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好的基础上用活教材

在用好的基础上用活教材
在用好的基础上用活教材

用好用足用活教材这个“例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f5930768.html, 用好\用足\用活教材这个“例子” 作者:顾春雨王元讯 来源:《江苏教育》2011年第23期 教材只是薄薄一本,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把语文这门学科与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融入语文课堂,进而陪着学生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使其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教师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个例子,并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活例子。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有篇文章《会走路的树》,初看觉得课文情节简单,文字浅显,似乎不需要教,学生即可理解文意。这种课文怎样教学,才能更有效地用足教材这个例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用好例子,把简单的教材上出宽度 “宽度”是指由教材走向课程资源,由课堂走向日常生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内容。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在这里,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材成为了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在《会走路的树》这篇课文里,写小树与小鸟之间快乐的相处经历,只用了这么短短的一句:“从那以后,小鸟跟着小树去了许多地方,见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语言十分简练。课堂上,如何让孩子真正读懂读透这一句呢?我紧紧扣住“许多地方”、“有趣”,引发学生思考:他们去过哪些地方,见到了哪些有趣的东西?将这个问题铺展开来,给学生一个语言的环境,提供他们一些语言的素材,再给他们一些合理规范的语言形式,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练说,那么“许多地方”、“有趣的东西”就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也不是干巴巴的陈述。如“他们 来到(),见到()。”再如,“这时,小鸟一抬头,只见(),小树告诉他,这是()”等等,多样的句式、丰富的内容给了学生多元的表达空间。简单的教材因此有了宽度。 二、用足例子,把简单的教材上出厚度 “厚度”是指知识与内涵的增加、拓展、补充。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语文虽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学生的灵气、灵性是客观存在着的,但我们大量的语文教学没有将其激发出来,只是在挖掘教材里的东西而没有挖掘“人”本身的东西。语文教学向生活挖掘资源应该是语文教师一种自觉的意识,这种意识和自己的教学活动应该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是水乳交融的,这是生活的厚度、语言积累的厚度、感悟的厚度。 依然是对那句话的教学,如果一节课仅仅上到刚才那个层次,我们说课堂依然是肤浅的。“从那以后,小鸟跟着小树去了很多地方,见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仅仅是有趣吗?在伴随着

用实、用活、用好新教材

用实、用活、用好新教材 摘要: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验。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数学思想用活教材 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一书中指出:“作为课程改革的一方面,现行的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被看做完全理想的,它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改进的过程,广大一线教师不仅可以而且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纵观当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北师大版”,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不管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基本理念,这不仅结合了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力求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下面我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谈谈做法。 一、“用实”教材――贴近学生实际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

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以学生有所体验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验。”例如,教 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3“比赛场次”时,因为学生 平时喜欢打乒乓球,所以笔者将教材内容进行了置换,以班上坐着的学生为直观素材,一列为一组,坐着的学生有8列,正好8组,每组选一个同学代表本组参加乒乓球比赛,如果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多少场?这个学生生活实际素材和教材呈现的问题是一致的,只是参赛队由4个队变成8个队,看似复杂了,不过由于学生熟悉的生活 场景,不但能沟通数学与体育的密切联系,而且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然后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首先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上台,先上来两名同学,让学生判断有几场比赛?第三、第四……第八个上台呢?紧接着,我以问题情境为契机,让学生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每一个同学所处的位置看做一个点,用两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名同学之间的一场比赛,那么线段图的模型就凸显了。如下表: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后,会用列表或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并巧妙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

活用教材 用活教材.

活用教材用活教材 李慧【摘要】: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观念从“讲教材”转变为“用教材”。 【关键词】:活用教材创新教学教学方式多元评价教学效率【正文快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适应社会及科技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大量培养人才。教师更是要创新教学,培育出适应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这就要求我们要打破传统、机械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大胆地创新教材,达到真正的活学活用。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观念从“讲教材”转变为“用教材”。 下面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来谈谈我们数学教师该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一、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教材。 现行教材所安排教学内容和所体现一般的教学思路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教师备课时不能一味的照搬照用,而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思考。我们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由教材的“执行者”变成

教材的“创新者”,不完全依懒教材,细心揣摩,勇于改进教材、重组教材。例如九册教材的应用题的安排顺序:先是三步计算复合应用题,而后才是方程应用题。一开始我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进行教学,可结果是强化算术解后,学习方程解时学生的思考方法无法转变过来。虽然列的是方程,而思维方式停留在算术方法上。如:王老师买了3只同样的热水瓶,付出100元,找回29.2元,每只热水瓶多少元?很多同学受算术解的影响列出的方程是:(100-29.2)÷x=3。我们知道算术和方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思考方法。算术解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找出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而方程解是要让学生找出题中最基本的量之的等量关系,而后根据等量关系设未知量为x后布列方程。如果先教算术解,后进生受负迁移的干扰很大,结果先入为主,学会算术解学不会方程解。根据学生的这个情况,近几年我在重组教材的基础上改变了编排顺序,在教学方程的意义后,直接教学方程应用题,强化方程应用题如何来找出题中等量关系。学会方程解后,问学生还可以用以前学的方法解吗?学生自然想到了算术解。然后让学生比较同一道题,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所以思考方法也不一样,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解题方法。经过重组后,学生学的很轻松,而且可以把这两个例题融在一起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改革,其突出了:注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

用好用活课本素材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议论文论据的灵活运用 福建泰宁一中陈昭平学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常常面临无材料可用的尴尬局面。议论文写作需要丰富翔实的论据,而丰富翔实的论据离不开积累。人们常说“厚积而薄发”,强调的就是积累的重要性。但是中学生学习任务重,缺乏宽裕的时间和从容的心态来积累写作素材,因而常常导致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其实,学生在写作中真的没有可用的素材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情况是学生缺乏对素材的发现和挖掘,要想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解决议论文缺乏鲜活论据的问题,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内求”,即把目光投向课本,深入挖掘并恰当使用课本资源,使课本资源成为服务于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课本资源作为写作中的素材库,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以下三类资源: 一、课本中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材料。 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作者,他们的文章和道德都堪称楷模,他们身上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人类的精神丰碑。如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陶渊明,鲁迅、巴金、曹雪芹等大量作者,如果能较为全面地理解这些作者的生平事迹,借助所学课文加深对他们精神价值的理解,就能有效地将他们化作写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比如孟子这一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学生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等文章,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文章的学习,更全面地介绍孟子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梳理、积累,以便使这一课文作者成为有效的写

作素材。从孟子为推行他的仁政思想而不懈努力来理解他的理想和执着精神;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理解他的人格和操守;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来理解他的成才观;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来理解他的团结意识;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来理解他的怀疑精神······多方面的介绍和挖掘能有效的使素材的使用价值多面化。 二、课本中的人物和事件材料。 课本中有大量的人物和事例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来源。有来自诸子百家的,如《劝学》、《逍遥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来自史传文学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苏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来自后人阐发历史的政论文,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也有古人游历山水的散文,如《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赤壁赋》等等,其中所述的人物和事件,经过发掘也可成为学生写作的绝佳素材。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事例可以用于多个话题: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进一步则互伤,退一步则双赢;宽容大度的胸襟更易感化人;要勇于改错;人才也需伯乐推荐等。 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以讽谏的方法终获成功的事例,也可以适用多个话题:日常生活小事也蕴含着大道理,忠言未必逆耳,说话要讲究艺术,创新是成功的秘诀等。 三、课本中的诗文名句。

用好“活教材”,激发“成长力”—疫情

用好“活教材”,激发“成长力” 潍坊市寒亭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王松杰面对疫情,中小学生居家“停课不停学”,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期间,我们充分利用“疫情”这一特殊亲身经历的“活教材”,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战“疫”这一教育契机,设计课程,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全学科的德育教育,让学生从中获取更多、更有力的成长动能。 敬畏生命教育。我们通过每天不断更新的疫情数据,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认识到,一个人,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更要尊重和热爱他人的生命,还要敬畏自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 责任担当教育。疫情爆发之时,84岁的“老英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率团队前往武汉一线;身患渐冻症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坚持在一线战“疫”;李文亮医生在与病毒的抗争中,不幸失去了年轻的性命;还有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4万多名医护工作者……这些“逆行者”的责任与担当,是我们战“疫”胜利的关键保障。我们引导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用实际行动,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来帮助别人,提高责任担当意识。

传统文化教育。在这一次疫情抗击战中,中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引导学生积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精神内涵,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感恩社会教育。从国家的安排部署,到全民在家“禁足”抗疫,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号召力和全国人民的凝聚力。新闻报道中,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大爱故事,温暖了每一个人。我们以此来引导学生感悟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优越性,感恩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感恩人间大爱的正能量。 实践探究教育。结合孩子对生活的好奇心,结合疫情实际,我们通过全国的疫情简报等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统计,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根据疫情分布情况,探究各地的地理、生态、资源、人口、经济和文化等知识,以此更好地了解祖国,了解国情。

用好用活教材习题,增强数学教学有效性

练习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将教学过程变为引发学生“练”的过程,数学课的教学任务都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来实现。有效的练习有利于圆满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它既是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又是学生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由知识向能力、智力转化和发展的有效方法,还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检验教学效果、调控教学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练习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冷静反思数学教学有效性不高的现状、仔细探究其原因,教师对教材习题(以下简称“习题”)使用不当是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们都十分重视备课这个教学环节,但百密一疏,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或遗漏了对习题的研究,对习题的编排意图认识模糊,导致在习题使用上随意性大,对学生练习效果的评价手段和方式失当:上完数学课,常常是机械地按教材编排的顺序1、2、3……布置学生练习,批改作业方法简单,对的打个“√”、错的打个“×”,或者是应景性地写上几句评语、打个等级,点评学生练习情况时,往往就题论题、少有延伸拓展、学法点拨…… 笔者以为:用好用活习题,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需要引起教师足够关注。下面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以下简称“教材”)“乘法”单元为例,谈谈小学数学教材习题的有效使用策略。 一、细致推敲习题设计意图 教材习题的编排,是教材编写者一定的设计意图和训练要求的体现,其中既有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状况的分析,也有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预期结果(数学能力发展和数学素养提升)的期待。因此,细致推敲并准确把握习题的设计意图是准确选择习题使用策略、充分发挥习题的教学价值(功能)、提高习题使用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分析和把握习题设计意图可以从习题的教学价值和训练要求、习题间的前后联系三个方面考虑。“乘法”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基础上进行的。内容包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包括口算几百乘几十或几十几、几百几十乘几十)。教材充分利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笔算和口算方法,主动学习新的计算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教材安排了2个基础性练习(想想做做)和1个综合性练习(练习一),习题数量共34个大题(包括思考题2个)。习题从类型分,有用竖式笔算、口算、简单的实际问题、规律探究题、辨析题、开放题、思考题。从教学功能分,有模仿性练习、巩固性练习、应用性练习、拓展性练习。习题设计上具有以下特点: 1、利用迁移规律,促进认知同化。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充分利用

用好用活教材 教会学生学习

用好用活教材教会学生学习 教材是教师备课、上课的基本材料,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教材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同进,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和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在教学中要用好教材。 一般而言,教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教材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教学的共同要求;教材编写过程较长,内容往往滞后;当今教材版本较多,各有特色,需要博采众长,优势互补。所以还要用活教材。 如何用好用活教材,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教会学生学习?本人试从以下几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用好教材,让学生学会 为便于学生学习以至学会学习,教学中应该使教材的思路与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和谐结合、协调发展。这中间,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教师应重视展示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呈现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内存联系,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地有意义地构建认知结构,好让学生学会。 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教材按如下线索展开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先是比一比,通过比较两袋物品,使学生认识物体有轻有重,比较轻重的方法可以是“掂一掂”,也可以是“称一称”。接着认一认,让学生懂得“称”是比较物体轻重的有效方法,于是就必要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然后称一称,由于称一般物体的重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重量是1千克呢?通过实际称一称,对“千克”建立初步的认识。最后拎一拎,把称出的1千克重的物品拎一拎,让学生对千克有个直接的体验。这里教材设计的这条学习活动线索,不仅展示了知识自身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而且也体现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逐步体验和理解知识的意图。在教学中,教师要理解教材意图,把握知识脉络,有序呈现知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获取知识。 二、用活教材,让学生会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所以,用好教材的同时,还要用活教材,如可以适当地合理重组教材,使教材的知识结构更贴近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这不仅更便于学生学会,还能让学生会学。 例如,三年级教材中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安排为两课时,这样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效率也受影响。本人尝试,把正方形周长计算作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情况安排在练习中,让学生灵活运用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来求正方形的周长。这有利于学生由一般规则类推到相关的特殊情况的应用,用利于学生在更高层面上把握周长概念的本质意义,主动构建知识与方法系统。 又如“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材先安排认识0和一个数相乘的规则,接着再安排两个例题进行教学。我尝试先复习乘数中没有0的乘法,如213×3,再将十位数字改为0,变成203×3。这时学生利用旧知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于是迫切需要知道0和一个数相乘有什么规律,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此时进行这条规则的学习就顺应了学生的认知需要,学生易于接受,容易掀起学习高潮。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灵活使用教材,科

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用好用活教材

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用好用活教材 一、首先要理解教材编者意图 教材是由专家、学者和相关学科的教研员、特级教师等所编写的,但是它并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也不是要求师生必须贯彻执行的法定文件。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要求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必生搬硬套教材中现成的、不贴近所教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来创设情境,而要灵活变通。准确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挖掘、用好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立足之本,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点,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先要通过教材分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例如,过去线段是在直线的基础上认识的,由于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无法借助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直线的含义,对二年级学生

来说是一个难点。新课标教材在二年级只让学生认识线段,而且采取直观和描述的方式。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不要任意拔高要求,可在学习长度单位和测量实物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先去量线段,再让学生认识到像这样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图形叫线段,使学生在测量的活动中体验线段的性质。 二、把握小学生数学的起点 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对从事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 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情感态度等。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学习起点分为两类,即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通俗地讲,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根据学习进度,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教师要合理地确定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习起点与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距离正好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从而使学生有信心、有决心去探索、去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用好教材是基础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材中那些经过专家们深思熟虑和精心选择的典型教学材料可以任意调整、增删,恰恰相反,作为使用者的教师,首先应立足于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在深刻领会编者意图,理解教材背后所隐藏丰富内涵的基础上,直接采用了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图,为学生创设了既富有生活情趣又

用活教材 学活方法 让课堂活起来

用活教材学活方法让课堂活起来 ——人教版第十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例2及后面相应的做一做习题。例题2的内容是某校某班女同学的身高记录单。在备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把例2的内容改编成本校本班女同学生的身高记录单;课前,先制好一张空白记录单,填好表头,并写好本班全体女同学的姓名;利用课余时间将女同学的身高情况记录完整。 上课开始了,当我把这张我班女同学身高记录单投影在教室里的屏幕上时,只见孩子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投影屏。是啊,这些名字对他们来说真的是太熟悉了,而且这些同学就在我身边;其中还竟然有我的名字和身高……看着那些熟悉的名字,很快那些数据也变得熟悉起来了:“老师,从这张我们班女同学的身高记录单中,能清楚地看到我们班每一位女同学的身高”;“老师,我发现我们班女同学中朱晴雯最高是153厘米,陈青最矮是132厘米”;“我发现每一位女同学的身高都不一样”;“不对,有两位同学的身高是一样的,都是145厘米”,有一位同学反驳道……“那么,你们能不能清楚地看到我们班女同学的身高分布情况呢?”教室里开始安静下来了,我补充说道:“你们能否看出我们班女同学的身高大约都在哪个范围呢?”不一会儿,学生摇头的摇头、嘀咕的嘀咕,终于有几名同学果断地举起了手……听着孩子们那响亮的回答,尽管没有多媒体动画带来的新奇,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但是从孩子们那绽放的笑容中,我感觉到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原来,要让学生对数字不再惧怕、对数学不再感到枯燥,方法很简单:让数学素材离学生近些、再近些!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只要用好教材、活用教材,我们的课堂也一定能随之活起来。教材组织得好,学生的学法也一定会随着活起来的。 通过例题的学习,接下来该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了,书上的做一做是一张本班学生体重的空白记录单。我要求学生当堂收集数据,让学生们按着学号把自己的体重报出来并作好记录。在交流整理数据的方法时,很多同学都主张用“正”字法进行统计数据,填写统计表。数学课代表马杰同学说:“老师,我觉得也可以用打‘√’的方法”,看得出来,许多同学对数学课代表的意见非常赞赏。可很快就有同学提出疑问:“这个方法不完全好,第一次打‘√’,第二次再打‘√’容易搞,数不清楚的”;有的同学补充道:“第二次可以用‘×’或其它符号,这样就不会搞错了”;也有的同学说:“我不想这样子,我只要按照分组的情况分别数一数人数就可以了”……想不到学生能想到的方法还真的很多,于是,我鼓励着说道:“这样吧,同学们,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统计,你们说好吗?”还没等老师把话说完,有不少同学早已动起了笔。 很快,绝大部分同学都统计好了,在交流数据时,有的同学发现自己统计的数据跟他人的不一样。怎么回事呢?在交流统计方法时,一位用数数的方法统计的同学说道:“用数的方法统计数据我觉得不太好,眼睛一花容易数错”,引得不少同学嘻嘻地笑了起来。

用教材教就是用好用活及活用教材

“用教材教”就是用好用活活用教材 教师如此热衷于改编教材,一方面说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于“用教材教”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对教材认识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在实践中,教师该如何真正落实“用教材教”呢?在我看来,“用教材教”至少包含3个层面的含义,即用好、用活与活用教材。 用好——尊重教材 笔者曾经读过一个教师的备课反思:“虽然我每天课前都备课,但对教材挖掘得很不够。很多时候,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时,突然想起了还有另外一个内容应该补充,但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只好课后查阅完再补充。该趁热打铁的时候老师没词了,这是多么尴尬的事啊!”这是常态课堂中部分教师呈现出的真实图景。 课前“吃”不透教材,课堂上徒留遗憾与尴尬。因此,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如何“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具体到一节课,教师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教学离不开教材,“用教材教”的第一层含义就是要用好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入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用活——理解教材 用活教材,就是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点亮教材细节。笔者曾经听过一位特级教师谈自己如何“由内而外地打磨数学课堂”,有时仅仅是在使用教材时“读一遍习题、加两个数据、换三道题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