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讽喻诗

白居易讽喻诗
白居易讽喻诗

白居易讽喻诗

浅说白居易的讽喻诗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存诗三千余首是唐朝诗家中存诗最多的。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四类其中最有价值且他本人也最看重的是讽喻诗这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意激而直言”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抱负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他的讽喻诗数量并不太多仅有170首左右。这些诗主要创作于元和初至元和四年《秦中吟》和《新乐府》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这些讽喻诗将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从多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涉及了众多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反映了白居易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现实内容还有极高的思想价值。他的讽喻诗质朴平易雅俗共赏形成独具一格的浅切诗风代表着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确立了它在中国诗歌中的不朽地位。讽喻诗时代背景白居易注重讽喻诗是有其一定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的。白居易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业儒之家。其祖父白锽、外祖父陈润都是诗人。父亲白季庚也是明经出身做过多任地方官。这样的家庭环境使白居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学教育为其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当时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权日渐削弱藩镇拥兵割据对抗朝廷。在唐王朝朝廷内部宦官逐渐掌握了朝廷的生杀大权专横贪暴无恶不作连皇帝的废立也多半出于其手。而封建官僚之间的党争更加剧了政治的黑暗。这时白居易一家也因战乱到徐州一带避难。后又迁到越中。年纪稍长其父白季庚去世家境衰落生活也更加贫困迫使他南北奔走愁于衣食常常“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索米乞衣于邻郡邑”。也正是这种贫穷的生活经历使白居易对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有着较为深切的感受这奠定了他以后在政治上和诗歌创作上关怀百性疾苦的思想基础。白居易的一生共写了三千多首诗现存诗有两千八百零六首。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与人生处世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者所看重的是表达他志向抱负及人生观的讽喻诗。白居易特别重视他的讽喻诗与他的政治理想、进步的人生观和文学主张分不开。因为这些诗正是依照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而创作的他希望这些讽喻诗能上达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使他们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从而改革政治改良社会。一白居易的讽喻诗包括了《秦中吟》和《新乐府》等共一百七十多首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根据诗歌题材和内容我们可以将讽喻诗分为五种:反映劳动人民无尽的痛苦和灾难的生活揭露、痛斥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骄横残酷、荒淫奢侈讽刺、规劝皇帝及上层统治阶级反映妇女和封建婚姻问题反映边疆及战争问题表达志向抱负及对朋友的勉励等。首先诗人描述了这个朝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在思想成就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富有强烈现实性和批判性。他描述了这个时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注意到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万百姓无辜丧生等等。三、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没有脱离开内容的抽象的形式艺术形式是为表现其思想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既然是讽喻性质就决定了这类诗必然有不同于其他诗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的讽喻诗不仅有丰富的现实内容而且有独到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的讽喻诗大都选材真实、典型主题明确、单一。《秦中吟十首》是“一吟悲一事”《新乐府》五十首都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每首诗都有明确而强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宫市也”、“伤农夫之困也”、“贪女工之劳也”、“戒边功也”、“忧蚕桑之费也”、“念寒隽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贪吏也”等这就使诗的主题专一、明确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他所有的讽喻诗基本都这样一诗只写一件事。但这“一事”不是随意信手拈来的有条件按《秦中吟》、《新乐府》的序说必须“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其事核而实”这实际就是说从很多真事中白居易的讽喻诗极善于运用简练的外貌描写细致的心理刻画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写景、议论等多种手段塑造各种人物的形象。如《卖炭翁》中的卖炭翁《观刈麦》中的贫妇人《上阳白发人》中的老宫女《新丰折臂翁》中的老翁《轻肥》中的宦官等通过这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正反面人物形象来表达作

者的思想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如《卖炭翁》中对卖炭翁的形象、心理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刻划连细节都十分精致“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就是著名的心理描写的警句。在对卖炭翁矛盾心理的揭示中突出了一车炭对他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苦宫市”的主题笔端饱注对这位贫苦农民的同情倾向性很鲜明却避免了议论化。这一点在《上阳白发人》中表现得更突出诗对她孤独寂寞的生活环境和凄凉的心境的描写抒情味很浓诗中透露的悲剧气氛很感人。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也是讽喻诗的重要特色。白居易在他的讽喻诗中往往先尽情描摹达官贵人们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出人意料地突起一个对立面比如《轻肥》和《歌舞》在描绘那些宦官“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鱠切天池鳞”之后突起“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之后突然一句“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随后戛然而止。再如《观刈麦》、《村居苦寒》中作者和农民的对比《买花》中富人与田舍翁的对比等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社会的极端不公凸显了矛盾的极端尖锐。使读者从鲜明的对比中看到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从而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剥削者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直接发议论也是讽喻诗的特色之一。发议论是白居易所谓“卒章显其志”的一种手段。但凡结合了议论的多数议论都很形象富有情感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比如《红线毯》在具体生动的描绘之后作者仿佛是指着宣州太守的鼻子大声斥责“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新丰折臂翁》讽喻戒边功是用生动的历史教训来形象地议论“老人言君听取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用历史事实的对比形象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主张和态度。象《买花》、《重赋》、《轻肥》、《杜陵叟》等诗都是先有具体的叙事生动的描写接着是画龙点睛的议论对事情作评说深化主题。质朴自然通俗平易是讽喻诗语言的主要特色。白诗的语言以通俗平易为基本风格往往以平易流畅的语言娓娓陈述唱叹有情扣人心弦间有议论发人深省语言的通俗和尖锐的讽刺相联系真正做到“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他的讽喻诗的语言接近于人民的口语随口而出如话家常然而语虽平易意却警策所以袁枚在《续诗品》中说白诗“意深词浅思苦言甘”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白诗语言是“用常得奇”这些品评都较为中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秦中吟》尤其是《新乐府》中的大量诗篇以及其他一些讽喻诗艺术性相当讲究。《长恨歌》、《琵琶行》等等人们的分析已经很多了而对讽喻诗关于思想性的论述远远多于艺术性的探讨所以这节课我们专谈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没有脱离开内容的抽象的形式艺术形式是为表现其思想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既然是讽喻性质就决定了这类诗必然有不同于其他诗的艺术特色。拿不同性质类别的诗来比较其艺术的高下没意义或者说无从比较。打个比方唱歌有美声有通俗比赛的时候是分开进行的各有各的标准诗也一样有人说《卖炭翁》不如《长恨歌》艺术性高这就好象是把通俗歌手和美声歌手放到一个组里比赛了。有人说这些讽喻诗过于直白尽露缺乏婉转含蓄没有余韵他这是拿爱情诗的标准来衡量了如果有这几项缺点绝不是好的爱情诗但是要求讽喻诗写得婉转含蓄余韵无穷可就荒唐了。谁能够把“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婉转含蓄一下“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样激愤的斥责还需要什么余韵吗如果有余那就是没能痛快淋漓正是讽得还不够。所以我们必须按讽喻诗性质的要求来分析其艺术形式越能把讽喻内容表达得充分透彻说明它的形式就越臻完美艺术特色就愈加鲜明。白居易的讽喻诗呈现出哪些艺术特色我看至少有这样几项一、塑造典型二、构架情节三、突出对比四、结合议论。我们以诗或诗句为例逐项分析。第一先看怎样塑造典型。白居易说他的《秦中吟》“一吟悲一事”其实不止《秦中吟》他所有的讽谕诗基本都这样一诗只写一件事。但这“一事”不是随意信手拈来的有条件按《秦中吟》、《新乐府》的序说必须“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其事核而实”这实际就是说从很多真事中选取最足悲最核而实的这个我们先以《卖炭翁---苦宫市也》

为例。当时的宫市什么样他只写一个卖炭的老翁原因一定是最悲最实而在写的过程更集中于一个“悲”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话抓住三个部位描出三种以上的颜色脸、鬓、手脸色焦黄、鬓发苍苍苍苍就不止一种颜色、十指乌黑结合上下文读者知道了他是自己砍柴自己烧炭自己推车来卖这样一个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老人已经令人感到心酸了。而“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十四个字勾勒出一种最低水平的生存状态仅仅活命而已如果卖不到钱就没有活路。这就已经够悲了但诗人还在继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诗人为什么这样继续是行文悲到极处的需要。悲到极处之后“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就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因为它断了这样一个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老人的活路我们再以《上阳白发人》为例继续看诗人怎样选择题材塑造典型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此诗前白居易有一段注天宝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这段注第一说明“其事核而实”第二说明这样的宫人一关就是30---60年第三说明这样的“别所”不止一处。但为什么只写“上阳”“后宫佳丽三千人”为什么只写这一个同样是为了极致其悲为了塑造典型。不去罗列大量的后宫女子和她们的种种遭遇而只选取一个终生被幽禁的宫女。不写她的青年的美貌却是写她的老年的龙钟不写她的希望偏偏写她的绝望。一轮一轮的春夏秋冬多少个难捱日落的白天多少个展转不眠的长夜。宫中鸟儿宛转的呜叫原来还心烦意乱现在看到梁上双飞双栖的燕子也不再羡慕它们。诗人是这样只通过这一位宫女一生的悲惨遭遇就形象地概括了“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悲惨命运这就叫作典型。唐代以宫怨为主题的诗歌多得很但大量是用绝句形式描写宫女的某种哀怨情绪我们不必举别人的例子仍用白居易的试加比较就可以看出典型与非典型的区别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这两首绝句当然也很好但不是用典型反映一般是用取其一端写出某一侧面的手法。而《上阳白发人》是以一个宫女一生的不幸为典型加以细致、具体、生动的刻画反映的却可以说是2000年中几十万宫女共同的悲惨命运。第二再看怎样构架情节。构架情节就是要叙述故事有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有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关系还要有大量的细节来丰富充实使人如见如闻身临其境。《上阳白发人》一个宫女一生的故事《卖炭翁》一个老人和两个太监一上午的故事我们再看诗人白居易和一位“村老”以及一帮“暴卒”一晚上的故事这就是《与元九书》中所说的使“握军要者切齿”的那一篇《宿紫阁山北村》晨游紫阁峰。这首诗写于元和五年810白居易时年三十九岁正在长安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早晨诗人白居易去游览紫阁峰傍晚投宿在山下的村中。村农见了非常高兴摆酒欢迎。举起酒杯还没有来得及喝突然冲进来一帮横暴的士兵他们身穿紫衣手拿刀斧乌七八糟的有十多个人不由分说抢过杯子就喝酒又把盘中的饭菜糟蹋干净。主人退到后面站立束手束脚倒好像是外人。院中有一棵珍贵的大树已经生长了三十个年头主人哪敢可惜它只能任凭暴徒拿斧头砍断树根。这时我们才知道上面抢夺酒食只是一个序幕高潮在这呢暴卒们要砍树这才是他们闯来的目的。从下文暴卒的“口称”和诗人对“村农”的劝戒中我们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那些暴卒自称属于神策军是采造府派来伐木料的。主人啊你千万不要再说了神策军的头领正承浩荡皇恩这两句是诗人的话。我们再想想暴卒要砍树白居易能不阻拦吗可也没拦住。白居易何许人也皇帝身边的左拾遗翰林学士很多宰相翰林学士出身啊神策军都不放在眼里他们还能把普通百姓放在眼里所谓“神策军”即当时的禁卫军。从贞元年间开始特设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元和初年宪宗宠信宦官吐突承璀让他做左神策军护军中尉接着又派他兼任“诸军行营招讨处置使”这简直是让个太监担任全国军队的统帅了所以白居易曾上书极力谏阻。这首诗中的“中尉”指的就是吐突承璀。白居易真不愧为大家层层深入地谋篇布局颇具匠心开始“暴卒”来历不明后来他们自称“神策军”再揭出他们的后台“中尉”最后“承恩”只两个字让全诗主旨豁然开朗“神策军”为什么如此嚣张正因为

皇帝宠幸他们的头目---大太监吐突承璀。这首诗不在《秦中吟》《新乐府》中但也属于讽喻诗讽喻什么是不是很清楚啊难怪使得“握军要者切齿”。第三看如何突出对比。白居易在他的讽喻诗中往往先尽情描摹达官贵人们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出人意料地突起一个对立面比如上节课讲过的《轻肥》和《歌舞》在描绘那些宦官“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鱠切天池鳞”之后突起“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之后突然一句“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随后戛然而止。我想仅就这两首看恐怕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没有余韵”。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社会的极端不公凸显了矛盾的极端尖锐。第四看怎样结合议论。发议论是白居易所谓“卒章显其志”的一种手段有的用其他手段就没有议论但凡结合了议论的多数议论也很形象富有情感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比如《红线毯》在具体生动的描绘之后作者仿佛是指着宣州太守的鼻子大声斥责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新丰折臂翁》讽喻戒边功是用生动的历史教训来形象地议论老人言君听取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开元宰相宋开府”指贤相宋璟这两句说的是开元初天武军牙将郝灵佺斩突厥默啜自谓有不世之功可是宋璟为了防止边将为邀功请赏而滥用武力并不封赏他。“天宝宰相杨国忠”两句所指的事情我们在杜甫系列讲过杨国忠两次挑起与南昭的战争前后死了近二十万人。这是用历史事实的对比形象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主张和态度。最后我们借古人的评说谈谈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点这就不止限于讽喻白诗语言的总体风格是通俗平易只引古人之言即能说明所以我们不再多分析。《新乐府》的序中“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几句除第三句“其事核而实”外其他三句都是白居易对自己诗歌语言的要求“辞质而径”质朴、易懂“言直而切”直率、准确“体顺而肆”流畅、上口。要达到这几项要求并非容易。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这样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赵翼的《瓯北诗话》认为“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其笔快如并剪锐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工夫又锻炼至洁看是平易其实精纯”。白居易的好朋友刘禹锡有一首诗最形象最准确地道出了白诗的特色吟君遗我百篇诗使我独坐形神驰。玉琴清夜人不语琪树春朝风正吹。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世人方内欲相寻行尽四维无处觅。我们就用刘禹锡的这一句“仙人衣裳弃刀尺”作这一讲的题目那就不只是论白居易的讽喻诗了也不止是论语言特点了这一句实际上是最形象地概括了白居易各类诗歌共有的艺术特色那就是——天衣无缝。

白居易讽喻诗中体现的传播思想

白居易讽喻诗中体现的传播思想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白居易是“讽喻诗”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也是讽喻诗创作的积极践行者。他的讽喻诗中流露出的诗论主张与现当代的传播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而衰。在危机与革新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一批诗人从现实主义精神出发,以提倡和创作新乐府为己任,兴起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次重大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运动。白居易是这次新乐府运动的杰出领袖,他不但积极投身于新乐府诗的创作实践,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而且不断发展完善新乐府诗的创作理论,引领新乐府运动走向了成熟和繁荣。特别是其中的讽喻诗《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更是被誉为新乐府发展史上的典范之作。 白居易是“讽喻诗”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所谓讽喻诗,主要是指那些以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为主要内容,以警戒当权者、教化民众为主要目的的诗篇。白居易讽喻诗篇中流露出的诗论主张与现当代传播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一方面是由于古代诗文与现当代新闻作品不论是从宏观的历史传承角度,还是从微观的现实创作角度,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新乐府运动积极倡导现实主义的创作取向也无疑与现当代传播的指导思想更为贴近。

一、从传播功能看,白居易的讽喻诗强调诗歌的现实批判功能,这与当代新闻传播具有的社会监视功能相契合。 当代新闻传播理论认为,新闻传播具有社会监视功能。作为“社会雷达”的新闻传播机构,一方面为政府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依据,协助政府维护社会秩序,协调社会行动;另一方面是社会大众的“代言人”,代表民众及时向政府反映社情民意。 新乐府运动兴起以前,诗坛虚美之风极为盛行。白居易认为,自《诗经》后,现实主义的诗风在诗坛沉寂已久,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诗作极为匮乏。在他看来,前代诗人借诗文或抒发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或纵情于山水田园之间,或附庸风雅吟咏风花雪月之物,就连被誉为现实主义大师的杜甫,其反映批判现实社会的诗篇也不过三四十首。因此,白居易积极倡导诗歌“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的现实主义诗风。(见《新乐府》五十首序)他的讽喻诗取材十分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希望他的讽喻诗通过反映人民疾苦,起到“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的社会作用,(见《策林》六十九《采诗》)给最高统治者和当朝权臣以警戒,引起对社会弊端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补救,进而达到“上流下通上下泰”的局面。(见《采诗官》) 同当代传播思想相比,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论更加鲜明地强调诗歌为政治服务的社会功能。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封建文人,白居易希望协助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固然有其思想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但这种维护绝非盲目地“助纣为虐”,他期望通过对朝廷内上至天子、下至小

浅析白居易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主题矛盾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中唐时期最有名的诗人之一。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一生诗作众多,其中有不乏佳作,加上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甚至达到“老妪能解”的程度,因此他的诗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但是,最能够代表白居易诗作的艺术巅峰的是他的两首长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从唐宣宗李忱写给白居易的悼亡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诵琵琶篇。”中可以看出这两首诗有多么珍贵的文学价值。 长叙事诗《长恨歌》是白居易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白居易在自评其《长恨歌》时曾说:“一篇长恨有风情。”,由此看来,长恨歌的主题就是”长恨“二字,这是整个故事发展的主线,长恨歌就是一篇歌“长恨”的诗篇。我们都知道,在很多古代作品中,“恨”有“遗憾”的意思,在《长恨歌》中亦是如此,“长恨”就是“绵绵不绝的遗憾”,为什么会有这种遗憾呢?这究竟是诗中主人公的的遗憾还是作者本人的遗憾呢?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首诗的主题。 白居易早年写了很多讽喻诗,加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借古喻今,以之警醒当权者,避免重蹈安史之乱的覆辙。《长恨歌》开篇就着力塑造唐玄宗风流君主的形象“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所载,明皇一次就“采择百余人”,一个好色的封建君主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诗中“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又刻画出唐明皇得杨贵妃后是如何地沉迷于美色而荒废朝政的,又如,诗中描写杨家极尽权势,“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句更用了夸张手法,从侧面写出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幸之至,以致当时社会风气都为了君主一人的喜好为之一变。诸如此类的例子,全诗中可谓俯拾即是,这样就能说明诗人对于唐玄宗这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做法是持否定和批判态度的。唐玄宗的爱情悲剧完全是他个人咎由自取,正是他的耽于逸乐,荒淫无道,导致了国破家亡的最终结局。文中的“恨”,是唐玄宗对于自己以前的种种无道之举及其导致的个人悲剧的“恨”,是这个国家人民对于统治者不作为导致的悲剧的“恨“,同时也是诗人对于这一件由于统治者的错误而导致整个唐皇朝衰落的历史事件感到的“恨”。总的来说,作者在诗中的态度也是比较明确的,他认为国家的灾难以及唐玄宗的个人爱情悲剧都是由于唐玄宗作为统治者追求享受,疏于理政导致的,诗人希望以此警醒现今的当权者,以免踏上他们老祖宗的旧路,导致新的“恨”的出现。 但是,《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更多来源于其对李杨二人这一段凄美的爱情悲剧的表现上。每个人第一次读这首诗,着眼点不会是唐玄宗有多么的昏庸,也不会是杨贵妃有多么的妖媚,而是他们两人的爱情是多么的纯洁美好,令人动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句句都是款款深情,表达了诗人对这段爱情悲剧是寄予了充分同情的。从前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白居易对于作为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的李杨二人是

白居易的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白居易的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总的看来,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如下艺术特点: 一、语言浅显平易而又能警策动人。他的诗善叙事,但又善用一二警策句统摄全篇,达到言浅意深、平淡中见奇警的效果。如《轻肥》前十四句全是铺叙权贵的阔绰,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怵目惊心的对比了两种不同的生活。《买花》前十六句叙述长安豪贵纷纷攘攘、争相买花的情景,末尾以田舍翁的叹息作结:“一从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十分精警的揭示出豪贵的这种奢侈浪费的生活是建筑在剥削的基础上的。再如《重赋》的“剥我身上衣,买尔眼前恩”,《红线毯》的“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等等,都是十分警策的句子。刘熙载《艺概》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二、以叙事为主,又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白诗以善于叙事见长,但又将叙事抒情结合。其方式有三,一是寓感情于叙事中,诗中虽无抒情的句子,感情却洋溢于叙事中,如《卖炭翁》。二是以第一人称口吻代替人物抒情,如《上阳白发人》等。三是在叙事之后直接抒情,也即“卒章现其志”,如《红线毯》等。此外,白诗的叙事还有一个特点,即脉络分明,曲折生动,这以《卖炭翁》最出色。 三、白居易还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如《新丰折臂翁》、《卖炭翁》、《上阳白发人》等都善于刻画出人物相近的命运却各不相同的个性特点。这是白居易对诗歌艺术的又一发展。如将杜甫的《兵车行》与白之《新丰折臂翁》对比,即可看出其特点。 但是白居易的诗也有一些缺点:一是理周辞繁,精炼不够,二是言辞激切,含蓄不够。务尽务详,使诗歌给读者想象的余地不足,加上议论过多,不免破坏了诗歌的形象性,这都削弱了其艺术力量。 不过,通俗的诗,容易得到流传,产生较大的影响。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流传之广,确是前所未有。他的诗,生前已经传至国外,当时新罗、日本都有传写者,对日本诗歌的影响尤大。 白居易的后期创作 下面我们再看看白居易的后期创作。白居易在后期诗歌创作中,闲适生活成了他主要的表现内容。他的这些闲适诗对后世士大夫影响很大。白居易很推崇陶渊明,他退居渭上时,写过《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在江州还专门去访问过陶渊明的故居。不过,虽然他的闲适诗也追求自然淡泊、悠远平和的风格,但并不像陶诗那么古朴,倒有些跳荡的明丽与亮色,也不像陶诗那么浑厚,倒有些悠长的理趣,语言也更显得浅切流畅。如《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在山寺看见迟开桃花的惊喜,还蕴含了人世间事所谓“别有一番天地”的理趣。

白居易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赏析翻译

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 唐代 我为江司马,君为荆判司。俱当愁悴日,始识虚舟师。 师年三十馀,白皙好容仪。专心在铅汞,馀力工琴棋。 静弹弦数声,闲饮酒一卮。因指尘土下,蜉蝣良可悲。 不闻姑射上,千岁冰雪肌。不见辽城外,古今冢累累。 嗟我天地间,有术人莫知。得可逃死籍,不唯走三尸。 授我参同契,其辞妙且微。六一閟扃鐍,子午守雄雌。 我读随日悟,心中了无疑。黄芽与紫车,谓其坐致之。 自负因自叹,人生号男儿。若不佩金印,即合翳玉芝。 高谢人间世,深结山中期。泥坛方合矩,铸鼎圆中规。 炉橐一以动,瑞气红辉辉。斋心独叹拜,中夜偷一窥。 二物正訢合,厥状何怪奇。绸缪夫妇体,狎猎鱼龙姿。 简寂馆钟后,紫霄峰晓时。心尘未净洁,火候遂参差。 万寿觊刀圭,千功失毫厘。先生弹指起,姹女随烟飞。 始知缘会间,阴骘不可移。药灶今夕罢,诏书明日追。 追我复追君,次第承恩私。官虽小大殊,同立白玉墀。 我直紫微闼,手进赏罚词。君侍玉皇座,口含生杀机。 直躬易媒孽,浮俗我瑕疵。转徙今安在,越峤吴江湄。 一提支郡印,一建连帅旗。何言四百里,不见如天涯。 秋风旦夕来,白日西南驰。雪霜各满鬓,朱紫徒为衣。 师从庐山洞,访旧来于斯。寻君又觅我,风驭纷逶迤。 帔裾曳黄绢,须发垂青丝。逢人但敛手,问道亦颔颐。 孤云难久留,十日告将归。款曲话平昔,殷勤勉衰羸。 后会杳何许,前心日磷缁。俗家无异物,何以充别资。 素笺一百句,题附元家诗。朱顶鹤一只,与师云间骑。 云间鹤背上,故情若相思。时时摘一句,唱作步虚辞。这是一首关于:的诗 翻译 赏析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宋人周必大指出:

白居易的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总的看来,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如下艺术特点: 一、语言浅显平易而又能警策动人。他的诗善叙事,但又善用一二警策句统摄全篇,达到言浅意深、平淡中见奇警的效果。如《轻肥》前十四句全是铺叙权贵的阔绰,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怵目惊心的对比了两种不同的生活。《买花》前十六句叙述长安豪贵纷纷攘攘、争相买花的情景,末尾以田舍翁的叹息作结:“一从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十分精警的揭示出豪贵的这种奢侈浪费的生活是建筑在剥削的基础上的。再如《重赋》的“剥我身上衣,买尔眼前恩”,《红线毯》的“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等等,都是十分警策的句子。刘熙载《艺概》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二、以叙事为主,又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白诗以善于叙事见长,但又将叙事抒情结合。其方式有三,一是寓感情于叙事中,诗中虽无抒情的句子,感情却洋溢于叙事中,如《卖炭翁》。二是以第一人称口吻代替人物抒情,如《上阳白发人》等。三是在叙事之后直接抒情,也即“卒章现其志”,如《红线毯》等。此外,白诗的叙事还有一个特点,即脉络分明,曲折生动,这以《卖炭翁》最出色。 三、白居易还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如《新丰折臂翁》、《卖炭翁》、《上阳白发人》等都善于刻画出人物相近的命运却各不相同的个性特点。这是白居易对诗歌艺术的又一发展。如将杜甫的《兵车行》与白之《新丰折臂翁》对比,即可看出其特点。 但是白居易的诗也有一些缺点:一是理周辞繁,精炼不够,二是言辞激切,含蓄不够。务尽务详,使诗歌给读者想象的余地不足,加上议论过多,不免破坏了诗歌的形象性,这都削弱了其艺术力量。 不过,通俗的诗,容易得到流传,产生较大的影响。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流传之广,确是前所未有。他的诗,生前已经传至国外,当时新罗、日本都有传写者,对日本诗歌的影响尤大。 白居易的后期创作 下面我们再看看白居易的后期创作。白居易在后期诗歌创作中,闲适生活成了他主要的表现内容。他的这些闲适诗对后世士大夫影响很大。白居易很推崇陶渊明,他退居渭上时,写过《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在江州还专门去访问过陶渊明的故居。不过,虽然他的闲适诗也追求自然淡泊、悠远平和的风格,但并不像陶诗那么古朴,倒有些跳荡的明丽与亮色,也不像陶诗那么浑厚,倒有些悠长的理趣,语言也更显得浅切流畅。如《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在山寺看见迟开桃花的惊喜,还蕴含了人世间事所谓“别有一番天地”的理趣。 又如《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

白居易全面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

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

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 摘要 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白居易在有生之年,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纵观白居易的诗作,最感人心扉,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当属其感伤诗。感伤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故不少学者都对白居易感伤诗独特的时代意义及形象作了分析,从艺术成就的角度分析,感伤诗达到了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峰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艺术价值情感价值高峰

目录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溯源 (一)自古以来的感伤渊源 (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 二、白居易感伤诗的创作年代特征(一)少年时代多感慨颠沛流离之作(二入仕期间多哀伤宦海沉浮之作(三)晚年时期多悲叹物是人非之作; 三、白居易感伤诗主要特色 (一)景物抒情 (二)现实主义 (三)平实语言 (四)超越抒情模式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又一位杰出诗人,他用毕生精力创作了3000多首诗歌,也是唐代诗人中诗歌创作最多的一位,虽然在他本人认为自己作品中价值最高最认可的是讽喻诗,但是后人在千年之后对他诗歌的评价中,感伤诗脱颖而出,这其中既有历史变迁的缘故,也有审美情趣变化因素,本文通过对白居易创作感伤诗的时代背景,年代特色以及人生轨迹,来探寻白居易这位大诗人在感伤诗这类诗歌中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溯源 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感伤诗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要研究感伤诗就不得不从感伤诗的渊源说起,探寻诗人因何而感,因何而伤,只有了解了诗人创作感伤诗的一些时代和人文背景,才能更好的解读其感伤诗。 (一)自古以来的感伤渊源 感伤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情愫,也可以说是中国自古以来文人的标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弥漫着感伤的情绪,屈原的《离骚》,东汉的《古诗19首》,曹丕的《悼夭赋》都是感伤情怀宣泄的佳作。通过对当时人们普遍心理的细腻描写,,把人类内在的情感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白居易的感伤诗也恰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这种固有的感伤情调,所以说,白居易的感伤诗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感伤文风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也可以说是白居易把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感伤情怀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

白居易诗论

论白居易讽喻诗论与创作实践的得失 白居易以其讽喻诗论和创作,曾被誉为与杜甫并称的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讽喻诗论强调诗歌创作要关系时事,“兴寄”、“美刺”。讽喻诗作也的确揭示了中唐时期的社会弊端,具有充分的真实性,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讽喻理论与创作实践反差,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背离,又显示出其讽喻诗论与创作的缺陷。分析白居易讽喻诗论与创作的缺陷,探讨其形成原因,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认知和评价白居易讽喻诗论和创作,从中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把握诗歌创作的自身规律。因而,本文重在谈论其不足之处。 一、 作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论,白居易最为人们看重的是其讽喻诗诗论。诸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即要求诗歌创作立足社会现实,表现民生疾苦,直陈社会弊端,以求“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元九书》)。此类观点,白居易诗作中也多有表述。可以说,“为时为事”是白居易讽喻诗论的总纲,“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是其讽喻诗创作的目的。 “为时为事”也是白居易的诗歌批评原则。他批评自屈原到李白等历代诗人作品不是“为时为事”,不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认为“诗道崩坏”,“六义尽失”。即使是杜甫,“撮其《新安吏》、《石壕》、《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与元九书》)。因而,他自觉地创作讽喻诗,想以此超越杜甫,振兴诗道。 白居易的讽喻诗论继承先秦儒家的“兴寄”,“美刺”诗论传统,首次提出诗歌创作要“为时为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过于强调诗歌“为时为事”、“补察时政”的原则和作用,难免会忽略诗歌的其他表现内容和社会功能。诗歌表现生活的范围非常广阔,诗人感受生活的角度也很独特,既可表现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题材,抒发具有一定概括意义的情感倾向,也可表现诗人在特定环境氛围中某一瞬间独特的情绪感觉。意境才是诗歌创作成败优劣的关键。读者更乐意欣赏具有美学价值的诗篇。如果狭隘地限定诗歌“为时为事”,容易淡化诗歌的审美特性,有碍于诗歌题材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有害于诗歌的创作和发展。 同样,白居易以此为原则评论历代诗人诗作,结论也有偏颇。屈原、苏武确为“不遇者”,但他们的“伤别”、“怨思”决非一已私怨,而是社会大环境与个人独特遭遇结合的情感体验,仍具有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陶潜首创“田园诗”,二谢开拓山水诗,对诗歌发展均有贡献,却均遭到白的指责。漠视盛唐诗歌,指责“诗史”杜甫尤甚。由《诗经》到盛唐诗歌,从诗歌内容到艺术形式,本为逐渐发展,走向辉煌的上升轨迹,在白居易看来却成了逐渐衰败的下降曲线。公允地说,白居易并非艺术修养不高,并非不领悟历代诗人的艺术造诣,问题在于,他对诗歌表现内容和社会功能,强调讽喻,不及其余,自然失于偏颇,又极易导致历史文化的虚无主义。单纯以政治功利为核心的“为时为事”、“美刺”比兴的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精选.)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在总结我国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新乐府运动的形成和开展,白居易先进的诗论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他的《与元九书》,便是一篇最全面、最系统、最有力的宣传现实主义、批判形式主义的宣言。 首先,他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 他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所谓“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也就是他在《新乐府序》中说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针对当时的社会特征,他特别强调“为民”,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将诗歌和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 其次,白居易还认识到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他指出要写作为政治服务的诗就必须关心政治,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泉源。《秦中吟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与元九书》也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便是这一理论的实践。 第三,他阐发了诗歌的特性,并结合这种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他以果木成长过程为喻,形象地、系统地提出了诗的四要素。“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其中尤以“实义”为最重要。“义”即《诗经》的“六义”,主要是指那种“美刺”精神。“实义”即以义为果实,也就是要“经之以六义”,使诗具有美刺的内容。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才能感人至深,并感人为善,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效果。所以说“莫深乎义”。白居易强调诗歌应为政治服务,也正因有见于诗歌的巨大感染力。 第四,为了充分地发挥诗的功用,更好地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白居易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 他“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而力求做到语言的通俗平易,音节的和谐婉转。这对于“雕章镂句”的时代风尚以及“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传统诗教都是一个革新。

试述白居易的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

白居易的诗歌包括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各种类别的诗各具特点,大体反映了白诗的基本面貌。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讽喻诗是最具价值、也是最有特色的部分。讽喻诗内容上主要是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在唐代诗人中,很少有人像白居易这样对下层人民的痛苦,特别是农民的痛苦给予足够的关注。如果说,杜甫因其经历遭遇和时代特征主要关心人们的战乱流离之苦,那么白居易却看到了唐代社会平静外表下掩盖着的深刻矛盾。从早年面对“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光天”的农夫,到《观刈麦》所写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以及《轻肥》中所描写的因为大旱导致衢州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这些都表现出了诗人对民生和百姓的关注和同情。其次,讽喻诗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们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诗人进一步在诗中揭示导致农民痛苦的原因主要是苛重的税赋以及官吏的贪暴,以及在皇帝名义下进行的各种巧取豪夺,如在《杜陵叟》中诗人对于九重天子不关心农民疾苦的进行强烈反讽。表达了诗人对残暴统治者的极大愤怒。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是首句标其目的,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代表作有《新乐府》《秦中吟》。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白居易写闲适诗,是为了“独善”,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如《问刘十九》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白居易的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是诗人为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动于内而做出的感叹。它在《长恨歌》中描绘了一个“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对男女真挚爱情的赞美肯定。

白居易诗三首赏析

白居易诗三首赏析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土。祖籍太原。至曾祖白温移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东北)。祖父白鍠、父白季庚都是明经出身,宦游各地,做过县令、州别驾一类小官。白鍠长于五言诗,有诗集传世;白季庚为官清廉,多有政绩。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属河南省)。母陈夫人粗通诗书,"亲执诗书,昼夜教导"。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简、从祖弟白敏中都及进士第。 白居易的幼年是跟随父亲在中原一带度过的,正遇上叛军作乱,十一、二岁以后避居越中。十六岁北返长安,曾以诗文投谒当时名土顾况,很受赞扬。大约十七、八岁时,就写出《赋得古原草送别》那样的名篇。二十九岁在长安进士及第,三十岁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及第后授周至(今陕西)县尉。在那里写了《长恨歌》和《观刈麦》等名作。三十六岁入朝为翰林学士,拜左拾遗。这一时期,他意气风发,赋诗撰文,上书献策,积极参与朝廷的政治活动。《新乐府》五十首和十首《秦中吟》中的某些诗篇作于此时。他积极参与朝政,直言不讳,得罪了一些权贵。元和十年(815),他44岁时被贬为江州司马。次年秋写出了著名的《琵琶行》。以后又相继出任忠州(四川)、杭州刺史。长庆四年(824),他被授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这年冬天,自己编定了《白氏长庆集》五十卷,凡2191首作品(诗与文),并制序。敬宗宝历元年(825),54岁的白居易被任命为苏州刺史。此时他体弱多病,遂告假休官,56岁回到洛阳。此后虽一度入朝作秘书监(官职较高,但只管理国家图书),但他一因年老多病,二因当时牛、李党争激烈,他不愿介入,就请求退休,终于在大和三年(829)以太子宾客(闲官)分司东都,回到洛阳。七十一岁以刑部尚书致仕。七十五岁病逝于洛阳,追赠尚书左仆射。 白居易生前多次编集自己的诗文。会昌五年(845),即他逝世前一年,他作《白氏长庆集序》云:"白氏前集《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集有五本: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付侄龟郎;一本付外孙谈阁童。"由于五本分藏,他的诗文基本得以保存。今存白诗二千八百多首,文八百多篇。南宋绍兴年间刻印的七十一卷本《白香山诗集》是现存最早的白集刻本。今人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是近年来较重要的笺校本。 白居易的思想是儒、道、释杂糅的。四十二岁贬江州前,以儒家为主导,积极入世,有"兼善天下"之志;此后道、释为主导,"知足",信"命定",求适意,"独善其身"成为生活信条。后半生做官信奉两条原则:不作京官(不介入朝廷党争);无为而治(半官半隐)。最终皈依佛门。 他前半生的文学主张很著名。《与元九书》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寄唐生》诗云:"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也主张文学要吟咏性情,愉悦心意。他第一次编《白氏长庆集》时,把自己的作品分为四类: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等)、闲适诗(如)、感伤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等)、杂律诗。前三类皆古体,近体皆入第四类。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脚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怎能不骄?怎能不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夸。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白居易讽喻诗中“兼济”情怀的诗歌表现

白居易讽喻诗中“兼济”情怀的诗歌表现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白居易的讽喻诗创作是其诗歌的一大特色,而讽喻诗中所表达的“兼济”之志又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深刻情怀。白居易在前期集中创作大量的讽喻诗,目的就是为了通达上听,裨补时阙,从而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志向。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其思想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学界对白居易思想分期的问题大致有三种观点:卸任左拾遗之际,任杭州刺史时和被贬江州司马时。其中,“江州司马时期”这个观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白居易的讽喻诗创作也是集中在以“兼济”情怀为主导的被贬江州之前的这段时期。 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之前的前期,“兼济”思想占据主导,“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贞元十八年,白居易正式踏入官场,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此时的白居易青年得志,满怀壮志;当时的宪宗皇帝也很器重他,这大大激发了白居易的政治热情。期间,白居易创作了以《秦中吟》、《新乐府》为代表的讽喻诗,共172首;此后,则是兼济与独善的矛盾阶段,直到最后的行独善,中后期大部分作品则是以闲逸和感伤为主调。《新乐府》五十首作于任左拾遗时期,“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秦中

吟》共有十首,作者在自序中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白居易的讽喻诗有一个共同点: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诗歌的形式,采用讽喻的手段表现出来,为的是通达上听,补察时政。 白居易的讽喻诗,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的创作倾向:第一,是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不论是沉重的赋税徭役,还是纷乱的战事。在《新乐府》组诗中,有接近二十首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这类诗歌为我们再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农人形象:《观刈麦》中的贫妇人,《采地黄者》中的受灾者,《卖炭翁》中卖炭翁,《新丰折臂翁》中的折臂老者……他们饱受着社会上的各种不公和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观刈麦》作于元和二年,写割麦者与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这种对民众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深深的内疚之情跃然纸上。《采地黄者》作于元和七年,诗人当时在下渭村见到农民遭到春旱秋霜之灾后,一入冬就断了口粮,被迫采地黄换取粮食来维持生计,“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来喂马,白居易对此深有感触,创作了这首以采地黄者的不幸遭遇为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是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第二,是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堕落、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百姓无情的欺压恶行的尖锐控诉和揭露,以此来讽刺和规劝皇上和上

白居易讽喻诗特点

亲:当个睡前故事看吧!!!加油!! 白居易的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一、语言浅显平易而又能警策动人。他的诗善叙事,但又善用一二警策句统摄全篇,达到言浅意深、平淡中见奇警的效果。如《轻肥》前十四句全是铺叙权贵的阔绰,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怵目惊心的对比了两种不同的生活。《买花》前十六句叙述长安豪贵纷纷攘攘、争相买花的情景,末尾以田舍翁的叹息作结:“一从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十分精警的揭示出豪贵的这种奢侈浪费的生活是建筑在剥削的基础上的。再如《重赋》的“剥我身上衣,买尔眼前恩”,《红线毯》的“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等等,都是十分警策的句子。刘熙载《艺概》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二、以叙事为主,又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白诗以善于叙事见长,但又将叙事抒情结合。其方式有三,一是寓感情于叙事中,诗中虽无抒情的句子,感情却洋溢于叙事中,如《卖炭翁》。二是以第一人称口吻代替人物抒情,如《上阳白发人》等。三是在叙事之后直接抒情,也即“卒章现其志”,如《红线毯》等。此外,白诗的叙事还有一个特点,即脉络分明,曲折生动,这以《卖炭翁》最出色。 三、白居易还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如《新丰折臂翁》、《卖炭翁》、《上阳白发人》等都善于刻画出人物相近的命运却各不相同的个性特点。这是白居易对诗歌艺术的又一发展。如将杜甫的《兵车行》与白之《新丰折臂翁》对比,即可看出其特点。 但是白居易的诗也有一些缺点:一是理周辞繁,精炼不够,二是言辞激切,含蓄不够。务尽务详,使诗歌给读者想象的余地不足,加上议论过多,不免破坏了诗歌的形象性,这都削弱了其艺术力量。 不过,通俗的诗,容易得到流传,产生较大的影响。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流传之广,确是前所未有。他的诗,生前已经传至国外,当时新罗、日本都有传写者,对日本诗歌的影响尤大。 白居易的后期创作 下面我们再看看白居易的后期创作。白居易在后期诗歌创作中,闲适生活成了他主要的表现内容。他的这些闲适诗对后世士大夫影响很大。白居易很推崇陶渊明,他退居渭上时,写过《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在江州还专门去访问过陶渊明的故居。不过,虽然他的闲适诗也追求自然淡泊、悠远平和的风格,但并不像陶诗那么古朴,倒有些跳荡的明丽与亮色,也不像陶诗那么浑厚,倒有些悠长的理趣,语言也更显得浅切流畅。如《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在山寺看见迟开桃花的惊喜,还蕴含了人世间事所谓“别有一番天地”的理趣。 1

白居易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诗

白居易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诗 摘要: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在 他的一百七十三首讽喻诗中,有一些是以植物为题材的诗歌。它们或 借植物来讽喻社会现状;或借植物喻古讽今;较多的则是以植物比喻 一类人。这些诗就艺术成就而言不算是上乘佳作,但它们给我们刻画 了当时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植物 一、概述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他给自己 的讽喻诗所下的概念,见于《与元九书》中:“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 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中国论文联盟编辑。 在白居易的一百七十三首讽喻诗中,有一部分是以植物为题目的。这 一类诗一共有二十三首。它们分别是:《云居寺孤桐》、《京兆府新 栽莲》、《白牡丹》、《紫藤》、《杏园中枣树》、《文柏床》、 《庐山桂》、《湓浦竹》、《东林寺白莲》、《答<桐花>》、《和<松树>》、《有木诗八首》、《涧底松》、《牡丹芳》、《隋堤柳》、 《草茫茫》。其中,《草茫茫》虽以植物为题,但只是以“草茫茫” 起兴,并非以之为题材。所以,在白居易的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材 的诗共有二十二首。在这二十二首诗中,以树为题材的有《云居寺孤桐》、《杏园中枣树》、《文柏床》、《庐山桂》、《湓浦竹》、 《和<松树>》、《有木诗八首》、《涧底松》、《隋堤柳》等十六首。剩下的六首则是以花藤为题。 二、分类 这二十二首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植物来讽喻一种社会现状;另 一类则是以植物来比喻一类人。

(一)以植物讽喻社会现状 以植物来讽喻社会现状的有两首——《牡丹芳》和《隋堤柳》。《牡 丹芳》从诗的开头到“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石竹金钱 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都是描写牡丹的国色天香;正因为如此,“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而这种现象,“三代以还文 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作者 所讽刺的,正是这种“重华不重实”的社会现状,他期望的是“少回 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但是当时的上层社会却偏爱牡丹这种名贵花卉,且互相攀比;对 于农作物却毫不关心。诗中虽然有“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 无人知”,但若不是皇室也对牡丹情有独钟,怎会有如此的社会影响。作者如此说,也只是为了能委婉地提出谏言,不要触了皇帝的逆鳞罢了。 《隋堤柳》和《牡丹芳》有所不同,与其说它是讽刺社会现状,不如 说是借古讽今。诗的最末句“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也 说明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借隋炀帝荒淫误国的旧事来告诫当朝皇帝 不要重蹈覆辙。试想,若是当时的皇帝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作者又何 必写下这首讽喻诗。所以说,它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可 以与《牡丹芳》放在一类。 (二)以植物喻人 以植物来比喻人的则有二十首。根据这些植物所比喻的人的特征:贤者、小人和介于二者之间才干较为平庸的人,这些诗又可以分为三部分。 1.以植物喻贤者 以植物比喻贤者的诗有十一首:《云居寺孤桐》、《京兆府新栽莲》、《白牡丹》、《杏园中枣树》、《文柏床》、《庐山桂》、《湓浦竹》、《东林寺白莲》、《答<桐花>》、《和<松树>》、《涧底松》。

浅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浅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作者:王悬济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思想艺术 正文:1444字 时间:2016/3/14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讽谕诗。这些讽谕诗和他的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是一致的,同时也是他的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以及对社会较深刻的了解,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伟大诗人。尤其讽谕诗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鲜明的对比、叙事和议论的结合、通俗化的语言是他讽谕诗的艺术特色。他的诗歌不但影响了同时代的诗人,而且影响了以后的诗人,流传千古。 他著名的讽喻诗,便是家喻户晓的《长恨歌》。 唐宪宗元和元年,白居易正任盩厔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同游览马嵬的仙游寺游玩,谈到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之事。王质夫认为这样的机会,应该用大手笔来记叙下来,于是白居易便起兴作了首诗,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再来看这首诗。《长恨歌》可以算是七言歌行体中篇幅较长的一首诗,本人认为大致可以这样来看整首诗,这样理解“长恨”。全篇分为三部分:开篇至“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诗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并讲述了由此带来的荒政乱国的情形及安史之乱的爆发;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讲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诗人开篇便写“汉皇重色思倾国”,这七个字看似只是统领全文,其实也是在揭示了祸乱的根源,交代了故事悲剧结局的因素,此后多局都紧扣这一主题,最后也表明唐玄宗的迷色误国,是悲剧的根本原因。

浅谈白乐天的讽喻诗

本科生课程论文 ( 2010级 ) 题目:浅谈白乐天的讽喻诗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黄赛骞 学号:10010411 任课教师:陈玉兰 成绩: 完成时间:2011-11-24

浅谈白乐天的讽喻诗 一.摘要 中国唐代诗歌多不胜数,颇有个性者亦为数不少,乐天居士白居易即为其中之一。他的讽喻诗可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亮丽之处。在公,他著有《新乐府》,向天子表明世事,为民为国;在私,他写有《秦中吟》,激烈地抨击了官吏贵族的骄奢腐败,讽刺了权贵横暴。如此优秀的作品群自然值得我们去探究,它是如何兴起的,之后又经历过什么变故。 二.关键词 白居易;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 三.正文 白居易,字乐天,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任左前江州司马。在这一年里,他日夜煎熬,精选自己的诗作,将其编成诗五卷诗集,他将八百余首诗歌分为四类,即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以及杂诗。其中讽喻诗和闲适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相对而言,讽喻诗是具有浓厚时代风潮特点的儒教政治文学。所以,我在此将对讽喻诗做较深入的了解。 乐天对于自己的讽喻诗的评价要远高于其他三类诗作。而讽喻诗也正生动地显示出了乐天的诗人面目,是他真真正正的自信之作。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讽喻”。“讽喻”的原意是像一阵风吹过而草木皆伏,以自然的比喻表示教化。《文选》卷一所收的后汉班固的《两都赋》序中曾写道:“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叙述下民心情诗歌,得入天子之耳,并传后世,这就是讽喻,这也属“雅颂之亚”。乐天大半是在传统诗歌的观念影响下,给自己的这类诗作定位为“讽喻诗”。 讽喻诗采用的表现样式并未脱离《诗经》的“赋、比、兴”,乐天在对现实社会的各个事件与现象做了充分地观察,赞美讽恶,即使是吟咏一草一木,也往往将其作为某种时事的比喻而具有寓意。所以说在某一程度上讽喻诗继承了《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