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

1 总则

为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缩写为GPS﹚建立公路工程GPS测量控制

网的原则﹑精度和作业方法,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依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并参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 2001-92)的有关规定, 在收集﹑分析﹑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工程项目的各级GPS控制网的布设与测量。

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技术建立公路平面控制网时,应根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中规定的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精度等确定相应的GPS控制网的等级。

GPS测量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当公路工程GPS控制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抵偿坐标系时,应进行坐标转换。各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A.

高程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或1985国家高程基准.

GPS测量时间系统为协调世界时(UTC). 在作业过程中,附录D "GPS观测手薄" 中的开﹑关机时间可采用北京时间记录.

GPS接收机及附属设备均按有关规定定期检测.

GPS控制测量应按有关规定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在提供GPS控制测量成果资料时,应执行保密制度中的有关规定.

2 术语

基线Baseline

两测量标志中心的几何连线。

观测时段Observation session

GPS 接收机在测站上从开始接收卫星信号进行观测到停止观测的时间长度。

同步观测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两台或两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时对一卫星进行的观测。

同步观测环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三台或三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独立基线Independent baseline

由独立观测时段所确定的基线。

独立观测环Independent observable loop

由独立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自由基线Free baseline

不属于任何非同步图形闭合条件的基线。

复测基线Duplicate measure baseline

观测两个或两个以上观测时段的基线。

边连式Link method by a baseline

相邻图形之间以一条基线边相连接的布网方式。

无约束平差Non-constrained adjustment

在一个控制网中,不引入外部基准,或虽引入外部基准但并不产生控制网非观测误差引起的变形和改正的平差方法。

公路抵偿坐标系Compensation coordinate system for highway

在建立公路控制网时,根据需要投影到抵偿高程面上和(或)以任一子午线为中央子午线的一种直角坐标系。

首级控制网First class control network

为一个公路工程项目而建立的精度等级最高,并同国家控制

点联测能控制整个路线的控制网。

主控制网Main control network

为满足公路测设放线或施工放样,在首级控制网基础上加密

并贯通整条公路的控制网。

天线高Antenna height

观测时天线平均相位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3 GPS 控制网分级与设计

GPS 控制网分级

根据公路及桥梁﹑隧道等构造的特点及不同要求,GPS 控制网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共四个等级。

各级GP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规定见表功3﹒1﹒1

注:①各级GPS控制网每对相邻点间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平均距离的1/2,最大距离不宜大于平均距离的两倍;

②特殊构造物指对施工测量精度有特殊要求的桥梁﹑隧道等构造物。

GPS控制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应按下式计算确定:

σ=√[a2+(bd)] 式中:σ—弦长标准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ppm);

d—相邻点间的距离(km)。

GPS 控制网设计

GPS控制网的布设应根据公路等级﹑线地形地物﹑作业时卫星状况﹑精度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并编制技术设计书(或大纲)。

GPS的WGS-84大地坐标系统转换到所选平面坐标系时,应使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km.根据测区所处地理位置及平

均高程情况,可按下列方法选定坐标系统:

当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km时,采用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

当投影长度变形值大于km时,可采用公路抵偿坐标系,并可选用下列方式:

(1)投影于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者1980西安坐标系椭球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

(2)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

(3)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

GPS控制网采用公路抵偿坐标系进行坐标转换时,应确定以下技术参数;

--参考椭球及其相应的基本参数;

--中央子午线经度值;

--纵横坐标的加常数值;

--投影面正常高;

--测区平均高程异常值;

--起算点坐标及起算方位角。

公路抵偿坐标系所采用的椭球中心、轴向和扁率应与国家参考椭球相同。

公路路线过长时,可视需要将其分为多投影带。在各分带交界附近应布设一对相互通视的GPS点。同一公路工程项目中的特殊构造物的测量控制网应同项目测量控制网一次完成设计、施测与平差。

当特殊构造物测量控制网的等级要求高时,宜以其作为首级控制网,并据以扩展其它测量控制网。

当GPS 控制网作为公路首控制网,且需采用其它测量方法进行加密时,应每隔离5km设置一对相互到通视的GPS点。

当GPS首级控制网直接作为施工控制网时,每个GPS点至少应与一个相邻点通视

设计GPS控制网时,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并包含较多的闭合条件。

GPS 控制网由同步GPS观测边构成多边形闭合环或附合路线时,其边数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级GPS控制网应不超过去5条;

--二级GPS控制网应不超过去6条;

--三级GPS控制、网应不超过去7条;

--四级GPS控制网应不超过去8条;

一、二级GPS 控制网应采用网连式、边连式布网;三、四级GPS控制网宜采用铰链导线式或点连式布网。

GPS控制网中不应出现自由基线。

GPS控制网应同附近等级高的国家平面控制网点联测,联测点数应不少于3个,并力求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本控制网。当GPS控制网较长时,应增加联测点的数量。

路线附近具有等级高的GPS点时,应予以联测。

同一公路工程项目的GPS控制网分为多个投影带时,在分带交界附近应同国家平面控制点联测。

GPS点需要进行高程联测时,可采用使GPS点与水准点重合,或GPS点与水准点联测的方法。

平原、微丘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6个,必须大于3个;联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20km,且应均匀分布。

重丘、山岭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是10个。

各级GPS控制网的高程联测应不低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

4 选点与埋石

准备

在编制技术设计书(或大纲)前应搜集与公路工程有关的以下资料:

--测区划1:10000-1:150000地形图;

--既有各类控制测量资料,包括控制点的平面坐标、高程、坐标系统、技术总结等;

--测区的气象、地质、地形、地貌、交通、通信及供电等资料;

--路线走向、线位布设、路线设计数据及大型构造物位置等资

料。

按技术设计书(或大纲)要求,进行GPS控制网技术设计。

选点

选点员应按技术要求进行踏勘,并实地核对、调整、

确定点位。点位应有利于采用其它测量方法扩展和联测。对需做水准联测的点位还应踏勘水准路线。

点位应选在基础稳定,并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

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不应有高度角大于15°的成片障碍物,否则应绘制点位环视图。

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点位距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的距离应不小于400m;距220Kv以上电力线路的距离应不小于50m。

点位应利于公路勘测放线与施工放样,且距路线中心线不宜小于50m,并不大于300m。对于大型桥梁、互通式立交、隧道等还应考虑加密布设控制网的要求。

GPS控制点需要设方位点时,其目标应明显,便于观测;与GPS点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且与路线垂直。

GPS控制网的点名应沿公路前进方向顺序编号,并非编号前冠以“GPS”字样和等级。当新点同原有点重合时,应采用原有点名。

同一个GPS控制网中禁有相同的点名。

选定的点位应标注于1:10000或1:50000的地形图上,并绘制GPS控制网选点图,填写GPS点之记,点之记格式见附录B。

埋石

各级GPS点的标石均应有中心标志。中心标志用直径不小于14mm的钢筋制作,并用清晰、精细的十字线刻成直径小于1mm的中心点。标石表面应有GPS点名及施测单位名称。

GPS点的标石可按附录C预制,亦可现场浇制。埋设时坑底应填以砂石并固密实,或现浇20cm厚的混凝土。埋设的GPS点应待沉降稳定后方可使用。

GPS点位于山区岩石地段时,可利用基岩凿成坑穴,埋入中心标志并浇灌混凝土。标石顶端外形尺寸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GPS点位于耕作地区时,应埋设于非耕种地上,并露出地面少许;当必须埋设于耕地时,标石顶面应埋设于耕种表土层以下。对冰冻地区,其埋设深度应大于该地区的冰冻深度。

GPS点位于沙丘或土层疏松地区,应适当增大标石尺寸和基坑底层现浇混凝土的面积与厚度。

当有牢固永久性建筑物可用以设置标石时,可在建筑物上凿孔埋入中心标志并浇灌混凝土,其顶端外形尺寸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利用原有平面控制点时,应确认该点标石完好,并符合同级GPS点观测与埋石要求,且能长期保存。为特殊构造物而设计的一、二级GPS控制网可视需要埋设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

所有GPS点在埋石处应设置明显的指向标志,并现场绘制交通路线略图,填写点之记。

5 观测

技术指标

GPS控制网观测基本技术指标规定见表。

观测计划

进入测区前,应事先编制GPS卫星可见性预报表。预报表应包括可见卫星号﹑卫星高度角﹑方位角﹑最佳观测星组﹑最佳观测时间﹑点位图形强度因子﹑概括位置坐标﹑预报历元﹑星历龄期等。

观测作业前,应根据接收机台数﹑GPS图形﹑卫星可见性预报表编制观测计划。在实施中,应依照实际作业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观测作业后,应及时绘制联测草图以备后续作业调度使用。

作业要求

观测组必须执行调度计划,按规定的时间进行同步观测作业。

观测人员必须按照GPS接收机操作手册的规定进行观测作业。

天线安置在脚架上直接对中整平时,对中精度为1mm.

天线安置在觇标上时,应将标志中心投影至基板上,然后在基板上对中整平。如觇标顶部对信号和信息有干扰,则应卸去。

每时段观察应在测前﹑测后分别量取天线高。两次天线高之差应不大于3mm,并取平均值作为天线高。

观测时应防止人员或其它物体触动天线或遮挡信号。

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应随时注意卫星信号和信息存储情况。当接收或存储出现异常时,应随时进行调整,必要时应及时通知其它接收机以调整观测计划。

在现场应按规定作业顺序填写观测手簿,不得事后补记。观测手簿的格式见附录D。

经检查所有规定作业项目全部完成,且记录完整无误后方可迁站。

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将外业数据文件及时转存到磁盘上,不得作任何剔除或删改。磁盘应贴好标签,并妥善保存。

6 基线解算与检核

外业观测结束后及时进行观测数据的处理和质量分析,检查其是否符合规范或技术设计要求。

基线解算中所需的起算点坐标,可按下列顺序选用:

--国家或其它等级高的GPS控制网点的既有WGS--84坐标值;

--国家或其它等级高的控制点转换至WGS—84的坐标值;

-- GPS单点定位观测2h以上的平差值提供的WGS--84坐标值。

当GPS控制网点间距离小于20km时,可不考虑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当大于20km时,每时段应于始﹑中﹑终各观测一次气象元素,并采用标准模型加入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

采用M台接收机同步观测时,每一时段应解算出M(M-1)/2条GPS基线向量边,并计算出该观测时间段的同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当各基线的同步观测时间超过观测时间的80/100时,其闭合差值应符合式的要求。

Wx≤(√n/5) ·σ (6﹒0﹒4-1)

Wy≤(√n/5) ·σ (6﹒0﹒4-2)

Wz≤(√n/5) ·σ (6﹒0﹒4-3)

W =√Wx2+ Wy2+Wz2≤(√3n/5) ·σ (6﹒0﹒4-4)

式中:W—同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mm);

σ—弦长标准差(mm);

n --同步环中的边数。

当各基线同步观测时间为观测时间性段的40/100-80/100时,其同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可适当放宽。

当各基线同步观测时间少于观测时间段的40/100时,应按异步环处理。

由独立观测边组成的异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应符合式

(6﹒0﹒5-1)- (6﹒0﹒5-4)的规定:

Vx≤3√n·σ (6﹒0﹒5-1)

Vy≤3√n·σ (6﹒0﹒5-2)

Vz≤3√n·σ (6﹒0﹒5-3)

V≤3√3n·σ (6﹒0﹒5-4)

式中:V—异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mm);

σ—弦长标准差(mm);

n –异步环中的边数。

同一条边任意两个时段的成果互差,应小于GPS接收机标准精度的2√2倍。

当网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已知点时,应按本规范第6﹒0﹒5条的规定计算已知点之间的附合闭合差。

当检查或数据处理时发现观测数据不能满足要求,应对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其中部分数据进行补测或重测,必要时全部数据应重测。

7 GPS控制网平差计算

平差时应首先以一个点的WGS-84系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无约束平差,检查GPS基线向量网本身的内符合精度、基线向量间有无明显的系统误差,并剔除含有粗差的基线边。

当用M台接收机同步观测时,应从计算出的M(M-1)/2条GPS观测边中选取(M-1)条边参加GPS网平差计算。选取的原则是:

--独立的观测边;

--网形构成非同步闭合环,不应存在自由基线;

--必须不含明显的系统误差;

--组成的闭合环基线数和异步环长度应尽量小。

在进行GPS控制网平差前,应根据实际需要选定起算数据和相应的地面坐标,并应对起算数据的可靠性及精度进行检查分析。

GPS控制网可以采用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法。

约束平差时,约束点的坐标、距离或方位角可作为强制约束的固定值,也可作为加权观测值。

当采用三维约束平差时,可只假定一个点的大地作为高程起算数据。

当采用二维约束平差时,应先将三维GPS基线向量转换为二维基线向量。

当GPS控制网分为多个投影带,且在分差交界附近联测国家控制点时,可分片进行平差。平差时应有一定数量的重合点,重合点位互差不得大于两倍的点位中误差。

平差结果应输出所选直角坐标的三维或二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长、方位、点位精度、转换参数及其精度,并同时输出单位权中误差及其它要求输出的内容。

为计算GPS控制网点的正常高,先利用已联测高程的GPS点正常高和经GPS控制网平差得到的大地高,求其高程异常值,然后采用拟合或插值等方法求其它GPS点的高程异常值和正常高。

计算结束后,应对所处理的数据及结果进行分析,并写入总结报告。

8 成果验收与资料提交

GPS测量工作结束后应编写技术总结,并按《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1002—95)和《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3—95)的要求进行验收。

GPS测量工作技术总结应包括:

--任务来源、项目名称、施测目的、施测单位及施量起讫时间,参加作业人员、工作量及作业简况;

--作业依据及技术精度要求;

--测区范围与位置、测区概况,测区已有测量资料情况及检核、采用情况;

--GPS接收机型号、数量及相应的技术参数,仪器检验情况等;

--坐标系统与起算数据的选定及相应的参数;

--选点、埋石情况;

--野外观测方案、作业中的问题、观测成果检查以及执行技术规定情况;

--观测数据质量分析与野外检核计算情况;

--数据处理软件以及处理过程说明;

--平差计算和精度分析;

--存在问题和需要说明的问题;

--各种附表和附图。

成果验收的重点:

--接收机检验方法和结果;

--GPS控制网网形设计与联测图;

--GPS控制网的布设应满足公路路线及大型构造物勘察设计与施工放样的要求;

--起算数据和坐标系统的选择;

--野外资料的检核与计算;

--数据处理、平差过程及其成果精度。

提交的资料应包括:

--测量任务书和技术设计书(或大纲);

--GPS接收机检验资料;

--卫星可见性预报和观测计划;

--GPS坐标成果表;

--点之记;

--观测手簿和存储介质(包括数据处理过程中生成的文件);

--平差计算资料和成果磁盘;

--GPS联测示意图;

--标注有GPS点位的1:10000或者1:50000地形图;

--所使用的原始资料;

--技术总结和成果验收报告。

附录A 大地坐标系有关资料

A1 WGS-84大地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

地球椭球基本参数

长半径a=6378137m

地球引力常数(含大气层)GM=3986005×108m3s-2

正常化二阶带谐系数=×10-6

地球自转角速度w=7292115×10-11rads-1

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

短半径b=

扁率a=1/

第一偏心率平方e2=

第二偏心率平方e2=

椭球正常重力位u0=.8497m2s-2

赤道正常重力ye=

A2 1980西安坐标系的参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

参考椭球基本参数

长半径a=6378140m

地球引力常数(含大气层)GM=3986005×108m3s-2

二阶带谐系数J2=×10-6

地球自转角速度w=7292115×10-11rads-1

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

短半径b=

扁率a=1/

第一偏偏心率平方e2=

第二偏偏心率平方e2=

椭球正常重力位u0=m2s-2

赤道正常重力y0= s-2

A3 1954年北京坐标系参考椭球的基本几何参数

长半径a=6378245m

短半径b=

扁率a=1/

第一偏心率平方e2=

第二偏心率平方e2=

附录B GPS点之记工程名称:

调制:校核:

附录D GPS观测手簿

工程名称:

附录E 本规范用词说明

一、本规范条文,要求执行的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一般采用“必须”;

反面词一般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一般采用“应”;

反面词一般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一般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一般采用“不宜”。

二、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

“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他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

附件《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

(JTJ/T 066-98)

条文说明

1﹒总则

自1980年第一台商ET用GPS接收机问世以来,随着GPS工作卫星的不断入轨和GPS接收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和改进,GPS测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部门。公路测设部门是80年代后期开始运用GPS测量技术的。由于公路建设的特点,无论是在测量原则,还是在测量精度和作业方法等方面均有别于其它行业。因此,为了将GPS商量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公路工程建设,有必要制定本规范。

目前GPS测量技术在公路测设中主要用于建立公路工程测量控制网。最近推出RTK方法后虽可使运用范围扩大,但由于尚处于推广阶段,故本规范规定的应用范围是公路测量控制网的布设与测量。

作为建立公路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手段之一,GPS定位技术应用于公路建设的主要方法是静态相对定位及快速静态定位。因为这两种方法能够获得高精度的定位,故本规范规定了按静态相对定位及快速静态定位建立测量控制网的方法。

《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中根据公路等级及所需的测量精度等规定了相应的控制测量等级。GPS 测量作为建立公路测量控制网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保证各规范间的衔接和一致,GPS控制网的等级是根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中相对应的具体规定确定的。

GPS测量的时间系统采用协调世界时(UTC),而实际作业人员为调度方便起见,一般在记录时采用北京标准时(BST)。因此本规范规定在“GPS观测手簿”中的有关观测作业计划及开关机时间可采用北京标准时(BST)。两者可用BST=UTC+8h式进行换算。

3 GPS控制网分极与设计

GPS控制网分级

GPS测量技术具有精度高、灵活性强等特点,各等级的观测方法和观测时间没有很大差异,但为了和《公路勘测规范》(JTJ061)相适应,根据公路勘测的特点,将GPS控制网分为一、二、三、四级共四个等级。

GPS控制网与《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中公路平面控制测量等级关系见表。

GPS控制网等级与主要技术指标中有关每对相邻点间的平均距离,是根据公路勘测中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如四级GPS控制网主要是直接作为高速公路的施工控制网,其平均距离规定为500m较为适宜;三级GPS控制网主要是作为高速公路的首级控制网,测设时还需在此基础上加密低一级控制网,GPS控制网中的点作为加密低一级控制网的起算数据,其每对相邻点间的平均距离规定为1km较为

适宜;一、二级GPS控制网,主要应用于大型桥梁、隧道等测量控制网的建立,其实际作业中要求相邻点间的平均距离较长。

表中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的规定是既考虑到施测控制网的等级,又结合目前接收机发展的状况而确定的。

点位中误差是指GPS控制网中的点相对于联测的高等级控制点的相对点位误差。

GPS控制网设计

为了使GPS控制网投影长度变形值小于km,必要时可采用公路抵偿坐标系。公路低偿坐标系除可移动中央子午线外,亦可选择自己的参考椭球。一般情况下该椭球的中心、轴向和扁率与国家参考椭球相同,只不过其长半径有一改正量。

设某公路抵偿坐标系位于海拔高程为h的曲面上,该地的大地水准面差距为ξ,则该曲面离国家参考椭球的高度(hn)为:

hn=h+ξ 长半径的改正量为:

da=(a/N)hn 式中:da——椭球长半径的改正量(m)

a——国家参考椭球的长半径(m)

N——抵偿坐标系控制网原点在国家参考椭球中卯圈的曲率半径(m)则公路抵偿坐标系参考椭球的长半径aL为:

aL=a+da GPS定位成果是相对于WGS-84椭球而言的,地方抵偿坐标系坐标是相对于某一地方椭球而言的,因此必须将GPS定位成果投影成与国家大地测量控制网或地方独立控制网相匹配容。其要点是使GPS基线向量网与常规地面测量控制网原点重合,起始方位一致,这样使两者在方向和尺度上均具有可比性。两者在起始方向上的偏差可利用地面网原点至起始方位点的大地方位角A0和GPS控制网相应方位上的大地方位角A求得。显然,两坐标系在起始方向上的偏差对转换精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坐标系转换关系的确定+是根据两坐标系公共点的坐标来确定的,其公式如下:

Xis Xit

Yis = Yit +CT Zis Zit

式中:T=[△X △Y △Z K εx εy εz]

1 0 0 Xit 0 -Zit Yi

C= 0 1 0 Yit Z 0 -Xit

0 0 1 Zit -Yit Xit 0

Xit ,Yit,Zit,;Xit,Yit,Zit—公共点在两坐标系中的坐标;

εx,εy,εz—两坐标系间的旋转参数;

K—两坐标系间的尺度比。

影响转换参数求定精度的主要因素有:

(1)地面网观测值与卫星网观测值不匹配;

(2)地面网坐标精度和卫星网的精度;

(3)公共点的分布情况等。

“必要时”是指东西方向的路线过长时,即使采用抵偿坐标系,仍然难以保证其投影长度变形值小于km,为此,可将整个路线分成多个投影带。在分带附近布设一对相互通视的GPS点,是为使采用其它测量方法进行加密和扩展时两分带在该处的坐标能统一和唯一。

一项公路工程中往往分布着多种大型构造物,如桥梁、互通立交、隧道等,为保持GPS控制网精度的一致性,使用构造物测量控制网与路线测量控制网协调一致,无论其等级如何,应一次设计、布设、平差。而对于特殊构造物,由于它们对测量精度要求高,故在进行GPS控制网平差时,可以先将特殊

构造按首级控制网平差,然后把首级控制网点作为固定点,对次级网平差。为提高GPS控制网的精度,也可将两级网联合进行统一平差。

GPS控制网作为公路工程项目的首级控制网时,每隔5km应布设一对相互通视的GPS点,是为在采用其它测量方法进行加密时可布设成附合导线的形式。当GPS控制网直接作为施工控制网时,每一点至少与一个相邻点通视,是为了便于施工放样顺利进行。

衡量GPS控制网测量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与其它测量方法一样,同样是精度和可靠性。采用不同的布网方法,其总基线数、独立基线数、剩余独立基线数均不会相等,其同步环闭合条件、异步环闭合条件亦不相同,因而控制网的精度、可靠性等也不同。显然,闭合条件越多,其精度和可靠性越好,因此在布网时应尽可能使整个网中包含较多闭合条件。

评定基线处理结果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是非同步环闭合差。

为避免基线过多时误差可能相互掩盖,所以组成非同步环的基线数不宜过多;根据经验与测算,对不同等级的基线数作了具体的规定。

所谓网连式布网,是指相邻同步图形之间有两个以上公共点相连接的布网方法;所谓边连式布网,是指相邻同步图形之间仅有两个公共点相连的布网方法;所谓铰链导线式布网是指沿路线方向,布设成具有多个结点且同步环与同步环相套的布网方法;

所谓点连式布网,是指相邻同步图形之间仅有一个公共点连接的布网方法。显然依图形几何强度和可靠性指标由强到弱的布网方式分别为网连式、边连式、铰链导线式和点连式,据此规定了各级网的布网方式。

要求GPS控制网应同附近国家平面控制点联测,是将国家平面控制点坐标作为GPS控制网成果转换的起算数据,因此要求联测点应具有高的精度、一定的数量和密度。联测的点数必须是两个以上,其中一个作为GPS控制网在地面坐标系中的定位起算点,两个点间的方位和长度作为GPS控制网在地面坐标系内的定向、长度的起算数据;为保证地面点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至少还需一个点作为检核点,所以规定联测的国家平面控制点应不少于3个。

当测区较大时,还应适当增加联测点的数量。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应联测3-5个精度高、分布均匀的点;为了能使各个投影带平差,在分带附近还应联测一个平面控制点。

GPS控制网进行高程联测的目的是使GPS控制网所测的大地高有效地转化为海拔高程。GPS控制网所测高程是大地高,它是相对于数字表面—椭球面的高程,而我们实际使用的是正常高,是相对于大地水准面的高程。大地水准面和参考椭球面之间存在着一个差值,称之为大地水准面差距。该差距是一个变化量,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求大地水准面差距有两种方法,一是大地水准面模型法,目前使用较多的模型有美国的Rapp Osu91A、英国的osu91A等;二是利用GPS网中的水准点,求其正常高与GPS大地高之差,然后对其它各点求出改正数。一般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

Dh=a0+a1x+a2y+a3xy+a4x2+a5y2式中:Dh—GPS点正常高与大地高之差(mm);

ai(I=0,…,5)—二次多项式系数;

x,y—GPS点的纵横坐标(m)。

为了使求得的正常高准确,至少应联测6 个以上的水准点,如少于6个则只能进行线性改正。另外,水准点的分布应均匀并在测区的周边,以尽可能避免外推和保证内插的精度。

根据我国对GPS高程联测的经验,当水准点间距在20km-30km时,平原和丘陵地区高程精度可达到厘米级,山区也可达到10cm-20cm.当测区内地形复杂时,则联测点的数量和分布要求较高,这是由于需要详细的大地水准面才能有效地解决GPS大地高往海拔高程转换的问题。至于联测点的高程精度问题,只要求达到不对求定大地水准面差距产生显著影响的程度即可。另外理论和试验表明,大地高误差除使高程方向产生的变形最大外,还使平面路线方向产生较大的变形。当高程基准误差等于时,进行三维约束平差造成GPS控制网的变形已大于网的观测误差,因此,对作为基准点的高程联

测点的精度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四等水准测量可达到要求并且较易施测,因此规定应以不低于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联测。

4 选点与埋石

GPS卫星定位误差主要有三种原因:(1)GPS信号的自身误差(包括SA技术带来的人为干涉误差),简称卫星误差;(2)GPS信号的传播误差;(3)GPS信号接收机的误差。对于GPS相对定位而言;关键在于传播误差,它是由电离层和对流层的时延误差以及多路径误差所致。对于前者在观测和数据处理时采用一定的措施可有所减弱,而多路径误差则与点位的选择相关,因此选择的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

点位离开高压输电线路的距离除与输电线路的电压高低有关外,还与输电线路的走向、卫星分布象限等因素有关,比较复杂,实际作业过程中应量远离高压输电线路。

GPS点埋设后,均需等待一段时间后方可认为“稳定”。时间长短与点的等级、点位埋设位置等情况有关,一般对冰冻地区至少要经过一个解冻期;位于软土地区至少要经过一个雨季。

GPS标石埋设于非耕地时应露出地面少许,是为便于寻找;当埋设于耕种地时应埋设于耕种表土层以下,是为利于标石的保存。

5 观测

一个完整的载波相位观测值应由整未知数NO、整周数部分Int(β) 和不足一整周的部分Fr(β)等构成。其中不足一整周的部分可以通过相位差法准确确定,整周数部分亦可利用卫星间求差等方法对周跳进行探测及修复而得出正确的数值,因此能否正确确定整周未知数是定位精度的关键所在。

表态定位中之所以要观测较长时间,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正确确定整周未知数。

快速静态定位是利用初次平差中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如解矢量、相应的协因数阵、单位权方差等采用假设检验的方法进行基线解算。在短基线上进行快速静态定位时,采用双频接受机只需观测

1min便能成功地确定整周未知数,单频接收机观测7-8 颗卫星也能在几分钟内确定整周未知数。一般快速静态定位在已解出整周未知数的情况下观测1min-2min 就可达到厘米级的精度,但为保险起见,给予一定的精度储存,对各级GPS 控制网仍规定了较长的观测时间。当单频接收机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方法施测GPS控制网时,其观测时间均应大于15min。一级GPS控制测量主要应用于跨江河、海峡等施工时对测量精度具有特殊要求的桥梁、隧道等特殊构造物的测量控制网,可靠性及精度要求较高,而快速静态定位方法对直接观测基线不构成闭合图形,因此本规范不提倡使用快速静态定位方法建立类似的测量控制网。

6 基线解算与检核

基线解算时,必须固定一点作为起算点。该起算点在WGS-84坐标系中的坐标精度,将会影响基线解算结果的精度。根据研究,为达到1ppm的相对定位精度,要求起始点坐标的精度达到+;要达到10ppm的相对定位精度,则要求起始点的坐标精度为+-25m。

因此,为达到各类接收机的标称精度1cm+(1-2)ppm,基线解算时起始点坐标误差应小于20m,即起算点坐标的精度水平应值得重视。鉴于此,本规范对基线解算时WGS-84坐标系中的参考点的获取方法作了具体和规定,目的是为了使参考点能保证一定的精度。

当采用单点定位方法获取坐标值时,实践证明,要获得上述精度的坐标值,则定位时间至少要大于2h。

电离层折射误差、对流层折射误差是影响GPS定位精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据国外资料报道,在太阳活动激烈的年份中,利用广播星历中给出的系数进行单频电离层折射改正,残余误差对较长基线的影响可达3ppm,电离层折射中的残余误差的影响将导致无法准确确定整周未知数。特别是当基线长度较长(大于20km-30km)时,电离层折射与对流层折射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因此规定当控制网点间距离大于20km时,应加入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一般情况下,GPS控制网的边长不会超过20km,但当GPS控制网与国家点联测或为加强GPS控制网的图形结构而进行图形间联测时,边长可能超过20km,此时应加入对流层和电离层修正。

电离层和对流层的修正模型,不同的GPS接收机生产厂家所采用的标准模型各不相同,因此应采用随机购进的软件进行修正。

就理论而言,要同一观测时间段所形成的闭合环称为同步环。但在实际观测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如某台仪器未准时到位、观测过程中仪器或信号出现故障等,同一组观测并未能在同一时间段进行,严格地讲应为未同步观测。可是从另一方面讲,尽管观测时并未同步,但实际上毕竟还是形成了一个闭合环;这种闭

合环是同步环还是异步环,这要看同步观测的时间比而定。本规范中所规定的40/100、80/100只是力求从量上作出具体的规定,实际作业中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何正确评定基线处理结果,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基线处理结果的评定,本规范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01-92)中的方法。实际作业过程中也可根据作业条件和GPS

接收机的性能按接收机的标称精度来评定基线的处理结果,

其闭合差限差为:

△限=2√n·√e2+(d·p)2式中:△限—同步环或异步环闭合差;

n—同步环或异步环中的基线数;

d—同步环或异步环中基线的平均长度km;

e,p—GPS接收机标称精度的加、乘常数。

7 GPS控制网平差计算

影响伪距定位结果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使用了工作状态不佳的卫星数据,因而删除工作状态不佳的卫星数据是提高为距定位精度的重要途径。如果对某一或某几个卫星在某段时间内的残差过大且有明显的系统误差,则表明这些卫星在这一时间段内的为距质量欠佳,应予删除。

根据实践经验,起算数据在平差计算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往往却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为了使GPS基线向量网能与地面网的成果兼容一致,必须将GPS基线向量归化到地面相应的坐标系中去。但GPS控制网的相对精度一般要比地面网的精度高,这一点可通过比较GPS控制网无约束平差结果的精度和固定地面已知点的GPS控制网约束平差结果的精度而明显看出;特别是当地面已知点

误差较大或含有粗差时,将严重影响GPS控制网约束平差的精度。

已知数据本身是肯定含有误差的,关键是误差的大小,如果已知数据对GPS控制网最后平差结果的影响在测量生产的精度要求范围之内,则认为所采用的起算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是合理的。

本规范规定当采用三维平差时,一般只假定一个点的大地高作为起算数据,主要是考虑到我国目前三角点高程精度较低的原因。当所联测的三角点高程精度较高,不至于影响平差结果时则应尽可能地采用。

按误差理论,同精度两次测设同一点的互差限差为2√2倍的点位中误差,考虑到公路设计施工精度的需要,将重合点位的互差限差定为两倍的点位中误差。

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 篇一: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0xx)不合理之处 a:最近遇到一个关于规范上的问题,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上有这么一个规定,静态基线处理时,关于基线弦长中误差,固定误差a与b只能采用仪器的标称精度,问题随之而来,如果某些不良商家给自己的标称精度很高,比如5+1,而旧规范可以引用10+1,旧规范容易通过精度评定,而新规范就太难了。新规范那岂不是太坑人了吧? 新规范要求是这样的 旧规范要求是这样的 太坑人了,不管bcde级,都得按照仪器标称精度来评定,很不合理。 如果这么考虑问题的话,今后的一级或者二级导线就不是按照固定的相对误差来评定了,而是与仪器的标称精度有关了。如果真这样的话,说不定低精度的仪器可以通过精度评定,高精度仪器测得的导线成果反而通不过了。 毕竟,仪器鉴定单位并没有对商家的标称精度a与b给出具体的鉴定数值,或者对商家提供的标称精度给出合理与

否,真是与否的结论 另外,规范允许在基线处理时运用商家的提供的随机处理软件,而很多随机处理软件本身就有很多致命性错误。这再次让不良的仪器 厂家钻漏洞,夸大自己仪器标称精度的同时,商家开发出来的软件又低门槛地允许通过很多不合格基线通过了精 度评定。 b:旧规范就是很合理的,比如 c: 问题是,新规范中 ,我就不知道在做d级gps测量时,a与b的具体取值了,按照新规范要求,我使用的仪器不同,a与b的具体取值就会不同。这样的话,我如果拿到一批仪器,假如商家的标称精度为:a=5,b=1ppm,标称精度很高(但是仪器鉴定单位并没有对商家的标称精度a与b给出具体的鉴定数值,或者对商家提供的标称精度给出合理与否,真实与否的结论。)仪器的真实精度是这样的:a=10,b=5ppm,这样的话,我用这批仪器在做d级gps控制测量内业精度评定时,运用a=5,b=1ppm,不能通过精度评定;运用真实的标称精度a=10, b=5ppm,我就很容易通过精度评定了。 篇二: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1总则

GPS定位仪通用技术规范

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采购标准 (大地测量、测距仪器卷 GPS定位仪册) GPS定位仪 通用技术规范 (编号:1311014-0000-00) 国家电网公司 二〇一六年四月

目录 1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性能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3 主要技术参数.............................................................................................................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外观和结构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5 验收及技术培训.........................................................................................................错误!未定义书签。 6 技术服务.....................................................................................................................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A 供货业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复习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复习 1. GPS测量观测时,各级网点可视情况设立与其通视的方位点,方位点目标明显,且距网点的距离一般不少于()m。 A.100 B.200 C.300 D.500 答案:【C】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7. 3. 2规定。各级GPS网点可视情况设立与其通视的方位点,方位点目标明显,观测方便,方位点距网点的距离一般不小于300 m。 2. 按现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对于D级GPS网的高程联测要求为()。A.可依具体情况B.需按一定比例联测 C.需逐点联测D.根据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要求 答案:【A】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6. 1. 7规定。A、B级应逐点联测,C级根据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要求联测,D、E级可依具体情况联测高程。 3. 按现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PS观测期间,不应在天线附近()m 以内使用电台。 A.10 B.20 C.50 D.100 答案:【C】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10. 5. 10规定。 4. 按现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PS观测期间,不应在天线附近()m 以内使用对讲机。 A.10 B.20 C.50 D.100 答案:【A】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10. 5. 10规定。 5. 为了防止多路径效应和数据链的丢失,基准站()m范围内应无电视台、微波站、电台等无线电发射源。 A.50 B.100 C.200 D.300 答案:【C】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7. 2. 1规定。 6. 在局部补充,加密低等级的GPS网点时,采用高等级GPS网点点数应不少于()个。 A.2 B.3 C.4 D.5 答案:【C】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6. 1. 10规定。 7. 新布设的GPS网应与附近已有的国家高等级GPS点进行联测,联测点数不应少于()个。 A.2 B.3 C.4 D.5 答案:【B】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6. 1. 5规定。 8. 非基岩的A、B级GPS点的附近埋设辅助点,并测定其与该点的距离和高差,其精度应优于()mm。 A.±0. 5 B.±1. 0 C.±2. 0 D.±5. 0 答案:【D】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7. 3. 1规定。 9. 按现行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对于GPS点位的命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GPS点名以该点位所在地命名,无法区分时可在点名后加注(一)、(二)等予以区别B.新旧点重合时,应采用新点名;点编号按旧点号的最大编号续编,重新设置后并注明C.点名书写应规范准确,如与水准点重合时,应在新点名后以括号注明水准点等级及编号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规范 篇一:测绘规范目录(20xx) 现行测绘标准目录(20xx年版) 篇二:Rtk测量规范(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 ** ******-****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 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发布 目次 前言…………………………………………………………………………………………………..i引言…………………………………………………………...…………………………………….ii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术语................................................. ...........................14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 ...35Rtk控制测量技术要求................................................. ............36Rtk地形测量技术要求................................................. ............77仪器设备的要求................................................. .................98资料提交和成果验收................................................. .............10附录a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地球椭球参数...........................................11附录b平面控制标石埋设................................................. .........12附录c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参数表. (14) 附录dRtk测量参考站观测手

全球定位系统_GPS_在高速公路测量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高速公路测量中的应用 鲁纯1毕文生2 (1.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沈阳110122;2.丹东市交通质量监督站,丹东118000) 摘 要:简述了GPS测量技术的发展状态,并列出了GPS用于测量所具有的特点,重点介绍了GPS测量用于公路测设中的国家大地点加密、隧道控制测量、特大桥控制测量、导线测量、航测像控点测量的实际应用成果,最后对GPS测量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GPS;RTK;放样 中图分类号:U41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6052(2008)03-0096-03 1概述 1.1GPS测量简介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国防部主要为满足军事部门对海上、陆地和空中设施进行高精度导航和定位的要求而建立的。该系统从本世纪70年代初开始设计、研制。根据最初设计思想,利用接收卫星发射的伪随机噪声码(P码)为美军及北大西洋组织的盟军提供米级导航定位,同时将定位精度为数十米的C/A码伪距提供民用导航定位。 GPS作为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不仅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的精密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全球定位系统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各国军事部门和广大民用部门普遍关注。GPS定位技术的高度自动化及其所达到的高精度和具有的潜力,也引起了广大测量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70年代未至80年代初,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GPS卫星的载波信号也可以用于定位,并提供比伪距定位高得多的精度。特别是载波相位差分定位技术的出现,推动了早期测量型商品接收机的研制。当时GPS定位基本上只有一个作业模式———静态相对定位,两台或若干台GPS接收机安置在待定点上,连续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1~2h,或更长一些时间,通过观测数据的后处理,给出各待定点间的基线向量,在采用广播星历的条件下,静态定位不难取得5mm+1PP m(双频)或10mm+2PP m(单频)基线解精度。 80年代未,建立在F ARA(整周未知数快速逼近技术)基础上的快速静态定位为短基线测量作业闯出了一条新路,大大提高了GPS测量的劳动生产率。一对GPS测量系统(双频)在10k m以内的短边上,正常接收4~5颗卫星5m in左右,即可获取5~10mm+1ppm的基线精度,与1~2h甚至更长时间静态定位的结果不相上下。 近几年,特别是1993年Leica公司开发了AROF(AmbiguityResulati onontheFly)定位技术,首先实现了动态环境下整周未知数初始化这个实时GPS 测量关键技术的商品化。各个GPS测量厂商看好这个大趋势,纷纷推出各自的GPS测量新产品。有的把这种新型产品称之为GPS全站仪,有的称之为RTK(实时动态测量),有的称之为RTGPS。 总之,GPS测量理论与设备的不断发展,使得GPS测量技术日趋成熟,GPS测量功能更加完善, GPS测量应用面更广,并且GPS测量设备价格变得低廉,操作更加简便,使GPS测量更加实用化和自动化。 1.2GPS测量的特点 相对于经典测量学来说,GPS测量主要有以下特点: (1)测站之间无需通视。测站间相互通视一直是测量学的难题。GPS这一特点,使得选点更加灵活方便。但测站上空必须开阔,以便接收GPS卫星信号不受干扰。 (2)定位精度高。一般双频GPS接收机基线解精度为5mm+1ppm,而红外仪标称精度为5mm+ 5ppm,GPS测量精度与红外仪相当,但随着距离的增长,GPS测量优越性愈加突出。大量实验证明,在小于50k m的基线上,其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2×10-6,而在100~500km的基线上可达10-6~10-7。 (3)观测时间短。在小于20km的短基线上,快 ? 6 9 ?北方交通 2008

全球定位系统(GPS)术语及定义

全球定位系统(GPS)术语及定义 全球定位系统(GPS)术语及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9391-2003 】2004-12-24 5:55:15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全球定位系统(GPS)常用术语及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GPS专业范围内的各种标准的制定、各类技术文件的编制,也适用于科研、教学等方面。 2通用术语 2.1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导航星navigation by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NA VSTAR) 一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控制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为伞球用户提供实时的三维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包括主要为军用的精密定位服务(PPS)和民用的标准定位服务(SPS)。 2.2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 一种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实时的三维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包括军用和民用两种服务。 2.3 伽利略系统Galileo system 一种民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4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 由国际民航组织提出的概念。GNSS的最终目标是由多种民用卫星导航系统组成,向全球民间提供服务。并将由多国民间参与运行和控制的卫星导航系统。GNSS也已经为国际海事组织(IMO)所接受。欧洲的GNSS计划分为两个阶段,即GNSS-1和GNSS-2。GNSS-1为EGNOS(欧洲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导航重叠服务)系统,GNSS-2为Galileo(伽利略)系统。 2.5 静地星/定位星系统Geostar/Locstar system 一种卫星定位系统,利用两颗地球轨道静止卫星双程测距而实现定位功能,兼有简短报文通信能力。 2.6 海军导航卫星系统navy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NNSS) 子午仪Transit 是1960年由美国研制的卫星导航系统,为固定用户或低动态用户提供不连续定位信息。 注:已于l997年12月31日关闭。 2.7 国际GPS动力学服务international GPS geodynamics service(IGS)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于1994年创立的国际GPS研究服务机构。它负责向世界各国的GPS 用户提供精密的星历、地球旋转参数、全球GPS跟踪网数据等多种信息。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1总则 1.0.1为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Rstem, 缩写为GPS)建立公路工程 GPS测量控 制网的原则、精度和作业方法,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是依据《公路勘测规范》(JTJ061 ),并参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RR-92 的有关规定,在收集、分析、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 1.0.3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工程项目的各级GPS控制网的布设与测量。 1.0.4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技术建立公路平面控制网时,应根据《公路勘测规范》(JTJ061 )中规定的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精度等确定相应的GPS控制网的等级。 1.0.5GPS测量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当公路工程GPS控制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 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抵偿坐标系时,应进行坐标转换。各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 A. 高程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或1985国家高程基准. 1.0.6GPS测量时间系统为协调世界时(UTC).在作业过程中,附录D"GPS观测手薄"中的开、关机时间可采用北京时间记录. 1.0.7GPS接收机及附属设备均按有关规定定期检测 . 1.0.8GPS控制测量应按有关规定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1.0.9在提供GPS控制测量成果资料时,应执行保密制度中的有关规定. 2术语 2.0.1 基线 Baseline 两测量标志中心的几何连线。 2.0.2 观测时段 Observationsession GPS接收机在测站上从开始接收卫星信号进行观测到停止观测的时间长度。 2.0.3 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observation 两台或两台以上 GPS接收机同时对一卫星进行的观测。 2.0.4 同步观测环 Simultaneousobservation 三台或三台以上 GPS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2.0.5 独立基线 Independentbaseline 由独立观测时段所确定的基线。 2.0.6 独立观测环 Independentobservableloop 由独立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2.0.7 自由基线 Freebaseline 不属于任何非同步图形闭合条件的基线。 2.0.8 复测基线 Duplicatemeasurebaseline 观测两个或两个以上观测时段的基线。 2.0.9 边连式 LinkmethodbRabaseline 相邻图形之间以一条基线边相连接的布网方式。 2.0.10 无约束平差 Non-constrainedadjustment 在一个控制网中,不引入外部基准,或虽引入外部基准但并不产生控制网非观测误差引起的变形和改正的平差方法。 2.0.11 公路抵偿坐标系 Compe nsatio ncoordi natesRstemforhighwaR 在建立公路控制网时,根据需要投影到抵偿高程面上和(或)以任一子午线为中央子午线的一种直角坐标系。2.0.12 首级控制网 Firstclasscontrolnetwork 为一个公路工程项目而建立的精度等级最高,并同国家控制 点联测能控制整个路线的控制网。 2.0.13 主控制网 Mai neon trol network 为满足公路测设放线或施工放样,在首级控制网基础上加密 并贯通整条公路的控制网。 2.0.14 天线高 Antennaheight 观测时天线平均相位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3GPS控制网分级与设计 3.1GPS控制网分级 3.1.1根据公路及桥梁、隧道等构造的特点及不同要求,GPS控制网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共

《GPS定位测量》标准

《GPS定位测量》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GPS定位测量》是引入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C066-98等技术规范;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定位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并积极引领着测绘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代表了工程测量技术的先进性和高科技性,在现代测绘科学技术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本课程的任务如下:教会学生使用GPS测量仪器设备进行控制测量及数据处理、数字测图、施工测量与放样;本课程在《地形测量》、《控制测量》、《数字测图》课程之后开设,与《工程勘测规划测量》、《工程施工测量》课程同时开设,其后续课程为《土地调查与地籍测量》、《摄影测量外业》、《工程变形测量》。 2工作任务与课程目标 2.1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学生在进行GPS定位测量时,要依据测量工作“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基本原则,完成GPS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熟练运用GPS-RTK (RealTimeKinematic,实时动态)技术进行数字测图,同时理解CORS (ContinuousOperationalReferenceSystem,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技术的工作原理,在实践中熟练运用CORS技术进行施工测量与放样。 通过本专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工作领域、施工测量与放样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并针对GPS定位测量这一工作领域的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数字测图、工作任务和对应的职业能力,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任务引领知识的教学思路整合课程内容,设计学习项目,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能够完成工作任务,提交合格的测绘成果。《GPS定位测量》课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CH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 CH/T2009--2010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 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global position system real-time kinematic (RTK) surveys

2010-03-31发布 2010-05-01实施 国家测绘局发布 目次 前言 0 1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 (3) 5 RTK控制测量 (3) 6 RTK地形测量 (7) 7 仪器设备要求 (10) 8 资料提交和成果验收 (11) 附录 A 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参数表 (13) 附录 B RTK基准站观测手簿 (14) 附录 C 同一基准站二次观测点位平面坐标成果表 (15) 附录 D 同一基准站三次观测高程成果表 (16)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测绘局、国家测绘局重庆测绘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骆光飞、杨洪、葛中华、廖振环、闻洪峰、李凉、胡有顺。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实施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方法。 RTK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适用于布测外业数字测图和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础控制点,RTK地形测量适用于外业数字测图的图根测量和碎部点数据采集。 其他相应精度的定位测量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CH/T 2008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建设规范 CH 8016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实时动态测量 Real Time Kinematic RTK技术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数据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 天线高 Antenna Height 观测时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e等gps静态测量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e等gps静态测量规范 篇一:gps静态控制测量外业操作指南 gps控制测量外业作业要求及技术指南 一:外业观测作业人员操作内容 安置接收机天线(严格对中整平、定向、量取仪器高)、设置接收机中的参数(如观测模式、截止高度角、和采样间隔等;如不设参数,接收机一般就采用缺省值),以及开机、关机等工作,其他工作由接收机自动完成。 二:操作流程:【选点与埋石——gps接收机的检查——观测方案设计——观测作业——外业观测成果质量检核】 1.选点准备: 根据收集的测区内及周边现有平面和高程控制点以及测区地形图等,依据项目任务书或合同书以及相关规范的要求在图上进行设计,标绘处计划设站的区域。 1.1选点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符合规范(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18314-20xx)的相关要求: a)测站四周视野开阔,高度角15°以上不允许存在成

片的障碍物 b)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以免损坏接收机天线,高压 1/16 电线50米至少,大功率无线发射源至少200米。 c)测站远离房屋、围墙、广告牌、山坡及大面积平静水面(湖泊、池塘)等信号反射物,以免出现严重的多路径效应。 d)点位应位于地质条件良好、点位稳定、易于保护的地方, 并尽可能顾及交通条件。 1.2选点作业 a)测量人员应按照在图上选择的初步位置以及对点位的基本 要求,在实地最终选定点位,并做好相应的标记。 b)利用旧点时,应对旧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完好性进行检 查,符合要求时方可利用。 c)点名以该点位所在地命名,无法区分时,可在点名后加注 (一)、(二)。 d)新旧点重合时,应沿用旧点名,一般不应更改。

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按静态、快速静态定位原理,建立测量控制网(简称(GPS)控制网)的原则、等级划分和作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局部GPS控制网的设计、布测与数据处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897—1991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8—1991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7942—2000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CH 1002—1995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CH 1003—1995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H/T 1004—1999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CH 8016—1995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 3 术语 3.1 观测时段 observation session 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停止接收,连续观测的时间间隔称为观测时段,简称时段。3.2 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3.3 同步观测环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loop 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3.4 独立观测环 independent observation loop 由非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3.5 数据剔除率 percentage of datar rejection 同一时段中,删除的观测值个数与获取的观测值总数的比值。 3.6 天线高 antenna beight 观测时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3.7 参考站 Reference station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1 总则 1.0.1 为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缩写为 GPS﹚建立公路工程GPS 测量控制网的原则﹑精度和作业方法,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是依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并参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 2001-92)的有关规定, 在收集﹑分析﹑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 1.0.3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工程项目的各级GPS控制网的布设与测量。 1.0.4 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技术建立公路平面控制网时,应根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中规定的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精度等确定相应的GPS控制网的等级。 1.0.5 GPS测量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当公路工程GPS控制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抵偿坐标系时,应进行坐标转换。各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A. 高程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或1985国家高程基准. 1.0.6 GPS测量时间系统为协调世界时(UTC). 在作业过程中,附录D "GPS观测手薄" 中的开﹑关机时间可采用北京时间记录. 1.0.7 GPS接收机及附属设备均按有关规定定期检测. 1.0.8 GPS控制测量应按有关规定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1.0.9 在提供GPS控制测量成果资料时,应执行保密制度中的有关规定. 2 术语 2.0.1 基线Baseline 两测量标志中心的几何连线。 2.0.2 观测时段 Observation session GPS 接收机在测站上从开始接收卫星信号进行观测到停止观测的时间长度。 2.0.3 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两台或两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时对一卫星进行的观测。 2.0.4 同步观测环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三台或三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2.0.5 独立基线 Independent baseline 由独立观测时段所确定的基线。 2.0.6 独立观测环 Independent observable loop 由独立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2.0.7 自由基线 Free baseline 不属于任何非同步图形闭合条件的基线。 2.0.8 复测基线 Duplicate measure baseline 观测两个或两个以上观测时段的基线。 2.0.9 边连式 Link method by a baseline 相邻图形之间以一条基线边相连接的布网方式。 2.0.10 无约束平差 Non-constrained adjustment 在一个控制网中,不引入外部基准,或虽引入外部基准但并不产生控制网非观测误差引起的变形和改正的平差方法。 2.0.11 公路抵偿坐标系 Compensation coordinate system for highway 在建立公路控制网时,根据需要投影到抵偿高程面上和(或)以任一子午线为中央子午线的一种直角坐标系。 2.0.12 首级控制网 First class control network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CJJT73-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Urban Surveying Us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CJJ73—2010X xxxx 北京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符号和代号 (2) 2.1 术语 (2) 2.2 符号 (4) 2.3 代号 (6) 3 基本规定 (7) 3.1 精度等级 (7) 3.2 坐标系统 (9) 3.3 时间 (10) 4 城市连续运行基准站网(CORS)建设 (11) 4.1 一般要求 (11) 4.2 CORS基准站网的布设 (12) 4.3 基准站建设 (13) 4.4 通讯网络建设 (16) 4.5 管理中心建设 (17) 4.6 服务中心建设 (19) 4.7 坐标联测 (20) 4.8 系统测试 (22) 4.9 成果提交 (24) 4.10 系统维护 (25) 5 城市GNSS网的建设 (28) 5.1 一般规定 (28) 5.2 选点及埋石 (29) 5.3 GNSS测量 (31) 5.4 数据处理 (36) 5.5 质量检查与技术总结 (39) 6 GNSS RTK测量 (42) 6.1 一般规定 (42) 6.2 仪器设备 (42) 6.3 单基站RTK测量 (43) 6.4 网络RTK测量 (46) 6.5数据处理与检验 (47) 6.6 成果提交 (48) 7 GNSS高程测量 (49) 7.1 一般规定 (49) 7.2 技术要求 (49) 7.3 数据处理与检验 (52) 7.4 成果提交 (54) 附录A 地球椭球和参考椭球的基本几何参数 (55)

浅谈GPS测量中的坐标系统及其转换

浅谈GPS测量中的坐标系统及其转换 GPS是一种采用WGS-84的地心地固坐标系统,而我国绝大多数应用都集中在各种参心坐标系统上,因此,只有解决这两种不同的空间坐标系的转换才能更好地发挥GPS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GPS的工作原理及GPS测量中的几种常用坐标系统特点,针对测量过程中实现坐标系统转换方法及关键技术进行分析。 标签:GPS 工程测量坐标系统参数转换 1 GPS的工作原理 GPS全球定位系统由空间卫星群、地面监控系统、测量用户的卫星接收设备三大部分组成。 GPS系统是一种采用距离交会法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如在需要的位置P 点架设GPS接收机,在某一时刻t同时接收了3颗(A,B,C)以上的GPS卫星所发出的导航电文,通过一系列数据处理和计算可求得该时刻GPS接收机至GPS卫星的距离SAP,SBP,SCP,同样通过接收卫星星历可获得该时刻这些卫星在空间的位置(3维坐标)。从而用距离交会的方法求得P点的3维坐标(XP,VP,ZP),在GPS测量中通常采用两类坐标系统,一类是空间固定的坐标系统(天球坐标系),另一类是与地球体相固联的坐标系统,称地固坐标系统地球坐标系),我们在控制测量中常用地固坐标系统(如:WGS-84世界大地坐标系和1980年西安大地坐标系统)。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坐标系统间的转换参数进行坐标系统的变换,来求出所使用的坐标系统的坐标,这样更有利于表达地面控制点的位置和处理GPS观测成果。 2 GPS测量常用坐标系统的比较 2.1 WGS-84坐标系WGS-84坐标系是目前GPS所采用的坐标系统,GPS所发布的星历参数就是基于此坐标系统的。WGS-84坐标系统的全称是World Geodieal System一84(世界大地坐标系-84),它是一个地心地固坐标系统。WGS-84坐标系统由美国国防部制图局建立,于1987年取代了当时GPS所采用的坐标系统-WGS-72坐标系统而成为GPS的所使用的坐标系统。WGS-84坐标系的坐标原点位于地球的质心,Z轴指向BIH1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方向,X轴指向BIH1984.0的起始子午面和赤道的交点,Y轴与X轴和Z轴构成右手系。采用椭球参数为: a=6 378 137mf=1/298.257 223 563 2.2 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4年北京坐标系是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大地测量坐标系,是一种参心坐标系统。该坐标系源自于前苏联采用过的1942年普尔科夫坐标系。该坐标系采用的参考椭球是克拉索夫斯基椭球,该椭球的参数为:a=6 378 245mf=1/298.3。我国地形图上的平面坐标位置都是以这个数据为基准推算的。

GPS简易操作求坐标测量及坐标放样

G P S简易操作求坐标测 量及坐标放样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本章将分三种情况介绍野外实际操作过程 (一)用户有已知坐标,基站架未知点 1.第一次开始作业 2.关基站或收测后第二次作业 (二)用户有已知坐标,基站架已知点 1.第一次开始作业 2.关基站或收测后第二次作业 (三)用户没有已知点,测自定义坐标 1.第一次开始作业 2.关基站或收测后第二次作业 (四)坐标文件的转换输出 (一)用户有已知坐标,基站架未知点 1.第一次开始作业 1.1基准站 在测区中央选择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位置架好基站(不用对中整平、不用量取仪器高,只用架稳就行了),连接好基站、电台、电瓶连线,开机。Ok!(开机时主机STA和PWR指示灯常亮,达到条件会自动发射,发射时,STA灯1秒闪一次,DL灯5秒快闪2次,电台的TX灯1秒闪一次) 主机和电台都由电瓶供电 1.2移动站 比如nanning 开主机,主机和手簿正常连接后,新建工程,选择北京54椭球,输入当地中央子午线。 中央子午线的算法:假如测量的经度是110度23分30秒,则用110.2330除以3四舍五入取整得到36.7->37,再用所得的整数乘以37*3,就得到常用的中央子午线了111。 改移动站天线高 点击“设置-其他设置-移动站天线高”进入 输入2米,选择杆高,选中直接显示实际高程,点击ok。 注意:每次新建工程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改天线高 固定解坐标,并保存。 在固定解状态下,测出已知点A的坐标(对中后,按手簿上的字母A或者向左的方向键,弹出储存的界面,点名输入A,杆高是固定的2米,回车或者确定); 同样,到B点扶平对中杆,测量并保存B点坐标。 1.2.3计算转换参数(至少两个已知点,一个已知点只能求出平移Δx、Δy、Δz) 点击设置->控制点坐标库,点击增加,把用于求转换参数的点增加到库里面计算参数。

手持GPS坐标系转换方法

手持GPS坐标系转换方法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杜大彬陈书让张宽房张开盾李明贵 (西安市大兴东路12号710016) 摘要 导航型手持GPS目前在中小比例地质调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坐标系之间存在差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将手持机的WGS84坐标系转换为我国应用的BJ54或西安80坐标系。坐标转换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测量定位的精度,传统的坐标转换计算所需要的起算资料不易收集,计算过程过于繁琐,非专业人员难以掌握。本文根据收集的三角点BJ54坐标(或西安80坐标),和现场测定的过渡坐标,求出各参数在本工作地区的变化率,建立参数方程,反向求出适合于当地的各项改正参数,方法简便易行,为手持GPS 测定坐标转换方法提出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坐标转换 WGS84坐标系 BJ54坐标系过渡坐标变化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导航型GPS的定位精度及功能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它以其全天候工作、携带方便、数据记录及回放快捷等功能,倍受使用者青睐。经过参数校正后的GPS,其平面精度完全可以取代地形图定点,因而在中小比例尺地质矿产调查数字填图、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探野外作业的点位测量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坐标系转换问题提出 由于GPS卫星星历是以WGS84坐标系(经纬度坐标)为依据而建立的,我国目前应用的地形图一般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以下简称BJ54坐标)系或西安80大地坐标系,不同的坐标系之间存在平移和旋转关系,在不同地区,同一点位的WGS84坐标值与我国应用的坐标系的坐标值,有约60—150米的差值。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坐标系必须进行坐标转换。由于手持机测量通常是短时间近似测量,采用单次测量或多次测量值取平均值,一般不作差分处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手持机的相对定位精度受其接收信号强度影响,坐标转换参数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其绝对定位精度。 坐标转换的关键是求出不同坐标系之间的坐标转换参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坐标系统的转换通常采用方法是在应用区域内GPS“B”级网内,收集三个以上网点的WGS84坐标系B、L、H值及我国坐标系(BJ54或西安80)B、L、h、x(高程异常),按其参考球体的投影方式,计算各参数的差值。由于各地GPS建网及重力研究工作程度不同,通常在某些地区,常用参数尤其是高程异常,一般不易收集,并且其计算过程较为繁琐。 为了寻求一种快捷、方便、精度满足工作要求的GPS坐标转换方法,笔者经反复试验,总结出坐标转换的一些规律。以台湾GARMIN仪器公司的ETREX VISTA(展望)机型使用为例,这里给出一种只用一个三角点,推算其BJ54(西安80)坐标改正参数的方法。

全球定位系统介绍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名词简介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le Positioning System) 是一种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 是美国从本世纪70 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 余年,耗资200 亿美元,于1994 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经过近十年我国测绘等部门的使用表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特点,成功地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测量、工程变形测量、资源勘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科,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展历程 自1978年以来已经有超过50颗GPS和NAVSTAR卫星进入轨道. 前身 GPS系统的前身为美军研制的一种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Transit),1958年研制,64年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用5到6颗卫星组成的星网工作,每天最多绕过地球13次,并且无法给出高度-{A|zh-cn:信息;zh-tw:资讯}-,在定位精度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然而,子午仪系统使得研发部门对卫星定位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并验证了由卫星系统进行定位的可行性,为GPS系统的研制埋下了铺垫。由于卫星定位显示出在导航方面的巨大优越性及子午仪系统存在对潜艇和舰船导航方面的巨大缺陷。美国海陆空三军及民用部门都感到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卫星导航系统。为此,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提出了名为Tinmation的用12到18颗卫星组成10000km高度的全球定位网计划,并于67年、69年和74年各发射了一颗试验卫星,在这些卫星上初步试验了原子钟计时系统,这是GPS系统精确

GPS定位测量标准

G P S定位测量标准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GPS定位测量》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GPS定位测量》是引入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C066-98等技术规范;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定位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并积极引领着测绘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代表了工程测量技术的先进性和高科技性,在现代测绘科学技术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本课程的任务如下:教会学生使用GPS测量仪器设备进行控制测量及数据处理、数字测图、施工测量与放样;本课程在《地形测量》、《控制测量》、《数字测图》课程之后开设,与《工程勘测规划测量》、《工程施工测量》课程同时开设,其后续课程为《土地调查与地籍测量》、《摄影测量外业》、《工程变形测量》。 2工作任务与课程目标 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学生在进行GPS定位测量时,要依据测量工作“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基本原则,完成GPS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熟练运用GPS-RTK (RealTimeKinematic,实时动态)技术进行数字测图,同时理解CORS (ContinuousOperationalReferenceSystem,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技术的工作原理,在实践中熟练运用CORS技术进行施工测量与放样。 通过本专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工作领域、施工测量与放样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并针对GPS定位测量这一工作领域的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数字测图、工作任务和对应的职业能力,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任务引领知识的教学思路整合课程内容,设计学习项目,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能够完成工作任务,提交合格的测绘成果。《GPS定位测量》课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