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活用教材

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活用教材
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活用教材

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活用教材《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修改以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要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方向;二要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三要使得《标准》更加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四要进一步处理好过程与结果、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生活情景与知识系统性等四个关系。因此在使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时,要正确处理好三个矛盾与三种关系,即:保持与课标一致性和特色的关系、学科体系逻辑性完整性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关系、教材相对稳定性和新进展的关系初中数学教学离不开教材,那么怎样教好数学呢?我想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用好教材

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可在当今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教学脱离课本,有的教师叫学生合上教材听课,除了布置作业以外,从不利用教材,课堂上有些空余时间,往往只布置学生解答习题;学生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不良习惯,下课后首先解题,不愿阅读教材,直到解答习题遇到困难时才翻阅例题,期末复习时也不会全面阅读教材,平时能反复钻研教材的更是寥寥无几。

用好教材必须要吃透教材,读懂教材,这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读懂教材是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源泉,只有读懂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是要研读手头教材,理解编者意图;二是要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弄清现在的课标教材与原来的义务教育教材有哪些变化;几个不同版本的课标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通过研读,弄清各种版本课标教材的编排特点,博采众家之长。 弗赖登塔尔曾经这样描述数学的表达形式: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因此他说:“教材是教学法的颠倒”。 教材所呈现的是形式化的、冰冷的结果,教学如果从这些“冰冷”的形式开始,学生就不可能经历“火热”的数学思考过程。读懂教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这就涉及到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 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验教材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还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教师用书也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主要是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但这样一来,也无形中增加了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吃透”教材的难度。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其它资源,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但要注意教学内容安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要忠实教材、激活教材、调适教材、创生教材。对于一节课的教材内容来讲,我觉得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1、深刻理解编者意图。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

加强备课、深化研究、活用教材

加强备课、活用教材、深化研究 主要讲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备课,深化研究 在调研、视导的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备课极不认真,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好;另外,教师在课堂上显得随意性较大,反馈也不及时,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师不清楚,教师上完课就万事大吉,也不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导致在课堂上的不科学、不严密。为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加强备课,备课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研究地理课程标准。领会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理解三维目标的具体内涵,把握课标对各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运用教材。 其次,备学生,要研究学生。新课程十分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关注:第一,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第二,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让地理课堂生动、多样而且高效;第三,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地理知识的增长过程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只有关注了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点,才能为教学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三,备教材。一定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把知识弄明白,不要把讲不清楚或讲不明白的知识带到课堂上。有弄不清楚的知识在备课时相互之间研究一下,也可以跨年级交流,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做到优

势互补、资源共享。实在弄不明白的知识,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查阅一下,一定要把不明白的知识在课前解决掉,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来选择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 总之,我们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要搞单打一,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为目的,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研究教材,灵活运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应用好教材,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个不简单的问题。反思过去的教学,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虽然使用了教材,但是,忽视对教材的仔细深入的研究,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机械地使用教材,照本宣科,生动的课堂变得枯燥的阅读,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更有甚者,地理教学的科学性、严密性受到质疑,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好教材,这无疑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 进一步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使用教材,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教材,认识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没有深入开展对教材的研究,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许许多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教学内容的不严密、不科学。由于没有认真熟悉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科学性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在听课过程中,有位教师讲“世界气候”一节,处理课后的活动3,第一个活动,填“温带气候类型”这位教师让学生填“温带沙漠气候”,显然是错误的;第

用好用足用活教材这个“例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3184276.html, 用好\用足\用活教材这个“例子” 作者:顾春雨王元讯 来源:《江苏教育》2011年第23期 教材只是薄薄一本,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把语文这门学科与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融入语文课堂,进而陪着学生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使其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教师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个例子,并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活例子。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有篇文章《会走路的树》,初看觉得课文情节简单,文字浅显,似乎不需要教,学生即可理解文意。这种课文怎样教学,才能更有效地用足教材这个例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用好例子,把简单的教材上出宽度 “宽度”是指由教材走向课程资源,由课堂走向日常生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内容。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在这里,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材成为了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在《会走路的树》这篇课文里,写小树与小鸟之间快乐的相处经历,只用了这么短短的一句:“从那以后,小鸟跟着小树去了许多地方,见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语言十分简练。课堂上,如何让孩子真正读懂读透这一句呢?我紧紧扣住“许多地方”、“有趣”,引发学生思考:他们去过哪些地方,见到了哪些有趣的东西?将这个问题铺展开来,给学生一个语言的环境,提供他们一些语言的素材,再给他们一些合理规范的语言形式,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练说,那么“许多地方”、“有趣的东西”就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也不是干巴巴的陈述。如“他们 来到(),见到()。”再如,“这时,小鸟一抬头,只见(),小树告诉他,这是()”等等,多样的句式、丰富的内容给了学生多元的表达空间。简单的教材因此有了宽度。 二、用足例子,把简单的教材上出厚度 “厚度”是指知识与内涵的增加、拓展、补充。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语文虽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学生的灵气、灵性是客观存在着的,但我们大量的语文教学没有将其激发出来,只是在挖掘教材里的东西而没有挖掘“人”本身的东西。语文教学向生活挖掘资源应该是语文教师一种自觉的意识,这种意识和自己的教学活动应该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是水乳交融的,这是生活的厚度、语言积累的厚度、感悟的厚度。 依然是对那句话的教学,如果一节课仅仅上到刚才那个层次,我们说课堂依然是肤浅的。“从那以后,小鸟跟着小树去了很多地方,见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仅仅是有趣吗?在伴随着

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构建数学益智课堂 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朱洪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是构建益智课堂,实现课堂高效的基本保障,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需要,是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读懂了课堂,才能编制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导学案,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实现高效。 个人认为:益智课堂是现代乃至今后大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益智本身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提出了益智课堂这一概念。益智课堂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课堂教学必须的追求。 怎样的课堂是益智课堂呢? 益智课堂即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课堂。 构建益智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益智课堂的落脚点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构建益智课堂的总体要求是: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要找准

益智切入点,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课题的研究,经历学习全过程,体会学习内容的内涵、感悟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增强学生敢于亮出自己个性化的思想观念和文明举止的底气与霸气。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能从生活中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能在数学问题的研究活动中自主探究数学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能运用已有的数学方法与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思维与方法,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智商和数学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呢?真正实现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的数学益智课堂目标。关键在于数学教师要通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准确拟定益智目标、科学把握益智切入点、合理选择益智策略,制定益智导学案。 一、读懂教材是科学拟定益智目标、把握益智切入点的基础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也是使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现代教材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一)教材是基本的资源,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 (1)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单元体系结构中的位置

如何进行教材的适度延伸拓展

中心发言人发言提纲(第20周): 如何进行教材的适度延伸拓展 柯奕国 新教材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材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能够对教材的绝对权威提出挑战,作出有个性的演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及时增删、延展固有观念,创造出有益于师生对话的氛围,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它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首先要成为一部书,一部非常生动、丰富和深刻的教科书。这种专业自觉不仅是外界赋予的权利,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内在追求。用活教材,就是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第一、点亮教材细节。有的教师潜心设计“小动作”,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化效果,这些“点睛之笔”源于教师对教学本质的深刻领悟。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细节的开发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编写已经给出完美的作品,教学时只需搬用就行,他们考虑的大多是用得像不像,而较少思考“有没有更好的用法”。其实,许多教材细节还需教师多加推敲,用心琢磨,把教材细节做“亮”。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教材细节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思维空间,让教材细节丰盈课堂,使之能够生发锦上添花、以小见大的效力。 第二、填补教材“空白”。新教材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和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呈现结论,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教学的灵活性增加了,教师的选择空

用实、用活、用好新教材

用实、用活、用好新教材 摘要: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验。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数学思想用活教材 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一书中指出:“作为课程改革的一方面,现行的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被看做完全理想的,它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改进的过程,广大一线教师不仅可以而且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纵观当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北师大版”,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不管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基本理念,这不仅结合了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力求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下面我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谈谈做法。 一、“用实”教材――贴近学生实际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

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以学生有所体验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验。”例如,教 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3“比赛场次”时,因为学生 平时喜欢打乒乓球,所以笔者将教材内容进行了置换,以班上坐着的学生为直观素材,一列为一组,坐着的学生有8列,正好8组,每组选一个同学代表本组参加乒乓球比赛,如果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多少场?这个学生生活实际素材和教材呈现的问题是一致的,只是参赛队由4个队变成8个队,看似复杂了,不过由于学生熟悉的生活 场景,不但能沟通数学与体育的密切联系,而且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然后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首先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上台,先上来两名同学,让学生判断有几场比赛?第三、第四……第八个上台呢?紧接着,我以问题情境为契机,让学生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每一个同学所处的位置看做一个点,用两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名同学之间的一场比赛,那么线段图的模型就凸显了。如下表: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后,会用列表或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并巧妙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1 浙江上虞市小越镇小陆敏娟 读懂数学教材是教师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而用活数学教材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只有用活教材,才能践行新课程理念,使数学课堂丰盈而充满活力。 一、从读懂教材开始 1.读懂编写思路 教师要通读根据课标理念编写的教材,清晰了解全套教材的脉络,这有助于理解课标理念,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微观上审视每册、每单元(课时)的目标要求,制订出合适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学目标,为正确实施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例如:代数部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分三个阶段:1~4年级为渗透孕伏阶段;五年级上学期为形成发展阶段;五年级下学期、六年级为应用拓展阶段。第一阶段的1~3年级用“()、□、○、△、☆”等表示数,在零散的练习中穿插进行,初步感受方程思想,四年级下册教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渗透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第二阶段通过五年级上册的“简易方程”单元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阶段通过用字母表示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正反比例的意义等等进行拓展应用。 2.读懂编排意图 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教师要沉下心来,揣摩主题图,弄清它和例题中的每个问题、每句话的关系,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明白每道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教材解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用心去悟,悟出道理,悟出变化,悟出层次。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一课,教材先呈现:18的因数有哪些?再在“做一做”中呈现找“36的因数”。18的因数容易找:1、2、3和与之对应的是18、9、6中间没有断档。而“36”的因数有两个不同点:一是36的因数除了1和36,2和18,3和12,4和9以外,跳过“5”还有因数“6”;二是36=6×6,但两个相同的因数只需要写一个。所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这就是此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3.读懂教材结构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孤立地看,应该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链中所处的位置,只有在充分理解后才能准确定位。比如,乘加、乘减式题,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安排在“乘法的概念”及“2~5的乘法口诀”之后,除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乘加、乘减式题”的结构之外,在运算过程中并不强调计算方法,在于理解和巩固乘法的意义。而二年级下册是希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分析,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相关问题和解题策略的对应性。如果教师只关注某一册、某个单元或某节课的知识内容,很容易出现“攀高”或“就低”现象,造成“攀高”不符合现实,“就低”不负责任的尴尬境地。 读懂教材,必然要经历“愿读———会读———读懂———读活”的过程。同样的教材,1《教学与管理》2010年4月15日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1 读懂数学教材是教师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而用活数学教材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只有用活教材,才能践行新课程理念,使数学课堂丰盈而充满活力。 一、从读懂教材开始 1.读懂编写思路 教师要通读根据课标理念编写的教材,清晰了解全套教材的脉络,这有助于理解课标理念,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微观上审视每册、每单元(课时)的目标要求,制订出合适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学目标,为正确实施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例如:代数部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分三个阶段:1~4年级为渗透孕伏阶段;五年级上学期为形成发展阶段;五年级下学期、六年级为应用拓展阶段。第一阶段的1~3年级用“()、□、○、△、☆”等表示数,在零散的练习中穿插进行,初步感受方程思想,四年级下册教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渗透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第二阶段通过五年级上册的“简易方程”单元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阶段通过用字母表示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正反比例的意义等等进行拓展应用。 2.读懂编排意图 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教师要沉下心来,揣摩主题图,弄清它和例题中的每个问题、每句话的关系,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明白每道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教材解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用心去悟,悟出道理,悟出变化,悟出层次。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一课,教材先呈现:18的因数有哪些?再在“做一做”中呈现找“36的因数”。18的因数容易找:1、2、3和与之对应的是18、9、6中间没有断档。而“36”的因数有两个不同点:一是36的因数除了1和36,2和18,3和12,4和9以外,跳过“5”还有因数“6”;二是36=6×6,但两个相同的因数只需要写一个。所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这就是此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3.读懂教材结构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孤立地看,应该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链中所处的位置,只有在充分理解后才能准确定位。比如,乘加、乘减式题,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安排在“乘法的概念”及“2~5的乘法口诀”之后,除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乘加、乘减式题”的结构之外,在运算过程中并不强调计算方法,在于理解和巩固乘法的意义。而二年级下册是希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分析,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相关问题和解题策略的对应性。如果教师只关注某一册、某个单元或某节课的知识内容,很容易出现“攀高”或“就低”现象,造成“攀高”不符合现实,“就低”不负责任的尴尬境地。 读懂教材,必然要经历“愿读———会读———读懂———读活”的过程。同样的教材,1《教学与管理》2010年4月15日

活用教材 用活教材.

活用教材用活教材 李慧【摘要】: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观念从“讲教材”转变为“用教材”。 【关键词】:活用教材创新教学教学方式多元评价教学效率【正文快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适应社会及科技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大量培养人才。教师更是要创新教学,培育出适应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这就要求我们要打破传统、机械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大胆地创新教材,达到真正的活学活用。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观念从“讲教材”转变为“用教材”。 下面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来谈谈我们数学教师该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一、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教材。 现行教材所安排教学内容和所体现一般的教学思路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教师备课时不能一味的照搬照用,而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思考。我们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由教材的“执行者”变成

教材的“创新者”,不完全依懒教材,细心揣摩,勇于改进教材、重组教材。例如九册教材的应用题的安排顺序:先是三步计算复合应用题,而后才是方程应用题。一开始我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进行教学,可结果是强化算术解后,学习方程解时学生的思考方法无法转变过来。虽然列的是方程,而思维方式停留在算术方法上。如:王老师买了3只同样的热水瓶,付出100元,找回29.2元,每只热水瓶多少元?很多同学受算术解的影响列出的方程是:(100-29.2)÷x=3。我们知道算术和方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思考方法。算术解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找出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而方程解是要让学生找出题中最基本的量之的等量关系,而后根据等量关系设未知量为x后布列方程。如果先教算术解,后进生受负迁移的干扰很大,结果先入为主,学会算术解学不会方程解。根据学生的这个情况,近几年我在重组教材的基础上改变了编排顺序,在教学方程的意义后,直接教学方程应用题,强化方程应用题如何来找出题中等量关系。学会方程解后,问学生还可以用以前学的方法解吗?学生自然想到了算术解。然后让学生比较同一道题,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所以思考方法也不一样,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解题方法。经过重组后,学生学的很轻松,而且可以把这两个例题融在一起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改革,其突出了:注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

解读“读懂学生 读懂教材 读懂课堂”三个读懂

解读“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三个读懂 不久前,在衢州举办的“全国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北师大教材副主编张丹和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对三个读懂进行的解读,整理如下: 一、读懂教材: 1.北师大版教材副主编张丹老师说: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 (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 (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 (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2.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主题图、试一试等等)(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 (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中。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3.关于教材要四读: (1)读前有思考。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比如:分数这一知识体系是,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 (3)课后思考:估算与精确结果对比 (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 读了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问问自己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目的?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二、读懂学生 张丹老师:“老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波利亚 读学生相对于读教材是难了一点。张教授从重视学生的活动经验谈起对读懂学生进行了解读。具体如下: 1.为什么要“读懂学生”? 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 差异一:人的认知水平存在纵向的差异;差异二:儿童间存在横向差异。 (一)“读懂学生”什么 (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2)已有的知识基础; (3)由经验而来的典型的困难和错因; (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 (5)学生的学习路径。 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学生知道一点点还是错误的,还不如不知道呢。不知道的情况下,学生就好象一张白纸,就可以接受新的知识。 (二)如何“读懂”学生

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随着新课程实验教材的实施,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防止教学中机械地“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我们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课改的基本理念: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这就要求老师既应以实验教材为主要依据,也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对新课程实验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要立足于教材,超越教材,遵循的原则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避免盲目改编浪费工夫。因此,使用教材时,我认为应该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结合。 一、与学生学习兴趣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众所周知,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体验。因此,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时,应该关注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也:“教材的创造应有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身边与

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于是,我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如,在教学加减法《小小图书馆》时,我把教材中的情境图改为实际借书情境。在课前组织部分学生当图书馆管理员,其余同学可以自由借走喜爱的图书。上课时,学生根据管理员汇报借书的数目,非常感兴趣地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并且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解决问题。特别在解决“自己喜爱的图书还剩几本?”时,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新教材中“分一分与除法”,教材中是先教学除法的含义,再出示除法算式,相对枯燥。我进行尝试,从连减的算式直接引出除法算式。师:4个桔子装1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学生动手分)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4-4-4=0师:表示12里面有()个4。生:12里面有(3)个4。师:3个桔子装一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3-3-3-3=0,表示12里面有(4)个3。师:2个桔子装1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2-2-2-2-2-2=0,表示12里面有(6)个2。师:这么写很麻烦,有没有简便的列式方法?从而引出了除法。这样的教学和乘法的引入相呼应,学生更易理解除法的含义。

用好用活课本素材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议论文论据的灵活运用 福建泰宁一中陈昭平学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常常面临无材料可用的尴尬局面。议论文写作需要丰富翔实的论据,而丰富翔实的论据离不开积累。人们常说“厚积而薄发”,强调的就是积累的重要性。但是中学生学习任务重,缺乏宽裕的时间和从容的心态来积累写作素材,因而常常导致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其实,学生在写作中真的没有可用的素材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情况是学生缺乏对素材的发现和挖掘,要想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解决议论文缺乏鲜活论据的问题,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内求”,即把目光投向课本,深入挖掘并恰当使用课本资源,使课本资源成为服务于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课本资源作为写作中的素材库,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以下三类资源: 一、课本中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材料。 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作者,他们的文章和道德都堪称楷模,他们身上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人类的精神丰碑。如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陶渊明,鲁迅、巴金、曹雪芹等大量作者,如果能较为全面地理解这些作者的生平事迹,借助所学课文加深对他们精神价值的理解,就能有效地将他们化作写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比如孟子这一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学生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等文章,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文章的学习,更全面地介绍孟子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梳理、积累,以便使这一课文作者成为有效的写

作素材。从孟子为推行他的仁政思想而不懈努力来理解他的理想和执着精神;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理解他的人格和操守;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来理解他的成才观;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来理解他的团结意识;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来理解他的怀疑精神······多方面的介绍和挖掘能有效的使素材的使用价值多面化。 二、课本中的人物和事件材料。 课本中有大量的人物和事例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来源。有来自诸子百家的,如《劝学》、《逍遥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来自史传文学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苏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来自后人阐发历史的政论文,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也有古人游历山水的散文,如《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赤壁赋》等等,其中所述的人物和事件,经过发掘也可成为学生写作的绝佳素材。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事例可以用于多个话题: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进一步则互伤,退一步则双赢;宽容大度的胸襟更易感化人;要勇于改错;人才也需伯乐推荐等。 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以讽谏的方法终获成功的事例,也可以适用多个话题:日常生活小事也蕴含着大道理,忠言未必逆耳,说话要讲究艺术,创新是成功的秘诀等。 三、课本中的诗文名句。

怎样读懂教材

怎样读懂教材1 现行的教材具有普遍性,但每个地域的学生都有差异,那么教材如何用,又如何恰如其份的进行改编,这就要我们充分读懂教材,就不会出现一些偏离教材本意的,人为、随意、不恰当的改动教材的现象,把教材中很好的内容处理得支离破碎,甚至违背了知识的内容架构,课堂偏离了教学目标。如果是后者那后果是新课改的理念得不到实施,教学的重点、难点得不到突破,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读懂教材对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读懂教材要从读懂教材的情境图、读懂教材的内容结构、读懂教材的目标要求、读懂教材的习题、读懂教材的留白入手,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读懂教材的情境图。 情境图作为新增加的一个内容,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及呈现形式上改变过去的做法,在小学阶段为满足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需要,教材多采取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伴有简短文字等形式出现,丰富多彩的图形是空间与图形部分的重要学习素材,深受学生们喜爱。呈现形式上尽量做到四结合,即图片与启发性的问题相结合,图形与必要文字相结合,计算与推理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充分发挥图形直观的作用,使教材图文并茂,富有启发性。要读懂情境图,首先必须读懂教材为什么这样呈现,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

的基本内容的。其次,这个情境图给了我们那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第三,要读懂情境图所呈现的图形、图片、场景或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教材作为学生成长载体的功能。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材选用用木棒摆图形情境的目的是:重点学习用几个几方法的数,当数量多时感受用加法算式计算的麻烦;产生学习乘法的需求。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沉浸在数的方法的多样中,没有有意识的用几个几表达数的结果,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也很少,以至学生数了一节课,也不知道干吗用。正是由于对情境图理解的不深,导致课堂教学的不到位,致使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们都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很多投身课改的老师由以前的以本为本到现在的冷落课本。在公开课上,很少有老师再用教材上的情境,大家都在忙着创设新的情境。试想一下:是不是你换的情境比教材的情境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教材的情境是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 的专家编写出来的,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的,其中饱含不少值得我们下功夫去挖掘的的理论精髓。所以,换情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懂教材的情境图,探寻情境背后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抓住教材想要实现的教学本质。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发现教材的情境确实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再去灵活处理教材,创设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活用教材,自由实践,挖掘潜能——鹿和狼的故事 教案教学设计

活用教材,自由实践,挖掘潜能——鹿和狼的故事教 案教学设计 导读:教材分析: 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本课的写作思路是先叙述具体事例,再分析一事例产生严重后果的原因,最后从教训中概括出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文章故事浅显、道理深刻,是引导学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进行人文熏陶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学生要理解故事不难,难的是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维护生态平衡去保护环境。因此需要引导学生用各种学习技能去体验文本。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方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本课教学我打算鼓励学生作一个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我摒弃繁琐分析,重感悟体会。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历、已有的学习能力及丰富的情感,去感知课文;在编应用题、组织故事、还原画面、交流赏析句子等活动中,达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重点段落的体会,获得对语言的深刻感受和情感的美好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了解大自然中生物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科学地处理问题;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2、情感价值观 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不走向极端,不完全以习惯判断事物的好坏。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在自然中生物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科学地处理问题;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巧妙设疑 1、师:我们学〈〈蛇与庄稼〉〉一课,你记得蛇与庄稼之间具有怎么样的联系吗? 2、用下面几个词语说一段话,表达一个意思 蛇 田鼠 庄稼地 生态平衡 3、导入:同学们,小时候大人们经常给我们讲故事,你对“鹿”和“狼”各有什么印象?你知道它们与生态平衡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听听〈〈鹿和狼的故事片〉〉板书课题。 二、设计活动,激趣自学

用好“活教材”,激发“成长力”—疫情

用好“活教材”,激发“成长力” 潍坊市寒亭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王松杰面对疫情,中小学生居家“停课不停学”,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期间,我们充分利用“疫情”这一特殊亲身经历的“活教材”,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战“疫”这一教育契机,设计课程,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全学科的德育教育,让学生从中获取更多、更有力的成长动能。 敬畏生命教育。我们通过每天不断更新的疫情数据,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认识到,一个人,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更要尊重和热爱他人的生命,还要敬畏自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 责任担当教育。疫情爆发之时,84岁的“老英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率团队前往武汉一线;身患渐冻症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坚持在一线战“疫”;李文亮医生在与病毒的抗争中,不幸失去了年轻的性命;还有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4万多名医护工作者……这些“逆行者”的责任与担当,是我们战“疫”胜利的关键保障。我们引导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用实际行动,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来帮助别人,提高责任担当意识。

传统文化教育。在这一次疫情抗击战中,中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引导学生积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精神内涵,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感恩社会教育。从国家的安排部署,到全民在家“禁足”抗疫,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号召力和全国人民的凝聚力。新闻报道中,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大爱故事,温暖了每一个人。我们以此来引导学生感悟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优越性,感恩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感恩人间大爱的正能量。 实践探究教育。结合孩子对生活的好奇心,结合疫情实际,我们通过全国的疫情简报等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统计,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根据疫情分布情况,探究各地的地理、生态、资源、人口、经济和文化等知识,以此更好地了解祖国,了解国情。

关于“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

---------------------------------精选公文范文--------------------------关于“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点滴思考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关于“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点滴思考 xx金水区实验小学xx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我常常进行思考,每次思考都有不同的想法,随着思考的深入,我对这个研讨主题也产生了一点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读懂教材是基础,读懂学生是支撑,读懂课堂是核心。对于教师而言,读懂教材才能放手备课,而读懂了学生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才会真正读懂课堂,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共进……的课堂文化。 读懂教材: 教材对教师而言是重要的课程资----------------精选公文范文----------------1---------------------------------精选公文范文--------------------------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心体会,用心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心中有数,把教学设计基于课标的教学。 读懂学生: 尊重、信任学生是读懂学生的基础,在读懂学生时,我们才能找准学习的起点和支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读懂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会体验到教育的幸福。 读懂课堂: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在读懂学生的支撑下,教师不仅读懂自己的课堂,而且在读懂别人的课堂,进而反思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并沉淀下来形成稳固的课堂文化,成就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

总之,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让我们真正关注到了教学,关注到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在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精选公文范文----------------2---------------------------------精选公文范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精选公文范文----------------3

如何读懂教材

如何读懂教材 现行的教材具有普遍性,但每个地域的学生都有差异,那么教材如何用,又如何恰如其份的进行改编,这就要我们充分读懂教材,就不会出现一些偏离教材本意的,人为、随意、不恰当的改动教材的现象,把教材中很好的内容处理得支离破碎,甚至违背了知识的内容架构,课堂偏离了教学目标。如果是后者那后果是新课改的理念得不到实施,教学的重点、难点得不到突破,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读懂教材对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读懂教材要从读懂教材的情境图、读懂教材的内容结构、读懂教材的目标要求、读懂教材的习题、读懂教材的留白入手,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读懂教材的情境图。 情境图作为新增加的一个内容,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及呈现形式上改变过去的做法,在小学阶段为满足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需要,教材多采取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伴有简短文字等形式出现,丰富多彩的图形是空间与图形部分的重要学习素材,深受学生们喜爱。呈现形式上尽量做到四结合,即图片与启发性的问题相结合,图形与必要文字相结合,计算与推理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充分发挥图形直观的作用,使教材图文并茂,富有启发性。要读懂情境图,首先必须读懂教材为什么这样呈现,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其次,这个情境图给了我们那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第三,要读懂情境图所呈现的图形、图片、场景或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教材作为学生成长载体的功能。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材选用用木棒摆图形情境的目的是:重点学习用几个几方法的数,当数量多时感受用加法算式计算的麻烦;产生学习乘法的需求。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沉浸在数的方法的多样中,没有有意识的用几个几表达数的结果,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也很少,以至学生数了一节课,也不知道干吗用。正是由于对情境图理解的不深,导致课堂教学的不到位,致使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们都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很多投身课改的老师由以前的以本为本到现在的冷落课本。在公开课上,很少有老师再用教材上的情境,大家都在忙着创设新的情境。试想一下:是不是你换的情境比教材的情境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教材的情境是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的专家编写出来的,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的,其中饱含不少值得我们下功夫去挖掘的的理论精髓。所以,换情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懂教材的情境图,探寻情境背后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抓住教材想要实现的教学本质。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发现教材的情境确实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再去灵活处理教材,创设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二、读懂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教材有许多关键的点,能向四面八方散发出无数条线,其中蕴涵着教师教学的巨大空间和学生学习的无尽潜能。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能读出教材中的这些点,而且能读出由此引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