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陈慧琳版)重点

人文地理(陈慧琳版)重点
人文地理(陈慧琳版)重点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农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强烈的地域性和明显的阶段性。类型:以种植业为主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是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是在人的作用下完成的生物有机体的生命过程。

原始农业主要包括由野生动物驯养发展而来的游牧业和由植物驯化发展而来的刀耕火种式的种植业。此时劳动生产率虽底,但农业经济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于人口的增长,农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凸现出来,如迁移农业对森林的破坏。

传统农业以梨耕锄种、手工劳动为主,虽对自然界有取有予,终因投入水平底难以获得足够的农产品,且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灌溉方式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石油农业也叫能源农业,一方面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业产品的商品率;另方面却破坏了农业主要自给系统特别是自然生态系统,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土地退化,农产品污染,农田系统遭到破坏等。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应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性和物质的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以便尽可能地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集约农业,一方面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业生产;另一方面,继续发展以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化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改造,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做到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协调发展、有机结合。

土地适宜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的、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

工业经济活动的特点:无明显的季节性;专业化与协作化;技术性强,精密度高;分布集中。

工业集中分布原因①能源和原材料分布集中,只有集中工业分布才有利于对工业资源的利用②工业集中分布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提高经济效益③工业生产过程易于分解形成众多小部门,人们可以选择优势区位进行生产④工业各部门之间有着紧密的生产技术联系,或互为市场,只有在紧密的生产技术或市场联系中,才能节约能源、运费、生产用地,降低生产成本⑤工业集中分布可产生积聚效益。

工业类型分类:按生产力各要素在生产中投入的相对大小分为劳动、资源、资本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四类。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特点①就业机会多②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③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低④能源和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可就地取材,产品成本低,适合于资本短缺、技术基础薄弱而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工业布局原则①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动力产地和产品市场以及交通枢纽,以节约生产流通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②按照规模经济、保护环境的要求,确定工业基地的合理规模,防止工业过度集中或分散,促进大、中、小经济中心的形成③正确处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矛盾,推动落后地区的开发④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确定各自合理的工业部门结构,实现优势互补⑤充分考虑国家安全的需要。工业布局类型:根据工业部门或工业企业与资源或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可划分为资源型,河湖水型,临海型和临空型。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以知识决策为到向的经济。知识产业分为教育、研究开发、信息设备、信息服务和通讯,同于知识经济范畴窄。第四产业(知识、信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最主要的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经济活动。

科技工业园的创建条件①以地理位置临近一所以上名牌大学或科研院所为依托。大学是科技工业园的技术源和人才源②有一片具备必要的园区场地,且位于城市近郊,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信息方便③有一批科技创业人才,包括经营管理和技术开发型人才④有一批以产品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⑤管理机构必须高效、精干、廉政,不仅能行使地方政府的许多职能,而且是一个协调技术、金融、培训和市场等各方面为企业咨询和服务的机构⑥有一个以上的“孵化器”或技术创新中心,扶持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创业⑦不破坏周围环境,并逐步带动周围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提高周围地区的环境质量,和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影响人口分布包括经济因素,政治活动,医疗卫生状况文化教育,婚姻、宗教、风俗等因素,

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其中社会经济因素通常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于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或叫人口的空间形式。人口分布通常是以人口密度、人口经济密度和比较密度等形式表示。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在空间上体现在①纬向分布(集中在中纬度20°~60°之间)②沿海分布(距海岸带200公里居住世界人口一半以上)③人口垂直分布(随海拔升高逐渐减少,90%居住在海拔1000m以下的比较低平地区)④人口城乡分布(越来越向城市集中,目前城市占45%,有的国家已达70%)。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⑴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客观自然基础①气候是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一种自然因素②不同的地形对人们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联系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从而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人类的适应能力,制约着人口分布③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④土壤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影响人口分布。首先是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分布;其次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含量过高或过低将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进而影响人口分布⑤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人口分布有极大的吸引力,但其引力的强弱是根据矿产资源本身的条件和人类对它的开发利用程度而变化。⑵社会经济环境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①生产力的发展与分布对人口分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了供养人口自身生存和繁衍的必要物质生活资料,也决定了供养人口所必要的物质生产资料;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在产业部门的结构上,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人口的分布有很大影响;最后生产力布局在地域上的延伸或变化,必然引起人口再分布②科学技术进步孕育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必将导致新的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布局的巨大变革,进而导致人口分布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首先科学技术进步将改变或削弱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迁移和居住的选择性将有所增大;另外科学技术将促进新地区的开发⑶在一定程度上受开发历史的影响,而开发历史又与自然环境的优劣相联系⑷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各国的人口经济政策、以及疆域变动和战争等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都有重大影响

人口结构是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特征(或标志)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既各特征的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也称人口构成。包括自然结构(年龄、性别、种族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民族、产业与职业、文化教育、宗教结构),地域结构(城乡结构以及政区或自然区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在一个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反映了过去人口发展的历史,涉及地区劳动人口的比例及其未来变动趋势,影响到未来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年轻型预示着未来人口增长压力大,将以数量扩张式发展,又称扩张型。老年型表明人口增长后续乏力,将以数量收缩形式变动,又叫收缩型。成年型各个年龄组人口分布均匀,呈稳定状态,又叫稳定型。

现代人口流动国内以人口城市化为主,国际以非定居的外籍工为主。以流向而论有两大特点⑴由农村向城市移动,使城市人口比重明显提高;⑵由生存条件差的地区向生存条件好的地区移动,由谋生比较困难的地区向收入高的地区移动。

第4章人类的活动中心—聚落

城市:从地理学角度看,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类型,是非农业产生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划分城市的标准:行政地位,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例,服务设施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每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城市化机制: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工业生产在城市地域形成聚集的过程)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未来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中心初始化阶段(2)郊区城市化阶段发生在工业化后期向服务经济的结构转型中。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城市核心去过于稠密的生产要素、人口、建筑所带来的“城市病”,为了改变规模不经济的状态,改善人们的居区环境,客观上要求城市核心区的生产要素、人口和城市职能部门向外围地域扩散②产业部门的土地竞租不断完善,商贸和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土地利用效益及竞租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产业部门,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工业和居住也的竞租能力难以适应城市土地竞争机制,必然要向地价相对较低的城市外围地域转移③

城市对外交通网络的形成和交通工具的完善,中心城市化阶段为郊区城市化提供了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结果是①城市核心区人口向郊区转移②郊区成为城市核心区工业产业扩散的理想区位③市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商业竞争激烈,部分竞争力能力差的商业企业被迫迁往郊区,同时迁往郊区的工业企业及居民成为新的服务市场对象吸引着中心城区的商业企业向郊区扩散④郊区城市化促使城市核心区与外围地区共同构成都市化地域。(3)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业企业从商业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类型(1)向心型与离心型(包括外延型和飞地型)(2)自力型与他力型(3)景观型与职能型(4)突发型与渐近型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承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分基本职能(城市向区域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作用,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和非基本职能(向城市居民提供消费需求的作用)

城市首位分布规律既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比这个国家第二位城市大得异忽寻常。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的常用指标是首位度(是一国或某一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称为首位分布。

城市金字塔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其数量越多,将城市数量随规模等级变化用图表示出来,便形成城市金字塔。

位序-规模率:某一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城市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关系存在的规律。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城市地域内部,各种不同的功能区在空间上的有机联系,共同构建的城市整体。较著名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1)同心圆理论(2)扇型理论(3)多核心理论。三种理论都以分析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三种功能区布局为基本内容。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空间相互作用是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的形成的基础,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则是城市之间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1)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①对流既城市之间的产品、原材料和人口等生产要素的移动,以物质和人口移动为主要特征②传导表现为各种交易过程,以货币流动为主要特征③辐射表现为各种信息、技术和思想从产生源地向外扩散。(2)引力模式和潜力模式,城市之间相互作用量的大小取决于城市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要素流量,测量城市之间相互作用量的大小通常用引力模式和潜力模式。

空间扩散类型(1)传染扩散是指某一事物从产生源地渐进、连续地向外进行空间传播,传播过程类似于传染病的扩散,受距离摩擦阻力影响,事物扩散随距离增加而逐渐被削弱(2)等级扩散是指某些事物(新思想和新技术)首先在同一级城市之间传播,然后向次一级城市传播。我国信息技术的扩散主要采用该方式(3)重新区位扩散,某些新事物是由传播者自身驱动,将事物传播到其他区位。

村落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相对于城市(或城镇)的一种聚集类型。特征:人口和建筑密度低,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职能水平低,人口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我国村落地域是指建制镇以下的地域,村落由村庄(中心村、基层村)和集镇构成。原始村落的两种基本形式(1)在树林丛生处利用树木扎捆而成,建筑一般呈环形布置(2)在无树木处用石快堆砌而成,称“蜂穴居”。城乡一体化是现代村落发展的必然趋势。

村落职能类型(1)农业村落以从事耕作业为主,兼营动植物上饲养和其他农副业,多分布于平原与河谷、三角洲地带(2)牧业村落分固定、半固定与流动三种类型(3)渔业村落分内河湖和沿海两种类型(4)林果业村落以生产各种水果和经济林为主要经济活动。

村落布局类型:主轴型,子母型,串珠型,均衡型和星点型

村落社区是指在乡村地区,具有密切亲缘关系和共同的生产方式、社会地位、社会认同感的人口聚居的地域。社区内部差异而形成的次级社区单元被称为邻里。村落社区具有产生功能(最基础)、生活功能和服务功能;可分为集聚型、分散型和条带型。村落社区变化的动力(1)城镇化(2)区域村落社区之间矛盾运动(3)社区内部发展水平提高及产业结构变化。

城市与区域相互关系原理:区域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哺育城市、城市反哺区域(具有哲学意义);(1)城市是“点”状地理单元,而区域是“面”状地理单元。(2)

城市景观是只由城市轮廓、道路格局、知识建筑、城市风景点、城市绿化地等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城市视觉系统。

第五章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1文化: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

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社会文化)三部分。

2物质文化:是指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那部分文化产物。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是人类生活

和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工而形成的人为创造物。它体现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工艺技术相结合的程度。

3行为文化: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包括人际关系和规范了的社会制度。

4精神文化: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和观念形态指导下的行为规范等。

5文化因子是地域文化中最小的要素。因子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既可指某个行为因素,也可指某种

生产工具、某种思想、观念等。文化丛是由相互联系的文化因子在一个有机统一体中构成。在一个地域内,各种具有地域特性的文化丛之集合组成文化系统。从属于某一系统的人们所居住的特定地域是文化区。一组相关与相似的文化区在空间上连续或不连续的分布构成文化圈。

6文化生态关系就是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的功能过程是生态过程。文化生态是应用

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其基本观

点是环境(自然环境)现象对所研究的文化行为的起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主导作用;(2)网链型文化生态关系,其观点是在环境与文化的变因之间存在着“作用的相互依赖性”,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考察,而不要总想确定确切的原因与结果;(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注重于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

为动机。(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人类利用自然应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

一部分,强调文化与环境的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7文化整和是指文化系统内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丛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协调的就是整和否则就不整和。各种文化因素或文化丛整和关系构成文化系统或称文化地域综合体,地域文

化系统的文化整和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地域文化系统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三成分的整和关系,即内整和;其次是地域文化综合体文化与新文化的整和关系,即外整和。

8文化扩散是文化现象的空间移动和时间发展过程的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类型可分为:

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通过一地的居民为中介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这样不断传下去,其所占据空间越来越大,其特点是A地理空间连续B旧分布区在新分布区内;迁移扩散是指具有某种思想、技术的人或集团,由于某种原因到另一地,将其原有的文化带到新的地区,其文化也随之在新居住地传播开来其特点是A扩散比较快B带去的是地道的原本文化。

9文化扩散过程的特点(1)扩散的动因A:一种文化特征、一个文化因子、甚至一个文化系统,只

要它有价值,有意义,便会为人学习、仿效和接受B:人类对幸福的不懈追求,即是创造文化的动力,正是它促进了人类的相互交流C:每一次具体的扩散过程都有具体的原因。(2)文化扩散的阻滞(自

然阻滞和文化阻滞)。(3)文化扩散过程中的文化接触,文化接触或文化涵化是指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向接触经过一段很长时间,两者相互采借、适应,彼此发生了改变。

10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属于某一文化系统的人在空间上的分布。有三种类型:形式文化区(是

指一种文化因子、文化丛、文化系统的分布地理范围)、职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社会等职能影响的空间范围)和乡土文化区(是一种在居民头脑中存在的一种区域意思,而且这种区域意思的名称和作用亦被他人所接受,也称感性文化区)。目前常用的是形式文化区即统称的文化区。

11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综合作用于地表的地域文化的综合体现。特征(1)它是个客观存在的地域单

元、人文现象的总特征;(2)反映了人文现象与环境的特定关系;(3)文化景观是能够观察和感觉到的事物现象,它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4)它随时间发展不断变化;(5)完全不同于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它产生的基础、背景和依托;(6)具有一定的话语体系,能直观地反映一定的景观内涵,具有易读性的特点。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集中于:聚落的布局、土地利用的格局和建筑风格。

12民族体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综合体,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特征和心理特点并

意思到自己的统一和其他这类构成体的区别的人们的总体”。两大特征,即文化特征与心理素质。

第六章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1休闲时间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满足饮食、睡眠等生理活动必要的时间,家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即是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的,完全根据个人意愿去利用和消磨的时间。休闲活动是人们在休闲时间内进行的各种活动,它具有自主性、自由性、消遣性和参与性的特点。

2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

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合。

3休闲与旅游既存在联系又有区别。闲暇时间是旅游和休闲的必要条件,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

的修闲活动的一部分,在异地进行的观光、度假、娱乐、健身等活动既属于旅游活动,又属于休闲活动;而在异地进行的公务、商务、会议、文化及修学和专项考察等旅游活动也带有一定的休闲色彩。

4旅游活动构成:旅游者是主体,其数量规模和消费水平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因素;旅游资源是

客体,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重要部分;旅游业是媒介,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资源的桥梁。

5旅游业:是指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综合产业,是由旅行社、

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景点、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组成的产业群体,属于服务行业。

6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相互间的互补性(是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在旅

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及水平、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能建立起旅游供需关系)、替代性和可达性(它是语言、经济、政治、文化联系的函数),遵循空间组织的距离衰减规律

7旅游流即旅客流,指数量较大的游客群体为了旅游,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活动对象,可通过

旅游活动的流量和流向来衡量。

8旅游流地域分布特点和趋势:1)区内旅游流大于区外旅游流,区外有逐渐增加的趋势;2)主要

的国际旅游流始于、也终于发达国家和地区;3)旅游者实施综合性旅游,即一次旅游走遍几个国家和地区;4)旅游流向和流量集中在级别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和文化特色的显著区;5)流向大城市;

9旅游资源是指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象和事

物。按资源特性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按资源利用分为再生旅游资源和不再生旅游资源;以区域功能可划分为自然景观、名胜古迹、人工建筑物、商业旅游、科学考察、民俗风情和宗教旅游资源;根据旅游活动性质分为观赏型、运动型、休(疗)养型、娱乐型和特殊型旅游资源;按旅游资源特性与游客体验分利用导向游憩资源,资源基础游憩资源,中间型游憩资源。

10旅游资源的评价目的在于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和掌握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论证开发、

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定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步骤、顺序、重点等,为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奠定基础。包括旅游资源的要素评价、开发条件评价和效益评价。

11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1)一般体验性评价:对旅游资源的质量体验而作出的评价;(2)技术

性评价:对旅游资源进行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性进行技术分析。(3)综合性评价:选取多项恰当的因子和开发条件,并综合考虑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对旅游资源较为评价的一种方法。

12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

(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景点和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对其影响的因子有社会文化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

13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地理环境对旅游的影响(1)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旅游动机产生的基础;

(2)地理环境造就和烘托了旅游资源a地貌可通过其形态给人以各种美感;而且了作为其他旅游资源的依从场所;b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自然因素之一与其他景观相结合形成多姿多彩的旅游景观;c气象气候是自然环境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既有直接造景功能也有间接育景功能;d生物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主体,是自然景观的主要标志;(3)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导致旅游资源分布的区域性;(4)地理环境的演变、突变改变着景物的形态,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发展。2.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的旅游活动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也有反作用。人类为了发展旅游。使旅游业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往往在地理环境质量较高的地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从事旅游建设和旅游活动,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旅游活动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人类有有意或无意地破坏了环境与资源,变坏的环境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社会,引起旅游活动和环境的变化。这就是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1)旅游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推动力;(2)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a对水体的破坏(2)对生物资源的破坏(3)空气]噪音污染

14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经济作用:积极作用有1)赚取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2)积累资金,

回笼货币,促进财富再分配;3)扩大就业;4)促进产业合理化和综合发展;5)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所谓旅游扶贫就是利用发展旅游业的政策、资金、技术和管理里服务对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通过旅游综合效应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观念更新,从而摆脱贫困。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自身的经济结构和供给能力,如果不顾自身条件,片面强调积极作用,回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1)旅游是一个创汇行业也是一个用汇行业;(2)经济欠发达而旅游资源充足的地区,旅游过度超前发展,旅游业配套设施投资巨大,旅游门槛高,对区域经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3)旅游是一向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因此过分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4)旅游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甚至损害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和利益;旅游的季节性也会造成大量的设备闲置浪费和劳动力的季节性失业。

15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文化的影响:积极影响(1)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国度社会文化的

交流;(2)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3)发展旅游业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4)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社会文明;(5)发展旅游业能展示精神文明,创造精神文明。消极影响(1)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受到不同程度破坏;(2)传统文化简单、粗糙的舞台化、商品化,导致其文化内涵消失和艺术形式的退化;(3)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业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第七章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

1政治:是一种无形的、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有广泛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

表现,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围绕着一定的国家政权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展开的活动。

2政治活动:是人类行为的组成部分。从小的方面讲,有个人的政治活动,热选举、参加政治交流、

组织政治利益集团、缴纳捐税等;从大的方面讲,有国家乃至国家集团活动,如国家政治管理、国家之间乃至国家集团之间的对立冲突与合作等。

3政治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由合法机构以及他们实际和法定形式的政治行为与政治过程

组成的一个时空系统,其他地域范围小至地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洲乃至整个世界。

4国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土地上,具有一定的统治权,并拥有一定的国民而组成的社会实体,是统

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国家有四个基本要素组成:(1)拥有一个能够行使主权、统治领土和组织国民的政府;(2)有公认的国界所划定的领土;(3)有定居的国民;(4)有主权。

5首都: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地,是国家政治活动中心。

边疆:一般是指两个政治区域之间的过度地带,有时也指一国国界线之内远离首都或核心区的部分。政治分区在景观上表现为边界,是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调整的结果。

6国家实力就是我们所说的综合国力,即国家的总体力量。

7国际组织:是指跨越国界的一种多国机构,是国家政治行为的一种表现。一般地,凡是两个以上的

国家或其政府、人民、民间团体基于特定的目的,以一定的协议形式而设立的各种机构,均可称为国际组织。

8领土:是具有一定的规模、形状、并由一定的边界所限定,它即是国家主权所及之地,又是国民居住

生活之地。广义的领土包括领陆、领水和领空,而狭义的只包括领陆。其变更可分为原始取得(包括先占和添附)和转承(包括时效、割让和征服)两类。

9领土形状对政治活动的影响:致密型领土紧凑,有利于国家行使主权;相反,零碎型、长条型、

延伸型领土,地区之间的联系与政府管理有一定的困难,主权影响力有时难以到达,容易导致地方主义,从而造成交往与内聚的困难。嵌入型与穿孔型领土尤其是飞地,由于管理上的不方便以及特殊性,给所属国家和东道主国家都造成了诸多不便,容易影响两国的正常的国际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世界全球性的社会政治问题,其中资源问题是最根本性的问题。所谓人口问题,实际上是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社会的供应量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所谓环境恶化本质上主要是自然资源数量减少、质量衰退,从而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

10对资源利用的调控主要有以下措施:(1)加强资源个管理,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2)保

护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3)开发利用新资源(4)进行资源立法(5)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之上的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

11国际冲突在国际范围内发生的、主要以民族国家为参与者或着以民族国家为对象的暴力对抗。

12国际冲突与地理环境:(1)历史上长期遗留的、从为的到根本解决的民族、种族与宗教矛盾是

当代国际冲突的重要历史根源(2)边界争端往往是引起当代国际冲突的直接原因(有领土争端、位置争端、功能争端和资源争端)(3)对于资源、水道、交通要道的争夺(4)世界上日益扩大的社会经济差距。(5)原苏联和东欧的巨变和由此产生的两极格局的崩溃,是导致新的国际冲突,特别是小的、局部的和低强度的冲突的一个重大因素(6)若干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是导致当今世界国际冲突或潜在冲突的一个最不稳定的因素(7)争夺全球共用地。所谓全球共用地是指人类居住的空间地理环境中主权国家不能单独占领和享有的那部分空间,包括外层空间、大气、海洋和南极洲。

13中国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背景:(1)中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俄、日、印、

印尼、美(2)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总体上呈稳定与缓和势头;(3)还有许多不安定因素在发展a中国周边国家存在着核扩散的潜在威胁b中国周边国家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c民族、宗族矛盾上升为困扰中国周边安全的突出问题d南沙问题可能成为中国的一大隐患;d台湾当局台独势力的发展将使我国卷入局部战争的危险不断增大,但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然很小;e美国因素是中国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中最不稳定和最大的不确定因素(4)新世纪中国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安全战略构想a立足亚太,稳定周边,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建立亚太地区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和区域战略平衡中发挥一个大国的作用,以维系亚太地区的和平、安全和经济发展b继续大力推进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构建地缘安全的国际环境c进一步推进沿边地区的开放与开发,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安全的周边环境d构筑合理的国内区域经济格局,增强国际地缘安全的国内地缘的保障e纵深推进科教兴国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第八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维护

1自然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广义的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

质和能量,即包括人类经济社会所必需的具有稀缺性和经济价值的经济资源,又包括一般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有用就是资源”是该种理解的核心。狭义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经济自愿,具有数量上的稀缺性,分布上的差异性,经济上的有价值性,在狭义的理解中,气候不具有自然资源属性,而归为自然条件。按物质组成分为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土壤和空间位置)智牙和气候资源;按存在空间范围分为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按增殖能力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自然资源的特征:有使用价值、多用途性和替代性、空间差异性、数量有限性、动态性、自然和社

会双重属性、不可缺少性、整体性。

3环境资源:是指某个标准或某种要求的环境状况与环境背景值或环境现状之间的环境容量。

4资源保护是指人类由于长期发展的需要以及世界资源日趋短缺,资源人口矛盾越来越突出的原因,

而采取的一种旨在使自然资源长期存在,保证供应和不受破坏的社会、经济、生态措施。

5人类对自然资源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态度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和观点就是所谓的自然资源观。正确的资源观是一种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合,人与自然协调统一,

保护与利用并重,经济自然一体化的综合观念是正确的人地关系在资源方面的体现也是人类资源开发利用历史的科学总结

6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人类对各类资源的快速增长,而世

界可供给的资源在数量上的有限性构成了供给的有限性;(2)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了区域资源供给能力的差异;(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世界资源问题的不断加剧,并

引起世界资源供需的时空失衡。主要表现(1)人口激增造成巨大的资源需求,形成了人口对资源的巨

大压力(2)土地退化面积扩大,土地资源可供应量逐步减少或劣化(3)水污染严重,水资源供给日益紧张(4)物种濒临灭绝,可更新动植物资源危机加剧(5)资源消耗日趋扩大,储量越来越少。资源问题已是全球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因此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证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当代人应尽的责任和必然的选择。

7资源永续利用的措施与对策: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也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永续利用对

开发利用作出了新的限定,即要保证当代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又要满足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对资源的利用需要。(1)自然资源保护是指人类由于自身长期发展的需要以及世界资源的日趋短缺,资源人口矛盾越来越突出的原因,而采取的一种旨在使自然资源长期存在,保证供应和不受破坏的社会、经济、生态措施。A建立保护区B制定FL法律法规B设置保护机构C开展宣传教育,提高资源保护意识,减少资源浪费与破坏D建立许可证、登记、奖惩和检查制度(2)资源管理是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属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一个方面;一般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所辖范围内的矿产、水、森林和动物等各种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买卖、租赁、抵押等经济行为和经济过程所作的干预和约束。作为政府职能有以下几个方面A资源状况的调查与统计B资源管理机构建设和职能划分,C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D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

第九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一代环境问题:以污染公害和生态破坏为代表(未解决);第二带(全球环境问题)是以气候变

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为中心(接踵而来);两者相比前者具有直接性和局部性而后者具有跨国性和全球性。现在发达国家以基本走过公害治理,主要面临全球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一、二两种环境问题的双重挑战。因此发达国家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抑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废物的排放,主动帮助贫困国家发展经济以维护“地球村”的整体利益;而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但要走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新路子,在经济发展中加大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努力实现环境与发展相协调。

第十章区域发展协调

区域共同体是指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人类同所有其他的生命的和非生命的环境因子或成员组成的关系统

一体,各成员实现着各自的价值、权利和义务的合理的满足,实现协同进化从而在整体上达到和谐。区域共同体的主要特征就在于自然与人类个成员有着互惠互利的、平等的权利和价值目标。

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又叫全球统一性原则。就是将区域内人类系统和

环境系统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和谐共进的而不是互相抵触的美好的完整系统。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2)地域性原则,又叫差异性原则。区域可持续发展必然依据各国各地区的不同的资源、环境、民族、文化特点,这样,协调与统一工作才能有特色、有成效。(3)同一性原则,则是人类愿望与人地发展目标的一致性。(4)人口控制原则,是指人口的增长不对区域环境造成生态压力、并能满足未来环境承载力的不断扩大或保持长期平衡的要求。(5)持续进步原则,是指实现全部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管理制度、生产方式不断更新,以提高人类抗御风险和减轻对环境破坏的能力,贫困和环境承载力低下的地区能够获得富裕地区的技术、资金的援助,提高生存的能力,获得平均发展的机会,使人类各群体成为一个和谐、平等并有共同美好未来的整体

人文地理考研学校分析

人文地理考研学校分析 人文地理学传统厉害的学校和研究院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 在这里北京大学的地理学就不要说了,拥有地理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也是拥有地理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山大学的人文地理学也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科学院虽然没有国家重点学科,但是其地理学在全国的地位可想而知。这五个是人文地理学的最高学府,也是考研难度最大的学校和研究院所。 拥有人文地理学博士点的学校:安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这些学校拥有人文地理学的博士点,其中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虽然不是“211”高校,但是这几个学校的人文地理学的难度并不小,热度可想而知了。在这些高校里,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的难度应该相差不大,都是211的院校,而且人文地理学综合实力并不差,具体排名可以参考上面的网站,其中南京师范大学是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估计是这批学校里最难的,原因大家都知道。 拥有人文地理学硕士点且是211工程的学校:湖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昌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延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大学。其中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一个档次上次的,报考人数和报考难度相差不大,但是华南师大因为地处广州,而且学校公费比例大,所以相对比较热门。浙江大学虽然没有博士点,但是由于是全国知名大学,所以报考人数并不低,而且由于招生人数少,难度非常大。云南大学虽然地处偏远,但是学校是211,而且人文地理学还可以,报考虽然不如湖南师大、华南师大、西南大学,可是并不会差到哪去,但是2011年人文地理学需要调剂的。南昌大学虽然是211,可是人文地理学只有一个硕士点,而且是挂靠在南昌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综合实力相信大家都知道,排名在全国不怎么样。所以并不是很热门,难度也不是很大。前几年因为有个方面不考数学,导致了很多学生的报考,最激烈的一次就是2008年。不过从2009年开始要考数学后,难度就大大降低了,每年都需要调剂,不过2011年没有调剂。延边大学在吉林延吉,地处偏远,不过由于是211,所以并不需要调剂。 拥有人文地理学硕士点的一般学校:江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广州大学、华侨大学、徐州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这些学校就不要多说了,由于本身实力和地理位置等相关原因,并没有上面的学校那么热门。不过西安外国语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华侨大学、广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基本是不需要调剂的,一志愿报考人数一般都能录满。 不过今年教育部公布了新一批的学科学位点,增加了不少新的学校,但是现在因为没有招生,所以实际的效果并不知道。 可能还有一些科研院所招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生,但是一般都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分支科研机构,这里就不多说了,难度大家应该知道。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第六章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填空题 1.由于休闲活动是休闲者自己来选择和参加,因而它具有、自由性、消遣性和。 2.旅游地与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相互间的、和,遵循空间组织的距离衰减规律。 3.按资源利用的角度,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和。前者指那些在旅游过程中被部分消耗掉,但仍然能通过正当途径再生产所补充的一类旅游资源。后者指那些在自然生成或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遗存物。 4.旅游活动的构成包括:、、。 5.旅游是暂时在异地的活动,不导致在异地的。 二、名词解释 1.休闲 2.旅游 3.旅游资源 4.旅游环境承载力 5.旅游业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活动属于旅游的是:()。 A、家庭阅读 B、室内运动 C、看电视 D、在异地的公务会议 2. 旅游动机产生的基础是()。 A.人的心理需要 B.旅游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C.地理环境的差异 D.经济的地区差异 3、()是构成旅游活动和旅游事业最基本的要素。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动机 D、旅游目的 4、下列属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的是()。 A、投资条件评价 B、特色评价 C、密度评价 D、容量评价 5、用来度量旅游活动的季节性所引起的指数是()。 A、高峰指数 B、地理集中指数 C、季节性强的指数 D、综合指数 6、()因素是影响旅游地和可原地空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A、时间 B、语言 C、文化 D、距离 7、旅游资源效益评价,不包括()等方面。 A、区位条件评价 B、经济效益评价 C、环境效益评价 D、社会效益评价 8、下列不属于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子有() A、社会文化环境因子 B、自然条件因子 C、社会经济环境因子 D、生态环境因子 9、旅游地承载力指数强度分项不包括() A、游客密度 B、游客年龄 C、旅游用地强度 D、旅游收益强度 四、多向选择题 1. 下列活动属于休闲活动的是()。

人文地理学 第二版 赵荣 考研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二、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 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俄国学派:承袭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取代人文地理。 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削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了人地 分立的局面。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60年代以后建立起“统一地理学”的概念。70年代后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已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化、社会化、计量化和生态化等趋势。在出现人口、资源、旅游、文化和民族等概念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建设地理学和工程地理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开始得到重视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心理学方法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在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云南师范大学_陈慧琳_人文地理学考研核心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地关系 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2.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地域为单元,着重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3.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4.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中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 5.人地系统: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一、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 “人”: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 “地”:指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二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力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具备以下属性: (1)数量上的有限性。 (2)地域上的差异性 (3)制约性和可变性 (4)有限的稳定性 (5)层次性和复杂性 (6)整体性

人地关系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到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人口是开发利用环境的基本动力;过量的人口对环境是一个压力,是造成人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无一定数量的人口,也谈不上利用环境。 二、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 (1)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 (2)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 (3)生态足迹的研究 (4)社会质量的研究 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 (1)空间的网络化 (2)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 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 (1)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 (2)矛盾和互补的关系

关于考研人文地理专业就业前景解析

关于2017考研人文地理专业就业前景解析 1、概述: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2、研究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 02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03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04文化地理与区域规划 05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70城乡规划与管理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中山大学为例) 3、培养目标: 要求毕业生掌握坚实宽广的人文地理学基础理论方法,具备坚实的地理学、规划学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较为广博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建筑与工程技术学知识;掌握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的能力和运用遥感和GIS技术的技能;了解国内外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并能积极借鉴其长处用于科研;成为从事城市与区域及相关

领域的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性专业人才。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方向(01、02、03、04、05)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61高等数学(B) (4)879城市规划原理(含城市道路与交通)或878地理学基础 方向(70)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8城乡规划 (4)880地理学综合 复试专业课: F3704综合考试 (注:各大院校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中山大学为例) ◆就业前景 人文地理学仍是许多分支学科松散组合的一门学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有关人地关系的理论探讨,数量统计方法和模型、系统的运用,行为科学的引进,以及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也尚处于初始阶段。 尽管人文地理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考研专业词汇总结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罗士培:适应论。(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苏尔:文化景观学派。(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总体特征:(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8、方法论:(1)经验主义: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2)实证主义: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5)多学习、善思考、深入实际,新自作调查研究。 9、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10、文化结构:(1)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2)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3)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11、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1)生物适应性: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2)文化适应性: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3)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真题库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真题库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研] 答:人文地理学是指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2埃拉托色尼[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埃拉托色尼是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学者。他运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出了地球周长,成为最早测量地球半径的人,并在测地学和地理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raphe为描述,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文化特质的源地[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文化特质的源地是指某一特征文化特质的源地。文化特质的源地有单核源地和多核源地。文化特质的单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从一个地点产生,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文化特质的多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的源地除单中心的源地之外,还有一些是多中心的源地,以道教的文化源地为例,道教的文化源地有西部源地和东部源地。4环境决定论[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研]

答:环境决定论是指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环境决定论的最大优势是:为人们从自然环境角度理解对人类的极大制约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但其不足也是显然的,即过分夸大地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忽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能动作用,显示出理论认识的局限性。因此,在运用此理论时,须辩证地去发挥出优势来。 5民族[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研;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民族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它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民族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顺序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民族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类型。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民族都毫无例外地必须经过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事实上,有的民族从其产生之后,从未经历过奴隶社会而进入了封建社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民族分化为两个民族的现象,也出现了几个民族结合为同一民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被同化的民族当然不会再经历以后的社会发展阶段,而新产生的民族自然也没有经过其产生以前的社会发展阶段。6种植园农业[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种植园农业是指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生产,具有种植面积广大、使用劳力多和商品率高的特点。种植园农业一般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以及热带草原气候。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西以及广东等地区。

人文地理(陈慧琳版)1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农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强烈的地域性和明显的阶段性。类型:以种植业为主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是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是在人的作用下完成的生物有机体的生命过程。 原始农业主要包括由野生动物驯养发展而来的游牧业和由植物驯化发展而来的刀耕火种式的种植业。此时劳动生产率虽底,但农业经济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于人口的增长,农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凸现出来,如迁移农业对森林的破坏。 传统农业以梨耕锄种、手工劳动为主,虽对自然界有取有予,终因投入水平底难以获得足够的农产品,且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灌溉方式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石油农业也叫能源农业,一方面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业产品的商品率;另方面却破坏了农业主要自给系统特别是自然生态系统,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土地退化,农产品污染,农田系统遭到破坏等。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应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性和物质的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以便尽可能地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集约农业,一方面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业生产;另一方面,继续发展以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化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改造,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做到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协调发展、有机结合。 土地适宜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的、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 工业经济活动的特点:无明显的季节性;专业化与协作化;技术性强,精密度高;分布集中。 工业集中分布原因①能源和原材料分布集中,只有集中工业分布才有利于对工业资源的利用②工业集中分布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提高经济效益③工业生产过程易于分解形成众多小部门,人们可以选择优势区位进行生产④工业各部门之间有着紧密的生产技术联系,或互为市场,只有在紧密的生产技术或市场联系中,才能节约能源、运费、生产用地,降低生产成本⑤工业集中分布可产生积聚效益。 工业类型分类:按生产力各要素在生产中投入的相对大小分为劳动、资源、资本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四类。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特点①就业机会多②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③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低④能源和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可就地取材,产品成本低,适合于资本短缺、技术基础薄弱而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工业布局原则①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动力产地和产品市场以及交通枢纽,以节约生产流通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②按照规模经济、保护环境的要求,确定工业基地的合理规模,防止工业过度集中或分散,促进大、中、小经济中心的形成③正确处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矛盾,推动落后地区的开发④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确定各自合理的工业部门结构,实现优势互补⑤充分考虑国家安全的需要。工业布局类型:根据工业部门或工业企业与资源或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可划分为资源型,河湖水型,临海型和临空型。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以知识决策为到向的经济。知识产业分为教育、研究开发、信息设备、信息服务和通讯,同于知识经济范畴窄。第四产业(知识、信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最主要的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经济活动。 科技工业园的创建条件①以地理位置临近一所以上名牌大学或科研院所为依托。大学是科技工业园的技术源和人才源②有一片具备必要的园区场地,且位于城市近郊,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信息方便③有一批科技创业人才,包括经营管理和技术开发型人才④有一批以产品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⑤管理机构必须高效、精干、廉政,不仅能行使地方政府的许多职能,而且是一个协调技术、金融、培训和市场等各方面为企业咨询和服务的机构⑥有一个以上的“孵化器”或技术创新中心,扶持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创业⑦不破坏周围环境,并逐步带动周围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提高周围地区的环境质量,和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影响人口分布包括经济因素,政治活动,医疗卫生状况文化教育,婚姻、宗教、风俗等因素,

(精选)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第七章

人文地理教案(陈慧琳版与王恩涌版完美结合)

前言 人文地理教学计划 1、第一章:绪论(2周、6课时); 2、第二章:文化与人文地理(4周、9课时); 3、第三章:人口分布与迁移(1周、3课时); 4、第四章:人口与发展(1周、3课时) 5、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周、3课时)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6、宗教与宗教地理;(2周、6课时); 7、聚落地理;(2周、6课时); 8、政治地理;(2周、6课时) 9、人文地理所面临的问题(2周、6课时) 考核体系1、考核体系综合考核指导思想,设计考核办法框架如下:1、学期考试:试卷成绩占总评70%;2、平时成绩占总评30%,其中:出勤占5分、课堂表现占10分、小论文占15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2、平时成绩(30分):21、出勤成绩5分:随机点名5次,缺1次扣1分。212、课堂表现成绩(10分):上课期间的回答问题、课堂讨论等表现的评价。213、小论文(15分)总体要求:开始时间: 6周左右;方向:个人兴趣偏好、现实资料、发展方向;制定写作大纲,收集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内容翔实、3500—4500字的小论文。经多次修改定稿后,交由老师课阅读、批改后给出最终分数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工作与流程。具体选题要求:一、大题与小题。受资料与知识、经验与能力、时间与精力的限制,宁可小题大做、勿大题小作;二、求全与求新。不求面面俱到,惟求创新突破;三、专深与博广;四、长期与短期。张曙光、《繁荣的必由之路》、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9 《经济理论研究的几个方法问题》22、试卷成绩(100分*70%):学期结束,课程修学完毕,从试卷库10套试卷中随机抽出2套试卷,进行闭卷考试。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1.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因映学科分支 1.1.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尤指现代地理环境,具体而言,是指由大气圈、水圈、岩石、生物圈、智慧圈组成的、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面或表层,是一个包括自然、经济、人文三大环境的复合系统。 1.1.2研究对象与因映学科分支 1.1.3地理学的学科分类体系 1.1.3.1二分法: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大人文) 1.1.3.2三分法: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小人文) 1.2 狭义人文地理与广义人文地理:是否包括经济地理学 1.3人文地理与其他分支学科 1.3.1人文地理的地位:二分法:半边天;三分法:三分天下有其一。

考研六大热门专业利与弊人文地理

考研六大热门专业利与弊人文地理 ◆专业介绍 1、概述: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2、研究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 02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03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04文化地理与区域规划 05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70城乡规划与管理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中山大学为例) 3、培养目标: 要求毕业生掌握坚实宽广的人文地理学基础理论方法,具备坚实的地理学、规划学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较为广博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建筑与工程技术学知识;掌握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的能力和运用遥感和GIS技术的技能;了解国内外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并能积极借鉴其长处用于科研;成为从事城市与区域及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性专业人才。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方向(01、02、03、04、05)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61高等数学(B) (4)879城市规划原理(含城市道路与交通)或878地理学基础 方向(70)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8城乡规划 (4)880地理学综合 复试专业课: F3704综合考试 (注:各大院校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中山大学为例) ◆就业前景 人文地理学仍是许多分支学科松散组合的一门学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有关人地关系的理论探讨,数量统计方法和模型、系统的运用,行为科学的引进,以及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也尚处于初始阶段。 尽管人文地理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

考研人文地理学历年真题

考研人文地理学历年真题 人文地理学 一、简答题 1、什么是人文地理学?说明人地关系研究在人文地理研究中的意义和地位 2、怎样理解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综合性和区域性 3、什么是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关系? 4、试比较资源危机论与资源无限论的不同观点与共识各有哪些? 5、如何全面理解持续发展的概念? 6、规定持续发展所应达到标准的原则有哪几项?相应的持续发展的目标有哪几项? 二、综合分析题 1、试从人地关系历史发展过程,正确分析和评价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试比较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产生的背景和主要观点,并评价这两种观点。 3、试以中国或全球的实际为例,分析为什么说人口问题是当今全球性资源、环境、区域发展问题的核心。 4、以你熟悉的某个区域为例,说说三大全球问题在该区域的表现,试提出在该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5、比较三大全球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不同表现,世界各国在环境问题和持续发展问题上有哪些共识? 6、试就某个人文地理学研究课题设计一份调查提纲。

人文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 2、综合人文地理学 3、资源问题 4、环境问题 5、人地协调论 6、人地适应论 7、人地关系的动态性 8、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简答题 1、阐述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白吕纳的人地关系论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价 2、什么是人口爆炸?人口爆炸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3、举例说明区域文化与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4、从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出发,阐述什么是正确的资源观? 5、叙述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识 6、分别画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的研究模式图 三、问答题 1、试以某个区域为例,说明人类应该如何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为什么说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 3、比较调查研究方法与实验研究方法在人文地理研究中的作用、优势和局限性。 4、举例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陈慧琳主编]第七章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选择题 1、()是国家综合实力中影响重大而又相对稳定的因素,也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A人口B资源C环境D粮食 2、一定范围内的土地上,具有一定的统治权,并拥有一定的国民而组成的社会实体,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的是()。 A主权B国家C边界D首都 3、()是具体确定的,具有一定的规模、形状、并由一定的边界所限定。 A主权B领土C边疆D国家 4、国际组织是一种() A.国家间组织 B.地区间组织 C.多国政府、人民、民间团体参加的民间组织 D. 多国政府、人民、民间团体设立的各种机构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边疆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界限 B.边界是两个行政区域的过渡地带 C.首都是国家的行政中心 D.国家的领土只有领陆 6、主权国家的领土是() A.该国主权所及之地 B.该国领陆与领海之和 C.该国陆上疆界所框定的范围 D.所由该国居民生活之地 7、国家的基本要素包括()等。 A.政府 B.国界 C.领土 D.主权 二、名词解释 1 政治活动 2 政治 3 政治系统 4 边疆与边界 5 国际组织 6 民族与民族主义 三、问答题 1、国家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要素。 2、当代国际冲突具有哪些特征?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3、简述科技进步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4、领土对政治活动有那些影响。 5、分析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特征。 6、分析冷战后世界地缘经济格局的特征。 7、结合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式,分析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形势以及应采用的战略措施。 8、从人文地理角度,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9、分析自然资源与政治活动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辽宁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考研

辽宁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考研 我院人文地理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是我校六个重点学科之一。 一、学科建设的概况 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0年1月,我校组织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9月28日该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检查,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省属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目前已经确定106个重点基地(相当于理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我校的重点基地是全国唯一与海洋经济研究有联系的基地,也是唯一的以人文地理学为基础申报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 ●研究方向稳定――目前已经形成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研究、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逐步开拓海洋地缘政治与海洋地缘经济(海洋权益)的新方向。由韩增林、张永维、栾维新、张耀光、李悦铮、李靖宇等六位教授,和雷磊、安筱鹏等一批青年科研骨干共同组成了老、中、轻结合的学术梯队。 ●研究成果丰硕――先后承担"六五"期间《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七五"期间《辽宁省海岛调查》、"八五"期间《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九五"期间《辽宁省集装箱运输环境研究》等国家、省、部委海洋开发方面重点研究课题十几项;完成地方政府海洋和区域经济方面研究课题数十项;主持完成《辽宁省区域海洋经济布局机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六项(到目前为止承担的地理学科海洋经济地理研究方向的基金课题是全国最集中的),主持完成《海洋产业高技术化的“瓶颈”与对策研究》等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目前在研的课题41项,经费总额近百万元。研究成果获国家、部、委、省、市科技进步奖和社会科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区域海洋经济地理理论与实践》等学术专著十余部。 ●建立了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1981年开始招收海洋经济地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初步建立了以海洋经济地理、沿海港口城市、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等课程为主干的课程体系,先后培养了50余名硕士研究生。历届毕业生中有12人分别考取北大、南大、中科院地理所和日本千叶的博士研究生,还有一批毕业生分配到国家海洋局、省市计委等研究和管理机构。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陆域所承受的粮食、资源、水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人类逐渐把拓宽生存空间的方向转向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成为必然趋势。未来学家和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将是海洋经济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复习笔记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复习笔记 论绪第1章 复习笔记 1.1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1.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三部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 (1)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2)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3)经济地理学是以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来阐述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者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2)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出发,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3)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社会性 ①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②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并不断运动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研究不同发展实际和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2)区域性 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 (3)综合性

人文地理学考研经验

人文地理学考研经验 大家拿到真题后先将真题看一遍,大概熟悉下考点。仔细分析过师大真题的同学会发现: (1)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基本都是书上的,但是考得很细,有时课本上不容易发现的都考到了。这就要求大家在平时复习时要面面俱到,不能有偷懒的想法。 (2)论述题可能是书上的,即使是书上的综合性也较强,需要结合实际来回答。但是一般都是课外的,而且是每年出现都和经济方面的时事热点特别是区域经济的联系紧密。这就要求大家不能一味的以课本为基础,还要多留意时事。(3)这几年来师大对前几年考试不怎么重视的地方也开始出现在考试范围内了,所以大家不能按照传统的,以前没考过就永远不会考。 人文地理学 (1)人文地理学第一到三章基本就是纯理论,是学好人文地理学的基础。很多人觉得这个不必要,这错了,因为师大每年都会在前三章里面出简答题或名词解释。 (2)这几年人文地理学开始以前不怎么考的地方,现在也开始考了。如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而且往简答和论述方向发展的趋势明显。 (3)行为地理学中后面出现的公式以前不怎么考,但是现在开始出现在名词解释中了。2010和2011两年都考了。

(4)人文地理学的第7章一直以来是考试的重点,而且是重中之重,每年都考,而且和实际结合很明显,所以大家复习一定要注意人文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趋向。 (5)第13章每年考得内容比较少了,不过不能放,师大出题从来不按常理出牌。 (6)人文地理学的复习一定要细。 (7)书上的专有地理名词,如人物名或书名也开始成为了考试的重点,一般都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学 (1)第一章以前没考过的内容要注意,这几年开始注重了。(2)课本上的简单的公式一般会出现在名词解释中。如果是出现在问答题中,一定要回答公式的意义和优缺点。(3)第九章和第十章的那些复杂的公式一般不要记忆,要考也是考原理和操作步骤,一般会以名词解释和问答的形式出现。不过有些比较有名的方法还是要注意的:如“SWOT”分析和“德尔菲预测法”。 (4)每年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都有和时事联系比较密切的。如前面几年就考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理论贡献”,2011年考了名词解释“包容性增长”。所以如果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如果是和区域经济有关的理论,一定要注意。

我眼中的人文地理考研及就业

本人毕业于国家某重点高校人文地理专业,已工作一年有余,闲暇之余,看到论坛上师弟师妹的困惑,包括对考研,导师,就业等未来困惑,心有所感,因为自己走过同样的路,有过同样的担心,今天就整理下,以一个过来人,说下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下面部分内容来自于网上看的一个帖子,我觉得他写的很好,就班门弄斧了。 1、初试: 对于人文地理而言,师弟师妹们一般都是政治、英语+两门专业课或一门专业课+高数。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要重视历年真题,不管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花大把时间去研究它,琢磨它的规律、答题思路、出题重点,而后有重点和目的的去学习。但我觉得有一个不好的现象,或者说我当时就犯了这样一个错误,那就是对专业课不是那么的重视,平时花了很少的时间去复习,老想着英语呀,政治什么的,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有点后怕,因为我专业课分手才考了90多分,与对手差距太大,以致于花太长时间得到的公共课的分数优势也荡然无存,还差点没分配到公费名额。现在想明白了,公共课大家一般拉不开分数,你考55,我考65,能差多少?但专业课复习的好,就能考140左右,复习的不好,就像我一样,刚及格而已。而我们辛苦的准备考研,目的就是初试获取综合高分以便昂首进入复试,或复试取得高分,以期能获取公费或者一等奖学金,所以这里面一定要考虑各个科目的时间投入情况。 基于真题如此重要,我们就要想办法获取,获取真题的渠道很多。一是考研网、中国教育在线等等,均提供试题免费下载。不过他们提供的试卷年份一般不连续,不利于整体把握学校出题范围和重点。且有些只是粘了一些试题,说什么回忆版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二是向已考上的师兄师姐询问,这个就要靠个人关系和魅力了。三是研招办购买,但有些院校比如北师大、遥感所等就不提供真题,况且一般学校也不提供邮购业务。四是去淘宝网买资料,那些淘宝卖家一般都是在校学生或者已毕业的学生,几个人合伙,利用人脉和关系去搜集资料,因为他们是专业做淘宝,资料比较全,且有支付宝的支付中介,应该可以相信。但据我了解,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文科专业出身,做一个或几个学校所有学院和专业。而对于他们提供的人文和自然地理资料,质量还是有一定的风险。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如专业背景相同的学长,他们所提供的资料和信息含金量应该会更高些。 2、复试 复试也很是重要,而且复试的笔试成绩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所以还是那句话,多重视历年真题。而对于面试,就要咨询下对应学院学姐或者师兄什么的,大概了解面试的题目和流程,已做到胸中有丘壑。面试时间有短有长,一般都是二十分钟左右,六七个老师轮流问问题,一般都是地理学的某个概念,或者你怎样看待地理学发展等某个问题的,还有地理学现在某些热门问题等等。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也应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去一些论坛,如小木虫地学模板和考研模块、地理信息系统论坛等。还可以加入与专业相关的考研群,实时的获取考研信息。我记得有一个人文地理全国各重点高校的考研咨询群: 212750258,大家可以试下。 3、就业 随着国家前几年连续的扩招,硕士现在已经成了就业的主力,好的单位已经把硕士学历当成了最低要求。所以考研是一个还算正确的选择,对未来发展也非常有利。但这里面要解决二个问题,一个是行业问题: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行业,想干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对于人文地理而言,有两个,一个是教学,一个是去公司或设计院做规划。以前毕业的师姐们还可以去高校,现在不行了,一般都去高中或者去大中专院校,教授相应课程。如果师弟师妹们真要考的话,我倒建议大家考师范学校,不过如果喜欢规划的话,不妨试下中山大学的地规学院。想到哪说到哪,可能有点乱,有些问题并没有讲清楚,如果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