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琳人文地理学精简版总结考研必备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精简版总结考研必备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精简版总结考研必备

0.绪论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研究任务有:

1.揭示人地关系的总规律,普及生态伦理,改变人类疯狂掠夺与肆意盘剥自然的放纵性

活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在实践工作中合理地、适度地、有节制地改造自然,探索如何

使人口、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有效途径,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和理论根据。

2. 改造现今充满对抗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为建立公正、和平与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为开展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平发展的社会交往活动提供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

3. 利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如城乡规划、国土整治等。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加强民族团结和互助方面,人文地理学大有作为。

4. 研究西方的人文地理学,借鉴他们在研究人文地理学中采用的新手段和新方法,学习他们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中的有用经验。在参与和处理国际事件中,人文地理学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更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和体系

1. 地域性:人文地理学必须阐明在什么地区有什么样的人文现象及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2.社会性:人文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共同影响,主要受人文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制于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

3.综合性:人文地理学科属于交叉学科,涉及自然、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门学科,它们相互联系、渗透的特点反映了本学科的综合性。

4.复杂性:人类活动既有经济活动又有非经济活动,以及人类本身的活动,人类活动又有历史的连续性和动态变化特征。为适应复杂多样、变化着的人文现象,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

1. 理论人文地理学。

2. 区域人文地理学。

3. 部门人文地理学。

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百闻不如一见”,直接收集第一手资料,既可以弥补现有资料之不足。

也是研究者增加感性认识、锻炼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

2.比较与分类常采用:①纵向比较,以认识某一人文现象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②横向比较,以揭示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为区域分类提供依据。

3.类比、归纳与演绎

4.分析与综合

5.应用“新老三论”。为。①应用系统论,。②引入信息论,③控制论。新三论:①应用突变论②协同论③耗散结构理论,

6.预测。在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今后的发展动态,提出选择和控制不利未来的手段。7.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人地关系

第一节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

人地关系理论回顾

1.地理环境决定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德国拉采尔.美国学者亨丁顿

2.可能论(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他的学生白吕纳白兰士,环境只提供可能,如何利用则决定于人的选择能力,

3.适应论又称调整论。英国罗士培,两方面:一是人群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二是区域之间的关系,罗士培认为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

4.生态论该理论与适应论的观点很相似。?美国巴罗斯人是中心命题,应该注意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5.文化景观论。美国索尔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它特有的文化,在其长期活动的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地表特征,

6.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1)生产关系决定论。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过高,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的态度。(2)唯意识论(又称征服自然论)。过份强调人的主观能力作用,好象自然界可以听从人的意志。这实质上是一种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制天命而用之”,培根“知识就是力量”,“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7.环境感知论。对相同环境的感觉认知不同。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的依据,从而导致对该环境进行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

8.文化决定论。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9.“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要求人们遵循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不能违背天,且又能与天融合为一体。

协调论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都要完善和科学,它表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问题上,人类的认识已从被动跃到主动。①人对地有依赖性,②人地协调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互为条件的,人类间的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解决人地矛盾的必要条件。③协调是一种动态的协调,衡量人地关系是否协调,不仅要看人地协调的程度,而且要看它能否实现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论的观点经历了“天命论”─“决定论”─“或然论”─“生态论”,一直到协调论,正在逐渐逼近真理。

第二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①系统内各因素相互作用;②系统对立统一的双方中,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面孤立存在;③系统的任何一个成分不可以无限制地发展,其生存繁荣不能以过分损害另一方为代价,否则自己就会失去生存的条件。

一、人地系统中的“人”和“地”

“人地系统”中的“人”,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人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身份(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人类通过劳动将自然界的许多物质转化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需品;作为消费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并将废物返入自然环境中,

人地系统中的“地”是指在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从人地系统的角度看,该‘地’有以下属性:

1.数量上的有限性。首先,?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以一定的数量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中,这种有限性表现在自然资源上特别明显,如热量、降水、森林和矿物都有一定的数量限额。第二,从人类利用程度说,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人类利用这些自然资源的能力、范围和种类也有局限性。第三,不可再生资源,再生性远远赶不上人类目前消耗的程度,一些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等过度利用,也不能自然更新,最终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故不可更新资源的数量可更新资源的承载力和自然环境的容量都是有限度的。第四,环境的人口客量也是有限度的,这是环境对人类自身繁衍作出的最基本的规定性。

2.地域上的差异性。1表现为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自然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反映了地域的差异性。2各地区的经济、社会等人类文化在内容、结构、发展程度和水平上的差距,

3.制约性和可变性。地理环境是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各要素间密切关联,人类不可能改变环境要素中某一要素而又能使整个环境保持不变。只要人类从环境索取或向环境输出,

4.有限的稳定性.地理环境通过复杂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结合为一个相对平衡的统一体时,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有自动调节能力,超过环境自身的补偿、自净或调节能力,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系统瓦解和崩溃,

5.层次性和复杂性。从范围大小看,人类有全球环境、?区域环境、居住环境等,系统就有层次性:许许多多基本的,较简单的,范围较小的子系统,较小的子系统结合成大系统,许多大系统又复合成复杂的巨系统。地理环境由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等多种复杂的因素构成,

6.整体性。地理环境虽然有“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大部分,但它们是组成地理环境中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整体。。

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人口是开发利用环境的基本动力,过量人口对环境是一个压力,是造成人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无一定数量的人口,也就谈不上利用环境。

一、人地矛盾的内涵

具体区域内的自然资源量、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有机物、无机物之间的比例结构关系是一定的,在一定科技条件下,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以及交流的比例和频率也受一定限制,人地关系矛盾还表现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交流比例和交流频率等方面。

三、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采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实现手段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主要特点

1.强烈的地域性。农业生产是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农业生产是生物

再生产,不同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不同,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条件也不尽相同,

2.明显的阶段性。农业文明以前,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或“能源农业”.生态农业

(二)农业经济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等。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农业中两个最主要的部门。

1.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一类是多数发达国家,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青贮饲料和谷物,以现代化的舍饲畜牧业为主,畜禽通过转化种植业产品,为人类提供肉禽蛋奶等高脂肪蛋白热量的食物和羊毛皮.另一类是草场条件非常好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蒙古、乌拉圭等国,依靠自身良好的饲草条件发展牛羊等草食性牧场畜牧业。

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一类是少数发达国家,如日本等国;另一类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的青贮饲料和谷物较少,畜牧业主要是传统的副业畜牧业。

二、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1.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农业经济活动主要是生物再生产过程,而生物再生产必须依存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因而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直接影响为主。有时候,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具有决定性。

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可以灌溉的河水,温暖的气候,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和盆地,成为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具备上述条件的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成为旧大陆四大文明古国。

地形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高度、坡度、坡向、地面切割程度最为明显。随着高度的变化,日照、地面辐射、气温、温差、降水等都会发生变化,

气候是一种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的光合作用依赖于光照、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光合作用)三基点温度最低、最高、最适温度。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期需求不同,

2.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往往也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自然环境仅仅为农业经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能否从事某种农业经济活动完全取决于人文环境。世界上许多农产品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不吻合,如橡胶、咖啡等,就是人文环境不同的结果。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因素之一。不同的农业部门、农作物和集约经营程度,对劳动力数量与技能要求不同。种植业比放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

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缩小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布局的限制,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赖性,使人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性地进行农业布局。如无土栽培,反季节生产出时鲜蔬菜,做到“淡季不淡”。

生产力水平高低既影响农业生产布局,又影响农业生产水平。农业为工业提供部分原料,工业为农业提供化肥、农药和技术装备,二者互为市场,互相制约。

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布局。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期,生产者为自身需求而生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农业生产的自给性、封闭性特点突出。市场需求可以引导农业生产,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农业生产也可以培育市场。

交通运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商品性农业和农业地域专门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发达

的交通运输。

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与布局起调控作用。任何国家都必须制定适宜的农业政策,引导农业健康发展。

(二)农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控制和改变自然规律的作用和发展趋势(如改良土壤,培育良种,围海造地等),

2虽然自然原因(如土质疏松、降水变率大等)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但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为了尽快摆脱贫困而大量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垦山种粮等,致使自然植被遭到了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甚至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

3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发展农田灌溉,修水库,建渠道,对水分循环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水库改变了水库周围的小气候,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沼泽化,甚至引起血吸虫病大传播。由于排灌工程不配套、管理措施不当和落后的漫灌方式等,造成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

4不合理的农业经济活动,如过度放牧、滥垦(如垦草种粮等)乱挖(如挖中药材、搂草、搂发菜等),草原利用强度超过了草原自我更新能力,导致草原大面积退化:草场载畜量降低,由于草原的退化,加剧了畜草矛盾,使本来生产力水平很低的草原畜牧业受到新的威胁。由于草被遭到破坏,土壤受到严重风蚀,造成土地荒漠化。在强风天气条件下,沙化的土地为扬沙或沙尘暴天气提供了尘沙来源。风沙天气所过之处,黄沙弥漫,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

5过量砍伐是导致森林资源锐减,过量采伐导致森林资源危机,自然植被的减少,尤其是森林植被的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致使河水暴涨暴跌,或使下游泛滥成灾,冲毁农田,淹没村庄,或加剧下游干旱程度,都造成重大损失。

6水产资源开发利用上,近海水产资源由于滥捕狂捞,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鱼类失去生长发育的场所,

7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污染土壤、水体、大气,影响农产品品质、产量和人类的健康。水体富营养化,

8物种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引进外来物种造成生物入侵,如大米草、空心莲子草

第二节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工业经济活动

(一)基本特点

1.无明显的季节性。工业经济活动主要是物理的化学的生产过程,生物过程比重不大。不受自然条件、时间(季节性)的严格限制,只要具备资金、技术、能源、资源、运输、设备、劳动力等条件,工业生产可以全年进行,可以随时调整生产规模。

2.专业化与协作化。工业生产各阶段可间断、交错或连续,工业布局可游离于工业资源,与农业经济活动各阶段必须一贯连续、先后依次并持续一地的特点截然不同。为了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工业经济活动日益专业化、协作化。专业化是协作化的基础,生产协作是专业分工的发展和保证。

3.技术性强,精密度高。工业经济活动的技术性强,精密度高,很小的技术差错或精度不够都可能出现工业废品乃至重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

4.分布集中。工业经济活动以点状的形式,集中分布在消费中心、交通枢纽和原燃料产地。

集中分布的原因:(1)工业生产离不开能源和原材料,而能源和原材料分布都很集中。(2)规模经济问题,形成适度规模,提高经济效益。(3)工业生产过程易于分解,人们可以选择

优势区位进行生产。特别是交通枢纽成为理想场所,促进了工业生产的集中分布。(4)工业各部门之间有着紧密的生产技术联系,或者互为市场,集中能节约能源、运费、生产用地,降低生产成本。(5)工业集中分布,可以产生集聚效益。有利于节省基础设施投资,充分利用公用设施,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二)工业部门结构的演变

按照生产力各要素投入量的相对大小,人们通常把工业经济活动分成

1劳动密集型工业是指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比重大的工业部门,如轻纺工业、手工业等。特点是:(1)就业机会多; (2)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 (3)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低;(4)一般地,能源、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泛,可以就地取材,产品成本低,特别适合于资本短缺、技术基础薄弱而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2资源密集型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原料,如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水泥工业,生产中间产品多。

3 资本密集型工业是指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物资消耗较少。如机械制造业等。工业数量和规模,是工业经济时期衡量一个经济地域经济实力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

4 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是指需要投入很多知识和智力,需要大量科学家和专家综合运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开发和生产高精尖产品的工业部门。

(三)工业布局

1.工业布局原则。:(1)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动力产地和产品市场以及交通枢纽,以节约生产和流通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按照规模经济、保护环境的要求,确定工业基地的合理规模,防止工业过度集中或分散,促进大、中、小经济中心的形成。

(3)正确处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矛盾,推动落后地区的开发,(4)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确定各自合理的工业部门结构,实现优势互补。(5)充分考虑国家安全的需要。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资源条件,扬长避短,减少不合理运输,提高经济效益。

2.工业布局类型。工业布局可划分为资源型、河湖水域型、临海型、临空型

二、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1.自然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

工业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工业的发展进程和地域的工业部门结构,尤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区绝大多数都是煤炭、铁矿等资源地域组合较好的地区,

水不仅是现代工业的动力(水电)来源之一,工业部门生产过程中都要消耗大量的水,有些工业部门必须与可通航水体为邻,如造船工业。

土地是工业布局的场所。不同工业部门用地规模和单位土地的产出率差别很大,占地较多、单位土地产出率低的工业部门适合布局在土地资源相对较多、地价较低的城郊地区。

充足的能源是高耗能工业布局的前提。动力资源的多少还影响工业部门结构和工业规模。工业生产过程中原料失重比较多的部门,多分布在原料产地,如制糖工业、海水晒盐等。

2.人文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交通运输业改善可以使工业经济活动和原燃料产地相背离,甚至使缺少原燃料的地域能够大规模发展原材料工业。产生集聚效益,运输条件除影响工业布局外,还影响工业建设规模和专业化程度。

劳动力是工业布局的前提,尤其要求有很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高素质的劳动力是发展知识密集型工业部门的基础。劳动力数量较多,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从而使

得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

市场需求,市场容量和需求的变化,决定了工业的规模和产品种类的变化。市场消费水

平的提高对扩大工业生产规模和产品升级换代有重要影响。

(二)工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

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A,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全球气温

趋于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气环流改变

B.酸雨:工业活动在燃烧煤炭后会排出大量SO2所致,引起土壤和水体酸化,危害水体、

农作物和森林,腐蚀建筑物,威胁人体健康。

C,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臭氧层变薄,使得穿过臭氧层

的太阳紫外线增加,对人体和生物产生杀伤力,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

D, 光化学烟雾:工业会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

化学反应、

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3.固体废弃

物污染

第三节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

一、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

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

经济。

(一)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的区别

要素工业经济知识经济

动力蒸汽机技术、内燃机技术和电气技术电子和信息技术

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部门第二产业第四产业

管理重点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产量知识的生产、开发和销售

竞争优势自然资源、资本和市场进入知识、智力、技术和信息资源

以知识等无形资产为主

发展基础以物质等有形资产为主,尤其是能源、原材料

和劳动力

表2-1 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若干要素比较

二、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对知识经济的影响

1.智力资源空间配置对知识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智力资源空间配置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起决定作用。

2.自然资源对知识经济的影响相对减弱,知识、智力、技术和信息资源对知识经济的影

响日益增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物质资源的开发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最大限

度地开发其有用性,限制或转变其有害性。对物质资源的利用达到前所未有的全面、综合、

合理、高效。

3.人口劳动力的影响。复合型人才研究、开发、信息、管理、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全套

人才。知识经济对人口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将对现行的教育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改革、

教育产业化、终身教育、素质教育、远程教育将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二)知识经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主导产业知识密集化。2.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可能进一步

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3.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某些优势逐渐

削弱或丧失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数量优势逐渐减弱。某些传统出口物资,如铁矿、铝土

矿、铜矿等,出口竞争更加激烈。4.传统产业结构知识化。

5.就业结构知识化。主要表现在:(1)雇员结构的变化。(2)信息产业的就业比例增大。(3)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在社会生产劳动中,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体力劳动者的比重明显减少。

6.智力型经济地域将会出现。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智力型经济地域将会凸现出来。如北京中关村。

7.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原本落后的区域因知识密集型工业的布局展现出新的面貌。

8.对企业规模的影响。

9.临空型布局将日益突出,电子工业原材料来源广,消耗少,产品短小轻薄,附加价值高,适合于空运,是临空型布局的典型产业之一。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运载火箭、空间站、太空基地、“宇宙村”、“轨道城”将成为新的工业基地----太空工厂,

三、科技工业园布局

原则:(1)以地理位置非常临近的一所以上的名牌大学或科研院所为依托。大学是科技工业园的技术源和人才源。如美国硅谷以斯坦福大学为依托。(2)有一片具备必要基础设施的园区场地,且位于城市近郊,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信息方便。(3)有一批科技创业人才,包括经营管理型和技术开发型人才。(4)有一批以产品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5)管理机构必须高效、精干、廉政,不仅能行使地方政府的许多行政职能,而且是一个协调技术、金融、培训和市场等各方面为企业咨询和服务的机构。(6)有一个以上的“孵化器”或技术创新中心,扶持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创业。“孵化器”必须具备有利于企业成长的各项优惠政策,为科技产业创立者提供舒适便捷的“孵化成长”空间,必须有风险创业基金,以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7)不破坏周围环境,并逐步带动周围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提高周围地区的环境质量,和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

一、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

(一)世界人口增长

1.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率空前提高。

2.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以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最高,此后则稍有下降。但由于基数迅速加大,绝对数量仍在增加

3.除因移民而使新大陆人口迅速增加之外,1650—1950年的人口增加率以欧洲最高。

4.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亚洲的某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势头颇为强劲。

(二)地理环境影响人口增长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人口迁移、宗教、习俗、人口政策、战争。自然因素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年龄性别结构、人体生理素质等。社会经济因素通常是人口增长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1.经济因素: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率大为提高。由于机器大生产比工场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吸收劳动力多,人口出生率提高很快。科学技术进步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医疗卫生条件,

2.政治状况。政治因素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来自政局是否稳定,有无战争等等。政治稳定的社会有利于生产率的发展,国泰民安,人口增长相对快些。如果发生战争,直接或间接死于战争的人口增加,

3.医疗卫生状况。古代医疗技术水平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数量变动不定,人口

增长时快时慢。

4.文化教育。一是受学校教育的时间愈长,婚龄愈晚,有效生育期相应缩短;二是文化教育程度愈高,事业心强,不愿意因多养育子女而妨碍自己的发展,此外,在掌握和控制生育的科学方法方面也优于他人。

5.婚姻、宗教、风俗等因素。婚姻关系包括结婚、离婚、丧偶、分居、未婚等都与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动有密切关系,宗教从古至今都影响着人口数量的变动。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从生育的“天命论”或“神赐论”的观点出发,都鼓励生育。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反对节育、堕胎,把多育作为幸福的标志。宗教对人口的增殖也有抑制作用,如佛教、喇嘛教均不许僧侣婚配。风俗习惯对人口数量的变动也有一定作用。

6.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如气候条件适宜会降低人口的死亡率,不适宜人自身生理机能的环境(如气候状况、水土状况等)会使人患有各种疾病,以至提高人口死亡率,使人口增长缓慢或减少人口数量。

(三)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1.适度的人口增长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作为消费者,人口数量要求提供一定的生活资料以满足消费要求,同时较为合理的人口规模也是刺激和扩大区域再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2)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包括各种优秀人才。人口作为生产者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适度人口增长对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2.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1)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自然资源稀缺将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二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又直接作用于环境,人口数量长期持续增长,部分地区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

(3)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就。为满足人口的衣食住行、普及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提供就业,国家需要以一部分经济成果为代价。人口的过快增长和人口规模过大,直接影响到经济建设资金的积累。

(4)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人口过快增长,给就业、教育、住房、能源、交通、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造成很大压力。

二、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

(一)世界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的总特征。

1.人口纬向分布。按纬度分布来看,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这种分布状况主要反映了气候地带性分布和北半球陆地面积广大的影响。

2.沿海分布。各大洲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离海愈远则人口愈稀。世界2/1人口以上居住在距海岸带200公里以内的地区

3.人口垂直分布.世界人口分布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少(90%以上是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下低平地区

4.人口城乡分布。世界人口愈来愈向城市集中。原来散布于广阔乡村地区的人口,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人口分布受自然、社会、经济及技术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口的自然增殖和人口迁移,进而影响着人口分布。

1.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客观自然基础。通过对人口居住.生产所提供的便利与所施加的限制;

①气候是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也是最直接的一种自然力。不仅影响人的机体和生理机

能的发挥,影响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还通过影响土地的肥力和适于耕作的程度,影响着产业结构类型和生产量的多寡。

②地形对人们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联系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从而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人类的适应能力,制约着人口分布。

③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江河湖海等天然水体或者为人们提供了水源,方便的交通条件,廉价的动力。一般说来,河流、湖泊沿岸工农业发达,城市密布,人口较密集。

④土壤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影响人口分布。首先是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分布。其次,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含量过高或过低,影响人口的身体健康,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⑤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人口分布有极大的吸引力,引力的强弱是根据矿产资源本身的条件和人类开发利用程度。产业革命以后,矿产资源的作用日趋重要,对它的开发利用,明显改变着人口的分布状况。

2.社会经济环境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①生产力的发展与分布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人口分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首先生产力的

发展水平决定了供养人口自身生存和繁衍的必要物质生活资料,决定了一定地区的人口容量和人口密度。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反映在产业部门的结构上,,生产力布局在地域上的延伸或变化,必然引起人口的再分布。

②科学技术进步孕育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首先,科学技术进步将改变或削弱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迁移和居住的选择性将有所增大。另外,科学技术进步将促进新地区的开发。开发新的能源与矿产地,对大江大河进行综合治理开发,要求移民垦荒,

③开发历史的影响,而开发历史又与自然环境的优劣相联系。,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长时间的持续增长,人口密度都比较高。

④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各国的人口经济政策、以及疆域变动和战争等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都有重大影响。战争造成局部地区人口大批死亡和大量迁徙,改变了人口分布。移民政策可以直接调整人口的分布。

第二节人口结构、素质与地理环境

一、人口结构与地理环境

(一)人口年龄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到未来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人口划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三种类型。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是生产力在起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决定着对劳动数量与质量的需求,从而成为决定人口出生率变动的基本动力,也是决定劳动力就业状况、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速度、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基本原因,

人口年龄结构不同,所带来的人口社会经济问题也迥然有异。年轻型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大量儿童少年的养育问题和未来的教育、就业、婚姻家庭与住宅问题,人口过于年轻化,会造成就业压力过大,增加失业率,影响社会的安定。老年型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赡养老人,

(二)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性别结构的失调,将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将使两性择偶与组织家庭发生困难,进而会降低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组织起家庭以后,又会造成两地分居,生活不便,就业人口又称在业人口,指劳动适龄人口中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或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人口。

第一产业人口比重高低,主要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

人文地理考研学校分析

人文地理考研学校分析 人文地理学传统厉害的学校和研究院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 在这里北京大学的地理学就不要说了,拥有地理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也是拥有地理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山大学的人文地理学也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科学院虽然没有国家重点学科,但是其地理学在全国的地位可想而知。这五个是人文地理学的最高学府,也是考研难度最大的学校和研究院所。 拥有人文地理学博士点的学校:安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这些学校拥有人文地理学的博士点,其中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虽然不是“211”高校,但是这几个学校的人文地理学的难度并不小,热度可想而知了。在这些高校里,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的难度应该相差不大,都是211的院校,而且人文地理学综合实力并不差,具体排名可以参考上面的网站,其中南京师范大学是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估计是这批学校里最难的,原因大家都知道。 拥有人文地理学硕士点且是211工程的学校:湖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昌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延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大学。其中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一个档次上次的,报考人数和报考难度相差不大,但是华南师大因为地处广州,而且学校公费比例大,所以相对比较热门。浙江大学虽然没有博士点,但是由于是全国知名大学,所以报考人数并不低,而且由于招生人数少,难度非常大。云南大学虽然地处偏远,但是学校是211,而且人文地理学还可以,报考虽然不如湖南师大、华南师大、西南大学,可是并不会差到哪去,但是2011年人文地理学需要调剂的。南昌大学虽然是211,可是人文地理学只有一个硕士点,而且是挂靠在南昌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综合实力相信大家都知道,排名在全国不怎么样。所以并不是很热门,难度也不是很大。前几年因为有个方面不考数学,导致了很多学生的报考,最激烈的一次就是2008年。不过从2009年开始要考数学后,难度就大大降低了,每年都需要调剂,不过2011年没有调剂。延边大学在吉林延吉,地处偏远,不过由于是211,所以并不需要调剂。 拥有人文地理学硕士点的一般学校:江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广州大学、华侨大学、徐州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这些学校就不要多说了,由于本身实力和地理位置等相关原因,并没有上面的学校那么热门。不过西安外国语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华侨大学、广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基本是不需要调剂的,一志愿报考人数一般都能录满。 不过今年教育部公布了新一批的学科学位点,增加了不少新的学校,但是现在因为没有招生,所以实际的效果并不知道。 可能还有一些科研院所招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生,但是一般都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分支科研机构,这里就不多说了,难度大家应该知道。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 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 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 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 四、人种 (10) 五、民族 (10) 六、民俗 (10)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 一、农业类型 (10) 二、农业景观: (11) 三、农业区位论 (11)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 一、城市化概念 (11) 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

三、城市化机制 (12)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 五、城市地域 (12)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 七、城市体系 (14) 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 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 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 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 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 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 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 二、宗教的传播 (16) 第十章旅游地理 (17) 一、旅游文化 (17) 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 三、国家权利 (19)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 (22)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第六章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填空题 1.由于休闲活动是休闲者自己来选择和参加,因而它具有、自由性、消遣性和。 2.旅游地与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相互间的、和,遵循空间组织的距离衰减规律。 3.按资源利用的角度,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和。前者指那些在旅游过程中被部分消耗掉,但仍然能通过正当途径再生产所补充的一类旅游资源。后者指那些在自然生成或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遗存物。 4.旅游活动的构成包括:、、。 5.旅游是暂时在异地的活动,不导致在异地的。 二、名词解释 1.休闲 2.旅游 3.旅游资源 4.旅游环境承载力 5.旅游业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活动属于旅游的是:()。 A、家庭阅读 B、室内运动 C、看电视 D、在异地的公务会议 2. 旅游动机产生的基础是()。 A.人的心理需要 B.旅游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C.地理环境的差异 D.经济的地区差异 3、()是构成旅游活动和旅游事业最基本的要素。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动机 D、旅游目的 4、下列属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的是()。 A、投资条件评价 B、特色评价 C、密度评价 D、容量评价 5、用来度量旅游活动的季节性所引起的指数是()。 A、高峰指数 B、地理集中指数 C、季节性强的指数 D、综合指数 6、()因素是影响旅游地和可原地空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A、时间 B、语言 C、文化 D、距离 7、旅游资源效益评价,不包括()等方面。 A、区位条件评价 B、经济效益评价 C、环境效益评价 D、社会效益评价 8、下列不属于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子有() A、社会文化环境因子 B、自然条件因子 C、社会经济环境因子 D、生态环境因子 9、旅游地承载力指数强度分项不包括() A、游客密度 B、游客年龄 C、旅游用地强度 D、旅游收益强度 四、多向选择题 1. 下列活动属于休闲活动的是()。

人文地理学 第二版 赵荣 考研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二、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 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俄国学派:承袭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取代人文地理。 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削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了人地 分立的局面。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60年代以后建立起“统一地理学”的概念。70年代后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已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化、社会化、计量化和生态化等趋势。在出现人口、资源、旅游、文化和民族等概念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建设地理学和工程地理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开始得到重视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心理学方法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在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1)

第一章绪论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 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 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云南师范大学_陈慧琳_人文地理学考研核心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地关系 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2.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地域为单元,着重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3.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4.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中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 5.人地系统: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一、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 “人”: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 “地”:指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二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力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具备以下属性: (1)数量上的有限性。 (2)地域上的差异性 (3)制约性和可变性 (4)有限的稳定性 (5)层次性和复杂性 (6)整体性

人地关系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到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人口是开发利用环境的基本动力;过量的人口对环境是一个压力,是造成人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无一定数量的人口,也谈不上利用环境。 二、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 (1)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 (2)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 (3)生态足迹的研究 (4)社会质量的研究 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 (1)空间的网络化 (2)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 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 (1)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 (2)矛盾和互补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重点课程工作总结

《自然地理学》重点课程工作总结 ? 一、课程建设规划落实情况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一门核心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它又是后续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课程。因此,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上,主要依据就是:既要保证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又必须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课程建设规划要求和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本课程在内容的先进性设置,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比较合理,被学生普遍接受,总体效果良好。 1、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结合,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必须保证课程教学内容及实现手段的先进性,才能确保课程教学效果的优秀。在教学中,除了选择最新版的国家级优秀教材作为课程教材之外,在教学组织中,还注意及时将新的内容补充进来。在教学课时安排上,注重与已修相关课程的内容衔接,删减不必要的重复内容,留出适当的课时增加新的教学或讨论内容。在教学方式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对本课程时时进行更新的要求。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易于实现内容更新与扩充的特点,本课程是我院较早应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实施教学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目前已实施了7 届本科教学。本课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CAI教学课件包含文字、声音、图表、动画演示等多项教学互动内容,加上主讲教师与学生的适时交流与启发,声情并茂,内容充实,进而保证

了教学内容的先进和教学效果的优良。另外,本课程准备在校园网上开辟课程主页,内容包括:课程简介、完整的CAI教案、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章节学习纲要、课程习题库、教学日历、考研试题、难点分析、课程人气统计等,同时利用校园网设置网上答疑、互动讨论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程教学服务,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加强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在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每学年都要进行课程期中教学检查,内容包括接受教学检查,小组听课,学生民主评议,教师自评工作总结等。通过教学检查,保证及时发现各种教学问题,并及时地加以改进或补充,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进而监督和保证课程的总体教学质量。在课程考试环节上,有完整的课程试题库,各年试题(A、B卷)以及有关院校近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等资料齐全,每学期期末考试采用课程组集体阅卷方式,并对试题及考试成绩都进行统计分析。 3、实验教学及野外实习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程实验讲义完备,实验开出率达100%。在实验设备购置及实验环境建设方面,近年来学校投资力度较大,仪器设备总值由1995年的不到4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268万元。有多名专职实验工作人员,负责进行设备维护、调试及相关的实验准备工作,并具备参与实验辅导工作的能力。授课教师全面负责实验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 高度重视野外实习。在教学学时压缩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验和

关于考研人文地理专业就业前景解析

关于2017考研人文地理专业就业前景解析 1、概述: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2、研究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 02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03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04文化地理与区域规划 05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70城乡规划与管理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中山大学为例) 3、培养目标: 要求毕业生掌握坚实宽广的人文地理学基础理论方法,具备坚实的地理学、规划学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较为广博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建筑与工程技术学知识;掌握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的能力和运用遥感和GIS技术的技能;了解国内外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并能积极借鉴其长处用于科研;成为从事城市与区域及相关

领域的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性专业人才。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方向(01、02、03、04、05)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61高等数学(B) (4)879城市规划原理(含城市道路与交通)或878地理学基础 方向(70)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8城乡规划 (4)880地理学综合 复试专业课: F3704综合考试 (注:各大院校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中山大学为例) ◆就业前景 人文地理学仍是许多分支学科松散组合的一门学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有关人地关系的理论探讨,数量统计方法和模型、系统的运用,行为科学的引进,以及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也尚处于初始阶段。 尽管人文地理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解读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考研专业词汇总结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罗士培:适应论。(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苏尔:文化景观学派。(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总体特征:(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8、方法论:(1)经验主义: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2)实证主义: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5)多学习、善思考、深入实际,新自作调查研究。 9、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10、文化结构:(1)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2)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3)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11、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1)生物适应性: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2)文化适应性: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3)

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

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 竞争土壤肥力行星风系雅丹潜水 二、简述与分析题 1.分析气候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举例说明干旱气候地貌的发育过程 2 何谓水量平衡?试推导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可用示意图) 3 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分析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4 举例说明自然区划应遵循的原则 5 简述我国西北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的特点 三、论述题 运用自然地理学理论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及对我国西北地区产生的影响,在对西北干旱区自然资源开发时,如何趋利弊害? 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 季风水分循环河流阶地羊背石生态系统 二、简述 1 简述土壤资源的特点及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试比较准平原与山麓面的异同 3 试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它与城市生态系统有何不同? 4 试述形成地球分异的基本原因及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分异的主导因素。 三、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对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科里奥利力 2.板块构造学说 3.大气活动中心 4.温带气旋 5.河口三角洲 6.等流速公式 7.气候地貌叠置性 8.冰期与间冰期9.成土因素学说10.生态金字塔 二.简答题 1.简述自然土壤剖面构造及其特点。 2.陆地生态系统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分布特点 3.海岸带的动力作用类型及其与海岸地貌的关系 4.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及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 5.河流水位,流量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综述题 1.简述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2.地形对气候、植物、和土壤的影响作用 3.试论述河流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并举例说明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真题库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真题库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研] 答:人文地理学是指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2埃拉托色尼[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埃拉托色尼是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学者。他运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出了地球周长,成为最早测量地球半径的人,并在测地学和地理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raphe为描述,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文化特质的源地[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文化特质的源地是指某一特征文化特质的源地。文化特质的源地有单核源地和多核源地。文化特质的单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从一个地点产生,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文化特质的多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的源地除单中心的源地之外,还有一些是多中心的源地,以道教的文化源地为例,道教的文化源地有西部源地和东部源地。4环境决定论[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研]

答:环境决定论是指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环境决定论的最大优势是:为人们从自然环境角度理解对人类的极大制约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但其不足也是显然的,即过分夸大地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忽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能动作用,显示出理论认识的局限性。因此,在运用此理论时,须辩证地去发挥出优势来。 5民族[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研;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民族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它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民族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顺序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民族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类型。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民族都毫无例外地必须经过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事实上,有的民族从其产生之后,从未经历过奴隶社会而进入了封建社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民族分化为两个民族的现象,也出现了几个民族结合为同一民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被同化的民族当然不会再经历以后的社会发展阶段,而新产生的民族自然也没有经过其产生以前的社会发展阶段。6种植园农业[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种植园农业是指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生产,具有种植面积广大、使用劳力多和商品率高的特点。种植园农业一般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以及热带草原气候。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西以及广东等地区。

人文地理总结

绪论 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的交叉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A、揭示人地关系的总规律,普及生态伦理; B、改造现今充满对抗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 C、利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 D、研究西方人文地理学,借鉴其新手段和新方法,学习他们的有用经验。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 (1)地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人文地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差异; (2)社会性——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影响人文现象的分布最基本因素,人文现象分布的历史动态性; (3)综合性——学科属性所决定; (4)复杂性——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5、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理论人文地理学,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 6、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研究者进入被调查对象所处的区域; 2)、比较与分类——区分人文现象的共性与差异性,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常采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种方法; 3)、类比、归纳与演绎; 4)、分析与综合; 5)、应用“老三论”和“新三论” (1)、“老三论”:应用系统论、引入信息论和控制论; (2)、“新三论”: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论。 6)、预测; 7)、地理信息系统(GIS); 8)、建立科学的研究程序。 第一章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的概念: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内容,要求我们在人地关系中认识人地系统,探讨如何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科学地协调人地关系。 1、人地关系理论历程: 1)、环境决定论: ①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 ②核心思想: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2)、人类中心论(又称征服自然论): ①代表人物:柏拉图、笛卡尔、康德、培根、洛克等; ②实质: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以人的利益出发。 3)、可能论(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人文地理(陈慧琳版)1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农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强烈的地域性和明显的阶段性。类型:以种植业为主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是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是在人的作用下完成的生物有机体的生命过程。 原始农业主要包括由野生动物驯养发展而来的游牧业和由植物驯化发展而来的刀耕火种式的种植业。此时劳动生产率虽底,但农业经济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于人口的增长,农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凸现出来,如迁移农业对森林的破坏。 传统农业以梨耕锄种、手工劳动为主,虽对自然界有取有予,终因投入水平底难以获得足够的农产品,且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灌溉方式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石油农业也叫能源农业,一方面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业产品的商品率;另方面却破坏了农业主要自给系统特别是自然生态系统,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土地退化,农产品污染,农田系统遭到破坏等。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应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性和物质的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以便尽可能地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集约农业,一方面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业生产;另一方面,继续发展以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化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改造,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做到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协调发展、有机结合。 土地适宜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的、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 工业经济活动的特点:无明显的季节性;专业化与协作化;技术性强,精密度高;分布集中。 工业集中分布原因①能源和原材料分布集中,只有集中工业分布才有利于对工业资源的利用②工业集中分布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提高经济效益③工业生产过程易于分解形成众多小部门,人们可以选择优势区位进行生产④工业各部门之间有着紧密的生产技术联系,或互为市场,只有在紧密的生产技术或市场联系中,才能节约能源、运费、生产用地,降低生产成本⑤工业集中分布可产生积聚效益。 工业类型分类:按生产力各要素在生产中投入的相对大小分为劳动、资源、资本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四类。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特点①就业机会多②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③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低④能源和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可就地取材,产品成本低,适合于资本短缺、技术基础薄弱而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工业布局原则①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动力产地和产品市场以及交通枢纽,以节约生产流通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②按照规模经济、保护环境的要求,确定工业基地的合理规模,防止工业过度集中或分散,促进大、中、小经济中心的形成③正确处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矛盾,推动落后地区的开发④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确定各自合理的工业部门结构,实现优势互补⑤充分考虑国家安全的需要。工业布局类型:根据工业部门或工业企业与资源或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可划分为资源型,河湖水型,临海型和临空型。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以知识决策为到向的经济。知识产业分为教育、研究开发、信息设备、信息服务和通讯,同于知识经济范畴窄。第四产业(知识、信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最主要的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经济活动。 科技工业园的创建条件①以地理位置临近一所以上名牌大学或科研院所为依托。大学是科技工业园的技术源和人才源②有一片具备必要的园区场地,且位于城市近郊,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信息方便③有一批科技创业人才,包括经营管理和技术开发型人才④有一批以产品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⑤管理机构必须高效、精干、廉政,不仅能行使地方政府的许多职能,而且是一个协调技术、金融、培训和市场等各方面为企业咨询和服务的机构⑥有一个以上的“孵化器”或技术创新中心,扶持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创业⑦不破坏周围环境,并逐步带动周围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提高周围地区的环境质量,和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影响人口分布包括经济因素,政治活动,医疗卫生状况文化教育,婚姻、宗教、风俗等因素,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3篇

学院:环境科技学院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 学生姓名: 专业: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号: 18010227 指导教师: 二零一零年六月二十八日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 学分: 实习周数:一天 实习地点: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 实习时间: -6-24 目录 实习目的 (2) 实习要求 (2) 实习主要内容 (3) 建筑特色 (4) 村落的选址布局 (4) 理水观念 (6) 马头墙 (9) 人地关系…………………………………………村落文化、民俗……………………………………

实习总结……………………………………… 实习的目的: 人文地理学是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继续,是培养学生掌握小区域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通过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可以学生印证在课堂上和教材所学的人文地理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地力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掌握区域调查的基本方法,从而结合实际研究问题的初步训练,为从事专业工作和参加社会经济建设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实习的要求: (1)掌握实习区域地理环境结构的基本特征、自然、人文条件与分布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了解实习区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及其形成因素。 (3)了解实习区域的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情况,探讨如何利用社会文化因素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 (4)探讨不同自然环境特征下,民居建筑的形成原因。 (5)提交一份人文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调查报告。 建筑特色 村落的选址布局 皖南宏村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着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村落选址建设,注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宏村的形态多为聚居形态,沿山势、水势、布局灵活多样,整个村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取得和谐统一,体现了皖南古村落的特有风貌。 从宏村的平面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宏村正好处于西溪的内河湾处.其实在这样的地点建宅是有道理的.由于河曲外侧长年受到水流的冲蚀,而造成土地的流失,进而面积会缩小,甚至造成地基的坍塌;反之河曲内侧由于泥沙的沉积,不但土地面积会不断地增加,而且还减少了洪涝灾的隐患因此从选址开始,"理水"就成为了宏村建筑布局的核心.宏村的人工水系既是生活系统,又是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同时也是围绕风水理论而精心规划的一套精神系统.水在宏村同时具有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象征

(精选)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第七章

人文地理教案(陈慧琳版与王恩涌版完美结合)

前言 人文地理教学计划 1、第一章:绪论(2周、6课时); 2、第二章:文化与人文地理(4周、9课时); 3、第三章:人口分布与迁移(1周、3课时); 4、第四章:人口与发展(1周、3课时) 5、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周、3课时)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6、宗教与宗教地理;(2周、6课时); 7、聚落地理;(2周、6课时); 8、政治地理;(2周、6课时) 9、人文地理所面临的问题(2周、6课时) 考核体系1、考核体系综合考核指导思想,设计考核办法框架如下:1、学期考试:试卷成绩占总评70%;2、平时成绩占总评30%,其中:出勤占5分、课堂表现占10分、小论文占15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2、平时成绩(30分):21、出勤成绩5分:随机点名5次,缺1次扣1分。212、课堂表现成绩(10分):上课期间的回答问题、课堂讨论等表现的评价。213、小论文(15分)总体要求:开始时间: 6周左右;方向:个人兴趣偏好、现实资料、发展方向;制定写作大纲,收集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内容翔实、3500—4500字的小论文。经多次修改定稿后,交由老师课阅读、批改后给出最终分数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工作与流程。具体选题要求:一、大题与小题。受资料与知识、经验与能力、时间与精力的限制,宁可小题大做、勿大题小作;二、求全与求新。不求面面俱到,惟求创新突破;三、专深与博广;四、长期与短期。张曙光、《繁荣的必由之路》、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9 《经济理论研究的几个方法问题》22、试卷成绩(100分*70%):学期结束,课程修学完毕,从试卷库10套试卷中随机抽出2套试卷,进行闭卷考试。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1.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因映学科分支 1.1.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尤指现代地理环境,具体而言,是指由大气圈、水圈、岩石、生物圈、智慧圈组成的、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面或表层,是一个包括自然、经济、人文三大环境的复合系统。 1.1.2研究对象与因映学科分支 1.1.3地理学的学科分类体系 1.1.3.1二分法: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大人文) 1.1.3.2三分法: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小人文) 1.2 狭义人文地理与广义人文地理:是否包括经济地理学 1.3人文地理与其他分支学科 1.3.1人文地理的地位:二分法:半边天;三分法:三分天下有其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