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室壁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墓室壁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墓室壁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墓室壁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唐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了吴道子、阎立本、尉迟乙僧等著名的画家。除了绘于绢帛上绘画外,唐代绘画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壁画。唐代,遍布于各地的佛教寺庙、石窟寺及道教观庵、世俗名楼上都有辉煌灿烂的壁画艺术。但是,随着战火焚毁和时间的推移,能保存下来的唐代绘画真迹非常稀少。仅有现存于新疆克孜尔等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少量唐代壁画遗存,而能有确切纪年的唐代绘画真迹就属目前发现的大量唐代墓室壁画了,这为我们研究唐代绘画实物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对于研究唐代绘画技法极其在绘画史中的地位,提供了珍贵的实物。

目前我国的唐墓壁画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在山西太原和新疆吐鲁番也有较为集中的分布。李星明在《唐墓壁画考识》中将唐墓壁画的艺术风格分为3期:

1、唐高祖至唐高宗时期(618-683)。认为这一时期的壁画受到齐梁间西域画风的影响,色彩的作用被加强,几乎与线条并驾齐驱,给传统的中原绘画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昭陵陪葬墓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2、武周至唐玄宗时期(684-756).

在在高祖至高宗时期完成了隋代风格相初唐风格的转换.武则天时期在中国佛教艺术即去了印度的艺术元素后,形成了有情有性、艳美动人的统一风格。优雅而不乏骨气,灵动而不流于虚幻。武周后,盛唐风格呈现,新的线性脱颖而出,即北宋米fu所说的“兰叶描”和“莼菜条”。此外,“吴家样”这一对南北朝以来注重色彩风气的反叛,注

重民族风格自觉表现的形式是,与线条轻细、赋色浓艳的“周家样”共同构成了盛唐的总体风格。

3、安史之乱至唐末(756-907)

中晚唐沿袭吴家样风格,而更加率意。绘画语言外在的精熟和精神内涵的转化是中晚唐墓室人物壁画的总趋势,盛将燃的花鸟画为这个时期增添了别样的光彩。审美趣味已从崇尚浩大转向欣赏细致。

二、中国古代有着视生如视死的观念,相信人死后也能享受在阳间的生活。因此,唐墓壁画中反映的大量世俗生活情景,也形成了唐代艺术的一个独特系列。

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引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美术也同样源远流长,具体鲜明的名族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世界美术之林独树一帜。而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通过了解中国美术的光辉历史,丰富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而鉴赏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使我们对美的认识能力提高,还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感情,美化我们的生活。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而莫高窟,则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向全世界人们展示了延续千年的艺术。 一.莫高窟的雕塑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在隋唐时期,隋文帝杨坚允许百姓出家为僧尼及营造经向,安置北周灭法时所破坏的佛教造像,提倡僧俗修造佛像,严禁官民毁坏佛教造像。使得佛教大肆发展起来,在唐代一度成为社会思想领域里的重要支柱。敦煌莫高窟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壮大。隋朝开皇年间,政府派人来远处的西陲的敦煌莫高窟进行营造。

隋代洞窟形制,多数承袭北朝的“支提”式,窟的中央作四方龛柱,方柱的前面和左右两面各凿一龛,龛中塑佛像。且佛龛加深,壁面趋于垂直,佛、罗汉、菩萨不再像北朝的那样身体过于前倾。塑像的尺寸加大,彩绘和塑造的结合更加讲究,色彩绚丽,造型丰厚圆润,一改北朝清癯瘦削型的旧观。莫高窟的塑像在数量上和内容的丰富性上虽然不及壁画,但它是礼拜对象,是洞窟的主体。泥塑比石雕、木雕和金属铸造,在制作工艺上有着更多的自由,所以,塑像显得格外细致、真实自然和生动活泼。而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菩萨、供养天均作少女形象,大都头梳高髻,腰系羊肠裙,袒胸露臂而赤足。端庄秀丽,温柔典雅。集中体现了隋唐时期关于女性美的高尚理想。而罗汉像的制作受礼仪规矩的限制较少,因而生活气息更为浓郁,形貌和性格特征也较为显著而多样。天王、力士的形象则充分的发挥了唐代雕塑家善于根据生活感受和特定对象的性格、气质的要求而运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的本领,充分体现出一种强力之美。 隋唐在结束战乱,实现统一后,经济文化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所以隋唐时期的莫高窟大都规模宏伟,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结构严谨,色彩绚烂,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加上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管辖,加深了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大大发展。使隋唐时期的莫高窟佛像在民族进一步融合后,逐渐体现出了中原地区的特色,是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的结果。且由于内陆地区的统一,政府的支持和重视,通过各国使者的往来,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更加频繁。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璀璨的时代,外来的艺术和中国民族艺术水乳交融,使得敦煌唐代艺术空前丰富多彩,为后人对那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依据。

唐代墓葬壁画视觉盛宴展现唐代生活画卷精编版

唐代墓葬壁画!视觉盛宴!展现唐代生活画卷! 壁画,从广义上说,是泛指用绘制、雕刻和其他造型、工艺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主要是地面上或地下建筑物内外表面)上,制作的各种绘画形式。从狭义上说,是专指人工绘画于人工建筑壁面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广义的概念出发去考察壁画的演变、更替过程,就会发现壁画的形式是随着建筑的发展,随着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素质而发展变化的,它始终没有凝固在哪一种技法之中,而且从来就不是孤立的。 中国壁画体系是东方体系的典型。它也是世界上从远古到现代不曾中断的体系,一直在独立的情况下存在和发展着。中国时代最早的墓葬壁画,是陕西扶风杨家堡西周墓葬上绘制的二方连续菱格纹图案。目前考古发掘的唐代壁画墓大约有百余座,绝大部分发现于陕西,主要集中于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唐长安城及其附近京畿地区。这里是唐朝皇室、贵戚、京畿大族的墓葬集中地区,墓葬规格高,随葬品丰富,且墓葬装饰精美。不论出土数量,还是艺术价值,唐墓壁画都是空前绝后的。墓主身份在三品以上的墓中几乎都绘制有壁画。其中乾陵的三个陪葬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的壁画保存较完整,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永泰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

七女。于公元706年与驸马都尉武延基合葬于乾县之北塬,陪葬乾陵。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二子。其壁画绘有两层,一层是陪葬时所绘,一层是追赠为皇太子所绘。唐中宗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全长100.8m,有7个天井,6个过洞,前后两个墓室和两条甬道,是至今已发掘的唐墓中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一座。唐墓壁画具有重要的独特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技价值。上世纪50年代第一批盛唐墓室壁画的面世,给人们带来了饱餐视觉盛宴的机会,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人们面对着这些绝世珍品有了更多的遐想和思索:这些壁画画的是哪里的场景?古人是怎么把人物造型画得如此准确?技法为什么如此高超?无论 多长的线条,一笔拉下去,中间没有停顿。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一个安静却备受瞩目的角落。很多人期望从这里了解心中的“唐人”生活场景,而专家学者则试图透过这里的馆藏壁画来还原盛世图景、找寻历史真相,这里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馆。该馆的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告诉我们,陕西是唐代建都的地方,总共有19位皇帝,留下了18座陵墓,这些陵墓都有大量随葬墓。现在,陕西总共发掘清理过的唐墓(随葬墓)大约200座,而唐墓壁画馆则保留了约20座壁画墓的壁画。“唐代墓葬壁画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艺术技巧上也达到空前的水平。”专家告诉我们,壁画和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一起成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

第四课 秦汉墓室壁画

第四课秦汉墓室壁画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秦汉墓葬美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重点: 马王堆及帛画 授课过程: 第一节墓葬美术 墓葬帛画 一、战国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一贵妇着宽袖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而立,在腾龙舞凤的接应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5月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面正中画一危冠长袍,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御舟型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龙尾企立一鹤,龙身下画一条鲤鱼,表示龙正在天河中行进。 这两件楚国帛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它们的实际用途都是作为葬仪中的“铭旌”;所表现的主题都是“引魂升天”;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墓主人的肖像;人物都作正侧面立像,墨笔线条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战国帛画具有一定的绘画水平和技巧。造型、构图、运笔均已摆

脱幼稚的绘画时代,为秦汉的绘画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汉代帛画 长沙马王堆1号、3号墓的内棺棺盖上均覆盖着“T”字形旌幡帛画,全长两米许,构图基本相同。上段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征天上境界;中段绘墓主人出行,宴席等人间生活;下段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地下的生物。其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这两幅帛画,在艺术处理手法上具有鲜明特色:首先,在构图上,通过穿壁的蛟龙将人间、地下两部分联成一体,又通过昂扬的龙首与迎候在天门的司阍,构成升天的气氛,使画面三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次,将墓主人画在旌幡中心部位,并且通过跪应与随从的衬托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高贵;墓主人形象画成正侧面或画成四分之三的半侧面,形貌服饰皆刻画得惟妙惟肖;各种神禽异兽,姿态矫健活泼,勾线流畅挺拔,设色庄重典雅,展现了西汉绘画卓越的艺术水平。 墓室壁画 汉代美术品,我们可以归为墓室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漆画、铜镜装饰、石雕与泥塑等五项,下面分别介绍。 汉代建筑内部及外檐,多有装饰及壁画。古代典籍中有很多这类记载。汉武帝甘泉宫中的“台室”画天地太一诸鬼神;汉成帝时画赵充国和霍光像于未央宫;汉光武帝时画二十八个有功勋的将军的形象于南宫云台;汉明帝之宫殿,图画经史故事;此外,如麒麟阁画功臣

高中美术《中国古代壁画》教案

高中美术《中国古代壁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壁画这种古老独立的绘画形式,了解壁画艺术发展的悠久历史和当时社会经济文化。 2.通过作品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壁画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3.通过教学,提高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赏析中国古代墓室壁画的特点; 2.赏评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3.通过敦煌壁画的鉴赏了解古代洞窟壁画的各种题材与类型。 (二)教学难点 把握中国古代壁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了解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等。 四、教具准备 图片、视频资料、自制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展示:精美的壁画图片(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讨论:什么是壁画?(壁画的概念) 总结:壁画,是以绘制、雕塑或其他造型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制作的装饰性图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

个重要方面。壁画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壁画自古以来就具有独特的气派与风格,它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领有重要的地位,是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古代墓室壁画 介绍: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壁画是汉代作品,其分布较广,河南、山西、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的汉墓都有壁画。画的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表现生活场景的。 【山西太原娄睿墓壁画】 介绍:《仪卫出行》这组骑卫绘于墓道西壁中栏,画面有八人三马。八人皆戴黑弁帽,蹬长靴,执旌旗仪仗。其中年长者二人,一著红衫,一著白衫,分别骑乘橘红色及大戏色牡马,处在队伍前列;备用红马一匹。居中之马神态自若,悠然前行;两旁之马,侧首注视观众。六名青年步随其后。此乃北齐贵戚外出时从行部众的写照。画面构图紧凑,人物顾盼传神,艺术水平卓越,从中不难窥见北齐画圣杨子华鞍马人物的风貌。 讨论:《仪卫出行》的艺术特色。 1.以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画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2.画家善于描写动态,从动静对比中表达画意; 3.以透视的基本原理,表现凹凸明暗画法和远近景深的绘画手法; 4.在形象塑造上,更注重人物表情和马匹神态的刻画。造型逼真,用线刚柔并济,形象更具空间感和真实感,与汉画只注重动态,用笔稚拙率真的面貌拉开了距离。 5.描写的人间富贵,天界幻境是吸取了汉画中的封建意识形态,又以佛教思想为特征,展现出更加宏伟壮观的场面。 (三)中国古代洞窟壁画 介绍:自佛教传入我国,除墓室壁画外,还大量出现宣传佛教内容的壁画。在甘肃、河南等地的石窟寺中,就存留着许多美丽的佛教壁画。 【敦煌莫高窟壁画】 介绍:莫高窟壁画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题材主要是佛像画、神怪画、故事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像(肖像画)、装饰图案等。其中多数是依据佛经绘制的佛教宣传画,但在通过造型艺术表现时,古代艺术匠师们是根据现实和当时社会生活塑造神灵和人物形象、生活场景以表现故事情节内容,

东汉中、晚期壁画墓的特点

东汉中、晚期壁画墓的特点 与前期相比,东汉中、晚期壁画墓的特点是:①墓室规模宏大,结构复杂;②壁画面积增加,一般在50平方米以上,有的近200平方米,而且有许多情节复杂、幅面宽阔的连壁巨作;③内容丰富,除表现墓主经历、身份、权力、威仪和财富的车骑出行外,乐舞百戏、属吏、坞壁、农耕等成为主要题材,而且出现了祥瑞图;④绘画技法多样,壁画艺术水平较高; ⑤墨书榜题较多,使壁画内容一望可知。 题材内容 大致可归纳为7类:①表现墓主庄园中生产活动场面的农耕、桑园、放牧、射猎等;②表现墓主仕宦经历和身份的车骑出行、任职治所、属吏、幕府以及坞壁等;③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燕居、庖厨、宴饮、乐舞百戏等;④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的经史故事,如孔子、老子、周公一类的古代圣贤,荆轲、伍子胥一类的忠臣义士,丁兰、秋胡妻一类的孝子列女等;⑤神话故事类,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一类仙人和表现天上世界的仙禽神兽;⑥在天人感应论影响下产生的祥瑞图,如麒麟、芝草、神鼎等;⑦天象类,如日、月、星宿、云气和象征四方星座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各类内容在墓中的分布,一般是①、②、③、④类内容绘于前、中、后室或耳室,⑤、⑥、⑦类内容绘于墓室顶部和墓门部位。 技法 以毛笔为主要绘画工具,使用朱、绿、黄、橙、紫等色调的矿物质颜料,因而壁画色彩历久不变,发现时一般都很鲜艳。造型手法上继承春秋晚期以来的写实而夸张的传统,在绘制技巧上则发展了战国至西汉早期宫廷壁画和帛画上所见的墨线勾勒轮廓再平涂施色的手法。前期技法还比较单一,到东汉晚期,出现了大笔涂刷的写意法、没骨法、白描法,有的画面如望都1号墓的属吏人物还使用了渲染法。在构图上,它已摆脱了春秋晚期以来呆板的图案式横向排列的形式,注意讲求比例和透视关系。这些成就,为中国绘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思想渊源 汉墓壁画之所以盛行,主要是统治者提倡孝道和厚葬,产生“事死如事生”的思想。特别是东汉时期实行察举孝廉的制度,是人们踏上宦途的必经之路。因此,所谓“崇饰丧祀以言孝,盛饷宾客以求名”的风气四处弥漫,厚葬之风越演越烈。很多人竭家所有,为父母或自己修建坟墓,在模拟生人居住的地下墓室壁面上,大量绘制表现生前权势、威仪和财富的生活及历史神异形象,以期获得“孝”的声誉,有利于仕宦之途,这就是汉墓壁画盛行的社会根源所在。

敦煌莫高窟_美术鉴赏艺术价值

敦煌莫高窟 ——石窟艺术的宝库

一、摘要: 始建于公元366年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尤以飞天壁画出名。 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都不能媲美的,大部分洞窟都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 莫高窟的声誉远远超越其他石窟,不仅因为它数量庞大的壁画、彩塑像、文献资料。还有它内在的佛教文化和佛教信仰。 莫高窟的艺术魅力来源于它的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敦煌艺术。而四种艺术相辅相成,相互辉映铸造了这一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石窟。 关键词:莫高窟艺术魅力文化 二、何谓敦煌石窟: 莫高石窟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 之所以莫高窟的声誉远远超越其他石窟。其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开凿年代较早,迄今已有1643年的历史;二是规模宏大,现保存完好的洞窟492个,像蜂窝一样密密麻麻排列着,错落有致,绵延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画十分精美,现存彩塑2499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有人称敦煌莫高窟既是一大雕塑馆,又是一个佛教艺术画廊。 三、敦煌壁画的诞生---西方净土变绘画天堂 敦煌就是一个图腾。 在古代,不管是东方或西方,雕塑和绘画往往和建筑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泼墨仙人和吹笛少年 会计专科1105班万毅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在逐步完善,各自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环境、文化、历史等等人文环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也使的艺术形式和表现的多样化。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分别介绍一幅中西方的代表作品,来认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通过分析和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好的去发展和弘扬中方文化艺术。 对比作品为梁楷的《泼墨仙人》和马奈的《吹笛少年》 【关键词】梁楷;泼墨仙人;马奈;印象派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的天地中飞翔。这种极度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在这幅画中,画家梁楷对画中人物以简化和夸张、变形等处理使之“传神”。相比于西方人物画,中国人物画除了在手法上不最求科学真实外,中国作品留下的印象却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现代词汇来概括,这时还是觉得“气韵”二字比较符

最新 唐代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精品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能够与汉代比肩的强大王朝,史家常常以“汉唐”并称。在墓室壁画的发展史上,唐代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墓室壁画表现出的上移形态与王朝气息非常契合,体现出了大帝国的时代特征。唐代墓室壁画是如何发展的?目前在其发展阶段上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多从考古成果出发。本文拟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唐代的体制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京畿地区的研究成果 唐代墓室壁画发展有一种特别的现象,那就是壁画墓的遗存特别集中,目前已发掘的壁画墓80%集中于京畿地区,中央集权的强盛势态一览无余。梳理正式发表的考古报告,唐代壁画墓的总数是147座,其中现代行政区划的陕西省就有84座。一个地区有这么大的壁画墓遗存,这种现象已经表现出一种时代的特征,因此关于唐代墓室壁画分期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对其出现的京畿地区的讨论上,许多研究成果往往具有这一时期主导性的学术影响,即使是全国性的分期研究,也一般是从京畿地区说起。 这方面成果中,20世纪80年代宿白和王仁波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宿白《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一文提出五个发展阶段的观点:第一阶段为高祖到太宗中期,壁画布局内容沿袭隋墓壁画旧制,分上下两层;第二阶段为高宗、武则天时期,唐代壁画特征开始出现;第三阶段为中宗至玄宗开元时期,是唐代壁画特征的形成时期;第四阶段为玄宗天宝年间至德宗时期,发生较大转变的阶段,墓道壁画衰落,身份较低的墓道不见壁画,墓室流行折扇式人物屏风画;第五阶段为顺宗以后,壁画更为简单,墓道无壁画,墓室内流行云鹤题材的屏风画。[1]王仁波、何修龄、单暐《陕西唐墓壁画之研究》一文提出三个发展阶段的观点,他们的出发点是根据墓室壁画的题材演变并参照风格的变化,实际上这是一个覆盖整体发展的划分。他们认为:第一期为唐高祖武德至中宗景龙年间(618-709),题材突出地表现墓主人生前的仪仗和狩猎场面,同时适当地安排了宫廷生活和日常家居生活的各种场面;第二期为唐睿宗景云至玄宗天宝年间(710-756),突出表现墓主人生前的日常家居生活,狩猎出行、仪仗出行场面减少;第三期为唐肃宗至德至唐末(756-907),家居生活题材盛行,仪仗出行题材进一步削弱,六扇屏风题材盛行。 [2] 20世纪90年代后,齐东方等先生的观点具有代表性。齐东方、张静《唐墓壁画与高松冢古坟壁画的比较研究》一文从壁画内容、布局、构图、艺术特征和绘画技法的发展提出四个发展阶段的观点:第一阶段,隋至初唐(581-649),以李寿、杨恭仁墓为代表,题材源于十六国迄北朝壁画,日常生活以庭院为背景,布局上下分栏;第二阶段,唐高宗、武则天时期(650-704),影作木构建筑普遍,墓室宅院化,人物无背景;第三阶段,唐中宗至玄宗开元时期(705-742),这一阶段在过洞、甬道、墓室所绘人物,大都以象征式廊柱建筑为背景,墓室壁画生活气息更浓厚,游乐场面增加,墓道壁画简化;第四阶段,唐玄宗天宝(742)以后,壁画绘于墓室,题材多为四神、侍者,出行、影作木构淘汰,流行屏风画、云鹤题材。楚启恩《中国壁画史》有自己的观点,该书从布局和题材变化提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唐至盛唐,是唐代墓室壁画特征形成和发展时期,壁画采用单栏式,全墓壁画布局趋于一致,出现墓室宅院化特点;第二阶段为中唐时期,绘于墓道中的壁画逐渐少见,墓室壁画流行墓主人像和式人物屏风画;第三阶段为晚唐时期,壁画越来越简化,屏风画的内容以云鹤、花鸟为主,人物形象少见。[3]14-15(图1) 二、其他层面的研究成果 唐代墓室壁画的发展,因为唐帝国地域辽阔的空间和历时数百年的时间而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图像内容,使得中国墓室壁画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时代。丰富的内容为分期研究带来了难度,京畿地区之外的研究就属于这样的领域。唐代墓室壁画在京畿地区之外的分期研究,一般从一些特别方向展开,这样的研究数量不多,但也对唐代墓室壁画发展阶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成果。 其一,地域特征层面的研究。 从考古成果看,唐代各地的壁画墓遗存没有京畿地区那样集中和数量多,所以地域特征方向的研究展开不多,但有许多很好的启发观点。 首先,关于南方墓室壁画的发展。权奎山《试析南方发现的唐代壁画墓》一文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发掘的9座唐代壁画墓,他认为:最早一座壁画墓是唐太宗时期,最晚一座壁画墓是唐昭宗时期,壁画墓在南方贯穿整个唐代。“但是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在时间上

艺术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艺术鉴赏 学校:重庆科技学院 作者: 院系:法政与经贸学院国贸4班 日期:2012、05、08

摘要: 中国古代艺术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特点。它有绘画、雕刻、工艺、建筑等多种艺术类型。例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玉雕,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的墓葬俑群,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以及唐宋以来的墓室壁画等等。 这些古代艺术作品,在艺术表现方面,有涉及到文与气、文与理、文与质、文与性、情与景、情与理、情与性、形与神、形与意,风骨与辞采,法度与自然等一系列的概念和范畴。在此,我选取各个时代的典型作品进行赏析。 关键词: 中国古代艺术彩陶青铜器佛教雕塑壁画 清明上河图美与形 正文: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悠悠长河中,我们华夏祖先们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在学习美术鉴赏中国部分的时候,很是自豪,自豪于我们的艺术文明,钦佩着我们祖先的智慧,游弋在艺术的海洋,感觉是一种熏陶。下面根据我在艺术鉴赏课上学到的相关知识,来分别鉴赏一下古代各个阶段的那些我们自豪的艺术。 彩陶 我们都知道在旧石器时期,就已经有制作较为精细的石器了,还有那些用动物骨头制作的项链等装饰品。这个时期的文明向前提升一

大截的是彩陶文化。 我翻阅相关的资料,《美源》里一段对彩陶的描述“史前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还是仰韶文化的彩陶。它们主要是日常使用的实用器皿,包括盛放物品的盆、罐、壶和饮食用的钵、碗等,制工精致,使用的泥土经过淘洗,故此胎质细腻,入窑焙烧后成品一般呈橙红色。”由此可见,彩陶这种艺术品是很实用的。 对于彩陶,最具代表性的是人面鱼纹彩陶,对于这个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彩陶,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文化和一些风俗习惯。仔细研究这个彩陶,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 青铜器 经过了石器时代,摆脱了奴隶时代,我们正式进入封建社会,开端是夏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最为体现当时的文化文明的是青铜器。当时的青铜器主要是用于战争,祭祀,所以都是国家管理生产。夏商周的君王设置了相关的部门来生产青铜器。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主要以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的司母戊鼎,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 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 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 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 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 力。

古代壁画保护技术

古代壁画保护技术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古代壁画保护技术 摘要:我国古代壁画的绘制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漫长的历史兴衰演变和大自然的沧桑变化,历史文献上记载的许多富丽堂皇的壁画大多早已荡然无存。遗存至今的大量历代建筑物、石窟寺及墓室中的精美壁画已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关键字:古代壁画保护技术保护材料 一、古代壁画的保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壁画是指绘制于建筑物的墙壁和天花板上的绘画或先画在布、纸等载体上,然后再贴于墙上的图画或图案。中国古代壁画一般以绘制场所的不同而区分,有殿堂壁画、寺观壁画、石窟壁画、墓室壁画、民居住宅壁画等。不论石窟壁画、殿堂壁画还是寺观壁画,大多都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无论早期壁画还是相对较晚的壁画,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壁画这种绘画艺术形式的认识以及当时历史背景的真实记录,代表了当时壁画艺术的最高水平,都有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对于壁画的保护和修复,我们先要认识壁画的泥层结构,壁画的泥层结构和壁画的揭取与修复的关系比较密切。制定壁画保护技术方案时,首先需对壁画的泥层结构进行了解研究。建筑物和石窟内的壁画,一般都有泥层或灰层。墓葬内壁画,有的就直接画在石壁上;有的刷一层极薄的白土粉或抹一层极薄的白灰。 由于壁画所处地理环境、地质背景等自然环境比较复杂,常常会受到雨水、风沙等的侵蚀以及强光照射等的威胁,有时的地震也会给壁画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壁画经历了成百上千年,制作材料不断老化,壁画固有结构遭到破坏,导致材料层间的粘结力丧失,壁画变得十分脆弱。在上述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壁画产生了诸如颜料层起甲、地仗酥碱、空鼓、脱落、颜料褪色、霉变、划痕等病害。如何防止其损坏以及怎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选用修复材料是我国壁画保护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1]

墓室壁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墓室壁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唐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了吴道子、阎立本、尉迟乙僧等著名的画家。除了绘于绢帛上绘画外,唐代绘画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壁画。唐代,遍布于各地的佛教寺庙、石窟寺及道教观庵、世俗名楼上都有辉煌灿烂的壁画艺术。但是,随着战火焚毁和时间的推移,能保存下来的唐代绘画真迹非常稀少。仅有现存于新疆克孜尔等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少量唐代壁画遗存,而能有确切纪年的唐代绘画真迹就属目前发现的大量唐代墓室壁画了,这为我们研究唐代绘画实物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对于研究唐代绘画技法极其在绘画史中的地位,提供了珍贵的实物。 目前我国的唐墓壁画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在山西太原和新疆吐鲁番也有较为集中的分布。李星明在《唐墓壁画考识》中将唐墓壁画的艺术风格分为3期: 1、唐高祖至唐高宗时期(618-683)。认为这一时期的壁画受到齐梁间西域画风的影响,色彩的作用被加强,几乎与线条并驾齐驱,给传统的中原绘画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昭陵陪葬墓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2、武周至唐玄宗时期(684-756). 在在高祖至高宗时期完成了隋代风格相初唐风格的转换.武则天时期在中国佛教艺术即去了印度的艺术元素后,形成了有情有性、艳美动人的统一风格。优雅而不乏骨气,灵动而不流于虚幻。武周后,盛唐风格呈现,新的线性脱颖而出,即北宋米fu所说的“兰叶描”和“莼菜条”。此外,“吴家样”这一对南北朝以来注重色彩风气的反叛,注

重民族风格自觉表现的形式是,与线条轻细、赋色浓艳的“周家样”共同构成了盛唐的总体风格。 3、安史之乱至唐末(756-907) 中晚唐沿袭吴家样风格,而更加率意。绘画语言外在的精熟和精神内涵的转化是中晚唐墓室人物壁画的总趋势,盛将燃的花鸟画为这个时期增添了别样的光彩。审美趣味已从崇尚浩大转向欣赏细致。 二、中国古代有着视生如视死的观念,相信人死后也能享受在阳间的生活。因此,唐墓壁画中反映的大量世俗生活情景,也形成了唐代艺术的一个独特系列。

由墓室壁画简议唐代壁画艺术

论唐代美术

论唐代美术 由墓室壁画简议唐代壁画艺术 姓名刘婧芳 年级班级电气1101班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二零一二年五月

摘要 唐朝时期绘画艺术空前繁荣,壁画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出于宗教信仰,人们相信死后能升天,王室贵族墓中大多有壁画来反映死后的生活,本文选取李寿、李贤、李仙蕙的墓室为例,简述唐代壁画艺术的艺术特色。这些壁画反映了人们对另一世界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为我们今天研究唐代贵族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 关键词:唐代墓室壁画 ABSTRACT The painting art has reached its era of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during Tang dynasty. Correspondly,the frescoes also got developed. For the religious reasons,people believed they could go to the heaven after death. Because of this, the nobility had many frescoes to reflect the life after death in their graves. This article selects Lee Tao's、Lee Xian's and Lee Xianhui's graves for example to describe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frescoes in Tang dynasty.These frescoes reflect people's longing for happy lives in another world, at the same time ,they provide the rare materials for our study of the noble life at Tang dynasty. Key Words:Tang dynasty grave fresco

中西方绘画文化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文化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泼墨仙人与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吴涛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梁楷的《泼墨仙人》和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是东西方绘画中最杰出的肖像性作品之一。梁楷与维米尔的画风在当今的中国画家中影响也愈来愈大。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中人物微妙的神情,是通过精确的写实手法获得的;而《泼墨仙人》中仙人的神采,则是通过夸张、变形和狂放的笔墨来表现的。二者鲜明地体现了中西绘画不同的风格。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泼墨仙人;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梁楷;维米尔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

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 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 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 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 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 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 的天地中飞翔。这种极度 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 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泼墨仙人》是典型 的大写意。中国画的人物 画,由于形象要求严格, 在表现上远不如花鸟、山 水自由,因而在笔墨上也 难以允许有更多的随意性 和偶然效果,如用泼墨, 便很容易失去形似,浸渍 为一片墨污。所以古代画 家很少用泼墨画人物。但 梁楷为了充分表现画中仙 人的自由狂放和自己豪放

美术鉴赏《拉斯科洞窟壁画鉴赏》

世界美术作品欣赏课程结课论文对《拉斯科洞窟壁画》的自我解读 姓名:孙盘江 学号:111111205 院系: 文学院 完成时间:2013年5月

摘要:拉斯科洞窟壁画以其远久的历史、丰富的存留作品和珍贵的艺术价值而享誉世界,本文主要就拉斯科洞窟壁画的内容、形式、特点和艺术成就四方面进行探索,以此更好的使我们对拉斯科洞窟壁画有更多方面的了解和更深领域的认识,并借此提升我们的美术鉴赏能力。 关键字: 洞窟壁画艺术绘画 谈到拉斯科洞窟,我想只要是对美术发展史有点了解的人都会有所耳闻,在此简要介绍一下此洞发现的过程。1940年的一天,法国南部蒙蒂尼亚附近的四个孩子,钻进一个曲折而又狭窄的山洞寻找他们的一只陷进洞里的心爱的小狗,结果发现山洞隧道通向一个岩石的大厅。在长达一百八十米的大厅和隧道的洞壁、洞顶上,画满了红色的、黑色的、黄色的、白色的鹿、牛和奔跑着的野马。隐藏了一两万年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就这样和现代的人们重逢了,它被誉为“史前的卢浮宫”。 面对这样一窟数量庞大的史前珍贵的原始壁画,第一眼目睹它真容的人多少都会带有一丝惊讶和欣喜,惊讶的是在1.5万年以前我们的原始祖先就已经拥有如此高超的绘画表现技巧,欣喜的是在经过如此的漫长年代这些壁画却能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 面对着这不朽的史前艺术杰作,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脑海中存在着想象和幻想,都存在着自己对这些壁画作品的认知和解读。 在此,我也就此洞窟壁画提出自己的一些理解和认识,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我的观点以及避免一些啰嗦的不相关的内容出现,所以我主要就拉斯科洞穴岩画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壁画特点以及艺术成就四方面进行自我观点的阐述。 一、拉斯科洞窟壁画的主要内容 拉斯科洞窟壁画数量庞大惊人,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但在绘画作品中绝大多数的都为牲畜。据查阅相关资料显示,洞窟内发现的画作中洞内总共有近一千五百个岩石雕刻和五百余幅绘画。这些绘画中有100多幅是动物绘画,内容包括牛、马、熊、狼、鹿、鸟与人。画面大小约为1至5米,风格粗犷,多为动物形象的轮廓外形。这些图画除了用木炭涂抹出的黑色外,还有利用彩色土壤及石头研磨调制的红色和黄色等颜色。在动物画作中,前洞壁画主要是几头大公牛的形象,它们是覆盖在其他的形象之上的,在它的下面叠着红色的牛、熊、鹿等。这样相互叠压的现象在拉斯科洞窟大量存在着,仅就前洞和与它相连的通道的岩画中即可辨认出叠压达14层之多。 二、拉斯科洞窟壁画的表现形式 (1)线条的应用 拉斯科洞穴岩画在表现形式上,原始先人们就已经非常注重线条的应用,岩画中飞禽走兽的各种形态都在不同程度上借助了线条来表现,如野鹿的鹿角,野猪的髦毛等,而在这种表现过程中,线条的应用也并不显得呆板生硬,而是简洁、明了、粗细有度,廖廖数笔便已经将所绘之物表现得活灵活现,在某些画作中线条的应用更是行云流水,毫无修饰雕琢之意。从中可以看出,作画之人绘画水平的高超,同时也反应映出绘图之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唐墓壁画《驼马出行图》赏析(图文)

唐墓壁画《驼马出行图》赏析(图文) 时间:2014-11-14 14:38:08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唐代胡人牵驼图 【导读】驼马出行图有两幅,它们左右对称地分布在墓道的东西两壁,长4.5米。两幅图的内容和布局相同,均由三名驭者、两匹马和一头骆驼构成, 出行方向是朝向墓外。图中人物、马匹和骆驼的尺寸和真人真物相差无几,画 幅巨大,气势壮观。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牵驼控马的两位胡人。牵驼图中的那位胡人,头戴尖 尖的卷沿胡式毡帽,身穿翻领窄袖袍服,脚蹬黑色高靿靴,是典型的胡人服饰。再看他的长相,浓眉深目高鼻阔嘴,还有连鬓卷曲的络腮胡子,“眼睛深似湘江水,鼻孔高于华岳山”,唐代诗人陆岩梦的诗句可谓贴切、写实。他身后的那头 骆驼高大雄健,驼背上载着的似乎是成卷的丝绸。牵马图中的驭者也是一名胡人,但他的穿着却完全是汉人的装束,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袍服,牵着一匹五 花马。两幅出行图中,除了上面提到的那头骆驼背上驮有货物外,其他的4匹

马和另一头骆驼虽然辔头、鞍鞯、障泥齐全,但都没有驮运货物,更没有乘骑 的人。 驼马出行图出自一座唐墓,由墓中出土的墓志得知,墓主是唐代安国相王 的孺人唐氏,墓葬的年代是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安国相王就是后来 的唐睿宗李旦,孺人,在唐代是对皇室宗王之妾的称谓,官职相当于三品。 唐代高等级的墓葬一般都由长长的斜坡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等几 部分组成,它是模拟贵族府邸宅院的结构布局而设计建造的,其中墓道部分相 当于府宅的大门以外,过洞天井部分象征府宅大门之内的重重院落,甬道和墓 室则相当于主人起居的内宅。每一部分绘制不同题材内容的壁画。通常墓道两 壁绘出行仪仗图,过洞天井两壁绘仪卫武士图和男女侍从图,甬道和墓室绘与 主人家居生活有关的壁画。 出行图,早在汉代就是墓葬壁画中非常流行的题材内容,它一般由车、马、人物组成。人物有步行者、骑马者和乘车者,墓主人通常以乘车者的形象出现 在画面中。出行的目的地有两个,或是去祠堂享受子孙的祭祀,或是到天界。 出行图一直是后代墓葬壁画经常表现的内容,只不过,同一母题的绘画,在成 百上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其内容会随着社会风尚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比如,北 朝时期出行图中出现的牛车,唐代出现的轿子、鞍马和骆驼,辽代出现的驼车 等等,但出行图所蕴含的丧葬意义是没有改变的。 在这两幅驼马出行队伍的前方,分别绘有一只长达6米的在云中飞行的青 龙和白虎,这恰好证明这两幅出行图的目的地是天界。(来源:东方早报)

墓室壁画

墓室壁画 开放分类:历史壁画文化文物科技 古人借助丹青文彩来装饰陵寝梓宫,表现生死祈祥、魂魄神仙的观念起于厚葬风气盛行的年代。秦汉以前的墓室,绘在壁面上的只见有几何形的简单纹样,这些绘在墓室中的图案纹样,若与孔子和屈原所见当时王侯公卿庙堂的“宫墙文画”作比较,题材和画法都要简单得多,几不足道,但它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古代墓室壁画有着更早的历史起点,更意味着一个关系到民族生命意识和社会习俗的主使观念开始进入地下,在墓室梓宫中一路铺陈,演绎着阶段性的规律。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 1 汉魏墓室壁画 2 两晋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 3 隋唐墓室壁画 4 五代两宋墓室壁画 5 辽、金、西夏墓室壁画 6 元明清时期墓室壁画 墓室壁画 - 汉魏墓室壁画 侍者图 秦始皇统一六国,接过战国诸子阴阳五行、道家神仙思想,生作寻仙之游,死起厚葬之风,他那满藏奇器珍怪的陵寝,即是“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地下宫殿。汉承秦制。汉武帝尤敬鬼神,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言,长生久视之术,进一步掀起了“视死如视生”的时代风尚。汉代将先秦以来的魂魄观念、神仙信仰、阴阳学说和天人感应等思想再加整合与创造,形成了一套集功能、习俗乃至思想观念为一体的葬制葬俗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图像。用这些图像装饰的帝王陵和贵族墓不仅有了如地上宫殿般的效果,而且具备了趋利避害,福寿神仙,荫庇子孙的特殊功能。

西汉前期的壁画墓经考古发掘的有两座,即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和河南商丘柿园芒砀山梁王墓,墓主人均係分封一方的诸侯王。南越王墓葬年代在汉武帝元朔末至元狩初年(公元前122年前后),墓葬规格虽高,但绘饰壁画却甚为简单,仅在石门、前室四壁及顶石上发现了朱、墨两色绘出的云纹图案,没有发现具有主题内容的壁画。属于西汉前期的典型壁画墓,当数芒砀山梁王陵。芒砀山西汉梁王陵位于河南商丘市东约90公里处,陵墓係“斩山为郭,穿石为藏”的大型多室崖墓。主室前区顶部绘一条蜿蜒长达5米、首南尾北的巨龙,头角身翼,龙舌捲衔怪兽,左右画朱雀、白虎,或为四灵的早期形式。梁王墓壁画色彩浓丽,形象夸张,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壁画图像明显还带有楚地绘画风格的痕迹。 西汉后期代表性的壁画墓,集中在洛阳和西安两地。洛阳地当历史上的中原腹地,又为九朝故都,历史文化遗存丰厚。洛阳考古发掘的西汉后期壁画墓有,烧沟61号壁画墓,卜千秋壁画墓,浅井头壁画墓等。壁画分布在主室顶部、前后山墙和隔梁上,有一砖一画的形制,也有多砖拼绘的横幅式构图,还有塑绘结合的画面。壁画题材多见驱傩逐疫,祥瑞升仙以及历史人物,图像真实地反映了西汉时期的丧葬观念和社会习俗。汉代葬仪中用傩仪,沿用先秦方相氏驱傩的习俗,以保护死者不受山林惊怪的侵扰。汉人重傩仪,更将驱傩的场景画在了墓室中。这一现象对探讨两汉之际死生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洛阳以西的西安,曾是西汉王朝和新莽时期的都城,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渭水两岸的京畿陵区分布有这个时期高规格的墓葬,目前已发现西汉时期的壁画墓,重要者有西安交通大学附小西汉晚期墓、西安理工大学壁画墓和西安南郊曲江池1号墓。二十八宿天象图按内外圆分别构画,内圆画流云、金乌太阳和月中玉兔蟾蜍,外圆画青龙、白虎、朱雀、黄蛇和与之相配的二十八宿,附带用人物、动物形象来标识各宿的名称。圆环外绘彩云翔鹤。后壁绘羽人持灵芝引导墓主灵魂升天,下有鹿鹤。壁画构图饱满,色彩明丽斑斓。所用双线填色的方式和勾连纹样的组合形态,也可看出前后相继的风格脉络。 太一阴阳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