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伤寒宜忌

《千金翼方》伤寒宜忌
《千金翼方》伤寒宜忌

《千金翼方》伤寒宜忌

宜发汗第一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涩涩一时间益佳,不欲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凡云∶宜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然不如汤药也。

凡脉浮者,病在外,宜发其汗。

太阳病,脉浮而数者,宜发其汗。

阳明病,脉浮虚者,宜发其汗。

阳明病,其脉迟,汗出多而微恶寒者,表为未解,宜发其汗。

太阴病,脉浮,宜发其汗。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溺者,汗自出,涩涩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太阳,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忌发汗第二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在里,忌发其汗。

脉浮而紧,法当身体疼痛,当以汗解,假令尺中脉迟者,忌发其汗,何以知然,此为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故也。

少阴病,脉微,忌发其汗,无阳故也。

咽中闭塞,忌发其汗,发其汗即吐血,气微绝,逆冷。

厥忌发其汗,发其汗即声乱咽嘶舌萎。

太阳病,发热恶寒,寒多热少,脉微弱,则无阳也,忌复发其汗。

咽喉干燥者,忌发其汗。

亡血家,忌攻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

衄家,忌攻其表,汗出,必额上促急。

汗家,重发其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

淋家,忌发其汗,发其汗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忌攻其表,汗出则。

冬时忌发其汗,发其汗必吐利,口中烂,生疮,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忌攻其表,汗则厥逆冷。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

忌吐第三

太阳病,恶寒而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而发热,关上脉细而数,此吐之过也。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运,若膈上有寒饮,干呕,忌吐,当温之。

诸四逆病厥,忌吐,虚家亦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宜吐第四

大法春宜吐。

凡服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其头项不强痛,寸口脉浮,胸中痞坚,上撞咽喉不得息,此为有寒,宜吐之。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宜吐之,利即止。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宜吐之。

病者手足逆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宜吐之。

宿食在上管,宜吐之。

忌下第五

咽中闭塞,忌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诸外实忌下,下之皆发微热,亡脉则厥诸虚忌下,下之则渴,引水易愈,恶水者剧。

脉数者忌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尺中弱涩者,复忌下。

脉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太阳证不罢,忌下,下之为逆。

结胸证,其脉浮大,忌下,下之即死。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忌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太阳与少阳合病,心下痞坚,颈项强而眩,忌下。

凡四逆病厥者,忌下,虚家亦然。

病欲吐者忌下。

病有外证未解,忌下,下之为逆。

少阴病,食入即吐,心中温温欲死,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忌下。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忌下。下之亡血则死。

宜下第六

大法秋宜下凡宜下,以汤胜丸散。

凡服汤下,中病则止,不必尽三服。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

少阴病,五六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

少阴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者,宜下之。

下利,三部脉皆浮,按其心下坚者,宜下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宜下之。

阳明与少阳合病,利而脉不负者为顺,脉数而滑者,有宿食,宜下之。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答曰∶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宜下之。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宜下之。

下利瘥,至其时复发,此为病不尽,宜复下之。

凡病腹中满痛者为寒,宜下之。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宜下之。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微热者,此为实,急下之。

脉双弦而迟,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宜下之。

伤寒有热,而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此为血,宜下之。

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日晡所发者,属阳明,脉实者,当下之。

宜温第七

大法冬宜服温热药。

师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更疼痛,当救其里,宜温药四逆汤。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宜四逆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欲止,宜温之。

下利,脉浮大者,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宜温之,与水必哕。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者,宜温之。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宜温之。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宜温之。

少阴病,脉沉者,宜急温之。

下利,欲食者,宜就温之。

忌火第八

伤寒,加火针,必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伤寒脉浮,而医反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

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发黄。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是为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为强责少阴汗也。

宜火第九

凡下利,谷道中痛,宜炙枳实若熬盐等熨之。

忌灸第十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

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去,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此为火逆。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咽燥必唾血。

宜灸第十一

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宜灸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而脉不足,灸其少阴七壮。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者,即呕,汗者必数更衣,反少者,宜温其上,灸之。(一云灸厥阴五十壮。)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主厥,厥阴是也,灸不温反微喘者,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伤寒六七日,其脉微,手足厥,烦躁,灸其厥阴,厥不还者,死。

脉促,手足厥者,宜灸之。

忌刺第十二

大怒无刺、新内无刺、大劳无刺、大醉无刺、大饱无刺、大渴无刺、大惊无刺无刺、之热,无刺渌渌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其衰,工逆此者,是谓伐形。

宜刺第十三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自当愈,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宜刺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宜先刺风池,风府,乃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腹满而谵语,寸口脉浮而紧者,此为肝乘脾,名曰纵,宜刺期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伤寒发热,涩涩恶寒,其人大渴,欲饮、浆者,其腹必满,而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为肝乘肺,名曰横,宜刺期门。

阳明病,下血而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心下痞坚,颈项强而眩,宜刺大椎、肺俞、肝俞,勿下之。

妇人伤寒怀身,腹满,不得小便,加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宜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利则愈。

伤寒喉痹,刺手少阴穴,在腕当小指后动脉是也,针入三分补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宜刺。

忌水第十四

内容: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之,与水必哕。

太阳病,小便利者,为水多,心下必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宜水第十五

内容:太阳病,发汗后,若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厥阴渴欲饮水,与饮之,即愈。

呕而吐,膈上者,必思煮饼,急思水者,与五苓散饮之,水亦得也。

方剂歌诀

第一章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干妈贵姓?甘麻桂杏(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桂芍草姜枣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少将为嘛甘心下跪?(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三、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 再造散《伤寒六书》: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 一、寒下剂 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二、温下剂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三、润下剂

郝万山教授对五行学说的精彩解读

郝万山教授对五行学说的精彩解读 主讲人简介: 郝万山,教授,主任医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主任。中国老教授协会边缘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名中医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六经辨证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经方防治常见病和疑难病的研究。《伤寒论》文献研究。当前为负责人的在研课题是教育部名牌课程建设研究项目。 主编有《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21 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辅导丛书 ?伤寒论》等 8 部著作,副主编或合编有《实用经方集成》、《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解》、《伤寒论诠解》等 12 部著作,发表《论伤寒学科的确立及其内涵建设》、《伤寒论用方思路》、《伤寒论字词训释札记》、《柴桂温胆定志汤治疗精神抑郁症》、《论少阳腑实证和仲景用大柴胡汤》等论文 60 余篇。 内容简介: 人为什么会得季节病?大树又为什么会有深深浅浅的年轮?一年四季的寒来暑往和生命体 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中医学采用了五行学说,来解释刚才所提出的几个疑问。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医把它和大自然以及人体的健康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的特色理论。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然而这种五行学说为什么会被一些人说成是迷信?在现代社会,古老的中医学说还能发挥作用吗? 我们民间,我们很多人对五行,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有许多误解。张仲景用五行生克的理论,通过脉象和病证的关系,来判断病证。用五行生克的思想,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他曾经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伤寒杂病论》。什么意思呢?你要见到肝病的话,那你就会知道,这个肝病容易影响消化系统,容易影响脾胃,你要先把脾胃,给它补好了,肝病就不容易犯脾胃了,这个病就容易好,这都是运用的五行理论。五行大家都知道,是木火土金水。那么这五个字,是指的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五种东西呢?还是另有所指?要我说,古人说得很清楚,在古代,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有两个层次的概念,一个层次叫五材,五种具体的材料,五种具体的物质,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千百年来,人们对五行学说存在着很多的误读。那么中医学中的五行究竟指的是什么?郝万山教授又是如何理解五行的呢?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天就是大自然,敷布了春季气的展放,夏季气的上升,长夏,就是夏季的末尾,这段时间,中医把它叫做长夏,长夏气的平稳,秋季气的内收,冬季气的潜降,大自然敷布了,气的五种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才使人有了五脏系统。大自然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人体化育了肝心脾胃肾五脏,而五脏又分别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等五腑,而五脏又分配配合筋、脉、肉、皮毛、骨这五体。请听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在千古中医故事系列节目中讲述张仲景之五行生克。 [郝万山][千古中医故事](十四)《张仲景》五行生克(文稿)

试题(伤寒、菌痢、霍乱)

一、名词解释 1、伤寒复发:少数病人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复发,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彻底的病人。 2、玫瑰疹:在伤寒病程第6~12日皮肤可出现直径约为2~4mm小丘疹,淡红色、压之退色、稍隆起,多分布于胸腹部,数量少,一般在10个以下,分批出现,约2~3日后消退。 3、慢性菌痢:菌痢反复发作后或病情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以上者称慢性菌痢。 4、口服补液盐(ORS):每升液体含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 5、霍乱的脱水虚脱期:剧烈泻吐使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出现循环衰竭等。 6、肥达反应:为伤寒血清凝集反应,具有辅助诊断伤寒的价值。 7、伤寒再燃:部分伤寒病人在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在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上升,血培养可为阳性,称为再燃,可能与菌血症未被完全控制有关。 二、单项选择 1 、伤寒病人在极期的热型多呈 A 驰张热B稽留热C间歇热D不规则热E持续发热 2、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 A肠出血B肠穿孔C中毒性肝炎D胃穿孔 E 阑尾炎 3、伤寒最常见的并发症 A肠出血B肠穿孔C中毒性肝炎D胃穿孔 E 阑尾炎 4、不是伤寒病原治疗的药物 A喹诺酮类B氯霉素C伯氨奎D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E 以上都不是

5、伤寒肠穿孔好发部位 A盲肠B回肠末段C乙状结肠D直肠E小肠 6、伤寒病人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 A 潜伏期B潜伏末期至病程第1周内C起病1周内 D 起病后第2~4周 E 起病后1~2周 7、确诊伤寒最可靠的依据是 A 发热及中毒症状,外周血白细胞降低B粪便培养阳性 C 血培养阳性D血常规检查E肥达反应 8、一伤寒病人突发右下腹剧痛。查:腹部压痛,反跳痛明显,呈板状腹,应考虑最大可能是 A肠出血 B 肠穿孔 C 阑尾炎 D 肠炎E便秘所致 9、伤寒的主要病理特点是 A全身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性反应B肠系膜淋巴结发生灶性坏死 C肾脏、心肌的营养不良性改变D肾小球基底膜有球蛋白及补体沉着 E肝、脾骨髓有巨噬细胞增生 10、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持续发热,脾脏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白细胞减少B持续发热,脾脏肿大、瘀点、重脉、白细胞减少 C不规则发热,脾脏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白细胞减少D弛张热、脾脏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白细胞减少 E以上都不是 11、伤寒第1周内阳性率最高的化验是 A粪便培养B肥达反应C血培养D尿培养 E 补体结合试验 12、伤寒的肠道并发症多出现在病程的 A 第1周内 B 第2~3周内C第4~5周内D第6周内 E 整个病程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1、桂枝汤:桂枝用勺炒枣姜。发热汗出桂枝汤,桂枝芍药草干姜。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2、桂枝葛根汤:桂枝用勺炒枣姜,葛麻黄。汗出恶风项背强,桂枝汤中葛麻黄。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用勺炒枣姜,附子来帮忙。发汗不止人恶风,桂枝汤中附子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炒枣姜。下后脉促胸又满,桂枝去芍是良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附无芍炒枣姜。恶寒去芍加附子,桂附无勺草枣姜。 桂枝甘草生姜附子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面热身痒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中杏麻黄,关键在用量。汗出脉洪形似虐,桂二麻一莫彷徨。桂枝汤中杏麻黄,取名桂二麻一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8、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炒迷人。汗后烦渴脉洪大,就用人参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人参 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麻炒芍、姜枣膏。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石膏 10、四逆汤:四逆汤,附子炒干姜。 附子甘草干姜 11、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炒黄。 大黄甘草芒硝 12、葛根加半夏汤:桂枝汤半葛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葛根麻黄 13、干姜甘草汤 干姜甘草

14、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15、麻黄汤:麻桂炒杏仁。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16、小柴胡汤:人炒芩柴半枣姜。 人参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大枣生姜17、大青龙汤:麻桂炒杏、姜枣膏。 桂枝麻黄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18、小青龙汤:好细辛、麻桂勺炒姜夏味。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生姜细辛1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朴杏仁。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20、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新加汤,人参放进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人参

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病

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病题库 一、单选题 1.伤寒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 A.菌血症 B.毒血症 C.肠壁溃疡 D.心及肾源性水肿 E.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大单核细胞增生性反应 2.伤寒病人解除隔离的条件是 A.临床症状消失 B.体温正常后1周 C.体温正常后连续2次粪便培养阴性 D.体温正常后1次粪便培养阴性 E。体温正常后连续2次尿培养阴性 3.伤寒高热时处理方法宜用 A.大量退热药物 B.激素治疗 C.加大抗生素剂量 D.物理降温 E.不必处理 4.伤寒病诊断最主要的依据是 A.白细胞总数减少 B.尿中有蛋白及管型 C.细菌培养阳性 D.肥达反应阳性 E.持续高热 5.稽留热最常见于 A.败血症 B.风湿热 C.伤寒 D.肺结核 E.痢疾, 6.玫瑰疹常见于 A.伤寒、副伤寒 B.斑疹伤寒 C.麻疹 D.猩红热 E.流行性出血热 7.下列疾病中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是 A.化脓性感染 B.急性失血或溶血 C.伤寒及副伤寒 D.组织损伤如大手术后 E.白血病 8.对伤寒的诊断最为重要的是 A.脾肿大 B.稽留热 C.相对缓脉 D.白细胞减少 E.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9.白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百分比都减低的疾病是 A.急性血吸虫病 B.伤寒 C.细菌性痢疾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流行性乙型脑炎 10.伤寒最显著的病理改变部位是在 A.肠系膜淋巴结 B.回盲部 C.回肠末端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D.脾脏 E.肝脏

11.伤寒的原发性菌血症,相当于临床过程中的 A.潜伏期 B.发病初期 C.增剧期 D.极期 E.缓解期 12.伤寒患者肥达反应试验阳性反应常开始于病程的 A.第1周 B.第2周 C.第3周 D.第4周 E.第5周 13.伤寒玫瑰疹常出现在病程的 A.1-6天 B.7~13天 C.14-20天 D.2-28天 E.28天以后 14.对于伤寒的诊断与预后判断有参考意义的 A.白细胞计数 B.中性粒细胞数 C.嗜酸性细胞数 D.嗜碱粒细胞数E.单核细胞数 15.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肠出血 B.肠穿孔 C.中毒性心肌炎 D.支气管肺炎 E.胆囊炎. 16.伤寒病人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的是 A.粪便培养 B.尿培养 C.血培养 D.痰培养 E.肥达反应 17.肥达反应是属于 A.沉淀试验 B.直接凝集试验 C.间接凝集试验 D.补体结合试验E中和试验 18.老年伤寒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支气管肺炎 B.肠出血、肠穿孔 C.肾盂肾炎 D.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E.伤寒杆菌性脑膜炎 19.确诊伤寒最可靠的依据是 A.发热及中毒症状 B.大便培养阳性 C.血培养阳性 D.肥达反应“h”、“o”滴度增高 E.胆汁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 20.治疗伤寒慢性带菌者应首选 A.万古霉素 B.氨苄青霉素 C.羧氨苄青霉素 D.氯霉素 E.青霉素加链霉素 21.持续发热6天的病人疑为伤寒,最简便而阳性率又高的 检查是 A.大便培养 B.血培养 C.骨髓培养 D.肥达反应 E.尿培养. 22.伤寒慢性带菌者隐藏细菌最多的器官是 A.肝、脾 B.骨髓 C,肠系膜淋巴结D.胆囊 E.肾脏

背诵医宗金鉴法

[标签:标题] 篇一: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 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 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 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 7、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 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热证无汗亡津液, 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 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三、少阳病脉证并治 11、少阳病脉证 往来寒热胸胁满, 脉弦目眩而耳聋, 口苦默默不欲食, 心烦喜呕少阳经, 或渴或咳身微热, 或胁硬痛腹中疼, 或悸不呕尿不利, 舌胎滑白小柴宗。 12、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肥达反应的方法及在伤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肥达反应的方法及在伤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9-01-09T15:35:04.0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6期作者:蔡利群李凤 [导读] 若效价逐渐上升则其诊断价值更大,对疑似者早期做血培养,开展多项细菌培养,以求早期确诊,避免延误治疗。(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 【摘要】目的:探讨肥达反应的方法及在伤寒的诊断中的应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伤寒患者30例,应用肥达反应和血培养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细菌学培养阳性13例,阳性率为43.33%,进行肥达反应试验阳性23例,阳性率76.67%;细菌学培养与肥达反应均为阴性6例,占20.0%。30例肥达反应试验阳性变化,第1周13例(43.33%),第2周18例(60.0%),第3周22例(73.33%),4周23例(76.67%)。结论:伤寒的诊断不能只依靠肥达反应,对疑似者早期做血培养,开展多项细菌培养,以求早期确诊,避免延误治疗。 【关键词】伤寒;肥达氏试验;阳性率;意义 【中图分类号】R5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046-02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起病较缓,体温阶梯性上升,5~7日达高峰,相对缓脉,表情淡漠,病程第6~12日出现玫瑰疹,数量少。白细胞数减少,肥达反应阳性,血及骨髓培养伤寒杆菌阳性。伤寒杆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采用凝集反应检测方法对血清标本中的“O”及“H”抗体[1],即肥达反应有助于伤寒的临床诊断。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伤寒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以发热入院治疗,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 26.5±2.5岁。其中儿童10例,成人20例;发热时间为9~26天,平均时间10.5±2.5天;体温为38.3~41.5℃。 1.2 方法 按常规进行血培养、粪培养和肥达反应,每隔1周进行肥达氏反应复查。 肥达反应的方法空腹抽血2ml,凝固后离心沉淀。吸取血清0.15ml注入已有生理盐水11.85ml的三角烧瓶内充分混合,吸出7.5ml注入第1排10个康氏管内,每管0.5ml。即是1:80,余下2ml弃去。另吸取5ml生理盐水加入三角烧瓶内充分混合后吸出5ml加入第2排10管中,每管0.5ml,即成1:160,再吸生理盐水5ml加入三角烧瓶内混合后吸出5ml注入第3排10管的各管内0.5ml,即成1:320。在每排的第1管、第6管内加入100亿/ml O菌液0.05ml混匀。第2管、第7管加同样单位的H菌液;第3、第8管加甲菌液;第4、第9管加乙菌液;第5、第10管加丙菌液各0.05ml;这样就形成了两套。(1~5管的1套,6~10管的第2套)。1套离心2000r/min,沉淀5min,观察结果。1套放水浴37℃20h,观察结果[2]。 2.结果 30例患者细菌学培养阳性13例,阳性率为43.33%,进行肥达反应试验阳性23例,阳性率76.67%;细菌学培养与肥达反应均为阴性6例,占20.0%。 30例伤寒患者不同培养结果与肥达反应试验阳性情况进行比较,血培养阳性11例,肥达反应阳性10例,阳性率90.90%;粪培养阳性1例,肥达反应阳性1例,阳性率100.0%;血粪培养双阳性1例,肥达反应阳性1例,阳性率100.0%;培养阴性17例,肥达反应阳性11例,阳性率64.70%;30例患者,肥达反应阳性23例,阳性率76.67%; 30例患者中不同病程中肥达反应试验阳性情况,细菌培养阳性13例,肥达反应试验阳性变化,第1周7例(53.85%),第2周11例(84.61%),第3周13例(100%),4周13例(100%)。细菌培养阴性17例,肥达反应试验阳性变化,第1周6例(35.29%),第2周7例(41.18%),第3周9例(52.94%),4周10例(58.82%)。30例肥达反应试验阳性变化,第1周13例(43.33%),第2周18例(60.0%),第3周22例(73.33%),4周23例(76.67%)。 3.讨论 伤寒病原是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族(组),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长1~3.5μm,宽0.5~0.8μm,周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孢,无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血培养是确诊的证据,病程早期即可阳性,第7~10病日阳性率可达90%,粪便培养从潜伏期起便可获阳性,第3~4周可高达80%,病后6周阳性率迅速下降,3%患者排菌可超过1年;肥达反应应用已知的伤寒杆菌菌体“O”、鞭毛“H”抗原,副伤寒杆菌甲、乙、丙的鞭毛(“A”“B”、“C”)抗原5种[3],通过血清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本试验于病程第1周为阴性,从第2周开始出现阳性,第3周阳性率约为50%,第4周可达90%,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之久。评价肥达反应结果时应注意,伤寒流行区的正常人群中可能有低效价凝集抗体存在,故“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才有辅助诊断意义。肥达反应必须动态观察,一般每周检查一次,如凝集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则其诊断意义较大。因“O”抗体出现早,消失快,半年左右转阴,“H”抗体出现迟,但可持续阳性达数年之久。若只有“O”抗体上升,而“H”抗体不高,可能是发病早期;若“H”抗体上升而“O”抗体不增高,可能是不久前患过伤寒或接受过伤寒菌苗的预防接种,或因其他发热性疾病所致的非特异性回忆反应[4]。 总之,肥达反应具有辅助诊断价值,每周复查1次,若效价逐渐上升则其诊断价值更大,对疑似者早期做血培养,开展多项细菌培养,以求早期确诊,避免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施铁明,吴佩芬.756例伤寒血肥达氏反应的临床分析[J]. 苏州医学,2004(2):84-85. [2]金法祥,李水法.肥达反应对伤寒的诊断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4):141. [3]刘锦光,许岸高.肥达反应对伤寒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J].广东医学,2000(4):301-302. [4]王贵美.伤寒杆菌H抗原检测、肥达反应与细菌培养对伤寒诊断的对照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3):125-126.

伤寒疫苗

伤寒疫苗: WHO立场文件 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的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立场文件。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 目前的立场。这些文件经过 WHO 内部和外部众多专家的审阅,并且自2006年4月起,由WHO的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SAGE)审核和认可。这些立场文件主要供各国的公共卫生官员和免疫规划管理人员使用。不过,对这些立场文件感兴趣的还可能包括一些国际资助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医学界、科学媒体和公众。 此份关于伤寒疫苗的立场文件是对以前公布在《疫情周报》(Weekly Epidemiological Record)上的相应文件的更新和替换。1SAGE于2007年11月认可了这些经过更新的建议。2 概要和结论 伤寒是由肠道病原体伤寒杆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引发的严重的全身性感染。伤寒杆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虽然主要表现为地方性流行疾病,但伤寒杆菌具备流行潜力。 主要来自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资料表明,伤寒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其中学龄儿童(5~15岁)所受影响尤为明显。在某些伤寒流行地区,5岁以下儿童中伤寒的发病率与学龄儿童相似或甚至更高。 据WHO的保守估计,全球每年发生2100万伤寒病例,其中有1%~4%的病例死亡。约90%的死亡病例发生在亚洲。随着多重耐药伤寒杆菌的增加,有效的治疗方案减少,治疗成本不断攀升,并导致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数的升高。 已有两种新一代的伤寒疫苗用于替代原先使用的易于产生不良反应的灭活全细胞疫苗。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这些新疫苗—口服Ty21a活疫苗和注射用Vi多糖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并已在国际上被批准用于2岁以上人群。单剂次、注射用的Vi疫苗对经血液培养确诊的伤寒有约70%的保护作用,保护期至少可持续3年。伤寒减毒活疫苗Ty21a的剂型为胶囊或混悬液形式,均为每间隔1天口服1个剂量。液体疫苗已被批准用于2岁以上者;胶囊制剂可用于5岁以上者。液体疫苗的推荐剂次为3~4次,对已确诊伤寒有53%~78%的保护作用。口服4次Ty21a胶囊制剂也可达到类似的保护作用。关于Vi多糖疫苗和Ty21a疫苗是否需要复种的问题,目前尚无定论,很可能要取决于当地的流行病学状况—这一点尤其重要。不过,在大多数伤寒呈地方性流行的地区,似有必要在初种后 1见No. 32, 2000, pp. 257–264. 2见No. 1, 2008, pp. 1–15.

陶军洋大夫(陶大公子)的六经八纲朴素辩证观念概诉

陶军洋大夫(陶大公子)的六经八纲朴素辩证观念 最近陶军洋老师想把自己的一些的思想,做一些概括性的报告,奉献给各位。以《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为载体,结合实际医案,讲解了陶老师对于六经辨证的个人理解。以后再有录音,还会继续补充。 仓促整理,未加润饰。以后继续完善补充。希望有缘者,珍惜。 南京中医药大学陈国强 写于陶大夫门诊老店 自然界有两个人,一男一女,谓之两合,两合成为夫妇,生下六个儿女,三男三女,此为六合,合成八个数,谓之八卦。又叫天地人。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这是六十四卦的起源,也就是易经。 人有两脉六气,两脉是父母之精气,精气走于里,六气走于外,合为一体,为一个人,这叫做活,这叫做脉气人气先天气,动之有形很正常。何谓脉气?脉是什么?脉是人活着的信号,是人生死的信号,病与不病的信号,生命长短的信号,脉在人体上起这个作用,他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数不够而病,停则死,达不到四个数,不够数,就叫做病,停则死,所以叫做生生不息。六气是什么?三阳气走外,三阴气走里,后边为太阳气,前面为阳明气,左右为少阳气,三气合为一体,加上内源三阴之气,人才有造型,两脉不足,六气就病,两脉不病,六气不病,人体动之有形,站如青松,坐如泰山,精神豪爽,气质昂扬,一身正气不败,这叫做动之有形。动之无形,若要太阳经病了,人体型不正,人向后栽,向后仰,比如仲景杂病“痉病”有汗为柔,无汗为刚,发病时候就后仰,反张,咬牙啮齿,瞪眼。这就是太阳经病了。 阳明经有病,人走路向前栽,跑得快,停不住,稳不下,站不稳,这就是动之无形。 少阳经病了,人左右摇摆,不是左歪就是右歪,不是左瘫就是右痪。这也是动之无形。 六气之中,三阳气在外,三阳气好比千斤柱,支撑人体气血,人体骨架,人体不晃不倒,走路正常,一旦三阳经衰败,人体走路姿势就异常。内三阴气衰败,人之肚腹五脏就病,人就失去原来的形状,人体脸色变,面色无光,动之无形,气

《千金翼方》妇人面药

《千金翼方》妇人面药 论曰∶面脂手膏,衣香藻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然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子弟泻漏一法,至于父子之间亦不传示。然圣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 岂使愚于天下,令至道不行?拥蔽圣人之意,甚可怪也。 面脂主面及皴靥黑,凡是面上之病悉皆主之方∶丁香(十分)零陵香、桃仁(去皮)土瓜根、白蔹、白芨、栀子花、沉香、防风、当归辛夷、麝香(研)芎、商陆(各三两)白芷、葳蕤、菟丝子、甘松香、藿香(各十五分)蜀水花、青木香(各二两)茯苓(十四分)木兰皮、本、白僵蚕(各二两半)冬瓜仁(四两)鹅脂、羊髓(各一升半)羊肾脂(一升)猪胰(六具)清酒(五升)生猪肪脂(三大升)上三十二味,切,以上件、猪胰汁,渍药一宿于脂中,以炭火煎三上三下,白芷黄绵滤贮器中,以涂面。 面脂方∶防风、芎、白芷、白僵蚕、本、葳蕤、茯苓、白蔹、细辛、土瓜根、栝蒌仁、桃仁(去皮尖)蜀水花、青木香、当归、辛夷(各半两)鹅脂(一升)羊脂肾(一升)猪脂(二升)上一十九味,细切,绵裹,酒二升,渍一日一夜,纳脂中,急火煎之,三上三下,然后缓火一夜,药成去滓。以寒水石粉半两纳脂中,以柳木篦熟搅,任用之。 又方∶杏仁(二升,去皮尖)白附子(三两)密陀僧(二两,研如粉)生白羊髓(二升半)真珠(十四枚,研如粉)白藓皮(一两)鸡子白(七枚)胡粉(二两,以帛四重裹一石米,下蒸之,熟下阴干)上八味,以清酒二升半,先取杏仁盆中研之如膏。又下鸡子白研二百遍。又下羊髓研二百遍,捣筛诸药纳之,研五百遍至千遍,弥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初研杏仁,即少少下酒薄,渐渐下使尽药成,以又方∶当归、芎、细辛(各五分)蜀水花、密陀僧、商陆、辛夷、木兰皮、栝蒌、白僵蚕、本、桃花、香附子、杜蘅、鹰屎、零陵香、葳蕤、土瓜根(各三分)麝香、丁香(各半两)白术(二两)白芷(七分)白附子、玉屑(各一两)鹅脂(在合)鹿髓(一升)白蜡(四两)猪膏(二两)羊髓(一升)上二十九味,细切,醋浸密封一宿。明晓以猪膏煎三上三下,以白芷黄为药成,去滓,搅数万遍,令色白,敷面,慎风,日良。 面膏方∶杜蘅、牡蛎(熬,一云杜苦)防风、本、细辛、白附子、白芷、当归、木兰皮、白术独活、葳蕤、天雄、茯苓、玉屑(各一两)菟丝子、防己、商陆、栀子花、橘皮(一云橘仁)白蔹、人参(各三两)甘松香、青木香、藿香、零陵香、丁香(各二两)麝香(半两)白犬上三十二味,以水浸膏髓等五日,日别再易水;又五日,日别一易水;又十日,二日一易水。凡二十日止,以酒浸一升。羊胰令消尽去脉,乃细切香于磁器中浸之,密封一宿,晓以诸脂等合煎三上三下,以酒水气尽为候。即以绵布绞去滓研之千遍,待凝乃止,使白如雪,每夜涂面,昼则洗却,更涂新者,十日以后色等桃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外台》有冬瓜仁、蘼芜花,无白蔹、人参。)面膏主有、及、并皮肤皴劈方∶防风、本、辛夷、芍药、当归、白芷、牛膝、商陆、细辛、密陀僧、芎、独活、鸡舌香、零陵香、葳蕤、木兰皮、麝香、丁香、未穿真珠(各一两)蕤仁、杏仁(各二两,去皮尖)牛髓(五升)油(一升)腊月猪脂(三升,炼)獐、鹿脑(各一具,若无獐鹿,羊脑亦得)上二十五味,先以水浸脑髓使白,藿香以上、咀如麦片,乃于脑髓脂油内煎之,三上三下,即以绵裹搦去滓,乃纳麝香及真珠末,研之千遍,凝即涂面上甚妙。(今据药止二十六味,后云“藿香以上”,而方中无

内科学期末模拟试题及标准答案

模拟试题六 一、A型题(1~50题,每题1分,共40分) 1.诊断肺结核的主要依据是: A.低热、盗汗、咳嗽 B.血沉增快 C.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D.痰中找到结核菌 E.体重减轻 2.对于急性肾盂肾炎选择抗菌药物最有指导意义的是: A.尿路刺激征的轻重 B.热度的高低 C.尿中白细胞的多少 D.外周血白细胞增高程度E.尿沉渣涂片细菌革兰染色 3.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A.慢性胃炎B.胃癌C.消化性溃疡 D.肝硬化门脉高压E.胃血管瘤 4.尿毒症患者出现贫血的主要原因是: A.红细胞寿命缩短B.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C.毒素抑制骨髓造血 D.肠道溃疡出血使血液丢失 E.营养不足,缺铁、低蛋白 5.关于慢性肾炎,不正确的是选项: A.仅少数由急性肾炎直接迁延而来 B.部分发病与链球菌感染有关 C.并发感染可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且剂量要足 D.低蛋白血症时如无氮质血症可不限制蛋白摄人量 E.凡有1年以上蛋白尿、浮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者应考虑本病 6.肾病综合征使用糖皮质激素疗效最佳的是: A.微小病变型肾病B.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C.膜性肾病 D.膜增生性肾炎E.急性肾炎 7. 男,58岁。反复咳嗽、咯白粘痰、喘息6年,冬季加重,1周前上述症状再发,经治疗无效住院。检查:胸廓对称, 两肺可闻及干、湿罗音。X线示:两肺纹理增粗。其可能的诊断为: A.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B.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迁延期 C.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D.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迁延期 E.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缓解期 8. 下列哪一项不是流脑的诊断条件: A.皮肤粘膜有瘀点、瘀斑B.脑膜刺激征阳性C.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D.细菌学或免疫学检查阳性E.脑脊液检查糖及氯化物显著增高 9. 肺结核化学药物治疗中,判断疗效最主要的指标是: A.病灶吸收好转B.痰结核菌持续三个月转阴C.血沉恢复正常 D.空洞闭合E.体温恢复正常、体重增加 10.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 A.平喘B.祛痰C.控制感染D.镇咳E.免疫治疗 11. 急性心肌梗死时,应用尿激酶治疗的目的在于: A.调节离子代谢B.营养心肌C.溶解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 D.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E.改善心肌微循环 12.男,26岁。间断右上腹部疼痛半年。半年来反复右上腹疼痛,饭前明显,进食可减轻,有夜间痛,并有反酸、嗳气。 体检:腹部软,右上腹轻度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诊断为: A.慢性胃炎B.慢性胆囊炎C.胃溃疡D.慢性胰腺炎E.十二指肠溃疡 13.以下哪项是消化性溃疡合并穿孔的肯定性诊断依据: A.腹部疼痛突然加重B.发热C.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板状腹 D.肝浊音界缩小E.X线透视见右膈下新月状游离气体 14. 根除Hp的标准治疗方案是: A.氢氧化铝+甲硝唑+四环素B.胶体次枸橼酸铋+阿莫西林+四环素 C.法莫替丁+甲硝唑+四环素D.硫糖铝+ 甲硝挫+克拉霉素 E.奥美拉唑+替硝唑+克拉霉素 15. 确诊伤寒最可靠的依据是 A.肥达反应阳性B.血白细胞减少C.血培养阳性 D.高热、中毒症状E.肝脾肿大、肠出血 16. 男,15岁。消瘦,HbA1c l2.8%,C肽释放呈低平曲线,GAD—Ab阳性。治疗除饮食控制外首选的是: A.继续观察B.格列本脲C.二甲双胍D瑞格列奈E.胰岛素 17. 女,35岁。有糖尿病家族史,空腹血糖6.8mmol/L。为确诊糖尿病,最有意义的检查是: A.重复测空腹血糖B.测餐后2小时血糖C.多次测任意血糖 D.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E.糖化血红蛋白

方剂歌诀带趣味记忆

通窍活血汤【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 红枣7个(去核) 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 鲜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绢包) 【趣记】归川芍桃红+姜枣麝葱酒 六君子汤,归脾汤 左归丸,天王补心丹 【组成】熟地(240克)山药(炒,120克)枸杞(120克)山茱萸(120克)川牛膝(90克)鹿角胶(120克)龟板胶(120克)菟丝子(120克) 【趣记】兔狗归山,猪牛露地 方剂歌诀: 一、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1、麻黄汤(伤寒)[干妈贵姓] 麻子炒杏仁。/干妈贵姓?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伤寒)[熟桂枝炒姜枣] 大芍炒姜汁。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汗自出。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香苏散(太平)[陈老复苏](陈指陈皮,老指甘草,复指香附,苏指苏叶)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 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5、小青龙汤(伤寒)[老新疆为嘛白吓鬼](老指甘草,新指细辛,疆指干姜,为指五味子,嘛指麻黄,白指白芷,吓指半夏,鬼指桂枝)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辛姜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附:大青龙汤[干妈姓桂,认识姜嫂](干指甘草,妈指麻黄,姓指杏仁,桂指桂枝,认虚字,识指石膏,江指生姜,嫂指大枣) 6、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止嗽散用百部苑,白前桔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7、正柴胡饮(景岳全书) 正柴胡饮散平方,芍药防风陈草姜。 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二)辛凉解表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1、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鼓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肺热煮无过。 2、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中医名著99本

中医学的教科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医生,但很难让你成为一个高明医生。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概括了中医学的起码知识,在临床最安全的范围内去运用辩证论治,包罗的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信息量。千变万化的临证状态,数千种中药作用目标的不确定性,数万首成方配伍组方的千差万别,如何准确的体会、把握、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你在多读书、勤积累的不懈努力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升华你的医术, 在临床运用自如,成为一代名医。 下面推荐99种中医名著,供同道中人参考,每种书根据其成就与价值以星号表示其必读的程度(☆~☆☆ ☆☆☆) 1.☆☆☆☆☆黄帝内经 2.☆☆☆☆类经明·张介宾 3.☆☆内经知要明·李中梓 4.☆☆☆☆☆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5.☆☆☆☆☆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吴谦 6.☆☆☆三指禅清·周学霆 7.☆☆四诊抉微清·林之翰 8.☆☆望诊遵经清·汪宏 9.☆☆辨舌指南曹炳章 10.☆☆☆☆☆珍珠囊药性赋4卷金·李杲 11.☆☆☆☆本草备要清·汪昂 12.☆☆☆☆药征三卷日·吉益东洞附二卷 1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14.☆☆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 15.☆☆☆☆☆医方汤头歌诀清·汪昂 16.☆☆☆☆☆删补名医方论8V 清·吴谦 17.☆☆☆医方考6卷明·吴崑 18.☆☆☆医方论清·费伯雄 19.☆☆局方发挥元·朱震亨 20.☆验方新编清·鲍相璈 21.☆☆☆☆☆伤寒论汉·张仲景 22.☆☆☆☆☆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吴谦 23.☆☆☆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吴谦 24.☆☆☆伤寒来苏集八卷清·柯韵伯 25.☆☆☆☆伤寒类证活人书宋·朱肱 26.☆☆☆☆☆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 27.☆☆☆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吴谦 28.☆☆☆☆金匱要略心典清·尤在泾 29.☆☆☆☆☆瘟疫论明·吴有性 30.☆☆☆☆温热论清·叶桂 31.☆☆☆☆温热经纬清·王孟英 32.☆☆☆☆温病条辨清·吴瑭 33.☆☆☆湿热条辩清·薛雪 34.☆☆☆时病论清·雷丰 35.☆☆☆☆☆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 36.☆☆☆☆☆杂病证治准绳8卷明·王肯堂

备急千金要方简介

《备急千金要方》又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共30卷。唐代孙思邈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明代后,有按《道藏》析为93卷者,内容相同。 《备急千金要方》是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世简称为《千金方》。唐孙思邈(581—682年)撰于公元652年,共30卷。《道藏》收入时析为93卷。孙氏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该书撰成后在国内外有着极广泛之影响,现存日本之《真本千金方》可能系未经宋校正医书局校正之传抄本,经宋校正医书局校刊之《备急千金要方》,中、日翻刻影印者达30余次,又有刻石本、节选本、改编本、《道藏》本等刻印者亦数十种。 《千金要方》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很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 作者:孙思邈(约581-682),唐代医学家,中医医德规范制定人,人尊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幼多病,立志于学习经史百家著作,尤立志于学习医学知识。青年时期即开始行医于乡里,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他对待病人,不管贫富老幼、怨亲善友,都一视同仁,无论风雨寒暑,饥渴疲劳,都求之必应,一心赴救,深为群众崇敬。大业(605-618)年中,曾游学四川,并在该地炼丹,后隐于终南山,与沙门道宣律师交厚,写了不少道家炼丹方面的著作。后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绝,唯于咸亨四年(673)任承务郎直长尚药局,掌管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等事务,上元元年(674) 即因病辞退。当时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皆视他为老师。 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

伤寒试题

第一篇传染病 第一章伤寒与副伤寒 一、选择题 (一)a 型题 1?伤寒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 a .菌血症 b .毒血症 c .肠壁溃疡d. 心及肾源性水肿 e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大单核细胞增生性反应 2 ?伤寒病人解除隔离的条件是 ? a ?临床症状消失 b ?体温正常后1周 c .体温正常后连续2 次粪便培养阴性‘ d .体温正常后1 次粪便培养阴性' ' e 。体温正常后连续2 次尿培养阴性 3 .伤寒高热时处理方法宜用?: a .大量退热药物 b .激素治疗 c .加大抗生素剂量 d .物理降温 e .不必处理 4 .可排除伤寒病诊断的指标是 a .白细胞总数减少 b .单核细胞增多 c .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d .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超过0.1xl 炉/l e .中性粒细胞减少 5 .伤寒病诊断最主要的依据是 a .白细胞总数减少 b .尿中有蛋白及管型 c .细菌培养阳性 d .肥达反应阳性 e .持续高热 6 .稽留热最常见于 a. 败血症 b .风湿热 c .伤寒 d .肺结核 e .痢疾, 7 .一般可排除伤寒诊断的是 a .白细胞计数在(3 . 0—5. ujx l(>,,‘l之间 b .嗜酸性粒细胞在2%以下 c .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在0. 04xl 妒/l 以下 d .嗜酸粒细胞在5%以上 e .嗜酸粒细胞在1 %以下 8 .玫瑰疹常见于 a .伤寒、副伤寒 b .斑疹伤寒, c .麻疹 d :猩红热 e .流行性出血热- ? 9 .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是 a .化脓性感染 b .急性失血或溶血 c .伤寒及副伤寒 d .组织损伤如大手术后 e .白血病

趣味方剂歌诀完美版

1..麻黄汤(《伤寒论》) 歌诀: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平咳喘, 伤寒无汗服之宜。 趣记: 干妈贵姓? 对照: 甘麻桂杏? 2..桂枝汤(《伤寒论》) 歌诀: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 风寒表虚一方通。 趣记: 贵嫂炒姜枣。 对照: 桂芍草姜枣。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歌诀: 九味羌活地防风, 细草苍芷芩川芎; 外感寒湿里蕴热, 发汗祛湿清里功。 趣记: 强风百草细, 秦川有苍生。 对照: 羌风白草细, 芩川一苍生。 4..小青龙汤(《伤寒论》) 歌诀: 小青龙用桂芍麻, 干姜细夏草味加; 外感风寒内停饮, 温肺化饮效甚夸。 趣记: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 对照: 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5..银翘散(《温病条辨》) 歌诀: 银翘散主风热疴, 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发热咽痛服之瘥。 趣记: 荷梗连根叶似伞, 豆花接穗杆如牛。对照: 荷梗连根叶———, 豆花芥穗甘一牛。 6..桑菊饮(《温病条辨》) 歌诀: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趣记: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对照: 荷花根翘桔杏桑国。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歌诀: 麻杏甘石汤法良, 辛凉宣泄有擅长; 邪热壅闭气喘急, 清肺平喘效力强。 8..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人参败毒茯苓草, 枳壳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 时行感冒有奇功。 趣记: 活熊身伏草埂, 二虎只可强攻。 对照: 活芎参茯草梗, 二胡枳壳羌—。 9..大承气汤(《伤寒论》) 歌诀: 大承气汤用芒硝, 枳实大黄厚朴标; 泻热救阴功偏擅, 急下阳明有数条。 趣记: 皇后只是笑。 对照: 黄厚枳实硝。 10..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歌诀: 金匮大黄牡丹汤, 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 苔黄脉数服之康。 趣记: 黄涛担冬瓜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