保其安全, 避免跌倒和受伤,适时提供辅助步行器等保护工具。 3.7情绪疏导:与患儿及家长建立积极的沟通,解答其问题,使其保 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克服疾病带来的心理困扰。 3.8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患儿的病情变化和恢复情况,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通过以上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儿有效控制疾病,促进其康复。在 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关注其生命体征和心理状态,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从而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同时,护 理人员应与患儿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提供相关教育和指导,帮助患儿及 家属正确认识疾病,合理应对,减轻其负担,提高治疗效果。

认识小儿“川崎病”

认识小儿“川崎病” 提及“川崎病”,很多儿童家长对于这一名称相对较为陌生,“川崎病”的全称为“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这一名称是以“川崎病”发现者—川崎富姓名而命名的一种疾病。“川崎病”属于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主要的发病群体为5岁以下的幼儿,男童的发病率高于女童,年龄不足三个月婴儿患病率较低。“川崎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水肿。“川崎病”的主要风险并不是其临床症状,而是这种疾病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状,其概率最高可达25%左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川崎病”到底是什么,“川崎病”究竟有什么危害,儿童患了“川崎病”该怎么办。 1、“川崎病”的病因 “川崎病”自从1967年以来被发现并命名以来,其病因至今没有得到准确的确定。鉴于“川崎病”曾经有过小范围、短期的流行病史,且存在家庭发病案例,临床当中的部分病例也出现疾病感染的情况,故可以初步猜测“川崎病”存在有病原体。而从全球范围内的发病案例中分析判断,男性儿童、日本地区是发病的主要特征,鉴于病原体至今没有查明,故“川崎病”存在感染性的理论没有得到证实。 2、“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以高热为主,多数患者的发热程度可以超过39℃,发热时间一般维持在5d以上,多数病例会持续发热1周至2周左右的时间,个别情况下可以持续发热3周至4周左右。此外,多数患儿在发热阶段会出现短暂退热的情况,并在退热1d或2d 之后出现持续升高的表现。“川崎病”的发热症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的控制,临床中针对儿童常用的退烧药物往往只能起到短暂控热的效果。其次,患儿在发热数日之后往往会存在掌跖面红肿且痛的症状,患儿的躯干各个部位均有可能出现皮疹的症状,其与一般的皮症形态相似,并不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皮疹出现的范围可能是躯干,也可能是四肢和面部,但并不会给患儿带来瘙痒感。再次,患儿在发热数日后会出现眼结膜充血的症状,个别患儿会患上化脓性结膜炎。同时,患儿的嘴唇相对较为感染,且具有红肿的表现,多数情况下不会出血,极个别案例会存在嘴唇出血的情况,这一症状一般视为诊断“川崎病”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川崎病”显著症状之一。最后,“川崎病”患儿会存在淋巴结肿大的情况,可能出现单侧肿大,也可能是双侧,具有一定的不规则性,但患儿的淋巴结肿大症状并非脓性,一般会在数日后自行消退,鉴于患儿的淋巴结肿大症状与腮腺炎症状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故临床中时常会出现误诊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患儿的淋巴结肿大症状仅仅会出现在颈部位置,其他位置出现淋巴结肿大的概率较低。而当患儿发病时间持续1周之后,患儿的足部、手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皮现象,部分患儿会存在肛周脱屑的症状。 3、“川崎病”的治疗 “川崎病”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若患儿因为先天性因素而导致药物摄入时才会采取手术的方式间接达到促进药物吸收的目的。治疗“川崎病”的常用方式为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这种治疗方式不仅可以起到治疗“川崎病”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有效预防动脉瘤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用药方式为静脉滴注,理想的用药时间为患儿发病后10d之内,因为超过10d没有用药则可能会导致冠动脉瘤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增加。临床研究表明,多数患儿在用药之后1d至2d内,其发热及发炎症状均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川崎病”患儿的日常口服药物为阿司匹林,每日服用3至4次,单次用药量需要根据患儿的症状表现作出判断。患儿需要持续服用14d阿司匹林,当患儿的症状缓解或得到治愈之后则需要降低用药的次数和用药量,当患儿退烧持续3d以上时,则即可使用小剂量药物。而在激素的使用方面,主要以糖皮质激素为主,但并非全部患儿均需要使用激素进行治疗,其一般用于使用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果的患儿身上。 4、“川崎病”的护理方式

川崎病的起因及治疗解析

川畸病: 其实这种病现在在中国发病率还是很高的。这种病是一个叫川畸的日本人发现的,也是 一种病毒感染,一个医生如是表现主要有发热。且多为高热,嘴唇红,舌头象杨梅状,表面有小突起,手指或脚趾出现脱皮,变形。很多孩子表现不是很明显、最重要的是这种疾病会引起心脏病变,冠状动脉扩张,如果早发现,用丙球治疗,一般都能治愈,愈后好。所以要早发现,早治疗,如果你的孩子出现高热不退,及上面提到 的某些症状,就要重视了,早去医院。本病于1967年由日本川畸富作首先报告,又称急性发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全身血管炎、急性发热和皮疹。80%发生于4岁以下的孩子,1岁左右发病最多。 川畸病大部分预后良好,问题在于其心血管系统广泛受累及其严重后果。少数病例在急性期 可以发生猝死,或遗留冠状动脉病变直至成年。 本病之病因目前尚不大清楚,可能与感染和免疫因素有关,最近认为逆转录病毒可能与本病 有关。 从80代中期开始,日本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怪病。患者几乎都是呀呀学语的幼儿,死亡率占患者的5%。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是:一开始连续5天发高烧,一般退烧药均不奏效。 紧接着病儿两手出现肿块,然后脱皮,同时舌头膨胀,严重的患者还会发生心脏并发症, 最后导致死亡。 经越长期仔细观察和认其研究后,本医学博士川畸大夫发现,此病是由一种叫蜱螨的微 生物所引起。这种微生物大量而又广泛地生存和繁殖在室内的地毯中。每个蜱螨体内拥有成 千上万个有毒细菌,而且随时随地在向外散发。据认为,这种细菌常在地毯表面或按近地面 的空间中活动,专靠吃人们皮肤上的微型鳞状物来维持生命,一旦接触人体,就会乘机侵入 人们的肺部和支气管,从而危害人体。小孩之所以比大人更易得此病,是因为他们常常在地 毯上玩耍,而且幼儿的肺脏细嫩,缺乏对病茵的抵抗力。 由于川崎大夫研究有功,日本有关方面就把这种病命名为”川崎病”。 地毯在我国家庭将越来越多,注意勤洗勤晒,保持清洁,将可以避免幼儿罹患此病。另 外,有地毯的家庭,应尽量减少幼儿在地毯上玩耍的机会。 川畸病西药:潘生丁,肌苷,能量合剂,1-2个疗程,选择配合阿斯匹林和激素,继发感染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中药:(1)丹参注射液4ml (相当丹参6g )加 10%葡萄搪1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共用2个疗程。(2)用白虎汤随证加减:生石膏30-50g,知母6-10g,板蓝根15-30g,沙参20g,麦冬10g,葛根20g , 淡竹叶6g,青蒿10g。每日一剂煎水服,连服10-15剂为一疗程,用一疗程。(3)局部用 药:口腔局部涂抹西瓜霜。用药指南:川畸病以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唇红破裂, 杨梅舌,淋巴结肿大,手足指关节肿大,手足硬性浮肿,恢复期甲床皮肤交界处有膜样脱皮,单核细胞增多,核左移,血沉增快,a2球蛋白增加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好发于4岁以下的 儿童。根据本病的特点当属中医温毒发疹"之范畴。其病理变化具有两个特点:①病势传变

儿科常见疾病健康宣教

儿科常见疾病健康宣教 1.保持婴幼儿的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尽 量避免吃生冷食物。 2.及时更换婴幼儿的尿布,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避免尿布 疹的发生。 3.给予适当的饮食,避免过度喂养。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传给婴儿。 4.保持室内通风,保持室温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 5.注意手卫生,洗手后才接触婴幼儿,避免交叉感染。 6.及时就医,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或 滥用抗生素。 宽松,避免摩擦和刺激。注意观察皮疹的形态、数量、分布和进展情况,及时处理破溃、渗液等并发症。 3.眼部护理:川崎病患者易出现结膜炎和角膜炎,需注意 眼部卫生,及时清洗眼部分泌物。 4.口腔护理:本病患者常见口腔黏膜病变,需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清洗口腔分泌物,避免口腔细菌感染。 5.心理护理:川崎病患者年龄较小,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 的关心和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6.预防并发症:XXX并发冠状动脉炎、心肌炎等严重并 发症,需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及时发现并治疗并发症。同时,避免接种疫苗和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清洁是很重要的,包括剪短指甲,以免抓伤,每日便后清洗臀部,半脱的痂皮用消毒剪刀剪除,切忌强行撕脱,防止出血和继发感染。另外,需要注意粘膜的护理,观察口腔粘膜病损情况,每日口腔护理2-3次,口唇干裂者涂润唇油,禁食生、辛、硬的食物。每日用生理盐水洗眼1-2次,也可涂眼膏,以 保持眼的清洁,预防感染。 对于早产儿,需要注意预防感染,减少刺激,护理病儿前后须洗手,保持病儿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更换体位。保持室环境安静,减少噪声及灯光刺激。另外,要保暖,早产儿室温度应保持温湿度适宜,可加厚盖被、家人怀抱、热水袋保暖。喂养以母乳为最优,若无母乳,可用配方奶粉。指导合理喂养,少量多餐,奶后驱气防止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采取侧卧位,定时更换体位,并轻拍背部。在补液治疗时,使用输液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避免擅自调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