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决策体制的现代化趋势

行政决策体制的现代化趋势
行政决策体制的现代化趋势

行政决策体制的现代化趋势

论文摘要:转型时期,中国政府行政决策面临诸多问题,突出的表现为决策失控、失真,以及决策行为违背政策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要使行政决策为社会和经济建设服务,就必须要走决策科学化的道路。

论文关键词:决策失控行政决策科学化

行政决策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它直接关系到政府的行政效能和行政权威。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磨擦和利益纷争客观地要求我国的行政决策不仅要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而且要适当地选择决策模式,才能更好地承担起稳定社会的功能,从而避免社会各阶层利益的矛盾冲突。

一、转型时期行政决策失控现象分析

行政决策是政府管理社会的动态活动,它同行政行为一样,既可能是成功的、有效的,也可能是失败的、无效的。行政决策失控是指行政主体在政策制定中,受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致使政策目标发生偏离的政策失真现象。由于我国至今尚没有现存的经验可借鉴,因此,在不断“试错”的探索中,行政决策失控的现象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导致行政决策失控的因素很多,既有行政自利的问题,也有决策水平和能力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行政不作为阻滞。这是指行政决策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对国家和人民利益不负责任的表现。行政决策者为做表面文章,官僚主义泛滥,对政策制定的可行性缺乏调查研究,对政策可能产生的负效应缺乏充分的估计,并且对政策补救措施不够,则所制定的政策不仅会成为一纸空文,解决不了具体问题,实现不了什么目标,而且还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样的决策后果,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政策资源,同时也影响了政策的公信力。

2、公共政策价值被附加利用。政策利用主要是指小政策利用大政策、“土政策”利用公共政策为其他的利益主体服务。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垄断部门手中握着公共权力,在贯彻大政策时不失时机地制定小政策或部门政策,使不合理的行为转瞬合法化,即老百姓常说的国家政策部门(地方)化、部门(地方)利益合法化的现象。(1)公共政策被附加利用(即为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结合实际制定的土政策),将导致社会秩序失范。一是地方政府或垄断权力部门采取政策拍卖、政策竞争,严重偏离了国家政策的统一性,使公共政策失去“公共性”;二是在政策被附加利用的同时,调控对象、范围、目标,超出了原来的要求,导致政策扩大化。(2)政策价值被附加利用。由于其目的是牟取私利,因此也严重偏离了原有的政策目标.不仅使政策复杂化,而且使得社会矛盾复杂化。

3、决策行为的盲目性和独断性。决策的盲目性主要是指政策在制定之前,缺乏科学的论证,靠个人意志决策口一般而言,决策活动包括确定问题、拟定方案、论证方案、领导决断等环节。其中,论证方案应是从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深人分析政策的可行性,权衡利弊得失,为领导决断提供科学依据。而在决策活动中某些决策却违背了决策规律,导致了决策盲目性和独断性。(1)把决策论证过程变成了为领导旨意找根据、找理由的“注释”过程,颠倒了原因与结果的关系。(2)盲目性带来了独断专行。视民主为摆设,凭个人喜好、个人经验决定一切的决策结果只能是“拍着脑袋决策、拍着屁股走路”。

造成上述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价值观念的差异、行政权力的膨胀,也有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整体利益与小团体利益、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冲突。同时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制定公共政策不重视调查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决策的目标应该是尊重客观规律,合理运用政策,使政策更好地为调整对象服务。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行政决策行为很多都不是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方案的产生缺乏充分的依据。这就说明政府走群

众路线不够,深人调查了解不够。由于决策主体获取的信息有限或失真,最后只好凭大概、凭权力决策。这样决策的结果,必然造成行政成本过大,国家财产损失严重。

二是决策的机制不健全。毛泽东曾经指出,制定和执行政策都要遵循两条最基本的原则:一条是“群众实际上的需要”,另一条就是要“群众自愿”。这是指公共政策在满足整体利益需要的同时,它能否顺利地执行,还取决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觉悟。因此,由于政策解释宣传的渠道不通畅,缺乏一定的信息反馈,常使公共政策在宣传过程中受阻、歪曲,严重影响了公共政策的有效发挥。此外,由于缺乏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体系,机构重叠,权责不分,也使得决策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法制约束。

三是决策者的素质缺陷。行政决策中,往往也会由于决策主体自身的态度、素质和能力等原因,导致行政决策发生偏差。决策者的素质是多方面的、综合的,有对事业的忠诚度、有对人民群众负责任的精神、有熟德的专业知识等。如果决策者综合素质差、整体能力偏低,看问题不全面,那么,他的决策就不可能是高质量的决策。与此同时。素质缺陷还会同时带来人格缺陷,即独断专行、我行我素、刚惶自用、盲目蛮干,以及视人民的利益为儿戏等。这样的决策者对事业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当前行政决策科学化的新特点

1.以市场为导向的决策。我国作为经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着市场机制作用不够充分、市场配置功能不健全、企业非理性行为突出等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市场配置与政府配置、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之间的关系,成了公共政策供给的一个重要问题。决策者应该明确,市场始终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包括公共政策在内的政府活动,不能破坏这一基础,只能促进和补充,才有利于市场配置基础作用的有效发挥.由此,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公共政策,必须有助于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充分发挥,而不是人为地改变乃至扭曲这种作用,政府只能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服务来克服和矫治这些缺陷。

2.以法律为依据的决策。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管理,强调主要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社会经济生活,规范社会经济秩序。但是,由于法律所涉及的范围总是有限的,其条款也只能是原则性的,因而需要以更为灵活、较为规范的方式来加以弥补或调节,这就为公共政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奠定了基础。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既解决了政府在某些无法可依情况下的被动局面,同时又能在变幻莫测的经济变动和社会冲突中,大大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适时化解社会中的各种矛盾。

3.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决策。这种决策代表了政策的价值取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采用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目的,离开人民利益这个基础,政策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可言。

三、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的路径

改革之初,我国政策是依靠“试错”的过程渐进的,随着改革的逐步完善,政策制定及执行经验的积累,公共政策更趋理性化,决策行为更趋民主化、科学化。

1.决策分工制度化。由于政府职能的扩展,现代行政决策的内容、形式数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靠行政首长个人的力量显然已无能为力。因此决策职能的细分是行政决策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行政决策现代化的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断、谋、行的分工合作,每一职能都形成相对独立的功能和结构体系。领导者的职能是“断”,即在各种方案之间选择最有利的一种方案,或者是把各种方案综合优化成一种新的方案;决策智囊团的职能是“谋”,即对公共行政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理性化思考,并形成相应的方案供领导选择;执行者的职能是..行”,即正确贯彻落实政策机关的决策方案,并将执行的效果反馈,形成良性反馈机制,达到纠偏和补救的目的。

2.决策过程程序化。随意性是程序化的大敌。一般来说,行政决策程序应包括明确决策目标、科学拟定方案、优化决策方案、实施、决策绩效评估环节等。因此,行政决策程序化对

于现代行政决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第一,从程序上避免了决策随意性。虽然行政决策以效率为中心,强调决策时的首长负责制,但这并不意味着行政首长在决策时的独断专行;决策过程的程序化在事实上体现了决策过程中的相对分工,程序的限制避免了行政决策的随意性。第二,提高了决策质量。公共政策决策在规定了决策首长负责制的同时,强调决策的程序化,可以广收民意,容纳争议,举行听证,最大限度地对决策进行多层面的思考,使方案在正式实施前做到尽可能的完善,并为决策实施过程中的纠偏提供政策储备。

3.决策方式民主化。现代行政决策体制中,民主与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即决策体系民主化是决策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促使行政决策体制的合理化、公开化;只有完善决策体制,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民大众的民主化决策。民主化是指合理化、公开化,不公开、不合理的决策不能称之民主的决策。过去行政决策中的家长制作风,存在着很多决策事先未向民众公开的情况,所以,出了间题只能采取事后补救的办法。而决策民一主化,从根本上排除了决策的神秘化,扩大了决策方案的选择范围,为决策者做出最满意最有效的决策提供了可能。决策的民主化还有另一层意义,就是监督制约。由于现代行政决策涉及面广,因而决策权限也相对扩大。为防止决策的不良后果和错误决策的出现,必须对决策主体实施有效的监督,使决策权在民主监督下实施。另外,完善决策失误补偿机制。为防止决策权的滥用,应建立健全决策出现重大失误时,行政主体给予经济补偿机制;对严重违反程序的决策要追究责任的机制等。有了这种补偿机制,决策者才会三思而后行。

行政决策在现代行政管理的地位日益突显。决策的正确与否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影响着社会的秩序和安定。一个决策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毛泽东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行政决策的实质就是行政领导在处理国家或地区事务时,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根据一定的情况和条件,在掌握大量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处理的事务做出的决定。

在传统的行政决策中,我们看到行政领导因科学文化水平的局限性,常常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瞎指挥造成了损失和浪费。在今天的现实生活里仍有决策的短期行为,同样造成损失和浪费,老百姓很有意见。例如在农村,过去就有“一个支书一条路”、“一个乡长一条河”的说法;在城市过去看得较多的是马路挖了填,填了又挖,重复建设严重浪费;在现代城市建设改造中个别地方拆迁,被老百姓戏称为“手一挥,推推推”“拆拆拆,不管拆迁户死和活”,急功近利,某个领导一走,方案全废。个别领导说了算,这些现象都是不科学的行政决策造成的负面影响。据我所知美国曼哈顿大街还是200多年前的规划,至今还在实施着。这种长效的决策减少了多少损失和浪费。

怎样才能做到科学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这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笔者认为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一要认清行政决策的特点;二要遵循行政决策的原则;三要严格执行行政决策的程序;四要运用行政决策的方法。五要建立现代行政决策体制。

一、认清行政决策的特点

行政决策是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它具有非营利性、综合性、不易衡量性、普遍约束性的特点。认清这些特点,在行政决策时头脑就能更冷静、清醒。例如我们知道非营利性是行政决策的特点之一,在行政决策时就要注意决策不能以收费为主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听到某个部门出台政策就是和营利挂在一起。尤其是教育改革,这几年不停的出台收费的行政决策,这些都不符合行政决策的特点,老百姓很有意见,现在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再如行政决策的综合性。任何决策不能孤立和片面的看问题,江泽民主席在上海任市长时曾经综合的看待城市建设问题。他有过一段精辟的讲话,其大意是:“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这话是对的。我们一些官员常常愿意做那些见效快的事情。然而,在实践中,往往就是那些见效快的事反而拖了发展的后腿,延误了大局。如城市地下管道的设施,如果一次性的投入就会减少许多浪费,我们要有牺牲几任市长政绩的精神做好基础工作造福后任,减少浪费。”现在的上海城市建设恰恰是很有成效的,建一个小区成一个小区。认清行政决策的特点,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江泽民主席应是我们的表率。

二、遵循行政决策的原则

为使行政决策科学化,减少失误,就要遵循行政决策的原则。原则是规矩,是前人的经验的积累,是避免失误的基本要求。在现代行政管理决策中,常常内容多范围广,作为一个行政领导也不可能是“万事通”。如能遵循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这对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是大有脾益的。

行政决策的原则有信息原则、预测原则、可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集团决策原则、合法性原则。

信息原则是决策的基础。决策前必须充分调查研究采集信息,掌握数据和事实。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情况的熟悉,问题的了解,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决策。

预测性原则是决策的前提和依据。科学的决策不应该是“短视”的行为,应该是可以预测的,在教育的历史上,一度有过这样的决策,对农村提过较高的办学标准和布局要求,由于预测不准,后来农村学生数明显下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我们应引以为戒。

可行性原则是行政决策的正确性的要求。正确的决策首先是可行的,如果高不可攀,或者根本办不到的决策必然导致做假、浮夸、形成“虚假繁荣”、“泡沫现象”。例如九十年代海南的经济开发,房地产过热导致许多大楼林立,无钱完善,形成浪费。经济发展的目标也不能不切实际的提的过高或过低,只有可行,跳一跳,够得到,才能实现。

系统性原则是行政决策的灵魂。任何决策都应是综合的整体的考虑,全局的考虑,否则就不能协调发展,持续发展。有时局部的盲目发展反而拖了全局的后腿。

集团决策的原则是保证。集团决策就是民主决策,人多智慧多,“兼听则明”,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强调的就是集团决策。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个别领导人一人说了算,不但决策失误,使国家受损,最终还悔了自己。

合法性原则。任何决策必须在符合宪法的前提下进行,必须符合党的政策,符合党的政策的和国家法律的行政决策才有用。才能避免或减少失误。

三、严格决策的程序

理解决策的程序可以增强决策的自觉性,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水平。在现代行政决策中,决策的程序一般包含四个阶段。一是发现问题,确定目标;二是拟定方案,论证筛选;三是评估选优,决断方案;四是实施反馈,修正完善。

发现问题就是指决策所要解决的矛盾究竟是什么,要能看得准,看得清。能分清矛盾的主次和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确定目标就是根据现实可能选定可能实现的目标需要。

拟定方案,论证筛选就是让更多的人的创造思维都能积极运用。创新的过程第一要素就是制定方案,让更多的人开发方案就是创新的过程。如一个规划,常常有多个设计方案,为行政决策时,在比较中鉴别。

评估选优,决断方案就是面对多个方案要形成一个综合的方案就形成了决策。在选优时一般越能更好地实现目标的方案就越好。俗话说“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具体选择时一要区别目标的主次,二要科学计算,三要能近期和远期衡量,四要可行,五要有效益。

实施反馈,修正完善,是指一个决策它不是终结,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有人说过,“我们的决策,就好比飞机在天空飞行,要不断的校正航向”。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

课程方案和教材,仅是实验,不是终结,每学期都必须不断地提出修改的意见,使之日臻完善。

四、运用决策的方法

求神问卜,遵照古训,那是古代的决策方法。现代行政决策的方法已经大量运用人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所提供的手段和工具。一般的主要方法有常识判断的方法;逻辑推理的方法;现代科学方法。尤其是现代科学方法在行政决策中已广泛使用。如预测法、系统分析法、数学分析法、模拟实验方法等等都是提高现代行政决策的科学水平所必须的方法。

五、努力建立现代决策体制

建立现代行政决策体制,是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的组织保证,如果说过去行政决策体制客观上存在着弊端,那么现行的行政决策体制正在积极进行重大的改革。一是行政决策的制定同决策执行等日常行政管理的相对分工日益明显。这样就使决策队伍逐步专一化起来。避免了瞎指挥。二是行政决策中“谋”与“断”的相对分工日益明显。如“智囊团”的出现,就越来越体现出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三是行政决策越来越依赖于全面、准确的信息。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为情报系统提供了多种信息的可能。信息已经成为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行政决策越来越多地运用科学技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人机对话,科学模拟都为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五是行政决策体系的结构越来越复杂,高度分工,高度综合。我们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建立情报信息系统;参谋咨询系统;行政决策中心;反馈系统。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地方成立了行政审批中心,行政决策中心且正在发挥着作用。老百姓也看到行政决策带来的变化。

作为一名行政人员也是现代行政决策中的一员,在实践中我们体验到行政决策的重要性,“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决策的科学性就决定着党的生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决策使全国经济社会如此发展,人民生活不断富裕,另全世界瞩目。我们一定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意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认清科学决策的特点,遵循科学决策的原则,严格科学决策的程序,运用科学决策的方法,努力建立现代决策体制,自觉的当好行政决策的参谋,为不断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作出应有的努力。

fr435 2009-05-12 09:50:57

行政决策体制

行政决策体制的涵义

行政决策体制是指行政决策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定决策的有关制度。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特点

当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化的大生产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行政决策的理论、程序、方法都有很大变化;现代行政决策的机构和人员及其相互关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行政决策体制呈现出了很多新的特点:

(一)行政决策体制已成为各级政府了挥行政职能不可缺少的组织系统。

(二)行政决策体制中各组织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明确化。

(三)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运行不断向科学化、技术化发展。

(四)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呈现决策事务量增大,人员增多的趋势。

现代行政决策系统的构成

(一)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

(二)行政决策的参谋咨询系统。

(三)行政决策的情报信息系统。

jmjmhlg 2009-12-16 10:03:43

作为一种现象,公共政策失灵在各国的实践中屡见不鲜,并且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公共政策失灵的各种表现、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无疑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其研究的现实必要性就更为突出。

从理论的角度看,当前学术界对公共政策失灵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许多论著将政府失灵直接等同于公共政策失灵,这是欠妥当的。因为在政策主体多元化和网络化的今天,公共政策失灵是完全由政府造成的吗?应该由政府承担全部责任吗?而且,公共政策并不是政府的唯一工具。比如在中国,很多政府行为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而是按照一种"潜规则"在运作,由此导致的政府失灵显然不能等同于政策失灵。另外,中国许多的公共政策实际上是由执政党制定的,这样,公共政策失灵就更非政府失灵所能解释的了。那么,在当前中国,公共政策失灵究竟呈现出怎样的状况呢?

除了要逐一揭开上述疑团之外,本文还基于另一个更为宏大的考量。台湾学者林水波、陈志玮近年撰文指出,"以政策失灵为切入视角,给政策分析提供了另一个研究领域"。[1]对此,笔者深以为然。因为历来的政策分析大多从正面入手,比如为了使某项政策获得成功,应该如何设计从政策的规划制定到执行反馈等一系列的环节。这类研究注重从应然的角度对公共政策进行规范分析,却忽略了实然角度的经验研究。换句话说,在经验世界里面,公共政策没那么容易获得成功,失灵是常有的现象。因此,很有必要将政策失灵作为专门的对象,去研究政策失灵的前兆、表现、类型、原因、后果、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去预防和克服,等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政策失灵是政策分析的一个新领域。

二、政策失灵研究的简单回顾

如前所述,学界多将公共政策失灵直接等同于政府失灵,一般对此二者并没有明确的区分。从众多政府失灵的研究当中,我们可以大致剥离出公共政策失灵的原因:1)公共决策实际上是各种特殊利益之间的缔约过程,很难找到作为决策目标的公共利益;2)即使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公共利益,现有的公共决策机制却因其自身的内在缺陷难以实现这种利益;3)决策信息不完全导致大部分公共政策是在信息不充分的基础上作出的,这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4)选民的"短视效应",政治家会迎合选民的短期需要制定一些长远看来弊大于利的政策;5)"理性的无知",选民出于搭便车心理而寄希望他人的选择,这导致通过选票上台的政治家制定的政策只能代表部分人的利益;6)政策执行上的障碍,理想化政策、

执行机构、目标团体、政策环境这四个政策执行要素中的任一方面出问题,都可能导致政策失灵。[2]

叶海卡·德罗尔(Y ehezkel Dror)从"政策无能"的角度对公共政策失灵进行了分析。[3]他提出,政策无能是由于特定的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而导致特定的政策失灵。政策无能包括两种情形:其一,不能满足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要求;其二,政策质量低下。德罗尔认为,公共政策经常陷入抉择的沼泽,要么不能产生决定,要么产生似是而非的决定,要么产生了虽然明确却不能彻底执行的决定,这些都是大量的政策失灵。

三、公共政策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区别

本文主张将公共政策失灵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首当其冲的一个难题就是:公共政策失灵等同于政府失灵吗?如果不等同,它们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本文假设,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公共政策失灵≠政府失灵"(如果此不等式成立,那么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或非市场经济体制下,更能成立)。这里先用图1给出一个简单的说明。

图1 市场失灵、公共政策失灵、政府失灵三者间关系的规范模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上图是对现实状况的简单化。现实生活要比图形中的情形复杂得多,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实中的市场有效与市场失灵、政府有效与政府失灵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为此图中用虚线表示;2)公共政策有效与公共政策失灵之间更非界限分明,为此图中用相连的两个方框表示;3)在现实中,资源配置的方式除了市场和政府两种以外,还有大量的不同于此二者、或介于这两者之间的资源配置力量。

图1清楚地表明,在规范层面上,政府行为应当被严格限定在市场失灵的领域之内。即便我们将公共政策看作是政府为纠正市场失灵而采取的方式,那也只能是主要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因为政府还会采取其它很多非政策的调节措施。这样,公共政策的有效和失灵就可以大致对应于政府有效和失灵。但是,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其一,公共政策成功不完全等于政府成功,因为前者并不是后者的必然衍生物,而是政府与市场(即便是失灵的市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图中用政府与市场两个箭头共同指向公共政策的失灵与有效;其二,公共政策失灵也不能等同于政府失灵,因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从政府与市场的供求关系上找出一个相对满意的平衡点,[4]也就是说,公共政策失灵是由于政府与市场二者缺乏协调的结果。对此,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一些角度提供更为详细的解释。

1、公共政策主体的角度

托马斯·戴伊(T.R.Dye)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选择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5]这一定义显然过于宽泛了,它可能忽视了政府决定与政府行动之间的不一致性。[6]换句话说,政府选择是一回事,具体实施可能是另一回事。难怪沃尔夫指出,政策专家往往潜在地假定,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成本与效益将不再变化,因此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政府能否成功地制定一项

政策,但政策执行与最初的政策设想可能完全是两回事,这成了许多政府失灵研究当中"漏掉的一章"。综上,公共政策失灵中的执行失灵并没有包含在现有的政府失灵研究当中,因此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

其实,就算是制定主体,现代公共政策也不是由政府一手制定的。林德布洛姆指出,在市场取向的制度下,公共事务掌握在政府和实业界两个领导集团的手中。而且,为了使制度有效,政府领导人必须经常依从实业界领导人,实业界的当权者们作为政府决策过程的参与者扮演了有特权的角色。他举例说,比如实业界的发言人预测,不对税收实行减免,新的投资就会停止,这表面上看只是让政府官员了解事实,但实际上会直接推动税收政策的调整。[7]国内也有学者指出,政策主体包括政府、团体和个人,公共政策的核心主体是党和政府。[8]那么,除了核心主体之外,公共政策显然还有其他主体。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些非核心主体的影响力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至此,可以确信,政府不是公共政策的唯一主体,"公共政策≠政府政策",公共政策失灵也不完全是由政府造成的,不能简单地用政府失灵来替代。

明明白白5 2010-02-03 21:32:20

公共政策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

本文是作者向“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国际论坛提交的论文,已收录到论文集,转载请注明

【摘要】SARS危机以来,我国现行的公共政策模式在多个领域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失衡。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可能选择不同的公共政策模式,以适应于不同时期公共利益的取向,而公共利益外在的体现和依托是公共需求,离开了公共需求就无所谓公共利益,也就无所谓公共政策。本文从当前我国公共需求的变化趋势出发,对我国公共政策转型进行分析后提出,我国当前要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必须进行公共政策转型。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公共政策所有的内容都与政府模式直接相关,只有有效地推进政府职能转换,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公共政策转型。

【关键词】公共需求、公共政策、政府转型

前言

从理论上来看,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旨在对社会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以达到某一特定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条例等的总称。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可能选择不同的公共政策模式,以适应于不同时期公共利益的取向,而公共利益外在的体现和依托是公共需求,离开了公共需求就无所谓公共利益,也就无所谓公共政策。因此,公共政策模式的选择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公共需求的变化,当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模式无法反映变化的公共需求时,公共政策的转型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了。本文从当前我国公共需求的变化趋势出发,对我国公共政策进行分析:我国当前要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必须进行公共政策转型。

应当指出的是,本文所谈到的公共政策“转型”,不是在原有公共政策基础上简单的局部调整和修补,而是包括核心价值理念、目标和侧重点的选取、以及公共政策形成和实施程序方面实质性和大规模的转变。本文着重从适应公共需求的角度,来揭示这种转变的规律和具体内容。

一、当前,我国的公共需求处于急剧上升阶段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而且GDP仍在持续高速增长。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个阶段,整个社会的需求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就是用来解决温饱问题的个人需求在整个社会支出中的比例下降。而以个人发展为目标的公共需求开始急剧上升。

1、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之后,在教育、医疗方面的公共需求大幅度攀升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长,储蓄存款仍是居民金融资产的首选。调查表明,居民的消费意愿平淡,但教育消费旺势不减。有20.2%的居民储蓄动机是“攒教育费”,稳居居民储蓄动机的首位。根据2005年和讯网的一项调查,在评价教育的重要性时,分别有52.3%、57.9%和45.1%的受访者认为“提高社会地位”、“增加经济收入”和“促进个人发展”是教育对自身的首要帮助。我国目前有2.18亿的中小学生,有1900万的大学生,还还有在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机构学习的学生。卫生部2004年12月公布的最新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过去10年,我国年患病人次为50.8亿,比1993年增加了7.3亿人次。卫生部2004年12月2日发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过去5年中,我国城市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了8.9%,农村增长了25%,而在年医疗卫生支出上,城市和农村居民则分别增长了13.5%和11.8%。2003年,我国城市居民次均就诊费用为219元,次均住院费用为7606元,分别比1998年增加了85%和88%;农村居民次均就诊费用为91元,次均住院费用为2649元,分别增加了103%和73%。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成为中国居民继家庭食品、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

2、多元社会形成过程中,人们对社会保障和就业的公共需求大幅度增加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的统计,到2003年底我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10373万人,比1998年底增加2400多万人,增长了23.1%。目前,我国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近450万人,比1998年增长7倍。2004年12月底,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386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484万人,一年内增长了12%。我国2004年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人数超过6000万人,比2003年底增加1500万人,一年内增加了25%;到2004年底,我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约1.6亿人,比1998年增加了10倍多,比2000年增加了59.7%。而且,我国进城的农民工已经超过1亿人,还有广大农村居民都迫切需要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年4月26日发布的《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表明,截至2003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人。但是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许多学者估计,当前我国的失业人口达到4000-5000万人。在“十一五”期间,失业率有可能超过国际警戒线12%,接近于14%,这将使人们对就业保障的需求急剧上升。在市场化改革之初,人们往往把社会保障看成是对弱势群体生活的一种救助,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社会保障看成是生存的基本权利。这种观念的转变将使得我国社会保障需求在未来10-20年中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3、城市化过程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需求急剧扩张增加

近10年来,我国城市化率约以一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基本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城镇总人口达到近5亿人。按照2050年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的城市化率到2050年必须达到70%~80%,这意味着在今后50年的时间内,中国的城市化率要以每年0.78%~1%的速度增长,每年约1000万~1200万人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本公共品,包括水、电、气、道路交通、公益项目、文化娱乐设施项目等公共需求会直线上升。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4.4%,90年代中期达到7.5%。世界银行预计:要保持GDP的持续高增长,下一个10年中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比重将超过13%。亚洲开发银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和世界银行最近联合发布一份研究报告,预计在未来5年,东亚发展中国家将需要超过1万亿美元的投资,用于修建道路、供水、通讯、电力和其他基础设施,以满足城市迅速扩大、人口增加和私营部门日益增多的需要。

4、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潜在的公共需求正在逐步释放出来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为了确保工业化的资金积累,农村的公共需求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调查显示,全国仅1/3的乡镇有供水站,83%的村不通自来水,13%的村不通公路,53%的村不通电话,95%的村虽通电,但电价普遍是城镇的2倍以上,93%的村接收的电视信号相当微弱,全国尚有207个县无公共图书馆,67.9%的乡镇没有文化站。以农村的饮水为例,我国农村居民中饮用水氟砷含量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约有6500多万人,农村饮用苦咸水的约有3700多万人。最近,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对全国农村饮水安全情况进行了初步摸底调查,结果表明,农村有3.6亿人饮水不安全。当前中央已经提出了“工业返哺农业”的口号,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公共需求在各个领域都将被逐步激活。

总的来说,自1995年以来,我国公共需求增长的幅度已经开始超过私人需求,从而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拐点。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未来10-20年中,我国公共需求高速增长的势头将会继续保持下去。

二、适应公共需求的变动趋势,必须推进和实现公共政策转型

与一般的私人需求的满足不同,公共需求的满足必须借助于公共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公共资源进行权威性的再分配才能够实现。因此,公共需求的急剧膨胀,必然形成公共领域空间的扩展的张力,以及对现行公共政策模式的冲击和挑战。

事实上,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满足老百姓的个人需求,解决温饱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这个历史时期,我国公共政策核心价值理念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型。与这次转型相伴的改革措施基本上集中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用品行业上,在几乎所有的私人产品领域都引入了市场竞争,这些领域逐步从短缺走向过剩。可以说,这次公共政策转型较好地反映了我国老百姓摆脱贫困、解决生存问题的愿望。

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温饱问题得到了缓解,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发生很大的提高。与此相应的是引起了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老百姓开始关注与个人发展相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公共需求增长幅度开始超过个人需求的增长幅度。

从历史和国际经验看,公共需求的膨胀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一般都伴随着公共政策转型。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当人均GDP迈进1000美元左右的小康门槛,向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的全面小康水平迈进时,顺利实现了公共政策的转型,经济社会就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日本在1960年前后,以满足公共需求为核心,开始逐步调整公共政策,完善全面的公共服务体制,在这个前提下才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经济增长,顺利跨越了2000美元、3000美元、8000美元、20000美元这几个经济增长的重要瓶颈。而部分东南亚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因为只重视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发展与政府公共服务,最终导致发展的逆转与停滞。在现行的公共政策模式下,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已经相当滞后。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差距约为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10.9%,约为1万亿元(按2001年GDP计算)。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主要内容 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公共决策体制类型 现代行政决策方式 我国公共决策体制 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的总和。其构成要素:决策权力、决策程序、决策规则和方式。 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为公共决策职能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和制度保证。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根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不同: 纵向结构:各级决策组织之间构成的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从关系。层级越高,权限越大,法律效率越大。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关系。发展趋势是纵向分权。 横向结构:同级政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与协作关系。主要有指挥、参谋、执行、监督等部门。发展趋势是横向决策、执行相对分离。 三、公共决策权力 1、决策权力及其种类

决策权力是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他人的控制力、制约力和影响力,是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决策权力使用的手段:说服、威胁、交换、使用权威。 决策权力的运行和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决策权力角逐的中心问题是利益(物质、意识形态),利益是权力的原动力。 2、利益影响着公共权力的各个层次,在决策权力中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公共决策权力的产生和维护以利益关系为基础; 其次,公共决策权力的运行实质上就是各种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 最后,公共决策体制因利益关系的改变而变化。 3、决策权力可以分为正式的决策权力和非正式的决策权力。 4、中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制度是公共决策体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高决策权力的归属,最高决策权意味着权威和服从,构成了决策体制的基本框架。 1)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其分配和运作因体制差异而形式各异,议会、政府、总统等在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实质权力。 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突出体现在拥有非正式的或非权威的决策权力的政党上,其宪法没有赋予政党甚至执政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合法权力,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党更多的是作为各种特定利益的经纪人而非倡导者存在。 2)我国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和运作 执政党处在国家权力体系的最高层次,掌握最高领导权、决策权。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证券行业从零开始,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证券交易所停业。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证券市场从此结束。新中国从此开始考虑建立自己的证券交易所。 1949年6月,天津证券交易所重新设立,这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标志着中国当代证券市场的正式启动。 1950年2月,新中国在北京设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1952年7月和10月,政府相继关闭了天津和上海证券交易所。1958年以后,受当时中国国内外政治局势影响,中国证券市场更是长期受到摒弃。 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1953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决定从1954年起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筹集经济建设资金。1954~1958年,政府连续5年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总额35.54亿元,但到了1955年,中国取消商业信用,同时限制国家信用。1958年又完全否定了国家信用。1968~1978年中国进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无债时期。 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证券市场才得以逐步恢复。 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 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会筹资,成为第一家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纽约证交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并向其赠送了中国第一股——飞乐音响股股票。 1987年5月,深圳市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深圳第一股。 1990年12月19日,数百名中外贵宾参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的庆典。黄浦江畔一声锣响,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上市交易的有被称为“沪市老八股”的8只股票,“老八股”都是一些集体企业或国有小企业,带有很强的试水性质,试点不成功,也无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改革开放的特区隆重地举行了开业典礼。 这两个特殊的日子,已经作为辉煌的起点,载入了史册。沪深两家交易所的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也象征着中国百年证券的历史长河,千折百回,历经险阻,终于汇流成涛天的大潮,即将朝着无垠的大海奔去。二十年的历史表明,证券市场的诞生顺应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但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了样板,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了动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金融意识,有力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1991年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在京成立。开始实行全国范围的证券发行规模控制与实质审查制度。从那之后直至2000年之前,股票发行依靠的是行政审批,投行经历的是“额度制”阶段。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不仅给“股票市场到底姓社姓资”的争论画上了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的法律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的法律机制 中国网 | 时间: 2006-08-02 09:44:16 | 文章来源:法治政府网 作者:杨海坤李兵 内容摘要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机制是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明确的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为了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应当针对当前行政决策机制改革探索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深化对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机制的理论认识,并以正确的理论认识指导行政决策实践,最终建立健全保证科学民主行政决策的法律机制。 关键词 行政决策科学民主法律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机制是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明确的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目前已经建立和正在探索过程中的行政决策机制适时总结经验,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理性思考,从理论高度深化认识,从而指导行政决策实践,使之充分体现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机制首先必须深化理论认识行政决策是指行政机关作出重要、重大决定的行为。[1]在我国,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宪法、法律,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做出的处理国家公共事务的决定,具体来说,行政决策将形成政府的方针、政策、规定、规划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以及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针对特定对象、特定事件、特定问题所作出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决定。行政决策通常具有针对性、目标性、裁量性、优化性、可实施性等特点,[2]行政决策是国家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首要环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决定行政管理活动的成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3]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化。[4]这些高屋建瓴的意见是指导我们建立行政决策机制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落实十六大报告的重要文件将“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作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之一,并进而提出“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机制”的具体任务,足以说明行政决策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中的重要作用。历史经验教训反复昭示,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是源头上的失误,一般而言,它比执行失误具有更大的危害性。[5]行政机关由于其权力行使的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研究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研究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近二十年来,证券市场的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这些特点和趋势可以概括为:从原来线性的、完全理性的观点到非线性、有限理性的转变;从市场宏观层面的研究到微观结构的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实验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 相应地诞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证券市场是我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证券市场迅速发展,初具规模,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证券市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证券市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证券市场;发展趋势;资本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概况 (一)证券市场缺乏层次性 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只有23年,跟有上百年历史的海外成熟市场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当前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缺乏层次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市场产品较为单一,投资者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工具。种种差距表明证券市场缺乏层次性,仍处于发展初期。 (二)上市公司问题较多 目前,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虽然有一些较优秀的上市公司,但所占比例不多,而新上市公司问题仍然严重,如存在包装上市问题,另外部分上市公司融资后项目突然出现变更现象,这是目前证券市场中较为敏感与执法不严的具体表现。 (三)投资者队伍有所改善 目前从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队伍来看,由于众多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加之QFII机构和券商队伍的扩大,与前些年中小投资者占多数的构成相比已有明显的改善,机构投资者正以不同的投资方式与理念影响着市场。但散户所占比率依旧过高,是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

健全行政决策机制 提高行政决策质量

健全行政决策机制提高行政决策质量 2010年以来,江北区法制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县市依法行政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了以政府为主体,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区政府及所属部门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我们在完善政府行政决策机制方面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建立学法制度,提升决策水平。 一是建立了区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区领导集中学习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基本理论和经济、土地、城管、规划、安监、卫生等方面最新的法律、法规、规章,学法中坚持做到学法内容与政府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学法内容与本职岗位相结合、会上集体学习、交流与会后分散自学相结合。在年中和年末的区政府扩大会议上,还邀请了专家学者以法律讲座的形式,着重就《宁波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浙江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等涉及社会经济全局的法律法规,对区领导和全区各部门一把手实行了集中辅导,增强了决策者的法律意识,提升了依法决策水平,夯实了依法民主科学决策的基础。二是加大了法制干部学法力度。积极派员参加各类培训、会议,不定期开展部门法制讲座、召开各行政执法部门分管领导、法制科长、法制员的培训会议,采用“上挂”形式,选调部分街道(镇)法制员到法制办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实践轮训,组织主要行政执法部门赴先进地区学习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先进经验等等,提高全区法制干部正确适用法律、依法行政的能力,保障政府部门行政决策质量。 二、完善决策程序,推进科学决策。 我区在进行重大行政决策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决策程序,努力做到决策的科学性。一是调查研究。实行行政决策研究论证制,各部门提请区政府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建议,事前做好基础性、战略性研究。决策前,深入基层、企业和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专业性强、情况复杂、影响深远的社会经济问题,还经过专家学者或专门机构进行论证评估或法律分析。二是征求意见。实行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在确定每年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举措时,均通过召开专家咨询委员会、领导专题调研、街道部门座谈听取意见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在确定实事工程时,都向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区(村)代表等社会各界通过座谈等形式征求意见,并在有线电视、报纸上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后再进入政府决策程序。三是听证。实行重大决策事项听证制,对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

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 行政决策体制的涵义 行政决策体制是指行政决策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定决策的有关制度。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特点 当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化的大生产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行政决策的理论、程序、方法都有很大变化;现代行政决策的机构和人员及其相互关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行政决策体制呈现出了很多新的特点: (一)行政决策体制已成为各级政府发挥行政职能不可缺少的组织系统。 (二)行政决策体制中各组织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明确化。 (三)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运行不断向科学化、技术化发展。 (四)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呈现决策事务量增大,人员增多的趋势。 1.行政决策中枢系统 中枢系统也称“行政决策中心”、“政府首脑机关”。它是领导和组织整个决策活动,并从事最后方案选择的领导集团。其重要任务是“断”。在我国,当前党政职能尚未分开的情况下,其构成为:由党的领导机关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确定目标;由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制定法律、法规,作出决议、决定;由政府行政机关设计、初选方案,提出议案并负责执行。这三者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是一个严整的有机配合的领导核心。 2.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行政决策信息系统是指为行政决策中枢系统收集、加工整理并传输全面、及时、准确、实用信息的服务机构,由行政决策的信息处理成员、电子计算机及其他传输工具组成的人—机系统。被称为“神经系统”。 3.行政决策咨询系统 行政决策咨询系统是指由研究咨询人员组成的官方和非官方专门从事研究咨询活动的组织体系。它一般具有合理的智力结构,能够提供有见地的决策方案或者优选意见。在国外被称为“智囊团”、“思想库”、“脑库”等。 4.行政决策审批控制系统 行政决策审批控制是指对行政决策和执行的情况进行监控,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之上或之外的有权机构,依法进行有效的审批控制的组织体系。当前我国具有综合性监控职能的组织系统主要有: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摘要:市场的表现是远不如过去10年的上升走势,其中的原因可谓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则是,目前证券市场的特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反过来促使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式的调整。现在的投资者,正处在逐步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并探求新的、有效的投资盈利模式过程中。证券市场是通过有效的竞争买卖证券的场所,是证券交易所体现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证券市场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字:证券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制度债券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我国证券市场却产生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是市场经济的早产儿,一开始就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在政府统一监管的前提下,行政手段的过度使用,加上对证券的严格管制使得证券行业基本脱离经营体系,企业融资渠道缺失。而金融开放的现实才凸显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弱小及其难以抵挡外来的压力和竞争的状态。 1、证券市场规模过小。以股票市场为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总体规模看,与国外还有相当大差距,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8%左右,发达国家的比例则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国目前股市投资者为3 300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7%。另外,从股市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看,世界平均为30%左右,美、日、英等国均在80%以上,而我国为24.2%,况且在总市值中还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如果扣除这一部分,我国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见,我国股市规模较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国扩大股市规模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资本市场主体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而目前我国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约束无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主体地位残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主体残缺还表现在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相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其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由于机构投资者是专业性金融中介机构,其投资活动具有投资量大、交易费用低、交易风险小的特点,很受大众投资者的欢迎。如美国,每4户人家就有1户向投资基金投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性投资者发展滞后,这使得仅靠若干家大机构和数以万计的小股民散户所支撑的股市投机盛行,股价暴涨暴跌难以避免,阻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3、市场分割,整体性差。首先,一级市场的发行仍然按地区分配额度,限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债券地区性发行市场也是按省分派额度(企业债券发行)和按银行分支机构分派额度(政府债券发行)。至于二级市场分割则更为明显,把股票市场划分为A股、B 股和H股,构成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使在A股中,国家股流通与转让只限于极少部分,而且A股不允许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交叉挂牌,限制了全国性市场的发展。在股票市场中呈现出A股与B股、H股分割;个人股、内部社会个人股与内部职工股分割,个人股市场与法人股市场分割。如此繁杂的分割,不但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 4、市场中介机构不完善。证券中介机构从广义上讲就是在证券市场上为参与各方提供服务的机构。我国目前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法律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行政决策的法律机制 中国网| 时间:2006-08-02 09:44:16 | 文章来源:法治政府网 作者:海坤兵 容摘要 建立健全科学行政决策机制是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明确的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为了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应当针对当前行政决策机制改革探索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深化对建立健全科学行政决策机制的理论认识,并以正确的理论认识指导行政决策实践,最终建立健全保证科学行政决策的法律机制。 关键词 行政决策科学法律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行政决策机制是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明确的建 设法治政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目前已经建立和正在探索过程中的行政决策机制适时总结经验,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理性思考,从理论高度深化认识,从而指导行政决策实践,使之充分体现科学化、化和法治化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科学行政决策机制首先必须深化理论认识行政决策是指行政机关作出重要、 重大决定的行为。[1]在我国,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宪法、法律,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做出的处理国家公共事务的决定,具体来说,行政决策将形成政府的方针、政策、规定、规划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以及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针对特定对象、特定事件、特定问题所作出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决定。行政决策通常具有针对性、目标性、裁量性、优化性、可实施性等特点,[2]行政决策是国家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首要环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决定行政管理活动的成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3]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化。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化。[4]这些高屋建瓴的意见是指导我们建立行政决策机制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落实十六大报告的重要文件将“科学化、化、规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作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之一,并进而提出“建立健全科学行政决策机制”的具体任务,足以说明行政决策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中的重要作用。历史经验教训反复昭示,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是源头上的失误,一般而言,它比执行失误具有更大的危害性。[5]行政机关由于其权力行使的广泛性,使得行政决策成

第五章 公共行政决策

第五章公共行政决策 一、选择题 1.20世纪初()提出"组织决策"这一概念。 A.巴纳德B.威尔逊 C.泰勒D.甘特 2.公共行政决策是政府所采用的最普遍的()手段。 A.法律手段B.公共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D.暴力手段 3.公共行政决策性质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A.决策对象是公共问题B.决策主体具有公共性 C.决策目的具有公共性D.决策技术的科学性 4.公共行政决策的特征有() A.决策性质的公共性B.决策主体的法定性 C.决策程序的合法性D.决策结果表达式的多样性 5.按照决策的影响范围来划分,公共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战略决策B.策略决策 C.程序化决策D.非程序化决策 6.按照决策主体在公共权力部门中的地位划分,公共行政决策可以分为()A.战略决策B.高层决策 C.中层决策D.基层决策

7.按照决策问题的性质来划分,公共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确定型决策B.风险型决策 C.非确定型决策D.理性决策 8.公共行政决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A.情报活动阶段B.设计活动阶段 C.抉择活动阶段D.审查活动阶段 9.公共行政决策信息系统是为公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和咨询系统()信息的组织机构形式。 A.收集B.加工 C.传输D.储存 10.所谓决策咨询系统,主要指决策的()。 A.主体B.对象 C.中枢系统D.智囊团 二、判断题 1.决策及其执行是人们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2.公共行政决策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决策主体众多。() 3.按照决策主体的人数和决策权力分配的情况,可以将决策分为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4.赫伯特·西蒙在批判传统全面决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渐进决策理论。() 5.公共行政决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设计活动阶段。() 6.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审查活动是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的行为。() 7.公共行政决策信息系统主要有收集、加工、储存、传输这四个方面的功能。() 8.公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是广义的公共行政决策体制。() 9.公共行政决策体制在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整个公共行政决策过程都在它的宏观领导和统筹安排下进行的。()

2020年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现状

2020年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证券公司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银行、信托下属的证券网点。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标志着新中 国集中交易的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二十多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 革和市场经济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制度不断健全、体系不断完善、 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我国证券公司也经历了不断规范和发展壮大的历程。 内容选自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证券经营机构行 业投资趋势调查及盈利空间预测分析报告》 由于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初期证券市场不够成熟、证券公司经营不够规范,特别是2001年以后股市持续低迷,2002-2005年证券业连 续四年亏损,行业风险集中暴露,证券公司遇到了严重的经营困难。2004年开始,按照国务院部署,中国证监会对证券公司实施了三年 的综合治理,关闭、重组了一批高风险公司,化解了行业历史遗留 风险,推动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进一步完善,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和 风险控制能力显著增强,规范运作水平明显提高,证券业由此步入 规范发展轨道。 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证券 公司120家,其中上市证券公司22家、合资证券公司11家;根据交 易所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共有证券营业部7,199家。2014年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中,共有38家证券公司获得A类评级, 其中,AA级公司20家,A级公司18家;52家证券公司获得B类评级,其中BBB级公司20家,BB级公司19家,B级公司13家;6家 证券公司获得C类评级。 同时,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底,证券公司总资产 为4.09万亿元,净资产为9,205.19亿元,净资本为6,791.60亿元。2014年度,证券业营业收入2,602.84亿元,净利润965.54亿元。

完善行政决策程序的几点思考

完善行政决策程序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避免行政决策失误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损失,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完善行政决策程序是非常必要的。 一、完善行政决策程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 行政决策程序是指按照规则化的步骤、方式、时限等要求,行政决策主体在有行政相对人参与的情况下,为了履行政府职能,在其权限范围内,就某一公共事项如何处理做出决定的过程。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方式和首要环节,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行政决策权是行政权力的核心,行政决策权的行使对整个行政管理活动起决定性作用。行政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一个部门、地区乃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而行政决策程序是决定行政决策正确与否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和“完善行政决策程序”。2008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要求“完善市县政府

行政决策机制”,要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听证、合法性审查、集体决定、实施情况后评价制度。所以,完善行政决策程序,提高行政决策的质量和水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保护人权,实现社会公正与效率,保障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当前行政决策程序方面存在的不足 行政决策程序是约束决策主体行为随意性的重要手段。但在行政管理实践中,行政决策程序不完善,决策机制不健全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频频导致决策失误,给政府造成损失,甚至侵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分析我国行政决策程序方面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收集处理机制不完善。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对决策正确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门在重大决策上的失误大多都与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准确有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工作制度不规范。信息工作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甚至受到人为阻碍,导致决策信息收集不及时、不准确;有些官员甚至为了所谓政绩发布虚假信息,导致信息片面和失真。二是信息机构及其人员总量不足。我国政府的专业性信息机构主要有政府内设的统计机构、信息中心、政策研究机构等,为中央政府服务的信息机构较多, 为地方政府决策服务的信

行政决策

名词解释 1、行政效率是指在保证政府活动目标方向正确,并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的前提下,行政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 2、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3、决策树法又叫你概率分析决策法,他是运用树状图形来分析和选择决策方案的一种决策方法。 4、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政策执行机关及其执行者为完成一定政策任务,达到一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 5、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指定新政策的依据。 6、决策者是指按法定程序和授予而拥有行政决策权的行政行为主体。 7、行政程序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前后衔接的步骤、顺序、时间、方式和制度等的总称。 8、思想诱导手段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它通过运用非强制性手段,诱导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自愿地去贯彻执行政策,而不从事与政策相违背的活动。 9、正式评估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估方案,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估者进行的评估。 10、行政法治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行政权力必须依据法律而获取与行使,不得恣意妄为的一种公共行政的普遍原则和社会控制方式。 11、决策对象是决策的客观实在物,这种客观实在物具有可变性,改变这种客观实在物就是决策的目的。 12、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部门在特定的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13、政策系统是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14、政策执行是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是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动态过程。 15、行政道德基本原则是行政道德准则体系中最高层次的道德准则,即各种准则的最基本的指导原则。 16、信息是行政决策的又一要素,是行政决策的动机、动力和条件,既是行政决策的起因,又是其根据,还是其择定的标准。 17、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行政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 18、利益普惠原则是指公共政策由其性质所决定的,其目的在于为全体公民谋取利益,而不是为少数人或特殊利益集团谋取利益。据此,每一个受法律保护的公民都有获得公共政策所带来利益的权利。 19、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20、遗憾决策法是按照最小后悔值准则(或曰遗憾值准则)来选择行动方案的一种决策方法。

行政决策考试题目及答案

行政决策考试题目及答案(A卷、B卷) 一、填空题(注:题目关键字词填空内容) 1、领导决策民主化的特征是(决策观念)(决策研究) 2、行政决策科学化的特征(决策思想科学化)(决策程序科学化) 3、古代行政决策的对象和内容(政治)(军事) 4、古代奴隶制、封建制的各国体制(君主制) 5、行政决策集团包括(年龄)(素质)(知识)(气质) 6、行政决策按所处客观条件和后果的确定程度不同(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 型决策) 7、优先决策方案步骤(筛选法)(归避法)(决策树法) 8、行政决策者个人素质结构包括(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 9、行政决策执行过程(计划制定)(协调控制) 10、行政决策控制实施经历(确定控制标准)(实施控制) 11、行政决策方案类型、3钟(积极方案)(应变方案)(临时方案) 12、决策者、国家行政体系中层次划分(高层决策者)(中层决策者)(基层决策者) 13、行政决策反馈条件类型(对问题和机会的反馈)(对目标的反馈)(对方案的反馈) 14、行政决策法律责任类型(违宪责任)(刑事责任) 15、现代行政决策创造思维表现形式(想象)(灵感) 16、可行性决策方案、研究、分析(经济上的可行性)(行政上的可行性) 17、决策问题结构分为(结构优良问题)(结构适中问题)(结构不良问题) 18、行政决策国际环境包括国际(社会环境条件)(自然环境) 19、依据法定程序、授予而拥有行政决策者要素(主体) 20、现代行政决策评估过程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束阶段) 21、决策议程将决策问题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 22、决策议程分为(系统议程)(政府议程) 23、行政决策抉择的任务,对各种备选方案(权衡)(比较) 24、决策议程模型分为(外在提出模型)(动员模型)(内在提出模型) 25、运筹博弈(人一机)(人一人) 26、行政决策拟定阶段、任务、针对决策问题依据(决策目标)设计实现目标 27、西蒙认为模式(协作)(决策) 28、行政决策评估5个(生产力标准)(效率标准) 29、系统工程在决策中的基本程序(系统分析)(系统决策) 30、决策问题、性质、领域(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 31、行政决策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精神文明环境) 32、现代行政决策、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择优原则) 二、名词解释 1、行政决策方案:就是一个或一组解决决策问题,实现决策目标的行动准则,它规定了实 现决策目标的步骤、途径、方法。 2、行政决策:指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面临要解决问题。从实际出发制定与选择行 动方案作出决定活动。 3、行政决策执行:指国家行政机关将决策中枢系统所输出的决策指令付诸实施,从而实现 行政决策目标的一种行为,也就是把决策由设想变为现实的过程。

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趋势

目录 第一篇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章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一、股票市场发展现状 二、基金市场发展现状 三、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四、证券经营机构的发展状况 第二章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趋势 一、理论创新酝酿重大突破 二、制度创新将全面推进 三、产品创新将系列化 四、市场组织结构的多元化与专业化趋势 五、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趋势 第二篇论2010年央行首次加息各方影响解读第一章央行年内首度加息对通胀压力影响 第二章各方专家解读央行首次加息 第三章加息如何影响股市 第四章加息后疯狂楼市面临重压

第一篇 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历经了十三年跨越式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反过来促进了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支持了一批国家重点企业的发展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从而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第一章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一. 股票市场 中国股票市场始于九十年代初,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自此中国的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迅速发展了十多年。截止2002年12月底,境内上市公司从1991年的14家增加到1224家,增长了87倍;市价总值从1992年的1048亿元增加到38329亿元,增长了近37倍;投资者开户数从1992年的217万户增加到6884万户,增长了近32倍;市价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3.93%增加到2000年的53.77%,2001年证券市场股价大幅度下跌,该比例下降为45%,到2002年末,该比例为37.43%,总市值在亚洲仅次于东京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从1991年至今,我国证券市场累计筹资8841.68亿元,其中A股发行筹资4650.25亿元人民币,B股发行筹资46.32亿美元,H股发行筹资204.33亿美元,A股配股筹资2109.2亿元,B股配股筹资3.27亿美元,其他筹资(可转换债券)104.5亿元。表1:股票市场基本概况年份GDP(亿元) 总市值占GDP比流通市值占GDP比上市公司数(个) 总股本(亿股) 1998 78345 24.90% 7.33% 851 2526.77 1999 82067 32.26% 10.01% 949 3088.95 2000 89442 53.77% 17.99% 1088 3791.7 2001 95933 45.37% 15.08% 1160 5218.01 2002 102398 37.43% 12.19% 1224 5875.46 图1:股票市场市值占GDP比表2:2002年股票市场的交易、发行情况(1-12 月) 2002年1-12月2001年1-12月同比增幅股市共筹资金额(亿元) 961.76 1199.21 -19.80% 股票成交额(亿元) 27990.46 38305.18 -26.93% 新增投资者开户数(万户)233.67 849.28 -72.49% 印花税(亿元) 111.95 291.44 -61.59% 发行A股家数(IPO)97 88 10.23% 发行H股家数16 9 77.78% A股配股家数22 126 -82.54% 在我国1200多家的上市公司中,按行业主要分布在机械、设备、仪表,石油、化学、橡胶、塑料,金属、非金属,批发和零售贸易,综合类等;按地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省市,其中以上海、深圳最多。表3: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情况总数机械、设备、仪表石油、化学、橡胶、塑料金属、非金属批发和零售贸易综合类医药、生物家数691 195 131 116 99 81 69 占比% 56.22 15.87 10.66 9.44 8.06 6.59 5.61 表4:上市公司地区分布情况总数上海深圳北京江苏山东广东四川(不含重庆)浙江湖北家数665 140 79 70 69 68 61 61 59 58 占比% 54.11 11.39 6.43 5.70 5.61 5.53 4.96 4.96 4.80 4.72 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依靠资金推动的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决定大盘的运行方向,目前资金面供应略大于需求。2002年12月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8.69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每

完善行政决策

完善行政决策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 民主化、规范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十七届二中全会又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规范行政决策行为,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意见要求推行行政决策公开,逐步扩大行政决策公开的领域和范围,推进行政决策过程和结果公开。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科学执政的重要内容;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必须完善行政决策制度。 一、目前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 行政决策是指行政组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依法处理政务所做出的决定,它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前提和依据。近年来,我国在健全和完善行政决策体制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行政决策失误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国家审计署最新审计报告,在10家查出问题的中央企业中,贪污受贿金额16亿元、

违规经营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20亿元,但是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却高达145亿元。目前我国行政决策问题表现为:一是民主渠道还不畅通。虽然建立了政府网站,但发布的信息少,更新的速度慢,时效性、针对性较差,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不能有效回应,形不成互动关系。党务、政务公开透明度还不高,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未能很好地落到实处,在重大事项决策方面的民主权利难以行使。 二是行政运行机制还不健全。目前,由于不少事权和决策权限没有界定清楚,一些政府部门集决策权和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导致错误决策得不到及时纠正,并滋生执法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合法化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三是决策主体还不明确。以往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行政管理中主要是靠人治,靠第一把手决策。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旧体制有了很大的变革。但是,在决策体制上仍然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偏向于领导层说了算。权力过分集中弊端很大,有的领导者往往在没有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就由个人拍板说了算,导致决策随意、决策失误。 四是信息机制的不完善。信息是决策的立足点,一切的决策制定都应有充分的信息作参考分析,信息也会直接决定决策的可行性。我国行政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有:信息发布会、信息库、会议与会谈等。虽然形式较多,但由于人浮于事,得到的信息不能充分的反映真实情况。信息在此过程中

行政学题

《导论》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3、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4、新公共行政学 二、简答题 1、行政学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怀特理论框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我国行政学研究的现状是怎样的? 三、论述题 1、新公共管理运行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章《行政概念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行政 2、管理主义的政治—行政关系观 3、宪政主义的政治—行政关系观 二、简答题 1、古代中西方的行政理念有何不同? 2、行政与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 3、行政管理与私营管理的区别是什么? 4、关于行政与私营管理的区别,宪政主义的观点是怎样的?

第二章《行政生态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生态 2、人造行政生态 3、宏观行政生态 4、微观行政生态 5、行政系统的经济生态子系统 6、经济力量 7、社会经济结构 8、经济体制 9、行政的政治生态 10、政治社会流动性及其发达程度 11、行政神话 12、行政功能文化 13、行政运行文化 14、行政公共关系文化 15、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行政生态的内涵? 2、行政生态的特征有哪些? 3、雷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理论提出的当今各国社会的三种存在形态是什么? 4、雷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理论提出的棱柱型行政模式是什么? 5、经济力量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6、社会经济结构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7、科技水平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8、政党组织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9、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10、中国现行政治生态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我国行政系统的影响是什么? 11、中国现行行政文化生态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现行经济生态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我国行政系统的影响。 第三章《行政功能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行政职能 2、行政功能 3、任务性行政功能 4、政治功能 5、经济功能 6、文化建设功能 7、社会管理功能 8、计划功能 9、决策功能 10、组织功能 11、协调功能 12、控制功能 二、简答题 1、行政功能与行政职能的关系是什么? 2、行政功能的特性有哪些? 3、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哪些? 4、法约尔对行政功能内容的描述是什么? 5、布坎南的行政功能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证券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恢复建设资本市场,1990年底,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开始运行,标志着资本市场的起步。十五年来,资本市场在“姓资姓社”的激烈争执中、在“可以试,试不好可以关”的厉练中艰难迈步、逐步前行,目前已经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不断显现,已经成为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化经济体制的重要标志。和其它成熟的国际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异常迅速的,同时,不可否认存在着许多问题。 关键词:证券市场、问题、趋势 我国资本市场在短短十几年,达到了许多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实现的规模,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虽然中国证券市场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其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与结构性矛盾仍非常突出。同时也成为市场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表现在市场上就决定性的左右着市场的起伏。目前管理层将市场定位于“新兴加转轨”,新兴代表着中国证券市场从国际成熟市场的大视线来看,为新兴发展的市场,不成熟及过程中的问题不可避免会出现较多;转轨则意味着市场成熟化要求市场向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市场现状 1.证券市场规模过小 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西方工业化国家多在百分比的3位数以上,我国则长期处在1位数以内。按照世界交易所联盟公布的总市值数据,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排名连续下滑。截至2004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居第20位,深圳证券交易所则居第26位。沪深证券交易所加起来的总市值,仅仅略微超过韩国的证券交易所,而只相当于排名第一的纽约交易所的3 52%。此外,东京、纳斯达克、伦敦、欧洲证券交易所的总市值,分别是沪深证券交易所总和的7.96倍、7.90倍、6.30倍、5.46倍。由于2005年基本没有多少上市公司进行首发及再融资,相信沪深证券交易所2005年年底时的排名肯定是呈继续下降的趋势。据全球知名数据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