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偏差的孩子

行为偏差的孩子

一、案例背景

成长中的孩子,由于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健康尚未成熟,自我控制力弱小,没有经过良好的社会化、个人的人格具有严重缺陷等,就容易出现一些偏差行为。

小晴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她的父母由于平时忙于工作,所以周一至周五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较少与父母相处,每次放学回家,都是由爷爷接或是由邻居妈妈或爸爸来接。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在让幼儿自由阅读自己从家带来的书时候,有幼儿向我告状,说:“小晴益智区里的铃铛。我马上让她放回去,她也比较听话的把铃铛放回去了。而且我还借由这件事教育其他幼儿,不要偷拿活动室区域里的一些材料,从而引出未经他人同意,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的道理。

案例二:在放学回家的时候,我提醒还没有从家里带书回来的小朋友,第二天带回来。当时小晴正与另一幼儿一同看书,等另一幼儿被接走的时候,她就自己一个人在那看书。但是等她爷爷来接她的时候,他竟然很自觉的想拿着别人的书带回家。我看到那本书要被她带走了,我就问她“小晴,这本说是你的吗”他头摇摇说不是她的,后来我让她把书放回去,她也很听话的走了。

三、案例分析

结合对小晴行为的观察及年龄特点的分析,我认为:小晴的行为属于一种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小晴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可见,小晴的行为偏离、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即幼儿之间正常交往的规则。其次,三四岁的幼儿常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对于他人和自我的区别也不是非常明确。小晴对那些小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就拿走了。综合起来,导致小晴偏差行为的原因可能有:小晴对“所有权”概念理解模糊,对集体交往时的规则不太明确,自制力教弱,自己没有想拥有。

四、案例反思

在今后,我要多关注小晴这方面的事情,要对她灌输“所有权”概念的含义,并让她理解意思,还会让她多了解集体交往时的规则,同伴与同伴之间是怎么交往的,也要提高她的自制力,帮她减少甚至改掉偏差行为,让她能与同伴相处融洽,能有自己的好朋友。

学生行为偏差

学生行为偏差论文 ——中小学生偏差行为案例分析 姓名黄涛 学院科文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 学号108314153

一、基本情况 林XX,男,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头脑聪明,语言表达能力很好。但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乱说话就是做小动作,无法专心听讲,经常严重干扰上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 1、活动过度:(1)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2)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3)很难安安静静地玩。4)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 2、注意力不集中:(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2)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4)经常丢一些常用的东西。(5)经常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心。(6)经常忘事。 3、反应很慢:(1)考试经常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写一个字要花别人两三倍的时间.3)课上被老师点名,要个三四秒的时间才会反应过来。 二、诊断和成因分析 1、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所以未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而当他们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这时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又容易过高,希望通过一两次的教育就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2、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偏差。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采用棍棒式教育,而他妈妈对他则比较溺爱,家庭教育观念的不一致他不良的行为习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久而久之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就越来越难以改正。 三、教育和辅导过程 1、对学校环境的干预。 (1)调整座位。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所以我选择了上课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坐在他的旁边和前后。并且让他坐在教室的前边,这样我可以经常注意他并针对其不良的行为采取措施,当他分心时可以及时提醒他。必要时可以使用隔离的手段,但要注意到隔离室的设备要单调,最好没有娱乐设施,隔离的实施要在攻击行为发生后立刻进行且隔离一般不要超过五分钟,但如果隔离对学生行为的干预没有用的话要停止使用(但隔离一般对3—6岁的儿童效果最好。)。 (2)改变教学方式。采用灵活、有趣、快乐的教学方式授课,争取每节课都能有让他发言的机会,努力把他带到课堂中来,不让他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 (3)对学习的期望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找出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尽量减轻他的作业量,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对其学习技能的培训,如精确做作业的能力、仔细检查的能力等。 2、对家庭管理的干预。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讨干预方案。要求家长要全面、客观了解孩子的情况,保持平常心,为孩子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另外向其家长提供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日复一日地陪在孩子身边做作业。 (1)帮助其家庭制定明确的规定,且具有一定的规律。这对一般的孩子很重要,对注意力涣散的孩子更加重要,使孩子在家的活动有规律,家长的规定要简明扼要,规定越具体,孩子就越容易约束自己。 (2)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使用强化、惩罚、厌恶刺激等方法帮助他建立独立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整理书包,学会记笔记,学会提高学习效率。 (3)家庭作业的管理鼓励家长运用一些方法,如代币制,行为契约等方法,

对行为偏差学生的教育

初中阶段是少年儿童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原因,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品行现状令人担忧。 正如材料中的主人公的情况,对读书不思进取,在校园里、社会上为所欲为,有恃无恐,耍威风、讲享受,错误不断,但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帮助常常充耳不闻,影响着学校、社会的正常秩序。而有些家庭的家长只顾挣钱,再者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关爱、管教和引导,这些孩子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差、是非观念淡薄,违纪、逃学、夜不归宿、流连不良场所、结交损友的事时有发生。家长的不良消费行为、社会上灯红酒绿的夜生活的等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也使部分学生心态扭曲,形成“金钱万能”、攀比等心理,产生为追求吃喝玩乐而乱花钱的行为,甚至做出骗取、盗窃父母或他人钱财等不择手段的违法行为。

3、改变教师的德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德育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学校与家庭、社会合作,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开展德育关怀,达到转化行为偏差学生的目的,有效防止在校小学生违法犯罪,探索校园环境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班级建设、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影响。 四、课题实验的做法: (一)正确认识、关怀、转化“行为偏差学生”,做好个案追踪 如何认识行为偏差学生,是教师们必须正面回答的问题。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产生动力,才能自觉而又热心地做好行为偏差学生的转化工作。经过分析,大家认为:偏差行为应该是指偏离或违反社会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社会、个人有负面影响的非常态表现。 它提示我们“行为偏差学生”形成的各种复杂的背景原因,警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

行为偏差生的辅导案例(5)

行为偏差生的辅导案例 在对学生进行行为教育的过程中,本学期我把其中一位行为偏差生作为重点对象,进行随访辅导,通过近半年心理辅导实践,取得了一定收获。现把此例作为个案进行分析。 一、基本情况: 1、闻虎,男,1992年1月出生,生长良好,身体健康,思维正常;现就读于我校九年级二班。该生语文学科比较好,特别是在写作方面有一定特长。据语文老师介绍及交谈接触中也发现,该生喜爱植物花卉的栽培,并在家庭园里种植了许多花卉。 2、家住本镇农村,父母务农,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3、该生父辈兄弟二人生育的孩子中,只有这么一个男孩。 4、该生有一个姐姐,且姐弟年龄相差较大,和姐姐感情特别深, 现姐姐已出嫁。 二、问题概述: 1、该生经常采用各种手段欺侮同学,并引起同学和学生家长的反感;和同学关系紧张,大家尽可能回避他。 2、该生在家的表现也不尽人意,经常和父母闹别扭,不顺心时还经常训斥父亲,表现很不尊重长辈。 3、近来该生上课思想不集中,经常走神且上课还经常讲废话,影响其他同学,引起老师不满,且学习成绩下降。 三、诊断与分析: 1、该生尽管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但由于农村家庭这种生子传代

意识较强;父母、家人都把他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对他宠爱有加;使该生养成任性、自私等一系列不良习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母逐渐意识到孩子管教问题,但苦于无从着手,造成经常和父母闹别扭,不顺心时还常常训斥父亲。 2、由于该生一系列不良习惯的养成,因此平时的表现很不尽人意。自私、任性、随心所欲,并经常采用各种手段欺侮同学。由于同学的回避、疏远,使之变得越来越孤独、内向。 3、由于从小相依为伴,关爱自己的姐姐结婚出嫁,使该生在生活、学习、娱乐等各方面出现了一种失落感,经常思念着姐姐,而且使自己情绪低落,做任何事思想都集中不起来,表现在上课经常走神。 四、辅导过程及现状: 1、采用认知疗法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观念。 通过谈心教育,让该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如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将对自己成长带来不利。通过分析使该生在认知上的转变,让其面对现状,深感后悔,决心改邪归正。在与该生的交谈中,觉得该生有愿望,要努力克服不良习惯,争取有大的进步,并有理想希望今后做科学家、当博士。 2、树立自己努力目标,认清奋斗方向。 让该生谈自己理想,制定设想奋斗目标(近、远期)。在随访交谈中,和该生谈人生、谈理想、谈要求与希望。要当博士,做科学家,就希望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要认真学习、刻苦努力,平时在各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并鼓励他说,父母、同学、老师都期待

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三种区分标准

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三 种区分标准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一、内省经验标准 这里的内省经验指两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没有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自己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没有这种不舒适感反而可能表示有心理异常,如亲人丧亡或因学业不及格而退学时,如果一点没有悲伤或忧郁的情绪反应,也需考虑其有心理变态。其二是从观察觉者而言的,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常模。但由于接受过专业教育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观察者们也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评判断标准,故对大多数心理变态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对少数病人则可能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 二、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对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而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常。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虽然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数据为其础。这与许多心理测法的判定是相同的。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所以,统计学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四、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有之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这里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许多心理学家主要从社会适应的角度提出了判断心理是否正常的项目,例如马斯洛(Maslow)等提出了以下十项标准: 1.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 3.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6.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 8.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儿童日常行为规范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儿童日常行为规范表 篇一:幼儿日常行为规范 幼儿日常行为规范 每日参照执行,大人小孩共同遵守 1、注意个人卫生,按时起床,洗脸,刷牙,梳头,每周洗澡,勤换衣服鞋袜。(如果违反讲清道理后罚坐淘气凳6分钟,如果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时间到后惩罚加倍,直到认错为止。) 2、待人有礼貌,见人问好,离开时说再见,收到礼物要说谢谢,不骂人,不打人,不无理取闹。(违反惩罚同上) 3、每日上课时要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说小话,认真听讲,不打断老师讲课,积极表现自己。家长会向老师了解表现情况,决定奖惩。 4、懂得分享,不做小皇帝。家里的食物与玩具不独占,好吃的东西要先分享给家人,玩具要与他人一起分享,不能抢夺他人手里的东西。如果发生争抢,大人没收争抢物,等双方和好后重新分配。(违反惩罚同上) 5、外出注意安全,听从大人指挥,过马路一定要牵大

人的手,不打闹,不要离开大人视线,去哪要经过大人同意。有想吃想玩的可以提出要求,但是否买由大人决定,不得无理取闹。(违反惩罚同上) 6、三餐按时吃饭,饭前不得吃零食,吃饭时不能看电视和拿玩具(大人带头执行)不好好吃饭,扣发零食,威胁拒绝吃饭,饿到下顿再吃,中间绝对不给食物。 7、信守承诺,说到做到,不欺骗别人。(大人孩子共同遵守) (惩罚时间可以每长1岁,增加1分钟。惩罚不是目的,纠正不好的行为,形成好的习惯才是目的。) 规范不是为了惩罚,而是告诉儿童,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然后才能使生活正常运转,每个人不做伤害别人的事。行为规范是说明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不好的地方需要改正,大家一起执行,改掉坏习惯。有奖有惩,才有约束力。 篇二:幼儿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基本要求 (儿童日常行为规范表)幼儿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基本要 求 一、劳动 (一)自我服务 (1)进餐和喝水 1、饭前不吃零食,可做一些安静、愉快的活动。

孩子有偏差行为的解决方法

孩子有偏差行为的解决方法 孩子有偏差行为的解决方法 误解会导致更多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是一种恶性循环,当偏差的孩子感到被误解时,就会越不听话。当他越不听话,你就会越感到挫折,而这种挫折又会回过 头来影响你的反应,让孩子觉得自己被误解。孩子越是感到被误解,行为就会越不乖,如此恶性循环不已。 容易造成误解的9大陷阱 会造成误解偏差孩子的原因非常多,但如果你了解的话就可以避免。以下是许多父母因为这么做而无法理解孩子的例子,如果你发 现自己常习惯性陷入其中一个、或多个陷阱的话,也不必过于自责——因为不只是你会如此。你可以改变情势,而这些知识会让你更 有力量。 1期待孩子还没准备好就能做某些事 2过度论断偶然的不当行为 3希望孩子的行为不像个孩子 父母很容易忘记身为小孩是怎么回事,总是期待他们会表现得像个成人,而不是符合他们年龄应有的样子。一个健康的孩子也可能 会不受管束、吵闹、情绪化、注意力不集中;所有这些毛病都不是 什么大问题,因为这都是一般小孩会有的特征。然而我们的'社会与 社会价值对完美行为的标准却很畸形。当你假设孩子的表现是行为 偏差之前,请先审视一下他的行为与他年龄的关联。 4期待孩子符合你的需要

你跟大多数父母一样,总是期待,甚至是要求孩子能符合你的需要一安静、乖乖睡觉、听话等。身为父母的职责不是别的,而是要 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当你发现自己因为孩子而让你心烦、或是不让 你做某些重要事情而生气时,请先深呼吸一口,记住你必须先满足 孩子的需要。你越是了解孩子所面临的挑战,就越不容易生气。我 不是鼓励你让孩子用很坏的态度对你,或是爬到你的头上去。我的 意思是,若是你放宽了对孩子的期待,他便有可能做出更符合你要 求的事。如果他无法符合你的要求,请先了解一下是什么原因,不 要急着感到沮丧或生气。 5视孩子的错误自己的错误 你的孩子缺乏人生经验,所以无可避免会犯错。人不论在什么年龄都会犯错。尽管如此,父母还是很容易因为孩子犯错而责怪自己,而不是试图帮助他或了解他。请不要掉入视孩子的错误为自己负面 反映的陷阱。请你帮你自己跟孩子一个忙,就是不要把孩子的错视 为是自己的错。所有的孩子都会犯错,千万不要期待孩子二十四小 时都不会犯错。

常见的儿童性格偏差

常见的儿童性格偏差 以下是关于常见的儿童性格偏差,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孩子在培养性格的时候家长要多知道和纠正,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以免出现下面的这样的心理偏差,专家指出出现下面的心理偏差,也不要着急,要正确的指导孩子,走出错误的心理认识,正确的认识性格。 胆小敏感的性格 有些孩子很敏感,他们娇弱得很,比如遇到陌生人的时候总是忸怩羞涩地躲在妈妈的身后,紧紧拽着妈妈的衣角,探着半个小脑袋看着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此时,父母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大方一点,可是孩子却还是如此敏感和紧张。这种性格的主要表现:对外界环境表现出异常的敏感,外界稍微有变化就使他紧张不安;人际交往的能力比较差,喜欢独自安静地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游戏;行动比较缓慢;情绪比较平静;依赖性强,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要求。对于孩子的敏感性格,很多父母会对宝宝发脾气,希望宝宝能大胆起来。但是这么做的结果是宝宝更加敏感和胆小。针对这一特殊的性格偏差,父母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支招:一是在孩子接触和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父母需要 ·

陪伴着宝宝;在宝宝逐渐熟悉了眼前的环境后,父母应有意识地让孩子表现自己。比如宝宝上幼儿园了,父母可提前带宝宝去幼儿园中玩几次;进入幼儿园之后,父母可陪宝宝在班级中玩一会再离开。这样能使宝宝对幼儿园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二是帮助孩子创造一些机会,激发宝宝的内在能力。比如孩子平时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那么则可以先尝试着在遇到陌生人的时候让宝宝能转到妈妈的前面来,微笑着对着陌生人,然后再逐渐培养宝宝和陌生人打交道。 胆大冒险的性格 有些孩子胆子很大,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让父母汗颜的事情。比如他们会将玻璃制品随便扔向墙壁,他们会不在乎插座和开关,甚至在家中玩火……对于宝宝的这些表现,妈妈的神经总是紧绷绷的,生怕孩子再做出什么胆大和冒险的事情来。专家分析,孩子胆大冒险的性格主要有以下的特征: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习惯性地动手去摸摸东西,用脚去踢踢周围的物品;按自己的想法去行动,从不考虑后果,也记不住以前得到的教训;喜欢攻击、侵犯他人,逆反心理比较强。专家指出,对于此类性格偏差的孩子,父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支招:一是营造安静平和的家庭气氛,减少或杜绝一些暴力刺激的来源,孩子在一种平和安静的气氛中静心地从事一些 ·

教育转化行为偏差生经验与教训案例

行为偏差生教育经验与教训案例 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刘学良 性别:男 年龄:15岁 二、问题行为描述 1、学习成绩不理想,有中游生下滑到下游生。 2、纪律差,经常上网吧,上课时思想不集中,爱睡觉。 3、脾气暴躁。他还喜欢欺负其他同学,但欺软怕硬,有许多次班内打闹现象,都有他的份,经常带刀子到学校威胁同学。 4、他的行为基本上以自我为中心,极力表现自我,不顾及班级学校及其他任何人。 5、无视老师的多次教育,甚至产生敌对情绪,情绪时常失控,对老师大声嚷嚷。 6、没有责任心,做事随便,即使错了也不用负责。 三、分析与诊断 行为偏差生特别是双差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经常受到责难、歧视甚至惩罚,他们对老师、家长常心存疑惧,在情感上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不消除这种情感上的障碍,我们的一切帮助和教育都将无法在他们的心中引起反响。该生究其原因最重要是其学习态度不端正,思想有偏差,学习方法不恰当。遇事好冲动,内心的要求、欲望和感情一经产生便表露在外,并立即采取行动。有干劲、又热情,积极性高,能当机立断,但不善于体察外界的情形以制约自己的行动,头脑很容易发热,有时不顾学校规章制度,做出后果不良的事情来。 综上所述,他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个性较为突出者。他认为老师凡事都针对他,这是一种心理偏差。 四、教育过程 1、首先要对行为偏差生从情感上投资,教师自己要调整好心态,避免冲突,化解矛盾,把握时机。其次,要对行为偏差生从情感上投资,必须搞清楚行为偏差生形成的原因,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才能找到做行为偏差生工作的切入点。也就是说,批评教育学生时,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时期学生的心态,研究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能力等心理品质,寻找心理症结。同时,对行为偏差生的各种情感障碍要有充分的估计,深入分析成因,进行引导,决不能粗暴地处置,而应以丰富的感情、坚强的毅力、富有情趣的语言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排遣和消除消极情绪,促使他们走出认识的误区和盲区,用爱感化他们,使之在心理上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 由此可见,对行为偏差生要有宽容的气度,要耐心地疏导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让他们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解除精神上的负担,增强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绪。经常与他谈话,消除他和老师的敌对情绪。行为偏差学生由于平时表现不好,学习成绩差,会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班级舆论的“谴责”。因此,在思想感情上容易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产生隔阂,甚至形成对立情绪,这是他们为接受教育设置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如不消除,教育就不可能收到实效,或收效甚微。要消除这种心理障碍,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教师如果没有教育的实际行动,不管你把把话说得多么动人,也无济于事。教师只有对行为偏差生倾注真诚的爱,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他们的疑惧,形成互相信任的基础。告诉他老师批评教育他说明老师是很在乎他,希望他进步。同时,说明在他身上确实存有不足,应及时调整不当的行为,例如上课思想不集中,经常不完成作业,有抄袭作业现象,和同学经常发生冲突等。 2、经常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并给予一定的教育建议,帮助家长树立起教育孩子的信心,

《小学生偏差行为的心理辅导方法研究》

《小学生偏差行为的心理辅导方法研究》 中期汇报 一、课题概述 1、研究目标 以咨询心理学的四大理论为支柱,合理选择和正确运用心理辅导技术,探索针对小学生偏差行为的辅导程序和技术。在行为矫正的基础上,探索后续辅导中促进学生自我完善、发挥潜能的方法,形成一整套有借鉴价值的小学生偏差行为的心理辅导方法。 2、研究内容 (1)鉴别我校小学生的偏差行为并进行分类。 (2)制订辅导方案并实施辅导。 (3)对辅导过程进行监控,调整辅导方案,优选辅导方法。 3、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设计好表格,面向班主任调查班级偏差行为的现状,为鉴别偏差行为提供案例;以谈话法为主,面对班主任、任课老师、有偏差行为的学生及其家长,用于诊断偏差行为和监控辅导效果。 (2)个案研究法:针对每个小学生偏差行为的特殊性,探讨引起该个案偏差行为的因素,形成辅导方案。通过对个案的研究,总结辅导经验,探索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的系列辅导方法。 4、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跨度为4个学期,从2008年9月到2010年6月,拟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2008年9月至10月。(1)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有关理论的学习,更新知识,改变观念。(2)对各班具有偏差行为的学生进行调查、诊断,做好备案。 第二阶段:实施。2008年11月至2010年4月。(1)逐个制订辅导方案。(2)实施辅导。主要运用行为矫正疗法,辅以认知疗法、精神分析法、理性情绪疗法等,以个案辅导为主,结合同类团体辅导方法。 第三阶段:评价。2010年5月至6月。对个案辅导效果进行总结反思,对辅导方法进行评价,撰写论文。

二、研究进展 1、主要工作过程 本课题从2008年9月正式开始实施,在准备阶段,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偏差行为的定义和分类,国内外主要相关理论,学习了行为疗法的几种主要操作技术,如阳性强化法、消失法、模仿法、厌恶疗法等。前期对我校一至五年级30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偏差行为的学生约33人,按照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的标准进行分类,偏差行为涵盖了外攻性问题、内攻性问题、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畸形习惯、神经症征候、学业适应问题等主要六类,调查后,即进行了初步评估,对行为影响较大的同学尽快介入了辅导。 从课题实施至今,对调查涵盖的学生实施了不同程度的辅导,正式介入辅导个案24例,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校适应障碍和学校恐怖症、焦虑引发的行为异常、人际交往障碍、怪异癖好、撒谎、偷窃行为、情绪低落等,大部分个案由组内成员发现并介绍给课题负责人,同时做好辅导支持,主要辅导工作由心理咨询师范玉侠具体负责。辅导严格遵守心理咨询原则,按照正规的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以人本主义的理论作为辅导的中心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其认识自身的潜能和价值,让其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己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偏差行为。运用的疗法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矫正、认知、理性情绪疗法等,主要技术手段有:摄入性、参与性谈话、放松疗法、暗示、想象、替代、认知、人偶游戏法、绘画法、沙盘游戏法、自我训练法、行为训练系列及放松游戏等,大部分个案有较明显的效果,个别个案无明显效果,但在情感上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提供了部分心理支持。 2、关键问题的解决 怎样对偏差行为的小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辅导老师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心理辅导的有效手段,主要是根据个案的特点,一对一地采取个别辅导,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必要时辅以团体辅导。通过一个阶段的辅导,我们体会到,每个人的辅导方法是不同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第一步。要把每一个有偏差行为的学生看着无辜的孩子,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这一点老师们不容易做到)、理解他们,就像咨询成年人一样,但同时又要认识到他们是孩子,一个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孩子,辅导他们就要有别于成年人的咨询。以上问题的解决,对辅导方法的研究就打开了一扇大门,具体方法的运用,根据个案的情况灵活应用,

行为偏差学生个案分析

行为偏差学生个案分析 ——宋达的“困惑” 新洲区第四中学张峰 人如璞玉,不琢不能成器。老师对学生的指引和帮助,苦口婆心地说教,甚至是当面指责,都是对学生的雕琢。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把握好“雕琢”的力度和分寸,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光亮的美玉。因为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梦想,每个学生都想成功。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帮助他们成功呢?学生的发展,离不开老师的教导。老师就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垫脚石,老师能帮助他们站得更高、看的更远。而成才的过程首先是学做人的过程,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教育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对于班内行为偏差的学生,其教育转化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对他的“雕琢”更需要我们有独到的眼光和过人的能力。他的教育和转化非常考验班主任老师的心智。为他建立一个小档案,随时记录和分析教育策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这些学生的教育,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 以下是我对我班宋达同学的个案分析: 一、个案基本资料 宋达,男,1995年8月6日出生,家住新洲区辛冲镇胜利湖村。其父常年在武汉建筑工地开货车,家境富裕。宋达是家中独子,头脑灵活,反应敏捷。自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小学时在当地读书,成绩突出。小学毕业后,父亲把他转到武汉鲁巷中学读书,以为离自己近些能够管住,并希望他能够有更好的表现。七年级到八年级上学期,他的成绩还是不错的。但由于父母并没有对他严加管教,他开始和那些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接触,变得调皮顽劣,不听老师的训导。八年级下学期,他变了,上课经常迟到,不认真听讲,成绩一塌糊涂。在八年级暑假补课时学会了抽烟,接触的人更复杂。今年参加中考,成绩位置值为46.3,转到我校高一年级就读。第一次月考成绩174分,年级排名1020名。 父母对宋达的成长应该是关心的,三次与其父母联系都能感受到他们对他的担忧,并经常询问在校表现。对于老师的反馈能及时教育子女,但由于自身的工作,家长对宋达的教育是有心而无力,有时甚至是比较放任的。 二、问题行为概述 1、军训期间在寝室抽烟,后被老师发现,改为在学校厕所抽烟。影响恶劣。 2、生活习惯不好,晚上就寝睡不着,白天上课睡不醒。多次在寝室休息时大声唱歌,说话,影响他人休息。据寝室管理员反映,曾在晚上1 l:30和寝室同学打闹。 3、该生上课经常走神,下课时,则表现得“生龙活虎”。 4、开学二十天内上课迟到8次,在教室睡觉17次,自习时和他人说话27次,经多次劝诫不改。 5、言语行为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较大,思想比较成熟。经常说脏话,毫无羞耻之心。 6、当老师指出其错误时,不服学校老师的管理,有抵触情绪。 三、心理特质及分析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卷 (答题卷)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卷 (答题卷) (编号1) 一、填空题(共10分,每小题 1 分) 1.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中发展心理是基础,教育心理是根据, 而是本课程的目的。 2. 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从“对 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3.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 和生殖期。 4. 人的情感具有两大功能:功能和信号交际功能。著名教育家 曾经不无感慨地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5. “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体现了教学设计基本原则中的原 则。 6.男孩的兴趣多指向于,喜欢摆弄物体,拆散玩具,并探索其中的微妙,积极 参加小发明、小创造。而女孩的注意多指向,喜欢探索人生,对人际关系很注意,很敏感。 7. 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有三个重要的观点: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强调 学习的。 1.在自然或真实生活条件下,不对有关变量加以控制,只记录自然发生的事件,以获取有 意义信息的方法,称之为() A. 实验法 B. 调查法 C. 观察法 D. 故事法 2.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会将“我妈妈说的”“我们老师说的”挂在嘴边,表明其道德发展 阶段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 3. 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A.迁移B.变式C.定势D.原型启发 4.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的。 A.皮亚杰 B.布鲁纳 C.桑代克 D.斯金纳

5. 对于那些常说“我知道这样做不好,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学生,教师应加强其道德的() 的培养。 A.情感 B.判断 C.认知 D.意志 6. 尊师爱生是师生关系()特点的表现。 A.主导性 B.双向性 C.民主性 D.互动性 7. 从迁移的性质来说,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是()迁移。 A.顺向 B.逆向 C.正 D.负 8. 后习俗水平包括哪几个阶段的内容:() A 以人际和谐为准则 B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 C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 D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 9. 动机的显著特征为()。 A、启动性 B、方向性 C、持久性 D.、强度 10. 教学的构成因素为()。 A教师 B.学生 C.课程内容 D.教室 1. 研究显示,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体都能看清,10岁以后,随 着年龄增长,儿童视力呈逐渐下降趋势。-----------------------------------------() 2.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 3. 道德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 () 4. 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进行等基本 功能。 -------------------------------------------------------------------------() 5.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和控制。-----------------------() 6. 追求成就动机比回避失败动机强的人倾向于选择做难度较大的工作,这样的任务具有足 够的挑战性,满足个体的成就动机。---------------------------------------------() 7. 小学儿童智能水平的差异给我们教育的启示是,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部分智能超常或者 低下的儿童身上,关注差异化教育。---------------------------------------------() 8. 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动机都是为着某种外在的目的,所以都属于外部动机。---()

儿童行为观察与辅导

儿童行为观察与辅导 第八章儿童学校不适应行为辅导 一、儿童校内不适应行为辅导 1.不适应行为辅导目标(读书习惯的重建、上课行为的改善、社交际巧提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信心的重建) 2.辅导的方法(个别谘商、团体谘商、个案研究、行为改变技术、转介) 二、学校不适应行为类别 口诀:学生学不会(学习困扰)->老师就在骂(师生冲突)->学生就逃学(逃学逃家)->没钱就恐吓(恐吓勒索)->上网咖把钱花光就偷窃(偷窃行为)->抓到就说谎(说谎行为)->说是遭家暴(儿童暴力)->学校不敢回(学校恐惧症)->爸妈要离婚(家庭功能失衡儿童不适应)->最后搞自闭(儿童人际关系不良)。 儿童不适应行为意义与类型:1.儿童不适应行为意义是指儿童在学业上、生活上、人际关系及情绪上有了困难,而影响到生活。2.国小儿童经常出现的不适应型:包括(1)外向行为:如逃学、逃家、打架、反抗、不守规矩、偷窃、破坏、欺负弱小、发脾气、恐吓、勒索等。(2)内向行为:畏缩、消极、不合作、过分依赖、紧张、害羞、妒忌、自杀行为等。(3)学业适应欠佳行为:不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考试作弊、低成就等。(4)焦虑症候:坐立不安、发抖、紧张、头痛、歇斯底里等。 青少年期生活适应的问题:辍学、偷窃、说谎、忧郁、暴力、自我伤害等。 学习困扰儿童类型与原因 第一类、低成就儿童:系指儿童的成就水平低于其能力水平之下,也是所谓的够聪明但是不用功的儿童。第二类、容易分心儿童:上课不专心,注意力散漫,上课精神不振,常打瞌睡,因学习不专心的习惯影响学习成绩,成绩持续低落或不稳定学习表现。 第三类、欺骗的学习行为:儿童透过不正确手段获取在学习表面上的成就,喜欢抄袭别人作业,考试作弊等;这种自我防卫作用儿童往往内心中有认知失调与内在冲突现象。 第四类、学科的偏食:儿童可能偏爱某些学科厌恶某种学科,使得儿童在认知的平衡发展上遭遇挫折,学习能力低落,学习动机缺乏,进而影响整个学习历程造成学习困扰。 第五类、学习恐惧儿童:儿童高度的考试焦虑,学习压力与焦虑过度导致儿童厌恶上学,对所有的学习都会排斥,拒绝学习甚至惧怕上学。 学习困扰学生的辅导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一)个案举例 乐乐,男,5岁,上幼儿园大班。身高略高于同龄孩子,动作敏捷,迅速。但是,近几个月来突然变成了“破坏大王”,什么玩具、什么东西一旦到了他的手里就不要想完整的还回来,就连衣服也是只要经过他的手就要遭到破坏;也喜欢在别人活动时搞破坏。给他一本画册,他会一页一页地撕破,给他一个玩具,他玩一阵便将其拆开或砸坏,颇令人苦恼。在和同伴一同玩游戏的过程中,也常常将同伴刚做好的东西推倒或者弄坏,被人发现或指责之后,破坏行为有所收敛。但很快又会重复其破坏行为,继续有意无意的摘花、撕书、摔东西。为此,小朋友们越来越不喜欢和他玩了,家长和教师对此都很头疼,也很担忧其以后的发展。 与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到乐乐的父母都是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也都不高,因为打工长期居住在城市,最初家庭经济情况一直不好,现在逐渐好转。父母觉得为了打工,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很少,也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致使孩子内心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渴望被人关注。 (二)行为分析 乐乐的这些行为属于幼儿破坏行为。幼儿破坏行为是一种由于敌对情绪引起的报复行为(如:你撕了我的书,我也要撕了你的书)或是为了发泄不满而表现出的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如:你惹我不高兴,我就要弄坏你的东西),又或是年龄小,幼儿尚未形成爱护公物、爱护他人财产的意识而产生的一种无意性行为(经常在墙壁上或桌子上画字、打破别人的玻璃窗、损坏他人财物等等)。破坏行为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它虽然没有对他人的生命造成损伤,但其负面影响十分恶劣,能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灭。一般情况下,儿童一旦具有某种破坏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家长、教师和同伴对他的评价,也会直接导致幼儿同伴关系的恶化。 幼儿一旦缺乏正常的交往活动与经验,势必要影响其性格、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正常发展,而且破坏行为的危害仅次于幼儿攻击性行为,如若不及早进行对其干预,破坏行为很有可能转化为暴力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重视幼儿的破坏行为。 1. 幼儿破坏行为的原因分析 对于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破坏性行为,我们要用探究的眼光去看待,去寻找他们行为背后的理由,切忌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后就对孩子批评教育,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引起幼儿破坏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孩子正常的探索行为 孩子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会出现超乎寻常的探索行为。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或进行自

青少年行为偏差

青少年偏差行为研究综述 教师教育学院2011级孙小玉 摘要:随着文化的多样化和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行为选择的自由度在增加,使得社会主导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评价准则对他们的约束力在不断减弱,出现偏差行为的概率也越来越高。本文针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主要表现和特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预防和娇正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正措施 一、偏差行为与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界定 学者对偏差行为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认为:“所谓越轨行为,是指在一个社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我们所说的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是指青少年在个体思想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其生理逐渐成熟和心理欠缺成熟,以及社会大环境下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多元文化价值观碰撞产生的多重影响,使得他们在没有旁人正确的引导下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处理这种新变化,从而做出偏离和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甚至偏离和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种种行为。 吴武典(1992)指出偏差行为就是个人行为显著地偏离常态,并且妨害了生活适应。许春金(1996)指出,青少年偏差行为是指偏离当时当地公认之行为准则的不良行为,而有可能会引起谴责、惩罚或矫正的后果。 郭翔(2002)指出,偏差行为,通常是指偏离或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行为。 如何界定青少年偏差行为? 当前尚无权威观点。教育学认为,青少年违背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共道德规范的行为称为违反纪律行为或轻度偏差行为,如迟到、旷课、说谎等,而酗酒、斗殴、自杀等虽对社会造成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称为严重偏差行为。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因遭受挫折与干扰,内心动机无法实现,从而产生焦虑、紧张或沮丧、失意等情绪状态,有的表现为狂妄自大、暴躁、孤僻、冷淡、自卑、娇气、懒惰等性格缺陷,

儿童异常行为分析与辅导

《儿童异常行为分析与辅导》学后感 最近的新闻一直在做一个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报道——来自星星的孩子。一连十几集的连续报道,让社会上的人对这些特殊儿童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和关注。他们来自遥远的星星,不小心坠落凡间,他们没办法用正常的语言与我们沟通,却有着星星一样闪亮清澈的眼神,有着上天赐予他们的特殊的天赋,用我们难以理解的努力生存者。同样饱受煎熬的还有他们的家庭,时刻要面对其他人的不理解、误会甚至是排斥,各种心理的、经济上的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起来。对比起他们,我们除了感谢我们的正常,也不禁对这些异常有更多更多的思考。 在仔细学习过《儿童异常行为分析与辅导》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之前接触过的孩子当中,也有不少孩子会有或轻或重的异常行为。面对这些行为,有的家长选择正面面对,并且积极地与教师沟通配合,共同帮助孩子克服这些行为;有得家长则选择讳莫如深,觉得羞于言辞,每当教师将孩子的情况反馈给他们时,要么支吾以对,要么敷衍了事,始终不愿多谈。对于孩子而言,他的行为都是发自内心的愿望,没有对错可言,也从无改正的想法。因而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父母的我们,更应该密切关切孩子的行为,对于一些已然常态化的行为,也需要分析是否有帮助孩子纠正的需要。假如孩子真的出现了异常行为,一味的逃避或纵容对孩子只会有害无利,过分的紧张或责备同样会让孩子产生不必要的负面情绪,反而造成反效果。如果情况比较轻微或者只是初始阶段,可以先从简单的行为纠正开始,每当孩子做出这些异常行为的时候,想办法用其他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温柔的语气鼓励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并且要及时给予正向的强化。以上这些措施,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坚持以及家园双方的配合。当然,如果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时已经是比较严重的情况,则需要到专业的心理医生处接受治疗和康复训练。总而言之,要用平常心去面对孩子的不平常,否则,易感的孩子也会产生负面的情绪,觉得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甚至会产生更多的异常行为。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应当庆幸自己在处理这些孩子的异常行为问题上,保持了一个比较积极中肯的态度,能够主动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也能够坚持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对孩子的行为给予持续的纠正,并没有因为孩子的这些异于同伴的举动而抗拒孤立他们,反而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尽管我与这些孩子接触的时间并不长,但也能明显地感觉到孩子的好的变化。可见对于孩子的异常行为,只要积极面对、寻求专业的帮助并持之以恒,我们总会收获最甜美的果实的。希望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有越来越多的人来认识他们,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身边的人的温暖,不再害怕,不再孤独。

投资者投资行为偏差(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金融市场也蓬勃向上,股票市场的起起伏伏让我们众多投资者心理更是跌宕起伏。在我国这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股票市场中,我们如何能够消除自身的心理误差,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以获得期望的回报,正是我们下文将要着重探讨研究的投资者行为金融学问题。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和演化证券学一道,是演化金融学最引人注目的两大重点研究领域。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作为传统金融学的有效补充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比如,人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决策结果的盈亏状况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 传统金融理论同样认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因此,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的投资者。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市场并非像理论描述得那么完美,大量“反常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应对。传统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最优化的道路,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让我们知道“应该发生什么”。 可惜,并非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论中的模型去行动,人的非理性行为在经济系统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将人的因素仅仅作为假设排斥在外,行为分析应纳入理论分析之中,理论研究应转向“实际发生了什么”,从而指导决策者们进行正确的决策。 传统的经济学通常假定市场行为是由物质动机驱动的,并且人们所做出的经济决策是理性的并且是追求自我利益的必然结果。这里的理性意味着决策者对所有可得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面对众多选择作出最优的决策。决策同时也是前瞻性的,也就是说,决策是建立在对将来的所有可能的后果进行慎密的权衡的基础上的。换言之,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是由外在激励决定的。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却认为,决策者个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有意识地,理性地识别并解释一些可得的信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难以被意识觉察的因素系统地影响人类的行为。总体而言,人类的行为是由内在的动机决定的。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 期望理论 这个理论的表述为:人们对相同情境的反应决取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一般而言,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当个体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研究还发现:投资者在亏损一美元时的痛苦的强烈程度是在获利一美元时高兴程度的两倍。他们也发现个体对相同情境的不同反应取决于他目前是赢利还是亏损状况。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指导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指导 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廖捷 儿童行为发育又称心理发展或称心理发育,指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期间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就是指儿童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反应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方向发展。 3、认知功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内部本质方向发展。 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方向发展。 儿童行为发育包括:动作、言语、认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不同年龄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制约。 婴儿期: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大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只有动作性的智力活动,而没有表象和运算的智力活动,如:粗大运动:包括抬头(3个月)、抬肩(4个月)、翻身(6个月)、坐(7个月)、爬行(8个月)、站立行走(12月)、跳(2岁)等。精细动作:视线跟随、手握物、手指动作等。言语:从牙牙学语到明确含义的语言发展。社会性:包括表情、微笑、认人、啼哭等。 幼儿期:幼儿期心理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其动作的发育有赖于知觉、体格和生理功能的发展。而幼儿期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语言的发展是先理解后表达,记忆以无意记忆、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但思维还不能摆脱实物及表象。对社会性认识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他人对世界的看法与已相同,开始出现社会道德感、理智和美感。 气质是个体之间表现出不同和行为方式,气质与能力和动机不同,能力是指“做什么”和“做得如何”,动机是“为什么做”,而气质是说明“怎样做”。所以说:“行为方式就是气质”。儿童气质学说的提出揭示了儿童行为多样化的本质,为儿童个体化养育提供理论的基础。儿童气质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而是由多个维度所组成的混合体,具体分为九个维度:分别是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度和反应阈。 活动水平:儿童在睡眠、游戏、进食、穿衣、洗澡及其他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数量。 节律性:儿童的生理功能、日常行为或对事件的反应的规律性或可预测性。 趋避性:又称初始反应,是指儿童对新鲜事物(如陌生人、新情景、新地方、新食物、新玩具、新的程序)的初始反应。 适应性:对新事物的初始反应后的长期调节反应。 反应强度:对刺激反应的强度大小。 心境:情感性质,指儿童日常生活中高兴与不高兴的心情数量的多少。 持久性:儿童坚持某项活动的时间长短(包括克服障碍或排除干扰坚持活动)。 注意力分散度:外来刺激对儿童活动干扰的难易程度。 反应阈:引发儿童出现可观察到的反应或注意的刺激的量的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