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城市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

城市管理作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城市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旨在对城市管理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揭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热点问题。

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

城市规划是城市管理的基础,两者紧密相连但又有着不同的重点和目标。城市规划主要涉及城市的规划布局、土地利用和建筑设计等方面,而城市管理则更侧重于城市运营、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然而,二者之间的界限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模糊,需要综合考虑。

城市管理的发展历程

城市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演变。早期的城市管理更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服务,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近年来,城市管理逐渐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向多元化、整体化的治理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城市管理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向

1. 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管理

城市管理需要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考虑可持续性问题,包括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方面。近年来,许多研究聚焦于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

2. 城市治理与社会参与

城市管理涉及到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市民、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城市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需要通过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合作来实现。城市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如何促进社会参与,提高城市治理的质量和效果。

3. 城市管理的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智慧城市、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中,从而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城市管理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

结论

城市管理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关注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社会参与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管理研究的蓬勃发展和创新思路。未来,城市管理需要跨学科的研究和综合治理的实践,以更好地适应城市化进程并推动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Batty, M. (2013). The new science of cities. MIT Press.

2. Glaeser, E. L. (2011). Triumph of the city: How our greatest invention makes us richer, smarter, greener, healthier, and happier. Penguin.

3. Healey, P. (2007). Urban complexity and spatial strategies: Towards a relational planning for our times. Routledge.

4. Hollands, R. G. (2008). Will the real smart city please stand up? City, 12(3), 303-320.

5. Newman, P., & Thornley, A. (2012). Planning World Cities: Globalization and Urban Politics. Palgrave Macmillan.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作者:沈兴辉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15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大量村镇、市郊演化为城市,引起了学界对城市发展尤其社区建设的普遍关注和浓厚的研究兴趣。各类有关城市社区建设的文献材料、学术成果源源不断的涌现,为社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在充分研究各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内社区研究进行了总结,并从社区概念、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发展的历史沿革、社区服务以及社区文化等几个方面对社区研究进行了详细分类,在此基础上,笔者就我国社区建设方向提出个人看法,并就社区研究的新领域做出预测。 [关键词]社区概念社区治理社区文化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34-01 一社区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从社会学角度对社区概念进行界定,多强调地域性的概念,通过与社会、国家、城市、社会群体等不同概念的对比中得出社区的含义,“更多的社会学家是从一定地域社会关系结构的角度,或者从社区的功能与地域空间相结合的角度社区下定义”。 一种观点从社区与社会对比的角度诠释社区概念,“在方法论上,社会是一个一般的概念,它的性质是无法使用实证资料来论证的”,“研究者只能做出范围较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社区研究,从社区研究中取得实证资料来论证社区的性质并进而推出社会的性质”。这种定义方法将社区作为社会的特例,是从哲学角度对社区进行的界定。它比较重视社区、社会的对比,并对这两种经常被人们搞混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基本厘清了社区、社会的含义;不足之处在于它只是用对比的方式告诉了人们社区不同于社会,而缺乏从自身出发的论证,没有明确指出社区应该包含的基本要素,因而无从说明社区的本质。 另一种观点是从社区与国家、城市及社会共同体的对比关系中对社区加以解释。该观点认为国家“始终是和主权不可侵犯的要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社区是“早在私有制产生之前人类就有了自己的共同体方式”,社区要表达的是“居住在同一社群、同一地方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模式”,因而从本质上或者是产生历史上,社区和国家都是截然不同的。当论述社区和城市的关系时,“城市是人类劳动分工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而社区“既可坐落于农村又可坐落于城市,二者具有一定的交叉性”。与社会群体的对比关系中,作该观点认为社会群体是“由一定社会交往关系联结起来的人类集体生活共同体”,血缘、地缘、业缘起纽带作用,而社区则是“地域特色鲜明的社会共同体”,其中加入了地域性的要素。

城市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城市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 城市管理作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城市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旨在对城市管理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揭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热点问题。 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 城市规划是城市管理的基础,两者紧密相连但又有着不同的重点和目标。城市规划主要涉及城市的规划布局、土地利用和建筑设计等方面,而城市管理则更侧重于城市运营、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然而,二者之间的界限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模糊,需要综合考虑。 城市管理的发展历程 城市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演变。早期的城市管理更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服务,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近年来,城市管理逐渐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向多元化、整体化的治理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城市管理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向 1. 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管理

城市管理需要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考虑可持续性问题,包括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方面。近年来,许多研究聚焦于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 2. 城市治理与社会参与 城市管理涉及到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市民、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城市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需要通过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合作来实现。城市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如何促进社会参与,提高城市治理的质量和效果。 3. 城市管理的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智慧城市、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中,从而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城市管理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 结论 城市管理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关注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社会参与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管理研究的蓬勃发展和创新思路。未来,城市管理需要跨学科的研究和综合治理的实践,以更好地适应城市化进程并推动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Batty, M. (2013). The new science of cities. MIT Press.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城市社区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思考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简单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献综述 社区是社会结构中较为基本的社会单元,而社区治理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工程。目前,我国社区治理改革已取得较大成绩,逐步形成了多元合作治理的新格局。但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仍存在政府与社区互动不足、治理结构设置不合理、制度不规范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本文综合梳理国内外社区治理方面的研究文献,思考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简单建议。 一、国外关于社区治理研究的重要观点 (一)社区支持系统(CSS:Community Support System) 社区支持系统在美国的社区医疗保障制度构建方面贡献突出。目前,较为明确的社区支持系统概念是由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提出的:社区支持系统是一个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帮助,满足其生存发展需求的服务网络,它可以使弱势人群免于在社区内遭遇歧视或排挤。 美国学者Judith Clark Turner、William J. TenHoor(1978)指出了社区支持系统需要包含的几大要素:对目标人群需求状况进行严格评估;协助目标人群获取受助资格;社区支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可以持续满足人们生存、工作的需要,直到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在系统内的各个部分严格保护目标人群的权利,包括社区内及社区外,例如社区成员在社区外医院、企业的权利也要得到该支持系统的保护。 (二)社区能力建设(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国外对于社区能力建设的定义较多,角度也各不相同。社区能力建设的代表性观点主要由Labonte R.、Laverack G.等学者提出。Labonte R.及Laverack G.(2011)认为社区能力建设是社区领导组织为了向社区成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在完善社区议事流程、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马来西亚科技大学的Noor Azmi Mohamad及Noraini Bt. Abu Talib(2012)等学者在综合研究了欧美发达国家及中国的社区治理问题后提出具有创新性观点。他们认为目前社区能力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社区发展框架的构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区成员技能培训及能力评估机制,这样便可以为社区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几位学者还指出,失败的社区治理共有的问题是管理者能力

城市群文献综述

城市群文献综述 一、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 (一)国外城市群研究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1898)最先从城市群体(Town)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iesoTo-morrow)中的“田园城市”正是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20世纪初,英国的格迪斯(P.Geddes,1915)在《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中运用区域综合规划的方法,提出城市演化的形态:城市地区(City Region)、集合城市(Conurbation)以及世界城市(Word city),其中集合城市被看作是拥有卫星城的大城市。之后的恩文(R.Unwin,1922)发展为“卫星城”理论应用于大城市如伦敦的建设与调整。芬兰沙里宁(E.Saarinen,1918)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强调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群体发展应当从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在这种“有机疏散”理论指导下他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1933)首次将区域内的城市群体系统化,其著名的城市群体组织结构模式,被广泛采用。他的中心地理论更是城市群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杰弗逊(M.Jefferson,1939)和哲夫(G.K.Zipf,1942)分别对城市群体的规模分布展开理论探讨,并且后者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群的空间分析。 (二)国外城市群研究丰富深化阶段(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城市群的研究在多学科交叉作用下,加上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的运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突破与丰富。维宁(R.Vining,1942)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城市群存在的合理性与客观性。邓肯(O.Duncan,1950)在《大都市与区域》中首次引入“城市体系”(UrbanSystem)的观点[1]。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群研究开拓者当属法国热带地理学者戈德曼(Jean.Gottmann)[2]。他在考察北美城市化后发表的《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被视为全新的城市群体概念,不是简单的一个城市或者大都市,而是一个面积广大,有几个大都市相连接的城市化区域(其人口≥25万和≥230人/km2为标准);1961年,他进一步研究当时世界几个大都市带并认为它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他的观点得到广泛推崇。他的Since Megalopolis (1990)确立了他在城市群研究领域的地位。法国佩鲁(F.Perroux,1955)[3]的“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发展理

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标题: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社区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而其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一部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的职能逐步并转交给社区。新时期,社区是居民栖息的港湾,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管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关系到亿万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重视这些问题并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对于改善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社区,社区管理,城市 正文: 一、前言 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社区和社区管理的研究始于国外,现已积累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基础。社区管理在中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包括了城市社区管理和农村社区管理两大类。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在20世纪的8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社会学者才开始逐步对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进行理论探讨。这是我国社会整合模式转换的要求,并且还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功能,以及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方法与模式。城市社区基本理论涵盖了城市社区的概述、主体和体制。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对社区人口的管理、社区环境的管理、社区治安的管理、社区服务的管理、社区文化的管理和社区保障的管理。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许多的管理方法正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所以我们只有立足现实,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做到创新和发展。 因此,本文对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城市社区管理的方法和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的梳理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析和措施建议。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分析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 1、城市社区管理概述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基本概念,最早是在德国社会学家斐迪·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参照西方社会学家的定义,我们将社区定义为:区域性的社会,换言之,就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具体化的区域性社会。在我国,社区内涵具有一定的特性。所谓中国特色社区是指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建构具有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且具有一定认同感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1]此外,学界还有多种解释: 根据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的解释,我国目前所称的社区,在城市一般是指经过

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现状及促进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现状及促进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引语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社区居民参与问题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该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膨胀,城市社区处于剧变,城市民主运动高涨,由此许多专家对社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1965年,保罗·达维多夫(Paul"Davidoff)发表了《倡导规划与多元社会(Advocacy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一文,认为在多元化的社会,规划没有一个完整的、明确的公众利益,只有不同的“特别利益”。规划工作者不仅自己要明白,并且应当公开表达究竟其是为哪一方利益作规划,此外还要为受规划所影响的其他人发言。 1966年,社会科学家大卫·希尔斯提出,促使社区居民自觉自愿参与的主要因素就是其意识到的“义务”,当社区居民感到有义务投入到某类事务中去时,他们将会自愿参与社区活动。 美国学者凯里(Cary)认为参与须满足三个条件:拥有参与的自由、拥有参与的能力和拥有参与的意愿。因此,只有首先将参与的权利赋予公众,调动公众参与公共事物的意愿,培养公民参与的能力,才能真正培育出一个公民参与的社会1969年,美国学者谢尔·阿斯汀(Sherr"Amstein)发表的《市民参与的梯子》一文中提出了“公民参与阶梯论”。讨论了公民参与发展可能会出现的八个层次和三个阶段。 最底的是政府操作和宣传教育;梯子中间阶段是象征性参与形式(先是给予信息,再上是政策咨询,最后是组织形成)梯子最上是实权性参与形式(先是合作伙伴关系,再高是授予权力,最高是公民自主控制。 1978年,菲力普·隆(Philips"Long)针对社区公共参与提出六大激励公众主动参与的条件:适当的组织、能获取效益、生活方式受到威胁、义务、丰富的知识和在组织中的舒适感〔。:3]。

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的写法参考

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人口规模的组合特征,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解释区域人口在各级城市中的分布特征。其研究是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等学科研究的核心课题,也是城市科学研究中成果最为丰富的研究领域之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结构合理的城市体系,引导更大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城市的协调健康发展,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在2013年于北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认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提出的第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求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1]。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各省区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特征对于引导城市化进程的有序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外对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50年代,随着工业社会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普及在区域经济开发中城市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日益凸显,人们越发认识到从城市体系的角度研究城市和区域的重要性。城市首位律、四城市指数、十一城市指数、城市金字塔等用于刻画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指标与方法相继被提出[2]。特别是美国社会学者Zipf提出的位序—规模法则[3],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此后,帕累托定律[4]与分形理论[5]相继被引入到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研究中来,由此带来的各种城市规模—等级的动态模式研究极大推动了城市地理学研究的进展[6-12]。21世纪初期,英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M. Batty在城市形态、起源与复杂性研究中提出城市等级钟的理论解释,在理论上揭示了城市等级规模的实质与时空演化规律[13,14]。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很多知名学者利用位序—规模法则、帕累托定律、分形理论在理论、方法和实证方面对中国及各省区的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表现形式、演化、机理发表了一批极富见地的研究成果[15-19],并探索了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分形本质[20-24],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也被运用到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研究之中[25],拓宽了相关研究的视野。同时,在城市体系发生发展与演化模型的研究上也取得了较大突破[26,27]。21 世纪以来,人们对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研究已经转向“什么因素影响到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这样的问题[28],遗憾的是所选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变量对截面数据的解释能力普遍较弱[29,30]。 上述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相关研究,丰富了城市体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但由于位序—规模法则、帕累托定律以及分形理论的分维值有着共同的表达形式,其研究结论也往往高度一致[31]。对那些城市首位度明显偏大或者存在双中心甚至是多中心的国家或区域而言,这类模型对其规模结构特征的反映和拟合程度有所欠缺,能否使用这类模型来准确分析区域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具有很多不确定性,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往往缺乏可比性。为此,本文将从逆向排序的城市累积规模与城市数目之间的关系出发,设计一个能够反映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特征的模型,并利用更为可靠的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各省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同时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区域城市体系的合理布局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研究背景意义及文献综述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研究背景、意义及文 献综述 1.研究的背景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一方面,城市人口的增加、外来务工人口的涌入、城市环境的破坏等都给城市管理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难;另一方面,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还不够完善,导致现实中出现较多问题。与发达国家较高的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的城化水平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在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城市管理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与机遇,我国当下城市管理和执法系统的建设,还处在发展而有待逐渐完善的阶段。 2.研究的意义 研究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相关问题,需要分析其中的问题所在及矛盾点。通过研究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矛盾,分析其根源和本质,有利于把握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较为可行的有益对策。再者,一方面,从宏观上有利于我国整体城市的发展,有利于贯彻“依法治国”的政策方针;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则有利于城市管理内涵的发展,最终有助于促进一个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及其生活品质的改善。 3、文献综述 3.1国外文献

美国有专门的法律《纽约市摊贩管理条例》和《摊贩保护第一修正案》,对城市管理方面明确规定了相关内容。例如,从法源上,美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相关法律规定了一系列的执法程序,为其依法行政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而能有效缓解一定的冲突和矛盾。这样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具有较好、充分的执行力,而对美国城市发展有极大的益处。另一方面,美国的法律规定,也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其中,从而也极大提升城市的民主管理机制,而在一定意义上落实了“当家作主”的理念。 再者,我们的邻近国家新加坡,也因其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方面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强大的民众支持以及相对严格的罚款体系,从而能较好地对城市管理进行执法,从而也使其成为众多国家的效仿对象。 3.2国内文献 客观来说,由于我国当下的城市管理和执法水平相对较低,在一些城管执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目前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必要在对建立执法管理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一定的梳理与借鉴。这对于城市经济建设及城管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下编写了《近代城市规划与治理下的各种社会问题及城市发展理论》一书。该书的主要内容指出,由于城市管理现代化和城市管理规范化的实际需要,加上城市管理和执法方法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多变,所以极有必要对城市发展理论及其

城市轨道运营管理文献综述

城市轨道运营管理文献综述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规模的增长,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轨道 交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交通工具,正在成为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轨道运营管理是保证城市轨道交通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本文将综述相关的文献,探讨城市轨道运营管理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1. 城市轨道运营管理的背景 城市轨道运营管理是保障城市轨道交通正常运营的综合性工作。它涉及了车辆、设备、人员、进出站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城市轨道运营管理的目标是保障运输服务的安全、高效和经济。 2. 城市轨道运营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轨道运营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其一,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出行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其二,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选择。其三,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对运营管理要求较高。因此,城市轨道运营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和运行效率。 3. 城市轨道运营管理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城市轨道运营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和挑战。首先,人员管理是城市轨 道运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保障乘务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数量,对于保证运输服务质量至关重要。其次,车辆和设备管理是城市轨道运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保养维修车辆,确保设备安全可靠,是保证运输服务的基础。此外,进出站管理、列车调度和运行监控也是城市轨道运营管理的重要问题和挑战。 4. 城市轨道运营管理的经验和创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经验丰富,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管理经验。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的先进经验,例如加强队伍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等。另一方面,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也需要与科技创新相结合,采用智能化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城市改造问题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世界全球化一词的出现到现在,各国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融,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而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也在全球范围内慢慢进行着。在建筑领域,西方建筑风格和样式的引入,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然而城市中的老建筑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中国拥有幅员辽阔的土地,不同的城市有不一样文化和特色,因此建筑样式丰富多彩。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现代化建筑的追求,从而忽略了城市中的建筑文化,大量的拆旧建新,使城市面貌趋同,城市记忆消失。随着历史的发展里院拥有浑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最广大的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记忆,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脚步的加快,一大批里院建筑退出历史的舞台,保留下来的里院建筑也已经衰落、破败,保护现状堪忧。因此,对里院建筑进行保护与改造不但意义重大,而且是时代的诉求。 并且居住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借助实体来折射出文化需求。以上海石库门为例,石库门是上海特有的住宅建筑,是中西合璧的产物。石库门与上海市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很多居民就生活在这种石库门里弄房屋里,从这种建筑物本身、到石库门所居住的人们生活的变动,无一不体现了上海的百年变迁,石库门作为上海城市的人文遗产,是充满历史信息的载体。 里院建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百年的民俗风情,具有较高的保护和再利用价值;其次里院建筑的功能因落后于时代和经济发展的诉求呈现出严重的滞后性,少有活力,需要与时俱进的改造带来新的机遇;对里院建筑进行物质要素与文化要素的整合改造,不但能延续里院建筑的文脉,而且通过特色利用和资源整合促进老城区的经济复苏,给老城区带来新的机遇。对里院建筑提出新的定位和规划意向,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里院空间和结构框架,并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使里院建筑延年益寿。在保留特定时期的里院风貌特色的基础上,对此课题进行详尽的研究,提炼出适合里院建筑未来的保护与改造模式,对当下的里院建筑的保护和旧城的复兴有重要的意义。 二、论文综述(综述国内外有关选题的研究动态)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到今天,几十年来城市化进程空前绝后,其速度放眼全球世界第一,由此带来的房屋老龄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配套设施的更新换代也变成了迫在眉睫的事实。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对于旧房改造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娄承浩、薛顺生的

《武汉城市交通系统管理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2300字》

武汉城市交通系统管理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20]徐宁. 20世纪30年代武汉城市发展与自来水系统建设关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21]许龙才. 城市发展批判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20. [22]单凤霞. 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9. [23]徐静. 武汉城市圈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9. [24]仲超. 基于SD 模型的武汉城市生态交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9. [25]周雪帆,陈宏. 不同城市发展模式对城市中心区气候影响研究——以武汉为例[J]. 建筑实践,2019,(02):27-28. [26]童陆亿. 城市扩张度量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 [27]郭兴旭,曾小艳. 智慧城市在国内发展现状及其对武汉信息产业推动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18,31(06):106-108. 五、技术路线 图1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创新性与可行性: 确定研究主题 文献检索、阅读 的概念及研究理论基础 结论 存在的问题 现状分析 完善对策建议 资料收集、分析 导 师 指 导 结果分析 与综合 导师指导 专家建议

(一)选题的创新性 (1)研究内容创新:由于目前学术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甚少,同时本人目前也在从事相关工作,能够获得这一行业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因此对科技型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属于内容创新。 (2)研究方式创新:本文选取了XX企业作为案例分析探索了影响科技型会计信息披露的关键要素,同时根据提出的要素对科技型会计信息披露的提升提出相关建议,因此研究方式属于创新。 (3)研究视角创新:本文基于会计信息披露视角进行了对企业的转型发展升级进行研究,因此从会计信息披露的视角进行对的转型发展和升级研究尤为重要。因此研究视角方面存在创新。 (二)可行性分析 (1)已获得数据且数据符合试验标准且内容真实、有效; (2)有一定的企业分析的专业知识基础,可以进行企业相关问题的专业性分析。 (3)实际操作条件可行,设备、技术以及经验有后续的保障 七、主要措施 (一)查阅武汉城市交通系统管理研究相关期刊、图书等文献资料。 (二)收集武汉城市交通系统管理研究有关数据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 (三)与同伴交流达成共识后整合武汉城市交通系统管理研究资料。 (四)定期与指导教师交流沟通武汉城市交通系统管理研究问题并由其指导修改。 八、经费预算 九、课题进度

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初探【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人文教育 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初探 一、材料来源情况 笔者首先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通过数据库查找相关研究成果如陆敏珍的《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刘小成、陈国灿的《南宋时期两浙城市的市政管理》等来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然后,通过图书馆或网上找到相关的研究著作如《宁波通史》、《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等,详细书目可参见“参考文献”一节,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梳理。 最后,通过图书馆查找原始资料,如《宋元方志丛刊》等,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分析,对这一课题有了一定的认识,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二、研究历史和现状 (一)中国古代城市研究 中国城市史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其渊源可追溯到古人对于都城、城市的记录和考察,如《洛阳伽蓝记》、《长安志》、《唐两京城坊考》、《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而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史研究起步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如梁启超发表的《中国都市小史》、《中国之都市》等文。19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大陆学者或对洛阳汉唐城址进行开拓性勘查,对洛阳在汉唐的形制变迁进行研究(阎文儒);或对古代城市兴起与发展进行系统探索,或对近代上海城市功能进行资料梳理和初步研究。 中国古代城市的当代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城市史论著量多、面广。如天津的《城市史研究》(1-23辑)、上海的《上海研究论丛》(1-17辑)、《都市文化研究》等。其二,城市史研究基地逐渐形成,如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其三,城市志编撰蔚为壮观。主要的城市问题研究有:城市起源、特征与分类研究;从秦汉至宋元城市研究:如《汉代城市研究》与《汉代城市社会》等书;明清城市及江南市镇研究:比较有影响的综合性著作有《明代城市研究》及《明清城市空间的文化探析》等;单体城市、类型城市与区域城市研究:有《近代上海城市研究》、《近代天津城市史》、《近代重庆城市史》、《近代武汉城市史》等。 (二)宋代城市研究

X市河道生态治理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X市河道生态治理研究 一、前言部分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初探》指出:河道是包括土地、动植物、水体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调节径流,调蓄水量、去除水中有害物质、提供水生、陆生动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具有明显不同于其两侧地带的土壤和植被特征,支持着较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和生物生产率。(胡静波,2009)Vink等人指出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做法的必要性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二)公众对水资源的利用、管理和对环境管理的监督力度的提高,(三),对新的水资源供应量的增加进行抵制,从而增加重复使用的相对经济理论的提出。(Vink等人,2009)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及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研究与开发,我国城市愈来愈重视环境的保护、整治,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于河道的整治,对于大部分的城市,面临的问题也都大同小异,但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整治中出现的问题不同,所采用的手段也是各式各样的,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对方式、手段的选择与探讨上,其主要发展趋势逐步的走向生态治理。 二、主体部分 (一)对现存问题的探讨 1、中国大部分城市水污染问题研究成果: 在《城市河道的现状与综合整治对策》中将我国的河道现状分为四点:第一点是管理资金紧缺;第二点是清淤与监督管理不善;第三点是防洪意识与综合规划不到位;第四点是忽略了河流形态的多样生态性。(陈敏祥张叶飞,2007)《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初探》中是这样介绍河道现状的:河道形状单一,硬化结构严重,纳污能力超过自净能力,生态系统破坏,景观丧失严重。裴宗爱等人在《城市河道清淤施工技术创新与应用》中将河道污染归因于人口问题与城市化进程。(胡静波,2009) 《对城市河道治理规划问题的探讨》中指出了以下问题:一是城市建设挤占

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 述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引言:社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而来。在现代化建设 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当今社会,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因而社区管理也有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尚且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必然存在一些问题,正视并重视这些问题,加强和完善城市社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我国现在进入市场经济时期,社区开始承接政府下放和剥离出来的社会 职能,成为城市社会体系的最基层单元,故社区管理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在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改善城市社区工作,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字:城市;社区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研究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概念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含义 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其中社区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属性,包括社区组织机构、社区工作人员等方面。而社区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等则是社区管理的客体,其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社会权益的保护与实现。[1] 现阶段推进社区建设与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 社区管理主体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以社区党政组织为核心,由社区党政组织(社区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社区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和社区与中介组织共同构成的社区管理组织系统。而在这些主体中,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较低,无法真正人认识到自己也应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去。 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 (一)社区管理现状 石玉庆学者认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不断摸索。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属感等等。[2]

城市应急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城市应急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于城市和区域防灾减灾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4年在日本横滨举办的自然灾害减灾国际会议上指出提高评估灾害运输体弱点研究是评估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Lin,H.,Shi,P.J.,1994.Actualty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urr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 the world.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 9(6),41-48(in Chinese)】。 Drabek和Hoetmerf【Drabek,T.E.,Hoetmer,G.J.(Eds.),1991.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for Local Government. International Ci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Washington,D.C】认为政府应急管理的核心是减灾以及持续服务,应急管理的步骤应该是:准备、反应、减灾以及恢复。 Jennife和Arthur【J.Wi1son,A.Oyola-Yemail,The evolu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the advancement towards a Profe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Florida. Safety Science 39(2001)117-13】认为应急管理工作是由政府构建的官方组织管理的自然或人为灾害引起的社会后果。这个领域的研究起源于冷战时期的公民防御,而目前应急管理已发展成为一个专业化的领域。研究了美国与福罗里达州应急管理管理能力,包括准备、响应、减灾和恢复能力。 以Drabek【Drabek,T.E,1994.Disaster in Aisle 13 revisited.

2011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某某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杭州市南星街道A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 指导教师

一、前言 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社区和社区管理的研究始于国外,现已积累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基础。社区管理在中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包括了城市社区管理和农村社区管理两大类。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在20世纪的80 年代的中后期中国社会学者才开始逐步对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进行理论探讨。这是我国社会整合模式转换的要求,并且还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方法。城市社区基本理论涵盖了城市社区的概述、主体、体制。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是社区管理者和社区管理组织,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可以具体的概括为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主要是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也是相当的重要,这要遵循一定的构建原则,目前我国总结出的已有的原则主要是“党政主导,各方参与”、“重心下移,立足基层”和“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城市社区的管理内容十分丰富,主要为社区服务、社区文体教育、 社区卫生、社区治安五大方面。目前学术界对社区服务内容与方式概括为面向社区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城市社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头绪多、任务重,因此城市社区管理的方法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系。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许多的管理方法正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所以我们只有立足现实,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做到创新和发展。 因此,本文对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城市社区管理的方法和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的梳理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析和措施建议。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分析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 1、城市社区管理概述在查阅了现有的相关文献后,对城市社区管理的概念有以下的几种认识和分析: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 1855---1936 )最早提出来的,滕尼斯提出的“社区” (community)一词,其含义是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各界由于理解和认识上的不同,对“社区” 概念的定义也是意见纷呈,从而对“社区管理”的定义也是莫衷一是。 于燕燕(2001)认为社区管理就是社区权利机构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为 达到社区管理的目标而进行的协调活动。[1] 陶铁胜(2000)认为社区管理是在街道范围内,由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主导的,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 张兴杰(2007)认为社区管理是指在社区范围内,由社区内的基层政权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群众为维护社区整体利益、推进社区全方位发展而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3]

行政管理论文文献综述(5篇模版)

行政管理论文文献综述(5篇模版) 第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前言 当今全国上下正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其必定是一个法治社会,一个法治社会就必须全面实行依法行政。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保证国家政策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维护法律公正,使行政管理法律化、制度化,真正做到一切行政管理都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保证行政执法的依法、严格、公正和文明,必须在行政机关中广泛树立和谐执法理念,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依法行政政策推行的进程中却出现了些许问题,如:工作体制不顺畅,现实工作中,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什么是依法行政,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才能依法行政,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同时提高依法行政执法人员的意识。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和谐执法。 (一)依法行政的理论阐述 依法行政思想渊源古今中外皆有阐述,但都是源于“法”。执政者有其自身的权力,但合理的利用权力则成为他们控制自己政权的一种方法,西方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宗教的压迫,制定了法律,并要求执政者必须依法行政;中国古代商鞅为使新建的秦王朝依序管理,他以法的形式要求百姓遵从执政者的领导,直到近代中国,执政者才制定出依法行政的发令,到新中国成立后依法行政走过风雨最后才慢慢走上正轨。依法行政的发展中学者们为其规定了基本内涵,分别从依法行政的主体,所依之法和行政行为来阐述,对于依法行政的特征有学者从行政和法的关系来阐述,他认为“依法行政的特征包括了依法行政中‘行政'和‘法'的关系,具体是:法优先于行政,法高于行政;行政必须有法,无法律即无行政;行政必须服从于法。在对依法行政的目标的研究上要做到的一点是决策的科学民主,所谓科学化是指要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