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简要评述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简要评述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简要评述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简要评述

摘要: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一种重要思想,不仅在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这一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夸美纽斯、卢梭、第斯多惠、裴斯泰洛齐等都曾阐述过自己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看法,并把这一思想进一步推向合理化、科学化,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自然主义遵循自然教育思想

一、自然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在西方教育史上,一般认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萌芽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前人教育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厌倦了修道院生活和经院哲学的人们将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真正提出并系统地论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还是从捷克的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开始的。夸美纽斯受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影响,继承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提出了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原则。

二、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教育观点:

1.夸美纽斯(jan amos komensky,1592-1670)捷克著名的爱国者、伟大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生活在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正在兴起的时代。受到16-17世纪的新自然哲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演变

自然主义教育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影响重大的教育理论之一。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夸美纽斯,再到现代教育家杜威,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而在中国,也产生了如道家老子和庄子所主张的“道法自然”教育思想,其实质都是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本性,返璞归真。 2013年,学术311统考,针对“自然主义教育”考了一道超级大的论述题——“试析近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一下子就定位到了“整个近代西方”。今天,心意跳出“近代”,带大家捋捋从古代至今的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西方历史上首次论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他认为外来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将存在于学生身上的潜力吸引出来的过程。“知识的种子存在于每个人 的心灵之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心灵走向光明,这是完全自然的运动”。自然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重要手段。 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提出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 到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并且将其作为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夸美纽斯的“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界存

在的普遍顺序。教育的秩序应以自然为鉴,模仿自然,适应自然应从儿童时期开始。二是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教育要适应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德国教育家康德也提出了自己的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在他看来,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并得到自我完善。 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被成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其主要著作有《爱弥儿》,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为自然教育。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他指出,“教育有三个来源:或来自自然,或来自人,或来自事物。人的器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在这三种教育中,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互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裴斯泰洛奇受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但又有所不同。他认为,教育一方面要遵循儿童的天性,但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教育的作用,把人性提升到更高的道德境界。只有教育才能把人身上的能力发掘出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他进一步将自然教育思想深化,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使教育适应自然的理论有了新的内涵,开拓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学年论文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学年论文 2015届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学生姓名 学号 院系教育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6年6月10日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摘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都主要散见于他的教育论著中,并体现在他亲自创建的幼稚师范学校的教育实践中。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先进性等特点,他的“活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思想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探讨。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 1 陈鹤琴的生平 陈鹤琴(1892—1982年),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南京师范学院院长,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8月考取公费赴美国留学,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同年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作为理论研究的实验基地。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1920年他以自己的长子一鸣为观察研究的对象,对孩子的动作能力、情绪、言语、学习、绘画等各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和实验。陈鹤琴在儿童心理学方面吸收了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原则,运用克伯屈教授的启发式教育法、民主自由讨论法以及德可乐利学校的分组教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撰写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教育》、《家庭教育》等著作。他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创立的幼儿教育理论至今仍有生命力,对改革当前幼儿教育的弊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2.1 论幼稚教育的对象、性质、任务和意义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比较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比较 不同点: 一、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是人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在杜威看来,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强加的,不能充分考虑儿童的本能与需要;固定的教育目的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终极的教育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和假设,因为世界是变动不息的.“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二、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是中心,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尊重儿童的天性; 三、课程方面不同.赫尔巴特强调以系统知识为中心,重视学科学习,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杜威始终反对把成 人和专家们事先编好的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育的起点. 他强调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概括. 四、教学方法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讲授,杜威十分推崇这种从做中学或从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学必须考虑儿童本性发展的特点,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 和个别差异,教学必须考虑儿和需要,使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教学重点不同.赫尔巴特强调学生会对知识的掌握,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不同.在教学过程上,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它被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也有人把它叫做五步教学法.而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

柏拉图教育思想评述

柏拉图教育思想评述 文/杨玉龙 两千年以前的希腊有一位象中国的孔子一样著名的思想家,他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曾游历过麦加拉、埃及、昔勒尼、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四十岁左右他回到雅典建立一所学校,名叫"学园",他在学园中从事教育和写作达四十余年。 柏拉图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教育家。他十分关心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为了挽救日趋走向危机的城邦奴隶制度,他企图改革当时的政体,提出了建立"理想国"的方案,而把教育视为实现和维护"理想国"的根本手段。为此他著书立说,提供教育理论和方案;开办学园,培养和造就未来的统治者;他还派出学生为一些国家提供政治。 (一) 柏拉图在他所设计的理想国中,把公民分为统治者、军人、农夫和手艺人三个等级。他说统治者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因而最珍贵;军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次于统治者;农夫和手艺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因而最卑贱。他还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欲三部分组成,与灵魂相应的有智慧、勇敢、节制三种品德。按照他的理论,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是缩小了的国家。因此国家中的三个等级分别体现灵魂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品德。统治者体现灵魂中的理性部分,具有智慧的品德。军人体现灵魂中的意志部分,具有勇敢的品德;农夫和手艺人体现灵魂中的情欲部分,具有节制的品德。 柏拉图认为,这三个等级的区分是由于人的天生禀赋的不同所决定的,因为"我们大家并不是生下来都一样的。各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①统治者具有统治的能力而适于统治人,因而他们的职责是管理国家。军人是统治者的辅助者,他们的职责是执行统治者的命令,保卫国家。农夫和手艺人适于体力劳动或做买卖,因而他们的职责是辛勤劳动,为整个社会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 柏拉图指出,正由于这三种人的天生禀赋不同,才能有所区别,适于不同的工作,所以他们的职责不同。这三种人又分别体现了灵魂中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品德。因此"当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了"。②反之"这三种人互相干涉互相代替对于国家是最大的害处"。③而"一旦铜铁做成的人掌握了政权,国家便要倾覆"。④ 柏拉图认为,实现理想国的主要条件在于国家的统治者是"哲学王"。因为只有既拥有政治权力,又善于哲学思考的哲学王,才能把政治与哲学两件事情结合起来,因而能把国家治理好,使国家安宁,个人幸福。那么,如何使国家中的这三种人都能各守其位,各尽其职,而不互相代替呢?如何把善于治理国家的哲学王培养出来呢?如何能把国家按照正义的原则建立起来和维持下去呢?柏拉图认为,这些事情靠法律不行,主要靠教育的手段。通过教育才能使这三个等级的人安于自己的名分,只注意自己的事而不去干涉别人的事。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把具有高深知识,把握绝对的至善,不为名利,对国家尽职尽责的哲学王培养出来,从而理想国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他提出立法者应把教育当成"国家中的头等大事",要担负起对公民教育的重任。统治者要把教育当成终生的事情,要把负责教育事务的官吏当成国家职务中的重要职务。 (二) 柏拉图在他所著的《政治家篇》、《法律篇》,尤其是《理想国》(又译《国家篇》)中,就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作了详细的论述,从而为奴隶主阶级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方案。 在柏拉图看来,统治者要抓好教育,首先要严格控制国家中的人口数目,实行优生优育。他主张理想国中的统治阶级(包括统治者和军人两个等级),不仅要实行公产公妻公子,取消私有制、家庭和婚姻关系,而且成年男女之间的婚配条件、年龄、时间,以及生育的数量都要在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每个国家都要

简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tonature)。“自然的状态”在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和国家的起源学说中固然是指人类的史前时代,但在教育上更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它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一方面,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中。另一方面,卢梭还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回归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卢梭为之呼吁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危害人性的教育发出的挑战,“回归自然”、遵从天性,就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 卢梭注意到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要求因材施教。他指出,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这个理论在当今教育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课程再三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要抓住其闪光点,创设情境,极力弘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卢梭还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实践行为,他认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书本知识基教育者的口头训示即“填鸭式”的教育是毫无效果的,重要的是要身临其境,身体力行。其次,他十分推崇自由,强调要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这一点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总的说来,卢梭的思想是先进的,但也存在某些历史局限性,有的观点比较矛盾甚至偏激,但至今仍闪耀着光芒。总之我们在理解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内容时必须同时体会到他的激进的启蒙思想。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之后,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特征的逐步了解和认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已不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不重要,反而正是以卢梭等人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家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西方国家在形成崇尚自由、尊重个性、以人为本的教育风格方面奠定了基础。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述评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述评 [摘要]: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衰落于20世纪50年代,可以说是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广泛的一种教育思潮。在它的发展历程之中,出现了数位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影响深远的思想,本文从进步主义教育的始末出发,梳理其发展历程及相关知识,以期找出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借 鉴之处。 [关键词]:进步;进步主义教育;观点;借鉴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progressivism education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亦称“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是19 世纪末美国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性质与欧洲新教育运动相似,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以传统教育为对象,倡导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儿童解放,以适应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社会迅速发展变化提出的各种需要。第二次产业革命引起了物质生产方式、交通、运输的巨大变革。由此带来了工业、商业的繁荣和大批城市的兴起。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乃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有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教育,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发展起来的。 一、“进步”的界定以及进步主义教育的含义 在进步主义教育的研究中,有关概念的分析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产生了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和研究范围的随意性,从而影响了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与进步主义教育直接相关的首先是“进步”这个概念。在英语中,“进步”(progress)一词出现于15世纪,此后几百年间其词义不断丰富,但其内涵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即表示向上、向前或向更高阶段和状态的行动、运动、活动1。这与现代汉语中“进步”的含义并无根本不同2。所不同的是,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中,进步不只是一个词汇、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社会历史观。 1 J.A.辛普森等.牛津英语词典[M].伦敦.牛津克莱伦顿出版社,1989:593一59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82.

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18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一生动荡不安,四处流浪。在流浪生活中,通过自学获得渊博的知识。长期艰难的流浪生活,对卢梭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看到人民所遭受的痛苦与不幸,对此深表同情,又亲身感受到社会不平等所带来的屈辱,因此对巴黎上层社会生活的豪华奢侈与虚伪无耻,表示了极大的轻蔑与愤恨。 卢梭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他的这些著作极力抨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并寻求克服不平等的办法。在其诸多论著中,尤以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爱弥尔》振聋发聩。《爱弥尔》一书,表达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深刻的领悟,既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引导了西方教育的现代发展方向,又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开浪漫主义写作风格的先河。 他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教育论及其思想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重提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因为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观点、主张对我们当今教育理论和倡导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改革实践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教育思想内容 1.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归于自然”,不仅是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帝创造万物,都使为善;而人滥于施为,便成为丑恶的了。”?仲”所以,要想造就理想的人,就要推行自然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必须协调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的关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即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要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归于自然,成为自然人。 卢梭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既不是帝王贵族,也不是亿万富翁,所有的人生来都是赤条条的一无所有,都要遭遇人生的苦难、忧虑、疾病、匮乏以及各种各样的痛苦,最后注定都要死亡。做人的意义正在于适应这种种境遇。所以,真正的教育就是教他按他的本性生活。2.教育目标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体现在培养目标上,便要求教育培养自然人。卢梭反对封建教育所培养的王孙公子和显宦达官,他所理想的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的人,不同于公民。这种自然人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良心畅旺、能力胜强;能适应各种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需要;不固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浅析

浅析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课程:《中外教育思想史》

浅析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摘要: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以哲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包含了丰富的课程论思想、教学论思想、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思想, 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赫尔巴特; 教育思想; 理论基础; 课程改革; 赫尔巴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德国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而且对其他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的影响。赫尔巴特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思想时, 会发现其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仍有很大的启示。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赫尔巴特把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理论哲学指本体论和认识论等, 实践哲学指伦理学或道德学。他试图从实践哲学出发引申出教育目的。他指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5种道德观念的人。这五种道德观念是:“内心自由的观念”, 即要求人从内心出发由衷地行善; “完善的观念”, 即要求人们追求身与心的健康, 从而促使人不断地去追求德行的自我完善; “仁慈的观念”, 即要求教育者使学生避开一切会导致恶意的刺激, 同时唤起学生对仁慈的尊重; “正义的观念”, 即要求学生放弃争吵, 从而巩固对正义的尊重; “公平的观念”, 即当学生故意作祟时, 要给予应有的惩罚, 但必须严格把握惩罚的尺度。赫尔巴特认为, 如果一个人有了这5种道德观念, 那就是一个有美德、完善的人。而如果每个人都具有这5种道德观念, 就会有“稳定的秩序以及调和而有秩序的生活”。这样, 赫尔巴特就得出了他的教育目的论: 培养有道德、为维护当时德国封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理论基础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理论基础 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针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弊端,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原则:教育要“顺应自然”。他强调,“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 卢梭所提出的自然教育原则,是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紧密相联的。《爱弥尔》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在他看来,人类由于上帝的恩赐,生而秉赋自由、理性和良心。自由、理性和良心构成了人的善良的天性。显然,善是人人相同的,并不因人的贵贱而异。人之罪恶,是后天残害所致,并非天性之过。 卢梭的性善论体现在教育上,便要求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樊笼而使人天性得到自由发展,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卢梭把教育归于三种来源,即“天性”、“人为”和“事物”。他说:“我们身体器官和机能的在发育,是天性的教育;我们通过努力来促成这种教育,是人为的教育。我们由环境经验所获得的则是事物的教育。”又说,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天性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在某些方面能够为我们所决定;只有人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为使这三种教育配合协调,“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以“天性”教育为主轴,围绕着它旋转。因此,我们要永远以本能作为教育的指引。

二、“自然人”与“自由人” 从自然教育原则出发,卢梭明确提出,自然教育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这种“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体脑两健、良心畅旺、能力强盛的新人。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不依从于任何固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业,不受传统束缚,能适应各种客观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他也是自由人。形象地说,这种人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农夫或运动员的身手。卢梭笔下的“爱弥尔”就是这种“自然人”与“自由人”的典型。 曾有人指责卢梭的自然人是脱离社会茹毛饮血的野蛮人,这种人是与公民相对立的。其实,并非如此。卢梭认为,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既不是一个回到原始社会的无文化的人,也不是一个脱离现实的野蛮人。因此,他强调说:“虽然是我想把他培养成一个自然人,但不能因此就一定要把他成为一个野蛮人,一定要把他赶到森林中去。”在他看来,“自然人”并不是一个孤独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并能够尽到社会成员的职责。在理性的社会制度中,每个人既能很好地发展自己的天性,又能把自己看作是社会的一分子。这样的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公民。 自然人更不是无以为业或依靠家产为生的懒汉。卢梭愤然职责不劳而获的人是流氓。自然人应该要能够独立生活,养成从事劳动的能力。无疑,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资产阶级或手工业者的化身。 第三节自然教育分期理论 卢梭指出,“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适当的完善

永恒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 ,改造主义教育之比较,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改造主义、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教育理论之比较兼论其对我 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摘要】:本文对本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教育思想流派的改造主义教育、要素 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的思想进行比较,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对他们产生的背景、长处、弊端进行辨析与概括,并分析三种教育观对我国现时的教育过程有何积极作用。 【关键词】: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教育比较、积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飞跃发展,随之产生了教育的重大发展与变革,不仅体现在教育制度的调整与改革,也普遍反映在教育思想上的新发展,出现了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派别。这些教育思想流派虽然其中心观点不同,论据不同,结论也各异,但他们都是在对人类古代、近代教育理论进行历史的鉴别与改造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新主张,也都立足于现时代的需求来对教育现象进行新的探索、认识,并提出新的教育价值观,重新论证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在每一流派的思想见解和理论体系中,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政治、哲学、教育观),但也都具有反映和应答现时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有益的理论概括,他们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揭示了现代教育的客观规律,对以往教育理论财富做出了新的增添,对指导、开拓人类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也是在那一时期前后出现的教育思想流派。他们的中心观点不同,论据不同,结论也各异,以下将从不同层次对他们进行比较与辨析。 一、三种教育思想流派产生的背景及其比较。 (一)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关系。

改造主义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分支。它承认,“正在形成中的改造主义哲学从进步主义那里学到了最多的东西”,改造主义的信念在于“试图改正进步主义的弱点”,“补充、统一和加强它的成就”,使它们“将会最好的保存和延续下去”。①可见,改造主义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的继承、改变和补充。 而要素主义教育以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要素主义教育家认为,由于实用主义教育的盛行,学校教育普遍忽略了系统的书本知识教学,强调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经验为主以及采用设计教学法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质量,使学生纪律松散,学校管理混乱。于是主张重新恢复学校教育在传授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地位,重新加强对青少年的训练,使之掌握坚实的知识和基本技能。 永恒主义教育对实用主义教育的观点也是猛烈抨击的,它认为实用主义教育给教育实践带来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教育看成是没有目标的一种不确定的过程,忽视了受教育者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永恒道德的掌握;第二,过于强调儿童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生长、活动和个人经验的满足,忽略了智力和理性的发展;第三,实用主义教育者把教育看成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并进一步指出,正是因为实用主义教育的上述不足,才使得教育没有很好地担当起维护永恒的社会秩序这一重任。② (二)与社会危机与和类重大事件的关系。 改造主义教育的产生是由于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1929的世界经济危机、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使资本主义制度遭到严重的打击,也使资本主义的文化观点有了重大的变化。在美国教育界中,许多人纷纷出来指责盛行一时的实用主义进步教育软弱无力,破坏了传统社会文化的稳定性,强烈要求以新的传统教育代替进步主义教育。并试图寻求一条使学校教育能为建设一个没有经济萧条的新社会作出贡献的道路。 要素主义者正是为了挽救美国社会的危机而提出他们的教育主张的。二三十年代,美国正处于非常危急的关头。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工人运动的高涨以及民主力量的加强,使美国统治者们忧心忡忡,努力设法寻求和采纳各种专门的指导来

柏拉图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社会学的观点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公元前387年,他创办了一个学园,取名阿卡德米学园,变称希腊学园。从此,在这里讲学达四十年,一直到去世。柏拉图的著作较多,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不仅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政治思想,而且详尽地论述了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系统。《理想国》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卢梭的《爱弥儿》享誉西方古代世界三大经典性教育著作,成为西方教育思想重要渊源之一,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哲学基础 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理念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暂时的的现象世界和真实及永恒的观念世界。在观念世界里,没有丝毫真实和不变的东西,而观念世界则是万物生成的原型。柏拉图认为,认识是对观念世界的接近对于绝对真理的向往,而这是接近回忆观念世界的方法达成的。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学习就是回忆。柏拉图的认知方法——回忆,实际上是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的发展,是一种纯思辨的方法。 柏拉图在他的教育学体系中运用了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他从雅典教育中吸取了学校制度、缪司教育的思想以及在当时看来已经很广泛的科学范围及和谐发展的思想。从斯巴达教育中,他接受了国家教育制度原则,严格教育,培养忍耐力能够勇敢精神的音乐和唱歌教材的仔细选择,女子教育的体系。 (一)教育哲学 1、教育的本质。 柏拉图注意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把教育看作是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秩序的工具。他主张对统治阶级适当的教育是政治的主要工具,必须依靠教育防止统治阶级的退化。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应奴隶等级制度的需要。 2、教育的目的。 教育首先培养的是哲学家,武士的培养次之,而农、工、商的训练则放在最轻微的地位。在教育目的上明显地反映出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贵族性质。柏拉图关于教育目的之思想与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就是要培养接受“理念世界”,认识最高主宰善的理念,具有高贵的品德修养,爱国爱民的统治者。 3、教育的阶段。 普通教育柏拉图提出了强迫儿童受教育的主张,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情感和道德,发展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形成节制的品德。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后,成为军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 高等教育国家对极少数具有金质潜能的奴隶主子弟施以高深的教育,经过严格筛选极少数人成为哲学王。 柏拉图的教育制度正好形成一个金字塔,而这个金字塔正是他的理念金字塔的反映。理性健全,天资聪颖的极少数人享受特殊的哲人教育,居于塔的顶端;为数稍多的理性不全、意志坚强的武士的教育处于中间;而缺乏理性,感情强烈的广大劳动群众的教育则在塔的底部。 (二)柏拉图的教育观 1、国家教育观。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着眼于国家,立足于国家,始终把教育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国家而培养人才的观点。他主张教育事业是国家头等重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88页)。 赫尔巴特的伦理学和心理学是与其哲学紧密相联的。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他认为宇宙是无数的独立存在的“实在”所构成。“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认识的。但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并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之间发生的关系和影响,便构成宇宙间变化万千的各种事物,人们所认识的不过是“实在”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万事万物,而绝不是“实在”本身。因为,“实在”是不变的和不可认识的。 赫尔巴特以其哲学思想为依据,建立了他的心理学和伦理学体系。 (一)心理学 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赫尔巴特依据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是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最初是一无所有的,当其和肉体结合时,必然和各种各样有组织的物质发生关系,开始获得感觉,进而形成表象或观念。赫尔巴特断定,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不过是观念的活动而已。在赫尔巴特看来,灵魂通过肉体接受许多感觉,进一步形成观念,这样,在人的意识中就聚集着无数的观念,其中一些观念由于力量较小而被抑制,沉降于“意识阈限”之下,而另一些观念由于力量较强,则浮于“意识阈限”之上,这些就是当时支配人的意识的观念。但各种观念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经常运动、斗争的。意识阈限下的某些被抑制的观念,由于各种原因,会穿过其他观念而呈现在“意识阈限”以上,而意识阈限以上的某些观念又会因力量减弱降至意识阈限下,同类观念互相增强则促进观念的呈现,异类观念相互削弱则阻碍观念的呈现。总之,观念的运动、矛盾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全部内容。由此,赫尔巴特认定心理学是研究观念的科学,即研究观念的出现、结合、消失的科学。如,一些观念相互协调便产生愉快的情感,反之,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社会学的观点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出身名门贵族,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出生之年正值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雅典逐步走向衰落,社会动荡,道德衰败,使柏拉图对民主政治产生了怀疑。20岁时他师从于苏格拉底,潜心于哲学研究,苏格拉底被处死后,柏拉图为避免受牵连便开始了12年的流亡生涯,先后到达麦加拉、埃及、小亚细亚、意大利等。在此期间结识了许多学者、政治家,促进了其思想上的成熟,同时也惨遭不幸,被人卖为奴隶,幸被朋友赎出,回到了雅典。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阿加德米学园(Academy),或称希腊学园,并在此讲学长达40年,一直到去世。该学园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时长达900余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柏拉图终身未婚,享年80岁。柏拉图的著作较多,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在社会观上很推崇斯巴达的社会制度——原始的共产主义,因此,写了专著《理想国》阐述了自己的主张。《理想国》是最早的乌托邦思想

的集中反映。在柏拉图理想的国家中,将神的最优创造物——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其中,哲学家是奴隶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神用金子做成的,拥有智慧和理性。军人是奴隶主国家的保卫者、社会秩序的维持者,是神用银子做成的,拥有勇敢和意志的品质。劳动者包括手工业者和农民,是神用铜铁做成的,具有节制的品质。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奴隶不属于以上三个等级,只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而已。三个等级的人应各司其职,各尽其才,分工合作,这就是正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是理想国中的四种美德。这样,国家才能维护正常的运转,否则社会就会处于混乱不堪的境地。显然,这是为奴隶主贵族专制制造的理论依据。 (二)主要教育思想 1.论国家管理教育 柏拉图的哲学和社会学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他从斯巴达和雅典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形成了他的教育理论体系。在教育的组织管理上,他主张国家控制教育,采取公养公育的方法培养人才。 2.论学前教育 儿童在3岁以前,由女仆专职负责饮食起居;教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评析

[收稿日期] 2003-4-30[作者简介] 黎 军(1964-),男,甘肃天水人,副教授,博士。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评析 黎军,张大玲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关键词]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教育思想;评析 [摘 要] 卢梭是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自然主义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其自然主义教育的主要 表现有:以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目的;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反对教条主义,注重行以求知的教学方法。卢梭作为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的巨人,其理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 G 4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03)06-0081-05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R ousseau πs N aturalism Thought LI Jun ,ZHANG Da 2ling (School o f Education ,Lanzhou Univer sity ,Lanzhou 730000,China ) K ey w ords :R ousseau ;naturalism thought ;educational thought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Abstract :R ousseau is an epoch 2making education thinker and naturalism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of his educational thought.This article not only analyses philos ophical foundation ,intension ,presentation of R ousseau πs naturalism thought deeply ,but als o evaluates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his thought and in fluence objectively.It als o points out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his naturalism thought. 自然主义教育是卢梭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贯穿在他的教学巨著《爱弥儿》一书中。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提出被看作是在教育界进行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不仅给他同时代,更重要的是对后代的教育工作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自然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曾说,休谟和卢梭是德国哲学的两个出发点。卢梭的自然教育是从他的自然主义哲学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由于上帝的恩赐使人类生而禀赋着的自由、理性和良心,便构成了善良的天性。自由是人最可贵的本性,但若缺乏理智的选择而搞意志自由,就会放任自流造成罪恶。这就需要理性加以指导,促使自由成为善 性。但在自然状态下,人的理性常常受欲望和私利的引诱与蒙蔽,因此需要良心来统率。良心是人关于善恶的自然感觉,是“在我们内心深处有着关于正义和道德的先天的原则;凭着这个原则,我们便 判断自己和别人行为的善恶”,〔1〕 是天赋的道德,是人们行善去恶的神圣本能。他“永不欺骗我们,是人类真正的指导者。……服从良心就是服从天性 的指引,他是不须担心误入歧途的。”〔1〕 但是良心的信条不是判断而是感情,是内在与天性之中的。自爱和爱他变成为良心的内容。自爱永远是善的,是自然律的第一条。将爱己之心扩展到爱别人,就变为道德。这种道德在人人心中都生着根。因为人人天性善良,在天性上是平等的。 康德给卢梭天性哲学以高度评价:“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卢梭则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11月 JOURNA L OF S OUTHWEST J I AOT ONG UNI VERSITY N ov.2003第4卷 第6期 (S ocial Sciences ) V ol.4 N o.6

评析贾谊教育思想及启示

评析贾谊早期教育思想及启示 一、思想 1、早谕教:贾谊曾任梁怀王的太傅,所以他提出的早期教育的思想主要是为国家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未来主君。贾谊认为早期教育是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他提出要对幼儿教育及早干预及早对其施加教育。在贾谊的《新书·胎教》中说到:“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并在书中举例说明胎教对于培养君主的重要性。 2、选左右:为教育太子,贾谊认为要选出德才兼具的人才来陪伴、教育太子。在宫廷内设置保傅制度,让“三公”“三少”陪伴在太子左右,让太子从小接受正确的孝仁礼义教育。且师、保、傅分工明确:保,负责太子身体保育方面;傅,负责太子道德培养方面;师,负责太子知识教育方面。所以贾谊认为要慎重选择教育者,因为在潜移默化的陪伴教育过程中,太子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习到很多,只有德才兼备的教育者才能培养出贤明君主。 3、重儒术:贾谊认为要重视儒家教育,要以儒家学说作为教育太子的内容。贾谊提出要学习儒家经典、历史知识,学习道德教育。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是由于贾谊深入研究总结秦朝的兴亡,强调要发挥儒学在治国中的作用。他认为儒家倡导的忠、信、义等道德观念是圣明君主的必备,并要学会以史为鉴,精心治国。 二、启示:

1、重视榜样的的教育作用:贾谊提出要选择德才兼备的教育来教育太子,这其实是启示在早期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父母老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要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幼儿学习 2、重视儒学的教育作用:儒家经典虽然有利有弊,但是道德礼仪在当今社会还是能够启示大家。在幼儿园教学教育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有些道德礼仪作为幼儿活动内容,如:父母亲情、友爱孝悌、恭敬师长等。

简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1、反对过早对儿童进行理性的教育。 (1)过早用理性教育孩子是不自然和虚假的。 (2)要按照儿童的年龄进行自然教育2、应对儿童进行“依赖于物”的自然教育(1)“物的隶属”和“人的隶属”的区别(2)应对儿童进行“隶属于物”的自然教育。 3、反对进行“积极教育”,主张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 (1)“积极教育”和“消极教育”的含义和区别。 (2)进行“消极教育”的必要性。 4、自然教育应当通过儿童做事情来进行(1)做事情来学习是儿童获得知识的最基本的途径。 (2)可以利用“自然后果法”教育儿童。 (3)事物学习与符号学习的区别5、自然教育应当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1)让孩子有学习的欲望。 (2)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学习。 (3)培养儿童成为学习主人的技巧6、自然教育还可以通过身体教育和感官教育进行(1)身体教育与理解力。 (2)感官教育是儿童能力发展的基础。 二、卢梭自然主义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1、知识教育观在知识学习的内容上,卢梭认为,首先应当学习有用的,而且能够增进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 在知识学习的方法上,卢梭强调,首先要把培养儿童爱好学问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 2、劳动和职业教育观在这个阶段,卢梭认为,爱弥儿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应该接受职业和劳动教育了。 职业和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手艺的需要,也是培养人的趣味和心灵的需要。 如何选择职业,卢梭提出了几条原则。 3、道德教育观(1)自爱和他爱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卢梭认为,人的种种欲念来自于自爱。 卢梭在强调自爱心的同时,也反对自私心。 (2)要培养儿童具有善良的情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意志。

2018年教育综合知识模考大赛(第一季)试卷+答案

2018年教育综合知识模考大赛(第一季)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小题0.8分,共56分) 1.下列行为活动中,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A.偷车贼将偷车的秘诀告诉徒弟 B.妈妈告诉聪聪不要随地吐痰 C.三岁的小刚去端一杯热水,烫到小手之后知道要等水凉一下再拿 D.小花偶然发现从学校到家的近路,从此她改变了回家的路线 2.下列关于教育的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A.教育把个体从自然人转为社会人,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B.教育的隐性功能是非预期的功能,不能转变为显性功能 C.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在社会中都存在 D.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积极的,对社会有促进作用的 3.在《教育学》课上,同学们就教育的起源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各执一词,都有自己的看法。下列看法中,哪种观点承认了教育具有社会性的特点()。 A.教育是由人格化的上帝创造的,体现神或者上帝的意志 B.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C.教育是一种本能 D.教育是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统一 4.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新的思想流派。该理论流派认为学习者的兴趣和目的必须由富于经验的教师加以改造,教师是教材逻辑组织的主宰者,而且懂得教育发展的过程;同时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主张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该教育理论流派是()。 A.改造主义教育 B.要素主义教育

C.存在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教育 5.《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这体现了古代教育的()特征。 A.非生产性 B.阶级性 C.等级性 D.道统性 6.下列选项中,人物和观点对应正确的是()。 A.卢梭:性恶论 B.杜威:提出五步教学法 C.赫尔巴特: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D.康德:把课程作为专业术语提了出来 7.下列哪个观点是由“中国幼儿教育之父”提出的()。 A.强调乡农学校的政教合一 B.现在的生活就是接受的教育 C.提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D.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 8.张萌萌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以起到塑造学生的灵魂和品格的作用。”,刘咚咚却说:“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不能决定学生的命运。”依据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动因,可以得出刘咚咚否定了()的观点。 A.内发论 B.外铄论 C.二因素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评述西塞罗教育思想(1)

评述西塞罗教育思想 马库斯·塔留斯·西塞罗,(公元前106一前43年)是古代罗马共和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出身于骑士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就读于修辞学家、法学家以及斯多葛派哲学家所办的学校。青年时期受过军事训练并服过兵役。最后在雅典哲学学校游学3年。毕业后从事律师工作,不久步人政界,凭借杰出的辩才和渊博的知识,于公元前64年当选为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 在哲学上,西塞罗属折衷主义者。在政治上,他倾向于当时的元老贵族派,认为由君主、贵族和骑士相结合的政体是最理想的国家制度。西塞罗著述广博,集中体现了共和国晚期罗马元老知识界的文学、政治和知识兴趣,文体通俗流畅,被誉为拉丁文的典范。 一、论继承罗马文化教育传统与学习希腊文化教育 罗马共和后期,希腊文化教育传人罗马,并对罗马教育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希腊教育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罗马传统教育制度的形式和内容,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罗马的教育观念。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希腊新教育的影响必然与罗马的教育传统发生直接的冲突。面对这样的巨变,有些罗马的教育家持极端反对的态度,有些持全盘接受的态度,而西塞罗则采取折

衷主义的态度。 显然,西塞罗既接受了希腊的文化教育,又要求保留罗马的文化教育传统,并且成功地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他从罗马政治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把培养雄辩家——政治家作为罗马教育的理想,并强调最成功的雄辩家不仅是受过希腊文化教育熏陶的有教养的人,即具有广博的知识、能言善辩、风度优雅;而且是符合罗马传统要求的实干的政治家,即具有罗马传统道德,精通法律和军事,具有实际工作能力,举止庄重得体;等等。因此,在雄辩家——政治家的培养中,罗马文化教育传统和希腊文化教育的作用是并行不悖的。 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具体地说,西塞罗所要培养的雄辩家本质上是政治家。这种政治家既不完全是罗马传统所培养出来的实干的政治家,也不完全是柏拉图所要培养的“哲学王”,而是类似于伊索克拉底所要培养的演说家,是精通雄辩术和哲学、接受了全面教育、并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政治家。因此,雄辩术和哲学只不过是政治家必修的科目,精通雄辩术和哲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西塞罗不是一个充满幻想的理想主义者,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