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编程及实操》课程标准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

工业机器人编程及实操》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定位于为企业培养能够完成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维护以及保养的应用型人才。

本课程通过绘图、搬运、码垛、涂胶等常用工艺的实践,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了解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操作方法,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工业机器人故障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结合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着重培养学生的务实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为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知识学习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操作能力之外,也能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业机器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段确定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从初级工到专家的发展顺序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从单一机器人的操作,到机器人工作站的整体把握,层层递进,由浅及深。

本课程是一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课程,每一个项目都有实践任务,每一个任务的学习都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中心整合所需相关知识,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一体的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此外,每一次的学习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并且在实践操作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规范操作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每一次的考核评价都有相关内容,这种职业素质是在任何企业工作都应具备的。同时,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根据项目任务通过视频、图像、实训设备等,使学生了解工业机器人在各种场合的应用。对于机器人的工业应用着重讲解其结构形式及应用场合,通过该项目使学生对机器人学科有全面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机器人的由来与发展、组成与技术参数,掌握机器人分类与应用,对各类

机器人有较系统的认识;

2.了解工业机器人本体基本结构,包括机身及臂部结构、腕部及手部结构、传动及行走机构等;

3.掌握ABB机器人的I/O通信;

4.掌握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及操作方法;

5.掌握工业机器人语言的基本程序命令和编程方法;

6.熟悉工业机器人的编程调试、维护技术;

7.熟悉绘图、搬运、码垛、涂胶等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案例;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能够准确理解机器人本体的基本构成和运动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2.学会正确操作工业机器人,能独立或小组协作完成规定的实验与实训;

3.具备识图和仪器仪表使用的基础能力;

4.会观察和分析实验与实训现象,编制、调试、运行程序,熟练掌握编程软件的使用;

5.会查阅相关手册和产品使用说明书,正确阅读和分析实际应用程序;

6.能基本正确完成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程序编制或调试任务;

7.能基本正确完成工业机器人安装与维护任务;

8.能对工业机器人出现的故障进行初步的诊断和处理。

(三)情感培养目标:

1.具备搜集相关技术资料,尽快熟悉新接触设备和新工作场景的能力;

2.具备潜心钻研的职业精神和必要的创新能力;

3.具备独立学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备工作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5.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6.能自觉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项目四

平面搬

运1 1•偏移指令offs的

使用;

2.For嵌套循环

指令;

3.mod求余指令

与div除数指令的

使用方法

1.掌握工业机

器人搬运的特

点和程序编写

方法;

2.能使用For

循环、offs偏

移及mod求余

与div除数指

令正确编写搬

运控制程序;

3.能新建、编

辑和加载工业

机器人程序、能

够完成搬运动

作的示教

1.能以良好的学

习态度完成教学活

动;

2.能养成独立思

考、吃苦耐劳的行为

习惯;

3.能自觉保持实

训场所的干净整洁;

4.能自觉完成学

习任务,提高学习效

1.教师讲解工件搬

运的定义及相应的操

作过程;

2.教师结合实际分

别讲解For循环、

offs偏移及mod求余

与div除数指令的使

用方法及应用。

3.老师给出相关的

工件搬运的要求,学

生要根据所学知识进

行程序的编辑

4.老师分析总结

6

项目四

平面搬

运2 1.赋值指令:=的使

用;

2.if判断指令的使

用;

3.mod求余指令与

div除数指令的使

用。

1.掌握如何判

断一个数是偶

数还是奇数;

2.能结合赋值

指令、if判断

指令、For循环

及mod求余与

div除数指令

正确编写搬运

控制程序;

3.能编写程序

实现值搬运奇

数位置的工件。

1.训练学生的计

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习

兴趣;

3.激发学生的创新

思维;

4.能自觉保持实

训场所的干净整洁。

1.教师讲解:=赋值指

令、IF判断指令的使

用方法及应用。

2.教师讲解如何判

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

偶数,并讲解让机器

人搬运奇数位置工件

的思路;

3.老师给出相关的

工件搬运要求,学生

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

程序的编辑。

6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或选用

教材编写应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合理安排必修和选修内容。教材内容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知识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

1.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可以将课程分解成若干个项目(任务,)按项目(任务)编写教材。

2.不依据某种教材组织教学,鼓励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设计。

3.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教学思路,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来驱动,通过实际案例、情境模拟、实施单、评价单等和课后拓展作业等多种手段,根据工业机器人工作过程的工作顺序和所需相应知识的深度及广度来组织编写,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任务中感受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4.教材应突出实用性、开放性和专业定向性,应避免把专业能力理解为纯粹的技能操作,应该注重理论与实用技术的兼顾,同时要具有前瞻性,把握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将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及时补充进教材中。

5.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教材编排要求取材新颖,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内容表述深入浅出,重点突出。

(二)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要加强基本操作技术和技能的训练,掌握好组织教学、讲解、示范和讲评等各个教学环节。贯彻讲解与示范相结合、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在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勤学苦练,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

3.在技能训练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爱护工具和设备,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习惯。

4.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安全教育,严格执行工业机器人安全操作规程。

5•在技能训练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渗入企业的6S管理理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6.在教学过程中,组建学习小组,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7.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条件本课程主要安排学生在校内的工业机器人实训室进行实训,也可以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践。

(四)课程资源

1.幻灯片、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建议开发适合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对尚未开发但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相关教学资源,组织力量,开发相应的影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资源。

(五)教学评价

1.考核方式:实操+实训报告

2.期末总评计算方式:项目完成情况为50分+过程表现为10分+实训报告为10分+期末综合考核为30分。按百分制计算

3.考核内容:内容为工业机器人综合技能实训操作,包括工业机器人编程实操与知识应用的考核。

五、其它说明

本课程教学标准适用于专业。

起草人:

工作单位:

11

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工业机器人操作运维、应用编程、调试维护等职业能力,以及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职业素养,使学生系统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功能、应用技能、程序设计方法和编程技巧,为今后从事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前导课程:《机械基础》《电气控制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等。 后续课程:《智能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工业机器人综合实训》等。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从应用角度和企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工业机器人的相关概念、原理、基本应用及标准规范,使学生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结构与组成,掌握装调、编程、调试、维护等基本技能和应用,熟悉工业机器人应用安全规范、应用标准,为从事工业机器人操作运维、应用编程、技术服务及生产管理等岗位奠定基础。 能力目标: 1、掌握工业机器人安全规则和标准规范,具有排除安全问题和执行标准规范的能力。 2、能正确识别工业机器人品牌,能正确选型。 3、能熟练掌握工业机器人操作规范,能装配连接机器人,能正确使用机器人。 4、能熟练校准和标定机器人参数。 5、能熟练配置机器人I/O参数。 6、能熟练手动操纵机器人。

7、能熟练使用离线仿真软件配置机器人参数和离线编写程序并能运行调试。 8、能熟练使用示教器配置机器人参数和在线编写程序并能运行调试。 9、具有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设计开发能力。 10、能对工业机器人进行日常维护和简单的维修。 知识目标: 1、掌握机器人及工业机器人的概念,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分类及品牌,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2、掌握ABB工业机器人基本组成的概念、原理和功能。 3、掌握ABB工业机器人I/O接口的概念、种类和使用方法以及接线原理、标准。 4、掌握ABB工业机器人参数的概念、功能和使用规则。 5、掌握ABB工业机器人参考坐标系的概念、识别及应用。 6、掌握ABB工业机器人安全保护机制和基本使用方法。 7、掌握ABB工业机器人选型方法。 8、了解离线仿真编程软件概念、原理及应用,掌握离线仿真编程软件下载、安装和基本使用方法、步骤。 9、熟练掌握示教器使用环境和功能,掌握手动操纵机器人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10、掌握ABB工业机器人程序数据的概念、类型和分类,掌握常用程序数据的设定方法和步骤,熟练掌握三个关键程序数据的设定。 11、掌握RAPID程序及指令的概念、分类和属性,掌握RAPID程序的创建方法和步骤,12、掌握RAPID指令的调取和参数配置的方法和步骤,掌握RAPID程序的编写方法和步骤,掌握RAPID程序的调试方法和步骤。 13、理解掌握工业机器人三种运动模式。 14、了解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流程。 15、理解掌握安全事项及搬运安全事项。 素质目标: 1.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 2.培养良好的节约意识。 3.培养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4.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 5.培养敬业爱岗和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概述 本课程为专业现场编程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了操作机器人系统;了解各坐标系用法;指导工具标定方法与工具负载的知识;能完成零点标定;能完成基座坐标系标定;能创建、浏览、备份文件;会进行运动编程;能够出入、删除、修改点的位置;会进行逻辑及夹爪编程;会执行自动模式等。本课程在专业教学和实践工作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其前导、后续课程见表1所示。 1《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的前导、后期课程

a)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根据企业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岗位需求和对机器人操作人员编程技能的职业能 力标准为依据开发的。通过企业专家和职业院校各专业教师反复研讨论证,以面向就业岗位 为导向,结合工业机器人技术能力目标,对本课程进行了知识体系重构。整个学习过程突出 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教学知识点由工业机器人的开关机操作到认识示教器, 再到手动操作方法、自动运行方法,学习内容逐渐深化;教学过程由简单的单轴运动、线性 运动和重定位运动,到关键数据的设定方法等,学习过程循序渐进;教学模式以工作站教学 以及课堂教学为主;考试和综合考评相互结合形成较完整并实用的课程评价体系。本课程全 线贯穿与企业工作所需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相适应的学习过程。 b)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课程内容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 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本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掌握其方法为宗旨,教学过程理念创新、内容规范、结构合理、形式独特等特色。 2、课程目标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课程标准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传感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等为基础,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工业机器人编程能力,满足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编程、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等岗位中工业机器人编程能力的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基本操作与应用、工业机器人编程方法、工业机器人基本系统基本维护等方法和能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掌握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意识,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能力目标 1.能看懂工业机器人技术手册; 2.能手动操作工业机器人; 3.能根据具体应用选择相应的机器人坐标系;

4.能对基于KUKA工业机器人上下料工作站进行现场编程。5.能对基于KUKA工业机器人搬运工作站进行现场编程。 表1 能力目标1解析表 表2 能力目标2解析表

表3 能力目标3解析表 表4 能力目标4解析表

表5 能力目标5解析表 (二)知识目标 1.熟悉工业机器人工作站机械、电气系统构成的相关知识;2.掌握KUKA机器人控制器相关知识; 3.握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器相关知识; 4.握工业机器人坐标系相关知识; 5.熟悉工业机器人外围设备相关知识; 6.熟悉工业机器人系统备份的相关知识。 (三)素质目标 1.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创新精神; 2.有分析与决策能力; 3.有与他人合作、沟通,团队工作能力; 4.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自我学习、追求进步不断超越能力。

工业机器人编程技术实训课程标准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工业机器人编程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先修课程:电工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 PLC 、电子技术基础 后续课程: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实训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 二、课程性质 “工业机器人编程技术”是机电专业的一 门专业核心课, 是在相关专业学习课程学 完后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机器人技术是一门跨多个学科的综合性技术,涉及自动控制、 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电子技术和机械工程等多种学科的内容。本课程的先导课 程为: “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 PLC”、“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 “工业机器人 安装与调试”, 经过这四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具备机械部件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机 电设备电器控制、 电子产品焊装调试、软件编程和机械图和电器原理图的识读能力 。 已 基本具备学习本课程的知识 、技能基础 。《工业机器人编程技术》 后续课程为《自动化 工业生产的安装与调试实训》, 进一步学习生产自动化的能力与技能 。本课程在专业教 学与实践工作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重要 的环节。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 以工学结合为宗旨, 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目的是强化学 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工业机器人编程技术”课程在设计教学思路和理念时, 采用基于项目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群对学生岗位能力提 出的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分析岗位工作过程,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典型工 作任务整合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 新能力和社会能力。 四、课程设计 该该课程是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职业岗位工作 课程代码 BJZ000471 适用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 总学时 28 总学分 1 大纲制定时间 大纲修订人 2016 年 9 月 第几次修订 大纲审核人 1

《工业机器人》课程标准

《工业机器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工业机器人课程代码:0513003BB28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课程学时:144 适用专业: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开课学期:第5学期 一、课程面向岗位及工作任务 本课程适用于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主要面向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工岗位。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工业机器人专业方向)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机器人相关岗位所必需的工业机器人基本操作、示教编程器操作界面的认识和应用、工业机器人典型工作站现场编程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机器人的由来与发展、组成与技术参数,掌握机器人分类与应用,对各类机器人有系统的认识; 2.了解机器人本体基本结构,包括机身及臂部结构、腕部及手部结构、传动及行走机构等; 3.了解机器人轨迹规划与关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4.掌握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及操作方法; 5.掌握机器人语言的基本程序命令和编程方法; 6.熟悉工业机器人典型单元实训的安装与调试、维护技术; 7.熟悉装配、物流、堆垛、搬运、喷涂和自动锁螺丝等工业机器人典型单元实训;

(二)能力目标 1.能安装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 2.能构建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模型; 3.能按要求在离线编程软件下编写工作站控制程序; 4.能对工业机器人工作站进行仿真测试。 5.能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现场操纵及编程操纵。 (三)素质目标 1.具有分析与决策能力; 2.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以及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4.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一定的创新意识; 5.养成“认真负责、精检细修、文明生产、安全生产”等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课程设计 按照“以能力为本,以职业实践为导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总体设计思想,以应用技术为主线,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关联度,从单一机器人的操作,到机器人工作站的整体把握,而且以重点职业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依据职业能力整合所需相关知识和技能,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能力递进”课程。 课程结构以企业岗位对就业人员知识、技能的需求为导向,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技能训练、综合案例考核等活动,构建机器人工作站典型应用、轨迹设计及编程、机械及动态装置、现场编程基础等四大模块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 1.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几种典型的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组成,以及其现场编程; 2.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掌握两种技能:机器人操作技能和机器人现场编程技能; 3.掌握工业机器人课程应知、应会的理论和技能学习内容,经过综合考评,满足工业机器人编程操作人员上岗要求。

《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标准 1课程概述 1.1课程名称:工业机器人技术 1.2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1.3参考学时:56学时1.4参考学分: 2.5学分 1.5开设时间:第四学期 2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必修课。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系统构成、工业机器人编程等知识和进行机器工作站系统建模及仿真等技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工业机器人编程及仿真设计能力。内容包括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案例、离线编程基础、机器人工作站系统模型、程序及轨迹设计、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基础知识等。 3课程目标 3.1知识目标 (1)熟悉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应用领域; (2)掌握离线编程软件安装过程; (3)掌握离线编程软件的工作界面使用方法; (4)掌握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外部设备模型构建方法; (5)掌握工业机器人仿真工作站的构建流程; (6)掌握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离线编程方法; (7)掌握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仿真测试方法; (8)掌握机器人工件及工作站设备的三维建模与设计分析。 (9)掌握工业机器人的现场手动操纵。 (10)掌握工业机器人的现场轨迹编程及设计。 3.2能力目标 (1)能安装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 (2)能构建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模型; (3)能按要求在离线编程软件下编写工作站控制程序; (4)能对工业机器人工作站进行仿真测试。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5)能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现场操纵及编程操纵。 3.3素质目标 (1)具有分析与决策能力; (2)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以及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4)具有组织管理能力; (5)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一定的创新意识; (6)养成“认真负责、精检细修、文明生产、安全生产”等良好的职业道德; 4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职业能力标准,以重点职业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依据职业能力整合所需相关知识和技能,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能力递进”课程。 课程结构以就业岗位对就业人员知识、技能的需求取向,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技能训练、综合案例考核等活动,构建机器人工作站典型应用、轨迹设计及编程、机械及动态装置、现场编程基础等四大模块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本课程的前续课程是《机电工程技术基础》和《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维护》,并为后续课程《工业机器人工作站集成与维护》、《行业应用典型工作站维护》提供相应的理论及技术支持。 课程主要内容为IS010218-2-2011、I0S15187:2000/GB/T19399-2003、IEC9506-3:1991、IS0/IEC9506-3:1991、DIN7168-91、GB/T33262-2016标准中的知识点和操作要求。 5课程教学设计 表5.1课程教学设计

《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

《工业机器人应用》 课程标准开发与课程基本信息 (人材培育方案) 二、课程详尽信息 课程简介 工业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它能自动履 行工作,是靠自己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样功能的一种机器。本课程的任务 是使学生主要认识机器人的分类与应用、机器人运动与动力学基本观点、机器 人本体基本构造、机器人轨迹规划、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构成及编程语言、典型 工业机器人自动线的基本构成及特色等内容,对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有一个完 好的理解。培育学生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剖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在机 器人技术方面拥有必定的着手能力,为毕业后从事“工业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系统的模拟、编程、调试、操作、销售及自动化生产系统保护维修与管理、生 产管理等专业工作打下必需的机器人技术基础。 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选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工业机器人课 程应定位于为公司培育能够达成工业机器人编程、操作、维保的应用型人材。其 前修课程有《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控制 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等,后续课程有《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依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段确立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依照从初级工到 专家的发展次序,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从单调机器人的操作,到机器人工 作站的整体掌握。所有课程都安排在机器人实训室上课,每一个项目都有实践 环节,每一次的学习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而且在实践操作中注意培育学生的 安全生产、规范操作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每一次的查核评论都有有关内容, 这类职业素质是在任何公司工作都应具备的。采纳行为指引型教课法依据项目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标准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和任务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必修的职业核心课程,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已经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和未来发展方向,工业机器人的操作是一门实用的技术性专业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在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令学生能全面把握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安装、配置与调试方法;本课程主要通过分析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原理,通过涂胶、搬运、喷漆等常用工艺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各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熟练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操作方法,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学习领域描述 国际先进国家在汽车、电子电器、工程机械等行业大量采用了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这就需要大量的具备工业机器人基本操作、在线示教、离线编程技能的,对机器人搬运、涂胶、喷漆、码垛等工艺具有足够的了解,能够控制机器人完成上述任务的操作技能型人才 3.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机械制图与CAD、机械设计 后续课程:工业机器人拆装与维护、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 4.课程目标 掌握工业机器人的编程和操作方法,了解工业机器人常用工艺,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机器人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并相应的掌握一些实用工业机器人控制及规划和编程方法; 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当能具备从事工业机器人企业生产第一线的生产与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储备,包括: 1掌握用示教器操作工业机器人运动的方法 2能新建、编辑和加载工业机器人程序 3能够编写工业机器人搬运动作的运动程序 4能够编写工业机器人涂胶运动的运动程序 5能够编写工业机器人喷涂运动的运动程序 6能够编写工业机器人上下料运动程序 7能够编写工业机器人码垛运动程序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标准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是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作用 本课程是依据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能力,是学生从事工业机器人相关领域工作必须学习的课程,将为后续学习其他专业方向(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对本专业所面向的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X证书)初级证、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中级证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三)课程衔接 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工基础》、《机械制图》等专业核心课,后续课程有《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典型应用》等专业方向课。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根据工业机器人的安全操作规程,调试工业机器人程序、手动操作工业机器人、设定工业机器人的工具坐标;能按照工作任务要求熟练使用运动指令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示教编

程,完成写字、绘图任务;能根据工业要求使用基本指令和功能函数对工业机器人进行技巧编程,完成搬运、激光雕刻、涂胶、码垛等工业级项目;可以在相关工作岗位从事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工业机器人应用维护、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等工作任务。 (一)知识目标 1.能说出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组成、技术参数、四大品牌和典型应用; 2.能叙述工业机器人的安全操作规程与安全注意事项; 3.能说出工业机器人的三种工作模式与动作模式; 4.能叙述工具坐标、工件坐标的设定方法和使用场合; 5.能说出常用的机器人指令的分类、特点及使用场合; 6.能叙述搬运、激光雕刻、涂胶、码垛等工作站的组成和工作流程; 7.能叙述工业机器I/O板与I/O信号的类型和配置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能完成工业机器人本体工作站的机械、电气连接; 2.能正确握持示教器并配置示教器必要的操作环境; 3.能手动操纵机器人并更新转数计数器; 4.能正确设定机器人的工具坐标与工件坐标; 5.能在示教器中进行创建程序、导入程序、修改程序等操作; 6.能调试与运行程序; 7.能根据任务要求选择合适的运动指令编写程序并恰当修改运

工业机器人编程技术课程标准

《工业机器人编程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工业机器人编程技术 适用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参考学时:78学时 参考学分:4学分 二、课程分析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属于必修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在机器人方面的综合素质,着重使学生掌握从事机器人加工类企业中机器人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渗透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后续课程学习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系统构成、工业机器人编程等知识以及搬运、焊接机器人的应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工业机器人编程及操作能力。内容包括工业机器人基本知识、机器人基本操作与在线编程基础知识、工业机器人I/O通信、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案例等。 (二)教学方法分析 1.本课程适宜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际上机训练,切实保证技能训练教学的时间和质量。 2.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可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教学、阅读指导等。借用多媒体的声像演示,对实例进行展示,提供给学生直观的理论印象。通过实例操作,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操作问题。 4.重视实习教学的过程评价,实现在评价中学习的理念。 5.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量观念和安全意识。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工业机器人基本知识。 2.掌握ABB工业机器人基本操作相关理论。 3.掌握ABB工业机器人程序编制方法。 4.掌握ABB工业机器人的I/O通信。 5.掌握典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工业机器人安全操作方法及维护、保养方法。 2.掌握工业机器人现场操纵。 3.能够正确实现ABB工业机器人与外部设备的I/O通信设置。 4.能够进行码垛、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的仿真测试。 5.掌握ABB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方法。 6.掌握ABB机器人仿真软件RobotStudio与实际ABB机器人结合使用。(三)素质目标 1.具有分析与决策能力; 2.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以及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4.具有组织管理能力; 5.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一定的创新意识; 6.养成“认真负责、精检细修、文明生产、安全生产”等良好的职业道德;

《KEBA机器人控制系统基础操作与编程应用》课程标准

《KEBA机器人控制系统基础操作与编程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KEBA机器人控制系统基础操作与编程应用。 【适用专业】 理工科类专业。 【适用人群】 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在校生或社会人士。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为机器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可作为其他机械、电气类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的任务:本课程使学生了解机器人控制系统,掌握KEBA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基本操作及轨迹规划、码垛等常用实例的应用。 二、课程定位 本门课程的建议学时数为38学时。可根据学期实际教学效果做适当调整。 本课程的教学以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应知、应会”的原则,以拓展学生专业知识覆盖面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课程主要可以分为工业机器人的概念、KEBA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连接、轨迹规划、坐标系设定、简单码垛这几个部分进行讲解。课堂教学上,使用重点突破的方法,讲解一个或者两个典型的实例,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带动整个知识面的学习。在实践操作上,让学生操作练习为主,老师讲解为辅,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知识,了解KEBA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应用,了解各指令的功能及应用,熟练操作KEBA机器人系统。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水平及相关理论知识,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意志品质。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达到KEBA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师(Ll)(职业资格初级)的要求。

(一)专业能力 1.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基础知识; 2.了解工业机器人系统组成,外围设备的种类及应用; 3.了解KEBA机器人控制系统指令的功能及应用; 4.掌握KEBA控制系统的组成、接线及软件配置; 5.掌握KEBA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基本操作; 6.掌握KEBA机器人控制系统仿真的连接及仿真运行; 7.掌握直线运动程序的编写、调试及运行; 8.掌握圆弧运动程序的编写、调试及运行; 9.掌握模拟TCP标定的程序编写、调试及运行; 10.掌握码垛程序的编写、调试及运行; (二)方法能力 1.能够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和方案,并能够正确实施方案; 2.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KEBA机器人控制系统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能力 1.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学生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同时具有质量、效率意识; 2.在教学中,及时对学生的进步进行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求真务实、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 4.通过学习和体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课程标准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四年制)、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其功能是采取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学习RobotStudio软件的操作、建模、Smart组件的使用、轨迹离线编程、动画效果的制作、模拟工作站的构建、仿真验证以及在线操作等使学生掌握ABB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操作的能力,增强学生从事典型机电设备—工业机器人应用的职业能力,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人才的技术水平。 本课程与前修课程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CATIA软件应用、电气CAD实训、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应用、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液压与气压传动等课程相衔接,共同培养学生对机电产品操作的能力;与后续课程毕业设计相衔接,为学生学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1.2设计思路 通过对本专业机电产品安装、操作、应用等工作岗位分析,根据工业机器人的运用特点,以工业机器人的操作和控制为内容,以工业机器人虚拟工作站为载体,分散知识点、技能点在各子项目中,让学生逐级递进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具体课程设计中,理论知识以应用为依据,内容是根据实用技能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做到对“工作过程”原理的灵活运用。同时解决和培养学生能够胜任未来的技能岗位及职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力;考虑和解决学生未来的发展及职业的迁移,拓展学生岗位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总学时为40学时,理论学时20学时,实践学时20学时,2.5学

分。 2.课程目标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课程通过对ABB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RobotStudio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水平,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思想和意识。 2.1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进行RobotStudio离线编程仿真软件的安装。 (2)能够完成工业机器人虚拟工作站的基本布局。 (3)能够完成虚拟工作站中动画效果的制作。 (4)能够在工作站中进行加工轨迹的离线编程。 (5)能够完成离线编程轨迹的完善及仿真运行。 (6)能熟练使用碰撞检测和TCP跟踪功能。 2.2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工业机器人仿真应用技术。 (2)掌握ABB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布局的基本方法。 (3)掌握在离线编程软件中进行I/O信号的设定方法。 (4)掌握工件坐标和工具坐标的创建方法。 (5)掌握离线编程轨迹的编制和调试方法。 (6)掌握使用Smart组件创建动态夹具和动态输送链方法。 (7)掌握碰撞检测功能的使用方法。 (8)掌握TCP跟踪功能的使用。 2.3素质目标 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熟练的职业技能、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一定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礼仪和行为习惯;具备文明生产、安全操作意识以及良好的职业习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3.教学内容 按照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采用工作过程导向、

《工业机器人系统离线编程与仿真》课程标准

《工业机器人系统离线编程与仿真》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工业机器人系统离线编程与仿真 课程代码:1520292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适用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 合作企业: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工业机器人系统离线编程与仿真》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重要支撑。 本课程以ABB Robot Studio为例,介绍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技术,以适应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岗位对现场操作前仿真验证的需求为目标,使学生了解工业机器人工程应用虚拟仿真的基础知识、机器人虚拟仿真的基本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机器人工作站构建、Robot Studio中的建模功能、机器人离线轨迹编程、Smart组件的应用、带轨道或变位机的机器人系统应用。培养学生工业机器人基本应用、工业机器人编程等方法和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使用Robot Studio仿真软件以及针对不同的机器人应用设计机器人方案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机器人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如表1、2所示: 表1《工业机器人系统离线编程与仿真》课程与前期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围绕核心素养,吸纳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职业素 质的养成方面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将“岗、赛、证”核心技能标准与工业机器人在焊接、喷涂和搬运等典型工作场景的工作任务结合,使学生具备工业机器人系统应用中的离线 编程与仿真应用能力,并且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本课程的育人作用,将劳动精神、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通过技能学习,同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劳动素养 与创新精神。 通过项目式教学方法,将软件功能板块融入到项目案例中。以建模、Smart组件使用、轨迹离线编程、动画效果制作、模拟工作站的构建、仿真验证等软件教学内容为依托, 培养学生的工业机器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课程目标 《工业机器人系统离线编程与仿真》课程目标是以培养工业机器人仿真工作站搭建 及离线编程相关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依据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标准,工业机器人应用 编程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岗位能力标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 大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标准,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的构架; 2、了解Robot Studio离线编程软件的界面和各菜单功能; 3、掌握焊接机器人工作站、喷涂机器人工作站、搬运机器人工作站的设计理念和设 计方法; 4、掌握工业机器人系统的建立方法; 5、掌握工作站系统仿真运行与视频录制的方法; 6、掌握Robot Studio创建三维模型的基本方法; 7、掌握创建机械装置的基本原理及设置机械装置运动特性的基本方法; 8、掌握创建机器人工具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9、掌握离线编程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的优化方法; 10、了解机器人离线轨迹编程辅助工具的应用;

《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标准

《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标准 一、适用对象 中等职业学校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三年制)学生。 二、适用专业 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编写说明:对于“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实训实习课”课程只能填写一个专业,不含方向;“公共基础课”、“选修课”课程,可填大类,如全校所有专业、工科类专业或文科类专业等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本课程是依据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面向机器人操作员、机器人维护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工业机器人基础》(课程编码),后续课程有《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与保养》、《机器人系统集成运维》(课程编码)。 四、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理论部分以Robot Studio软件基础知识为主,教授作为机器人操作员在岗位上所需的基础建模知识、机器人路径规划知识,培养学生在机器人软件环境中建立组装、加工仿真工程的知识体系。软件的实践应用主要以项目教学法开展,设定项目任务环节,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锻炼示教器操作能力、空间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故障排除能力以及生产部署能力,使学生具有规范的职业素养,能够独立完成工业机器人整机的编程及调试。 1.知识目标 (1)了解装配准备前的准备事宜; (2)熟悉安装过程的步骤,例如开展图纸识读、工艺解读、电路和气路安装等; (3)掌握检验与调试的工作方法; (4)掌握装配收尾时工具整理及现场管理步骤; (5)掌握解读应用场景与技术要求的各个参数; (6)掌握机械系统装调、系统操作与编程调试的各个步骤;

《工业机器人编程及实操》课程标准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 《工业机器人编程及实操》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定位于为企业培养能够完成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维护以及保养的应用型人才。 本课程通过绘图、搬运、码垛、涂胶等常用工艺的实践,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了解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操作方法,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工业机器人故障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结合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着重培养学生的务实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为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知识学习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操作能力之外,也能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业机器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段确定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从初级工到专家的发展顺序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从单一机器人的操作,到机器人工作站的整体把握,层层递进,由浅及深。 本课程是一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课程,每一个项目都有实践任务,每一个任务的学习都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中心整合所需相关知识,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一体的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此外,每一次的学习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并且在实践操作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规范操作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每一次的考核评价都有相关内容,这种职业素质是在任何企业工作都应具备的。同时,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根据项目任务通过视频、图像、实训设备等,使学生了解工业机器人在各种场合的应用。对于机器人的工业应用着重讲解其结构形式及应用场合,通过该项目使学生对机器人学科有全面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工业机器人编程》课程教学大纲

《工业机器人编程》课程教学大纲 Industrial robot programming course syllabus 一、课程说明(Course Description) 《工业机器人编程》是智能制造工程和机器人工程专业方向课程的必修课程,通常在第六学期或第七学期开设。该课程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的系统组成与集成、系统运动轴、点动坐标系、编程内容及方法、典型运动轨迹编程、动作次序编程和机器人焊接工艺条件调控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与生产线应用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入的体验认知,为今后从事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职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积极投身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建设、培养学生为建设制造强国而奋斗的精神。 Industrial robot programming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and robotics engineering, which is usually opened in the sixth or seventh semester. The course mainly includes the system composi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robot, system motion axis, jogging coordinate system, programming content and method, typical motion trajectory programming, action sequence programming and robot welding process condition regul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experience, 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equipment and production lines represented by industrial robots. Therefore, it can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career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t the same time, to stimulate students' patriotic enthusiasm, cultivat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national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pecial construction, cultivate students' spirit of striving for building a manufacturing power.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The relationship and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this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智能制造工艺学”“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电传动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课程。 The prerequisite courses of this course ar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electromechanical drive control and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职业技能)《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离线编程》培训课程标准

《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离线编程》 培训课程标准

目录 1.指南包 (3) 1.1职业培训包使用指南 (3) 1.1.1培训课程体系介绍 (3) 1.1.2培训课程选择指导 (6) 1.2职业指南 (6) 1.2.1职业描述 (6) 1.2.2职业培训对象 (6) 1.2.3就业前景 (6) 1.3培训机构设置指南 (7) 1.3.1师资配备要求 (7) 1.3.2培训场所配备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教学资料配备要求 (7) 1.3.4管理人员配备要求 (8) 1.3.5管理制度要求 (8) 2课程包 (9) 2.1培训要求 (9) 2.1.1职业基本素质培训要求 (9) 2.1.2职业技能培训要求 (11) 2.2课程规范 (13) 2.2.1职业基本素质培训课程规范 (13) 2.2.2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规范 (19) 2.2.3培训中建议培训方法说明 (23) 2.3考核规范 (25)

2.3.1职业基本素质培训考核规范 (25) 2.3.2职业技能培训理论知识考核规范 (26) 2.3.3 职业技能培训操作技能考核规范 (27) 附录....培训要求与课程规范对照表. (28) 附录1职业基本素质培训要求与课程规范对照表 (28) 附录2职业技能培训要求与课程规范对照表 (35)

1.指南包 1.1职业培训包使用指南 1.1.1培训课程体系介绍 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离线编程职业培训课程体系依据职业技能等级分为职业基本素质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每一类课程有模块、课程和学习单元三个层级。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离线编程职业培训课程体系均源自本职业培训包课程包中的课程规范,以学习单元为基础,形成职业层次清晰、内容丰富的“培训课程超市”。 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离线编程职业培训课程学时分配一栏表 注:课堂学时是指培训机构开展的理论课程教学及实操课程教学的建议最低学时数。除课学时外,培训总学时还应包括岗位实习、现场观摩、自学自练等其他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