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生产要素及其构成

简论生产要素及其构成
简论生产要素及其构成

生产理论案例分析

生产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 案例分析 1、替代原则 理论:生产者均衡 生产者均衡(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1) 生产者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二产出/投入 含义一:成本一定时,生产者获得最大产量; 含义二:产量一定时,生产者获得了最小成本。 (2) 实现条件: MP L / MP K =w/r 或:MP L / w= MP K /「或:MRTS LK =W /「 含义:要想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生产者必须使最后一单位货币购买的资本的边际 产量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或使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 比。 结论: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为生产者均衡点。 (3)扩展线:无数个平行的等成本曲线与等产量曲线的切点组成的曲线,是生 产者均衡点的运动轨迹。 扩展线- 」定是- -条等斜线 案例及分析: 在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多采用资本密集型方式生产, 发展中国家多采用劳 动密集型方式生产。由生产者均衡条件知, MP L / MP K = w/r 。 如果资本相对于劳动的价格降低了, 要维持等式成立,必须使等式左边变大 (MP L 提高或MP K 降低)。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只有在生产过程中以资本替 代劳动才能做到。 一般地说发达国家资本丰裕,资本的价格便宜;劳动稀缺,劳动的价格昂贵, 为了达到生产者均衡,发达国家多利用廉价的资本代替劳动, 进行资本密集型生 产,发展中国家则反之,进行劳动密集型生产。 成本一定时产量最大点 产量一定时成本最小点

2、在土地上施肥量越多越好吗理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另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量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或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案例及分析: 早在1771年英国农学家A?杨格就用在若干相同的地块上施以不同量肥料 的实验,证明了肥料施用量与产量增加之间存在着这种边际产量递减的关系。这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经验性规律。假如农民在一亩土地上撒一把化肥能增加产量1公斤,撒两把化肥增产3公斤,但一把一把化肥的增产效果会越来越差,过量的施肥量甚至导致土壤板结粮食减产。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从社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现实生活的绝大多数生产过程中都是适用的。如果是边 际产量递增全世界有一亩土地就能养活全世界所有的人,那才是不可思义的了。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相结合生产一种产品时,如果其中一种要素是可以变动的,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这一可变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其边际产量开始会出现递增的现象,但在达到一定数量后,会呈现递减现象。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提示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高投入未必带来高产出,因此要注意投入的合理限度,寻找最佳的投入数量。在现实生活中边际产量递减的例子很多,目前我国的就业压力很大,其实也是这个规律作用的结果,如果是边际产量递增我们就不会有失业问题了。 3、全球每四个微波炉就有一台格兰仕理论:规模报酬规模报酬 所有生产要素按同一比例变化律 性。 1、规模报酬递增 由于内部生产效率提高而降低了长期平均成本; 3、规模报酬递减 引起的产量变动的规 内在经济:厂商扩大生产规模时, 2、规模报酬不变

第三章 生产要素费用的汇集和分配

第三章生产要素费用的汇集和分配 3.1要素费用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2、应计入产品成本,但不专设成本项目的各种费用,应()。 A.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B.作为管理费用处理 C.作为制造费用处理,期末再通过分配计入产品成本 D.直接计入生产成本科目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成本项目的有()。 A.直接材料B.直接人工C.制造费用D.折旧费 4、下列各项中属于产品成本项目的是(A )。 A.废品损失B.工资费用C.管理费用D.销售费用 5.下列各项中,属于产品生产成本项目的是( B )。 A.外购动力费用 B.制造费用 C.工资费用 D.折旧费用 6.属于产品成本项目的是(D)。 A.外购材料费用 B.职工工资 C.折旧费用 D.制造费用 7.下列应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费用是( C )。 A.广告费 B.租入办公设备的租赁费 C.生产工人工资 D.利息支出 8.下列不能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费用是( D )。 A.燃料利动力 B.生产工人工资 C.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 D.期间费用 13.以下应计入企业管理费用的税金是( A )。 A.印花税 B.增值税 C.营业税 D.代扣代缴职工个人所得税 14. 企业生产费用是指(B )。 A.企业在产品生产中由工艺技术过程直接引起的各项费用 B.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用货币额表现的生产耗费 C.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的产品所支出的各种生产耗费 D.企业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各种生产耗费 15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企业费用要素的是( C )。 A.制造费用 B.期间费用 C.折旧费 D.生产成本 19.下列各项中,属于产品成本项目的有(B)。 A.财务费用B.燃料和动力C.管理费用D.税金 20.以下税金中,不属于工业企业要素费用的是(A)。 A.增值税B.房产税C.土地使用税D.车船使用税 2.下列各项中,属于产品成本项目的是()。 A.废品损失 B.税金 C.提取的折旧费 D.期间费用 10.根据工业企业费用要素的划分,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外购材料”项目的有( D )。 A.外购半成品 B.外购包装物 C.外购低值易耗品 D.外购燃料 11.可以计入“直接材料”成本项目的材料费用是( D )。 A、为组织管理生产用的机物料 B、为组织管理生产用的低值易耗品 C、生产过程中间接耗用的材料 D、直接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 21.在企业未设置“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的情况下,生产车间发生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动力费用,应借记的账户是(D )。 A.“管理费用”B.“基本生产成本”C.“生产费用”D.“制造费用” 22.在企业生产产品成本中,“直接人工“项目不包括( D )。 A直接参加生产的工人的工资 B按生产工人的计时工资

生产理论名词解释生产要素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

第四章生产理论 名词解释: 生产要素: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 生产函数:指在技术水平不变有条件下,生产过程中投入各种生产要素的一定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Q=f(L,K)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量后,所提供的产量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指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下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等成本曲线:指在厂商的成本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不同数量最大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简答题: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1、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向右上方倾斜,后向右下方倾斜的。 2、当边际产量大于0时,总产量是递增的;当边际产量小于0

时,总产量是递减的;当边际产量等于0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3、平均产量是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 4、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增;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减;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 二、等产量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答: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特征:1、等产量曲线是一条负斜率的曲线。 2、一个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表示的产量越大。 3、一个平面图中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都不能相交。 4、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注:三种常用的生产函数: 一、线性生产函数Q=a0+aL+bK 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ALαKβ 三、齐次生产函数:如果一个生产函数的每一种投入要素都增 加λ(λ>1)倍,引起产量增加λn倍,则称此生产函数为齐次生产函数。 f(λL,λk)= λf(L,K) 规模报酬:指所有生产要素的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

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源流与实现条件(一)

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源流与实现条件(一) 论文关键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涵义实现条件论文摘要]本文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的贡献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由市场自己衡量的合法要素创造的财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符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公正的法治环境、自由竞争市场和抑制分利行为有助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实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是经济公平,经济公平的关键是分配公平,故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又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因之,研究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历史源流与实现条件很有必要。 一、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分析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针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提法,经济学界纷纷给出自己的解释。如赖德胜(2003)、许成安、王家新(2007)认为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给予报酬。该观点的意义在于指出贡献的衡量是由市场进行的,而不是由国家统一筹划。但是,按生产要素边际产出分配的前提条件是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且各要素可以相互替代,这一理想状况往往难于满足。卫兴华(2003)、逄锦聚(2003)则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按生产要素在生产财富即使用价值中的贡献分配。此观点坚持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活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没有创造价值,它们只是创造了使用价值并按此贡献分配,但对于没有创造价值的非劳动要素占有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否是剥削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与阐释。周为民、陆宁(2002)认为按要素贡献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分配的表现形式。按劳分配不能成为拥有自主财产权利的劳动者直接的、具体的分配方式,只能通过市场的作用,在现象和形态上转化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方式,因此其他要素的贡献也是劳动贡献的体现,按要素分配所反映的不是剥削关系。综合参考以上解释,本文认为十六大关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贡献”两字是不能用其他文字替代,如果有的话,在十六大报告或其后续阐述文件必然出现。“贡献”是广义的,如果市场是完善的,可以按边际产出给予报酬;如果要素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可以衡量,可以按照使用价值分配;如果要素的贡献可以还原为劳动的贡献,也可以采用原来的按劳分配。按要素贡献分配的说法应有以下的涵义: (一)贡献的大小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由市场自己衡量的。中央提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意思并不是要越俎代庖,替各微观单位制定衡量贡献的标准并监督执行,而仅仅是指导性的原则。实际上每个人的贡献千差万别,不可能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在操作上只能由微观单位自己衡量所属要素贡献的大小,微观单位本身的贡献则由市场来衡量。因此,宏观理论工作者大可不必费心研究如何度量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形成中的贡献,因为这一问题是企业家或者管理学家研究的问题,宏观理论工作者应关心如何建立良好的环境来保证客观公正的度量得以实现。基于此,贡献是边际产出,使用价值还是劳动直接或间接创造的价值,应该由市场自己决定。有的贡献的衡量是非常主观的,如某个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成果的贡献有多大,往往由企业管理层的主观意志决定的,没有严格的边际产出计算过程,也没有对凝结在创新行为上的抽象劳动时间的精确估计。管理层对贡献的衡量不会仅考虑使用价值而不考虑价值,否则随手提供空气和水的人也应给予报酬。至于企业管理层主观的分配决策是否正确,市场会给出检验结果。在分配问题上,仅有抽象的理论是不够的,必须有可以实行的具体方式。 (二)分配的依据是要素的贡献,而不是要素的所有权。拥有要素并不意味着可以获得报酬,必须将要素投入生产,使得要素的作用在市场上实现后,变成贡献才可以参与分配。存放在保险箱中的资金是不能获得报酬的,拥有创新天赋但不进行任何科研活动的人也不能获得报酬。所有要素必须先付出、有效益(有贡献)才有报酬。 (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都是合法合理的收益分配参与者。报告中的“等”字应涵盖

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

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 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祝培钫 北京金科奥赛技术研究中心cnjinke@https://www.360docs.net/doc/b38331207.html, 1.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生产,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和社会的创造财富的活动(包括生产人自身)。生产的能力,简称生产力productivity,productive powers或productive force。 任何社会的生产或生产力,均须考虑、具备或包含的必要条件、资源或因素,简称为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或生产力要素elements of productivity或factors of productive force。 对生产要素和生产力要素的定义,国内外哲学、经济学界有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是一回事,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徐斌等对此做了对比分析,结论之一是:“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现”②

要素包含那些内容?更有多种说论。 其实,辩证地看: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既不是一回事(广义的生产五要素),又是一回事(生产力七要素,即有些文章采用的狭义的术语“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指的是广义的生产。生产包含五要素:生产/生产力(供给)、流通、市场(需求)、价格(成本与利润)、竞争(胜败与双赢)。 生产力是指广义的生产的第一个要素。生产力包含七要素:生产者(传统称劳动者)、生产资料、生产对象、环境、标准、时间、竞争(含竞赛、创先争优活动)。即:生产者利用生产资料(工具、管理、能源、原料、场地、资本等),在一定的生产环境下,按照好、省、快、多的标准,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行竞争机制,消耗一定的生产时间,生产出对象(产品)。 下图示各末层的元素,多仅举例。2.《国富论》讲的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

简论生产要素及其构成(一)

简论生产要素及其构成(一) 【摘要】近年来,财务学上关于要素资本理论的研究发展迅速,但其中所涉及的最根本概念——生产要素的研究却相对较弱。笔者认为:生产要素应从生产和要素两个基础概念出发去定义,并将之表述为构成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笔者以此为基础,提出生产要素构成的八元论,即生产要素应包括生产环境、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生产经营技术、信息、生产时间和结构关系。 【关键词】生产要素;要素构成;要素资本 一、生产要素的概念 最先明确提出生产要素的学者可能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他在1803年就指出:“事实已经证明,所生产出来的价值,都是归因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其中以能耕种的土地为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除这些外,没有其他因素能生产价值或能扩大人类的财富”。但是,他并没有明确给出生产要素的定义。 通常关于生产要素的定义是: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如《辞海》中定义,生产要素是“指可用于生产的社会资源,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和资金(资本),有时也包括企业家的才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定义,“生产要素指用于商品和劳务生产的经济资源”。吴声功认为生产要素是指进入生产过程并最终发挥作用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劳动力、资本、知识、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桂昭明认为,生产要素就是可用于生产的社会资源,主要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原材料、能源、资金、技术、专利、信息、管理、教育资源等。 但也有一些学者将生产要素定义为进行生产的基本因素。如张志武指出,所谓生产要素就是指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需要和使用的各种具有相对特殊功能的基本因素。具体来说,生产要素主要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原材料、能源、资金、技术、专利、信息、管理、教育等等。马洪则称:“生产要素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或条件”。 其实,理解生产要素这一概念,应从“生产”和“要素”的含义出发。根据《辞海》的定义,生产是“指由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劳动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可见,生产包括各种获得人们需要的事物的过程,如物质财富的生产、精神财富的生产;同时,生产不仅包括财富的制造过程,也包括财富的流通与营销过程。故此,笔者认为:生产(或称生产经营活动)是指劳动者群体在一定的环境中将自身和劳动手段与劳动对象按照一定的联系和技术手段有机组织起来所进行的社会财富形成和流通的过程。按照陈炳昭等的观点,要素是指“事物构成的必要因素”,而因素是指“事物构成的因素或决定事物的原因或条件”。这里的因素一词出现循环定义。而进一步查询有:“要”是指“重大的、主要的”,“素”是指“事物的基本成分”。综合上述的概念,笔者定义:生产要素是指构成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每一项生产要素都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缺少了任何一项则生产经营活动就不能有效进行,各项生产要素合起来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 二、生产要素构成的现有观点 (一)生产要素二元论 一般认为,配第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生产要素的概念,但其名言“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表明,配第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生产要素二元论”,即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和劳动。 其后,出生于爱尔兰的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追随了配第的“生产要素二元论”,他也认定“土地是所有财富由以产生的源泉或质料。人的劳动是生产它的形式:财富自身不是别的,只是维持生活,方便生活和使生活富裕的资料。” 真正持有二元论的较著名的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庞巴维克否认资本是可以与劳

东北财经大学-微观经济学答案

东北财经大学,微观经济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经济学可定义为() A: 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 B: 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 C: 研究如何最合理的配置资源 D: 人们靠收入生活 答案: C 【2】如果A物品价格上升引起B物品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那么()。 A: 两者是互补品 B: 两者是替代品 C: B是低档品 D: A是正常品 答案: A 【3】完全互补的两种物品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 A: 与原点成90度凸出 B: 水平直线 C: 垂直直线 D: 斜线 答案: A 【4】当政府用某些资源去修建一条大坝时,这些资源就不能用于修建高速公路。这说明了()。A: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B: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C: 机会成本的概念 D: 最优化的概念 答案: C 【5】下列造成搭便车问题的物品是:() A: 收费的高速公路 B: 收学费的学校 C: 路灯 D: 私人经营的商店 答案: C 【6】均衡是指供给和需求达到了()状态。 A: 最大量B: 最小量C: 平衡D: 不平衡 答案: C 【7】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是()。 A: 最后一单位的生产要素引起的产量的变化 B: 产量除以企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量 C: 产量除以总生产成本 D: 平均产量的变化除以企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量的变化 答案: A 【8】平均总成本减去平均可变成本等于()。 A: 可变成本B: 边际成本 C: 固定成本D: 平均固定成本 答案: D 【9】企业通过卖出额外一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益叫做()。 A: 净利润B: 分摊成本C: 边际收益D: 平均收益 答案: C

【10】假设2个人一天能生产10个零部件,3个人一天能生产24个零部件,则() A: 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B: 平均可变成本下降 C: 边际成本下降D: A和B正确 答案: C 【11】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企业数量有()。 A: 一家B: 几家 C: 相当多D: 以上全不对 答案: B 【12】若一个管理机构对一个垄断企业的限价正好使经济利润消失,则价格要等于()。 A: 边际收益B: 边际成本 C: 平均成本D: 平均可变成本 答案: C 【13】为形成自己产品的垄断地位,垄断竞争企业通常采用的方式是()。 A: 专利B: 模仿C: 广告D: 都不正确 答案: C 【14】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一个企业的需求曲线是()。 A: 与横轴平行的线B: 与横轴垂直的线 C: 与纵轴平行的线D: 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答案: A 【15】居民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是()。 A: 供给量B: 交易量 C: 需求D: 购买量 答案: C 【16】一个行业有很多企业,每个企业销售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略有差别,这样的市场结构被称为()A: 垄断竞争B: 垄断 C: 完全竞争D: 寡头 答案: A 【17】供给的变动是指()不变条件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供给的变动。 A: 本身的价格B: 偏好 C: 技术D: 产量 答案: A 【18】在维持相同的产量水平时,减少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增加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之比,被称为() A: 边际技术替代率B: 技术系数 C: 恩格尔系数D: 弹性系数 答案: A 【19】如果完全垄断企业在两个分割的市场中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那么垄断企业()。 A: 可以施行差别价格B: 不能施行差别价格 C: A、B中的说法都对D: A、B中的说法都不对 答案: B 【20】如果某消费者最初处于均衡状态,当其货币收入增加时()。 A: 会使其新的均衡点移向更高水平的无差异曲线 B: 会使其新的均衡点移向更低水平的无差异曲线 C: 会使其无差异曲线变得更陡,但不会改变均衡点的位置 D: 由于商品价格未发生变化,因此对均衡点的位置没影响 答案: A 【21】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这是由()决定的。 A: 边际效用递减B: 总效用递减

(完整版)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在长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理性的生产者都会选择最优的要素组合进行生产。本节就是要把资金约束和产量最大结合起来,研究生产者是如何选择最优的要素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者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一、等成本线(Isocost curve) 1.定义及公式 等成本线是指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假定厂商的成本为C,劳动的价格为PL,资本的格为PK,则成本方程为:C=PLL+PKK2、生产者均衡-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1)成本既定,使产量最大化 如图,Q1,Q2,Q3分别代表三种产量的等产量曲线,Q3>Q2>Q1,在现有资金约束下,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满足成本既定产量最大的条件。 (2)产量既定,成本最小 如图,Q代表既定的等产量线A0B0,A1B1,A2B2代表三条等成本线。只有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才是满足产量既定时成本最小的条件。而两线的交点却不能满足。 二、生产者均衡条件 在切点上,等产量线的切线就是等成本线,即切线的斜率就是等成本线的斜率,而切线的斜率就是边际技术替代率MPL/MPK=PL/PK 生产者为了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必须把有限的资金在不同的投入间作这样的分配,使得投入的边际产品之比等于投入的价格之比。 生产者均衡的条件之二MPL/PL=MPK/PK生产者为了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就必须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花费在两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的货币成本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 三、生产扩张线(Expansion path) 1.含义 当一个厂商的生产资金不是固定的,而是可变的时候,要素的最优组合就要发生变动(假

高一政治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高一政治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第一节社会财富增长之源 第二框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B) 审核:李小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构成社会生产的 基本要素,理解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掌握 读懂图表数据和动手制作经济数据图表的基本技能。 2.过程和方法:通过设计、分析和完善创业计划书,引导 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通过课外收集资料、课堂交流和探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较强的获取、分析、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和处理资料,初步掌握分析经济 数据图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领会各类生产要素的使用率 都与人的素质有密切关系,感悟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培 养热爱科学、创新精神和节约意识。 二、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以研究型学习小组为单位根 据教师任务布置分别上网收集并处理相关资料,制作简单多 媒体课件。

2.教师准备:布置预习任务;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材料】复旦大学学生顾澄勇成功创业的故事(参见附件1) 师:提问创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交流】略 师:这些就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课题】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按座位4人1小组)从4人的各自的创业想法中挑出一个作为重点,撰写简要的创业计划书。 【实物投影仪展示】各小组的创业计划书。 一份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略) 创业项目:小型网络有限公司 资本:50万 公司选址:黄浦区某中低档办公大楼 主营业务:为黄浦区各中小学幼儿园提供远程教育服务 员工招募:3至4名有创新意识的网络专业人士 利润预期:年利润20万 师:在创业过程中首要的条件是什么? 生:略

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一、填空题 1、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3、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部分。 4、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两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6、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7、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它体现着(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 8、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四个发展阶段,即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9、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10、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3)(产品的社会化)。 11、社会化大生产,是由(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 12、从历史上看,分工有(自然分工)、(社会分工)和(个别分工)三种。 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它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 14、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15、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 16、再生产按其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7、资本周转速度同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18、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9、用公式表示: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m)=Ⅱc),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υ+△υ+m/x)=x(c+△c))。 2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 21、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利润率)。 22、垄断价格是(成本价格)与垄断利润之和。 23、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4、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先后出现了(自由竞争型)、(垄断竞争型)、(国家干预下的垄断竞争型)。 2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主要垄断组织形式是(混合联合公司和跨国公司)。 26、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竞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和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27、决定劳动力商品市场价格的基础是(劳动力价值)。 28、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成分是(垄断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29、当代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分形成的途径主要有:(继承传统的国有企业)、通过实行资产阶级的国有化,将私人垄断企业转化为国有企业、(通过政府投资兴建国有企业)。 30、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31、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是:(调节货币供应量)。 32、国家出面开展对外贸易竞争所采取的手段主要有:(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鼓励出口政策、倾销、贸易谈判。 33、汇价的标价方法有两种:(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34、在浮动汇率制下,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包括:(货币本身代表的价值)、一国国际收支、(利息率)、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等。 3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3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刻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7、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三个阶段。 3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二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41、我国经济按所有制来划分,有(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两大类型。 42、我国农业中集体所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家庭承包经营)。 43、现代企业制度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企业组织形式 是(有限公司)。 44、现代企业制度主要由(企业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的组织制度)构成。 45、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是(董事会),权利机构是(股东会),监督机构是(监事会)。 46、影响企业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的(治理结构)和企业的(外部环境)。 47、企业经济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资金核算)、(成本核算)、(生产经营成果核算)。 48、商品市场是由(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构成的。 49、按资金的(性质)来分类,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50、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形成的国家调控下主要由市场调节的价格机制)。 51、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是(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 52、经济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两方面条件。一是(资源条件);二是(制度条件)。 53、按实现经济增长算什么的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另一类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54、按照三次产业划分法,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55、我国现在的小康是一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不平衡的小康。 56、工业化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人口)中工业份额上升、农业份额下降的过程。 57、一国国民一年内所生产和提供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的总和是(国民生产总值)。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生产的用货币表现的物质产品的总和是(社会总产值)。一国物质生产部门拓一年所创造的新价值(国民收入)。 58、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59、我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应当坚持的原则是(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

管理经济学生产分析

第四章生产分析 生产理论涉及企业用资源(投入)生产产品(产出)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面临着两个基本的生产决策; 1 .如何组织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最有效地把既定的产量生产出来? 2 .如果企业需要扩大生产能力,应该怎样进行规划? 通过本章的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对这两个问题作出解答,加深对企业生产决策的理解,并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基础。 第一节生产与生产函数 一、生产与生产要素 生产,指企业把其可以支配的资源转变为物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单纯指生产资源物质形态的改变,它包含了与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有关的一切活动。 企业的产出,可以是服装、面包等最终产品;也可以是再用于生产的中间产品,如布料、面粉等。企业的产品还可以是各种无形的服务。 生产要素:企业进行生产,需要有一定数量可供支配的资源作为投入,如土地、厂房、设备和原材料、管理者和技术工人等。这些企业投入生产过程用以生产物质产品或劳务的资源称为生产要素或投入要素。经济学中为方便起见,一般把生产要素分为三类:①劳动,包括企业家才能;②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3)资本,已经生产出来再 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品。 、生产函数

所谓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 ,就是指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一定投入量的组合与所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其一般形式为: Q = f(L,K, …T) 简化形式:假定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仅使用劳动与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分别用L 和K 表示,则方程可以简化为 Q = f(L,K) 三、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 短期生产(shor trun) ,指的是期间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的时期,这种固定不可变动的生产要素称为固定要素或固定投入(fixed inputs) ; 长期生产(Long run) ,则指生产期间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可以变动的时期,这些可以变动的生产要素称为可变要素或可变投入(variable inputs) 。 在短期,因为固定要素(厂房、设备等) 无法变动或变动成本无限大,企业只能通过增加可变要素( 工人、原料等)的投入来扩大产量。而在长期,由于所有要素都能变动,企业就可以扩建厂房、增添设备、扩大生产能力以更经济有效地增加产量。 第二节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过程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建筑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管理

建筑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管理 在当前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激烈竞争背景下,对企业如何加强建筑施工项目生产要素管理及优化配置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讨,阐明了生产要素管理的重要性、复杂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面临国内外竞争的巨大压力。由于历史成因,企业生产力的组合与项目施工的管理存在着很大矛盾,生产要素配置粗放,不能适应项目论文管理的动态需求,致使要素效率低下,闲置浪费严重,影响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和效益,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因此,如何寻求施工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项重大题。 一、加强施工项目生产要素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生产要素是指形成生产力作用于项目的各种要素,如人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资金等。施工项目生产要素的管理是指按照项目一次性的特点和自身规律,对生产要素的配置与组合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系统管理方法,即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工程项目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实现企业有限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取得最佳优化组合效应,进而实现企业最佳经济效益。因此,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论文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项目的综合经济效益,使之按时、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生产要素的

投入作为项目实施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这些投入的费用实际上是项目经济产出扣除利润和税金后的全部,所以生产要素的合理使用与节约是降低和控制项目成本的主要途径。如果生产要素投入不能保证,考虑再详细的其它项目计划(如工期计划) 与安排也不能实施。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生产要素的配置组合不当给项目造成的损失会很大。例如由于供应不及时就会造成施工活动不能正常进行,整个工程停工或不能及时开工,损失时间,出现窝工费用;又如,由于不能经济地使用或获取各项生产要素而造成成本增加;由于未能采购符合规定的材料,使材料或工程报废,或采购超量、采购过早,而造成浪费,造成仓储费用增加等。所以,加强项目生产要素管理在现代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但是,项目生产要素管理又是极其复杂的,主要原因如下: (1) 生产要素的种类多,供需量大。 (2) 由于项目施工过程的不均衡性,使得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应不均衡,生产要素的品种和使用量在施工过程中会发生变化,甚至引起大幅度地变化。 (3) 生产要素投入过程的复杂性。例如要保证劳动力的使用,则必须安排招聘、培训、调遣以及相应的现场生活的设施等;要保证材料的使用,必须安排好材料的采购、运输、储存等。在相应的每个环节上都不能出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施工活动的顺利实施。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收入分配理论是一般价格理论的一种特例。工资不过是劳动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不同要求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就像商品的价格是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根据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中的论述:“分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各种要素产品的需求来自每种要素通过其边际产品所产生的收入”。 马克思按劳分配,是以全社会共同占用生产资料为前提,每个社会成员除了自己的劳动,谁也不能向社会提供其他任何东西,生产资料直接归社会所有,商品和商品生产已经消失,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消失了,在进行一定量的扣除之后,按劳动的贡献在劳动者之间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指的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所有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分配的衡量标准,这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依据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其直接表现和标准时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管理、技术等。 在杨老师的著作里对于他们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如果说,‘生产要素’中包括劳动力,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却不包括按劳分配,这在逻辑上怎么讲得通呢”由此可知,杨老师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对此,我有一个疑问,按劳动力分配时按劳分配吗?不是的话,又怎么样能说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呢。 到底按劳动力分配是按劳分配吗? 先说第一个问题.按劳分配时按劳动价值分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不了解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结果导致了劳动工资理论的矛盾和混乱,导致了他们理论的破产。马克思把劳动和劳动力分开来,解决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没有解决的矛盾,建立了科学的工资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价值也是不同的。劳动力价值是个既定的量,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定范畴,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水平共同决定,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在进行各项扣除后,他是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的对象。不能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表现为价值”就把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相等同。另外,按劳动力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按劳分配就不会出现这个状况。在国有企业中,劳动力无法成为商品,劳动者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那么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力分配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依据。而按劳分配确实存在于国企中。 另一个问题,按劳分配是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吗? 首先,劳动力使用价值既是一个特定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作为特定的历史范畴,它与价值一起构成商品的二因素。既然按劳分配不能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相等同,也就不能与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相等同。作为永恒的范畴,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能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即劳动,但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因为它还要依靠自然力的帮助才能生产出物质财富来,无论哪种情况,劳动力使用价值发挥作用都是以对物质资料的占有为前提的。不能抽象物质资料,及其所有制来空谈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其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一个难以计量的东西,不同的需求造成对使用价值的需求量重要性的不同,既然这样,又怎样去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最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就是价值的创造。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只是一种劳动能力,劳动能力在实际发挥作用之前不是劳动,更没有物化为价值。在此情况下,

TPS生产的两大支柱及生产要素

1 “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 “丰田生产方式”将“JIT”和“自动化”作为彻底消除浪费的两大支柱。这两者也是“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即通过“JIT”实现生产的“准时化”,而通过“自动化”确保质量方面的要求。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自动化”概念。“丰田生产方式”中的“自动化”,除了代表“自动作业”功能外,更多地涵盖“自动停止”功能。特别是代表发生不良时能“自动停止”的一种自律机制。这里所指的“自动停止”绝不仅仅代表机械方面的“自动化”,而且还有人的因素,包括丰田公司采用的“停线(Line Stop)”制度。 为实现JIT和“自动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丰田生产方式”主要采用的管理手段是:(1)有助于JIT生产正常运转的看板系统;(2)有助于及时应对需求变化的均衡生产;(3)有助于压缩生产周期的生产及其准备时间的不断缩短;(4)有助于生产同期化的作业标准化;(5)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设备布置和多能工制度;(6)有助于提高作业人员积极性的改善活动和提案制度;(7)有助于“自动化”效用的目视管理;(8)有助于质量控制的“职能化管理”。 将上述内容概括为<图1>所示。 <图1> 丰田生产方式概要图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JIT生产和“自动化”机制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为确保JIT生产和看板系统的有效运转,应保证提供100%的良品,这自然要借助“自动化”机制的自律作用,通过不断的现场改善来实现。而JIT生产和看板系统的运转机制,又促使质量控制活动的不断深化,同时也提高了“自动化”机制的效用。这种JIT生产和“自动化”机制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促使企业不断地进行现场改善,继而达到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丰田生产方式”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和完善,并进一步升华为理论高度-精益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2 “丰田生产方式”的构成要素 分析“丰田生产方式”的内核,其构成要素很多,现归纳为<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各要素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如何在这样复杂的构成要素中,抓住核心要素,促使其他要素的不断改善。在此,重点介绍一下构成“丰田生产方式”主流的JIT生产的4个核心要素。 (1)看板系统 看板系统是丰田公司为了实现JIT生产“按时按量提供所需物品”这个基本目的而开发出来的现场信息沟通系统。也就是,为了实现前后工序、相关生产线以及协作企业之间信息交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以追求最少库存或在制品为目的,而采用的目视化看板信息传达方法。看板系统是“丰田生产方式”实现JIT生产的最关键要素。 通过看板系统,实现三个目的:一是实现生产和原材料供货之间信息传达渠道的一致化,避免因情报误传产生的缺货或剩货;二是根据顾客(后工序)需求量(生产量)来调整看板的发放数,防止不必要的在制品或库存;三是实物与信息的一体化,便于目视管理,并通过对不必要物流的有效控制,确保定量定位实物管理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实现看板系统的上述目的,在此,以“取货看板”和“生产指示看板”的流动过程为例,介绍一下看板的功能。见<图3>所示。 看板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作业指示,起信息传递的作用。从<图3>可以看出,先发生后工序“取货看板”的流动,然后再发生前工序“生产指示看板”的流动。即后工序按需求量大小,到前工序取货,而前工序按后工序取走量大小补充生产。这就是说,由后工序取货保证了“按时按量生产”,由前工序补充生产保证了中间在制品的最少化。这种由后至前的信息连锁反应,可靠地实现了信息流和物流的同步化。当然,这必须要以“自动化”、生产均衡化、小批生产、设备布置以及多能工制度等要素的相互配套才能实现。二是实物管理。看板和实物的一体化,便于对现场实物的目视管理。三是改善功能。根据看板的发放数和运转情况,准确把握现场实际状况,发现问题点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然而,看板系统只有在遵循以下原则的情况下,方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①不良品不转入后工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