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名词解释

动物行为学名词解释

1. 动物行为学(ethology):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

2.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化的科学。

3. 集体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指大量动物在特定情境下展现的群体行为,如鸟群迁徙、鱼群迁移等。

4. 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指动物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所表现的互动行为,包括交流、竞争、合作等。

5. 迁徙行为(migration):指动物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中进行的周期性长距离移动,如鸟类迁徙、鱼类远洋迁徙等。

6. 捕食行为(prey capture behavior):指动物在捕食过程中表现出的高度专门化、协调和复杂的行为。

7. 信号传递(signal transduction):指动物间通过特定的信号传递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方式。

8. 基因行为互动(gene-behavior interactions):指基因与环境、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动物行为表现的机制。

《动物行为学》考试中心

《动物行为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4分*5=20分) 1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与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动物行为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2 动物的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属后天性行为。 3 初级防御:防御行为是指任何一种能够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可区分为初级和次级防御,但这两个防御的概念只适用于种间而不适用于种内。初级防御不管捕食动物是否出现均起作用,它可减少与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有四种类型,即穴居、隐蔽、警戒色、拟态;次级防御只有当捕食者出现之后才起作用,它可增加和捕食者相遇后的逃脱机会。 4 领域:领域是动物竞争资源的方式之一,是动物(个体、家庭或群体)排他性地占有并积极保卫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不允许其他动物侵入,其内则含有占有者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如食物、巢地、配偶等。 5 迁移:迁移是动物群从一个区域或栖息地到另一个区域或栖息地的移动行为,尤其是指鸟类(迁徙)和鱼类(洄游)在一年的特定季节离开一个区域,后来又回到这个区域的周期性的移动。 6 优质基因假说:主要含义:①雄性个体在其存活技能方面存在着多方面的遗传差异②雄性个体的行为和装饰提供着自身基因实用价值的精确信息③雌性个体利用这些信息选择配偶,其配偶基因将有助于它产生特别有活力的后代。 7 亲代哺育:也叫亲代抚育或投资,就是指双亲为增加后代存活机会所做的一切事情,如,亲代对子代的保护、照顾和喂养。所谓亲代投资是指亲代靠牺牲再次生育的机会所做的可使更多现存子女发育到成熟期的任何事情。 8 拟态:一种动物如果在形态和体色上模仿另一种有毒和不可食的动物而得到好处,这种防御叫拟态。 9 性选择:即在两性的潜在生殖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其中一性对另一性的追求,其所选择的特征是用于竞争配偶和吸引异性。 10动物通讯:即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的过程。信号是用于交流信息的任何符号、状态和标志等,其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 二简答题(8分*5 =40分) 1观察动物的行为有哪些原则? (1)熟悉研究对象、坚持长期跟踪观察(2)在不被动物觉察的情况下进行观察(3)动物个体的鉴定和识别。 2 领域有哪些标记? 领域的视觉、声音、气味、电标记。 3 鸟类迁移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①使鸟类始终生活在最适宜的气候里,拥有丰富多样的食物来源,有利于维持它们强烈的代谢②因为养育后代需要大量的食物,这样可以为养育后代创造最合适的条件③在北方能最大量地孵卵,季节昼长,有丰富的昆虫,亲鸟能有机会充分收集食物④在北方敌害较少,而且这一年一度的脆弱幼鸟的出现不会促使敌害种群形成⑤使活动空间大为扩展,有利于繁殖和争夺占区的行为⑥有利于自动平衡,能使鸟关避免气候悬殊⑦提供了鸟类种群向新的分布区扩散以及不同个体间接触和交配的机会,因而在进化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亲代投资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亲代投资是指双亲为增加后代存活机会所做的一切事情,可以增加后代的成活机会,保证亲代最大限度地把基因传递给后代。 5 简述鳗鲡的洄游行为。 鳗鲡属的幼鱼在淡水中成长,至性成熟后迁移到大海中繁殖,之后又带着幼鱼迁移到淡水中生活,

拾卵作用名词解释

“拾卵作用”是一个动物行为学术语,指的是一种动物为了满足自身繁殖需求而寻找、搜集并占有他物的卵或幼仔的行为。这个行为常见于一些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等。 拾卵作用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得足够的卵或幼仔来孵化、孵化或养育自己的后代。拾卵行为可以发生在自己的巢穴内或他个体的巢穴、巢群或巢穴中。 值得注意的是,拾卵作用并不是所有动物都会表现出来的行为,而是在特定的物种、环境和个体条件下才会出现。不同物种的拾卵作用行为可能有所不同,也可能有不同的策略和技巧。 拾卵作用在生态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它可能会对卵的数

量、生存率和群体结构等方面产生影响。同时,拾卵作用也可能导致对其他个体或物种的竞争和冲突。 拾卵作用是动物在为满足自己繁殖需求而寻找、获取和保护他物的卵或幼崽的行为。这个行为常见于一些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等。 拾卵作用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足够数量的卵或幼崽,以便自己能够孵化、孵化或养育后代。在进行拾卵行为时,动物可能会寻找其他个体的巢穴、巢群或巢穴,并尝试获取其中的卵或幼崽。一些动物会通过各种方式,如偷窃、抢夺或操纵其他个体,来获取卵或幼崽。 拾卵作用的表现形式因不同物种而异。例如,有些鸟类会在其他鸟类的巢中产下自己的蛋,以便利用对方的照料行为来孵化和养育幼崽。而有些鱼类会在其他鱼类的筑巢中产卵,确保自己的卵在养护有保障的环境中孵化。 拾卵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能对卵的数量、种群结构和生存率等产生影响。此外,拾卵作用还可能导致物种间的竞争和冲突,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总之,拾卵作用是一种动物为了满足繁殖需求而寻找并占有他物的卵或幼崽的行为。这种行为在不同物种中表现出多样性,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动物群体的繁衍产生重要影响。

动物行为名词解释

动物行为名词解释 动物行为名词解释 正文: 动物行为是指动物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和行为方式,涉及到动物的认知、情感、社交、行为模式等方面。动物行为的研究是动物行为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对于了解动物行为的本质、行为的变化规律以及动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动物行为名词解释: 1. 动物行为学:研究动物行为的学科,包括动物行为的特征、行为的变化规律、行为的习得等方面。 2. 神经元: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以及神经元的电活动和化学信号传递。 3. 反射:指神经元通过特定的电信号传递,将信息传递给下一层神经元的过程。 4. 学习:指动物通过经验积累和学习,逐渐掌握新的行为特征的过程。 5. 行为模式:指动物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的固定的行为模式,是动物行为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6. 社交行为:指动物之间的互动行为,包括友好互动、竞争、攻击等行为。 7. 标记行为:指动物通过使用特定的标记来识别自己的族群或领地,以维持领地秩序和保护自己的族群。 8. 节律性行为:指动物在不同时间点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如睡眠、进食、繁殖等。 9. 适应行为:指动物适应环境变化后,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如迁徙、伪装、

警戒等。 10. 社会行为:指动物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如合作、互助、竞争等行为。 动物行为名词解释的内容非常丰富,这些名词的解释对于深入了解动物行为的本质、行为的变化规律以及动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动物行为名词解释的内容还可以与动物行为学的其他研究方向结合,如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环境科学等,进一步深入研究动物行为的本质和机制。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解剖、生理、生态和行为等方面的学科。它以观察、实验和研究的方式,探索和理解动物的生命现象和规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动物生物学名词的解释: 1. 纲(Class):是生物分类学中的一个主要分类单位,是在门和目之间的一个层级。同一纲中的动物具有相似的特征和组织,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目、科、属和种等更具体的分类单位。 2. 解剖学(Anatomy):研究生物体结构和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动物解剖学研究动物的内部和外部形态,包括各种器官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功能等。 3. 生理学(Physiology):研究生物体各种生命现象、机能和活动的学科。动物生理学关注动物的生理过程、身体功能和适应性等,如呼吸、消化、循环等重要生理过程。 4.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食物链、生态位和栖息地等。 5. 进化(Evolution):指物种通过遗传和变异的过程逐渐发展和改变的过程。动物生物学中的进化研究涉及到物种起源、演化和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

6. 行为学(Ethology):研究动物行为和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的学科。动物行为学关注动物的内在行为模式、交流方式和生存策略等,如捕食行为、求偶行为和迁徙行为等。 7. 遗传学(Genetics):研究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化的学科。动物遗传学研究动物基因的组织和表达,以及基因在动物种群中的分布和变异等。 8.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动物种类的丰富性、分布和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9. 物种(Species):在生物学中,物种是指能够自由繁殖并且能够繁衍后代的一群相似个体。物种是生物分类学中的基本分类单位。 10. 共生(Symbiosis):指两个或多个物种在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关系。动物共生关系可以是互利共生、互不利共生或寄生等各种形式。 以上仅是动物生物学中的一部分名词解释,这些名词反映了动物生物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动物生物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动物世界。

反刍名词解释动物学

反刍名词解释动物学 动物学是一门学科,致力于探索动物的行为,体态,繁殖,进化及其生态关系的科学。它涉及动物演化,行为,生态学,系统学,基因学,保护等研究方向。动物学是一门实用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学科,它不仅增强了各种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为世界上的多种动物的保护和认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反刍是一类动物的特征行为,它可以分为上反刍和下反刍。上反刍是动物在吃完食物后,再把食物咽回去,然后用牙齿研磨,用舌头咀嚼,然后再吞咽,这样可以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而下反刍则指动物在吞食时,在食物块滞留在食道中时咽回,用舌头咀嚼、滚动,然后重新吞咽,达到有效利用食物的效果。由于上反刍和下反刍在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成为动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反刍行为对动物的生态关系有深远的影响。正常反刍行为可以增强食物的利用效率,改善动物的营养,加强动物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进化程度,进而影响动物的生物多样性。而反刍行为还会有助于动物在自然环境中占据优势位置,通过竞争减少竞争对手的存活率,保护本种。 反刍行为也是动物行为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反刍行为的形式十分丰富,比如,不同物种采用不同的反刍技巧;反刍行为的频率也有别,有的物种反刍频率高,有的物种反刍频率低;反刍行为的影响力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温度、光照等因素,而有的物种反

刍行为会受到季节性、月份性等影响。 动物学家们也发现,反刍行为会影响动物的遗传特征,反刍行为会影响动物群体的生态特征。他们认为,反刍行为对物种优势也有影响,通过反刍行为,优势物种可以把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抑制竞争对手,进而发挥优势地位。因此,反刍行为对动物群体的繁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反刍行为的研究还为动物的保护和认知提供了重要依据。反刍行为对动物的繁殖也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反刍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繁殖习性,为繁殖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从而促进动物的繁衍。而反刍行为的研究也为动物的认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比如反刍行为的演化有助于动物的纬度认知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动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总之,反刍行为是动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反刍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行为,繁殖习性以及认知能力,为动物的保护和认知提供重要依据,也为动物生态关系和进化问题提供有益研究。

狭义的名词解释

狭义的名词解释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名词,有些名词可能非常熟悉,但在学 术领域或者特定专业领域里,这些名词往往有着狭义的定义。本文将以狭义的名词解释为主题,探讨一些常见名词的专业定义和其在特定领域中的应用。 一、知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知觉是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获得 对外部事物的认识和体验。然而,在心理学领域,知觉具有更加具体和严谨的定义。心理学家认为,知觉是一种对感觉刺激进行处理和解释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感觉刺激的接收、转换、加工以及对其进行有意义的解释。此外,知觉还涉及到知觉心理学中的各种现象,如感觉错觉和感知变形等。 知觉不仅仅存在于人类,动物也具有各种各样的知觉能力。比如,蝙蝠通过超 声波感知周围环境,海豚则通过声纳来捕食。这些狭义的名词解释在生物学和动物行为学领域中非常重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的行为和生理机制。 二、区块链 区块链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技术创新,被广泛应用于加密货币领域。然而,针 对区块链的狭义解释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技术的本质和功能。从技术角度来看,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和分布式的数据库技术。它通过将数据使用密码学方法进行加密,并以“区块”的形式进行链式连接,实现了数据的可追溯、不可篡改和安全共享。区块链技术的狭义定义使其适用于诸如数字身份验证、供应链管理、智能合约等领域。 区块链的出现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传统中心化权威体系的一种挑战。其 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得区块链在金融、医疗、物流等各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然而,区块链技术还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和安全风险,未来的发展仍需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性的生物名词解释

性的生物名词解释 人类作为高等生物,生活在世界上。而生命的延续和繁衍,离不开一个极其重 要的生物特征,那就是性。 性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它贯穿了整个自然界,包括人类在内。从生物学 的角度来看,性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本文将通过对一些相关的生物学名词的解释,来探究性在生物世界中的意义和作用。 染色体:染色体是性的诞生和遗传的关键。在人类和多数动物中,细胞核内存 在着一组染色体,它们携带了个体的遗传信息。人类的染色体呈非常特殊的结构,分为两类:一对性染色体(X和Y染色体)和22对体染色体(自动染色体)。性 别决定的关键在于性染色体。女性拥有两个X染色体,而男性则是一对X染色体 和一个Y染色体。这种染色体的不同组合决定了个体的性别。 性别:性别是指个体在生物分类上表现出的区分特征,包括雌性和雄性。在大 多数物种中,性别在生物的繁殖和生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性别决定机制,例如刚才提到的X和Y染色体,还有其他机制如环境和温度因 素等。性别决定了个体在繁殖中扮演的角色,例如产卵和受精。 生殖器官:生殖器官是生物繁殖和性行为的重要器官。在人类中,雌性拥有子宫、卵巢、阴道和乳房等器官,而雄性拥有睾丸、精囊、附睾、尿道和阴茎等器官。这些器官的存在和功能是为了保证生物繁殖的进行。不同物种的生殖器官形态和功能上有着诸多差异,都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繁殖策略和环境。 性别特征:性别特征是雌性和雄性在外部表现上的区分特征。雌性常常表现为 较细小、曲线较明显的身材,带有更多的脂肪组织;而雄性则通常比雌性更大、更有力、更有肌肉。在羽毛、角、鬃毛等方面,雌雄性有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外观特征。性别特征对于物种间的选择和繁殖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延迟强化名词解释

延迟强化名词解释 延迟强化是行为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进行学习过程中,一个行为的强化是在延迟一段时间后进行的。在延迟强化的情境下,被学习的行为和强化之间存在时间间隔,这个时间间隔称为延迟强化期。 延迟强化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动物行为和人类学习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动物行为学中,延迟强化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动物的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而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延迟强化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技巧,能够提高学习效果。 延迟强化的经典实验是沃尔特·迈什尔的“棉花糖实验”。在这 个实验中,迈什尔将孩子们分为两组,第一组孩子将被给予一个棉花糖,并告诉他们如果能够等待一段时间不吃这个棉花糖,就能得到第二个棉花糖。而第二组孩子则被告知不等待就只有一个棉花糖。实验结果显示,那些能够坚持等待一段时间的孩子,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更好的认知和社会能力。 延迟强化的解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看,延迟强化通过建立了一种行为和强化之间的条件反射。延迟强化期间的行为呈现,增加了人们对于获得强化的需求,从而增强了行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延迟强化与奖赏系统和大脑中的相关组织有关。研究发现,当人们等待延迟强化时,奖赏系统中的多巴胺水平会上升,并在强化到来时达到高峰。这说明在延迟强化过程中,大脑会逐渐建立起对奖赏的预期,在等待的过程

中自我调节行为,并为后续的奖赏做出决策。 除了以上的解释,延迟强化还可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将其视为一种对于即时满足的抑制能力和对未来奖赏的规划能力。通过延迟强化,人们能够推迟即时满足的需求,更好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行为,更有可能实现长远的目标。 总的来说,延迟强化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过程,涉及到行为的持久性、奖赏系统和意志力的发展等多个方面。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延迟强化能力,更好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取得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效果。

行为观察的名词解释

行为观察的名词解释 行为观察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用于观察和记录人类和动物的行为。通过观 察行为,研究者可以了解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反应和互动,并从中获得有关心理、社会和生物学等方面的信息。行为观察是一种直接、客观的方法,可以提供丰富的数据,用于研究和理解行为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 行为观察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模式,以揭示潜在的关系和规律。通过观察行为,研究者可以收集到一系列的行为数据,如频率、持续时间、强度等,从而推断出个体的态度、情感和动机。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被研究对象的行为特征,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行为观察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如心理学、教育学、动物行为学等。在 心理学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来了解其认知过程、情绪表达和人际关系等。在教育学中,行为观察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进度,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在动物行为学中,观察动物行为可以揭示物种的社会结构、求偶行为和适应能力等。 在进行行为观察时,研究者需要有一定的观察技巧和方法。首先,明确观察的 目标和研究问题,确定要观察的行为类型和时间段。其次,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和工具,如录像摄像、记录表格等。研究者需要冷静客观地记录和描述观察到的行为,尽可能减少主观偏见的影响。此外,研究者还需注意环境因素的干扰,例如噪声、时间和场所等。 尽管行为观察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观察到的 行为只是表面现象,无法完全揭示个体内心的动机和情感。其次,观察者的主观偏见和误解可能会影响观察结果的准确性。此外,长期的观察工作可能对观察者的精神和体力造成一定的负担。

畜牧学的名词解释

畜牧学的名词解释 畜牧学是农业科学中研究养殖动物的学科,主要涵盖动物遗传育种、繁殖生理、营养与饲料、疫病防控、动物行为等方面的内容。在畜牧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下面将为大家解释几个关键的名词。 1. 基因组学 基因组学是指研究生物个体基因组的科学,其中包括研究基因组结构、功能、 组装和调控等方面。在畜牧学中,基因组学的应用非常广泛。通过对动物基因组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品种的遗传特征,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育种,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2. 繁殖生理学 繁殖生理学是研究动物繁殖过程中机体内部生理变化的学科。它关注动物繁殖 周期、性腺发育、生殖激素合成和调控等方面的内容。在畜牧学中,繁殖生理学的研究对改善繁殖效率、提高种植物种质和保护稀有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3. 营养与饲料学 营养与饲料学是研究动物营养需求、饲料品质和饲养管理的学科。动物的生长 发育和产出性能与其饮食结构密切相关,合理的饲养管理和优质的饲料可以提高动物生产效益。在畜牧学中,营养与饲料学的研究可以为养殖业提供科学的饲养指导,并优化动物产品的品质。 4. 遗传改良与育种 遗传改良与育种是指利用遗传学原理,通过选择、杂交和基因改造等手段改善 动物的遗传性状,提高其经济效益和适应环境能力。在畜牧学中,遗传改良与育种是提高动物品质和生产力的重要方法。通过对遗传基因的优化组合,可以培育出更适应环境、抗病能力更强的新品种。

5. 疫病防控学 疫病防控学是研究动物疫病发生、传播和防治的学科。在畜牧业中,动物疫病 是一大生产风险。疫病的爆发不仅对养殖业经济造成损失,还对公共卫生产生影响。因此,疫病防控学的研究对于保障畜牧业生产的稳定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6.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研究动物的行为模式、习性以及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畜牧学中,动物行为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动物的行为需求,优化饲养管理,提高动物福利。同时,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还可以为动物健康与行为障碍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畜牧学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其中有许多名词和概念都具有重要的理 论和应用价值。从基因组学到动物行为学,这些名词向我们揭示了养殖动物生物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的奥秘。通过不断深入研究这些名词所涉及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畜牧学知识,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鱼类行为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鱼类的趋性:自由运动的动物受到外界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朝向一定方向运动,这种反应称为趋性。趋性是适应性行为的最简单方式。鱼类的趋性包括:(1)趋光性(指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特性),包括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2)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等行为中期重大作用。 (3)趋音性(鱼类能够依靠内耳和侧线对各种声音刺激产生相对灵敏的感觉,并会由此出现各种行为反应) (4)趋流性(大部分鱼类的生活都不同程度的与水流有关,趋流性在鱼类的洄游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5)趋化性(鱼接近饵料的行为是由趋化性所决定的) (6)趋电性(7)趋触性(8)趋地性 2.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又可称为ESS。环境的每次大变动都会引起种群的不稳定,但一旦一种ESS确定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3.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注:帮手鱼存在的原因: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 充当帮手的远期利益: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 4.领域行为:是动物的一种重要行为。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动。 鱼类领域行为: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5.生理学变色:动物在在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短暂改变体色的现象,变色非常迅速,当刺激消失时立即恢复原来的体色。由色素在色素细胞中的重新分布引起。 6.形态学变色:动物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体色,变色速度较慢,持续时间较长,体色相对稳定。包括色素细胞数量的变化和每个色素细胞中色素含量的变化。 7.鱼类的巡航游泳速度:鱼类在正常状态下自然游泳的速度,又称耐久速度或巡航速度。鱼类用这样的速度游泳时,可以持续、耐久地作长距离的运动。它包括长距离的洄游速度,有海流时的游泳速度,个体的游泳速度和结群时的游泳速度等 8.鱼类的视觉运动反应:是指动物为了将其视野内的运动目标留在视网膜上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 9.常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常温动物。 10.集群行为:鱼类的集群行为是指鱼类间的集体合作行为,这种合作可以仅表现为暂时的和松散的集群现象,但更典型的是鱼类组成一个有结构的永久性社群,其中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和维持中均起着重要

条件反射名词解释

条件反射名词解释 条件反射是一种基于特定刺激产生特定反应的学习过程。它在行为心理学和动物行为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被广泛用于研究学习、记忆和行为形成的机制。 条件反射的概念最早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他通过实验发现,当狗在听到铃声时,提前受到食物的刺激,会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应。经过多次重复的刺激和反应后,狗在仅听到铃声时也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即条件反射。而铃声这一刺激称为条件刺激,唾液分泌则是相应的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形成离不开两个重要要素: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刺激,它会引起一种特定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在学习之前就已经存在。条件刺激是一种最初没有引起反应的刺激,但经过与无条件刺激的重复联结,最终会引起特定的反应。 在条件反射过程中,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之间的关联被称为条件性刺激-反应(CS-CR)的联结。这种联结是通过无条件 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触来形成的。当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重复出现时,条件刺激逐渐成为一个信号,告诉动物或人们,无条件刺激即将到来,从而引起条件反射的产生。 条件反射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习得阶段和消退阶段。在习得阶段,动物或人经过多次重复的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联结,达到条件反射的形成。而在消退阶段,如果条件刺激不

再与无条件刺激同步出现,条件反射的强度会逐渐降低,最终消失。 条件反射具有普遍性和特异性的特点。普遍性指的是条件反射学习过程在各种动物和人类中都存在,并表现出相似的规律。特异性指的是条件反射对刺激的特异性反应,即不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反应。 总的来说,条件反射是一种基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连结形成的学习过程。它在生物学和行为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动物训练、儿童教育还是临床治疗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