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用活教材

活用教材--用活教材
活用教材--用活教材

活用教材--用活教材

活用教材用活教材

李慧【摘要】: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观念从“讲教材”转变为“用教材”。

【关键词】:活用教材创新教学教学方式多元评价教学效率【正文快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适应社会及科技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大量培养人才。教师更是要创新教学,培育出适应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这就要求我们要打破传统、机械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大胆地创新教材,达到真正的活学活用。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观念从“讲教材”转变为“用教材”。

下面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来谈谈我们数学教师该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一、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教材。

现行教材所安排教学内容和所体现一般的教学思路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教师备课时不能一味的照搬照用,而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思考。我们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由教材的“执行者”变成

教材的“创新者”,不完全依懒教材,细心揣摩,勇于改进教材、重组教材。例如九册教材的应用题的安排顺序:先是三步计算复合应用题,而后才是方程应用题。一开始我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进行教学,可结果是强化算术解后,学习方程解时学生的思考方法无法转变过来。虽然列的是方程,而思维方式停留在算术方法上。如:王老师买了3只同样的热水瓶,付出100元,找回29.2元,每只热水瓶多少元?很多同学受算术解的影响列出的方程是:(100-29.2)÷x=3。我们知道算术和方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思考方法。算术解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找出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而方程解是要让学生找出题中最基本的量之的等量关系,而后根据等量关系设未知量为x后布列方程。如果先教算术解,后进生受负迁移的干扰很大,结果先入为主,学会算术解学不会方程解。根据学生的这个情况,近几年我在重组教材的基础上改变了编排顺序,在教学方程的意义后,直接教学方程应用题,强化方程应用题如何来找出题中等量关系。学会方程解后,问学生还可以用以前学的方法解吗?学生自然想到了算术解。然后让学生比较同一道题,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所以思考方法也不一样,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解题方法。经过重组后,学生学的很轻松,而且可以把这两个例题融在一起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改革,其突出了:注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

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流的一种活动,他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活用教材。只要找出每节课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就找到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例如在教学“公约数、最大公约数”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有一间厨房长30分米,宽24分米要铺地砖,请你帮忙想一想,需选边长为几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才能铺得既整齐又省力?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边长为1分米、2分米、3分米、6分米的正方形都行。其实1、2、3、6这些数都是30与24的公约数,而6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这样的引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乐于帮助老师去思考,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化。

三、改进呈现方式,力求丰富多彩。

《标准》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其认识事物往往需借助直观、生动的媒体。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改变单一化、封闭性的呈现方式,将实物、文字、图形、表格、对话录像、课件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结合起来,呈现直观形象、

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开放性素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所学内容多样化的需求。

四、改变教学方式,重视探究过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要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操作感知,能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也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能在头脑里形成鲜明的表象,印象才会深刻。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的内容。教师应该把教材中的陈述性内容创造性地展开,整合成富有思维空间、启发性强、有利于学生“再创造”的探索性素材。正如《标准》上所说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圆的周长”一节中关于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为了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在教学时并没有急于让学生直接去寻找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关系,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让他们亲历科学历程的教学情境,大体的教学环节是这样的:1.先让每名学生在课下做几张直径不等的圆纸片(全班统一要求为硬质,其它方面不做要求)。2.上课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动手测量出与学生自己手中圆有关的数据并要求学生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运算,然后让学生汇报结果。老师布置完后,全班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动手进行测量、运算。最后汇报结果时,学生得出了许许多多的数据。共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或二分之一)。②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周长是半径的6倍多。③直径约是周长的0.318;半径约是

周长的0.159。3.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得出圆周率的知识。并告诉学生你们所做的就是在数学界有着深远影响的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成就感。实践证明,只有把教材的知识展开后,学生个性化的创造在这自主探究的氛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五、多样化评价,激活学生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会起到一种暗示的作用。积极的态度产生积极的暗示,消极的态度自然产生消极的暗示。所以教师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错了,你失败了”。教师永远都是学生热情的支持者,引导者、朋友,要时时给孩子以鼓励。我们要特别注意营造师生之间的“心灵接触”,课堂上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真聪明!”、“你真棒!”、“好极了!”“你进步得很快!”“你的想法真有创意!”“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请你帮帮老师!”……,极力满足儿童的好胜、好奇、好表现的心理,诱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只要我们在平时多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最大的满足,

作业设计:如何超越教材

作业设计:如何超越教材 河南省夏邑县高级中学王小卫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作业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在语数课堂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信息技术又不同于其他学科,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没有作业的学科,或者被简单地认识为信息技术作业就是做作品。其实,信息技术科不单有作业,而且作业的形式还可以很灵活化和多样化。但课程独有的特点使得信息技术课堂上很难完整的完成一个作业,因此如何合理地设计作业就成了当前比较重要的问题。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创新的意识已经深入课堂,针对教学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业设计,不仅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水平,创新作业的设计,从而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国实行“一纲多本”,这为各地因地制宜选用教材提供了可能性,比如本地区就选用了由南京师大李艺教授主编的信息技术教材(教科版),所以对教师来说,首先还是要重提钻研教材,继而深化教材,最终实现超越教材。下面我就作业布置方面如何超越教材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如何改变传统的信息技术作业,关键在于消除其中的弊端,打破那种单一、枯燥的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乐于接受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具体的说,应把握一下几点: 1、 变通 在讲《信息技术基础》教科版第二章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时,可以布置:如何更有效更快速的搜索《再别康桥》的英译稿。当然所有同学都能完成这个作业,但谁能做到最快呢?在此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准确提取搜索关键词”的重要性。你可以直接输入:“《再别康桥》 英译稿”、“再别康桥 英文版”、“康桥 英文版”、“ googbye Cambridge ”等等,没有必要一定要用“《再别康桥》 英译稿”,你可以学会变通用一下其他的关键词,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类比 在讲《信息技术基础》教科版第四章第二节《表格信息加工》时,可以布置:A 、B 两个同学在数学考试中谁进步的快?请说明理由。 该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同样的数据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说明,比如有学生说B 同学进步快,因为B 同学分数提高35分

加强备课、深化研究、活用教材

加强备课、活用教材、深化研究 主要讲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备课,深化研究 在调研、视导的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备课极不认真,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好;另外,教师在课堂上显得随意性较大,反馈也不及时,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师不清楚,教师上完课就万事大吉,也不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导致在课堂上的不科学、不严密。为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加强备课,备课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研究地理课程标准。领会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理解三维目标的具体内涵,把握课标对各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运用教材。 其次,备学生,要研究学生。新课程十分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关注:第一,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第二,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让地理课堂生动、多样而且高效;第三,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地理知识的增长过程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只有关注了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点,才能为教学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三,备教材。一定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把知识弄明白,不要把讲不清楚或讲不明白的知识带到课堂上。有弄不清楚的知识在备课时相互之间研究一下,也可以跨年级交流,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做到优

势互补、资源共享。实在弄不明白的知识,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查阅一下,一定要把不明白的知识在课前解决掉,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来选择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 总之,我们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要搞单打一,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为目的,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研究教材,灵活运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应用好教材,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个不简单的问题。反思过去的教学,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虽然使用了教材,但是,忽视对教材的仔细深入的研究,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机械地使用教材,照本宣科,生动的课堂变得枯燥的阅读,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更有甚者,地理教学的科学性、严密性受到质疑,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好教材,这无疑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 进一步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使用教材,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教材,认识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没有深入开展对教材的研究,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许许多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教学内容的不严密、不科学。由于没有认真熟悉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科学性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在听课过程中,有位教师讲“世界气候”一节,处理课后的活动3,第一个活动,填“温带气候类型”这位教师让学生填“温带沙漠气候”,显然是错误的;第

用好用足用活教材这个“例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610671729.html, 用好\用足\用活教材这个“例子” 作者:顾春雨王元讯 来源:《江苏教育》2011年第23期 教材只是薄薄一本,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把语文这门学科与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融入语文课堂,进而陪着学生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使其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教师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个例子,并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活例子。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有篇文章《会走路的树》,初看觉得课文情节简单,文字浅显,似乎不需要教,学生即可理解文意。这种课文怎样教学,才能更有效地用足教材这个例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用好例子,把简单的教材上出宽度 “宽度”是指由教材走向课程资源,由课堂走向日常生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内容。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在这里,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材成为了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在《会走路的树》这篇课文里,写小树与小鸟之间快乐的相处经历,只用了这么短短的一句:“从那以后,小鸟跟着小树去了许多地方,见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语言十分简练。课堂上,如何让孩子真正读懂读透这一句呢?我紧紧扣住“许多地方”、“有趣”,引发学生思考:他们去过哪些地方,见到了哪些有趣的东西?将这个问题铺展开来,给学生一个语言的环境,提供他们一些语言的素材,再给他们一些合理规范的语言形式,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练说,那么“许多地方”、“有趣的东西”就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也不是干巴巴的陈述。如“他们 来到(),见到()。”再如,“这时,小鸟一抬头,只见(),小树告诉他,这是()”等等,多样的句式、丰富的内容给了学生多元的表达空间。简单的教材因此有了宽度。 二、用足例子,把简单的教材上出厚度 “厚度”是指知识与内涵的增加、拓展、补充。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语文虽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学生的灵气、灵性是客观存在着的,但我们大量的语文教学没有将其激发出来,只是在挖掘教材里的东西而没有挖掘“人”本身的东西。语文教学向生活挖掘资源应该是语文教师一种自觉的意识,这种意识和自己的教学活动应该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是水乳交融的,这是生活的厚度、语言积累的厚度、感悟的厚度。 依然是对那句话的教学,如果一节课仅仅上到刚才那个层次,我们说课堂依然是肤浅的。“从那以后,小鸟跟着小树去了很多地方,见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仅仅是有趣吗?在伴随着

尊重教材,超越教材

尊重教材,超越教材 ──思想政治课教材处理的探索(祝国强) 祝国强 对象档案 祝国强男,1959年生。浙江省特级教师、功勋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曾获浙江省、全国首届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享受教授级待遇、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浙江省、宁波市中学政治教学学会会长。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模式。撰写各类文章100余篇,公开发表30余篇,参加编写或主编的教学用书、教育理论专著15本,已完成或正在主持、参加国家、省、市、县级课题近10项,其中4项获省、市级奖励。典型课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育(教学)格言,甘于寂寞,崇尚自主,追求个性。 采访人 骆柏林,浙江省余姚中学一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 行为描述 在高一思想政治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教学中,师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共同学习、探讨了“农业是什么”、“农业为什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及“我国农业的现状怎么样”等内容以后,按照教材应该进入整个课题的落脚点──“我国农业应该怎么办”问题的学习和探讨。如果严格依照教材进行学习和探讨,这个问题已经阐述得相当清楚。只要利用教材从两个方面(一是走发展“一优两高”农业之路,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简要落实即可。然而,我没有这么做,而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地设计了一组讨论问题。下面是课堂片断实录。 教师:面对我国农业的现状,我们的国家应该怎么办?农村和农民应该怎么办?我们青年学生又应该怎么办? 提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教材的内容,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应结合自己对农业的了解和对我国农业现状的看法,广泛而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学生思考议论之后,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谈各自的看法。 A同学: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国家应深入研究世贸组织的各项规则,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我国农业的规则。如在世贸组织的规则中对农业有“黄箱”、“绿箱”等政策,通过国家的适当补贴,降低成本,提高我国农产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教师: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农民不仅得到国家的补贴少,而且负担过重,收入增长速度减慢。应采取哪些措施把农民过重的负担降下来,从而加快农民收入的增长? B同学:切实搞好“费改税”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规范对农民的收费,用税收的方式把各项费用固定下来,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C同学:实施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战略,也可以加快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也能够加快农民的收入。

如何进行教材的适度延伸拓展

中心发言人发言提纲(第20周): 如何进行教材的适度延伸拓展 柯奕国 新教材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材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能够对教材的绝对权威提出挑战,作出有个性的演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及时增删、延展固有观念,创造出有益于师生对话的氛围,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它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首先要成为一部书,一部非常生动、丰富和深刻的教科书。这种专业自觉不仅是外界赋予的权利,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内在追求。用活教材,就是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第一、点亮教材细节。有的教师潜心设计“小动作”,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化效果,这些“点睛之笔”源于教师对教学本质的深刻领悟。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细节的开发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编写已经给出完美的作品,教学时只需搬用就行,他们考虑的大多是用得像不像,而较少思考“有没有更好的用法”。其实,许多教材细节还需教师多加推敲,用心琢磨,把教材细节做“亮”。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教材细节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思维空间,让教材细节丰盈课堂,使之能够生发锦上添花、以小见大的效力。 第二、填补教材“空白”。新教材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和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呈现结论,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教学的灵活性增加了,教师的选择空

用实、用活、用好新教材

用实、用活、用好新教材 摘要: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验。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数学思想用活教材 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一书中指出:“作为课程改革的一方面,现行的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被看做完全理想的,它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改进的过程,广大一线教师不仅可以而且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纵观当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北师大版”,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不管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基本理念,这不仅结合了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力求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下面我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谈谈做法。 一、“用实”教材――贴近学生实际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

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以学生有所体验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验。”例如,教 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3“比赛场次”时,因为学生 平时喜欢打乒乓球,所以笔者将教材内容进行了置换,以班上坐着的学生为直观素材,一列为一组,坐着的学生有8列,正好8组,每组选一个同学代表本组参加乒乓球比赛,如果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多少场?这个学生生活实际素材和教材呈现的问题是一致的,只是参赛队由4个队变成8个队,看似复杂了,不过由于学生熟悉的生活 场景,不但能沟通数学与体育的密切联系,而且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然后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首先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上台,先上来两名同学,让学生判断有几场比赛?第三、第四……第八个上台呢?紧接着,我以问题情境为契机,让学生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每一个同学所处的位置看做一个点,用两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名同学之间的一场比赛,那么线段图的模型就凸显了。如下表: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后,会用列表或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并巧妙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

立足教材并努力超越教材

立足教材并努力超越教材 ——《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后坑小学庄琼霞

立足教材并努力超越教材 ——《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从课堂扩展到家庭及儿童的生活空间,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空间和弹性,教学有一定的开发性。对于教科书的使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讲到“本课程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着这个理念,教学中应立足于教材并努力超越教材。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大力拓展课本丰富的文本内涵 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备教材。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使课程更加贴进生活,教师必须从被动的执行教材转变为主动参与课程、融入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经验和对学情的了解,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1.巧妙地运用书中的图例 《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新展现内容。图片撷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某个生活场景的定格,虽是静态的,但每个事件都有发生的不同过程和不同细节。这就要求教师用图片去“引发”儿童对自己真实生活回忆,“激发”儿童对真实问题的反思、探究。如教学《我在长大》一课,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由图中学生身高的变化,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从自己身高、体重、衣服的变化,从自己本领的增加,从自己变得懂事等方面证明自己长大了。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全面地认识成长的含义。 2.精心地处理教材的留白 《品德与生活》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的。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着跳跃、交叉等现象,就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了许多可以填补的空白点。对于教材中的留白,我是这样认为的,它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多重意义。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性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留白处有的引发道德问题,有的引导学习科学知识,有的激励探究学习方法,有的着力提高生活技能;有的是对他人的评价,有的是小组合作的结果…… 对于留白,教师可以让学生书写,有的只需口头讨论,有的可以让他们绘画,有的可以把活动时的照片、查到的各种图文资料进行剪贴。对儿童而言,最有教

立足教材 超越教材

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发表时间:2016-05-26T15:48:18.5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1期作者:雷红杰[导读] 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中心小学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案例与反思◆雷红杰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中心小学271406 【案例背景】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青岛版数学教材以其独特的生活化选材,情景串引出问题串设计思路,以及注重知识联系的编排结构等等让我们倍感新颖、亲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在领略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教材设计便存在知识探究过程“环节缺失”的问题。针对因教材设计而带来的问题,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确立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灵活性的改良教材的教学构想。下面的案例便是对这一构想的初步尝试。【案例】 新课标内容标准对最小公倍数提出的要求: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了解因数、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比较丰富,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学习打下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根据要求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过程:情境引入:从今天起,小明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都休息时,全家一块去公园玩。小明至少要等几天可以去公园玩,你能帮他算算吗?生: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32、36……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36、42……. 爸妈的休息日:12、24、36…….. 最早的一天:12 师:大家观察: 第一排数有什么特点?(4的倍数)第二排数你发现什么?(6的倍数)第三排数你发现什么?(4和6的公倍数)第四排数你发现什么?(4和6的最小公倍数)(这里借助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让学生借助“时间”这一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分析与反思】 数学是要讲道理的。道理讲不清,学生即便对某些方法临时掌握,那也只是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上,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一、教材的漏洞: 1.缺少了由列举公倍数找出最小公倍数到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中间环节:即“认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既含有这两个数的公有质因数(只出现一次)又含有这两个数的独有质因数”。 2.缺少了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更优化:即“认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不仅可以除以它们的公有质因数,而且还可以除以它们的公因数或最大公因数”。 二、优化的策略: 从上面的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为了弥补上面提到的两点不足,注重了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将分解质因数与求最小公倍数有机结合,意在让学生发现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质因数特点,从而为正确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方法的理解做了诠释说明,让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加明晰。二是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在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即除以两个数的公有质因数的基础上作了有益的延伸。 三、优化后的反思: 1.教材处理的完美性在于尊重知识的形成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并将这两者有机结合。 而我们在备课时,往往盲目地认为教科书上呈现的例题解决方法便是最佳方案,无需深化处理。其实,恰恰相反,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处理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 2.对教材的改造、创新源自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把握。 针对脱离学生实际的信息窗,我们可以另创情景;针对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我们可以预设铺垫;针对难度大、信息量大的的课题,我们可以打破规定的课时界限;还有前面说到的针对探究过程“环节缺失”的问题,我们可以“穿针引线”,弥补缺失等等,这些都应成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主流。

活用教材 用活教材.

活用教材用活教材 李慧【摘要】: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观念从“讲教材”转变为“用教材”。 【关键词】:活用教材创新教学教学方式多元评价教学效率【正文快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适应社会及科技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大量培养人才。教师更是要创新教学,培育出适应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这就要求我们要打破传统、机械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大胆地创新教材,达到真正的活学活用。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观念从“讲教材”转变为“用教材”。 下面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来谈谈我们数学教师该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一、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教材。 现行教材所安排教学内容和所体现一般的教学思路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教师备课时不能一味的照搬照用,而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思考。我们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由教材的“执行者”变成

教材的“创新者”,不完全依懒教材,细心揣摩,勇于改进教材、重组教材。例如九册教材的应用题的安排顺序:先是三步计算复合应用题,而后才是方程应用题。一开始我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进行教学,可结果是强化算术解后,学习方程解时学生的思考方法无法转变过来。虽然列的是方程,而思维方式停留在算术方法上。如:王老师买了3只同样的热水瓶,付出100元,找回29.2元,每只热水瓶多少元?很多同学受算术解的影响列出的方程是:(100-29.2)÷x=3。我们知道算术和方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思考方法。算术解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找出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而方程解是要让学生找出题中最基本的量之的等量关系,而后根据等量关系设未知量为x后布列方程。如果先教算术解,后进生受负迁移的干扰很大,结果先入为主,学会算术解学不会方程解。根据学生的这个情况,近几年我在重组教材的基础上改变了编排顺序,在教学方程的意义后,直接教学方程应用题,强化方程应用题如何来找出题中等量关系。学会方程解后,问学生还可以用以前学的方法解吗?学生自然想到了算术解。然后让学生比较同一道题,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所以思考方法也不一样,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解题方法。经过重组后,学生学的很轻松,而且可以把这两个例题融在一起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改革,其突出了:注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

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随着新课程实验教材的实施,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防止教学中机械地“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我们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课改的基本理念: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这就要求老师既应以实验教材为主要依据,也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对新课程实验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要立足于教材,超越教材,遵循的原则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避免盲目改编浪费工夫。因此,使用教材时,我认为应该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结合。 一、与学生学习兴趣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众所周知,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体验。因此,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时,应该关注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也:“教材的创造应有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身边与

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于是,我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如,在教学加减法《小小图书馆》时,我把教材中的情境图改为实际借书情境。在课前组织部分学生当图书馆管理员,其余同学可以自由借走喜爱的图书。上课时,学生根据管理员汇报借书的数目,非常感兴趣地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并且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解决问题。特别在解决“自己喜爱的图书还剩几本?”时,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新教材中“分一分与除法”,教材中是先教学除法的含义,再出示除法算式,相对枯燥。我进行尝试,从连减的算式直接引出除法算式。师:4个桔子装1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学生动手分)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4-4-4=0师:表示12里面有()个4。生:12里面有(3)个4。师:3个桔子装一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3-3-3-3=0,表示12里面有(4)个3。师:2个桔子装1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2-2-2-2-2-2=0,表示12里面有(6)个2。师:这么写很麻烦,有没有简便的列式方法?从而引出了除法。这样的教学和乘法的引入相呼应,学生更易理解除法的含义。

用好用活课本素材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议论文论据的灵活运用 福建泰宁一中陈昭平学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常常面临无材料可用的尴尬局面。议论文写作需要丰富翔实的论据,而丰富翔实的论据离不开积累。人们常说“厚积而薄发”,强调的就是积累的重要性。但是中学生学习任务重,缺乏宽裕的时间和从容的心态来积累写作素材,因而常常导致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其实,学生在写作中真的没有可用的素材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情况是学生缺乏对素材的发现和挖掘,要想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解决议论文缺乏鲜活论据的问题,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内求”,即把目光投向课本,深入挖掘并恰当使用课本资源,使课本资源成为服务于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课本资源作为写作中的素材库,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以下三类资源: 一、课本中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材料。 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作者,他们的文章和道德都堪称楷模,他们身上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人类的精神丰碑。如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陶渊明,鲁迅、巴金、曹雪芹等大量作者,如果能较为全面地理解这些作者的生平事迹,借助所学课文加深对他们精神价值的理解,就能有效地将他们化作写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比如孟子这一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学生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等文章,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文章的学习,更全面地介绍孟子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梳理、积累,以便使这一课文作者成为有效的写

作素材。从孟子为推行他的仁政思想而不懈努力来理解他的理想和执着精神;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理解他的人格和操守;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来理解他的成才观;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来理解他的团结意识;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来理解他的怀疑精神······多方面的介绍和挖掘能有效的使素材的使用价值多面化。 二、课本中的人物和事件材料。 课本中有大量的人物和事例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来源。有来自诸子百家的,如《劝学》、《逍遥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来自史传文学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苏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来自后人阐发历史的政论文,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也有古人游历山水的散文,如《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赤壁赋》等等,其中所述的人物和事件,经过发掘也可成为学生写作的绝佳素材。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事例可以用于多个话题: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进一步则互伤,退一步则双赢;宽容大度的胸襟更易感化人;要勇于改错;人才也需伯乐推荐等。 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以讽谏的方法终获成功的事例,也可以适用多个话题:日常生活小事也蕴含着大道理,忠言未必逆耳,说话要讲究艺术,创新是成功的秘诀等。 三、课本中的诗文名句。

活用教材,自由实践,挖掘潜能——鹿和狼的故事 教案教学设计

活用教材,自由实践,挖掘潜能——鹿和狼的故事教 案教学设计 导读:教材分析: 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本课的写作思路是先叙述具体事例,再分析一事例产生严重后果的原因,最后从教训中概括出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文章故事浅显、道理深刻,是引导学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进行人文熏陶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学生要理解故事不难,难的是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维护生态平衡去保护环境。因此需要引导学生用各种学习技能去体验文本。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方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本课教学我打算鼓励学生作一个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我摒弃繁琐分析,重感悟体会。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历、已有的学习能力及丰富的情感,去感知课文;在编应用题、组织故事、还原画面、交流赏析句子等活动中,达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重点段落的体会,获得对语言的深刻感受和情感的美好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了解大自然中生物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科学地处理问题;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2、情感价值观 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不走向极端,不完全以习惯判断事物的好坏。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在自然中生物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科学地处理问题;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巧妙设疑 1、师:我们学〈〈蛇与庄稼〉〉一课,你记得蛇与庄稼之间具有怎么样的联系吗? 2、用下面几个词语说一段话,表达一个意思 蛇 田鼠 庄稼地 生态平衡 3、导入:同学们,小时候大人们经常给我们讲故事,你对“鹿”和“狼”各有什么印象?你知道它们与生态平衡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听听〈〈鹿和狼的故事片〉〉板书课题。 二、设计活动,激趣自学

用好“活教材”,激发“成长力”—疫情

用好“活教材”,激发“成长力” 潍坊市寒亭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王松杰面对疫情,中小学生居家“停课不停学”,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期间,我们充分利用“疫情”这一特殊亲身经历的“活教材”,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战“疫”这一教育契机,设计课程,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全学科的德育教育,让学生从中获取更多、更有力的成长动能。 敬畏生命教育。我们通过每天不断更新的疫情数据,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认识到,一个人,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更要尊重和热爱他人的生命,还要敬畏自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 责任担当教育。疫情爆发之时,84岁的“老英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率团队前往武汉一线;身患渐冻症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坚持在一线战“疫”;李文亮医生在与病毒的抗争中,不幸失去了年轻的性命;还有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4万多名医护工作者……这些“逆行者”的责任与担当,是我们战“疫”胜利的关键保障。我们引导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用实际行动,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来帮助别人,提高责任担当意识。

传统文化教育。在这一次疫情抗击战中,中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引导学生积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精神内涵,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感恩社会教育。从国家的安排部署,到全民在家“禁足”抗疫,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号召力和全国人民的凝聚力。新闻报道中,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大爱故事,温暖了每一个人。我们以此来引导学生感悟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优越性,感恩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感恩人间大爱的正能量。 实践探究教育。结合孩子对生活的好奇心,结合疫情实际,我们通过全国的疫情简报等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统计,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根据疫情分布情况,探究各地的地理、生态、资源、人口、经济和文化等知识,以此更好地了解祖国,了解国情。

解读 引领学生超越教材

解读:引领学生超越教材 ——浅谈解读教材的有效性 西昌市小庙乡小庙村小学马宗琼 引言:解释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复制、再现、重建或者恢复被解释者的原意。解释产生新的意义。——《解释学与教育》 我乡市级课题《小学教材的解读与拓展策略研究》得以立项,很大程度来源于我乡教师对老版教材的“情有独钟”和对现行教材的一些困惑。由于我乡中老年龄段的教师占绝大多数,接触以前的教材时间较久,多年的教学沉淀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与老版教材相匹配的教学风格。而对接二连三推出的不同版本的教材让我们有点应接不暇,我们来不及分析梳理西南版、江苏版,紧接着又得迅速投入到现行教材的研究中去。六年十二本书需要时间去梳理、去领悟、去沉淀。因此对刚刚发行完毕的十二本书的解读,挖掘整套文本丰富的内涵就显得非常必要。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解读的有效性呢?经过学习钻研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解读的含义。“解”是解释、弄清的意思,而“读”则是含有阅读,比较分析,研究的意义,这其实就是把握教材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与文本对话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成为读者,把自己当作学生感受,在课前对教材有一个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要通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掌握构成体系的各个部分,明确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把握每部分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编者的编排意图,然后将这些通过分析和理解,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同时解读教材中的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包括教材中的每个信息、提示语、练习等,把握好教材设计的意图。此时的解读应准确,力求达到“推敲”之细致,对教材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接着我们成为作者,去设计、去策化,如理解教材中插图的编写意图,为什么用这样的插图?有什么作用?怎么用?多问几个为什么,将知识从广度、深度方面进行拓展,尽可能将知识呈网状发散开去,对文本上出现的信息多想几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一步自然会发现每个插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活用教材,让语文教学魅力四射(完美整理版)

活用教材,让语文教学魅力四射 杂谈 0730 1549 : 活用教材,让语文教学魅力四射 我国过去的语文教学强调知识性,把理解教材当作最终目的,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两者均成了教材的奴隶。而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也就是说,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意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绝非唯一的课程资源。对于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使用。那么,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一、依托文本,让教材“宽”起来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均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是在立意取材、布局谋篇还是在遣词造句方面都各具特点,具有很强的典范性。这些特点,是在文学创作中谋求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从文章的语言特点着手处理教材,有利于促进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并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比如,教完《新型玻璃》,我让学生假想自己长大准备研制怎样的新型玻璃。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回忆语文教材中与创造发明相关的课文,让他们假想是未来的发明家,引导他们像发明家一样搞小发明,写小发明论文。学生们非常喜欢进行假想,积极性很高。他们写出的小发明论文有《新式黑板擦》《带铅芯的自动笔》《伸缩蚊蝇拍》《多功能折叠伞》《多功能手表》《废纸重造机》《环保垃圾筒》……有位同学甚至在大家

交流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未来的科学家就是我们自己!从以上教学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想象是新奇的,更是可以无限发掘的。他们的“异想天开”,他们的超乎常态的言行往往闪现着智慧的火花,这是他们创新意识的萌动。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作适当延伸与拓展,迎合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创设了思维的空间,教材变“宽”了。 二、重组内容,让教材“活”起来 新课程的每个学段都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新教材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它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与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谓重组,即以现有教材为蓝本,做好“加减法”,重组出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块。首先是做“减法”:教材中许多内容学生都能自己读懂,教师就没必要面面俱到地讲解,可以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剪裁,选出精华,作为核心,这个核心可以是训练点,也可以是情感点。然后是做“加法”:根据选取的核心,选编与之相关联的、适合学生需要的内容,再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教学块,以拓宽学习领域。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围绕“送别”这一情感点,选编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这两首诗,整合成以“送别”为核心的教学块,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了解古人不同的送别方式,体会各人送别时不同的心情。这样,既开阔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教材变“活”了。 三、拓展延伸,让教材“实”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见,语文课程与生活实践是息息相关的,它们之间是水

用好用活教材习题,增强数学教学有效性

练习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将教学过程变为引发学生“练”的过程,数学课的教学任务都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来实现。有效的练习有利于圆满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它既是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又是学生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由知识向能力、智力转化和发展的有效方法,还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检验教学效果、调控教学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练习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冷静反思数学教学有效性不高的现状、仔细探究其原因,教师对教材习题(以下简称“习题”)使用不当是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们都十分重视备课这个教学环节,但百密一疏,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或遗漏了对习题的研究,对习题的编排意图认识模糊,导致在习题使用上随意性大,对学生练习效果的评价手段和方式失当:上完数学课,常常是机械地按教材编排的顺序1、2、3……布置学生练习,批改作业方法简单,对的打个“√”、错的打个“×”,或者是应景性地写上几句评语、打个等级,点评学生练习情况时,往往就题论题、少有延伸拓展、学法点拨…… 笔者以为:用好用活习题,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需要引起教师足够关注。下面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以下简称“教材”)“乘法”单元为例,谈谈小学数学教材习题的有效使用策略。 一、细致推敲习题设计意图 教材习题的编排,是教材编写者一定的设计意图和训练要求的体现,其中既有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状况的分析,也有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预期结果(数学能力发展和数学素养提升)的期待。因此,细致推敲并准确把握习题的设计意图是准确选择习题使用策略、充分发挥习题的教学价值(功能)、提高习题使用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分析和把握习题设计意图可以从习题的教学价值和训练要求、习题间的前后联系三个方面考虑。“乘法”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基础上进行的。内容包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包括口算几百乘几十或几十几、几百几十乘几十)。教材充分利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笔算和口算方法,主动学习新的计算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教材安排了2个基础性练习(想想做做)和1个综合性练习(练习一),习题数量共34个大题(包括思考题2个)。习题从类型分,有用竖式笔算、口算、简单的实际问题、规律探究题、辨析题、开放题、思考题。从教学功能分,有模仿性练习、巩固性练习、应用性练习、拓展性练习。习题设计上具有以下特点: 1、利用迁移规律,促进认知同化。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充分利用

看窦桂梅老师如何超越教材

看窦桂梅老师如何超越教材 看窦桂梅老师如何超越教材 看窦桂梅老师如何超越教材 ——以窦老师执教《圆明园》为例 孙善利 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窦桂梅,于2004年11月13日下午在西安石油大学体育馆用两节课的时间执教了语文观摩课:《圆明园》。听课的是西安市黄河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学生,观摩学习的是来自全国的会议代表。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特别是如何才 能“用教材教”,是目前困惑不少教师的课题,窦老师 的《圆明园》课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立足教材 一、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现场 窦老师从文本提供的现场出发,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定位,以类似导游者的言语形式,带领学生“走 进圆明园”,在圆明园中观察,体验,思考,又带领学 生“走出圆明园”,对自己的游历进行反思。 在“走进圆明园”之前,窦老师用课件展示三副圆 明园遗迹图,问学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学生 有的回答“一片大火”,有的回答“一片废墟”,有的 回答“一片国耻”。窦老师没有给予评述,而是又让学

生选择圆明园被烧毁的语段反复朗读,问学生“感受如何”,学生回答,“我感到十分悲痛”,“我感到十分 可惜”。窦老师仍然没有给予评述。有了这样的形象铺 垫和情感铺垫,学生就自然而然的“我觉得自己走进圆 明园了”。在这一环节中,窦老师没有给予评述,没有 引导拓展或挖掘,因为时机不到,火候不到。 在引导学生“走进圆明园”以后,窦老师反复强化 学生的“亲历”心态。比如,窦老师课件展示圆明园景 观“蓬莱瑶台”、“平湖秋色”、“雷峰夕照”等20处后,问学生:“你喜欢哪处景观?”“你打算在这里看 多长时间?”让学生感觉景观就在眼前,自己身处现场。还有,“看完了吗?”“咱们再走——”等提示话语穿 插其间,更给学生以行为动态的暗示。 二、引领学生进行画面想象 窦老师展示的圆明园景观等课件是作为让学生进行 画面想象的引子,大量的画面想象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言语符号的解读产生的。比如,窦老师要求学 生对“统统掠走”和“任意破坏”的情形进行画面想象,学生创造描述出这样的场景:“字画古玩被一伙强盗塞 在袋子里背走了,袋子装得满满的,奔跑的时候有一些 掉在了地上。”“金银玉器装在大车上,大车发出吱吱 呀呀的响声。”“一个强盗打开柜子,瞪大了惊喜的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