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闽方言与福建闽语的关系 作者: 林伦伦先生

广东闽方言与福建闽语的关系 作者: 林伦伦先生
广东闽方言与福建闽语的关系 作者: 林伦伦先生

一、广东闽方言的先民绝大多数是由闽入潮的

有学者著文认为,从秦代开始便有中原人南戌五岭,与越杂处,并认为这是“粤东方言所以形成的客观条件”。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

首先,“50万大军”之说未可轻信。古代的军事行动中有关兵力的公布,多有夸张虚讹,“千兵入城报万二”的例子俯拾皆是,因而史乘记载也多有出入。如黄文中所引“秦29年(前218年)特派屠睢发卒20万(《淮南子》说50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再说,“几十万人在二千多年以前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秦赵两国人口也不过五六百万,”派两国人口之十分之一(都是能长途征战的青壮年)到南越来,这也不合事理。100多年后的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揭阳县,辖区包括今天的整个潮汕、兴梅乃至赣南、闽南的部分地区,但人口也不过3.5万,户数不出1万。若像黄文所说的那样,真的有50万人深入五岭,揭岭又是重点布防之地,少说也有10多20万人驻守,这些人后来又“极不可能”调防他处或复员,只好“留家揭岭”,“与越杂处”,“从此岭南一带,特别是粤东地区的居民基本上是来自中原的…徙民?及其繁殖下来的后裔”。难道近20万人加上当地土著,繁殖了100多年的人口,反而只存下了3万多吗?

其次,“揭岭”的地点,至今仍未有公认的定说。“揭阳岭就是莲花山,横亘整个粤东地区”之说,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已。假使揭岭肯定在今潮汕地区的范围之内,它也只是五岭之一。“戌卒既然分驻五岭,自然不会集中于一处”,其他四岭也一定分兵卫戌。赵佗后来还自封为南越王,都广州。按逻辑来推理,其他四岭地区也应同样受到中原人(语言文化)的深刻影响,而形成了与粤东方言(潮汕方言)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基础才是,但不言而喻,事实却非如此。

我们不否认秦汉时代就有中原人到达粤东地区,留下了一定的文化影响的痕迹。但不同意把这一点的历史作用无限扩大,并据此而推断说“粤东地区的居民基本上是来自于中原的…徙民?及其繁殖下来的后裔”。如果不谈粤东地区居民来源更为可靠的有关资料――族谱宗牒和移民史材料,讨论方言的形成就是无本之说。其实,据我们收集的资料看,今天生活在粤东地区的操潮汕方言的居民,绝大部分都是从唐至明清不断迁移而由闽入潮的。而大量的移民,是明代以后入潮的。试举几例为证:

潮州前七贤之一,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榜眼王大宝,其先祖是闽王王审知。审知的玄孙王坦由泉州迁漳浦,再迁饶平,最后定居海阳(今潮州市)。明嘉靖兵部尚书翁万达,“先世居闽之莆田,有名雄者,徙潮之举登村。”至万达已是第七代。明代著名学者薛侃(中离),其先祖薛兰也是“闽之廉村人”,宋淳熙末年迁潮。

至于黄文所说的“那么海南话又是怎样派生于闽南话的”这个问题,也可以从移民史上得到正确的解答。从福建西移的居民并非至潮州为止,他们有的一直沿海西行,到达吴川、电白、雷州半岛、海南岛,甚至广西平南县等地。戴由武《电白闽语语音说略》云:“关于电白闽语的来源,我们从《电白县志》(清光绪十八年修)、《电白县乡土志》(清中叶编)等资料中,可以得到以下线索:本县…唐宋以前,僮瑶杂处,语多难辨?。北宋以后,由于战乱,许多福建人民始迁居电白,其中包括不少在高州、廉州、琼州等地当官的闽人,本县邹、蔡、李、刘、黄、王、崔、梁、谢等大姓就分别是从福建莆田、闽县、晋江等地迁来的。在迁居过程中,有些人曾在潮州等地停留过,如…宋有杨仁寿者,绍兴年间自闽迁粤,居潮州,至绍熙间自潮迁电白……?(《电白县乡土志》上册卷二?氏族)从闽迁电白的移民过程,大致延续到明代中叶。”蔡叶青《雷州话纵横谈》也谓雷州话“追溯其祖先应是闽语的莆田话。这可以从下面两点来证明。一、雷州人的祖先大多数是从莆田迁居来的;二、雷州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跟莆田话有很多的共同点。……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中叶有一次较大的移民由闽入雷。宋、元、明、清以来由闽入雷的移民也有不少。”其证据是宋苏辙《和子瞻

次韵陶渊明劝农诗并引》载:“予居海康,……其耕者多闽产也。”雷州半岛上说雷州话的人,每个村庄的祠堂都有比较健全的族谱,许多族谱的记载,其祖先都出自福建的莆田。如卜扎村蔡氏宗祠的门联是:“系出莆田教秉琼州迁卜扎,支分海邑名标桂籍振东山。”雷州人从莆田迁来,不但带来宗族关系、生产习惯,而且带来风俗习惯。如梁猷刚《海南岛文昌方言音系》一文也云:“现在讲琼文方言的人,大都是历代从福建潮州移居海南岛的移民的后代,有些家族的族谱还记载着福建、潮州的祖籍……福建人、潮州人大量迁移到海南岛,当是宋元以后的事了。现在的琼文方言,就是这些移民带来的,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而形成的。”李玉《思介闽南话的语音系统及同音字汇》则谓:“(广西平南县)思介居民均讲闽南话,当地称为…福建话?。思介闽南话内部没什么差异。因思介居民其先祖来自福建漳州府,故邻乡亦有称思介居民为…福建佬?的。”

上引资料足以证明从粤东起至海南岛、雷州半岛,乃至广西桂平一带讲闽语的居民,其祖先都是自福建移民而来的。黄文认为海南话之所以跟粤东方言比较接近,是因为海南闽语的先民也是“当初落籍下来的那批五岭的戌卒”,“海南话的形成跟粤东话的形成不但条件和情形大致相同,而且时间也是基本相同的,比闽南话的形成还要早好几百年呢!”实际上这是无视上述各地方言居民的移民史而说的。如果要证明黄文所说的闽南方言(厦门话等)是受粤东方言的影响而形成的,是后者的次方言,就得找到跟上述刚好相反的、大量的潮州人、海南人移民到厦门等地创祖的证据。可惜的是,目前尚找不到。

至于说,粤东方言中保留有秦汉的古汉语特点,这毫不奇怪,因为入潮福建人,多数是由中原移民入闽的,闽语中自然也就保留有秦汉时代至晋唐时代的汉语特点。这一点,我们会在本节第三部分加以论述。

二、广东闽方言是从福建闽语中分离出来的

黄文提出:“至少在粤东的南越人跟大量来自中原一带的徙民生活在一起的时候,闽南的闽越人最多只能有限度地间接接触到汉水流域的楚方言以及长江下游的吴方言;在五胡乱华以前,他们能够同中原人接触的机会是相当微小的。”这种说法也是基于对闽语的形成的历史过程的不了解而说的。

关于闽语的形成,笔者基本上同意李新魁教授的看法:闽语的形成至少包括三个时间层次:“第一,先秦至三国东吴之前。闽语逐渐从吴语分化出来,应在这一个时期之内。第二,三国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闽语与中原汉语发生融合,接受中原汉语较为巨大的影响的时代。第三,唐宋时代,这个时期主要是接受中原汉语书面语和读书音更进一步的影响。广东各闽方言从福建闽语完全分化出来,主要是在这第三个时期。”战国时的吴越语已不再全属于少数民族语言,而是一支受到汉语影响,吸收了汉语的一些成分的、与楚语比较接近的、属于华夏语的一支方言。福建的闽族,古属越族的一支,在春秋战国时期,归越国统治。吴越人不断进入闽地,吴越语也在闽地产生了影响。公元前221年,秦征服了东瓯、闽越一带,

置“闽中郡”,越地人民与闽人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吴越语也进一步向闽地渗透。

除此之外,在汉代,闽地也与中原有相当频繁的联系,参与了中原地区的政治活动。《史记?东越列传》说:“闽越王无诸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秦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叛秦,无诸、摇率越……从诸侯灭秦。……汉击项羽,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也载: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反汉,东瓯王从之。汉破吴,东瓯王杀死吴王以邀汉赏。吴王子刘驹逃到闽越,诱唆闽越进攻东瓯。在这些战争中,闽越一带居民与中原军队屡有接触,福建的居民在此之前及这个时期内,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1960年以后在福建闽侯庄边山遗址发现了9座西汉初期的墓葬,出土了文物带有浓厚的中原汉文化的特征。福州、崇安角亭等地,也发现了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汉代环首刀及大量五铢钱,这些都证明了闽地受中原文化影响之深。三国之后,闽与中原、吴越等地的交往就更加频繁了。至迟在三国末期,闽语便已经基本形成了。古闽语的基础来自吴越语,同时吸收了楚语和中原汉语的一些成分,是汉语的方言之一。

谈到闽语与粤东方言的关系,《汉书》的一段历史记载颇有意思: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曾出兵攻打建国于番禺(今广州)的南越。汉室派大将王恢讨伐闽越,闽越王郢发兵据险对抗。郢弟余善杀郢降汉。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反汉。余善上书请以卒八千从楼船击吕嘉等,兵至揭阳,以海风波为辞,不行。可见闽人于汉初便曾“兵至揭阳”。

至于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历史事件,中原汉人大量入闽的历史事实,有许多文章谈到,黄文也是承认了的。不同的是,我们认为,这时闽方言的基础已经形成,它保持着三国以前的语音特点而未发生太大的差异。在词汇上,闽语吸收了魏晋六朝的不少语词。此后,闽语与吴语分歧越来越大,乃至独立成为一种方言。

至于潮汕方言,第一部分我们已经论述,秦汉入潮的汉人尚未能形成粤东方言的基础。粤东地区在汉魏时人口还很少,且以畲、俚、诸少数民族居民为主。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才置揭阳县。一直到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才改置东官郡,拆揭阳为四县,粤东有海阳、潮阳、海宁三县。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拆东官郡置义安郡,领绥安(今闽南一带)、义招(今大埔一带)、海宁、海阳、潮阳五县。行政区域的分拆扩大,说明粤东居民的迅速增长,而这正是在“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之后不久发生的,说明粤东的这些居民大部分还是入闽后辗转来潮的。因而,潮汕方言与闽方言一样,保留有许多六朝时语。而南来的中原人在闽地(包括粤东一带)生活,中原话与古闽语进一步融合,使闽语变成了与现代闽方言更为接近的一种汉语方言。直至唐宋之前,漳州、泉州、潮州的语言还是相通的。例如:黄典诚教授《晋唐古语在泉州》一文中所指出泉州话声母保留的“无轻唇音”、“无舌上音”、“正齿不分”(读庄组字为精组)等特点,都是漳、潮所共有的。其所举泉州话保留古语词如“呼人曰农”(naη),“呼口曰喙”(ts…ui),“呼粥白糜”(mue),“米粉曰粞”(ts…oi),“呼夜日冥”(me)等等,也是漳、潮所共有的。。黄根据夏门话的声母只有15个,粤东话却有18个;粤东话有8个声调,厦门话只有7个声调的现状,推论出厦门话的形成受粤东方言的影响“甚或派生于粤东方言,是粤东方言的次方言”,实在是外行话。从普通语言学角度讲,语言(方言)不能以声、韵、调的多寡来论其“完备”与否。就汉语本身的特点来看,声母、声调少的语音系统未必一定就是由声母、声调多的语音系统派生出来的。不然的话,上古汉语声类很少,声调也只有4个(或说3个),与中古汉语比较起来,它反而要晚产生了。再说,今天的语言现状,也未必与几百年前一样,周长楫《泉州话早期调类及其调值构拟》及洪惟仁《〈汇音妙悟〉的音读――二百年前的泉州音系》均认为泉州话早期有8个调类,大概在三、四百年前,去声才合二为一,成为7个调类的。现在我们从出土的明本潮州戏文中还可以看到泉州、潮州、漳州话在四、五百年前还是相通的。比如戏文中有一类属于“潮泉插科戏文”,如

《荔枝记》、《荔镜记》皆属之。“所谓潮泉插科,就是合潮州和泉州二本加以会刊”。既然潮泉二本合刊而潮人尚能看懂,潮泉方言之相近可知。。泉州、漳州话曾是闽南话的代表语。台湾闽语学者张光宇便认为:“闽南话的核心地区,在福建南部旧属泉州府和漳州府两地。这两处的闽南话可以说是闽南话的故乡,闽南话的总源头。大致说来,闽江以北的闽南话出自泉州府;闽粤边界以南(如广东东北潮州、汕头及沿海村镇)的闽南话出自漳州府。”不说潮州话由漳州话分化而成是否正确。但说厦门话由漳、泉话混合而成毕竟比黄文说厦门话由潮州话分化而成、是潮州话的次方言要合理得多。

那么,潮州话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一些不同于漳、泉话的特点而分化成独立的方言呢?我们认为,最早在明代。一种次方言要从原先相同的其他方言中分化出来,除了要考察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要探讨方言内部的独立发展演变的情况。潮州话之所以能从漳、泉话中分化出来,有下面的诸种因素:

一是韩愈等人在潮州兴学传道,蔚成粤东人民读书之风。韩愈莅潮是在唐元和14年(公元819年),距陈政、陈敏、陈敷兄弟带兵南下弹压畲民起义(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已有150年之久,距晋末永嘉之乱更有500来年时间,韩愈所讲的河洛话已与潮州人所操方言有一定差距。而韩愈等办公、讲学用的一定是当是时的“普通话”――河洛话。随着读书风的兴起,潮州人也就有了以“正音”读书的习惯。这种“正音”潮人称为“孔子正”,语言学称为“文读音”。其实,唐宋时代对潮州文化教育事业作过贡献、也使文读系统进一步完善成熟的远不止韩愈一人之功。再加上元明之间潮剧正字戏的兴起(正字又称正音,即用读书音来演唱),更使潮汕话的读书音系统童媪皆晓,乃至于形成了一个同白读系统分庭抗礼,与泉、漳话大不相同的文读系统。促成了潮州话的分化独立。这个过程大约起于唐代,至明代成熟定形。

二是由闽入潮居民的迁徙活动,始于晋唐,盛于明清。入潮闽人的闽方言在粤东地区经过几百年的独立发展,也逐渐形成了一些与漳、泉话不同的特点,如由15个声母分化为18个声母等等(泉州话则由8个调类变为7个等等),从而使潮州话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属于闽南方言的独立的次方言。

三、广东闽方言的许多特点是闽语所共有的

以上两部分我们探讨的是粤东方言形成的客观因素。现在再让我们从方言的对应规律来看看粤东方言与闽方言的血缘关系让我们看看粤东方言与闽方言,特别是闽东、闽北方言的共同特征,并以此来进一步证明粤东方言之从属于闽方言,而非派生出闽方言。因为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潮汕话既派生出厦门话等闽南方言,又派生出福州话等闽东方言和建瓯话等闽北方言。

首先,让我们看看闽语中最早的底层语词――吴越语和楚语词,试各举若干例为证:。

,《方言》卷四:“?谓之袖。”晋?郭璞注:“衣,江东呼。”今闽方言多谓衣袖为手。福州音[ts…iuuoη],厦门话、潮州话均为[tsiueη]。敦,《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郭璞注:“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字后来写作“墩”,《广韵》:“墩”,平地有堆;都昆切。今闽方言多谓小山包为墩,可说“涂墩”(土堆)、“沙墩”等。福州、建瓯音[touη],厦门音[tun],潮州音[tuη]。据福建省55县市地名普查资料统计,带墩字的地名多达433处。在台湾省、台中县后里乡有墩东、墩西、墩南、墩北等村。在广东汕头市,有东墩、北墩等乡。

如果说,粤东方言的基础是秦代戌卒及其后裔形成的,那么,就很难解释潮汕方言与闽东、闽北方言一样,曾接受过吴楚语的强烈影响的这种现象。

其次,让我们再看看古汉语的例子。有些人认为粤东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先秦至两汉的语音

特点和词汇成分,就以此来证明粤东方言直接来源于中原汉语而与闽语没有关系。其实这也是偏见,闽语区的大部分居民也是从中原地区移民而来的,因而不管是闽东、闽北还是闽南,基本上都保留着相当多的古音特点和古语词。我们以著名闽语学者黄典诚《闽语的特征》与粤东方言和海南琼文话比较,发现粤东话与海南话所保留的古音特点和古语词基本与其一致. 。语音方面如:

注释:

(1)见黄《粤东方言的形成及其有关总是的探测》(载《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等文章

(2)此条资料黄文引自范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239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8月第4 版)。

(3)转自黄赞发《潮汕先民初考》。(载《汕头文史》第二辑,1985年)。

(4)详细的移民史统计资料,可参阅黄挺、杜经国《潮汕地区人口的发展》(唐――元部部分载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明代部分载《潮学研究》第4辑)、叶恩典、丁毓玲《浅析明清时期闽南人向粤东地区的移动》(载《潮学研究》第3辑)。

(5)参阅《潮汕先民初考》、《澄海百家姓》(澄海县县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印,1990)、《翁尚书墓志铭》、《潮州仙都林氏族谱》等资料。

(6)戴文引自其1988年大学毕业学士论文手稿。

(7)梁文载《方言》1986年第2期。

(8)李文为作者提交第二届闽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

(9)参阅李新魁《广东闽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载《广东社会科学》1987年3期)(10)黄典诚文载《泉州文史》第8期(1985年)。

(11)周文载《厦门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洪文为作者提交第二届闽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

(12)参阅《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及曾宪通《明本潮州戏文所见潮州方言缀述》(第二届闽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

(13)本部分资料转引自李如龙《闽方言的古楚语和古吴语》(第一届闽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

(14)黄典诚文载《方言》1984年第3期。参阅陈章太、李如龙《论闽方言的一致性》(载《中国语言学报》第一期)。

江山方言

江山方言词汇的存古性研究 摘要:江山方言是古汉语活化石。衢县甲骨文专家徐云峰先生提出“江山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的崭新命题。 一、引言 (一)江山方言的历史由来 江山方言与周边的闽语赣语、吴语均无渊源关系,但与甲骨文的语音、词汇、语法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是他的历史渊源。西周初年(公元前1000多年)周成王平定三监判乱之后,一路追杀时称“淮夷”的古蔑集团。原住山东曲阜地区的“奄(古读ǎn)国”,与姑蔑都是被周所灭的商的盟国,也在被追杀之列,而且几被灭族。幸存的奄国难民在古蔑集团的保护下随同南下,被安置在当时的偏荒之地江山地区落脚。所以江山人自称“奄国侽”。三千多年来,在江山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一代代传播和创造包括江山方言口语在内的独特的文化,便是商末周初奄国人的后裔。由于独特的历史因缘,民族性格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的、三千多年奄国人所使用的汉语方言,就是通用至今的江山方言。 (二)江山方言的历史特点 古代奄国属东夷族,奄国人所使用的本族语言室古侗傣族。从历史的纵深度考察,现行的江山方言(即古奄国话),是一种含夷化成分的古汉语方言,这种语言与商代官方语言最接近。因而江山方言词汇常常可以从甲骨文中找到相应的字词,就是有力的证据。因此,可以说江山方言是现存最古老的汉语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它的时代有效性可以推至商末周初。 (三)对江山方言进行专项研究的意义 对江山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作全面的系统的调查研究,有着多方面的特殊价值: 1)可将古汉语语音史的研究由先秦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50)上推到商末周初。当今语言学界所公认的、最有权威的古汉语语音学著作是有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他借助包括《诗经》在内的古书音韵,将汉语语音追溯到先秦时代。而江山方言语音系统的整理研究,则可从活生生的口语中,描述商末周初时就流行的汉语语音材料。采用科学手段,按一定的规则录制的江山方言语音材料,将是汉语语音史上一份现存最古老的语音档案,其重大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2)对江山方言的历史定位,在发展对比中系统分析江山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不仅有利于推动汉语语音学的研究,对江山方言材料的科学诠释,必将对历史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新的依据,产生新的影响,特别是甲骨文、金文研究者,将可以从中得到新的启迪、认识和活的依据。 3)对江山方言的历史定位,必将带动江山古风俗的重新定位。从方言的诠释中发掘江山古代文化,不仅有助于江山文化史的研究,也有助于江山旅游文化的开发,给江山市的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带来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江山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深入研究,必将加深江山人对本

小学常识拼音官话方言

官话方言 汉族的先民开始时人数很少,使用的汉语也比较单纯。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居民逐渐向四周扩展,或者集体向远方迁移,或者跟异族人发生接触,汉语就逐渐地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汉语方言分布区域辽阔,使用人口在9亿以上。 官话方言通称北方方言,即广义的北方话,一般所谓"大北方话"。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近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从元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脏地带,向来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话,因而有"官话"的名称。实际上它是汉语各方言区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通行地域官话方言通行于长江以北各省全部汉族地区;长江下游镇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带;湖北省除东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区;广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少数民族区域以外的全部汉族地区。此外,在非官话方言区中。还有少数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话方言岛。如海南岛崖县、儋县的"军话",福建南平城关的"土官话",长乐洋屿的"京都话"等。使用人口7亿以上。 分区官话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一般可以分为4个支系,即4个方言片(或称4个次方言):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 华北官话即狭义的北方话,它通行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其中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山东、河南的官话各有特色,近来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另立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两支。其中中原官话包括山东、河南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的徐州、阜阳、陕西的西安、山西的运城等地区。 西北官话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官话。山西及其毗邻陕北部分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保留古入声字,自成入声调,不同于一般西北官话,也不同于华北官话,近来有学者认为可根据"有入声"这一特点另立"晋语",从官话方言中独立出来。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西北官话作为官话方言的一支,范围宜缩小到只包括甘肃兰州、宁夏银川等地的方言,改称"兰银官话"。 西南官话通行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东南部、东部除外)、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汉族地区以及湖南、广西两省北缘地带。西南官话地域辽阔,但内部比较一致。 江淮官话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江淮官话是官话方言中内部分歧较大、语言现象较为复杂的一支。其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历来不少语言学家认为可以从官话方言中分出,独立为皖南方言或徽州方言。 主要语言特征 语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大都有清声送气与清声不送气之分,而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反映出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少的特点。古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官话方言各支系中几乎都念为清声母字,很少例外。一般古全浊平声念送气清声母,古全浊仄声念不送气清声母。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引 言 中国境内究竟有多少语言呢?目前还很难说出一个确切的数字,这是因为我们对其中有些语言知识还不是很完备,或者是没有经过充分的研究,对于划分语言和方言的标准也不甚统一。按国内 语言界的一般看法,如果把某些方言当作独立的语言,我们就有六七十种语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代贺之章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描写自己从小离家,垂老才得还乡,已是物是人非,唯有乡音依然如故的情景。这里乡音就是方言,而方言就是人们常说的“地方话”,在中国传统中,历来是指在某个或大或小的地区通行的交际工具,即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话。 现代语言学家认为,方言是民族语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化出来的地域性变体。所谓地域性变体,自然是相对于民族共同语而言。“汉语方言自然是相对于普通话来说的。普通

话通行于全国,是国家通用语言;方言通行于某几个省、或某个省、或者更小的一个地区,是局部地方的通用语言。普通话为全体汉族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服务,而方言只能为局部地方的人民服务”[1]。 南方方言中,闽语素有“八闽互不相通”之称,内部分歧很大,是方言差异最大的语言,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次方言:(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3)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方言;(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方言;(5)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 一、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大抵到外地的闽北人都遭遇过这样的尴尬: 问:你是哪里人? 答:福建人。

问:那肯定会说闽南话吧? 答:不会,我们说闽北话(或其他)。 问者愕然,表示不解。 其实除了闽南的其他地区大都有这样的问题。籍贯三明的张静初到台湾后就被误以为会说闽南话,结果在接受采访时屡遇尴尬。 在福建语言版图上,闽南语的地位还是无与伦比的,它几乎成了福建方言的代名词。但很显然的,闽南语在省内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也就是说,闽南语的辐射能力是相当微弱的。因此,在福建省内也就几乎没有出现像粤西一些地区那样的当地方言、粤语和普通话三归并行的情况。闽南语,说白了在福建省内就是闽南人的语言。 方言除了闽南方言,福建还有闽北方言、莆仙方言、闽东方言、闽中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北方方言。 论起源,闽北方言大致是在东晋南朝时期形成的。闽北是闽

闽东方言形成与分布

形成与分布 闽东方言区位于福建省东部、东北部。本区包括福州市(地级)、闽侯县、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福清市(县级)、平潭县、闽清县、永泰县、古田县、屏南县、福安市、宁德市(县级)、寿宁县、周宁县、福鼎县、柘荣县、霞浦县等18市县,面积共29559.35平方公里,人口约800万人。 闽东方言区18个市、县,大致包括历史上的福州府和福宁府两府的属地。这一带在元初曾同属福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府治福州,辖13县,相当于现在18县、市的规模。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安、宁德、霞浦等县始划出设福宁州,直隶布政司管辖;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福宁州为府,政治区域的一致,长期共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有了语言共性,形成闽东方言的共同特点。 根据方言内部的差异,闽东方言又可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包括福安(历史上曾名福宁)、宁德、寿宁、周宁、福鼎、柘荣、霞浦7个县市,面积1445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多万人,这一带相当于历史上福宁府的辖地。民国时废府,改属闽海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划为福安专区,专署驻地在福安。1971年改为宁德地区,专署驻地由福安迁到宁德。由于福安处全地区中心,地位十分重要。福安建县于宋淳?v五年(1245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福安东北与浙江省接壤,南临三沙湾,“闽头浙尾”,水陆交通较发达,畅通全地区各县、市,公路南达省会福州、北通上海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福安是闽东第一个红色苏区。所以福安作为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福安话在闽东方言区的北片各县、市也通行无阻,是北片方言的代表。 闽东方言区南片,包括福州、闽侯、长乐、连江、罗源、古田、屏南、闽清、永泰、福清、平潭等11个县、市。面积共15102.35平方公里,1993年,人口近600万人。南片方言以省会福州话为代表。福州历史悠久,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定州名为福州,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

浅谈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浅谈闽南方言文化 据记载,大约1500年以前(甚至可能比记载的时间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华夏民族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辗转到福建,此后再迁至闽南,因为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故称河洛语。闽南语又可称为“福佬话”,闽南方言的早期代表是泉州话,但随着现在厦门经济和影响力的提升,已经让位给厦门话。但不得不说的是,泉州话的影响力仍然很大,闽南早期梨园戏仍是以泉州话为标准音。 不懂闽南语和闽南文化的外地人以及国外朋友可能会疑惑台湾话和闽南话是不是一样呢,毕竟听起来会有不同。这里主要的区别是音调的变化。台湾话发源于福建省闽南地区的闽南方言。但是,台湾经过西班牙、荷兰、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本来的方言基础上会增加很多外来语,以此跟原来的闽南话就会有差异。比如,香港人讲的粤语与广东人说的粤语,听起来就感觉会有明显差别。 粤语有自己特别的“粤语歌”。闽南语也有自己擅长的“闽南语歌”。虽然大部分闽南语歌大众可能并不熟悉。但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爱拼才会赢》,想必大众一定会很熟悉。这首1988年叶启田用闽南语所唱,1988年,正逢台湾经济低迷,台湾许多人因为面临失业的危机而倍感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首歌的歌词极具时代特色,它鼓励人们,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都要勇敢前行的乐观态度。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已经成为20世纪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此歌曲词曲结合的特色,歌曲音乐旋律及结构的特点,以及歌曲的思想、精神内涵,认为其不仅代表了台湾闽南语歌曲柔媚、亲切的风格特色,而且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闽南文化和民族精神,突出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台湾闽南语歌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首短小、典型而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结构思维的闽南语励志歌曲代表作。 闽南方言的使用范围之广泛是大众为之惊讶的。从地理范围来看,闽南文化以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和台湾省为核心区,包括广东、海南的一些区域,以及浙江、广西、江西、江苏等省区的一些分散的讲闽南方言的县、镇、村,此外,香港、澳门也有近2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闽南文化区域。这些讲闽南方言的区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闽南文化区别于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海洋开拓性。闽南地区大都地处沿海,由内陆延伸至海洋,兼有农林业和渔盐业之利,能沟通内陆,拓展海外,陆海相连,面对大海,闽南方言区的民众,在文化上往往富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勇于创造,这是海洋精神的体现。闽南人地处陆海相连的区域,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拓精神,闽南商业文化富有市场观念,敢于冒险开拓,追求效益,讲求效率,注重实效,这哺育和成就了一代代的闽南杰出商人。 语言是文化的决定因素,对人类思维起制约作用。方言则是划分我国戏剧文化圈的决定因素。闽南戏剧文化圈的划分,首先依据的便是方言。运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戏曲、歌剧和用闽南方言对话的话剧,都按照这一标准划进这一戏剧文化圈。所包含的剧种主要有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潮剧、四平戏,闽南方言话剧与歌剧及偶戏,比如,布袋戏,提线木偶戏、皮影戏等等。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成为戏曲“活化石”的“梨园戏”。梨园戏以其雍容典雅的音韵唱腔、曼妙多姿的舞步手势,深受当地民众乃至海外侨胞的喜爱。其唱腔源于晋唐古乐,一字多腔,唱词多为长短句形式,曲韵属古中州韵,用泉州话演唱。语言声调分七声,即除去声外,平、上、入三声分阴、阳。男女同腔同调,本嗓发声。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梨园戏历经岁月千年洗礼、洗尽铅华后仍如钻石般璀璨夺目,在以泉州为核心的闽南文化圈中依然具有不可撼动的位置。

七大方言

7大方言的历史渊源和过程 从大处说,现代汉语可分为7大方言: 首先是北方方言(广义的官话),流通在我国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地区。 第二是吴方言,即江浙话,分布在江苏省的江南地区和浙江省大部。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主要代表。 第三是赣方言,即江西话,分布在江西省和福建省西北部和湖南省的东部以及湖北省的东南部。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主要代表。 第四是湘方言,即湖南话,分布在湖南省大部。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主要代表(旧时以双峰话为代表)。 第五是客家方言,又叫客家话、客话。客家话分布比较分散,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广东省东北部、福建省西北部、江西省与湖北、广东、福建接壤的地区,以及四川、广西和台湾等地。东南亚各国的华人中有很多说客家话的。客家话以梅州话为主要代表。 第六是粤方言,又叫粤语、广东话、广府话、白话,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广西自治区的东南部,以及港澳地区和北美华人社区。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主要代表。 第七是闽方言,即闽语,分布很广,包括福建省大部、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和西部的雷州半岛、海南省、台湾省大部、浙江省南部,闽方言在东南亚华人社区流行很广。闽方言内部分歧很大,大概来说,闽南片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片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片以建瓯话为代表,闽中片以永安话为代表,莆田仙游片以莆田话为代表。 这七大方言中,以北方话分布最广,其分布地域大约占全国面积的70%;使用的人口也最多,也占汉语人口的70%左右,其余六大方言的使用人口总和大约只占汉语人口的30%。 除北方方言以外的六大方言都是南方方言。北方方言内部差异较小,主要差异是语音,语音的主要差异是每个声调的调值不同。调值是各地方言相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也是区分北方方言各地差异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在下面这个表里列出北方话区9个城市方言的调值,它们都有“阴阳上去”四声、也都没有“入声”,你可以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如果你用各地不同的调值分别说“山明水秀、千奇百怪、非常好看、观察仔细”等词语,你就能感受到各地方言的特殊味道。 同南方方言比起来,北方方言内部的一致性很强,所以北方的黑龙江人同大西南的云贵人交谈,可以互相听懂对方的大概意思,保证最基本的交际需要。北方农村自古流行一句谚语:“从南京到北京,人生话不生。”就是说北京话是华北东北次方言,南京话属于江淮次方言,都属于一个大方言区,互相可以听得懂。 这七大方言乃是现代汉语方言的粗略划分,实际上的方言情况还要复杂得多。不但北方人听不懂广东人、福建人说话,就连广东省内部的广州人、梅州人和汕头人之间,福建省内部的福州人、莆田人、厦门人也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方言最复杂的福建省大田县就有5种互相难以通话的小方言。类似情况在南方方言区的各个省份都是很常见的现象。前几年,我在长沙一所高校听到一个小故事。一个从娄底来的新生在联欢会上朗诵自己的诗作:mǎguà,mǎguà,f?ng m ǎguà。听的人都莫名其妙,难道是“马褂、马褂、红马褂”吗?而magua 这个音在湖南有的地方是“青蛙”的意思,但“青蛙、青蛙、红青蛙”也令人费解。后来见到那位同学的诗稿才明白,原来他写些的是“玫瑰、玫瑰、红玫瑰”!有一年我去梅州,一位法院院长对我说:“我们一定要说好普通话,只有说好普通话,才能骗民。”我听了实在是奇怪,法院院长,说普通话骗民?经追问,才知道是“便民”!客家话把不送气的“便”说成送气的“骗”。 “方言岛”也是令人诧异的语言现象。所谓方言岛就是在一个较大的方言区内有个较小的说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方言的地面,这个地面可以是县,也可以是镇、乡、村。例如广东省中山市是粤方言区,但中山市区附近有个小镇,镇里的人都说与周围粤方言完全不同的客家话。方言岛是古代或者近代驻军和移民现象造成的。在广东、福建、海南乃至北方很多地方也常见方言岛现象。天津话同周围的河北话有较明显的差异,据说,明初时以安徽籍人为主的朝廷军队大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 闽方言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使用人口约4000万。具体地点如下:福建省的54个县市: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4。 广东省东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海丰等,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等县的一部分;海南岛的14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雷州半岛的5个县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此外,主要通行粤方言的中山市和阳江、电白等县也有部分区、乡说闽方言。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 台湾省的21个县市中,除约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区说高山语,台北、彰化之间的中坜、竹东、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以及东部花莲、台东的部分地区通行客家方言外,其余各地的汉族居民都说闽方言,约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浙江省南部泰顺、苍南、洞头、玉环等县的大部分和平阳县西部的少数地区,以及舟山群岛普陀、嵊泗县的一部分地区也说闽方言。 以上总计通行闽方言的县市约有 120 个以上。此外,江西省东北角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县的少数地方,广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县的少数地方,江苏省宜兴、溧阳等县的少数地方,也有人说闽方言。散居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华侨和华裔中,数百万人祖祖辈辈也以闽方言作为母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以及印度支那各国的华裔社区中,闽方言也是主要的社会交际语之一。 分区闽方言按其语言特点大致分为5个方言片: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闽南方言是闽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片。包括福建省内以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为中心的24个县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基本上也属于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潮州话、文昌话也分别在广东东部和海南岛有较大的影响。 闽东方言通行于福建省东部,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和以福安为中心的山区,共18个县市,以福州话为代表。 闽北方言通行于福建省北部建瓯、建阳、南平(乡区)、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瓯话为代表。 闽中方言通行于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方言通行于福建省东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话为代表。 主要语言特征语音方面①声母:各地闽方言的声母比较一致,大都只有15个,称为十五音系统。不少声母保留了上古汉语的特点:a.没有唇齿声母f,古非敷奉声母字口语中一部分读为p-、读书音则为h-(或x-),即所谓轻唇归重唇。 b.古知彻澄声母字,多读t-、即所谓舌上归舌头。 c.古全浊声母并奉定从澄群字多读为不送气清音声母,少数读为送气的也很一致。 d.古匣母部分字闽方言口语读为k-或零声母。 e.古照组声母字与古精组字混读。 ②韵母:闽方言各地在韵母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为: a.闽方言的韵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塞声韵尾。其中闽南方言保留较为完整,闽东方言、莆仙

荆州方言

荆州方言 ,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话题,为了便于表达,眼下暂时定义为中心城区的方言。这是因为,除中心城区之外,往西的太湖、马山、川店,朝北的纪南、庙湖、杨泗,向东的岑河、熊河、郝穴,往南的埠河、弥市等四处方言,皆各有差异。所谓中心城区,也就是通常所称“沙市”和“城里”,多年间已经形成一个“方言岛”,其语言在声腔、音调、咬字、达意方面,都与周边乡镇有所差异;而这种情况的形成,也正是由于历史原因在本地所造成的一种特定的区域文化现象。 荆州“方言岛” 形成的历史地理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讲,“沙市”和“城里”这一带之所以会形成一个“方言岛”,是因为在古城范围内二者正好是一对呈双子星座形态所形成的居民住宅区。在以往的多年间,以中心城区而论,“城里”,往往偏重于为政治、教育中心,而“沙市”则偏重于为商贸、文化、经济中心,所以在许多表述中,说沙市是荆州的外港市镇。 汉语方言一般分为七大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官话方言,又称北方方言;荆州方言,归属于北方方言,通常被认为在“西南官话区”之内。西南官话的涵盖范围,大体上包括鄂、湘、川、渝、滇、黔、桂等省的大部分县市。在20世纪以前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于荆州位于荆襄古道与西南官道跟长江形成的大十字交通枢纽上,所以它的形成,有着十分鲜明的区域持征。 荆州方言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 唐朝末年,就有“江陵城下30万户”的历史记载。由于它特殊的地理区位,这一座古城在兵燹战火之中,往往是群堆逐鹿的战场,遭受的战争创伤可说是不绝如缕。然而,它哪怕是几度平毁,但是又几度兴建。 到了清代中期,也就是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依然是华中经济发达地区向西、向南、向西南引伸延展的货物集散地。 “十三帮”就是这种社会结构的直接产物。它们有的是一个或两个行省,有的是一个或数个府、道,甚至县。分别为汉阳帮、武昌帮、黄州帮、四川帮、湖南帮、河南帮、江西帮、南京帮、浙江帮、福建帮、徽州帮、太平帮、山陕帮等。 荆州方言的表意特色和地域风情 这多么外帮客商会聚一地,决定了当地的流行语言必定会具有如下特征: 1.通俗性强,表现力极为丰富 不绣货:绣货意为轻飘,但皆在前边缀以否定词限定“不”用来形容沉重,如“这张桌子抬起来不绣货”。 血肺:意为讨厌,如:“我真是血肺这个人!” 些乎:意为差一点,如没长眼啊,我些乎撞到你啦! 摘食:意为食品性礼物,如:“这出来一盘,我多少跟孙伢儿带一点摘食回去!” 铆起:意为索性豁引去了,如:“这一下子我跟他拚个鱼死网破!” 裹:意为交结、糊弄等,如:“他就是会老板裹。”“他把别个裹得团团转!” 铆起:意为索性豁引去了,如:“这一下子我跟他拚个鱼死网破!” 2.包容量大,博采各地的语言精华 “斗”替代“着”:拿斗、烫斗、伤斗等,事实上是川(四川、重庆)方言。如四川方言剧《棒棒军》中有个人绰号叫“巴斗烫”。 灵醒:意为干净、机警、敏捷等,事实上是关中(陕西)方言。 周正:意为清瘦、俊秀、英武等,事实上是关中(陕西)方言。 急作:意为窘困、刻板、呆滞等,事实上是吴(江苏南部)方言。 促狭:意为着弄、刻薄、阴险等,事实上是吴(江苏南部)方言。

闽南话

林宝卿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闽南语教程》 发信人: washnew (横云·又到杨梅上市时), 信区: Hanyu 标题: 闽方言zz 发信站: 瀚海星云 (2005年06月09日21:51:45 星期四), 站内信件 詹伯慧 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 个方言。 通行地域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使用人口约4000万。具体地点如下:福建省的54个县市: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 、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 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 、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4。 广东省东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海丰等,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等县的一部分;海南岛的14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 、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雷州半岛的5个县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此外,主要通行粤方言的中山市和阳江、电白等县也有部分区、乡说闽方言。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 台湾省的21个县市中,除约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区说高山语,台北、彰化之间的中坜、竹东、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以及东部花莲、台东的部分地区 通行客家方言外,其余各地的汉族居民都说闽方言,约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浙江省南部泰顺、苍南、洞头、玉环等县的大部分和平阳县西部的少数地区,以及舟山群岛普陀、嵊泗县的一部分地区也说闽方言。 以上总计通行闽方言的县市约有 120 个以上。此外,江西省东北角的玉山、铅山、 上饶、广丰等县的少数地方,广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县的少数地方,江苏省宜兴、 溧阳等县的少数地方,也有人说闽方言。散居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华侨和华裔中,数 百万人祖祖辈辈也以闽方言作为"母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泰国、缅甸以及印度支那各国的华裔社区中,闽方言也是主要的社会交际语之一。 分区闽方言按其语言特点大致分为5个方言片: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闽南方言是闽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片。包括 福建省内以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为中心的24个县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基本上也属于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潮州话、文昌话也分别在广东东 部和海南岛有较大的影响。 闽东方言通行于福建省东部,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和以福安为中心 的山区,共18个县市,以福州话为代表。 闽北方言通行于福建省北部建瓯、建阳、南平(乡区)、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瓯话为代表。 闽中方言通行于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方言通行 于福建省东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话为代表。

现代汉语方言七大区

关于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比较通行的观点是“七区说”,也就是把汉语方言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七个大区。 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这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官话”名称的产生,也说明北方话体现了汉语发展的趋势,它作为基础方言的地位已经得以确立。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种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0%以上,可分为四个次方言: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或上江官话;江淮官话或下江官话。北方方言的语音系统相对比较简单,共同特点包括:1.古全浊声母清化,例如“富”和“父”的读音都没有分别。2.平声分阴阳,全浊上声归去声。绝大部分地区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调类分派情况相当一致。3.辅音韵尾少,没有〔-p〕、〔-t〕、〔-k〕和〔-m〕。 吴语 吴语历史十分久远,可溯源到三千年前先周时代太伯、仲雍的南迁。自东晋开始,吴语不断受到中原文化冲击,受中原汉语影响。明清以来出现用吴语写成的昆曲、弹词和小说,显示了吴语不朽的文化价值。现代吴方言的分布区域,包括江苏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崇明岛,江北沿岸靖江、启东、海门三县和南通东部,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和江西省的少数地区。现代吴语,其“古老性”突出地表现在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声母〔b〕、〔d〕、〔g〕等。吴方言有一批复合词,词素次序正好与普通话相反,如“闹热”(热闹);有一些特有词已被普通话吸收,如“尴尬”、“煞有介事”等。 湘方言 湘方言或称“湘语”、“湖南话”。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湘方言不断受邻近方言的影响,“纯粹”的典型湘语已难寻找。湘语的形成晚于吴语,但湘吴自古有近亲关系。这一辽阔地域大概包括今湖北、湖南两省,我们不妨把“南楚江湘”看作上古时代的一个方言群,它是“楚语”的嫡亲或支系,和吴方言也关系密切。湘方言较为突出的语音特征是:1.古浊音系统在南片湘语中保留较完整。2.〔f-〕、〔x-〕音节的字大都混读为〔f-〕,如“飞”和“灰”都读为〔fei〕。3.一般只有〔ts-〕、〔ts-〕、〔s-〕而沒有〔t-〕、〔t-〕、〔-〕。4. 大都不分尖团,如长沙“精”、“经”都念〔tin〕。5.鼻音尾韵多〔-n〕而少〔-〕,母音鼻化普遍。6.有入声,但无塞音韵尾。 赣方言 赣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面积较小,使用人口较少的一个方言。今天的赣方言主要通行区──江西省,春秋时代是吴、越、楚三国的交界处,在汉代又介乎荆、扬二州之间。赣方言通行的地域主要在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湖南省东有十多个县的方言属客赣方言系统,福建省西北有几个县(市)也说赣方言、湖北省东南和安徽省西南的部分县(市),语言特点近似赣方言。赣方言较突出的共同性语音特征是:1.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平声仄声,今读为塞音、塞擦音时多数为送气的清音声母。2.古晓、匣母合口字和非组读法等同〔f〕声母,如南昌话“花”(晓母合口)读〔fa〕,“发”(非母)读〔fat〕。3.古泥、来母字今读逢细音

建瓯方言

建瓯的通行语言,人们称建瓯话,曾有专门的建瓯语言书《建州八音》。建瓯话是闽语的一个重要分支。经20世纪60年代初全省语言普查确认,它是闽北语的代表点,主要通行于明清时期建宁府属的建瓯、松溪、政和、崇安(今武夷山市)、建阳等县市,以及浦城、南平、顺昌等县市中接近建瓯的乡镇,使用人口在200万上下。 简介 建瓯话作为汉语大家庭中的一个小成员,在其实词的语法表现方面,不论是词形、词义、或是词的语法特点等等,跟普通话都有很多的一致性。然而,既是方言,就必然体现出它跟普通话的差异性。 建瓯话熟语歌谣 建瓯话是闽语的一个分支,因此,它的实词特点,跟闽语其他姐妹语言--闽东(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南(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中(以永安话为代表)等,存在着比普通话更多的一致性。但是,既作为一个闽语分支独立存在,它在实词特点方面,跟闽语其他姐妹语言,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了闽北语自身的特点。 参考部分卷本:李如龙、潘渭水《建瓯话词典》(1998) 1、建瓯话有些词语的词形跟普通话完全不同 2、建瓯话有些词语的词形跟普通话部分不同 3、建瓯话有些词语的词序跟普通话不同 4、建瓯话中有些单音节词,在普通话中却是多音节词 5、建瓯话有些多音节词,在普通话中却是单音节词 词义特点 1、建瓯话与普通话对同一词形却有不同的词义理解 2、建瓯话词义广,普通词义狭 3、词的感情色彩 ⑴在建瓯话的词语中有雅俗之分 ⑵用异读手段表现词语的尊敬、爱憎、亲疏 词源特点 1、近现代词语与普通话基本一致,有些则根据建瓯话特点稍作改造 2、在建瓯话的口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词语 3、“闽越语”遗存 4、赣客词语影响 其他方面 在建瓯话中有一种特殊语言——隐语。它用特定的词语替代常用的词语,用改变词形的办法达到“隐”的目的。这种形式的隐语,其实就是“行

闽西方言集

位于福建省东部、东北部。本区包括福州市(地级)、闽侯县、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福清市(县级)、平潭县、闽清县、永泰县、古田县、屏南县、福安市、宁德市(县级)、寿宁县、周宁县、福鼎县、柘荣县、霞浦县等18市县。 闽东方言区18个市、县,大致包括历史上的福州府和福宁府两府的属地。这一带在元初曾同属福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府治福州,辖13县,相当于现在18县、市的规模。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安、宁德、霞浦等县始划出设福宁州,直隶布政司管辖;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福宁州为府,政治区域的一致,长期共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有了语言共性,形成闽东方言的共同特点。 根据方言内部的差异,闽东方言又可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包括福安(历史上曾名福宁)、宁德、寿宁、周宁、福鼎、柘荣、霞浦7个县市,面积1445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多万人,这一带相当于历史上福宁府的辖地。民国时废府,改属闽海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划为福安专区,专署驻地在福安。1971年改为宁德地区,专署驻地由福安迁到宁德。由于福安处全地区中心,地位十分重要。福安建县于宋淳?v五年(1245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福安东北与浙江省接壤,南临三沙湾,“闽头浙尾”,水陆交通较发达,畅通全地区各县、市,公路南达省会福州、北通上海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福安是闽东第一个红色苏区。所以福安作为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福安话在闽东方言区的北片各县、市也通行无阻,是北片方言的代表。 闽东方言区南片,包括福州、闽侯、长乐、连江、罗源、古田、屏南、闽清、永泰、福清、平潭等11个县、市。南片方言以省会福州话为代表。福州历史悠久,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定州名为福州,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福州历来是八闽首府、省会所在地,统领周围10县,鸦片战争后成为市区5个通商口岸之一,是全省的政治中心。福州地处闽江下游平原,周围489.1平方公里。福州市区周围多山岭,丘陵起伏,全省最大河流闽江贯穿中部,西汇众溪之流,东有马尾港;公路网遍布全省各县、市,50年代修有来福铁路,与鹰厦铁路相连,是水陆交通中心,也是全省经济、文化中心。 福州话通行于福州市区和环抱市区的闽侯县地,面积5250平方公里。 由于明末始编的韵书《戚林八音》和重要地方戏剧“闽剧”的流行,福州话对闽东方言区各县、市影响甚大。福州人因从政、经商,从事手工和服务行业,迁徙到本区各县、市;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福州沦陷,福州人大量移居闽东各地,福州话在闽东方言区各地有很大影响,北片各县、市的人很多都能听、会说福州话。但是南、北两片方言差异仍很大,彼此互不易通话,交谈仍有困难。 闽东方言区内部还有非闽东方言的分布点,如本区北部福安县的上白石乡古岭宅村,寿宁县的犀溪乡武溪村、?T坑村等,通用浙江泰顺话;寿宁县的坑底乡和托溪乡大粟、渺洋等自然村则通用浙江庆元话。寿宁县的芹洋、平溪等乡和周宁县的泗桥乡通行的“蛮陲话”(亦称蛮话)也受到吴语很深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吴方言。本区南部的长乐县洋屿琴江村是北方方言岛,这里的居民说的是“官话”。个别县、市还分布有客话方言点:例如,寿宁县平溪乡三角洋、云务坑、白岩下、彭地等自然村;福安社口乡首觅村;福清市东张镇南湖村、一都乡王坑村、音西乡云中村的一些自然村,村民通用客家话。以上是非闽东方言的分布点。此外,本区还有闽语其他次方言的“插花地”:例如,一部分沿海县、市,如福鼎县西北部乡村、霞浦县三沙渔村、连江县北岳村、宁德市碗窑镇、福清市西部和永泰县西南部的一些村落、闽侯县青圃乡东西台村等流通闽南方言。除此之外,本方言区福安、福鼎、宁德、霞浦、柘荣、寿宁、周宁、罗源、连江、闽侯等县、市及福州市还有约20万的畲族人民,他们在本族内部交际时使用畲语。不过,以上这些方言点的居民,一般也都能听、能说闽东方言,闽东方言在这些地方还是大体可以通行的。

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日常用语(包括潮汕地区)瓦(我)汝/力(你) 伊(他)小(神经病) 哺(嚼)粙(稻子) 七桃(游玩之意)夭鬼(骂人贪食) 山猴(乡下人气)古锥(活泼可爱) 三八(二百五意)凸风(好讲大话) 出山(出殡仪式)白贼(好说谎言) 歹谱(谓环习惯)歹狗(无赖之徒) 歹嘴(开口骂人)碗糕(没有其事) 目屎(眼泪)头兄(头人之意) 鲈鳗(流氓之徒)扣鳖(哭父、骂人) 查某(女人)大埔(男人) 破相(残废之人)风车(好说大话) 牵猴(拉皮条)封龟(爱出风头) 话仙(闲聊)好空(得到好处) 印卯(塞责人事)歹仔(不正当人) 冥代(什么事情)厚茶(浓茶) 厚酒(高度酒)代志(事情) 趁食(谋生)趁钱(赚钱) 胡螓(苍蝇)蠓仔(蚊子) 必开(裂开)必痕(裂缝) 食饭(吃乾饭)食糜(吃稀饭) 一粒一(再好没有)打边鼓(从旁指点) 坎大猪(傻瓜的人)请甲辞(拒绝之意) 好鼻狮(嗅觉灵敏)瓦秧裁(我不知) 拍嘴鼓(谈论笑话)大面神(自不知羞) 风头狗(慌狂之态)半头青(愚笨之人) 装狗熊(假装不知)一样代(同样的事) 代志(什么事)三只手(扒手) 大细心(偏心、偏袒)大细目(不公正) 无半撇(没本事)无头神(健忘) 凶戒戒(凶恶)见公母(决雌雄) 夭寿鬼(骂人短命)双头好(两全其美) 古早时(古 代)古早册(古书)

古早人(古人)古早物(古董) 出门人(游子)正手平(右边) 失体面(丢面子)失体统(丢人格) 仙公步(耍花招)好性地(脾气好) 好彩头(吉祥)奸雄步(好阴险) 有两步(有两下子)有淡薄(有点儿) 行短路(自杀)名声(臭名声) 乱侣吵(胡闹)泛泛过(马虎过活) 泛泛代(马虎从事)青冥牛(文盲) 放水灯(三三两两)拦嘴舌(磨嘴皮) 限死死(限制很死)看人无(瞧不起人) 斗闹热(凑热闹)斗阵走(一块走) 唔看破(想不开)唔见笑(不知耻) 惊生分(怯生人)倒手(左边) 雷公性(性情暴躁)淡薄久(一会儿) 噪三代(骂人太甚)辞头路(辞职) 猴头鼠目(面目丑陋)杀鸡教猴(借事示威)无某无猴(无可牵挂)狗咬猫鼠(多管闲事)记牛肉账(涂写不清)输人勿输阵(决不示弱)臭头鸡仔(讨厌于人)叫秀才挑担(不能称职)鼻流鼻滴(无法收拾)无料兼闰月(无财多事)猴食薄荷(初学吸烟) 1、童鞋--同學 虾米--什麼 电丁--电灯 雨神、湖神-苍蝇 盐笔-铅笔盐--铅笔芯 快速面、速下面-方便面 灰熊--非常 头毛-头发 土豆-花生 菜头--白萝卜 灰机--飞机 瓦-我 瓦马是-我也是 无限循(sun)环(kuan)小数 哇死、哇唏咯--我死,我死了 地古,电条,电罐--熱水瓶 2、没路用--沒用 歹势啊--不好意思 妖秀啊,妖瘦--要死啦,不得了等感嘆 冻未条--受不了 头壳--頭,腦筋, 頭殼壞掉--腦筋秀逗,短路

湖北方言分类

一.江汉平原方言区(北方方言--西南官话) 1.天仙潜方言(西南官话--武天片) 主要通行于湖北省内广阔的江汉平原以及周边地区,主要有:天仙潜三市、汉川、云梦、沙洋、武汉蔡甸、洪湖,大部分在长江北部。如果非要拿出一种方言来代表湖北特色的话,我个人的看法那就是江汉平原的“天仙潜方言”了,它不但分布广,而且荆楚特色很浓厚,不过说道这个“荆楚特色”,我也不知道哪个年代的的湖北特色才是“荆楚特色”,不过好像很多的湖北老乡也是这么认为的,可能是古代的“湖广熟,天下足”美称吧,江汉平原一带在古代如此之富庶,难免就被代表了湖北特色了,就好比《洪湖水浪打浪一样》也被代表湖北了。不过说道听感,这一地区的方言还是可以的,蛮舒服,软中带硬。不过该方言正逐渐向武汉话靠拢。 2.荆沙话(西南官话--常鹤片) 主要是荆州地区的方言,这里的方言大体上还是属于江汉平原方言吧,只是有一点略微的差别,和南边湖南的常德方言几乎差不多,划分为西南官话常鹤片。不过沙市清代就被强开为通商口岸,有“小汉口”之称,有大量的武汉移民,但是如今过了一百多年,虽然口音上略有武汉话的味道,但是差别还是有的,现在的武汉话也并不是清代的那种武汉话了。不过现在逐渐有向武汉口音靠拢的趋势。 3.鄂中颤舌方言(西南官话—鄂北片大部、武天片部分地区) 虽然是江汉平原一带的方言,但是又和其他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该地区有汉语所没有颤舌音,就是当地人俗称的“弹舌头”,跟那些俄罗斯人,蒙古人一样弹舌头。主要分布鄂中和鄂北的部分地区:荆门、京山、钟祥、宜城、当阳、房县等地区。我在荆门也呆过三年,大体的也了解了一下这个荆门的“弹舌头”,其实大部分的颤舌音都是“子”字发出来的。“鸡子”,“杯子”等后面的“子”就是弹舌头了,说来也怪,荆门话中什么东西都要带“子”,因此我们外地人听起来几乎是句句话都在弹舌头,比如说“狗”,我们这的方言一般都一个“狗”字就代替,荆门话非要“狗子”,还有“钱包”,它是“钱夹子”,“子”这个字在荆门话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吧,因此有时候我经常调侃我的那些荆门朋友,听你们说话就感觉在开摩托车。不过现在的荆门的家长们大部分都强制的不让孩子弹舌头了,说很老土,我就纳闷了?这怎么说是老土呢?这难道不是老祖宗留下的特色吗?实在是想不通现在的家长。如今这一带的方言正逐渐的向河南那边靠拢。 二.成渝方言区(北方方言—西南官话成渝片) 说到这个成渝方言,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也就是“四川话”了,当然重庆人也莫不高兴,外地人一般说的四川话都包括了重庆。咱们湖北的鄂西和鄂西南等地区几乎都是讲“四川话”,主要有:宜昌、秭归、五峰、宜都、恩施、来凤、长阳、利川、咸丰、建始、枝江,等地,还有周边的神龙架以及十堰的部分地区,湖北境内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都是说的这样的西南口音。不过我听宜昌城区话好像和周边地区有所不同,好像宜昌城区话类似武汉话,就是多了点儿化音。至于恩施等地区的口音,几乎也可以说是完全的西南口音了。如今也正逐渐的向重庆口音越来靠拢。 三.鄂东南方言区(南方语系---赣语、湘语) 1.幕阜山方言(湘赣方言—鄂湘片) 这个主要的是指鄂湘赣交界的几个县,主要分布于通城和崇阳两地,这两地与周边赤壁、通山、阳新以及临近的湖南江西的部分县市一道被分作“幕阜山浊音走廊”。据一些专家说古代吴湘不分家的,但是江西赣语从中插一脚,硬是分开了吴语和湘语,但是又分的不干净,因此导致了幕阜山一带正好把湘语和吴语的浊音共性给连接了起来。不管怎样,语言是代代变化的,管是谁分的呢!通城和崇阳两地的方言属于南方语系,划入了赣语,但是在词汇上尤其接近湘语,有湘语的特色词汇“娭毑”“嗲嗲”等,而且有吴湘的浊音,当地人认为自

福建方言的形成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福建省历来以方言复杂著称。全国汉语方言有七大类,福建境内就占有其五--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裂、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福建境内现存的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从总的方面说,就古民族和古方言的源流而论,福建方言是多来源的;就方言差异的积存和共同语的影响而论,福建方言是多层次的;就内外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论,福建方言是多类型的。 下面按照历史顺序阐述福建省几个大区方言的形成过程。 (一)原始居民的语言及其余存 已经发现的地下文物表明,早在旧石器时期,福建就有许多先民的活动。据地方史志所载,在闽南的长泰、华安,闽北的光泽、南平,闽西的永定、明溪,闽东的福州、永泰,都有一些“人莫能识”的“仙字”,有的摩崖石刻至今还留有模糊的字迹。人们至今还未能通过这些摩崖石刻去辨识当年的语言。 商周时期,福建被称为“七闽”。战国之后,史称“闽越”。据《史记》所述,秦汉之际闽越王无诸在当时东南诸越中势力相当强大,闽越国在佐汉亡秦之后几经反复,抗汉降汉。汉武帝平定闽越,为防其反叛,“徙其民处江淮间”。当时闽越人活动中心主要在闽江流域。至今,民间传述的“越王台”、“越王城”、“越王墓”,在闽北各县多处可见其遗址。在武夷山市兴田乡所发掘的“汉城”遗址,可以证实那是汉初闽越人所营建的城堡。无诸为闽越王时间最长,威望也最高,武夷山区至今流传的武夷君治水救民的故事可能与无诸有关。民国《福建通志·方言志》认为,闽方言称妇女为“诸娘”,乃是“无诸国的娘子”,不无道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