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吗.

你了解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吗.
你了解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吗.

你了解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吗一个多世纪以来,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石。2011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高达1.8万亿美元,占GDP的12.2%;1.3万亿美元的制成品出口海外,占美国货物出口总额的86%。2013年1月,为促进美国制造业复兴,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高端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一个初步设计》,这是奥巴马政府的一大创新。下面简报将从计划背景、聚焦重点、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运作模式等方面予以概述。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提出背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制造业经历了明显衰退。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过去13年,每季度平均有占制造业总数3.5%的工厂关闭,而仅有2.6%的工厂新开。事实似乎表明,美国企业在本土保留核心研发、将规模制造外包或外迁的模式,或难以符合新一轮技术革命的特征:电子与通讯产业可模块化与可复制化的特点,加快了知识的溢出效应,由美国公司巨资开发的技术很容易被海外公司获得,并抢先开发为可商业推广的产品;制造业大规模外迁还造成本地产业链断裂,进而损坏产生创新的基础结构,不少企业的研发部门也随之迁往他国。

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00年美国的高端科技产品尚有50亿美元的贸易盈余,到了2011年则逆转为高达990亿美元的赤字,占总体贸易赤字的17%。在半导体记忆存储装置、锂电池、平面显示器、机器人、太阳能电池、高端照明、氧化物陶瓷等领域,美国曾经是技术的发明者,现在却落后于其他国家。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制造业衰落呢?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的研究表明,导致美国高科技制造业衰落的因素,并不在于劳动力价格——德国的工资比美国高30%至40%,但德国制造业却一直蓬勃发展,而在于美国在将发明和发现转化成“美国制造”的产品和流程上逐渐失去立足点,即使美国仍然引领着世界基础研究、科学发现和创造精神。过去美国有贝尔实验室、施乐帕克研究中心以及IBM实验室等等,它们负责构想下一个有影响的创想。但是在过去20年至30年间,公司研发的大多数重点放在了短期项目上。现在美国需要一些机构来做转换性的研究,就像德国弗朗霍夫研究所

(FraunhoferInstitute)那样,就像贝尔实验室过去所做的那样----这就是为什么奥巴马政府决定建立由15所创新学院组成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

虽然,美国部分制造业标杆企业(如通用电气、卡特彼勒、奥的斯等)生产线从海外高调回归,但这并不代表着美国制造业的整体复兴。据一些研究机构估计,美国大约四分之三的研发产生于制造业,但过去30年间制造业基础的流失和瓦解,已经大大削弱了美国的科技竞争力。为促进美国制造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奥巴马政府宣布由联邦政府投资10亿美元成立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ationalNetwork of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以下简称NNMI)。

创新网络的概念源于德国“弗朗霍夫模式”(Fraunhofer Model),通过合同形式从政府和产业取得70%的资金,剩余30%基础资金根据9∶1的比例,分别来自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通常用于产业化前期研究。一般而言,德国弗朗霍夫模式更多体现的是“政府+企业”模式,而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更倾向于“学术界(含大学和社区学院)+企业”模式。具体而言,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具有如下特征:

●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建设一些基础设施,然后退居幕后,继而由美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解决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如决定要发展哪些科技和产业,确定关键制造工艺等。

在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中,学术界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除与企业界一起开发新技术外,学术界还将通过提供技术援助,帮助中小企业应用新的工艺技术、培训公司员工、共享关键设备和基础设施。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通过政府和企业部门以及学术界的共同参与,有力推动美国制造业行业新技术、教育能力、生产过程及产品的快速发展。

●构成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的制造业创新学院,则分别聚焦于研究某一种平台性技术,以此作为世界领先的技术和服务的区域枢纽。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聚焦重点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设置的每个学院都有一个独特和明确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

●制造过程: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的增材制造(如标准的细化、材料及设备的制造等)。使用现有的资源和权力,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将在重点地

区试点国家增材制造业创新学院。其他例子还包括先进的连接或聚合物的加工工艺等。

●先进材料:发展轻型材料的低成本生产方法,如低成本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其应用将有效提高下一代汽车、飞机、船舶和列车的燃料使用效率、性能和耐腐蚀性。其他例子还包括大型太阳能发电或下一代集成电路所需新型材料的研发。

●使能技术:创建一个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使得低成本的传感器能有效应用到制造工艺,使得运营商能实时应用“大数据”,从而提高生产率,优化供应链,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源、水和材料的消耗。

●产业:改善医疗设备或材料的生产过程,来提高药品、化学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创造新的工具以优化生产过程、控制成本支出。其他的例子还包括下一代汽车或航空航天制造工艺技术的发展。

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与已有相关计划比较

虽然美国联邦政府拥有一批高效的计划来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但是此前所有计划的影响力都不及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这些已有计划包括研究中心、研究和创新中心、制造示范设施、国防部制造技术计划、卓越中心等。

一是研究中心。研究中心通常侧重于基础研究,但偶尔也延伸到应用研究和技术的概念验证活动。这些中心都隶属于一个或多个大学。典型例子包括:NSF 产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该中心专注于早期阶段的预竞争研究;NSF工程研究中心;NSF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等。

二是研究和创新中心。中心强调在一个特定的高优先级目标下,研究团队规模庞大、学科多样。如美国能源部的能源创新中心就是一个多学科、多机构、高度协作的专注于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的机构。

三是制造示范设施(简称MDF)。制造示范设施旨在帮助制造业协会成员发展和展示新的制造技术。MDF由DARPA(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和能源部负责管理。

四是国防部制造技术计划。美国国防部制造技术计划计划开发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工艺,零库存生产和防御系统。美国许多国防制造技术都被商业化生产,并促进美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如,大规模的商业化数控机床技术就是归功于国防部制造技术的扶持。

五是卓越中心。这些中心通常由非营利机构或大学领导,专注于特定领域的基础或应用研究。为了加快寻找化学、金属等储氢材料,美国能源部燃料电池技术项目曾经创办了四个氢存储卓越中心。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最大创新之处就是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IMI)的设立,其目的是让科研机构产生的成果更有效地在制造业领域得以运用。目前,美国已经在国内开展国家增材制造业创新学院(NAMII)的试点工作。虽然NAMII还仅仅是一个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但是它将成为一个技术精英集中营,有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的3D打印技术前景。那么,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IMI)的技术聚焦重点、收入来源、管理和选择方式是什么呢?在此,我们对NNMI报告中对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的相关描述进行了编译和整理。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IMI)的基本活动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的R&D支出中约有21%支持基础研究,22%支持应用研究。然而占据R&D经费约2/3的美国产业,其90%的投资集中在支持应用研究和技术示范项目,因为这些项目具有低水平的技术和商业风险及短的投资回收期。

为填补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断口,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IMI)将主要支持介于“‘发现/发明’起步阶段的创新”和“商业化之前开始规模生产时期的创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活动。

一是聚焦应用研究、开发和示范项目,以降低高端制造业发展和应用新技术的成本和风险。在具有代表性的系统示范实验室环境中,某个创新学院的研究活动将由成熟的组件技术而带动。

二是各级教育和培训。一个创新学院将评估所需的技能和证书,并提供教育培训机会来改善和扩大劳动力,包括K-12课程、实习机会、技能鉴定、与社区学院和大学的合作,以及研究生、博士生等的再培训以满足技术发展的需求。

三是发展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和实践以及供应链的扩张和整合能力。通过创新学院及其战略合作伙伴,部署上述措施,以努力影响规模较大的产业综合体。

四是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创新学院。中小企业是美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凭借高度有效的供应链,中小企业是提高美国高端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美国中小企业往往是变革性技术的早期采用者,并且他们在创新和生产作业等方面处于有利位置。这使得他们参与创新研究院,最大化地发挥对产业和经济的影响成为必要。然而,迫于成本压力,美国中小企业的研

发投资比大型或更为成熟的公司要少许多。因此,鼓励中小企业加入创新学院是建立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的主要目的之一。

一般而言,鼓励美国中小企业参与创新研究院的策略主要包括:向与中小企业联系紧密的合作伙伴和中介进行宣传,提供技术咨询(如技术发展趋势)和量身定做的服务(如提供与工艺创新相关的尖端技术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共享设施和专门的设备,以加速企业产品的设计和测试;提供一个分层次的会员费结构;为新中小企业会员的各种捐赠提供津贴;提供IP分级授权等等。

五是共用基础设施。每个创新学院都将为本地产业发展提供共用设施,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目的是扩大实验室演示并使得技术准备产业化。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IMI)的遴选标准

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IMI)的选择过程由美国高端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AMNPO)全权负责,美国商务部(DOC)/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国防部(DOD),能源部(DOE),教育部(ED),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部委和机构参与。AMNPO团队将负责管理一个开放的、竞争性的选拔过程和执行裁决过程。选择设立哪些创新学院,AMNPO团队会根据可用资金和时机,征求公众建议。当完成公众建议收集后,AMNPO团队将组织评审小组对建议中的创新学院进行竞争力评估。评审小组的成员包括AMNPO工作人员、代理合作伙伴及其他专家。这种以监管机构评审为本的选择过程可能包括计划构想书、实地考察以及经济和商业计划分析等。那些最终通过的创新学院建议将由AMNPO通过规划或路线图的形式来提供资金支持。这种广泛的审议审查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平衡美国产业发展亟需与提高美国产业竞争力的目标。

在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IMI)选择中,详细的选择标准主要包括以下11个方面:

●专注于美国制造业关键的国家急需技术或机会;

●针对早期制造的研究和技术过渡到商业应用或产品的建议活动;

●能对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有显著影响的创新学院计划;

●创新学院资源(人员、设施与参与实体)的支持计划建议;

●非联邦实体的联合投资,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实力水平超出了最初的联邦资金资助;

●财务计划的充分性;

●中小企业的参与程度;

●共用设施的适宜性和预期利用率;

●教育和劳动力开发中的参与和专业水平;

●完备的治理和监管模式,包括对新加入者的行业参与度和开放度;

●创新学院推动美国国内制造业发展的能力。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IMI)的资金、收益和可持续性

美国联邦政府对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IMI)的资金支持取决于每个创新学院的性质和拟建项目,并计划在1-7年内对IMI进行资金支持。可以预期的是,对于大多数创新学院来说,美国联邦政府资助资金的水平开始会变得更高,但伴随着学院成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而逐渐降低。如图1所示,

●第1年:每个创新学院的政府投入占七年内政府总投入的15.0%。其中,设备(Equipment)投入约占10.0%,基础项目资助(BaseProject Grants)约占3.6%,启动(Startup)资金约占1.4%;

●第2年:每个创新学院的政府投入占七年内政府总投入的20.0%。其中,设备投入约占12.5%,基础项目资助约占6.0%,启动资金约占1.5%;

●第3年:每个创新学院的政府投入占七年内政府总投入的20.0%。其中,设备投入约占10.0%,基础项目资助约占9.0%,启动资金约占1.0%;

●第4年:每个创新学院的政府投入占七年内政府总投入的15.0%。其中,竞争项目资助(CompetitiveProject Grants)约占5.0%,设备投入约占4.0%,基础项目资助约占6.0%。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的竞争项目资助在第4年开始,每年选择2-3家创新学院,给予200万-300万美元的奖励;

●第5年:每个创新学院的政府投入占七年内政府总投入的11.0%。其中,竞争项目资助约占7.0%,基础项目资助约占4.0%;

●第6年:每个创新学院的政府投入占七年内政府总投入的11.0%。其中,竞争项目资助约占7.0%,基础项目资助约占4.0%;

●第7年:每个创新学院的政府投入占七年内政府总投入的8.0%。其中,竞争项目资助约占7.0%,基础项目资助约占1.0%。

美国联邦政府的资助应符合每个创新学院所提出的金额。原则上来看,在

5-7年内,启动一个创新学院的联邦政府资金额度在7000万美元到1.2亿美元

之间。为实现创新学院的发展目标,非联邦政府与联邦政府投资的比重将远大于1:1。此外,各创新学院还应不断发展其业务能力。

当创新学院建立之初,美国联邦政府的资金投入是最大的。当创新学院建立2-3年后,美国联邦政府的投入资金将不断减少,创新学院的大部分研究基金将由私人和其他资金来源提供。

在成立之初,每个创新学院都应该基于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秉承自我发展的理念,并在5-7年后不再依赖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联邦基金支持。每个创新学院都将以灵活的运作形式来获取各种可持续收入,主要包括:会员费,收费服务活动,合同研究或产品试制,来自于联邦政府及其他来源的非NNMI补助资金,知识产权使用费,捐赠等等。

此外,为鼓励创新学院竞争发展,NNMI还根据各个学院的技术质量、研究实力等方面,设立“竞争项目奖”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IMI)的管理方式

每个创新学院都应当有很大的自主性,并应该有一个由业界代表组成的独立董事会。创新学院的领导作为执行董事,应负责日常运作。在联合治理模式中,NNMI的三个关键利益相关者(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都需要维护其自身利益。创新学院所作出的每一项决定,包括有关业务、会员、知识产权、资本投资、项目选择、资金分配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应符合三方利益。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IMI)的宣传方式

虽然每个创新学院都可能有自己的网站,但是他们也将参与并连接到高端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AMNPO)创建的“制造业门户”(https://www.360docs.net/doc/bc11302733.html,)网站。随着网络的建成以及资助机构的资金保障,这个门户网站将有助于整合各方的资源,其内容将包括各创新学院的发展动态,如结构、治理、联系人、年度报告、新闻、成功案例、知识产权许可、会员信息等。

建立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路

建立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 国之路 1 2020年4月19日

建立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路摘要文章从国家创新体系起源和发展的角度,探讨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道路和关键点,并指出美国在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二战形成了一个以政府、大学、企业三者伙伴关系为特点的创新体系,从而促进了美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美国科学技术也是在应对外部挑战而寻求变革中得到发展的。文章认为科学的自由和自主精神、基础研究与应用的结合、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以及创新文化环境是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头号强国,成为科学技术的头号强国。美国不但在基础科学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影响美国和世界发展的高新技术;同时,美国的大学还是世界科学与教育的中心,长期吸引各国青年学生前往深造。为什么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强大的国家,并长期保持领先地位?人们很容易想到的一个原因是,二战前后有大量的欧洲科学家来到美国,以及后来世界各国科技人才纷纷涌向美国,为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可是,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或许更重要的是美国在战后形成了一个激励创新的组织体系和研究环境,使各方面人才的热情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推进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这是一个需要从多 2 2020年4月19日

方面研究的现象。笔者曾从历史根源、政府政策和制度界变(bounded change)3个方面对此做了探讨。本文则从创新体系起源和发展的角度为主,探讨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关键的发展事件及转折点和成功经验。 1、二战以前的发展:学习、追赶、自立从建国到二战前,美国的科学技术走了一条学习、追赶和自立的道路。到二战之前,美国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已经赶上欧洲先进国家,并形成了促进科学技术与创新的体系,为二战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 美国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北美殖民地的科学来源于欧洲,在与欧洲科学交流的过程,美洲科学开始成长。从美国独立到南北内战结束期间(1776—1865年),美国科学开始从欧洲特别是从英国的附属中独立出来,尽管规模还很小。 18 美英战争结束后的30年称为美国科学的开端时期。在这段时间,美国科学领域的从业者从一个没有共同目标或方向的散漫业余者群体转变成为一个职业团体,出现了许多学会和期刊。1848年,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科学学会——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成立,标志着美国科学共同体的形成。1863年,美国科学家精英的代表——美国国家科学院(NAS)成立,宗旨是为政府提供科学咨询。在美国的科学研究走向职业化的过程中,政府机构中开展的科学活动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美国宪法没有直接地提出支持科学,但在各种有关应用的上下文中却含蓄地准许联邦政府支持科学。因此,联邦政府是为实现国家和社会 3 2020年4月19日

全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最新)

全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根据《中国制造X》《中国制造XX行动计划》《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X-X年)》(工信部联规〔X〕137号)《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X〕273号)、《X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功能和定位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独立企业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其主要任务是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完成从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再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国制造X》《中国制造XX行动计划》,以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力为导向,以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为手段,整合配置各行业优质创新资源,以企业为主

体,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提升我市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建设目标。按照统筹设计、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稳步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通过创新资源的汇聚整合,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优化制造业创新生态环境。力争到X年,培育20家以上覆盖我市重点产业领域的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2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方面实现新突破;到X年,创建6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以上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总数位居全省第二,力争第一,形成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省、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支撑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 (三)基本原则。一是加强统筹,突出优势。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一个领域布局一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防止重复建设。创新中心建设要立足我市优势支柱产业,不断巩固领先地位,带动全行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探索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注重创新中心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机统一。加大政府的引导、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的氛围和政策环境。三是区域合作,协同创新。利用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和我市产业基础优势,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形成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模式。四是创新机制,示范引领。鼓励创新中心在运行机制、发展模式、人

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启示_闫敏

全球嘹望QUANQIU LIAOWANG 美国制造业复兴新动向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为振兴经济提出制造业复兴计划。目前,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并成为带动经济复苏、拉动就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强调工业互联网战略 随着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和互联网革命进一步深化,美国等世界制造强国都在积极推动制造业创新和转型发展。 第一,工业互联网发展源于市场导向。德国工业4.0受到世界普遍关注,美国工业互联网同样值得各国重视与研究。“工业互联网”与“工业4.0”都以工业体系与互联网技术高度融合为核心内容,前者区别于后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市场主导。“工业互联网”主要由市场主导,美国政府发挥推动、倡导与引领作用,通过政策扶持、规则制定、国际协调等途径,为企业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工业4.0主要由德国政府推进,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与法律,自上而下实施,以对抗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对制造业的支配优势。二是企业主导。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主要以大型企业为核心。GE、思科、IBM等80多家企业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基于企业发展与市场需求考虑,在技术、标准、产业化等方面作出前瞻性布局,推动全国乃至世界制造业互联。三是需求主导。美国企业将机器设备单体连接成为工业运行系统,从客户需求出发,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GE公司为代表的大型制造企业将信息物理系统反馈的客户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以及云计算处理,从市场需求角度改进并创新产品设计,实现供 需匹配。 第二,工业互联网发展改变生产模 式。美国工业互联网作为全球新一轮产 业革命的标志,改变了传统要素结构, 实现了产业升级的两大突破。一是突破 了地理限制。工业互联网将全球范围内 的机械、人和数据连接起来,在更深的 层面将数据收集分析与运行预测相结 合,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销售产 品,减少冗余产生,实现了全球制造联 网。二是突破了边界限制。工业互联网 使机器得以通过网络与其制造者进行交 流,能够实时为客户提供恰当的信息, 随时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将生产 意外产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突破了原 有生产模式的可能性边界。例如,GE 公司通过机器设备互联,使常规的检修 维护工作变得简单而有计划性,将计划 外故障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减少停机时 间,提升机器的运转效率,进而带来生 产能力的巨大提升。 强调制造业创新发展 第一,大企业引领创新。创新与变革 是美国企业普遍遵循的基本经营理念, 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自发行为,也是 企业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重要途径。美 国大型制造业企业创新具有专注性、前 瞻性、持续性特点,在美国制造业创新 过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以GE公司为 例,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集中优势资 源创新,每年研发投入高达50亿美元, 研发团队汇集世界优秀专家;集中优势 领域创新,创新重点聚焦于航空发动机 等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关键业务,对 没有显著优势的领域则开展对外合作, 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率;集中优势经 验创新,借鉴硅谷的创业经验,强力推 行快速工作(Fast Work)机制,尝试建 立“微型工厂”,努力营造创新平台, 应对创新速度加快的挑战。 第二,人才支持创新。美国通过高水 平的教育体系、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和开 放的移民政策,从全世界吸引、筛选创 新人才。以高端装备制造著称的GE、霍 尼韦尔国际公司等,正在实施“未来智 造”战略。一是全球配置资源,GE公司 早在2011年就与美国加州硅谷成立了GE 全球软件中心总部,聚集软件人才,并 计划在全球成立20个左右的软件研发中 心;二是创造育英机制,大型公司高层 领导调整过程中,具备数字化技术及业 务背景的人才数量明显增加;三是重视 人才挖掘,尤其重视高端人才培养,大 部分公司的高层领导均制定了推动实施 人才管理和继任培养引进规划。 第三,理念推动创新。借助互联网, 出现了“众包”等新的创新形态,美国 利用全球智慧推动制造业创新的速度更 快,效果更好。美国工业互联网把全球 智慧和工业互联网、先进制造技术一并 视为“未来智造”的三大支柱。GE航空 部门曾在互联网上面向全球工程师发起 一项飞机发动机支架3D打印设计竞赛, 共有700多个设计项目参赛,最终来自印 尼的、没有飞机发动机设计经验的工程 师获得了第一名,支架重量减轻了84%, 大大超出了专业航空工程师的想象。 第四,细节完善创新。美国制造业 创新不全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原始创新, 也包括大量的改进型创新。美国工业互 联网发展在创新过程中高度重视用户的 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启示闫 敏 张令奇 陈爱玉 80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企业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中介机构等构成,以促进产业升级、产品结

建立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路

建立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路 摘要文章从国家创新体系起源和发展的角度,探讨美国成为世界科 技强国的发展道路和关键点,并指出美国在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 过程中,经过二战形成了一个以政府、大学、企业三者伙伴关系为特 点的创新体系,从而促进了美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美国科 学技术也是在应对外部挑战而寻求变革中得到发展的。文章认为科学 的自由和自主精神、基础研究与应用的结合、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以及 创新文化环境是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头号强国,成为科学技术的 头号强国。美国不仅在基础科学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发明和发 展了一系列影响美国和世界发展的高新技术;同时,美国的大学还是 世界科学与教育的中心,长期吸引各国青年学生前往深造。为什么美 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强大的国家,并长期保持领先地位?人们很容易想到的一个原因是,二战前后有大量的欧洲科学家来到美国,以及后来世界各国科技人才纷纷涌向美国,为美国的科学技术发 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或许更重要 的是美国在战后形成了一个激励创新的组织体系和研究环境,使各方 面人才的热情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推进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这是一个需要从多方面研究的现象。笔者曾从历史根源、政府政策和 制度界变(bounded change)3个方面对此做了探讨。本文则从创新体系起源和发展的角度为主,探讨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关键的 发展事件及转折点和成功经验。 1、二战以前的发展:学习、追赶、 自立从建国到二战前,美国的科学技术走了一条学习、追赶和自立 的道路。到二战之前,美国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已经赶上欧洲先进 国家,并形成了促进科学技术与创新的体系,为二战以后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1.1 美国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北美殖民地的科学来源于欧洲,在与欧洲科学交流的过程,美洲科学开始成长。从美国独立到南北内 战结束期间(1776—1865年),美国科学开始从欧洲特别是从英国的附

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申报书(建设方案)编写指引

附件2 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申报书 (建设方案)编写指引 为进一步做好广东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指导,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申报建设环节,结合《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特制订本指引。 一、背景 广东作为国内制造大省和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基地,同时也面临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严峻挑战,其根本在于创新能力不强。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借鉴产业领域出色经验,以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为途径,打通技术、组织、商业、资本之间的分割与壁垒,整合重组各类创新资源和主体,推动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能够承担从技术开发、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的新型制造业创新平台。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与原则 贯彻落实制造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力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为手段,汇聚整合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的资源及优势,突出协同配合,加强国际合作,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提升

我省制造业竞争能力。 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技术创新和社会资本相结合、资源整合与人才发展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攻克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转化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积累储备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建设发展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基地,培养造就一批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加快形成发展的新动力,为推动广东制造由大变强提供战略支撑。 (二)定位与功能 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省级创新平台的一种形式,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独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这种新型创新载体具有以下特征与功能: 一是整合制造业创新资源。在发展重点领域部署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集聚整合包括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工程数据、知识产权、科技文献,以及人才、技术、标准、服务、信息、资本等在内的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 二是加强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面向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及转化扩散,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储备与布局,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屏障,支撑产业发展;面向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突破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供给瓶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促进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打通技术研

国外产业集群案例

1日本创新型集群与活化产业集群法体系 目前,日本各地已经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日本的《中小企业白皮书》把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分为以下三种形态:(1)产地性集群:属于特定区域内的同一行业集中地,储备该区域内的原料、劳动力、技术等经济资源,具有很强烈的地方工业色彩的集群;(2)企业城下町型集群:以特定大企业的批量生产工厂为中心,在其周边地区提供多数零部件的下请(外包)企业群的集群;(3)都市型集群: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制造零部件、五金制品的制造业的集群。从图 1.1可以看到,拥有很强装备产业色彩的素材产业,如钢铁业和化工业,都被划分为“企业城下町型集群”,运输机械、电器行业也可以归为此类。一般机器、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的中间性的产业,由于广泛地分布于整个工业地带,企业间也形成了水平分工,因而可以归类于“都市型集群”。至于精密机器、纤维等产业则可归类于“产地型集群”。图中的第4种集群类型—“单独立地型集群”,是日本产业集群中的新现象,即“地理上分布广泛,集群内部垂直整合程度高”。近年来,不少大企业都倾向于采用大型工厂“单独立地”的手法,其中尤其以电器、精密机械、一般机械等领域为多。 图1.1 日本产业集群结构 资料来源:辻田昌弘著:《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构造的变动及其原因》,2005年3月 日本的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发挥集群效应,得益于日本国内较为完善的活化产业集群法体系的完成。国家层面制定最基本的激活政策方针,再由都道府县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界协会共同制定配合政策方案,最终形成了一套活化产业集群法体系。这套法律体系的服务对象群体集中于基础性技术产业集群和特定的中小企业集群。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分别针对地方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 地理分布 集中 分散 垂直 水平 统合度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管理办法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促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健康发展,规范开展创新中心考核评估(以下简称考评)工作,根据《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2016〕273号)、《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工信厅科〔2017〕64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考评对象是已运行满一年的创新中心。考评分为年度考核与定期评估,年度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定期评估一般三年进行一次,评估当年不进行考核。 第三条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会同有关司局负责考评工作的组织实施,包括:确定参评创新中心名单、选择和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工作、确定专家组人员、对考评结果的处理等。 第四条第三方机构应具备组织实施考评工作的条件,能够按照本办法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拟定考评实施方案,组织专家开展考评,提交考评报告。 第五条考评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由熟悉创新中 心工作的技术、管理、财务等领域的专家组成 第二章考评内容 第六条创新中心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建设和运行情况。

第七条建设情况主要考评创新中心按照建设方案提出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中试孵化、测试验证、行业支撑服务等方面建设的情况。 第八条运行情况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分别是:创新中心的研发力量、共性技术突破、产学研协同、突出市场导向、成果转移转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情况。 第九条创新资源重点考评创新中心研发队伍建设和研发资金投入情况。主要是: (一)创新中心拥有固定研发队伍和本领域行业技术领军专家的情况,以及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 (二)创新中心研发资金投入的情况,以及年度研发费用总额占成本费用支出总额的比例。 第十条核心定位重点考评创新中心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的情况。主要是: (一)创新中心按照建设方案中明确的技术目标取得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情况,以及新增专利申请数量; (二)创新中心围绕行业共性技术需求,自主或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承担所在领域的国家级项目的情况。 第十一条协同化重点考评创新中心汇聚本领域创新资 源的情况。主要是: (一)创新中心聚集本领域各类创新主体的情况,包括用户在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c11302733.html,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作者:耀文 来源:《中国电子报》2016年第57期 本报讯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 《规划》强调,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确立了“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与2015年相比,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6%提高到20%;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 《规划》提出建设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并从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等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努力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规划》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重点强化六方面任务部署。一是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二是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三是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五是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六是围绕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规划》从落实和完善创新政策法规、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等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强调完善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体系,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等。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20年)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年)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 (年) 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 (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为顺应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发达国家着眼于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如,美国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加紧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都是力图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向实际产品转移转化。这些计划强调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我们要深刻洞察这一变革趋势,将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否则就有可能再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未来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我国制造业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积累了较强的产品和技术基础,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创新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需实现三个深刻的转变:一是打造新型创新链,实现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技术引进是后发国家在工业化中前期实现追赶发展的主要途径。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后期之后,必须扬弃这种发展模式,构建满足产业内生发展需求的技术供给体系。我国制造业要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依靠过去的技术引进模式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顺应全球产业变革的趋势,加紧打造制造业高水平新型创新载体,丰富和拓展技术创新链,弥补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脱节与断层,形成技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作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证。 基本信息 主要特征 折叠编辑本段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活动的整合体,必须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的每一要素都起作用,如果系统的某一要素有缺陷,失去了与它要素恰当地相互作用的能力,不能完成它特定的功能,就会影响整个系统。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不能仅仅注重某项要素的建设,而忽略其它要素,仅仅变革一个要素有时会产生始料不及的后果,要把各要素建设看作是一个整体而等同对待,共同发展。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 按照创新体系研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观层面上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其中,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占有核心地位。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开系统。微观层面的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相互之间也进行着密切的联系与影响,相互之间进行着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进行着技术创新的广泛的合作。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具有动态调整的特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向动态平衡。 自组织理论揭示出,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获得了足够的负熵,使系统向远离平衡的非平衡态发展,然后通过系统之间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促使系统向熵减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这样一种开系统,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着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从平衡状态到非平衡状态再到新的平衡状态,不断进行着动态的调整。 重要必要 折叠编辑本段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①依靠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 ②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著名企业的共同选择 ③依靠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业的现实选择 ④依靠自主创新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美国在科技创新体系上值得借鉴的做法

美国的区域创新体系最大的特点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政府仅进行必要的干预。市场是企业间进行交往和协调的主要机制。政府尽可能少地干预企业研究和开发活动,只负责关系到国家利益的重大的基础性研究和国防研究的推动工作。 美国非常重视市场调配资源的重要作用,全社会的资源配臵主要由市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税制度来调节(例如,80年代《技术创新法》、《技术转让法》,90年代《信息法》)。美国不主张制定国家产业发展政策(Porter,1991),不存在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也不主张制定倾向性的科技政策,而主张科技发展方向由市场需求来决定。 政府做了哪些重要工作? 美国政府实施了一些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措施,从供给、需求和环境保障几个方面上来促进美国国内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这些措施强调资助基础科学以推动创新。制定了有关创新的法令、法规,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有助于创新的环境。税收政策(包括鼓励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政府采购、国防工业都推动了创新活动。 美国借鉴日本的政策,对企业的实验研究费制定了相应的税制优惠政策,形成一个永久性的制度。美国也是世界上通过政府技术采购对创新进行扶持和推动最成功的范例之一。1761年第一部《联邦采购法》的颁布,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美国政府采购每年要花费几千亿美元,美国国防部、能源部、航天局等部门对高新技术产品定货价格比国外产品高许多。 美国政府特别重视对高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尖端高科技出口采取封锁或限制政策,限制国外企业收购美国高科技企业,例如国会严格审议了联想对IBM 个人电脑事业部的收购案。专利制度是美国政府用来刺激科技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有力措施。1972年的“技术评估法”,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等都为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制定支持中小企业科技进步的政策的国家,法规允许中小企业与政府共同出资进行研究并取得专利权,鼓励将知识产权注册给中小企业,要求国家实验室促进成果向企业转移,拿出部分资本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研究,允许企业使用国家实验室等等。在股票市场上还开辟了NASDAQ市场,专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直接融资。 美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基础研究,不参与应用性研究,努力建立发达的资本市场以支持技术产业化。许多重大科技发明以及产品创新来源于科技人员创业激情与风险投资基金完美结合,这是当今世界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完美结合的典范。美国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逐年增加,研究开发经费占GN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5%左右,80年代前,联邦政府支出的科研经费占科研经费总额的比例为50-60%。联邦政府2/3的科研经费通过合同分配给工业企业和大学所属的科研单位。为了促进“加速创新”,对由各个政府机关分配的研究开发预算的3%进行再分配,促进高风险研究;国防部"科技预算"的20%用于研究。美国今天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冷战期间政府对国防科技的主导作用所形成的科技成果,美国航天登月计划积累的科技成果也对后来的信息技术发展起到关键促进作用。 在创新教育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针对面向科学及工学领域的大学生提供奖学金的企业及个人,对其所筹款项实施减免税制度;将成年硕士教育及培训制度向所有州立大学扩展;向学生提供衔接研究和应用的创新学习机会;针

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条件

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 创新中心条件 为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稳步有序、高标准统筹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按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和《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对拟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提出如下条件: 一、创新中心建设领域应符合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要求。 二、创新中心应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符合《指南》有关要求。 三、创新中心应以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目标。 四、创新中心组建应符合的条件: (一)创新中心应是企业法人形态,采取“公司+联盟”等模式运行。 (二)创新中心的依托公司应是面向行业,由本领域骨干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单位以资本为纽带组成的独立企业

法人,股东中应包括若干家在本领域排名前十的企业。 (三)创新中心的联盟应汇聚全国范围内,包括用户在内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并覆盖50%以上本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五、创新中心应建立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 (一)创新中心依托公司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责权明晰的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团队,实现企业化运行。 (二)创新中心应充分发挥各类主体作用,通过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各类主体的责权利,形成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 六、创新中心应具备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创新中心的股东投资应满足基本运行需要,建设运营过程中,应按市场化运行,并已与社会资本有密切合作。 (二)创新中心应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企业委托研发、检测检验和为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 七、创新中心应拥有代表本领域先进水平的研发力量。 (一)创新中心内设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判行业发展重大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方向,专家委员会应由行业领军专家担任主任。 (二)创新中心依托公司应有固定的研发队伍,从事研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一个初步设计》概述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一个初步设计》概述 1、提出背景 一个多世纪以来,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石。2011年, 美国制造业增加值高达1.8万亿美元,占GDP勺12.2%; 1.3万亿美元的制成品出口海外,占美国货物出口总额的86% 2013年1月,为 促进美国制造业复兴,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 nt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atio nal Scie nee and Tech no logy Cou ncil )和高端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Adva need Manu facturi ng Natio nal Program Office )联合发布《国家制造业 创新网络:一个初步设计》(Natio nal Network of Manu facturi ng Inn ovation : A Prelim in ary Desig n )。建立全国制造业创新网络是奥巴马政府的一大创新之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面对以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数字化制造等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严峻挑战。当前,培育发展高端制造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也成为我国能否在新的工业革命浪潮中占领先机的关键所在。基于此,笔者有针对性地对NNM计划做 了编译和整理,以期为推动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有效政策借鉴。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提出背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制造业经历了明显衰退。1979年至2010 年间,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从1.94亿个降低到1.15亿个,降幅为 40.7%,其中,2000年至2010年尤为明显,共有5900万份制造领域的工作消失,降幅为33.8%。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过去13年,每季度平均有占制造业总数3.5%的工厂关闭,而仅有2.6%的工厂新开。事实似乎表明,美国企业在本土保留核心研发、将规模制造外包或外迁的模式,或难以符合新一轮技术革命的特征:电子与通讯产业可模块化与可复制化的特点,加快了知识的溢出效应,由美国公司巨资开发的技术很容易被海外公司获得,并抢先开发为可商业推广的产品;制造业大规模外迁还造成本地产业链断裂,进而损坏产生创新的基础结构,不少企业的研发部门也随之迁往他国。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00年美国的高端科技产品尚有50亿美元的贸易盈余,到了 2011年则逆转为高达990亿美元的赤字,占总体贸易赤字的17%在半导体记忆存储装置、锂电池、平面显示器、机器人、太阳能电池、高端照明、氧化物陶瓷等领域,美国曾经是技术的发明者,现在却落后于其他国家。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制造业衰落呢?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的研究表明,导致美国高科技制造业衰落的因素,并不在于劳动力价格一一德国的工资比美国高30% 至40%但德国制造业却一直蓬勃发展,而在于美国在将发明和发现转化成“美国制造”的产品和流程上逐渐失去立足点,即使美国仍然引领着世界基础研究、科学发现和创造精神。过去美国有贝尔实验室、施乐帕克研究中心以及IBM实验室等等,它们负责构想下一个有影响

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

2006年第4期 科技管理研究Sc ience and T echno l ogy M anage m ent R esearch 2006N o 14 收稿日期:2005-06-07 文章编号: 1000-7695(2006)04-0012-03 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 杨春平,刘则渊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116024) 摘要:本文分析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涵义,指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关键是研究与发展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 力,就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现知识向经济的转化、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国家创新活动中,政府的作用非常关键。 关键词:创新;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与技术创新 111 创新的涵义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格,是民族发展进步的不朽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具有竞争力的不竭源泉。 创新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既可以指理论创新、技术的发明创造,还可以是观念、体制的更新等等,是包括多项要素在内的系统工程,其核心要素是取得新认识、新成果。创新是活动主体在已有知识积累基础上的智慧创造,是对传统观念、理论、体制、技术等等进行革命性扬弃的过程,是在获取原有思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求得新发展的过程。 创新,即创造新的东西,含有始创、首创之意。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创前人没创过的,这就是创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 1A 1Schu m peter)于1912年在5经济学发展理论6中首次提出/创新0概念,并作为他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要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就需要有新的生产理念、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技术,这就必然产生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112 技术创新的涵义 技术创新是指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机会,重组生产要素,获得最大利润的过程。技术创新的关键是研究与发展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技术创新的实质是给企业生产经营系统引入新的技术要素,以获得更多利润。由于一系列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导致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熊彼特认为,经济由于创新而增长。 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增强综合国 力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创新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创造市场需求,使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才能通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生产力的历史性飞跃。 创新与发明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发明属于知识形态,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创新是将发明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并获得商业价值的活动,能产生经济效益。科技界习惯地把创新与发明等同起来,经济学界理解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一个生产者在下一期生产中所采用的技术比这一期生产的技术好、效率高,这个/新0技术不必是最新的发明。所以,企业可以用引进技术的方式,包括买专利、模仿等等取得技术创新。而且,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主来取得技术创新,成本会低于发达国家自己发明技术的成本。因此,某个产业要不要自己从事新技术的研发,主要取决于有没有比发达国家在相同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如果有经济上的比较优势,技术创新尽可能以引进为主;如果没有,就只能自主研发。 2 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211 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O ECD 总结其成员国技术创新的成功模式而提出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重大举措。OECD 组织认为,/创新是由不同参与者和机构的共同体大量互动作用的结果,把这些看成一个整体就称为国家创新体系。0国家创新体系是围绕技术创新这一中心环节,使参与创新的社会各种机构组成一个共同体,实现知识向经济的转化、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所谓国家创新体系,一般说来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参与创新活动的企业、高校和科技机构组成的共同体,在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借助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为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而形成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中央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积累时间最长、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最为完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一类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央企从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坚持依靠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业务发展,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取得了一系列如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西气东输等丰硕的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真归纳总结现有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典型央企的成功做法 为充分掌握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简称航天科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公司(简称国家电网)等10多家典型央企进行了现场调研和案例分析。依据对典型央企的实地调研情况,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六方面内容。 1.1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建立起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决策和规划体系一是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 之一。按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的科技工作方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公司实际,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驱动力为核心,制定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战略重点,确定年度计划,并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运用一代”的思路,制定有序接替的科研计划体系。二是设立科技决策规划与管理体系。设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公司重大技术创新战略问题决策。同时,为了落实公司科技战略规划、规范科技管理工作,央企集团层面大都设立了行使科技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负责公司科研项目管理、科技规划计划、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管理、科技奖励、考核监督指导下属单位科技管理工作,以及对外科技交流等;在子公司层面,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对口部门,配备专职科技管理人员,负责组织科技规划和项目建议计划编制,组织科技项目实施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技术需求分析等。三是组建辅助科技决策的专家咨询团队。部分央企设立了专门的技术咨询委员会,由内外部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对重大事项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有的央企在技术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还按领域组建专业分委员会,为公司各类技术决策提供咨询意见,支撑公司科技决策。以航天科工为例,公司建立了以顶层战略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决策机制(图1)。公司成立了由“一把手”负责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