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曲折历程

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曲折历程

河北任素君

中国工业的近代化是与西方列强的入侵、西学东渐的过程相伴而生并曲折发展的。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工业的近代化,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之路。

一、中国古代传统手工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引自黄梅戏《天仙配》

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明朝中后期,有关江南地区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记载,表明当时存在着雇佣关系。

明清时期出现的被称作“资本主义萌芽”的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与欧洲国家不同,其地区性和不平衡性非常突出。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以与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纺工立广化寺桥;

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桥。……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XX府志》

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X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西台漫记·记葛贤》

(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永禁机匠叫歇碑》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XX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逐下令禁民间海船。

──《永乐实录》

清顺治十三年(1656)颁布“海禁令”,宣布:“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将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其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缉,皆革职从重治罪。地方保甲不行举首,皆处死。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江,一贼登岸。”

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三、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曲折历程

1.起步萌芽──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可能。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以(前期)“自强”、(后期)“求富”为口号于19世纪60—90年代,开展了一场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工业近代化、采用机器生产)的第一步。

鸦片战争

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涌入城市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门户,成为列强侵华的开端,中国在外力作用下进入近代的发展历史,产生“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沪地百货阗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即买办)一言,顷刻之间,千金赤手可致。

──王韬《瀛堧(ruán)杂志》

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X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1853年《XX县志》

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尽占,华商领馆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力扶重资以倾夺,必须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

──李鸿章

XX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后,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XX);XX省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洋布减少10万匹。

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日战争与战争胜利后,民族工业日益萎缩。状元实业家X謇提出“实业救国”,大力倡导发展实业,成为民族工商业的楷模。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变化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图

(1)初步发展:

“夫世界今日之竞争,乃是农工商的竞争;农工商之竞争,实是知识、学问、教育之竞争。”“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阿赖?”

──X謇

同志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说过,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轻工业,不能忘记X謇。

我的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

──“火柴大王”X鸿生

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

时间

厂数(家)

创业资本数(元)

工人人数(人)

1913年

698

330,824,000

270,717

1920年

1759

500,620,000

557,622

(2)短暂繁荣(黄金时期、进一步发展):

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对民族工业品与其原料减免捐税;推广技术,劝导人们创办实业……

──摘自1912—1916年政府颁布的条例、章程、法规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清末、明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比简表

(3)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再度衰落。

从1922年起,外粉又涌入中国市场,民族资本的面粉业外销几绝,内销也因国内战祸不已和自然灾害迭起而受阻,整个面粉业由盛转衰。茂新一、二虽然尚能勉强维持生产,但连年亏本,如1922年亏37500元,1923年亏174290元。至1924年才稍有盈余。

──王庚唐、冯炬、顾一群:《荣家在XX兴办的民族工业》

(4)日益萎缩: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荣氏企业遭到空前的浩劫,其中如申新八厂、茂新

一厂在战火中化为一片废墟。8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与1/5的粉磨均被破坏毁损,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军管”劫夺。留居XX的荣宗敬目睹手创的事业被毁于一旦,精神上受了严重创伤,1938年2月,荣宗敬郁积成疾,撒手离世。

──《荣氏家族百年传奇》

我在XX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与在XX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XX是大老板,到XX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火柴大王”X鸿生

3.民族工业发展特点:

(1)不均衡、畸形发展:集中于沿海地区,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艰难曲折:曲折中发展、夹缝中生存。

行业分布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命运漫画

(XX)1912-1920年在工商部注册万元以上厂矿23家,其中轻工业22家,采矿业1家。……至于机器制造业,国内几乎是空白。机器设备完全依赖从国外进口。

辛亥革命后,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国机器采矿的75%,日本资本控制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

9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仅占整个国民经济的2%,而封建经济则占到90%。

──以上均摘自《民国社会经济史》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XX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

──《东华续录》光绪朝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俱用华人”,但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被英商在XX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工业建设会趣旨》

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XX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XX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

4.启示:民族独立、政局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保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科教兴国是关键;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实事求是,根据具体国情制定正确决策。

【人教网】原文地址: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艰难历程 2010-04-08 21:47:57| 分类:历史文章|举报|字号订阅 一、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 1、近代工业化起步——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实业救国的推动 3、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一战期间 4、凋谢萎缩——一战后至解放前 5、改造——1956基本上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产 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二、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1、1953-1957一五计划时期:中国现代工业化起步,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开 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庆油田、新兴电子工业、原子能工 业、航天工业 3、1978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乡镇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形成 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就举世瞩目 4、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 ▲制约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先天不足: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 ②三座大山的压迫 ③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④科技教育落后

▲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 ①党的正确领导②稳定的社会环境③重视科技教育④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⑤恰当的经济政策等 ▲启示: 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发展民族经济 ②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保障 ③重视科技和教育 ④保持稳定的发展环境 ⑤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提出 《资政新篇》:1859年冬,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洪仁玕主张在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二)洋务企业: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 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归宿(略) 二、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及经济建设成就 1.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为工业化开辟了道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发展历程 1、萌芽、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解体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在沿海地区产生。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1)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2)清政府为偿还贷款,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3、黄金时期(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 (2)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实业救国成为思潮; (4)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 (5)有识之士的倡导。 4、凋敝萎缩:一战结束至新中国成立 (1)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3)国民党发动内战; (4)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5、获得新生:建国以后 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1、先天不足:(1)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在经济技术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市场竞争力;(2)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整体水平落后;(3)发展短暂而且艰难曲折。 2、后天畸形: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东部沿海沿江地区,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注意:1、张謇创办实业的根本目的是挽救国家危亡;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 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的最主要原因是外因,即: 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曲折的主要原因: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内受封建主义压迫,外受帝国主义压迫。 近代教育 1、洋务运动中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年),揭开了近代教 育改革的序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 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标解读 应该掌握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的原因、表现、日本在占领区的掠夺、三座大山对民族工业的压制等史实,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还要与民族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相联系.深刻理解民族工业是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生产方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民族工业难以发展要实现近代化,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 考试大纲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知识梳理 一、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1.时间:至年爆发前,中国市场经济比较活跃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2.原因: ①辛亥革命的影响:民国的建立提高了的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的热情.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 . ②一战的影响:一战期间,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各国对华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③群众斗争:群众性的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年基本实现全国统一.国民政府得到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如、、等,使民族工业在十年间得到了更快发展. 3.概况 ①、和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②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被称为中国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 ③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增长率达以上. 二、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 1.目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目的. 2.方针:1940年,日本提出“ ”,意在将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之中. 3.日本对华经济掠夺的主要方式 ①掠夺工矿业:主要以“ ”、“ ”等方式掠夺与控制沦陷区工矿业. ②物资管理制度:控制和垄断了占领区的 ,对各类物资实行严格控制.极大的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 ③劳动力:掠夺大量 ,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民族资本的困境 1.外国资本的掠夺:一战结束后不久, 卷土重来,它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利用 等方法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初二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民族工业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知识点总结,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必考知识点 1.状元实业家张謇 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五个阶段: A.从洋务运动开始,出现了民族工业的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 B.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D.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E.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2)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原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 (3)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A.总体水平比较落后(由于三座大山的压迫) B.发展不平衡(不平衡的表现如下) 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广大内地非常薄弱。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案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萌芽→“黄金时代”→凋

谢萎缩) 教学难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形成的内外因和过程短暂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用课本目录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鸦片战争后,为了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这些探索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它们归于失败后,中人民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场革命的开端是什么事件?胜利于什么事件?(开端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胜利于1949年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中写满了屈辱、抗争和探索的事例。在我们已经学过的内容中,多数属于政治的、战争的历史事实。今天,我们要从经济方面回顾这段历程。(布置学生阅读99——103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相关事件、人名、企业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状元事业家张謇 1、你从张謇“实业救国”中,想到了什么?( [启发学生从张謇办企业的目的、情怀、结局等方面思考回答]: A、目的:抵制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剥削,发展本国工商业,挽回中国的利益 B、情怀:国家民族利益重于个人利益,主动放弃高官厚禄,迎着风险兴办实业。 C、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列强的“倾销”挤垮破产。 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但是历史也证明了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很难战胜内外反动势力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考点名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中国民族工业: 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 1.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本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而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与中 国人向西方人学习相结合的产物。 2.发展不均衡;(后天畸形) (1)地域:集中于沿海地区;(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早,交通方便,洋务企业多集中于此。) (2)部门: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重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a.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投资;b.资金周转慢,产出时间长,不愿投资;c.更重要的是,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矿产,无法投资。) 3.地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近代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主 体) 4.前途:深受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中夹缝中艰难发展) 5.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6.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先天不足)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发展的特征和表现: 1、特征: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就决定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必然具有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2、表现: (1)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发展是比较缓慢和艰难; (2)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3.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整体水平落后。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及形成原因: 1.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 原因:第一个阶段的原因是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出现“实业救国”浪潮初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一战期间的民族工业“黄金时代”。 原因:第二个阶段的原因是内因是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外因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一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 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卷土重来、20世纪30到40年代,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的。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清政府:1840——1911年 中华民国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年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 1.政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2.思想:新文化运动兴起,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3.经济: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产生与发展: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2.诞生环境: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3.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地区分布不平衡。 4.结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不是中国的主体经济。 6.发展历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同时,它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提供一定物质基础。 2.政治: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发展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发展趋势: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五、启示: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步履艰难。 2.要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必须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华的统治,取得民族独立。 六、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 1.目的:为适应侵略需要,把沦陷区变成服务于侵略战争的军事和工业基地。 2.侵略方针:“适地适产主义”。 3.表现:①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掠夺与控制沦陷区工矿业。 ②控制和垄断沦陷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 ③实行物资管制制度,以低价收购的方式进行物资掠夺。 ④在沦陷区掠夺大量劳动力,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措施(了解) 1.整顿税务。国民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统税是国民政府对国内工业产品征收的税。统税按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征收以后,就可以通行全国,沿途不再征收厘金、杂捐,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整顿税务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2.控制金融。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负责经营国库、发行钞票和公债。它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逐渐形成一个金融垄断网。

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曲折历程

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曲折历程 河北任素君 中国工业的近代化是与西方列强的入侵、西学东渐的过程相伴而生并曲折发展的。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工业的近代化,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之路。 一、中国古代传统手工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引自黄梅戏《天仙配》 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明朝中后期,有关江南地区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记载,表明当时存在着雇佣关系。 明清时期出现的被称作“资本主义萌芽”的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与欧洲国家不同,其地区性和不平衡性非常突出。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纺工立广化寺桥;

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桥。……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西台漫记·记葛贤》 (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逐下令禁民间海船。 ──《永乐实录》 清顺治十三年(1656)颁布“海禁令”,宣布:“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将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其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缉,皆革职从重治罪。地方保甲不行举首,皆处死。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江,一贼登岸。” 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专题: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专题: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导言: 1、近代化含义:以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启蒙化为主要标志,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在中国近代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表现: 经济领域: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政治领域: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 思想领域:思想上的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 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 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3、中国近代有两个基本问题,即民族不能独立,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社会生产落后,要求近代化。前者是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生产力问题。所以应先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以解放生产力。由此来认识近代中国的两个主要任务,并由此解释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科学救国、辛亥革命等在近代走不通的问题。 4、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知识归纳: 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1、洋务运动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创办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意义: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内容:1869年,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 意义: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出现,中国产生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变化。 3、百日维新: 内容: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 意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4、清末新政: 内容:奖励实业、颁布《商律》 意义: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新中国建设的成就: 内容: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意义:一五计划在苏联的援助下提前完成,建立一批现代骨干企业、能源基地和工业化原

民族工业从小到大:发展道路的曲折历程

民族工业从小到大:发展道路的曲折历程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就一直致力于推进民族工业的发展。然而,民族工业的发展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许多曲折的历程。 一、起步阶段(1949-1955)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十分落后。在这个时期,民族工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在国家工业化战略计划中采取了一系列化整为零的措施,并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区域范围内协调发展本土工业。在这个时期,我国首个民族工业企业——哈尔滨机床厂成立,为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探索阶段(1956-1965) 在这个时期,政府开始全面发展民族产业,并将发展重心从轻工业转移到重工业。政府积极推进了钢铁、煤炭等行业的发展,并鼓励国内企业与外国企业合作。同时,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和政策,实行计划经济,对民族工业进行严格管理和指导。在这个时期,我国民族工业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但总体经济效益不高。 三、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6)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发生了剧烈变化,我国的民族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这个时期国内政治环境的动荡,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同时,在这个时期,一些企业的质量和效益也受到了影响。 四、改革开放阶段(1978-今) 在这个时期,政府开始采取市场化经济的改革政策,鼓励自主创新,促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并逐步减少对民族工业的管理干涉。在这个时期,我国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不断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随着政策的改革和科技的不断提升,民族工业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目前,我国的民族工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强大的之一。 总之,民族工业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在各个时期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困难,然而,随着政策的不断改革和科技的不断提升,民族工业日渐壮大,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民族工业一定会不断壮大,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与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与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与经济发展是一个经历了许多曲折的历程。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被列强侵占,国计民生岌岌可危。为了摆脱这种被剥削的局面,中国人民不断努力发展民族工业,推动经济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遭受着列强的掠夺,经济几近崩溃。这时,一批有 识之士开始反思,认识到中国只有发展自己的工业才能摆脱困境。他们提出了"振 兴中华"的口号,号召人们努力发展民族工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人开始大 力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同时培养本土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 然而,中国的发展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兴办工业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重重 困难和挑战。首先,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其次,由于国家经济体系极不完善,缺乏合理的市场机制和产业链衔接。再者,由于列强的掠夺和侵占,中国的资源严重短缺,很难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 尽管面临巨大困难,中国人民仍然坚定地推动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他们关注于 培养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中国人积极引进外国技术,翻译相关著作,并逐步开展本土化创新。同时,中国开始在纺织、轻工、煤炭等领域进行自主产业的发展,不再依赖进口。这些努力逐渐产生了成效,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纺织和轻工业开 始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中国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取得的成果往往随即受到战乱和政 治动荡的打击,一度使得中国的工业发展陷入停滞。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工业迅速衰退,经济严重受损。战后,中国在国共内战的背景下重新开始发展工业,但仍面临一些内外因素的制约。尽管如此,中国人民没有放弃,继续积极努力,推动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鸦片战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近代工业逐步产生、发展。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是洋务运动,洋务派从西方引进技术、设备,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本讲的主线索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短暂春天到日益萎缩的过程。三个重点知识:自然经济的解体与影响;洋务运动及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及意义。总体上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道路是走不通的。 知识点一自然经济的解体与近代工业出现 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其基本特 征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分散性、封闭性 和保守性的特点。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 的发展,自然经济日趋衰弱。鸦片战争后,在外 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国商人在中国沿海的通商 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这些外商企业是在 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批近代工业。中国的自然经 济受到冲击。中国的工业化是在民族危机下的一 种反应,不是自发的。

知识点二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点——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工业化的起点,主要由地主阶级领 导,以军事工业为主体,工业化有所发展。 1.背景 (1)清政府内部的分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 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慈禧对洋务派的支持。 (3)总理衙门的推动。 (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 结,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出现暂时“和好”的局面。 2.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3.主要内容 (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 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 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3)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 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 建三支海军。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4)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 4.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 的破产。 5.影响 (1)积极方面: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 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 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 张;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 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2)消极方面: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 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 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 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 经营管理腐败。 如何理解近代化? (1)近代化也称作现代化,主要标志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教育上的近代化等,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2)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从落后的封建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化贯穿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的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3)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4)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近代化就是工业化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困境与破解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困境与破解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一方面受到自身国情和历史发展的局限,另一 方面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从而陷入了发展困境。本文从外部因素、内部原因和破解方 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外部因素制约 1. 殖民主义压迫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受到西方列强的 势力范围和政治、经济甚至文化上的压榨。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对近代中国的 工业化进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掣肘,使得工业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2. 世界经济危机 二战前全球发生两次经济大萧条,其中一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中国也受到了 这次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市场需求萎缩,许多企业面临倒闭,工人失业,工业生产降低,工业化进程受到极大的阻碍。 3. 冷战格局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进入冷战格局,受到苏联和美国两个阵营的影响。这一时期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前景不明朗,许多科技和技术上的进展被认为是对军事安全构成威胁, 而中国政府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不得不控制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成果。 二、内部原因导致发展困境 1. 土地制度和人口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过去的土地制度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这种土地制度的问题在20世纪初到40年代的时期愈发突出。土地问题和人口问题的交叉作用使得对工业化进程 的投入非常困难,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2. 市场环境不稳定 中国的市场环境在工业化进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许多工业品的投放市场受到了 国内外市场双重影响,其中一方面是国内市场因素,包括工业品需求不足,市场竞争。而 另一方面,有着以国际贸易形式进行的市场投放因素,更为复杂和影响颇大。 3. 经济体制的问题 近代中国工业化困境的另一个原因是经济体制的问题。20世纪初中国国内就存在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计划经 济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困局也给中国工业化带来了许多限制。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选择与历程分析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选择与历程分析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是一段曲折而漫长的历程。这段历程中,中国选择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并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本文将就近代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选择与历程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近代中国开始工业化时,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是选择工业化的道路。传统的模式是跟随西方国家走向机械化和工业化,模仿西方的经验和技术。然而,中国由于自身的特殊情况和历史原因,选择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道路。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中国选择了“以制造业为中心,以国家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1953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计划和政策。这些计划和政策明确了工业化的重点和方向,即要以制造业为主导,以重工为重点。这样的方向决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模式相比,中国强调的是自主创新和技术积累。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础上,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选择得到了确确实实的实现。 二、工业化道路的历程 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中国曾经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在逐渐积累起资本和技术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以下的一些重要过程。 1. 前期的积累 1953年,中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个计划中,中国开始向着重工业的方向发展。这个阶段,中国积累了初步的资本和技术,并开始了原材料往重工业生产的转化。 2. 文化大革命和失误的经历

1966年至1976年,中国进入了文化大革命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遭受了重创,生产力大幅下降。在“四人帮”垮台之后,中国重新开始了经济发展。然而,在之后的几年中,中国犯了一些失误,导致了工业和经济的下滑。 3.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工业化的重要里程碑。1978年,中国开放了市场,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鼓励了民间投资和外来投资,并逐渐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中国的工业和商业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4. 向技术创新转变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工业和科技迅速发展。在逐渐积累起资本和技术的过程中,中国开始探索技术和研发的创新模式。中国的工业和经济逐渐向着自主创新和技术积累的方向转变,不再仅仅依赖外来的技术和知识。 5. 进入世界级工业大国 随着中国工业和经济的逐渐成熟,中国开始在全球的工业领域中崭露头角。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之一,并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 三、结束语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分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选择和发展历程,但回到本文第一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是含糊的,既没有完全模仿发达国家,也没有完全依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条独特的道路。这样的选择让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积极推进国际化,在工业和经济领域获得了庞大的利益。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反思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讲二个方面内容,一个是状元实业家张謇;一个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重点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难点是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以及理解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的“黄金时代”。 我的上课思路是这样的:对于第一子目:状元实业家张謇,突出实业家张謇的爱国性。从两方面让学生较清楚的掌握张謇的爱国行为。第一方面,通过介绍张謇和让学生思考张謇为何从科举状元转而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张謇认识到清朝统治的十分腐败,想从政来挽救国家、抵抗西方国家的武装侵略是不可能的实现的。针对西方国家加紧在中国创办工厂,加强经济侵略的现状,决心投资创办实业,从经济上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第二方面,通过介绍张謇创办实业过程中不忘回报社会,投资兴办一系例文化教育机构,让国人从思想上来提高爱国觉悟。最后运用谈话法在老师和学生的问答中完成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兴亡史,归纳指出:大生纱厂的兴亡史其实就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由此导入第二子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二子目: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突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根据讲学稿设计的表格《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由五位学生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五个发展阶段的发展情况以及原因,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总结提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10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发展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对比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辛亥革命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缓慢,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更是进入了"黄金时代".由此顺势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封建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是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二个重要因素。再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淹淹一息的现状,得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是官僚资本主义。最后画龙点晴:这三因素就是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座大山。压得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喘不过气息来,由此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工业要发展,只有推翻这三座大山的统治。接着再提出问题: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100多年的发展历程看,有哪些比较显著的特点呢?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路提示(从发展水平、行业分布、地域分布、发展历程这四方面去思考分析),让学生思考回答。对其中的一些特点给予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一节课下来,基本上按照预定的思路完成教学。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 唯一感到不满意的是课件做得不太理想.比如相关图片搜集得不够,对一些问题的分析也没有做幻灯片来投影,.否则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鸦片战争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急迫的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促逼下,中国人仓促地以采 借西方文明的形式发起了近代化运动。从只根据于直觉、完全出于防御目的的被动姿态开始, 经历了价值观裂变、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政治变革、社会全面革新、制度层次近代化、“人” 的近代化等阶段。整个过程曲曲弯弯、峰回路转,迅速快捷但又浮皮潦草。它改变了中国社 会的面貌,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作了准备,但终究没能使中国“化”向近代社会。要找出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就必须先明确现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 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 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 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 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阶段 一)起步阶段 ( 1840-1895)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是学习以科技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阶段;这一阶段近代化还停留在经济领域,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持续了百年以上,而且不是一帆风顺的。想要了解其中艰难曲折的原因就必须明白什么是近代化。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近代化还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等领域渗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世界近代化运动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胜利而开始,中国也顺应了世界近代化的潮流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化进程。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但是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与西方国家有着巨大的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

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中国的近代化会如此不同,会如此曲折,难以迅速发展? 这是因为中国的近现代化是被动的,鸦片战争以后,为了抵抗外敌,救国救民,一些中国人开始盲目的照搬西方文明形式发起近现代化运动。可是,在无法处理国内外各种矛盾的情况下,中国的近现代化的发展是曲折的,是很难快速发展的。 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起步阶段(1840-1895)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是学习以科 技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阶段;这一阶段近代化还停留在经济领域,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工业到民用工业、由国营工业到民营工业的历程,并逐渐向教育领域国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从甲午战争到大革命失败,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变革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工业化迈出一大步,政治民主化开始并有突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从国共十年对峙开始到解放战争胜利,主要是近代化的艰难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情况下,缓慢发展。[1]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是异常的曲折,我们既要处理国内的各种事宜,又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干扰,而且还缺少必须

中国近代化三阶段的演变与启示

中国近代化三阶段的演变与启示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 转变过程,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 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步步加深,中国开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梦想,不屈不挠的中国人 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们在做着不同的尝试。这些 尝试大多涉及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因此,中国近代化的探 索时期(1840—1919年)可以包括这四个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从其内容和特点来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可以分 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对西方经济技术方面的学习 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开始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购置外 国的机器设备,第一次实现了大机器生产,使中国古老的生产方式发生了 根本性的变化,使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工业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然而,作 为洋务运动的创办者——地主阶级洋务派,其发动这一运动的最根本目的 不是使中国走上西方式的富强道路,而是维护清王朝即将崩溃的封建统治。因此,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只是停留在对西方经济技术的学习上,而 没有改变,也不愿意改变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封建制度。而恰恰正是这一 做法,使洋务运动注定最终失败。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 告了这场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的破产。但洋务运动毕竟走出了中国近代化 的第一步,并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开展,对后世影响深远。二、第二阶段:政治制度的变革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先后上演了气势恢弘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也进入了第二阶段——政治制度的变革,开始在政治上进行民主化的尝试。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和欧美式的民主共和制成为先进中国人的一个梦想。然而,戊戌变法不过短短的103天就宣告失败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袁世凯却窃取了革命果实,实行专制统治。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没有使中国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者都是失败的。探究二者失败的原因,我们会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政治上的软弱性,资产阶级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只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由于政治上的软弱性,资产阶级不敢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胁迫下步步退让。而中国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那么根源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起步晚,开展慢。 三、第三阶段:思想领域的变革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中国人民探索救国道路的脚步并没有停下,先进的分子把目光投向了更加深邃的思想领域,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化探索进入了新的开展阶段,也标志着中国向西方的学习更加深入。在这一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为代表的激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把国外的各种思想介绍到了中国,形成了万马齐鸣的壮观局面,民主和科学的号角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民。尤其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时代主旋律,为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上承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下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