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名词解释填空简答

中央银行名词解释填空简答
中央银行名词解释填空简答

中央银行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

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货币流通进行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

皮尔条例:1844 年7 月29 日,英国国会通过了由当时英国首相皮尔主持颁布的条例,史称《皮尔条例》:将英格兰银行分为发行部和银行部;不批准新的银行发行货币;规定任何人都可以按3英镑17 先令9便士兑换 1 盎司黄金的比价向发行部兑换黄金;进一步确认了英格兰银行券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法偿货币地位。《皮尔条例》不仅确立了英格兰银行货币发行银行的地位,也为其他国家以后建立中央银行提供了模式。但是,《皮尔条例》过分僵硬的货币发行制度也在以后历次经济危机中暴露出其缺点。银行券:银行发行的可以发挥货币功能的信用工具。现在指由各国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票据,即钞票。

第二章

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集中并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其他银行无权发行货币,所以把中央银行称为发行的银行。

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集中存放各个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并通过再贴现或者抵押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充当最后贷款人,所以把中央银行称为银行的银行。

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发行、为政府提供融通资金、提供信贷支持、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并进行金融管理,所以把中央银行称为政府的银行。

最后贷款人:商业银行使用高质量的有价证券或者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或者抵押贷款,从而融通资金,充当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人,所以把中央银行称为最后贷款人。

第三章

一元中央银行体制:指仅有一家中央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权利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能。(中国、日本、英国等绝大多数国家)

二元中央银行体制:指一个国家内设立一定数量的地方中央银行,并由地方银行推选代表组成在全国范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从而形成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央银行体系。(美国、1948 年的德国)

准中央银行体制:指不设立通常意义上的完整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或者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承担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国香港)

跨国中央银行体制:指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在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东加勒比海货币区、欧盟等)公私混合所有中央银行:也成为半国有化中央银行,国家持有的股份一般占资本总额的一半以上。(日本、比利时、墨西哥、奥地利、土耳其等)

私人所有中央银行:私人银行经政府授权,执行中央银行职能。(意大利央行)无资本金中央银行:由于中央银行获得国家的特别授权执行中央银行职能以后,马上就可以通过发行货币和吸收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存款获得资金来源,所以中央银行可以无资本金从事实际业务活动。(韩国)第四章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并不是绝对独立于国家的任何权力和行政管理之下,是指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垄断货币发行权、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目标、独立选择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发行:货币发行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向社会;第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货币回笼:货币回笼是货币投放的对称。国民经济各部门向银行存入现金的过程及其结果。货币回笼的数额、结构、速度和水平,反映一国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市场商品劳务的供应状况、居民消费趋向的变化。货币回笼增加表明流通中现金数额减少。

经济发行: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货币的经济发行包括增加存款货币的货币供应总量。

财政发行:为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发行准备:货币当局(通常是中央银行)在发行货币时,需以某种贵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的规定,从而使货币的发行与某种贵金属或某些资产建立起联系和制约的关系。

发行基金:亦称“人民币发行基金”,中国人民银行保管的未进入流通领域的人民币。发行基金来源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原封新券,即国家印钞造币厂解缴入库的产品;二是回笼券,即商业银行缴回发行库的回笼货币。

再贴现和贷款业务:再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借此获得中央银行的资金融通。贷款业务是指向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政府等提供融通资金的服务。

证券买卖业务:指中央银行作为市场参与者的一员,在公开市场进行证券的买卖,以此来向市场投放或收回流通货币。

储备资产业务:储备资产业务是中央银行根据本国经济发展需要,对国际储备的规模和结构进行管理的业务。储备资产通常是指黄金和外汇。

第七章

结算:在市场债权债务关系的清偿中要通过货币所有权的转移进行,那么货币资金的收入和支付行为称为结算。分为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清算:银行在客户支付服务之外,其自身的经营行为中也需要与其他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由此产生的大量债权债务关系需要进行清偿,这个清偿活动被称为清算。

票据交换:个银行彼此之间进行债权债务和资金清算最基本的清算手段。票据交换,亦称票据清算,一般指同一城市(或区域)各金融机构对相互代收、代付的票据,按照规定

时间和要求通过票据交换所集中进行交换并清算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

清算制度:关于结算活动的规章政策、操作程序、实施范围等的规定和安排。第八章

国库:国家金库,表示国家财富的仓库。现在国库表示为国家办理预算资金的收入和支付、政府债券的发型和兑付以及保管政府持有的黄金和外汇资产。

国库制度:对国库的经营和管理形式。国库制度系指对国家预算资金的保管、出纳及相关事项的组织管理与业务安排。分为独立国库制和代理国库制。独立国库制就是国家设立专门机构,办理国家财政预算收支的保管和出纳工作。代理国库制就是国家不设立独立的机构来专门经管,而是委托银行(一般是央行)代理国库业务,也是绝大多数国家采取的国库制度。

第九章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控制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通过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影响一般无加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收支的变化等,进而实现比值稳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目标的公共政策。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指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各种形式货币的总量。

货币乘数:亦称货币扩张系数或者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

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即现金和存款总和)/ 基础货币(即现金和准备金总和)

基础货币:也称为货币基数(MonetaryBase)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Money),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即现金)。

第十章

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经过一定的传导过程,将其影响导入一国经济的实际领域,达到既定的目标,这就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又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

标(ultimate objective of monetary policy )。

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最终影响,通常有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当然这些目标存在内部自然矛盾。

中间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通常有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在一定条件下,信贷量和汇率也可充当中间指标。操作指标:货币政策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直接影响或控制的目标变量。操作目标介于政策工具和中间目标之间,是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间目标的传送点。通常被采用的操作指标主要有基础货币、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和存款准备金。

充分就业:指所有能够被利用的资源全部得到利用。充分就业不是社会劳动力全部就业,而是应该扣除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后的就业水平。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

币值稳定:是指物价在短时间内不要有大幅度波动即使有波动也要控制在社会、居民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而不是要求物价固定不变。

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定时期内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往来而引起的一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基本平衡。

国际收支:指一定时期内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往来而引起的一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全部货币收支。

第十一章

一般性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

选择性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针对特殊经济领域或者特殊用途的信贷和采取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包括直接信用控制政策、间接信用控制政策、消费信贷控制政策、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政策、不动产信用控制政策。

准备金政策:通过规定或者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公开市场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者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行为。

再贴现率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持有的超额准备的成本,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包括对再贴现率和申请再贴现金融机构资格的调整。

直接信用控制政策:中央银行从内部结构和数量两方面,根据有关法令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

业务加以干预的总称。

间接信用控制政策:指中央银行采用直接控制以及一般信用控制以外的各种控制,用各种间接的措施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其主要措施有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

消费信贷控制政策: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根据经济的不同周期,规定消费信贷最低收付款的数额、最长期限以及限定消费信贷的范围。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政策:中央银行对利用信用买卖证券的控制,规定贷款额占证券交易额的比率,限制对证券市场的贷款规模。

不动产信用控制政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主要内容有:1、对不动产的贷款规定最高限额2、规定不动产贷款的最长期限3、规定首付最低额度4、规定分期付款的每期最低金额。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

第十二章

内部时滞:是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

认识时滞:是从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中央银行认识到此种需要所耗费的时间。

决策时滞:是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新的政策所需要耗费的时间。

外部时滞:是中央银行从采取行动到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包括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

操作时滞: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对操作指标、中间指标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

作用时滞:从中间变量发生反应到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第十三章

金融监管:金融监管就是对市场调节失效的纠正,分为政府监管和非政府监管。

填空、简答

第一章

中央银行的产生途径:从商业银行演变和通过立法直接建立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是:政府融资;银行券的发行;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和最后贷款人问题;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

英格兰银行成立于1694年,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体系成立于1913/1914 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1948 年。

最早具有中央银行名称的银行是1656 年成立的瑞典国家银行。

最早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是1694 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

中央银行制度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关系的广泛存在;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经济发展中新的矛盾显现。

《皮尔条例》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货币发行的影响:将英格兰银行分为发行部和银行部;将货币的发行权逐渐集中到英格兰银行;规定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贵金属;进一步确认英格兰银行券的法场货币地位。这为以后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提供了范本。

中国银行何时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1983 或1984 年)

第二章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服从履行职责的需要、非营利性、流动性、主动性。中央银行的职能是: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体系的核心,表现为: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行为达到控制社会信用规模、调节信用结构的目的。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处于支配地位,表现为: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参与金融市场的活动,调节社会的货币供应量;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引导信用活动按照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进行。

中央银行不能将营利作为目的,是因为与中央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管理者和调节者的职能冲突。如果将营利作为目标,中央银行就可以利用垄断货币发行权的优势滥发货币,轻而易举地实现营利。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必要性表现在:同一国内货币形式,避免货币流通混乱;保证全国货币市场的统一;保持币值稳定和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灵活调节货币流通量;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

行货币政策的基础。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范围包括:发行货币;通过业务操作,管理货币流通;金融监管;管理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代理国库;统计和调查;其他业务。

中央银行的特点: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不以营利为目的;以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业务对象;对存款不支付利息;受政府制约但又独立于政府;中央银行的资产具有最大的清偿性。为什么要强调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因为我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宏观到微观需要改革的部分很多,而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对改革进行通盘考虑,做出决策和承担实施责任的是政府,中国人民银行理应配合我国政府完成这个转变。

第三章

中央银行制度的形式:一元中央银行体制;二元中央银行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央银行体制;准中央银行体制;跨国中央银行体制。

央行资本组成的类型:全部股份为国家所有;公私股份混合所有;全部股份私人所有;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

一元中央银行体制的特点是:权力集中统一、职能完善、一定数量的分支机构。二元中央银行体制是指在一个国家内设立一定数量的地方中央银行,并由地方中央银行推选代表组成在全国范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从而形成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央银行体系。

美联储是世界上为数较少的一元中央银行体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采用二元中央银行体制;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股份归私人所有;日本银行的资本是公私混合所有。按照经济区域设置分支机构,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地域关系;经济金融联系的密切程度;历

史传统;业务量。

中央银行内部机构通常包括: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部门;提供支援和后勤保障的部门;咨询调研和分析的部门。

中央银行设置分支机构通常按照:经济区域、行政区域、兼顾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三种模式。中国人民银行是按照第三种模式。

中央银行体制的类型:一元、二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央银行、准中央银行体制、扩国中央银行体制。

第四章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涵义:中央银行作为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局,负责具体制定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必须以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为根本目标,遵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货币信用规律,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包括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对独立性和为实现最终目标使用货币政策手段的独立性。

为什么说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a 金融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服从国家根本利益。

B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一部分,财政政策需要货币政策配合。

C 在特殊情况下,如遇天灾人祸需要服从政府领导和指挥。

决定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主要因素:法律地位、隶属关系、中央银行负责人的产生、决策机构的组成、中央银行的检查、收入来源及其支配。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容有哪些:垄断货币发行权、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目标、独立选择货币政策手段。

第五章

货币发行按照其发行的性质可以分为经济发行与财政发行。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称作货币的经济发行;财政发行是指为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主要是通过贷款、购买证券、购买金银、外汇等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进行的。

现金作为结算手段,具有普遍性、最终性和匿名性。

货币发行的原则是垄断发行原则、信用保证原则、弹性原则。

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是货币当局在发行货币时,须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的规定,目的是使货币的发行与某种金属或者某些资产建立起联系和制约的关系。

货币发行的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外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使货币具有现实的价值基础,有利于币值稳定。

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度下,国家对货币发行规定现金准备比率,当货币发行量超过现金准备比率,对超过部分征收超额发行税。

主要发行准备制度是现金准备发行制;证券准备发行制;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证券准备限额发行制。

以黄金外汇以及短期商业票据、政府债券等作为准备发行货币,并规定最高限额,当超过限额时,征收超额发行税的货币发行制度,称之为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

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特殊性表现在吸收存款的原则、吸收存款的目的、吸收存款的对象、存款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存款准备金包括自存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业务的基本内容是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内容;确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确定计算准备金存款数量的方法有日平均余额法、旬末余额法、月末余额法。中央银行发行债券在超额准备金过多、公开市场规模有限难以吞吐大量货币两种情况下进行,目的是减少流通中的货币。

货币发行的原则和理由:垄断发行原则、信用保证原则、弹性原则。理由是 a 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可以避免多头发行造成的混乱、便于中央银行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灵活有效调节流通中的货币 b 通过建立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货币的发行与贵金属或某些资产保持一定的联系,既对货币发行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也有利于提高货币的信誉,维护货币的稳定。 C 货币发行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以适应经济状况变化的需要。

央行资产是指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各种债权,主要包括再贴现贷款、贷款、证券、黄金外汇等。中央银行对政府的带宽可通过直接提供带宽和买入政府债券两条渠道进行。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资产包括黄金、外汇、提别提款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

有一张银行成对票据,面额为100w,再贴现率为5.4%,尚有40天到期,要求再贴现,再贴

现现金额是99.4W。如果再贴现率提高到9%,其他条件不便,再贴现金额是99w。

第七章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业务的主要内容是组织票据交换和清算、办理异地跨行清算、提供跨国清算服务。

现金结算的优点是强制性和现金转移与结算同时完成,缺点是运输保管既花费时间和费用,还面临遭受遗失、偷盗等损失风险。

非现金结算包括支票票据、汇票和转账信用卡。

支付系统是由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中介机构和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的,其职能是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

支付清算制度是关于结算活动的规章政策、操作程序和实施范围等的规定和安排。

国际结算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程序并借助结算工具和清算系统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和实现资金跨国转移的行为。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业务的重要性:支付清算系统是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对货币政策实施具有重要影响;与金融稳定有密切关系;在跨国支付清算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央银行主办清算机构的最好好处:中央银行不存在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并接受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因为中央银行的非营利性质和垄断货币发行。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对货币政策实施具有的影响:a 掌

握全社会的金融状况和资金运动

趋势,有助于正确制定货币政策增强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B 公开市场操作手段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灵活高效的清算系统。 C 有助于增强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更快速的将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操作的信息传递至市场参与者,并快速反馈至中央银行,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操作的效果。D减少在途资金e中央银行在提供清算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提供临时性信贷,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的清算系统瘫痪的发生。

第八章国库的经营可以采取独立国库制和代理国库制两种形式(见名词解释)中央银行代理国库的重要意义: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可以充分利用银行与社会各部门、企业、个人之间密切的账户往来及金融服务关系,实现国家预算收入的及时入库和预算支出的按时拨付;中央银行代理国库有利于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的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在政府资金和银行资金之间形成协调机制,有利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中央银行代理国库有助于扩大其信贷资金来源,对其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力度具有直接影响;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可有效发挥其专业组织体系的长处和信息传输网络,降低成本,节约人力物力;中央银行代理国库有利于中央银行对国库日常收付和预算资金转移的监督,保证国库资金的安全。

第九章

货币政策的特点是宏观政策、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间接调控政策和长期政策。货币政策内容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中间指标、政策传递机制和政策效果。

货币供给是一定时期内由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各种形式的货币总量。货币需求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能够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其资产的总量。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控制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通过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影响一般物价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收支的变化等,进而实现币值稳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目标的公共政策。

货币政策是宏观政策的原因在于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国际收支;作用对象是与此有关的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金融市场的有关指标,不直接涉及单个银行或企业的金融行为。

货币政策的作用: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币值稳定;为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一个稳定和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采用逆向的货币政策,对各种经济干扰因素发挥抵消作用,降低经济波动的程度;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货币供应量决定社会总需求,因为社会总需求是有购买力的需求,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将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减。但是货币供应量并不等于社会总需求。货币供应量是存量,等于货币流通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因此,所谓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者是由于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引起的,或者是由于两种原因共同引起的。而社会总需求则是流量,是某一时点的社会需求量。货币供应量可能大于社会需求量,引起社会供求失衡,物价上升;货币供给量也可能小于社会需求量,引起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经济萎缩。

货币政策是间接调控政策是因为政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运用再贴现率政策、法定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与死人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对死人金融机构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实现的。因此,要有效地实现政策目标必须以存在一个高效率的金融市场为前提。

社会总需求是如何影响社会总供给的?:社会总需求增加以后,通过两条途径影响总供给。当存在潜在生产要素时,通过货币的作用,转化为实现生产要素,形成生产能力,直接促进生产发展。实际产出增加,使名义和实际总供给都增加。但是,也可能由于新增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低于原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导致产品边际成本上升,引起物价上涨。或者由于各种原因,

有一部分潜在生产要素并不能如期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引起物价上涨。当不存在尚未被利

用的生产要素时,则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引起实际产出增加,仅仅引起一般物价上涨,变现为

《银行会计》复习思考题答案

(0151)《银行会计》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基本凭证 2、特定凭证 3、分户账 4、日计表 5、一般存款 6、财政性存款 7、基本存款账户 8、贷款呆账准备 9、坏账准备10、银行汇票11、银行本票12、托收承付13、联行往来14、联行报单15、金融机构往来16、同业往来17、再贴现18、同城票据交换19、同业拆借20、外汇分账制22、外汇买卖24、卖方信贷26、委托存款27、委托贷款 28、信托贷款29、金融企业往来收入30、金融企业往来支出 二、单项选择题 1、银行表外科目采用的记账方法是 A.单式记账法B.复式记账法C.借贷记账法D.增减记账法 2、在分户账上具有销账栏的是 A.甲种账B.乙种账C.丙种账D.丁种账 3、反映当天银行全部业务活动,轧平当天银行全部账务的工具是 A、科目日结单B.余额表C.总账D.日计表 4、余额表的主要作用是 A、计息工具B.核对总账与分户账余额C.记账D.计算余额 5、金融企业会计登记总账的直接依据是 A、分户账B.余额表C.科目日结单D.传票 6、单位向开户银行存入现金时,填写一式两联现金缴款单,连同现金交出纳柜部门,出纳员审核凭证点收现金无误后,登记 A、现金登记簿B.现金总账C.现金付出日记簿D.现金收入日记簿 7、存款单位在基本存款帐户行以外的银行借款转存或与基本存款帐户存款人在同一地点的附属核算单位开立的帐户是 A、基本存款帐户 B、一般存款帐户 C、临时存款帐户 D、专用存款帐户 8、当银行发生呆账贷款时,其应收利息应冲减 A、坏账准备B贷款呆账准备C、营业收入D、利息收入 9、使用“汇出汇款”科目核算的支付结算是 A、支票 B、汇兑 C、银行汇票 D、托收承付 10、支票出票人的签章应为() A、出票人的财务专用章 B、公章 C、法定代表或者授权的代理人的签章 D、预留银行签章 11、银行签发的,由其在见票时按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是 A、银行本票 B、银行汇票 C、银行承兑汇票 D、银行期票 12、A公司需向外省B公司预付货款6000元,可采用的结算方式是 A、银行本票 B、支票 C、汇兑 D、托收承付 13、商业汇票的提示付款期为 A、10天 B、1个月 C、2个月 D、6个月 14、银行办理收付款单位账户之间的资金转移时,必须执行一项基本规定,即: A、先付款单位账后收款单位账 B、先收款单位账后付款单位账 C.收款单位账与付款单位账同时进行D、先记谁的账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15、委托收款结算中,若在付款期满时付款人账户无足够的资金支付全部款项,银行按照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2012级期末考试题型(彭方平) 名词解释20分5对 选择题40分20题小计算 简答题2个20分 案例分析1大题2问20分 名词解释重点: 1.Adverse selection VS Moral hazard ●Adverse Selection: the problem created by asymmetric information before the transaction occurs. In financial market it occurs when the potential borrowers who are the most likely to produce the bad credit risks are the ones who most actively seek out a loan and are thus most likely to be selected. Because of adverse selection, loans are more likely made to bad credit risks. So lenders may rather not make a loan even though there are good credit risks. ●Moral hazard: the problem created by asymmetric information before the transaction occurs. In financial market it’s the hazard that the borrower might engage in immoral activities that make the loan less likely to be paid back. Because of the moral hazard, lenders may rather not make a loan. 2.Capital market VS Money market ●Capital market: the market where long-term debt and equity instruments are traded. ●Money market: the market where short-term debt instruments are traded. 3.Eurobond VS Foreign bonds ●Eurobond: a bond denominated in a currency other than that of the country in which it is sold. ●Foreign bonds: sold in a foreign country and denominated in that country’s currency. 4.Eurocurrencies VS Eurodollars ●Eurocurrencies:存放在货币发行国境外的各国货币 ●Eurodollars: U.S. dollars deposited in banks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5.Primary market & Secondary market & OTC market ●Primary market: 筹集资金的公司或政府机构将新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等证券销售给最初 购买者的金融市场。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大全 之财产清查 报表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大全之财产清查报表 财产清查就是根据账簿记录,对企业的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票据等的盘点或核对,查明各项财产的实存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全部清查是指对全部财产进行盘点和核对。 局部清查是指根据需要对企业的一部分财产进行的清查。 定期清查定期清查是指根据预先计划安排的时间对财产所进行的清查。这种清查一般在财产管理制度中予以规定,通常在年末、季末或月末结账前进行。 不定期清查不定期清查是指根据需要所进行的临时清查。 内部清查内部清查是指由本企业的有关人员对本企业的财产所进行的清查。这种清查也称为自查。 外部清查外部清查是指由企业外部的有关部门或人员根据国家法律或制度的规定对企业所进行的财产清查。 永续盘存制又称账面盘存制,是指通过设置各种财产明细账,逐笔地登记其收入数和发出数,并能随时结出账面余额的一种盘存制度。 实地盘存制是指平时只根据会计凭证在账簿中登记各种财产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在期末时通过盘点实物,来确定各种财产的数量,并据以计算出各项财产的减少数的一种盘存制度。 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加权平均法是以本月全部收货数量加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收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从而确定存货的发出和库存成本。 后进先出法对成本流转的假设与先进先出法正好相反,它是以后收进的存货先发出为假定条件,对发出存货按最近收进的单价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事业单位特定时日财务状况和特定时期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的文件。 静态会计报表是反映静态会计要素的报表,如资产负债表。 动态会计报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资金的耗费及回收状况的报表。如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 月报表是按月编制的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

全国自考银行会计学各章重要知识点名词解释整理

第一章 ●商业银行: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经营对象的综合性,多功能 性的特殊金融企业。 ●银行会计: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是把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体运用于银行企业 的一门专业会计。 第二章 ●银行会计的核算方法:根据会计的一般原理,结合金融企业的业务特点和经营管理要求 而制定的一套科学方法 ●记账方法:指根据一定的记账原理,按照一定的记账规则,采用专门的记账符号,将经 济业务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记入账簿的一种专门方法。 ●复式记账法: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俩个以上相互联系 的账户中进行对照登记的记账方法。 ●单式记账:指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只单方面地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会计凭证:各项业务活动的原始记录和记账依据 第三四章 ● 1..存款:银行吸收单位或居民个人的各种货币资金,约定由存款人随时或到期支取 本金,并按规定的存款期限和相应利率支付利息的一种信用活动。存款是商业银行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和方式。 ● 2.基本存款账户:一家商业银行的一个营业机构开立一个基本存款账户。 ●一般存款账户:存款人在基本存款账户开户银行之外的借款转存,或与基本存款账 户的存款人不在同一地点的附属非独立核算单位所开立的账户。存款人可以通过本账户办理转账结算和现金缴存业务,但不能支取现金。 ● 3.临时存款账户:存款人因临时经营活动而开立的账户。 ● 4.专用存款账户:单位销货款不得进入该账户,一般也不能支取现金。 ● 5.存储业务商业银行以信用方式,吸收居民个人待用和基于货币资金的存取款业 务。 ● 6.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在存款是约定存期,一次存入本金,全部或部分支取本金和 利息的存款方式。 ●7.个人通知存款存入款项时不约定存期,但约定支取存款的通知期限,支取时按 约定期限以前通知银行,约定支取存款的日期和金额。

商业银行相关名词解释

更多资料请访问.(.....) 更多企业学院:...../Shop/ 《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Shop/40.shtml 《总经理、高层管理》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Shop/38.shtml 《中层管理学院》46套讲座+6020份资料...../Shop/39.shtml 《国学智慧、易经》46套讲座...../Shop/41.shtml 《人力资源学院》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Shop/44.shtml 《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77套讲座+ 324份资料...../Shop/49.shtml 《员工管理企业学院》67套讲座+ 8720份资料...../Shop/42.shtml 《工厂生产管理学院》52套讲座+ 13920份资料...../Shop/43.shtml 《财务管理学院》53套讲座+ 17945份资料...../Shop/45.shtml 《销售经理学院》56套讲座+ 14350份资料...../Shop/46.shtml 《销售人员培训学院》72套讲座+ 4879份资料...../Shop/47.shtml

商业银行

名词解释 商业银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信用创造:商业银行利用吸收来的存款向客户发放贷款,在客户所获贷款还没有完全使用的情况下,余额又形成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存款),银行又可据此发放贷款,从而衍生出更多存款,扩大了货币供应总量。 盈利性:商业银行属于金融企业,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其终极目标。 商业银行利润=各项业务收入-各项业务支出(含税金) 安全性:商业银行的资产、信誉以及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程度。表现在:对银行的债务人;对银行的债权人。 流动性:资产的变现能力。 准备金:商业银行库存的现金按比例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在金融领域,脱媒是指“金融非中介化”,因为存款人可以从投资基金和证券寻求更高回报的机会,而公司借款人可通过向机构投资者出售债券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削弱了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 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 呆账准备:公司对可能不能收到的应收账款的预测,按照风险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的计提 CAMEL:又称“骆驼评级系统”,即通过对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质量、盈利能力、流动性五个方面的系统管理来防范风险,保障银行稳健经营。 存款保险制度: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中级财务会计名词解释大全1

1财务会计 2管理会计 3 财务会计目标 4 会计假设 5 权责发生制 6 现值 7可变现净值 8公允价值 9会计制度 10会计准则会计准则11财务会计规范 12及时性 13谨慎性 14重要性 15实质重于形式 16可比性 17相关性 18可理解性 19可靠性 20现值 22历史成本 21重置成本 23会计要素 25 .会计分期 24货币计量 26持续经营 27会计主体 28财务会计基本假设29财务会计目标 30应收票据贴现 31货币资产 32性资产交换 33周转材料 34结算方式 35应收款项 36净价法 37总价法 38商业折扣 39现金折扣 40带息商业汇票 41其他货币资金 42可变现净值 43存货跌价准备

44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45永续盘存制 46实地盘存制 47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48计划成本法 49零售价法 50毛利率法 51个别计价法 52周转材料 53权益法 54成本法 55重大影响 56共同控制 57对联营企业投资 58对合营企业投资 59 实际利率法 60实际利率 61长期股权投资 6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63持有至到期投资 64交易性金融资产 65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66 弃置费用 67无形资产 68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69研究阶段 70商誉 71投资性房地产 72长期待摊费用 73应付票据 74带息票据 75职工薪酬 76职工教育经 77非货币性福利 78 股份支付 79营业税 80营业额 81印花税 82短期借款 83预收账款 84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85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86借款费用 87借款利息

88折价或溢价摊销 89公司债券 90可转换公司债券 91债券面值 92债券利率 93债券的溢价摊销 94债券的折价摊销 95实际利率法 96实际利率 97长期应付款 98未确认融资费用 99专项应付款 100或有事项 101债务重组 10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103未分配利润 104股权登记日 105宣告日 106留存收益 107等待期 108授权资本制 109资本公 110实收资本 111所有者权益 112负债的计税基础 113资产的计税基础 114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115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116暂时性差 117表结法异 118账结法 119营业外支出 120营业外收入 121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122资产减值损失 123销售费用 124财务费用 126期间费用 125管理费用 127成本加成合同 128固定造价合同 129完工百分比法 130商品销售退回 131售后回购

商业银行考试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支付中介;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转移存款等业务活动。 2资本盈余:主要由投资者超缴资本所形成,此外还反映银行资本的增值部分及接受捐赠所增加的资本等。资本盈余可以转增资本,发放股息。 3留存收益:是尚未动用的银行累计税后利润部分,是银行所有者权益的一个项目,其大小取决于企业盈利性大小、股息政策及税率等因素。 3资本性金融债券:是商业银行为弥补资本金的不足而发行的资本性债券,其性质介于存款负债和股票资本之间,又称为附属资本或长期债务。 4基础头寸:是指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与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之和。 5在途资金:也称托收未达款,它是指本行通过对方银行向外地付款单位或个人收取的票据。 6垫头:即抵押率,是抵押贷款本金利息之各与抵押物估价值之比。(银行在发放票据抵押放款时,所贷出的款项不是票据面额的全部,而只是其中一部分,通常为票据面额的60%—80%,以免在有些票据难以赎回或贷款难以收回时遭受损失,这时垫头为票据面额的20%—40%。银行在发放以商品或商品凭证(如铁路的提单、仓库的栈单、水运的提单等)作抵押的放款时,垫头较大,通常为商品市价的30%—50%,因为银行必须考虑到在处理担保品时商品的价格可能会跌落,商品的销售可能遇到困难等情况发生,从而引起无法收回贷款金额的风险。) 7票据贴现:是一种以票据所有权的有偿转让为前提的约期性资金融通。从持票人来讲,贴现是以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贴付利息取得现款的经济行为。 8呆账准备金:呆账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在贷款余额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的用于冲抵呆账的准备金。 9经营性租赁:以称作业性、服务性或操作性租赁。这是一种短期租赁,指的是出租人向承租人短期租出设备,在租期内由出资人负责设备的安装、保养、维修、纳税、支付保险费和提供专门的技术服务等。 10融资性租赁:是以商品资金形式表现的借贷资金运动形式,是集融资和融物为一体的信用方式,兼有商品信贷和资金信贷的双重特征。 11信托投资;指由信托机构将个人、企业或团体的投资资金集中起来,以、代替投资者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最后将投资收益和本金偿还给收益人,银行收取手续费的金融信托业务。 12个人理财:包括个人委托投资咨询管理、委托巨额款项处理、委托综合理财服务等,以实现包括现金、存款、外汇、债券、股票、房地产等个人资产的最佳配置。 13进出口押汇 二简答和论述题 1什么是银行资本充足性?银行的资本管理与对策? 银行资本充足性是指银行资本数量必须超过金融管理当局所规定的能够保障正常营业并足以维持充分信誉的最低限度;同时,银行现有资本或新增资本的构成,应该符合银行总体经营目标或所需新增资本的具体目的。因此银行资本充足性有数量和结构两个层面的内容。银行的资本管理与对策:分子对策和分母对策。(1)分子对策包括内源资本策略和外源资本策略。内源资本策略认为,在银行增加利润留存而不影响其股份的前提下,这种内源资本来源是银行充裕资本金的每一选择;外源资本策略为,对核心资本不足的银行来说,一般通过发行新股方式增加资本,同时应充分考虑这种方式的可得性、能否为将来进一步筹集资本提供灵活性以及所造成的金融后果,同时银行可以发行次级债来增加银行核心资本。(2)分母策略的做法有压缩银行的资产规模、调整资产结构等。资产规模越大,其对银行资本的需求越强。对一些银行资本不足的银行则可以通过销售部分高风险或有问题或市价水平较高的金融资产,以减少银行资产规模,相应就提高了资本对资产的比率;资产结构调整则是,银行可以在总资本额和总资产额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资产的结构来提高资本充足率。 2、现金资产管理的目的及原则。 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最强产资产,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资产,主要目的在于满足银行经营过程中的流动性需要。但由于现金资产基本上是一种无盈利或微利资产,过多地持有这种资产,将会失去许多盈利机会,合银行的盈利性下降。因此,银行持有现金资产需要付出机会成本。银行现金资产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在保证经营过程中流动性需要的前提下,将持有现金资产的机会成本降到最低程度,作为银行经营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杠杆,服务于银行整体经营状况最优化目标。适度存量控制原则、适时流量调节原则、安全性原则 3、银行并购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银行并购的最根本原因是追求利润和迫于竞争压力。具体原因有:追求企业发展、追求协同效应和管理层利益驱动。银行并购的的效应:第一,并购带来更多的金融产品,提高了银行的收益水平及现金净流入;第二、并购改善了产品的推销和销售;第三,并购可将银行融入有吸引力的新市场;第四,并购改善了经营管理水平;第五,并购降低了银行经营成本。 4、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开展证券投资业务?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进行证券投资的目的主要有:获取收益,保持流动性、分散风险和合理避税。银行利率较高,但贷款风险较大。在没有合适贷款机会时,银行将资金投资于高信用等级的证券,获取稳定的收益,可在分散风险的前提下保持或提高利润水平。银行为保持流动性而持有过多的现金资产会增加银行的机会成本,可销性很强的短期证券是商业银行理想的高流动性资产。它们既可随时变现,又有一定的利息收入,是银行流动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第二准备。商业银行投资地方政府债券往往享有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故银行可以利用证券组合达到避税目的,使收益进一步提高。 5、解释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和理论内涵。 资产管理理论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商业性贷款理论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资产可转换性理论阶段,第三个阶段是预期收入理论阶段。 商业性贷款理论:该理论产生于西方商业银行发展初期,当时英国的产业革命刚刚开始,大机器工业尚未出现,占支配地位的还是工场手工业和发达的商业,所需资金多数属商业周转性的流动资金。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在分配资金时应着重考虑保持高度的流动性,这是因为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流动性很高的活期存款。由于存款决定是外在的,因此,银行资金的运用只能是短期工商企业周转性贷款,不宜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即使发放这些贷款,也应将其限定

银行会计学简答题

同城异地均可:银汇委信;同城:银本支;异地:商汇托汇兑。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费用=收入。 会计 会计核算的12个原则:(总体性要求)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 会计核算的4个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分期。①会计主体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②持续经营也叫连续经营,就是企业要把扩大再生产连续进行下去,没有持续经营,就谈不上会计核算与监督。③货币计量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因为会计核算主要是价值核算,这样就必须以统一的货币及人民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④会计分期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在会计实务中尤其是会计报告都是按照会计年度和中期提报的。 银行会计的概念: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独特的专业方法,对银行的经营活动过程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的核算和监督,为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及有关方面提供一系列信息的专业会计。(银行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银行会计有一系列独特的专门方法;银行会计的业务范围是银行的经济活动;银行会计应遵循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银行会计的对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费用。 银行会计的特点:①反映情况的综合性和全面性。银行会计反映的内容,实质上是全面反映了全国的商品生产、流通和分配的综合情况。②会计核算过程和业务处理过程的统一性。银行会计部门是银行业务部门的第一线,其会计核算过程就是直接办理和完成银行业务的过程。因此银行的业务处理和会计核算具有统一性。③会计核算方法的特殊性。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因此会计核算在采用一般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特殊方法。这种特殊性,使其既能适应银行业务处理的要求,又符合国家的有关财务制度。 银行会计的作用:(1)通过核算和监督,实现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业务活动与会计核算有统一性。(2)对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进行反映监督。反映各部门间经济往来和款项结算情况。(3)为金融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数据。金融企业会计信息有全面性、广泛性、综合性。 银行会计任务:正确组织会计核算、做好服务与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会计检查辅导和会计分析。 银行会计制度: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科目、记账、凭证、错帐更正 银行会计科目作用:统一核算口径、连接核算方法。 银行记账方法:单式和复式。单式运用表外科目核算,复式用表内。 借贷记账法:是根据复式记账的原则,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理论依据,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在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借方:资产费用增加,收入减少,负债权益减少) 银行会计凭证的特点:①采用单式凭证。每笔业务至少要填制一张或一张以上的传票以适应银行的业务需要。②大量使用外来原始凭证代替记账凭证。银行办理各项业务,一般都由客户提交有关凭证代替收付款证明。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银行大量采用客户所提交的原始凭证,经审核后代替银行的记账凭证。③凭证在各个部门的传递。每一笔银行业务的会计凭证瞭办理过程中,要在所涉及的部门间传递。有的业务可能涉及同一银行的的不同部门或同城或异地的几家银行,这样凭证就必须在相关的银行间传递。 填制会计凭证的具体要求:a.大写数字。b.大写金额数字到元或角为止的,之后应写“整”或“正”字,有分的后面不写“整”字。c.大写前应填货币名“人民币”,之间不得留有空白。d.小写中间

银行业务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商业性贷款部分) 1、商业性贷款:农发行商业性业务是相对于政策性业务而言的。商业性贷款是指农发行在国务院和银监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内,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财政对贷款损失不予弥补的贷款业务。 2、信贷基本制度:是指定各类信贷营运与管理制度、办法流程、指引、意见等的基本依据,是对整个信贷营运与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各环节的管理规定。 3、粮食流转贷款:是指农发行向粮食购销企业发放的用于其自主经营收购和调入粮食所需资金的贷款。 4、粮食仓储设施贷款:粮食仓储设施贷款是指农发行为解决企业在仓储设施建设过程中自有资金不足而发放的中、长期贷款。 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指农发行依据国家政策规定,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的用于解决借款人从事粮棉油生产、流通、加工、转化的合理资金需要的贷款。 6、棉花调销贷款:是指农发行为解决涉棉企业调入棉花直接供应给用棉企业或进行深加工,棉花出口、配合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和储备需要的棉花进口的合理资金需求而发放的短期贷款。 7、棉花预购贷款:是指农发行为解决涉棉企业履行棉花收购订单预付给棉花生产者进行生产性资金需求而发放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8、棉花良种繁育贷款:是指农发行为解决具有从事棉花良种生产、经营资质的企业在棉花良种通过国家级或省级审定后,棉花良种生产繁育过程中的合理资金需要而发放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9、棉花良种经营贷款:是指农发行为解决具有从事棉花良种生产、经营资质的企业收购、调销、加工等经营良种的合理资金需要而发放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10、棉花企业技术设备改造贷款:是指农发行为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支持棉花企业技术升级、技术设备改造项目设备投资所发放的中长期贷款。 1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是指农发行依据国家政策规定,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的用于解决借款人从事粮棉油生产、流通、加工、转化的合理资金需要的贷款。 12、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是指我行对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在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等方面发放的贷款。 13、商业储备贷款:是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以下简称借款人)从事商业储备业务发放的贷款。商业储备包括国家和地方化肥储备、地方糖储备、国家和地方肉储备、国家羊毛储存. 14、农业生产资料贷款:是指农发行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从事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局、农用燃料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和销售而发放的贷款。 15、经营性项目:是指通过投资实现所有者权益的市场最大化为目标,以投资牟利为行为趋向的项目. 16、非经营性项目:是指不以追求营利为目标,投资一般由政府安排,营运资金也由政府支出. 17、统一授信:是通过核定客户的最高综合授信额度,统一控制我行系统对客户办理的融资风险总量的信贷管理制度。 18、公开授信:是指在内部授信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申请,对符合条件的客户,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和一定条件下可向客户提供的融资额度。 19、资金的时间价值:主要是指等额货币在不同的时间具有不等的价值,其差别为货币的时间价值,其表现形式就是利息。 20、宽限期:贷款宽限期是指第一笔贷款发放到第一笔贷款本金收回的间隔期,宽限期内只付利息不还本金。 21、“有无对比”:是指“有项目”相对于“无项目”的对比分析,是在项目评估中对改扩建项目财务分析评价中经常采用的分析方法。 22、生产经营期:是指项目从建成投产年份起至项目报废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23、项目计算期:是指从投资建设开始到最终清理结束整个过程的全部时间。等于建设期加上生产经营期。 24、不确定性分析:是以计算和分析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变化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为目标的一种经济分析方法。 25、盈亏平衡点:亦称保本点、盈亏分离点。它是指企业销售收入扣除销售税金及附加后等于其总成本费用,是项目不赢不亏的生产经营临界水平。盈亏平衡点越低,表明项目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 26、贷款审查:是指信贷审查人员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和农发行信贷政策制度,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客户部门提交的贷款申报材料的完整性、贷款业务的和规定以及贷款风险进行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的一项信贷管理制度。 27、贷款报备:是指审批行对审批权限内的贷款进行审批后,按规定在贷款发放前报上级行审查备案的过程。 28、特别授权:是指上级机构在法定经营范围内,给与所属分支机构从事特殊业务以及其他超过基本授权范围内的业务经营管理活动的授权。 29、基本授权:是指上级机构在法定经营范围内,给与所属分支机构从事常规业务经营管理活动的授权。 30、转授权:指根据总行或上级行的授权并在总行或上级行授权权限内,一级分行对所属二级分行和县级支行的授权,以及二级分行对所属县级支行的授权。 31、信用风险:是指农发行根据借款人自身经营需要发放的各类商业性贷款,借款人因经营管理、市场变化、道德、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按照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其义务,无法按期归还贷款本息而出现的风险。 32、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治理机制缺失、信贷管理和内部控制缺陷,以及信息技术系统失效等内部原因造成的贷款风险。 33、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如利率、汇率、股票和商品价格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一般仅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34、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不能到期支付债务或满足临时提取存款的需求而使银行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甚至被挤兑倒闭的可能性。 第八章:35、关注贷款:是指借款人目前有偿还贷款本息能力,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36、次级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造成一定损失。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

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这是对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13、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决策相关联。 14、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5、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6、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即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

金融企业会计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 1. 非银行金融机构 ( P1)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除银行以外,依法定程序设立的各种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 ,包括 保险公司、 证券公司、 租赁公司、 信托投资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 信用合作组织、 财务公司、 期货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是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金融企业 ( P1) 金融企业是一个特定的企业范畴, 有其自身的经营特点和业务范围, 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金融企业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成立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 金融机构组成。 3. 表内科目与表外科目 ( P18) 表内科目是指用以反映涉及金融企业资金实际增减变动的会计事项,从而纳入资产负债表 内的会计科目。 表外科目用以反映不涉及金融企业资金实际增减变动的重要业务事项,从而不纳入资产负 债表内的会计科目 ,包括或有事项、 承诺事项以及重要的有价单证和财产的保管等经济业务 事项。 4. 分户账 ( P34) 分户账是在总账科目下,按单位或资金性质分户独立设帐,根据凭证逐笔连续登记,具体 反映某项经济业务引起的资金增减变动详细情况的明细分类账簿。 5. 原始存款 ( P45) 原始存款,又称为现金存款或直接存款, 存款。 6. 派生存款 ( P45) 派生存款,又称为转账 存款或间接存款, 而创造的存款。 7. 定活两便储蓄 (P66) 定活两便储蓄存款是在存款时不约定存期, 时一次支取本息,并于支取时按实际存期确定相应的利率,据以计 算利息的储蓄存款。 这 种储蓄存款兼具流动性和收益性, 比定期储蓄存款支取灵活, 在达到一定存期时又能取得比 活期储蓄存款高的收益。 8. 同业拆借 ( P128) 同业拆借是指金融机构之间临时融通资金的一种短期资金借贷行为,是解决短期资金不足 的一种有效方法。 《商业银行法》规定,拆借资金只能用于临时性的资金需要,如由于清算 票据交换差额、 系统内资金调拨不及时等引起的临时性资金不足, 禁止利用拆入资金发放固 定资产贷款或用于投资。 9. 再贷款 ( P119) 中央银行根据商业银行的借款计划向其发放的贷款,称为再贷款。 10. 再贴现 ( P120) 商业银行因办理票据贴现占用资金,引起资金暂时不足,以已贴现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 中央银行办理的贴现,称为再贴现。 11. 财政性存款 ( P117) 财政性存款主要有中央预算收入、地方财政金库存款和代理发行国债款项等。 12. 发报清算行 ( P88) 清算行是在总行清算中心开立备付金存款账户的行,各直辖市分行和二级分行(包括省区 分行营业部)均为清算行,清算行负责办理辖属行处汇划款项的清算。 13. 发报经办行和收报经办行 ( P88) 经办行是办理结算和资金汇划业务的行处。发报经办行为汇划业务的 是客户将现金或现金支票送存商业银行而形成的 是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购买证券等资产业务 一次存入一定数额的本金,储户可根据需要随

金融会计名词解释

1.银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设置会计科目、确定记账方法、审查和填制会计凭证、账务组织和编制会计报表。2.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按照其相同的特征和资金性质、业务特点、经营管理和核算要求进行科学分类而确立的会计核算项目。 3.记账方法: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一定的符号,将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整理、分类和记录的一种专门方法。记账方法有单式记账方法和复式记账方法两种。 4.复式记账方法:在会计核算中,对每一项业务所引起的资金变化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应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其中各国通用的复式记账方法就是复式借贷记账法,简称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规则,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全面地互相联系地记录每笔经济业务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6.单式记账方法: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单方面反映现金、实物人欠、欠人等事项。登记方法:表外科目登记簿(格式:收支余三栏式)发生或曾加记收入、销账或减少记付出。 7. 帐务组织:各种账簿的设置以及各类账簿在数字记载账务核对方面的相互关系,账务组织主要由各种账簿组成,但为核算的严密性,还设置了有关表、单,作为账务组织的组成部分。包括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 8. 明细核算:分户反映各科目详细情况,由分户账、登记簿、余额表和现金收付日记簿组成。 9.综合核算:反映各科目总括情况的核算系统,由科目日结单、总帐、日计表组成。 10.账务处理:从受理或者编制凭证开始,经过账务记载与核对,编制日记表,直至轧平账务为止的全部过程。包括账务处理程序和账务核对程序。 13.表外科目:用以反映或有事项,亦即债权债务或权利责任已经形成,但尚未涉及资金增减变化的会计事项以及保管债券、单证等需要在表外进行控制的事项。 14.表内科目:用以反映资产、负债增减变化即财务收支状况,全部列入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 16.分户账:明细核算的主要账簿,按单位或资金性质立户,是各科目的详细记录。18.计息余额表:根据各科目分户账编制的表。每日营业终了,根据各计息科目分户账各户的最后余额填列。 19.总账:各科目的总括记录,是总分核对和统御分户账的工具,也是编制会计报表的重要依据。 20.科目日结单:每一会计科目当日发生额和传票张数的汇总记录,是登记总账的依据。 21.账务处理:从受理或者编制凭证开始,经过账务记载与核对,编制日记表,直至轧平账务为止的全部过程。 22.会计报表:定期对会计核算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类、整理和汇总,以全面反映金融企业各项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成果的一种书面报告. 23.支付结算: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票据及规定的结算方式、信用卡进行货币给付及资金清算的行为。24票据转让:以票据的给付表明债权债务关系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将款项从付款单位账户划转到收款单位账户的货币收付行为 25.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是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26.银行汇票:银行签发的,由其在见票时按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27.商业汇票: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指定的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28.银行本票:银行签发,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持票人的票据。 29.汇兑:指汇款人委托银行将款项汇付给外地收款人的一种结算方法。 30.贴现:商业机构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而取得资金的一项业务。 31.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损失的准备。 32.专项准备: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的损失程度计提的准备。 33.固定资产:指长期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财产物资。34.实收资本:是投资者按照金融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金融企业的资本。

商业银行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的内容包括货币的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相关联的金融服务。 2、总分行制:又称分支行制,是一种设有总行同时又在总行之下设立分行的商业银行制度。 3、单一银行制:又称独家银行制,是一种仅设立总行,不允许下设任何分支行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 4、全能银行制:又称综合性银行制,即混业经营,是一种在金融业务领域内没有什么限制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 5、银行分业制:即分业经营,是指不同的金融业务由不同的经营机构经营的一种商业银行组织形式。 6、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资本来自银行公开发行的股票筹资,股东是银行的所有者。 7、私人银行:即独资形式的银行,大多由西欧大陆十六七世纪家族银行,特别是德国的家族银行演变而来。私人银行负无限责任。 8、安全性:安全性目标要求银行在经营中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能够随时应对客户提存,使客户保持对银行坚定的信任。 9、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于随时应对客户提存以及银行支付的需要。 10、盈利性: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该目标要求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追求利润最大化 第二章 1、会计资本:银行总资产-银行总负债 2、经济资本: 用以应付银行的非预期损失,即用来抵补超过期望损失的风险 3、监管资本(法定资本):指一国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的资本要求,包含了用于抵补银行非预期损失的经济资本以及系统性风险损失等。 4、一级资本: 实收资本或普通股:投资者按照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商业银行的资本。 资本公积:溢价发行所取得的大于面值的资本额。 盈余公积: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 一般风险准备:利润分配中计提的不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 未分配利润 5、二级资本: 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减值准备超过预期损失的部分。 固定资产重估储备的70% :对固定资产进行重估时,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正差额。 混合债务资本工具(Hybrid Debt Capital Instrument):具有债务和股本的双重性质,如可换债券、累积永久性优先股等。 长期次级债券(Subordinated & Term Debt):包括普通的、无担保的、初始期限最少5年以上的次级债务资本工具。 6、资本充足性: 数量充足。指银行资本数量必须超过金融管理当局所规定的能够保障正常营业并足以维持充分信誉的最低限度。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指各种资本在资本总额中占有合理的比重,以尽可能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与经营风险,增强经营管理与进一步筹资的灵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