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令案件始末

朱令案件始末
朱令案件始末

朱令,北京人,1992年考入清华大学。朱令事件是指朱令在校期间离奇出现铊中毒的症状,导致身体健康遭到极大的伤害,最后得助于互联网才受到确诊和救治的事件,这是中国首次利用互联网进行国际远程医疗的尝试。由于朱令没有铊的接触史,警方认定为是投毒事件,但此案经过调查之后,几度沉浮,凶手至今仍逍遥法外,尚无明确结果。且由于警方对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一些异常行为,让朱令案成为公众事件,从而衍生出对于作案嫌疑人家庭背景的各种猜测。2013年4月,随着复旦投毒案的告落,关于彻查朱令案的呼声亦再度涌现,昔日作案嫌疑人孙维遭到社会舆论方面的广泛争议。

朱令[1-2],女,1973年11月24日生。朱令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吴承之,母亲朱明新。

朱令

朱令有一个比她大四五岁的姐姐吴今(是北京大学生物系学生,并于1989年4月在野三坡春游时意外身故)。

朱令从小就学习钢琴,15岁时开始学习古琴。1992年,朱令考取清华大学,入读化学系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物化2班。朱令多才多艺,加入清华大学民乐队并成为主力队员,据清华民乐队的同学回忆,朱令在音乐上相当有灵气。此外,她还是游泳高手,曾经在清华的校运动会上多次得到名次。[3]

1994年荣获全国高校艺术表演独奏组二等奖。另外,她也是北京市游泳二级运动员。[4]

铊中毒

铊中毒和诊治从1994年11月24日起,朱令开始出现奇怪的中毒症状[5]:起先是肚子疼,

朱令生病前(14张)吃不下饭;接着(12月5日)胃部不舒服;最后(12月8日)她的头发开始脱落,并在几天内掉光。12月23日,朱令入住北京市同仁医院消化内科病房,虽然没有查出病因,但住院一个月以后,朱令的病情得到缓解,并长出了头发,于1995年1月23日出院[6-7]

1995年2月20日,寒假结束,新学期开始,朱令返校。3月6日,朱令的病情恶化,她的腿疼痛很厉害,并感到眩晕,朱令父母将其送往北医三院求治。

1995年3月9日,朱令父母带朱令到协和医院的神经内科专家门诊,李舜伟教授接诊后,告诉朱令的母亲“太像60年代清华大学的一例铊盐中毒病例了”。但是由于朱令否认有铊盐接触史,并且协和医院不具备做该项化验的条件,协和医院没有进行铊中毒的检测。3月15日,她的症状加重,开始出现面部肌肉麻痹、眼肌麻痹、自主呼吸消失,朱令住进协和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协和医院按照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神经根神经炎诊治。3月23日,朱令中枢性呼吸衰竭,协和医院采取了气管切开术。3月24日,协和医院开始对朱令采取血浆置换疗法,前后8次,每次均在1000毫升以上,有些人认为这对未确诊的情况下维持朱令的生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这个过程中,朱令感染上了丙肝[1]。3月26日,朱令被送入协和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依靠呼吸机维持呼吸。3月28日陷入昏迷状态,直到8月31日苏醒,朱令共儿时的朱令(6张)昏迷长达5个月。

协和医院对朱令进行了多项检测(包括艾滋病病毒HIV,脊髓穿刺,核磁共振,免疫系统,化学物质中毒,抗核抗体,核抗原抗体和莱姆病等),但除了莱姆病以外,其它项目的化验结果皆为阴性。

互联网求救

1995年4月10日,朱令的高中同学、北京大学力学系92级学生贝志城、蔡全清等人当时将这种不明的病症翻译成英文,[3]通过互联网向Usenet的sci.med及其他有关新闻组和Bitnet发出求救电子邮件。之后收到世界18个国

朱令昔日照片

家和地区回信1635封(一说超过2000封,贝志城说超过3000封),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回复认为这是典型的铊中毒现象。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9]的医生在回信中指出“疑似铊中毒,认为根据头发脱落、胃肠道问题和神经问题等症状几乎可以确诊”。由于当时中国互联网不发达,海外UCLA的Dr. Xin Li 在UCLA的服务器上和Dr. John W. Aldis一起曾帮助创建了UCLA 朱令铊中毒远程诊断网,在朱令铊中毒远程诊断的信息发布和协调上起了关键作用。

1995年4月18日,贝志城拿着翻译好的电子邮件到协和医院重症监护区门口给医生参考,但他认为没有得到积极回应,很少人参看,也没有采纳电子邮件中的铊中毒判断和相应的检测办法,使得当时网上远程诊断的结果没有及时发挥相应的作用。

确诊治疗

由于互联网上的回信怀疑是铊中毒,当朱令父母得知北京市职业病卫生防治所的陈震阳教授可作铊中毒鉴定后,在一位有良心的协和医生暗中帮助下,取得朱令的尿液,脑脊液,血液,指甲和头发,于1995年4月28日来到北京市职业病卫生防治所进行检验。当天,陈震阳即出具了检测报告,认为朱令为两次铊中毒,第二次中毒后朱令体内铊含量远远超出致死剂量,并怀疑有人蓄意投毒,同时建议服用普鲁士蓝解毒。

根据互联网的反馈以及陈震阳1995年4月28日的化验结果,朱令开始服用对症药普鲁士蓝,服用当天,血液中的铊离子浓度开始下降,这是朱令到协和医院求诊的第50天,一个月后(一说10天),体内的铊被排出。但是,由于铊离子在体内滞留的时间太长,朱令的神经系统遭到严重损害,视觉几乎完全丧失,肌体功能也受到严重损伤,且仍处在昏迷中。

1995年8月31日,朱令从长达5个月的昏迷中苏醒。1995年11月,朱令从协和医院出院,转入其他医院和康复中心接受治疗。

编辑本段

立案调查

为朱令作铊检测和远程诊断的医生都提出了朱令是被蓄意投毒的意见。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的医生在回信中还指出“如果不是朱令在工作中使用到铊(一如在生产光学镜头中需要),那么很有可能是被人故意投毒”。北京职业病防治所陈震阳认为朱令为两次铊盐中毒,第二次中毒是致死的大剂量,并判定是有人投毒。

1995年4月28日晚,当朱令被确诊为铊中毒后,朱令父母立即向清华大学当时的化学系副主任、主管学生工作的薛芳渝教授提出报案的请求,薛随即向清华大学保卫部部长兼清华大学派出所副所长报案。1995年5月7日,北京市公安局开始正式立案调查。但在立案之前,在铊中毒确诊后的五一放假期间,朱令宿舍曾发生离奇盗窃案,朱令的洗漱用品丢失。

铊是一种剧毒化学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极毒物品级分类与品名编号》(1993年10月1日执行)中铊与氰化物同为A类。“据公安局有关人士说北京市工作中需要使用铊和铊盐的单位只有二十多家,能接触到铊的只有二百多人”。警方并且排除了朱令本人曾使用或接触过铊盐,也排除了其家人和亲朋接触过铊盐。朱令家人委托的两名代理律师之一张捷指出,“根据警方目前提供的情况来看,有人故意投毒是朱令中毒的真实原因,也就是说背后存在一个凶手”。而了解内情又有几十年破案经验的老公安王补推断“嫌疑人的范围是很小的”,并根据清华大学女生宿舍的严格管理,进一步推断“朱令身边就有凶手”。

在1997年4月,在正式立案两年之后,北京警方对朱令案件犯罪嫌疑人孙维采取了第一次突审。在这以前见诸报道的关于案件的进展和调查情况包括:警方在1995年夏秋时分到朱令父亲单位调查过朱令父亲和孙维父亲的关系;警方在1995年通知朱令家属,“只剩一层窗户纸了”;1996年,清华大学派出所所长李慕成告知朱令父母,“有对象”,“上面批准后,开始短兵相接”; 1996年2月,北京市公安局14处有关领导对朱令家属表示案件难度很大,仍在

努力之中;1997年2月,化学系薛芳渝教授告知朱令家人,校方将配合警方作一次有效的侦破行动,但后来一直没有下文。

在朱令母亲朱明新1997年11月发表在UCLA朱令铊中毒远程诊断网上的一封信中提到,警方迄今一直怀疑为朱令同舍和同班同学的一位女生是投毒真凶。警方同时说明有证据显明是嫌疑人自己利用铊中毒测试报告出得太晚,破坏了朱令宿舍的物品,使得仍还有小于1%的硬件证据缺失。但警方表示不会放弃并有自信心在公开的法庭上给嫌疑人定罪。但是,从1995年5月7日以来的11年(2006年),这个案件没有进入法庭阶段,北京警方一直没有宣布侦破此案,也没有公开任何有关的细节和原因。但主要负责这个案件的公安局十四处李树森,在2006年对采访他的记者提及“这件事在调查工作中已有一定结论”,且“这件事情很敏感”。编辑本段

调查结果

嫌疑人

朱令同宿舍的同班同学孙维,被警方认定为是唯一能够合法取得铊盐并且跟朱令接近的人。经过详细调查,警方正式将其列为投毒的犯罪嫌疑人。孙维的祖父孙越崎和伯父孙孚凌在民主党派和政协担任要职,而正是显赫的家庭背景,被认为是本案件的调查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

1997年3月,朱令家人以出事班级即将全部毕业,人证即将难以获得为由,上书北京市公安局长。1997年4月2日,孙维作为朱令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北京市公安局14处带走,并在印有犯罪嫌疑人的纸上签字。在被连续侦讯审问8个小时后,孙维被家人接回家。此外,朱令家人还曾上书国家领导人要求加快办案,但上书时间没有说明。1998年1月,孙维家人在得知朱令家人上书国家领导人后,也给高层领导上书。

有消息指出

嫌疑人:孙维(孙释颜)(3张),鉴于案件发生造成的舆论影响,清华大学校方曾拒发孙维的毕业证书,但在孙维方面的多次交涉下,最终给予。这一重要细节在孙维于天涯社区发表的声明中受到间接性证实。

1998年8月25日,公安机关宣布结案,并以“超过法定期限”为由解除孙维作为嫌疑犯所受到的强制措施。但匪夷所思的是,公安机关没有告知朱家此案已结,朱令父亲声称“之前得到的答复一直都是‘正在调查中'。”直至2008年申请信息公开时,才获悉已于1998年结办。

2008年5月12日,朱令父亲吴承之向北京市公安局提交了要求公开朱令急性铊中毒案侦破过程和结果的申请,并于当日被受理。十八天过后,市公安局以“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为由发出“政府信息不予公开告知书”。[8]

2013年4月,朱令同学王一风开腔,直指孙维有重大投毒嫌疑。孙维曾在2005年的天涯社区声明里指出,自己并非唯一能够接触到铊的学生,称帮老师做实验使用的铊溶液是别人已经配好放在桌上的。对此,王一风回忆称当年清华大学一共有七个人可以接触到“铊”,分别是两名教师(李隆弟和童爱军)、三名女研究生(87级女生陈某、88级女生赵某、89级女生朱某)和两名本科学生。其中一个为90级男生吴某,另一个就是孙维,“女研究生住在别的楼。只有孙维可以近距离接触朱令的日常用品。”[9]

曾有传言称警方当年“从孙维床底的箱子里找到朱令的咖啡杯”,并且“有被彻底清洗过”,孙维当时辩称“朱令在住院怕杯子落尘”。对于该传闻,一位自称孙维室友名为“太阳正暖”(与孙维声明相隔4分钟)的ID在网上发帖称,孙维住在双层架子床的上铺,言下之意否决了“在床底下有孙维的箱子”之说法。此外,据派出所通报,朱令中毒住院后,所在宿舍曾

因“盗窃”致现场被破坏,地板上散落着钱。一位老师事后告诉朱令父亲,其他同学都没丢东西,唯独缺少了朱令的洗漱用品,还有一个不锈钢杯子滚落在床铺下。[10]

舆论汹涌之下,许多“小道消息”开始曝光。比如,网上就出现一份据称是黑客截取的当年孙维在天涯发布声明前给几位同学的“发帖指南”,[11]其中讲述孙维如何指导同学如何从人品、社团状况、学校管理等方面,跟帖支持她的声明。公安部门保持着沉默,让这一轮民意聚焦,有些“未审先判”的意味。

家人诉医院

朱令家人认为,协和医院误诊并耽误了治疗时间,才使得铊中毒给朱令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1996年12月,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截止至今,未见披露姓名以及所在所)提供法律援助,接受朱令家人的委托将协和医院起诉至东城区人民法院,“要求医院赔偿经济和精神损失近80万元”。1997年10月,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中心作出协和医院不存在过失、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1999年4月2日,一审协和医院胜诉。

1999年12月,免费代理此案的浩天律师事务所律师俞蓉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出重新进行鉴定的申请,法院委托北京市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再次鉴定,该单位出具了鉴定意见:“(协和医院)该不作为的行为导致被鉴定人朱令病情被诊断的延误,因此,北京协和医院在本次医疗行为上存在一定的不当之处”。 2000年11月26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协和医院补偿朱令医疗等损失10万元。

风波再起

2006年前,关于朱令事件,仅偶见华文媒体报道,主要集中于朱令的悲惨遭遇,远程医疗的作用等。1995年9月,《女友》杂志记者陈童曾采访朱令同宿舍女生,遭冷遇。2002年,在网上有人撰文指出,向朱令投毒的嫌疑人是孙维。同时,贝志城在“新语丝”网站发表《朱令案件的一些情况》一文,介绍了一些内幕。

2005年11月30日,在天涯社区,一名ID为“skyoneline”的网友发表了《天妒红颜:十年前的清华女生被毒事件》引发关注。12月30日,一个ID为“孙维声明”的网友(此帐号由孙维父亲证实为孙维本人,同时也被在天涯发表评论的部分物化2班同学证实)发表了《孙维的声明——驳斥朱令铊中毒案件引发的谣言》,以孙维的名义公开为自己辩解,激起众人的讨论,并引起网民对此案极大的关注,很多网友谴责孙维为投毒者,一些网友找出了孙维的家人、住址、所在单位等信息,还有朱令和孙维所在班级的同学列表。

2006年1月中旬起,《中国日报》、《新闻晨报》、《法制早报》、《南方人物周刊》、《新民周刊》、《青年周末》、《华夏时报》、《大连晚报》等众多媒体对朱令事件进行了报道。

2007年1月22日、23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东方时空》节目播出专题记录片《朱令的十二年(上)、(下)》,将此案的关注又推至一个更新更广的高度。

2006~2007年是案件进入新世纪后被掀起的第一波舆论高潮,但由于中国当时网络方面的限制,致舆论的影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且“朱令”百度贴吧在此期间曾遭到暂时性封锁。

编辑本段

朱令近况

从1994年中毒至今,经过十年多的康复治疗,由于铊中毒损伤

病后的朱令(14张)的不可逆转性,朱令的智力、视觉、机体和语言功能都没有得到恢复,留下永久的严重后遗症,朱令的生活根本无法自理,必须由年迈的父母照料生活起居。

许多关心朱令的人士在2004年3月发起成立了“帮助朱令基金会”,建立和维护有关朱令的网站。截至2006年3月,基金会海外募捐已超过三万三千美元;其中部分捐款已送达朱令家庭,作为她的康复治疗费用。

2006年3月10日,北京市立天律师事务所接受朱家委托,提供法律援助,派出张捷和李海霞两位律师为朱令家属提供法律服务,维护朱令及家人的合法权益。

铊毒已向她的全身侵蚀

“你抵住她的腰,别让她往下沉。”吴承之边高声指挥着妻子朱明新,边躬着身子费力地从轮椅上架起女儿朱令的双臂,一点一点地把她挪到了客厅里一部简陋的用于训练站立的康复机上。

朱令站稳的一瞬间,吴承之顺势用康复机上的带子牢牢绑住了她的腰,就在此时,女儿发出了一声声低沉的呼喊声。“她这是感到疼了,以前住院时她的肚子上开过刀,每次上康复机都会碰到伤口。”“但是即便如此也得训练,否则她只能一辈子躺在床上。”

吴承之直起身子擦了擦前额白发下渗出的汗,“这样的训练每天要进行4次,过不了几年我们两个就没力气抬动她了。”说这话时,声音低得几乎只有他自己才能听见。

站在康复机上的朱令咿咿呀呀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从歪斜的嘴角流出的口水打湿了胸前的衣襟。被绷带固定住的双腿不由自主地微微颤抖着,似乎随时都有瘫软下去的可能。她的头摇摇晃晃没办法摆正,始终向左歪着。她的眼睛睁得很大,听见声音便艰难地四处张望,然而事实上她却什么也看不见。由于卧床11年,她的身形已经完全变形,像怀了孕的中年妇女。在给朱令海外同学的回信中,母亲朱明新这样描述女儿的情况:大脑开始萎缩,智力下降到幼童水平;体重已经达到100公斤,腰部肌肉能支撑背部,可不靠椅背独立坐着,但平衡控制功能差,重心稍有偏离就会倒;视力很糟,只可辨别不到一米远的手指数。

“现在的情况更糟,她已经查出患了糖尿病,而且肺里有一个皮球大小的囊肿。”“铊毒已经开始慢慢向她的全身器官侵蚀,走到哪里毁到哪里。”

她曾是我见过的最完美的人

朱令的班长张利这样回忆朱令:“她的优秀是自外及内的,是全方位的,迄今为止,我还未曾见过如此完美的人。天生丽质的她有着明亮的双眸、白皙的面庞,加上高挑的身材、高雅的举止,举手投足间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辅导员甚至曾经建议她参加礼仪大赛。”“而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她优秀的压力,则是在有机实验课上。每次她都是来得最早,而又走得最晚。在匆匆瞟过实验步骤后,她便一气呵成地开始操作。其动作熟练、麻利。我曾经试图追赶她的速度,但总是徒劳无功,即使有时在速度上接近,可是在质量上又有悬殊的差别。在她身边,我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我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怀疑是否选错了专业。”朱令的同学童宇峰在2004年11月10日的文章中回忆了他第一次见到朱令的情景。“朱令第一次亮相时,带来了一架黑色的古琴。古琴由于难度高,会演奏的人很少……朱令的双手细长而灵活,她的手指在琴弦上自如而精确地滑动,让人叹为观止。乐队的指导老师都惊喜得合不拢嘴。后来听说朱令不仅会演奏古琴,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学习也很好,还是游泳健将,在校级比赛中拿过名次。我对朱令的钦佩油然而生,甚至有了一些微妙的敬畏。”

然而现在看来,所有的描述似乎都像在说另外一个人。[12-15]

编辑本段

再声讨凶手

贝志诚,网名“一毛不拔大师”,朱令的高中同学,从1994年朱令中毒开始,他一直为朱令想办法、讨说法。这次复旦投毒案发生后,他在微博上呼吁重新关注朱令中毒案。

2013年4月17日,贝志诚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爆出孙某曾向好友发布“发帖指南”以充当“水军”的猛料。

贝介绍,“发帖指南”是当年黑客攻入孙某的邮箱获得的,罗列了一些回帖纲要和注意事项,甚至还包含“孙某她们宿舍非常和睦友好,从未有过任何矛盾,所有舍友人都很好,朱令中毒不可能与她们宿舍有任何关系”等回帖例句。在回帖纲要中,要求“发表对孙某的了解信

任支持言论”,并对哪些人说什么部分做了明确分工。

贝志诚说,他本来没有将案件的重点放在凶手上,直到2006年孙某在天涯辩解,他才“怒不可遏”。这次复旦出事,再次刺激了他的神经。

对于此案,我们相信贝志诚是最具发言人之一,正是因为贝志诚当年在互联网上向国际求助,朱令的生命才得以延续,朱令案的二十年也是贝志诚的二十年,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默默地帮助朱令,并极力的找出案情的真相,网友们直呼:最善良的同学——贝志诚

为啥未破?

宿舍女生是嫌疑人但缺乏证据

孙某当时被认为是唯一能够合法取得铊盐并接近朱令的人。警方曾对孙某展开调查,但由于铊中毒测试报告出得太晚,朱令宿舍的物品被破坏,使得证据缺失,案情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2006年,朱令案再次在网上被热炒,怀疑矛头再次指向孙某。孙某发帖,再次否认自己曾经投毒,并逐条解释回应网上的怀疑。孙某回忆称,1997年4月2日,警方曾要求她在印有“犯罪嫌疑人”字样的纸上签名,在经过8小时的连续突审后,家人接孙某回家。“1998年8月,北京市公安局公安14处宣布解除对我的嫌疑,他们承认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我和朱令中毒有关。”[16]

编辑本段

最新进展

2013年4月16日,随着复旦投毒案的发酵,19年前的朱令案重回公众视野

2013年4月18日,孙维时隔7年再发帖:“等待真相笑骂由人,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于法。”

2013年4月19日,舆论升温,“孙维”关键词登上微博热搜榜

2013年4月19日,《南方都市报》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据称在2005年底破解孙维私人电子邮箱的计算机“黑客”,获取了网络流传的据称是孙维发给关系者的《发帖指南》之原始文档。2013年4月23日,《新华日报》发表文章《司法审判不出面,民意审判不会停》

2013年4月25日,国内的主流媒体开始大肆报道朱令投毒案

2013年4月26日,名人陈坤向朱令基金会捐款10万元。除此之外,包括姚晨、范冰冰、李冰冰、伊能静、水木年华组合等在内的多位公众人物也发出声援。

2013年4月26日,清华大学官方校媒《清新时报》探访朱令家

2013年5月3日晚,新浪微博官方对“朱令”、“铊”、“孙维”等案件关键词进行封锁,相关信息也遭到删除。在查找案件内容时,均提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搜索结果未予显示”。为了应付网络审查以延续对此事的探讨,网民们发挥创意,开始使用各种代名词,进而推动“朱玲”、“令朱”、“ZhuLing”、“孙释颜(孙维现名)”这些词汇相继跃登微博热搜榜,让朱令事件持续发酵。

2013年5月3日,美国白宫官方请愿页面出现了关于“朱令投毒案”的请愿书,声称孙维有足够动机和途径获取铊且导致朱令瘫痪,此后更名并通过“婚姻欺诈”赴美避难,要求美国政府调查并驱逐孙维出境。白宫回应称请愿门槛是30天内达到150人签名支持,则能在白宫网站上获得内容搜索支持。若在30天内达到10万人签名支持,则能得到白宫的答复。[17]此外,亦有一部分网民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把事态上升到国际层面并不利于敦促大陆当局重启朱令案,是否该继续向境外求助,网络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凤凰网、腾讯、网易相继转载了这则消息,但仅隔一个小时,新闻页面全部被勒令删除。2013年5月4日,伊能静、姚晨等名人批评新浪官方,王朔遭禁言。

2013年5月6日上午08时52分,新华网发布《舆论呼吁及时澄清“朱令案”传闻》文章,

央视新闻官方微博也予转载,僵持的局势开始出现转机。(但文章页面不久即遭移除)2013年5月6日中午12时04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朱令母亲朱明新进行直播专访,她声称自己会继续向司法部门申请信息公开,“要给朱令一个交代”。

2013年5月6日下午15时45分,新浪微博解除“朱令”等关键词的封锁。

2013年5月6日下午15时57分,白宫请愿网朱令案突破10万人请愿,境外媒体聚焦报导2013年5月7日,事件登上包括百度、搜狐、新浪等在内多家网站首页

2013年5月7日,《南方都市报》整版专题《新华网七问朱令案:案子卡在哪里?有无权力干涉?》

2013年5月7日,《环球时报》发表社评《朱令案:舆论需冷静,官方应回应》(目前已遭移除)

朱令母亲接受电台采访(2013.5.6)

编辑本段

事件时间表

1973年11月朱令生于北京。

1992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

1994年12月8日朱令开始大把掉头发。其后三天,腹痛加剧。

1995年约3月朱令中毒后昏迷多日,几近植物人。

1995年3月学校出示学生接触化学药品的清单,肯定朱令并无铊盐接触史。此事被记入病历。

1995年4月10日朱令病症被同学翻译成英文,发到互联网紧急求助。一周内,世界各地的医生、专家的回邮达1500封。统计结果是,30%的回复认为病人是“铊”中毒。

1995年4月28日协和医院用普鲁士蓝化学剂排毒,一个月后朱令体内铊含量基本排除,中毒症状消失,而严重的后遗症将和她相伴终生。

1995年4月28日北京职业病防治所实验室负责人陈震阳确定,朱令是铊中毒,且体内铊超过致死量。陈震阳认为,如此大的剂量不是自杀,就是他杀,且凶手肯定是两次投毒。1995年4月底协和医院认为朱令是二次中毒。同年5月7日,北京市公安局14处和清华大学派出所受命立案。

1995年5月朱令经治疗后得救。但肌体严重受损,并因输血感染丙型肝炎,此后生活不能自理。

1997年4月2日毕业前夕,朱令同宿舍同学孙某突然被公安局14处从实验室带走讯问,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要求孙某在印有“犯罪嫌疑人”字样的纸上签名。公安局14处连续突击审问她8小时。

编辑本段

案件始末

铊中毒案结办?朱令家属称不知[18]

朱令父亲吴承之一直在等待事件调查结果

1994年冬、1995年春,两次摄入致死剂量的重金属铊盐,让清华大学学生朱令几乎变成植物人。

北京警方基本确认系人为投毒所致,但因事发两月后才接案,证据灭失。案发19年后仍悬而未破。

2013年4月19日,朱令父亲吴承之称,曾有政协委员就朱令事件提出抓紧破案的提案,公

安部办公厅对此提案的复函中称,案件已于1998年8月结办,并妥善回复了当事人家属。但朱令父亲称,时至今日,公安机关并未告知朱家此案已结。

又据新京报2013年讯,19年悬而未破的“朱令铊中毒案”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昨日,朱令父亲吴承之称,据一份公安部办公厅对政协委员提案的复函中显示,朱令案件已于1998年8月25日结办。

但吴承之称,时至今日,公安机关并未告知朱家此案已结。“之前得到的答复一直都是‘正在调查中’。”此前,朱家曾提出关于此案的信息公开申请,亦遭到拒

北京市公安局拒绝信息公开

绝。

公安部回复政协委员“此案已结”

朱令铊中毒事件发生后,“谁是投毒者”一直是舆论焦点,然而19年来,投毒案始终悬而未破。

昨日,朱令父亲吴承之称,这些年中,虽不断追问,但公安部门的回复一直都是“正在调查中”。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朋友那看到了公安部办公厅关于一份政协提案的回复函(2007年9月17日发)。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召开之际,曾有政协委员上交有关朱令的提案,希望抓紧破案并妥善处理。

复函中称,经警方工作,排除了朱令自杀和误食铊盐的可能性,基本确认系人为投毒所致,但由于事发两个月后才报案,证据已经灭失,案件终未侦破。

复函中称,1997年10月23日,北京市政法委组织召开市高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三长会议”。会议认为,鉴于直接证据不足,案件继续侦查难度大……经市公安局将办理公安部在给政协委员复函中称,此案结办

情况逐级上报,1998年8月25日,市局文保处结办此案,并妥善答复了当事人家属。

“没有人告诉过我这个案子早就结了,如果不是看到白纸黑字,可能到现在还被蒙在鼓里。”吴承之说。

申请案件信息公开被拒绝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5月12日,吴承之向北京市公安局提交了要求公开朱令急性铊中毒案侦破过程和结果的申请,并于当日被受理。

当年5月30日,市公安局发出“政府信息不予公开告知书”。

吴承之认为,作为朱令家属,他们有对案件情况的知情权。但此后,他们行政复议要求亦未获得支持。

吴承之称,他们并不愿为此而放弃,“我无法了解不予公开的原因,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争取案件侦破和结果的信息公开,是我们现在最大的心愿。”

“说不清我们是怎么挺过来的,也许是因为朱令的不放弃,或是对追求事件结果的执着。”吴承之说。

2013年4月17日,在“帮助朱令基金会(海外)”的指导下,朱令之母朱明新开通了网银,当晚,她告知基金会工作人员,“办好网银后,收到太多汇款短信,现已汇入13.7万余元。有这么多善良,好心人关心帮助我们,很感动,谢谢大家!”

■追访:“等待真相水落石出”

“去去醉吟高卧,独唱何须和。笑骂由人。”前日中午11时,一个曾被

北京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决定书(3张)朱令同寝室同学使用过的论坛ID在“天涯论坛”中发出新帖,帖子中称,“这么多年,和很多人一样,等待真相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截至昨日22时30分,此帖点击量超过91万次,回复近万条。

截止2013年4月26日18时,此帖点击量超过370万次,回复近90000条。

据此前媒体报道称,该论坛ID曾在朱令铊中毒事件发生后,先后两次发布关于此事件的声明,此ID为朱令同寝同学孙某使用,孙某家人确认,该ID确为女儿所用。

在事件声明中,孙某回忆,“1997年4月2日,在即将毕业的前夕,我突然被公安局14处从实验室带走讯问,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要求我在印有‘犯罪嫌疑人’字样的纸上签名。”在审讯了她之后,公安机关于当年四五月间找她的舍友们了解情况。

昨日,记者未能联系上曾使用过该ID的孙某。[19]

编辑本段

相关案件

2013年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20],复旦大学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4月16日黄洋去世。4月12日,涉嫌投毒杀害室友的犯罪嫌疑人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洋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4月1日上午,黄洋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救治无效于4月16日去世。

编辑本段

明星关注

朱令案也引起陈坤、姚晨、范冰冰、李冰冰、水木年华卢庚戌等明星的注意,他们纷纷转发微博试图让大家更多关注朱令案,也希望大家能够捐款帮助朱令。

陈坤同样也转发了“帮助朱令”的微博,并表示自己为朱令,为朱令的老父母捐助十万。[21-23] 编辑本段

七问朱令案

新华闻5月6日《舆论呼吁及时澄清“朱令案”传闻》:[24]

复旦研究生投毒案让沉寂已久的清华大学朱令案再度成为坊间的热门话题。1994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女生朱令离奇发病,被证实为稀有的“铊中毒”,中毒导致她全身瘫痪。警方曾锁定凶手就在朱令的“身边”,但最终此案不了了之。

近20年来,有关“谁是凶手”的各种猜测和传说,坊间从来没有间断过,尤其是朱令的室友孙维,一直被认为是主要嫌疑人。今年4月18日,在复旦投毒案的风口浪尖上,孙维在网上发帖自证清白:“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以法。”这一言论再加上其不普通的家庭背景,加剧了种种传言的散播。随后,此案也引起陈坤、姚晨、范冰冰、李冰冰、水木年华卢庚戌等明星的注意,他们纷纷转发微博试图让网民更多关注朱令案,也希望网民能够捐款帮助朱令。

近20年来面对此案的种种传言,甚至是直指司法不公的传言,警方并没有及时予以澄清。目前这种“全民福尔摩斯”式的以讹传讹,无论对于受害者朱令,还是“嫌疑人”孙某,都是不公平的。

舆论认为警方有责任、有义务向公众澄清并及时回应:

1、朱令案到目前为止十九年悬而未决的局面,究竟是何原因?

2、警方当时掌握了哪些证据?

3、案子卡在哪里?

4、当初警方那些“只剩一层窗户纸了”的表态是否属实,又指向哪个嫌疑人?

5、对朱令家属的询问乃至申请信息公开,究竟为何搪塞、不予告知?

6、玄之又玄的所谓“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具体指的是什么?

7、特别是公众质疑的,当年本案有没有受到权力的不正当“干涉”?

网民“野水横木”说,朱令案凶手没有伏法,对公众心理伤害大。投毒不声不响进行,谁都可能中招。更何况现在的毒如果控制好量,可以让人数月后死亡,制造自然死亡的假象。这让很多人没有安全感。所以凶手必须抓出来。这起恶性案件,赤裸裸展示了权贵的车轮如何碾过花季少女,让小民们心寒。

还有舆论认为,对于司法来说,这确是悲哀的。沉寂已久的案件,并不是因为破获而被再度关注,而是因另一起惊世骇俗的大学生投毒案(编者注:复旦研究生黄洋遭投毒致死案)而牵出,是对司法机构无能的一种讽刺。只有真相还给公众,司法公信才能建立。

孙维到底是不是凶手?

知名作家巫昂:朱令、为了忘却的纪念

我生于1974年,朱令等于是我的同龄人,她的成长经历像是我们七零后里面最梦幻最高级的,15岁开始学古琴、会弹钢琴,考上清华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物化2班。她随的母姓,她有个长她四五岁的姐姐,姓父亲的姓,叫吴今,曾是北大生物系的学生,89年去野三坡春游,出了意外,早逝。刚刚丧失长女,第四年次女朱令又出事,你可以想象这个家庭的状况。

我从未见过朱令一次面,唯一一次去她家是2001年初采访,父亲吴承之母亲朱明新见了我,电话是当时朱令案的代理律师俞蓉给我的,她免费代理这个案子。我跟她通过很长时间的电话,聊到不少细节,我又做了许多功课。

去朱家采访,跟朱令父母聊了整整一个下午,把整件事从头说起,对他们何尝不是个遭罪的事儿?这是打记者那份工让我总是感到不安的缘由之一。

我记得很清楚,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朱明新都不愿意提到孙维的名字,似乎那是个忌讳。她是本案的犯罪嫌疑人,朱令的同班同学兼舍友,她大学毕业时清华不给发毕业证书,并扣留了出国护照。然后,此处省略一些意味深长的细节,她去了美国读书,后来工作、结婚、生子,还曾在诺基亚上班,而后嫁给一位美国人,拿到了绿卡。(这段状况存疑,望知情网友补充)

她改名孙释颜,换了身份证上的照片,变更了生日,这些行为有那么一点点奇怪。她2006年在天涯发帖一次,2013年4月18日又发一次贴,每次都是社会舆论将朱令案重新推向风头浪尖的顶峰。发帖的内容是自我澄清,以及说自己比任何人都更希望找到真凶。说开了吧,即便是犯罪嫌疑人,我们也可以聊一聊,无可避讳。网友们始终在探究她的家世背景:祖父孙越崎,伯父孙孚凌都在民主党派和政协担任要职,孙维自己说祖父已经于1995年去世,那么伯父还在任上。只是,似乎离任了。

如果孙维是冤枉的,这么多年她被社会公众标以歹毒凶手邪恶女同学等坏名声,有一天,另有元凶冒出地表,而且证据确凿,最主要的物证诸如朱令的咖啡杯和洗漱用品回到人世。如果我们可以证实“官二代”这种假定有罪标签可以从她身上褪去,真凶是个美剧中典型的曾经露脸的路人。此案的追诉期不是20年而是无限有效,以及,朱令即便在未来某日,年届七旬的双亲离开后,继续坚强地活了下去,活了很多很多年。

即便更为遥远的未来的某一天,朱令也摆脱了这痛苦而沉重的生命之束缚,即便她的多数同班同学保持了令人难堪和窒息永久的沉默,成为了一群安详的老人,我们无力去谴责他们。有一位志愿者不久前去看朱令的母亲,她问她有没有锻炼身体啊,她说自己没有时间锻炼身体,但是她感到很充实,因为朱令牺牲了自己的全部,让妈妈在退休后过得这么充实。她的一位同学因为老伴去世,子女都在国外,所以十分孤单寂寞,说自己度日如年,她说:我就没有这种感觉。

这个案子对于我们七零后生人来说,有个基本责任:隔段时间要重新提起,让晚来的新一代人重新去网上看一遍相关资料,这件事不应该被遗忘,她是真切存在的,她伴随了整整一代

人的记忆,以及无法表达的耻辱感。就是那种即便你什么事都没做,也深感愧疚的奇特的耻辱感。记住,也是我们眼下能做的唯一的事了,有时候,记忆是某种更为有效的反抗,某种等待时机的态度,以及高于同情的坚韧不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