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火山喷发(教学设计)五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

《火山喷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知道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科学思维目标:会查阅资料,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火山的成因。

探究实践目标: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火山的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对现象作合理解释。

态度责任目标:认识到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知道火山喷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火山的喷发过程,体会自然界的现象具有两面性;培养细心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和合理应变的能力。

【教学准备】

铁盘、土豆泥、番茄酱、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从电视或新闻上看到过火山喷发吗?谁能来描述一下你见过的火山喷发是什么样子的?

生描述火山喷发的情景。

课件出示火山喷发视频。

师:火山喷发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景象?对于火山喷发你想知道什么?

生:火山喷发的时候会有很多红色的岩浆流出来。

生:为什么会火山爆发呢?

生:火山爆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火山爆发能不能预测。

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很有价值,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火山爆发。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火山喷发的资料。

师:很多同学都从电视上见到过火山爆发,结合你搜集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以小组单位交流讨论。

出示课件,世界著名的几座火山:

克利夫兰火山位于阿留申群岛,海拔1730米,是该地区最为活跃的火山之一。该火山属于成层火山,由多层硬化的熔岩、火山灰和火山岩构成。克利夫兰火山的岩浆是由移动的太平洋板块切入北美大陆板块所提供。当一个大陆板块切入另一个板块时,下部板块上方的熔融物质会产生,并最终通过火山喷发达到地表,形成熔岩。克利夫兰火山是阿留申群岛中唯一一座在1944年喷发时导致人员伤亡的火山。

帕卡亚火山位于危地马拉,是一座复合型活火山,海拔2252米。它坐落在中美洲火山弧上,距离世界遗产安地瓜古城和危地马拉首都拉奥罗拉国际机场约20公里。帕卡亚火山最早喷发于万年前,在16世纪开始的西班牙殖民中美洲以来,它至少喷发过23次。虽然它休眠了一个世纪,但1965年开始重新活动。它的喷发活动多属于斯通博利型,但有时也会发生普林尼式喷发。

默拉皮火山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心附近,在日惹北方约32

公里。它海拔2,911公尺,两侧坡度较低且植被茂密。默拉皮火山是印度尼西亚130座火山中活动最频繁的一座。它在1006年发生了一次大喷发,使得爪哇中部散布火山尘。在随后的1786、1822、1872、1930和1976年,它又发生了几次大喷发。近一半的默拉皮火山喷发伴随着火山碎屑流,这是由大量超热气体和赤热固体粒子组成的。1994年11月22日的喷发导致64人丧生。

亚苏尔火山位于瓦努阿图南太平洋的坦纳岛上,海拔仅361米,但在400米范围内有许多火山口。亚苏尔火山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地震带上,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火山喷发时,滚烫的岩浆发出嘶嘶声,砰砰地拍打火山口,熔岩溅向空中。许多游客都希望在黎明前观看这壮观的景象,在没有围栏保护的情况下近距离感受热浪席卷而来的刺激。

科利马火山位于墨西哥西部科利马州偏远地区,距离墨西哥城约500公里,海拔3860米。科利马火山是墨西哥最活跃、潜在破坏力最强的火山之一,近500年来已喷发了25次。它被称为“火的火山”和“烈焰火山”。

师:从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有的火山经常会爆发,有的火山就只爆发过一次。火山爆发的频率不一样。

生:火山爆发有强大的破坏性。

生:火山爆发会威胁到附近的人的生命安全。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火山有很强的破坏力,有时会夺取人们的生命,那么到底火山喷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活动二:研究火山爆发的成因。

师:你能猜想一下火山喷发的成因吗?

生思考交流。

课件出示实验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

(1)谈话:实验桌上有铁盘、土豆泥、番茄酱、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小苏打等,你能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模拟火山是怎样形成的吗?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师: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思考在这个实验中,土豆泥代表什么,番茄酱又表示什么?

生:土豆泥表示地壳,番茄酱就像火山的岩浆一样。

总结实验方案: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士豆泥,在士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番茄酱,用薄薄的士豆泥封住洞口。

(3)用酒精灯加热。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冒出大量水汽,番茄酱喷出。

得出实验结论:

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总结:

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壳运动破坏了地下的平衡时,岩浆受到挤压,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活动三:了解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汇报。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火山的资料,火山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知道它都造成过哪些危害吗?

小结:火山的喷发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岩浆可毁坏树木、房屋,途径之处人畜不生;火山灰使水资源污染、气候恶化、干扰航班等。

师生交流。除了坏处,它有好处吗?

小结:火山可以为人类带来珍贵矿石、建筑材料、地热资源;形成许多优美的自然景观,如国内的长白山天池、五大莲池,国外的富士山、维苏威火山等。

师: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一定要全面的看待问题,不要只看到不好的一面。

三、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谈一谈你的收获。

生1:知道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生2: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火山的实验。

四、你学会了吗?

我会填

1. 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地壳运动破坏了地下的平衡时,岩浆受到(),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运动。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

2.在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土豆泥相当于(),番茄酱相当于()。

3. 火山喷发是一种()。

五、课外拓展

现在,许多火山成了著名的风景区,搜集有关资料,制作一份《火

山旅游手抄报》吧!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案

《火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能初步根据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2)认识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辨证的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意见。 (2)能用简单器材做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火山的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张火山喷发的新闻图片 学生观看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学习《火山》一课 二、进行新课 1、观看视频,提出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火山喷发的视频资料。看的时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看一看火山喷发时的场景是什么样的? 播放火山的资料片 2、讨论:观看视频,你发现了什么? A.火山喷发前有什么现象? B.火山喷发物有什么,喷多高?它们是从哪里喷出来的? C.岩浆是什么样的?喷出后有什么变化 3、认识地球的构造 谈话:学习火山,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地球的最外层就像整个鸡蛋的蛋壳,她是有一层层坚硬的岩石构成叫做地壳。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地球最里层就像蛋黄一样叫做地核。地球就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地幔温度大致在1000~3000℃之间,地核的温度约为4700℃。地球内部的岩石被高温融化为粘稠的像粥一样的物质叫做岩浆,岩浆在高温高压下会怎样呢?我们先做个游戏来说明。(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地球内部构造知识,更有助于学生思考火山的喷发的原因)

第16课火山喷发(教学设计)五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 《火山喷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知道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科学思维目标:会查阅资料,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火山的成因。 探究实践目标: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火山的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对现象作合理解释。 态度责任目标:认识到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知道火山喷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火山的喷发过程,体会自然界的现象具有两面性;培养细心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和合理应变的能力。 【教学准备】 铁盘、土豆泥、番茄酱、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从电视或新闻上看到过火山喷发吗?谁能来描述一下你见过的火山喷发是什么样子的? 生描述火山喷发的情景。 课件出示火山喷发视频。 师:火山喷发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景象?对于火山喷发你想知道什么? 生:火山喷发的时候会有很多红色的岩浆流出来。 生:为什么会火山爆发呢?

生:火山爆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火山爆发能不能预测。 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很有价值,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火山爆发。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火山喷发的资料。 师:很多同学都从电视上见到过火山爆发,结合你搜集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以小组单位交流讨论。 出示课件,世界著名的几座火山: 克利夫兰火山位于阿留申群岛,海拔1730米,是该地区最为活跃的火山之一。该火山属于成层火山,由多层硬化的熔岩、火山灰和火山岩构成。克利夫兰火山的岩浆是由移动的太平洋板块切入北美大陆板块所提供。当一个大陆板块切入另一个板块时,下部板块上方的熔融物质会产生,并最终通过火山喷发达到地表,形成熔岩。克利夫兰火山是阿留申群岛中唯一一座在1944年喷发时导致人员伤亡的火山。 帕卡亚火山位于危地马拉,是一座复合型活火山,海拔2252米。它坐落在中美洲火山弧上,距离世界遗产安地瓜古城和危地马拉首都拉奥罗拉国际机场约20公里。帕卡亚火山最早喷发于万年前,在16世纪开始的西班牙殖民中美洲以来,它至少喷发过23次。虽然它休眠了一个世纪,但1965年开始重新活动。它的喷发活动多属于斯通博利型,但有时也会发生普林尼式喷发。 默拉皮火山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心附近,在日惹北方约32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1 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2、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3、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的球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模型和学具,知道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并且知道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情。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配课件) 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导入2: 上个世纪,法国有个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他写了许多地理科幻小说,其中《从地球到月球》幻想发射一颗空心炮弹将人载到月球上去旅行;他的另一部小说《地心游记》则幻想到地球中心去探险,这两部小说代表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梦想。100多年过去了,现在已有6000多颗人造卫星飞上了天,月球旅行也已实现,甚至有航天器飞出了太阳系。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已经超出了凡尔纳的想象,而对地球内部的探索情况如何呢?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地表以下的地球内部是个什么样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1、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 2、学生交流(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生: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铁、铝等。生:我猜想还有许多水。生:我想还有许多岩石。生:我觉得地球应该有一个很硬的壳。……)教师适当评价 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1、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到底地球内部有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一看,对吗?但直到目前,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这个数目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那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内部的呢?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资料。 2、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地球构造资料(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 3、过渡:查找、搜集大量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但很花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兴趣、信心、恒心是不可能取得探究成果的。今天**小组的成员就做得非常好!我们要向你们组学习。 4、讨论: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我了解了科学家已经想到了钻孔、地震波等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5、师生交流 第 1 页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后题及答案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后 题及答案 1.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会沿着裂缝上升。上升的岩浆有的会在上升的过程中冷却下来,形成火山岩,有的则可能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物。 2.火山石由火山喷发时落下的火山碎屑、岩浆和涌出地 面的岩浆冷却而成的堆积成的锥形山。 3.有的火山喷发后一直没有再喷发,这样的火山叫做死 火山,有的火山喷发后隔一段时间还会喷发,这样的火山叫做活火山,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火山叫做休眠火山。 二、当好小法官: 1.√ 2.× 3.√ 三、我来选一选: 1.B 2.A

3.C 四、科学探究: 1.火山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之一,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科 学手段了解火山的内部结构和喷发机制,但是用炸药破坏火山是极其危险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引发更大的灾难。因此,这项构想不可取。 2.地下的温度和石油、煤的温度不同,地下温度高是因 为地热作用,而石油、煤的温度不高是因为它们在地壳中形成的时间较长,温度已经逐渐稳定下来,并且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它们燃烧。 三、改写后的文章: 火山的益处和灾难 火山喷发不仅给我们带来灾难,也会在岩浆向上移动和喷发的过程中,在地下形成矿藏等。因此,火山也有一定的益处。 地壳深处的高压高温环境

地壳越往深处,压力和温度就越高。在地壳深处,物质会变得像烧熔了的玻璃一样,这就是岩浆。 关于火山的一些事实 我国现已发现的600多座火山全部都是死火山。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火山活动的星体。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有益处也有灾难。 测试你的地震知识 地壳内部的岩层在地球内部的作用下,会不断发生变化。岩层弯曲、褶皱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并储存着巨大的能量。当产生褶皱的岩层进一步受到压力作用时,岩层可能发生断裂,释放出储存在岩层中的巨大能量,引起地震。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地震最多的国家,早在1800多年前,科学 家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它叫做地动仪。 测试你的地震知识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教案

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火山喷发会改变支地球表面的地形,还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模拟实验,探索火山喷发的成因,知道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完成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懂得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巨大改变以及火山喷发对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 根据前面的学习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并且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等等。 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所需的材料,如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引导: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壳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的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2.上一课,我们探究了地震的成因及作用,那么火山喷发时是怎样的情景?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3.板书课题:2. 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二、探索 活动一: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1.出示课本29页的火山喷发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上面的文字,了解这幅图片描述的火山喷发的情景和相关知识。 预设: 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下的火山喷发时,曾经形成一条长达500米的裂缝,并产生了壮观的熔岩喷涌,熔岩喷涌沿着火山口堆积,形成数座充满泡沫的火山岩小山。 2.除了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火山喷发,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都会有几次,十几次

的火山爆发,全世界至少已经有20座城市被爆发的火山瞬间毁灭,其中最早的记载是约公元前1450年的古希腊,当时繁华的克洛索斯古城被突如其来的桑托林岛火山爆发夷为平地。 3.同学们,有关火山喷发大家还知道哪些?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火山喷发的事例。 预设: 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将当时极为繁华的拥有2万多人的庞贝古城掩埋。 1669年,意大利埃特纳火山爆发,死亡人数估计达到10万之多。 1781年,冰岛拉基火山爆发,使冰岛人数减少了1/5。 1815年4月,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9.2万人死亡,此次火山爆发还严重影响当时全球的气候,以致这一年被称为没有夏季的一年。 4.教师相机出示一些火山爆发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火山爆发的情景。 5.教师引导:火山爆发之后会给地表带来巨大的改变,火山爆发又会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呢? 6.出示课本30页上面的两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初步了解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预设: 图片1: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喷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而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形成了屹立在四周的山峰。 图片2:叙尔特赛火山岛,位于冰岛南部,是在1963年至1967年间,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7.除了长白山天池和叙尔特塞火山岛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的事例。 预设: 镜泊湖,位于牡丹江市的西南面,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风景区和避暑胜地,被誉为北方的西湖。镜泊湖南北长45公里,东西最宽处6公里,是一个狭长型的高山堰塞湖,是由约万年前火山喷发流出的岩浆把牡丹江截断而形成的湖。 兰萨罗特岛位于西班牙,是西班牙热门的旅游小岛,有1900多万年的历史。早在1700多万年前,这座岛上的上百个火山口持续喷发长达6年之久,形成了一种最接近月球地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火山》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火山》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和构造特征; 2.了解火山的分类、地理分布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掌握火山喷发的过程和危害,并明确自我保护和应急措施。 二、教学内容 1.火山的构造特征; 2.火山的分类和地理分布; 3.火山的影响和危害; 4.火山喷发的过程; 5.自我保护和应急措施。 三、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运用图像、模型等实物来让学生深刻体会火山的建构;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方法来模拟火山喷发过程; 3.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火山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防范措施; 4.合作学习法:通过学生互相合作来解决问题,促进交流与协作。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前铺垫: 通过图片展示,引入学生对火山的认识。 2.导入新概念: 通过实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火山的形成和构造特征。 3.课文内容讲解: 教师介绍火山的分类和地理分布,以及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4.实验: 让学生参与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体验火山喷发的过程。

5.总结课题: 通过课题总结,让学生深入了解火山的构造特征和归类,同时了解火山的危害 和预防措施。 第二课时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 2.导入新概念: 从火山喷发的实验引入本节课的话题,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火山喷发的过程和 类型。 3.课文内容讲解: 通过故事、视频等多种形式,了解大型火山喷发的危害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 影响。 4.合作学习: 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形式,通过互相讨论和分享,共同找寻应对火山灾害的措施,并进行课堂讨论。 5.总结课题: 通过该节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类型,并形成防范措施的意识。 五、教学效果评估 1.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2.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讨论表现等进行评估;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展现所掌握的知识,并得到教师的评 价。 六、课后延伸 1.自主学习,了解全球著名的火山; 2.展开社会调查,了解人们对火山的认识及其对火山应对措施的建议; 3.利用多种图像资料、实物模型制作装置、视频等多种形式,深入了 解火山喷发等现象,并与课堂所学知识相结合完善所学; 七、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案例、合作等多种方法,我们帮助学生了解火山的危害和应对措施,同时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火山的构造、分类等知识,教学目标得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案

科学《火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利用自己收集的有关火山的资料了解基本知识;能够模拟火山的形成。 2、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三、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火山的有关资料,自己收集关于火山的影片和图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影片和进行讨论交流手头资料。 1、提问:地球的构造分为哪几部分?地球内部有哪些特点? 2、谈话: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地壳在不断的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 3、提问:刚才你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 4、谈话:关于火山,你想知道哪些问题?请各组讨论后,提出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 5、全班交流: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不可能都研究,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几个问题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新知 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1)谈话:我们先来研究火山是怎样形成的。你认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试答)。 (2)谈话:下面请同学们看图片,看完后,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3)播放课件 (4)小组讨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5)全班交流、小结 (6)谈话: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类似火山喷发的现象呢? 讲解:地球内部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变成了粥状的岩浆。灼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或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从火山口喷出的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叫做火山。 高压锅的蒸汽喷发和汽水开瓶。 2、火山发生时的现象是什么? 火山爆发时现象: 响声(很大)大地(剧烈震动) 浓烟(冲向高空) 灰、石块(落下来) 岩浆(火红) 3、火山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 全班交流(然后出示课件)

最新教科版人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4课。在第3课研究地震成因之后,本课将研究地球内部力量改变地形地貌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火山喷发。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围绕火山喷发时的情景、火山喷发的原因以及火山喷发对地表的影响,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探索,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火山喷发的情景及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变化;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并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课学习的内容,从“利、弊”两方面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火山喷发的自然现象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从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这种自然现象有所了解。陌生,是因为他们对火山喷发的了解仅限于视频、文字、图片等,并没有进行深入地了解与探究。本课将引导他们通过模拟实验、阅读并分析资料等方法对火山喷发的原因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进行深入地学习、探究,并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2.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究火山喷发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难点:基于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火山喷发的文字及图片资料(自备)、土豆泥、番茄酱、锡纸碗、铁架台(自备)、酒精灯(自备)、护目镜(自备)、学生活动手册(自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视频资料(自备)、班级记录单(自备)。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复习导入:地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讲述:火山喷发与地震一样,也是地球内部力量的表现形式。 3.提出本课聚焦问题:火山喷发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

小学科学五年级《火山喷发实验》教学设计附反思

《火山喷发实验》教学课例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感官和工具观察获得对岩石构造的感性认识; 2、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能较细心地观察面前的岩石,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与假设; 3、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能不断激发积极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参与到观察活动中来,通过进行一些有结构的观察活动,拓宽观察岩石的面,挖掘观察岩石的点。 2、对于岩浆岩的认识,要基于学生的大量观察,并能通过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猜测,并能够根据实验和查阅的资料了解岩石的成因。 教具准备 学生查阅的资料、教师提供典型的三类岩石标本、“火山喷发”模型、放大镜、小刀、钳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许多的岩石,你能给大家说说你观察到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吗? (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汇报观察过的各种岩石特征。引导学生说出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出来的。) 2、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种岩石,它叫“浮石”。像你观察其他的岩石所用到的方法一样,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把观察到的内容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引导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观察实验。) 二、猜测浮石的形成原因 1、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由学生归纳出“浮石”的外部特点。) 2、引导学生猜测浮石的由来。 师:从“浮石”表面的特征来看,你能猜想一下它是怎样形成的吗? (由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用排除法让学生选出最有可能形成这种岩石的原因。) 师:看来认为是由火山喷发后的岩浆形成的说法比较多,你知道火山喷发吗?能介绍火山为什么会喷发吗? (学生们用已有的课外知识猜测火山喷发的原因。) 师:火山喷发的确与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关。我这有幅地球结构图,让它来帮助我们去认识它内部的情况好吗? (学生观看课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地球内部由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看上去好像很薄,实际它的平均厚度为32千米。大约像从秦皇岛到昌黎的距离。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的部分,厚度约为2900多千米。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半径约为3400多千米。随着地球内部厚度的增加,地球内部的压力越大,温度越高。地核内的温度能达到1000多度。在地核和地幔附近都有岩浆层,沸腾的岩浆可以把周围的岩石熔化成岩浆。岩浆在不断的运动。地壳虽然由岩石构成,但并不是密不透风的,也有断裂的裂缝。这些岩浆在巨大压力的作用下,像我们挤牙膏一样,上升的岩浆就会随着裂缝崩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大象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 地壳《1 火山喷发》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1.火山喷发》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火山喷发的本质是地壳运动。地壳虽然就在我们的脚下,却无法直接看清其结构。本课从可见的、剧烈的地表现象———火山喷发入手,由浅入深地探究地壳。 教材的第一部分是引入活动,学生根据图片或视频资料初步观察火山喷发,并通过观察现象大胆猜测导致火山喷发的原因。为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猜想假设,教师需提供较全面、细致的多媒体资料。 第二部分是猜想假设,也是本单元重点培养的能力。在第1 课中,教师需给予方法的指导———通过联想、类比等帮助猜想,再形成合理的假设。教材边栏提供了猜想的方法,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中寻找类似的现象(例如:用力挤番茄酱袋,番茄酱会喷出来)。接着,挖掘该现象背后的原因(例如:因用力挤番茄酱袋,导致袋内压力增大),再思考将其原因放在火山喷发这一例中是否合理(例如:地下会产生压力,导致地壳下的岩浆喷出地表)。若合理,则提出假设。 第三部分为模拟实验。先确定“我的假设”,再设计模拟实验。教材给出了其中一种假设的模拟实验:用“土豆泥”模拟火山锥,“在中间挖个洞”模拟火山口和岩浆通道,用“番茄酱”模拟岩浆,“用酒精灯加热”模拟岩浆受热的情况。土豆泥和番茄酱均为食材,容易获取,且混合加热较为安全。因此,该实验既可进行分组实验,也可作为演示实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前交代实验操作安全注意事项,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 第四部分则是搜集事实证据。模拟实验不足以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教师需要提供与火山喷发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在设备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网络检索,但需另外提供获取信息、甄别信息的途径和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教案)

2.4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教案)教科版 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运用语言描述火山喷发成因以及火山喷发的影响。 2.基于证据和逻辑,分析实验现象,解释火山喷发的 成因;辩证性地说出火山喷发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3.能运用观察、模拟实验等方法获得证据,用证据验 证火山喷发成因的猜想。 4.对探究火山喷发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认识 到人类、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依存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通过分析视频,了解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 难点:对火山喷发的成因做出有依据的猜测,并借助 实险现象进行对比验证。 教学过程一、聚焦 教师活动: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引导学生通过视频, 感受火山喷发的景象,了解火山喷发所带来的影响。 带领学生总结,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 同时也能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师提问:那火山喷发的成因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聚焦本课问题,引导学 生分析了解火山喷发时的情景以及给地表带来的变

化,丰富学生对于火山喷发的认知。学生可结合视频,提取出关键信息,作为火山喷发的成因猜测的依据为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做好铺垫。) 二、探索 1.猜测 教师活动:引导同学们根据前面的学习,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学生活动:对火山喷发的成因做出猜想,填写记录单。教师活动:收集整理学生的猜想,归纳为:①地球内部的运动,高温高压;②地壳中有薄弱地带;③岩浆中存在大量气体…… 2.实验 教师提问:到底火山喷发的原因和同学们猜测的结果是否相符呢?接下来让我们用模拟实验一探究竟吧。教师活动:展示本实验的实验材料,提示:用土豆泥代表火山,番茄酱代表岩浆,酒精灯加热则代表地壳深处的活动。播放实验操作视频展示实验操作步骤。 学生活动: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单。 3.分析总结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总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火山口”部分隆起,进而产生裂缝;“岩浆”从火山口流

2021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纲要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纲要 2021青岛版

一、课程背景 (一)课标分析 3—6年级科学教科书与1-2年级相比,增加了“思维导航”“阅读探究”“方法指导”“资料卡”等元素,内涵更加丰富,特点更加鲜明,更有利于学生学,教师教。教育部教材审查专家认为:“该套教材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要求,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了设计。 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组织了教材内容,符合小学阶段科学学习的要求。”3-6年级科学教科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生活经验的扩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为辅线进行整体构建:将“探究技能”“思维导航”“方法指导”“安全提示”等多种探究元素融合在探究过程之中,以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水平和能力; 通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的模块化设置,形成完整的探究链条;单元评价以融合化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为依据,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还增加了“法治在线”元素,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本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造单元,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 本册教育内容由光,水循环,热的传递,地球和地表,材料的性能,创新与发明六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节次主题,每个节次主题都产生一个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话题,节次主题又生成多个小话题,也就是课时活动主题。 通过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还是个孩子,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科学学科第一单元达标教学计划表 课时教学案 学校: 姓名杨老师学科数学年级班 5.1--------5.4 课题 1 地球内部有什么课时 2 课时教学目标基础性 目标 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地球内部有什么进行猜测;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 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发展性 目标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能够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 知道地球内部有些什么;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及特点。 教学 重点 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地球内部有什么进行猜测;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 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难点知道地球内部有些什么;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及特点 方法 猜测、动手制作简易模型\合作教学法 手段 学生搜集: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熟鸡蛋、荔枝;搜集有关地球内部构 造的资料 板书 1 地球内部有什么 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反思 教学活动 教学任务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一、交流资料导入 二、探究活动在组内交流、整理搜集到的 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分 析 学生猜想:地球内部有什 么? 师生观看资料 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分组观察鸡蛋,类比猜 测地球内部物质有可能是分 层的,初步认识地球内部的 询问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 情况。 活动一: 1猜想与假设:通过整理 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平时 对地球的了解,引导学 生猜想地球内部有什 么? 2教师提供音像资料 活动二 1 提出问题:这么复杂的 物质在地球内部是怎样分 布的? 观察鸡蛋、荔枝的结构 充分交流资 料,落实课 前准备内容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2)

五年级科学上册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光”、“水循环”、“热的传递”、“地球和地表”“材料的性能”“创造与发明”六个单元组成。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水循环》是在四年级学习了“蒸发”“沸腾”“凝结”的基础上探究自然界中的不同状态。教科书设计了《雾和云》《露和霜》《雨和雪》《小水滴的旅行》四课内容。“雾和云”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认识雾和云,接下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探究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雾和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露和霜”以“露和霜的形成”这一天气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露,什么是霜,知道它们是一种自然的天气现象、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出雾和霜,了解它们的形成,并通过并通过类比推理解释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原因,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探究-解惑的过程。“雨和雪”以探究“雨和雪的形成”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雨、冰雹、雪。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出雨,并通过“假设”这一探究技能推理出“雪”的形成。最终推理解释大自然中雨和雪的形成,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小水滴的旅行”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雾、云、露、霜、雨、雪等自然现象的基础上,以“水滴旅行”为线索,通过水蒸发、形成云、遇到冷空气凝结成雨雪降落回地面等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热的传递》包括《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课内容,“热传导”引领学生认识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不同材料传热的本领不一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树立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热对流”借助煮稀饭、烧水的生活经验,以“沸水中活鱼游动”现象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木屑在水中的游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建立对流的概念,并由水的对流推想到空气的对流,学会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热辐射”以“太阳的热传递”为切入点,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猜想和验证、表达与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使学生能利用科学道理解释身边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地球和地表》包括《地球引力》《地球内部有什么》《地震》《划伤、擦伤怎么办》《火山喷发》《地表变化》六课内容。“地球引力”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思考物体落地的原因,接下来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探究——推理结论的过程,认识地球引力,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地球引力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地球内部有什么”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引力之后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结构的进一步探究,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让学生对地球内部有什么进行思考,唤起学生的经验认识,并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特征的基础上,借助对地震成因的探究,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地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划伤、擦伤怎么办”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遇到划伤、和擦伤的情况如何学会自会自救知识。“火山喷发”是借助对火山成因的探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火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能力。“地表的变化”是在学生对地球内部构造、火山与地震现象认识的基础上,综合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地表形态改变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摆的快慢》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第4课。在第3课研究地震成因之后,本课将研究地球内部力量改变地形地貌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火山喷发。本课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围绕火山喷发时的情景、火山喷发的原因以及火山喷发对地表的影响,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探索,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火山喷发的情景及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变化;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并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课学习的内容,从“利、弊”两方面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火山喷发的自然现象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从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这种自然现象有所了解。陌生,是因为他们对火山喷发的了解仅限于视频、文字、图片等,并没有进行深入第了解与探究。本科将引导他们通过模拟实验、阅读并分析资料等方法对火山喷发的原因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进行深入地学习、探究,并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2. 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2.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或的证据,他那就火山喷发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探究火山喷发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 积极参加模拟实验,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人类、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互相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难点:基于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白醋、小苏打、洗洁精、水、瓶子、盆、杯子、护目镜、手套、口罩。 教师准备:视频资料、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 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 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 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1、加热时间需要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 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 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注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实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 变得光滑起来。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注意事项:1、砖块尽量要小一些,棱角鲜明一点。 2、要用比较长的时间。 实验4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水。 实验步骤: 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加热岩石后把它放入水中。反复几次,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掉碎屑。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地球与地表的变化》全体教案(共6份)

《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内部有什么》是青岛版版五年级上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的第一课。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表面有什么之后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结构的进一步探究,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让学生对地球内部有什么进行思考,唤起学生的经验认识,并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材由四部分组成:即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和拓展活动。活动准备提示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丰富的图文资料、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熟鸡蛋、荔枝,以便课堂上充分的交流研究,为有效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提供基础材料保障和信息交流准备。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教科书呈现了一组图片:火山喷发、泉水喷涌、煤矿开采、石油钻探,目的是通过这些图片,让学生由这些现象猜想地球内部有什么。活动二:通过图片和资料卡的呈现,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名称及特点,也让学生了解到人们认识地球内部的特点需要一个过程,是从最简单的猜测开始的。并通过形象的类比,图示地球内部结构。自由活动:我们来做个地球模型吧!提示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地球结构的基础上,利用身边的材料做地球模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把探究延伸到课外,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地球内部运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本课通过图片、资料、实验等活动,让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并能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地球表面有什么已经有基本的认识,并能够根据自己看到的现象进行一定的推理,也能比较准确的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但对于眼睛看不到的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通过书籍或是父母讲述,电视等方式间接知道一些零散的信息。本课将借助我们观察到的地球表面的一系列现象,帮助学生对地球内部进行猜想和假设,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特征。【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