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流行病学-第八章传染病

同济大学流行病学-第八章传染病
同济大学流行病学-第八章传染病

第八章 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并且由人或动物传给人以及相互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强调病原体向可感宿主传播。

感染症(病)(infectious or infectious diseases):强调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两者陈述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

第一节 概 述

一. 现状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传染病仍然是影响人群健康的首要根本原因。尤其是在贫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在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现在50年内,传染病发病率从2000/10万下降到约200/10万,传染病死因构成比从约20%下降到不足1%

特征: ①呼吸道、肠道和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发病减少

②经血液和性传播疾病在上升

2001年我国发病数据前10位的传染病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麻疹、伤寒、梅毒、肾综合症、出血热,疟疾和猩红热。

二. 新发现传染病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新发现的传染病多大30余种。在我国存在或有可能存在的仅为20种左右。其中包括艾滋病、莱姆病、0139霍乱、单团菌病、空肠弯曲菌肠炎、大肠杆菌、0159出血性结肠炎和新型病毒性肝炎等。

新发现的传染病分类: ①原有疾病发现了其病原体,如T

淋巴细胞瘤白血病、消化道溃疡 ②原来已存在,近来确立为传染

病,如:丙肝、军团病、莱姆

③原来不存在,新近出现的,如艾滋病、0139霍乱等

新出现传染病的发生机制分为两步:

①一直病原体的变异株或环境中(尤其是动物)的病原体被引入人群。

②新的病原体在新的人群宿主中确立,演化和进一步传播。 影响新出现传染病发生的因素:

①生态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②人类活动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③工业和技术发展。

三.传染过程与感染谱

1.传染过程(infectious process):

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体抵抗病原体的作用表现为急慢。

病原体对机体的作用表现为传染性、感染力和致病性。

传染性(infectiousness)是指感染容易传播给新宿主的程度。如飞沫传播的比直接传播能感染的传染性要强。

感染力(infectivity)是指病原体侵入,生存和繁殖的能力。可用接触者续发率或暴露者发生感染的比例来测量。

致病力(pathogenecity)是指病原体引起机体病变的能力,可用感染者中患者的比例来测量。

毒力(virulence)是指病原体引起机体严重病变的能力,可用患者中重症病例比或病死率测量。

2.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

病原体引起机体病变的表现范围成为感染梯度(gradient infection)它可以从隐性感染(无临床表现)、显性感染(轻、中、重型)到死亡,这称为感染谱。

感染起始 隐性感

轻 中 重病 死亡

无症状或体征 有症状或体征(显性感染)

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传播的群体现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了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只有这三个环节相互连接、协同作用,才能使流行过程得以延续。在这三个环节中,传染源是最活跃的,传播途径是决定性的,易感人群起着被动的作用。

流行过程的量和质的改变,有依赖于自然和社会因素,这两个因素可以增强和减弱3个环节的作用。

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不能在外界长期存在或繁殖,它必须在宿主体内寄生、繁殖。

关于传染源有两个条件:

①任何感染的人,有时可能是动物,能够成为传染源。

②病原体在机体内的定位与传播机制是相一致的。

(一)人作为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

1.病人(patient)

传染病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因为病人体内有大量的病原体,而病人的有些临床症状如咳嗽、腹泻等促进病原体排除体外,增加易感者受感染的机会。有些传染病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如麻疹、水痘等。

传染源的病程一般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各期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排出病原体

的数量和频度。一般而言,潜伏期和恢复期病人排出的病原体较少。临床症状期较多。

(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的这一段期间。

一般认为,传染病的潜伏期是病原体在机体内增殖到足够致病数量所需时间。不同的传染病由于病原体的特征不同,潜伏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有的只有几小时(如细菌性食物中毒),有的是几个月(如Ⅰ型肝炎),有的甚至数年或更长(如艾滋病)。

由于潜伏期患者尚未出现症状,不易被人们认识,容易造成人群中的传播。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①潜伏期长短可以影响发病的流行特征,潜伏期短的传染病来势凶猛,平息快,常呈爆发,如食物中毒、霍乱等。而潜伏期常的传染病持续时间较久。

②确定对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时间,一般是平均潜伏期增加1-2天。

③根据潜伏期判断受感染时间,并以此寻找传染源及确定传播途径。

④根据潜伏期评价某项预防措施效果。确定预防接种时间,如被狂犬咬伤,必须于72小时内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效果

才好。

(2)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

临床症状期是指出现该病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此时病原体在体内大量繁殖,并能排出体外。有些临床症状有利于病原体的排出,如痢疾的腹泻,流感、麻疹的咳嗽、喷嚏等。因此此时期是主要的传染源。

(3)恢复期(convalscent stage)

恢复期是指主要症状消失,机体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时期。此时机体开始出现免疫力,病原体遭到清除。一般排出病原体减少(如乙肝、痢疾等)或不再排出病原体(如麻疹)。但有些传染病恢复期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时间则较长(如乙型肝炎)。甚至有的终生可作为传染源(如部分伤寒者)。凡携带病原超过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chronic carrier)

2.无症状病原携带者(asymptomatic carrier)和将抗病原携带者。(healthy carrier)

无症状病原携带者是指整个感染过程中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时也包括处于长期潜伏期的感染者(如HIV感染者)。无症状病原携带者并非一定是“健康”的,虽然没有发病,但机体组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病例损害。

无症状病原携带者如果机体组织没有损害也可称为健康病原携带者。

无症状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不仅取决于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持续时间,更重要的还取决于携带者的职业、个人卫生习惯以及社会活动范围。但在饮食服务行业,托幼机构和自来水厂工作的无症状病原携带者,对他人的传播危险较大。

(二)动物作为传染源

由动物传给人的传染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也称人畜共患疾病。WHO与FAO(世界粮农组织)专家组是这样定义的“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着的疾病与感染”。一般可分为:

①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在动物间传播并历代延续,只在一定条件下才传播给人,但在人与人之间不会引起传播,如狂犬病、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②以人类为主的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主要靠人历代延续,如人型结核、阿米巴痢疾等。

③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是以人畜作为传染源,在人之间和畜之间都可以独立地保持病原体的延续,如血吸虫病。

④真性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必须以人和动物作为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如绦虫病。

二.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在侵入新的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

传播因素(transmitting factor)是指在外环境中参与传播病原体的因素。主要有空气、水、食物、土壤、用品和节肢动物等,不同的传播途径引起的传染病具有不同的流行特征。

传染病流行病学通过研究起流行特征,寻找传播途径和传播因素,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传播机制(mechanism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生活在外环境及侵入易患者的更换宿主的过程。

(一)经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空气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因素。

1.飞沫传播(droplet)

飞沫传播是指传染源在打喷嚏、咳嗽、吐痰、谈话或唱歌时,含有大量病原体的粘液飞沫喷射到易感者的眼、鼻或口腔黏膜所造成的传播。通常限于1米以内。

飞沫的大小不均,大的飞沫(100um以上)很快降落于地面,小的飞沫(15~100um)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因此在传染源周围较小范围内的易感者容易吸入而造成感染。如流感、百日咳等。小飞沫由于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表面水分蒸发,形成微小颗粒,称之为“飞沫核”。直径在1um 的飞沫核载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这种含有病原体的气溶胶称为“微生物气溶胶”,可以随风飘到较远的地方,造成远距

离传播。我们也称“飞沫核传播”。

2.尘埃(dust)传播

尘埃传播是指通过空气中含有病原体的尘埃传给易感者。

尘埃来自土壤(如真菌孢子)、衣物、被褥、飞沫或痰液污染的垃圾等。这些含有病原体的尘土可由于认为的因素重新飞扬悬浮于空气中,被吸入而发生感染。如结核杆菌等。

经空气传播的流行特征:

①传播广泛,发病率高,传播易于实现。

②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冬、春季多见

③常与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有关。

④人群的特异性免疫水平与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关系很大。在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时,发病率多有周期性增高,如麻疹等。

(二)经水传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

1.经饮用水传播

饮用水传播是指污染的饮水经胃肠道的传播。水源(地下水、地面水)可受到含有病原体的粪便、污水、污物的直接或间接污染。经消毒处理的自来水也可以由于水管破损或污水的渗入而造成污染。还有在城市高层住宅,楼顶蓄水池也可造成二次污染。

经饮用水传播的疾病主要有:伤寒、霍乱、细菌性痢疾、

甲肝等。

流行特征:

①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②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没有年龄、性别、职业差异。

③停用被污染水后或净化水源后,流行即告平息。

2.经疫水传播

经疫水传播是指接触疫水(如流行区游泳、洗澡、渔业及田间劳动等)而受感染。

主要有血吸虫、钩端螺旋体病等。

流行特征:

①病人有接触疫水的既往史。

②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

③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后,可以控制新病例发生。

(三)经食物传播(food-borne transmission) 经食物传播是指污染食物经胃肠道的传播。所有的肠道传染病、某寄生虫病以及个别呼吸道传染病(如结核、白喉等)都可以通过污染的食物进行传播。

主要有两类情况:

①食物原来本身存在病原体。如感染绦虫的牛,猪肉类食物。患结核或布鲁杆菌的乳牛所产的乳制品。携带病原体的贝壳类等。

②食物被外来病原体所污染。是指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等环节被患者或病原携带者解除污染,或被鼠类、蝇类的排泄物等污染。

流行特征:

①病人都有吃某种污染食物的历史。

②疾病突然发生,易形成爆发流行。

③停止使用污染食品后,爆发即可平息。

④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会形成慢性流行。

(四)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

1.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未经任何外界因素而发生的传播,如性传播疾病:狂犬病等。

2.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是指接触了被污染源及其排泄物所污染的物品造成的传播,也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常见于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在外界抵抗力较强)

流行特征:

①病例多呈散发,但可在家庭及同室成员之间造成传播。

②发病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及卫生条件差有关。

③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

(五)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是指经节肢动物叮咬、吸血或机械携带而传播的传染病。

1.机械携带传播

如苍蝇、蟑螂携带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随着它们的呕吐、粪便排出二污染食物使人得病。如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2.生物性传播

仅由吸血节肢动物引起。吸血节肢动物在叮咬处于菌血症、病毒血症等宿主是,病原体进入吸血节肢动物的肠腔或体腔内,经过发育繁殖后,方能感染易感者,如鼠疫、流行性乙脑、疟疾、丝虫病、登革热等。

外潜伏期是指节肢动物自吸入病原体,需经过一段时间,才具有传染性。

流行特征:

①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高发。

②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分布一致。

③发病有年龄差异。老疫区中的儿童发病居多,新迁入疫区者年龄差异不明显。

④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播。

⑤某些有职业特征,如森林脑炎多发在伐木工人等。 (六)经土壤传播(soil-borne transmission)

土壤受污染的机会较多,如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传染病患者的尸体和病畜尸体的处理不当等均可直接或间接传染土壤。

土壤在传播蛔虫、钩虫、鞭虫等肠道寄生虫具有特殊意义,因为这些寄生虫,必须在土壤中发育到一定阶段才能感染人。

另外,能形成芽孢的病原体,如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气性坏疽杆菌等,可在土壤中长期生存,遇到破损皮肤后可引起感染。

(七)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 transmission) 医源性传播是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认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方式主要有:①易患者在接受治疗、预防和检验等措施时,由于所用的器械被病原体污染所造成的传播。如针筒、针头、检查器械等。

②药品和生物制品的污染所造成的传播。

③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的传播,如乙肝、艾滋病等。

(八)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

方式主要有:①胎盘传播——病原体通过胎盘屏障是胎儿感染。如艾滋病、乙肝。

②上行性传播——病原体从孕妇阴道上行进

入子宫到达绒毛或胎盘使胎儿感染,如白色

念珠菌感染等。

③产妇产道感染引起的传播——分娩时病原

体经由胎儿破损的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引

起的感染。如淋球菌等。

三.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

(一)人群易感性与传染病的流行

易感染群是指有可能发生传染或感染的人群。

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人群免疫性(herd immunity)是指人群对传染病的抵抗

程度。

有了传染源及适宜的传播途径,没有易感者的存在,仍然不可能发生传染病的流行。因此,人群的易感性是疾病传播的必要条件之一。

人群易感性高,则传染病易于发生和传播,流行可能性大。

反之,则流行可能性小。

(二)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1.是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①新生儿的增加:主要指6个月以上未经人工免疫的婴儿。

②易感人口的迁入:流行区获得对该病免疫力的人口,迁入

非流行区。

③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免疫力经过一段时间后,逐

渐降低,又成为易感者。

④免疫人口的迁出或死亡。

2.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

①计划免疫是降低人群易感性的重要措施。

②传染病流行后,易感者由于传染而获得免疫力。

③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四. 疫源地(epidemic focus)

疫源地是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相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区域,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地区范围。

每个传染源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同一个疫源地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的传染源。通常把较小的疫源地成为疫点。而把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时成为疫区。

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传染源被移去或消灭(住院、死亡或治愈)。

②传染源传播在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清除(消毒、杀虫)。

③周围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的病例或感染。

五. 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是指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传染病的过程。

(一)自然影响因素:

主要指自然地理因素和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

1.对传染源的影响:如自然疫源性疾病就是由于某些类型的地理环境适合某些种类的动物传染源的生存而成为这些动物的自然疫源地。

2.对传播途径的影响:如夏季暴雨引起洪水泛滥,居民与被带有钩端螺旋体的猪粪尿污染的水接触,而致钩端螺旋体病的暴发。

3.对易感人群的影响:如寒冷季节,可患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二)社会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可分为社会规范和社会发展两方面。

社会规范包括:风俗、宗教、道德、法规和制度。

社会发展包括:国民经济的增长或发达、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城市化和医疗保健服务等。

第三节 传染病的防制

建国以来,我国传染病的防制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继天花消灭之后,鼠疫、霍乱等发病率明显下降,白喉、麻疹、破伤风、百日咳得到了有效控制。脊髓灰质炎、黑热病基本消灭。急性传染病的死因顺位由1957年的第二位降至1986念得10位以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甲、乙

类产染病的总发病率平均每年下降13.72%,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11.73%。

但近20年来,由于受自然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传染病的防制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①传染源的流动性和不典型性使传染源的控制更加困难。

②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是传染病的播散更加迅速。

③人群的频繁流动使人群易感性相对增高。

④30余种新病原体的出现和已存在的病原体的变异及耐药性。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我国政府制定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卫生检疫法》、《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性病防治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的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与公布、控制和监督等方面阐述了传染病防治的重要策略和措施,使我国传染病的防治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使防制和消灭传染病保障国民健康有了法律保障。

一、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一)经常性防御措施

1.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将抗教育,提高防病认识,加强自我保护。

2.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城乡卫生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

进行处理。

3.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加强食品卫生检验与监督。

4.医疗卫生机构完善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医源性、医院内和实验室感染。

5.对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禁止从事食品、餐饮、托幼等服务性行业。

6.加强环境卫生检疫、防止传染病传入泄出。

7.做好专业人员的防护和医疗保健工作。

(二)预防接种(vaccination)

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人群的易感性,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于流行。

1.预防接种的种类:

①人工自动免疫:是指通过接种免疫原性物质,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性物质包括处理流行病原体或其提炼成分和类毒素等。其制剂有:活菌(疫)苗、死菌(疫)苗、类毒素。

②人工被动免疫:是指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注入人体内,使机体获得现成抗体而受到保护。被动免疫的保护时间较短。常用制剂: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

③被动自动免疫:是指在疫情时用于保护易感接触者(如婴幼儿或体弱者)的一种免疫方法。通常是先注射抗毒素,是

指立刻得到被动免疫,同时接种类毒素刺激期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得到自动免疫的保护。

2.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控制并最终消灭传染病。

(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

我国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四苗防六病”,即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达到对结核、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的免疫。有的地区把乙脑、流脑的免疫也纳入计划免疫范畴。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2)计划免疫的程序

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服)的起始月龄,接种免疫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参照P119表6-1.我国流行儿童免疫程序

3.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①正确掌握禁忌症。

②掌握各类生物制品的接种对象、剂量、次数、时间、接种途径等。

③预防接种制剂贮藏条件。

④严格“一人一针一管”,以防交叉感染。

(三)预防措施

①在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应采取一定的防护。例如夏季防蚊虫叮咬等。

②对病原携带者通过入伍、入学、员工体检及时发现,对特殊职业就业者应定期健康检查,一旦发现,立即治疗,并调离岗位。

二. 加强传染病的管理

(一)我国传染病的分类(参照P120)

(二)对病人的管理措施

当疫情出现后,应加强对病人的管理,以防传染病的扩散。主要包括: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1.早发现、早诊断。

2.早期报告:一旦发生传染病要做到早期报告,即及时报告疫情,这是我们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法定职责。

①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人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与6小时内,农村应与1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于地方卫生防疫机构。同时填写报告卡。

②乙类中除上述2病的病人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与12小时,农村应与24小时内报告给卫生防疫机构。同时填写报告卡。

③丙类传染病应与发现病人的24小时内向防疫机构报告,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对爆发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叫爆发流行病学调查。爆发是指一个局部地区,集体单位中,在短时间内突然有许多同类病人的事件。因为爆发的病例发生集中,一般有共同的传染源或共同的传播途径。对爆发调查重要的是有时间的概念,要抓住在同一潜伏期内同时出现大量基本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这个重要特征。 一、意义和任务: 1、意义: 1)从方法学来讲爆发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流行过程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 (2)此法可迅速消灭爆发疫区(消灭疫源地) (3)爆发,单个疫源地调查,成为地区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为研究流行过程提供了基础资料。 2、任务: (1)接到报告后迅速起赴现场,对爆发的全面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初步假设,采取可行措施。 (2)据初步假设进一步调查,查明具体,因素条件,得出初步结论,检验初步假设是否正确。 (3)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观察爆发发展情况,进一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4)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二、步骤、内容、方法 到达现场后,要初步了解情况,然后马上进行调查。

(一)核实诊断:(临床、实验、流行病学)同一次爆发的病例,临床表现大同小异,所以可根据部分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迅速地做出正确综合诊断。 可用实验室的方法确诊一部分病人,其他人可用临床诊断的方法;特别要注意该病表现出来流行病学特点,要根据流行病学推断临床症状。 夏季某地发生一批有脑炎症状的病人;临床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集中在一个地区发生。但流行病学特点,乙脑曾高度散发;这一点不符和乙脑的流行病学特点,而类似于钩端螺旋体病。后经实验室证实为钩端螺旋体病。 (二)证实爆发: 一种病原体是否发生爆发,要根据爆发的定义来判断。 确定爆发存在:确认爆发是否存在,根据爆发定义来判断。 在普查中了解:1、姓名、性别、年龄、职业、 2、发病时期; 3、主要临床表现,与诊断有关的实验室结果,预防接种 4、居住、饮食、生活用水及其生活习惯、劳动力、社交活动; 5、暴露于可疑的传染源和传播因素的情况 、接触者。 6 (三)、发现全部病人: 在一个集体内,凡发生病人的地方都要普查;在农村根据了解病人的分布范围,进行普查;在城市根据病人分布的情况来确定普查的范围。 (四)、收集有关资料:() 1、现实情况: 爆发发生的日期: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试题1998-2013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试题1998-2013

2013年城市规划原理真题 一、简述题(9'*10) 1、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 2、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的区别 3、居住区各类交通组织方式的特点 4、什么是居住密度?可以用哪些指标反映? 5、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容积率的作用 6、区域中影响城市发展的条件有哪些?对其中一个举例说明 7、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和规划依据 8、城市人口结构有哪些?在总体规划编制中为什么要研究人口结构? 9、风玫瑰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运用 10、单中心与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差别 二、论述题(20'*3) 1、对于居住区存在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变化的现实,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2、城市蔓延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城市总体布局中有哪些应对措施? 3、某大城市中心区有一加工工业区要搬迁,对于这块用地有两个设想,一是以商务办公、商业

服务业为主,二是以居住功能为主,请论述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权衡两个设想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2012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 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使用性质可分为哪几类? 2. 什么是居住密度?通常用那些指标予以反映? 3. 简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4. 分析近代上海城市格局“局部有序,全局无序”的主要状况及其原因。 5. 简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6. 简述区域规划中产业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7. 简述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及作用。 8. 在总体规划阶段,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要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9. 什么是城市环境容量,包括哪些内容? 10. 简述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及规划时应予以关注的主要问题。

流行病学 十一、十二章习题与小结

1.慢性病三级预防的二级预防中三早为() A 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B 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 C 早发现、早报告、早康复D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摄入食盐过多与下列哪种疾病的发生风险关系密切? A糖尿病B肺癌C龋齿D高血压E肝癌 3. 下列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 A 产前检查 B 婚前检查 C 保健服务 D 对症治疗 4.一般来说,用于监测慢性非传染病的两个重要手段是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和筛检试验,这些手段主要是针对() A无症状的健康者 B 已确诊的慢性病人C住院病人 D有典型症状和体征的人E易感者 5.绝大部分慢性病是由数量不多、已知的和可预防的危险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A吸烟、缺乏身体活动和不合理膳食B吸烟、饮酒、交通事故、意外伤害 C环境污染、病原体变异和不合理膳食D不良生活方式、不安全饮水和饮食以及遗传E心理因素、行为因素、遗传因素 6.下列措施中哪个属于一级预防() A 健康检查 B 遗传咨询 C 产前检查 D 筛检 7. 疾病监测的目的不包括() A 描述疾病分布 B 检验病因假设 C 预防疾病流行 D 评价防疫措施 8. .下列哪项不是疾病监测的特点() A 属于纵向研究 B 信息反馈纵向进行 C 反映疾病动态变化 D 包括常规报告和哨点报告系统 9. .预防接种的目的是() A 提高人群易感性 B 降低人群易感性 C 提高人群非特异免疫水平D以上都不是 10.目前我国规定的监测传染病是 A.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登革热 B.疟疾、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天花、霍乱 C.鼠疫、流行性感冒、回归热、艾滋病 D.霍乱、天花、流行性感冒、登革热 E.伤寒、流行性感冒、回归热、霍乱 11. 对于急性传染病接触者,采取检疫措施的时间是 A.开始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B.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短潜伏期 C.开始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平均潜伏期 D.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平均潜伏期 E.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12. 将传染病人收留在指定的处所,限制其活动并进行治疗,直到消除传染病传播的危险这一过程被称为 A.拘留B.隔离C.留验D.医学观察E.消毒 13. 在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下列哪一项是主要环节 A.治疗病人B.隔离带菌者C.切断传播途径D.预防接种E.接触者预防服药 14. 对病原携带者采取的防疫措施有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20200628205210)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1、一般情况: 1.1姓名:_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 性别: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 1.2 家庭住址及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住址及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就诊经过 2、临床症状 2.1神志清 楚: (1 ) 是(2 ) 否 2.2发热:(1)有(2 ) 无 2.3皮肤粘膜: (1 )出疹(2)黄染(3)结痂 (4)出血 (5 ) 完好 2.4淋巴结: 2.5呼吸系统症状: 2.5.1 咳嗽:(1)有______________ (2)无 2.5.2 咳痰:(1)有______________ (2)无 2.5.3咯血:(1)有(2)无 2.5.4 流涕:(1)有 _____________ (2)无 2.5.5呼吸困难:(1)不能平卧(2)需要呼吸机(3)正常2.6消化系统症状:2.6.1腹痛:(1)有(2)无 2.6.1.1腹痛部位:____________ 2.6.1.2排便能缓解:(1)是(2)否 2.6.2腹泻:(1)是(2)否 2.6.2.1 大便性状:1)稀水样便(2)脓血样便(3)粘液便(4)成形便 2.6.2.2 一天大便次数:___________ 2.6.3呕吐:(1)有(2)无

2.631 呕吐内容物:____________________ 2.632呕吐方式:(1)喷射状(2)其他 2.6.4腹痛、腹泻、呕吐三者先后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泌尿系统症状: 2.7.1肉眼血尿:(1)有(2)无 2.7.2少尿或无尿:(1)有(2)无 2.7.3肾区疼痛:(1)有(2)无 2.7.4全身浮肿:(1)有(2)无 2.8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8.1头痛:(1)有(2)无 2.8.2 体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临床医生诊断: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检测: 3.1血常规:红细胞_____ ,白细胞 _____ ,中性粒______ ,淋巴______ ; 血小板__________ 3.2尿常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血生化:肝功__________________ ;肾功___________________ 3.4 X线检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血清学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流行病学调查: 4.1发病前一周的外出史:(1)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4.2平时的作息安排(如上班一下班一回家一看电视一睡觉):________________ 4.2发病前一周参加过任何集体性活动(1)有_______________ (2)无 4.3饮用水水源:(1)自来水(2)井水(3)江、河水(4)山泉水(5)其它 4.3.1你认为最近水源的水质有没有发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近半个月来家中有否发生新事物?包括动物群间的异常? (1)有(2)无 4.5计划免疫史:(1)有(2)无 4.5.1今年接种过何种疫苗: __________________ 4.6近期家庭菜谱的改变情况(是否有购买时兴菜):(1)有___________ (2)无 5、小结: 5.1患者目前是否出于隔离状态:(1)是(2)否 5.2处于何种隔离:(1)居家隔离(2)住院隔离(3)强制隔离 5.3开始隔离的时间: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994-2010)

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9'x10): 1.巴西利亚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简述其价值。 2.“历史建筑”的法定概念,并回答其保护要求。 3.住宅建设中强制要求的日照间距的意义。 4.简述生态住区及其建设要求。 5.比较绿地率与公共绿地比例的定义与作用。 6.有两条80m宽(包括安全距离)的地震断裂带楔形传入某城市的规划中心区,简述规划中应如何应对。 7.主导风向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要求。 8.结合总规的空间布局,谈污水厂的选址要求。 9.简述加拿大学者提出的“Deskota”概念及其特征。 10.全球化对区域发展(区域规划)的影响。 二,论述题(20'x3): 1.比较居住区与社区两个概念,并论述在城市居住空间规划中的作用。 2.给出某南方旅游城市的土地平衡表,分析。 3.谈谈对低碳城市的理解,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要求。

2009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每题9分,200字左右) 1、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或意义。 2、奥斯曼巴黎改建的要点以及意义。 3、住宅区采用住户路边停车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4、小学的布置的考虑要点。 5、居住小区内哪些因素能影响“邻里关系”。 6、在城市中心区布置商业步行街选址应注意哪些问题。 7、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8、总体规划中确定“禁建区”的依据。 9、总体规划的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依据内容。 10、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思路。 二、论述题(每题20分,500字左右) 1、旧住宅区改建的考虑要点。 2、你对总体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看法。 3、依据《城乡规划法》,谈谈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特征。

12章传染病流行病学讲稿

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3学时) 讲稿 吴云凤 学习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后,我们知道,流行病学是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染病曾经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最严重的一类疾病,例如鼠疫、霍乱、天花以及流感等传染病曾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染病对人们构成的威胁已逐渐减弱,但是近些年来老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也给全球公共卫生提出新的挑战。 首先给大家介绍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传染病流行史简介、影响流行过程的两个因素; (2)掌握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疫源地、自然免疫地及自然免源性疾病等概 念、传染病的防治和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第一节概述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流行过程和传播规律,探讨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制定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策略与措施的一门学科。 (二)流行概况 (1)全球传染病流行概况 ①传染病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每年 全球死于传染病的人口约占总死亡人数的25% 。 ②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世纪70年代 以来,全球约有40多种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ID),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新的传染病被发现。 (2)国内传染病流行概况 ①艾滋病危害严重,艾滋病毒感染模式正在发生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 群播散的变化

②病毒性肝炎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发病率虽有下降但仍不乐观,控制 的难度仍然较大 ③耐药性结核病流行卷土重来 ④新发、突发传染病流行不断发生,在全球出现的40种新发传染病 中,在我国出现近20种 ⑤流感、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等常见传染病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第二节传染过程 首先看一下什么传染过程? 传染过程是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亦即传染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 [1]病原体 1. 与致病相关的主要特征: ①传染力:病原体引起易感宿主发生感染的能力。传染力大小可通过引发 感染所需的最小病原体的数量来衡量,也可通过人群中二代发病率 (secondary attack rate) 来评价。 ②致病力(pathogenicity):病原体侵入宿主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 ③毒力(virulence):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可用病死率 和重症病例比例来表示。 ④抗原性(antigenicity)或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病原体的抗原作 用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T细胞受体、B细胞受 体),促使其增殖、分化,并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 巴细胞)的特性。 2. 病原体的变异 ①抗原性变异 ②耐药性变异 ③毒力变异 3. 病原体在宿主体外的生存力 ①外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对病原体的生长不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推荐城市规划专业必读的书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推荐城市规划专业必读的书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推荐城市规划专业必读的书 Ⅰ(基础) 1. E. Howard,1898,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L. Mumford,1961,The City in History,倪文彦和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进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005 3. Clara Greed,2000,Introducing Planning,王雅娟和张尚武译,《规划引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John M. Levy,2002,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5th ed.),孙景秋等译,《现代城市规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J. Jacobs,1961,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 Edmund Bacon,,1967,Design of Cities,黄富厢和朱琪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 Christopher Alexander,1987,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陈治业,童丽萍,《城市设计新理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8. Ian McHarg,1969,Design with Nature,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 I. Calvino,Invisible Cities,《看不见的城市》 10. Peter Hall,1992,《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3rd ed.)》,Routledge

传染病流行病学

第八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名词解释 1.传染过程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2.流行过程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表现出群体发病的特点 3.潜伏期指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期。 4.人群易感性指人群作为一个总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5.疫源地指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的感染或新病例的范围。 6.同源爆发发病者同时暴露于某种共同的病原体或污染源而引起的爆发。 7.人兽共患病人类罹患的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统称为人畜共患病,又称动物性传染病。8.垂直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或称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分娩引起的传播。 9.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10.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体内排出并侵入新的易感者机体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11.冰山现象指当人们感染了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后,临床上能够被观察到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病人如同冰山外露于海面上的尖顶部分,数量很少,而感染后绝大部分感染者在临床上很难被观察到,这就好比隐藏于海平面以下的庞大山体,无法被人们窥见。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的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为“冰山现象”。 选择题 1.2003年,在全球近32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的疾病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的全称为A.Sca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B.Scare Acute Respiratory Symptom C.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D.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mptom E.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mptoms 2.我国法定报告的甲类传染病有几种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E.6种 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环节是指 A.寄生虫、中间宿主、终末宿主 B.病原体、传播途径、机体 C.微生物、媒介、宿主 D.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人群 E.病人、污染物、外界环境 4.感染艾滋病毒的孕妇在怀孕期可能会导致胎儿的感染,请问这种传播病原体的方式应称为 A.血源性传播 B.医源性传播 C.水平传播 D.空气传播 E.垂直传播 5.传染病患者隔离期限的长短主要应依据什么? A.潜伏期 B.前驱期 C.传染期 D.临床症状期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试题.知识讲解

同济规划历年试题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居住区各用地的界线划定的一般原则 2.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有哪些生态考虑 3.城市主导产业的特点 4.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 5.城镇体系和区域中对城市建设条件的评价的内容 6.区域增长极核理论及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借鉴 7.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理·考工记》 8.简述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 9.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现在住宅区规划与建设的负面影响 2. 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 3. 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及其特征 2003城规原理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 简述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与居住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 2. 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

3. 图示城市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4.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 5. 区域增长极核产生条件 6. 以图示方式城市土地极差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同心圆模式 7.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 8. 城与廓的概念 9.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层次及主要内容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目标是什么,可通过那些规划设计途径来提高它的品质 2.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 论述城市开发控制的各种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此题2001年也考过 2.划定历史保护街区的条件 3.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4.都市区规划的基本概念 5.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体制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 / 5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现场工作准备 (1)人员准备:中心根据事件性质,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组,确定工作组负责人,明确成员职责和分工。(2)技术准备:现场工作组根据已经掌握的线索,开展文献检索或处置技术复习,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以及与相关实验室联系现场采样和检测准备事宜。 (3)物资准备:现场工作组领取应急箱、消杀药品和器械,现场警示标识等,清理准备个人防护用品、样本和标本采集、运输设备和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预防药物或疫苗、消杀器械、痕迹记录器材(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调查表、参考资料(专业、法律)、宣传资料、通信设备、电脑、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 (4)后勤保障:安排车辆、交通、食宿等。 (5)其他事项:现场工作组与事件发生地取得联系,预约预备会,交流情况、共商现场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6)响应时限:派出现场工作组的指令下达后,工作组应在1小时内准备完毕,从中心出发赶赴事件发生所在地。 2、现场工作实施 (1)核实疫情或事件:现场工作组一旦到达现场,应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核实疫情或事件,召开有关会议,了解情况,交

流意见,安排布置有关工作。 主要内容:①听取汇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最新情况;了解当地过去有无类似事件发生;发病地区人群近期与事件相关的生产、生活、娱乐等相关活动情况;共同暴露或接触人群;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周边地区或单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②核实疫情或事件:与参与诊诒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查阅病历记录,核实化验结果,收集临床相关资料;访视部分病例,必要 2 / 5 时亲自对现症病例进行体格检查和采样检测。根据病例的临床 表现和体征、实验室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或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断。 (2)确定现场工作计划:商讨现场工作思路,商议初步的预防 控制措施实施计划,根据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已采取的措施效果,形成初步的预防控制方案,列出现场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确定联络人和现场工作例会制度,商议落实实施计划。 (3)设计调查表:根据事件性质,采用现有调查表,并根据现 场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或重新拟订。在病原或流行因素还未明确的情况下,调查表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和详尽。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内容: ①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15岁以下要填家长姓名)、职业、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学校名称和班级)、联系方式等; ②临床相关信息: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临床症状、体征、就诊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现场工作准备 (1)人员准备:中心根据事件性质,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组,确定工作组负责人,明确成员职责和分工。 (2)技术准备:现场工作组根据已经掌握的线索,开展文献检索或处置技术复习,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以及与相关实验室联系现场采样和检测准备事宜。 (3)物资准备:现场工作组领取应急箱、消杀药品和器械,现场警示标识等,清理准备个人防护用品、样本和标本采集、运输设备和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预防药物或疫苗、消杀器械、痕迹记录器材(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调查表、参考资料(专业、法律)、宣传资料、通信设备、电脑、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 (4)后勤保障:安排车辆、交通、食宿等。 (5)其他事项:现场工作组与事件发生地取得联系,预约预备会,交流情况、共商现场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6)响应时限:派出现场工作组的指令下达后,工作组应在1小时内准备完毕,从中心出发赶赴事件发生所在地。 2、现场工作实施 (1)核实疫情或事件:现场工作组一旦到达现场,应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核实疫情或事件,召开有关会议,了解情况,交流意见,安排布置有关工作。 主要内容:①听取汇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最新情况;了解当地过去有无类似事件发生;发病地区人群近期与事件相关的生产、生活、娱乐等相关活动情况;共同暴露或接触人群;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周边地区或单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②核实疫情或事件:与参与诊诒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查阅病历记录,核实化验结果,收集临床相关资料;访视部分病例,必要时亲自对现症病例进行体格检查和采样检测。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实验室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或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断。 (2)确定现场工作计划:商讨现场工作思路,商议初步的预防控制措施实施计划,根据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已采取的措施效果,形成初步的预防控制方案,列出现场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确定联络人和现场工作例会制度,商议落实实施计划。 (3)设计调查表:根据事件性质,采用现有调查表,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或重新拟订。在病原或流行因素还未明确的情况下,调查表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和详尽。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内容: ①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15岁以下要填家长姓名)、职业、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学校名称和班级)、联系方式等; ②临床相关信息: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临床症状、体征、就诊和治疗经过、临床检查和化验结果等,以及病情的进展或转归; ③流行病学信息:患者感染、暴露来源及途径等; ④实验室资料:采样、检测情况及结果。 (4)确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病例定义,定义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群范围界限,以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基本内容。病例定义分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在现场调查早期或搜索病例阶段,使用敏感性高的病例定义(也就是“较为宽松”病例定义),以便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及线索;如进行病因研究则使用特异性高的病例定义。按照确定的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列出病例信息清单(或一览表),并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除在事件发生地通过医院、社区调查、接触者追踪进行病例搜索处,还需了解周边地区或单

第十二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一

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一、作业习题(一)单项选择题[A1 型题] 1. The report period of category B infectious diseases(exclude AIDS, Pulmonary anthrax) on Network is : A.12 hours B. 24 hours C. 48 hours D. 36 hours E. 72 hours 2. During pregnancy or childbirth, pathogens transmitted from the mother to offspring are called A. Blood-borne transmission B. Hereditary transmission C. Vertical transmission D.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E. Z-spread transmission 3. 在下列因素中,属于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自然因素是A. 人口密度B. 气候地理C. 宗教信仰D. 经济文化E. 生产及生活条件4. 传染源是指A.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B.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C.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的人和动物 D.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E. 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5. 某年冬季,某地区居民因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发生甲型肝炎流行,此毛蚶称为A. 传染源B. 储存宿主C. 传播因素D. 传播机制E. 病源携带者 6. 确定对某传染病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主要依据是该传染病的 A. 传染期 B. 潜伏期 C. 临床症状期 D. 恢复期 E. 病原携带期7. 下列哪组疾病均可经水传播A. 伤寒、霍乱、钩虫病B. 血吸虫病、甲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C. 伤寒、霍乱、出血热D. 霍乱、痢疾、斑疹伤寒 E.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恙虫病8. 下列哪项不是传染源 A. 病原携带者 B. 传染病患者 C. 受感染的动物 D. 隐性感染者 E. 有血吸虫尾蚴的钉螺9. 现行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儿童基础免疫)规定接种的疫苗是A. 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B. 麻疹疫苗、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C. 乙肝疫苗、卡介苗、麻疹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D. 卡介苗、百白破、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E. 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10.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这段时间为 A. 病原侵入期 B. 前驱期 C. 潜伏期 D. 传染期 E. 无症状期11. 构成传染过程必须具备的因素是A. 病原体、易感机体B. 寄生虫、中间宿主、终末宿主C. 病人、污染物、易感者D.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E. 微生物、媒介及宿主12. 下列哪条不符合经空气传播的特点A. 具有冬春季节升高的现象B. 在未经免疫的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升高C. 在未经免疫预防的城市人群中,常在儿童期被感染D. 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发病呈典型的周期性现象 E. 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决定流行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13. 传播途径是指 A. 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下所经历的过程 B. 传染病在群体或个体间的传播 C. 病原体由母亲到后代间的传播 D.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过程E. 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14. 传染病病人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 A. 潜伏期 B. 潜伏期末 C. 临床症状期D. 症状消失期 E. 恢复期[A2 型题] 15. 某地发生一起疾病暴发,有8 人发病,全部送医院治疗,并对其排出物进行了彻底消毒。至此,有人认为疫源地已经消灭,针对疫源地的措施可以结束,这种说法A. 正确,因为达到了疫源地消灭的条件B. 正确,因为传染源已经消除C. 错误,因为外界环境只进行消毒不行,还要进行灭菌D. 错误,易感接触者尚未度过最长潜伏期,还有可能出现新病例,形成新的疫源地E. 以上均不对16. 某孕妇在怀孕初期因车祸进行了输血,不久后发现婴儿HBV 阳性,婴儿感染的最可能传播方式 A. 医源性传播B. 垂直传播C. 接触传播D. 经血液传播 E. 虫媒传播[A3 型题] (17~18 共用题干)1988 年1 月上海曾暴发一起因生吃鱼、贝类食物引起的甲肝大流行,后经各级部门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得以控制。17. 下列哪项不是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A. 不食者不发病B. 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C. 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 D. 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E. 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暴发可平息18. 下列哪项是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A. 接种甲肝疫苗 B. 对疑似病人隔离治疗 C. 加强被污染食物和环境的消毒 D. 采取药物预防E. 对可能暴露于生物传播媒介的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B 型题] (19~22 共用备选答案) A. 艾滋病 B. 肝吸虫病 C. 钩端螺旋体病 D. 钩虫病 E. 疟疾19. 经食物传播的疾病是20. 经接触传播的疾病是21. 经土壤传播的疾病是22. 经疫水传播的疾病是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1、一般情况: 1、1姓名: 年龄: 性别: 职业: 1、2家庭住址及电话: 单位住址及电话: 2、临床症状 2、1神志清楚:(1)就是(2)否 2、2发热: (1)有(2)无 2、3皮肤粘膜:(1)出疹(2)黄染(3)结痂 (4)出血(5)完好 2、4淋巴结: 2、5呼吸系统症状: 2、5、1咳嗽:(1)有(2)无 2、5、2咳痰:(1)有(2)无 2、5、3咯血:(1)有(2)无 2、5、4流涕:(1)有(2)无 2、5、5呼吸困难:(1)不能平卧(2)需要呼吸机(3)正常 2、6消化系统症状: 2、6、1腹痛:(1)有(2)无 2、6、1、1腹痛部位: 2、6、1、2排便能缓解:(1)就是(2)否 2、6、2腹泻:(1)就是(2)否 2、6、2、1大便性状:1)稀水样便(2)脓血样便(3)粘液便(4)成形便2、6、2、2一天大便次数: 2、6、3呕吐:(1)有(2)无

2、6、 3、1呕吐内容物: 2、6、 3、2呕吐方式:(1)喷射状(2)其她 2、6、4腹痛、腹泻、呕吐三者先后联系: 2、7泌尿系统症状: 2、7、1肉眼血尿:(1)有(2)无 2、7、2少尿或无尿:(1)有(2)无 2、7、3肾区疼痛:(1)有(2)无 2、7、4全身浮肿:(1)有(2)无 2、8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 2、8、1头痛:(1)有(2)无 2、8、2体征: 2、9临床医生诊断: 3、实验室检测: 3、1血常规: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淋巴; 血小板 3、2尿常规: 3、3血生化:肝功;肾功 3、4 X线检查: 3、5血清学检测: 4、流行病学调查: 4、1发病前一周的外出史:(1)有(2)无4、2平时的作息安排(如上班→下班→回家→瞧电视→睡觉): 4、2发病前一周参加过任何集体性活动(1)有(2)无4、3饮用水水源:(1)自来水(2)井水(3)江、河水(4)山泉水(5)其它 4、3、1您认为最近水源的水质有没有发生变化: 4、4近半个月来家中有否发生新事物?包括动物群间的异常? (1)有(2)无 4、5计划免疫史:(1)有(2)无 4、5、1今年接种过何种疫苗: 4、6近期家庭菜谱的改变情况(就是否有购买时兴菜):(1)有(2)无 5、小结: 5、1患者目前就是否出于隔离状态:(1)就是(2)否 5、2处于何种隔离:(1)居家隔离(2)住院隔离(3)强制隔离 5、3开始隔离的时间: 调查单位调查者调查日期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试题和答案

作者认为历年来规划原理成绩普遍偏低,答案的“准确”、“精简”性的不足因此对题目做了自己的引经据典解答,希望能弥补上述不足,但由于水平有限,一些题认为没能找到准确答案,便没有作答,还有些可能答的不好,请指正! 参考书目:城规原理第三版(白皮)――三(正文中代号)、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黑皮)――注、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蓝皮)――周、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紫蓝皮)――赵。 2004城规原理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居住区各用地的界线划定的一般原则(周p197) 2.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有哪些生态考虑(周p19) 3.城市主导产业的特点(赵p215) 4.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三p201) 5.城镇体系和区域中对城市建设条件的评价的内容 6.区域增长极核理论及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借鉴 7.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理?考工记》(注p23) 8.简述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注p14) 9.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三p201)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现在住宅区规划与建设的负面影响 2. 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三p237) 3. 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及其特征(注p46) 2003城规原理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 简述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与居住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周p207) 2. 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三p107) 3. 图示城市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注p79) 4.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注p35) 5. 区域增长极核产生条件(注p6) 6. 以图示方式城市土地极差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同心圆模式(赵p280) 7.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注p22) 8. 城与廓的概念(三p14) 9.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层次及主要内容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目标是什么,可通过那些规划设计途径来提高它的品质(三p491) 2.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 3. 论述城市开发控制的各种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三p579) 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此题2001年也考过) 2.划定历史保护街区的条件(注p189) 3.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和步骤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和步骤 加入时间:2009-5-21 8:59:28 来源:点击:296 最近一段时期,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手足口病在各个地区频繁发生,甲型流感再度肆虐多个国家,对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何有效应对各种传染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当今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应对挑战的实践中,以强调现场工作能力,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应对突发卫生事件反应能力的现场流行病学显得尤其重要。 现场调查的目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主要针对疾病(多见为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展开的调查。现场流行调查的根本目的是及时控制疫情蔓延,确定病因(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高危人群以及危险因素)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疫情发展。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 启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前提条件是获得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包括各种类型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政府有关部门(如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门)、企事业单位、公民和媒体。接获这些信息以后,有关人员应将信息进行初步分析,经过初步确认后,应与信息来源地联系,进一步核实情况,同时及时报告有关领导。在得到有关部门的授权或者事发相关部门的邀请后,应立即前往现场开展调查。现场的调查包括组织准备、核实诊断、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建立病例定义、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描述性分析(三间分布)、建立假设并验证假设、采取控制措施、完善现场调查和书面报告十个步骤。 一、组织准备 组成现场调查组进行现场调查,调查组应明确调查目的和具体调查任务,现场调查组应由相应的专业人员组成,一般应包括流行病学、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等专业人员,必要时还应增加其它卫生专业和管理人员,现场调查组应有负责人,组织协调整个调查组在现场的调查工作,调查组成员应明确各自的职责。 现场调查组在奔赴现场前应准备必需的资料和物品,一般可以包括:相关调查表(有时需要在现场根据初步调查结果现场设计调查表用于调查)和调查器材、现场预防控制器材、采样设备和相应的采样试剂、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电脑、照相机和个人防护用品等,适合的交通工具对于现场调查也必不可少。 二、核实诊断 核实诊断的目的在于排除医务人员的误诊和实验室检验的差错。 核实诊断可以通过检查病例,查阅病史以及核实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核实诊断应包括 相应信息的收集,尤其是疾病的特征,从而为明确流行自然史提供线索。 首先,收集病人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地址、职业以及发病日期,对流行做出简 单描述。其次,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资料。在调查时,如果疾病是经水或食物传播的,则要询问接触的频率、时间及性质,如果是自然史未知的或不能做出适当的定义,则应询问有关疾病传播以及危险因子等问题。最后,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流行病学资料相互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三、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推荐书单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推荐书单 Ⅰ(基础) 1. E. Howard,1898,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L. Mumford,1961,The City in History,倪文彦和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进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005 3. Clara Greed,2000,Introducing Planning,王雅娟和张尚武译,规划引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John M. Levy,2002,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5th ed.),孙景秋等译,现代城市规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J. Jacobs,1961,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 Edmund Bacon,,1967,Design of Cities,黄富厢和朱琪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 Christopher Alexander,1987,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陈治业,童丽萍,城市设计新理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8. Ian McHarg,1969,Design with Nature,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 I. Calvino,Invisible Cities,看不见的城市 10. Peter Hall,1992,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3rd ed.),Routledge 11. Jonathan Barnett,1974,Urban Design as Public Policy: Practical Methods for Improving Cities 12. William H. Whyte,1980/2001,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Places,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Inc 13. Spiro Kostof,1991,The City Shaped: Urban Patterns and Meanings Through History,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992,The City Assembled: The Elements of Urban Form Through History 14. F.S. Chapin, Jr 和E.J. Kaiser,Urban Land Use Planning(3rd ed.),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5. Barry Cullingworth and Vincent Nadin,2002,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in the UK(13th ed.),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Ⅱ(提升) 1. L.S. Bourne编,1982,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ity (2nd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蔡禾主编,2003,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3. Scott Campbell和Susan Faninstein编,1996,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Malden:Blackwell Publishers 4. Susan Faninstein 和Scott Campbell编,1996,Readings in Urban Theory,Malden:Blackwell Publishers 5. Michael Dear,2000,The Postmodern Urban Condition,李小科等译,后现代都市状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 William N. Dunn,1994,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2nd ed.),谢明等译,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