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主要内容

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公共决策体制类型

现代行政决策方式

我国公共决策体制

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的总和。其构成要素:决策权力、决策程序、决策规则和方式。

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为公共决策职能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和制度保证。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根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不同:

纵向结构:各级决策组织之间构成的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从关系。层级越高,权限越大,法律效率越大。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关系。发展趋势是纵向分权。

横向结构:同级政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与协作关系。主要有指挥、参谋、执行、监督等部门。发展趋势是横向决策、执行相对分离。

三、公共决策权力

1、决策权力及其种类

决策权力是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他人的控制力、制约力和影响力,是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决策权力使用的手段:说服、威胁、交换、使用权威。

决策权力的运行和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决策权力角逐的中心问题是利益(物质、意识形态),利益是权力的原动力。

2、利益影响着公共权力的各个层次,在决策权力中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公共决策权力的产生和维护以利益关系为基础;

其次,公共决策权力的运行实质上就是各种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

最后,公共决策体制因利益关系的改变而变化。

3、决策权力可以分为正式的决策权力和非正式的决策权力。

4、中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制度是公共决策体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高决策权力的归属,最高决策权意味着权威和服从,构成了决策体制的基本框架。

1)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其分配和运作因体制差异而形式各异,议会、政府、总统等在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实质权力。

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突出体现在拥有非正式的或非权威的决策权力的政党上,其宪法没有赋予政党甚至执政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合法权力,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党更多的是作为各种特定利益的经纪人而非倡导者存在。

2)我国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和运作

执政党处在国家权力体系的最高层次,掌握最高领导权、决策权。

在遵从党的意志下,政府治理社会,行使行政权力;人大制定法律和监督政府,行使立法权力;司法机关监督人民和政府,行使司法权力。

第二节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一、公共决策体制的分类

按照掌握最高决策权力的人数划分为: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按照决策权力使用的特点划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

二、历史上出现的基本决策类型

三、几种典型的决策体制

1、议会制

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议会制。

总统议会制;内阁议会制;委员会议会制

2、独裁制

宗教领袖独裁制;君主亲政制(阿曼);军人独裁制

3、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三节现代公共决策方式

公共决策方式就是决策的路径依赖,即投票规则。

一、投票规则

1、全体一致规则

特征:一票否决;帕累托最优。

缺点:决策成本过高;鼓励“策略”行为(讨价还价和弃权)。

2、过半数规则

特征:决策效率高;少数服从多数。

缺点:多数剥削少数;决策结果未必可靠;投票悖论。

二、投票规则中的悖论:

1、投票悖论、孔多塞悖论:

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即,在多数票规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而是在各种选择中循环。这种现象被称作投票悖论或孔多塞悖论。

2、阿罗悖论、阿罗不可能定律:

阿罗认为,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为成社会偏好。这个结论后来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le theorem),又称作“阿罗悖论”(Arrow Paradox)。

阿罗认为民主决策方式必须满足下列五个条件;

条件1、选择的非限制性。即在进行集体选择时,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的组合都应被考虑进去;

条件2、集体选择的非反常性。即集体选择的一致性、不偏不倚地反映个人选择;

条件3、不相关方案的独立性。即选择应限制在独立于其他方案的某一套方案中;

条件4、公民的至上性。即集体决策不能局限于精英决策;

条件5、非独裁性。即个人和团体都不能将他们的偏好强加于他人,

从而决定集体决策的结果。

三、过半数规则的变异形式

过半数规则:选出得到超过半数票的第一位候选人。

占多数规则:选出得到票数最多的一位候选人。

孔多塞标准(Conderct criterion):选出在运用过半数规则的成对比较选择中击败所有人的候选人。

博尔达计数(Borda rule):按照投票者的偏好秩序的排序来给M个提案中的每一个打分,分值从1到M,即被投票者列为第一位的提案得到M分,列第二名的提案得M-1分,被投票者地位在最后一位的提案得1分。把所有投票者的每个提案的分数分别加起来,宣布得最高分的提案为获胜者。

淘汰投票(exhaustive voting):要求每一个投票者标明在M个候选人组成的名单中他认为最差的候选人,把被最多投票者认为最差的候选人从名单上删掉,再要求每个投票者标明在剩下的候选人组成的名单中他认为最差的候选人,从名单中删掉。重复这个过程直至只剩下一个候选人,这个候选人便是获胜者。

赞成投票(approval voting):在由M组成的候选人名单中,每个投票者的对所有他赞同的候选人投一票,得票数最多的候选人为获胜者。

四、决策方式的改进

公共选择学者论投票方式的改进

(1)需求显示过程(demand-revealing process)

(2)投否决票(voting by veto)

(3)加权投票

第四节我国公共决策体制

一、当前我国公共政策的背景分析

经济活动市场化政治活动民主化

文化价值多元化外部环境全球化

社会发展信息化社会主体知识化

社会组织扁平化政策信息公开化

民主参与大众化人与自然和谐化

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二、我国公共决策体制的基本内涵

1、权力配置:人民代表大会制——宪政结构和党政结构

2、决策方式:民主集中制

三、我国公共决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公共决策系统及机构方面存在缺陷。

其次,公共决策还未实现从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的根本性转变。

再次,政策科学理论研究滞后于决策实践

最后,政策研究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四、推进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具体路径

1、更新思想观念是前提

就科学化而言,要树立专家咨询观念,采用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方法技术、建立合理的决策体制等;就民主化而言,要树立民主集中制观念,集体决策观念,决策监督等观念;就法制化而言,要树立有法可

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理念。

2、完善公共决策体制是根本

1)针对当前我国决策中枢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将决策主体要职责分开,明确政党系统、人大、和各自的决策权限、职责、范围,使各决策主体的决策权界限明晰,减少侵权渎职行为;二是要健全各级政府决策会议制度,并使其与行政首长负责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兼顾公平和效率;三是建立行政决策责任制,健全相应的奖惩制度。

2)针对当前我国决策信息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网络系统尚不健全,覆盖面也比较狭窄,一般信息过多过滥,使用信息偏少,时效性差等),一是要大力扶持信息产业、兴建一批全国性、地区性的信息库,信息研究中心。规范操作规程,健全工作制度,形成一个快捷、高效、灵敏的信息运作机制和一个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信息网络系统;二是要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加对信息价值辨识的能力和整和能力;三是要加大对信息设施投资力度,搞好“硬件”建设。

3)针对当前我国决策咨询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要完善体制内政策研究组织,从法律上保障其应有地位,要在法律和制度上明确赋予其独立地位,从经费、人事、行政隶属关系等方面,使其能按决策科学内在规律,客观公正的研究政策问题,提供咨询、建议;二是要加强体制外的政策研究组织发展,使其作为一种民主参与力量,在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与体制内的政策研究组织相辅相成,产生正向合力,形成强大的决策参谋后盾;三是政府应借鉴国外建立脑库、思想库的做法,成立顾问机构,聘请社会各界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担任政府顾问,帮助解决行政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四是谋与断相对分离,决策者要正确处理与智囊人员的关系,既要发扬民主、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让其畅所欲言,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气氛,又要博采众长,善于决断拍板。

3、扩大民主参与是基础

1)决策者必须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依据。2)决策者要有民主的品质,使民主决策成为其行为的内在规范和素养。3)决策中枢要实行民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4)决策过程要要充分实行民主。

4、提高决策者的素质是关键

1)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2)养成求实的工作态度。

3)培育科学的创新精神。

4)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5.健全法制规范是保证

1)依法确立决策权力的合理结构和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

2)强化决策的法律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决策者的责任制。

3)健全民主机制,规定政策参与者的资格权力和义务。

4)增强全民法制意识。

思考题

1、什么是公共决策体制,其构成要素是什么?

2、论述我国公共决策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主要内容 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公共决策体制类型 现代行政决策方式 我国公共决策体制 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的总和。其构成要素:决策权力、决策程序、决策规则和方式。 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为公共决策职能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和制度保证。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根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不同: 纵向结构:各级决策组织之间构成的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从关系。层级越高,权限越大,法律效率越大。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关系。发展趋势是纵向分权。 横向结构:同级政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与协作关系。主要有指挥、参谋、执行、监督等部门。发展趋势是横向决策、执行相对分离。 三、公共决策权力 1、决策权力及其种类

决策权力是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他人的控制力、制约力和影响力,是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决策权力使用的手段:说服、威胁、交换、使用权威。 决策权力的运行和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决策权力角逐的中心问题是利益(物质、意识形态),利益是权力的原动力。 2、利益影响着公共权力的各个层次,在决策权力中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公共决策权力的产生和维护以利益关系为基础; 其次,公共决策权力的运行实质上就是各种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 最后,公共决策体制因利益关系的改变而变化。 3、决策权力可以分为正式的决策权力和非正式的决策权力。 4、中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制度是公共决策体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高决策权力的归属,最高决策权意味着权威和服从,构成了决策体制的基本框架。 1)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其分配和运作因体制差异而形式各异,议会、政府、总统等在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实质权力。 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突出体现在拥有非正式的或非权威的决策权力的政党上,其宪法没有赋予政党甚至执政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合法权力,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党更多的是作为各种特定利益的经纪人而非倡导者存在。 2)我国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和运作 执政党处在国家权力体系的最高层次,掌握最高领导权、决策权。

公共决策的公共性与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的公共性与公民参与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日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要受到公共决策体制、决策渠道、决策法制、决策意识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制约因素,扩大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从而促进公共决策的有效执行。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决策者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并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合理化而进行的决策活动。其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社会价值的重新分配、有效分配、合理分配、公平分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公民个人或公民团体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参与公共事务、影响和推动包括政治系统中的各种决策的活动和行为。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是党对“推动什么样的政治参与,怎样推动政治参与”这一时代命题的科学回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从某种义上讲,对切身利益的密切关注是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最直接的动因。然而,在现实中,公众参与公共决策不是仅有参与的愿望和要求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政治制度,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须积极寻求对策设计,化解制约因素,以扩大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 一、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已日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不断扩大和完善公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于推进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一)公民参与有助于公共决策的发现和确认公共决策过程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是决策问题的发现和确认,在这一过程中,公民的广泛参与是实现决策最关键的因素。保证获取政策问题确认时所必需的充分、准确的信息。社会公众参与可以改善大多数决策者只能了解到数量有限的信息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传递过程中被“改变”的情况。具体有两方面的表现:(1)社会公众直接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最了解情况,传达的信息最全面、最真实;(2)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直接与决策者交流,从而为政府或决策者提取信息提供了一条捷径。某一社会问题要成为政策问题,首先得进入公众议程,而后进入正式议程,最后才形成政策问题。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将进入公众议程的社会问题尽快提交政府使之成为正式议程,这是政策问题确认的关键。在公众广泛意见之后政府达成的有效协议能够更有效的适应公共政策制定的需要,从而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二)公民参与决策过程有助于推动政策的顺利执行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对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社会公众参与扩大了决策资源的提取范围,增强了政治体系的利益整合功能,因此公共政策能够反映最大多数人的意志,能更好地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从而增加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从社会心理方面来说,公众参与决策满足了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心理需要,增强了他们的政治功效感、影响感和尊严感等。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可以使公共政策更易于被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同。这种认同感进而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减少政府推进政策执行的成本投入。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对于提高政策执行效力,也是功不可没。公众参与使社会公众对政策合法性确认不疑,对政府的信任感大大提高,从而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推动政策的执行,大大提高了政策的执行效力。(三)公民参与有利于实现决策体系的合法性基础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是政治统治依据的传统或公认的准则,而得到人民的同意和支持。在一定意义上,公众参与是以公众对现存政策体系合法性的基本认同为前提的,本质上就是公众通过合法的参与途径向决策体系表达自身利益要求以影响政策体系的公共政策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公众已经在一定意义上直接或间接地同意和认可了政策体系的权威,并且直接显示出了公众的政策倾向,而这种政策倾向则是政策体系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显然,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就没有公众对政策体系及其政策方案的同意与认可,合法的政策体系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是政策体系合法性的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确认了公众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性,增强了公众的利益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增强对政策体系的认同感,增强政策体系权威的合法性。二、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阻碍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也积极推动公民在公共决策参与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对公共决策的参与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很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公民参与体制保证不健全 公民的有效参与公共决策需要具体参与制度和程序的保障,只有在制度和程序上同时有保证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有效进行。中国虽然已经有自己的一套政治参与制度,但是公民参与方面的制度

公共政策复习(2)

公共政策:就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通过论辩、竞争、合作等途径,以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1)谁来制定公共政策(主体); (2)对什么领域来进行规制(客体); (3)目的何为(价值取向);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公共政策就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3、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基础是不断的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 三、政策的分类 1. 分配性的、调节的、自我调节性的和再分配性的政策 2. 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3. 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 2、公共性; 3、价值性; 4、前瞻性; 5、层次性; 6、动态性; (一)常态社会下的公共政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 3、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政府公共政策所体现的分配原则主要有三种:一是为追求效率而鼓励扩大差别;二是为消灭差别而牺牲效率;三是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二)转型社会中的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 1、公共政策的稳定功能 2、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功能 3、公共政策促进社会革新功能 政策系统的划分: 一、信息子系统 二、咨询子系统 三、决断子系统 四、执行子系统 五、监控子系统 第二章 社会问题: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或至少令一部分人感到不满的状态。 2、社会问题认定过程中的价值标准 (1)社会福利(2)效率(3)公平 3.社会问题的四要素 (1)它们对个人或社会造成物质或精神损害。 (2).它们触犯了社会里一些权力集团的价值观或准则。 (3).它们持续时间很长。 (4).由于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会作出不同评判,对它们的解决方案也往往多种多样,因而在如何解决问题上也难以达成一致。

第五章 公共行政决策

第五章公共行政决策 一、选择题 1.20世纪初()提出"组织决策"这一概念。 A.巴纳德B.威尔逊 C.泰勒D.甘特 2.公共行政决策是政府所采用的最普遍的()手段。 A.法律手段B.公共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D.暴力手段 3.公共行政决策性质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A.决策对象是公共问题B.决策主体具有公共性 C.决策目的具有公共性D.决策技术的科学性 4.公共行政决策的特征有() A.决策性质的公共性B.决策主体的法定性 C.决策程序的合法性D.决策结果表达式的多样性 5.按照决策的影响范围来划分,公共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战略决策B.策略决策 C.程序化决策D.非程序化决策 6.按照决策主体在公共权力部门中的地位划分,公共行政决策可以分为()A.战略决策B.高层决策 C.中层决策D.基层决策

7.按照决策问题的性质来划分,公共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确定型决策B.风险型决策 C.非确定型决策D.理性决策 8.公共行政决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A.情报活动阶段B.设计活动阶段 C.抉择活动阶段D.审查活动阶段 9.公共行政决策信息系统是为公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和咨询系统()信息的组织机构形式。 A.收集B.加工 C.传输D.储存 10.所谓决策咨询系统,主要指决策的()。 A.主体B.对象 C.中枢系统D.智囊团 二、判断题 1.决策及其执行是人们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2.公共行政决策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决策主体众多。() 3.按照决策主体的人数和决策权力分配的情况,可以将决策分为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4.赫伯特·西蒙在批判传统全面决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渐进决策理论。() 5.公共行政决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设计活动阶段。() 6.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审查活动是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的行为。() 7.公共行政决策信息系统主要有收集、加工、储存、传输这四个方面的功能。() 8.公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是广义的公共行政决策体制。() 9.公共行政决策体制在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整个公共行政决策过程都在它的宏观领导和统筹安排下进行的。()

行政学题

《导论》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3、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4、新公共行政学 二、简答题 1、行政学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怀特理论框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我国行政学研究的现状是怎样的? 三、论述题 1、新公共管理运行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章《行政概念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行政 2、管理主义的政治—行政关系观 3、宪政主义的政治—行政关系观 二、简答题 1、古代中西方的行政理念有何不同? 2、行政与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 3、行政管理与私营管理的区别是什么? 4、关于行政与私营管理的区别,宪政主义的观点是怎样的?

第二章《行政生态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生态 2、人造行政生态 3、宏观行政生态 4、微观行政生态 5、行政系统的经济生态子系统 6、经济力量 7、社会经济结构 8、经济体制 9、行政的政治生态 10、政治社会流动性及其发达程度 11、行政神话 12、行政功能文化 13、行政运行文化 14、行政公共关系文化 15、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行政生态的内涵? 2、行政生态的特征有哪些? 3、雷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理论提出的当今各国社会的三种存在形态是什么? 4、雷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理论提出的棱柱型行政模式是什么? 5、经济力量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6、社会经济结构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7、科技水平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8、政党组织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9、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10、中国现行政治生态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我国行政系统的影响是什么? 11、中国现行行政文化生态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现行经济生态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我国行政系统的影响。 第三章《行政功能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行政职能 2、行政功能 3、任务性行政功能 4、政治功能 5、经济功能 6、文化建设功能 7、社会管理功能 8、计划功能 9、决策功能 10、组织功能 11、协调功能 12、控制功能 二、简答题 1、行政功能与行政职能的关系是什么? 2、行政功能的特性有哪些? 3、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哪些? 4、法约尔对行政功能内容的描述是什么? 5、布坎南的行政功能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公共决策(八)

公共决策(八) (总分:143.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10.00) 1.辅助决策的参谋人员必须相对独立地研究分析问题,不偏不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对问题的分析和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为决策者所左右。这是强调参谋子系统的( )。 (分数:1.00) A.科学性 B.集体性 C.相对独立性√ D.动态性 解析:相对独立性是指参谋人员必须相对独立地研究和分析问题,不偏不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对问题的分析和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不能为决策者所左右。 2.美国的行政决策体制属于( )。 (分数:1.00) A.独裁制 B.议会—总统制√ C.议会—内阁制 D.议会—委员会制 解析:荚国实行的是议会—总统制。 3.伊朗政府和议会活动的依据是“真主的法律”,从行政决策体制的类型来看,这是一种( )决策体制。 (分数:1.00) A.宗教领袖型√ B.君主亲政型 C.军人独裁型 D.议会—总统制 解析:伊朗实行的是宗教领袖型决策体制。 4.实行议会一内阁制行政决策体制的国家是( )。 (分数:1.00) A.美国 B.法国 C.韩国 D.英国√ 解析:美国实行的是议会—总统制,英国实行的是议会—内阁制。 5.人民代表大会制属于( )决策体制。 (分数:1.00) A.首长负责制 B.民主集中制√

C.议会制 D.委员会制 解析:民主集中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决策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民主集中制决策体制的一种。 6.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决策体制是( )。 (分数:1.00) A.政治协商会议制 B.专家咨询参谋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 D.行政首长负责制 解析: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不是领导关系,而是法律监督关系、选举指导和工作联系关系。 7.在政策方案优选时,要为决策者提供经过一系列定性、定量分析论证的初步方案的是( )。 (分数:1.00) A.决断子系统 B.信息子系统 C.参谋子系统√ D.监控子系统 解析:参谋子系统的职能就是为决断子系统提供备选方案。 8.属于“虚位”国家元首的是( )。 (分数:1.00) A.美国总统 B.日本天皇√ C.英国首相 D.德国总理 解析:议会—内阁制的国家元首是“虚位”。 9.( )是政策制定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制定的全过程,对公共政策的实施进行跟踪反馈分析。 (分数:1.00) A.决断子系统√ B.信息子系统 C.参谋子系统 D.监控子系统 解析:决断子系统是政策制定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制定的全过程,对公共政策的实施进行跟踪反馈分析。 10.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行政决策体制的类型属于( )。 (分数:1.00) A.军人独裁型 B.宗教领袖型 C.议会制 D.君主亲政型√

土地行政管理各章节内容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土地行政管理在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土地行政管理理论也充分体现了土地资源管理这一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属性。本书从行政管理学和土地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土地行政管理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共分四个部分:一是土地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二是土地行政管理的运行规律,三是土地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四是土地行政法规。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土地行政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土地行政管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土地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体系 第二章土地行政管理体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部分国家或地区土地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节中国土地行政体制 第三章土地行政决策 第一节土地行政决策概述 第二节土地行政决策体制 第三节土地行政决策方法 第四章土地行政执行 第一节土地行政执行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土地行政执行的过程与原则 第三节土地行政执行的手段及方式 第四节土地行政执行的权力保障以及对权力的控制 第五章土地行政效率 第一节土地行政效率的涵义 第二节土地行政效率的测定

第三节提高土地行政效率的途径第六章地权行政管理 第一节地权行政管理及其意义 第二节国有地权行政管理 第三节集体所有地权行政管理 第四节土地征用 第五节外商投资企业用地产权管理第七章地籍行政 第一节地籍与地籍行政 第二节土地调查 第三节土地登记 第四节土地统计 第五节地籍档案管理 第八章地用行政管理 第一节地用行政管理概论 第二节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第四节土地用途管制 第五节土地管理 第九章地价行政管理 第一节土地价格行政概述 第二节土地市场交易价格行政 第三节土地价格评估行政 第十章地税行政管理 第一节地税行政管理概述 第二节我国现行的地税管理制度第三节我国土地税制改革 第十一章土地行政法规 第一节土地行政法概述 第二节土地行政执法

第五章 行政决策与执行

第五章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协调与监督 第一节行政决策 一、行政决策的涵义和类型 (一)行政决策的涵义 所谓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行使政府职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依法拟定并抉择;方案的过程,它是行政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各项运行职能的基础。决策与"抉择"不同,前者有"多个系统参加,后者是由享有法定权限的行政首长所做的,二者不可混同。(二)行政决策的类型 1·按照决策方法的先进程度:传统决策(经验决策)和现代决策(科学决策)。经验决策是指全凭领导者的主观经验和判断来做决定;科学决策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科学原则和程序,来分析事物,作出决定。 2·按照程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和有无先例可循: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频率或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是指为解决不经常出现的非例行的新问题所进行的决策。 3·依据决策条件和可靠程度不同: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稳定条件下的决策。风险型决策是末来自然状态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不确定型决策指决策方案面临多种自然状态,而决策者难以确定其出现的概率,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决策。这是不稳定条件下的决策。 二、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的架构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是以行政决策中枢系统为核心,行政信息系统、行政咨询系统。行政决策审批系统为辅助,既密切合作又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整体。 (一)行政决策中枢系统 也称“行政决策中心”或“政府首脑机关”。它是确定行政决策目标,领导和组织整个决策活动,进行方案抉择,并承担全部决策责任的领导集团。其任务主要是“断”。 (二)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指为行政决策中枢系统收集、加工、整理并传输全面、及时、准确、适用信息的信息服务机构,它是由行政决策的信息处理成员、电子计算机及其他传输工具组成的人一机系统。它在行政决策组织体系中属"神经系统"。 (三)行政决策咨询系统 也称“思想库”、“智囊团”、“脑库”等。它是由研究咨询人员组成的官方或非官方专门从事智力开发,协助决策中枢系统进行正确决策的辅助性机构。其任务主要是“断”。 (四)行政决策审批控制系统 这是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之上或之外的有权机构组成的,依法对行政决策的有效性进行审批控制的组织体系。当前我国行政决策审批控制系统有: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三、行政决策过程 (一)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二)拟订备选方案 (三)方案分析、评估 (四)抉择方案 (五)试点检验,修正完善方案 第二节行政执行

秋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及答案

1公共政策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2.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3.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MichaelS.Scott)和彼德G.W.基思(PeterG.W.Keen)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 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4.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5.公共政策时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 行为准则。 6.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物,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形式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 于取得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8.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有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他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 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10—15人)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9.决策支持系统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基恩于20 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 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机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C),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 C.倾斜性D.系统性 2.决策权力的角逐的核心问题是(A),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权力B.利益C.关系D.制度 3.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B)”.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 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不闻不问B.公事公办C.退避三舍D.积极介入 4.“系统分析”最早是由(D)提出并使用的。 A.贝塔朗菲B.麦克纳马拉C.美国国防部D.兰德公司 5.公共利益是公众(A)的资源和条件。 A.共享B.共同拥有C.共同创造D.独享 6.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B)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A.奖励性B.惩罚性C.温和性D.权威性 7.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D) A.秘书 B.助手 C.领导者 D.外脑 8、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D) A.响应 B.深入 C.反映 D.内化 4、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市政策对象---公众为(D) A.被管理者 B.对立者 C.被统治者 D.伙伴 9、政策评估是对政策(A) 所做的判断A.效果B.方案C.结果D.结论 10、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C)A.创造性思维B.直觉思维C.灵感思维D.豁然开朗思维 11、“系统分析”最早是由(B)提出并使用的。 A.美国国防部 B.兰德公司 C.麦克纳马拉 D.贝塔朗菲 12、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C)政策观念。 A.基础型 B.理性型 C.发展型 D.综合型 13、(A)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A.公共利益 B.政策方法论 C.政策过程 D.公共问题 14、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C)。 A.基本掌握 B.选择 C.共识 D.互动

自考《社会行政》练习题第五章

自考《社会行政》练习题:第五章 第五章社会服务的计划 一、填空 1、目标管理的特点有参与导向,系统导向,__________,授权导向和结果导向。(组织自身的能力) 2、按社会服务计划期限长短分类,可分为长期计划、 中期计划和__________,它们是一个彼此相辅相成的计划体系。(年度计划) 3、有效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拟定有效的计划。所谓有效 的计划包括三方面的能力结构:即分析、_____、测量。(执行) 4、斯基德莫尔指出了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和陷阱:_____、过度简化、非理性行为和因错误导致沮丧。(拖延) 5、依据不同的角度,决策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和方法,依工作者本身的角色可将决策分为咨询式决策、__________、协助式决策、威胁式决策。(协商式决策) 6、专家决策法也叫___________,强调参与决策的成员互不见面,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方式,将许多专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一种决策的过程。(德尔菲方法)

7、社会服务计划和决策的前提在于了解社会大众的各 种福利需求,发现满足需求时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 _______是服务计划建立的首要基础。(评估需求) 8、社会服务机构计划的方法包括确定总目标、________、支持条件分析。(目标分解) 1、社会服务机构决策的一般程序是发现问题、 __________、拟定方案、比较、分析方案、选择方案。(确定目标) 2、__________于1954年提出了目标管理理论。(彼得德鲁克) 3、一个完整的服务计划应该具备________和结构性特征。(哲学性) 4、所谓有效的计划包括三方面的能力结构:即分析、 执行、_______。(测量) 5、国外的行政决策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有完全理性决策 理论和__________。(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6、依据不同的角度,决策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和方法,若依理性程度,可以分为直觉的决策、__________和问题解决的决策。(判断的决策) 7、__________、评估需求是服务计划建立的首要基础。(发现问题) 8、当机构思考方案是否可行时,通常考虑三种可行性:

《公共政策学》期末考试题型介绍

本门课程考试为半开卷考试,考试时间一般为90分钟。题型一般为单选题(10分)、多项选择题(10分)、名词解释(10分)、简答(40分)、论述(30分)。 单选题、多选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细节部分的把握。 名词解释:都是学习《公共政策学》应该掌握的。在解答名词解释时,一般将这个名词的意思解释或者描述清楚即可,无须详细阐述。 简答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不考查理解程度,所以要求学生答出所问问题的要点并作出简要的解释。 论述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是考核层次最高的一种题型,所以要求学生在回答论述题时,不但要将问题要点列出,还要全面深入的针对每个要点问题进行阐述和评析。 应掌握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三、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 一、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的含义和内容 二、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三、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 一、决策权力的内容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三、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四、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五、执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第四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决策 一、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 二、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 三、方案设计者的主观条件与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四、决策方案的具体内容 第五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执行 一、政策执行的理论 二、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的互动 三、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 四、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 五、政策环境因素 六、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公共政策评价 一、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及作用

二、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三、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 四、公共政策效果评价 五、我国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 六、推进中国公共政策评价的途径 第七章公共政策的思维方法 一、“公共决策思维”和“公共决策思维方法” 二、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 三、公共决策思维类型 第八章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 一、公共决策系统 二、系统分析与公共政策 三、系统分析的基本要求 第九章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 一、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二、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 第十章公共政策案例及其分析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

第一章行政管理学导论 1.韦伯的官僚制的主要特征 (1)组织实行集权制,组织的权威和权力来自于法律和各种明确的规定;(2)要求组织功能和办事程序保持高度的统一性,减少磨擦,降低人和物的成本;(3)在组织内部实行下级服从上级的严格等级制;(4)个人职责和所得到授权只取决于其所占据的职位;(5)采取测验考试等形式,以技术资格为根据选择任职者。官职是被任命的,官员的职位通常是终身性质的;(6)非人格化的管理是最基本的制度要求;(7)组织运行严格按照事先规定的程序、流程和指挥链条,纵横交错、按部就班地进行。 2.新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又称管理主义,它被定义为“公共行政的传统规范与工商企业管理方法的融合”。管理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做出如下总结:(1)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间在管理上并无本质差别:(2)私营部门的管理比公共部门管理要先进和优越得多;(3)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和技术,包括录用私营部门的管理人员来“重塑政府”,这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遵循管理主义思路的行政改革在实践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明确的责任;(2)产出和绩效取向;(3)以半独立的行政单位为主的分权结构;(4)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工具(如成本核算、控制技术等);市场机制以改进竞争。 第二章行政职能 1.西方国家行政职能演变 1.“守夜人”政府职能(20世纪30年代之前); 2.政府职能的扩张(30——70年代); 3.市场化与政府退却(80年代——今) 2.我国政府职能转变1.职能重心的转变;2.职能履行方式的转变; 3.只能关系的转变。 第三章行政组织 1.我国政府的组织结构 一.纵向结构;也称层次结构,它反映行政组织若干层次中特别是上下层次之间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宏观上是各级行政组织间的层级关系。微观上是指行政组织内部的工作层次关系。 二.横向结构;也称分布结构,它反映的是同级行政组织之间和各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来往关系。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并不是相互脱离的,二者相互交织形成了行政组织的结构网,在我国,行政组织中的横向结构服务于纵向结构。 2.当代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1.转变职能。2.精简、统一、效能原则。 3.改革法制化。 4.渐进改革方式。 第四章行政决策 1.行政决策的类型1.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2.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3.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4.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5.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 2.行政决策模型1.理性决策模型。2.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3.渐进决策模型。 4.系统决策模型。 5.精英决策模型。 6.团体决策模型。 3.当前我国行政决策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学决策体制不完善; 2.行政决策程序不规范; 3.行政决策责任制不落实; 4.行政决策技术手段不科学,决策者素质不适应。 第五章行政执行 1.英国执行机构改革 英国执行机构改革体现了新的管理思想、原则和技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具体包括:(1)规则为本到结果为本的转变。规则为本和结果为本的根本区别在于,在评价工作人员时,前者看他们能够严格遵守规则,而后者看他们的业绩和对组织目标所做的贡献。公共管理的新思维要求在政府部门牢固树立“结果为本”的绩效意识,执行机构的运作和管理无疑体现了这一原则。(2)隶属关系到契约关系的转变。政府部门传统结构以上下级之间的隶属关系为特征,执行机构改革使得隶属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实施以共识为基础的契约式管理。(3)过程控制到结果控制的转变。过程控制即上级对下级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和行动都进行控制,这导致按命令行事的心态,工作人员既不对组织的成功承担义务,也没有追求良好结果的动机和条件,而执行机构的管理实践体现了过程控制到结果控制的转变。(4)分权制度化趋势。分权化改革是当代公共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而执行机构改革为权力分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启示:主管部长与执行机构之间的关系模糊,危及公共责任;政策和执行的分离具有随意性,出现失误时无法界定到底是谁的责任;有的执行机构抱怨主管部长对执行机构的干预过多,而有的主管部门则抱怨执行机构的自主权过大;执行机构的独立性过强,会弱化执行部门与决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进而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可见改革要达成预期目标,还需要一个渐进调适的长期过程。 第七章行政领导 1.行政领导者个体素质结构1.思想政治素质。 2.文化知识素质。 3.能力素质。 4.心理素质。 5.身体素质。 2.行政领导艺术的运用 1.授权艺术,指上级行政首长授予下级官员以一定的职权与责任,使下级官员在上级的监督下具有一定的处理事务的自主权力。授权者同时保持对被授权者的指挥和监督。 2.协调艺术,指调整行政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行政系统内部各组织之间、人员之间、管理活动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它们之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协同一致,从而消除各种矛盾和冲突,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行为。 3.沟通艺术,指政府行政体系与外界环境之间,行政体系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层级之间以及行政人员之间借助一定的媒介和渠道,传递思想、观点、感情,以达到相互了解,获取支持与合作,谋取行政体系和谐有序运转的一种过程。 第八章人事行政

行政组织学各章名词解释

行政组织学各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1、组织 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3、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5、团体意识 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1、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 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2、“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 公共决策体制【圣才出品】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一、概念题 1.组织 答:组织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决策组织就是具备决策权力,从事决策活动的组织。 2.公共决策体制 答: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工作的组织形态。为了保证一定的决策组织行为有效果,必须按照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决策活动的需求,加以规范,形成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决策体制。 3.委员会制 答:委员会制,亦称为合议制,是政府制度其中之一。在委员会制的运作下,行政组织的决策权及管理权,并不是由单一的领袖所拥有,而是平均由一定数目委员所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委员会的决策,通常会按协商达致一致的原则来进行。现代世界各国中,瑞士是委员会制的典型代表。委员会政体下的委员会是以集体领导的形式来行使其最高行政权,各委员不但职权相同,并且进行集体议事,决议是以投票结果来作出的,而且实行集体负责。 4.分权制 答:分权制是指下级机关在自己管辖的权限内,能独立自主地决定问题,而上级组织不

加干涉的领导体制。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立进行决策和管理。优点是:可以使下级因地制宜贯彻上级指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不同的特点去处理问题,充分发挥本地的长处和优势。缺点是:如果发挥不好,容易自立门户,各行其是,各方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也容易发生本位主义、分散主义,不顾整体利益的倾向。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公共决策体制?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公共决策体制可划分为哪些类型? 答:(1)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各种政策行为者围绕决策权力,以不同方式持续不断地互动,从而形成了关于决策权力配置和运作的制度,关于决策活动的程序、规则与方式。 (2)当代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公共决策体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总统制 美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属于典型的总统制。 a.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决策权各自分立、互不隶属而又相互制衡; b.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拥有较大的决策权:政府不对议会负责但可以对议会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总统不能干预司法但有权任命国家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内阁实行首长制即由总统独掌最终决策权。 ②议会制 英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属于议会制。 a.议会的决策对政府的决策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议会多数的支持是这种公共决策体制得以运行的关键。 b.议会和内阁决策的基本规则都是多数规则。

2015行政组织学各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 行政组织学导论 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第二章 组织理论的发展 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 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 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学家,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帕森斯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有其独特的研究,他认为,所有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有若干小的社会系统,整个社会则是一个最大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在本质上是由组织成员的行为或行为关系所构成,因此,在研究组织时,应重点研究这些行为活动及角色关系。帕森斯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都面临适应、目标达成、内部整合和模式维持等四个基本的问题,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决 策阶层、管理阶层和技术阶层去完成。 阿吉里斯创立的。他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指出,组织中的人性是发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仅仅靠正式的组织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吸收工人参与,采取以工人为中心 的管理方式,使工人具有多种工作经历,进行角色体验, 强化工人的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 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 第三章 行政环境的组织与管理 于组织边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要素。 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织的环境分析,就是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究,感知和了解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 第四章 行政组织的结构与设计 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就是将行政

中外决策体制比较

中外公共决策体制比较 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传统发、等原因,中外公共决策体制存在很大的差异。下面从公共决策的分配及运作、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当今世界中外三种主要的公共决策体制三方面来介绍中外公共决策体制的异同。 一、中外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制度是公共决策体制中基本因素之一。中外政治体制不同,这就决定了中外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也不同。 (1)中国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党领导政这一原则。因此,我国正式的公共决策权力的主体除了人民代表大会外,还存在党。党通过领导人民代表大会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在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我国,党处于国家权力的最高层,掌握最高的公共决策权。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行使公共决策权力时,都要以遵从党的意志为前提。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特殊的政党,不仅是执政党,还是领导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在国家决策体制中的决策的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不同于西方其他国家的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也参与到公共决策中。 利益集团、新闻媒体、公民是非正式公共决策权的拥有者。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公共决策,受宪法、法律的保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人民群众比西方拥有更加真实、广泛的非正式决策权力。 (2)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在西方,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法院拥有正式的公共决策权力。利益团体、在野党、大众传媒、公民拥有非正式的公共决策权力。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体制不同导致政策主体在公共决策活动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也是多种多样,公共决策权力的核心,有些在议会,如英国、日本;有些在政府,如美国、墨西哥。 与中国相比,西方的政党仅拥有非正式决策权力,在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中地位大大降低。在公共决策中,西方政党,包括执政党在内都不具有做出有强制力的公共决策,政党更多的是作为各种特定利益集团的一种。但它比一般的利益集团能更多的影响公共决策。在立法机关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能把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少数党或在野党也能通过游行、示威等方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公共决策体制进行不同的分类。依据最高决策权行使人数来划分,可以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依据决策权在上下级之间的分配情况来区分,可以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1、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首长制又称独任制,是指最高决策权依法由某个人单独行使的一种决策体制。美国是实行首长制的国家。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是指最高决策权依法由委员会集体行使,集体负责的一种决策体制。瑞士是典型的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 首长制的优点是有利于事权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活、效率较高,但容易导致独断专行、压制民主、以及由于一个人能力的限制而出现决策失误。委员会制的优点是有利于集思广益、考虑问题周密、防止决策权的滥用,但也容易导致决策缓慢、延误时机、责任主体多元化,推卸责任等情况。所以首长制和委员会制都各有利弊。 我国实行首长负责制。首长负责制集中了首长制和委员会制两者的优点。对于重大事务的决定,由行政首长召集和主持会议讨论,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集体领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