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理论

企业并购理论
企业并购理论

企业并购理论

[编辑]

企业并购理论概述

企业并购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企业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方面,通过并购,企业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协同效应,降低交易成本,并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通过购买目标企业的股权或资产,控制、影响目标企业,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价值增值。当前,并购已成为企业外部扩张与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编辑]

并购理论的发展

在九十年代的并购浪潮兴起以前,全球已经出现了四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伴随着每次的并购浪潮,企业并购理论也逐步向前发展。

1、横向并购理论

横向并购理论是基于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出现而产生的,其代表性的理论有规模经济效应理论、协同效应理论和福利均衡理论。韦斯顿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公司兼并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益的,它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体现在效率的改进上,表现为管理协同效应和营运协同效应的提高。而威廉森则应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局部均衡理论,对并购导致的产业集中和产业垄断与社会福利的损

失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福利权衡模型。他认为并购推动获得规模效益的同时,也形成了产业垄断,进而引起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判断一项并购活动是好是坏的标准,取决于社会净福利是增加还是减少。

2、纵向并购理论

第二次并购浪潮的发生则推动的纵向并购理论的发展。代表性的理论有交易费用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如科斯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从市场机制失灵和交易费用的角度,对并购的功能作了分析。他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交易费用是企业经营活动、发生交易等的成本,如果市场的交易费用很高,市场就不是一个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而应由企业来完成,通过并购可以将外部交易费用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费用。而乔治。斯蒂格勒则运用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限制”的原理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业的并购程度随产业的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并与产业的生命周期一致,新兴产业或产业发生的前、后期容易发生并购。斯蒂格勒的生命周期理论被

3、混和并购理论

从第三次并购浪潮开始,就己经开始出现了跨国并购交易,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跨国并购的问题,并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如资源利用论、多角化理论、协同效应论等。尼尔森和梅里奇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当收购企业现金流比率较大而被收购企业该比率较低时,作为兼并收益近似值支付给被收购企业的溢价比率较高。穆勒建立了最全面的混合并购的管理主义解释,这种理论认为管理者往往采用较低的投资收益率,通过并购来扩大自己的声誉。

4、新的并购理论

在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些新的并购理论。如金森和梅克林在继承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权市场理论。他们将并购行为与公司管理中的委托人代理人问题联系起来,把并购看成是一种市场选择机制,认为并购可以保证公司股东的利益最优化,否则公司就面临被并购。此外,还有托宾提出的q值理论和金森提出的自由现金流假说等理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0年,并购的理论体系更加成熟。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其中之一。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围绕其核心竞争力进行的,而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能够在一批产品或服务上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理论引发了企业基本价值观的重新思考,从更高层面上进化了企业的发展观。

[编辑]

并购理论的主要理论

西方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并购的动机及其社会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说,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主要有以下五种:

1.效率理论

该理论侧重于对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的分析,认为企业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某种形式的协同效应,即1+1>2的效应,从而有利于企业提高经营业绩,降低经营风险,具有潜在的社会效益。根据协同效应来源的不同,效率理论可进一步分为经营协同、管理协同、财务协同、多样化经营、战略重组以及价值低估等假说。经营协同建立在行业内存在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且并购前企业经营活动水平并未实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的潜在要求等假设基础之上,认为横向并购将有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实现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另外,经营协同也可以产生于纵向并购领域,通过将处于产业链不同阶段的公司联合起来,可以消除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等交易成本。因此,有人也将经营协同称作成本协同。管理协同也称差别效率理论,认为若一家企业具有高效率的管理队伍,其能力超过了企业日常的管理需求,则该企业可以通过一家管理效率较低的企业,输出剩余的管理资源,提高社会整体的管理水平。而财务协同则认为企业并购产生的互补优势并不是来自于企业的管理能力。而是来自于投资机会和内部的现金流。按照财务协同假说,若一家拥有较多现金但缺乏投资方向的企业并购一家缺乏现金却有很多投资机会的企业,则对双方有利。战略重组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是企业实现分散化经营,较快适应外部环境激烈变化的重要手段。价值低估假说则将并购动机归因于目标企业价值的低估,由于企业托宾比率一般小于1,因此并购往往比直接投资建立一家新企业成本更低。从对并购动机的解释能力上看,经营协同对横向和纵向并购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财务协同和战略重组则比较适用于混合并购,而价值低估假说则在自然资源工业领域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2.市场力量理论

传统的市场力量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动机源于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控制,并购降低了市场中企业数量,提高了市场集中度,便于剩余企业进行串谋,操纵市场价格,从而获得超额垄断利润。近些年,许多学者对这种传统理论提出了置疑,认为市场集中度提高往往是激烈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而且在实际竞争中,企业串谋几乎不可能实现。他们指出市场一方竞争者的并购扩张行为将迫使其他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同时,先发企业往往有很强的动机加快并购步伐,即具有继续并购的动机。引起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大战。而且这种并购有助于提高市场(特别是信息产品市场)的标准化程度,实现企业间的资源互补。

3.信息与信号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传递给市场参与者一定的信息或信号,表明目标企业的未来价值可能提高,从而促使市场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或激励目标企业的管理层贯彻更有效的竞争战略。

4.代理理论

企业管理者仅拥有少量的公司股票或者公司股权分散,就难以有效地监督管理层,则容易产生代理问题。代理理论认为并购可以对现有管理层构成有效的威胁,是解决代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5.自由现金流假说

该理论认为并购活动的发生是由于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在自由现金流量的支出方面存在冲突。公司要实现效率最大化,自由现金流量就必须支付给股东,这也直接削弱了管理层对企业现金流

的控制,管理层为投资活动进行融资时,就更容易受到公共资本市场的监督。这实质上也是由于代理问题产生的利益冲突,并购将有助于降低这些代理成本。

[编辑]

企业并购理论新表述[1]

Furubotn,Richter,R.(2006)指出,在抽象层面上试图解释企业规模边界的经济观点是基于交易费用的比较——或者存在生产费用或者不存在生产费用。Coase(1937)认为,企业趋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组织一笔额外交易所产生的费用等于将这笔交易拿到公开市场上进行或在另外一个企业内组织所产生的费用。在此基础上,Williamson(1985)研究发现,通过一体化实现调整收益而又不带来任何损失的选择性干预是不可行的。结论必然是,将一个交易由市场转入到企业内部通常有损于激励,这个问题在创新非常重要时尤其显得严重。Hart(1995)指出,企业边界是在交易各方间进行最优权力配置的规模选择。

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的企业边界理论是一个较为一般性的论述,而Williamson是在这个基础上为交易费用概念附加了一些实证性的。Hart从权力配置的视角来看企业边界的观点是深刻的,毕竟权力是一种稀缺资源,是与产权权能相伴随的。但是,权力配置的实现是需要控制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实现的。我们发现这个载体就是财力。权力是因控制或财力而衍生的。在现实的企业中,财力及与之相对应的权力是相栖相生的,我们称之为财权(伍中信,1999)。财权是产权中的核心权能。财权可以分为原始财权和企业财权。企业财权缘起于原始财权,是原始产权的派生,是法人产权的核心。隐藏在企业权力配置的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是财权的流动与分割,即财权配置。财权配置是动态的,是交易各方进行责、权、利博弈的动态均衡。当这个均衡能够实现时,交易费用得到节省,并购后企业边界得以扩张,这时的并购是经济合理的;反之,当这个均衡不能或难以实现时,重复博弈非均衡使交易费用趋于无穷大,并购后企业边界不变或缩小,这时的并购是非经济的。财权配置中财权的流动与分割应达到责权利三方制衡。

企业并购对并购方来讲是打破现有企业财权配置,以实现财权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流动与分割。一旦财权处于割裂状态,财权配置“错位”,机会主义行为将愈演愈烈,加大组织内部交易费用,从而表明企业规模超出了企业边界,导致了规模不经济。企业并购应从并购后企业财权配置的有效性出发来考虑交易费用的节省对企业边界的影响。这就是基于财权配置的企业边界理论。该理论隐含着资产高度互补的企业之间的兼并是可以增值的,而资产高度互为独立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却只能降低价值。原因是,如果两家高度互补的企业所有者不同,整体上讲每个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实质上都不具有真正的财权,因为双方的财权都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离开对方谁都做不成事。而产权的稳定性是决定产权效率高低的内在属性。作为产权核心的财权稳定性也是如此。这样,通过兼并把所有的核心财权配置给对各生产要素属性最有影响力的当事方,将增强财权的内在稳定性,提高企业产权效率,并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预期。

另一方面,如果资产高度独立的两家企业兼并,那么兼并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几乎得不到什么有用的财权,因为被兼并企业的资产并不能增强它的活力;但是,被兼并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却丧失了有用的财权,因为他不再拥有所用资产的支配权。此时,最好是通过维持企业的

独立性在两企业之间通过契约来配置财权,因为两企业各自的财权配置已处于良好状态,且财权的内在稳定性(安全性)较好,兼并并不能有效地节约交易费用,扩展企业边界。

综上所述,企业边界决定于交易各方间进行最优财权配置(流动与分割)的选择。这种选择恰当与否,是通过交易费用的变化来度量的,它对企业并购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财权配置有效与否,决定着并购后企业交易费用的变化,并引致着企业边界的变化方向。现实中,企业边界是在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现有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并购后协同效应对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的节省及节省的交易费用对企业规模扩张的容纳限度后予以界定。因为,并购后企业的交易费用对原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各自交易费用之和的节省,使企业边界在原双方企业边界的基础上有所扩大,扩大的程度取决于交易费用的节省程度。这表明,在并购决策时,要对协同效应予以高度关注。只有具备良好协同效应的双方,并购后才能在原企业边界的基础上扩张并购后企业的边界,并购才能使资本保值、增值。横向并购的协同效应主要是财务协同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纵向并购的协同效应主要是经营协同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而混合并购的协同效应应是三种效应的整合。总之,协同效应可以节省交易费用,而交易费用的节省可以扩充企业边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实现资本增值最大化的并购目标。企业并购理论应以基于财权配置的企业边界理论为基础,再综合新古典综合并购理论、效率理论、代理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相关并购理论,从多层面、多角度指导并购实践,提高并购效益。

[编辑]

企业并购理论的总体评价[2]

1.关于企业并购动机的理论

上述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并购的诱因进行了不懈探索,无论他们解释并购活动是否完全成功,他们的努力对增加人们对并购活动的理解是有益的。这些理论在研究方法上,都是从一定的假设前提出发,试图解释所有的并购活动。然而,现实中企业并购的诱因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穷尽企业并购的诱因。现有的关于企业并购的理论体系明显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首先,在研究样本的空间大小选择上,用不同的样本来源和样本大小来解释同一理论时,常出现矛盾。同一理论常常既有正面的实证结果来支持,又有负面的实证结果来反对,从而出现了莫衷一是的局面。例如,詹森(Jenso)(1986年)发现由于闲置现金流量FCF的存在,使得管理者产生了扩大规模的冲动,产生许多净现值为负的并购行为的背后动机是通过扩大公司规模增加公司的代理成本严而法码等研究表明,报酬安排和管理者市场可以使代理问题缓解,股票市场则提供了外部监督手段,代理成本理论不是并购背后的真正动机。

其次,在研究样本的时间序列选择上,考察不同时间阶段的样本,对同一理论也会作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如纽博尔德年)的研究表明,只有18%的公司承认其并购活动的动机与规模经济有关,而阿提阿拉等的研究表明,通过规模经济取得减少价格变动的好处是并购的主要动机之一。

最后,在并购效果的评价上,仅仅用某些简单的财务指标来衡量并购的成功与否。而事实上,鉴于不同的并购动机,其并购效果应该从并购动机的实现与否来衡量,这在逻辑上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从另一方面来讲,单一的衡量标淮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并购动机的研究思路。鲁巴肯发现大多数并购效果采用两类财务指标来衡量:利润变化率和股票价值变化率。尹格汉姆等则认为众多并购活动被界定为失败的原因在于现有的衡量指标并未能真正衡量并购的成功与否。

2.关于并购的价值创造理论

无论是组织匹配性——并购绩效,还是过程学派,到目前为止的研究都有一定局限性。不过,目前关于资源流动、知识转移(从资源观、企业知识论的角度看,这就是协同)的一些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两者的不足,比如Tsai研究了跨国公司内部已有部门和新部门(自己创建或并购而来)之间资源流动、知识转移所需要的条件,就是需要在它们之间建立强有力关系,构成一个关系网络,即创建有利于资源流动、知识转移的社会资本。

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战略并购将成主流模式-----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并购案例的选择 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10月8日发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并从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本文拟以新办法实施后即2002年12月1日至2003年8月31日发生的上市公司收购案例为研究对象,力图在案例的统计分析中寻找具有共性的典型特征以及一些案例的个性化特点。 一般而言,从目前发生的多数并购案例看,若以股权发生转移的目的区分,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出于产业整合的目的进行战略并购;二是以买壳收购为手段,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而后以再融资为目的的股权变动。本文分析的重点将结合控制权转移的途径,侧重于从收购目的即战略并购和买壳收购入手。也就是说,本文分析的第一层次以目的为主,第二层次将途径及其他特征综合作分析。基于此,我们统计出共有49例并购案例,其中战略并购30例,买壳并购19例。战略并购类案例控制权尽管通常发生了改变,但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不会发生重大改变。收购人实施收购的目的主要有:提高管理水平进行产业整合、投资进入新的产业、其他(如反收购、利用上市公司作为产业资本运作的平台、MBO等)。买壳收购类案例主要包含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和政府推动下的资产重组(重组和收购方也是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主要资产都会发生重大改变。上市公司收购案例的统计分析均来源于公开披露的信息。 战略并购案例分析 一、并购对象的特征 1、行业特征----高度集中于制造业。按照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所有1200余家上市公司分别归属于22个行业大类中(由于制造业公司数量庞大,因此细分为10个子类别)。在本文研究的30个战略并购案例分属于其中的12个行业,行业覆盖率达到了55%。占据前4位的行业集中了19个案例,集中度达到了63.3%,接近三分之二。 从统计结果看,战略并购在高科技、金融、公用事业等市场普遍认为较为热门的行业出现的频率并不高。相反,战略并购却大部分集中在一些传统制造行业(如机械、医药、食品等)。在8个制造业子行业中发生的案例共有25项,占据了83.3%的比例。由此可以认为,战略并购对象的行业特征相当显著,有超过80%的案例集中于制造业。 如此鲜明的行业特征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全球制造业基地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可以预见,正在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将为上市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战略并购提供一个广阔的舞

企业并购的概念、并购方法分类及并购流程概述

企业并购的概念、并购方法分类及并购流程概述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 企业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两种方式。国际上习惯将兼并和收购合在一起使用,统称为M&A,在我国称为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 二、企业并购方式的分类 (一)股权并购 1、股权并购是指投资公司作为股权收购方通过与目标公司股东进行有关目标公司权益的交易,使投资公司成为目标公司的控股股东的投资并购行为。这种投资并购行为可以表现为股权受让、增资入股、公司合并等具体操作方式。 2、股权并购的优点: (1)与资产并购相比,可以节约流转税。股权并购无需缴纳营业税、契税和增值税,只需缴纳印花税并根据收益情况缴纳所得税。 (2)投资的现金流相对较小。相对于资产并购由于一般不接受目标公司的负债,可能需要投资公司注入大量资金。 (3)无需设立新的企业平台。 (4)可以承继目标公司的资质和声誉。在某些需获得行政许可的行业,在资产并购的方式下,新设公司将很难承继原目标公司已获取的相应行政许可资格。 3、股权并购的缺点: (1)由于并购前后目标公司作为民事主体是持续存在的,因而有关民事权利义务是延续的。因此,基于出让方披露不真实、不全面,导致目标公司遭受或者负债使投资公司遭受间接损失的风险比较普遍地存在。这也是采用股权并购方式对投资公司最大的风险之所在。 (2)由于目标公司于员工之间的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并购后往往面临目标公司奂员的处理,这不仅容易激化劳资矛盾,而且会增加目标公司的经济负担。 (3)股权并购程序复杂,受让股权需要征得目标公司存续股东的同意,修改目标公司的章程需要与存续股东进行谈判,为防避或然负债,需要进行大量的尽职调查工作,因此股权并购的工作成本要比资产并购高。 (4)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大,投资公司对目标公司行使管理权的阻力大。在股权并购过程中,目标公司原管理团队会承继到并购后的企业中,对原管理团队的整合难度大于资产并购方式,在资产并购中,新企业的管理团队往往由资产收购方重新任命,其整合难度较小。 4、股权并购适用的条件: (1)目标企业必须是公司类型的企业,而不能是合伙企业或私营个体企业。 (2)对管理不规范的公司也不宜使用股权并购。 (3)出让方无法或不愿意对目标公司进行披露,而投资公司又不能从其他渠道获得足够的信息资料,且目标公司的股份没有公允市价的情况下,也不宜采取股权并购方式进行投资。 (4)目标公司的股东特别是出让股权的股东不存在虚假出资和出资违约的情况,不存在乙方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况。 (5)在某些情况下,目标公司的资产和业务横跨几个行业,其中有投资公司不需要的,或者投资个不能持有的,或者有些已经是垃圾资产的,不适宜进行股权并购。 5、股权并购方式的再分类

企业并购案例

最新企业并购案例 一二案例一百威英博并购案例并购双方:2011年2月14日,百威英博啤酒集团正式宣布,百威英博与大连大雪集团有限公司和麒麟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收购辽宁大连大雪啤酒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份。并购方情况: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是一家上市公司,总部位于比利时鲁汶。百威英博公司十分注重销售建设,在全球20多个国家地区的市场中占据第一或第二的位置。百威英博亚太区总裁傅玫凯先生表示,中国是全球啤酒销量最大、发展最快的啤酒市场,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和发展有着长期承诺和坚定信心。现今,百威英博在中国13 个省份拥有超过33 家现代化酿酒厂,管理超过25 个啤酒品牌,包括百威啤酒、哈尔滨啤酒、雪津啤酒等全国重点

品牌。作为一家以消费者为中心、以销售为推动力的大型公司,百威英博旗下经营着300多个品牌,其中包括百威、时代(Stella Artois)、贝克啤酒等全球旗舰品牌;Leffe、Hoegaarden等迅速成长的跨国畅销品牌;以及Bud Light、Skol、Brahma、Quilmes、Michelob、哈尔滨啤酒、雪津、双鹿、Cass、Klinskoye、Sibirskaya、科罗娜、Chernigivske、Jupiler 等本土明星品牌。此外,公司拥有Grupo Modelo公司50%的股份。Grupo Modelo 是墨西哥领先的啤酒制造商,也是享誉全球的科罗娜啤酒品牌所有者。被并购方情况:大连大雪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2001 年,目前为辽宁省市场份额高居前三位的酒厂之一。大雪酒厂主要生产、销售和市场推广“大雪”、“小棒”和”大棒”等啤酒品牌,2010 年年销量逾20 万吨。辽宁省是中国第四大啤酒消费大省,收购大雪将加强百威英博在辽宁啤酒市场的战略地位,并进一步完善公司在华的业务格局。案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总结了国内和国外学者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并对两者的动因理论进行了比较。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理论,我国的并购动因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但另一方面,表明国外关于并购动因所提出的理论已逐渐适合中国的企业。 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包括兼并和收购,两者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但是,随着全球化经济大发展,实业界的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企业兼并和企业收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正如温斯顿说讲:“传统的主题已经扩展到包括接管以及相关的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问题上,为简便起见,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并购(M&A)”。 并购在当今世界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施蒂格勒(G. J. Stigler)经过研究认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适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从19世纪末英、美等西方国家发生的第一次企业并购高潮算起,历经五次企业并购高潮,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企业并购理论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动因研究和并购绩效研究两方面,两者共同成为理解企业并购经济合理性和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在该文中,主要总结并购动因方面的文献。 一、国外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 企业并购动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难以用一种经济理论解释清楚,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企业并购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原因;对于不同企业来说,他进行并购活动的原因不同,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并购也有不同的原因。对于并购动因问题,西方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并购动因理论。Berkovitch 和narayanan(1993)将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协同效应(synergy),代理问题(agency),管理者自负(hubris),并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以协同效应为目标的并购将带来正的效应,以代理问题为目标的并购,将带来负的效应。Kode ,Ford, Sutherland(2003)认为并购的动因在于协调效应,并提出了评价并购协同效应的模型。K. D. Brouthers等(1998)认为,并购动机可以分为经济动机、个人动机和战略动机三类。其中,经济动机包括扩大营销规模、增加利润、降低风险、防御竞争对手等子项目9项,个人动机包括增加管理特权等子项目4项,战略动机包括提高竞争力、追求市场力量等4项。这些研究都为并购的动因的理论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威斯通等(1998)可以看成是国外对企业并购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按照威斯通的理论和其它文献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企业并购的动因归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并购赞成论,包括效率理论(管理协同效应理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多样化经营理论、价值低估理论)、信息与信号理论、代理成本理论。第二类是并购怀疑论,包括管理主义、自负假说、闲置现金流量理论、市场势力理论。 (一)、并购赞成论 1.效率理论(Efficiency Theory) 效率理论认为并购活动能够给社会收益带来一个潜在的增量,而且对交易的参与者来说无疑能提高各自的效率。这一理论包含两个基本的要点:(1)公司并购活动的发生有利于改进管理层的经营业绩;(2)公司并购将导致某种形式的协同(Synergy)效应。该理论主要包括管理协同效应理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纯粹多样化经营理论、价值低估理论5个理论。 (1)管理协同(management synergy)效应理论

企业并购整合经典案例

企业并购整合经典案例--从飞利浦到高通 缘起飞利浦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NXP半导体是从飞利浦分出来的,而大家对飞利浦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一个走下坡路的消费电子厂商。飞利浦曾经在制造和销售CRT电视上获得巨大成功。但我曾经认为他们的所获得的荣光已经随着日子的流逝而消失,飞利浦最终会被苹果和三星这样的厂商超越。 在对NXP半导体做深入调查的时候,我发现原来飞利浦并没有像我曾经想象的 那样一步步迈向深渊,反过来,他们其实还活得很好,生意甚至还蒸蒸日上。现在的他们靠着做医疗和健康的方案,重新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所以我们可以断言,当年飞利浦把NXP半导体分离出来,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回到1998年底,当时的飞利浦正在巩固其医疗系统产品线,并打算将其推广到整个欧洲。也就是在这一年,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高达71亿NLG(NLG:荷兰盾),较之1997年,这个数字成长了5%,市场规模也在稳步增长。 当时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增长主要来源于消费系统和通信IC,当中以欧洲和亚 洲市场的增幅最猛。虽然同期的PC市场不被看好,亚洲经济状况也给形势带来

坏的影响。但是在Dataques的半导体厂商排名中,飞利浦还是爬升到第八的位置,营业收入也增长了20%。 1994到1998年间飞利浦半导体的每年营收示意图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水平,我将这些收入专为美金,而汇率用的是当年财年的任何一个汇率,于是我们得到了下面的数据。 飞利浦半导体每年的营收(in dollars),1994到1998 到了1999年,飞利浦依然对其半导体业务和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抱有相当大的信心。他们甚至还把半导体当做他们的主要业务来运营。 为了加强实力,飞利浦在1999年6月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VLSI Technology,后者在无线通信、网络、消费数字娱乐和先进计算的客制和定制IC上有不错的市场份额。值得一提的是,在1998年,爱立信的采购就贡献了VLSI的28%的营收。

并购(定义解释)

并购 并购的内涵非常广泛,一般是指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兼并—又称吸收合并,即两种不同事物,因故合并成一体。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 收购—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 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与并购意义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合并(Consolidat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成为一个新的企业,合并完成后,多个法人变成一个法人。 并购动因 产生并购行为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寻求企业的发展。寻求扩张的企业面临着内部扩张和通过并购发展两种选择。内部扩张可能是一个缓慢而不确定的过程,通过并购发展则要迅速的多,尽管它会带来自身的不确定性。 具体到理论方面,并购的最常见的动机就是——协同效应(Synergy)。(协同效应: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简单地说,就是“1+1>2”的效应。协同效应可分外部和内部两种情况,外部协同是指一个集群中的企业由于相互协作共享业务行为和特定资源,因而

将比作为一个单独运作的企业取得更高的赢利能力;内部协同则指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并购交易的支持者通常会以达成某种协同效应作为支付特定并购价格的理由。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包括——经营协同效应(Operating Synergy)(企业并购是否产生了协同效应,是人们判断并购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协同效应是指并购后公司的总体效益要大于并购前两个企业效益之和,即1加1应大于2。协同效应可分为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Financial Synergy)(财务协同效应是指并购在财务方面给公司带来收益:包括财务能力提高、合理避税和预期效应。所谓财务协同效应就是指在企业兼并发生后通过将收购企业的低资本 成本的内部资金投资于被收购企业的高效益项目上从而使兼并后的 企业资金使用效益更为提高。)。 在具体实务中,并购的动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费用 通过并购,企业规模得到扩大,能够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scale effect因为任何生产都是有成本的,一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要达到盈利,必须使得销售收入大于生产成本,而这其中的固定成本是不变的,所以生产的越多,分摊到单个产品中的固定成本就越少,盈利就越多。)。规模效应能够带来资源的充分利用,资源的充分整合,降低管理,原料,生产等各个环节的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 2.提高市场份额,提升行业战略地位

企业并购文献综述

关于国内外对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文献综述 胡云枫M01114234 摘要:20世纪以来,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快速扩张和整合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探究企业并购的动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对有关国内外企业并购的动因研究的文献做了总结与综述。 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 企业并购动因理论解释促成企业并购发生的影响因素。 1. 经营协同假说( operming synergy hypothesis) 该假说假定存在着规模经济, 并且在并购之前, 企业的经营活动达不到实现规模经济的潜在要求, 包括横向降低成本费用的生产规模经济、纵向降低交易费用的规模经济和特定管理职能方面的规模经济。通过并购可以对企业规模进行扩充和调整, 达到最佳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 这可能是对企业并购最经典的经济学答案。 2. 管理协同假说( management synergy 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 管理者作为一个团队被转移时, 能够将被收购公司的非效率性的组织资本与收购公司过剩的管理资本结合从而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 3. 财务协同假说( finance synergy 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并购是将目标企业所在行业中的投资机会内部化, 将企业外部融资转化为内部融资, 由于内部融资比外部融资成本更低, 从而增加了财务协同,降低了融资风险。 4. 市场力量假说( market power hypothesis) 认为公司间的并购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力。首先, 通过并购同行业企业, 以减少竞争者, 扩大了优势企业的规模, 优势企业增加了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从而导致市场垄断。其次, 即使不形成垄断, 由于并购扩大的规模效应也将成为市场进入的壁垒。 5. 战略动机假说( strategy motive hypothesis) 企业并购战略动机在于通过并购活动实现多样化经营,企业并购可以通过实

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doc

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 前十年,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像是参加"残奥会"。外国公司被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卡在国门之外,被捆绑了手脚,这种竞争不公平。未来十年,本土企业参加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奥运会。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欢迎阅读! 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一约翰迪尔 为了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佳联和开封收割机厂(下称"佳联")共同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美国约翰迪尔的1000系列联合收割机技术。技术引进协议1981年签订。 1994年,由于佳联有技术引进的积累,大型联合收割机在中国占据垄断地位,约翰迪尔选定佳联作为合资伙伴,并且提出:只与佳联的优质资产合资,由约翰迪尔控股。可以先由中方控股,最终由约翰迪尔控股,并威胁道:"我可以选择与开封、四平等地的企业合资,若中方控股,我就不提供更先进的技术,而且佳木斯投资环境不具优势。" 1997年5月,双方签了合资合同。20xx年9月,佳联成了美国约翰迪尔在中国的独资公司。至此,约翰迪尔佳联取代了老佳联在中国农机行业的垄断地位,实现了它在中国的产业布局。(案例资料来源:《工人日报》赵何娟整理) 大连第二电机厂(下称"二电机")曾排名第二,1998年月,与英国伯顿电机集团签订合资协议,成立大连伯顿电机有限公

司。合资后的情况和大电机如出一辙,不到3年,外方的8000万股本金还没到齐,就完成了独资步伐。 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二西门子 锦西化机始建于1939年,是中国化工机械制造工业的摇篮。透平机械是其主导产品之一,在该领域拥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核心技术。 锦西化机与西门子合资的主导者是葫芦岛市政府,起因于"国企改制"。西门子最初提出参与锦西化机改制,进行整体合作,之后却说:不整体合作,而要全资收购透平分厂。而此时锦西化机即使不同意也已挨不到谈判桌旁,即便参加谈判也没有多少发言权。 20xx年4月签订了合资合同,合资公司随后就挂牌,合资公司股权比例70∶30,西门子控股。这意味着西门子彻底消除了中国本土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三卡特彼勒 多年来,卡特彼勒在华合资有两个原则:第一,必须控股;第二,必须掌握销售权。他们往往不允许控股企业有独立的技术能力与产品。 在中国,由于外国公司在华装载机和压路机领域完全没有优势,卡特彼勒此前与中国大企业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的几次合作都不愉快,于是开始选择二流企业,即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下称"山工机械"),此并购案是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一、引言 企业并购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行为,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100 多年的历史了,经历了五次并购高潮。每一次并购高潮都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经济推动力。我国从二十世纪 90年代推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一批批企业逐渐壮大。2001年加入WTO 的成功,为我国这些大企业在全球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使中国经济逐步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4年底发生一宗跨国并购案——联想集团并购IBM PC 部门,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引发了极大的争议!种种结论——看好、保留、不看好——也皆来自于形形色色的判断理由。到底如何看待这些评论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问题,也关系到我们怎样理性地评价并购个案的方法与原则问题。 本文的产生正是基于对联想集团公司并购IBM PC案例的浓厚兴趣,为了寻求科学有效的并购案例的评价方法而展开的。本文运用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依据有关的企业并购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借助于图表、统计、对比等分析方法,对联想购并IBM PC部门案例的收益与风险作了系统化的深入剖析。 文章首先介绍了企业并购方面的有关理论知识。然后作者在掌握联想集团并购案大量事实资料的基础之上,按照有关并购的动因理论和风险理论结构化地分析了联想集团并购案的利弊得失。 二、联想并购IBM—PC业务背景介绍 (一)并购背景简介 % 2004年12月8日,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占有近30%市场份额的联想集团宣布,以12.5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知名品牌I BM的全球台式电脑和笔记本业务,及5亿美元的净负债转到联想名下,交易总额达到17.5亿美元。届时,IBM将持有联想集团18.9%的股份,成为联想的第二大股东。 此次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将组建起继戴尔,惠普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并意味着联想的个人电脑年出货量将达1190万台,销售额将达120亿美元,从而使联想在目前个人电脑业务规模基础上增长4倍。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交易,将对全球PC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并购双方概况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2002财年营业额达到202亿港币,目前拥有员工14000余人,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股份编号992),是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2003年,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达28.99%,从1996年以来连续9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至2004年3月底,联想集团已连续16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除日本外)第一(数据来源:IDC),2003年,联想台式电脑销量全球排名第五。 IBM,即国际商业机器公司,1914年创立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0万多人,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IBM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八百八十多亿美元。但联想收购的其个人电脑业务在过去三年半里持续亏损。2004年12月3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档案显示,到2004年6月30日为止,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亏损总额已高达9.73亿美元。 三、联想收购lBM—PC业务的动因 (一)联想集团面临的危机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LenovoGroupLimited)创建于1984年,一直是中国PC市场的龙头企业。

国内外企业并购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并购研究文献综述TimesFinance2011年第6期中旬刊总第447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62011CumulativetyNO.447企业并购这一 经济现象由来已久在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经济现象随着新技 术的出现、产业的更新和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制度的变革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并购高潮。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形势下企业并购已成为各国资本运营的有效方式。我国现已加入WTO 这种经济现象势必对我国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企业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相差很远。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如何运用并购的手段来增强我国 企业的经营实力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目前相 当迫切的问题。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一传统并购理论研究1.效率理论。目标企业并购理论的发展和并购实践一样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效率理论认为并购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即225。协同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又可以分为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多元化协同效应。并狗实际上是寻求一种优势互补。横向、纵向、混合并购都能产生协同效应。2.交易费用理论。科斯1937提出了企业存在的原因是可以替代市场节约交易成本企业的最佳规模存在于企业内部的边际组织成本与企 业外部的边际交易成本相等时并购实际上是企业意识到通 过并购可以将企业间的外部交易转变为企业内部行为从而

能节约交易费用时自然而然发生的。交易费用理论可较好地解释纵向并购发生的原因。3.代理成本理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 在委托———代理关系企业不再是单独追求利润最大化。代理成本是詹森和麦克林1976提出的。二企业并购动因研究1.规模经济动机论。企业并购的规模经济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规模经济。即由生产技术所决定的最佳产量规模。二是管理经营上的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企业并购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销售成本、增强研究开发实力等。很多规模较小的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了规模经济。2..战略动机论。战略驱动并购的原动力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或者是股东价 值的最大化及企业盈利能力的持续稳定上升。新古典经济学从利润最大化的传统假设出发将并购看成是企业追求利润 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行为在现实并购中管理层的并购决 策应该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具体战略动机表现在一是能力转移动机。威斯通等认为兼并是为了转移或获得行业专署管理能力横向兼并或相关兼并转移或获得一般管理能力及财 务协同混合兼并。二是战略重组动机。通过兼并实现分散经营同时扩充管理技能。K.D.Brouthers等1998认为在并购的战略动因中包括提高竞争力、追求市场力量和获取稳定的利润增长率等。3.协同动机论。一些经济学家 Arrow1975AlchainCrawfordandKlein1978Williamson1975

企业并购的经济后果DOC

企业并购的经济后果——基于招行并购永隆的案例分析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财务管理(会计学) 学部:公共管理学部 指导教师: 2011年06月

企业并购的经济后果 ——基于招商银行并购永隆银行的案例分析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Merger —Case Analysis for Wing Lung Bank and China Merchants Bank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学生:班级:学号: 学部:公共管理学部专业:财务管理(会计学)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毕业论文完成时间:自2010 年11 月 至2011 年05 月

摘要 目前在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内银行为了寻求在国际上的生存之道,增强自身的国际过经营能力,追求更高的利润来源,纷纷走上了海外并购的道路。并购可以让国内银行尽快进入世界市场,有助于拓展新的业务,并且节约有效的时间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利益。本文以招商银行并购永隆银行为例,主要从财务方面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成长能力、协同效应四个方面分析招商银行并购后的经济后果,可以看出2008年至2010年中期,招商银行通过这次并购盈利能力逐年稳步提升,运营能力保持稳健、竞争实力有增无减,双方的实现的协同效应明显;并且成功的扩展香港市场、学习先进管理技术、提高业务水平,为海外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并购;经济后果;招商银行;永隆银行

Abstract Currently,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domestic banks to seek international way of life, increase its capacity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the pursuit of higher profits, have embarked on the path of 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can make domestic banks as soon as possible into the world market, help to develop new business and cost effective time-saving, realize maximum economic benefits. This article to investment bank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Wing Lung Bank for cases, main from financial aspects of profit ability, and operations ability, and growth ability, and collaborative effect four aspects analysis investment bank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economic consequences, we can see from 2008 to 2010 medium-term, investment bank by thi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profit ability every year steadily upgrade, operations ability keep sound, and competition strength increase, both of implementation of collaborative effect obvious; and success of extended Hong Kong market, and learning advanced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improve business level, for overseas development lay has rammed of Foundation. Keywords:merger;economic consequences;China Merchants Bank;Wing Lung Bank

2021年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毕业论文目录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1.企业并购概述 (2) 1.1企业并购的定义 (3) 1.2企业并购的类型 (3) 1.3企业并购的目的和功能 (4) 2.并购案例的介绍 (4) 2.1案例背景 (4) 2.2并购各方概况 (5) 2.2.1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 (5) 2.2.2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6) 3.并购动因分析 (7) 4.并购过程及结果 (9) 5.并购对双方的影响 (10) 5.1并购对上汽的影响 (11) 5.2并购对南汽的影响 (11) 6.并购的启示与思考 (12) 6.1发挥“双品牌”优势 (12)

6.2资源的整合 (12) 6.3政府的支持作用 (13) 6.3并购模式的创新 (13) 结束语 (14)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4)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Analysis on Merger Case of Enterprises 学生:金煜 指导老师:刘进梅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购事件将层出不穷。当这些企业在经济市场上进行并购时,很多问题就随之而来了。从并购的历史数据来看,成功的企业并购并未如人们所期望的那么多,有的企业甚至因不成功的并购而陷入了困境。并购充满风险,这一点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并购研究既是目前并购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和完善现有并购理论的客观需求。为了企业的发展前途,企业并购应该引起人们的相当注意。本文就此问题选取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旨在给企业并购与整合以有益的启示。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China's economic,theevents about merger will be more and more.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hen merger in the market of economy .From the historical data,the success of merger was not expect as much,even more some of them fell into difficult

企业并购理论综述

Management经管空间 0882012年12月 https://www.360docs.net/doc/ac4414348.html, 企业并购理论研究综述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文淑惠 熊永莲 摘 要:企业并购作为一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实践内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企业并购实践活动的流程,从并购动因、并购整合及并购绩效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整合梳理。另外结合国内研究现状,突出了不同于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最后综合评价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并购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学者们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综述 整合 绩效 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F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2(b)-088-03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然而有些企业并购有一定盲目性,即并购动因不明确;或者是在并购的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并购成果并不理想,甚至有些企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这些失败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企业并购发展时间较短,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并购理论发展不完善,不能为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此,从企业并购活动的流程视角,整理了企业并购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找出不足之处,根据实际发展需要,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1 并购动因的研究 国内研究并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形成完善的并购动因理论体系,国内学者更多的研究是基于西方理论对中国的并购现状进行动因分析。 1.1 关于企业并购理论的经典理论 主要包括协同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 (1)协同理论,即1+1>2,协同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又可以分为经营协同、管理协同及财务协同效应等。Porter(1985)提出企业并购后还存在运作协同或者经营协同[1]。Jensen(1986)提出当并购公司的经理人具有比被并购公司经理人较高的计划、监督和实施能力时,还会产生“管理协同作用”[2]。(2)交易费用理论,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指出企业存在的原因是可以替代市场节约交易成本。通过并购可以将企业间的外部交易转变为企业内部行为,从而节约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理论可较好地解释纵向并购发生的原因。(3)代理成本理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并购可以减少有效减少代理成本。 1.2 经典理论的补充 一些学者在经典并购动因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发展到更多的并购动因,主要有过度自信假说、市场势力假说及自由现金流量假说等。Michael(1969)提出追求垄断和规模经济效应是企业并购的两个动机,并进行了实证分析[3]。Berkovitch&Narayana(1993)将并购动因总结为三个方面,协调效应或效率、代理问题和管理者自负[4]。Brouthers et al(1998)认为,并购动机可以分为经济动机、个人动机和战略动机三类[5]。Ulrike & Geoffrey (2008)指出管理者过度自信会赚取利润也是并购的动因之一,而且这种过度自信会造成并购目标的价值高估[6]。刘万里(2002)从并购主体的内在动因着手,指出并购活动的动机,主要来自管理者的心理动机和经济方面的动机[7],这也是对国外学者研究的佐证。 1.3 从企业经营、宏观环境等因素出发的并购动因 1.3.1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进行并购动因分析 主要是指并购主体为了获取优势、进行优势转移或者提升核心竞争力等。获取优势也是企业并购的动因,如获取被收购公司的技术优势、知识资本或人力资源优势(Harris&Ravenscrafi,1991;Hennart&Park,1993) [8-9]。梁国勇(1997)指出,企业购并动机是多元化的,主要动机是分享自身的竞争优势,或者学习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10]。魏江(2002)提出来企业并购的动机是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方面通过并购获取被并购主体的核心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并购使其核心能力得以扩展和渗透,同时由于获取了外部资源和知识,使得原有核心能力得以强化[11]。 1.3.2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驱动了企业并购的发生 Andrade et al(2001)发现,行业的冲击会引发企业并购浪潮的出现,从而出现产业集聚现象[12]。Stefano & Paolo(2004)通过研究1990~2002年间49个国家的企业并购案例发现,国家间的法律和制度差异是推动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动因之一,并且有更好的会计标准和更强的股东的保护的国家,发生的并购数越多[13]。Jarrad(2005)研究发现,经济、管理和技术冲击驱动行业兼并浪潮,即使没有出现行业冲击,这些宏观经济变量也会驱动企业并购的发生[14]。刘主光(2010) [15]指出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是企业并购发生的动因之一,这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显得尤为突出。 2 并购整合的研究现状 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并购后整合的研究可以发现,该部分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整合的重要性、关键要素及策略。 2.1 整合的重要性研究 Malekzadeh&Nahavandi(1990)指出,购并与被购并公司间的组织文化整合,是影响公司购并战略与长期经营业绩的关键因素[16]。Paul(2003)在一份报告中也指出,快速整合系统、保持对文化的敏感、保留关键雇员等因素对提高并购的成功率有积极影响[17]。Marc(2004)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发现,战略愿景、战略匹配、交易结构、尽职调查、收购计划、并购后整合和外部环境等七个因素是 作者简介:文淑惠(1970-),女,贵州贵阳人,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研究; 熊永莲(1990-),女,安徽淮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 产业经济研究。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案列分析 -----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 一、引言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所有业务,包括门户网站、雅虎搜索、即时通讯、拍卖业务,以及3721网络实名服务等。根据协议,雅虎将拥有阿里巴巴35%的投票权和40%的经济获益权,同时向阿里巴巴支付10亿美元,雅虎因此成为阿里巴巴最大的战略投资者。 二、并购双方简介 (一)阿里巴巴简介 阿里巴巴()是全球企业间( B2B )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是全球国际贸易领域内最大、最活跃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人社区。2003年5月,阿里巴巴投资 1 亿人民币推出个人网上交易平台淘宝网(), 2004年7月,又追加投资亿人民币。截至 2005 年7月10日,淘宝网在线商品数量超过 800万件、网页日浏览量突破 9000 万、注册会员数突破760万、2005 年二季度成交额达亿人民币,遥遥领跑中国个人电子商务市场。2003 年10月,阿里巴巴创建独立的网上交易安全支付产品支付宝(),目前,支付宝已经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以及国际的VISA 国际组织等各大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 (二)雅虎简介 雅虎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互联网通讯、商贸及媒体公司。其网络每月为全球超过一亿八千万用户提供多元化的网上服务。雅虎是全球第一家提供互联网导航服务的网站,不论在浏览量、网上广告、家庭或商业用户接触面上,雅虎都居于领导地位,也是最为人熟悉及最有价值的互联网品牌之一,在全球消费者品牌排名中位居第 38 位。雅虎还在网站上提供各种商务及企业服务,以帮助客户提高生产力及网络使用率,其中包括广受欢迎的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网站解决方案的雅虎企业内部网;影音播放、商店网站存储和管理;以及其他网站工具及服务等。雅虎在全球共有24个网站,其总部设在美国加州圣克拉克市,在欧洲、亚太区、拉丁美洲、加拿大及美国均设有办事处。 三、并购背景及其动因 (一)并购背景 1.雅虎: 雅虎中国当时已经进入了一个很严重的瓶颈期,在本地化的道路上步履艰难,因此作为投资一方的软银公司本着投资回报最大化的考虑,自然希望能够将其优化整合。从雅虎的角度出发,把自己处理不了的中国业务盘出去,正好有利于集中精力在其他市场竞争。 2.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本身在国内的B2B领域是无可非议的老大,在业务上与雅虎无大冲突,同时雅虎强大的搜索功能与国际背景还将对阿里巴巴的发展大有益处,因此进行内部处理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3.国际背景: 百度在美国上市,股票表现抢眼之极,中国概念在纳股再度成为助推力,而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下一个极具潜力的网络企业,不应忽略,在合并案中,雅虎只是以业务并入和现金入股的方式进入,并不影响阿里巴巴原有董事会的结构与权利分配。 (二)并购动因 一般而言,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二是实现企业特定的发展战略,三是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就阿里巴巴而言,我们认为,其收购雅虎中国的动因有两方面。 1.站在集团战略发展角度,构建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大国,使其在国内网络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收购雅虎中国后,阿里巴巴的业务范围将拓展到除了无线、游戏外的所有互联网领域。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阿里巴巴的B2B、C2C已经成为市场领导者,即时通讯工具有雅虎通和淘宝网,搜索是第2名,这时,挤进四大门户的行列也非难事;同时,以阿里巴巴积累的商务用户为基础,加上淘宝网用户群和雅虎中国以白领为主的受众群,若要发展广告业务,其竞争力已与很多门户网站不相上下;另外,有了流量基础,定位可以不再局限于电子商务。

2020年(并购重组)企业并购

(并购重组)企业并购

企 业 并 购 法 律 实 务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 并购实际上包括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所有产权交易活动。 --------引自干春晖《并购实务》

一般地,并购可以理解为:并购=兼并+收购 其中,兼并=吸收合并即《公司法》上的吸收合并 收购=企业以现金、债券(权)或股票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 部资产 收购的对象---资产:即资产的买卖行为,但并不成为股东 ---股权:即购买目标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股份而成为其股东 兼并与收购的相同点: 1、基本动因相似:扩大市场占有率 扩大经营规模 拓宽经营范围 2、都以产权交易为对象,都是企业资本经营的基本方式 不同点:兼并中,被兼并企业作为法人实体不复存在,收购中被收购 企业仍以法人实体存在。 兼并后,兼并企业成为被兼并企业新的所有人和债权债务的承担者, 是债权债务的同一转换;收购中,以收购 出资的股本为限承担被收购企业的风险。二者发生的情形不同,兼并一般发生在被兼并企业财务状况不佳,经 营不善,兼并后一般需要调整其生产经营, 重新组合其资产;而收购一般发生在企业 经营状态正常,产权流动比较平和的情况 下。

二、企业并购的特点: 1、控制权转移; 2、投资见效快; 3、易于进入新领域,克服行业壁垒。 三、企业并购的几种模式 1、出资买断式又称购买或兼并,由兼并方出资收购被兼并企业的全部(股份)并承担其全部债务。 2、出资控股式并购方出资购买被购方的权益并达到控制的地位,以控制被兼并企业的生产经营。 3、资产换股式被兼并企业的净资产作为股金投入兼并企业,被兼并企业的所有者成为兼并企业的股东。 4、承担债务式出资买断中的极端情况,对资债相当或资不抵债的企业,兼并方可以承担债务为条件接收资产,实施企业兼并。 5、协议合并即通过协议形式进行合并 6、“借壳上市”或“买壳上市”通过借“壳”或买“壳”,然后再注入自身业务,使其无须正式申请而获得上市资格。 7、托管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将企业经营者从企业要素中分离出来,以受托方的身份与委托方(企业所有者)签订合同,专事企业经营管理,从而形成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制衡关系。 8、杠杆兼并又称融资兼并,按杠杆原理以少量的自有资金,主要通过举债的方式取得企业并购所需要的巨额资金,运用财务杠杆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