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生活化德育序列目标全面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

建构生活化德育序列目标全面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
建构生活化德育序列目标全面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

建构生活化德育序列目标全面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

建设生活品质之城,需要有品质教育,品质教育是品质之城的基础工程。教育中的德育则是品质教育的灵魂,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效益是建设品质教育,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关键之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又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明确、系统的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学校则理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地渗透、融合于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以此为核心提升德育品质,提升教育品质。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价值,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此我们确立了“爱国、严谨、进取、正气、大气”学生形象标准,引导学生以此为奋斗目标,争取成长、成人、成才、成功。

围绕这一标准,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生活化德育序列目标研究和实践,把这一总的要求细化为每个年段需要达成的目标要求,并据此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此引领和整合校园生活中的各种文化样式。建构生活化的德育,就是要让德育回归人和生活,让德育回归人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德育的体验性与实践性,让我们的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德育品质,提升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以人为本,以人的心灵的纯洁与美好、人格的健全与高尚为中心,以人的个性的完整与张扬、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与确认为根本,以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与统一,人的“生命的生产”的有序与完善为目标的文化精神的修炼和涵养。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与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我们所确立的学生形象标准“爱国、严谨、进取、正气、大气”便是这一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我们确定的学生形象标准的内涵是:爱国的根本是要有热爱祖国,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品质;严谨要求的是明理务实,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学风和工作作风;进取强调的是自强自立,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正气就是要做到思想进步、为人正派、诚实守信;大气是指具有全球视野,开阔心胸,崇高理想。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了“建构生活化德育序列目标,全面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德育工作总体思路,围绕这一总体思路,我们将在2007学年第二学期开展以下具体工作:一.狠抓德育规范,重视德育细节,并通过生活化的德育活动,让学校的规范与制度内化到学生心灵深处。德育要求生活化。

1、关注学生人文素养,举行第二届“中学生形象代言人”评选活动,继续做好校园之星的评选工作,开展学习身边的优秀学生的活动,使得“爱国、严谨、进取、正气、大气”的现代中学生形象在学生中获得共识,并进而转化为全体学生自觉追求的目标。

2、开展“温馨教室”创建活动等,并通过活动渗透对学生的健康卫生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审美情趣。(创建标准拟定中)

3、依托第二届“中学生形象代言人”评选活动和“温馨教室”创建活动,将学校的规范与制度内化到学生心灵深处。在内化的同时,不放松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与检查,从仪容仪表入手,关注学生细节。

4、围绕“全面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开展高一年级课本剧比赛、高二年级辩论赛。

二.重视德育的教育过程,认真研究德育工作方法,让德育不再单调和死板。德育过程生活化。

5、继续深入开展生活化德育序列目标研究和实践,把这一总的要求细化为每个年段需要达成的目标要求,并据此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此引领和整合校园生活中的各种文化样式。

6、启动第二阶段的班主任培训工作,以班会课为抓手,进一步探究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探讨做好生工作的有效方法,建立良好的班主任工作学术氛围。

7、组织一次班主任工作方法培训,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水平与技巧。希望班主任们能够走出去见识一下。

8、整理编辑班主任工作个案集,包装和提升我校班主任工作理念和水平。

9、继续做好德育导师制工作,认真总结第一阶段实施情况,学习优秀导师的工作方法与经验,提高全体德育导师工作水平。树立典型,表彰先进。

10、建立并完善心理教育预警机制,定期整理汇报(通报)心理辅导情况,对重点学生提前进行干预。

11、下学期各年级都有非常繁重的考试任务,我们要充分做好学生考前的教育和考后的反思工作。教育学生诚信考试,做好心理调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并且要促使学生有差异的发展。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走进学生生活。德育内容生活化。

12、关注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成绩、不同性格品质的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同学。继续做好学生社团建设,为志趣相同的同学创设环境,搭建舞台。

13、充分发挥年级组的作用,进一步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与研究,做好学生处分进档案的工作。

14、精心安排好春假期间的各项活动。

15、开展“奥运倒记时100天”等系列活动,宣传奥运,传播文明,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胜利开幕。

16、配合做好招生工作,做好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的审核、选拔工作。

四.其它工作。

17、在家长的教育引导方面重点做些研究,希望有所突破。

18、配合媒体做好宣传工作。

19、认真对待上级教育部门布置的工作,高质量完成所承接的任务。

20、做好学校网站部分栏目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21、继续做好住校生的管理工作。

中小学德育纲要

《中小学德育纲要》 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和学习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辩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思想品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湿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一)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知道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遭受帝国主义的欺辱和进行的英勇反抗,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遇到很多困难,逐步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做贡献的理想;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逐步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爱护国家财产,立志保卫祖国,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现在正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员英勇奋斗、艰苦创业、大公无私、坚持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等高尚品质,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少先队员要接受党的教育,做党的好孩子。 (三)热爱人民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我国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新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知道我国人民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我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热爱和平等传统美德,培养热爱人民的感情;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向先进人物学习,初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同情和帮助残废人、

提高人文素养,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提高人文素养,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人文素养是师德素养的重要依托。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人文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语文学科融思想性、文学性、工具性于一体,语文的内涵是丰富而博 大的,语文教师若想高质量地完成语文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立足于语文学 科特性,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把自己看成是人类文明的 传承者,去探究文本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殿堂里感受到人 类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既决定教学效果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陶冶教化作用的综合素养。(一)如何培养语文教师人文素养: 常读,学习是人类永恒的课题,教师的角色更是一个永远需要学习的职业。常读书,会读书,提升自己人文素养,是一个语文教师自始自终的习惯和爱好。教师阅读面要广,又要精,语文学科涉及面广,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时政新闻,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在不同文本、不同题材、不同章节的课文中,因此,教师要胜任教学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涉及自己学科的知识,更要精深老道。学习经典的作品,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实际上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也可以学习历史知识,通过品读历史上的经典故事,可以感悟人生智慧,得到最佳的启发,从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可以展开对人生意义的谈论和反思,并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获得情感的愉悦和陶冶。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等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使自己在教学中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和教育技巧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 常思,人是有思想的最高级物种,有所思、有所想,方能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常思常想,悟出问题的实质,悟出事物的真谛,才能引出创造的火花。延续反复,便会沉淀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观点。教师要善于自省。自省是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对过去的经验反馈,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教师要反省自己的人文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和标准,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常议,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流碰撞,便会出现新的思想,在讨论探索中,相互砥砺,观点碰撞,抛弃陈旧尘渣,获得真知新感。心与心的交流,面对面的质询,现代通讯手段均可成为探讨砌磋的途径。 常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一思,探讨一答,读书一悟,灵光一闪,立即记下。作文是学生难题,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经常与学生一起构思、写作,探讨作文的方法与途径,学生的学习难度会大大降低,兴趣会逐步提升。每日一记,每周一记,教学后记,活动预案,生活感悟,时政见解,热点讨论,都可以诉诸笔端,日积月累,薄薄的纸便会积成厚重的书。

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初中生人文素养的的培养 人文素养是新时期公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它是由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构成,同时又通过人的语言、行为外显出来。人文知识是指具体人文学科的知识,它主要包括语言、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美学等知识。人文知识是人们对人类文化的一种掌握和了解。人文精神是人们在掌握人文知识过程中,对人类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升华,它主要表现为形成了人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格情感、思维品质、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人文精神是要借助于人文知识的掌握,通过个体内化过程形成的,它使人体验及领悟到人文知识深层次的内涵,明确了自身的人生道路。当一个人掌握了一定的人文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精神时,他必然会通过语言、行为等表现出来,那他这种外显的素质就是一种人文素养。 而我们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正好体现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社会科学学科方面,比如语文、思想品德、历史等学科。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升华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也就形成了学生个人的人文素养,从而能真正的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代中学生,由于受基础教育各学科之间的发展的不均衡。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对理科和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了人文学科,人文教育被极大的忽视,结果导致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缺失的状况。就知识表层而言,学生重理轻文,理科是大多数学生未来学习方向的首选。从知识掌握的深度来看,学生在学习文科知识时,也只是停留在知识本身的掌握上,没有揭开人文知识的表层,去挖掘蕴藏在人文知识背后那些丰富、深层次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现代中学生对人生、价值观、伦理道德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未来将如何面对人生、如何面对社会、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等问题缺乏自己的观点和明确的认识。从而导致当今中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因为基础教育承担着塑造未来公民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艰巨任务,这将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国运的兴衰。 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各个相邻学段,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过渡的。因此,所谓中小学德育衔接,主要是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德育工作,从目标、内容、方法上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使之既要体现中小学德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又要体现连续性和发展性,充分发挥我校“九年一贯制”教育的优势,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当前我校中小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建校以来,我校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就一直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生活。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中小学在德育衔接方面也作出过一些大胆尝试,如组织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野外拓展训练(春秋游),共同参观番禺区戒毒所,共同听文明礼仪讲座,联合举办拔河比赛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在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这也严重困扰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持续开展,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功效。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到外校就读初中,一部分留在我校就读初中。对于留下来的学生,初中部的老师通常把他们跟外面进来的初一新生混在一起,统一进行考试,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学生重新分班。这样我校升入初一的学生就打破了过去的“班级”界限,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一切又从头开始。于是,“心理适应期”被人为形成。 2.初一年级的老师虽然通过与六年级老师进行座谈、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家访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情况,但毕竟所获有限,造成对学生的品行,个性,特长,家庭背景情况的掌握磨合期太长,一般需要一个学期才能基本掌握。从而造成了很多可以避免的事情发生。 3.中小学德育处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时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商,常常“各走各的道,各唱各的调”。表面看来大家都扎扎实实、热热闹闹,实际上固步自封、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郭校长提出,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但在具体内容和操作上,中小学也是各行其是,缺少良好习惯培养的序列规划。这对“分阶段推进,螺旋式上升”的实施策略和整体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由于我校对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注意不够,往往是因时因势因地因人而异,缺乏一贯性和一致性,造成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出现许多不适现象,诸如学习困难,与他人和集体交往不适应,对学校和老师的不适应,对初中教育教学方式的

中学生人文素养

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广泛的课外文学名著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向中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广泛的课外名著阅读是学好母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一)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有量的积累 新课程标准在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时,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青少年语文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人类学习过程不具备可继承性,每一代的儿童都必须从零开始,积累自己的知识大厦,由字、词逐渐过渡到句、篇,而字词的学习又不是孤立的,我们崇尚的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多读书,读好书,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另一方面,学好语言的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语文修养,一种能够迅速地领会和感悟语言文字内在意义的能力。对它的重要性,许多人都曾有过精彩的论述。如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这种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长期的反复的阅读积累,通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材料逐渐养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汉语言的学习尤其离不开语感的培养。它不能只靠语法分析和字词训练去把握,而必须通过大量语言材料的积累,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对汉语言的整体把握能力。这也是语文教育界经过长期的探索,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是对前些年风行的“题海战术”的一种反驳。因为事实证明,题海训练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而使学生误入机械化、片面化、绝对化的泥潭,耽误青少年大好的读书时光。这次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的主张。多读书就意味着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得多了,才能充分了解汉语言词汇的意义和表达规律,才能体会作品语言运用的奥妙。名著是经过长时间淘洗过的典范之作,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材料,在青少年时期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课外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阶段打好最基本的字词句篇基础之后,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致力于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使他们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这种独立阅读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会经常地依赖于此,只有善于独立处理、分析和吸收信息的人,才能干好他们的工作。这也是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每20年增长一倍,从70年代起每5年增长一倍,而近10年则是每3年就增长一倍。这种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决定了方法对于人类的意义。因此,中学阶段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首先要用好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课内学习起着一个范本的作用,教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引导,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课内学习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己阅读。只有学生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技巧迁移到课外,在课外也能自主阅读,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但阅读技能不能靠死记硬背得来,而是要经过学生自己的潜心摸索,亲自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

中小学新时代核心素养下德育创新与班主任工作技能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中小学新时代核心素养下德育创新与班主任工作技能提升 培训心得体会 在新时代的教育中,我们主张创新,主张培养学会学生素养,让他们成为各方面全能的人,这样的人才能适应祖国未来的发展,这需要培养教师的德育创新能力与班主任工作技能,这样才能带动学生的成长。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小学新时代核心素养下德育创新与班主任工作技能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12月8日,我有幸来到**参加全国中小学新时代核心素养下德育与班主任工作技能提升的培训,在这短短的一天半时间里,我聆听了**、吴迪、肖盛怀、郭玉良四位老师的课,从中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老师讲述的是《班集体建设与艺术管理》,在这堂课中,巫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主导地位,要把班级管理还给学生。巫老师就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一个班主任怎样第一次面对学生和家长?怎样选拔班干部,组建一个班集体?建立一个怎样的班级文化?怎样编排座位表?通过这四个问题,告诉我们在班级管理的工作中如何创新,如何做一位与众不同的班主任。在开学伊始,班主任要做足功课,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温暖的心,从而赢得家长的信赖,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班干部的选拔中,巫老师不像我们一样,要么是一味的民主制,要么是老师任命制,而是采用常务班委和值日班干部的双轨运行制。对于班干部要多鼓励,激发孩子为班级服务的兴趣。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学生与科任老师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在吴迪老师讲述的《基于导师制小组的班级管理》,

就是让我们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主动协调好与科任老师的关系,真正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可倾诉的老师,每一个老师都要有牵挂的学生。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肖盛怀老师讲的《班级有效管理秘籍》,肖老师教给我们五大秘籍:一是处理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赢得自我人格的前提,要我们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的孩子。二是经常和学生谈心。鼓励学生多说,说心里话。三是班级文化的构建。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班主任老师要用心设计,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的布置。四是班级管理原则。班主任管理要有科学的精神,要学会思考,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到前反思,中反思,后反思。教导我们用发展的理念管理班级。五是打造一间幸福的教室。让我们与学生共读共写共生活,我们不仅要做学生的领路人,还要成为学生最好的陪伴者。要默默地陪伴孩子,静静地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 郭玉良老师的讲座《守护心灵,做幸福的老师》。让我知道要做学生心灵的引领者,老师要有良好的心态。教育本身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班级中无可避免的会有问题学生,对待学生的态度,与学生的沟通方式,都会影响教育的效果。我们要善于把问题学生转化为学生的问题,从而从问题出发,在发展中前行,带着收获回归。做幸福的教师,需要呵护孩子的心灵。当学生发生问题时,郭老师告诉我们要会把它当做一个故事,要学会听故事,处理问题时要学会讲故事,更重要的是把事故变成故事。这样就会找到做班主任的幸福感。 我深知班主任工作虽然是琐碎的,但意义却很重大。新的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的理念。我们要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有效的运用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中去,真正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新型魅力班主任。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汇编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一、我国小学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小学德育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它不仅决定了小学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小学德育的整个过程。 二、小学德育的内容 (一)什么是小学德育内容 小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小学德育目标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二)小学德育内容的特征 1、阶级性和历史性 2、共同性和继承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三)确定依据 我国小学德育内容是根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小学德育目标与任务确定的。 (四)小学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远感情。爱国主义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德育培养起青少年的这种态度,并逐步演化为自身的一种深远的情感。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了解: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光鲜的阶级性,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也有共性: 建设祖国,发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抗击侵略,保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①帮助儿童从小培养心爱祖国的深远感情。②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和国家两者的内涵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树立起民族和国家意识。③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和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儿童自觉地将自己乃至本民族的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为民族与国家巨大而努力奋斗的精神。④教育儿童在心爱本民族与国家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逐步树立起尊崇、友好、合作的精神。⑤重视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2、理想教育 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严重方面,包括社会理想、事业理想、人格理想、生活理想等等。是否具有康健、正确的理想是儿童能否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关键。 小学理想教育的内容: ①教育者应充分理解、尊崇并正确对待儿童理想的现实性与丰富性。②帮助儿童认识到理想对于人深发展所具有的严重意义,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提高他们分辨正确理想和错误打算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起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奋斗的远大理想。③教育者应结合传统与现实,培养儿童学习革命光荣传统,并将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3、集体主义教育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最严重的内容之一,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集体主义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前提,同时充分尊崇个人合法合法的利益。 小学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 ①教育儿童关心集、心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②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规范言行。③初步了解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尊崇他人与服从集体的意识。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 刘瑶 一、概念界定 人文素养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长期以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淡化了人文精神,过分追求应试价值,忽视了语文学科在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导致了学生的个性被扭曲,人格遭冷遇。学生不是为显示生活而活,也不是为理想而活,仿佛是为教材而活,为分数而活,成为麻木不仁、心如止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书虫,这与我们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开篇就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部分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而,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理性地澄清认识,以更好地做好语文的教与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中应着力弘扬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在陶冶情操、弘扬个性、塑造人格、培养创新上下功夫。 三、具体做法 1.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核心是把人当作“人”。 语文教学属于人文教育,产生人文力量,培养人文素质。人文教育的目的归结为对人格完善的追求,以实现个性的解放;人文的力量既可以培养学生同情、友谊、责任和勇气等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格行为,又可以加强诚信、独立、创新、自律等现代人格行为的培养;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从根本上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是主体的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的个性,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要相信并尊重他们。我们在实践中,强调学生思想的多样性,要在备课、教学设计体现教学的开放性,随机应变,因时定教,因人定法,使课堂教学不囿于教师的圈定的方框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特别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不仅在课本阅读中联系学生生活去处理教材,而且我们还要善于在平时多留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学生的周记、随笔是语文教师了解学生打开学生心扉的一扇窗,可以结合

“核心素养下的德育创新管理与班主任带班策略培训”听后感-

“核心素养下的德育创新管理与班主任带班策略培训”听 后感- “核心素养下的德育创新管理与班主任 带班策略培训”听后感 “核心素养下的德育创新管理与班主任带班策略培训”听后感 2017年3月3、4日两天我有幸和庆云镇的教委主任、校长及7个班主任在德州党校参加了“核心素养下的德育创新管理与班主任带班策略培训”。在这两天内,听了魏书生、迟希新、全艺三位大师的讲座,听完之后,感触颇深。 其中魏老师对待生活的态度更让我记忆犹新。感觉他就像在跟你面对面谈心,他不讲高深的大道理,也不用华丽的词语,只是谈一些身边的与生活、工作、学习有关的小事情,幽默有趣,很有一番见地,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我们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对于做事情要自强不息,保持松静匀乐的态度,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这些话一直萦绕在我耳边。细细琢磨这些话,确实很有道理,在思想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班级管理施行“民主、科学”的原则。这点我非常赞同,每一学生都是发展的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班级里的一些事采用民主、科学的方法去管理,更服众。 迟希新老师的一句话“道德是感染而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很受启发,用一张“冰山模型”的图片来阐述了教师对学生的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的关系,显性德育永远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那看不见的90%的隐性德育,更需要的是一个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作为一个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总是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总感觉收效甚微。举个例子:班上某位同学的位子下面有纸

削,我会先让他捡起来,再狠狠的批评一顿,最后再让他保证下次不扔了。如果我走过去,捡起来,扔进垃圾桶,这样带给学生的感受会不会更深呢, “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位老师,作为一位班主任,我们要牢记“师范”的含义。迟老师还讲了职业生涯的八个阶段,“三爱”之心,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喜爱:对自己班级的喜爱,关爱:对学生真诚的关爱。对于班级管理不如说成班级经营更好,把班级当作是一个家。以耐心的态度去倾听,以关注的神情积极倾听,让孩子有完整的表达机会,并同时给于温馨的回应。 全艺老师题为《班主任工作艺术》的报告让我感受到班主任工作中“激情”的重要。她用一个个生动的教学事例告诉我们班主任 工作艺术:“真心、爱心、耐心、匠心”;从班主任工作面临的现实状况入手,说明班主任工作的不容易与重要性,点明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是爱的艺术,也是严的艺术。全老师认为,真诚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根本,爱心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基础,耐心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策略,匠心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技巧。就班主任工作方法,全老师讲了五点:我们要以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以博大的爱心打动学生,以和谐的氛围凝聚学生,以心灵的沟通转化学生,以常新的知识带动学生。就如何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全老师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她的四个“一”“缓一缓、避一避、绕一绕、冷一冷”非常值得我学习。即:当我们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做到“缓一缓”,选择恰当的时间与地点:当我们在批评学生的时候“避一避”,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我们批评学生的时候“绕一绕”,尽可能从侧面间接批评学生;当我们批评学生的时候“冷一冷”,对“不听话”的学生,外表上故意冷淡。针对不同的学生写不同的评语,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多给予学生鼓励,放手让学生发挥和创造,构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通过她的讲解,我体会到教育的方法、途径、策略是多变的、因人而异的,像艺术一样变幻无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313150836.html,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高 作者:丁金秀 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9年第12期 摘要:语文教学本应该作为传播知识,弘扬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有效途径而备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但是在当今教育体制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却给教育工作者帶来了强大压力。一味地追求高分数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进而使得语文教学严重偏离了我们的教育初衷。为此,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35-0026-01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大国。这不仅仅因为其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更是因为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成为文化大国的地位。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只能算是教育资源大国,却无法迈入教育强国之列。然而中国的发展必须依赖国人素质的不断提高,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国文,即语文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 然而纵观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语文教学与我们的教育初衷发生了严重偏移。家长、学校、社会一再地要求分数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中学阶段是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黄金时期,在中学教育中,关注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将对学生的整个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要真正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 首先,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教育教学市场化、功利化的趋势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在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更加关注学生的分数,而非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就容易照本宣科或者是强行灌输知识。也正是由于过分重视学生的终极性评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也就往往忽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同时也抹杀了学生个体的内在价值。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需要的不是分数上的“状元”,而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课改要求中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恰恰符合这一教育需求。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育教学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德育策略

GVANGJSIH GYAUYUZ 管理宝典· 教育锦囊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德育策略 □北海市海城区庙山小学黄燕玲 【摘要】本文论述核心素养导向下德育改革的必然性以及小 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挖掘本土资源,优化德育工作;强化历 史熏陶,突出榜样作用;构建“三位一体”,形成协同机制;开展实 践活动,获得道德体验”等德育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德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070-02 在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学校教育提出了发展学 生核心素养这一要求,积极探索和建构具有我国特色的立德树 人的育人新模式。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 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能力。学校教育,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使人掌握相 关的技能。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一项重要工作,其目标是培养学 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核心素养这一概念 的提出,引起教育者和学生家长对德育的重视,有利于德育的落 实,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前教育领域“重智轻德”的现状产生冲 击。德育目标的最终落实,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息息相关,两者 是相辅相成的。本文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谈谈小学德育工作进 行改革的必然性、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谈德育改革的必然性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至今我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在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更加 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方向。直到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 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被明确 提出,更加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人的发展,能力固然重要,但品格也不 容忽视,因为一个人没有道德和价值判断能力,是危险的。因 此,应让能力与品格二者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再从大的层面 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中 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综上所述,国家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 求下,对学生德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并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二、基于核心素养看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素 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 育的根本任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一,受到应试教育的影 响,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对德育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重 视学生学业成绩,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忽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等良好品德的培育。第二,德育工作中,没有根据学生 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明确各个阶段的德育目标,因此德 育工作各阶段未能形成有效的连接。第三,没有将德育工作当 成常态工作,实施德育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第四,德育工 作的开展主要还是学校在发挥着主导作用,家庭、社会参与德育 工作的比率较低,从而未能很好地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 育人方面的合作。 三、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小学德育的策略 (一)挖掘本土资源,优化德育工作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学会“健康生 活”和具有强大的“责任担当”意识,在这三大素养的指引下,我 们需要时刻注重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自主发展的一个重 要途径。因此,学校要重视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 的积极作用,营造品德培育情境的真实性,让一些原本在学生看 来高深莫测的知识慢慢渗透到他们的心里。在教育过程中,可 以根据本地实际挖掘本土资源,开发、优化德育资源。例如北海 最具当地乡土风情的民俗文化是疍家文化,那么就可以以疍家 文化为依托,结合课程开发、设计与疍家文化相关的德育活动。 我校在每周一节的传统文化课程,安排了《疍家风情》的课程内 容,包括了解疍家的历史演变、疍家文化的本质、疍家文化与现 代文化的融合发展及疍家的饮食、疍家的服饰、疍家的建筑、疍 家的娱乐等。在实施该课程时,我校学生以学习疍家文化为契 机,不仅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认识家乡、感受家乡,而且在潜移 默化中学生对家乡千百年来的海洋先民们创造的文化产生认同 感。再如,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及独特 的魅力,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动戏曲进校 园。2018年9月,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苏老师将戏 曲带进了我校。苏老师给我校师生讲授了“皮影戏”课程,她用 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解了皮影戏的历史起源、皮影戏的制作过程、 皮影戏的表演艺术等内容,让我校师生近距离感受了戏曲的魅 力,进一步了解皮影戏及地方戏曲艺术,传承国粹精华的愿望也 因此在师生心中萌芽。通过开展类似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学

德育工作目标

德育工作目标 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指导思想 德育工作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素质基础。 二、德育内容 依法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日常行为规范和心理品质教育。坚持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切实确保德育重要地位,加大力度强化心理品质教育和学风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促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达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人目的。 三、德育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

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二)分层目标 1、道德素质目标 (1)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热心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劳动;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公共设施,珍惜劳动成果;自觉保护环境卫生,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一般的劳动技能。 (2)真诚友爱待人。 (3)生活节俭,自重自强。不向父母提出过高要求;礼貌待人,对人友善;珍惜名誉,不做有损自己和他人人格的事情;穿着整洁大方,符合中小学生身份;仪表端庄,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行为举止。 2、法纪素质目标 (1)进一步树立遵纪守法观念。懂得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掌握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内容和法律的基本常识,做到知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了解宪法权法和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树立依法履行

六年级学生德育活动培养目标及要求

六年级学生德育活动培养目标及要求(一)六年级学生特点: 六年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增强,不希望老师和家长把他们当成小孩,但在处理问题上还很不成熟,熟悉小学的日常行为要求,但一些同学却做的不够认真,吸取的信息更多,不善于做正确的判断与分析,辨别是非能力较弱。 (二)实施重点: 进行理想主义、集体主义、遵纪守法等道德品质教育,重视日常行为规范的巩固。通过学生参与常规管理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行责任感教育。 (三)实施细则内容: 第一学期 教导处、大队部、年级组工作: 1、结合“做小学部表率”活动,加强习惯的养成教育; 2、开展“我们的责任”、“我能行”系列教育活动,帮助、引导学生参与日常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结合毕业、升学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大、中队教育活动。 班主任工作: 1、继续强化班级常规教育,建立良好班风,形成良好集体舆论,开展“集体一一我的家”主题教育活动; 2、利用主题班会、班主任课开展“我们的责任”、“我能行”主题教育活动;

3、开展毕业生爱校教育。 任课教师工作: 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家庭和社会工作: 家长学校开办讲座,指导家长配合学校进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教育。 第二学期 教导处、大队部、年级组: 1、抓好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组织学生学习法律法规, 争做守纪学生; 2、结合“学雷锋”,组织学生参与“送温暖,献爱心,公益活动; 3、结合“六一”儿童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4、在常规教育和主题班队会中,让学生自己组织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班主任工作: 1、召开主题班会“我长大了",进行自理、自立、自律教 育; 2、结合“难忘童年时光”主题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3、做好毕业生的鉴定工作。 任课老师工作:

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析

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析 发表时间:2018-09-03T15:51:30.56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9期作者:谭文禹[导读]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便让学生们的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提高。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实验小学421600 摘要:本文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几种策略,以期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有建设性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我国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便让学生们的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提高。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 现今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时,效果并不太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主要考虑的是学生升学的现实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学校整体上是重视智育忽略人文,二者之间严重失衡。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的是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然后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而在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较为忽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教师对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视,致使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习惯于灌输给学生题旨,希望学生们能在人文素养方面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而忽略了语文教学还有一项基本任务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培训。这些教学中的顾此失彼现象最终导致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小学生在认知水平和感知能力的发展方面还不太完善,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对是非善恶美丑进行辨别,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通常,小学语文的学习内容主要是那些思想丰富、文辞优美的文章,它们所传达出的思想主题往往是对生命的意义进行阐释、对人物的高尚情操进行描述以及怎样对善恶美丑进行辨别。小学语文这个学科的教学特点就决定了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向学生传输知识,还要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职责。 2.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层面的完善,更要关注学生人文价值等层面的发展,从而使其知识以及人文素养得以提高。这和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完全吻合,这样既能发挥小学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知识教育功能,还能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得到提升。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 3.素质教育拓展的要求 现今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德才兼备,不只要具备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与文化素质相匹配的人文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其中的教学内容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对于学生思想水平与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文情怀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1.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而给他们带来一个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将“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落到具体的实践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克服自身在学习时的畏惧心理,进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求学心理,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以及良好的价值取向,认真对待人生和学习。 2.课堂中积极创设有效情境。 比如,《长城》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向“游客”即全班同学介绍长城。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就会形成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们在上课时会兴趣盎然,也会了解到长城是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象征,一提到长城就会产生一种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这样的美育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方式,有助于学生们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3.注重与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 我们不只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还要将其延伸到课外,因为要想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就必须要经过实践的熏陶。因此,教师要将语文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充分运用在实践中。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 语文这一学科本身就具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职责,因此语文教师要把语文教学的这一目标具体落实在教学中,让学生们在学习到语文知识的同时也使自己的道德与人文素养得到提高,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终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参考文献 [1]李炳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读与写,2015,(11)。 [2]赵丽娜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7,(3)。 [3]王艳华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6,(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