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歌

草原牧歌

金瑞小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小黄鹂鸟》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也是一首纯朴的情歌。其原歌如下:“小黄鹂鸟,你可曾知道吗?马靴上绣着龙头凤尾花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黄鹂鸟”是对恋人的一种爱称。就其歌词而言,两朵、四朵、八朵等量词,都隐含着成双成对的意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速度稍慢,表现出一种细腻、爽朗的情绪特征。重新填词的《小黄鹂鸟》赋予了它崭新的含义。歌中的“小黄鹂鸟”,既可是翱翔在天空的、被拟人化的黄鹂鸟,也可以是自己直面相对的亲朋好友和自己所热爱着的一切人。总之,歌中的主人公是在面对他们抒发着自己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热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的。《小黄鹂鸟》采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2/4拍,小快板速度。整首歌虽分为齐唱、轮唱两部分;而实质上,它依然为单乐段结构。轮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农从音乐风格上看,《小黄鹂鸟》属于蒙古族的短调歌曲(也有人称之为“短调”或“短歌”)。

《万马奔腾》是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

针对这首乐曲,作者曾讲过一个故事:在一次赛马活动中,作者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它的主人飞驰向前。这匹马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冲向终点。当他们冲过终点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倒地而死。马的主人抱着它的头痛哭不止。这件事深深地触动着作者。他忘不了这匹马那种奔腾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出于对大草原的热爱、对马的热爱,作者写了《万马奔腾》这首乐曲。至于作者有没有弦外之音,他自己没有叙说。不过,我们完全有理由展开更广泛的想象。

教学理念:

本节课力求突出草原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文化特色。其中,选取了蒙古族民歌《小黄鹂鸟》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力图做到所有材料顺序展开,从宏观到具体。最初呈现的是天高地旷、绿草白羊的草原环境,进而呈现牧民居住的毡房,最后呈现载歌载舞、弹琴歌唱的生活、愉悦场景。通过音响及画面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立体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加深对我国草原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

设计意图

一方面展示教师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对歌曲的改编,让学生

唱部分学习打下基础

掌握歌曲的演唱形式,了解蒙古民歌的种类和各自的特点

通过教师手势的高低学生更容易把握好各自的音高位置

初中音乐《草原牧歌》说课稿

初中音乐《草原牧歌》说课稿初中音乐《草原牧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草原牧歌》是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蒙古族音乐作为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弘扬民族音乐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传承音乐文化过程中增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意识。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银杯》属于民歌中的风俗类歌曲酒歌。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音乐欢快、热情。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学唱《银杯》,指导学生运用律动和固定节奏性伴奏等多种手段体验多声部音乐形式,并能够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2、知识与技能:通过学唱《银杯》和对比欣赏《牧歌》,了解长调、短调的音乐特点,并学会分辨长调与短调;了解民歌,知道一段体结构,会划分乐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唱歌曲《银杯》体会歌曲的意境,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独特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了解民歌一段体,区分长调与短调。 难点:准确地演唱歌曲中的装饰音和大跳并能用固定节奏型为《银杯》伴奏,体验多声部音乐形式; 四、【学情分析及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七年级新生,根据他们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克洛兹教学法和柯达依教学法三大系中的声势律动、体态律动和柯尔文手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聆听、律动、表现中感受音乐的快乐。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以银杯为主线、牧歌为隐线,让学生了解长调、短调,在对比中了解音乐。从横向、纵向、纵深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横向是歌曲的结构脉络;纵向是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纵深是歌曲的相关文化背景。 六、【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迅速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课堂气氛活泼。 1、(播放《吉祥三宝》)提问学生:吉祥三宝是哪个民族的歌曲?老师与学生一起做互动游戏。(学生拍切分节奏xx·,教师舞蹈动作)。 [设计意图]看似简单的律动设计,调动了学生对听觉、视觉、动觉的体验,为下面学习歌曲中的切分音和固定节奏型伴奏做准备。 2、互动游戏 1、互动(一) 刚才我们体会了蒙古人民的热情,下面我们就到大草原蒙古包里,去感受一下那里热情的气氛吧!(板书:《草原牧歌》) 在这里主人会用银杯为你捧上一杯香甜奶洒,请你先闻一闻,再由衷地赞叹一下“啊!”让学生跟我一起做。 ··4/4·6---|7---|i---| ·······啊······啊······啊 (目的是找到假声的歌唱位置,用真假声演唱歌唱)。 2、互动(二) 4/4·2121·-|2121·-|2121·-|2121·-| ··赛勒日赛···赛勒日赛···赛勒日赛···赛勒日赛 律动··举杯··········敬酒········饮酒·······举杯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举杯、敬酒、饮酒、举杯,演唱赛勒日赛, 赛勒日外咚赛是蒙古民歌里的一句衬词,表达了蒙古人民非常高兴的情绪。

草原牧歌观课报告

草原牧歌观课报告 一、观课背景 2021年5月15日下午,我到附近的一所小学进行了一次观课。这次观课的主题是“草原牧歌”。教学内容是对这首蒙古族民歌进行整理,让学生了解蒙古族民歌 的风格、歌曲的背景故事等内容,同时也通过这首歌曲锻炼和拓展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观课内容 1. 教学环节设计 (1)热身环节 教师在上课前为学生进行了简单的热身活动,如舒展身体、放松内心等活动, 在活跃了学生的身心状态后,进入正式的课程内容。 (2)歌曲听前 在正式进入歌曲内容之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讲解和布置任务, 首先介绍了蒙古族的起源、民歌的发展、草原牧歌的特点等相关背景知识,并引导学生先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去感受草原环境和蒙古族的生活习惯等,这些都为学生了解并喜欢草原民歌打下基础。 (3)歌曲欣赏 歌曲的欣赏是整堂课的中心部分,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全班同学感受这首歌 的旋律和情感,其中每一段旋律都被教师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尤其是蒙古族学生更加了解这首歌曲的内涵、特色等内容。 (4)歌曲分析 歌曲分析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草原牧歌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就歌曲的 节奏、音高、和声等进行了讲解,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进行了适当的指导,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 (5)歌曲演唱 教师在上完课后布置了作业,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合唱草原牧歌,并在下节课 展示出来。这样既能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也能让学生更加热爱音乐,尤其是音乐文化和民族文化。

2. 教学方法的运用 •讲解法:针对歌曲背景、特点、内涵及讲解歌曲的节奏、音高、和声等知识; •听辨法:让学生进行对不同乐曲的听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才表达能力。 三、教育意义 本次观课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草原牧歌”这首蒙古族民歌的魅力,同时也体会到了高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切实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性。本次观课不仅让我收获了音乐素养的提升,还让我对蒙古族民歌和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希望我能将这份美好的感受和激情传递给更多的人,共同护佑和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承。

七年级上册草原牧歌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草原牧歌知识点草原牧歌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一种,曲目源于草原上牧民在牧场上唱的歌曲,描绘了草原文化和生活的场景。在七年级上册的音乐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草原牧歌的知识点,下面就来总结一下。 一、草原牧歌的起源 草原牧歌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一支,起源于中国北方的草原文化。草原牧歌曲目来源于牧民在草原上唱的歌曲,反映了牧民的生活和文化。草原牧歌的旋律优美动听,音乐节奏明快,富有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草原牧歌的特点 草原牧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节奏、旋律、唱法等方面。其节奏快速、变化丰富,旋律跳跃多变,裹挟着人们的热情和激情。唱法上,草原牧歌以低沉有力的嗓音为主,加之一些特有的颤音,让整个曲子更具有感染力。 三、草原牧歌的曲种

草原牧歌曲种多样,主要有骑马曲、蒙古族的哈达舞、花儿舞、玛依拉舞等。其中,骑马曲是草原牧歌的代表,歌词饱含对自然、生命的赞颂和对生活的热爱。哈达舞、花儿舞、玛依拉舞等曲目 则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风貌和生活情趣。 四、草原牧歌的表现形式 草原牧歌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独唱,也可以是合唱,甚至是 大型合唱。另外,在演唱草原牧歌时,舞蹈、乐器等元素的加入 也极为常见,使草原牧歌表现更加突出。 五、草原牧歌的代表作品 草原牧歌有许多代表作品,如《锅庄双鸣》、《马祖子》、 《乌兰巴托的夜》、《满族小调》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锅 庄双鸣》,曲调欢快,表达了人们对生命、自然的钦佩和祝福。 综上所述,草原牧歌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一支,源自中国北方的 草原文化,具有独特的旋律和唱法,被人们广泛传唱和喜爱。在

学习音乐课程时,我们要认真学习草原牧歌的知识点,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唱出更加动听、感染的草原牧歌。

初中音乐《草原牧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音乐《草原牧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草原牧歌 适用年级七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共用1课时,每周1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草原牧歌》出自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包括《银杯》《牧歌》两首学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边》两首当代蒙古族歌曲,以及《万马奔腾》一首器乐曲。以一个有着浓郁的蒙古族特色单元,学生们非常的喜欢。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蒙古族音乐的特点以及分类,学习的难点是长调民歌《牧歌》的学唱。由此我以分析音乐要素把握音乐情感、分析音乐要素变化想象画面情节的方式,有机的整合课题,合理的设计单元计划,细化难点,让每一个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本单元分为三个专题:专题一学唱《银杯》欣赏《牧歌》对比区分长调与短调。专题二学唱《牧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深入体会长调。专题三欣赏蒙古族器乐曲《万马奔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边》了解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学习方式:1、欣赏与学唱相结合的方式体会蒙古族音乐的特点。2、对比的方式区分长调与短调。3、自我探究的方式寻找学唱长调的方式。 学习成果:1、能用有感情的声音演唱《银杯》《牧歌》 2、可以分辨 长调短调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1、区分蒙古族音乐的长调与短调 2、了解无伴奏合唱,认识装饰音 3、认识马头琴,听辨变换拍子 过程与方法:1、用音乐要素来分析作品 2、有感情的学唱《银杯》《牧歌》3、体会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魅力 2、体会中国民歌的多姿多彩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通过学习蒙古族体验不同的音乐风格,让学生们获取更多的音乐知识,开拓阔视野提高音乐修养。 2、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让学生们对于蒙古族音乐有更深的了解,对音乐作品分析有更深的感悟。 1、蒙古人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性格是怎样的, 主题单元问题 2、音乐的速度、情绪、节奏分别是怎样的, 设计 3、蒙古族相关的舞蹈、器乐等等都有什么, 专题一: 银杯 ( 1 课时) 专题划分专题二: 牧歌 ( 1 课时) 专题三: 万马奔腾 ( 1课时) 专题一银杯

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上册 3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教案 教学内容:欣赏教学——无伴奏合唱《牧歌》 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教学目标: 1、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情,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同时也了解内蒙古民歌中的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的含义。 2、通过欣赏藏族民歌与蒙古民歌还有维吾尔族民歌,让学生更能了解藏族和蒙古族以及我们新疆的维吾尔族歌曲的特点以及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 3、培养学生听辨能力以及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并且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教学难点: 1、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2、了解内蒙古民歌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的含义以及藏族民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到一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请同学们听着这首熟悉的歌曲随我一同前往。”(播放《蒙古人》,边听边观赏草原风光。)请同学们把你所看到和听到的美丽的东西告诉大家,并谈一下你的感受。让我们共同体验一下蒙古族民歌的无穷魅力吧!(出示课题)《草原之旅—少数民族民歌》

1、首先播放《牧歌》 问题:当你听完这首歌曲后,请你谈一下你对这首歌曲情绪、风格特征的认识? 2、(出示幻灯) (1)、内蒙民歌: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 (2)、长调民歌:曲调悠长,节奏自由,篇幅较长,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是蒙古族民歌的典型形式 (3)、短调民歌:曲调紧凑,节奏整齐,篇幅较短 3、给学生讲解关于内蒙古民族的生活风俗: (1)如:奶茶、烤全羊等图片 (2)、播放“那达慕”影片 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性集会。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3)、出示图片:一代帝王------成吉思汗: 祭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成吉思汗是蒙古族崇敬的民族英雄。每年阴历 3月21日为春祭。 4、播放马头琴独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并且介绍马头琴: 马头琴------拉弦乐器,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音箱为梯形或长方形。蒙饰有马皮,两根琴弦,音色独特,适合独奏、合奏和伴奏。 5、播放影片以及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感受马头琴演奏的特点。 6、播放藏族影片:朱哲琴《阿姐鼓》 问题-----你在影片当中看到了什么情景?(出示藏族图片)介绍藏族地理位置以及藏族的风俗 7、播放藏族民歌《遥望》

(人音版)小学六年级音乐上册《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人音版)小学六年级音乐上册《草原牧歌》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白蒙古族是祖国大伙儿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爱蒙古族音乐。 2、能够依照《银杯》及《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银杯》;能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3、倾听《漂亮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4、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 教学重、难点: 1、连续训练用和谐自然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2、学习五声调式,并进行创作。 教具预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银杯》:倾听《漂亮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够依照《银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倾听《漂亮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风格。 2、情感目标:明白蒙古族是祖国大伙儿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爱蒙古族音乐。 3、能力进展目标: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 教学重点: 能够依照《银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能够辨别女中音、男高音及马头琴的音色;明白本单元歌曲中所使用的音阶教学难点:

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倾听《漂亮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风格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和音乐风格,这首歌曲充分将蒙古族的文化习俗和音乐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表演中要恰当的表现出蒙古族人民的生活适应,能够促进对音乐的明白得。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形导入: 我们平常过节差不多上如何过的呀?(学生自由讨论) 二、学习歌曲《银杯》 1、歌曲简介:它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来宾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来宾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2、倾听《银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3、请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带着学生演唱歌谱。 5、完整的演唱歌谱。 6、自由朗读歌词。 专门是最后一句 7、把歌词带进歌谱中试着演唱。 8、老师随机纠错,指导。 9、完整演唱。 三、进行音乐知识拓展活动 1、学习中国民歌中的“长调”、“短调”。 2、让学生自由学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动作。 3、创设情境,随音乐进行蒙古族关节的情形,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1 试图从蒙古音乐入手,探讨与感受蒙古音乐中有本民族特色的弦乐、舞蹈、歌曲以及它们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有关“蒙古”的资料,使其知道除了课堂以外,还可以从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构建知识的意识;继而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本课例力图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蒙古音乐文化的愿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回味,符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领域。 第一,感受与鉴赏。从课前热身的蒙古音乐到蒙古文化的 了解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让课的序幕在一种学生纯自然感受上拉开的,而并非老师强加上去的,老师的角色只是个引导者。 第二,体验与表现。音乐源自于生活,课的开始借用影像片段将同学们的视线、听觉逐渐拉向传统的蒙古音乐。课的'主线是蒙古弦乐、舞蹈和歌曲,通过学生欣赏、模仿、表演等来完成,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 第三、实践与创造。对于学生们的创作与表演,不求完美精细,但求投入开心,使他们体会到真正的蒙古音乐特点。 这三个教学领域我主要通过应用现代化媒体和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两大手段来完成,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再加上让学生尽量地动起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体验进而喜欢,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2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欣赏、体验、感受音乐中对两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理解,并更加深入的感知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色,全面的掌握了蒙古族音乐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在引导他们进一步表现音乐时他们兴趣浓厚,表现的轻松愉悦,并情不自禁随着音乐哼唱曲调。还有些喜欢舞蹈的学生载歌载舞,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顺利完成。整堂课的教学音乐性体现较强,氛围浓,效果好。该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及音乐营造的意境这一知识点;通过师生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用歌声、琴声、舞蹈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的审美无处不在,我还需要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掌握重点。在欣赏的环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多种欣赏方式,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这样将会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这两首歌曲,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艺术的美,能够为他们不断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做好铺垫。对于我自身,发现了一些闪光点,也认识到一些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思维,积累了经验。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3 根据新音乐课标要求,六年级学生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草原牧歌音乐教案

草原牧歌 永康市第四中学胡晓维 教学内容:蒙古的歌(长调)、蒙古的舞 教材分析: 《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牧歌的代表歌曲.简洁的旋律与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旋律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长的节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的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 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曲调优美抒情,宽广悠长,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上句在高声区围绕着五度音“5”上下回旋,悠扬飘逸,仿佛是蓝天中飘着朵朵白云;下句转入低音区低回歌唱,以“1”为中心围绕进行,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低回婉转的旋律,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展现了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景象。 《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蒙古族古典歌曲,流行于内蒙古阿拉善盟夏日不勒杜,即锡林郭勒一带。曲调辽阔开朗,节奏自如悠长,气息深厚,多七、八度大跳,有极浓郁的草原风味。2007年,阿拉善长调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搭乘中国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飞向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唱响太空。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呼麦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声乐专家形容这种唱法是“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呼麦已经有千年历史,而今已是蒙古国宝级的艺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呼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蒙古长调民歌《牧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引导学生探寻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 2、感受蒙古族民歌悠远辽阔、沧桑之美。 3、通过欣赏蒙古长调民歌、舞蹈、呼麦以及了解相关音乐知识,使学生在体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的同时,初步了解蒙古歌舞、喜爱蒙古音乐、热爱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蒙古长调民歌的特点,感受蒙古民歌的美。 教学难点:探寻长调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的制作

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草原牧歌》教案新人教版

《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银杯》及《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银杯》;能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四、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 教学重、难点: 1、继续训练用和谐自然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2、学习五声调式,并进行创作。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平时过节都是怎么过的呀? 二、学习歌曲《银杯》 1、歌曲简介:它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2、聆听《银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3、请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带着学生演唱歌谱。 5、完整的演唱歌谱。 6、自由朗读歌词。 7、把歌词带进歌谱中试着演唱。 8、老师随机纠错,指导。 9、完整演唱。 三、进行音乐知识拓展活动 1、让学生自由学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动作。 2、创设情境,随音乐进行蒙古族关节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 四、演唱《银杯》,结束新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银杯》 二、对比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堂》。 1、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要求感受其情绪、风格。 2、学生讨论、交流,并提出在音色上与我们平时听到的女声演唱的不同之处。 3、对比聆听《天堂》,请学生思考,与上一首歌曲在风格、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跟着音乐的第一、二乐句划旋律线再次感受。 5、再次完整聆听音乐。 三、边播放录音,边完成作业. 课后反思: 在学习歌曲《银杯》时,我向学生传递了一个蒙古问候语知识,学生很感兴

草原牧歌教案.doc

《草原牧歌》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牧歌》 2、欣赏对比《牧歌》《银杯》 3、拓展欣赏《万马奔腾》 4、实践与创造 【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演唱《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结合歌曲《银杯》感受、体验蒙古族民歌长调、短调的音乐特点,并能够听辨歌曲属于哪种类型。学习蒙古族舞蹈中简单的动作,感受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欣赏并用跟唱、模唱的方法学唱《牧歌》,通过讨论、对比欣赏等方式了解蒙古族长调、短调歌曲的音乐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感受,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热爱少数民族音乐。 【教学分析】: 《草原牧歌》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教学分

析:针对学生对蒙古音乐了解较少,在教学设计上,运用了听、看、议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激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奠定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演唱、表演歌曲《牧歌》。 2、气息的把握、唱准倚音、连音。 3、聆听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万马奔腾》,感受乐器音色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一套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意图 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 (歌声问好) 师:4/4 1 2 3 4 |5 -------- 1 | 同学们好! 生:4/4 5 4 3 2 | 1 ------- | | 老师您好! 歌声 问好 营造良 好的课 前气氛 二、导入1、播放蒙古风光视频。 2、提问:同学们知道刚才听到、看 到的音乐画面是哪里吗? 3、同学们,看了刚才画面,给你印 象最深的是什么? 4、交流对蒙古的认识(对蒙古的风 土人情和艺术文化进行交流) 5、播放那达慕节日视频。加深对蒙 古的风土人情和艺术文化的感受。学生自 我感受 (指学 生回答 课前了 解的蒙 古) 设境, 激发学 习兴 趣。

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牧歌》《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 《牧歌》、《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内容位于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时。旨在通过《牧歌》这首蒙古族长调,带领学生领略草原魅力,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加强民族团结。 本课时选择了两种演唱形式的《牧歌》,第一种形式是纯粹的蒙古族民歌《牧歌》采用男高音独唱的表演形式。第二种则是根据蒙古族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的形式。两种演唱形式的《牧歌》对比欣赏,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对不同的演唱形式有所了解,并逐步建立起相应的音乐审美能力。 蒙古族民歌《牧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句,也可以将旋律进一步细分为以4小节为单位的四小句,其中第一、第二、第四句在音调上相似,旋律起伏不大,第三句有较强的对比性。这首民歌的记谱不止一个版本,经过安波整理的版本为16小节的方整结构(但蒙古族长调,结构往往具有不方整性)。歌词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情,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出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 无伴奏合唱《牧歌》在表现形式上与单一声部的民歌不同,它通过人声不同音色的组合创造了淳厚的音响空间,在声音造型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这部作品的结构为:引子(8小节)——A(16小节)——A1(15小节)——A2(16小节)——尾声(10小节)。其中,A、A2基本相同,采用主调织体的写法,主旋律声部为女高音,其余声部以和声衬托为主,

句尾穿插对比性旋律。引子、尾声和A1以复调织体为主,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唱旋律,二者构成卡农式模仿,女低音和男低音为和声衬托声部,A1的后半句在音调上做了些变化,从而与A、A2形成对比。不同织体写法的运用,一是为音乐表现的需要二是为满足音乐自身发展的要求。从歌曲表现上看,这首无伴奏合唱的歌词意境较原民歌有所扩展,由原民歌的“触景生情”扩展为“远景一近景一情景交融”三个层次。这种由表现内容的不同引起的音乐表现手法的变化,是音乐创作的基本要求之一。由于无伴奏合唱以人声作为音乐表现的唯一手段,音乐织体写法上的技术变化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首无伴奏合唱中,作曲家用合唱营造出“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场景,展示的形象较为鲜明,揭示了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人们的愉快心情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曲谱见本教案附录)。 《草原放歌》演奏练习有三个目的:一是练习口风琴轮指的技巧,二是加强口风琴合奏的能力,三是进一步提高G大调曲谱的识读能力。同时,为配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教材选取了以《草原牧歌》主题为主旋律的二声部合奏练习。练习中的声部配合方式由编写组设计,体现了明确的教学目的。

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一、教学目标: 能够对本单元所学习的蒙古族音乐感兴趣,并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感情背唱歌曲;结合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体验四声部合唱中人声音色特点及蒙古族长调歌曲的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作曲家翟希贤及主要代表作品。 2、欣赏并用模唱的方法学唱《银杯》,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艺术特点,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及知识。 3、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边》,感受蒙古族歌手的音乐特点,认识波音记号。 4、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马头琴的音色及乐曲的艺术表现力,认识了解马头琴的形制及独奏、齐奏的演奏形式。 三、课时:两课时 四、授课年级:初一 五、教材分析: 第一课时:歌曲《银杯》 1、民歌: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 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 2、导入: 酒在蒙古族生活中不可或缺,通常主人将斟满酒的银碗托在哈达之上献给客人,客人应接住酒杯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主人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酒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因此,酒歌就成为蒙古族民歌艺术中重要的体裁之一。 3、歌曲《银杯》 (1)短调: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抒情,结构工整,多为叙事性歌曲。近代一些宴歌、婚礼歌等也属于短调体裁。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农业地区。 (2)《银杯》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的一首祝酒歌。它属于民歌中的风俗类歌曲,常用于酒宴聚会,彰显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银杯》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是带有舞蹈性质的短调歌曲。 (3)一段体:又称一部曲式,由一个乐段构成,一般只有一个音乐形象,一种音乐意境。 4、音乐小知识: 装饰音:用来装饰旋律的小音符,装饰音的时值计算在所装饰的音或前一音的 时值内。 (1)倚音:由一个或多个音组成,用小音符记写在主要音的左上 方或右上方,在左上方的叫前倚音,在右上方的叫后倚音。

西南师大版音乐五年级上册《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草原牧歌》,使学生对蒙古族马头琴乐器有所了解。 2、通过鉴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形式要素。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乐曲意境。 2、了解马头琴的音乐特点。 3、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分析、探究音乐形式要素的艺术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在网上搜索到的有关内蒙古的资料,初步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 二、创作背景:《草原上的人们》电影梗概。 《草原上的人们》是根据玛拉沁夫同名小说改编。50年代初期,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将草原建设得更加美好而辛勤劳动着。女共青团员、互助组长萨仁格娃,曾连续两年获得劳动模范称号。她与另一个互助组长、打猎能手桑布真诚相爱。当草原上的广大牧民忙着发展生产的时候,暗藏的特务宝鲁企图挑动萨仁格娃的父亲白依热退出互助组,以达到拆散互助组的目的,遭到斥责。在一次暴风雪中,宝鲁割断牲畜栏杆的绳子,打开马圈和羊圈,放跑了牲畜。萨仁格娃为救牲畜骑着马从崖上摔了下来,幸亏桑布赶来相救。由于牧民们团结一致,将放出的牲畜都及时赶回,未能给互助组造成很大的损失。风暴季节已过,在萨仁格娃为受伤的牲畜防疫注射时,宝鲁乘人不备,把毒药投进井里,毒死了萨仁格娃小组里的二十多只羊,并妄图以羊群中毒的事情嫁祸于萨仁格娃。萨仁格娃为互助组失去那么多羊而伤心,情绪有些波动。她在区长阿木古郎的教育和帮助下,认识到不能只想个人的荣誉,要为大家着想,为内蒙古大草原和祖国的建设着想。不久,宝鲁在特务吕绶卿的指使下,想趁那达慕大会开幕时,放火破坏草原的建设。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开幕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