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一)近代中国经济

一、知识归类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1、封建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

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

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

⑦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⑧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

⑨新中国建立后,肃清了其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和掠夺,压制和排挤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是中国贫困和落后的根源,并使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地化的特征。同时也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进程。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作用。但破坏性是主要方面。

近代前期列强纷争,英法为先;近代后期,日美争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自然经济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勾结和依赖。

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首先诞生了中国无产阶级。3、洋务企业

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目的和官僚式的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由政治而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性,使其具有官僚买办性;采取机器生产,民用企业又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表现;一开始即以垄断面貌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洋务企业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基本是封建性近代企业。70年代开始,创办也一批民用工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企业,但受清政府控制。甲午战争后,为开拓税源和抵制列强资本输出,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事实上标志着洋务企业垄断地位的丧失,宣告了洋务运动在经济上的破产。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早期官僚资本主义继续发展,但未形成全国性的破产。

洋务企业是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结合的产物,其垄断性阻碍民族

资本主义发展,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洋务运动失败是必然的,但也有一定历史进步性,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它是四大家族对外依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内利用国家政权进行掠夺和控制而产生发展的,是中国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点。其特点与洋务企业有相似之处。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蒋介石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它不是一种反动的经济,不代表民族的发展方向。它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经济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赖,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根本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6、新民主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也是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经济。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主要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三部分组成。

①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兴办工厂,不仅为反围剿奠定经济基础,也为以后的经济工作积累了经验。

②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和政治基础。

③抗战胜利后,中共在解放区开展土改,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同时积极发展生产。新民主主义经济的

壮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强后盾,也为建国后的全国性土改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准备了条件。

④从建国到1952年,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和发展。

⑤通过三大改造,新民主主义经济最后终结,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建立。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了当时中国各革命阶级的利益。党的政策是在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经济特权、反对私人资本对国民经济实行垄断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展国营经济,大力发展合作社经济,并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鼓励私人经济的发展。

战争年代主要分布在农村,并把发展农业放在第一位。其发展趋势是逐步增强,直至战胜官僚资本和封建经占据统治地位,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方向。

二、知识深化

1、几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

⑴相互关系是:①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自然经济。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依赖和相互矛盾。③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夹缝中生存,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依赖性)。④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受着中外反动经济的重要阻碍,同时其发展在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

⑵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压制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在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向末路。

②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处于揣落消亡,中国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③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成熟壮大,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最终终结。

(二)中国现代经济

一、知识归类

新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人民恢复发展经济,并成功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过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历经“全面建设”、“文革”、“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在曲折中发展、腾飞。

1、过渡时期

1949—1952年,党在军事和政治上巩固政权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3—1956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订一五计划,进行一化三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建立起来。1957年,一五计划大部分经济建设指标提前超额完成。

这一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取得胜利,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过渡的时期,是近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经阶段。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个体私有制经济、集体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结构。其中注意:

⑴从原因、政策、性质、影响等方面,严格区分1949—1952年和1953—1956年两个时期内中共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及个体私有制经济所采取的不同措施。

⑵从原因、政策等方面区分中共对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两种经济成分的不同态度。从而理解和认识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创造和特色。

2、全面建设和文革时期(1956—1976年)

全面建设的十年中,八大形成了正确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但由于政治上对阶级斗争问题的错误估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违背了稳步前进的方针,急躁冒进,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劳动积极性受挫。政治上“左倾”进一步泛滥,中断了纠左工作,加上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恶化等原因导致三年严重困难局面。1960年,党开始在农村纠左,并提出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以调整恢复。文革十年,左倾错误直接波及到经济领域,使经济建设遭受到空前的挫折和损失。由于周恩来和邓小平的调整工作和广大人民的抵制,经济上也取得一定成绩。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和规模问题是改革开放以前围绕经济建设的两大基本因素。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我国一度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平均分

配等,忽视商品价值规律。这一体制虽然在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在建设时期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

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能正确总结建国历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87年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以及“三步走”战略。1992年十四大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生产关系的调整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证明: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改革调整必须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二、知识深化

1、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及教训

⑴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高速度。

主要原因是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追求急于实现工业化。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其严重的弊病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⑵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工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

经验,特别是吸收了“文革”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结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⑶第三次: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主要原因是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

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

⑷教训:发展工业,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改革和变革生产关系要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道路。

2、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得失的规律与认识

⑴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本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挥。党的领导干部及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取得的成就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⑵失误的原因: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理论根源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逐步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⑶经验教训:应该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既要反右,又要防“左”,主要是防“左”。

(三)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1、近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及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2、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⑴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其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想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①在实业救国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一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二是一战期间的短暂发展。

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革命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体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主要表现在:A.向西方学习达到高潮,学习的内容也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B.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把西方国家政治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发起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发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C.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D.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废除科举制,民国初期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E.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任务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F.大量的新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学上的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出现,艺术上京剧的形成和上海、岭南画派的出现,史学界出现史学革命,取得考古重大成就。

⑶曲折前进阶段(10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环境下艰难地进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但官僚资本的发展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队对日妥协,对内独裁和对共产党、革命群众的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抗战期间,近代化被打断。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近代化推入绝境。

3、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特征:⑴近代化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阻碍,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⑵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⑶近代化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⑷发展畸形,产业结构不协调。

4、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辨证关系。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

历史证明:完成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现代化是完成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5、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后,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解体,逐渐向半封建经济结构转变。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等三种所有制。它们相互勾结,三位一体,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后有一定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此外,还存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它是中共在独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形成的。至解放战争后期,根据地已经形成了个体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格局,其中个体经济比重最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比

重最小。

多元化经济结构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①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②是中国社会性质特殊化。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④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形成多元化的阶级结构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产生不同的政治派别。

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

过程:⑴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⑵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

⑶短暂发展:一战期间。⑷日益萎缩:国民政府统治时期。⑸获得新生:建国初期,在国营经济领导下获得恢复和发展。而后实现和平改造,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地位:⑴从经济上看,它有利于社会进步。⑵从政治上看,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同时使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成立提了阶级条件。⑶从思想上看,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学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⑷从发展趋势上看,难以独立发展。

7、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⑴先天不足:资金、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⑵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⑶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8、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⑴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就

不可能实现现代化。⑵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⑷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结课论文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 【摘要】自从二战以来,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按现行汇率计算,日本的GDP相当于中国、印度、东盟以及“亚洲四小龙”等15个主要亚洲国家和地区GDP总和的1.6倍多,日本经济恢复增长对亚洲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中央掌控财政 自从二战以来,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分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总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一)经济开始复兴的阶段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二) 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三) 经济稳定增长的阶段 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第一章金融制度的建立 1、银行和信用工具的发展 2、清算制度的建立 3、股票市场的形成 4、南海泡沫事件 金融:资金融通 金融革命: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银行制度、结算制度、证券交易市场的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一、硬币缺乏——对信用工具的需求 资金分配和使用不均衡——产生信贷业务 信用工具和信贷业务的发展——近代银行制度的结算制度 发展原因: 1、金银复本位制 2、货币量增长推动了贸易的发展磨损和贮藏的损失人口的增加新兴工业发展与 东方贸易逆差 3、17世纪20年代欧洲采银业萧条 4、货币短缺 二、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 大宗借贷业务经常发生在民间金融家和政府之间 近代政府面临突发性货币匮乏,因货币缺乏,私人借贷普遍存在。由于对贷款的广泛需求,出现早期“商业银行家”(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商业银行发展困难,破产的很多,社会上对放债人存有敌意,银行家经营无力,直到利率革命出现,缓解危机。) 利率革命是近代金融制度建立的关键一步 汇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承诺 支票:信用工具意大利首先采用转让支票的国家 荷兰阿姆斯特丹世界贸易结算中心 18世纪伦敦挑战阿姆斯特丹 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瑞典国家银行——中央银行 Be lombard street to a china orange. 英国金融界比喻“悬殊极大,十拿九稳” “华尔街2号”伦敦证券交易所 17中叶正式的股票交易市场出现了 南海泡沫——近代首次金融危机 近代金融制度建立伊始,不完善,不稳定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 1、密西西比泡沫 2、郁金香狂热——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 第二章工业革命的准备 一、市场制度的创新 农村:圈地运动城市:行会制度瓦解 二、竞争有序化 限制过度竞争,建立规则竞争 三、政府行为的界定 政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保证市场秩序,另一方面,限制经济活力

历史学研究生必读书目

书目: 经学: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春秋公羊传注疏孟子正义经学历史(皮锡瑞)经子解题(吕思勉)春秋繁露谷梁传新学伪经考白虎通五经异义礼记 史学: 正史(按顺序):后汉书(今文,好懂)史记汉书明史(要分辨秽史)三国志 断代: 先秦:先秦史(吕思勉)先秦史(翦伯赞)先秦上古史研究(顾颉刚)战国史(杨宽)以及刘起于关于尚书的研究还有先秦思想史十讲(忘了谁写的) 秦汉:秦汉史(吕思勉)秦汉史(翦伯赞)秦汉史(钱穆)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军功受益阶层研究(李开元)秦帝国的崩溃(李开元)以及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秦始皇传汉高帝传光武帝传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单传诸葛亮大传 二十等爵制(西岛定生)察举制度史稿(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阎步克)士大夫政治衍生史稿(阎步克)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严耕望) 两晋南北朝: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若)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北魏政治史(张金龙)魏晋南北哦朝史讲演录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严耕望) 隋唐五代:隋唐五代史(吕思勉) 宋辽西夏:宋代经济史(漆侠)王安石传(梁启超)邓广明的一些书祖宗之法(邓小南) 元明清: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孟森)南明史(司徒林)(顾城)南明痛史 民国:民国史(李新)民国十年(唐德刚)袁世凯传(唐德刚)我只读了这些,或许还有一些忘记了,可以问我。我只注重秦汉和魏晋时期的史事。中华民国史(张宪文)子部:荀子集释论语集释 集部:杜工部集 理学: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朱子大传 1、徐中舒编注:《左传选》,中华书局1963年。 2、米新夏主编:《史记选》,中华书局1990年。 3、冉德昭、陈直主编:《汉书选》,中华书局1962年。 4、王仲荦编注:《资治通鉴选》,中华书局1965年。 5、余嘉锡:《士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6、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

2018年4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8年4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50 分。 1、19 世纪初,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的主要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答案】B 【解析】19世纪初,特指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此间英国为最早来中国走私鸦片的主要国家,其次是法国 2、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瑷珲条约》 【答案】C 【解析】A.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是1860年中国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分别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清政府代表李鸿章、李经方。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D.1858年5月28日与俄罗斯帝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1860年清政府在《北京条约》中认可该不平等条约。 3、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 A、《中国丛报》 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 D、《万国公报》 【答案】D 【解析】D.广学会是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出版发行《万国公报》 4、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 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答案】A 【解析】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第二年,即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泥城登陆,攻占广州城北各炮台,并逼迫清政府订立了屈辱的《广州和约》。之后,英军四处烧杀抢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极大愤怒,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就在这时发生了。B.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引起了西方列强的恐慌,他们组成了洋枪队,李秀成率领太平军最终打败了洋枪队。C.马关条约约定中国割让台湾,所以清廷对台湾进行封锁,刘永福率黑旗军与台湾人民一起抗击日军占领。D.义和团运动又称“庚子事变”,是19世纪末(1900年)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 5、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 A、林则徐 B、王韬 C、龚自珍 D、魏源 【答案】D 【解析】1839年林则徐主持翻译英国人暮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魏源在此基础上编纂《海国图志》综述世界各国历史、地理以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通化师范成人教育《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级中国经济史试卷 一、填空题(30分) 1、关于我国古代原始农业产生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②生产工具的发明 ③先民创造性的劳动 ④自耕农的贡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形成规模是在() A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 C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D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 3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居民饲养的”六畜”的是() A 牛马 B鸡狗 C猪羊 D兔鸭 4.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5.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6.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是( )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④贵族土地所有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8、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特区,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区域的总体特征是() A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 B江南地区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 C龙门碣石以北在西汉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D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9、汉代的山东是指:() A泰山以东 B恒山以东 C崤山以东 D华山以东 10、古代中原人口三次大规模南迁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 A自然灾害严重 B长期战乱 C 兵役徭役繁重 D环境恶化 二、问答题(30) 1、结合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代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简述我国古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经营方式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影响。

高考中国近代经济史总结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物质生活的变迁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表现: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主要原因。①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先后输入东南沿海,取代了中国的土纱土布,,使得耕织分离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得丝、茶商品化。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瓦解,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 2.洋务运动 背景: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起止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内容:①“自强”,19世纪60年代,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代表: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求富”,70年代开始,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为军事工业解决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重要代表: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海防方面:从70年代开始,初步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教育方面:创办新式学堂(代表有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派遣留学生 失败的标志: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作用:引进了西方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的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失败的根本原因:只引进西方的技术,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本身 3.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原因:受到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吸引以及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 诞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分布: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 代表: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产生了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原因:①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成果:商办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分布上由沿海向内陆扩展。 2.短暂春天——空前迅速发展,但是时间短暂 时间:1912——1919年 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抵制洋货,提倡国货)。④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外部条件)。

中国经济史综述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4月期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经济史是经济学这一门学科的历史,它是对经济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的一个完整记录。对于学习经济学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必要学习中国经济史。鉴于中国经济史对于学习经济的重要性,而《中国经济史研究》是关于中国经济史的一本核心期刊,本文将对该期刊的2011年4月期文献进行综述,使读者了解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趋势,以此为中国经济史的学者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史;期刊;综述 一.前言 《中国经济史研究》创刊于1986年,季刊。《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经济研究杂志社出版的专业性刊物。该刊物以马列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百家争鸣的方针,刊登有关经济史的理论论著,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以及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论著,中外比较经济史研究论著,中国经济史的专题研究资料,中外经济史著作的评介,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的报导,并适当刊登中国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论著等。《中国经济史研究》坚持以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问题即“四新”原则取舍文章,为学术界新老作者提供发表论文的园地。编辑部加强规范化建设,实行匿名审稿,责任编辑对主编负责制。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主要栏目有:“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现代经济史”、“中外比较经济史”、“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经济思想史研究”、“港台经济研究”、“民族经济”、“西部开发”、“理论探讨”、“专题评论”、“学人与学术”、“论著评介”、“青年论坛”、“读史札记”等。 二.《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4月期研究进展 1.对经济史类著作的评介 李肖[1]运用列举法对《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做出了评价,赞扬了它填补空白、利用新资料和研究方法、多视角评书的优点,也指出了其在资料引用方面的不足。王

2018年4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试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 (课程代码03708)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19世纪初,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的主要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2.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瑷珲条约》 3.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A.《中国丛报》 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 D.《万国公报》 4.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 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5.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A.林则徐 B.王韬 C.龚自珍 D.魏源 6.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原道觉世训》 B.《十款天条》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7.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新民丛报》

《中国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题库.doc

2134《中国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鉴于中国的国情,需要在相当长的吋间内(D) A.主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B.主要鼓励资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C.主要鼓励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D.鼓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并存,共同发展 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C) A.建立市场经济 B.放弃计划经济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以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D.建立类似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3.改革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好的发展阶段是(A ) A.“一五〃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调整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4.下列关于资源禀赋的说法哪个是错误的(C ) A.资源禀赋是指由大自然赋予的天然的物质资料 B.不同的国家或个人拥有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 C.各国的资源禀赋大体相当,差别不大 D.各国的资源禀赋存在着丰饶或贫瘠的差异 E.中国农业的资源禀赋情况总体看并不乐观 5.下列对于“经济发展〃这一概念理解正确的是(C) A.经济发展意味着经济数量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人 B.经济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 C.经济发展是指整个社会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全面进步 D.经济发展就是人民收入的提高 6.下列对于投入(成本)产出(收益)的组合中哪一种最有效率(C) A.高投入、高产出

B.高投入、低产出 C.低投入、高产出 D.低投入、低产出 7.下列哪一点不属于计划经济的主要特征(B ) A.经济决策高度集屮于政府手屮 B.经济决策权分属于不同的企业 C.经济运行依靠行政命令推动 D.企业已完成国家任务为目标 &下列哪个选择不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粮食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原因(D) A.这些国家土地资源丰富 B.天然具有发展农业的资源条件 C.农业发展的成本较低 D.农民人数众多 9.作为普通企业,当商品滞销,价格下跌时,企业会生产规模,向市场提供的商品。(D) A.扩大、更少 B.扩大、更多 C.缩小、更多 D.缩小、更少 10?公共物品是指(B ) A.即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商品和服务 B.即不具有排他性又不具有竞争性的商品和服务 C.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的商品和服务 D.不具有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商品和服务 11?下列对市场经济建立的基本前提的表述哪一个不正确(B ) A.市场主体都是经济人 B.存在大量活跃在市场上的企业 C.用于生产的资源具有稀缺性 D.国家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12?下面哪一点不属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C) A.全面小康社会是上承温饱社会,下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经济史论文

中国近代社会的“经纪人” ——从近代买办的视角看近代中国经济 作者赵艳超091090163 商学院09经济学系 摘要:买办是中国近代社会中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既在经济领域积极活跃着,同时又是中国近代社会特殊政治条件下的产物,在近代中国社会,他们出入于中西方之间,成为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符号。研究买办这一特殊社会阶层对于我们深入近代中国的具有特殊的、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中国近代买办的生活史出发,尊重史实,全面看待买办的地位和作用,给近代买办阶层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Abstract: Chinese comprador i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society, they are active in the economic sphere, and is also China's modern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of the special product of the modern Chinese society, their access to in between the West and become a modern society important symbol. Comprador this particular study our in-depth social class for modern China has a special, extremely important value. This article from the lif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comprador starting to respect facts,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comprador, modern comprador class to an objective and fair assessment. 关键词:买办鸦片战争对外贸易洋行 Keyword: compradore Opium War 引言、文献回顾 买办这一在中国近代社会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社会阶层,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很早就有了关于买办的研究。但是,以往的研究,要不就是侧重于买办为西方列强服务,认为其客观上成为了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走狗,助推对其进行大肆批判;要不就是对其更多的是进行史实性的描述,忽略其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分析过于表面化。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买办的探讨经历了及格阶段,因研究者的视角不同,讨论的问题也存在差异,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1、民国时期的买办研究。那时的研究数量少,规模小,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追溯买办制度的起源,考察其运作过程与组织构成,探究其兴衰利弊,基本上没有超出经济生活本身。2、建国以后,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毫无疑问的形成了一阶级分析为理论基础的研究体系。而这一研究体系的发展又可以按时间和新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时期大致是1957~1964,这是买办阶级分析论的形成时期,研究的内容则涉及买办的政治经济活动,与外国资本关系及地方性特点,研究的范围广,政治特点突出。①第二阶段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这一时期的买办研究具有如下特征:?阶级分析的理论日益完善,并且在对买办的研究中仍居主导地位。(2)因为改革开放的原因,与外界学术交流加强,所以西方学者关于买办的研究成果此时得到重视。(3)各种具体研究、小型化研究兴起,与以往不同,这一时期开始从小的视角入手来研究买办,新认识新观点涌现出来,如侧重于对买办个人的研究,而不是笼统的对这个阶层进行研究。 同时,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买办的身影。如钱钟书先生曾在小说《围城》中描写过一位买办:这位张先生是浙江沿海人,名叫吉民,但他喜欢人唤他Jimmy。他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了二十多年的事,从“写字”(小书记)升到买办,手里着实有钱。只生一个女儿,不惜工本的栽培,教会学校里所能传授熏陶的洋本领、洋习气,美容院理发铺所能 ①我们认为,这一时期的研究其政治因素过于突出,难免造成过于主观的评判,对史实缺乏应有的尊重,所以这一时期一些定性的结论性的东西对于我们当代的研究参考价值不大,且应谨慎对待。

中国经济史考试重点

中国经济史考试重点难点 名词解释: 1财政: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财政的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及稳定和发展职能。 2自然经济:一家一户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自给自足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肋耕,不仅能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3行商制度:中国政府不直接同外国商人从事贸易活动,使用行商制度,其业务主要是垄断对外贸易,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购外商所需货物,划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保证交纳外商进出口船钞和货物税,代理政府管束外国商人的行动,传达政府对外商的政令,办理政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事宜 4官督商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5废两改元:1932年7月,国民党政府进行的币制改革,废除银两制度,实行银远制度 6四行二局:是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四行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两局是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 7.经济统制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以所谓“非常时期"为由,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主要是采取统购统销,专卖,限价等方法 8.南三行: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出现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被称为南三行是实力雄厚的银行资本集团 9洋行近代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行号 10平准中国封建社会运用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的方式,以求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经济措施 11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 12 法币政策:亦称“法币改革”,是国民党政府在1935年实施的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经币制度的币制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有:统一货币发行权,规定法币准备金,实行白银国有,确定法币对外币的汇率,推行新辅币。 13经营地主:是旧中国农村经济中带有一定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形式,即一些较多土地的地主,用部分土地雇工经营。它与旧式富农的区别是本人不参加劳动,由管家代为经营,其封建性比旧式富农更严重。是由封建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经济过渡的一种形式。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精心整理)

自考《纲要》复习要点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 2.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是: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款白银2亿两(单个国家赔款数额最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赔款4.5亿两(赔款总额最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 把持中国海关大权长达40多年的是英国人赫德。 5.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政治方面: (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实行联合专政) 经济方面: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存在,在社会经济中占显著优势,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有一定作用,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社会方面: (5)在列强争夺和间接统治下,加之地方性农业经济所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使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性。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群众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贫困和不自由世界少见) 7.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旧的封建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旧的被统治阶级是农民阶级;新产生的阶级是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革命性的两面性特征);新诞生的被剥削阶级工人阶级。 8.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1)深受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2)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3)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关系: (1)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当外国列强同封建政权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国内战争威胁帝国主义利益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完全勾结。10.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区别:二者的主体、内容不一样。第一个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第二个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第一个历史任务是第二历史任务的前提条件;第二个历史任务时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最终目标。 11.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反英斗争。 12.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重要原因;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是最根本原因。 1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14.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编撰《四洲志》。 15.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当代中国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考试类型:(闭卷)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号 姓名 年级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15分,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纸上) 1. 看不见的手一般指( ) A 、机会成本 B 、政府 C 、利润 D 、价格 2.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 ) A 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 、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 用资源必须考虑下一代 D 、世界上的资源终将被人类消耗光 3.如果x 与y 商品是互补品,x 价格下降,将使y ( ) A 、需求量增加 B 、需求增加 C 、需求量减少 D 、需求减少 4.冰棒的需求价格弹性( )药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大于或等于 5.下列命题中哪个是规范经济学的命题?( ) A.征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B. 1982年8月政府把贴现率降到10% C. 1981年失业率超过9%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已超过30000美元 6.如果消费者的预算收入为50美元,商品X 和Y 的价格均为5美元,消费者打算购买6单位X 和4单位Y ,商品X 、Y 的边际效用分别为25和20,那么,要达到效用最大化,他应该( ) A 、 按原计划购买 B 、 减少X 和Y 的购买量 C 、 增加X 、Y 的购买量 D 、 增加X 的同时减少Y 的量 7.消费者预算线发生平移时,连接消费者均衡点的曲线称为( ) A 、需求曲线; B 、价格-消费曲线; C 、收入-消费曲线; D 、恩格尔曲线。 8.当某人面对一张彩票时,如果是212111UW P W PU W P PW U )()(])([-+?-+,则意味着这个人是属于下列哪一类人 ( ) A .风险回避者 B .风险喜爱者 C .风险中立者 D .都不是 9.如果某厂商增加一单位劳动使用量能够减少三单位资本, 而仍生产同样的产出量,则MRTSLK 为:( ) A 1/3 B 3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论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摘要: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美、德、英、法、俄、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帝国主义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经济的发展相对缓慢;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造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新的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原因; 特征; 对比 一、美国经济发展 1、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1)、幅员辽阔,天然资源丰富,煤、铁等矿藏和石油、黄金的蕴藏量都相当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原料和更为广阔的国内市场。 3)、欧亚两洲的移民源源而来,不仅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其中许多熟练工人带来了必要的技术和经验。 4)、美国内战结束了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2、经济发展的情况 1)1860年,美国工业产量占世界第四位,到1894年已经超过所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跃居第一位。 2)重工业迅速发展,工农业的比重发生了显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始由农业国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3、帝国主义特征

随着美国变成工业国家,资本和生产急剧集中;美国资本主义变成了垄断资本主义。托拉斯是美国垄断组织最普遍的形式。20 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八大财团,他们不仅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而且 控制国家政权。其中,洛克菲勒和摩根为首的美国两大托拉斯美孚 石油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是两个最大的财团,它们独占了1/3的全 国国民财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和生产的集中能够达到美 国这样的程度。所以,美国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列宁指出: “美国托拉斯是帝国主义经济或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最高表现。” 二、德国经济发展 1、经济迅速发展原因 1)1871年国家统一的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2)普法战争后,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为德国提供了经济发展资 金。 3)从法国割来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储藏的丰富矿藏,为发展工业补 充了重要的资源。 4)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从 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2、经济发展情况 1870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第三位。但是,19世纪最后30年,德国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工业生 产的发展速度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3、帝国主义特征 经济的飞速发展,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德国成为垄断组织发展程度仅次于美国的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也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这是 因为:德国完成统一后,国内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容克地 主阶级在经济上,占有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在保持半封建剥 削的同时,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并投资于工厂、银行, 同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渐趋一致。在政治上,他们独占了德国 的军政要职,在国家政权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帝国主 义阶段后,垄断资产阶级进一步依靠容克地主阶级专政,以便 对内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对外争夺市场和世界霸权。这种 容克地主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的结合,便形成 了德国帝国主义的特征。 三、英国经济发展 1、经济缓慢发展的原因 1)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占优势的纺织业等传统工业部门的企业设备和技术陈旧落后,资本家宁愿 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赚取超额利润,而不愿用于更新国内的

中国经济史课后题答案复习资料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 优势: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 (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 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 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土地所有制结构】 (1)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资料汇总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资料汇总(按时间顺序) 第一部分重要条约、文件和著作汇总 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万国公报》 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强迫清政府把香港割让给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中国的关税权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的条约是《南京条约》 外国最早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是《五口通商章程》 第一次规定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的条约是《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割去中国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条约有《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伊犁条约》 强迫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 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 近代中国向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规定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并“班列六部之前”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 洪仁玕提出的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和建设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资政新篇》 康有为撰写的宣传维新思想的著作是《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谭嗣同写的主张变法维新著作是《仁学》 维新派所办的影响较大并由梁启超任主笔的报纸是《时务报》 严复将英国人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的前两章翻译为《天演论》 年邹容写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著作是《革命军》 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年颁布了一个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法律是《钦定宪法大纲》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民报》 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主要舆论阵地是《民报》、《新民丛报》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条约是“二十一条” 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

辽宁大学 中国经济史 期末考试题

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永佃制:永佃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南方一 些发达省份盛行的一种由农村下层自发形成的特殊租佃制度。永佃制最早出现于宋代官田的经营中,主要是出于鼓励垦荒的目的,后来在私田的经营中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是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李静博士论文)。在土地占有关系上,永佃制表现为土地的所有权同耕作权的分离,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永佃制放松了地主对佃农的人身隶属关系,佃农有了更大的人身自由,生产生活亦较有保障。即将地权分为田底权、田面权,地主享有前者以收租;佃农享有后者(耕作权),可以转让,地主不能干涉剥夺。 2、条约制度:自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起,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条 约在中国攫取侵略特权,包括割地、赔款,而它们在中国的经济活动,就是以条约特权的享受为基本特征的。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是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被迫和资本主义世界建立新的关系的产物,。 作为中国蒙受屈辱的标记,它产生和形成于两次罪恶的鸦片战争。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外关系开始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列强来说,战后签订的条约“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它标志着中国闭关自守的破产,被迫卷入国际市场,同时标志着中国与欧洲‘掠夺成性的蛮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法律、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开端。” 3、子口税:是指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时期,外商在交纳进出口 商品的5%关税外,如果要把进口洋货自通商口岸运入中国内地市场,或将中国土货从内地运往口岸出口,只须再纳一次从价2.5%的子口半税,就可在中国广大内地通行无阻,不再交纳任何捐税。这种抵代税相当于进出口税的一半,故又称子口半税,这种“子口税”是帝国主义破坏中国内地征税主权的一种税制,阻碍了民族产业发展。 4、厘金:商品过境税。厘金是中国自清代至中华民国初年征收的一种商业税 (最初为商品过境税),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1%)﹐故名厘金,又称厘捐﹑厘金税。它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由于厘金征收混乱,它成为一种扰民剥商的恶税,严重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

早期官督商办企业经营管理初探 年级:09级班级:历史1班姓名:梁铁芹学号:2009210035 洋务企业开中国近代企业之先河,尤其是早期官督商办企业,仿效西方近代股 份制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出现了招商认股、股息分配及任用精通近代企业的买 办参与经营管理等做法,对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的兴起具有开山辟路的先导作 用,但官权运作因素仍占较大分量,对中国近代企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 极影响。 军事工业中经营管理的诸多弊端,使洋务派对早期官督商办企业采取了西方 近代股份制公司的一些做法,虽未摆脱封建官僚习气的桎梏,但与军事工业相比, 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本文从股份制实践、买办经营、官权运作3个层面谈谈 早期官督商办企业的经营管理。 一、早期官督商办企业中的股份制实践 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原材料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和达到“先富而后能 强”的目的,洋务派创办了一批与军事工业相关的近代采矿、炼铁、运输等新式 企业,并模仿西方近代公司管理的运行规则,进行了初步的股份制实践,开中国 近代股份制企业风气之先。 早期官督商办企业,已经出现了西方股份制企业的雏形。以黑龙江漠河金矿 为例,该矿初具招商认股程序和股息分配的形式。1888年,漠河金矿“现议筹 本20万两,分作2000股,每股收天津行平化宝银100两。如交上海规元,每股 收106两。填发股票一张,息折一扣,认票不认人。一股至百股均可附搭①”又 股友“不准提本,只准招人接替,更易姓名,调换股票息折②”可见,漠河金矿 以20万两作为启动资金,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不仅降低了平民商人入股的门 槛,还保证了企业创始之初流动资金的稳定性,有利于解决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 在股息分配方面,其年度收入“除将借款陆续提还,并将官利及员司矿师薪水及 局费夫役护勇工食一切开支外,若有盈余,作为20成均分,内呈交黑龙江将军 衙门6成报充军饷,商股10成,本厂员友司事花红4成③”在盈利的前提下进行 股息分配,初步体现了西方股份制企业股息分红的形式,引导中国企业迈进了一 大步。其次,在财务管理上,规定“主厂者不当兼理钱财,致涉嫌疑。今拟将收 支事务,由股本最大者公举保荐平素诚实有望之人,然后延订,将来如有亏空舞 弊等情,一经查出,惟原荐主理直认赔…凡收支各帐,周年汇齐,刊刻成册,分 送各股友阅核,以凭征信,并报北洋大臣黑龙江将军查核④”主厂者与财务管理 权的分离,有效地防止了其以权谋私的弊端,而股董与掌管财务者之间结成的垂 直经济责任关系,能够保证企业高层员司的经营管理素质,且企业年度收支的公 开化和透明化及股友和政府的监督核查,不仅提高了漠河金矿的社会信用度,还 收到了积极的监督效果。此外,在生产管理上,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严格管理工 作交接,“每日所得金沙,由监工稽查,同送至收金所,给主厂者眼同兑收,登 册盖戳…凡出入之人,一体严搜⑤”对防止金沙流失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在 人事方面,量才授职,赏罚分明。对外国矿师,“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延订合 ①《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矿务档》(七),台湾精华印书馆1960年影印本,第4363页 ②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29页 ③《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矿务档》(七),台湾精华印书馆1960年影印本,第4370页 ④《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矿务档》(七),台湾精华印书馆1960年影印本,第4368—4369页 ⑤《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矿务档》(七),台湾精华印书馆1960年影印本,第4370、440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