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病

高原病
高原病

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即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 AHAD),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

一、简介

高原反应,即高原病,指未经适应训练的人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压降低,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难以适应而造成缺氧,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高原不适应症。当然,除了高原缺氧的因素之外,还有恶劣天气如风、雨、雪、寒冷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等;都可以加剧高原不适

高原反应引发不同的高原适应不全症。

机体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可以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如通气量增加,以便使组织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加快心脏速率、加大心脏泵血能力,以使每分钟心脏搏出血量增加,改善缺氧状况;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以增加携氧能力来保证肌体的氧气供应等。但是,一部分人对空气中氧分压低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差,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和机能代谢变化的高原适应不全症,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国外将此分成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和慢性高山病,中国分成急、慢性高原病。对于个体来说,发病常常是混合性的难以分清,整个发病过程中,在某个阶段中以一种表现比较突出。

二、症状判断

部分初次进入高原的人,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24小时内出现头疼、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行走困难、难以入睡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面色及口唇发紫或面部水肿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应在原高度处停留休息3~5天,或立即下降数百米高度,一般就可恢复正常。

有报道说,3500米以下的发病率占37%~51%,3600米-5000米的发病率达50%。这说明高度越高,高原反应的发病率越高。

严重的高原反应对人体的伤害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在进入高原后,如果出现了下列症状,应考虑已经发生高原反应:

1. 头部剧烈疼痛、心慌、气短、胸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唇指甲紫绀。

2. 意识恍惚,认知能力骤降。主要表现为计算困难,在未进入高原之前做一道简单的加法题,记录所用时间,在出现症状时,重复做同样的计算题,如果所用时间比原先延长,说明已经发生高原反应。

3. 出现幻觉,感到温暖,常常无目标地跟随在他人后面行走。

三、症状分析

高原反应,包括急性和慢性高原反应。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机体在短时期发生的一系列缺氧表现称为急性高原反应。慢性高原反应为有些人通过长期不断的调节过程仍不能适应,以致形成一种高原机能失调的现象,呈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慢性高原反应又称为“机体机能失调”。一般认为凡进入高原三个月后,仍有部分或全部高原反应症状,可视为慢性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的症状一般表现为:痛、心慌、气促、食欲减退、倦怠、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胸闷痛、失眠、眼花、嗜睡、眩晕、手足麻木、抽搐等。体征为心率加快、呼吸加深、血压轻度异常、颜面或四肢水肿,口唇紫绀等。慢性高原反应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可以是上述表现的部分,也可以是其大部分或全部,症状时隐时现,返回平低海拔地区后一般可消失,与急性高原反应的临床表现有较多的相似之处。[1]

高原红,高原红是一种高原人群中的普遍现象,是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面部呈现红色的片状或团块斑,主要是因为皮肤角质层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表现出红血丝的症状。中医归入“斑”的范畴。

高原红说白了就是皮肤比较敏感而产生红血丝,但是这种敏感是因为长期受地域环境影响而造成的,而不是天生。高原红多发生在海拔高的地区,主要是因为空气稀薄、氧含量低、皮肤细胞缺氧导致红细胞数量增多的缘故。再加上温差大、风沙大、空气干燥,紫外线强等原因造成面部角质层长期受损变薄敏感。高原地区冬天寒冷易冻伤面部皮肤,血液不流畅,造成毛细血管瘀堵,有的甚至发展到皮下,而面部角质层又因为长期受环境等物理损害敏感变薄,反映在面部就表现为网状、片状、团状的高原红。

高原红的患者平常可以做点养护之类的,1、保持皮肤的水分。高原气候干燥,适当补水或者乳液预防皮肤干裂,但不要用含有激素类、重金属、酒精成分的护肤品。2、不要长期曝露在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中。3、擦防晒霜,高原地区紫外线较强,擦点防晒霜防紫外线保护皮肤。4、治疗时一些采用仪器的办法如激光、冷冻疗法等,虽然暂时有效,但会加重高原红,应慎重考虑。

四、主要病理

高山适应问题主要是由于高海拔地区气压下降,氧分压减少引起肺泡氧分压减

低,低血氧。氧分压下降引起肺泡氧分压随之下降,输送到血液中的氧量减少。因此立即引起身体几方面的反应。呼吸频率增加,将更多的空气吸入肺;心搏率和心输出量增加以加大经过肺和身体的动脉血流量;身体逐步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改善血液输送氧的能力。即使进行了这些调整,也不能使新近达到高原的人发挥他正常的生理效能。曾经测定,在海拔5500米的高度,一个人完成运动的能力只有海平面的53%哦。

五、预防为主

需到高原地区工作的人员,应通过仔细的体检,检查是否患有不适宜在高原工作的疾病。从低海拔地区到高海拔地区要阶梯上升,逐步适应。

必须快速到达3000米以上地区时应携带氧气装备及预防药物。如利尿剂、镇静剂、肾

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等。也可在进高原之前两天开始服用复方党参片,每天8片,可以使高原反应减少80%。

高原反应者饮食尽可能吃高糖的食品,结构调整为第一碳水化合物、第二脂肪、第三蛋白质,有条件的多摄入液体能量,如果汁、牛奶,还能补充一部分水分。奶茶是很好的一种食品,酥油茶更好,是高热量食品,并且脂肪多,对皮肤有保护、湿润的作用,里面的茶碱还可以起到利尿作用。

到达高原地区后,体力活动要循序渐进,尽量减少并避免寒冷刺激及上呼吸道感染。

六、简单治疗

1、头痛用一般止痛片就很有效,对胃刺激小。阿斯匹林也行,但对胃刺激大,总之大多数止痛药均可使用。

2、血压太高,用减压灵(治早期高血压的药),再用一点小剂量的利尿片。

3、浮肿:受重力影响比较大的部位,如眼睛、下肢等处易浮肿。皮肤出现比较浅的坑,是轻度浮肿,可用氨茶碱治疗,有利尿和扩张血管作用,效果不错。若浮肿程度严重,可用双氢克尿塞,100毫克/片,1片就行,一天1~3次,五六小时后可见效。用利尿片,25毫克/片,1片就行了,剂量要小,而速尿片的副作用较大,故不推荐使用。

4、高原肺水肿

高原肺水肿是常见的重性高原病,发病率在3%左右。一般在4000米以上发生,常在登山后3-48小时急速发病,迟者在3-10天发病。重要的诱因是寒冷、劳累、抵抗力下降造成呼吸道感染。当出现头疼、胸闷、不同程度地咳嗽(初起干咳,以后有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咯粉红色泡末样痰。

将耳朵贴近患者胸壁可听到肺部水泡样呼吸声(医学称湿罗音)。此时病人惊恐不安、心慌、口唇面部紫绀,严重者血尿或逐渐神志不清。严重的肺水肿病情可迅速恶化,数小时内病人昏迷、死亡。

肺水肿的现场急救措施是绝对半卧位休息,两腿下垂,立即充分吸氧,最好是含有50%~70%酒精的氧气,流量6~8升/分;立刻口服呋塞米(速尿)40毫克/日。使用速尿可能会出现轻微恶心、腹泻、药疹、视力模糊、直立性眩晕、肌肉痉挛、口渴等,注意开始用量不要过大,根据情况可加至80毫克,2次/日。硝苯地平减少肺水肿。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可用抗生素加地塞米松4毫克(仅口服一次)。烦躁不安时,可用少量镇静剂。注意保暖,严

禁大量饮水。经初步急救,病情稳定后,迅速转移至海拔较低处。一旦呼吸、心跳骤停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5、高原脑水肿

是另一种重性高原病,发病急,常在夜间发病;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其症状:除早期高原反应外,还有剧烈头疼、呕吐甚至喷射性呕吐;逐渐神志恍惚、定向力差、个别人出现抽搐、大小便失禁,最后嗜睡至昏迷。少数人可出现视网膜出血。

以往有人按经验来判断是否发生脑水肿,常采用的方法是让可疑脑水肿的人走直线,来判定其定向力差否。从科学的角度说,此法不可取!发生脑水肿的患者,脑组织已严重缺氧,此时让神志恍惚的人行走,很可能立即摔倒在地昏迷。这种加重损伤的检查方法,是要冒风险的。正确的判断方法是让病人半卧位,嘱其按指令用手指指自己的鼻、耳朵、眼睛等,看其动作能否准确。一旦不能,说明可能发生了脑水肿。

发现脑水肿和昏迷者,要迅速、连续给含5%二氧化碳的氧气直至清醒,清醒后仍间断给氧。有条件的应用高渗葡萄糖、甘露醇、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色素C等治疗以减轻脑水肿,促进恢复。可酌情使用中枢神经兴奋剂如盐酸山梗菜碱(洛贝林)、尼可刹米(可拉明)等。注意水、盐和电解质平衡以及必要的抗感染措施。病情稳定后,立即下山,急送医院。

6、呼吸性碱中毒

在缺氧的环境中,人们会利用加快、加深呼吸来改善缺氧状况,这样就使二氧化碳呼出量增加,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不仅使脑血管收缩,还可因此造成意识丧失,引发高原脑水肿。预防呼吸性碱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报纸卷成圆锥状,在锥尖处撕开一个直径1-2厘米的小孔,将圆锥状的报纸紧贴面部,使呼出的气体再度吸回来,也就是将呼出的二氧化碳再次吸回来,改善体内的酸碱度,纠正呼吸性碱中毒。

7、预防"醉氧"

“醉氧”是游客们高原旅行完毕后,从高原地区回到平原地区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常常被人们称作平原反应,也叫做醉氧反应。指从高海拔地区下到低海拔地区、从缺氧状态进入氧饱和状态所产生的眩晕或迷盹感觉。初上高原的人都有一种代偿反应,即血红蛋白增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久而久之,人体对高原缺氧环境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从高原来到平原地带,又产生了一个从低氧环境到常氧环境的变化,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那么醉氧反应有哪些症状呢?与高原反应的症状也有些相似,主要可能出现: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就像喝醉了酒一样。体质较差的人,会出现血液、心、肺等生理异常参数,恢复到平原值后还会继续下降,甚至低于平原值。有些人在平原连续居住两年后,还会出现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心率缓慢、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肺动脉高压逆转等症状,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后果。

预防"醉氧"的措施:从高原回到平原的时候,要逐渐的下降高度,先下降一定的高度,再休息一段时间,再下降一定的高度。这样就能较少平原反应的发生。

12-12-高原病和减压病

王簃兰周志俊第一节高原病 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高原空气稀薄,其特点为气压低、氧分压低。海拔上升到8000m 高度时,大气压(33. 78 kPa)约为海平面(101. 33 kPa)的1/3,吸人气氧分压为7. 47 kPa。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快速进驻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后,人体的呼吸、循环、血液、内分泌及中枢神经系统在短时间内受缺氧及低压、寒冷、干燥、强紫外线等高原环境因素影响,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综合征,称为高原病( highaltitude sickness)或高原适应不全症,或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严重者可出现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危及生命。 【发病机制】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是高原适应生理的重要环节,而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又是各型高原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高原地区,大气与肺泡中氧分压之差随着海拔的增加而缩小,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致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久居高原者,机体逐渐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各种功能相应的改变,以适应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呼吸和循环系统更为明显。初登高原者,由于低氧而通道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为颈动脉窦),间接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早期通气增加,机体可吸入更多的氧气以进行代偿。此过程即人体对高原低氧的适应过程,约需1~3个月可逐渐过渡到稳定适应,称为高原习服。个体的适应差异极大,一般在海拔3000m以内能较快适应;4200~5330m仅部分人,且需较长时间才能适应;5330m左右为人的适应临界高度,易于发生缺氧反应。除海拔高度外,登高速度与劳动强度也能影响高原反应的发生速度和严重程度。寒冷、饥饿(低血糖)、疲劳、精神因素、身体素质差或患上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疾病、代谢障碍、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者易诱发高原病。高原病与海拔高度、停留高原时间、个体差异等因素有明显关系。 急性高原病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低氧引起神经激素释放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继之微血管床灌注过度,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加、毛细血管渗出,水肿随即发生。低氧诱导脑血管舒张或其血管舒张效应物如一氧化氮通过激活微血管系统产生头痛,头痛又引起其他症状如恶心、不适,这些就是所谓高原反应。另一种解释是轻度脑水肿引起了高原病的早期症状。两者孰因孰果尚不明确。证据表明,所有到达一定高度的人均存在脑容量增加。急性高原病可能与介体对脑血管扩张的代偿或调节能力失代偿有关.缺氧可引起肺小静脉血管收缩,阻力增加,导致肺动脉

高原病的防治与健康

高原病防治与健康教案 授课对象: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讲练结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教时安排:2个课时参考资料:(《高原与健康》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李天麟)教学提纲: 、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二、高原常见的病及特点; 三、高原卫生防治; 四、高原反应的预防; 1、引言 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今天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讨论开始前,先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驻地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等相关知识。 授课课题: 高原病防治与健康 授课时间: 日第周星期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讨论学习使大家对高原病的防治与健康有个直观的认识, 对大家在接下来三个月的高原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希望大家能和互相交流促进学习氛围; 2、希望大家认真听,抓住重点;

里属于青藏高原东部,海拔2260 米,来到了这里想必大家也看到了全线植被稀少,高不化,冰川广布,气候寒冷、降雨少,风沙大,气候多变。气候特点总结“三低一高” 1、沸点低,不利于食物烹煮; 2、氧分压低,海拔上升100 米,气压下降,红脸蛋温(海拔上升1000 米气温下降5-6 度,全年最高气温24 度左右)、低湿度(多风沙、度低)高紫外(皮肤黑)。恶劣的环境气候特点对人的心理和身体有很多影响。因此,出这宝贵的时间,一起讨论高原病防治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希望通过学习讨论能够帮的适应高原环境。本人授课经验少,讲得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 、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讲 一)、物理因素: 肠腔易产生膨胀, 大气压低, 水沸点低影响消化系统,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寒冷:易冻伤;风大:代谢率提高, 加速缺氧; 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得快,皮肤粘膜干燥, 嗓子干,流鼻血 紫外线强;光敏性皮肤病,雪盲, 高原紫外线强, 高原紫外线角膜炎, 防护用墨镜, 自由基增多, 容易衰老。 二)、高原环境对人心理因素的影响: 1)、恐惧心理,先入为主的错误引导, 紧张、焦虑,神经调节系统失常; 2)、隔绝影响,远离家乡,不适应环境,沉闷无变化的地貌,生活单调, 焦虑、失望等; 三)、缺氧对人体身理功能的影响: 1、对各系统的影响 1)、大脑对缺氧最敏感, 烦躁不安,失眠,步态不稳,幻觉, 头疼,头晕, 随集体调

高原五种常见病的防治策略

高原五种常见病的防治策略 [摘要]高原常见病主要包括日光性皮炎、指甲凹陷、脱发、高尿酸血症等常见病,严重威胁着常驻高原人员的身体健康,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上述 5 种高原常见病的防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国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4,全国共有8000万人口长期居住在海拔2500m以上地区[1]。近年来,从平原移居高原的人数越来越多,如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后,数以万计的援建者从平原移居高原,参与青海玉树灾区的重建。高原低氧一方面引起高原特发病:如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等高原特发病;另一方面平原的一些常见病在高原也拥有了特有的特征,例如日光性皮炎、指甲凹陷、高尿酸血症等,这些高原常见病严重威胁着常驻高原人员的身体健康,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高原常见病的防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雪盲 雪盲是雪地作业或行军中发生的一种急性光源性眼病,主要因强烈的阳光通过雪地反射,经过人眼晶体的聚焦到达视网膜黄斑部,造成组织的热灼伤而致视力下降。临床表现为双眼刺痛、灼痛、眼睑痉挛、结膜充血、水肿、畏光、流泪、视物变形等;严重者角膜出现弥漫性上皮脱落,造成暂时性失明,其危害较大。某军校学员325人在高原(海拔3100m)高寒山地雪地,开展负重行军的训练科目,行程13k m,人均负重30k g,训练时间6h。未戴墨镜246人,发病人数144例;佩戴墨镜61 人,发病3例。总发病人数147例,其中轻度76例,中度43 例,重度28例[2]。雪盲的主要治疗措施是止痛和防止感染,在 高原地区户外活动戴有色眼镜是预防雪盲的有效方法。 2 慢性唇炎 慢性唇炎是发生在唇部的炎症性疾病,病程较长,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因较复杂,可能与物理、化学、腺体异位、个体素质等因素有关。在寒冷、干燥季节,风吹日晒,常使唇部干裂发炎,咬唇者更易患此病。吉治宏等人通过对高原某地的126例慢性唇炎病例进行分析,发现男76例,女50例,年龄26 ~63岁,平均年龄38.5岁,生长于高原本地的38例,进驻高原15年以上50例,15年以下38例,汉族87例,回族27例,藏族12例。其中光化性唇炎51例,糜烂性唇炎22例,干燥脱屑性唇炎20例,肉芽肿性唇炎13例(其中巨唇4例),腺性唇炎7例(其中巨唇1例),真菌性6例,诊断不明7例[3]。 本病多发于下唇,也有上唇发病者。病情长,有反复发作史,以冬、春干燥季节多发,严重者可四季发病。唇粘膜肿胀,

预防急性高原病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_牛文忠

·讲座· 预防急性高原病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 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原病预防研究室(610021)牛文忠范泉水方丽 聂雪峰魏文婧 摘要目的:探讨部队急进高原执行应急任务情况下,有效预防急性高原病(AMS)的措施。方法:对每年空运进入西藏的新兵部队的AMS的发病率及采取的预防和控制(简称防制)措施进行跟踪调查,总结分析目前部队预防AMS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结果:在目前条件下,虽然进藏新兵部队预防AMS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从采取的防制措施来看,基本都是属于“静态”的,即:主要通过各种管理手段降低机体的耗氧量,等待机体缓慢地进行低氧代偿调节过程。但是,如果部队是急进高原执行应急任务,则这些“静态”的措施就显得有些“无力”了,部队仍然面临着AMS的巨大威胁。结论:在今后的研究中,在继续完善AMS“静态”防制措施的基础上,应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动态”的防制措施上,保证部队急进高原后能够立即执行各种应急任务,保障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保证部队的战斗力。 关键词高原部队急性高原病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594.3R82 近年来,随着对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发病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各种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简称防制)措施也不断出现,使AMS的防制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AMS的发病率逐年下降[1],曾经严重威胁进入高原者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AMS不再让人恐惧,极大地促进了高原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也有力地保障了高原部队广大官兵的身体健康。但是,在目前条件下,AMS的威胁仍然较大,尤其是对于急进高原后立即进行体力活动者,重症AMS的发病率仍然很高,仍然有死亡病例发生。本文在总结分析部队防制AMS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深入研究AMS预防措施的方向。 1部队防制AMS的措施 1.1科学规范的卫生学管理从AMS的发病机理上分析,存在着矛盾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高原环境的大气氧分压低,造成人体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不足,即摄氧量减少;另一方面是体内的低氧代偿调节水平较低,在摄氧量减少的情况下,未能相应地减少机体的需氧量,引起摄氧量与需氧量失衡。从这两个方面看,改变人体所处小环境的氧分压可以做到,且已经有成功的事例,如富氧室、吸氧等。但是,要想改变部队所处大环境的氧分压,这是无法做到的。因此,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到了如何降低人体的相对需氧量这一环节。 机体的需氧量与自身的活动状态密切相关,活动量越大,时间越长,机体消耗的能量就越多,需氧量就越大。因此,只要能够将人体的活动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就能够有效地减少人体的需氧量,就能减少AMS的发病几率。要想降低初入高原部队官兵的需氧量,就必须科学管理部队,制定科学防制AMS的措施。2002年和2007年总后先后颁布了国家军用卫生标准《高原习服评价指标与方法》[2]和《部队进入高原的卫生学要求》[3],2004年成都军区颁布了《成都军区高原病防制工作暂行规定》,其核心内容,就是规范指导部队加强管理,防止或减少AMS的诱发因素[4]。 1.2预防药物AMS预防药物的研究历史悠长,与对AMS的认识几乎同时出现。在我国的系统研究应该是从20世纪的50年代开始,参加研究的单位最多时达到几十个。在总结分析国外西药防治AMS 效果的基础上,先后研制出了百余种防治AMS的中成药或中西复方药物,如复方党参片、红景天制剂、

急性高原病研究进展

急性高原病研究进展 (作者: 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摘要】从平原地区进入海拔2500m以上的高原地区时,高原反应很容易发生,尤其是快速进入时,少部分人的高原反应会进展成为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病情凶险、复杂、发展变化快,是高原地区特有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急性高原病若不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则可能发展为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并可造成多器官损害或功能障碍,严重威胁到人的生命。 【关键词】急性高原病;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预防 高原是一个特殊环境,大气状况、地理条件、气候变化、生态结构与平原不同。从平原地区进入海拔2500m以上的高原地区时,高原反应很容易发生,尤其是快速进入时,大气氧分压降低,加之高原环境寒冷、空气干燥、强烈紫外线辐射等,导致机体缺氧,在神经-体液调 节下可发生一系列的代偿性变化,以适应高原环境,这个过程称之为习服。但若代偿功能失调即会发生急性高原病。海拔越高,大气中的氧分压越低,缺氧也越严重。缺氧可引起肺小静脉血管收缩,阻力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同时可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缺氧及寒冷、低气压、紫外线过强等又可致垂体-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大量

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外周阻力增加,中心循 环量剧增;在低氧刺激下,体内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加,致使体内水钠潴留,最终促发急性高原病。大部分人的高原反应比较轻可以自愈,只有少部分人的高原反应会进展成为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 病又称急性高山病(AMS,急性高原病病情凶险、复杂、发展变化快,是高原地区特有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并可造成多器官损害或功能障碍,严重威胁到人的生命。急性高原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疲乏无力等。急性高原病的发病因素与实际海拔高度、攀登速度以及个体易感性有关。急性高山病( acute mou ntain sickness,AMS),若不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则可能发展为高原肺水肿 (high altitude pulmonary oedema,HAPE或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oedema,HACE) 。一般认为HACE是AMS的晚期阶段,共济失调、意识改变为其临床特征,可能因脑疝而进展为昏迷甚至死亡。 1高原脑水肿 脑是人体所有器官中对缺氧最敏感、氧耗量最高的器官,因此脑也是最容易受到缺氧损伤的器官,由于脑对缺氧的高敏感性和脆弱性,当人们进入高海拔区后,常常出现神经精神方面的变化,如视觉异常、记忆、行为、情绪等高级神经功能障碍。研究发现,人们进入4000m 的中海拔区的第5天,数字记忆和精神运动能力即有明显降低。如果

第五章-高原病

第五章高原病 海拔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高原环境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气候寒冷和干燥,紫外线辐射强。由平原移居到高原或短期在高原逗留的人,因对高原环境适应能力不足引起以缺氧为突出表现的一组疾病称为高原病(disease of high altitude),或称高原适应不全症(unacchmatization to high altitude),又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高原病也可发生于海拔3000m 以下地区。随着旅游业发展,高原病发病率与日俱增。高原病是高原旅行者常见病死原因。 [病因] 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进入高原地区后人体发生缺氧。随着海拔升高,吸入气氧分压明显下降,氧供发生严重障碍。低压性低氧血症是急性高原病的主要原因。海拔2400~2700m时,动脉血氧饱和度仅轻度降低;海拔3500~4000m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到90%以下;海拔5000m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到75%;海拔5500m以上时,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高原适应需要数周或数月或完全不能适应;海拔7000m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到60%;海拔上升到8000m高度时,大气压268mmHg(35.62kPa)约为海平面(76OmmHg)的1/3,吸入气氧分压仅为56mmHg(7.46kPa)。高原病发病快慢、严重程度和发病率与所攀登高原海拔高度、攀登速度、高原停留时间和个体易感性有关。 [发病机制] 人从平原进入高原,为适应低氧环境,身体需要适应性改变,以维持毛细血管内血液与组织间必要的压力阶差。每个人对高原缺氧的适应能力有一定限度,过度缺氧时易发生适应不全。 (一)神经系统 大脑皮质对缺氧的耐受性最低,是由于大脑代谢旺盛,耗氧量大。急性缺氧时,最初发生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和颅内压升高,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出现头痛、多言、失眠和步态不稳。随着缺氧加重,脑细胞无氧代谢加强,ATP 生成减少,脑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水潴留,发生高原脑水肿。 (二)呼吸系统

高原病

克服恐惧心理,正确认识高原病 一、研究高原医学的重大意义及我国目前高原医学研究的进展 一、高原环境特征 1、海拔高、气压低。一般每升高100米,气压下降约5毫米汞柱。海拔3600米左右,含氧量占地平面的64%。缺氧可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与病理变化。 2、气温变化大、风速大。气温受季节、纬度和风向等因素影响,也受地形影响,一般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6℃。低温使人体代谢增强,增大了耗氧量。高原午间燥热,早晚严寒,日间温差大,有“年无炎夏,日有四季”的说法。 3、降雨少、日照时间长、气候干燥。空气绝对湿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3000米高度时,空气中水蒸汽绝对含量不到海平面的1/3。高原降水量少,多集中6-9月,日照时间长,蒸发水份一般是降水量的5倍。容易引起口渴、皮肤发痒、皲裂和鼻出血。 4、日光辐射强。通常每升高100米,紫外线强度增强约1.3%。拉萨每年日照时数3005小时,被称为“日光城”。强烈的日光照射下,可发生日光性皮炎、皮肤水肿,引起雪盲等。 二、人体如何适应高原缺氧 1、脉搏(心律)频率:平原地区正常脉搏为72次/分,初到高原时脉搏可增至80~90次/分,个别人可达100多次/分,居住一段时间后,又可恢复。 2、呼吸:呼吸系统轻度缺氧时,首先表现呼吸加深加快,随缺氧加重呼吸频率也进一步加快,人们会感到胸闷气短。适应后,会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3、血压:平原地区正常收缩压为11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

80毫米汞柱。初进入高原后,由于血管感受器作用和体液等影响,使皮肤、腹腔脏器等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从而保证心脏冠状动脉、脑血管内的血液供应。适应后亦会恢复正常。 4、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轻度缺氧时,整个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如情绪紧张、易激动等,继而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等。进入较高海拔地区后,则由兴奋转入抑制过程,表现嗜睡、神志谈漠、反应迟钝。少数严重者会出现意识丧失甚至昏迷,若转入低海拔后会恢复正常。神经系统症状的表现轻重常与本人心理状态和精神情绪有密切关系。对高原有恐惧心理,缺乏思想准备的人,反应就多些;相反,精神愉快者反应就较少。 5、消化系统:进入高原消化腺的分泌和胃肠道蠕动受到抑制,除胰腺分泌稍增加外,其余消化食物的唾液、肠液、胆汁等分泌物较平原时减少,肠胃功能明显减弱。因此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面泻或便秘、上腹疼痛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紊乱症状。在高原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可逐步恢复。 6、血液系统:我们知道,人体内有一支载氧大军,就是红细胞,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将氧运到组织。在缺氧的情况下,刺激体内产生更多的红细胞生成素,促使骨髓制造大量红细胞,致使红细胞数量增多,红细胞数量增多,血红蛋白量增加,血红蛋白中一种能量结合氧的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增多,使这支“运氧大军”从质和量上均获加强,可以和更多的氧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提高血氧含量,增加血液和组织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面积。 二、什么是高原病 人入高原,一般在海拔3000米以下无明显不适症状,3000至5000米,可产生一系列缺氧症状,但大都没有生命危险。5000米为障碍临界高度,5000至

急性高原病(高反)防治指南

急性高原病(高反)防治指南 何为急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病(AMS)是医学专业名词,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高原反应”,有人“谈病色变”,一点点不适就疑神疑鬼,演变为心病。也有人忽视身体信号,导致高原肺水肿(HAPE)和高原脑水肿(HACE)。未知就会恐惧,本文将介绍急性高原病的相关知识,帮您化解这种恐惧。 急性高原病的症状 早期症状——“急性”二字听起来很可怕,但实际上人进入高海拔马上病情严重的并不多见。进入海拔2400米以上2-3天后,出现急性高原病轻微症状的可能性最大,强度则因人而异。 早期的症状包括倦怠、全身无力,尤其是在费力登山时,急性高原病早

症状通常都是在抵达高海拔后6至12小时发生,轻微者可在24至48小时内缓解。 进一步症状——头痛是急性高原病最主要的症状,并有可能伴有以下的症状:恶心(不舒服)、呕吐、头昏或头重脚轻的感觉、疲劳、睡眠障碍最严重的症状则包括意识混淆、出现幻觉,甚至诱发更严重的肺水肿(HAPE)或者脑水肿(HACE)。 急性高原病诊断 初步诊断——急性高原病可自我评估表来诊断,如果登上了海拔2400米,加上头痛以及在其他的项目上得分多过3分,就可以作出初步诊断有急性高山病。 急性高原病是否严重的判断标准:最直接简单的诊断测试是类似于酒驾测试的方法,让患者进行串联行走测试(Tandem Walking Test),运动能力下降或者失调都无法完成直线,当这种情况出现时,立即向更低海拔转移。 急性高原病的成因 高原病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类,慢性高原病在户外攀登中很少见,急性高原病(AMS)最为常见,原因是由于海拔提升过快,人身体没有足够的时间适应气压和氧含量的变化导致低压缺氧,使得氧气不能有效输送到身体各部,如果身体适应则症状会消失,如果不适应则会加重。 具体原因如下: 1含氧量降低2大气压降低3迅速的海拔提升4个体素质

高原病习题

高原病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高原适应指高原世居的人或动物经世世代代自然选择所获得的,具有遗传特性. 2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指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对抵氧环境失去习服引起红细胞增生过度。 3慢性高原反应指急性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退者。 4高原习服指人和动物暴露于低氧环境后,组织器官所产生的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是 可逆的,即后天获得。 5高原心脏病指慢性低压低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为基本特征,并有右心肥厚和/或右心功能不全。 6高原病是指(高原地区)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氧分压越低,人体动脉血氧分压随大气压和氧分压下降而下降,易致缺氧,由此引起人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发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又称高山病。 7 急性高原病机体急速进入高原后,在较短时间内因急性缺氧而发生的各种临床综合征。 8 高原是指海拔(3000或)3000米以上的地区。 二、问答题 1高原病的常见诱因 1)海拔高度2)登高的速度 3)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4)过度的体力活动和劳动 5)寒冷 6)精神、情绪过度紧张 7)过饱 8)饮酒 9)水盐摄入过多 2试述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依据: 1)生活在的高原移居者或世居者; 2)“多血貌”--两颊、鼻尖、口唇、耳垂、手掌、甲床、咽峡部等部位青紫,球结膜充血。部分病人有杵状指、头痛、记忆力下降等。 3)血红蛋≥200g/L 、红细胞压积≥ 65% 、红细胞≥ 6.5×1012 /mm 3 。血氧饱和度≤85% 。 4)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红细胞增多。 5)脱离低氧环境后症状及体征消失,再返高原时又复发。 3高原气候的特点: 1)低气压、低氧分压 2)寒冷 3)日温差大 4)干燥 5)多风 6)紫外线强 4 简述高原病的临床分类 1)急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反应轻型、高原肺水肿重型、脑水肿重型。 2)慢性高原病 慢性高原反应、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高原血压异常症和混合型高原病。 5 简述高原心脏患者缺氧对其心肌的损害通过哪五点: 1)缺氧心肌能量生成不足。 2)缺氧时心肌结构的损害。 3)缺氧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4) 缺氧对心肌细胞离子的影响。 5) 心肌肥厚加重缺氧对心肌的损害。

高原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

目录 一、概述 (1) 二、急性高原病 (1) (一)、急性高原反应 (1) (二)、高原肺水肿 (3) (三)、高原脑病 (3) (四)、高原视网膜出血 (4) 三、中暑(常见热射病和日射病) (4) 四、扭伤 (5) 五、防紫外线灼伤 (6)

六、失温 (7) 七、脚打泡 (8) 八、醉氧 (10)

一、概述 海拔在3000m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 特点:气压低、氧分压相应减低,易致人体缺 氧 3000m以内较快适应,4200—5330m仅部分人 且需较长时间才能适, 5330m以上为人的适应临界高度,极易发生缺氧反应 高原习服:人体对高原低氧的适应过程约需1- 3月可逐渐过渡到稳定适应。个体差异极大。 海拔高度、进入方式、区域季节、个体 素质 高原反应多发生在初登山,时特别在最初几天内,称为急性反应。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退者称为慢性反应。 二、急性高原病 (一)、急性高原反应 短时间内进入3000m以上高原均可产生头痛、头昏、心悸、气短等反应。重者还有食欲减 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和排尿减少。检查有口唇轻度发紫及面部、手、踝浮肿等。

急性高原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体检,排除不适宜在高原工作的疾病。进入高 原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 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它,许多的反应症状或有 心理作用而引起。 恐惧心理,缺乏思想准备和战胜高原决心的 人,出现高原反应的机会就多。 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 全的方法。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 天。 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 日程不能安排得太紧,尤其是初到两日内。 不要做重体力活动,体力活动要循序渐进,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休息好。 避免寒冷及上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温,饮食卫 生,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备用氧气。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去、阿司匹林、利尿剂(氢氯噻嗪、呋塞 米)、镇静剂(安定、舒乐安定)、肾上腺皮

高原病的防治与健康

高原病防治与健康教案 授课课题:高原病防治与健康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 授课对象: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讨论学习使大家对高原病的防治与健康有个直观的认识,对大家在接下 来三个月的高原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希望大家能和互相交流促进学习氛围; 2、希望大家认真听,抓住重点;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讲练结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 教时安排: 2个课时 参考资料:(《高原与健康》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李天麟) 教学提纲: 一、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二、高原常见的病及特点; 三、高原卫生防治; 四、高原反应的预防; 1、引言 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今天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讨论开始前,先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驻地地理 环境及气候特点等相关知识。 里属于青藏高原东部,海拔2260米,来到了这里想必大家也看到了全线植被稀少,高山积雪终年不化,气候寒冷、降雨少,风沙大,气候多变。气候特点总结“三低一高”即:低气压(1、沸点低,不利于、氧分压低,海拔上升100米,气压下降0.99KPa,红脸蛋多)、低气温(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最高气温24度左右)、低湿度(多风沙、高风速,湿度低)高紫外(皮肤黑)。恶劣的环境气候特点对身体有很多影响。因此,今天大家抽出这宝贵的时间,一起讨论高原病防治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希望

论能够帮助大家尽快的适应高原环境。本人授课经验少,讲得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 2、阐述、分析、推导 一、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讲 (一)、物理因素: 肠腔易产生膨胀,大气压低,水沸点低影响消化系统,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寒冷:易冻伤; 风大:代谢率提高,加速缺氧; 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得快,皮肤粘膜干燥,嗓子干,流鼻血 紫外线强;光敏性皮肤病,雪盲,高原紫外线强,高原紫外线角膜炎,防护用墨镜,自由基增多,容易衰老。 (二)、高原环境对人心理因素的影响: (1)、恐惧心理,先入为主的错误引导,紧张、焦虑,神经调节系统失常; (2)、隔绝影响,远离家乡,不适应环境,沉闷无变化的地貌,生活单调,焦虑、失望等; (三)、缺氧对人体身理功能的影响: 1、对各系统的影响 (1)、大脑对缺氧最敏感,烦躁不安,失眠,步态不稳,幻觉,头疼,头晕,随集体调节而减轻,消失; (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呼吸加快,呼吸运动增强,特别是夜间,周期性呼吸是司空见惯的。 周期性呼吸:快速连续的进行三到四次的深呼吸后产生十至十八秒的呼吸暂停,越频繁越表明高原反映加重; (3)、对血管系统的影响,心率较平原地区快20~30次,适应后逐渐减慢,初上高原出现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高,是因为血库持续放血,其后是因为红细胞生成素分泌; (4)、消化系统:对低氧敏感,张力弱,便密,腹泻,持续时间较短; (5)、对肾脏的影响:尿量减少,血尿、蛋白尿就比较严重了,要进行相应治疗;(6)、对胃循环 的影响:处进高原地区的人微细管减少,血红蛋白增加; (7)、其他:暂时性的视力下降等,类似症状健康人在进入高原一段时间身体习服后机体可自 行调节,症状自行缓解或消失。

高原病防治安全专项方案

格库铁路(青海段)工程GKQHZHQ4标段高原病防治专项救援预案 编制: 审核: 中铁十七局集团格库铁路(青海段)GKQHZHQ4标工程第一项目部高原疾病防治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一、制定本预案的目的 为有效防控高原常见、特发性疾病,及时对发病人员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少人员伤亡,根据《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及有关规定,结合项目部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工程简况及高原病简介 1、工程简况 本标段线路正线全长,路基长度,新建车站3座(那陵格勒站、塔尔丁站、甘森站),预留车站2座(格南木嘎站、甘森湖站),大、中、小桥11座延长米,特大桥2座延长米。涵洞182座,全部为框架涵,地域海拔3050以上。 2、高原病简介 “高原”系指海拔3000M 高原是一个特殊环境。从医学角度看, 以上的广阔地域。在此高度上可以使大多数人在静息状态下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而超过此高度时,其生理、生化、病理和临床方面的改变则明显加剧。由于高原存在的低氧、低温、干燥和强日辐射等恶劣环境因素,因此极易发生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心脏病、高原衰退症、高原冷损伤、雪盲、日光性皮炎等高原特发或常见疾病。有些高原疾病(如:高原脑水肿)如不及时救治或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或留下后遗症。针对本工程的特点,项目部主要把预防、控制高原病和对病员救治的基本方法作为重点管理。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项目部对高原常见、特发性疾病的防控管理,以及当发生高原疾病时,做出应急响应。 四、防控措施 1、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体温、脉搏、血压及呼吸功能测定;对心、肺听诊和肝、脾、肾等主要脏器进行检查,并对心肺X透视、心电图检测。通过全面体格检查,剔除高原病“易患者”,筛选出适应进驻高原的人员。同时,应保留检查记录,以供查阅。 2、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进行心理训练。使其正确认识不良环境影响,增强意志,减除心里负荷,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同时,应向人员讲解有关高原地理、气候等特点,以及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卫生防护原则,高原饮食、饮水、居住、营养卫生及进驻前适当和科学锻炼等知识。 3、高原劳动应遵循的原则: (1)初入高原勿做超负荷劳动; (2)久居高原勿做持久的强体力劳动; (3)非特殊情况勿做过长徒步行走; (4)尽量避免长途乘车,以防长途颠簸过度疲劳; (5)勿在气候突变情况下远离营区,到野外作业; (6)避免精神刺激,尽量减少沉重的思想负担和过度悲伤。 4、高原应注意的饮食卫生如下: (1)精制细做多样化、饭菜可口易消化,不吃生冷与腐食,

高原疾病

一、高原的环境特点

<>1.缺氧 从海平面到10万米的高空,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均为21%。然而,空气压力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导致空气稀薄,因此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据测算,在海拔4270米高处,氧气压力只有海平面的58%。所以,尽管氧气在大气中的相对比例没有变化,但由于空气稀薄,氧气的绝对量却变小了,由此导致了缺氧。

<>2.寒冷 根据气象测定,海拔高度每升高150米,气温会下降1度。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5度。因此,高原地区的气温比同一纬度的其它地区更寒冷。

3.湿度低 高原的湿度较低,使人体排出的水分增加。据测算,高原上每天通过呼吸排出的水分为1.5升,通过皮肤排出的水分为2.3升,在不包括出汗的前提下,就达到同一纬度平原地区人体所有体液排出总和的1倍。

4.阳光辐射强 在海拔3600米高处,宇宙间的电离辐射,紫外线强度和对皮肤的穿透力是海平面的三倍。另外,这些射线通过积雪的反射也非常强烈。据测定,积雪可将90%的紫外线反射回地表面,而草地的反射率仅为9%—17%。换句话说,由于积雪的作用,人体将遭受紫外线的双重辐射。

二、人体的应变措施

高原的环境特点确实非同凡响。对此,人体并不是被动地应付,而要根据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对短期的旅游者而言,调整是暂时的,而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则早已形成了适应性变化。让我们看看在高原地区,人们的体内将经受哪些变化。

1.血液系统

进入高原后2小时,由于缺少氧气,机体开始产生过多的红细胞以适应缺氧环境,血红蛋白每星期升高1.1克,约6星期后,机体血红蛋白将升高至原有水平的1.4倍,即20克左右。这种高血红蛋白症的现象在高原地区很常见,但回到低海拔地区后,高血红蛋白症会逐渐回到原来的水平,并在继续下降3星期后出现轻度贫血。随后血红蛋白水平还会上升至正常。因此,从高原回到低海拔地区后的1个月左右,不宜重返高原,否则,处于贫血状态下的人体更容易得高原病。

2.呼吸系统

由于氧气压力较低,人体会因缺氧而过度换气,通气。在海平面安静状态下,人体每分钟需要250毫升氧气,也即须吸入5升的空气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而在海拔3000米的高

高原疾病

一、高原的环境特点

1.缺氧 从海平面到10万米的高空,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均为21%。然而,空气压力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导致空气稀薄,因此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据测算,在海拔4270米高处,氧气压力只有海平面的58%。所以,尽管氧气在大气中的相对比例没有变化,但由于空气稀薄,氧气的绝对量却变小了,由此导致了缺氧。 2.寒冷 根据气象测定,海拔高度每升高150米,气温会下降1度。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5度。因此,高原地区的气温比同一纬度的其它地区更寒冷。 3.湿度低 高原的湿度较低,使人体排出的水分增加。据测算,高原上每天通过呼吸排出的水分为1.5升,通过皮肤排出的水分为2.3升,在不包括出汗的前提下,就达到同一纬度平原地区人体所有体液排出总和的1倍。4.阳光辐射强 在海拔3600米高处,宇宙间的电离辐射,紫外线强度和对皮肤的穿透力是海平面的三倍。另外,这些射线通过积雪的反射也非常强烈。据测定,积雪可将90%的紫外线反射回地表面,而草地的反射率仅为9%—17%。换句话说,由于积雪的作用,人体将遭受紫外线的双重辐射。 二、人体的应变措施高原的环境特点确实非同凡响。对此,人体并不是被动地应付,而要根据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对短期的旅游者而言,调整是暂时的,而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则早已形成了适应性变化。让我们看看在高原地区,人们的体内将经受哪些变化。 1.血液系统进入高原后2小时,由于缺少氧气,机体开始产生过多的红细胞以适应缺氧环境,血红蛋白每星期升高1.1克,约6星期后,机体血红蛋白将升高至原有水平的1.4倍,即20克左右。这种高血红蛋白症的现象在高原地区很常见,但回到低海拔地区后,高血红蛋白症会逐渐回到原来的水平,并在继续下降3星期后出现轻度贫血。随后血红蛋白水平还会上升至正常。因此,从高原回到低海拔地区后的1个月左右,不宜重返高原,否则,处于贫血状态下的人体更容易得高原病。 2.呼吸系统由于氧气压力较低,人体会因缺氧而过度换气,通气。在海平面安静状态下,人体每分钟需要250毫升氧气,也即须吸入5升的空气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而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人体必须吸入7.5升的空气,才能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要。此时,人们会感到呼吸急促,如果加上运动,就更有气不够用的感觉。不过,在高原上居住有利于慢性支气管哮喘的控制,这与治疗支气管哮喘所使用的低压氧舱原理相似,相当于在2000—2500米高地区的压力。高原四季分明,湿度低,空气中臭氧含量高,太阳光辐射强度高等,这些都有利于哮喘病人的康复。事实上,当地居民就很少患有呼吸系统的疾病。 3.循环系统 由于缺氧,旅游者一般的情绪兴奋和轻微运动都会使心跳加速。初到高原,人体的晨脉(清晨初醒时的脉搏)较海平面水平高20%左右。10天后,晨脉应降至原来水平。所以,通过测量晨脉的变化程度和恢复到原有水平的时间,可以判断人体对高原的适应能力。高原地区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病率非常低,当地人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也很低。 4.免疫系统在高原环境,担当人体免疫重任的T淋巴细胞会受到损害,使机体非常容易遭受细菌感染。5.生殖系统 男性在海拔4300米高度时,精子的数量和活动能力明显减少,而且异常形态的精子增加。但不用担心,这只是暂时的,回到低海拔地区,这种现象可以逐渐恢复正常。 女性在海拔4300米高度时,痛经和月经失调发病率增加。自发性流产,早产及先天性畸形非常常见,这也是雪域高原人口出生率一直比较低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些情况对旅游者不是问题。 三、见识高原病进入高原地区后,人体会根据环境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旅游者逗留时间短,人体调整幅度就有限,所以仍可能出现高原病。以下是识别高原病的要点,记住,一旦发现自己可能患上了高原病,首先要做的是赶紧上医院。有不少高原病非常凶险,必须及时治疗。

高原病防治安全专项方案

高原病防治安全专 项方案

格库铁路(青海段)工程GKQHZHQ4标段 高原病防治专项救援预案 编制: 审核: 中铁十七局集团格库铁路(青海段)GKQHZHQ4标工程第一项目部 高原疾病防治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一、制定本预案的目的 为有效防控高原常见、特发性疾病,及时对发病人员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少人员伤亡,根据《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及有关规定,结合项目部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工程简况及高原病简介 1、工程简况 本标段线路正线全长94.806km,路基长度86.677km,新建车站3座(那陵格勒站、塔尔丁站、甘森站),预留车站2座(格南木嘎站、甘森湖站),大、中、小桥11座1595.53延长米,特大桥2座6533.21延长米。涵洞182座,全部为框架涵,地域海拔3050以上。 2、高原病简介 高原是一个特殊环境。从医学角度看,“高原”系指海拔3000M以上的广阔地域。在此高度上能够使大多数人在静息状态下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而超过此高度时,其生理、生化、病理和临床方面的改变则明显加剧。由于高原存在的低氧、低温、干燥和强日辐射等恶劣环境因素,因此极易发生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心脏病、高原衰退症、高原冷损伤、雪盲、日光性皮炎等高原特发或常见疾病。有些高原疾病(如:高原脑水肿)如不及时救治或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或留下后遗症。针对本工程的特点,项目部主要把预防、控制高原病和对病

员救治的基本方法作为重点管理。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项目部对高原常见、特发性疾病的防控管理,以及当发生高原疾病时,做出应急响应。 四、防控措施 1、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体温、脉搏、血压及呼吸功能测定;对心、肺听诊和肝、脾、肾等主要脏器进行检查,并对心肺X透视、心电图检测。经过全面体格检查,剔除高原病“易患者”,筛选出适应进驻高原的人员。同时,应保留检查记录,以供查阅。 2、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进行心理训练。使其正确认识不良环境影响,增强意志,减除心里负荷,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同时,应向人员讲解有关高原地理、气候等特点,以及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卫生防护原则,高原饮食、饮水、居住、营养卫生及进驻前适当和科学锻炼等知识。 3、高原劳动应遵循的原则: (1)初入高原勿做超负荷劳动; (2)久居高原勿做持久的强体力劳动; (3)非特殊情况勿做过长徒步行走; (4)尽量避免长途乘车,以防长途颠簸过度疲劳; (5)勿在气候突变情况下远离营区,到野外作业; (6)避免精神刺激,尽量减少沉重的思想负担和过度悲伤。

克服高原反应的6大措施

克服高原反应的6大措施 高原反应症状自我判断: 部分初次进入高原的人,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24小时内出现头疼、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行走困难、难以入睡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面色及口唇发紫或面部水肿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应在原高度处停留休息 3-5天,或立即下降数百米高度,一般就可恢复正常。严重的高原反应对人体的伤害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在进入高原后,如果出现了高原反应症状后,应考虑及时就医。 大部分人初到高原,都有或轻或重的高原反应,一般表现为:头痛、气短、胸闷、厌食、微烧、头昏、乏力等,部分人还可出现:嘴唇和指尖发紫、嗜睡、精神亢奋、失眠、皮肤粗糙、嘴唇干裂、鼻孔出血等症状。 克服高原反应的措施主要有: ⑴保持良好的心态,对高原反应不能惧怕也不能藐视,心理暗示非常重要。许多的反应症状都是心理作用或由心理作用而引起的,比如:对高原有恐惧心理,缺乏思想准备和战胜高原决心的人,出现高原反应的机会就多。⑵初到高原地区,不可疾速行走,不能做体力劳动,不可暴饮暴食,不要饮酒和吸烟,多食蔬菜和水果等富有维他命的食品。 ⑶适量饮水,在高原低氧情况下,初到尚未适应者应避免过量饮水,防止发生肺水肿。尚未适应高原环境的人,还应适当减少食盐的摄入量,这样有利于预防急性高原反应。 ⑷注意保暖,少洗澡以避免受凉感冒和耗体力。 ⑸注意睡眠时枕头要垫高,半卧姿势最佳。 ⑹不要一开始就吸氧,以防有依赖性,尽量要自身适应它。 ⑺严重者可服用一些缓解高原反应的药品:高原安、西洋参含片、诺迪康胶囊(对缓解极度疲劳很有用)、百服宁(控制高原反应引起的头痛)、西洋参(对缓解极度疲劳很有用)、速效救心丸、丹参丸(治疗心血管)、葡萄糖液等等。 此外,如果能适应酥油茶的味道,可以多喝一些酥油茶,对缓解高原反应也有一定的作用。

高原反应的机理及应对措施

高原反应的机理及应对措施 摘要: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发病,是由于人体对高原低压性缺氧不适导致机体病理生理上一系列改变而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总称,是人们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生活的主要障碍。本文将就高原反应的发生机理和症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高原反应、缺氧、预防 正文:高海拔地区具有低气压、低氧、高紫外线辐射等独特的气候特点。人到了这样的环境,机体会出现许多反应来适应环境的变化。高原反应是机体对高原环境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是机体的各种功能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过程中所呈现的临床症状,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若处理不当,可能诱发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危及生命。 高原反应的症状表 反应症状体表特征反应程度 头昏、心慌、气促、流鼻血、心率加深、轻微 乏力呼吸加深 头痛、食欲减退、倦怠、血压轻度异常、呼吸加快轻度 恶心 呕吐、腹胀、腹泻、胸颜面或四肢水肿、血压异常中度 闷痛、失眠 眼花、嗜睡、眩晕、手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血压重度 足麻木、抽搐异常显著

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高原缺氧,人们生活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大气压是760mm汞柱,空气中的氧含量是20.95%,随着地势的增高,空气越稀薄,气压就越低,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肺泡内的气体,动脉血液和组织内氧气的分压也相应降低。但是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含量仍然不变,为使血液中维持人体所需的含氧量,必须增加红血球的含量,但人体自动增加红血球的含量需要几天的时间,因此,在刚进入高原时,会因为高度突然增高,人体来不及适应,而产生体内氧气供应不足的现象。初上高原的人在海拔3 000 m以下高度时,多数不的会出现缺氧症状。少数人是因体质较差或是易感人群,可出现缺氧症状;在海拔3 000 m以上高度时,就会发生轻度缺氧症状;在海拔4 000-5 000 m的高度时,会出现明显的缺氧症状。 缺氧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及相关症状如下 1、呼吸系统 轻度缺氧时,仅表现为呼吸深度增加。 缺氧继续加重,则呼吸频率随之加快、胸廓运动增加。4000m 高原的空气 PO2 为 100mmHg ,肺泡气 P O2 为 55mmHg 左右。因此,在化学感受器的低氧感受下,肺通气量立即增加,由于空气稀薄, PCO2 也低, CO2 呼出增加(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和低氧血症), PaCO2降低,减低了对延髓的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限制肺的通气量增加,所以,早期肺通气量只比海平面高65%左右;数日后,通过肾代偿性排除 HCO3- ,脑脊液内的HCO3-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血液使脑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