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墓室壁画

唐朝墓室壁画
唐朝墓室壁画

长乐公主墓壁画

墓主人长乐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嫡出子女中第一个被遗传病夺去生命的人,葬于昭陵。墓室建于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昭陵玄宫内设置五道石门,是公主最高规格的葬仪。长乐公主墓室壁画都是以墨线勾勒,薄施淡彩晕染,其中仪仗图基本不敷色,线条粗细变化多,用笔大气不拘束,体现宫人们出身着素袍,脚蹬皂靴,列队出发行进中的场景。仪仗图中人物形象亲切自然,面部特征细节丰富,用笔简练率性,简洁的勾勒出特征,衣着装饰上也简洁明快。

懿德太子墓壁画

墓主人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墓室于神龙二年(706年)修建。墓内

壁画比较完整,有40幅,分别绘在墓道、

过洞、天井、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墙壁上。

题材有仪仗队、青龙、白虎、城墙、阙楼、

乐伎、男仆、宫女等,显示出李重润的显赫

地位和特殊身份。这些壁画色彩绚丽,画中

人物姿态各异,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宫廷的日

常生活。

永泰公主墓壁画

墓主人永泰公主名李仙蕙,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小女儿,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女,葬于乾陵东南。墓室建于唐大足元年(706年),是建国以来发掘唐墓中最大的一座。墓内壁画丰富多彩,墓道、过洞、甬道和墓室顶部都有壁画。前墓室象征客厅,壁画以着华丽服装的侍女为主。

王公淑墓壁画

唐朝末期约838年出现,墓主人为幽州节度判官兼殿中侍御史王公淑及夫人吴氏,

墓室中北壁留存的一幅通壁大画《牡丹芦雁图》是唐代花鸟画艺术的杰作。

唐代墓葬壁画视觉盛宴展现唐代生活画卷精编版

唐代墓葬壁画!视觉盛宴!展现唐代生活画卷! 壁画,从广义上说,是泛指用绘制、雕刻和其他造型、工艺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主要是地面上或地下建筑物内外表面)上,制作的各种绘画形式。从狭义上说,是专指人工绘画于人工建筑壁面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广义的概念出发去考察壁画的演变、更替过程,就会发现壁画的形式是随着建筑的发展,随着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素质而发展变化的,它始终没有凝固在哪一种技法之中,而且从来就不是孤立的。 中国壁画体系是东方体系的典型。它也是世界上从远古到现代不曾中断的体系,一直在独立的情况下存在和发展着。中国时代最早的墓葬壁画,是陕西扶风杨家堡西周墓葬上绘制的二方连续菱格纹图案。目前考古发掘的唐代壁画墓大约有百余座,绝大部分发现于陕西,主要集中于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唐长安城及其附近京畿地区。这里是唐朝皇室、贵戚、京畿大族的墓葬集中地区,墓葬规格高,随葬品丰富,且墓葬装饰精美。不论出土数量,还是艺术价值,唐墓壁画都是空前绝后的。墓主身份在三品以上的墓中几乎都绘制有壁画。其中乾陵的三个陪葬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的壁画保存较完整,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永泰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

七女。于公元706年与驸马都尉武延基合葬于乾县之北塬,陪葬乾陵。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二子。其壁画绘有两层,一层是陪葬时所绘,一层是追赠为皇太子所绘。唐中宗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全长100.8m,有7个天井,6个过洞,前后两个墓室和两条甬道,是至今已发掘的唐墓中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一座。唐墓壁画具有重要的独特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技价值。上世纪50年代第一批盛唐墓室壁画的面世,给人们带来了饱餐视觉盛宴的机会,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人们面对着这些绝世珍品有了更多的遐想和思索:这些壁画画的是哪里的场景?古人是怎么把人物造型画得如此准确?技法为什么如此高超?无论 多长的线条,一笔拉下去,中间没有停顿。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一个安静却备受瞩目的角落。很多人期望从这里了解心中的“唐人”生活场景,而专家学者则试图透过这里的馆藏壁画来还原盛世图景、找寻历史真相,这里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馆。该馆的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告诉我们,陕西是唐代建都的地方,总共有19位皇帝,留下了18座陵墓,这些陵墓都有大量随葬墓。现在,陕西总共发掘清理过的唐墓(随葬墓)大约200座,而唐墓壁画馆则保留了约20座壁画墓的壁画。“唐代墓葬壁画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艺术技巧上也达到空前的水平。”专家告诉我们,壁画和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一起成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

第四课 秦汉墓室壁画

第四课秦汉墓室壁画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秦汉墓葬美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重点: 马王堆及帛画 授课过程: 第一节墓葬美术 墓葬帛画 一、战国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一贵妇着宽袖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而立,在腾龙舞凤的接应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5月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面正中画一危冠长袍,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御舟型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龙尾企立一鹤,龙身下画一条鲤鱼,表示龙正在天河中行进。 这两件楚国帛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它们的实际用途都是作为葬仪中的“铭旌”;所表现的主题都是“引魂升天”;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墓主人的肖像;人物都作正侧面立像,墨笔线条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战国帛画具有一定的绘画水平和技巧。造型、构图、运笔均已摆

脱幼稚的绘画时代,为秦汉的绘画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汉代帛画 长沙马王堆1号、3号墓的内棺棺盖上均覆盖着“T”字形旌幡帛画,全长两米许,构图基本相同。上段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征天上境界;中段绘墓主人出行,宴席等人间生活;下段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地下的生物。其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这两幅帛画,在艺术处理手法上具有鲜明特色:首先,在构图上,通过穿壁的蛟龙将人间、地下两部分联成一体,又通过昂扬的龙首与迎候在天门的司阍,构成升天的气氛,使画面三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次,将墓主人画在旌幡中心部位,并且通过跪应与随从的衬托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高贵;墓主人形象画成正侧面或画成四分之三的半侧面,形貌服饰皆刻画得惟妙惟肖;各种神禽异兽,姿态矫健活泼,勾线流畅挺拔,设色庄重典雅,展现了西汉绘画卓越的艺术水平。 墓室壁画 汉代美术品,我们可以归为墓室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漆画、铜镜装饰、石雕与泥塑等五项,下面分别介绍。 汉代建筑内部及外檐,多有装饰及壁画。古代典籍中有很多这类记载。汉武帝甘泉宫中的“台室”画天地太一诸鬼神;汉成帝时画赵充国和霍光像于未央宫;汉光武帝时画二十八个有功勋的将军的形象于南宫云台;汉明帝之宫殿,图画经史故事;此外,如麒麟阁画功臣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及其艺术特征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及其艺术特征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洞窟壁画塑造了精美的佛教故事,墓室壁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壁画;克孜尔千佛洞;敦煌莫高窟 魏晋南北朝,在甘肃、河南等地的石窟寺中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佛教壁画。如新疆的吐鲁番、库车、拜城,甘肃的敦煌、天水、永靖、酒泉、武威等地的石窟,都有不少壁画。其中以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最多,最为精彩。魏晋南北朝的壁画除了佛洞壁画外还有墓室壁画,如辽阳三道壕一、二、三号墓和北园二号墓,河西地区嘉峪关市新城古墓区,山西太原娄睿墓等。这些壁画的风貌,成为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宗教绘画的可贵资料。 一、克孜尔千佛洞壁画 1、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地理位置 公元前三世纪,我国新疆地区的石窟艺术开始兴起,人们开凿洞窟,以绘画、雕塑表现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等形象,以及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这些洞窟的数量很大,其中南疆的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最具代表性。克孜尔千佛洞现存236窟,其中壁画窟70多个。 2、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艺术成就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多表现佛本生故事,如大光明王本生、月光王本生、虚空净王本生、萨棰那太子本生等等。壁画各种形象大部分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壁画人物粗线沟外轮廓,颜色平涂为主,有的则晕染肌肤,表现体积。画面上构图简洁,以流畅如屈铁盘丝般的线描勾勒形象轮廓,内部设色,以兰、白、绿、赭、灰等色为主。其中一些人物形象如菩萨、供养人等,画成裸体,比较丰满,多用曲线,人物造型比较优美,有舞蹈化倾向,比例准确,动态鲜明。动物飞鸣之态也尤为生动精彩。 二、敦煌莫高窟壁画 1、地理位置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在古代这里是关中通往西域的要塞。公元366年,有一乐僔和尚行至此地,忽见鸣沙山金光闪闪,似有千佛之状,于是便在这里雕凿石窟。到14世纪,历时千余年,先后11个朝代都有开凿。至今保存有492个窟,塑像2000余尊,壁画4.5万平方米。 2、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特征:

东汉中、晚期壁画墓的特点

东汉中、晚期壁画墓的特点 与前期相比,东汉中、晚期壁画墓的特点是:①墓室规模宏大,结构复杂;②壁画面积增加,一般在50平方米以上,有的近200平方米,而且有许多情节复杂、幅面宽阔的连壁巨作;③内容丰富,除表现墓主经历、身份、权力、威仪和财富的车骑出行外,乐舞百戏、属吏、坞壁、农耕等成为主要题材,而且出现了祥瑞图;④绘画技法多样,壁画艺术水平较高; ⑤墨书榜题较多,使壁画内容一望可知。 题材内容 大致可归纳为7类:①表现墓主庄园中生产活动场面的农耕、桑园、放牧、射猎等;②表现墓主仕宦经历和身份的车骑出行、任职治所、属吏、幕府以及坞壁等;③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燕居、庖厨、宴饮、乐舞百戏等;④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的经史故事,如孔子、老子、周公一类的古代圣贤,荆轲、伍子胥一类的忠臣义士,丁兰、秋胡妻一类的孝子列女等;⑤神话故事类,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一类仙人和表现天上世界的仙禽神兽;⑥在天人感应论影响下产生的祥瑞图,如麒麟、芝草、神鼎等;⑦天象类,如日、月、星宿、云气和象征四方星座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各类内容在墓中的分布,一般是①、②、③、④类内容绘于前、中、后室或耳室,⑤、⑥、⑦类内容绘于墓室顶部和墓门部位。 技法 以毛笔为主要绘画工具,使用朱、绿、黄、橙、紫等色调的矿物质颜料,因而壁画色彩历久不变,发现时一般都很鲜艳。造型手法上继承春秋晚期以来的写实而夸张的传统,在绘制技巧上则发展了战国至西汉早期宫廷壁画和帛画上所见的墨线勾勒轮廓再平涂施色的手法。前期技法还比较单一,到东汉晚期,出现了大笔涂刷的写意法、没骨法、白描法,有的画面如望都1号墓的属吏人物还使用了渲染法。在构图上,它已摆脱了春秋晚期以来呆板的图案式横向排列的形式,注意讲求比例和透视关系。这些成就,为中国绘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思想渊源 汉墓壁画之所以盛行,主要是统治者提倡孝道和厚葬,产生“事死如事生”的思想。特别是东汉时期实行察举孝廉的制度,是人们踏上宦途的必经之路。因此,所谓“崇饰丧祀以言孝,盛饷宾客以求名”的风气四处弥漫,厚葬之风越演越烈。很多人竭家所有,为父母或自己修建坟墓,在模拟生人居住的地下墓室壁面上,大量绘制表现生前权势、威仪和财富的生活及历史神异形象,以期获得“孝”的声誉,有利于仕宦之途,这就是汉墓壁画盛行的社会根源所在。

最新 唐代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精品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能够与汉代比肩的强大王朝,史家常常以“汉唐”并称。在墓室壁画的发展史上,唐代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墓室壁画表现出的上移形态与王朝气息非常契合,体现出了大帝国的时代特征。唐代墓室壁画是如何发展的?目前在其发展阶段上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多从考古成果出发。本文拟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唐代的体制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京畿地区的研究成果 唐代墓室壁画发展有一种特别的现象,那就是壁画墓的遗存特别集中,目前已发掘的壁画墓80%集中于京畿地区,中央集权的强盛势态一览无余。梳理正式发表的考古报告,唐代壁画墓的总数是147座,其中现代行政区划的陕西省就有84座。一个地区有这么大的壁画墓遗存,这种现象已经表现出一种时代的特征,因此关于唐代墓室壁画分期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对其出现的京畿地区的讨论上,许多研究成果往往具有这一时期主导性的学术影响,即使是全国性的分期研究,也一般是从京畿地区说起。 这方面成果中,20世纪80年代宿白和王仁波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宿白《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一文提出五个发展阶段的观点:第一阶段为高祖到太宗中期,壁画布局内容沿袭隋墓壁画旧制,分上下两层;第二阶段为高宗、武则天时期,唐代壁画特征开始出现;第三阶段为中宗至玄宗开元时期,是唐代壁画特征的形成时期;第四阶段为玄宗天宝年间至德宗时期,发生较大转变的阶段,墓道壁画衰落,身份较低的墓道不见壁画,墓室流行折扇式人物屏风画;第五阶段为顺宗以后,壁画更为简单,墓道无壁画,墓室内流行云鹤题材的屏风画。[1]王仁波、何修龄、单暐《陕西唐墓壁画之研究》一文提出三个发展阶段的观点,他们的出发点是根据墓室壁画的题材演变并参照风格的变化,实际上这是一个覆盖整体发展的划分。他们认为:第一期为唐高祖武德至中宗景龙年间(618-709),题材突出地表现墓主人生前的仪仗和狩猎场面,同时适当地安排了宫廷生活和日常家居生活的各种场面;第二期为唐睿宗景云至玄宗天宝年间(710-756),突出表现墓主人生前的日常家居生活,狩猎出行、仪仗出行场面减少;第三期为唐肃宗至德至唐末(756-907),家居生活题材盛行,仪仗出行题材进一步削弱,六扇屏风题材盛行。 [2] 20世纪90年代后,齐东方等先生的观点具有代表性。齐东方、张静《唐墓壁画与高松冢古坟壁画的比较研究》一文从壁画内容、布局、构图、艺术特征和绘画技法的发展提出四个发展阶段的观点:第一阶段,隋至初唐(581-649),以李寿、杨恭仁墓为代表,题材源于十六国迄北朝壁画,日常生活以庭院为背景,布局上下分栏;第二阶段,唐高宗、武则天时期(650-704),影作木构建筑普遍,墓室宅院化,人物无背景;第三阶段,唐中宗至玄宗开元时期(705-742),这一阶段在过洞、甬道、墓室所绘人物,大都以象征式廊柱建筑为背景,墓室壁画生活气息更浓厚,游乐场面增加,墓道壁画简化;第四阶段,唐玄宗天宝(742)以后,壁画绘于墓室,题材多为四神、侍者,出行、影作木构淘汰,流行屏风画、云鹤题材。楚启恩《中国壁画史》有自己的观点,该书从布局和题材变化提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唐至盛唐,是唐代墓室壁画特征形成和发展时期,壁画采用单栏式,全墓壁画布局趋于一致,出现墓室宅院化特点;第二阶段为中唐时期,绘于墓道中的壁画逐渐少见,墓室壁画流行墓主人像和式人物屏风画;第三阶段为晚唐时期,壁画越来越简化,屏风画的内容以云鹤、花鸟为主,人物形象少见。[3]14-15(图1) 二、其他层面的研究成果 唐代墓室壁画的发展,因为唐帝国地域辽阔的空间和历时数百年的时间而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图像内容,使得中国墓室壁画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时代。丰富的内容为分期研究带来了难度,京畿地区之外的研究就属于这样的领域。唐代墓室壁画在京畿地区之外的分期研究,一般从一些特别方向展开,这样的研究数量不多,但也对唐代墓室壁画发展阶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成果。 其一,地域特征层面的研究。 从考古成果看,唐代各地的壁画墓遗存没有京畿地区那样集中和数量多,所以地域特征方向的研究展开不多,但有许多很好的启发观点。 首先,关于南方墓室壁画的发展。权奎山《试析南方发现的唐代壁画墓》一文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发掘的9座唐代壁画墓,他认为:最早一座壁画墓是唐太宗时期,最晚一座壁画墓是唐昭宗时期,壁画墓在南方贯穿整个唐代。“但是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在时间上

洛阳汉代壁画作品欣赏

2010年第2期·珍藏撷英· 地处中原腹地的古都洛阳,是西汉的陪都和东汉的都城,两汉年间均居重要地位。悠久的文化传统与政治、经济的优越条件,使许多达官显贵趋之若骛,死后也埋葬于此,王陵、诸侯贵族墓数不胜数,统治阶级用壁画艺术装饰宫殿、陵墓,以夸耀豪华,显示威严,促进了汉墓壁画的兴盛与发展。汉代墓室壁画艺术历经千年依然流光溢彩,亮丽无比地与丧葬文化相辅而行,洛阳汉代壁画构图完美,风格自由、奔放、张扬、大气,集中体现了汉代河洛地区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审美标准。 一洛阳八里台汉墓壁画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关于洛阳八里台汉墓壁画的发掘,目前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1916年被开封古董商人刘鼎方一伙盗掘出土;[1]其二认为1925年在洛阳八里台发现。[2]这两种说法,第一种比较可靠可信。此墓的年代当在西汉后期,壁画被盗后,由上海运至美国,又从美国辗转到法国巴黎,1924年拍卖给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洛阳八里台汉墓壁画是中国汉墓壁画的首次发现,堪称20世纪的重大发现。壁画呈梯形,画面高0.74米,长2.41米,砖厚0.14米,由4块空心砖合成,分别为左右各一块三角形砖,中间是方形砖,下由一长方形横额承托。 这幅长方形壁画右边绘人物10人,均宽衣博带,有的持物顾盼,有的搭讪对语。左部绘14人,或拱手谒拜,或恭而舒袖,或提剑执戟,或下跪施礼。左边向右而立的迎宾者,作拱手状,似在迎候宾客,有的似情绪激动,有的略显沉静,但举止都不失优雅。这幅图洛阳博物馆学者苏健考证为《后汉书·礼仪志》所述“上陵”或“会陵”时的迎宾拜谒或“孝子事亲尽礼”的写实描绘。此图波士顿博物馆注名是“贵族生活写照”,实际上是“迎宾拜访图”(图六)。 左右两个三角形砖上画《上林宛训兽图》(图五)。图中三人,右边一人右手执斧,左手握鞭,正在驯兽,旁边伏着一只似熊的动物;左边穿白色衣服者似驯兽表演的小丑,表情滑稽可笑;中间着红衣服的官吏侧身看前方(图七)。汉代宫廷中不但有皇家动物园,而且有专职的驯兽人员和驯兽表演,壁画表现的内容就是驯兽表演。绘画艺术的创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创作,一是绘画内容的选择,二是艺术形式特征的营造。前者通过具体物象的塑造,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后者利用构成形式,营造绘画内容的精神内涵。这两幅三角形砖的内容及其构成形式,应该是“太极阴阳图”在画面中的变化应用。壁画中,左边穿白色衣服者似“驯兽表演的小丑”实际上是构图的需 洛阳汉代壁画作品欣赏 刘兰芝(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洛阳汉代墓室壁画是汉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汉代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在丧葬文化领域中的反映,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审美价值的古代艺术珍品,今天依然有其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关键词:汉代壁画艺术价值 中国分类号:k87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2-157-04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Han Dynasty Murals Liu Lanzhi(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Henan,471023) Abstract:The mural paintings in tombs of Han Dynasty in Luoyang are real pictures of Han’s social life.They reflect the ethos, ideology,and morality in funeral culture at that time.Because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the social life of eastern Han’s aristocrat reflected,the murals are the valuable ancient arts of distinctive time features and aesthetic value.The mural paintings are still worth of being studied and appreciated. Key words:Han Dynasty murals;artistic value CLC number:k879.41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2-15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研究”(SKL—2009—2290)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09-09-20;责任编辑:党燕妮 157

河西走廊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的题材配置略论

河西走廊魏晋壁画墓被誉为“地下画廊”,壁画内容再现当时的现实生活,包含农耕、养殖、采桑、宴居、出行、军事操练、狩猎等内容,是研究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民俗及社会生活等的重要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后人通过这些壁画可以看到当时生逢乱世的士人们避难在此相对安稳幸福的生活,感受到身处乱世人们生活的不易。纵观河西魏晋壁画墓,为实现营建者及其后人对逝者在彼岸世界美好生活的愿望,在题材配置上颇有讲究。本文根据魏晋十六国河西走廊墓葬壁画内容,就其题材配置问题进行探究。 一、河西走廊墓葬壁画内容概述 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人民颠沛流离。而远离战争、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成为人们向往的去处。 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详细记录了在这个特殊时期河西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从地域上讲,河西壁画墓可以分为三个地区,即敦煌地区、酒泉地区和武威地区。 敦煌地区的十六国壁画墓以敦煌为中心,人们将家族墓选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在几百年的家族传承中,家族墓穴内的画面、丧葬规制向后世展示了汉代墓穴风格逐渐到晋代风格的演变过程。 酒泉地区(包括嘉峪关市)散布着千余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壁画砖墓,包括酒泉、高台、临泽、永昌等地区的发现,这些地域内壁画墓在面貌上基本相同,应该是同一个文化区,相比敦煌地区,这是一个更加适合农业耕作的区域。 武威地区则与酒泉、敦煌相差甚大,不仅墓葬规制上更加华丽,随葬品丰富,与魏晋时期流行薄葬的风俗不同,保存了较完整的汉代墓葬习惯。但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壁画墓所占比例不比敦煌、酒泉地区。 二、河西走廊双室墓壁画的题材配置 从布局上来看,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可分为双室墓和三室墓,珍禽异兽图像和建筑图像多绘制在照墙之上,而以墓室为基本单位,农耕、养殖、采桑、宴居、出行、军事操练、狩猎等内容则分布于墓室之内。 嘉峪关新城M1、M4、M5、M12和M13是砖砌双室墓,墓室的画像砖主要分布在前室四壁上,后室仅仅在墙壁上简单绘制了能够反映出丝束、绢帛和侍女的画像,总体画 像布置比较简单,题材类型单一、重复。以嘉峪关新城M1前室画像的题材为基本研究对象,如果将题材内容的画像砖去掉,仅仅保留墓主人的画像,那么M1的画像砖的排列顺序和方式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发现,以墓主人像为中心,画像的内容基本是墓主人像,和墓道的方向相对应,在画像的最右边可以发现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一种享受,充分体现了人们当时生活富足的特点。在墓主人的最左边内容大多体现了人们精神享受的部分,体现了人们对宴会、赏乐、游玩等的追求。在墓葬最下方包含园林图、耕种图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墓主人享乐的物质追求。 以嘉峪关新城M5为基本研究对象,对双室墓画像的排列组合和画像内容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具体如图2所示。根据图2的信息可以发现,如果将题材内容中体现的画像砖去掉,仅仅保持墓主人的画像,那么嘉峪关新城M5的前室画像砖的排列顺序则是以墓地主人的生活化和娱乐为中心,在画像的最左边包含屠宰、饮食、农业活动、出行等内容。 三、河西走廊三室墓壁画的题材配置 嘉峪关新城M3、M6、M7是砖筑三室墓,墓室的画像砖一般分布在前室和中室的四壁上,后室的后壁上一般会 【美术广角】 河西走廊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的题材配置略论 殷翟玉邦 摘要:河西走廊魏晋壁画墓被誉为“地下画廊”,通过河西走廊墓葬壁画帮助人们了解当地文化。为此,文章结合河 西走廊墓葬壁画的内容,以双室墓和三室墓前室壁画为基本研究对象,就河西走廊墓葬壁画的题材配置问题进行探究,旨在透过壁画的配置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河西走廊独特的丧葬绘画习俗。 关键词:魏晋十六国;河西走廊;墓葬壁画;配置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汉唐时期河西走廊墓葬壁画整理研究”(14XZS014)阶段 性成果。 图2嘉峪关新城M5前室壁画 配置 图1嘉峪关新城M1的画像砖的排列顺序和方式 126

墓室壁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墓室壁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唐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了吴道子、阎立本、尉迟乙僧等著名的画家。除了绘于绢帛上绘画外,唐代绘画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壁画。唐代,遍布于各地的佛教寺庙、石窟寺及道教观庵、世俗名楼上都有辉煌灿烂的壁画艺术。但是,随着战火焚毁和时间的推移,能保存下来的唐代绘画真迹非常稀少。仅有现存于新疆克孜尔等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少量唐代壁画遗存,而能有确切纪年的唐代绘画真迹就属目前发现的大量唐代墓室壁画了,这为我们研究唐代绘画实物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对于研究唐代绘画技法极其在绘画史中的地位,提供了珍贵的实物。 目前我国的唐墓壁画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在山西太原和新疆吐鲁番也有较为集中的分布。李星明在《唐墓壁画考识》中将唐墓壁画的艺术风格分为3期: 1、唐高祖至唐高宗时期(618-683)。认为这一时期的壁画受到齐梁间西域画风的影响,色彩的作用被加强,几乎与线条并驾齐驱,给传统的中原绘画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昭陵陪葬墓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2、武周至唐玄宗时期(684-756). 在在高祖至高宗时期完成了隋代风格相初唐风格的转换.武则天时期在中国佛教艺术即去了印度的艺术元素后,形成了有情有性、艳美动人的统一风格。优雅而不乏骨气,灵动而不流于虚幻。武周后,盛唐风格呈现,新的线性脱颖而出,即北宋米fu所说的“兰叶描”和“莼菜条”。此外,“吴家样”这一对南北朝以来注重色彩风气的反叛,注

重民族风格自觉表现的形式是,与线条轻细、赋色浓艳的“周家样”共同构成了盛唐的总体风格。 3、安史之乱至唐末(756-907) 中晚唐沿袭吴家样风格,而更加率意。绘画语言外在的精熟和精神内涵的转化是中晚唐墓室人物壁画的总趋势,盛将燃的花鸟画为这个时期增添了别样的光彩。审美趣味已从崇尚浩大转向欣赏细致。 二、中国古代有着视生如视死的观念,相信人死后也能享受在阳间的生活。因此,唐墓壁画中反映的大量世俗生活情景,也形成了唐代艺术的一个独特系列。

由墓室壁画简议唐代壁画艺术

论唐代美术

论唐代美术 由墓室壁画简议唐代壁画艺术 姓名刘婧芳 年级班级电气1101班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二零一二年五月

摘要 唐朝时期绘画艺术空前繁荣,壁画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出于宗教信仰,人们相信死后能升天,王室贵族墓中大多有壁画来反映死后的生活,本文选取李寿、李贤、李仙蕙的墓室为例,简述唐代壁画艺术的艺术特色。这些壁画反映了人们对另一世界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为我们今天研究唐代贵族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 关键词:唐代墓室壁画 ABSTRACT The painting art has reached its era of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during Tang dynasty. Correspondly,the frescoes also got developed. For the religious reasons,people believed they could go to the heaven after death. Because of this, the nobility had many frescoes to reflect the life after death in their graves. This article selects Lee Tao's、Lee Xian's and Lee Xianhui's graves for example to describe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frescoes in Tang dynasty.These frescoes reflect people's longing for happy lives in another world, at the same time ,they provide the rare materials for our study of the noble life at Tang dynasty. Key Words:Tang dynasty grave fresco

唐墓壁画《驼马出行图》赏析(图文)

唐墓壁画《驼马出行图》赏析(图文) 时间:2014-11-14 14:38:08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唐代胡人牵驼图 【导读】驼马出行图有两幅,它们左右对称地分布在墓道的东西两壁,长4.5米。两幅图的内容和布局相同,均由三名驭者、两匹马和一头骆驼构成, 出行方向是朝向墓外。图中人物、马匹和骆驼的尺寸和真人真物相差无几,画 幅巨大,气势壮观。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牵驼控马的两位胡人。牵驼图中的那位胡人,头戴尖 尖的卷沿胡式毡帽,身穿翻领窄袖袍服,脚蹬黑色高靿靴,是典型的胡人服饰。再看他的长相,浓眉深目高鼻阔嘴,还有连鬓卷曲的络腮胡子,“眼睛深似湘江水,鼻孔高于华岳山”,唐代诗人陆岩梦的诗句可谓贴切、写实。他身后的那头 骆驼高大雄健,驼背上载着的似乎是成卷的丝绸。牵马图中的驭者也是一名胡人,但他的穿着却完全是汉人的装束,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袍服,牵着一匹五 花马。两幅出行图中,除了上面提到的那头骆驼背上驮有货物外,其他的4匹

马和另一头骆驼虽然辔头、鞍鞯、障泥齐全,但都没有驮运货物,更没有乘骑 的人。 驼马出行图出自一座唐墓,由墓中出土的墓志得知,墓主是唐代安国相王 的孺人唐氏,墓葬的年代是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安国相王就是后来 的唐睿宗李旦,孺人,在唐代是对皇室宗王之妾的称谓,官职相当于三品。 唐代高等级的墓葬一般都由长长的斜坡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等几 部分组成,它是模拟贵族府邸宅院的结构布局而设计建造的,其中墓道部分相 当于府宅的大门以外,过洞天井部分象征府宅大门之内的重重院落,甬道和墓 室则相当于主人起居的内宅。每一部分绘制不同题材内容的壁画。通常墓道两 壁绘出行仪仗图,过洞天井两壁绘仪卫武士图和男女侍从图,甬道和墓室绘与 主人家居生活有关的壁画。 出行图,早在汉代就是墓葬壁画中非常流行的题材内容,它一般由车、马、人物组成。人物有步行者、骑马者和乘车者,墓主人通常以乘车者的形象出现 在画面中。出行的目的地有两个,或是去祠堂享受子孙的祭祀,或是到天界。 出行图一直是后代墓葬壁画经常表现的内容,只不过,同一母题的绘画,在成 百上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其内容会随着社会风尚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比如,北 朝时期出行图中出现的牛车,唐代出现的轿子、鞍马和骆驼,辽代出现的驼车 等等,但出行图所蕴含的丧葬意义是没有改变的。 在这两幅驼马出行队伍的前方,分别绘有一只长达6米的在云中飞行的青 龙和白虎,这恰好证明这两幅出行图的目的地是天界。(来源:东方早报)

墓室壁画

墓室壁画 开放分类:历史壁画文化文物科技 古人借助丹青文彩来装饰陵寝梓宫,表现生死祈祥、魂魄神仙的观念起于厚葬风气盛行的年代。秦汉以前的墓室,绘在壁面上的只见有几何形的简单纹样,这些绘在墓室中的图案纹样,若与孔子和屈原所见当时王侯公卿庙堂的“宫墙文画”作比较,题材和画法都要简单得多,几不足道,但它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古代墓室壁画有着更早的历史起点,更意味着一个关系到民族生命意识和社会习俗的主使观念开始进入地下,在墓室梓宫中一路铺陈,演绎着阶段性的规律。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 1 汉魏墓室壁画 2 两晋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 3 隋唐墓室壁画 4 五代两宋墓室壁画 5 辽、金、西夏墓室壁画 6 元明清时期墓室壁画 墓室壁画 - 汉魏墓室壁画 侍者图 秦始皇统一六国,接过战国诸子阴阳五行、道家神仙思想,生作寻仙之游,死起厚葬之风,他那满藏奇器珍怪的陵寝,即是“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地下宫殿。汉承秦制。汉武帝尤敬鬼神,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言,长生久视之术,进一步掀起了“视死如视生”的时代风尚。汉代将先秦以来的魂魄观念、神仙信仰、阴阳学说和天人感应等思想再加整合与创造,形成了一套集功能、习俗乃至思想观念为一体的葬制葬俗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图像。用这些图像装饰的帝王陵和贵族墓不仅有了如地上宫殿般的效果,而且具备了趋利避害,福寿神仙,荫庇子孙的特殊功能。

西汉前期的壁画墓经考古发掘的有两座,即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和河南商丘柿园芒砀山梁王墓,墓主人均係分封一方的诸侯王。南越王墓葬年代在汉武帝元朔末至元狩初年(公元前122年前后),墓葬规格虽高,但绘饰壁画却甚为简单,仅在石门、前室四壁及顶石上发现了朱、墨两色绘出的云纹图案,没有发现具有主题内容的壁画。属于西汉前期的典型壁画墓,当数芒砀山梁王陵。芒砀山西汉梁王陵位于河南商丘市东约90公里处,陵墓係“斩山为郭,穿石为藏”的大型多室崖墓。主室前区顶部绘一条蜿蜒长达5米、首南尾北的巨龙,头角身翼,龙舌捲衔怪兽,左右画朱雀、白虎,或为四灵的早期形式。梁王墓壁画色彩浓丽,形象夸张,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壁画图像明显还带有楚地绘画风格的痕迹。 西汉后期代表性的壁画墓,集中在洛阳和西安两地。洛阳地当历史上的中原腹地,又为九朝故都,历史文化遗存丰厚。洛阳考古发掘的西汉后期壁画墓有,烧沟61号壁画墓,卜千秋壁画墓,浅井头壁画墓等。壁画分布在主室顶部、前后山墙和隔梁上,有一砖一画的形制,也有多砖拼绘的横幅式构图,还有塑绘结合的画面。壁画题材多见驱傩逐疫,祥瑞升仙以及历史人物,图像真实地反映了西汉时期的丧葬观念和社会习俗。汉代葬仪中用傩仪,沿用先秦方相氏驱傩的习俗,以保护死者不受山林惊怪的侵扰。汉人重傩仪,更将驱傩的场景画在了墓室中。这一现象对探讨两汉之际死生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洛阳以西的西安,曾是西汉王朝和新莽时期的都城,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渭水两岸的京畿陵区分布有这个时期高规格的墓葬,目前已发现西汉时期的壁画墓,重要者有西安交通大学附小西汉晚期墓、西安理工大学壁画墓和西安南郊曲江池1号墓。二十八宿天象图按内外圆分别构画,内圆画流云、金乌太阳和月中玉兔蟾蜍,外圆画青龙、白虎、朱雀、黄蛇和与之相配的二十八宿,附带用人物、动物形象来标识各宿的名称。圆环外绘彩云翔鹤。后壁绘羽人持灵芝引导墓主灵魂升天,下有鹿鹤。壁画构图饱满,色彩明丽斑斓。所用双线填色的方式和勾连纹样的组合形态,也可看出前后相继的风格脉络。 太一阴阳图

第十课 幽冥世界的奢华──古代墓室壁画

第十课幽冥世界的奢华──古代墓室壁画 (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① 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样式之一的壁画在体现社会功能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② 了解古代壁画发展盛期汉唐时代壁画作品的特点、代表性作品的题材、艺术成就。 ③ 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作用、制作特点及艺术价值。 2.内容结构 ① 墓室壁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背景、创作意图,汉唐壁画的内容、特点。 ②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性质、表现手法、艺术特点。 ③ 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与俑类随葬品在性质、内容上的相互联系。 ④ 唐代章怀太子等墓壁画对当时政治生活的表现。 3.重点和难点 ① 讲清中国画在其历史发展中,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产生过的多种绘画样式,建立大中国画的观念。 ② 汉唐时代壁画成就最高的是宫殿壁画,当时的朝廷曾经组织过一些重大题材的宫殿壁画创作,表彰勋臣,发挥美术创作“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由于这些作品未能保存下来。墓室壁画便成为了解当时壁画题材内容、表现手法、艺术成就的重要参照。 墓室壁画与同时期宗教壁画具有同步发展的特点,也可以相互参照、比较。 ③ 中国现代壁画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制作方法上有很大发展,可以作为教学的参照。 二、教学资料 1.美术作品资料

画像石 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它产生于西汉,盛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又称汉画像石。宋以后受到金石学家的注意。20世纪开始收集、研究零散作品,并对地面遗存进行内容的初步考释与介绍。20世纪50年代后在考古发掘获得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开始综合研究。 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山西、四川等地,湖北、浙江、安徽、北京、天津等地也有少量发现。 内容画像石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6类:① 庄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主要有农耕、收获、放牧、采桑、纺织、采盐等,作品记录生产过程或特点胜于刻画人物的神态。② 体现墓主人仕宦身份、经历的礼仪与象征物。有数量众多的车骑出行、射猎、谒见、属吏、武库、收租、讲学、建筑等画面。③墓主生活。有以人、物数量多为特点的燕居、宴饮、宾客、庖厨、乐舞、百戏、博弈等画面,它们描绘的并非是具体的某次活动,而是贵族地主典型的社交与享乐方式。④ 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像。前者主要有周公辅成王、荆轲刺秦王、二桃杀三士,后者多为孔子及其弟子、列女、孝子等,作品反映出当时流行的忠勇、仁义、节孝等道德伦理,带有明确的政治褒贬倾向。⑤ 神话故事、祥瑞物象与天象图。这类作品呈两种面貌:一种主题单一,如西王母、后羿射日等基本上是远古神话情节不断蜕变后的固定造型;另一种则二位一体或三位一体,即神、祥瑞物象与方位、日月星座功能同一、形象复合的伏羲、女娲、嫦娥以及龙、虎、鹿、羽人、朱雀、玉璧、仙草等神和具有神格的物象。 ⑥ 各种以植物为母题的花纹和图案。其中部分象征吉祥意义,主要作为画像石的边饰,也有单独的画面。 画像石内容因地而异。如山东为历史故事、战争、刑徒,河南为天象、杂技、斗兽、收租,陕西为农作、祥瑞物象、云气蔓草,江苏为纺织、犁耕,四川为宴饮、伏羲、女娲等。 画像石是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统治阶级提倡孝廉,使厚葬成为与仕途升浮相关的社会行为。与此同时,死后灵魂升天的希冀在战国木椁墓向汉代砖石墓演变之后,更多赋予墓室以象征意义,即墓室是墓主生前环境的缩影。功利目的与“死即再生”的观念吻合,不仅导致画像石在墓中的数量渐多,而且规定了画像石的功能通过它们在墓中的位置体现出来。画像石在墓中的分布一般为:墓门通常是带有朱雀、龙、虎的铺首衔环,或是文武门吏;中心位置的前室或主室壁面、横楣上是阙、车骑、宴饮、乐舞;后室或侧室壁上是庖厨、农作等;后壁上方是西王母,室顶是天象图;祥瑞物与图案则穿插于壁面、立柱与室顶上。在以祭祀为主要用途的地面祠堂中,画像石依题材集中分处各壁,历史人物与孝子列女故事居壁面中间位置,神话故事在三角楣上,构成适于观看的形象层次。石阙上的画像石主要起装饰作用,龙虎衔璧为主要内容,车骑及其他祥瑞物镶嵌于阙基和檐额等处。但是,相当数量的画像石在墓中的分布没有严格的定制,某些地区还自有特点。例如,陕北画像石的精美作品主要集中在由门楣、立柱、门扇结合的墓门上,四川画像石主要在中室壁面中段形成一条饰带,装饰意义代替了具体的象征。 艺术风格画像石艺术风格是构图方式、造型特点、雕刻技法统一的体现。主要的构图方式遵从了传统法则,即以平面的散点和分层方式布局,形象按上下层次、左右关系获得

徐显秀墓室壁画的鉴赏

中国美术简史作业论文 、 华南师范大学 沙景豪

徐显秀墓室壁画的鉴赏 关键词 墓室壁画徐显秀北朝 前言 中国壁画伴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着悠久而又吸引人的历史。中国的墓室壁画更是拥有一种迷幻而又神秘的感觉,墓室壁画作为中国传统壁画的重要一翼,它一般绘于墓室的四壁、顶部以及甬道的两侧。墓室壁画内容大部分是描述死者生前的活动状况,有时也会有神灵百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日月星辰以及十分具有艺术气息和民族风情的图案装饰,这些图案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对后人和当代人的说教和对逝者的纪念,又或者是希望逝者能在死后的世界中过上更好的生活,可以看出古人对死后世界的看法是充实的。 摘要 通过对徐显秀墓壁画的绘画手法和绘画内容的深入分析,探索徐显秀的人物故事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还有中亚文化的冲突、交流和互相融合状况。 正文

徐显秀墓的墓道两侧和墓室内壁绘满壁画,壁画内容从外到内有连绵不断的内容过度,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错,全墓共有330平方米,壁画内容缤纷繁华,人物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但布局和谐,脉络清晰,具有条例的饱满感,是目前中国已知的北齐时期最为完好的墓室壁画。此墓室壁画不仅在绘画艺术方面精湛,而且还具有体现当时现实社会生活的价值。 徐显秀墓室壁画全墓运用的是彩绘壁画,气势恢宏壮观、形象生动写实、色彩斑斓如新。古代墓葬绘彩色壁画大约始于东周,我国古代墓室壁画至今发现有一百多座。北朝的绘画面貌除了从石窟壁画上了解之外,就只有从墓葬的出土中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陆续发现了北齐的壁画墓,数量接近20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就是徐显秀墓出土的壁画。 说起墓主徐显秀,他名颖,字显秀,忠义郡人。生前为北齐太尉、武安王。武平二年正月卒与晋阳。北齐政权的太尉太保尚书令。少年豪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河靖三年因作战英勇,被封为武安王。在北魏末期,他先是参加了尔朱荣的队伍,尔朱荣失败以后归了高欢,然后就一步步地进入东魏的政权高层。公元571年死于晋阳城内的府第中。 徐显秀墓分为墓道和墓室两个部分,墓室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天象图,下层壁画环绘四壁,从墓室、甬道、天井、过洞一直到墓道,每一组画面都与另一组画面有过度和衔接,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家居图和出行仪仗图。在墓道的引导下,墓室壁画尤为最为精彩——正面北壁为墓主人徐显秀夫妇宴乐图,由演奏的乐队衔接过度到东西两壁;西壁是以墓主人坐骑马匹为中心的随从和仪仗;东壁是以墓主夫人牛车为中心的侍从和仪仗;南壁门洞画面是东西两壁的延伸,门洞上方是莲花和凌空飞翔的二神兽,门洞两边墙壁,本别有七八个执旗佩剑的仪卫。甬道东西两壁分别有四个威风凛凛的仪卫。甬道外东西两侧肃立着两个执鞭的门吏。再往外就是墓道两侧由96人、6马、4神兽组成的庞大仪仗队。壁画内容繁多却又不会繁乱,主题明确,结构紧凑,画面对称有条,过度自然,内容一环扣一环,行程一个庄严肃穆的整体氛围,再现了墓主省钱的豪华与排场。 徐显秀墓室的壁画从中可以感受出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在指导着壁画的绘制,这一思想和大部分的墓室壁画绘制思想一样,是为了表现墓室主人的生前的地位、表现墓室主人的理想和对他的赞颂,带给人最强烈的感觉是画面的写实——人物众多、结构完整、生活活泼,表达出北朝贵族生活的富丽堂皇和奢侈,使壁画看起来让人身临其境,犹如同时身处徐显秀的酒席中、徐显秀和他的夫人的出行中一般,四周还有神兽和仪卫庇护,让人感受到伟大的恢宏的气势。另外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壁画组合是全景式的,画家设计墓室效果时采用了完整场面的处理办法,没有分栏绘画,比如墓道两侧的《仪仗图》,描绘的是一支由4只神兽引导的仪仗队伍,96个青壮年士兵静候墓主出行,服装样式都是统一的,给人一股整齐宏壮的气势,但是服饰色彩不同,又能消去同颜色同样式带来的呆板。士兵中有执旗的,有举鼓吹长号的,有佩剑带弓的,还有执缰牵马的……墓道连接着过洞和天井,而这幅仪仗队图却一气呵成,丝毫没有受到建筑的影响。这样将墓室作为整张画布处理,注重整齐出行队伍的情节表达,可以看出画家独具匠心,表现方法颇为现代,先现在的艺术角度审视,更能令人接受,从中也能看出当时中外文化的交融。 从中我首先产生一个疑问:在壁画中除了绘制了写实的墓主身边的侍卫和仪仗表现墓主的地位和壁画的气势外,为什么还要绘制不存在的、神话和想象中的8只神兽呢?神兽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动画。华夏神州万物皆有灵性,在广瀚的人神鬼三界之中,出没这一些极富灵性的神兽,他们有着不为人知的神奇力量,一直是三界诸神宠爱的动物,神兽的出现能给世人招来幸福,化解戾气。虽然,寻常的人一生也难得见到一次神兽,但是自古以来,还是流传了许多关于它们的传说和故事。这些神兽常常出现在汉族建筑、艺术作品中,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壁画中除了主角墓主和墓主夫人以外的侍卫和仪仗以外,神气的神兽的作用不仅是表现主人历史地位和对墓室气氛的烘托,还是为了对墓室主人后人的幸福的祈祷,对后人事业人生飞黄腾达的保佑,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风水一说,风水好,后人三世以至十世都能受服,我想绘制壁画的人在壁画中加入神兽也是为了达到和风水相同的目的,是表达对往生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同时也是对墓室主人后代的祈福。 墓中还出土了一件来自中亚乃至地中海地区的镶嵌宝石金戒指,深刻地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情况。说道中外文化的交流,在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中外文化的交融已经达到怎样的水平呢?在徐显秀的

汉代壁画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定都长安(今西安)。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政策,出现“文景之治”。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进行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于是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奠定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辽阔图版。汉武帝两次派张骞通西域,与中亚、西亚建立联系,使“丝绸之路”更加畅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对其后的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影响极大。汉代艺术也用于教化,宣扬儒家思想。西汉文化发达,司马迁写成《史记》,文学上还有汉赋和乐府民歌。科技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发明了造纸术,对世界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托古改制,脱离实际,搞乱社会,激化矛盾,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公元25年刘秀篡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东汉豪族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富有实力,庄园经济发展,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党锢之争,政治腐败,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东汉王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除了提倡儒学之外,还提倡谶纬之学,认为罕见的鸟兽、草木、古物出现,可预示吉凶祸福,反映了上天的意志。谶纬与儒学二者结合,使儒学神秘化,儒家谶纬神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与此同时,佛、道二教也开始兴起。西汉丝绸之路,使希腊文化传入,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使印度文化传来,这些都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但二者在当时影响不大,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汉代以后。 汉代社会“行孝”盛行,导致厚葬成风,美术大量用于墓葬,建筑用于墓室、祠堂和石阙的营建;墓内绘有壁画,包括画像石和画像砖,随葬帛画、图书;雕塑艺术用于墓前大石雕和墓内小陶俑;书法用于碑刻;工艺美术用于明器制作。汉代思想已从以前关注上天神明世界降落到地上人间,开始关注人类自己的现实生活。美术也充满着人间气息,生活气息很浓,不像以前那么神秘了。整个看上去,汉代美术生动传神,朴实浑厚,装饰性很强,奠定了中国古代美术的民族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据文献记载,汉代宫殿壁画很多,其内容大多画圣贤、功臣或象征祥瑞的神仙等,例如:西汉文帝未央宫的彩画奢华;武帝甘泉宫壁画绘有天地、太乙、诸鬼神等;宣帝麒麟宫壁画绘有功臣图;东汉明帝南宫云台壁画绘有中兴二十八将;灵帝鸿都门学壁画绘有孔子及己七十二弟子像。 此外,前述东汉鲁恭王灵光殿壁画也绘有天地、山神、海怪、明君、忠臣、孝子、列女等内容(王延寿写的《鲁灵光殿赋》);广川王刘去宫殿门上绘有荆轲像;广川王刘海阳府内画有“男女裸交接”等等。 东汉佛教传入,首都洛阳建有白马寺,寺中壁画描绘“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佛寺壁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