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娜早期教育思想评述

斯特娜早期教育思想评述
斯特娜早期教育思想评述

斯特娜早期教育思想评述

【摘要】斯特娜的《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一书包含了丰富的早期教育思想,文中对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如何处理父母与孩子间的矛盾,如何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感官教育、性格教育等,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对儿童早期的性格培养、智力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母亲孩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52-03

维妮弗雷特·斯特娜(1870~1931),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语言学教授,毕业于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深受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实践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早期教育思想。在其自然教育理论指导下,她的女儿维妮弗雷特3岁就会写诗歌和散文;4岁会用世界语读写剧本;5

岁能自由运用8国语言;9岁进入大学,成为人们眼中的天才儿童。她在其女儿12岁那年写成了《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一书,揭示了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对家庭早期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

“孩子能否成为伟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的教育。”①斯特娜认为所有人都应当是教育者,至少所有的母亲都应当是教育者,要培养优秀的孩子必须从母亲自身的教育开始。但现实生活中,

学年论文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学年论文 2015届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学生姓名 学号 院系教育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6年6月10日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摘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都主要散见于他的教育论著中,并体现在他亲自创建的幼稚师范学校的教育实践中。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先进性等特点,他的“活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思想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探讨。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 1 陈鹤琴的生平 陈鹤琴(1892—1982年),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南京师范学院院长,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8月考取公费赴美国留学,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同年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作为理论研究的实验基地。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1920年他以自己的长子一鸣为观察研究的对象,对孩子的动作能力、情绪、言语、学习、绘画等各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和实验。陈鹤琴在儿童心理学方面吸收了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原则,运用克伯屈教授的启发式教育法、民主自由讨论法以及德可乐利学校的分组教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撰写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教育》、《家庭教育》等著作。他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创立的幼儿教育理论至今仍有生命力,对改革当前幼儿教育的弊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2.1 论幼稚教育的对象、性质、任务和意义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比较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比较 不同点: 一、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是人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在杜威看来,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强加的,不能充分考虑儿童的本能与需要;固定的教育目的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终极的教育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和假设,因为世界是变动不息的.“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二、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是中心,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尊重儿童的天性; 三、课程方面不同.赫尔巴特强调以系统知识为中心,重视学科学习,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杜威始终反对把成 人和专家们事先编好的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育的起点. 他强调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概括. 四、教学方法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讲授,杜威十分推崇这种从做中学或从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学必须考虑儿童本性发展的特点,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 和个别差异,教学必须考虑儿和需要,使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教学重点不同.赫尔巴特强调学生会对知识的掌握,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不同.在教学过程上,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它被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也有人把它叫做五步教学法.而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

早期基督教与古希腊哲学的相遇

早期基督教与古希腊哲学的相遇 早期教父时期所面临的文化处境和思想处境是其得 以建构起来的历史起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基督宗教哲学是早期教父运用和借鉴希腊哲学思想与观念的一个必然的 或基本的结果。其基本的或必然的理论形态是神学思想或体系。哲学只是这场运动的一个副产品或可能的产物。但是,某种体系只要运用或借鉴哲学思想及其观念,那么哲学的思考方式及其问题意识必然会以某种方式进入到这一体系中,从而会催生一种特有的哲学的或准哲学的东西。这种哲学的或准哲学的东西只要以某种方式进入到历史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将会形成一种相对连贯的思想体系或运动。 关键词:宗教基督教哲学思想背景 作者:翟志宏,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宗教学系主任。 宗教与哲学之间所具有的那种信仰与理性的张力关系,使得它们的相遇往往呈现出对立与冲突的态势。因而,就宗教信仰体系本身或对某些神学家来说,哲学问题及与其关系,可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外在性,一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对立意识。这就是基督宗教产生时与希腊哲学遭遇中所呈现出的状态。然而外在的对立并不是基督宗教与希腊哲学相

遇中唯一呈现出来的东西。就基督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在其中发展和演变的思想处境来说,它与希腊哲学之间呈现出了较为复杂的关系,除了公开的冲突之外,后者在基督宗教的信仰体系和神学体系中还获得了一定的建构意义,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其探究的内在问题。也就是说,在基督宗教神学体系的早期建构中,无论它是如何看待哲学的地位,哲学问题或由它提出的问题,则是这种建构必须回应的。而这种回应既有对立与排斥,也有融合与接纳。 一、基督宗教产生的历史处境 基督宗教的产生于公元1世纪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地区。该地区隶属于罗马帝国政治控制、希腊文化在公共层面上占主导地位的地区,但同时它又是以色列民族长期生存和生活、希伯来宗教和文化传统在民间广为流行的区域。基督宗教与希腊哲学的遭遇并展开的对立、冲突与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上演的。 希伯来传统与希腊文化的交汇与互动构成了基督宗教 产生的历史背景。这一背景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导致冲突与挑战的因素。就前者来说,犹太教的信仰实践和罗马帝国的政治架构及其流行的希腊文化催生了基督宗教的产生,为其提供了赖以孕育和兴起的信仰资源和认知资源。一方面,

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18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一生动荡不安,四处流浪。在流浪生活中,通过自学获得渊博的知识。长期艰难的流浪生活,对卢梭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看到人民所遭受的痛苦与不幸,对此深表同情,又亲身感受到社会不平等所带来的屈辱,因此对巴黎上层社会生活的豪华奢侈与虚伪无耻,表示了极大的轻蔑与愤恨。 卢梭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他的这些著作极力抨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并寻求克服不平等的办法。在其诸多论著中,尤以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爱弥尔》振聋发聩。《爱弥尔》一书,表达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深刻的领悟,既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引导了西方教育的现代发展方向,又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开浪漫主义写作风格的先河。 他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教育论及其思想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重提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因为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观点、主张对我们当今教育理论和倡导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改革实践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教育思想内容 1.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归于自然”,不仅是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帝创造万物,都使为善;而人滥于施为,便成为丑恶的了。”?仲”所以,要想造就理想的人,就要推行自然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必须协调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的关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即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要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归于自然,成为自然人。 卢梭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既不是帝王贵族,也不是亿万富翁,所有的人生来都是赤条条的一无所有,都要遭遇人生的苦难、忧虑、疾病、匮乏以及各种各样的痛苦,最后注定都要死亡。做人的意义正在于适应这种种境遇。所以,真正的教育就是教他按他的本性生活。2.教育目标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体现在培养目标上,便要求教育培养自然人。卢梭反对封建教育所培养的王孙公子和显宦达官,他所理想的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的人,不同于公民。这种自然人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良心畅旺、能力胜强;能适应各种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需要;不固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浅析

浅析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课程:《中外教育思想史》

浅析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摘要: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以哲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包含了丰富的课程论思想、教学论思想、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思想, 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赫尔巴特; 教育思想; 理论基础; 课程改革; 赫尔巴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德国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而且对其他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的影响。赫尔巴特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思想时, 会发现其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仍有很大的启示。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赫尔巴特把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理论哲学指本体论和认识论等, 实践哲学指伦理学或道德学。他试图从实践哲学出发引申出教育目的。他指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5种道德观念的人。这五种道德观念是:“内心自由的观念”, 即要求人从内心出发由衷地行善; “完善的观念”, 即要求人们追求身与心的健康, 从而促使人不断地去追求德行的自我完善; “仁慈的观念”, 即要求教育者使学生避开一切会导致恶意的刺激, 同时唤起学生对仁慈的尊重; “正义的观念”, 即要求学生放弃争吵, 从而巩固对正义的尊重; “公平的观念”, 即当学生故意作祟时, 要给予应有的惩罚, 但必须严格把握惩罚的尺度。赫尔巴特认为, 如果一个人有了这5种道德观念, 那就是一个有美德、完善的人。而如果每个人都具有这5种道德观念, 就会有“稳定的秩序以及调和而有秩序的生活”。这样, 赫尔巴特就得出了他的教育目的论: 培养有道德、为维护当时德国封

柏拉图教育思想评述

柏拉图教育思想评述 文/杨玉龙 两千年以前的希腊有一位象中国的孔子一样著名的思想家,他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曾游历过麦加拉、埃及、昔勒尼、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四十岁左右他回到雅典建立一所学校,名叫"学园",他在学园中从事教育和写作达四十余年。 柏拉图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教育家。他十分关心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为了挽救日趋走向危机的城邦奴隶制度,他企图改革当时的政体,提出了建立"理想国"的方案,而把教育视为实现和维护"理想国"的根本手段。为此他著书立说,提供教育理论和方案;开办学园,培养和造就未来的统治者;他还派出学生为一些国家提供政治。 (一) 柏拉图在他所设计的理想国中,把公民分为统治者、军人、农夫和手艺人三个等级。他说统治者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因而最珍贵;军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次于统治者;农夫和手艺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因而最卑贱。他还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欲三部分组成,与灵魂相应的有智慧、勇敢、节制三种品德。按照他的理论,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是缩小了的国家。因此国家中的三个等级分别体现灵魂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品德。统治者体现灵魂中的理性部分,具有智慧的品德。军人体现灵魂中的意志部分,具有勇敢的品德;农夫和手艺人体现灵魂中的情欲部分,具有节制的品德。 柏拉图认为,这三个等级的区分是由于人的天生禀赋的不同所决定的,因为"我们大家并不是生下来都一样的。各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①统治者具有统治的能力而适于统治人,因而他们的职责是管理国家。军人是统治者的辅助者,他们的职责是执行统治者的命令,保卫国家。农夫和手艺人适于体力劳动或做买卖,因而他们的职责是辛勤劳动,为整个社会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 柏拉图指出,正由于这三种人的天生禀赋不同,才能有所区别,适于不同的工作,所以他们的职责不同。这三种人又分别体现了灵魂中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品德。因此"当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了"。②反之"这三种人互相干涉互相代替对于国家是最大的害处"。③而"一旦铜铁做成的人掌握了政权,国家便要倾覆"。④ 柏拉图认为,实现理想国的主要条件在于国家的统治者是"哲学王"。因为只有既拥有政治权力,又善于哲学思考的哲学王,才能把政治与哲学两件事情结合起来,因而能把国家治理好,使国家安宁,个人幸福。那么,如何使国家中的这三种人都能各守其位,各尽其职,而不互相代替呢?如何把善于治理国家的哲学王培养出来呢?如何能把国家按照正义的原则建立起来和维持下去呢?柏拉图认为,这些事情靠法律不行,主要靠教育的手段。通过教育才能使这三个等级的人安于自己的名分,只注意自己的事而不去干涉别人的事。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把具有高深知识,把握绝对的至善,不为名利,对国家尽职尽责的哲学王培养出来,从而理想国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他提出立法者应把教育当成"国家中的头等大事",要担负起对公民教育的重任。统治者要把教育当成终生的事情,要把负责教育事务的官吏当成国家职务中的重要职务。 (二) 柏拉图在他所著的《政治家篇》、《法律篇》,尤其是《理想国》(又译《国家篇》)中,就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作了详细的论述,从而为奴隶主阶级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方案。 在柏拉图看来,统治者要抓好教育,首先要严格控制国家中的人口数目,实行优生优育。他主张理想国中的统治阶级(包括统治者和军人两个等级),不仅要实行公产公妻公子,取消私有制、家庭和婚姻关系,而且成年男女之间的婚配条件、年龄、时间,以及生育的数量都要在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每个国家都要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88页)。 赫尔巴特的伦理学和心理学是与其哲学紧密相联的。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他认为宇宙是无数的独立存在的“实在”所构成。“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认识的。但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并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之间发生的关系和影响,便构成宇宙间变化万千的各种事物,人们所认识的不过是“实在”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万事万物,而绝不是“实在”本身。因为,“实在”是不变的和不可认识的。 赫尔巴特以其哲学思想为依据,建立了他的心理学和伦理学体系。 (一)心理学 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赫尔巴特依据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是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最初是一无所有的,当其和肉体结合时,必然和各种各样有组织的物质发生关系,开始获得感觉,进而形成表象或观念。赫尔巴特断定,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不过是观念的活动而已。在赫尔巴特看来,灵魂通过肉体接受许多感觉,进一步形成观念,这样,在人的意识中就聚集着无数的观念,其中一些观念由于力量较小而被抑制,沉降于“意识阈限”之下,而另一些观念由于力量较强,则浮于“意识阈限”之上,这些就是当时支配人的意识的观念。但各种观念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经常运动、斗争的。意识阈限下的某些被抑制的观念,由于各种原因,会穿过其他观念而呈现在“意识阈限”以上,而意识阈限以上的某些观念又会因力量减弱降至意识阈限下,同类观念互相增强则促进观念的呈现,异类观念相互削弱则阻碍观念的呈现。总之,观念的运动、矛盾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全部内容。由此,赫尔巴特认定心理学是研究观念的科学,即研究观念的出现、结合、消失的科学。如,一些观念相互协调便产生愉快的情感,反之,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研究报告 一、生平简介 ·赫尔巴特(1776-1841)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794年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对法学并不感兴趣,广泛阅读康德、费希特和莱布尼茨的哲学著作,受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的影响较深。 二、教育思想发展阶段 ·在瑞士贵族斯泰戈尔家里当家庭教师,拜访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实验 ·哥廷根大学当教师,研究佩斯特洛奇的教育理论。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学说 ·从事系统的心理学研究,创办了教育研究班及附属实验学校,1835年出版《教育学讲授纲要》从理论上把教育学的体系科学化 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 ·伦理学——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1、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个人 品格和社会道德。 2、儿童未来目的两个部分:希望达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希 望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目 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 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达到的目的。 ·心理学——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一)伦理学基础 ·五种道德观念:内在的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内在的自由指的是一种自愿的意志。 ·强调知识或者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二)心理学基础 ·教育的首要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第一次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心理学

评析贾谊教育思想及启示

评析贾谊早期教育思想及启示 一、思想 1、早谕教:贾谊曾任梁怀王的太傅,所以他提出的早期教育的思想主要是为国家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未来主君。贾谊认为早期教育是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他提出要对幼儿教育及早干预及早对其施加教育。在贾谊的《新书·胎教》中说到:“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并在书中举例说明胎教对于培养君主的重要性。 2、选左右:为教育太子,贾谊认为要选出德才兼具的人才来陪伴、教育太子。在宫廷内设置保傅制度,让“三公”“三少”陪伴在太子左右,让太子从小接受正确的孝仁礼义教育。且师、保、傅分工明确:保,负责太子身体保育方面;傅,负责太子道德培养方面;师,负责太子知识教育方面。所以贾谊认为要慎重选择教育者,因为在潜移默化的陪伴教育过程中,太子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习到很多,只有德才兼备的教育者才能培养出贤明君主。 3、重儒术:贾谊认为要重视儒家教育,要以儒家学说作为教育太子的内容。贾谊提出要学习儒家经典、历史知识,学习道德教育。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是由于贾谊深入研究总结秦朝的兴亡,强调要发挥儒学在治国中的作用。他认为儒家倡导的忠、信、义等道德观念是圣明君主的必备,并要学会以史为鉴,精心治国。 二、启示:

1、重视榜样的的教育作用:贾谊提出要选择德才兼备的教育来教育太子,这其实是启示在早期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父母老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要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幼儿学习 2、重视儒学的教育作用:儒家经典虽然有利有弊,但是道德礼仪在当今社会还是能够启示大家。在幼儿园教学教育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有些道德礼仪作为幼儿活动内容,如:父母亲情、友爱孝悌、恭敬师长等。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问题认知的 论析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问题认知的论析 古希腊刚产生的哲学主要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被称为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从产生之日起,便出现了在小亚细亚沿海的伊奥尼亚地区的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米利都学派和艾菲索学派和南意大利出现的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埃利亚学派。其中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爱索菲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毕达哥拉斯,埃利亚学派有克赛诺芬尼和巴曼尼德。 在自然哲学的向前发展中,在希腊北方的阿布德拉出现了原子论学派,这也是古希腊自然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代表人物有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和德谟克利特。其中德谟克利特是早期自然哲学时期原子论的完成者。而亚里士多德对前希腊哲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批判和总结,他是雅典哲学发展的集大成者,而自亚里士多德之后古希腊哲学重点转向伦理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各种道德哲学流派,现只就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笔者进行论析。 1、泰勒斯(约前624—547)是古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家。他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水是万物统一的基础和原因,万物从水产生又还原为水。世界万物形形色色、千变万化,唯有水是不生不灭的。这一命题的鲜明特点就在于否定用超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坚持从自然本身去说明自然,用物质性的水来表达万物统一的根源(p31《欧洲哲学通史》南开大学出版社),但这种观点还是原始的朴素的。泰【1】 勒斯在寻找万物本原的时候,把本原归结为某种特殊的具有一定感性形态的东西,而且他关于“水是世界的本原”的命题还只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理解还不是自觉的、明确的. 2、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1—546年)是泰勒斯的学生,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限者”亚里士多德在其《物理学》中介绍过阿纳克西曼德的这个主张:“无限者没有本原,因为说无限者有本原,就等于说它有限,无限者没有本原,它本身就是别的东西的本原,【2】(P17《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版),阿纳克西曼德的“无限者”既不是精神性的东西,也不是某种具体物质形态。 3、阿那克西美尼(约前585—525)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把“气”当作世界的本原。“他认为空气是宇宙的始基,一切存在物都由空气的深厚化或稀薄化而产生”。【3】(P11—12)《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由于空气的稀薄和凝聚的变化出现了水、火、土、气四元素,这为以后的思培多克勒的“四根说”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 4、赫拉克利特(约前540—480)较为系统地发挥了自发辩证法思想是欧洲哲学史上“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4】(P390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万物从火变化而来,又复归为火,整个世界就是火按一定的规律升消长,因而始的无限的变化过程。所以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被恩格斯称为“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是正确的世界观。”【5】(P60《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被列宁赞誉为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4】(P35)但其观点虽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但还是非常朴素的幼稚的。 5、毕达哥拉斯(约前580—500)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数”。力图用“数”说明世界的生成。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从一产生二,从数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体【2】(P20),

评述西塞罗教育思想(1)

评述西塞罗教育思想 马库斯·塔留斯·西塞罗,(公元前106一前43年)是古代罗马共和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出身于骑士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就读于修辞学家、法学家以及斯多葛派哲学家所办的学校。青年时期受过军事训练并服过兵役。最后在雅典哲学学校游学3年。毕业后从事律师工作,不久步人政界,凭借杰出的辩才和渊博的知识,于公元前64年当选为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 在哲学上,西塞罗属折衷主义者。在政治上,他倾向于当时的元老贵族派,认为由君主、贵族和骑士相结合的政体是最理想的国家制度。西塞罗著述广博,集中体现了共和国晚期罗马元老知识界的文学、政治和知识兴趣,文体通俗流畅,被誉为拉丁文的典范。 一、论继承罗马文化教育传统与学习希腊文化教育 罗马共和后期,希腊文化教育传人罗马,并对罗马教育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希腊教育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罗马传统教育制度的形式和内容,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罗马的教育观念。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希腊新教育的影响必然与罗马的教育传统发生直接的冲突。面对这样的巨变,有些罗马的教育家持极端反对的态度,有些持全盘接受的态度,而西塞罗则采取折

衷主义的态度。 显然,西塞罗既接受了希腊的文化教育,又要求保留罗马的文化教育传统,并且成功地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他从罗马政治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把培养雄辩家——政治家作为罗马教育的理想,并强调最成功的雄辩家不仅是受过希腊文化教育熏陶的有教养的人,即具有广博的知识、能言善辩、风度优雅;而且是符合罗马传统要求的实干的政治家,即具有罗马传统道德,精通法律和军事,具有实际工作能力,举止庄重得体;等等。因此,在雄辩家——政治家的培养中,罗马文化教育传统和希腊文化教育的作用是并行不悖的。 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具体地说,西塞罗所要培养的雄辩家本质上是政治家。这种政治家既不完全是罗马传统所培养出来的实干的政治家,也不完全是柏拉图所要培养的“哲学王”,而是类似于伊索克拉底所要培养的演说家,是精通雄辩术和哲学、接受了全面教育、并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政治家。因此,雄辩术和哲学只不过是政治家必修的科目,精通雄辩术和哲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西塞罗不是一个充满幻想的理想主义者,而

苏格拉底教育思想述评

苏格拉底教育思想述评 文/程禹文 [摘要]苏格拉底是古代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扣教育家。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六方面:他是第一个当公众教师的雅典人;他是把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以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人才为己任:他重视人的智慧发展和道德品质修养;他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启发教学的创立者;他深情希望青年一代受到良好的教育。 [关键词]苏格拉底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一前399年)是古代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世界文化名人,号称古希腊三杰,而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三杰之首,被西方学者尊为圣贤。他们的思想学说对西方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们的教育思想体系还不够完整。但意义重大的是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却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本文试就苏格拉底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特色,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同志。 一、第一个当公众教师的雅典人 苏格拉底生于雅典附近阿洛佩凯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索弗罗尼斯科斯是雕刻匠,母亲法伊纳列特为助产士。他早年学过雕刻技艺,也曾在他父亲选择的初等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熟读荷马等诗人的作品。学习过数学、几何、天文学和音乐等多片面的知识,对哲学尤

感兴趣。苏格拉底曾自谓:“我一生从没有过过宁静的生活。我从不关心大多数人所关心的事情,诸如赚钱,建立舒适的家庭,谋求高官厚禄等:也没有参与如政治、秘密结社、结党等在我们城邦从未间断过的政治活动。”[1]苏格拉底从30岁开始,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虑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上面,被认为是第一个当公众教师的雅典人。 苏格拉底活动的年代是雅典奴隶主民工制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期。他目睹了希波战争及其结束以后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的繁荣,同时,也注意到了这一制度的主要缺陷。其基本的政治观点、思想比较保守,倾向于奴隶主贵族政体,而对于民主制采取怀疑的态度。他站在热爱雅典、忠于母邦的立场上,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缺点进行抨击。他也为当时雅典潜藏着或滋长着的危机,诸如法制观念淡化、道德日渐败坏、金钱权利的诱惑,而深为忧虑。他认为当时社会问题中最主要的是怎样教育青年成为一个好的公众。在他看来,教育最能使人获得理解力,要以政治美德去教育公众。教育失败了,国家也就危险了。为此,苏格拉底决心抛弃-切个人天伦之乐和物质享受,将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公众和青年教育上,时间长达40年。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指控违犯法律,犯有不敬城邦旧神而引进新神和败坏青年的两大罪状,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没有留下文字著作,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观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的作品反映出来的,从而使我们看到古希腊这位教育家的活动和风采。苏格拉底是世界古代中期哲学史和教育史上饶有趣味的人物,黑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是19世纪上半期德国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政治思想有着明显的保守和妥协性,但教育思想中却包含着不少合理的、积极的因素。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努力寻求教育规律,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为此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赫尔巴特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选择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两部分。前者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他们将来选择职业;后者是指道德的目的,要求培养五种道德观念,这是教育最必要的、最高的目的,可见赫尔巴特非常重视德育。所谓五种道德观念是指“内心自由”、“完善”、”善意”、“正义”、“报偿”的观念。 关于德育的途径,赫尔巴特强调首先是教学,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的观点,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有教育性,而教育则不能离开教学。赫尔巴特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统一起来,表明他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这种观点的提出不但在教育史上有页献,而且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赫尔巴特认为,进行德育还需要道德训练,所谓道德训练就是教育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情感,使道德愿望变为行动,使道德力量更持久。训练的方法包括陶冶、赞许和谴责,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教师的人格也对训练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在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方面,赫尔巴特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以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为依据,主张设置多方面的课程,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门类广泛的课程体系,虽然其中仍保留了神学,并注重古典学科,但在当时已是一大进步,为现代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赫尔巴特还提出了传授新知识的课堂教学程序,这就是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包括“明了(清楚)”、“联合(联想)”、“系统”、“方法(应用)”等4个步骤,使课堂教学有序可循,井然有序,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以说,赫尔巴特对夸美纽斯以来近三百年课堂教学的经验作了很好的概括。尽管赫尔巴特等人过于强调4步的刻板程序,但由于这套理论能够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状态,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新知识的规律,推动了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育理论 (一)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依据其上述伦理学思想,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在他看来,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能力和兴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人类社会分工日细,社会生活也越来越多方面,“每一个人须爱一切的活动而专精于一种”。教育必须使学生作多方面的努力,培养多方面兴趣,取得各种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将来选择职业作好准备。不仅如此,它与道德的目的也有密切联系,人的多方面兴趣和能力,可使人对道德行为的选择范围更加广泛,对道德判

学前教育思想史

南京师范大学 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学前教育思想史》是江苏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中的必修课、必考课,也是该专业自学考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是以历代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为主线,研究古今中外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的学科。其特点是:具有教育学科和历史学科的双重性质,着重于理论视野的拓宽和学科历史感的养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外、古今学前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过程及一般规律,能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继承发扬本国与外国学前教育思想的精华,为深入学习学前教育基本理论打好基础。 Ⅱ、课程内容(注)与考核目标 上编中国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贾谊、颜之推、朱熹、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掌握各自的主要教育主张。 [学习内容] 第一节贾谊的太子儿童教育思想 一、论幼年太子教育的意义 二、论“早谕教” (一)胎教 (二)学前教育 三、论师保博 第二节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 一、论学前家庭教育的意义 二、论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 三、论学前家庭教育的原则、方法 (一)及早施教 (二)严慈结合 (三)均受勿偏 (四)熏渍陶染 四、《颜氏家训》述评 第三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论儿童教育的意义 二、论学“眼前事”与编著《小学》 三、首创《须知》、《学则》的教育形式,编著《童蒙须知》 第四节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 一、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揭露和批判 二、论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 三、顺应性情,激发兴趣 四、量力施教,“随人分限所及” [考核知识点] (一)贾谊的太子学前教育理论 (二)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理论及《颜氏家训》 (三)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四)王守仁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和改革儿童教育的主张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贾谊、早喻教、选左右、师保傅。 2、颜之推、《颜氏家训》。 3、朱熹、《小学》、《童蒙须知》。 4、王守仁、顺应性情、量力施教。 (二)理解分析 1、贾谊论太子獐教育的目的和实施。 2、颜之推儿童家庭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方法。 3、朱熹论儿童教育的意义、学眼前事主张。 4、王守仁对封建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自然教育论的意义、内容和原则。 第二章近现代学前教育思想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近现代学前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康有为、蔡元培、张宗麟的儿童教育思想,熟练掌握张雪门、陶行知、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康有为的学前儿童公育思想 一、论儿童的“公养”、“公育” 二、论胎教 (一)胎教的意义 (二)胎教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三、论婴幼儿教育

王安石“三舍法”教育思想评述

王安石“三舍法”教育思想评述 摘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措施,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都有其独创性并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教育改革中所创立的太学“三舍法”,对改革北宋科举制度和教学制度,对培养变法革新的人才,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试就“三舍法”的产生、内容、特点及其影响等方面,做一些介绍和阐述。 关键词教育改革“三舍法”科举制度 一、“三舍法”的产生背景 “三舍法”是宋代三舍考选法或三舍选察升补法的简称。为王安石“新政”之一。当时,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专记诵,王安石认为不能造就用人才,因建议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创立太学生三舍法。王安石的“三舍法”,是根据当时变法革新的需要而创立的。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改变自宋真宗统治以来六十多年的积贫积弱、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现状,将宋王朝的统治从越陷越深的危机中,挽救过来。因而他提出要从“大伦大法”即从根本上和各个方面变革法度,力图革新。于是改革教育和改革科举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才能将这两项改革紧紧连接起来,“三舍法”也就应运而生了。

王安石认为,改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统一思想,培养变法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教育是关键。所以,王安石上任后,扩大太学规模,增加学生名额,吸取了宋代教育家胡瑗重教学内容的实用和分科教学形式的成就,在太学创立了著名的“三舍法”。把人才的培养与选取均放在学校,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特别是由学校届期贡士直接参加殿试,学校具有了取士权,打破了多年来科举取士的垄断。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二、“三舍法”的内容及特点 当时,进士科举重诗赋,明经科举专记诵,王安石认为不能造就用人才,因建议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创立太学生三舍法。在一定的年限及条件下,外舍生得升入内舍,内舍生得升入上舍;上舍生考试成绩优异者直接授官,中等者直接参加蓼试,下等者直接参加省试。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科目之一,即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三舍法”,是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此外,朝廷每年派官员到太学出题考试外舍生一次,称为“公试”。公试成绩列第一、第二等并获得校定者,可升入内舍。内舍生每月考核行艺,每季进行“季选”,每年给予30名积分最多

古希腊哲学尔雅答案修订无错版

***********************************************************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导论已完成 1 “哲学就是哲学史”是下面哪一位的观点?() A、康德 B、黑格尔 C、卢梭 D、罗素 正确答案:B 2 下面哪一项是亚里士多德提出哲学产生的两个原因?() A、惊异;闲暇 B、惊异;论辩 C、闲暇;论辩 D、知识;态度 正确答案:A 3 下面哪一项是哲学与神学的相同点?() A、关于确定性的知识范围之内的问题 B、关于诡辩的知识范围之内的问题 C、关于抽象思维的知识范围之内的问题 D、关于确定性的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 正确答案:D 4 下面哪一项是关于世界最基本的、最本质的规律的一般看法?() A、生物学 B、伦理学 C、哲学 D、语言学 正确答案:C 5 哲学与神学的不同在于前者诉诸于宗教权威,后者诉诸于理性。() 正确答案:×

6 希腊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哲学的民族,与其的社会组织、民族构成是息息相关的。() 正确答案:√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一)已完成 1 下面哪一位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 A、芝诺 B、柏拉图 C、马克思 D、泰勒斯 正确答案:D 2 希腊哲学有几大学派?() A、4 B、5 C、6 D、7 正确答案:A 3 “能够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具有并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理性动物”是下面哪一项的定义?() A、工具 B、人 C、哲学 D、唯心主义 正确答案:B 4 下面哪一学派是希腊自然哲学学派的代表?() A、爱利亚学派 B、诡辩学派 C、艾菲斯学派 D、毕达哥拉斯学派 正确答案:C 5

贾谊早期教育思想浅析

贾谊早期教育思想浅析 贾谊不仅是西汉时期卓越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早期教育家。文章阐释了贾谊早期教育思想包括胎教思想、婴幼儿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思想。认为其对我国古代早期教育思想的探索做出了卓越贡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标签:贾谊;早期教育思想;胎教;婴幼儿教育;道德教育 贾谊(前200-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初年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18岁时,即以能诵读诗书、善为文章称誉于郡中。20余岁,廷尉吴公以其颇通诸家之书,荐于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升迁为太中大夫。后因遭谗言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继又为文帝少子梁怀王刘楫太傅。由于怀王在一次骑猎中不幸坠马身亡,贾谊陷入极度的悲痛和自责之中,年余竟忧郁而终,时年33岁。 在贾谊暂短的生命历程中,作为思想家他主张采取军事反击和德化并行的方法对付匈奴,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思想维护中央政权,被西汉统治者所采纳,在维护中央集权的斗争中起了积极作用。两度8年的太傅生活经历,奠定了贾谊教育思想的实践基础。在其对太子教育的过程中,贾谊在总结了先贤的经验和思想,阐述了其早期教育思想。《新书》是研究贾谊教育思想的重要依据。 一 贾谊开启了系统研究胎教理论之先河,在总结汉代以前有关胎教经验的基础上,对胎教思想作了专门论述,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胎教思想。 1、重视胎教在人生中的作用 胎教是指母亲在怀孕期间,有意识地利用外界环境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母体的生理、心理变化,影响胎儿生长发育,使之达到有益于胎儿智力和身体发育,为出生后身心健康发展打好良好基础的一种手段。在我国商周时代,就有胎教的记载和传统,常见于哲学、医学、教育学、文学等著作中,但未能形成系统的思想体系。[1]贾谊在系统总结历代重视胎教思想的基础上,在亲身经历教育太子的实践中,认识胎教的重要性。賈谊认为,胎儿是人生之本,是生命的起点,胎儿发育是否良好,素质如何,将决定人生未来的发展,大家都不可忽视。要求得人生好的结果,必须从人生开始就要慎重对待胎教。“易曰:‘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2] 2、注重婚配对象的选择 贾谊认为,胎教的第一步就是择良偶。“素成,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党无不善,三族辅之。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戾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3]就是说先辈的品行对子女有直接影响,要为子孙娶妻嫁女选择有德行的配偶,这种良偶必须

论文设计柏拉图《理想国》地教育思想评述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 四川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xxx 摘要: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其名著《理想国》更是蕴涵着丰富的、迄今仍熠放着启示光芒的教育思想,它对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颇有启迪意义。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 绪论: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结合历史经验和自己的天才设想, 设计了一套理想的社会制度,提出了一个理想王国的构架,其中 包括构成这个社会主体的人应该是怎样的:统治者、护卫者与第三等级(工人、农民、商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的政制是由哲学王依据宪法进行统治城邦,理想国哲学王和护卫者必须通过教育培养才能产生。此外,还规定了教育目的、教育体制等。因此,柏拉图不失为古代西方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正文: 一、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理想国”的宗旨就是要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他认为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的

国家,如同人的灵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个部分一样,最理想的国家也应由相应的三个等级组成。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的柏拉图在认识论上是一个唯理性主义者。他热衷于探求超出可感个体事物之上的永恒理念。希望从具体的个别事例中归纳出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东西,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使人的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现象上升到本质,最后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柏拉图从中期开始广泛研究哲学问题,在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理论的双重影响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认识论、本体论、辩证法体系以及国家学说。这个时期是他哲学的成熟时期。晚期的柏拉图主要是对自己前期的哲学思想作批判、修正和补充。 柏拉图的哲学本体论是“相”论,它同时也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其名,凡是同名的事物都有其共性,这一共性是具体事物依据的原理和存在的根据, 如具体的好人好事,都以“善”这一“相”为原形,美人美事,都复有一“美”相,即“美”之身。其实,这里的“相”论与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阐述是一致的。在认识论上,柏拉图由他的哲学观出发,认为对每一具体事物的认识所得到的仅仅是意见,而不是知识。因为个别事物生灭无常,永远处于变动之中,只有对“相”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人所运用的认识能力因认识对象不同而不同,依靠想像能力得到的仅仅是幻觉,依 靠信念得到的仅仅是常识,幻觉和常识都属于意见,不具有普遍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 异同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从事教育历史研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把握好社会背景与人物特性的关系;教育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的关系;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同点 一、其思想都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 赫尔巴特所处的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之间矛盾日益尖锐,但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却还没有实际力量从封建贵族手中夺取政权,表现出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对封建制度不满;另一方面,畏缩不前,屈服于封建势力。 杜威所处的时代,是美国南北战争大规模扩张和改革的时期。由于当时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以及垄断资本的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深化,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不断出现,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派标榜自己的教育为现代教育,和赫尔巴特形成对立面。 二、其思想都以哲学为核心,把哲学,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并对其教育研究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赫尔巴特18岁时进入当时德国哲学革命的中心——耶拿大学习法律和哲学,读了不少斐希特、谢林、莱布尼兹和康德的著作。在他们思想的影响下,赫尔巴特在哲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其以后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杜威在密歇根工作了十年。在此期间,他主要致力于黑格尔和英国新黑格尔主义哲学研究,对霍尔与詹姆斯在美国提出的新实验生理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为其以后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其教育思想都以社会的目的作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前者在于通过教育培养人未来从事某项社会职业的能力,后者在于通过教育形成人类的共同道德品质。这样,两者的教育既培养了人类社会生存能力,又使之具有社会正义观念。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为的是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维持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杜威提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通过教育,社会能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他主张“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型的社会生活”,“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为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提供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证。”这就是杜威所谓“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所体现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 四、把道德教育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任务。 赫尔巴特把道德教育视为全部教育目的的核心。认为全部教育应围绕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完善的人这一根本的问题,因而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无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为此还规定了“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为中心的道德教育的内容,认为这些内容应体现在教学之中。 杜威指出:“如果教育制度没有认识到它的道德责任,它就是不忠实的和盗用公款的,它就没有做到设立者对于它的要求”。“学校的社会性,总的说来乃是衡量学校道德工作和价值的尺度。”他正确地提出,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育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道德教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形成能影响和改进行为,使行为变得更好的一切观点。 在道德教育上,赫尔巴特与杜威都认为,没有道德教育,教育目的就是一句空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