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学生必做实验 探究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word无答案)

第1章 学生必做实验 探究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word无答案)

第1章学生必做实验探究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一、实验题

(★) 1 . 利用如图装置来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要证明非金属性:Cl>I,在A中加入浓盐酸,B中加入KMnO 4(KMnO 4与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C中加入___溶液,观察到C中___(填实验现象),即可证明。干燥管D的作用是___。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此装置尚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___溶液吸收尾气。

有关“d区元素性质实验”思考题的解答

有关“d区元素性质实验”思考题的解答 有关“d区元素性质实验”思考题的解答 与P区元素性质实验相比较,学生对d区元素性质实验问题的回答,多感觉有一些把握不准。这是因为大家对这些化合物接触及了解的都少,且其不遵守所谓“规律性”的现象也较多的缘故。因而,这部分内容也是一个学习上的难点。 一、“铬、锰、铁、钴、镍实验”思考题 1.试总结铬、锰、铁、钴、镍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在低价的Cr(OH)3、Mn(OH)2、Fe(OH)2、Co(OH)2、Ni(OH)2中,只有Cr(OH)3有显著的两性,其余都表现为碱性(只与酸反应,而不与NaOH反应)。 比较他们的还原性,其中Fe(OH)2和Mn(OH)2的还原性最强(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对高价的H2CrO4、HMnO4、Fe(OH)3、Co(OH)3、Ni2O3·H2O

来说,前两个H2CrO4和HMnO4表现为酸性,后3个通常表现为碱性。 这些高价的化合物都有氧化性,但其中Fe(OH)3的氧化性最弱、H2CrO4、HMnO4次之(已相当强)、Co(OH)3、Ni2O3·H2O 的氧化性最强。 2. 在Co(OH)3中加入浓HCl,有时会生成蓝色溶液,加水稀释后变为粉红色,试解释之。 Co(OH)3与浓HCl的反应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酸碱反应。由于Co3 有强氧化性,能被Cl-离子还原成Co2 ,而Co2 离子又以配离子[CoCl6]4-的形式在溶液中存在。所以反应方程式为:2Co(OH)3 6H 14Cl- = 2[CoCl6]4- Cl2 6H2O。 其中的配离子[CoCl6]4-为蓝色。 由于配离子[CoCl6]4-并不稳定,加水稀释使溶液中Cl-离子浓度降低时,又有[Co(H2O)6]2 配离子(粉红色)生成。反应为,[CoCl6]4- 6H2O = [Co(H2O)6]2 6Cl-。这就是溶液又变成粉红色的原

元素周期表导学案(超好)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一.回顾基础知识 1.我会写1至20号元素符号: 2、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铁锌溴碘锰钡银 汞铂金 3、写出下列单质的化学式: (1)常温下为气态的非金属单质:氢气氧气氮气氯气 (2)常温下为固态的非金属单质:碳硅硫磷 (3)稀有气体单质:氦气氖气氩气 (4)金属单质:钠镁铝铁铜 二、元素周期的编排原则: (1)按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相同的元素排成一横行,共有个横行 (3)把相同的元素按递增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列,共有列。 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七个周期分长短,三短三长一不全。 十八纵行十六族,七主七副八和零。 1、族的序数一般用罗马数字来表示,零族的序数记为 2、填写下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C O Na Cl Ar S Al Si 3、指明下列原子序数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4号 9号 16号 18号 4、填写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原子序数== === ==== 周期序数== 主族族序数== 5、各周期包括的元素种类及最后的元素的原子序数 第 周期元素种类最多,第3列元素种类最多,第14列的化合物种类最多(因含碳构成有机物) 6、同周期相邻主族元素原子序数可能相差____、____或____。 7、同主族相邻周期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可能相差____、____、____或____。 8、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为2的元素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第ⅡA 族的元素。 巩固练习 1、如果发现第七周期零族元素,则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 A. 109 B. 118 C. 173 D. 222 2.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取决于该元素原子的 A .相对原子质量和核外电子数 B .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 C .相对原子质量和最外层电子数 D .电子层数和次外层电子数 3.下列不能作为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的顺序的依据是 A 、原子的核电荷数 B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C 、原子的质子数 D 、原子的中子数 三 四 五 六 二 最后元素的原子序数 元素种类 七 一 周期序数

无机化学实验二十一 ds区元素(铜银锌镉汞)的性质

实验11 ds区元素(铜、银、锌、镉、汞)的性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铜、锌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2、掌握铜、银、锌、汞的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6、掌握铜、银、锌、汞离子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IB IIB Cu Zn Cu(+2,+1)Zn(+2) Ag Cd Ag(+1)Cd(+2) Au Hg Au(+1,+3)Hg(+2,+1) 蓝色的Cu(OH) 2 呈现两性,在加热时易脱水而分解为黑色的CuO。AgOH在常温下极易脱水而转化为棕 色的Ag 2O。Zn(OH) 2 呈两性,Cd(OH) 2 显碱性,Hg(I, II)的氢氧化物极易脱水而转变为黄色的HgO(II)和黑色 的Hg 2 O(I)。 易形成配合物是这两副族的特性,Cu 2+ 、Ag + 、Zn 2+ 、Cd 2+ 与过量的氨水反应时分别生成[Cu(NH 3 ) 4 ] 2+ 、 [Ag(NH 3) 2 ] + 、[Zn(NH 3 ) 4 ] 2+ 、[Cd(NH 3 ) 4 ] 2+ 。但是Hg 2+ 和Hg 2 2+ 与过量氨水反应时,如果没有大量的NH 4 + 存在, 并不生成氨配离子。如: HgCl 2 +2NH 3 =Hg(NH 2 )Cl↓白+2 NH 4 Cl Hg 2Cl 2 +2NH 3 =Hg(NH 2 )Cl↓白+Hg↓黑+NH 4 Cl (观察为灰色) Cu 2+ 具有氧化性,与I-反应,产物不是CuI 2 ,而是白色的CuI:Cu 2+ +I- =2CuI↓白+I 2 将CuCl 2溶液与铜屑混合,加入浓盐酸,加热可得黄褐色[CuCl 2 ]-的溶液。将溶液稀释,得白色CuCl 沉淀: Cu +Cu 2+ +4Cl-=2[CuCl 2 ]- [CuCl 2 ]-←稀释→CuCl↓白+Cl- 卤化银难溶于水,但可利用形成配合物而使之溶解。例如: AgCl +2NH 3 =[Ag(NH 3 ) 2 ] + +Cl- 红色HgI 2 难溶于水,但易溶于过量KI中,形成四碘合汞(II)配离子: HgI 2 +2I- =[HgI 4 ] 2- 黄绿色Hg 2I 2 与过量KI反应时,发生歧化反应,生成[HgI 4 ] 2- 和Hg: Hg 2I 2 +2I- =[HgI 4 ] 2- +Hg↓黑 三、实验内容 1、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doc

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二)掌握卤素的歧化反应 (三)掌握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 (四)了解氯化氢HCl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五)了解卤素的鉴定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二、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解法,学生实验法,巡回指导法 三、教学重点 1、区别Cl 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2、卤素的歧化反应 3、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 四、教学难点 区别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卤素的歧化反应;次氯酸盐、氯酸盐的强氧化性 五、实验原理 卤素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氯、溴、碘、砹,其价电子构型ns2np5,因此元素的氧化数通常是—1,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形成氧化数为+1、+3、+5、+7的化合物。卤素单质在化学性质上表现为强氧化性,其氧化性顺序为:F2 > Cl2 > Br2 > I2。所以,Br-能被Cl2氧化为Br2,在CCl4中呈棕黄色。I2能被Cl2、Br2氧化为I2,在CCl4中呈紫色。 卤素单质溶于水,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 X2 + H2O === HX + HXO 这就是卤素单质的歧化反应。卤素的歧化反应易在碱性溶液中进行,且反应产物随着温度和碱液浓度的不同而变化。 卤素的含氧酸有多种形式:HXO、HXO2、HXO3、HXO4。随着卤素氧化数的升高,

其热稳定性增大,酸性增强,氧化性减弱。如氯酸盐在中性溶液中没有明显的强氧化性,但在酸性介质中表现出强氧化性,其次序为:BrO3- > ClO3- > IO3-。次氯酸及其盐具有强氧化性。 HCl的还原性较弱,制备Cl2,必须使用氧化性强的KMnO4、MnO2来氧化Cl-。若使用MnO2,则需要加热才能使反应进行,且可控制反应的速度。 六、仪器与药品 试管及试管夹、量筒(1mL)、酒精灯、滴瓶(5mL)、试剂瓶(500mL)、烧杯(250mL) KBr、KCl、KI、CCl4、H2SO4(浓)、NaOH、NaClO、MnSO4、HCl (浓)、KClO3、AgNO3、溴水、品红、酒精、浓氨水、碘伏水、pH试纸、KI-淀粉试纸、醋酸铅试纸、蓝色石蕊试纸。 七、实验内容 (一)卤素单质的氧化性 ①取几滴KBr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氯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②取几滴KI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氯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③取几滴KI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溴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结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包括: 3、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Cl-、Br-、I-的还原性 ①往干燥试管中加入绿豆粒大小的KCl晶体,再加入0.5mL浓硫酸(浓硫酸不要沾到瓶口处),微热。观察试管中颜色变化,并用湿润的pH试纸检验试管放出的气体。 ②往干燥试管中加入绿豆粒大小的KBr晶体,再加入0.5mL浓硫酸(浓硫酸不要

新课改下的卤素离子的检验教学设计 精选教育文档

新课改下的“卤素离子的检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内容 出自五年制专科《化学》第一册第一章――卤素离子的检验。 2.编者意图 把本节内容编排在卤族元素一节之后。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两节的旧知识,通过实验探索的方法,学习本节内容并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3.重点难点 掌握卤素离子的检验方法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4.突破方法 利用实验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开发学生的潜能。 5.教学目标 据化学新课改的要求、化学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卤素离子的检验方法;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②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抽象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③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④情感目标:通过学生亲自探究的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 因本课时分两大知识块,根据各自知识的特点,为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现代教学观、课程观学习观,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和课堂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积极渗透研究性的方式。采取如下的教学方法:①实验引导探究法:以实验为先导,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以实验观察、分析、综合和归纳为最基本方法,自己得出结论,强化知识的开发和吸纳。②问题解决法: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自学讨论。③自学归纳法。 另外,在教改方面,本课的演示实验为试管实验,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所以改演示实验为边讲授边实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在教材处理上“以学论教”,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活动和学生的收获出发,强调教材处理的过程性、生成性、体验性,实现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整合。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关学生学习的内容,实现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自助建构的统一,并通过学生的自身感受、理解和领悟,实现教材的转化和创新。 2.学法 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要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掌握三种学 习方法(观察归纳法、自学阅读法和学习迁移法)。. 三、教学程序

卤族元素

Ⅱ.卤族元素 本章复习以元素周期律和氧化还原理论为指导思想。 预习作业:请画出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网络图,并完成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一、卤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二、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性质”的关系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⑴在NaBr 溶液中滴入氯水; ⑵在FeSO 4溶液中滴入溴水; ⑶在FeCl 3溶液中滴加KI 溶液; 思考:比较+ 3222,,,Fe I Br Cl 的氧化性强弱;比较+ --2,,Fe Br I 的还 原性强弱。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⑷在FeBr 2溶液中通入少量Cl 2气体 ⑸在FeI 2溶液中加入少量溴水 ⑹在FeBr 2溶液中通入足量Cl 2气体

⑺在FeI 2溶液中加入足量溴水 思考:根据以上内容可得出卤族元素在化学性质方面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并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卤素在化学性质方面的递变规律。 小结: 结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三、卤族元素的“性质——制备”的关系 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活泼,所以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1、卤素单质的制备(Cl 2) ⑴工业制法:电解饱和食盐水 电解熔融氯化钠 ⑵实验室制法 ①、药品: ②、原理: ③、装置:(高一化学P69) 思考: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该装置适用于什么情况? ④、除杂: ⑤、干燥: ⑥、收集: ⑦、检验是否集满: ⑧、尾气处理: ⑶思考:依据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还可以用哪些氧化剂代替MnO 2? 写出分别用KMnO 4、KClO 3、Ca(ClO)2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F Cl Br I At 7个电子→易得1个电子,有强氧化性。 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 对应离子X --的还原性依次增 核电荷数增加 电子层数递增 原子半径增大 →

实验一元素实验报P区非金属实验报告

实验一P区非金属元素(卤素、氧、硫) 一、实验目的 1、学习…… 二、实验原理 1、卤素均具有氧化性,其氧化性强弱为:Cl2>Br2>I2, 前者可氧化后者的X-。 X-还原性强弱:Cl-Br2>I2还原性顺序Cl->Br->I- 2、氯气检验:KI-淀粉试纸(湿)变蓝(NO2等氧化性气体具有相似性质) (三)ClO-、ClO3-的性质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同步习题3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电子绕核旋转,其轨道为一圆圈,而p电子是走∞字形 B.主量子数为1时,有自旋相反的两条轨道 C.主量子数为3时,有3s、3p、3d、3f四条轨道 D.角量子数l决定了原子轨道(电子云)的形状 (核磁共振)、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Kurt Wuithrich等人为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下面有关13C、15N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3C与15N有相同的中子数 B.13C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 C.15N与14N互为同位素 D.15N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4 3.下列原子构成的单质中既能与稀硫酸反应又能与烧碱溶液反应,都产生H2的是( ) A.核内无中子的原子 B.价电子构型为3s23p1 C.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倒数第三层上的电子数的原子 D.N层上无电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原子 4.按照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错误的是( ) A.Be、Mg、Ca B.Be、B、C、N C.He、Ne、Ar D.Li、Na、K 5.M、N两种元素的原子,当它们每个原子获得两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 构时,放出的能量M大于N,由此可知( ) A.M的氧化性弱于N B.M的氧化性强于N C.N2-的还原性弱于M2- D.N2-的还原性强于M2- 6.A、B、C、D、E五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序数为5个连续的自然数)的顺序排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E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7时,D元素的负化合价可为-2 B.A(OH)n为强碱时,B(OH)m也一定为强碱

学案卤素单质

卤素元素一、卤素元素的原子结构 根据(表2?2)分析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推测: 不同点: 推测: 二、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气反应

由反应现象可得出的结论: 氧化性: 2.与水反应 2F2 +2 H2O ==== 4HF + O2 剧烈反应 X2 + H2O ≒ HX + HXO 缓慢反应 ( X2:Cl2、Br2、I2) 氧化性: 卤素单质水溶液及有机溶液的颜色 【说明】:有色物质溶液的颜色与有色物质的浓度有关,浓度越大,颜色越深。 3.与碱反应 2F2 + 4NaOH ====== 4NaF + 2H2O + O2↑ X2 + 2NaOH ======= NaX + NaXO + H2O ( X2:Cl2、Br2、I2)

4.与某些盐反应 2NaBr + Cl2 ==== 2NaCl + Br2 2NaI + Cl2 ===== 2NaCl + I2 2KI + Br2 ===== 2NaBr + I2 由反应事实可得出的结论:氧化性: 三、X-的检验方法 AgNO3 白色沉淀 Cl- 1.含X-的溶液→淡黄色沉淀 Br- HNO3 黄色沉淀 I- 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产生白色沉淀 NaBr + AgNO3 ==== AgBr↓ + NaNO3 产生淡黄色沉淀 KI + AgNO3 ===== AgI↓ + KNO3 产生黄色沉淀 Cl2(aq) CCl4 黄绿色 Cl-

2.含X-的溶液→→橙红色 Br- 紫红色 I- 四、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碱金属在物理性质上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人教版必修2第1章 第1节第2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作业

课时分层作业(二)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基础练] 1.Li和Na都是ⅠA族元素,关于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Li>Na B.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 C.核外电子层数相同D.核外电子数相同 [答案] B 2.下列有关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A.K与H2O反应最剧烈 B.Rb比Na活泼,故Rb可以从NaCl溶液中置换出Na C.碱金属的阳离子没有还原性,所以有强氧化性 D.从Li到Cs都易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且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答案] D 3.第119号未知元素,有人称为“类钫”。根据周期表结构及元素性质变化趋势,下列有关“类钫”的预测中错误的是( ) A.单质有较高熔点 B.“类钫”在化合物中呈+1价 C.“类钫”具有放射性 D.“类钫”单质的密度大于1 g·cm-3 A [第119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八周期ⅠA族,所以性质与钫相似:具有“软、轻、低(熔、沸点)”的特点,A项错误;B项正确;84号Po后都是放射性元素,C项正确;碱金属虽然都是轻金属,但同主族从上到下密度的变化趋势是增大的,Li、Na、K比水轻;Rb、Cs、Fr比水重,D项正确。] 4.已知锂及其化合物的许多性质与碱金属差异较大,却与镁相似。下列有关锂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碳酸锂受强热很难分解 B.碳酸锂的溶解度比碳酸氢锂的小 C.锂在过量氧气中燃烧,主要产物是氧化锂而不是过氧化锂 D.锂可以与氮气化合生成氮化锂(Li3N) A [解题时充分利用题目信息,锂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镁的相似,MgCO3煅烧分解成MgO和CO2,由此可知,Li2CO3也易分解。] 5.卤素是最活泼的一族非金属,下列关于卤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卤素单质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 B.从上到下,卤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半径依次减小 C.从F到I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依次减弱,原子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 D.卤素单质与H2化合由易到难的顺序为I2→Br2→Cl2→F2 C [A项,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错误;B项,从上到下,卤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半径依次增大,错误;C项,从F到I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依次减弱,原子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正确;D项,卤素单质与H2化合由易到难的顺序为F2→Cl2→Br2→I2,错误。] 6.往碘化钾溶液中先加入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后出现分层,下层呈( ) A.橙红色B.紫红色 C.无色D.深褐色 B [Cl2与KI反应,生成I2,CCl4萃取碘水中的I2,在下层呈紫红色。] 7.已知常温下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放出氯气,现按下图进行卤素的性质实验。玻璃管内装有分别滴有不同溶液的白色棉球,反应一段时间后,对图中指定部位颜色描述正确的是( )

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精品】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二)掌握卤素的歧化反应 (三)掌握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 (四)了解氯化氢HCl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五)了解卤素的鉴定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二、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解法,学生实验法,巡回指导法 三、教学重点 1、区别Cl 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2、卤素的歧化反应 3、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 四、教学难点 区别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卤素的歧化反应;次氯酸盐、氯酸盐的强氧化性 五、实验原理 卤素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氯、溴、碘、砹,其价电子构型ns2np5,因此元素的氧化数通常是—1,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形成氧化数为+1、+3、+5、+7的化合物。卤素单质在化学性质上表现为强氧化性,其氧化性顺序为:F2 > Cl2 > Br2 > I2。所以,Br-能被Cl2氧化为Br2,在CCl4中呈棕黄色。I2能被Cl2、Br2氧化为I2,在CCl4中呈紫色。 卤素单质溶于水,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 X2 + H2O===HX + HXO 这就是卤素单质的歧化反应。卤素的歧化反应易在碱性溶液中进行,且反应产物随着温度和碱液浓度的不同而变化。 卤素的含氧酸有多种形式:HXO、HXO2、HXO3、HXO4。随着卤素氧化数的升高,

其热稳定性增大,酸性增强,氧化性减弱。如氯酸盐在中性溶液中没有明显的强氧化性,但在酸性介质中表现出强氧化性,其次序为:BrO3- > ClO3- > IO3-。次氯酸及其盐具有强氧化性。 HCl的还原性较弱,制备Cl2,必须使用氧化性强的KMnO4、MnO2来氧化Cl-。若使用MnO2,则需要加热才能使反应进行,且可控制反应的速度。 六、仪器与药品 试管及试管夹、量筒(1mL)、酒精灯、滴瓶(125mL)、试剂瓶(500mL)、烧杯(250mL) KBr、KCl、KI、CCl4、H2SO4(浓)、NaOH、NaClO、MnSO4、HCl(浓)、KClO3、AgNO3、溴水、品红、酒精、浓氨水、碘伏水、pH试纸、KI-淀粉试纸、醋酸铅试纸、蓝色石蕊试纸。 七、实验内容 (一)卤素单质的氧化性 ①取几滴KBr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氯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②取几滴KI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氯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③取几滴KI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溴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结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包括: 3、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Cl-、Br-、I-的还原性 ①往干燥试管中加入绿豆粒大小的KCl晶体,再加入0.5mL浓硫酸(浓硫酸不要沾到瓶口处),微热。观察试管中颜色变化,并用湿润的pH试纸检验试管放出的气体。 ②往干燥试管中加入绿豆粒大小的KBr晶体,再加入0.5mL浓硫酸(浓硫酸不要 沾到瓶口处),微热。观察试管中颜色变化,并用KI-淀粉试纸检验试管口。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专题09 卤族元素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考点9 卤族元素 △考纲要求△ 1.掌握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性质变化规律。 2.了解可逆反应的涵义。 3.掌握卤素单质的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及特性。 4.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知识。 5.掌握卤素离子和碘单质的鉴定方法。 6.通过对卤素结构、性质的比较,培养比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考点透视☆ 一、卤素元素 1.位置和结构 ⑴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第ⅦA 族,第十七纵行。 ⑵原子结构 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 不同点: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 不同,原子核对外层电子吸引力不同。 卤素原子最外层均有7个电子,它们可获得一个电子形成8电子的稳定结构,故它们均具有强氧化性。因此卤族元素在自然界只能以化合态存在,不能以游离态存在。卤素原子的结构既有相似性(最外层电子均为7个)又有递变性(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说明卤素的化学性质也是既有相似性又有递变性。这是结构决定性质的具体体现。 2.卤素的物理性质 卤素单质的分子都是双原子分子。 (1)相似性 卤素单质都有颜色,都有毒性,在水中的溶解度都不大,易溶于苯、四氯化碳(CCl 4)、汽油等有机溶剂。但F 2易与水反应。 (2)递变性 3、卤素的化学性质 ⑴相似性: ①卤素原子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易得到一个电子而成稀有气体元素的稳定结构,因此卤素元素均有-1价。 ②氯、溴、碘的最高正价为+7价,此外还有+1、+3、+5价;其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的分子式的通式分别为X 2O 7和HXO 4。 ③卤素元素的单质A.均为双原子分子X 2;b.均能与H 2化合,生成卤化氢;c.均能与金属单质反应生成金属卤化物;d.均能与水反应,其反应通式(F 2除外)为:X 2+H 2O===HX+HXO 易溶于有机溶剂;e.均能与碱反应;f.除F 2外,均能得到其水溶液“卤水”。 ④卤素单质都具有氧化性。除F 2外,其余卤素单质都可用浓氢卤酸和MnO 2反应制备:MnO 2 + 4HX(浓) === MnX 2 + X 2 +2H 2O 。 ⑵递变性(从氟到碘): ①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增大; ②非金属性与单质氧化性减弱; ③与H2化合或水反应由易到难; ④氢化物稳定性减弱; ⑤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减弱; ⑥卤离子还原性增强;

学案24: 卤素单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上海市高一化学 开发海水的化学资源

学案24: 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 ————卤素单质性质的变化规律及Cl-、Br-、I-一、学习目标 (1)掌握卤素原子结构,学会归纳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认识卤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学会归纳卤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在。(3)体验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认识物质结构和性质关系。 (4)通过实验,体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知识牵引 1、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Cl 2、Br2、I2的活非金属活泼性强弱 方程式: 2、比较卤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有: / 3 用什么化学方法来检验一瓶水是自来水还是蒸馏水?如何排除CO32-的干扰? 资料:碳酸银(Ag2CO3)白色,不溶于水,但溶于硝酸。 Ag2CO3 +2 HNO3→2AgNO3+H2O+CO2↑ 试剂: 现象:盛有自来水的试管: 盛有蒸馏水的试管: 化学方程式: 三、问题探究 1、卤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递变规律 卤素元素的原子结构及性质的递变规律

2、Br-、I-离子的检验 实验:在盛有溴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硝酸。 现象: 化学方程式: 实验:在盛有碘化钾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硝酸 现象: 化学方程式: 思考:还有什么其他方法检验溶液中的Br-、I-? 比较检验Br-、I-离子的几种方法,判断哪种更好? 参考资料:《四氯化碳》 四氯化碳,CCl4,不燃烧,易挥发。工业上主要用于溶剂和灭火剂等。四氯化碳具有轻度麻醉及肝脏毒作用。进入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凡患有器质性神经系统病变或慢性心、肝、肾疾病的患者不宜从事四氯化碳作业。 评价实验方案优劣的一般标准是:、、。小结: Cl-、Br-、I-离子的检验方法:在需检验的溶液中加入和; 实验现象:白色沉淀→待测液中含有。 浅黄色沉淀→待测液中含有。 黄色沉淀→待测液中含有。

卤族元素

卤族元素 卤族元素的代表:氯 卤族元素指周期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F)、氯(Cl)、溴(Br)、碘(I)、砹(At),简称卤素。它们在自然界都以典型的盐类存在,是成盐元素。卤族元素的单质都是双原子分子,它们的物理性质的改变都是很有规律的,随着分子量的增大,卤素分子间的色散力逐渐增强,颜色变深,它们的熔点、沸点、密度、原子体积也依次递增。卤素都有氧化性,氟单质的氧化性最强。卤族元素和金属元素构成大量无机盐,此外,在有机合成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编辑本段卤素的命名 由于卤素可以和很多金属形成盐类,因此英文卤素(halogen)来源于希腊语halos(盐)和gennan (形成)两个词。在中文里,卤的原意是盐碱地的意思。 Halogen 卤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它们的最外电子层上都有7个电子,有取得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的八隅体结构的卤离子的倾向,因此卤素都有氧化性,原子半径越小,氧化性越强,因此氟是单质中氧化性最强者。除F外,卤素的氧化态为+1.+3.+5.+7,与典型的金属形成离子化合物,其他卤化物则为共价化合物。卤素与氢结合成卤化氢,溶于水生成氢卤酸。卤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称为互卤化物,如ClF?(三氟化氯).ICl(氯碘化合物)。卤素还能形成多种价态的含氧酸,如HClO、HClO?.HClO?.HClO?。卤素单质都很稳定,除了I2以外,卤素分子在高温时都很难分解。卤素及其化合物的用途非常广泛。例如,我们每天都要食用的食盐,主要就是由氯元素与钠元素组成的氯化物,并且还含有有少量的MgCl2。 卤素单质的毒性,从F开始依次降低。 从F到At,其氢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但氢化物的稳定性呈递减趋势。 氧化性:F?> Cl?> Br?> I?> At?(一些单质是否有氧化性要看具体化学反应) 其对应的卤离子还原性依次增强。 另外,卤素的化学性质都较活泼,因此卤素只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卤族元素颜色及状态的记忆歌谣:氟气(F)淡黄绿色,氯气(Cl2)黄绿色。溴(Br2)液深红棕色,碘(I2)是紫黑固体,砹(At)是黑色固体。 编辑本段单质 氟(F) 英文名称Fluorine 原子序数:9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18.9984 半径/Å: 0.57 原子体积/cm3/mol: 17.1 共价半径/Å: 0.72 电子构型: 1s2 2s2p5 氟气常温下为淡黄绿色的气体,有剧毒。与水反应立即生成氢氟酸和氧气并发生燃烧,同时能使容器破裂,量多时有爆炸的危险。氟、氟化氢(氢氟酸)对玻璃有较强的腐蚀性。氟是氧化性最强的元素(而且不具有d轨道),只能呈-1价。单质氟与盐溶液的反应,都是先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氟酸再与盐的反应,通入碱中可能导致爆炸。水溶液氢氟酸是一种弱酸。但却是稳定性最强的氢卤酸,因为氟原子含有较大的电子亲和能。如果皮肤不慎粘到,将一直腐蚀到骨髓。化学性质活泼,能与几乎所有元素发生反应(除氦、氖)。 氯(Cl) 英文名称:Chlorine 原子序数:17

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讲解

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第1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课标要求 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课标解读 1.掌握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划分的关系。 2.掌握核外电子排布与族划分的关系。 3.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4.能确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教学地位 用原子结构知识揭示元素或相关物质的性质的中间载体为元素周期表,要使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元素或物质的性质,必须将元素有效的放入周期表中。本课时的内容主要解决该方面的问题。 ●新课导入建议 据美国《科学新闻》杂志报道,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Victor Ninov领导的研究小组,用大约100万万亿(即1018)个氪离子对一个铅靶轰击10多天,终于得到118号元素的3个原子,后者又很快衰变成116号、114号和其他元素。这一结果令科学家们兴奋不已,他们说预计还将有更多的超重元素被发现。看到这些令人吃惊的成果,伯克利实验室的Ken Gregorich预计,该实验室和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以及俄罗斯的研究人员不久将会用氪离子来轰击铋靶,以获得119号元素。由于119号元素会衰变成尚未发现的117、115和113号元素,所以科学家有可能一次就获得4种新元素! (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18号元素应该位于其中什么位置? (2)类比同族的元素的性质,118号元素性质的活泼性会怎么样?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 1.进一步理解元素周期律。 2.理解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周期性变 化的本质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理解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周期性变化 的本质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重点)

1-2元素性质实验-实验报告材料

元素实验报告 实验18 主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一、实验目的 1. 熟练掌握试管操作。 2. 学习离心分离操作。 3. 学习主族元素一些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二、实验内容 1. 卤离子的还原性:向3支盛有绿豆大小的KI、KBr和KCl固体的试管分别加入0.5 cm3浓硫酸,观察反应产物的颜色和状态。把湿的醋酸铅试纸、湿的碘-淀粉试纸和湿的pH试纸分别伸向装有KI、KBr和 2. 氯含氧酸盐的氧化性 往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NaClO、KClO3和KClO4溶液,然后加入KI淀粉溶液,观察现象。向不发生反 3. 过氧化氢的氧化还原性 (1)氧化性:取1小片Pb(Ac)2试纸,加1滴H2S的水溶液,则有黑色的PbS生成。再向试纸上滴 22244

4. 过硫酸盐的氧化性 向盛有2滴 0.002 mol·dm-3 Mn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cm3 3 mol·dm-3 H2SO4、2~3 滴AgNO3溶液,再加入少量K2S2O8固体,小心加热,观察现象;另取1支试管,不加AgNO3, 进行同样实验。比较上 5. 亚硝酸的氧化还原性 请利用0.5 mol·dm-3 NaNO2、0.1 mol·dm-3 KI、0.02 mol·dm-3 KMnO4、1 mol·dm-3 H2SO4试剂, 6. 硝酸根的检出 取少量FeSO4·7H2O固体于试管中,滴加1滴0.5 mol·dm-3 NaNO3溶液及1滴浓H2SO4,静置,观察现象。反应式为: 2+-+3+2+2- 7. 磷酸根、焦磷酸根和偏磷酸根的鉴别

(1)分别向0.1 mol·dm-3 Na2HPO4、Na4P2O7和NaPO3溶液中滴加0.1 mol·dm-3 AgNO3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生成的沉淀溶于2 mol·dm-3 HNO3溶液吗? (2)以2 mol·dm-3 HAc溶液酸化磷酸盐溶液、焦磷酸盐溶液和偏磷酸盐溶液,再分别加入蛋白溶液,各发生什么现象? 3-4-- PO43-、P2O74-和PO3-的鉴别方法: 8. Sn2+、Pb2+、Sb3+、Bi3+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现有0.1 mol·dm-3的SnCl2、Pb(NO3)2、SbCl3和Bi(NO3)3,2 mol·dm-3 NaOH、6 mol·dm-3 NaOH和40%的NaOH试剂。请制备少量氢氧化物沉淀,并试验这些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写出实验步骤、现象、试 9. Sn、Pb、Bi不同价态离子的氧化还原性 -3-3

第3课时卤族元素学案

第3课时卤族元素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卤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卤素原子的结构特点 2.了解卤素单质的性质 3.运用原子结构的理论解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验结构与性质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学难点: 运用原子结构的理论解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验结构与性质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组成及原子结构 2.卤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1)颜色状态: (2)递变规律:随原子序数递增,密度________________;熔、沸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二: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1.元素性质的影响因素 元素的性质主要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侓(自上至下) 3.特殊性 (1)溴是常温常压下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这是机推断题的突破点之一。 (2)碘为紫黑色固体,易升华,淀粉遇I2变蓝色。 (3)卤素单质都有毒,液态溴易挥发,溴有很强的腐蚀性,保存时要加一些水进行“水封”。 (4)Cl2、Br2、I2易溶于有机溶剂;如苯、CCl4、汽油等。 (5)F无正化合价。 知识点三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由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决定。越易得__________,非金属性___________。 1.同主族 核电荷数_________,非金属性___________。 2.同周期 核电荷数__________,非金属性_____________(稀有气体除外)。 3.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 (1)单质越易跟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_________,氢化物的还原性也就_________,其非金属性也就___________。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_____________越强,其非金属性越强。如H2SO4的酸性强于H3PO4,说明S的非金属性比P强。 (3)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例如:Cl2+2KI=2KCl+I2,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碘________。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案(精品篇)

专题2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学习目标] 1.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元素周期律 2.理解元素性质岁原子序数的递增的周期性变化的本质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3.了解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概念和岁原子序数递增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4.了解电离能、电负性的简单应用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回顾: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律的具体体现 (1)含义 (2)本质: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3)具体体现 ①、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②、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③、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从ns1~ns2np6呈现周期性变化 2.根据元素原子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可将元素周期表分成5个区域。具体地说是根据最后一个电子填充在何原子轨道上来分区 (1)s区元素:外围电子只出现在s轨道上的元素。价电子排布为ns1~2,主要包括ⅠA和ⅡA族元素,这些元素除氢以外都是活泼的金属元素,容易失去1个或2个电子形成+1价或+2价离子 (2)p区元素:外围电子出现在p轨道上的元素(s 轨道上的电子必排满)。价电子排布为ns2np1~6,主要包括周期表中ⅢA到ⅧA和0族共6个主族元素,这些元素随着最外层电子数的增加,原子失去电子变得越来越困难,得到电子变得越来越容易。除氢以外的所有非金属元

素都在p区 (3)d区元素:外围电子出现在d轨道上的元素。价电子排布为(n-1)d1~9ns1~2,主要包括周期表中ⅢB到ⅦB和Ⅷ族,d区元素全是金属元素。这些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的主要区别在(n-1)d的d轨道上。由于d轨道未充满电子,因此d轨道可以不同程度地参与化学键的形成。 (4)ds区元素:ds区元素与s区元素的主要区别是s 元素没有(n-1)d电子,而ds区元素的 (n-1)d轨道全充满,因此ds区元素的价电子排布是(n-1)d10ns1~2。包括ⅠB和ⅡB,全是金属元素 (5)f区元素:包括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它们的原子的价电子排布是(n-2)f0~14(n-1)d0~2ns2,电子进入原子轨道(n-2)f中。由于最外层的电子基本相同,(n-1)d的电子数也基本相同,因此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 思考: (1)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2)周期表中,s区、p区、d区、ds区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包括元素外围电子排布化学性质 s区ⅠA ⅡA族ns1~2除氢外,都是活泼金属 p区ⅢA~ⅦA 0族ns2np1~6非金属性增强、金属性减弱 d区ⅢB~ⅦB Ⅷ族(n-1)d1~9ns1~2均为金属,d轨道上的电子可参与化 学键的形成 ds区ⅠB ⅡB族(n-1)d10ns1~2均为金属,d轨道上的电子不参与化 学键的形成 f区镧系锕系(n-2)f0-14(n-1)d0~2n 镧系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锕系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3)具有下列电子层结构的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哪一个区?它们是金属还是非金属? ns2 ns2np5 (n-1)d5ns2 (n-1)d10ns2 (4)某元素基态(能量最低状态)原子最外层为4s1,它位于周期表的哪个区? (5)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是50。试写出它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该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哪一个区?属于金属还是非金属元素? 第二、三课时 [学习内容] 二、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一)第一电离能(I1)的概念: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的最低能量。 注意:原子失去电子,应先最外电子层、最外原子轨道上的电子 (二)第一电离能的作用:可衡量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的难易程度。I1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一个电子;I1越大,原子越难失去一个电子 (三)I1的周期性变化 1.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现增大的趋势,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2.同一主族,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逐渐碱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