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简单证明与计算.docx

三角形的简单证明与计算.docx
三角形的简单证明与计算.docx

三角形的简单证明与计算

一.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度计算

在下面的问题屮,我们只需用到以下关于角度的定理:

(A)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外角和定理;

(B)等边对等角(由线段相等关系导向角度相等关系的重要定理!);

(C)(凸)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外角和定理;

根据条件识图:如右图,直线DF与△ABC的边AB交于D,与BC交于E, 与

AC的延长线交于F,若ZABC与ZADF的角平分线相交于G, ZACB 与ZAFD的角

平分线相交于H,求证:ZG=ZH.

例2、看似无关的角度Z间可能具有简单的数量关系!

如图,DC平分ZADB. EC平分ZAEB, ^ZDAE= u , ZDBE= P , 则ZDCE= .(用

a、0表示)

分析:当我们根据某个定理写出一个角度关系式时,其中所包含的往往

不仅是要研究的角度,还有一些不会出现在最终结果里的角度,这提示

我们要进行消元处理!

例1、一些以往见过的典型问题:两条角平分线的交角

(b) ____________________ ; (c) ____________________

B

例3、以尽量简短的方式揭示数量关系!

如右图,线段AD、BC交于点O, ZBAD与ZBCD的平分线交于点P,试探

究ZP、ZB、ZD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分析:三个量Z间可能具有的关系包括彼此相等、某个量是另外两个

量之和、某个量是另外两个量的平均数……等等,准确的画图和度量

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出“平均数关系”是最有可能的.

现在,请你用尽量少的式子(一个定理产生一个与角度有关的关系式)证明自己的推测!

提升练习习题1

如图,在ZVIBC中,Z^ = 80°,点D、E、F分别在边AB. BC、CA

上,BD=BE, CE=CF,求ZDEF的度数.

习题2

在△A3C中,AB=AC, D是A3边上一点,AD=CD=BC,求△4BC三个内角的度数.

习题3

/XABC中,ZCAB—ZB=90° , ZC的平分线与AB交于厶,

ZC的外角平分线与BA的延长线交于N, CL=3,求CN=2

习题4

如图,CD是Rt△斜边AB±的高,ZA的平分线4E交CD 于H,交

ZBCD的平分线CF于G.求证:HF// BC.

习题5 如图,已知ZVIBC, AA'平分其外角ZBAE,交CB延长线于/T 点,平分其外角/CBD,交AC 延长线于点,若AA f=AB =BB',则ABAC的度数是多少?

习题6

如图(a),在AABC屮,AB=AC,过A点作线段AD=AC.

(1)若已知ZB4C=40°,求ZB DC =2

(2)请你推测ZBAC与ZBDC的数量关系,并证明自己的结论.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E为正方形ABCD外一点,AE=AD,根据你的发现,ZBE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b)

二、作为基本语言的全等证明

全等是论证过程中最可靠的表述方式之一,很多看似合理却难以说清楚的问题,只要选择合适的全等三角形(有时还要主动去将它们构造出来),就可以给岀清晰的论证.

1、在三角形全等判据中,“边角边”是最基本的,其他儿条可以看作是它的推论.

命题1一1在厶ABC中,若AB=AC,则ZABC=ZACB?

分析:由于只能使用“SAS”判据,我们不得不走一条“迂回”的路.分别延长

AB、AC至£>、E,使得BD=CE,通过两次“SAS”全等完成证叽

命题1一2 在厶ABC中,若ZABC=Z4CB,则AB=AC.

分析:在只能用“SAS”的前提下,这条定理的证明是用命题1—1结合“大边对大角”用反证法來实现的,我们会在下学期具体讨论它的证明.

命题1一3三角形全等的“SSS”判据.

已知:AB=A X B, AC=A l C, BC=BC(令一对相等的边重合). 求证:△ABC竺

△A|BC.

命题1一4三角形全等的“ASA”和“AAS”判据.(写出已知、求证,画图并完成证明)

命题1-5三角形全等的“HL”判据.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即可求出第三边,因此由“SSS”可以证明“HL” 正确,下面我们用“SAS”证明勾股定理.为此,我们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用两种方式表示其面积.

A

已知:ZBC中,ZACB=90Q ,记三边长分别为a、b和c.

求证:a + b2 = c2.

证明:以a+b为边长作正方形MNPQ〈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在各边上

取点S、T、U、V,使得SN= TP=UQ=VM=a, SM=TN=UP=VQ=b,

命题1—6关于“两边一角”的补充: 如图,AABC 与△DEF, AB=DE, AC=DF, ZACB=ZDFE=a ( 90° < CT <180° ).

求证:

C E F

2、用全等语言来论证一些直观合理、逻辑上不容易解释的命题.

命题2—1平行线的判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根据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利用尺规作图可以作出相等的同位角(这一作图根据的是全等判据___________ ),现在我们来证明:同位角相等时, 所得到的直线就是公理中所说的那条直线.

已知:如图,直线<3与直线A和?2分别交于点A、B, Z1 = Z2.

求证:h//l2.

分析:用反证法.假设直线厶和“相交于点P (不妨设卩点位于厶右侧),则

可形成△ABP.但是Z1与Z2的补角也是相等的同位角,因此人左侧也可以交

出一个△AB0由此导出矛盾.

证明:设直线和乙相交于点户(不妨设P点位于<3右侧),在厶左侧截AQ=BP,连接BQ.

则在ZVIBP与△B4Q中,

AB = BA(公共边)

<Z2 = Z3(已证)

BP = AQ(己作)

??? /\ABP^/\BAQ(_____ )

??? Z4=Z5 (_______________ )

又???Zl + Z4=180°( _______________ ), Z1 = Z2 (已知)

???Z5+Z2=180°(_________________ ),即Q、B、P三点共直线.

由此,与公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矛盾,否定前提假设,则有1}//12.

命题2-1两条平行线之间所夹的垂线段长度都相等.

已知:如图,直线/i〃b A、B为b上任意两点,AP丄/i,BQ丄几求证:

AP=BQ.

(提示:连接AQ)

命题2-2若两直线之间所夹的垂线段长度相等,则它们互相平行.

已知:如图,A 、B 为直线厶同侧两点,AP 丄/i ,BQ 丄h ? 求证:AB//1\.

利用命题2—1和2-2,结合面积方法,可以得到下面两个主要定理:

Ari AT

命题2—3在心眈中,若- = ^DE//BC .

如果将平行四边形定义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那么两

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 边形是否也是四边形呢?该如何说明?

命题 2-5: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若 A 〃=CD, AD=BC.贝i AB//CD t AD//BC.(或 者说,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An AP 命

题2-4在3C 中,若DE 〃BC,则

A B

命题2-6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我们曾在习题中见过该证明的“半成品”,现在自己写出已知、求证,画图并完成证明)

由此可以导出下面这个有趣的结果(请你给出证明):命题2—7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命题2—8若直角三角形中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则它所对的锐角为30。?

三、三角形综合练习

1、如图,在ZSABC中,M是边AB的中点,N是边AC上的点,且

AN=2NC, CM与BN相交于点K.若ABCK的面积等于1,则厶ABC的面积是多少?

2、如图,已知C是的屮点,CD=CE, ZDCA=ZECB. 求证:ZDAE=kEBD.

3、如图,求Z1 + Z2+ Z3 + Z4+ Z5 + Z6+ Z7 的度数.

4、如图,在线段AB同侧做直角△4BC和直角△ABD 求证:ZADC=

ZABC.

(提示:作边上的中线,并使用命题2—6)

*5、在ZVIBC中,ZB=100° , ZC的平分线交边AB于E, 在边

AC上取点Q,使得ZCBD=20。,连接QE则Z CED的度数是

多少?

客6、AABC中,ZA=2ZB, CD是ZACB的平分线. 求证:

BC=AC+AD.

*7、在厶ABC中,AB=AC, ZABC=40° , BD 是ZB 的平分线,延长至E,使DE=AD.求ZECA的度数.

*8、在△ABC的3个顶点处分别作外角平分线,其交点构成△PQR. 证明:PC丄QR.

最后一个证明使你联想到什么新的结果?请你试着就“三角形的心(内心、外心、旁心、重心)”等问题进行尝试和探索,看看能否得到一些有趣的结果?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专题:三角形的有关计算与证明

专题:三角形的有关计算与证明 三角形的有关计算和证明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这类试题解法比较灵活,通常以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为考查重点,以计算题、证明题的形式出现,解答这类问题时,不仅要熟练掌握有关的公式定理,更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例如图,在△ABC中,∠ACB=90°,AC=BC,E为AC边的中点,过点A作AD⊥AB 交BE的延长线于点D.CG平分∠ACB交BD于点G,F为AB边上一点,连接CF,且∠ACF=∠CBG. 求证:(1)AF=CG;(2)CF=2DE. 【思路点拨】(1)要证明AF=CG,可以利用“ASA”证明△ACF≌△CBG来得到; (2)要证明CF=2DE,由(1)得CF=BG,则只要证明BG=2DE,又利用△AED≌△CEG可得DG=2DE,故证明DG=BG即可. 【解答】证明:(1)∵∠ACB=90°,CG平分∠ACB,AC=BC. ∴∠BCG=∠CAB=45°. 又∵∠ACF=∠CBG,AC=BC, ∴△ACF≌△CBG(ASA), ∴CF=BG,AF=CG. (2)延长CG交AB于点H. ∵AC=BC,CG平分∠ACB, ∴CH⊥AB,H为AB中点. 又∵AD⊥AB,∴CH∥AD, ∴G为BD中点,∠D=∠EGC. ∵E为AC中点,∴AE=EC. 又∵∠AED=∠CEG, ∴△AED≌△CEG(AAS), ∴DE=EG,∴DG=2DE,∴BG=DG=2DE. 由(1)得CF=BG,∴CF=2DE. 方法归纳:解答与线段或角相等的有关问题时,通常将它转化为全等三角形问题来求解. 1.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把矩形沿对角线AC折叠,点B落在点E处,CE与AD相交于点O.

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压轴题按题型(几何综合)汇编(一)三角形中的计算和证明综合(原卷版)

2020全国各地中考数学压轴题按题型(几何综合)汇编 一、三角形中的计算和证明综合题 1.(2020贵州黔东南州)如图1,△ABC和△DCE都是等边三角形. 探究发现 (1)△BCD与△ACE是否全等?若全等,加以证明;若不全等,请说明理由. 拓展运用 (2)若B、C、E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ADC=30°,AD=3,CD=2,求BD的长. (3)若B、C、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如图2),且△ABC和△DCE的边长分别为1和2,求△ACD的面积及AD的长. 2.(2020黑龙江牡丹江)在等腰△ABC中,AB=BC,点D,E在射线BA上,BD=DE,过点E作EF∥BC, 交射线CA于点F.请解答下列问题:

(1)当点E 在线段AB 上,CD 是△ACB 的角平分线时,如图①,求证:AE +BC =CF ;(提示:延长CD ,FE 交于点M .) (2)当点E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CD 是△ACB 的角平分线时,如图②;当点E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CD 是△ACB 的外角平分线时,如图③,请直接写出线段AE ,BC ,CF 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 (3)在(1)、(2)的条件下,若DE =2AE =6,则CF = . 3.(2020武汉)问题背景:如图(1),已知△ABC ∽△ADE ,求证:△ABD ∽△ACE ; 尝试应用:如图(2),在△ABC 和△ADE 中,∠BAC =∠DAE =90°,∠ABC =∠ADE =30°,AC 与DE 相交于点F ,点D 在BC 边上, AD BD = √3,求 DF CF 的值; 拓展创新 如图(3),D 是△ABC 内一点,∠BAD =∠CBD =30°,∠BDC =90°,AB =4,AC =2√3,直接写出AD 的长. 4.(2020湖南常德)已知D 是Rt △ABC 斜边AB 的中点,∠ACB =90°,∠ABC =30°,过点D 作Rt △DEF 使∠DEF =90°,∠DFE =30°,连接CE 并延长CE 到P ,使EP =CE ,连接BE ,FP ,BP ,设BC 与DE 交于M ,PB 与EF 交于N . (1)如图1,当D ,B ,F 共线时,求证: ①EB =EP ; ②∠EFP =30°; (2)如图2,当D ,B ,F 不共线时,连接BF ,求证:∠BFD +∠EFP =30°.

等腰三角形计算和证明题集锦(全)

一、计算题: 1. 如图,△ABC 中,AB=AC,BC=BD,AD=DE=EB 求∠A 的度数 2.如图,CA=CB,DF=DB,AE=AD 求∠A 的度数 3. 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 DE ⊥AB 于E ,DF ⊥BC 交AC 于点F , 若∠EDF=70°,求∠AFD 的度数 4. 如图,△ABC 中, AB=AC,BC=BD=ED=EA 求∠A 的度数 5. 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 ∠BAD=30°,在AC 上取点E ,使AE=AD, 求∠EDC 的度数 6. 如图,△ABC 中,∠C=90°,D 为AB 上一点, 作DE ⊥BC 于E ,若BE=AC,BD=1/2,DE+BC=1, 求∠ABC 的度数 7. 如图,△ABC 中, AD 平分∠BAC ,若AC=AB+BD 求∠B :∠C 的值 二、证明题 8、如图,△ABC 中,∠ABC,∠CAB 的平分线交于点P , 过点P 作DE ∥AB ,分别交BC 、AC 于点D 、E 求证:DE=BD+AE 9、如图,△DEF 中,∠EDF=2∠E ,FA ⊥DE 于点A ,问:DF 、AD 、AE 间有什么样的大小关系。 10、如图,△ABC 中,∠B=60°,角平分线AD 、CE 交于点O 求证:AE+CD=AC A B C D F E

11、11. 如图,△ABC中,AB=AC, ∠A=100°,BD 平分∠ABC, 求证:BC=BD+AD 12、12. 如图,△ABC中,AB=AC,D为△ABC外一点,且∠ABD=∠ACD =60° 求证:CD=AB-BD 13、13.已知:如图,AB=AC=BE,CD为△ABC中AB 边上的中线 求证:CD=1/2 CE 14、如图,△ABC中,∠1=∠2,∠EDC=∠BAC 求证:BD=ED 15、如图,△ABC中,AB=AC,BE=CF,EF交BC于点G 求证:EG=FG 16、如图,△ABC中,∠ABC=2∠C,AD是BC边上的高,B到点E,使BE=BD 求证:AF=FC 17、如图,△ABC中,AB=AC,AD和BE两条高, 交于点H,且AE=BE 求证:AH=2BD 18、如图,△ABC中,AB=AC, ∠BAC=90°,BD=AB,∠ABD=30°求证:AD=DC 19、如图,等边△ABC中,分别延长BA至点E, 延长BC至点D,使AE=BD 求证:EC=ED 20、如图,四边形ABCD中,∠BAD+∠BCD=180°AD、BC的延长线交于点F,DC、AB的延长线交于点E,∠E、∠F的平分线交于点H 求证:EH⊥FH

三角形中的五种常见证明类型

专训一:三角形中的五种常见证明类型名师点金: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后,与此相关的几何证明题的类型非常丰富,常见的类型有:证明数量关系、位置关系,线段的和差关系、倍分关系、不等关系等. 证明数量关系 题型1证明线段相等 1.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E、F分别是AB、AC 上的点,且AE=AF,求证:DE=DF. (第1题) 题型2证明角相等 2.如图,在△ABC中,AB=AC,∠BAC=90°,D为AC的中点,AE⊥BD 于F交BC于E. 求证:∠ADB=∠CDE. (第2题) 证明位置关系 3.如图,在△ABC中,AB=AC,点D,E,F分别在边BC,AB,AC上,且BD=CF,BE=CD,点G是EF的中点,求证:DG⊥EF.

(第3题) 证明倍分关系 4.如图,在△ABC中,AB=AC,AD,BE是△ABC的高,AD,BE相交于点H,且AE=BE,求证:AH=2BD. (第4题) 证明和、差关系 5.如图,在△ABC中,∠ABC=2∠C,AD平分∠BAC.求证:AB+BD=AC. (第5题) 证明不等关系 6.如图,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P是AD上的任意一点,且AB >AC,求证:AB-AC>PB-PC.

(第6题) 专训二:构造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常用方法 名师点金:在进行几何题的证明或计算时,需要在图形中添加一些辅助线,辅助线能使题目中的条件比较集中,能比较容易找到一些量之间的关系,使数学问题得以较轻松地解决.常见的辅助线作法有:构造法、平移法、旋转法、翻折法、加倍折半法和截长补短法,目的都是构造全等三角形. 构造基本图形法 1.如图,在Rt△ABC中,∠ACB=90°,AC=BC,点D为BC的中点,CE⊥AD于点E,其延长线交AB于点F,连接DF. 求证:∠ADC=∠BDF. (第1题) 翻折法

以圆为背景的相似三角形的计算与证明

以圆为背景的相似三角形的计算与证明 【经典母题】 如图Z13-1,DB为半圆的直径,A为BD延长线上的一点,AC切半圆于点E,BC⊥AC于点C,交半圆于点F.已知AC=12,BC=9,求AO的长. 图Z13-1 经典母题答图解:如答图,连结OE,设⊙O的半径是R,则OE=OB=R. 在Rt△ACB中,由勾股定理,得 AB=AC2+BC2=15.

∵AC 切半圆O 于点E ,∴OE ⊥AC , ∴∠OEA =90°=∠C ,∴OE ∥BC , ∴△AEO ∽△ACB , ∴OE BC =AO AB ,∴R 9=15-R 15,解得R =458, ∴AO =AB -OB =15-R =758 . 【思想方法】 利用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构造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到相似三角形,利用比例线段求AO 的长. 【中考变形】 1.如图Z13-2,在Rt △ACB 中,∠ACB =90°,O 是AC 边上的一点,以O 为圆心,OC 为半径的圆与AB 相切于点D ,连结OD . (1)求证:△ADO ∽△ACB ; (2)若⊙O 的半径为1,求证:AC =AD ·BC . 证明:(1)∵AB 是⊙O 的切线,∴OD ⊥AB , ∴∠C =∠ADO =90°,∵∠A =∠A , ∴△ADO ∽△ACB ; (2)由(1)知,△ADO ∽△ACB .∴AD AC =OD BC , ∴AD ·BC =AC ·OD ,∵OD =1,∴AC =AD ·BC . 2.[2017·]如图Z13-3,已知Rt △ABC ,∠C =90°,D 为BC 的中点,以AC 为直径的⊙O 交AB 于点E . (1)求证:DE 是⊙O 的切线; 图Z13-2

培优专题四 三角形中角度的证明与计算

三角形中角度的证明与计算 类型一:三角形中两个角的角平分线的夹角 1、两个内角平分线的夹角 如图,在△ABC 中,O 点是∠ABC 和∠ACB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求∠O 与∠A 之间的关系。 2、一个内角平分线与一个外角平分线的夹角 如图,在?ABC 中,D 点是∠ABC 和∠ACE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求∠D 与∠A 之间的关系。 3、两个外角平分线的夹角 如图,在?ABC 中,E 点是∠ABC 和∠ACD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求∠E 与∠A 之间的关系。 练习1、如图,在?ABC 的三条内角平分线交于点I ,AI 的延长线与BC 交于点D ,BC IH ⊥于H ,试比较∠CIH 和∠BID 的大小 练习2、如图,在?ABC 中,∠A=n o ,∠ABC 和∠ACD 的平分线交 于点A 1,得∠A 1,∠A 1BC 和∠A 1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2, 得2A ∠, BC A 2014∠和CD A 2014∠的平分线交于点2015A , 求2015A ∠ = 。 类型二:三角形中两条边的高线的夹角 如图,在?ABC 中,O 点是BC 和AC 边上高的交点,求∠AOB 与∠ D C

类型三:三角形中同一顶点的高线与角平分线的夹角 如图,在 ABC 中,AD 是BC 边上高,AE 是∠BAC 的平分线,求∠DAE 与∠B 和∠C 之间的关系。 练习3、如图,在△ABC 中,AE 平分∠BAC ,∠B =40°,∠C =70°,F 为射线AE 上一点(不与E 点重合),且FD ⊥BC. (1)若点F 与点A 重合,如图1,求∠EFD 的度数; (2)若点F 在线段AE 上(不与点A 重合),如图2,求∠EFD 的度数; (3)若点F 在△ABC 外部,如图3,此时∠EFD 的度数会变化吗?是多少? 类型四:三角形中两边中垂线的交点(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分类讨论) 如图,在△ABC 中,OD 垂直平分AB 交AB 于点D ,OE 垂直平分AC 交AC 于点E ,连接OB ,OC ,求∠BOC 与∠A 之间的关系。 练习4 (1)在△ABC 中,AB=AC ,∠BAC=100°,ME 和NF 分别垂直平分AB 和AC ,求∠MAN?的度数. (2)在(1)中,若无AB=AC 的条件,你还能求出∠MAN 的度数吗?若能,请求出;?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类型五:“8”字形图案的两条角平分线的夹角 如图,已知线段AB 、CD 相交于点O ,连接AD ,CB ,∠DAB 和∠BCD 的平分线AP 和CP 相交于点P ,并且与CD ,AB 分别相交于点M ,N 如图2,试回答下列问题: 在图1中,直接写出∠A ,∠B ,∠C ,∠D 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图2中,∠D 与∠B 为任意角,试探究∠P 与∠D 、∠B 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若存在,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专题07 三角形及四边形的计算与证明(解析版)

专题07 三角形及四边形的计算与证明 一、三角形 1.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概念:(1)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按边可分为:非等腰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性质:(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2)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特性: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2)三角形的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高.特性: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一点. (3)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特性: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判定:(1)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SS); (2)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AS); (3)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SA); (4)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AS); (5)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HL). 4.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分类: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分为腰和底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腰和底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为“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三角形的证明练习题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提高训练 9.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2 + J 3,腰长为1,则其底边上的高为 _________________ . 12 .已知:如图,AB = AC,/A= 36°,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D,则下列结论:①/C= 72。:②总。是/AB C 的平分线;③AAB D 是等腰三角形;④ABCD 是等腰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3 .如图,已知在 AABC 中,AB = AC,/C= 30°,AB±AD,AD = 10 .以长为1、 . 2、2 ,5、3,中的三条线段为边长可以构成 个直角三角形 . (11题图) 二计算题 11 .如图,在△AEC,/C= 90° ZB= 15°,AB 的中垂线DE 交EC 于D,E 为垂足,若BD = 10 cm,^ UAC 等 于( )A. 10 cm B. 8 cm C. 5cm D. 2. 5cm 3 cm,_KU AC 的长等于( ) A. 2 2 cm B. 2.3 cm C. 3 2 cm D. 3 .. 3 cm (13题图) 14.如图,加条件能满足 AAS 来判断/ AC*/ABE 的条件是( A. / AEB = / ADC / C = / D B.Z AEB = / ADC CD = BE C. AC = AB AD = AE D . AC = AB / C =/ B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在△ ABD 和厶ACE 中,有下列四个论断:① AB= AC;②AD= AE ;③/ B =Z C ;④BD= CE 请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 下的一个作为结论,写出一个正确的判断(000^0的形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在△ ABC 中,AD= DE AB= BE,/ A = 80° 则/ DE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题图) (3题图) (4题图) 4.如图,/ AO =/ BO =15°,PC// OA PDLOA 若 PC = 4,贝U PD= . 5?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 30°,则其顶角的度数为 _________________ 度. 6. 已知:如图,在厶ABC 中,AB=15m AC=12m AD 是/ BAC 的外角平分线,DE// AB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 E ,那么CE= _cm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人。是厶ABC 的中线,/ ADC= 45°,把△ ADC 沿 AD 对折,点 C 落在C 的位置,如果 BC=2, _则BC' = ______________ &在联欢晚会上,有 A 、B 、C 三名同学站在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位置上,他们在玩一个游戏,要求在他们中间放一个木 ABC (6题图) (7题 (12题 图)

(完整word版)三角形的证明练习题

A B P C D O (7题图) (6题图)(11题图)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提高训练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ABD和△ACE中,有下列四个论断:①AB=AC;②AD=AE;③∠B=∠C;④BD=CE 请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的一个作为结论,写出一个正确的判断(⊙⊙⊙→⊙的形式写出来). 2.如图,在△ABC中,AD=DE,AB=BE,∠A=80°则∠DEC=. 3.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AB=AC+CD,则∠B与∠C的关系是. (2题图)(3题图)(4题图) 4.如图,∠AOP=∠BOP=15°,PC∥OA,PD⊥OA,若PC=4,则PD=. 5.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其顶角的度数为度. 6.已知:如图,在△ABC中,AB=15m,AC=12m,AD是∠BAC的外角平分线,DE∥AB交AC的延长线于点E,那么CE= cm.7.如图,AD是△ABC的中线,∠ADC=45°,把△ADC沿AD对折,点C落在C/的位置,如果BC=2,则BC′= .8.在联欢晚会上,有A、B、C三名同学站在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位置上,他们在玩一个游戏,要求在他们中间放一个木凳,使他们抢坐到凳子的机会相等,试想想凳子应放在△ABC的三条线的交点最适当. 9.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2+3,腰长为1,则其底边上的高为__________. 10.以长为1、2、2 、5、3,中的三条线段为边长可以构成个直角三角形. 二计算题 11.如图,在△ABC,∠C=90°,∠B=15°,AB的中垂线DE交BC于D,E为垂足,若BD=10cm,则AC等于()A.10cmB.8cmC.5cmD.2.5cm 12.已知:如图,AB=AC,∠A=36°,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则下列结论:①∠C=72°;②BD是∠ABC的平分线;③△ABD是等腰三角形;④△BCD是等腰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13.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C=30°,AB⊥AD,AD=3cm,则AC的长等于() A.2 2cmB.3 2cmC.2 3cmD.3 3cm 14.如图 ,加条件能满足AAS来判断⊿ACD≌⊿ABE的条件是() A.∠AEB = ∠ADC ∠C = ∠D B.∠AEB = ∠ADC CD = BE C.AC = AB AD = AE D.AC = AB ∠C =∠B A B C D E A B C D (14题图) (12题图) (13题图)

中考数学考点专题(六) 与三角形有关的计算与证明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六) 与三角形有关的计算与证明 1.(2016·河北)如图,点B ,F ,C ,E 在直线l 上(F ,C 之间不能直接测量),点A ,D 在l 异侧,测得AB =DE ,AC =DF ,BF =EC. (1)求证:△ABC ≌△DEF ; (2)指出图中所有平行的线段,并说明理由. 解:(1)证明:∵BF =EC , ∴BF +FC =EC +FC ,即BC =EF. 又∵AB =DE ,AC =DF , ∴△ABC ≌△DEF. (2)AB ∥DE ,AC ∥DF. 理由:∵△ABC ≌△DEF , ∴∠ABC =∠DEF ,∠ACB =∠DFE. ∴AB ∥DE ,AC ∥DF. 2.(2017·苏州)如图,∠A =∠B ,AE =BE ,点D 在AC 边上,∠1=∠2,AE 和BD 相交于点O. (1)求证:△AEC ≌△BED ; (2)若∠1=42°,求∠BDE 的度数. 解:(1)证明:∵AE 和BD 相交于点O , ∴∠AOD =∠BOE. 又∵∠A =∠B , ∴∠BEO =∠2. 又∵∠1=∠2, ∴∠1=∠BEO. ∴∠AEC =∠BED. 在△AEC 和△BED 中, ???∠A =∠B , AE =BE , ∠AEC =∠BED , ∴△AEC ≌△BED(ASA ). (2)∵△AEC ≌△BED , ∴EC =ED ,∠C =∠BDE. 在△EDC 中,∵EC =ED ,∠1=42°, ∴∠C =∠EDC =69°. ∴∠BDE =∠C =69°. 3.(2016·襄阳)如图,在△ABC 中,AD 平分∠BAC ,且BD =CD ,DE ⊥AB 于点E ,DF ⊥AC 于点F.

中考数学专题测试卷:等边(腰)三角形相关计算与证明

2021年江西省中考数学专题测试卷:等边(腰)三角形相关计算与证明 一、选择题 1.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和7cm,则它的周长为() A.17cm B.19cm C.21cm D.17cm或19cm 2.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40°,则它的底角度数为( ) A.40°B. 50°C.60°D.70° 3.如图,△ABC中,∠B=55°,∠C=30°,分别以点A和C为圆心,以大于 1 2AC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M,N,作直线MN,交BC于D,连接AD,则∠BAD的度数为() A.65° B.60° C.55° D.45° 4.如图,△ABC中,AB=5,AC=6,BC=4,边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则△BDC的周长是() A.8 B.9 C.10 D.11 5.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BD是中线,延长BC到E,使CE=CD,连接DE.下面给出的四个结论,①BD⊥AC; ②BD平分∠ABC;③BD=DE;④∠BDE=120°.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6.如图,在△PAB中,PA=PB,M,N,K分别是边PA,PB,AB上的点,且AM=BK,BN=AK,若∠MKN=44°,则∠P的度数为( ). A.44° B.66° C.88° D.92°

二、填空题 7.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中点,∠BAD=35°,则∠C的度数为______. 8.如图,△ABC中,AB=AC,∠A=36°,BD是AC边上的高,则∠DBC的度数是______. 1.如图,已知点B、C、D、E在同一直线上,△ABC是等边三角形,且CG=CD,DF=DE, 则∠E=______. 10.如图,在△ABC中,∠ABC=∠ACB=72°,BD、CE分别是∠ABC和∠ACB的平分线,它们的交点为F,则图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个. 三、解答题 11.如图,已知AB=AC=AD,且AD∥BC,求证:∠C=2∠D.

三角形相关计算与证明练习题

三角形相关计算与证明练习题 姓名: ☆1、如图,△ABC中,AB=AC,点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点G、F在BC边上, 四边形DEFG是正方形.若DE=2cm,则 AC的长为() A. B.4cm C .D. ☆2、如图,EF是△ABC的中位线,将△AEF沿AB方向平移到△EBD的位置,点D在BC 上,已知△AEF的面积为5,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1题2题3题 ☆3、如图,AD是△ABC的中线,∠ADC=60°,BC=6,把△ABC沿直线AD折叠,点C落 在C′处,连接BC′,那么BC′的长为. ☆☆4、如图,△ABD与△AEC都是等边三角形,AB≠AC,下列结论中:①BE=DC; ②∠BOD=60°;③△BOD∽△COE.正确的序号是. 4题5题6题 ☆5、如图,在Rt△ABC中,∠ABC = 900, AB = 8cm , BC = 6cm , 分别以A,C为圆心,以 AC 2 的长为半径作圆, 将Rt△ABC截去两个扇形,则剩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cm2(结果保留π) 6、在△ABC中,AB=AC=5,BC=6,若点P在边AC上移动,则BP 的最小值是 . 7、如图,AB∥CD,E,F分别为AC,BD的中点,若AB=5,CD =3,则EF的长是 7题8题 8、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AD∥BC,CE是∠BCD的平分线,且CE⊥AB,E为垂足, BE=2AE,若四边形AECD的面积为1,则梯形ABCD的面积为. 9、如图,在△ABC,AB=AC,以AB为直径的⊙O分别交AC、BC于点D、E,点F在AC 的延长线上,且∠CBF= 1 2 ∠CAB. (1)求证:直线BF是⊙O的切线; ( 2)若AB=5,sin∠BC和BF的长. 10、如图(1),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AF平分∠CAB,交CD 于点E,交CB于点F (1 )求证:CE=CF. A D E O

人教版数学中考复习:全等三角形的相关计算与证明(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的相关计算与证明 一.选择题 1.如图,△ABC≌ΔADE,若∠B=80°,∠C=30°,∠DAC=35°,则∠EAC的度数为() A.40°B.35°C.30°D.25° 2.已知△ABC的六个元素,则下面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和△ABC全等的图形是() A.甲和乙B.乙和丙C.只有乙D.只有丙 3.AD是△ABC的角平分线,作DE⊥AB于E,DF⊥AC于F,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DE=DF B.AE=AF C.BD=CD D.∠ADE=∠ADF 4.如图,若AB=CD,DE=AF,CF=BE,∠AFB=80°,∠D=60°,则∠B的度数是()A.80° B.60° C.40° D.20° 5.如图,△ABC中,若∠B=∠C,BD=CE,CD=BF,则∠EDF=() A.90°-∠A B. A ∠ - 2 1 90o C.180°-2∠A D. A ∠ - 2 1 45o 6.如图,在△ABC和△DEF中,∠B=∠DEF,AB=DE,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然不能证明△ABC≌△DEF,这个条件是() A.∠A=∠D B.BC=EF C.∠ACB=∠F D.AC=DF 7.如图,在Rt△ABC中,∠C=90°,以顶点A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C,AB于点M,N,再分

别以点M,N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作射线AP交边BC于点D,若CD=4,AB=15,则△ABD的面积是() A.15 B.30 C.45 D.60 二、填空题 8.如图,△ABC中,AD⊥BC于D,要使△ABD≌△ACD,若根据“HL”判定,则还需加条件_______. 9.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DO,下列结论 ①AC⊥BD;②CB=CD;③△ABC≌△ADC;④DA=DC,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 10.如图,在△ABC中,分别以AC、BC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CD和等边三角形BCE,连接 AE、BD交于点O,则∠AOB的度数为_____. 三、解答题 11.如图,点O是线段AB和线段CD的中点. (1)求证:△AOD≌△BOC; (2)求证:AD∥BC. 12.如图,点A、B、C、D在同一直线上,CE//DF,EC=BD,AC=FD.求证:AE=FB.

三角形角度证明与计算教案

三角形中角度的证明与计算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复习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三角形的全等等知识后,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提升。本节课选择三角形中的角度证明与计算作为小专题进行复习,虽然仅是三角形问题的一个侧面,但整个教学设计是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来安排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学生一旦拥有它,将长期受益。所以专题虽小,却可以由小及大。同时选择一个侧面来组织教学,不仅使课堂更紧凑,也有利于现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 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多边形,都可以转化为三角形的边、角、线问题,华师大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三角形的相似、解直角三角形等内容,仍然是三角形中的边、角、线问题。有关圆的问题,也仅仅是以圆为载体,最终转化为三角形、四边形问题。因此边、角、线是整个初中几何体系中的关键因素,角又是由边与线构成的,三者是融合在一起的,所以角度问题虽是一个侧面,却是一个综合问题。可以由点及面。掌握基本的角度证明与计算,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后续的学习。 教学重点: 1、三角形知识框架的构建。 2、类比、归纳、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难点: 1、归纳求证角度相等的主要方法。 2、根据角的位置不同选择角度的不同转化方式。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角形中证明角度相等的主要方法 2、熟练掌握三角形中求角度的主要方法 3、通过操作、讨论、合作等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探索灵活应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技巧、 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流程 1.自主预习,交流提升 (1)引导学生构建三角形知识框架 教师展示如下框图 一般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30度)

北师大版三角形的证明(全章节复习题)

等腰三角形(基础)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 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2. 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证明、计算和作图. 3.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证明过程. 通过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初步了解转化思想,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理解反证法并能用反证法推理证明简单几何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1.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为腰,BC为底边,∠A是顶角,∠B、∠C是底角. 2.等腰三角形的作法 已知线段a,b(如图).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b,BC=a. 作法:1.作线段BC=a; 2.分别以B,C为圆心,以b为半径画弧,两弧 相交于点A; 3.连接AB,AC. △ABC为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或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4.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每个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或中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要点诠释:(1)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 钝角(或直角).∠A=180°-2∠B,∠B=∠C=180 2 A ?-∠ . (2)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要点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推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中重要线段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要点诠释:这条性质,还可以推广到一下结论: (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2)等腰三角形两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3)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两腰上的中线,两腰上的高的交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到底边两端上的距离相等. (4)等腰三角形顶点到两腰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距离相等. 要点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简单的说成: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要点诠释:(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和角关系. (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 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

2017中考数学专题训练(四)三角形、四边形中的相关证明及计算

2017中考数学专题训练(四)三角形、四边形中的相关证明及计算 纵观近5年中考题,三角形常与旋转、折叠、平移等知识点结合起来考查;四边形中要特别关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运用其性质解决有关计算的问题. 三角形的有关计算及证明 【例1】如图,在△ABC中,∠ACB=90°,AC=BC,E为AC边的中点,过点A作AD⊥AB交BE的延长线于点D.CG平分∠ACB交BD于点G,F为AB边上一点,连接CF,且∠ACF=∠CBG. 求证:(1)AF=CG;(2)CF=2DE. 【解析】(1)要证明AF=CG,可以利用“ASA”证明△ACF≌△CBG来得到;(2)要证明CF=2DE,由(1)得CF =BG,则只要证明BG=2DE,又利用△AED≌△CEG可得DG=2DE,再证明DG=BG即可.【学生解答】证明:(1)∵∠ACB=90°,CG平分∠ACB,AC=BC.∴∠BCG=∠CAB=45°.又∵∠ACF=∠CBG,AC=BC,∴△ACF≌△CBG(ASA),∴CF=BG,AF=CG;(2)延长CG交AB于点H.∵AC=BC,CG平分∠ACB,∴CH⊥AB,H为AB中点.又∵AD⊥AB,∴CH∥AD,∠D=∠EGC.又∵H为AB中点,∴G为BD中点,∵E为AC中点,∴AE=EC.又∵∠AED=∠CEG,∴△AED≌△CEG(AAS),∴DE=EG,∴DG=2DE,∴BG=DG=2DE.由(1)得CF=BG,∴CF=2DE. 1.已知: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90°,AB=10,D为△ABC外一点,连接AD,BD,过D 作DH⊥AB,垂足为H,交AC于E.若△ABD是等边三角形,求DE的长. 解:∵△ABD是等边三角形,AB=10,∴∠ADB=60°,AD=AB=10.∵DH⊥AB,∴AH=1 2AB=5.∴DH= AD2-AH2=102-52=5 3.∵△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AB=45°.∴∠AEH=45°.∴EH=AH=5.∴DE=DH-EH=53-5. 2.如图,在△ABC中,AB=AC,点E,F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点D在边BC上.若DE=DF,AD=2,BC=6,求四边形AEDF的周长. 解:∵AB=AC,E,F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AE=AF=1 2AB.又∵DE=DF,AD=AD,

《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学习指导

《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学习要求: 1.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的概念及性质。会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 高。 2.掌握三角形的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3.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与外角和。 4.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知识要点: 一、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三角形有三条内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它们都相交于一点。 注意:三角形的中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 2. 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意: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时,就看这三条线段是否满足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其简便方法 是看两条较短线段的和是否大于第三条最长的线段。 3.三角形各角之间的关系: ①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 ②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每个顶点处只取一个外角); 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4.三角形的分类 ①三角形按边的关系可以如下分类: ?? ? ?????等边三角形 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 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 ②三角形按角的关系可以如下分类: ?? ? ??????) ()() (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钝角三角形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锐角三角形斜三角形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直角三角形三角形Rt 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知识结构: 二、命题与证明 1.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是命题,疑问句、感叹句不是命题,计算不是命题,画法不是命题。 2.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了语句通顺往往要加“字”,但不改变顺序。 3.命题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如果”后面的是题设,“那么”后面的是结论。 4.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真命题需要证明,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 5.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交换就得到原命题的逆命题。逆命题可真可假。 6.公理和定理都是真命题,公理不需要证明,定理必须证明。

等腰三角形计算和证明题集锦(全)

等腰三角形计算和证明题集锦 一、计算题: 1. 如图,△ABC 中,AB=AC,BC=BD,AD=DE=EB 求∠A 的度数 2.如图,CA=CB,DF=DB,AE=AD 求∠A 的度数 3. 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 DE ⊥AB 于E ,DF ⊥BC 交AC 于点F , 若∠EDF=70°,求∠AFD 的度数 4. 如图,△ABC 中, AB=AC,BC=BD=ED=EA 求∠A 的度数 5. 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 ∠BAD=30°,在AC 上取点E ,使AE=AD, 求∠EDC 的度数 6. 如图,△ABC 中,∠C=90°,D 为AB 上一点, 作DE ⊥BC 于E ,若BE=AC,BD=1/2,DE+BC=1, 求∠ABC 的度数 7. 如图,△ABC 中, AD 平分∠BAC ,若AC=AB+BD 求∠B :∠C 的值 二、证明题 8、如图,△ABC 中,∠ABC,∠CAB 的平分线交于点P , 过点P 作DE ∥AB ,分别交BC 、AC 于点D 、E 求证:DE=BD+AE 9、如图,△DEF 中,∠EDF=2∠E ,FA ⊥DE 于点A ,问:DF 、AD 、AE 间有什么样的大小关系。 10、如图,△ABC 中,∠B=60°,角平分线AD 、CE 交于点O 求证:AE+CD=AC C

等腰三角形计算和证明题集锦 11、11. 如图,△ABC中,AB=AC, ∠A=100°,BD 平分∠ABC, 求证:BC=BD+AD 12、12. 如图,△ABC中,AB=AC,D为△ABC外一点,且∠ABD=∠ACD =60° 求证:CD=AB-BD 13、13.已知:如图,AB=AC=BE,CD为△ABC中AB 边上的中线 求证:CD=1/2 CE 14、如图,△ABC中,∠1=∠2,∠EDC=∠BAC 求证:BD=ED 15、如图,△ABC中,AB=AC,BE=CF,EF交BC于点G 求证:EG=FG 16、如图,△ABC中,∠ABC=2∠C,AD是BC边上的高,B到点E,使BE=BD 求证:AF=FC 17、如图,△ABC中,AB=AC,AD和BE两条高, 交于点H,且AE=BE 求证:AH=2BD 18、如图,△ABC中,AB=AC, ∠BAC=90°,BD=AB,∠ABD=30°求证:AD=DC 19、如图,等边△ABC中,分别延长BA至点E, 延长BC至点D,使AE=BD 求证:EC=ED 20、如图,四边形ABCD中,∠BAD+∠BCD=180°AD、BC的延长线交于点F,DC、AB的延长线交于点E,∠E、∠F的平分线交于点H 求证:EH⊥FH

专题三 与三角形有关的计算与证明

专题三与三角形有关的计算与证明 1.已知:如图,△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E∥BC,CE⊥AE,垂足为E. (1)求证:△ABD≌△CAE; (2)连结DE,线段DE与AB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和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 【简析】(1)由AB=AC及AE∥BC易得∠B=∠CAE,然后由AD是中线可得∠ADB=∠CEA,由AA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由(1)可得AE=BD,结合已知条件AE∥BC可得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DE与AB平行且相等. 变式:如图,△ABC中,A B=AC,E在BA的延长线上,AD平分∠CAE. (1)求证:AD∥BC; (2)过点C作CG⊥AD于点F,交AE于点G,若AF=4,求BC的长. 2.如图,在四边形ABCD,∠ABC=90°,AC=AD,M、N分别为AC,CD的中点,连接BM,MN,BN. (1)求证:BM=MN; (2)若∠BAD=60°,AC平分∠BAD,AC=2,求BN的长. 6

【简析】(1)由M 是Rt △ABC 中AC 的中点,BM =12 AC ,又M ,N 分别是AC 、CD 的中点,MN =12AD ,从而得证;(2)由(1)知,BM =12AC =AM =MC ,则60BMC ??,又 30,90,CMN BMN BN ?靶=?故所以。 变式:如图,在ABC ?中,AD BC ⊥于D ,BD AD =,DG DC =,E ,F 分别是BG ,AC 的中点. (1)求证:DE DF =,DE DF ⊥; (2)连接EF ,若10AC =,求EF 的长. 3. 在Rt △ABC 中,∠C =90°,AM 为△ABC 的角平分线,将线段BM 绕点B 顺时针方向旋转使点M 刚好落在AM 的延长线上的点N 处,此时作ND ⊥BC 于点D. (1)求证:∠ABN =90°; (2)求证:CM =BD ; (3)若BD =32 DM ,AB =10,求线段BN 的长. 【简析】(1)由BM =BN ,则∠CMA =∠BMN =∠BNM ,又AM 平分∠BAC ,则∠CAM =∠BAM.从而∠ABN =∠C =90°;(2)过点M 作ME ⊥AB 于点E.易证△MEB ≌△BDN ,从而MC ME BD ==;(3)设DM =2x ,则CM =BD =3x ,BN =BM =BD +DM =5x.则 DN =BN 2-BD 2=4x.易得∠BAM =∠CAM =∠MND.那么tan ∠BAM =tan ∠MN D =12 .在Rt △ABN 中,BN =AB·tan ∠BAM =10×12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