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情感模式就是找妈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就是找妈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就是找妈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普遍都停留在恋母期。男人找老婆就是在找妈,只要一个女人给他温暖

的感觉,让他放低戒备,觉得自己像小孩儿,那他就一定被收服了。

女人同样也是如此,她们渴望宽厚无私的爱和照料。无论是萝莉找大叔,还是通常婚恋标

准中让女人放心的忠厚男人,其实都是“妈妈”——一个被阉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为什么中国人会处理不好亲密关系?

声称最重视孩子的中国父母,实际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中国父母有一个十分陈旧的观念,认为孩子小的时候怎么对待他都没有所谓,越大就越应该重视、尊重他。婴幼儿时期不亲密,长大后又瞎亲密,处理不好爱与自由的关系。

孩子在三岁到六岁之间是十分脆弱的,成年后很多问题的根源都来自这个阶段。精神分裂

症等严重的人格障碍则源于六个月之前的严重心理创伤。所以,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妈妈的

关注和爱,在婴儿一个月之前,无论如何溺爱他都不过分。

新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母亲对于孩子未来的情感方式和生活的幸福是起决定作用的。三

岁之前,父爱可以不存在,爸爸的作用只是支持妈妈,给妈妈安全感,而不是爸爸直接发

挥作用。但是,中国人的产假只是给妈妈一个身体恢复的时间,中国家庭中的老人又习惯

把孩子从妈妈身边“抢走”,社会与家庭一起制造了母亲与孩子分离。

在一个有男权倾向的社会,妈妈作为外来者进入一个家庭是孤立无援的,爸爸把自己的父

母放在第一位,儿女放在第二位,情感上,妈妈永远是最末位的。当母亲有了儿子,她便

将自己与丈夫的欲望转移到儿子身上,儿子总是害怕被母亲的爱所吞没,于是便有抗争,

抗争的结果是,将逃离妈妈的欲望转移到自己老婆身上。在父权色彩浓重的广东潮汕地区,一般男人不会离婚,老婆就是妈妈,是责任。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妻子是合法的性伴侣,男人对众所周知的性爱有羞耻感,因为这令

他想到对母亲的情欲。所以,很多男人会在妻子之外找另外一个女人来谈情说爱,这样,

被丢在家里的妻子、一个缺爱的妈妈,她生的孩子,男孩抗拒来自母亲的情欲,而那还成

为“被讨厌的内在小女孩”的投射对象。

通常我们第一个爱上的都是自己的妈妈,如果与妈妈的亲子关系构筑得不好,成年之后,

就很难处理好与另一半的亲密关系。童年的内心模式在成年就会呈现出来,这样就形成一

个轮回。

为什么萝莉爱大叔?

萝莉总是嘟着嘴要吃奶的样子,她们渴望被包容,需要安全感,但是同龄人只有活力、热情。大叔就是妈妈,一个没有乳房的男人。大叔都是被阉割的,如果面对成熟的女性,他

们会自卑于自己的男性力量,但是萝莉让大叔有了用武之地——喂奶。

按照正常的心理发育,如果女孩在原生家庭中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足够多的爱,那么到了大

学毕业的年龄,应该寻找激情和独立的情感。如果这个时候有个人对你说,你不用工作,

每个月给你多少钱,我来照顾你,女孩一般都会拒绝的,因为她不想被约束。但是爱大叔

的萝莉只是生理年龄到了,心理年龄还停留在拉着爸爸的手探索世界的阶段。

其实每个时代的中国女性都有大叔情结,中国总体上是个男权社会,女性缺乏安全感,无

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相对于她们的兄弟,根本上得到的关注和爱更少。我有一个来访者

跟我讲过,在有些重男轻女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有一些高中生与大叔在一起,不是要大

叔的钱,只是希望从这些大叔身上获得一些关注和爱。她们往往是多子女家庭中被忽略的

孩子,与大叔的关系中,还会重复她们之前被忽视的关系模式——那个男人有自己的家庭,不会将所有的关注倾注在她一个人身上。

很多大叔在小时候便是懂事、少年老成、父母不用操心的好孩子,小孩子的那一部分天性

过早丢掉了。他们与萝莉在一起,在“喂奶”的on故事,也满足了一部分回到童年的幻象,

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偿。

为什么会有小三?

小三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想要物质上的满足,另一种是想要赢,最后一种是做小三上瘾。

小三成瘾的女人一般都比较会折腾,但是一旦男人为她放弃家庭转向她,她马上就跑开了。因为她们只想构建三角关系,她们通常受恋父情结折磨,小时候在与妈妈的竞争中失败了,长大后要修正这个错误。但是,又不能完全把“爸爸”夺走,因为这样会得罪“妈妈”,会让

自己很羞愧。

我有一个受访者,才24岁,已经做过10次小三了,与她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一个男人对她说,曾经考虑过与妻子离婚,然后跟她结婚,但是后来发现,幸亏没有离婚,因为她对他

老婆的兴趣大过他本人。这个女孩开始并不明白自己为何陷入这种情感模式,后来看小说《道德颂》后受到了启发,小说的女主人公认为三个人的关系比两个人的关系有趣得多,

可以时刻处于战争状态。她怀了男人的孩子,但最后把孩子打掉了。因为她一直以为对手

是一个强大的女人,后来发现,这个女人已经奄奄一息了。然后便有了胜利者的失落,为

了应对自己的愧疚,就把腹中的孩子杀掉了。

我还有一个受访者,有过三段第三者恋情,每一次都是在男人表示很爱自己的妻子或者女

朋友的状况下爱上对方的。因为她认为男人很爱“那个女人”,她就可以争一下,而且相信

这个男人一定可以更爱她。她的逻辑在别人看来很奇怪,但是继续考察她与男人的交往模

式就可以看到某种合理性,比如,她对于男人的需求比较低,只要节假日来看她就可以了。她处于爱的绝望中,将恋父情结一直维持在没有事先的状态,接受了竞争不过“妈妈”以及

得不到“父爱”的事实。

在广东潮汕地区,有比较典型的重男轻女现象,很多家庭为了要一个男孩,之前生了好几

个女孩,当这个男孩出生后,家长又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男孩身上。这个地区有很多男

人包二奶,而且总有看起来无怨无悔的女孩投入这样的关系。她们来自重男轻女的家庭,

都不习惯于独享一个男人,觉得分得一分爱情就满足了。所以,潮汕地区就有这种奇特的

现象:女人无论受多大的委屈都不离婚,而另一部分女人甘愿去做二奶。

真正很爱自己的女人是没有办法与人分享另外一个男人的。在三角关系中,得利的是男人,痛苦是两个女人,如果男人有足够的同理心,应该不会去构筑这种让人痛苦的关系。

为什么好男人总是被“坏女人”搞定?

中国男性有一多半是那种没有力量的老好人,没有活力。传统意义上的“好女人”是道德高

尚但乏味的,而且在家里又总是暗示、攻击、指责别人道德低下。与男人一样,这样的女

人也是没有活力的。但是,充满欲望的女人是有活力的。比如田朴珺,媒体上关于她的信

息让我们看到一个积极主动,欲望强盛的女性。她跟邓文迪很像,都是可以很直接地向男

人示好、撒娇的,她们会凶悍地对待对方,也会凶悍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人类在寻找另一半的时候往往是找一种圆满,将自己没有的那部分补足。这是无意识的,

而且带有普遍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好男人都被“坏女人”搞定了。

为什么不能乱性?

一些女人用身体与男人做交易换取她们想要的地位、发展机会。但是她们并不是都能贯彻

好所谓的游戏规则。无论是中央编译局女博士还是那些出来爆料的官员情妇。她们都轻视

了自己对感情的态度,以为利用身体达到目的就醒了。但是实际上,一旦陷进去,与对方

发生性关系,就会对对方产生依赖,虽然那不一定是爱,但是当对方与她断绝关系时,就

会有一种强烈的被抛弃感。人是情感动物,得到爱少,爱的空洞就越大,一旦与人建立关系,就害怕被抛弃。

现在人们认为爱、性和婚姻是可以分开的,人对感情是有需求的,但是不能用错误的方式

来实现。我曾经在婚恋网站上看到过一个经历了三百次一夜情的男人的自白,他说,自己

每经历一次为了性而性的关系,就会对人性有一次更深的失望。人们经常过高估计自己,

以为自己会很潇洒,其实情感是最玩不起的。就像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电影《十诫》所说的,深情是存在的,而且深情不可亵渎。

为什么没有人可以爱?

人的内心既有对爱的渴望也有对爱的绝望。当爱的渴望级别很高时,就很容易建立亲密关系,但是如果爱的绝望很深,也不渴望,就很容易成为橡皮人,也就是我们在现实中看到

的超级宅男和超级剩女。很多人会认为剩女是择偶标准太高,其实是她们害怕去爱,害怕

渴望得不到满足会痛苦。不让情感升起,就不存在失望了。根据我接触的个案,只要是想

结婚的都结婚了,在这一点上,真的可以心想事成。

有人说,爱情发生的概率是很低,这反应了内心的局限,因为对爱绝望,范围才会那么狭窄。一个圆只有360度,有的人非得在361度上找到爱,那他永远找不到;有的人有36度,那么他就有十分之一的可能性;有的人能在180度上找到,那么他就有一半的机会。

真正的爱是豁出来的,幸福不在于找对一个人,就像罗格斯所说的,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享受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深,就不容易审美疲劳。

前人有总结,一对相爱的男女,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加一等于一,你跟

我想象的完全一样,这是激情期。心理学上说,这是情结与情结卡上了,到了你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你,但是,你和我头脑中想象一模一样的阶段。其实彼此都活在幻觉中。第二

个阶段,一加一等于零,我的人生痛苦一切都是因为你。婚姻战争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试

图改造对方,当筋疲力尽,发现对方完全是另外一个人时,还愿意接受那个真实的他,那

才是爱。也就是进入第三个阶段,一加一等于二,你是你,我是我,但是我们在一起。

为什么会喜欢同性?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孩子三岁就有了性欲,恋母情结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我接触过一个

个案,有一个男孩一直与妈妈睡一个被窝,一开始他把自己的情欲关了起来,后来实在关

不住,为了防止情欲流向母亲,他选择了同性伙伴。情欲宣泄之后会很愉悦,预约就形成

一种执着,后来不断地强化成一种性取向。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时尚大师麦昆的同

性恋倾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恋母,他有同性恋伙伴,但是他的恋人永远都不及他的妈妈或

者像 Lady Gaga 这样的女性导师来得耀眼。他最依恋的人是母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

说自己最害怕妈妈比他早死,最后他果然在母亲去世后自杀了。他的事业选择也与母亲相关,因为母亲爱好缝纫。但是不能跟妈妈一起生活,不能爱上妈妈,所以将情欲流向了他

认为安全的宣泄对象——男人。

当然,这只是我接触到的同性恋的一种案例,并不能涵盖所有情况。

为什么婚姻没有安全感?

中国人有七成至八成的婚姻都是建立在安全感基础上,婚姻安全的最高境界是彼此成了亲

人了,因为亲人是不会离开你的,想起他就很亲切,但实际上也很少想起他。

关于安全感,中国人有单一的物质化界定,比如房子、车子。没有房子就不能结婚,所以说,丈母娘推动了中国的房价。选爱情和物质,这样的选择题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为什

么不能先有爱情然后再有物质条件呢?中国人总是在劝那些在婚姻关系中没有爱情的人,

别贪心,不可能得到一切。他们一定不会将爱情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但是真正能够制造

安全感的只有爱。

5.1我们的情感世界教案1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5.1我们的情感世界教案 《我们的情感世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情感问题,保持健康、积极、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2)能力目标是:学会分辨情感和情绪的联系和区别,并能用本节知识点判别生活中的正面和负面情感对我们的影响。 (3)知识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情绪和情感的关系,重点掌握情感对我们产生的作用。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理解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情感和情绪的关系. 三、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主要承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组织课堂对话等任务。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启思导行等方法,结合新课标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要求,在本课我让同学们学会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情境分析、角色扮演、合作探究法等,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升国旗仪式》带领同学们感受伟大祖国的光辉形象 问1:听着气势磅礴的国歌,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答: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国歌和国旗都在提醒我们要爱国。 问2:对身边的人和事有没有这样强烈的感情?那是怎样的情感? 同学们列举,老师总结:我们都需要通过情感来体验生命,体验生活,所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们的情感世界》 过渡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为培养同学们亲近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我通过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来让同学们了解自己的情感世界,我作为“温暖之家”公司的一名导游,我将带领同学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春游”活动。 第一站:走进留守儿童之家 问题1:通过与留守儿童的接触,你们都有什么想法? 生1:看到他们很孤独,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 生2::看到他们空洞渴望爱的眼神,感觉他们因为缺少父母关爱显得很孤独。 问题2:你认为他们感受到孤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生1:缺少呵护导致的缺乏安全感 生2:我认为他们孤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关爱 教师总结: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观察和接触以及自身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到人之所以感觉孤寂是情感的缺失导致的心理缺乏安全感和被爱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情感的第一个作用:它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需求。 过渡语:根据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带领同学们去看望空巢老人,来感受“孝老敬亲”的力量。第二站:看望空巢老人 问题1:看到那些老人们的生活现状,你有何想法? 生1:背影很凄凉,缺少子女的陪伴。 生2:因长期得不到子女的看望,他们的生活显得孤苦无依。 问题2:设想一下,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你了解到空巢老人有哪些情感上的缺失?

浅谈情感教学方法

浅谈情感教学方法 (223652) 江苏省沐阳县扎下乡中心小学荣峨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在感受、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因素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与情感反馈,从而形成个性品质,具有革命情操,提高道德素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不少教师把它忽视了,遗忘了。为此,在目前,有必要强调情感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六种情感教学的方法: 一、以情动情法。 进行情感教学,教师自己首先进入“角色”,把作者在课文中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把握住课文中表达思想感情的词句或段落,通过富有感情的讲析,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幅充满感情色彩的绚丽画面,去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动情,爱同爱,恨同恨,喜同喜,悲同悲,忧同忧,怒同怒,从而把作者、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融成一片,达到预期的情感教学的目的。例如:有人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教者首先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然后用富有感情的绘声绘色的语言去讲析五壮士的壮行、壮举、壮言、壮心等思想内容,以情动情,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热爱五壮士,痛恨敌人,既为五壮士的跳崖牺牲而悲痛,又为五壮士的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精神而自豪,课堂上,出现了师生同时流泪的场面,由此可见以教师的感情去激发学生感情的效果。 二、创造气氛法。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根据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创造一种十分浓厚的群体情感气氛,如欢乐、兴奋、哀怨、忧愁、抑郁、恼怒、气愤等等,让学生受到强烈感染,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体验,产生不同于一般的情感反馈,让一股股感情的潮流去冲击学生的心灵,从而取得较好的情感教学的效果。创造情感气氛,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如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观看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实物、图片或录像,等等。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首先向学生讲述了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让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电视纪录片,然后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坐深深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深深体味到人民群众为失去周总理而无比悲痛的心情,并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句讲析,让学生“心临其境”,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热爱、悼念之情,这样创设一种强烈的群体情感气氛,有利于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 三、对比类比法。 对比或类比,是许多课文常用的写作方法,作者通过对比或类比,抒发强烈的感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固有的对比或类比内容,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作对比或类比,或把同一作者写的不同题材的课文作对比或类比,让学生加深理解和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有位教师教学《粜米》,引导学生把戴旧毡帽的农民与万盛米行的先生作对比,把农民去万盛米行前后的情景作对比,从而让学生加深了解旧社会农民的苦难生活,产生憎恨旧社会的感情。这样运用对比类比法进行感情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情体验,取得良好的情感反馈。 四、想象联想法。 想象和联想是丰富情感的重要手段。借助想象和联想,可以再现和充实课文中的情境,可以扩展课文中情感的广阔天地,从而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掀起情感波澜。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凡卡》,在讲析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现凡卡三个月的痛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培训资料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思维既有共同相似之处,同时也具有单一特殊之处。因为作为一种生物,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属性,即人类的大脑功能。此外,由于人类发展的进程大体一致,很自然地就奠定了不同民族思维的共同基础。同时,由于人类大脑功能的复杂性,使得具有相同或者不同经历的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体现着人类思维方式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其独特的韵味。 一思维方式的概念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刘长林将思维方式定义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作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刘长林,1990)。一直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孜孜以求地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思维方式不断地进行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双层结构。其深层结构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包含人的情感、意志和潜意识等;而其表层结构的外观表现就是我们熟知的语言。事实上,任何一种类型思维方式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交织而成的人类生活背景,其形成过程非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的、逐步的演变过程。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主体,固定了思维的基本属性,包括思维结构、认知形式、民族文化、个性表达以及现实运用等。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恪守着独特的传统形式,固守着极富个性化的文化本位,坚持着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特殊的认知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思维方式是一种“情感的和激情的因素简直不让真正的思维获得任何优势”的思维方式。 冯天瑜先生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括为“观物取象”,认为“它是以未经分化的表象联系代替因果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尚未分化,人们不承认偶然性,而确信神秘的支配力量”。显然,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特征与其原始的思维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直观的、情感的、感悟性的思维方式,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古代中国人热衷于“现象”。例如,古人用以测吉凶的观察卦爻之象和用以生产生活的观测天象。此外,中国人对其他自然现象和人类现象也很关注,并以文字或者图像将其记载下来。然而,依据哲学的观点,现象本身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复杂性。所谓复杂性,是指各种各样的现象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所以,多样性和变化性这两个重要的概念便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凸显出来。在各种各样的现象中,中国人又格外关注对立和联系的现象,并由此产生了对立统一思维,进而发展成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特点。 此外,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也更倾向于实用性。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结构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使得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天文学的萌芽,其目的就是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时间服务。因此,中国人热衷于通过观天象而知农时,形成了独特的“观象授时”的文明形式,并确定了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节气。中国人的这种依赖自然的生存方式,从根本上决定和限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从曲线与直线、解析与整体、模糊与精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特点和原因,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好的特性,克服不足,又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些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对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使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比喻的话,那么中国的思维方式以“辨证”为主,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最难懂的文字。所以,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东方人因“整体思维”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犯下“基本归因错误”的几率较低。所以,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上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则可以向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最耐人寻味的是,最近西方的研究显示,长期旅居东方的西方人和移居西方的东方人,在有关心理实验中的表现都介于东西方之间,并没有显示西方人“解析思维”或东方人“整体思维”的特征。这预示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人文思想上或许会出现新气象[3]。 (2)西方重解析,东方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这样看来,中西思维方式分别属于整体、直觉、具象思维与分析、逻辑抽象思维。 仅举一个例子:德国人做菜放多少盐是需要用天平来称的,而中国是用勺子舀的。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于归纳,西方人善于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充塞其中的是“道”或“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

所谓情感教学法

浅析新课标下英语的情感教学 关塘中学李翠兰 我国古语中就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意思是学生只有在情感上接纳教师,在人格上去尊重教师时,才能听从老师的教诲,模仿他的言行。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情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认识主体结构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总是要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折射出来。而中学生的情感往往带有极强的游移性,不善于用理智控制情感,却常常以情感影响理智。老师应该用情感去调动学生的上进热情,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完善自己。这就是情感教育教学法的核心。 所谓的情感教学指的是以人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本性(natural disposition)、平等(equality)、自由(freedom)、关怀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英语教学离不开情感教学,由于学生个体本身性格、身心状况方面等的差异与区别,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概念(self-conception)的实现,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愿望、体验、个性解放,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新意识及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素质发展的人。 传统英语教学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

法,学生只要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独立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知识并未入心,久而久之,就把学习看作了一种负担 新课改的实行更加体现了英语是一门技能语言,不仅要了解相关的知识,更要运用它去表达自己,唯有这样才能学好。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简单地说就是用英语进行交际。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目前“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等现状,根本无法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要在教学上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要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消除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从而实现人才素质和整体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实施情感教育模式。在渗透情感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互相影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从而产生极大的主动学习,主动合作,主动发现和主动发展的热情,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要把情感教学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做到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教师的情感、心理状态和个性以及对学生所采取的态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而情感是学生思考的催化剂,只有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动下,学生才能在英语学习中获得乐趣。故在每一堂英语课上,教师都要营造浓郁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要表现出高尚的教学爱心,用微笑对待每个学生,

情感体验与阅读

浅谈情感体验在阅读中的作用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学生们做题时最为头疼的部分。很多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阅读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但是由于在做阅读的时候,对于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不够深入或不能理解,考虑不够细致等原因,往往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这是由于他缺乏人生的经历,缺少情感的体验,不能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思考体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识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出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情感体验在阅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观念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情感体验在新课标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情感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通过学生的身体性活动,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课程实施方法。有了情感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充满个性的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情感体验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认知所学内容,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使学生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既体现

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从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目标。作为学习方式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情感的目标指向和实施过程。作为学习目标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喜、怒、哀、乐、悲等方面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和情感经验。在欣赏文学作品后要能把握住主题思想,感受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了解作者通过文章传递出来的信息,比如,社会现象、审美观点、道德情操、意识形态、精神意志等,并能进行辨别,分清善恶或是非,准确作出判断。对以上的认识,我们还要进行评价,能运用流畅正确的语句把它表达出来。对文章中有表现力的优美语言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由此可见,在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尤为重要的.它不仅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所在,而且也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真正走进了文本,是否真正的体察了作者的情感及在散文中的感情倾向.这也将决定学生是否可以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并运用到自己在课外更加明朗的阅读及生活中去.而这种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获得则需要靠平时的培养。 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去感悟生活。从最熟悉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开始,从最本真的情感体验入手,在最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判别的基础上,努力出体会自己的小小感动。每个人似乎都不自觉地生活在自我的圈子里,只有触动了自己的身体或心灵的人、事、物、景,才会引起关注,引发思考,这样的感动,才能引发真正的感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思维既有共同相似之处,同时也具有单一特殊之处。因为作为一种生物,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属性,即人类的大脑功能。此外,由于人类发展的进程大体一致,很自然地就奠定了不同民族思维的共同基础。同时,由于人类大脑功能的复杂性,使得具有相同或者不同经历的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体现着人类思维方式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其独特的韵味。 一思维方式的概念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刘长林将思维方式定义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作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刘长林,1990)。一直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孜孜以求地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思维方式不断地进行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双层结构。其深层结构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包含人的情感、意志和潜意识等;而其表层结构的外观表现就是我们熟知的语言。事实上,任何一种类型思维方式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交织而成的人类生活背景,其形成过程非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的、逐步的演变过程。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主体,固定了思维的基本属性,包括思维结构、认知形式、民族文化、个性表达以及现实运用等。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恪守着独特的传统形式,固守着极富个性化的文化本位,坚持着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特殊的认知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思维方式是一种“情感的和激情的因素简直不让真正的思维获得任何优势”的思维方式。 冯天瑜先生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括为“观物取象”,认为“它是以未经分化的表象联系代替因果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尚未分化,人们不承认偶然性,而确信神秘的支配力量”。显然,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特征与其原始的思维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直观的、情感的、感悟性的思维方式,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古代中国人热衷于“现象”。例如,古人用以测吉凶的观察卦爻之象和用以生产生活的观测天象。此外,中国人对其他自然现象和人类现象也很关注,并以文字或者图像将其记载下来。然而,依据哲学的观点,现象本身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复杂性。所谓复杂性,是指各种各样的现象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所以,多样性和变化性这两个重要的概念便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凸显出来。在各种各样的现象中,中国人又格外关注对立和联系的现象,并由此产生了对立统一思维,进而发展成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特点。 此外,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也更倾向于实用性。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结构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使得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天文学的萌芽,其目的就是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时间服务。因此,中国人热衷于通过观天象而知农时,形成了独特的“观象授时”的文明形式,并确定了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 中国人的思维有比较强的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上十分有帮助。西方的科学重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注重方法与技术上的操作与实验,要求用精确的数字来把握所认识的对象,同时通过归纳法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与规律。特别是在伽利略与牛顿时代,思辨的、演绎的人们和技术的、归纳的人们建立了紧密联系,使得这些科学家们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家与思想家。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基本上说是浑沌的、粗疏的,同时也是凭直觉性的整体性把握事物 中国人的思维 1、“天人合一”:推崇“整体思维” 2、“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善用“辩证思维” 3、“叩其两端”:喜欢“中庸思维” 4、“顿悟成佛”:偏好“直觉思维” 5、“唯上是从”:习惯“权威思维” 6、“这有什么用?”:讲究“实用思维” 7、“月印万川”:爱用“形象思维” 8、“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偏爱“循环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 象形文字中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在关注和找寻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与流程。然而,一个多甲子过去了,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尚没有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方式与基本特征上凝聚出共识。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遇到一位研究古汉字多年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认为:其实,中国的象形字就是最好的老师,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好书。顺着老人家提供的思路,在《说文解字》中找到了许慎对象形文字的精解:“象形文字,先象后形”。接着,又在老子《道德经》中找到了三处关于“象”的阐解,如第21章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第35章的“执大象,天下往”;第41章的“大象无形”。仔细揣摩许慎与老子所言,人们也许会问,许慎和老子所说的“象”指的是什么?华夏古人在始创汉字时是否真的看到了宇宙自然的“象”?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象”的认知是否真的超过了今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创新思维、创新潜能与华夏古人的象思维是否有所关联呢?下面就对上述几个问题谈谈微浅看法。 中国的一位艺术史学家认为:许慎与老子在谈及“象”时虽不是针对美学问题所言,但这些话却是华夏古人审视人与自然过程中获得的特殊体验。在绘画艺术或美术创作中,中国古代的艺术大师们之所以能在“象与非象”、“形与非形”中得到超越,正是在于他们在观察人与自然的诸多的“形”时获得了“象”的灵感。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位美学教授指出:“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思维的共同的表现方式。而所

中国情感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几个特点

中国情感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几个特点 一、起源 文化的类型分为三种:引入型文化、改造型文化、发源型文化。 引入型文化是指完全不具备创造文化的能力,只能引入外部的文化为自身所用。所以此类文化完全没有真正属于自身的特点。此类文化主要出现在袖珍国家,例如新加坡文化主要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组合在一起的。在新加坡的文化中的很难找到真正属于自身的特点。 改造型文化为某种文化虽然有着明显的自身特色,但是也有着明显的外来文化中的特点。此种文化完全以外来文化为基础进行改造,但是又和外来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日本文化为典型的改造型文化,日本文化中的大多数都是以外来文化为基础改造而成。例如:日本的文字中有着很多中国汉字、日本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深远、日本的茶道最早是从中国引进、日本清酒的酿造方法完全是以中国黄酒的酿造方法为基础改造的;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二战后三十年之内日本能够取得高速发展并且成为世界性的科技和经济强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从西方国家引进了众多的发达技术,而且将这些技术作为基础进行改造,最终将外来技术完全改造成自身的技术。否则仅仅以日本自身的资源绝对不可能取得如此震惊世界的成就。除日本之外,韩国文化也属于改造型文化。 发源型文化为三类文化中最强大的文化。是指某种文化主要或完全必须于自身,外来文化所占的因素较小。中国文化、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完全属于发源型文化。在这三种文化中虽然也有着外来文化的因素,但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完全发源于自身。基督教虽然发源于亚洲,但是完全在欧洲成长和壮大。所以基督教完全是欧洲的本土文化。佛教虽然发源于印度,但是佛教的教义在传入中国之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且佛教在现在的印度几乎没有生命力。但是在中国佛教始终都是影响力十分强大的宗教,而且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观音菩萨形象完全是进入中国之后才出现。中国佛教中的很多因素都发源于本土,完全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信仰为儒家思想,其次还有道教。这两种信仰完全发源于中国本土。除信仰外,还有许多其它的事物,例如:建筑文化、艺术类型、服饰文化等各种各样的文化在中国和欧洲都有着十分强大的发源地。此外,美国文化虽然源于欧洲文化,而且美国的历史较短,但是美国已经创在本土创造出了众多的非常优秀的事物,拥有了完全属于自身的特色。所以美国文化完全为发源型文化。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发源型文化。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他有着他的特点——包容,中庸,什么事最后都会

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

关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 一、课题提出 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像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是音乐欣赏十分重要的过程,它能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美。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放在总目标的首位,把感受与鉴赏、表现放在学段内容标准的前面,强调感受、鉴赏、表现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由此可见,如何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表现能力,是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点,也是近年来音乐教育工作者努力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过程与方法 2000年3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课题组成立,实验对象为2000、20001年度的1~4年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同年级中随机抽取一个班作为实验班试教,观察其实施效果,经历了准备、实验、总结三个阶段。 对实验过程中所采取消的措施和方法归纳如下: (一)营造欣赏氛围 良好的欣赏氛围有助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能鼓励、帮助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进行大胆的尝试,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表现。 创设情境就是再现音乐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景中进行着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那么应该怎样在欣赏教学中创设情境呢?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利用图画再现音乐情境,符合低年级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及大屏幕投影,可以营造出优秀且感人的情境,而且能大大提高效率。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音乐中的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而就是同学们自己。这样。孩子们对音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 来的,所以我们不妨以西方乃至印度的学术思想为背景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字、思维、文化 对中西文化系统上的差异,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讨论。笔者试图从文字对思维、思维对文化的影响方面作一尝试性探索。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语言思维。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在大脑中,形象和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 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

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固然,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它不同于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文字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文化的发展特点。中西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独特风貌。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如黑格尔就声称:“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杜威也指出:“吾谓思维无语言则不能自存。” 而我们的语言学教科书则反复强调,语言和思维是外壳和内核的关系。与此相反,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自己思想的最高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本《老子》一章)、“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庄子·秋水》)、“书不尽言,言不尽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解读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 南京大学翟学伟教授 本课程的设置有八年时间,是中国高等学校最早开设的一门研究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课程,也可以说是中国有社会学系的学校中开设的唯一一门关于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专门性主题研究课程。本课程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视角介绍和讨论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和交往方式,重点是从本土研究的视角讲述中国人在其所处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脉络中所形成的关系特征、运作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本课程内容涉及儒家思想、家族结构、人情面子及其心理特征和行为策略等,并力图通过跨文化的比较方法使学习者获得对中国人际关系的比较系统的认识。本课程与其他类似的课程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希望通过脉络观的视角来考察中国人的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力结构,以凸显中国人的行动路线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达到解读和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之目的。以往研究中国人的视角,主要有儒家社会理论、人文学科和人类学研究,它们虽然各有自己的学术贡献,但也有明显的局限和缺陷。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课程将提出一系列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命题,进而得出关于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第一章] 文化类型与中国文明的形态 一、不同文明的基本特征 1、农业文明的本质特点 A、人对自然的亲近; B、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 C、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 D、人的

智慧在于调整人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2、工业文明的本质特质 A、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人的大多数生活资料来自于大规模的工业制造; B、人不停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想人低头; C、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 D、人的自毁在于发明和制造,让自然中本来没有的东西,不可鞥的东西变成可能。 3、中国人在文明进程中的心态 A、自从近代化依赖,开始有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B、晚清开始,向西方学习技术,办实业,继而学习西方政治与社会制度,最后大量接受西方文化思; C、整个过程体现了对落后挨打的焦虑,赶超的急迫心情以及洗刷屈辱的决心; D、迅速的工业化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的主题 4、中国人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问题 A、农村空巢化; B、农业土地的侵占与侵蚀; C、生活环境污染严重; D、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问题; E、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个人偏好发生深刻的改变。 [第二章] 认识中国人的几种途径 一、研究中国人的集中学术取向 1、人文取向

情感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情感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尽量让小学生的每一点认识都从丰富鲜活的体验中产生,通过课前调查体验、创设情境体验、小组交流体验、生活体验、角色体验、实践体验、内心体验、等形式,在教师形象生动的表述下,学生自觉地入情入境,对各种道理欣然接受,就能达到“情通”而“理达”的效果。 下面以《地球在哭泣》为例谈谈“思品情感体验式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五个环节:课前调查体验―激趣导入―小组交流体验―情境激发体验―实践体验。 模式环节一:课前调查体验 课前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感知,我教《地球在哭泣》的课前调查体验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根据身边关注的一个环境问题自由分组,两周时间开展课前调查。下面是我给学生的课前调查水污染的提示: 1.请拍下身边最能体现水污染的照片; 2.访问家长,了解家长小时候的水污染情况; 3.通过调查访问,找到我市(省、国)最有轰动效应的一个水污染方面的实例; 4.搜集水污染问题之严重的数据资料(本市、或者全

国或者全球); 5.了解水污染的危害; 6.尝试找到水污染的原因。 孩子们,在课前调查活动中,就了解到了环境问题之大,危害之严重,奠定了情感基础。 模式环节二:激趣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如在导入《哭泣的地球》时,我设计了“好书推荐”活动,出其不意地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今年几岁了? 生:12岁。 师:12岁是读书的最佳时机,老师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好杂志。这家杂志在全世界最有权威,影响力最大,它每年都要在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一位年度新闻人物,可以判定,评选出的这个人是本年度在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人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人曾经被评选为新闻人物。 生:毛泽东,奥巴马。 师:我们来看看1988年时代周刊评选的新闻人物是谁?(板书地球)

情感体验,个性阅读

情感体验,个性阅读 ——《荷叶圆圆》教学案例评析 宋仕蕾 内容摘要 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范文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是语感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启发想象是提高阅读文本的有利保障,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阅读有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语言美。学生可以借助于想象,把课文内容从头脑中再现出来。同时,以表演为平台,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帮助学生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 阅读 语言 想象 情感体验 案例背景 《荷叶圆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的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整篇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教学片段】 师:(范读课文)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课文讲了什么时候的事吗? 生:夏天。 师:你们喜欢夏天吗? 生:喜欢。 师:夏天有什么呀? 生:有圆圆的荷叶,有绿绿的荷叶。 师:﹙老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很喜欢和大家做朋友,大家也很喜欢和荷叶做朋友。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师:他们喜欢荷叶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呀?请你读读课文,找一找。﹙提出问题,放手让孩子自主朗读课文进行感悟和体会, 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现有的知

识和经验进行情感的体验,进而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 生:老师,小水珠把荷叶当作了摇篮。师:躺在“摇篮”里舒服吗?小朋友,你睡过摇篮吗?舒服吗?谁愿意来做小水珠,把躺在荷叶上美美地感觉读出来。 ﹙老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了可爱的小水珠。孩子们纷纷举手。﹚ 生:﹙朗读课文﹚ 师:读得怎么样?美吗?那谁愿意再来读读?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躺在摇篮里的美妙感觉。 生:﹙朗读课文﹚师:读得美吗? 生:﹙孩子们笑着说,美!﹚ 师:那就请我们班的小姑娘们做小水珠,读一读吧!(女生齐读。) 师:读得美吧!我们的小小男子汉们想来试试做小蜻蜓吗? 生:小蜻蜓迫不及待地飞到了绿油油的荷叶上。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师:读得真好!请你做一个小蜻蜓飞翔的动作。 (这位同学张开双臂很舒展地摆动着,真像小蜻蜓在空中飞翔。(生笑)老师也边说着边做着飞翔的动作。)(生笑) 师:小蜻蜓觉得荷叶是他的“停机坪”。同学们读的时候要看见前面一大块平地,再请只小蜻蜓给我们读一读—— 生: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师:多美的翅膀啊!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大诗人杨万里写的诗句。小荷才露—— 生:(齐声)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瞧!大诗人也是用的这个“立”字,就是因为大家都喜欢轻盈的小蜻蜓。大家起立我们一起来做“小蜻蜓”。 (同学们迅速地站了起来,张开了双臂,做着飞翔的动作。)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的好,那你们再读一遍好吗? 生: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师:同学们坐下来,多美的小蜻蜓,多美的荷叶啊!吸引了那么多的客人。看老师的板书(小鱼儿小水珠青蛙小蜻蜓)我们再来回顾下课文。小鱼儿说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如中医是整体疗法,头疼可能医脚;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整体,对应于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也是一个系统、整体;中医认为一些穴位包含了整个人体的信息,此即符合宇宙中任何一点包含整个宇宙全部信息的全息理论。在中国人眼里,人与大自然、社会也是一个整体,此即天人合一、集体主义的思想基础。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我们的古人记录了哈雷彗星四十来次,但没人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我们早就有类似于血液循环的看法,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人反映哲学思考的语言也往往文约义丰,充满了随意性、不确定性、模糊性、暗示性。传统哲学经典多是格言警句式的片断汇集,语句之间没有多少联系,如《道德经》皆似名言隽语,虽深刻但不系统;《论语》也是往往以寥寥数语阐述哲学观点,虽简约但不规范。这与中国哲学的用途有关。它为铸就有修养的“人”并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为目标,只有简洁,哲学才能在民间推广,达到熏陶每个人的目标。

爱因斯坦说: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而中国却不是走这样的路。的确,有别于西方智慧的逻辑型、思辨型、实证型,中国的智慧是记录型、描述型的,我们有许多彗星、新星、太阳黑子的记录,我们有无数的实用技术发明,但常常处于捕捉现象的阶段。难怪雨果说:“中国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中国人的思维有哪些 中庸之道 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不偏激,追求平和。最明显体现在中医对身体阴阳二气的调节上。(3)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至今仍有关于种小麦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4)允执其中,保持平衡。(5)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农业、医学、政治和人际关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稳固了古代社会政治生活,缓和了阶级对立和贫富差距,协调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至今对世界仍有重大意义。 直觉思维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并不怎么重视逻辑思维,而习惯于进行直觉体验。但这种直觉思维并不排斥理性思维,而是与理性思维交互为用,相辅相成,具有典型的混合思维(整体思维、系统思维)的特征。它目的在于把握对象的整体表象特征,其基本形式常常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吸取了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并参照我国教学实际工作者积累的有效经验加以概括而成的。 1.理论导向 人的认识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与情感活动的统一,这就是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是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学习是两种意识交互作用的协调过程这一视角出发,充分激发学生个人的潜能,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把各种无意识活动组合起来,把积极情感调动起来,服务于意识的和理智的活动,使学生在一个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以一种最佳的学习心态掌握知识,享受学习。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高效率、高质量地掌握所学内容,并且在情感和思想上受到触动和感化。 2.教学基本程序 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1)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或场景表演等手段构成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融入情境,求得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有效统一。 (2)参与各类活动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游戏、唱歌、听音乐、表演、谈话和实践操作等活动,使他们在特定的气氛中,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创设情境的活动之中。 (3)总结转化 通过教师的启发与总结,使学生实现科学知识和道德情感的内化。 3.教学原则 教学力求愉快而不紧张。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享受,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艰苦劳动,学习中不应伴有任何一种外部的精神压力,只有这时人的思维活动才最活跃。 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教师要正视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存在,并善于利用它,不能只顾有意识心理活动而忽视无意识心理活动,只顾理性而不顾感性。只有两者和谐统一时,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多种交互手段的利用。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能为大多数学生乐意接受,产生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并以能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佳。教师还要善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